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保护

2024-08-03

传统村落保护(精选12篇)

传统村落保护 篇1

城镇化建设, 让我们奔忙向前, 蓦然回首, 故乡却已面目全非。缺乏保护、盲目建设、拆古建新、过度商业开发, 使传统村落的消失令人触目惊心。伴随着村落消失的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更令人痛惜。

近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发布《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 计划用3年时间, 使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文化遗产得到基本保护。

(一)

传统村落风雨飘摇

古村落亦称传统村落, 是指聚居年代久远, 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历史村落。我国古村落数量众多、丰富多彩、价值独特, 它们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根基、精粹和各个民族的“DNA博物馆”, 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富有利用价值的旅游资源, 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据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2012年进行的中国传统村落调查结果显示, 2000年到2010年, 仅10年时间我国自然村总数就从363万个锐减为271万个, 平均每天至少消失100个村落, 而珍稀的传统村落从2005年的5000个, 锐减到至今已不足3000个, 且其中不乏一些尚未被人们认识的和没有被列入保护范围的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原来所具有的代代相继、传承至今的文化形态正在发生急剧裂变, 传统文化的内在结构也面临着支离破碎的危险。”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指出, 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 传统村落和留存农村特色文化的符号将消失殆尽, 具有历史与文化价值的乡土中国将彻底消失。

从2012年开始,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与认定, 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村落加以保护, 还将建立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保护性数据库。

(二)

百亿专项基金支持

不久前, 四部门又联合出台《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 (下文简称《意见》) , 提出在未来3年内, 使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文化遗产得到基本保护, 使其具备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基本的防灾安全保障、基本的保护管理机制, 逐步增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综合能力;要求注重村民生产生活的真实性, 合理控制商业开发面积比例, 严禁以保护利用为由将村民全部迁出。

中央财政还将统筹农村环境保护、“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及美丽乡村建设、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中央补助地方文化体育与传媒事业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专项资金, 分年度支持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此外, 传统村落认定不搞“终身制”, 建立退出机制。财政部公布, 将投入100亿的专项基金支持传统村落保护。

注重村落价值完整

《意见》强调, 保护村落的传统选址、格局、风貌, 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 是此次行动的主要任务;注重村落价值的完整性, 挖掘和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经济、社会等价值, 同时注重村落空间、历史的完整性, 防止盲目塑造特定时期的风貌, 防止片面追求经济价值。

同时, 改善中国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也是重中之重。时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表示, 部分村落要统筹污水、垃圾、道路等项目的相关治理, 但不能盲目高标准, 要切实适应地方需要。

立档调查项目启动

《意见》还要求, 各传统村落负责部门要合理利用文化遗产, 挖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以及经济价值, 开展研究教育等实践活动, 发展特色产业及旅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强调, 各部门要建立保护管理机制, 做好村落文化遗产详细调查工作, 按照“一村一档”要求建立中国传统村落档案;统一设置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标志, 实施挂牌保护;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捐资捐赠、投资、入股、租赁等方式参与保护;探索建立传统建筑认领保护制度。

长期为传统村落保护奔走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作家冯骥才认为, 盘清村落的文化家底, 为传统村落建立档案是一个历史性的使命, 能够使其真正拥有确切身份、履历和档案化的图文依据, 使保护工作有所凭借。

(三)

调查之后重在落实

虽然《意见》提出各地要开展立档调查, 但重要的是如何落实。

冯骥才认为, 建立档案只是第一步, 能够榜上有名的村落数量仍是有限的, 因此这项摸底调查工作仍要继续做下去。要有专家帮助政府制订科学的、严格的保护标准, 让保护有具体规则可循, 而不是凭感觉行事。凡是认定为应当保护的传统村落, 都要签署保护承诺书, 必须有严格的立法和执法的过程。要建立检查监督的机制, 确保不因人为因素导致保护工作停摆、走样。

“传统村落保护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 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兼而有之, 它还承载了村规村俗历史记忆等一整套基因。”冯骥才说, “如果仅按照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办法, 那可能不是文物就可以拆了, 如果只保护非遗而不留村落, 那非遗也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现阶段, 可能各界保护的意识都在加强, 但喊来喊去, 停留在口号阶段是不够的, 保护也不是就放着不动。必须有切实的操作手段和路径方法, 必须有操作主体、负责主体, 否则保护就变成了一个有原则性却无具体规则的空话。”

可参照“社区营造”之举

岁月的冲刷, 很多建筑年久失修, 钱从哪里来?即便筹来了维修的钱, 维修后的传统村落, 又不能变成一个个无人居住的“博物馆”, 这又该怎么办?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学者姚远认为, “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仅仅是传承文化遗产, 归根到底是在保护中让当地居民受益, 改善当地民生。比如可参考日本、台湾等地社区营造的做法, 即发动居民共同发掘传统村落的乡土特点。”

“社区营造”, 也就是组织引导“村民自保、私保公助”, 将乡土建筑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 由农户出让经营权, 或由村集体以屋基置换建新居的形式, 获取乡土建筑的产权, 再由集体出让经营权, 由企业或个人来经营管理, 以加快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但需明确要求所有者不能随意拆毁乡土建筑, 享受补助者在乡土建筑的使用、管理、开放、展示和处分等方面应履行相应的义务。对村民“自保”有困难又需要抢救保护的乡土建筑, 通过单体出让、整体出租使用年限等方式, 允许企业和个人租用或购买产权实现保护利用。

还有专家指出, “村民自保、私保公助”的基础是把传统村落保护要求写入村民公约, 约束村民无序的建设行为, 提高村民热爱遗产、自我保护的意识, 把注重增加村民的经济利益和尊重维护村民习俗的文化权益作为保护利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确保村民在保护开发中获取收益, 让开发利用成果惠及全体村民, 社会共享。

树立大保护观是长久之道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保护传统村落, 必须树立大保护观。既要重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 同时又不能总是只盯着那些传统村落本身。传统村落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现代村落过些年也会成为传统村落, 过度地厚此薄彼, 到头来是谁都保护不好。从现在开始, 对新农村建设要切实加强规划, 通过一定的制度规定和补贴措施, 让广大农民树立一种长期观念, 确保住房的设计和建筑质量尽可能完美, 改变那种20年、30年就推倒重建的做法, 真正让人住得舒服, 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专家指出, 城镇化不只是以城化农, 还包含着以农化城的深意。现在, 以城化农做得不够, 以农化城更是欠缺。以城带乡, 就是要把更多资金、技术、先进理念注入农村, 把农村发展好, 又要把农村的自然山水保护好, 新农村规划有序, 住房设计得美观、实用, 质量建设过硬, 同时又让熟人社会的那种纯朴民风自然流淌, 这无疑会吸引不少城里人到乡下去, 或观光, 或短暂居住。如此, 城乡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传统村落保护也会水到渠成。

传统村落保护 篇2

一:综述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作者:周建明

传统村落既是世界各地历史文化的象征,又是文化过程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历史上形成的村落,作为仅次于语言的人类的第二大创造,成为其灿烂文明的最好见证和世世代代人民的集体记忆。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传统民居,历史街区甚至连文物古迹,在一些人看来似乎成了社会发展建设的绊脚石。在房地产开发时,数百年来形成的富有人情味和鲜明特色的古老村落,经过一场脱胎换骨的打造,消失殆尽;迅猛且快速推进的城市化,以旧貌变新颜换来千城一面的无个性的都市空间。今天的部分地区正面临着环境危机,特色危机、文化危机。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士已经认识到:历史环境保护、文化资产活用、地方特色维护等课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大量的文物古迹、近代建筑、历史街区、文化名城遭遇到了严重的建设性破坏;假古董泛滥成灾、欧陆风盛行不衰,人造景观蔓延各地;大广场,大草坪,形象工程、献礼工程成为少数领导者与新闻媒体的关注重点;等等。这一切都告诉人们,需要反思我们的城市规划理念,城市设计手法,城市管理目标,传统村落保护政策。

本书的写作即是基于上述时代背景,在对中国传统保护规划理论进行多年研究,以及参与大量保护规划设计实践的基础上,以对国外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的分析为中心,试图全面论述文化遗产的概念,保护的含义与意义,并以历史城市保护为核心,阐述整体性保护的理论与规划方法。我认为全书可以是分为四部分来阐述的。分别是 ① 传统村落的概念和类型 ② 传统村落的保护 ③ 传统村落的发展

对全书进行概述和总结如下:

二:传统村落的概念和类型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村落正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历程,尤其是农耕文明历程的最佳见证。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的主要产生地和传承地,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各地区的人们,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和创造性的建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这些民居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文化以及周边环境的独特优势,并围绕其独特的功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同时,各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选址、布局业务不显示出高超的技术和智慧。传统村落正是我国传统营造文化最重要得载体。

1.传统村落基本概念 2013年第二批国家级传统村落评选时,专家们发现评选材料存在以下问题:①基本概念不是很清楚。②有较多存疑的村落。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概念模糊。

