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规定

2024-08-28

福建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规定(共7篇)

福建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规定 篇1

福建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规定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保护本省的传统工艺美术,促进传统工艺美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根据国务院《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和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发展、研究、创作、教育、生产、经营等活动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的传统工艺美术,是指具有百年以上历史,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主要采用天然或者传统原材料制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手工艺品和技艺。

本规定所称的省工艺美术精品,是指创意独特新颖,设计构思巧妙,因材施艺或对传统材料有新的利用方法,技艺精湛,富有文化内涵和情趣,造型完美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

本规定所称的工艺美术大师,是指依照国务院《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和本规定,经评审认定取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或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以下简称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传统工艺美术设计者和制作者。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工作的领导,将工艺美术纳入地方社会发展规划,根据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制定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发展规划,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扶持、促进传统工艺美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传统工艺美术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工艺美术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发展及相关事项的协调、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工作。第六条

工艺美术协会、学会,在工艺美术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协助做好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相关工作。

第七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对破坏、危害传统工艺美术的行为,有权劝阻、制止、检举、控告。

第八条

对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工艺美术精品、工艺美术大师实行评审认定保护制度。评审认定工作原则上每4年进行一次。

本省设立传统工艺美术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审委员会),负责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工艺美术精品及省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审、认定工作。

经评审委员会认定为省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省工艺美术精品的,由省工艺美术行政主管部门认定后颁发证书,并予以公布;经评审委员会认定为省工艺美术大师的,由省工艺美术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人事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由省人民政府授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并予以公布。

省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工艺美术精品、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审认定办法,由省工艺美术行政主管部门商同省相关部门另行制定。

第九条

评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由评审专家和主管部门代表等组成。评审委员会的专家成员应从省传统工艺美术专家库中确定,并经省工艺美术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予以聘任,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具有高级职称的艺人应占有一定比例,需要时也可聘请省外对应专业的专家参加评审。

省传统工艺美术专家库由省工艺美术行政主管部门委托行业中介组织建立。

第十条

申报国家认定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从本省评审认定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中评选产生。申报国家评审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候选人应在本省评审认定的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中评选产生。

第十一条

省工艺美术大师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从事工艺美术专业设计创作20年以上;

(三)获得省级以上工艺美术行政主管部门评审的工艺美术名人荣誉称号,或具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高级技师的;或连续从事传统工艺美术50年以上,且经业内确认技艺精湛,对行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

(四)有丰富的创作设计实践经验,较高的艺术造诣;

(五)技艺精湛、作品优秀,而且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六)热心带徒传艺;

(七)对本省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贡献突出。

第十二条 省工艺美术行政主管部门应将提交评审委员会评审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工艺美术精品及省工艺美术大师名单预先向社会公示。自公示之日起20日内,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省工艺美术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异议,省工艺美术行政主管部门应受理并做出书面答复。

第十三条

经评审认定为本省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工艺美术精品,其产品或作品可以使用由省工艺美术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发的“福建省传统工艺美术品种证书或标识”、“福建省传统工艺美术精品证书或标识”(以下统称“福建省传统工艺美术证书或标识”)。

未被省工艺美术行政主管部门认定为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工艺美术精品的,其产品或者作品不得使用“福建省传统工艺美术证书或标识”。

第十四条

省工艺美术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行业实际情况编制福建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品种和技艺目录,向社会公布。

被列入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品种和技艺目录的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政府相关部门应予以优先采购。

第十五条 对经评审认定为本省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省工艺美术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下列保护措施:

(一)搜集、整理、建立档案;

(二)对濒临失传的品种和技艺,行业的代表性人物、代表 性作品等采用录像制作、文字记录等措施进行抢救,对已失传的品种和技艺,进行补救或发掘;

(三)征集、收藏优秀代表作品;

(四)对其工艺技术秘密确定密级,依法采取保密措施;

(五)加强研究和传统技艺专门人才的培养。

第十六条 传统工艺美术重点产区的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实际,建立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基地或者研究机构,开展下列保护工作:

