古建保护开发(共9篇)
古建保护开发 篇1
社会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也让那些古建筑被人们遗忘在了角落里。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每一个时期的古建筑, 都是当时建筑大师们的智慧结晶, 都能代表当时社会的繁荣与文化, 一幢幢巍峨的雕梁画栋, 一幅幅精美的雕塑壁画, 无一不是古人巧夺天工的杰作, 无一不是一个历史时期的杰出象征。每一个古建筑都有其绚丽的光彩, 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同时也是历史考证、文化传承的重要根据。然而, 这些古建筑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洗刷, 年复一年的风霜雨露, 再加上人为的破坏, 已经是摇摇欲坠, 破败不堪, 坍塌、损毁等现象层出不穷。为了保护先辈的智慧结晶, 让这些古建筑能够得以提高使用寿命, 同时能合理开发利用, 为地方经济带来效益, 对古建筑合理的维护和修缮势在必行。
一、对古建筑保护的意义
五千年的历史造就了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 作为历史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古建筑, 代表着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艺术状况、科学发展等价值, 同时, 古建筑也是先辈们的智慧结晶, 是他们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 代表着我国古代的建筑风格。因此, 我们应该无条件的对这些古建筑进行保护。对古建筑进行保护, 不仅仅是保护了古代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工程、艺术方面的成就, 同时对文化传承、历史考证、建筑设计借鉴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对古建筑保护的原则
对古建筑进行修缮、维护, 不是一味的翻旧盖新, 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既要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 还不能让其失去原有的意义。
(一) 保护修缮措施要谨慎
古建筑的保护包括对建筑缺损的修补、日常维护等内容, 在对古建筑缺损进行修复的过程中, 一定要遵守“整旧如故, 以存其真”的原则, 修补的缺损部分一定要跟原建筑形成有机的整体, 必须保持古建筑景观上的和谐和一致, 恢复其本来面貌但不能降低其艺术、历史、科学、信息等价值;另一方面, 修补增添的部分必须与古建筑原有的部分有一定的区别, 要让人能够分辨出来历史和现代的的增添物, 让古建筑的历史性得到充分的保持。其次, 为了保护古建筑原有的意义, 对其修补、加固等手段的次数要尽可能的减少, 因此, 必须要求在进行修补、加固等手段时, 一定要保证其质量, 避免重复修补。
(二) 重建原则
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 有许多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已经破败不堪, 或者被损毁, 但由于很多古建筑是历史文化重要的特征和象征, 能够见证一个历史时期的兴衰、人文等情况。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非常有必要对这些建筑进行重建。但在重建中一定要多加小心, 各方面因素必须慎重考虑, 必须要在专家对各方面情况经过充分论证的情况下制定重建方案。经过重建的古建筑其历史的真实性必然失去, 人力物力耗费巨大, 破坏了古建筑的遗迹, 因此在更多的情况下, 保留古建筑的残迹更有价值。
(三) 保持原有建筑风格
在对古建筑进行修缮和维护中, 必须要注意保持其原有的建筑风格。古建筑的式样、高度、体量、材料、颜色、平面布局以及与周围建筑的关系等, 都必须要保持其原有的格局。古建筑有其独特的风格, 不能用现代人的标准来随意对古建筑进行修改。
(四) 对古建筑周边的历史环境进行保护
任何事物与其存在的环境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脱离了环境就意味着其意义已经不在。历史文化遗传的环境对古建筑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建筑所内涵的历史特色、人文等方面的信息都与周边地形、地貌、水体、花木及其特征都有着重要的联系, 因此, 对古建筑周边环境进行保护也是必要的。
(五) 把古建筑当文物来保护
古建筑是历史文化的信息载体, 人们从对古建筑的研究能够对当时的社会人文等有所了解, 古建筑也属于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需要得到合理的珍惜和保护。对古建筑进行保护, 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修缮和维护, 更不能用建筑工程的标准来对待, 应该把朱丽, 其代表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其包含的信息弥足珍贵。一旦把古建筑的保护上升到文物高度, 其保护管理人员, 修缮的工匠就成为了保护古建筑的基本力量, 应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以及政策的扶持, 这样才能够解决古建筑保护队伍人才匮乏的局面, 对古建筑进行更好的保护。此外, 随着人们对古建筑越来越重视, 古建筑保护队伍本身也要做好自己的工作, 要把古建筑当成真正的文物来对待。
三、古建筑的开发利用
(一) 开发旅游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文化意识逐渐上升, 旅游需求也不再局限于游山玩水的感性认识, 对景区景点文化内涵要求的呼声越来越高, 人们的旅游目的正逐渐从原来的休闲放松向补充知识结构的方向发展。这也就是说, 在新的时期内, 文化旅游将是旅游发展的必然方向和趋势。对古建筑进行良好的保存, 能让其完好的遗存状态展现, 能使其在区域开发中的中心地位更加确立, 同时, 对古建筑周边的环境进行保护, 让游客能有充分感受到古建筑所包含的信息, 感受历史文化气息。让古建筑这一不可再生的资源带动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但要注意加强管理, 控制游客的流量, 以免古建筑遭到破坏, 同时保持其原有的宁静氛围。
(二) 作为研究或者实习的基地
经过历史的变革, 古建筑从自身到周边环境, 都充斥着大量的历史信息, 也可以说, 历史的发展就是建筑的生命印记。古建筑所包含的文化、历史、艺术等信息, 能作为很好的研究基地, 为历史学家、建筑学家、艺术家等提供丰富的资料。其次, 还可以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 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美术、认识、古建筑测绘实习的需求, 让学生能够更近距离的接触古建筑, 了解其内部构造特征, 更好的感受古建筑的质朴美。
结束语
古建筑是古代先辈智慧的结晶, 是历史给我们留下的一章章立体诗篇, 是凝固着的古文化艺术, 其内涵的历史、古代艺术、人文等信息包罗万象, 只有对古建筑进行良好的保护, 才能让这些传承了千年的文化艺术不至陨落。同时, 经过合理的开发利用, 古建筑还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历史研究等带来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顾兆农.历史文化名城古建筑保护与利用[N].人民日报, 2001-02-12.
[2]张复合等.《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 (五)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古建保护开发 篇2
人美版高中美术教学设计第20课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
一、教材分析学生在了解了鉴赏基础部分和古今中外优秀成果后,对艺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艺术多元化、思想个性化、情感化是现代美术的特征,学生对艺术有了更客观公正的理解。本课是《美术鉴赏》模块第二十课内容,是继学生了解建筑艺术的特性,懂得如何以理性的眼
人美版高中美术教学设计 第20课 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
一、教材分析
学生在了解了鉴赏基础部分和古今中外优秀成果后,对艺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艺术多元化、思想个性化、情感化是现代美术的特征,学生对艺术有了更客观公正的理解。本课是《美术鉴赏》模块第二十课内容,是继学生了解建筑艺术的特性,懂得如何以理性的眼光去分析、欣赏建筑艺术的物质性和精神性后的一个内容,他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是一种观念的普及,引导学生关注我们的社会生活,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作为一个公民该有的责任感。
本课关注的是当今城市建设与古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探讨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本课由四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是本课的导语,引出了本课课题,为什么要探讨城市建设开发古建筑的保护;第二部分是本课的基础部分,主要阐明了城市特色与古建筑密不可分;第三部分是本课的核心部分,探讨了如何协调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保护;第四部分是本课的总结部分。
二、课时安排
本课我将它分为2课时来上,第一课时围绕几个重点案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第二课时通过关注身边的古建筑,使学生懂得保护身边的古建筑,维护城市荣誉,加强市民责任心,让城市更美好。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本课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正确认识文物古迹的价值,理解文物古迹保护的原则和基本方式,懂得保护身边的古建筑,尽早树立起尊重文物、尊重历史的观念。
2.能力目标:本课教学的扩展目标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即以城市建设与古建筑保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寻找解决方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感知,使学生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积极关注城市建设开发问题,为城市建设开发和古建筑保护出一份力,作到城市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古建筑价值,树立保护古建筑的观念。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思考,探讨保护与开发的协调方式。
四、教学过程
一、学生讲述导入
学生上台讲述自己课前通过网络搜集的国内外关于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保护的实例,有正面也有反面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及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二、研究学习
1.教师活动:A.一组城建中古建筑被毁坏的图片及数据 B.建筑家梁思成与老北京城保护的故事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存在矛盾,城市建设势在必行,而古建筑往往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古建筑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一旦毁坏就不可能复原,保护古建筑已经刻不容缓。这部分内容能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增强他们的责任心。
2.教师活动:A.课件展示巴黎城市轴线的延伸与新区建设、苏州城市风貌等优秀中外历史城市图片 B.提问:你觉得古建筑还具有怎样的价值? 学生活动:欣赏、思考并回答教师提问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目的使学生明白古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密不可分,是城市文化的标志与特征。古建筑不仅有其不可再生、独一无二的特性,还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体现民风民俗的文化价值、能够唤起一个地方人们的自豪感和归属感的情感价值以及在现代社会中被继续利用的使用价值。这部分内容能使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古建筑的价值,从而懂得保护古建筑,树立尊重文物、尊重历史的观念。
3.教师活动:A.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保护存在着哪些矛盾?
B.如何协调两者,有哪些方法?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结合课本内容来发言。C.展示成功改造的案例 ①.北京平安大街改造 ②.法兰克福火车站改造 ③.苏州古城周庄历史改革 ④.北京菊儿胡同改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但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并非完全对立,可以通过精心的规划设计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使古建筑具有服务于当代社会文化生活的使用功能,这部分内容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寻求解决的方法。
三、小结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一旦毁坏就不可能复原,我们要特别重视城市建设开发中对古建筑的保护,它们是古代文明幸存的见证,我们有责任将它们尽可能完整的保存好来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四、自我评价
你是否关注我们身边的古建筑? 你了解我们港城有哪些古建筑么? 你的城镇有着怎样的历史传统? 你了解我们所在的城市么?