中国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所谓古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好的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较大变动,保存着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人们仍聚族而居的村落。作为完整的生活单元,他们由于历史发展中偶然兴衰因素的影响,至今空间结构保持完整,留有众多传统建筑遗迹,包含了丰富的传统生活方式,成为新型的活文物。所以,传统村落是历史遗存,却不是遗址,是农村乡土文化的活文物。2.传统村落基本特征

2.1传统理念

梁漱溟认为,“乡村的生活模式和文化传承从更深层次上代表了中国的历史传统”。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和伦理观念关系到人与人、人 与自然的和谐,这种传统文化在传统村落中表达的淋漓尽致。2.2空间逻辑

传统村落的布局讲究伦理关系,注重等级制度和长幼尊卑,崇尚“中”的空间意识。祠堂宗庙作为宗族权威的载体,大多占据村落的中 心位置。建筑的群体组合往往强调一种源于伦理关系的结构秩序。2.3社会形态

与现代社会“原子化”的社会关系不同,在村落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紧密的社会联系,它主要体现在同宗同源的血浓于水,和谐互助的友邻关系,人与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突、患难相恤”的传统道德准则。2.4特殊需求与风水民俗

由于聚落形成的历史背景,有些传统村落需要满足居民的一些特殊需求,例如防御需求。例如村落选址在周围起伏变化得丘陵地形,有效地阻碍着入侵者的长驱直入。与水为邻,天然屏障明显,防御性大大增强。

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也深受风水学说的影响,从村落的选址、村落的形态结构、建筑朝向以及理水的走势都深深地打上了风水的烙印。其布局讲究“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因“得水为上”而非常重视水的营造。与风水相关而影响村落空间形态的是民俗信仰。如同氏族聚落的祠堂宗庙一样,民俗信仰的物质载体也往往在村落整体布局上占据中心地位,如侗族的鼓楼、回族的清真寺,它们往往在空间上起着统领全村的作用。3.传统村落价值评析

传统村落的价值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评定:①情感价值②景观价值③历史文化价值④艺术价值⑤科学价值⑥社会价值⑦经济价值

三:传统村落的保护 传统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被誉为经典的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活化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然而,伴随着“农业现代化、乡村城镇化、郊区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城乡统筹发展”的多重挑战和冲击,传统村落不断遭受“建设性、开发性、旅游性破坏。

1.传统村落的生存保护现状及问题

相关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在2000年时拥有363万个自然村,但到2010年时只剩271万个自然村。2012年缩减为230万个,村落消亡迅猛势头不可阻挡。

1.1传统村落的“自然性损毁”

长期以来,对传统村落稀缺性认识不足、保护乏力,造成了乡土建筑“自然性损毁”。传统村落大多年代久远,散落在相对偏僻、贫困落后的地区,破败严重。有的地方对传统村落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认识不足,许多传统村落的格局风貌、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传统村落建筑的土木结构,抗风雨侵蚀及灾害能力差。由于受到风雨侵蚀和洪水、泥石流、地震、台风等自然力的破坏,众多已无人居住的民宅、祠堂面临着倒塌的威胁。一些民间民俗文化濒临消亡,不少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

1.2传统村落处于“老龄化、空巢化”的自然性颓废状态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外流,农村常住人口逐渐减少,很多村庄出现了“人走房空”的现象,并由人口空心化逐渐演化为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整体空心化。传统村落的老龄化、空巢化,使得传统村落缺乏维持自身发展的动力,传统村落发难以为继。很多村落的现状是:交通闭塞,许多田地长满了杂草,村里只有几栋被遗弃多年的破旧农舍,残垣断壁横亘在高高低低的草丛里,很多民居已经人去屋空,村落偶尔可看到一两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年轻人大都搬到附近的镇上去住。许多村庄由于无人居住面临着消失的困境。

1.3大量并村导致传统村落迁移消失

村落规划无序性使传统村落频遭撤并扩张性破坏,失去了可印象性。异地脱贫、下山移民、海岛和库区整村搬迁,使不少传统村落迁移消失;城镇化扩张性发展使许多村落被圈进城中村;新农村建设的部分误区及其对传统村落实行萎缩管理,使不少传统村落逐渐消失和衰败。

2.传统村落保护的思路与框架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其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要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指导,整体保护、兼顾发展,活态传承、合理利用,政府主导、村民主体”的原则。3.传统村落保护的内容

3.1村落选址与山水格局保护

传统村落的选址一般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和地方景观代表性。利用自然环境条件,村落布局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包括沿江、抱湖、靠山等几种选址类型,能够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居住文化和地域背景,并与维系村民生产生活的方式密切相关。对村落的选址和山水格局的保护,首先要对传统村落的选址特征进行分析,了解村落的选址理念以及与之相关的山体、河流、植被等要素,通过图解分析村落的选址与布局特点、轴线对位、视觉廊道等;其次应该对村落的自然景观环境特征进行分析,对于村落有直接的视觉关联的山形水系、地形地貌、自然植被、农作物等的形态和种类特征进行考察与分析,对主要景观特征及其内容构成、形态特征、人文内涵等进行分析。

对村落的选址和山水格局进行保护分析应该至少得出如下成果:村落选址与自然景观环境特征分析图、村落选址与自然景观影响因素分析图。通过对环境特征和影响因素的识别,明确具体的保护对象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3.2传统建筑保护

在传统村落中,传统的乡土建筑往往是最能体现传统村村落特征的关键要素。这些传统乡土建筑承载着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和乡土情结,是美丽中国的核心景区和 景观基因,具有多方面的珍贵价值。

在传统建筑中,民居是最主要也是特色最鲜明的建筑。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因此传统民族在不同地域间有巨大的差异。基本上按照地域可以分为:华北民居、东北民族、西北民居、西北窑洞、江南民居、西南民居、闽粤民居。此外还有比较特殊的,如维吾尔族阿以旺、藏族土库房和碉房、彝族土掌房等民居。

对传统村落中的传统建筑制定保护措施的时候,需要对建筑的以下特征进行分析:①类型分析:对传统建筑的时代功能形制构造类型等进行分类归纳。②布局与形制特征:对传统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建筑间的相互关系、建筑的空间组合关系、建筑尺度、屋顶形式等进行分析。③构造特征:对传统建筑的台基、地面、墙体、构架等特征进行分析。④材料与工艺特征:对传统建筑的主要建造材料及建造工艺特点进行分析。⑤装饰装修特征:对传统的装饰装修细节进行系统性的分析。⑥相关民俗特征⑦建筑综合特征:通过对前面的布局形制、构造、材料、装饰等特征的梳理,总结出建筑最鲜明的特征。

传统建筑特征分析成果包括:传统建筑形制类型分析图档;传统建筑构造类型分析图档;传统建筑材料及工艺类型分析图档;传统建筑装饰装修细节分析图档;传统建筑营建风俗特征分析图档。3.3村落形态保护

村落格局鲜明,体现出有代表性的地方传统营造文化,同时能够鲜明体现出有代表性的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村落整体格局保持完整的乡土特征。对传统村落形态的分析包括:①村落传统格局演变分析②格局特色分析爱③街巷河道分析④公共空间分析⑤整体风貌特征分析⑥影响因素分析。

3.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内容包括:村落中的传统民俗和文化,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其他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乡风民俗等内容,以及其他所依托的场所和建筑、用具实物的保护;了解相关知识的特殊村民;传统手工艺品、食品、器具的做法工艺等。

四:传统村落的发展

“村落的发展是永恒的,他永远处于一个动态的变革之中,这种变革或急或缓,但新与旧、传统与更新、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始终存在于传统村落之中(吴良镛,1994)

1.传统村落发展的内涵

中共十八大会议提出,把生态文明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生态文明建设对传统村落的发展尤其重要。传统村落作为一种特殊的村居空间,他们一般都依山傍水,其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空间布局非常完美,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内涵。是生态文明建设提倡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这是保障传统村落健康发展的基础。2.传统村落发展的特殊性

2.1历史原真性与外来文明的矛盾 历史原真性是国际评估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标准之一,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最重要的是保护其真实而原生态的风貌。但传统村落的发展过程中经常面临着现代文明和外来人员的冲击与碰撞,外来文化入侵逐步破坏传统村落原生态平衡机制,进而破坏传统村落的完整性和原真性。

2.2传统物质空间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矛盾

如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给传统村落原生道路产生较大的破坏,村落居民改造房屋多使用新的建筑材料,割断了建筑风貌的延续,新住宅的建造多采用现代风格,影响整体景观风貌的协调性和统一性。

2.3原生态与商业化的矛盾

在商业化过程中,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的各相关利益方往往只从自身利益回报的角度来思考和行动,导致只注重开发而不顾保护的局面,造成传统村落的自然度、美感度和灵感度严重下降。

3.传统村落发展原则 3.1原真性保护原则

传统村落的发展首先必须体现历史环境原真性保护的原则。封尘的历史遗存携带了大量真实的历史信息,是古村历史文化价值的主要载体。如果失去了这些真实的载体,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3.2整体性保护原则