(一)进行传统工艺美术的学术理论的研究和交流

(二)挖掘和整理已失传的传统工艺美术资料;

(三)培养传统工艺美术技艺传承人才;

(四)收集传统工艺美术优秀作品;

(五)开展传统工艺美术的创新工作;

(六)宣传工艺美术知识和产品;

(七)推进行业整体技术、艺术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加强传统工艺美术专门人才的培训和教育,鼓励高等学校特别是工艺美术重点产区的高等学校与相关行业协会、企业联合建立,设立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开设传统工艺美术课程。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和企业开展工艺美术职业技能培训,加强传统工艺美术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

第十八条 对制作传统工艺美术产品特需的珍稀矿种和原材料,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加强保护,严禁乱采滥挖。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实际,采取必要措施,发掘和抢救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资助传统工艺美术科学研究,培养人才。

对从事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的从艺人员,带徒传承技艺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给予适当的经济补贴。

第二十条 对制作经济效益不高,但艺术、文化价值较高且面临失传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采取必要 措施,从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培育、规范传统工艺美术产品市场,促进本省旅游工艺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积极培育工艺美术产业类的旅游点,发展文化旅游市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扶持生产传统工艺美术产品的单位、从艺人员参加国内外工艺美术展览,采用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积极推介本省工艺美术产品。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统计部门应当加强对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统计工作,掌握、分析产业发展状况,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第二十三条

传统工艺美术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本省传统工艺美术的品牌建设,促进行业标准化和质量管理工作,开展传统工艺美术品标准的制修订,建立行业或规模化产品专业质量检测服务机构,支持传统工艺美术品牌的认定和宣传工作。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鼓励生产和制作传统工艺美术产品的单位和从艺人员申请专利、商标或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并根据传统知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规定,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第二十五条 拥有经评审认定为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的单位,应当建立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的保护和保密制度,对于经依法确定为国家秘密的工艺或者技艺,应当制定保密措施。

评审委员会成员对申报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工艺美术精品的申请材料负有保密义务。

第二十六条 传统工艺美术重点产区的人民政府应当积极创造条件,设立工艺美术馆或精品陈列馆,有偿征集、收藏传统工艺美术精品或其他优秀作品。经工艺美术馆、博物馆、精品陈列馆收藏的工艺美术精品,收藏单位可发给证书和奖金。

各种博物馆(院)、美术馆、展览馆应当为传统工艺美术展览提供优惠条件。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鼓励单位和个人收藏传统工艺美术精品、设立传统工艺美术收藏展示场馆,并在资金、场地等方面予以扶持,支持其举办有偿展示活动。鼓励单位和个人向本省的工艺美术收藏展示场馆捐赠工艺美术精品和其他优秀作品。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向工艺美术收藏展示馆捐赠,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在规定范围内予以扣除。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工艺美术大师所在单位应当关心和支持工艺美术大师的创作工作,并按照下列规定为其提供创作条件:

(一)所在单位应当为工艺美术大师设立工作室和到艺术院校进修提供便利条件;

(二)工艺美术大师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适当推迟退休年龄;

(三)为国家做出过特殊贡献,年老体弱并在生活上有特殊困难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由当地人民政府在生活、医疗上给予补贴照顾;

(四)为工艺美术大师带徒传授技艺创造便利条件。

第二十九条

工艺美术大师带徒学艺,并经考核合格的,可以由所在单位或所在地人民政府从专项资金中给予授艺补贴。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财力情况,为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提供财政支持。省工艺美术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省重点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保护资金),专项保护资金主要用于以下事项:

(一)发掘、抢救濒临失传的品种和技艺;

(二)建立省级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基地;

(三)支持行业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

(四)组织生产、制作传统工艺美术产品的单位、从艺人员到国内外参展、推介活动,开展学术交流;

(五)对传统工艺美术代表性人物的作品、特殊品种进行收集、整理、研究和宣传;

