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情况说明

2024-10-02

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情况说明(精选3篇)

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情况说明 篇1

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情况说明

一、楠溪江古村落概况

浙江省永嘉县楠溪江古村落群散落在楠溪江中游两岸,目前尚存有较完整的宋式村貌、明清建筑及其文化习俗,是“传统文化的明珠”与“传统文化保存和发展的舞台”。楠溪江古村落规划及民宅设计,均体现“天人感应”的规划思想,具有相当发达的环境意识。村落选址、布局和入口处理,开放空间的设置,一些公共建筑和崇祀建筑的位置和形式,蛮石和原木天然形态的自然运用,都巧妙地因山借水,利用自然,风格淡雅天然,人工美与自然美浑然一体,表现出与时间的高度和谐与对生活环境艺术质量的重视。其建筑风格背后的文脉,直追晋人风范。

千百年来,楠溪江的先贤们,跋山涉水,从繁华的都市迁居到楠溪江,不为生计而羡慕楠溪江山水之胜。据永嘉县渠口乡塘湾村宗谱记载:“其十六世祖慕楠溪江山水之胜,徙居四十三都清通乡两溪口”。先贤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以深厚的耕读文化为背景,以生态环境意识和风水思想为基础,以他们自己浓烈的山水情怀,创造性地以“文房四宝”、“七星八斗”、“金山丽水”构筑了苍坡、芙蓉和岩头等一大批古村落,在我国民居中独树一帜,被专家誉为民居中的“活化石”和“奇葩”。岩头丽水湖、苍坡东西砚池是一组景观价值极高的村落园林,布局合理,构思巧妙,既无北方皇家园林的摄人气势,也无南方私家园林的娇揉选作,它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情味,是难得村落园林之瑰宝。楠溪江的古建筑每一座都是蛮石原木,与远山、近水、滩 1

林达到高度统一,构成一幅精美的中国山水画。故楠溪江古村落犹如巨大的艺术品,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成为人们更易接受的欣赏品。这就是“越是楠溪江的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根本原因。这种充满传统耕读文化、宗族文化的完美景区在中国是极少见的,在世界上应该有它的地位。

楠溪江古村落近几年在上级政府和专家的支持下,围绕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开展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已成功开发了芙蓉古村、岩头丽水街、苍坡古村、埭头古村、岭上人家、林坑古村等。2005年以来,古村落旅游人数达135万人次,门票收入644万元,旅游经济总收入8.7亿元。

二、楠溪江古村落保护利用情况

我县在1985年着手准备申报楠溪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时,即把古村落作为景区重要内容予以重视。楠溪江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后,我们历届县委、县政府都十分重视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多次邀请陈志华、阮仪三等教授专家考察指地,并委托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编制古村落保护规划。特别是省、市领导批示和实地考察楠溪江古村落后,我县进一步加大古村落保护利用的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着手规划,立足保护,几年来,我县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古村落保护规划编制,自89年以来,分别委托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东南大学建筑系等编制了《浙江省永嘉县岩头镇“丽水街”自然与传统风貌街区保护规划设计》、《浙江省永嘉县苍坡、芙蓉古村落保护规划》等14个古村落规划。以规划为龙头,进一步加强古村落保护。

二是突出重点,抓点带面,按“着眼长远,突出重点,点面兼顾,堵疏结合”的保护原则,在做好全面保护的前提下,对楠溪江中游的芙蓉、苍坡、丽水街、埭头、岭上和上游的林坑、上坳等古村实施重点保护。主要表现为强化管理,组织县有关部门对苍坡等古村违法建筑进行执法,拆除一批违法建筑;建设新区,促进古村落保护科学性,缓解古村人口压力,化解村民对保护古村落的抵触情绪;积极抢修一批古建、古文物。为古村落保护提供保障。

三是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发掘古村落旅游文化资源。几年来,共创建了岩头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岩头丽水街旅游开发公司、楠溪江婚俗旅游服务公司等多家古村落保护利用发展公司。这些旅游企业以股份制形式盘活资产,以市场运作方式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同时积极鼓励古村落村民创办家庭旅馆,以开发促保护,有效调动村民自我保护积极性。

四是建立机构,加强对古村落保护工作的领导协调。为明确保护责任,形成条块合力,建立了永嘉县楠溪江古村落保护领导小组,组建了大若岩镇、岩头镇古村落保护领导小组,并建立了苍坡、岩头、林坑三个村级保护领导小组和新区工程建设指挥部。初步形成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古村落保护管理体制。