传统村落的发展要遵循保护历史风貌完整性的原则。风貌保护的对象是有特性的组群景观,其中不一定有特别重要的文物或古迹,但作为一个整体,这种景观的载体、形象已成为某个地点、区域,或某种文化的标志。风貌保护的目标则是基于对文献和遗存实物的研究来反映历史场景,以获得地方文化的认同感。整体性原则正是要求注重传统村落整体格局和功能的完整,建筑环境的完整,新与旧在整体上的平衡以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向平衡。

3.3因地制宜原则

传统村落发展的因地制宜原则是指充分利用地方优势、地方资源,以促进地方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合理的调配合理利用资源,对传统村落的不可再生资源进行保的同时,对传统村落的可再生资源进行合理管理。

3.4持续发展原则

传统村落发展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以服务民生、提升效益作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核心,积极保护与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探索“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更的保护”的良性循环,其宗旨是技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

参考文献:

浅谈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 篇3

【摘要】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精粹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自然生态景观资源。古往今来人们总是在逐梦与城市生活,传统村落正在消亡。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加强传统村落乡土建筑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迫在眉睫了。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传统村落;保护发展

【Abstract】Traditional Village is the essence of our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and the spiritual home of the Chinese nation, bears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natural ecological landscape resources. Throughout the ages people always pursuing dreams and urban life,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dying. In the context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strengthen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and the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would imminent.

【Key words】New urbanization;Traditional villages;To protect the development

1. 引言

一石一瓦一草一木中,见证村落的流变,村落是古往进来的一种传统的居住方式,但是伴随着农业的转型乡村生活方式的转变,城市依然缺失了传统村落所独有的自然田园气息。乡村究竟应该呈现出什么样貌呢?又该如何平衡城乡生活之间差距?怎样做到对古建筑保护的同时又能够促进村庄的发展?这是我们必须思考和探究的。

2. 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

传统村落是文化过程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然而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传统民居,在一些人看来似乎成了阻碍社会发展的绊脚石,数百年具有文化底蕴的古老村落,正在逐渐消失殆尽。

青山碧水,君子雅静是对李家疃村自然条件的最好诠释,村子整体的地势是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古村落位于村域的中部,东南为宝山景观资源丰富,西侧被青阳河所环绕,村子西北是青龙山王家林景区。由此共同构筑了李家疃村依山傍水,自然和谐的乡村风貌。 李家疃村风貌规划方案从李家疃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出发,以村内的“九门、一庄”等古建筑群落资源作为村子的灵魂,为村庄把脉,从而促发李家疃村的发展活力,规划借鉴了国外“一村一品”的乡村发展模式(见图1)。

3.1保持历史建筑的原真性:

(1)同时我们在文物部门对古建筑物修复的基础之上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手法对村内“南北街”、西门街、牌坊街,以及“四大门”“五大门”亚元府等建筑群落的庭院景观进行恢复。

(2)亚元府的主人是清代的武亚元因此我们在恢复亚元府建筑庭院原有的铺装及绿化景观的基础之上,布置了梅花桩等团练设备凸显主人武术将领的身份。

3.2怎样保证乡村生活的持续性。

(1)延续古村落的生命力和活力并不是将古建筑原封不懂的保护起来,关键在于如何留住人和吸引人,人是古村落的延续,同时也是村落发展的根基。在这里怎样避免空巢现象的出现呢?我们在对中心大街的改造时,一方面考虑建筑风格在形式上与古村落风格保持一致,平面布局上采用四合院的形式增加功能空间为村民及游客提供吃、喝、游、够、娱等基础服务。

(2)对于古村中背街远巷的现代民居进行改造,在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增加有历史感、时代感的陈设勾起游客的乡村记忆,建筑外部,丰富其庭院空间增加绿色种植,设置亭廊水榭等景观小品吸引游客租住提升村民收入水平。

(3)乡村文化的延续性是保证村落独特性的必要条件,李家疃村是五音戏的发源地之一所以在中心大街南首规划有戏台广场,村民可以定期组织演出五音戏丰富村民业余生活的同时向游客传播乡村文化。

3.3李家疃古村落具有浓厚的耕读文化气息。李家疃古村落保存较好并且有着浓厚的耕读文化气息。

3.3.1耕文化:是指通过参与农事活动体验乡村生活,从而摆脱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漫步在原生态的田园之间体验郊野的乡村乐趣。规划将青阳河片区定义为一条具有教育、生态、休闲功能的主题廊道。据不同的教育、生态、休闲的要求将青阳河风貌带分为了8个功能区,分别是滨水休闲区、采摘园区,台地花田、生态农业展示区、农业科普园区、青龙山休闲游乐区、生态温室采摘区、林下休闲区等。

(1)沿西门街向西走出古村是采摘园,根据类型种植不同农作物,让游客根据不同季节体验采摘的乐趣。西门街西首还保留了部分的城墙遗址,因此在这里对城墙、门楼进行恢复重拾记忆。

(2)乡间小径景观节点重拾记忆中的乡村自然景象,道路采用石子路的形式,展现路边野花丛生,两侧麦浪滚滚的宜人景象。

(3)打谷场节点实景再现丰收时的场景,根据时节展现乡间劳作的景象。

(4)农业科普园种植农作物培养青少年对基本农作物和植物的认知能力。同时小菜园的产品可以招待客人也可以村民自己使用。

(5)台地花田利用河道地形,通过种植不同时节的花卉形成山花烂漫的景致。生态农田,根据时令种植不同的农作物,一方面村民可以继续在土地上劳作,另一方面不同时节展现不同的农田景观吸引游客观光。

(6)青阳河两岸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丰水期形成船游青阳河,枯水期营造芦苇夹道的湿地自然景观最终再现绿树成荫雀鸟栖息的优美环境。

3.3.2读文化:通过古建筑民间艺术等方面领略乡土文化 古寨活化为特色民宿,对酒店胡同两侧墙面进行粉饰并且增加装饰物,突出酒文化特色。巷子两侧的院落设置景观小品增加绿化种植,营造一种坐在雅室品一壶老酒清静悠闲之中有一种返璞归真悠然自在的感觉。

4. 结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社会的发展,古村落物质形态的逐渐消亡和居民思想观念的转变都是必然的,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对于古村落的保护需要我们构建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地域精神的特色乡村空间才能实现古村落的一种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昌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法律法规文件选编[J].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2]周建明.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3]唐珂,闵庆文,窦鹏辉. 美丽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J]. 中国环境出版社.2015.

[4]徐文辉,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理论与实践.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园林术语标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广西传统村落保护发展 篇4

保护传统村落, 就是保护我们的乡愁;而发展传统村落, 就是让我们的文明和历史记忆延续留存下去, 为我们的乡愁留一方净土。广西历史文化丰富, 民族风情浓郁, 传统村落更是数量众多、遗存丰厚, 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2012年,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的部署安排, 广西住房城乡建设厅、文化厅、财政厅组织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传统村落调查摸底和统计核实工作, 2013—2014年又进行了两次补充调查, 初步确定列入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庄266个。其中, 89个村落列入第一、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在西南片区少于云南、贵州, 多于四川 (62个) 、重庆 (16个) 、西藏 (6个) ;就少数民族自治区来说, 广西均高于内蒙古 (8个) 、新疆 (7个) 、西藏 (6个) 、宁夏 (4个) 。

数量众多、遗存丰厚的传统村落无疑是广西一笔巨大的财富。然而, 随着经济发展, 不少古村镇在城市化进程的浪潮中变得斑驳陆离、面目全非;“旅游热”导致的过度开发, 也使得一些历史底蕴深厚、民族特色鲜明的村镇渐失原真, 商业气息浓烈。特别是过度商业化的问题, 大量商家以各种形式入驻古村镇, 以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纷纷出店占道经营, 五颜六色的遮阳伞林立, 乡村特有的静谧悠荡然无存。

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 篇5

按照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要求,为加快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进一步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浪街村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精神和转型跨越要求,以乡村振兴战略、以生态休闲旅游为指导,立足于弘扬保护我村遗产文化,推动我村先进文化建设,立足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立足于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以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为重点,加大投入,强化管理,使我村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历史环境和传统风貌得到有效保护,居民群众的居住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提高,为全村悠久文化的传承、地域文化特色的延续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1.传统村落保护必须与乡村振兴相结合。

按照讲的“要强农业必须强,要美农村必须美,要富农民必须富。“美丽乡村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传统村落保护要同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实现农业供给侧改革相结合。

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不是矛盾对立,而是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共臻繁荣。要强调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产业发展的高效衔接,要做到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保护文化遗产、传统风貌、特色环境、生态特征为核心,把乡村产业发展的着眼点落在生态服务型经济来发展。

3.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

下大力气,从快、从好、从精,按照科学的村域规划为村民规范化、精准化的建设修缮民居。以保护村落文化和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有益于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的。