(六)奖励对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人员;

(七)给予符合规定条件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带徒传承 技艺的从艺人员适当经费补助;

(八)传统工艺美术专门人才的培养和进修;

(九)重大保护、发展项目的补助;

专项保护资金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工艺美术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三十一条

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单位和从艺人员,由县级以上工艺美术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一)研究、保护、发掘、抢救、继承、发展传统工艺美术有突出贡献的;

(二)设计、制作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珍品或省工艺美术精品的;

(三)捐赠中国工艺美术珍品、省工艺美术精品的;

(四)培养传统工艺美术人才成绩显著的;

(五)为促进传统工艺美术继承、保护、发展、繁荣做出其他重大贡献的。

第三十二条

提供虚假材料或者作品骗取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证书、工艺美术精品证书的,由省工艺美术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撤销其已做出的认定并收回证书,3年内不受理其申请。

第三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工艺美术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人事主管部门报请省人民政府批准,取消其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一)提供虚假材料或者作品骗取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

(二)严重丧失艺德的;

(三)因故意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四)泄露传统工艺美术秘密,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第三十四条

伪造、冒用“福建省传统工艺美术证书或标识”,或者制作、出售假冒工艺美术大师签名和个人标识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的,由县级以上工艺美术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有违法所得的,可并处违法所得三倍以下、最高数额不超过三万元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并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

窃取、泄露传统工艺美术技术秘密,或者侵犯 他人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及其他知识产权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规定,非法开采(采伐)、占有或者破坏传统工艺美术特需的珍稀矿产资源和其他稀缺原材料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负责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工作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工作中有失职、渎职行为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评审委员会成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或者违反保密规定的,由省工艺美术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解聘,并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九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福建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规定 篇2

如今, 设计的概念更加明确。设计是一种将理念视觉化的能力, 是将意识, 也就是意愿和理念, 塑造为真实可视的存在。好的设计应该体现出文化与责任, 实现有价值的理念。当代设计的意义在于设计的理念能否体现当代性, 能否对现实社会产生价值, 它与传统的关系, 是将过去的文化转化为对当下和未来有价值的文化与观念。当代设计中最重要的已经不是器物本身, 而是其中所蕴含的理念,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 更加入了对未来的责任以及创造价值的能力。

当代设计与传统造物手法最大的不同, 就在于理念的意义。一些传统的技艺与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日渐式微, 其根本原因在于大部分传统的概念没能结合当代性进行转化, 在当下已经不再是能够创造价值的理念。生产力决定造物的方式,在如今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的社会, 生产工具与造物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源自于农耕文明的传统工艺自然随之消亡。理念是造物的基础, 设计造物必须有目的性, 设计不存在所谓的无用,无用就等于没有责任, 是对资源的浪费和对人的不尊重, 而这其实是当代社会与传统文化保护的一大矛盾。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 基于社会生活的传统设计必然的发生着变化, 大量的工艺和技巧似乎除了作为工艺品的审美意义之外, 的确成为了“无用”之物。而传统文化技艺作为工艺品,其质朴自然的美感往往不能被大众所理解重视,而是一味追求商业价值, 注重形式和技巧, 失去了文化的内涵。

就京剧服饰文化这一点来说, 如今舞台上表演所用的服装, 其质量早已远远比不上建国之前。以前, 行头是作为一个戏班最重要的财产, 体现这个戏班的艺术水准和经济实力。京剧注重程式性, 大多数剧目的角色服饰和表演套路基本固定不变, 于是一套好的戏服可以代代相传, 因此无论是戏班还是演员个人, 都舍得花大价钱为自己置办行头。而京剧表演发展到现在, 舞台表现形式的多样, 新编剧目的快速更替, 使得服装似乎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那一项了, 并且人工费用越来越高, 工艺不断简化, 如机绣代替手工刺绣等,现代京剧演出服饰的质量大大下降。