徽州古建筑保护现状与开发探讨 篇3
1.1 徽州古建筑的建筑特色
徽州古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 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 (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 。明朝中叶以后, 徽商崛起并雄踞中国商界, 致富后的徽州商人纷纷将大量资本带回家乡, 其中重要的一项投入就是大兴土木, 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
古徽州历来重教崇文, 徽商有“贾而好儒”的特点, 他们求理于建筑, 寄情于房舍, 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 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 不仅具有实用性, 还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 由于徽商足迹遍布全国各地, 促进了徽派建筑广泛流传、名声大噪。从某种意义上说, 徽派建筑就是徽州人的名片。
徽州古建筑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 徽式民居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向和地域美饰倾向, 其结构多为进院落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 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 面阔三间, 中为厅堂, 两侧为室, 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 亦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
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 高墙封闭, 马头翘角, 墙线错落有致, 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在装饰方面, 大都采用砖、木、石雕工艺, 如砖雕的门罩, 石雕的漏窗, 木雕的窗棂, 楹柱等, 使整个建筑精美如诗。
1.2 徽州古建筑的价值体现
作为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儒家与道家、释家思想的厚实沉淀区里成熟的徽派建筑, 不论是在村镇规划构思, 还是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 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特别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 融石雕、砖雕、木雕为一体, 形成的“古建三绝”, 更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徽州古建筑一直以来受人追捧, 主要体现在其自身价值上:一是用材考究, 比如有的建筑采用长达6.7米、高1米多、宽80厘米的整块大木料作月梁, 有的建筑用整根圆周2.3米、高7.8米的大木料作厅柱, 有的建筑开凿出10米多长、5米多宽的整块大石板作台阶, 还有的建筑大量采用名贵木材, 如银杏木、枣木等, 这些用材如今已不多见, 本身价值不菲;二是装饰精美, 徽派建筑广泛采用砖、木、石“三雕”, 表现内容广泛, 雕刻手法多样, 浓缩亭台楼榭、树木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虫鱼于一体, 错落有致、层次分明, 栩栩如生, 显示出精湛的雕刻艺术;三是结构独特, 砖木结构的徽派古建筑大多“先起屋架后封墙”, 有的整幢建筑不用一个钉子, 全部用榫头连接。
2 徽州古建筑的保存现状
“一生痴绝处, 无梦到徽州。”大戏曲家汤显祖一句脍炙人口的诗道破了古往今来多少游人对徽州的向往。徽州遗留了众多古建筑, 但令人痛心的是, 也有一部分古建筑不堪岁月的风吹雨打和未被重视保护, 渐次坍塌荒弃, 甚至“流落”他乡, 保护现状堪忧。
2.1 徽州古建筑流落异乡
在刚刚完成的“2012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确定, 整个黄山市现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地两处, 中国传统古村落16个,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16处,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11处,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33处, 其中“国保”17处、“省保”110处、“市保”100处, 不可移动文物点8032处, 其中皖南古民居6264幢。这些珍贵的古建筑是承载着徽州文化的“活化石”。
近些年的新闻报道中, 众多有关徽州古建筑被迁移异地重建的消息频繁出现。最早见诸报端的是2003年6月21日, 在美国波士顿附近的一个小镇, 竣工了一座来自黄山市休宁县的徽派民居。这栋名为“荫余堂”的徽州古民居, 在1997年被出售至美国, 购买者将建筑分为2700块木块, 8500块砖, 500件石雕, 用19个大货柜运往美国进行重建。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 这些古民居正以每年50幢的速度消失, 很多古民居现状堪忧。
2.2 明清石板路遭到替代
在安徽皖南古村落——世界文化遗产的西递村, 该村落中的大部分明清时期的老石板路正在被换成切割整齐的新石板路, 目前40%至50%的老石板路已经没了。新铺的石板虽然整齐, 板材的厚度却只有十厘米左右, 原来的老板材有十五厘米以上的厚度, 不少新铺的石板经游人走过后已经断裂。这些新铺的石板都来自江西九江, 质量远远不如原来所用产自当地的“黟县青”。“黟县青”坚硬耐磨, 不易碎裂, 也是石雕用品的上好材料, 曾经远近闻名。在当年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 外地人都不远百里到黟县来采购这种石材。
西递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原生态, 带有浓浓岁月痕迹的石板路也是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这里古朴宁静生活的标志之一, 这种野蛮的替换是对古老文化的破坏和侵犯。
2.3 徽州古建筑构件倒卖严重
在黄山市的各区县, 随处可以买到一对有精美雕花的明清门墩, 最便宜的只要几千元。在很多销售古建筑构件、仿古建筑构件商店前的空地上, 摆满了各种构件, 其中有年代、雕花不同的柱础, 成对的门墩, 刻有纪念文字的石碑、石匾, 成堆的古石牌坊上的条石, 还有老宅的大门、窗棂等, 应有尽有。
这其中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构件占了大多数。据了解, 古徽州区域内有1022个古村落, 几乎每个村落过去都有石牌坊, 有的身份显赫的大村, 石牌坊还不止一座, 上千个古村就至少有上千座制作精美的石牌坊, 现在整个徽州地区剩下的石牌坊只有100多座。很多石牌坊在“文革”时期等特殊历史年代被拆毁了, 拆毁的石牌坊的构件被就地掩埋、遗弃或被村民挪作他用。这些年, 它们又成了文物商贩牟利的“商品”, 流散到各地。
2.4 古民居维修经费匮乏, 农民擅自拆除
黄山市的大多数古民居都属于当地农民所有, 很多当地农民为了改善居住环境, 会新建一些房屋, 所以部分古村落中出现了新建房屋和古建相互交错的情况, 部分古村已看不出原有的古朴风貌。
据了解, 很多古民居因为地基降低和年久失修, 已破败不堪, 部分村民为了改善居住条件, 甚至会出现擅自拆除一些受到保护的老房子等现象。近些年, 拆除、倒卖徽州古建及古建构件的问题也日益严重, 这也让这些徽派古建筑的保护变得更为迫切。
另外, 由于部分古民居因为不在景区范围内, 面临着边缘化的危险, 但这些古民居还是有其保存价值的, 如果消失了就非常可惜。
2.5 政府经费短缺, 条例实施困难
早在1997年9月, 省政府就颁布《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该条例将皖南地区古村落遗存的古民居、祠堂、牌坊、楼、台、亭、阁等全部归在“皖南古民居”范畴, 明确界定1911年以前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民用建筑均在保护之列。然而, 徽派古建筑以其独特的不可再生特色吸引了众多建筑商、民间收藏者, 大到整幢搬迁, 小到构件收藏, 徽派古民居频遭异地收购的势头一直不减。
另外, 黄山市境内古民居星罗棋布, 点多、面广、量大, 保护和管理的难度本身就大。根据“分级保护”的相关规定, 未列入省保以上的古民居保护经费基本靠当地政府自筹, 古民居保护面临严重的经费短缺。
据黄山当地的文物保护专家表示, 早些年, 地方政府财政拿不出钱保护, 对于应当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皖南古民居, 区县一级也不敢将它们全部列入, 因为列为保护单位, 政府就应承担相应的维护责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徽州古建筑的流失。
3 徽州古建筑保护对策
3.1 建立徽派古建筑博物馆
徽文化中大家感受最深的就是徽州的古建筑, 在这些徽派建筑里, 通过木雕、砖雕、石雕, 我们甚至可以看到过去的人在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这些都需要我们把对古建筑的保护利用和对徽文化的弘扬继承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 黄山市或者安徽省等相关部门可以对徽州古建筑进行一次大范围的普查, 按照不同保护级别建立档案。选择一批重点建筑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 或申报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
同时对未达到文物保护级别的建筑, 可以充分发挥政府财政的作用, 来调动特色民居所有权抢救与保护古民居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或者可以实行设立标示牌或通过规划等方式进行保护。
另外, 还可以收集散落在当地具有较高历史价值、急需抢救保护的古民居建筑, 把他们集中移植到一个指定范围内加以保护, 拟建一个古建筑“博物馆”。
3.2 获国家技术性支持, 建立具有徽州特色的乡村旅游区
政府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并且保护比较完整的古村落, 再选择一两个从街道到民居到相关的文化资源都保护比较好的古街区, 比如屯溪老街、歙县的渔梁老街、斗山街, 还有呈坎村、唐模村等, 最大程度地复原这些老街, 村落的日常生活形态、公共建筑、周围的园林、水口等自然环境, 从而达到恢复整个文化资源的目的。
与此同时, 还要恢复这个村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比如民俗、文房四宝制作、剪纸等, 在古村落、古民居建立保护点、展示点, 同时也是生产点、旅游点, 游客进去不仅可以参观, 还可以体验、互动, 可以做成具有徽州特色的乡村旅游区。
值得一提的是, 2012年, 黄山市“徽州古建筑群落保护利用和传承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 已经被列入“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将获2567万元国家科技创新支撑经费支持。该项目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首个以地方高校为主整合科技资源承担的重点项目, 项目的开展十分有有益于徽州古建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3.3 建立影视村, 实施异地保护
徽州古建筑万余幢, 大多得不到有效保护, 每年有很多古建倒塌, 或被私卖到外地, 造成严重流失。虽然当地政府也积极采取了各种措施来进行保护, 比如出台了《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 建设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 但是徽州的很多古建因破败严重、缺乏资金等原因, 在原地确难完好保护, 并且由政府来保护所有古建筑, 在资金方面确实不堪重负。在这种情况下, 通过引进外资, 以建影视村的方式对濒危古建集中保护, 是当下比较符合实情的做法。
2009年3月13日, 距世界文化遗产宏村数公里远的秀里村, 工人正在修缮古建, 有10多幢古建已复原完毕。一年来, 黟县各地的23幢古建被陆续搬迁至该村, 以后还将有37幢古建来这“安家”, 这些古建筑将组合成黄山市首个“古村落版”影视村, 供游客观光和剧组拍摄。据悉, 该影视村要异地保护60幢古建筑, 为了和宏村区别开来, 要建徽派老街、水口园林和水街, 还有古道、古楼、古廊桥、茶馆、当铺、钱庄等。
3.4 认领古建筑, 激发民众文物保护意识
前文提到, 经费不足是徽州古建筑保护中的一大难题, 可以通过古民居认领保护的办法, 既可以解决政府经费不足的尴尬, 又可以唤起人们保护徽州古建筑的意识。为了发动更广泛的社会资源来保护这些古代建筑, 黄山市制定了皖南古民居认领保护办法》, 规定海内外人士可认领保护古村落或单幢古建筑, 认领者将获得古民居的居住使用权。原文物建筑所有权不变。保护方式分为自行保护及提供资金由当地专业部门组织保护两种, 也可只提供文物建筑保护技术。认领人只要提供保护资金, 就可根据资金数额享受在修缮完好的古民居内生活与居住等权利, 该权利还可转让给朋友与亲属享用。
在个人对徽州古建筑的保护方面, 不得不提起一个人的名字, 那就是美国著名收藏家、后来成为黄山市第一批荣誉市民的安思远先生。
安思远先生早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 专修中文, 对东方的古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逐渐成为一名中国文物收藏家和中国文化研究家, 与中国结下了深厚的感情。90年代初, 他第一次来皖南, 就深深地被徽州古建筑的魅力所折服。当他得知古徽大地上仍有一大批散落在民间的明清建筑因缺少维修资金、现已岌岌可危之时, 就萌生了捐资修复徽州古建筑的心愿。他先后捐资800多万元, 为徽州区的呈坎罗东舒祠、长春社、五坊厅、西溪南的老屋阁及歙县郑村的郑氏祠堂的修复工程提供帮助。通过维修, 这些古建筑恢复了往日的风采,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考察, 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全社会对古建筑的关注、保护、开发和利用, 为开发徽州文物旅游奠定了基础。
现在, 已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团体和个人都加入到徽州古建筑的保护和开发中, 这不但是古徽州的幸事, 更是世界文化宝库的幸事。
4 结语
徽文化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三大地方显学之一, 徽州古建又是徽文化传承中的重要物质载体。保护徽州古建就是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和文化瑰宝,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老祖宗的智慧结晶和老天爷的恩赐, 让徽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
摘要:2013年4月上旬, 功夫巨星成龙要将自己收藏20年的安徽古建筑中的一部分捐赠给新加坡一所大学之事, 引起社会一片哗然。此事又重新引发人们对于徽州古建筑的关注。徽州遗留了众多古建筑, 大部分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但令人痛心的是, 也有一部分古建筑不堪岁月的风吹雨打和未被重视保护, 渐次坍塌荒弃, 甚至“流落”他乡。主要从徽州古建筑保护的建筑特色、徽州古建筑保存现状出发, 探讨在当今社会形势下, 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现今日益稀少的徽州古建筑。
关键词:徽州古建筑,保护现状,开发对策
参考文献
[1]杨乔伟, 李保民.徽州古村落保护的人本思考[J].工程与建设, 2010, (06) .