4.在完善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传统村落保护机制

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统筹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新农村建设等工作,增强传统村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机与活力,促进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与永续利用。

三、总体目标

通过近几年时间,着力提高全村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改善,确保传统村落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火灾隐患和险情普遍得以控制,村落环境逐步改善,历史风貌得到保护和延续,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

四、主要任务

根据传统村落的现状情况、保护的指导思想及总体目标,重点完成传统村落建筑保护利用、防灾安全保障、历史环境要素修复、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任务。

1.传统建筑保护利用示范,在主要历史建筑、传统院落的出入口,尽量选择当地材料,悬挂保护标识,实行挂牌保护。按照保护

类建筑、保留类建筑、重建类建筑三种类型对历史建筑和传统院落进行室内改造和外立面修缮。

2.防灾安全保障,消防设施建设。配置消防栓、灭火器,建设消防水池,提高街区、村庄的消防应急能力,保障历史建筑的安全。防灾避险设施建设。

3.历史环境要素修复对构成村落历史风貌的围墙、石阶、树木、山体、水系等要素进行修复。

4.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道路改造。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路径研究论述 篇6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路径

中国有漫长的自然农业的历史。在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时期,以农民为主,加上小手工业者、小商贩和少数在乡的知识分子,在广阔的农村里,创造了无数的传统村落,受其庇护,安居乐业,也同时见证其兴衰变迁。发展到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传统村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大量的传统村落或人为破坏,或自然消亡,自然、文化景观面临退化和异化的现状。传统村落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量减少;二是加速衰亡;三是特色不断丧失。

所谓的传统村落,指的是不仅具有物质形态,还具有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并且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社会以及经济价值的村落。

1 湖南省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崇木凼村传统村落的概述

通过对湖南省的村落分布进行分析,可以得知,隆回县虎形山传统村落的位置在湖南湘西的南腹地上面,属于我国最大的花瑶聚集地。崇木凼村是在2012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的,在2014年被列入了湖南省传统村落的重要保护名单中。崇木凼村中的房屋基本上都是靠水而建,形成了一个三片聚集地。对于崇木凼村的土地来说,主要通过居住、耕地以及林地等方式来开发利用,充分保存了原本的土地形式。崇木凼村的总耕地面积大约有53.49公顷,村庄周围一些比较平缓的地方大部分都建成了梯田,一直延伸到中部的腹地中,而且具有比较分散的布局。[1]崇木凼村的水域面积大约有2.32公顷,以崇木凼村中的山泉、小溪以及池塘水为主。另外,崇木凼村主要以林地为主,面积大约达到有108.2公顷,该村落的森林覆盖率大约为60.15%。

崇木凼村的传统建筑大约有160多栋,比例大约在84%,基本上是单层或者是多层的传统建筑,是在适合当地气候的基础上建设的,具有冬暖夏凉的功能。但是,大部分的村民更青睐于楼房,在新建的楼房中,大约有5%与传统建筑的风格相似,其余的全部呈现为混搭形式。对于该地区的传统建筑来说,多层的建筑基本上为两层,能够在房屋的外面看见楼梯,而第二层通常作为架空层,主要是用来储物,如果有需要的话,也可以将其改造成房间。而村民的日常生活都是在一层进行,并用来款待宾客。

2 湖南省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崇木凼村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2.1 通过科学整治、合理开发来实现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对于湖南省崇木凼村的传统村落来说,要想实现良好的保护和发展,一定要有足够的资金。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发展旅游产业应该是一种最有效的途径。在崇木凼村传统村落中开发旅游产业,不仅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实现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發展,还能提高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有利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另外,对旅游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2]要想实现崇木凼村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保留崇木凼村中花瑶文化的真性情,对少数民族的居住条件、居住环境、居住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等进行重点关注。在崇木凼村中开发旅游产业时,要充分研究崇木凼村的村落布局、文化精神以及旅游资源等,在开展旅游业的基础上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科学整治当地的村落,在满足当地居民需求的基础上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

崇木凼村在实现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时,还要充分注重对当地居民需求的满足,不仅要改善当地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还要加大传统村落中基础设施的建设。因为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村民对传统村落的情感也在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应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建立乡土文化的传承体制;对于有利于传统村落文化价值实现的各种产业,一定要大力支持,实现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对传统村落的面貌、风格以及布局等进行保留和优化,使其形成全新的自然环境;建立健全的安全设施,比如消防等,而且要保证水、电以及通信设施的完整,还要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理,对传统村落进行有效保护,实现传统村落的良好发展。

2.2 促进当地村民和传统村落的共同发展

在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的过程中,要与当地村民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充分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在开发旅游产业的基础上促进当地居民的增收,从而使村民参与到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中去,实现传统村落的有效发展。一般来说,崇木凼村当地的村民都是瑶乡的原住民,对传统村落的保护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以人为本、重视民生发展以及确保居民的合法权益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3]要想实现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崇木凼村的居民必须要回归本土,一直从事劳动型的产业不利于崇木凼村传统村落的发展。因此,要在崇木凼村中开发旅游产业,培养大量的、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在当地的资源基础上发展旅游产业,防止当地劳动力资源的外流。另外,在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对待过度开发和破坏的问题,避免出现“将古迹当做景点,将遗产当做卖点”的思想,一定要确保当地居民和传统村落的共同发展,平衡对传统村落的利用和保护,在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同时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当地居民和传统村落的共同发展。

3 结语

湖南省传统村落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而且还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以及民俗价值等。因此,一定要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在对湖南省传统村落进行保护时,一定要平衡好保护、发展和利用之间的关系,做好传统文化、传统建筑以及传统景观的保护工作,避免出现过度开发的情况,在确保当地居民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传统村落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靖婷,柳肃.瑶族传统村落保护与民生改善研究——以湖南隆回崇木凼村为例[J].中国文化遗产,2015(01): 40-46.

[2] 田慧.福建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研究综述[J].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5(02):60-63.

[3] 王娜.新田县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06):80-83.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 篇7

传统村落是体现当地地域特色的传统建筑艺术、空间格局、生产生活方式,是具有地方特色方言、风俗习惯、手工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经济价值,是中华民族的伟大遗产。近年来,随着村镇建设进程的飞速发展我国的传统村落数量正逐渐递减。通过对相关文章及资料的查阅显示,从2004年~2010年我国传统村落数量从9707个递减至5709个,年平均递减率为7.3%,日消亡数接近1.6个传统村落。由此可见,传统村落保护已成为我国目前村镇建设的迫切任务。

1.传统村落现状

(1)传统村落正逐渐消亡。传统村落多位于我国村镇,我国村镇建设的滞后,村镇与城市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传统村落的经济萧条,大多数村镇劳动力选择放弃农村的生活,选择进城务工,农村出现“空巢”现象。我国传统村落的规划布局长期处于杂乱无序的状态,20几户及以上不等户数组成一个村,村落人口数量及人口分布过少,村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缺乏,不能满足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的需求。

(2)政府对传统村落保护力度不足。长期以来,传统村落保护一直未得到国家的重视,农村多数以自然村形式分散存在,列入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在全部村落中的比重相当小。政府对传统村落保护呈现零星状态。

(3)传统村落保护方式多元化。现今众多学者对于传统村落保护持多种观点:一种认为传统村落应以保护传统建筑、自然风貌为主,以旅游为价值的文化保护;一种认为传统村落应以保护村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为主,以居住为价值的文化保护。

2.传统村落保护价值与发展

(1)价值性。①历史延续价值。时间具有宝贵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进,传统村落见证了历史的演变,人类的发展保存下很多有价值的文化遗产。而历史的演变脉络也真实的体现在传统村落具有的历史文化的积淀中。传统村落的历史价值为当今文化学者的考察与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保障。②建筑艺术价值。我国农村建筑结构的演变由木结构—土坯房—红砖—混凝土,这种结构主体的改变主要在城市及经济发展较快的村镇。然而,在具有古香古气的传统村落中,古老的建筑民居依然保持着精致的建筑艺术,如福建的土楼,几百户村民居住在一个圆形的土楼内,呈现出古老传统村落的独特魅力,该类建筑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③旅游文化价值。目前,众多学者认为,传统村落保护的重点应是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该种保护方式既保留了传统村落的传统生活方式,大力发展传统村落旅游价值,提高村落经济发展,也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手段。传统村落的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优美的自然环境、浓厚的乡土文化、体验历史的演变。

(2)可持续发展。一切事物的存在有其特定的规律,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与一般事物的发展规律相同处于动态循环过程。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村落保护是基于以人为本基础上的物质环境、经济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综合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因此,传统村落保护不仅是个别的、隔离式的保护,而是在继承传统的条件下,将传统村落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遗产和环境改善相结合成为村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促进传统村落与时俱进的延续再生,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3.传统村落保护策略

本文对传统村落保护策略具体建议如下:

(1)培养自觉保护意识。对于传统村落保护的工作一直处于纸上谈兵,为得到真正的落实,村民和政府是传统村落的使用者是基本保护者。然而政府与村民对传统村落保护意识较弱村落的历史价值、化遗产未得到充分保护与传承,村民迫于生计远离家乡,政府不合理开发等。传统村落的保护是否得到保证,取决于政府以及村民的自觉保护意识。因此,在国家法律、法规上加强政府对传统村落的自觉保护意识,政府从素质、文化教育等方面加强村民传统村落的自觉保护意识,从而全方位提高政府与村民的自觉保护意识。

(2)采取因地制宜保护模式。传统村落保护注重的是整体性,因地制宜的规划是保护的有效途径,也是充分利用村落自然资源的价值体现。传统村落保护可以与典型古建筑和传统民居相结合;与农业工程设施保护相结合;与农业景观相结合;与传统生态农业生产相结合;与传统特色农产品;与传统民风民俗相结合;多种形式相互融合等多种保护模式。

(3)合理发展传统村落旅游业。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是快速提高传统村落经济的途径。与此同时,开展旅游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危害。不合理的、过度的开发会破坏大自然的自然规律,会导致村落人口的流失,城市与农村人口的不平衡,农业经济的降低。所以,不可一度的开发,应在保护当地农业经济及村民风俗的基础上适当、合理的开发,保护自然环境、杜绝环境污染。

结语

传统村落是不可再生的活遗产,是传统建筑、文化艺术的延续与传承,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历史文化。杜绝由于经济发展而过度的消费传统文化,导致传统村落的逐渐衰落和消亡,才能保证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村落保护。

参考文献

[1]朱哲莹.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研究[J].山西建筑,2015.1.

[2]寇怀云.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变迁[J].专题研究,2014.12.

传统村落保护 篇8

2013年年初, 著名电影明星成龙先生将其私有的徽派建筑无偿捐赠给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同年9月, 他又将另外4栋捐赠给北京亦庄世界企业文化园。这一系列的事情, 引发了人们的热议, 同时使徽派建筑走入了普通人的视野, 引发了徽派建筑保护的热潮。

安徽是拥有传统村落数量较多的省份, 而这其中, 又以皖南地区最为集中。皖南地区指的是安徽省长江以南的地区, 主要包括芜湖、马鞍山、铜陵、宣城、池州、黄山市六市。这里的传统村落是非常独特的, 有着“程朱阙里”和“东南邹鲁”的美誉;这里的传统村落中, 曾走出过显赫数百年的徽州朝奉, 也曾孕育出光彩夺目的晋京徽班, 还曾培养出走南闯北素有“儒商”之称的徽商……这里的传统村落所孕育的, 正是我国独树一帜的徽州文化。

徽派建筑作为皖南地区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它是我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 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高度和谐统一的典范。其建筑特点, 集中表现在黛瓦、粉壁、马头墙的外表特征上;其装饰特点, 则集中表现在“徽派三雕”———砖雕、石雕、木雕上;其居家特点, 则集中表现在高宅、深井、大厅上;其整个传统村落的特点, 则集中体现在“徽派三绝”———牌坊、祠宇、民居上。徽派建筑依山傍水, 与高山流水自然地融为一体, 而且规模宏伟、布局协调、古雅简洁, 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天人合一”是它的灵魂, “四水归堂”是它的内涵, 徽派建筑凝聚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内涵和古代徽州人民的卓绝智慧。

皖南地区的传统村落, 尤其是徽派建筑, 相对其他地区的传统村落来说, 保存得比较完善, 这其中, 有自然环境的原因。皖南地区多山地丘陵, 交通十分闭塞, 因着这独特的地理环境, 历史上数次大规模的战争和破坏都没有对这里的传统村落造成太大的影响, 也使得这里历经千百年的沧桑都从未遭受过毁灭性打击。

皖南地区的传统村落至今仍保存较为完善的另一个原因, 则是我国政府部门对其的保护工作的进行。这其中, 与政府在其中积极地发挥主导作用, 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是分不开的。以下就以黄山市政府的“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为例, 探讨我国政府是如何构建较为完善的行政体系, 以保护皖南地区的传统村落的。

黄山市“百村千幢”徽派建筑保护利用工程, 是黄山市政府部门于2009年开展的一项在徽派建筑保护方面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百村千幢”工程计划总投入60亿元, 为期5年, 对黄山市地区的101个传统村落、1065幢徽派建筑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 目的在于探索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三结合”的徽派建筑保护新路, 使黄山市地区的传统村落和徽派建筑“得到全面维修, 恢复徽派建筑的整体风貌”, 使物质文化遗产“凝固住”,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守住徽派建筑的“筋、骨、肉”, 传承徽州文化的“精、气、神”。2013年4月,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文化厅、省文物局、省财政厅又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徽派建筑特色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黄山市又积极贯彻实施此《意见》的精神和要求, 结合“百村千幢”工程, 进一步加强对徽派建筑的保护工作。

二、“百村千幢”工程的成功之处

黄山市政府部门在“百村千幢”徽派建筑保护利用工程中, 为保护黄山市传统村落中的徽派建筑, 采取了许多措施。而随着首次工程的结束, 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也初见成效。在这其中, 黄山市政府的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出台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保证传统村落保护和徽派建筑保护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黄山市政府部门因地制宜, 坚持“原地保护为主、异地保护为辅”的传统村落中徽派建筑的保护原则, 出台了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徽派建筑抢修、迁移、认领、徽派建筑原地保护利用土地转让和调整办理程序等7个规范性文件, 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 形成了一个支持“百村千幢”工程的行政和政策体系。这为黄山市的“百村千幢”工程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上和政策上的保障, 有力地促进了黄山市政府传统村落和徽派建筑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 大力发展与徽派建筑有关的科技和技术, 加大人才的培养和投入

为攻克徽派建筑保护的关键性技术难题, 黄山市市政府部门先后开展了项目支撑、技术攻关、产学研合作和科技运作等一系列活动, 研究、利用和推广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解决了传统村落中的环境整治问题, 还有徽派建筑中的用水、排水、防火、防潮、防虫、采光、通风等问题, 使传统村落的原住村民们提高了生活质量, 改善了生活条件, 在徽派建筑中也能够享受到现代化的人居环境。

在人才投入方面, 2009年12月, 黄山市政府推动成立了以研究院为主要阵地、以省级重点高等院校为合作者的安徽省徽派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此中心集合了大量与传统村落保护和徽派建筑等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 自成立至今, 安徽省徽派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立足于传统村落和徽派建筑的保护和发展, 系统开展了徽派建筑保护与更新技术方法研究、继承与发展设计技术研究、传统工艺研发与推广研究等多项工作, 为皖南地区传统村落和徽派建筑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理论上和技术上的支持, 有力地促进了政府部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科学化和系统化。

在人才培养方面, 黄山市市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 吸引大批优秀的徽派建筑工匠返乡, 并鼓励他们传授徽派建筑的建造和修缮技艺, 增强了徽匠队伍的实力, 解决了许多传统村落中面临的传统建筑工匠不足的问题。这项措施的实施, 非常有助于黄山市政府部门本着“以旧修旧, 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传统村落中的已经破败了的、濒临消亡的徽派建筑进行修缮和再建造, 从而进一步为黄山市的传统村落保护和徽派建筑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样做的最大的好处在于, 只有在其中生活过的工匠们才真正了解徽派建筑需要修缮成什么样子、如何修缮才是最好的, 经由他们参与修缮的徽派建筑可以避免被建造成“假古董”“假古建”的建设性破坏的厄运。

(三) 完善财政机制,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在“百村千幢”工程实施的过程中, 为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黄山市市政府积极采取多项措施, 确保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

首先, 建立有效的财政机制, 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黄山市市政府不仅建立健全了“百村千幢”工程奖补资金随财政收入同步增长机制, 确保每年的财政支持能够持续增加, 以保证传统村落和徽派建筑保护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量;而且还探索出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银行贷款、社会参与等多元融资渠道, 进一步加大资金争取和整合力度, 鼓励各种市场资源积极参与, 通过认领、认租、认购和招商引资等方式, 向企业、组织、个人等社会各界筹措建设资金, 吸引了70%左右的社会资金投入。

其次, 政府部门本身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随着“百村千幢”工程的持续开展, 对资金的需求量也就越来越大, 黄山市市政府部门也在不断加大传统村落和徽派建筑保护的专项财政支持力度。黄山市市政府一直积极对上争取资金, 如,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专项经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 等等。在不加重地方财政负担的同时, 仍然可以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量。另外, 黄山市市政府的“百村千幢”保护利用工程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2013年, 安徽省省政府在黄山市市政府的影响下, 启动了徽派建筑保护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申报工作, 全面推进传统村落中徽派建筑的保护与传承。这也使得黄山市市政府的传统村落和徽派建筑的保护工作能够得到更多的财政支持。