除此以外, 京剧服饰在其他领域的运用如今我们见到最多的是旅游景点的手工艺纪念品, 这些完全商品化的工艺品, 保留的是符号化的传统工艺, 并且大都粗制滥造, 虽说顺应时代要求作为一种新的产品满足了消费者的一些需要, 但并没有很好的体现作为现代设计的价值。

不仅仅是京剧服饰这一项, 传统手工业的各个领域都是如此。有需求才有创造, 当设计成为重要的生产力, 政府意识到设计可以作为提升国家形象地位的重要手段, 设计的力量才会壮大;设计师更有发言权, 设计的价值才能充分体现。如二战后的德国, 在经济实力远远落后的情况下,通过优质实用又富有创意的德国制造, 树立了严谨而有活力的形象, 并且成为国家重要的生产力。再如北欧设计, 如今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体系,宜家等大型连锁公司早已深入各国人民的生活,简洁而聪明的设计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的却通过美的外观提高了人的生活质量和审美水平。而日本设计, 更是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想尽一切办法, 使人的生活更加舒适方便快捷。这样的设计, 不可能不创造价值。

福建省海防管理工作若干规定 篇3

【发布日期】1992-09-06 【生效日期】1992-09-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福建省海防管理工作若干规定

(修正)

(根据1998年5月3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布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省政府规章和省政府

规章性文件修订的决定》进行修改)

第一条 第一条 为加强海防管理,保障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第二条 海防管理要以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为指针,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有利于促进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祥和;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的正常交流,加速和平统一祖国;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原则。

第三条 第三条 海防管理工作应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实行综合治理,管建结合。

第四条 第四条 本省沿海地区县(市、区)以上设海防管理委员会,乡(镇、街道)设海防管理领导小组,村设海防管理工作小组。县级海防管理委员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海防管理工作。

第五条 第五条 海防管理的基本任务:

(一)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对台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协调各方面力量,积极推进海防的政治、经济建设和海防设施建设;

(二)及时研究、制定海防管理新措施,方便对台、对外往来,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繁荣与发展;

(三)开展海防管理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海防管理新观念;

(四)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五)掌握沿海情况,应付各种突发事件,维护沿海地区的稳定和祥和;做好以船只为重点的沿海管理,打击各种危及海上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

(六)海防工作应创造一个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气氛祥和、贸易交通便捷、军警民密切合作的海上新秩序。

第六条 第六条 各级海防管理委员会的工作职责

(一)贯彻国家海防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执行上级海防管理工作的决定和指示;

(二)研究、制定海防综合管理的具体措施,办理海防管理事务;

(三)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在海防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四)督促检查海防管理工作的落实;

(五)调查、分析、研究海防管理工作情况,适时向上级和本级政府提出报告和建议。

第七条 第七条 海上缉私应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由海关和公安边防部门负责实施;打击海上抢劫犯罪和偷渡外逃活动以公安边防部门为主,其他部门协助;对个体船舶,港澳台船舶、难民船舶管理,由公安边防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管理。

第八条 第八条 公安(边防)部门职责

(一)负责对港口、船舶、特种行业、公共场所的治安和户籍管理;

(二)对台轮实施检查、监管;加强对外国人及港、澳、台人员出入境的管理,做好劳务输台管理工作;

(三)开展反偷(私)渡、反走(贩)私工作;

(四)开展海防管理情报调研,掌握海防管理情况;

(五)打击危及海防安全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第九条 第九条 公民在海防管理中的义务

(一)增强海防意识,自觉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维护海防的安全与稳定;

(二)遵守海防管理规定,依法从事海上生产作业;

(三)发现危及海防安全的行为,应及时向当地有关部门或海防管理部门报告;

(四)服从管理,协助海防管理人员执行公务。

第十条 第十条 各地(市)、县(区)、各部门应加强联系,互相协作,对涉及海防管理的有关问题,应及时向上级主管机关报告,同时向同级海防管理委员会报告。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在海防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当地人民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对违反海防管理有关规定的行为,由执法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处理。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负有海防管理工作责任的单位主管和工作人员,执法违法,勾结护私,玩忽职守,造成事故,致使国家利益遭受损失的应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福建省全面二孩政策规定 篇4