几年来,省、市、县拔款和地方自筹资金2000多万元,分别用于苍坡、芙蓉、丽水街、埭头、林坑等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利用。几年来,分别投入1200余万元,用于苍坡村、芙蓉古村、丽水街等中游古村落的修缮与开发;投入资金200余万,用于埭头古村保护开发;投入资金400余万,用于屿北、岭上、林坑等

上游古村保护开发。该些资金的投入主要用于古村落规划编制、修缮与开发、新区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和保护管理方面。

三、古村落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古村落保护机构不健全

目前还没有古村落保护的常设机构,古村落保护由规划、文化、风景旅游和当地乡镇政府多头管理,容易产生互相推诿现象,不利于保护开发。

(二)规划编制有待完善,组织实施欠缺力度

到目前为止,虽已编制苍坡、芙蓉、枫林等20多个古村落保护规划,但组织实施力度不太,以致出现有规划而难以实施的尴尬局面。

(三)古村落保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楠溪江有50多个古村落,需要保护的古建筑和古村落较多,很多村民自己实难投入保护资金,市、县政府这几年已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规划和保护,但仍是杯水车薪。

(四)村民建房要求强烈,新区建设迫不及待

近几年,古村落内村民外出经商回乡后,不愿再住在低矮的老房子内,纷纷要求建新房,在古村内建新房与古村风貌极不协调,因而急需划出新区给予建房,但用地指标严重不足,急需解决用地指标。

四、建设和对策

(一)建立机构

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是一个长远的系统工程,应遵循地方行政管理与专业管理结合的原则。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具体从事古

村落保护利用实施工作。设立专门的保护开发管理机构,其机构全权负责各个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和规划编制,保护开发资金筹措与使用,新旧区工程政策处理、审批及建设,古村落经营与管理等相关事宜。

(二)编制古村落总体规划。

编制古村落总体规划,为各个古村落的详细规划提供一个统一保护科学依据,避免现在存在的各村详细规划多头性,杂乱性。

(三)保证古村落保护资金的可持续投入

古村落保护开发工作任重道远,资金投入不足将成为今后保护开发工作的最大问题。多渠道筹集资金,采取政府、集体、社会和个人等渠道筹集资金,保证古村落保护资金可持续投入。

(四)加快新区建设,促进古村落保护

加快古村落的新区选址和规划编制工作,推进新区工程建设进度。结合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鼓励古村落村民向城镇集聚,研究制订政策将部分古村落村民搬迁安置到城镇。

论徽州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篇2

?厱

关键词:徽州古村落;保护;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古村落是一种传统的人类聚居空间,是地方人文历史的缩影,沉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悠久的历史与辽阔的地域形成了不同气质的古村落。同时也成为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徽州古村落作为我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唯一的古村落型旅游地,凭借着它独特的历史性、科考性和艺术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研究者。与此同时不断攀升的客流量正在威胁着徽州古村落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只有充分了解古村落资源的价值,保护好这些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才能真正实现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1徽州古村落特点

西递和宏村是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位于中国东部安徽省黟县境内的黄山风景区。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二十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1)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徽州古村落是徽州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古徽州的历史风貌。是皖南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历史文化内涵深厚。(2)环境优美,布局巧妙。西递、宏村选址精妙,遵循徽州建筑的风水原理,注重“天人合一”,依山造屋,傍水结村。尤其是宏村还享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称。村落的布局十分考究,往往都着意模仿一些有寓意的图案,西递的整个村落呈船形,宏村水系则是依牛的形象设计。加之宏村完备的供水系统,使得村民“浣汲未妨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渠”。给村名的生活、生产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堪称“中华一绝”。(3)建筑至今保存完整。黟县境内至今还保存着3500多幢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其中西递村目前保存有明代民居建筑1幢,清代民居建筑122幢,被誉为“明清民居博物馆”,宏村现存有明清时期修建的民居158幢,其中有137幢较为完整。

2徽州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1古民居的保护与旅游发展存在矛盾,难以统一

(1)自然破坏。岁月无情,自然因素对徽州古村落的自然文化遗产的损坏日益加重。古村落的建筑多为砖木结构,抗风雨侵袭及抗灾能力较差,许多古民居的木构件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腐烂,墙体开裂、倾斜,众多祠堂、民宅都面临着倒塌的威胁。(2)人为破坏。1)生活性破坏。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村落里居民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观念都在发生变化,现有的居住条件已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村落内因用电需求,到处可见电线杆和纵横交错、杂乱的电线,这给古村落的防火问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居民缺乏保护意识乱搭乱建、毁旧建新,极大破坏了古村落的原始风貌。2)盗窃的破坏。部分古村落建筑缺乏保护和管理,让建筑中的建筑构件,如砖雕、木雕等成为文物贩子的盗窃首选目标,他们把偷窃来的物件转手高价倒卖,谋取利益,让人痛心不已。