(四) 加强传统村落和徽派建筑的普查和立档工作

早在2009年, 黄山市市政府的“百村千幢”徽派建筑保护利用工程的一个很重要的要求就是“一幢一策”, 要求各地区政府部门认真做好田野调查工作, 实地勘察每一个传统村落中的每一幢徽派建筑, 因地制宜地做好每一幢徽派建筑的修缮利用方案。2013年, 安徽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强徽派建筑特色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中, 又明确要求了各地县级政府部门要全面组织开展传统村落中的徽派建筑的立档工作, 对其的数量、分布状况和保存现状等情况, 以多种方式建立并完善传统村落和徽派建筑的档案, 并完成各类相关保护规划编制。这些措施都有效地防止了传统村落和徽派建筑的损毁和消失, 从而为全国范围内系统性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百村千幢”工程的不足之处

黄山市市政府的“百村千幢”徽派建筑保护利用工程在取得多项成果的同时, 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其主要问题有以下两点:

第一, “百村千幢”工程是以发展旅游业为目的而进行传统村落开发的。黄山市市政府所开展的“百村千幢”徽派建筑保护利用工程, 仅从名称上看, 就可以很明显地发现, 其目的不仅仅在于“保护”, 还有“利用”, 也就是传统村落以及徽派建筑的开发。

其实, 在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的同时进行开发, 以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这种做法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尤其是皖南地区的传统村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原住村民们渴望当地经济能够得到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 撇开“开发”只谈“保护”是不现实的, 是不符合黄山市的实际情况的, 是无法使传统村落和徽派建筑保护工作持续进行下去的。

但是, 传统村落真正需要的是“发展”, 而不是“开发”和“利用”,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黄山市市政府促进传统村落经济发展的方式, 是通过保护传统村落和徽派建筑, 以此为卖点, 大力开发旅游产业, 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然而, 发展旅游业并不是使传统村落获得经济发展的长期的、良性的方式, 这甚至不是传统村落参考发展的正确道路。首先, 发展旅游产业会无可避免地对传统村落和徽派建筑造成损伤和破坏, 这是发达国家都无法完全避免的问题, 更何况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才刚刚起步的我国, 更何况一个小小的黄山市。在这个过程中, 又有多少传统村落和徽派建筑遭受到损毁, 这并不仅仅是数字意义上的问题。其次, 如果保护传统村落、保护徽派建筑就一定要发展旅游产业的话, 以皖南地区传统村落和徽派建筑的数量和集中程度, 是要在整个皖南地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让当地人靠旅游业谋生吗?那如果扩展到全国范围呢?以我国的传统村落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分布之广泛的情况来看, 那是要将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进行旅游产业开发、建设成旅游景点了吧?无论如何, 这是不现实的, 是绝对不可能的。再次, 黄山市市政府在传统村落和徽派建筑的保护过程中, 不仅没有谨慎地对待开发和利用的问题, 反而将“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大力”推进传统村落和徽派建筑的开发利用工作当做“百村千幢”工程的一项成效、当做一项工作成果、当做一项政绩来宣扬, 这正是我国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传统村落保护认识浅薄、对传统村落保护意识淡漠的一种表现;而新闻媒体、社会各界的主流声音不仅不是反对, 反而是满意和赞扬, 也反映了我国人民整体对传统村落保护认识浅薄、对传统村落保护意识淡漠。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交给对传统村落保护缺乏认知、意识淡漠的人, 传统村落真的会受到“保护”吗?如果放任这种势头发展下去, “百村千幢”工程的最终结果将会如何, 令人细思恐极。

第二, 徽派建筑构件偷盗、倒卖现象严重, 屡禁不止。在皖南地区的传统村落中, 徽派建筑的构件被偷盗和倒卖的情况十分严重, 使徽派建筑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近年来, 随着文物市场热潮的发展, 它们又成了古董和文物贩子们用以牟利的“商品”, 随着偷盗和倒卖行为的日益猖狂而流散到全国各地甚至是海外市场。

随着人们对传统村落和徽派建筑保护的认识不断提高, 传统村落和徽派建筑逐渐受到重视和保护。黄山市市政府的“百村千幢”工程也在许多方面有所建树。然而, 对于徽派建筑构件的偷盗和倒卖现象却是屡禁不止, 甚至有更加严重的趋势。

究其原因,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 传统村落的原住村民们并没有认识到也不理解徽派建筑的价值和对其进行保护的重要性, 为改善生活条件, 村民们擅自拆除一些受到保护的老房子的现象时有发生, 更何况一些还没来得及调查立档的徽派建筑, 这些构件或被挪作他用, 或被文物贩子们买走, 若想追查下去, 困难重重;另外, 村民们有时会随手拆走已经受到保护的徽派建筑的一块砖或一片瓦, 做“急用”, 这在他们看来, 连“偷盗”都不能算, 是正常行为, 怎么能被“禁止”呢?另一方面, 随着古董市场的升温和徽派建筑知名度的提高, 古董和文物贩子们趋之若鹜, 在巨大的经济利益的诱惑下, 总会有人铤而走险, 更何况, 在徽派建筑构件倒卖方面, 连一条“高压线”都没有;而传统村落的原住村民们也会受到蛊惑, 在他们看来一文不值的“破砖”和“破瓦”能够换取几百元、几千元、甚至几万元, 比他们在田地里辛勤劳作或者是在城市里辛苦打工挣得都要多, 何乐不为呢?于是, 在这种情况下, 徽派建筑的构件偷盗、倒卖现象屡禁不止便成了皖南地区传统村落和徽派建筑保护工作所面临的头号难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却是长路漫漫。

参考文献

[1]孙四化.皖南地区音乐非遗的表现形态与艺术特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5, 01 (20) .

[2]韩成, 承杰.发扬互促, 赋予新生——徽派建筑风格的辉煌再现[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06) :51-52.

[3]张小叶.隐密的流失徽建保护难过“钱”关[N].中华建筑报, 2013-06-14004.

[4]刘杰, 何聪.黄山保护利用“百村千幢”古民居[N].人民日报, 2011-09-04004.

[5]安徽:加强徽派建筑特色保护与传承[J].城市规划通讯, 2013, (05) :14.

四部门部署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 篇9

姜伟新表示, 近期, 传统村落遭到破坏的状况日益严峻, 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已迫在眉睫。从2012年开始, 四部门着力对全国传统村落进行摸底调查, 成立了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 同时制订了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目前, 已有两批共1561个传统村落被列入保护名单。

姜伟新要求, 要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 将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落实好;不提过高目标, 实事求是, 扎实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 建立文化遗产档案, 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做好村落保护规划工作;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具体工作, 落实“一村一档”、“一村一案”, 做到保护第一、开发第二, 认真执行退出机制和奖励机制;落实县级主体责任, 发挥基层在传统村落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村两委班子要成为传统村落的第一看护人, 将保护纳入村规民约;改善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合理利用文化遗产。

会议指出, 下一步, 四部门将用几年时间, 使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一、二批名录的村落文化遗产得到基本保护, 使其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基本防灾安全保障, 建立基本保护管理机制, 逐步增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综合能力。

对此, 财政部副部长刘昆表示, 中央财政将统筹现有专项资金, 集中支持传统村落保护。近年来, 中央财政在支持农村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文物文化遗产保护等多个方面设立了多个专项。此次支持传统村落保护, 中央财政不再新设专项, 而是将现有专项资金统筹安排使用。

刘昆指出, 从目前情况看, 各地传统村落保护情况差异较大, 部分村落保护情况较好, 部分村落自然消亡趋势加快, 还有一部分村落面临着开发式破坏的威胁, 亟须加强保护。

考虑到上述情况, 财政部会同其他三部局, 初步确定了三年投入100多亿元资金的总体安排。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及前期准备情况, 2014年先启动650个左右村落保护工作, 明后年视工作进展情况分年支持一批。

刘昆还提出, 传统村落保护资金需求量大, 必须建立中央、地方、居民、社会共同投入的机制。地方各级财政部门、特别是省级财政部门, 应统筹有关专项, 加大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投入力度, 因地制宜地探索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保护的具体方式。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与延续 篇10

恬庄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集市型古村, 位于无锡、江阴、常熟三市交汇处, 处于张家港南大门——凤凰镇的东北角, 地理位置优越。204国道、苏虞张、沿江高速、锡张高速等多条公路通过, 交通条件十分便利。现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古村落, 正在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目前, 恬庄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榜眼府”、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氏孝坊”等古建筑已经修复完成, 恬庄中街完成了立面整治改造, 恬庄保护整治工作初见成效 (见图1) , 但地块内还存在部分建筑破损、环境脏乱、传统空间形态受到破坏等诸多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古村传统特色, 使村落空间形态得以保护和延续, 村庄整治工作亟待加强和深化。

二、现状分析

(一) 功能布局

恬庄地块内以传统民居用地为主, 恬庄北街两侧分布一些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 其中有省文物单位榜眼府、市文物单位杨氏孝坊、控制保护单位陈宅。商业主要集中在恬庄中街和204国道沿线, 包括酒店、超市、棋牌室、医院等。地块西南靠近恬庄中街有一处工业厂房用地。