昨日,福建省卫生计生委下发通知,就实行一、二孩生育登记制度,全面实施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调整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政策等方面作出规定。

个别证件不全可用承诺制

今后,福建将实行一、二孩生育登记制度。

自1月1日起,对生育第一和第二个孩子的夫妻,孕后可持身份证、结婚证、户口簿到一方户籍地或现居住地村(居)或乡(镇、街道)登记,自主安排生育。登记后,由登记方负责在10个工作日内,通过国家计划生育信息互联互通平台或省级全员人口数据库,将有关登记情况通报夫妻双方户籍地。

通知中规定,对于登记对象个别证件不全的,可实行承诺制。

什么是承诺制呢?就是对于无法查证当事人的生育情况或者掌握不全面的,在查验身份证、户口簿和结婚证等有效证件基础上,由夫妻双方书面承诺婚育事实,予以办理。对于以虚假承诺进行登记的,一经查实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并将失信记录纳入卫生计生信用信息系统。

可自主选择避孕节育措施

今后,福建还将全面实施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

对于已经生育的育龄夫妻,可在了解各种避孕节育知识的前提下,自主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预防和减少非意愿妊娠。

对于符合政策拟生育的已落实节育措施的已婚育龄妇女,可持身份证、结婚证到户籍地或现居住地的乡(镇、街道)计生办出具证明,并由乡(镇、街道)以上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为其提供免费取出宫内节育器等相关技术服务。

暂停办理放弃再生育奖励

此外,福建的独生子女奖励政策也将调整。

自201月1日起,暂停办理放弃再生育奖励,对新增自愿只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妻,停止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对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期间,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并且符合《福建省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管理办法》规定的发放对象,可继续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

通知中对妇幼保健也做出规定,要求各基层医疗机构要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重点监测孕产妇保健需求变化,做好与妇幼保健机构及其他助产机构相关服务的衔接和管理。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指导助产机构积极设立再生育服务门诊,做好生育咨询、指导和服务。

一、二孩生育登记制度

●年1月1日起,对生育第一和第二个孩子的夫妻,孕后可持身份证、结婚证、户口簿到一方户籍地或现居住地村(居)或乡(镇、街道)登记,自主安排生育。

●登记后,由登记方负责在10个工作日内,通过国家计划生育信息互联互通平台或省级全员人口数据库,将有关登记情况通报夫妻双方户籍地。

●登记对象个别证件不全的,可实行承诺制。在查验身份证、户口簿和结婚证等有效证件基础上,由夫妻双方书面承诺婚育事实,予以办理。

相关链接

我省120万人

可能生育二孩

晨报讯人口专家认为,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从群体上看,“70后”受益最大,“80后”和“90后”生育二孩的占比较大,而“50后”和“60后”赶不上末班车。

福建省居民生育二孩的意愿大吗?目前并没有直接相关的调查数据可以引用。不过,福建省卫计委之前就“单独二孩”政策进行过一个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政策实施后希望马上生育二孩的夫妻占34.4%。

同时,我省近几年人口出生率均在16‰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个千分点以上,总和生育率约为1.8,呈逐年上升趋势。

此前,福建省卫计委也就全省现有一孩育妇的数量、年龄分布、城乡分布、子女性别状况等进行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全省现有只生育一个孩子的育龄妇女约380万人,其中40岁以下的约270万人,35岁以下的“80后”及“90后”接近200万人。扣除夫妻至少一人为独生子女的育妇15万人左右和农村只生育一个女孩的育妇66万人,如果全面放开二孩,潜在的生育人群规模至少增加120万人。