2.2旅游开发模式有待发展

文化遗产型旅游目的地与其他类型的旅游目的地不同,它的吸引物为物质的或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建筑、饮食、地方戏剧、习俗、历史等各种文化因素。但目前对文化遗产型旅游目的地的开发,普遍缺乏科学性,没能整合资源,难以营造当地纯正的文化氛围,导致游客不能对目的地的文化形成深刻体验。如在对宏村的旅游开发中,目前仅仅初步展示其建筑、水系、村落布局的文化内涵,但对徽商、徽剧、徽菜、新安哲学、徽州宗法制度等精髓游客却无从体验,达不到对当地文化旅游体验的目的

2.3旅游产品单一,未能挖掘文化内涵

徽州古村落的旅游产品,都是较为低级的观光型产品,缺乏对古村落自身所独有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重视和挖掘。

3徽州古民居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对策及建议

3.1发挥政府指导作用

(1)政策扶持,立法保护。借鉴各项旅游发展法规政策,如“古村落旅游规划纲要”“古村落环境保护条例”“世界遗产资源保护草案”等。针对徽州古村落的现状制定适应徽州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法规条例,以确保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2)合理规划,择优开发。古村落旅游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规划先行,统筹安排开发项目。避免陷入“保护性破坏”的漩涡中,政府应组织专家为徽州古村落旅游的开发实施具有针对性和合理化的布局和规划。开发选择上挑选资源利用率、地域条件、经济条件相对优越,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资源作为开发重点。

3.2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保持传统氛围

(1)突出特色,避免古村落城镇化。要发展徽州古村落旅游就要保护古村落的原真性。保持它的“原汁原味”和它的历史可读性,展现徽州古村落的原始风貌及徽州居民淳朴,自然的秉性。(2)传承文化,避免古村落现代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配套设施需求量也相应增加,如宾馆、饭店、商店等,为了保持徽州古村落的景观价值和文化价值应严格控制古村落的开发性建设,对配套设施统一进行区域规划,不在古村落内建设新的旅游设施,盲目地开发,只能加速古村落的消亡。

3.3塑造旅游品牌,避免古村落开发“程式化”

(1)开发具有徽州特色的旅游活动。徽州古村落开发不是以观光为唯一目的的旅游项目,为了弥补旅游开发中存在的共同问题“娱乐性不足,参与性不强”。游客本着对皖南地区民俗风情的无限向往,更乐意亲身体验那种入乡随俗的乐趣。因此,可考虑多开发一些参与性较强的旅游项目,让游客亲自试试、尝尝,亲身体验一番徽州人的生活。(2)丰富旅游产品,充分挖掘文化内涵。目前的徽州古村落开发对游客的体验和历史文化内涵的开发不够,限制了古村落旅游的深入发展。应充分挖掘徽州文化内涵,包括建筑、饮食、地方戏剧、习俗、历史等。丰富旅游产品,设计一些易识解、易感受,易参与的旅游产品,形成徽州特有的多元化旅游结构,避免“千村一面”,徽州古村落旅游才不会是昙花一现。

3.4 协调冲突,加大参与,保护村民利益

旅游的不断发展和旅游者的进入,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有很大的冲击,造成当地居民无法对自己进行明确的定位,在保护文化遗产和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之间徘徊。徽州古村落的居民是徽州文化的传承者,离开了这些居民的活动,古村落的特色和生命力将消失殆尽,古村落的“古意”也将荡然无存。所以在旅游开发时,要尊重村落居民的意见,保护村民的利益,优先吸收安排当地村民就业,增加居民在旅游业中的参与性。开发之初就确立好旅游开发和村民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只有在各利益主体紧密合作的条件下,才能使矛盾迎刃而解。

4结语

徽州古村落的旅游开发最终要以保护当地传统建筑文化风貌和环境为主。徽州古村落的保护和旅游开发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教训,吸收先进的科学保护理论,从实践中走出一条可持续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之路。参考文献:

[1] 张宗良,等.安徽:黄山与徽文化[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6.