绿化用地以庭院绿化、宅前宅后自留田为主, 零散分布, 没有形成完整的生态景观系统 (见图2) 。对恬庄起防御作用的历史河道玉带河, 目前散落地分布在地块内, 河道两岸驳岸风格特征不显著, 滨水空间没有较好地利用, 不成体系 (见图3、图4) 。

(二) 街巷空间

恬庄中街为主要车行道路, 现状道路人车混行, 交通组织无序。古街主要有恬庄北街、大弄堂和小弄堂, 街巷肌理大多保存了原有的空间尺度。恬庄北街是一条以花岗岩大石板铺设的特色老街, 石板下有排水设施, 街两旁建筑大多保留清代、民国时期的原有风貌, 主要有榜眼府、杨氏孝坊和陈宅 (见图5、图6) 。大弄堂位于恬庄北街中段西侧, 旧时是恬庄东、南街人们到横街道院进香、入塾读书或经浜梢岸往张市、塘桥的主要通路;解放后, 弄堂中段上空有通弄跨越, 是杨、孙姻亲内眷往还的通道。小弄堂位于恬庄北街南段, 是通往横街、浜梢岸的通道, 弄南为杨氏家族宅第, 弄北为陈氏家族宅第, 弄西口外为陈氏家祠。内部其余的步行道以生活性为主, 道路通达街坊内部, 路面大部分为水泥地面 (见图7) 。

(三) 建筑特征分析

恬庄地块内以风貌保存较好和风貌保存一般的建筑为主。风貌保存完好的建筑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 包括杨氏孝坊和榜眼府。风貌保存较好的建筑集中在恬庄中街和恬庄北街两侧, 建筑层数多为1至2层, 建筑外观朴素, 建筑与建筑之间通过有规律的组合形成高低错落、粉墙黛瓦的建筑群体。风貌保存一般的建筑较多, 主要是80、90年代建的二层民居。风貌保存较差建筑有占地面积较大的厂房建筑、破损严重的居民棋牌室以及恬庄北街两侧经改造翻建的部分民居 (见图8) 。

现状建筑质量状态同它的建筑年代基本吻合, 建筑质量较好的是80年代后建的大部分砖混结构的民居建筑、90年代后经立面整治的恬庄中街和204国道沿线建筑, 以及恬庄北街部分经过整修的传统砖木结构建筑;建筑质量一般有厂房建筑和部分无卫生设施, 通风采光较差的一层民居建筑;建筑质量较差的现存五处, 包括居民棋牌室及其他分布在恬庄北街东北部和204国道沿线建筑内侧 (见图9) 。

三、存在问题

1.传统民居以砖木结构为主, 由于年久失修, 存在采光通风条件差、墙体粉刷层剥落、消防隐患等问题。

2.居民对一些“老房子”进行改造、翻建, 甚至是弃置不用, 不仅改变了古建筑的原貌, 还破坏了古村落的空间结构与形态, 使恬庄丧失其原有的特色与风貌。

3.功能配置不完善, 村内缺少餐饮、休闲娱乐等功能作为古村旅游的必要部分。

4.内部街巷空间环境脏乱, 游览路线尚未形成, 道路错综复杂, 缺少可供游客走进村落内部游览观赏的线路。

5.开阔空间与绿地不足, 景观节点不清, 未形成完善的绿地景观系统, 历史河道玉带河没有形成有效的滨水空间。

四、保护策略

(一) 保护目标

通过整治保护延续恬庄古村的历史信息, 合理利用和充分展示其文化价值与内涵, 保护好自然、历史文化资源, 保护和恢复古村自然人文特色和历史文化环境, 改善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 为发展旅游业打好基础, 促进古村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

(二) 保护原则

真实性——保护体现历史文化价值的真实的历史原物, 保护不同历史时期具有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各类文化遗产。

完整性——保护古村整体格局和风貌, 保护所有历史文化遗存及其环境, 全面保护物质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存。

延续性——保持恬庄社会生活的延续, 通过整治历史环境, 提升古村功能, 改善生活环境, 构建和谐古村落。

可行性──协调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深入发掘, 突出重点, 力求体现古村的亮点。

(三) 功能布局

与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相结合, 集聚人气, 营造特色空间, 实现功能更新, 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 提高收入水平 (见图10) 。

1.结合古树银杏, 利用周边的绿地空间, 修建继缘道院遗址公园, 不仅增加了旅游景观节点, 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休憩活动的场所。

2.打造滨水区服务会所, 为将来到恬庄古村旅游考察参观的社会团体和个人提供较为方便的场所。

3.通过碑刻博物馆和花鸟、古玩市场, 展示恬庄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拆除大弄巷北侧部分建筑, 新建碑刻馆, 不仅增加了景观节点, 更起到了杨氏孝坊和榜眼府之间很好的过渡作用。同时利用拆除的原老年活动中心及北侧建筑, 建设古玩、花鸟市场。

4.结合原有工业厂房用地打造集餐饮、茶楼和戏院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场所, 作为向人们展示恬庄文化的窗口。

(四) 街巷空间

传统街巷保持原有的尺度、比例和格局, 保护和恢复有特色的铺地, 主要步行道路有恬庄中街、恬庄北街和街坊之间的步行道, 作为游人和居民出行通道, 禁止机动车辆进入;次要步行道路有大弄堂、小弄堂、横街以及临玉带河步行道。疏通整理被居民乱搭乱建而堵塞的横街, 使其与小弄堂、大弄堂相连。同时整治街巷两侧建筑立面, 保留现有石板铺地, 整理街巷绿化景观环境, 形成街巷特色空间。

1. 沿街立面

保持现有建筑格局, 对建筑外立面进行改造装饰, 两侧不符合传统风貌的建筑必须加以整治, 新建建筑立面与传统界面相统一。

2. 道路铺面

道路铺面恬庄中街采用120×30 (cm) 石块铺砌, 特色街巷沿用石板街, 其余内部街巷可采用中间石板, 两旁碎石铺砌, 维持街巷内部历史风貌特色。

3. 道路设施

街巷小品和道路设施依据地方特色进行统一整改, 形式、色彩、风格等方面符合历史风貌的特征。从长远考虑, 电线杆、架空线等逐步采用地下埋设方式。

(五) 滨水空间

对玉带河进行必要的整治, 疏通现状散落成塘的玉带河。河道空间坚持整体保护、局部恢复、整治环境、有效利用的原则, 保护其形成的自然水体环境, 使水质得到改善, 保持和创造河道两侧河埠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滨水驳岸蜿蜒的自然形态, 通过绿化等措施加强生态效果, 沿河形成景观宜人、富有江南古村气息的滨水景观带。

(六) 建筑整治模式

本着保护古村建筑风貌和空间格局的原则, 参考《凤凰镇历史文化古镇保护规划》中对建筑保护与整治模式的规定, 考虑恬庄现状和可操作性, 对古村内的建筑单体提出以下四条保护与整治措施 (见图11) 。

1. 保留建筑:

近些年来建造的结构完好、风貌尚可的新建筑予以保留, 主要是文保单位、恬庄中街两侧建筑、厂房和内部质量较好的民居建筑。总建筑面积为14471.2平方米。

2. 修缮建筑:

恬庄古街两侧风貌较好, 但因年代久远, 结构安全性较差或外装饰构件需要改善的历史建筑予以修缮。总建筑面积为2530.48平方米。

3. 立面整治:

对沿街和部分与古村整体风貌产生冲突的建筑, 通过外立面装饰, 达到与周围建筑相协调。总建筑面积为9953.43平方米。

4. 拆除建筑:

拆除违章搭建和严重障碍性建筑, 主要是有碍玉带河疏通的建筑。共拆除建筑约42间, 总建筑面积7302.7平方米。

五、结语

传统村落承载着特有的空间形态, 在乡村城镇化快速变迁中, 古村发展机制与社会经济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只有在保护和延续村落传统特色的基础上, 采取渐进的有机更新策略, 通过整治历史环境, 提升古村功能, 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及环境, 才能逐步将现有村落改造成为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完善的现代化新社区。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当前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时候, 村落中空间形态的保护和延续往往被忽视。本文以江苏省张家港恬庄整治规划为例, 从功能布局、街巷空间、滨水空间、建筑整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和延续。

参考文献

[1]段进, 龚恺, 等.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古村落空间解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2]赵勇, 骆中钊, 张韵.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传统村落保护 篇11

自2014年福建省启动实施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工程以来,成效明显。经过普查,目前,福建省共登记各种类型的传统村落703个,125个传统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18个传统村落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国保省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名单。

福建省着力强化省级层面的组织协调和统筹规划工作,有效整合各职能部门的优势资源,将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工作与全省宜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及A级景区建设结合起来,福建省住建厅、省文化厅等联合制定《关于重点扶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和整治的指导意见》、《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和整治导则》,编制了《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发展规划》,在技术指导、资金投入、用地保障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提供了重要保障。《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立法工作,也已被列入2015年福建省立法计划。从2014年起,福建省结合开展宜居环境建设,每年对10个重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实施整体保护、环境整治和景观提升工程,福建省财政每年投入达5000万元,市县财政做相应配套。