福建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规定 篇5

【发布日期】1996-10-18 【生效日期】1997-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福建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根据福建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公布施行的《福建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条例》和财政部发布的《 关于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管理的暂行规定》[(94)财综字第130号],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福建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以下简称收费票据)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下简称单位)为加强社会、经济、技术和资源管理,依照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规定,在向管理和服务对象实施行政事业性收费时,开具的收款凭证。收费票据是单位财务收支的法定凭证和会计核算的原始凭证,是财政、审计、物价、税务部门进行检查监督的重要依据。

第三条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福建省境内,按国家规定印制、购领、使用、发放、保管及销毁收费票据的单位和个人。

第四条 第四条 各单位均应按照本规定使用收费票据。否则,交费单位或个人有权拒绝交费,财务部门不得报销。

第二章 收费票据的种类及适用范围

第五条 第五条 收费票据分为统一(通用)票据和专用票据两类。

统一收费票据是指能够满足一般收费特点,具有通用性的票据。根据管理需要,收费票据可划分为纳入预算内行政性收费票据、行政性收费票据和事业性收费票据分别印制和发放。统一收费票据由省财政厅制定或委托地市财政部门印制。

专用收费票据是指统一收费票据不能满足其需要,具有特定格式要求的票据。包括定额专用票据和非定额专用票据。

驻闽中央属单位使用的专用收费票据,按财政部规定制定。省属单位和重要的行业使用的专用收费票据,由省财政厅制定或委托地市财政部门印制。地市以下所属单位专用票据,由省财政厅委托地市财政部门印制。经省财政厅统一制定的专用收费票据,除个别特殊部门,由省财政厅委托部门发放外,一律由省财政厅委托所在地地市级财政部门发放。

第六条 第六条 具备计算机管理条件的收费和通过银行托收的收费票据,经省财政厅批准后,可以印制使用计算机使用的收费票据和银行托收收费票据。

第七条 第七条 收费票据的使用范围包括:行政性收费(含纳入预算内)、专项收费(含各种基金、资金、附加、无偿社会集资)和事业性收费。

第三章 收费票据的管理

第八条 第八条 福建省财政厅是本省收费票据的主管机关。负责统一制定或委托地市财政部门印制收费票据。省以下各级财政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和职责分工分别负责收费票据的受委托印制、领发、稽查、核销,并负责查处单位违法使用收费票据的行为。除此之外,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自行制定、出售、承印收费票据。

第九条 第九条 收费票据的印制

收费票据实行省、地市两级财政印制制度。全省性的专用收费票据和统一(通用)收费票据由省财政厅统一制定;区域性专用收费票据和统一(通用)收费票据由省财政厅统一监章委托地市财政部门按规定的格式定点印制。

委托地市财政部门印制的收费票据,由财政厅开具印制委托书和发放监制章,按委托书要求印制。

地市财政部门申请委托印制的,由地市财政部门提出申请,填写“福建省收费票据印制申请单”并附拟制票样,经批准后由省财政厅开具印制委托书和发放监制章,地市按规定印制,并将委托印制收费票据的票样报省财政厅备案。

第十条 第十条 各种收费票据须套印福建省财政厅收费票据监制章,印章的形状、规格和印色由省财政厅统一制定。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收费票据必须由省级以上财政部门指定的企业印制。未经省级以上财政部门指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印制收费票据。禁止在境外印制收费票据。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收费票据的领取

收费票据的领取实行《准购证》制度,《准购证》由省财政厅统一制定。申领收费票据《准购证》必须具备:有权机关批准的收费文件、收费许可证副本、收费单位介绍信、与使用的收费票据种类相适应的经济业务,并办理前期领取的票据核销手续。

非独立核算的收费站(点)使用收费票据,一律到本单位财务主管部门领取。

各单位根据属地划分的原则向同级财政部门或所在地财政部门申领收费票据。根据收费活动的繁简程度决定其收费票据按月份或季度凭《准购证》到财政部门申领。收费单位在启用收费票据前,应认真检查,如发现差错,应及时向发售单位报告并更换。