[2]吴江海.徽派古建筑的特色及内涵[N].安徽日报, 2013-5-7 (10) .
[3]洪祖根, 欧阳越峰.现代徽州建筑中装饰雕刻的分析、运用和推广[J].工程与建设, 2012, (03) .
[4]周叶.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实证研究——以徽州古村落为例[J].农业考古, 2012, (04) .
[5]综合报道.政协委员为徽州古民居开发与保护出谋划策[N].合肥晚报, 2012-3-8 (10) .
[6]中国古建筑网.60幢徽州古建异地复原将共同组成“古村落”, 专家称该保护措施可行[EB/OL].http://www.b2bgujian.com/news/show-60.html.
古建保护说明文 篇4
摘要:中国古建筑是我国历史文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妥善的保护意义深远并已刻不容缓。文章主要论证了保护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等问题,并提出保护措施,供研究讨论。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保护;意义;措施
中国的古建筑,不但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以它独特的风格和历史意义,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科学价值。中国古建筑和其他一切历史文物一样,其价值就在于它的历史遗留性,不可能再生产、再建造,一经破坏就无法挽回。但古建筑在历经岁月沧桑的保存过程中,由于人为和自然力的破坏,使得我国古建筑遭受损害、破坏的程度极大。虽说,相关部门花了很大力度对古建筑翻新、重建,但是部分工程却走着一种徒劳之路。呈现给我们的只是现代的油漆、现代的殿堂以及现代的钟鼓楼,难见始建时的痕迹。因此,保护他们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
一、古建筑保护的意义
古代建筑反映了国家历史的辉煌,表现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保护古建筑也就由着极其深远的意义。1.古建筑是历史的例证
古代建筑和其他物质文化遗存一样,是社会不同发展阶段遗留下来的实物例证,从对古建筑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同一时期其他科学的发展情况和当时所达到的水平。例如,河北赵县的赵州桥,距今已有1400年,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桥。赵州桥是一座弧形单孔石拱桥,单孔跨度为37.4m,在桥两端采用敞肩拱的形式各辟两个券洞。这种设计,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在世界土木工程桥梁史上是一个创举。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数学、工程力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高度。对于建筑史的研究来说,古建筑更是直接的实物例证,因为任何一座古建筑都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所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及科学技术水平、工艺技巧、艺术风格、风俗习惯等等。因此,研究中国建筑史,古建筑是最好的例证。
《威尼斯宪章》说:“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文物建筑饱含着过去岁月传下来的信息,是人民千百年传统的活的见证??。”保护古建筑便是保护人民千百年传统的见证,不保护古建筑便是自毁国家历史文明。
2.古建筑是文化的载体
古代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通过古代建筑,可理解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某个城市“历史记忆的符号”和“城市文化发展的链条”,因为,它们见证了这个城市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一旦破坏,就再难以恢复和接续。记录历史,展示文化,承载灵魂,就是古建筑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将古建筑的历史因素进行完整的传承与表达,便是今天古建筑保护的真正意义。因此,我们再去欣赏古代建筑时不应只关注其外在的美学特征,更应透过古代建筑的砖墙看到其内在的文化魅力。3.古建筑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借鉴 中国的古建筑在艺术和技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极其丰富而辉煌的成就。中国的古建筑在布局、材料、施工、装饰等方面,是几千年来无数工匠们在长期建筑实践中多积累下来的经验。这些古代技术成就,对现有的有关专业人员,有着极大的启迪和示范作用。如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构建原理和它独特的防震方法,对现代结构抗震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4.古建筑是旅游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随着生产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民对文化的需要将更为迫切。古建筑在新的时期担当起文化休闲场所的新历史使命。如果一个旅游目的地拥有独特的古建筑,那么该古建筑会将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古建筑资源本身拥有的巨大品牌效应,可提高远距离游客的到访率。这些名胜古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友人纷纷前来参观游览,为促进城市旅游事业和当地经济的发展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也带动了城市交通和服务业等相关行业的迅速发展。
二、古建筑保护的措施 1.做好城市规划
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现代化和乡镇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许多本应得到挽救与保护的古建筑,却在城市现代化的建设浪潮中遭到破坏。如何在城市发展的同时,更好得加强古建筑的保护,已成为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意大利的做法是“让出古城,另建新城”,很值我们借鉴。在法国里昂,至今仍然完好地保留着12—16世纪建筑的古老巷区,区内有250栋保护建筑。19世纪以后建设的建筑,在风格上也与古建筑十分协调。在国内,也有值得借鉴的实例。如宁波在月湖地区进行城市绿化建设时,就保留住了北宋时期的“高丽使馆”遗址等几座极有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建筑。杭州市近年启动的清河坊历史街区保护工程,就是政府下决心调整规划、撤消房地产开发项目才保全下来的。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事关社会各界,但首要的责任在政府。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应把保护古建筑作为一种责任看待。要保护好古建筑,首先要做好城市规划。2.增强保护意识
古建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只有全民自觉地加入到保护的行列中,古建筑才能永久长存。保护文物是全社会、全民的共同义务,全国上下应提高对古建筑保护的意识。3.提高科技含量
古建筑保护的每一项干预、修复活动均需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以前期周详的史料和考古研究、调查、勘测、记录、分析等为基础和前提,开展相关的多学科合作。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相互配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对古建筑进行研究,有助于达到对古代建筑保存的科学认识。在古建筑的修复过程中,相对于传统技
术,现代科技可更全面、确切、深入地认知古建筑,采取的保护措施就可以更有针对性,更科学。如随着计算机及相关技术的迅猛发展,现在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测量、虚拟现实等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保护与复原开始用于古建筑保护中,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只要我们合理利用现在科技,结合传统技术,就能恰当、适合的保护与修复好古建筑。
结语
古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它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积淀。一旦损毁,文物本体及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都将不复存在。总之。只有把古建筑保护好、修复好,让它们以其原有的面貌长久地保存下去,才能发挥“实物的史书”、“历史的年鉴”、“文化的载体”等的作用。保护古建筑,让古建筑流芳千古,古为今用,为后人服务,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负的社会责任和神圣天职。参考文献
[1] 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 主编.建筑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论文集
【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2] 罗哲文.罗哲文历史文化名城与古建筑保护文集【m】.北京: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2011. [3]张青.古建筑保护的意义和措施【j】.安徽建筑,2011(2).[4] 尚涛,孔黎明.古代建筑保护方法的数字化研究【j】.武汉大学学 报(工学版),2012(2). [5] 李新建 朱光亚.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对策【j】.新建筑,2003(4).篇二:历史古建筑保护论文
历史建筑
保护工程概论
姓 名: 班 级: 11级土木一班 学 号:
序 号: 1 授课老师: 侯实
为何要保护历史古建筑
历史建筑是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实物。
历史建筑是研究历史科学的实物例证。
历史建筑是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作的重要借鉴。
历史建筑是人民文化游息的好场所,是发展旅游的重要物质基础。
—— 梁思成 ———题记 摘要:这些技术高超、艺术精湛,独树一帜的历史古建筑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瑰宝,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国源远流长文化的载体。就像一部部石刻的史书,承载着华夏民族几千年的风云变幻。这些古建筑不仅是历史,而且是文化;不仅是民族地区的记忆,而且代表着国家民族辉煌的成就,是人类创造的最值得骄傲的文明成果之一。这些瑰宝不可多得,一经破坏,便不可再生。
关键字:古建筑保护意义。文化价值、社会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
绵延万里的秦汉长城,恢弘壮丽的汉唐宫阙,典雅意深的明清园林···当年是何等的气势磅礴?何等的威严壮观?何等的优雅飘逸?然而像绝大多数中国古建筑一样消失在了历史的烟云中,昔日壮观的景象已经不复存在,如今只留下一道道夯土或一堆堆台基,人们只能依据纸堆里的文字徒然费力地想象,颓然叹息着···
亭台楼阁、舞殿宫阙、雕梁画栋,林园庭院···这些技术高超、艺术精湛,独树一帜的古建筑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瑰宝,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国源远流长文化的载体。就像一部部石刻的史书,承载着华夏民族几千年的风云变幻。
然而,就是这样一块块瑰宝,一部部史书,在经历了岁月中自然灾害,社会变迁和战火**之后,幸存的已是寥寥无几。因此,我们需要保护我们的古建筑。可惜的是,当前幸存下少量的古建筑并没有
停下消失的脚步,反而加速地倒在了全国“现代化建设”浪潮的脚步下,这些不可复制,一旦消失就不可再生的古建筑正在面临着一场生存的考验。为此提高人们对历史古建筑的保护意识和抓紧保护我们的历史古建筑变得更加迫切。
不同时期的古建筑瑰宝,充分体现着中国古建筑和西方建筑迥然不同的建筑体系和建筑风格,这些技术高超、艺术精湛和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亦是独树一帜的。依附于这些古建筑和历史性建筑的石刻、壁画、雕刻与建筑本身相得益彰。使建筑迸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蕴含着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具有着文化、历史、科技、艺术和经济等多方面的价值。
文化价值:历史古建筑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变化的见证者和载体,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甲骨文字中就有不少汉字借助建筑造型而创造的,现代汉字中的偏旁部首“宀”就是建筑形象的直接表现。再如敦煌壁画、建筑和出土文书,以其浩大的体系、繁多的种类和极为丰富的内涵,不仅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中国极为重要的艺术宝库之一,而且乃至全人类的最伟大最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此外,因李白杜甫范仲淹等人的诗文而名扬天下的岳阳楼、凭王勃《滕王阁序》而名声大振的滕王阁、甚至沾了诗仙的仙气而无人不知的黄鹤楼等等,类似例子不胜枚举,这亦足以说明历史古建筑所蕴藏着的丰富文化价值。
社会历史价值:历史古建筑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飘摇,见证了人 类的社会变迁,延续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文脉。从战国时期就已经修筑的长城,到明清时期斑驳的古城墙;从恢弘气势的秦始皇陵,到近代古朴简陋的名人故居;从黄河部落遗址到近代红色革命遗址,无不承载着一段风云变幻的历史和变迁。因此,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又体现着当时社会的变化。比如说,在皖南、江浙、山西和西南等地任然保存着较多的明清时代的住宅,这些风格不同的住宅不仅体现了建筑的民族性和区域性,而且反映了当时各地家庭的聚集模式和人居环境。像这些古建筑古遗址经历了千百年沧桑的岁月,亦可以作为反映当时社会形态和生产力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实物参考。艺术价值:现在建筑艺术和绘画、雕刻及音乐等相提并论,且各种艺术形式均在历史古建筑中有所体现,许多艺术家都从古建筑中汲取艺术精髓。其中,中国古建筑表现突出的一方面就是造型优美,且独树一帜。这一特色尤为表现在屋顶的建筑造型上,西晋时的屋顶像飞鸟展翅一样。到了汉代,已有多种优美的屋顶样式,比如:四面坡的庑殿顶、正多面坡或圆形的攒尖顶,歇山顶等等。发展到明清时期,屋顶造型更加多样,造型更加优美,做工精细,风格独特。无论是庑殿还是歇山顶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直线和曲线的巧妙结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水,而且还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例如,安徽的宏村和西递村,全村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一百四十余栋,古朴雅致,意趣横生。富丽堂皇,精雕细刻的亭台楼阁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深具传统徽派建筑风格,或气势恢宏,或朴实端