传统村落保护 篇12

1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成效显著

自2012年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以抢救性保护的姿态,全面启动并大力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最近我们对前三批2000多个传统村落做了调查,结果显示成果喜人。

一是传统村落快速消失的局面得到遏制。通过4次全国范围的调查,我们基本掌握了我国传统村落整体情况、分布及其存续状况。目前,第四批评审已完成,又有1600多个村落即将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国传统村落总数将达4100多个。我们认为再组织一次调查认定,能够将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全部列入名录,估计总数接近6000个。这个数字是多还是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从保护的角度看,相比这项工作启动前只有100多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我们这项工作意义重大,明确了将近6000多个值得保护的村落。但是另一方面千万不要以为6000个很多,我们国家的村落按行政村计算是将近60万个,但传统村落并不是按行政村确定的,自然村也可以。全国拥有的自然村按260万个来考虑,6000个仅占1/400。从分布来看很不均衡,并且特别集中在云贵等少数民族山区,发达地区数量很少,到西部、北部更少,是绝对的稀有价值。另外,有15个省份建立了省级传统村落名录,不少市、县也建立了保护名录。我们规定严禁拆除和撤并中国传统村落,同时村民的保护意识也显著提高。调查显示96%的村民愿意保护传统建筑或愿意按照保护规划要求建新房、改造自己的房子。截至目前,列入名录的传统村落没有发生拆并现象,也没有发生严重的破坏现象,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保护的效果基本已经显现出来。

二是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前三批传统村落中有6000处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2000个村落有省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大量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濒危文化遗产得到了抢救性保护,270个国家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集中连片的村落实施了整村保护,58%的村落修缮了古桥、古路、古井等重要历史环境要素,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得到了优先支持。63%的村落对祠堂等带有公共性质的传统建筑实施了保护修缮,部分村落还开展了传统民居的修缮示范,两年累计修缮传统建筑5.4万余栋。

三是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许多传统村落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标杆。71%的村落实施了道路修缮或硬化,66%的村落实施了垃圾处理,38%的村落实施了污水处理,72%的村落增加了防火、防灾、防洪等安全措施。村里传统产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创新型业态不断涌现,村民收入明显增加,人均年收入1万元以上的村落比例由两年前的7%增长到21%;一些贫困村抓住机遇,探索出精准扶贫和脱贫的好路子,人均年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村落比例由两年前的18%降到了5%,347个村实现脱贫。传统村落保护内容十分丰富,各地下的力量也很大,在乡村规划、村庄整治、传承文化、发展经济、基层治理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了推广。比如浙江桐庐的一些传统村落已经成为全国竞相学习的样板,河南信阳郝堂村从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一跃成为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的成功经验用于指导6000余个特色村落规划建设。

四是传统村落已经成为寄托乡愁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目前所有中国传统村落都建立了文化遗产档案,挖掘整理了村史、村志、乡规、族训,80%的村落将保护文化遗产和传承传统美德写入了村规民约,近一半的传统村落兴建了文化活动场所。中宣部、住建部等部门在冯骥才先生的指导下,制作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集中展现了传统村落的神韵和蕴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起海内外广泛共鸣。传统村落和民居保护凝聚了社会各界的力量,全国1200多名专家参与了我国首次传统民居类型调查,院士、大师和著名学者共750余名参与了传统建筑解析与传统建筑的调查研究;企业、社会团体和志愿者自发参与保护传统村落已成为社会的新风尚。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让我们赢得了国际尊重。法国、俄罗斯等国的同行对我们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国家行动高度赞扬,浙江金华在传统村落开展的国际学生研修项目深受外国青少年喜爱。

2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任重道远,但前途无限美好

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首先是传统民居建筑的破损、自然损毁现象日益严重,缺乏修缮资金和措施。传统民居保护与村民改善居住条件愿望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二是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由于错误的理念和不妥的规划建设,新建和改造项目破坏了传统村落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一些村落过度商业化,有的违背活态保护要求,将村民整体迁出搞旅游。三是资金投入不足。除中央财政投入外,大部分省、市还没有相关资金支持,社会投入也很少,与传统村落改善提升的需求差距较大。四是发展依然比较困难,不少地区传统村落发展差距明显,偏远贫困地区的传统村落经济条件十分落后,空心化现象严重,村落活态传承面临严峻挑战。五是人才技术短缺。多数基层干部缺乏保护知识,专业人员严重不足,传统建筑工匠断档。

保护好、发展好我国的传统村落任务十分艰巨,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但是我们充满信心。因为传统村落的价值仍然是稀有价值,仍然是世界的瑰宝,对传统村落价值的认识会越来越高。冯先生讲的大众层面的文化自觉已经开始出现苗头。伴随着城镇化和城市病,城市人对乡村、对传统价值观的回归也是一个时代的必然发展。休闲旅游、休闲时间的利用也是时代发展的潮流,我们的政策制度会进一步加强,理念会进一步完善。“十三五”期间,我们要在现在工作的基础上,奋发努力,努力实现三个目标:大幅增强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大幅提升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弘扬传统村落的价值。

一是大幅增强传统村落保护力度。2017年再组织一次调查认定,力争将全国所有具备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都列入名录,都保护下来。推进保护要求法制化,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制定强制性保护要求,明确政府和村民等的责任和义务。明确传统村落的核心价值和要素,完善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和要求。制定传统民居认定办法和保护政策,组织开展传统民居调查认定、挂牌工作。强化监管工作,开展年度检查,建立传统村落管理信息系统。出台传统村落警示和退出办法,近期我们将宣布第一批黄牌名单,警示那些破坏现象比较严重的传统村落,并要求其整改。

河南省信阳市郝堂村风光

二是大幅提升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能力。传统村落保护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让村民留下来、生活好。多数村民已经离开村落,或者多数村民不愿意在村里继续生活,那也是保护工作的失败。中国传统村落有自己的特性,即在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落后,基本功能尚未完善的状态下进入了保护阶段,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的传统村落,此时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是必须要做的,不能实现村民生活现代化、便捷化,则很难留得住人。真正实现保护,关键在两点:传承优点和克服缺点,赋予其新的生命。具体要做的工作是大幅改善基础设施,传统村落都应具备功能完善的供水、道路、垃圾和污水治理、通讯、燃气或其他清洁能源、消防等设施,实现生活便捷化。要精心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实施净化绿化,闲置宅基地和废旧房屋可以改造成为绿地空间,打造优美环境。要大力推进传统建筑修缮,特别是要发展民居租赁,导入社会资本、修缮技术和经营能力,实现传统民居高水平的保护和利用,营造精品传统建筑,营造精品空间。农村危房改造要加大对传统村落的倾斜,要提高补助标准。要提升传统工艺的设计美感和制造质量。要千方百计发展生产、提高收入。要提高基层干部和村民的素质,培养文明生活习惯,提高生产技能和服务水平。继续争取中央财政的支持,地方各级财政更要加大投入。

三是大力弘扬传统村落的价值。建设面向公众、面向世界的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这是一项工作量巨大的工作,目前已完成初步设计,作为第一步,力争今年或明年初有100个优秀传统村落入馆展示,以后不断完善。至2020年每个传统村落都要完成村史的整理编辑,鼓励利用现有房屋建立村史室。系统开展中国传统建筑解析和传承研究,系统开展中国传统建造技艺研究,全面整理、记录、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这项工作目前已取得可喜成果。下一步,我们将委托专家委员会开展一项重要的工作,即系统、深入开展传统村落价值研究,保护工作没有做好,建设性破坏等问题的原因,往往在于我们没有很好地认识到,没有科学地分析出传统的价值。此外我们还要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完整价值,也许我们不仅看到仁义礼智信等对传统文化的传统解释,还能发现中华传统文化中早就蕴含着崇尚科学、创新、民主等现代文明的精神。总之我们要有一个科学研究的态度。要大力开展传统技艺等的传承和提升工作,发挥其优点,克服其缺点,赋予其现代功能,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支持各地举办研讨会,支持和培养传统村落研究人才。大力发展传统村落旅游和修学旅游,传统村落应成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推进支持符合条件的传统村落或村落集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积极对外宣传和交流,适宜时机可以考虑设立国际性传统村落和农耕文明成果传承的研究交流机制,具有人类最悠久和优秀农耕文明的中国应该在这一领域发挥中心领头作用。

最后,我要再次感谢冯骥才主席,他是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挖井人,感谢为传统村落保护无私奉献、做出贡献的各位专家、各位村镇建设战线的干部,感谢为这次大会倾注大量心血、给予全力支持,实现会议服务质量世界一流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建设厅、金华市,特别对义乌市表示衷心的感谢!

上一篇:英语中的礼貌原则下一篇:投标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