[2] 李少林.中华民居[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情况说明 篇3

摘要: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是,文化资源不注重保护就难以留存。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古村落该如何保护来传承民俗历史文化,不仅是地方政府应该考虑的问题,更是每一个人应该关注的问题。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在做乡村旅游项目规划时,有许多项目涉及古村落保护问题,本文以中国河北蔚县古村堡群保护规划为例进行古村落保护的创新研究,以期古村落保护能够得到重视,并且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申世界文化遗产,促古堡大发展

——乡村旅游规划之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创新总结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乡村旅游研究中心

一、项目背景

蔚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总面积3220平方千米,东距首都北京244公里,北距张家口市162公里,南距省会石家庄343公里,西至山西大同200公里,是东出西联、承南接北的重要枢纽。蔚县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有着众多珍贵古建筑和独特文化脉络的历史文化名城。蔚县是全国文化先进县,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剪纸艺术之乡,中国剪纸艺术研究基地。其中,暖泉镇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北方城村是“全国历史文化名村”,代王城镇是“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南留庄村和上苏庄村是“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蔚县的古村堡古有“八百庄堡”之说,“十里一堡,五里一庄,有村便有堡,见堡即是村”,时至今日,仍遗存有345座古村堡,其中保存完整和比较完整的有242座。

二、保护模式的创新提出

蔚县古村堡数量庞大,地面构筑物、建筑物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在历史、军事、民俗、建筑等多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然而,这样有价值的历史财富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原有的古堡墙破坏严重,有些古村堡的轮廓与外围村庄失去了明显的界线,新建民居与传统民居不相协调,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古城原有的空间格局。

针对于这样的情况,宏观上,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创新性的提出在古村堡保护的大前提下,以古堡资源作为串联,通过形象、技术、学术、商务等平台的搭建,形成文化、科技、信息、商务、人才、资金、服务、物料等多重要素的聚集,实现保护平台国际化、资源价值最大化、实施途径多元化,最终构建国家级古村落保护区,成为世界级文化遗产。

结合实地考察,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发现蔚县的每座古村堡的历史价值、现存情况等都有所不同,为了使得保护规划能够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对蔚县现存的古村堡进行了梳理,并在一类保护古村堡中提炼了五个先期重点保护古村堡,并根据古村堡的现存资源情况,对古村堡的重要的五个资源体系进行了评价,根据古村堡遗存情况调研,提出了古村堡的分类保护及开发实施办法。

三、古堡保护与开发的创新结合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认为,蔚县的古村堡除了要进行全面的保护外,还要将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将合理的开发融入保护之中。

根据蔚县古村堡的特点,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对古村堡保护区的主题定位提出了“古韵蔚州,古堡丰汇——世界古堡之最(林)”,突出了蔚县古村堡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其古村堡集聚的群落特征,古韵蔚州同时又是一个风情的蔚州,风情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

边情——蔚县位于冀西北山地、黄土高原和内蒙高原交汇处,处于内外长城之间的边关地带。为抵御塞外匈奴的侵略,古代曾在此筑赵长城,明代大修古堡,历史上这里曾是军事要地,涌现许多抗日战争英雄事迹。“边情”形容塞外风情及边关特征,是蔚县古堡大大门形象,是东部主题古堡保护区的整体发展格调。

农情——蔚县是京津农产品供应基地,是河北省最大的杏扁、贡米生产基地。农业依然是大部分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从而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一系列农产品如杏扁、贡米、胡麻油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蔚县杂粮。“农情”不但是当地农业风俗的体现,更是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风貌的整体展现。

丰情——“丰”,丰收,丰富多彩。当地人为了祈求丰收来祭拜火神、祭拜雹神、雨神等等,丰收了为此扭秧歌、跑活马、耍旱船等等,在丰收的背景下形成了当地丰富多彩 的民俗活动。丰情是蔚县人民淳朴生活劳作的形象展示,对城市居民尤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神情——蔚县素来有“八百庄堡”之说,且堡堡有庙,其中上苏庄村就有庙宇14座,卜北堡有庙宇28座,由此可见,祭神已经是当地民俗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人们将淳朴的愿望寄托于神,真武庙、观音庙、华严寺、五道庙、三义庙、释迦寺、地藏寺等一同构成了当地宗教习俗,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

民情——当地人的生活习惯本身就是一道风景,比如抽烟袋、住土炕、挖地窖、赶驴车,玩古纸牌等等,深入民情,体会当地人的生活世界,回味曾经的趣味童年时代,同样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文化。同时,古堡的保护与开发,也引进了时代发展的文化科技元素,改善当地人的思想及经济状况,有利于当地人素质及生活条件的提升。

按照古堡未来的发展方向、区位关系及资源特点,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最终提出将重点古村堡保护空间划分为五个主题保护区,对每个主题保护区进行主题定位和功能定位,促使古村堡未来更加有序的发展。

四、结语

蔚县的古村堡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文化性强,布局密集,作为古堡群在中国较为稀有,有很强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对于古堡群的保护刻不容缓,保护规划针对古村堡的现状情况,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提出了创新型的保护模式

上一篇:部门负责人对员工评语怎么写下一篇:怎么写调档函模板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