另一方面,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古建筑,其艺术风格又是迥然不同的,而通过各异的风格又可以了解到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特征,例如蒙古族聚集区的毡塔包、福建客家地区建筑的土家楼,云南傣族地区采用的杆栏式等等。再如,干燥和潮湿地区,冷和热的不同环境下,建筑用料、结构及其功能,甚至艺术风格都不同。这不仅仅增加了建筑艺术的多样性,而且大大地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这些无疑使历史古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科学价值:中国的古建筑在艺术和技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极其丰富和辉煌的成就。特别是中国的古建筑园林在空间的处理,建筑材料的应用和建筑结构的和谐统一以及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方面都有着卓越创造与贡献。这些珍贵的古建筑身上都保留着几千年来无数能工巧匠在长期建筑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这些古代技术成就对现在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造都有极大的启迪和重要的借鉴作用。如位于首都的故宫,建筑设计和工艺技术都极为精湛,金碧辉煌的琉璃屋顶,莹白无瑕的玉石雕栏,殷红肃穆的宫墙篇三:浅谈古建筑的保护及意义
浅谈对古建筑保护及其意义
—— 以西安为例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意义;西安
一、西安对古建筑的保护
西安,古时也称其为长安。她坐落在黄河中游,北临渭河,南依秦岭。在这种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下,她成为了13朝代的古都,名列我国古都之首。可以说西安浓缩了中国史上的大量的精华,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与集是聚地。之前的西安之行让我对这座古城有着一种独特的情感。她既是一个历史文化古城又是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它可以说是历史城市发展的一个代表。古建筑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遗,是有形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性文化,西安的古城墙、兵马俑、钟楼等。古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从这个角度看,那是应该完全的,无条件的保护。但是社会是向前发展的,在这期间必然会出现现代生活节奏与古建筑的矛盾;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古建筑的矛盾;人口增长与古建筑的矛盾;这些矛盾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现代生活增加了许多现代化的设备,而古建筑与现代化的设备又存在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例如现代化的设备在古建筑中如何布置,安排;消防,水电等实施如何规范和布设。这些都成了古建筑发展保护的障碍。从踏入西安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了古典的气息,虽然这是一座现代化的大城市,这里的古城墙虽几次被完善和修改,但这都是出于对其的保护所采取的措施,在大雁塔和钟楼这些古建筑的周围没有高于它们的建筑,尽管现在遍地都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这也是出于对古建筑的尊重和保护。古建筑是启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实物。就郑州来说,对古建筑的保护觉没有西安做的好,城中村的拆迁、以及房地产开发商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大肆破坏古建筑,这些都加速了古建筑的消亡。
古建筑是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随着生产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古建筑在新时期又担当起文化休闲娱乐场所这样一个历史使命。西安之所以被称为古城,就是古建筑旅游业非常好,兵马俑,钟楼等这些古建筑作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都会吸引众多的游客。这不仅促进了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城市公共交通和服务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在发展古建筑旅游业的同时也应该加大对其的保护力度,不能只看到了旅游价值而忽略了古建筑本身的历史价值。
同时,古建筑的存在对当今现代建筑也有一定的影响,诸多的现代建筑的身上都可以找到古建筑的影子,中国古建筑在艺术和技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有辉煌的成就。西安的许多当代的建筑都饱含古代建筑的各种元素,就拿西安饭庄和西京大酒店来说,这两家的建筑有许多亮点,其外观艺术有诸多古建筑的特色,就我个人而言,西安这座现代大都市被称为古城一方面与其是13代古都有关系,另一方面与其对古建筑的保护和尊重有莫大的关系。
二、古建筑保护的意义
古建筑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历史,一个不尊重历史的国家是无法速发展的。作为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中华民族来说对古建筑的保护更是有着不可忽略的重大意义。就我们国家对古建筑的保护现状来说还不是令人满意。当然,这不仅要依赖政府对这方面的重视,采取相应的立法及强制手段,还需要我们每个公民格斗参与其中。西安这座城市对古建筑的保护还是相对令人满意的。
对古建筑的保护有着多方面的意义,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现在关于历史文化遗产的申请问题愈演愈烈,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在为了申遗而争的头破血流,然而却忽略了最本质的问题。申请历史文化遗产首先要有对其的保护,要有这样的条件,这样的资格。不能盲目的为了利益。古建筑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应该不掺杂任何杂质的,毫无疑问的去进行保护,不能为了利益,为了申遗而盲目的去开发其价值。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对古建筑没有太多印象。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作为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保留,古建筑正在快速淡出我们的视线。上次的西安之行让我对古建筑的保护问题感触很深。国家要发展要富强,就无可否认的要破坏一定的资源,但不能一味的以有限的资源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古建筑是历史文化的再现,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也应该加大力度进行保护,这关乎到历史问题,是刻不容缓的,不能再让古建筑再消亡了。
古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它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积淀。一旦损毁,文物本体及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都将不复存在。总之。只有把古建筑保护好、维修好,让它们以其原有的面貌长久地保存下去,才能发挥“实物的史书”、“历史的年鉴”、“文化的载体”等的作用。保护古建筑,让古建筑流芳千古,古为今用,为后人服务,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负的社会责任和神圣天职。也是国家和政府应尽的职责。篇四: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作用
作者1:崔灿 作者2:陈小梅 作者3:程静乐 作者4:冯山
(西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成都市 610039)
摘 要:解决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古建筑保护的矛盾,从发展的角度看待以及保护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让新的保护技术融入建筑,在可能的情况下赋予其实用性,既保存了历史信息,也能与现代人的生活发生关联。更好的保护古建筑。
关键词:现代社会节奏 保护 古建筑的商业利用 科学管理
一、目前古建筑保护的现状
泱泱华夏,5000年的文明持续至今不曾间断。在滚滚历史长河之中,留下了先民们的宝贵物质和精神文明,而古建筑作为这种文明的承载体,理所应当被保护。而现在对于建筑利用方面措施比较有限。一些极具意义的古建筑被破坏,甚至拆除。使得很多文化流掉了,这不失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损失。我们要认识到祖先留下遗产的重要性。但是单单保护,而不去发展,那必然和社会的发展冲突,而成为矛盾。所以我们要在保护的同时,发展它的一些价值,以发展的眼光来解决问题。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面临着能源、环境以及日益增长的人口问题。这些问题都与古建筑的保护互相联系。比如: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现代设备和技术到底该进入多少?房地产商要修建新的高层住宅来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导致为中国古建筑保护奉献一生的梁思成故居也被拆除,等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
二、在保护古建筑中存在的问题 1.古建筑本身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该怎么来保护才能解决这些矛盾,这都是我们在保护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当今世界对古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两种形式:突尼斯形式(完全保证古建筑的原貌),华盛顿形式(保证古建筑的外观,根据现代的生活方式改变内部需要)。从以上两种方法中,我们可以试图采取这样的方式:对于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的文化遗产应当使用第一种方式,而对于可以加以利用的古建筑,可以采用华盛顿形式,这样不但解决了当地人希望发展经济的愿望也保护了当地的文化。
在我国,古建筑保护面临的问题有墙体风化,大木结构变形,消防很难到达,消防水源缺乏等一系列问题。小组成员假期到了云南香格里拉进行调研,发现香格里拉的古建筑,基本上都与民族宗教有关联,一旦失火,将对香格里拉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其防火特点及措施作深了的研究。
香格里拉古建筑大多远离城镇,处在深山老林之中,地偏人稀,四周又被林木杂草环抱。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山火和森林火灾往往成为古建筑受到严重外部威胁之一,这些古建筑管理单位普片缺乏防灾自救能力,没有专职消防队员,也没有安装配备有效的消防设施,一旦发生火灾,城镇消防队无法及时赶到。而且大多数古建筑缺乏消防水源,且周围道路狭窄,有的还设有门槛、台阶,消防车无法通行。这给火灾扑救带来很大的困难。
而古建筑的管理不完善也是威胁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的重要因素。科学管理的概念在这里就显得特别重要,许多香格里拉古建筑的主管部门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还有一些古建筑分布在比较偏远的山区,管理人员很难涉及到。基于以上原因,小组讨论得出一些建议:要加强领导与基层的联系,建立起健全的规章制度;严格落实和实施安全条例,让人们认识到防灾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培养一批又专业救援能力的队伍。只有做好以上这些才能解决香格里拉古建筑保护的问题。让香格里拉一直美丽下去。2.古建筑保护与现代生活节奏的矛盾及解决方法
比如凡尔赛宫,一方面向世人展示其巍峨壮观的宫殿建筑,另一方面也从事一些商品经营活动,比如在凡尔赛宫景区有一些商店酒吧咖啡屋,想游客提供餐饮和工艺品出售的服务。就目前中国而言,做得比较好的是江南古镇。他们的设施是最先进的,每个古镇都有污水处理厂,石板街下面做了硬化处理,市政管线埋了进去,实现了既是古镇,又是现代化城镇。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前提是保护,而合理的利用,反过来又可以促进保护。古镇首先是个镇,一定要产生生活同时兼顾,才能把居住在这里的人留下来。
三、对于古建筑保护与利用的新方法
在小组在云南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在丽江这样的古镇,本地居民迁出腾出房屋,除了少部分自用以外,大部分出租给外地人。于是我们想到这样的一种方式,通过“古宅产权置换”的方式,通过政府收购保护利用古宅。因为除了丽江这样依山旁水的古镇,还有一些坐落于山区的古建筑,产权人因无力维修或不愿意自行维修而出现拆迁、破坏民居的情况,加上许多文物贩子到乡下肆意收购古建筑构件,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所以通过产权置换,也是能够达到古建筑保护目的的有效手段。以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阻止现代社会发展对古建筑带来的损害。
四、“保护”与“利用”和谐并存
古建筑往往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它们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只有充分重视起来,及时掌握国际同行业中的新动态,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创新保护手段才能达到对古建筑合理利用的同时达到保护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中国石窟遗址管理培训班 《国际文化遗址管理参考资料》 1992 《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 1964.5.31 《迪庆日报》 2009.12.31篇五:浅论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与维护 浅论中国古建筑的保护、维修与传承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也给古建筑的保护和维修带来了一些的问题。古建筑的保护措施的合理性也决定着修缮保护项目的质量和水平,而在保护好古建筑的同时是否能在古建筑身上使用现代科技技术的问题又该怎样认知。关键词:古建筑、保护、维护、传承、问题、科技技术
1、我国为什么没有更多、更古的古建筑物 1978年的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力的不断增强,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而且也迎来了建国以来文物保护的高潮,特别近十年来,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古建筑保护更加重视。盛世修文物,这是对我们时代的颂扬,同时也是对我们文物保护工作的一种肯定。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对古建筑的保护和维修是整个文物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我们在实施保护措施的时候却发现,相比邻国及西方国家,我国的古建筑没有更多、更完善的。
与邻国相比较会发现,同样是木材建筑,为什么他们国家能较完好的遗存下来,而我国的却做不到?原因很简单,在清王朝的统治期间,王朝贵府也修建了不少宏伟巨作。但是由于此时的王朝统治者太过安逸享乐,闭关锁国共事,而导致之后国外的入侵战争爆发。在战争期间,入侵国除了烧杀之外,就是掠夺财产,带不走的就进行“烧光”战略。就这样,我国慢慢进入了“枪火”的“时代”,也就这样,我国的大部分古建筑随着战火的蔓延而消失。再加上,中国先民对待古建筑的态度一向是追求“整旧如新”,而不是“整旧如旧”,并且每一次整修都不是局部修缮而是整体重建,而造成对古建筑的一次次的破坏。最明显的是明清时期,在这个时期,不论古建筑始建时期如何迥异,最后都变成了该时期的建筑样式。
与西方国家相比,西方的古建筑都是以石材建筑的,而我国的则是以木材为主要建造材料建造的。木结构及砖木结构的古建筑使用可燃、易燃材料较多,耐火性能较差,一旦受到火灾侵害,将永久消失,不可复得。这也是我国古建筑较少、没有更古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还有,腐蚀,虫蚀,裂痕,变形,反翘,屋面漏水跟地基沉陷等。其中 火灾是最为严重的损毁。火灾损毁的特点有:火灾荷载巨大、燃烧条件良好、火灾容易扩大蔓延、消防施救困难。
总之,古建筑物在存留的时间里,经受着两种因素的破坏:
①人为的破坏。如战乱的焚烧、被拆除或维修不当而失去原貌;
②自然因素的破坏。风、雨、雷、电、火、地震、光线、虫害等。
2、我国古建筑物保护中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思想与传统思想的激烈交锋,现代人意识分歧较大,对待中国古建筑的想法也因人而异,有些人认为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认为我们应该延续这个文化。而有些人则认为中国古建筑是封建的糟粕,需要全盘抛弃,甚至认为与自身利益发展无关。因此,在与其它建设项目发生冲突时往往被迫让路。再者,古建筑是不能再造之物之一的这一特点,也不为大多数人所认识,而且这些大多数人甚至认为可以毁掉再修一个。还有,古建筑的保护与许多部门都有矛盾。许多部门要在古建筑保护区内修建新建筑或有高度、体量、形式、色彩限制的新建筑,如不让其修建,则有冲突。最后,环境的污染,使古建筑自然损害加剧。例如:云南大理为了修路拆除唐代龙首关古城墙;曹雪芹,林徽因故居被拆;乱建旅游景点,未央宫遗址也遭受着新的“洗礼”。
为了能让古建筑文化传承下去,国家政府部门应做到文物保护法、古建筑保护规章条例的推出实施,设立各级国家管理机构,使保护管理工作有可靠的保证,加强领导对保护工作的重视的同时,还应加强宣传,使社会和全体人民群众都了解保护古建筑和文物古迹的意义,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文物和古建筑保护管理法律和规章制度;开展古建筑和与之有关的各种调查,逐步制作完备的科学记录档案;拟制好保护管理和维修利用的规划;加强科学研究,如保护科技、维修理论与方法、管理经营、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阐发研究等;培养更多的从事保护古建筑的人才。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原则,古建筑才能传承下去:①发展观念的原则; ②整体观念的原则;③社会观念的原则。
3、古建筑保护中传统工艺技术与现代科技结合中式古建筑要保护和传承,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是建筑的现实物质存在,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局部改进,以满足当今的现实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建筑不可避免地由 盛而衰。除建筑材料的自然质变之外,建筑的某些功能布局也变得不合时宜。甚至建筑结构出现严重的紊乱,诸如:墙壁出现裂痕、梁柱歪斜、地基渗水、表面墙砖剥落等。年久失修的建筑物需要修缮才能再次使用。一般修缮需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恢复原始建筑的所有优点;二是为建筑赢得额外空间,这里说的获得额外空间是指改变原有空间布局提高利用率,来获得更多使用空间;三是建筑内部的现代化,结合现代材料,保留古建风格,使古建更加具有现代意义,有更高的耐久性等。任何修缮工作都要落实到具体的技术措施上,所以应该根据每个建筑的不同情况,发掘与探究与现代保护修复原则相适应的保护修复技术措施。即使是采用传统技术与工艺也要注意寻找它与现代修复理念的结合点。例如湖广会馆古建筑保护修复工程,为了遵循“最小干预原则”的要求,齐安公所看厅的修复就以钢梁加固的新型技术措施取代了传统落架维修,获得了成功。每种技术措施必须经过先期局部选样实验,基本确定该种方法既满足保护修复需要,又无害于建筑本身才可以大量使用。特别是涉及现代工艺与材料的使用,必须满足“可逆性原则”。
古建保护开发 篇5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 城市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 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压力, 城市白领们希望摆脱城市的喧嚣, 寻找身心的放松和宁静的愿望越来越迫切。追寻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古老足迹, 游览名胜古迹成为了人们娱乐休想寻求人性回归的一种生活方式。湖南靖港古镇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景观特征与人文内涵的人文景观,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水路运输的战略意义, 靖港古镇商市繁荣昌盛千年, 至湖南民国时期达到极盛。至今仍然保存了“八街四巷七码头”的格局, 存留着大量的传统古建筑 (比如:麻石古街“保健街”、宁乡会馆“八音堂”、清代青楼“宏泰坊”、“杨泗庙”等) , 是优美宁静的自然风观与原生态的民俗风情的有机结合。这符合了现代都市人渴望回归自然, 回归淳朴的精神需求, 越来越受到广大民众的青睐, 尤其是近郊的古村落假日休闲更是备受喜爱。靖港古村落的旅游开发为当地经济发展, 名俗风情的保护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生态环境的恶化, 物质文化载体的破怀等。因此, 对靖港古镇古建筑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管理方法、模式的探讨具有深远意义!
1 靖港古镇的历史地位与建筑风貌
靖港位于长沙市望城区的西北面, 距长沙25km, 离县城10km, 东临湘江, 南濒老沩水, 西接格塘, 北邻乔口[1], 水运发达是古代军事重镇与漕运码头, 至今仍保留有湘军和太平军交锋的古战场。经济地位也非常重要, 是古代湖南重要的淮盐经销口岸与四大米市之一, 繁荣时期是仅次于长沙的商贸中心。民国早中期, 靖港拥有粮栈、米号20多家, 粮行50余家。此外, 还有工商作坊, 各式商铺2000余家, 可供停靠的码头38处, 与津市、洪江并称为湖南的三大繁华商镇。宗教寺庙文化、青楼妓院文化、民间艺术文化 (如皮影戏) 、民俗文化乃至会馆文化等相伴发展, 形成了靖港独特的文化特色。靖港古镇是靖港是古建筑群最集中和保存最好的地方, 面积约为75.6hm2, 至今仍保存了“八街四巷七码头”的传统格局, 存留有古建筑1008栋、3646间, 总建筑面积高达22 607m2[2]。贯穿整个靖港镇的“麻石古街”、宁乡会馆“八音堂”、清代青楼“宏泰坊”是靖港古镇的标志性建筑。随着时代的变迁, 公路、铁路运输的发展, 靖港的交通咽喉地位逐渐丧失, 古镇也日渐萧条, 原真性也开始丧失。但靖港古镇的古建筑群仍然保存着完整的区域形态与基本格局, 并且地域特性十分明显, 如风火山墙、门楼、木构架、挑檐等独特的建筑细部特征依然清晰可见;当地居民民风朴实, 热爱传统民俗文化, 这使得当地的特色民俗活动与文化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和发扬。综上所述, 靖港古镇有着悠久而又丰富的历史底蕴, 拥有保存较好风格独特的古建筑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依然具有很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通过合理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靖港古镇及其特色古镇群旅游区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2 靖港古建筑群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策略
古村镇旅游在国内的发展日益红火, 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的这样那样的问题, 有的古村镇建设了一大批的“古建筑”, 有的古村镇己经走进了“先开发, 后治理”的怪圈, 这造成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的巨大浪费。因此, 一个好的古村镇建筑群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策略显得格外重要。靖港古建筑群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总体思路是秉承历史街区的场所精神, 运用现代知识管理, 开发都市近郊特色的古镇休闲旅游, 以开发促保护, 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和谐发展战略。
2.1 总体规划
靖港古镇因水而兴, 因商而荣, 因军而重, 因古而名。在靖港古建筑群的保护与维护中, 因注重建筑物的时代特征, 以及其表达出来的其秉承历史精神和价值, 不要因为要“古”而“古”, 修建出一批批的假古董。靖港古镇额旅游开发在整体构思上可以结合地理环境、历史年轮与民俗风情, 突出“两韵一风情 (古韵、水韵、民俗风情) ”, 形态上形成以三轴线、九节点、六区域的历史片区肌理。功能上规划上, 在作为表达靖港历史年轮与历史文明核心部分的沩水河街区, 顺应历史布局形成“线性”的功能规划空间结构, 即西入口景观———农家乐———传统商住街坊———夹河酒吧———水上休闲———东入口休闲等若干功能区域。在明晰各区域功能与主题的基础上, 通过古镇的特色商业街轴与夹河酒吧休闲轴使各个区域之间实现和谐统一与平稳过渡, 融合各区域之间的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 保证历史建筑和区域主题文化和谐共生, 实现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并行。
2.2 靖港古建筑群的保护策略
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复兴中应注重当地居民的主体作用, 让古镇回归生活世界“活”起来, 延续人文魅力。因此, 不要迁走一位原住居民, 延续传统的日常生活, 展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与人情氛围;于此同时, 还要强调恢复靖港古镇原有的民间宗教文化、商业文化、民间艺术以及节庆习俗等活动, 这不但可以使居民在参与这些活动中获得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 而且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良好的继承, 体现出靖港的人文魅力, 演绎着靖港的历史年轮, 强烈地表达着现代都市所没有的亲切感与认同感。
在古建筑的修葺与维护中应讲究“原汁原味”, 注重“延年益寿”, 而不是“返老还童”[3]。主要采用“修旧如旧”的原则, 对历史建筑进行真实性与历史性的重现, 体现出传统的认同性, 表达出场所的历史精神, 并对古建筑所镌刻的时间与记忆给予最大敬意的。具体表现在:延续传统建筑中人性化的空间、尺度与序列所营造出的亲切感;运用木材、青砖与麻石等传统建筑材质, 表达温馨、淳朴、灵性的氛围;色彩则尊重长沙传统民居最常用的颜色, 主要采用黑、白、灰等比较素雅的颜色, 并有节制地使用原木色, 营造古镇安静、朴素的特点;修缮独具特色、历史悠久、保存较好的木制建筑;修复体现江南水乡特色的临水建筑, 并重点修复宁乡会馆与宏泰坊等具有重要历史信息的建筑物。而在建筑物的局部结构上, 如檐口、门、窗与楼面的护栏上主要运用传统的纹饰、多层线与泥灰堆砌等装饰手法进行处理, 并保持门牌、店面招牌等的传统特色。做到在保护中, 不仅保护了古镇本身, 同时也对沩水的周围环境进行了很好的整治, 是将古镇及其所处自然环境的共同保护, 在很好地维持了靖港古镇历史风貌的同时, 也促进了靖港古镇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发展。
2.3 靖港古镇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近年来, 古村镇旅游之所以能成为热门时尚的旅游方式, 是因为浮躁忙碌的都市人置身于在古色古香的老巷中, 能够欣赏青砖黛瓦马头墙的经典, 感叹气势恢宏古祠堂的峥嵘, 品味苍古冷峻的院落, 从中体验乡间野舍的闲适与返璞归真的情趣, 引发对传统文化与人本根基的思考, 从中获得心灵的平静和人性的回归。因此, 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尊重自然, 传承历史, 延续人文民俗, 保持特色。
靖港古镇的特色旅游资源, 是开发其特色旅游产品的基石, 其旅游必须要突出独特性。具体地说, 就是要突出“两韵———风情 (古韵、水韵与民俗风情) ”, 其“两韵”中的“古韵”与“水韵”, 重点就是要真实再现历史的情景、延续当年的历史风貌, 同时还要让游客积极参与, 形成互动, 以便增加游人客的兴致。比如建设好曾国藩靖港水战的战船展示基地与唐朝李靖驻扎基地, 并采用历史舞台剧的形式演绎当年靖港古战场的宏大场面;又如让游客体验靖港过去繁忙的水运场景, 除了游弋湘江沩水的民用乌篷船外, 还可以开发一些古代大型豪华的“官舫”与气势庞大的“战舰”供游客观赏游玩, 以及重现古时靖港“水乡泽国”意境, 并且开发“芦苇荡里放舟”等特色项目。“一风情”重点是要对湖湘民风民俗、民间艺术及伟人文化进一步的进行挖掘与整理。在民风民俗文化上要着重拓展节日文化, 比如三月清明的放河灯, 五月端午的划龙舟, 六月初八的杨泗庙庙会, 九月十九的参拜观音圣诞, 正月初一的耍龙灯, 正月十五的闹元宵等重大节庆活动;在民间艺术文化上主要拓展花鼓戏、宏秦坊青楼文化表演艺术、皮影戏、靖港油纸伞、靖港火焙鱼以及靖港香干等。在伟人文化上要重点展现毛泽东、陶承与曾国藩等在靖港的主要活动, 并整理历史资料形成独具特色的历史伟人活动足迹展厅。
2.4 加强宣传
从地域上分析, 靖港古镇位于长沙市望城区内, 长沙市是其第一个大的客源市场, 但是目前宣传工作明显做得不够, 前来旅游的长沙游客虽然是主要的客源, 但规模还太小。作为长沙唯一, 湖南仅有的两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的国家级古镇, 按理说其具有的吸引力是相当大的。然而靖港周边城市的市民都还不知道靖港, 或者只是听说过这么个地方, 并没有形成旅游的吸引力。“好酒也怕巷子深”, 在做好靖港古镇旅游开发的“硬件”与“软件”后, 强有力的广告宣传也是必须的。宣传对象不仅针对“长、株、潭”三市, 还可以辐射到周边的岳阳、益阳、常德、娄底与衡阳等城市。通过广告、举办历史文化名镇旅游节等形式加大对客源地的营销力度也是促进古镇的旅游发展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杨载田.中国旅游地理[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 2010 (3) .
[2]史一甜.靖港古镇文物普查的思考[J].中国文物信息, 2008.5 (5) .
古建筑保护 篇6
德国老建筑档案“回归”青岛
研究青岛德占时期历史又将有新的重要依据。日前, 德国驻华大使馆薄瀚德公使向青岛市档案馆等相关部门移交了青岛市德国老建筑档案。
此次交接的档案是中国德意志文化遗产基金会中国德国建筑档案调研项目《青岛德国建筑文物保护计划》调研成果, 汇集了从德国的联邦档案馆、军事档案馆、德国外交部档案馆以及青岛市档案馆、青岛市房产档案馆等查阅复印的档案资料, 共计175份图纸、78幅照片、60份文献资料、3份博士论文, 包含了1898~1914年青岛历史规划图、历史地图、青岛德国建筑设计图纸、历史照片等。目前, 青岛市档案馆正组织人力对这部分档案进行翻译著录, 届时将为研究青岛德占时期历史提供重要依据。
中欧历史建筑zh Ong Ou lishi jianzhu
哈尔滨重新修缮415处中欧历史建筑
哈尔滨市即日起对哈尔滨市辖区内的415处中欧历史建筑进行重新修缮, 其中包括索菲亚教堂、马迭尔宾馆和犹太教堂在内的多个建筑都将以新面貌示人。
哈尔滨市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 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 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 也是中国“欧陆风情”历史文化名城、热点旅游城市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同时, 哈尔滨也曾是东北地区多国领事馆聚集区, 后领事馆南迁沈阳后, 现今留存在哈尔滨的领馆建筑均逾百年历史。
据介绍, 自1997年以来, 哈尔滨市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修缮方面已累计投入超过30亿元, 用于对市区内的知名历史建筑如索菲亚教堂、马迭尔宾馆、意大利、捷克等领事馆等老建筑进行保护与更新改造工程。
本次哈尔滨市将正式对415处历史建筑进行重新改造和修缮, 同时继续挖掘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建筑, 计划恢复和复建一批中欧风格的特色老建筑, 分期分批分层次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和整治。
古典主义风格建筑gu Dian zhuyi fengge jianzhu
上海现存最早西方古典风格建筑完成修缮
据悉,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 上海现存最早的西方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原华俄道胜银行大楼已于日前完成修缮工程。
20世纪前的黄浦江沿岸大多数是两三层的建筑, 1902年10月, 一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古典主义风格建筑横空出世, 这便是位于现中山东一路15号的华俄道胜银行大楼。它的出现不仅揭开了上海近代史和金融发展史的新篇章, 也开启了外滩新一轮建设的序幕。然而, 100多年的沧桑, 该建筑逐渐有了破损, 数十位学者的共同努力让它恢复了最初的样子。
“这是上海第一幢从设计、材料到施工均能与欧洲建筑相媲美的建筑。”参加此次修缮工程的建筑师说, 此次修缮遵循原真性保护原则, 尽最大可能采用存留下来的原材料, 仅对缺损的部分进行补配。
百年洋建筑Bainian yangjianzhu
芜湖百年洋建筑焕发新生机
缘于安徽省芜湖市政府实施的“百年历史建筑复活计划”, 英国驻芜湖领事官邸与益新面粉厂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 让不可再生的旧遗存焕发新生机, 融入现代都市生活。据悉, 芜湖西洋建筑的修复已于2012年基本完成。按预期目标, 今年底将完成传统文化遗存片区古建筑的修复和利用。
芜湖市中心最喧闹的步行街西侧, 中国雨耕山文化创意产业园一期项目正在进行收尾施工。该项目占地55亩, 总投资13亿元, 囊括英国驻芜湖领事官邸、华东第二大天主教堂等多座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西洋建筑, 定位于成为中国酒类行业内规模最大、地段最好、综合性最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主要规划建设国家级酒类检测中心、培训中心、保税仓、地下酒银行以及红酒交易中心五个产业平台。
据统计, 芜湖现有20处33幢西洋建筑。除了西洋建筑, 还有芜湖古城、堂子巷徽派建筑群、传统文化遗存3个片区、300余幢古建筑。其中, 九成以上集中在中心城区镜湖区。镜湖区在2012年启动“芜湖百年历史建筑复活计划”。除了修复古建筑, 还依托其周边区域规划了14处文化产业园。
考古博物馆Ka Ogu BOwuguan
西安拟建考古博物馆
西安市正在筹建西安文物保护考古研究基地, 其中包含西安考古博物馆等五部分。西安考古博物馆分为考古资料展示厅、大型墓葬集中展示区、碑石墓志展示保护区、公众考古交流中心和文化产业展示厅, 拟定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自1994年成立以来, 配合城市建设进行的文物勘探项目达1000余项, 勘探面积约7000万平方米, 抢救性考古发掘项目400余项, 发掘古墓葬、古窑址10000余座, 发掘古遗址约20000平方米, 保存出土文物70000余件。
铁路博物馆Tielu BOwuguan
广州两栋历史建筑变身铁路博物馆
近日, 从广州市规划局了解到, 黄沙的广铁旧南站保留的三栋旧建筑中, 其中有两栋将改造成铁路博物馆, 并已获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而另外一栋保留建筑将用作商业用途。
位于荔湾区黄沙大道的广铁南站地块, 是广州首宗结合旧厂房改造政策公开出让的住宅用地。用地性质为居住用地、城市公共建筑用地、城市公共绿地, 总占地面积26.1507万平方米。该地块拥有稀缺的江景资源和便利的生活条件, 是广州老城区罕有的总建筑面积近50万平方米的巨无霸项目。
古建筑保护与维修 篇7
1 古建筑的分类
中国古建筑在分类上大致分为宫廷建筑:如北京故宫、河北的承德避暑山庄、沈阳的末代皇宫,薄仪的末代皇宫我们是针对学术研究而言。寺院建筑:如西安大慈恩寺、荐福寺、长安的兴教寺、洛阳的白马寺、杭州的灵隐寺、浙江岱山的极乐寺等。祭祀建筑:如乾县的乾陵建筑、北京的十三陵建筑等。园林建筑:苏州的网师园、留园、蠡园、拙政园等。民居:韩城的党家村,西安老城区的督军府,山西省晋中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几类。
中国古建筑在规制上,宋代的《营造法式》分为:殿堂、厅堂和余房三类。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分为大式建筑和小式建筑。如何划分这种规模等级,在这两部历史文献中都没有作出明确交代,但是严格的封建礼制却体现在古建筑的风格上。
中国古建筑以其庄重、雄伟、磅礴大气以及独特的建筑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日本东京的药师寺,韩国、朝鲜、美国等只要有华人的地方,无不留下中国古建筑的雄姿。
几千年文明历史,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化。在岳阳楼重建落成时诗人王勃即兴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诗圣杜甫也在登上岳阳楼时写道:“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时感慨的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张继在枫桥夜泊中写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中国数千年来,虽然有二十余朝代帝王的更替;在政治上,有匈奴五胡的威胁,辽金元清的统治,有历史战火的破坏,有外国列强的破坏;在文化上先有佛教的输入,后有耶稣教之东来,中国的文化却是更续的。中国的建筑,在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有各个的特征,但基本的营造方式和原则却是始终如一的。数千年来的工匠们,遵循着他们的原则,在他们的潮流内顺流而下。如在欧洲中世纪的工匠们一样,始终是循规蹈矩不可轻易逾越。15世纪初,那是个张扬的年代,意大利文学、绘画、雕刻,在复兴运动中已有了百年历史。文学雕绘界,已产生名师,如Dante,pisano,Boccacio等;他们的作品,左右了时代潮流。那时建筑界的复兴运动,均是以罗马古式为蓝本。
中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的匠师们设计及制作的意念完全取决于官方的意志,匠师们没有自己的创作意图。因为在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之于人”。而这里的劳心者普遍泛指上层,而非这些从事建筑业的匠师们。
朝廷追求的是四平八稳,歌舞升平。所以当时的宫廷建筑也以其庄重、雄伟、威风八面,而毫无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的张扬而言。那些祭祀建筑,则是为朝廷的皇室及其臣子而形成的陵墓建筑营造相同,可谓生住其屋,死居其所而已。只是历朝历代大同小异,异曲同工罢了。军师建筑中的敌楼,也是风格雷同,只是历代在斗拱、彩绘及屋面略有不同罢了。民居则是以受皇室影响在规制上稍有不同罢了,也无其他的新意。
清代下半叶,八国联军的炮火,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随着满清政府的退让,使得许多地方变成了通商口岸,以及外国的“租借”。外国人可以自由的出入,营造房屋。一批欧洲建筑师的进入,他们在通商口岸及租界建起一些欧洲建筑,将欧洲的建筑艺术带入中国。然而他们在中国又发现这个地大物博、神秘的国度里,也有欧洲没有的东西,于是一些欧洲同中国的建筑相融合的胎儿就产生了。中国的艺术家们也吸取了罗丹、米开朗基罗等欧洲艺术家的精华,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特有风格,以国画大师齐白石为首的一批艺术家及古建筑大师梁思成老前辈,他们都吸收了欧洲文艺复兴的精粹,而欧洲文艺复兴的狂潮其后四百年而不衰。
2 古建筑的保护之我见
古建筑的保护是一个较为复杂而又繁琐的事情,古建筑一般都是砖石结构或砖木结构,且年代又都久远,主体所用的砖石,经过天长日久的风化,而其木构件又经过长时间的炭化,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腐朽。有的则因白蚁作祟,使许多木结构已失去应有的功能。完好的则因长久干燥,防火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2001年的一场大火,将一座唐代古建筑烧之殆尽,使这本已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寺院建筑,失去应有的价值。
时隔几年道教圣地又遭遇了一场大火,烧毁古建筑千余平方。古建筑被毁,它的经济价值可以估算,然而它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是无可计算的。诚然古建筑保护需要许多财力、物力是一件只投资没有收益的事情。但是古建筑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需要我们去保护,去抢救。确实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作为我们陕西又是文物大省。曾有十三个朝代在西安建都,留下大量古建筑,需要大量资金去保护,资金缺乏,是否我们也可试行中外合资。即同外国研究机构合作,让国外人投入部分资金来保护古建筑,是否可行,有待领导们的决定,也许可办,也许根本就不行,只是本人自己的想法而已。防治白蚁是切实可行的,只要定期给古建筑木构件喷洒些药水,发现虫害,得彻底根治,未发现的加以防治,防患于未然,使古建筑得以安康长久。再就是古建筑防火,古建筑防火是一个大问题。首先古建筑大都处于深山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优雅的环境,如诗的建筑,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但是也给我们带来了困难,水资源较缺,有的极缺。加之古建筑过去都没有防火设施,不像现在建筑有消防栓,有喷淋、有烟感报警装置。然而它们的要害又是怕火,一旦发生火灾极难扑救。所以古建筑防火是当务之急。我们是否可以给古建筑适当安装监控装置,把所有部位纳入我们的视野之中,一旦发生险情我们可以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才不致于发生大的损失。
3 古建筑修复,修旧如旧
古建筑的修复同现代建筑有着本质的区别。现在建筑要求越新越好,而古建筑则要求修旧如旧。一个古建筑当你将它重新修复后,让人一看它就是古代建筑,并不是说一看其造型是古建筑,而是不但要从其造型上看是古建筑,还必须从材料上看,它就是年代久远。古建筑修复中,尽量是用原材料,在原材料实在无法使用的情况下必须调换时,必须选择同原材料相同,材质色泽一致,尽量选择无节疤或少节疤的材料。所处位置的图案雕刻须与原来的一模一样,油漆也要刷成看似很旧的样子。
我在过去的工程施工中还遇到了这样一件事情,那是我们施工西宁市马铺臣纪念馆,该项目是异地重建,原建筑系砖木结构,当我们将原建筑实测完毕,拆除进行完后,异地将主体建成,到装修时遇到了难题,因为原建筑槛墙以下是青砖磨砖对缝墙,而在重建时按照文物部门的要求给±0.000增加了一道基础梁,而就是这一道基础梁使得磨砖对缝墙无法砌筑到底。因为基础梁距磨砖对缝墙的边沿只有4 mm,墙砖是无论如何也砌筑不上的。正当我一愁莫展时,有人提出是否可用色泽一致的面砖来镶贴,这一建议甚至得到了文物部门的同意,为了不留下缺憾我还是否决了这一建议。想了许多方案,最后我采取了将原来的青砖磨好,然后将它再切成2.5 mm的条砖,用高标号水泥粘贴,经过5 d的常温养护,再用1∶5白水泥石膏浆修缝,这样效果和原来的磨砖对缝墙的效果一模一样。这就是我们所要论证的修旧如旧。
4 古建筑维修中的“透风”环节
古建筑使用的青砖都是手工制作,强度较低,空隙比较大,加之年代久远,酸雨侵蚀,许多古建筑墙体青砖表面严重腐蚀,砖体疏松,用手一捻即成粉状。轻则影响美观,重则影响古建筑安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我们建筑工程师及文物工作者研讨的课题。
我曾应邀参加西安天主教南堂维修研讨会。该建筑是典型的中西结合式古建筑,距今有近二百年历史。
4.1 该古建筑现状
该建筑正立面砖雕严重残缺,圆柱接口外表起皮剥落。外墙青砖严重侵蚀,大约有10%青砖粉化。屋面板瓦、筒瓦残损约有15%,六兽缺头少臂。正脊缺损约30%,垂脊缺损20%,屋面大面积漏雨。室内墙裙板空鼓霉变,壁画大面积空鼓,局部剥落。藻井因漏雨严重变形翘曲。椽子大约10%断裂,望板约30%破损。
4.2 问题分析
1)外墙体较高(大约有6 m),如此高的墙体出檐却很短,出檐只有300 mm,出檐用青砖封闭出挑。每皮砖出挑60 mm,出挑六皮。因出檐很短,又是青砖冰盘檐。下雨时,雨水顺墙面流下,加之手工青砖空隙比较大,吸水量大,导致墙体一直潮湿。
2)原墙体可能为夹心墙,即内外墙面为砖砌体,中间夹土坯,墙体厚度较大,当时这样做一是为了节约材料,二是为了保温。这样做虽然节约了工程造价,解决了保温问题,但是也埋下了隐患。当下雨时,雨水境外墙砌体渗透到中间土坯,顺墙体流下的雨水渗入墙基。原墙基根本没有做防潮处理,或防潮处理做的很差。而室内地面又是用全瓷地砖铺设,墙面下部做有木墙裙,上部大面积用有机颜料做成壁画。天晴后墙体外表很快晒干,而渗入地基中的水分沿墙体上升,外部气温较高,形成高压气流。渗入墙体的水分在高压循环气流作用下,水分不能散发出去,形成一个密闭空间,所以墙体总是潮湿的。周而复始湿气不断上升形成外墙砖侵蚀内墙空鼓。
4.3 解决方案
根据以上分析和判断,我给出的方案可以概括为“一堵二疏,疏堵结合”,具体方案如下:
1)沿外墙基向外开挖1 m宽,深度为原基础2/3约1.5 m,用3∶7灰土夯实,上铺300 mm~400 mm方青砖。为确保建筑结构稳定性不受影响,施工时采用小段开挖,每次开挖长度约2 m,随开挖即回填。搭接留踏步差,留置长度为2/3振动夯底面,搭接夯实。2)在铺地面方砖时,沿墙体用防水胶水灌缝,使雨水不能沿墙体进入墙基。3)外墙做两排气孔,直径为100 mm。第一排在墙基石以上,第二排比第一排高0.5 m,并与室内相同,孔间距为3 m,上下排错开,即第二排孔在第一排间隔1/2处,打好孔之后设防鼠网,用透雕青砖进行装饰。4)沿内墙向内开挖0.5 m宽,深度为原基础1/3,约1 m深,用3∶7灰土夯实,至距现地面0.3 m,即开挖即回填。再给墙上开通风孔,孔径100 mm,与外墙打通,通风口用砖砌成与墙面平做防鼠网。然后再回填3∶7灰土,上铺青砖,并两边砌120 mm墙,墙高0.25 m,留通风口,上面用透雕石材铺平,形成室内循环通风道,使墙内湿气随空气而蒸发。第二排通风口比第一排高0.5 m,做法依前,然后用木纹铝塑板做墙裙,墙裙在通风孔位置留艺术小孔,达到既美观又通风的效果。这就是我们要论证古建筑的“透风”环节。古建筑维修是一个比较繁杂的工程,维修手法很多,我们就不再一一叙述。
摘要:简要介绍了我国古建筑的分类及特点,针对古建筑的保护与维修进行了探讨,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及具体案例,分别阐述了古建筑防虫、防水的具体措施及修复方面应注意事项,以期指导实践。
关键词:古建筑,特点,防水,修复,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营造法式.宋代李诫修编中国书店[Z].
[2]日本前野直杉,石川中久.中国古诗名篇鉴赏辞典[M].杨松涛,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7.
[3]梁思成.清代营造则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田永复.中国园林建筑构件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北京传统古建筑保护探讨 篇8
一、缘起
研究生一年级期间, 我们设计艺术专业9位同学在教授陈静勇的带领下进行了课题研究——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色彩调研。我们整理出截止2011年二环以内北京市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共227处, 我们小组负责旧城区南部共65处文保单位的色彩调研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对各个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的接触, 让我真实体会到我们国家丰富的文化遗产, 也用自己的眼睛看到了目前文物保护单位的现状, 从而了解到我们所从事的调研工作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我坚信我们的工作必会在在未来体现出它的价值, 必会成为日后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作中有价值的历史数据。
通过研究生期间对于古建筑的接触, 引发了我对于古建筑保护方面的兴趣, 引发了我对北京传统建筑保护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的认识, 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在这里有机会和大家探讨。
二、北京旧城建筑历史变迁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中, 北京都城的范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北京作为国家的都城之后, 范围一直在扩大。而且由于封建制度下严格的等级观念, 汉人不得住在内城。因此, 清朝之前的北京都城外围都有一圈厚厚的城墙, 墙上各个方向有若干高大的城门, 显示了皇家的威严。封建王朝的统治在中国彻底被推翻之后, 广大人民得以进入旧城内瞻仰它过去的辉煌。
近代随着列强入侵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以及后来的改革开放中国主动打开国门, 国外的事物不断涌入中国。这在当时北京的建筑方面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包括清末时期的各国使馆及教堂建筑, 建国后国外留学的中国建筑师运用其所学设计的“北京十大建筑”等。其中, 使馆教堂是外国人在中国所建的完全属于西方的中国近代建筑, “十大建筑”则是中国受外国建筑设计思潮影响的中国式近代建筑。
北京现存的建筑中, 现代建筑的数量不断增长, 建筑形式也越来越多。参与建筑设计的既有国外的建筑工作室, 也有国内的设计院及工作室等。有些国外建筑师的设计受到了国内建筑界的热捧, 如由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担纲设计的银河SOHO建筑等。当然, 也不乏中国建筑师设计的各类公共建筑如中国建筑设计院由崔愷等主持的中间建筑艺术坊等。
三、当今建筑遗产保护应该关注的问题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 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发生改变, 中国传统建筑与人民的新生活发生了矛盾, 尤其旧城城墙城门的拆除引发了各路学者与建设者之间针锋相对的批判讨论。
历史已经过去, 我们现在应该从现在开始思考什么样的古建筑应该得到保护, 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保护北京的古建筑。现在文化名城保护、遗产保护、文物保护等在中国慢慢的开始发展起来,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物质遗产及非物质遗产的重要意义, 越来越多的人投入了这些行业, 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我们现在要明确的是北京旧城传统建筑有巨大的留存价值, 尤其是木构架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秀代表, 其中蕴含了中国灿烂文化的方方面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 这些古建筑已经不适于现代人的生活, 但是这种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流逝, 终将有一天将会消失, 我们应该尽力延长它们在人类社会的生存时间。
四、古建筑保护建议措施
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在中国现在只是处于萌芽之后的发展阶段, 而且它终将纳入国家的整个运行体系中。我们不可否认, 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保护在未来可以做到全方位保护开发。但是在现阶段, 它必须服从于国家的整体发展。我们国家现在处于发展上升阶段, 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工业、税收、建筑行业等, 对于遗产保护的投入有限。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应该抓重点、分批次、落实到位, 做好该阶段能够做好的工作。
首先, 建议将现存北京传统建筑做分类筛选, 对于具有一定保护意义并且经过一定评估可以确保经过一定修复可以恢复古建筑体貌特征的北京传统古建筑遴选出来。经过这个步骤, 将那些现状残损严重, 经过修复不能确保恢复其古建筑形貌的北京古建筑剔除。经过分类筛选的北京传统建筑要确保各种类型的古建筑都有一定的保护数量, 且在整体城市规划中的它们的分布有一定的联系。特殊情况如有特别保护纪念意义的古建筑现状残损严重, 不能够通过修复达到保护古建筑的目的, 但有一定的历史资料参照, 经过重建能够恢复古建筑神貌的可以考虑做一定的复建。
其次, 对社会上的古建修复机构进行管理和培训, 确保古建筑修复有一定的责任感, 在具体古建修复的过程中不出现原则性的错误。同时, 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合理配置, 使得专业人员有的放矢, 有保护意义的古建筑有对应的修复机构, 形成对应关系。通过这个步骤, 可以避免资源浪费, 保证建筑修复的专业性。
最后, 要真正做到有针对性的建筑遗产保护, 还要把这些内容提高到法制高度, 加强公众舆论的影响力, 确保建筑遗产保护在进行的过程中不走歪路。
以上仅是笔者个人对于北京古建筑保护现状的思考和对于现阶段的北京如何切实做好古建筑保护的一点看法, 笔者深知自己的学识浅薄, 只是课余时间发一些感慨, 跟大家分享。
摘要:本文通过对北京旧城内部分文物保护单位的走访及对国内外城市遗产保护的学习, 阐发了对当今北京传统建筑保护的一些看法和思考, 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旨在为北京的传统建筑保护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引发大家对传统建筑遗产保护的探讨。
关键词:北京,传统建筑,保护
参考文献
[1]方可.从城市设计角度对北京旧城保护问题的几点思考[J].世界建筑, 2000 (10) .
[2]陈干.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J].北京规划建设, 1996 (01) .
[3]张杰王韬.1949~1978年城市住宅规划设计思想的发展及反思[J].建筑学报, 1999 (06) .
[4]董光器.对北京旧城保护和改造的回顾与展望[J].城市规划, 1993 (05) .
龙道村古建筑研究与保护 篇9
龙道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钟山县城南面,是一座典型的南方村落布局的古老村庄。由于受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以及经济相对不发达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得以保留一部分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古建筑。村内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6处,县级保护单位1处[1]。村庄整体地保留了明朝至今的民居建筑风格和村落环境,总体风貌保存较完善,形态较完整。青砖青瓦、歇山顶或硬山顶砖木结构是其建筑的基本特征。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双重冲击,这个极有传统遗风的村落已随着村民的陆续迁移变成 “无人村”。风霜雨露、水火雷电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不可避免地给龙道村古建筑造成损伤、残坏、 坍塌;加上人为的破坏情况日趋严重,一些极具有科学研究艺术价值的传统民居、街巷、祠堂、书院正在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同时,依附于这些古建筑的石刻、雕塑、壁画、琉璃等艺术瑰宝正在逐渐消失,因此,对龙道村古建筑的拯救性保护势在必行。
1. 龙道村古建筑特点及现状
龙道村坐东北朝西南,背山面田,村前有鱼塘环绕。由于受地形限制,村庄布局呈现依山就势、 灵活自由的特点,与周边环境自然融合。其村落选址布局与周围山脉形成“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天然风水格局,所蕴含的人居环境营造理论与方法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是南粤门户上典型的村落布局聚居(主要是家族聚居)环境建设的典范。
龙道村古民居有隋唐建筑遗风,其造型古朴、 结构坚固,重视防御功能,族系分明、贫富有别, 是一座典型的氏族文化与等级划分的古村落。村里保存着完善的陶氏家族从元朝演变至今的家族式发展脉络,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家族从起步、发展、鼎盛到衰落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社会变迁,是研究中国社会的鲜活史料。
龙道村的古民居一般依地势分为上下两层:一层为前进,前进前为走廊,后两旁用于饲养牲口、 堆放柴火等;中间为天井,天井旁是上二层的石梯;二层为后进,用于生活起居,分别为主厅、两个侧房及厨房。一般前进走廊与主屋两个房间或厨房都与外相通相连,整个建筑格局围绕天井而建, 因此,古建筑中采光、蓄水、排水得以完美地解决。这样的格局既有南粤土著民族的杆栏式建筑特点,也有中原汉民族的建筑特征,为变异杆栏式建筑,具有独到的科学性与适用性。
龙道村古民居建筑形式基本相同,座与座之间或横向相连或纵向相连,封闭而密集。且家家户户均设有正门、侧门和后门,处处是闸门与门楼,从村前到村后,足不出户即可通达,有利于互相联系和照应,有很强的防御特点。这也是为了适应当时动乱的社会环境,同样具有科学性和适用性。
同时,各家各户的石库门上或刻有对联,或刻有花草,或刻有八卦图。题材丰富,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人们的思想与追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在实地考察中,可将龙道村的建筑风格分为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及现代建筑三种。历史建筑指古建筑群外的明清、民国时期古建筑,特点为青砖青瓦、歇山顶或硬山顶和砖木结构,如书院、 炮楼、部分古民居等建筑,整体质量保存较差。传统风貌建筑以土砖结构为主,少量采用现代的红砖为建筑材料,建筑年代较近,但整体风格与历史建筑风格相似。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的冲击, 原村民的陆续迁出及保护意识相对落后,村域环境与建筑开始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正在渐渐消失。由于该村落特色有着不可修复性的特征,亟待进行拯救性保护措施!
2. 村落古建筑保护与利用所面临的问题
(1)整体风貌的破坏:村内古民居大多为明清建筑,建筑密度大,基本都是土木或砖木结构, 整体风貌保存较好。但由于年久失修,保护资金匮乏,维护和修缮工作没能全面开展。目前受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不少画栋雕梁都已自然腐化,部分建筑单体成了危房,村内有的文物,如古刻木制品、石磨等乱丢乱放甚至受到严重破坏。
1 | 龙道村古民居(笔者拍摄)
4 | 砖木结构书院(笔者拍摄)
(2)建筑群体的衰败:部分村民在新建和改建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存在质量不一,布局缺乏规划,并有乱搭乱建的现象,对保持建筑原始风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状况值得高度关注。同时,现状村庄居住环境还有待改善,特别是人畜混居的现象致使个村落的卫生条件十分不理想,从而影响古村的整体保护延续。
(3)人居环境条件差:交通条件、卫生条件、社会服务设施配套情况相对较差,村落的人居环境条件差,这也是部分居民极力想建设全新但是毫无特色且不协调的新居住建筑的原因之一。
3. 村落古建筑的保护与建议
3.1 整体保护措施
(1)自然环境
对周边现有山体、山林进行保护,保留现有山林地、河流和鱼塘水体,对鱼塘进行清淤处理并定期维护以保持水体洁净。
(2)传统格局
在保持原有的建筑基础上,以晚清建筑为中心,重点以贯穿全村的两大巷道为主要骨架,根据当地村民的回忆重建已消失的村落入口,并充分利用炮楼对村内的分区性作用,进行整体格局的修复与改造。
3.2 建筑风貌
在总体保护方面,具有文物保护价值以外的历史建筑,要保护其外观,要在建筑屋顶形式、建筑立面、建筑色彩等方面延续历史风貌,对于其中不协调的建筑立面加以整治,对保存状况较差的围墙、门楼等进行修复,但其内部可进行新的改造, 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3.3 历史建筑
根据档案显示与实地调查核实,龙道村现有须重点保护的古民居50处,炮楼5处,门楼7处,书院1处,祖庙1处,其中包含了明清、民国时期古建筑、青砖青瓦、歇山顶或硬山顶,砖木结构的基本特征等,大多分布于龙道村古民居的东南侧和西北侧,部分夹杂在一些风貌协调建筑和现代建筑之中,数量不多。具体保护建议如下:
(1)对保存状况较好的历史建筑(部分古民居、龙门庙、门楼等),应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关于历史建筑的保护进行修缮, 改善设施,修复过程中应多采集当地老者的记忆并进行历史还原性修复。
(2)具有文物保护价值以外的历史建筑,要保护其外观,其内部可进行新的改造,做到与周围环境自然地融合,创造适合当代居民的生活环境。
(3)对现有有文物价值的历史建筑的结构存在不安全因素的,应尽可能做还原修缮,做到安全与原真性共存。
(4)历史建筑的修缮工作,应做到先实地考察,做好当地村民的社会访谈,并根据得到的资料尽可能还原建筑的最初原貌。
3.4 其他建筑
(1)相关单位须做好对龙道村的相应规划, 对古村落中风貌不协调的建筑(现代建筑等)应进行改造或拆除整治。
(2)据档案与实地调查显示,龙道村现保留古樟树4处,古井2处,地坪1处,拱门1处。这些地方也要做相应的保护改造措施,并与当地居民建立相应的管养责任制度,使得整个村域的生态环境在村民的共同维护下得以越来越好。
4. 结语
地域文化是一个古村落的根基,她体现了整个古村落的性格。开展龙道村古建筑保护拯救性保护工作,不仅有利于扩大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范围,还有利于龙道村延续地域文化脉络,使得村落特色文化可以保留。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素养,提升人居环境,对于激发古村落活力,促进龙道村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作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的广西钟山县龙道村,它不仅是当地人曾经生活过的场所,更是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物质承载者,具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可研究价值极高。村中不仅整体地保留了清中晚时期的居民建筑风格和村落环境,并且村落总体风貌保存较完善,形态较完整。但由于原村民的陆续迁出及保护意识相对落后,该村已成为“空心村”,村落的保护、修缮工作难以实施,大批古建筑历史文化遗产正渐渐从我们眼前消失。因为该村落特色有着难以还原性的特征,亟待进行拯救性保护措施!本文将对龙道村进行专项研究,分析该村的环境特征、整体风貌特征、历史文化特征等,找到现存问题,尽可能地对龙道村的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提出建议和方案,达到对该村古建筑进行拯救性保护研究的目的。
【古建保护开发】推荐阅读:
古建筑文化保护05-19
文物古建筑保护06-19
古建筑保护技术08-11
古建筑遗产的保护08-09
中国古建筑保护问题09-20
爱护古建筑保护文物08-09
古建筑改造施工与保护06-04
古村落古建筑保护方案06-09
论中国古建筑的保护07-18
古建修复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