收费单位终止收费时,应将剩余的收费票据上缴发售单位,不得擅自销毁、转让或出售。

申领的收费票据和收费票据《准购证》核收工本费。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实行收费票据检查制度和根据收费情况实行定期、不定期的收费票据以旧换新的登记使用情况表的核销制度。票据存根保存年限五年,期满后按规定销毁。

收费票据遗失时,遗失票据的单位在书面报告财政部门的同时,应在《福建日报》和本地市主要报纸上刊登遗失启事,注明遗失票据的种类和编号,并声明作废。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各级财政部门要建立收费票据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人员管理票据。财政部门和收费单位要建立健全收费票据的领取、发放、缴销制度,明确专人管理,设置票据账簿,按票据的种类详实记载领取、发放、结存、核销情况。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收费票据的稽查工作,配备稽查人员,建立稽查制度。收费票据稽查人员进行稽查时,应佩带省政府统一制发的行政执法标志,出示《行政执法检查证》。印制、使用票据的单位都必须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检查,如实反映情况,提供资料,不得拒绝、隐瞒。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对坚持原则,认真执行票据管理规定,举报票据管理违法行为的有功人员,以及在票据管理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县以上财政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四章 罚则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下列行为属于违反票据管理规定的行为:

1、票据使用超出规定范围或收费标准的;

2、收费不给票据,收费不按规定使用专用票据或不使用规定的收费票据的;

3、擅自转借、转让、买卖、代开、销毁、涂改收费票据和遗失收费票据的;

4、未经省财政厅批准委托印制票据或私刻收费票据监制章,伪造、印刷收费票据的;

5、使用作废票据的;

6、不按顺序,不一次复写收费票据全部联或一式收费票据填写的内容和金额不同的;

7、不按会计档案管理要求保管票据和不按规定保管票据存根的;

8、未经省财政厅委托,擅自承印收费票据或未经省财政厅批准将票据印刷业务委托、转让的;

9、不提供有关报表、资料、证件,以及不接受财政部门监督检查的;

10、收费资金不按规定进行管理的;

11、受委托的印刷厂,不按规定印制票据的;

12、违反收费票据管理的其他行为。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对有违反第十七条列举行为之一的收费单位、个人和印刷厂,财政部门有权责令其退还或收缴全部非法所得和违纪金额,并通报批评,同时根据《福建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条例》有关规定,视其情节轻重,给予单处或并处以下行政处罚:

1、收缴《准购证》和票据,并停止供应票据;

2、收缴《收费许可证》,停止收费;

3、封存销毁私印、伪造的票据和票据印制章;

4、取消指定印刷资格;

5、对单位处以罚款,并建议其主管部门给予单位法定代表人和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财政部门依照本规定对单位或个人处以罚款或没收其非法所得时,应使用统一的罚没入库通知单,罚没收入应按规定及时缴入同级国库。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财政部门在进行处罚时,应先开据《处罚决定通知书》,被处罚单位应在十五天内作出回复。不服从处罚的单位应先执行处罚决定,并在十五天内向上一级财政部门提出复议,上一级财政部门自接到复议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复议决定;被处罚的单位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规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单位代收代办收费、注册登记的各类学会、协会、基金会、研究会等社团向会员收取的会费、接受的各种捐赠性款项、单位往来结算凭证,参照本规定使用由省财政厅统一制定或委托地市财政部门印制的《福建省行政事业单位收款票据》。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除了本规定由省财政厅统一制定的收费(款)票据外,其他各种收费(款)票据一律不得作为单位财务收支(除营业性以外)报销凭证。原授权单位承印管理的各种收费(款)票据,从本规定执行之日起一律取消。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由省财政厅负责解释。地(市)财政局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本规定自1997年1月1日起执行。过去有关收费票据管理文件与本规定有抵触的,以本规定为准。

福建省财政厅

1996年10月18日

福建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规定 篇6

建省水利水电厅关于印发《福建省水利水电厅乡镇供水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各地(市)、县(区)水电局,省供水公司: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水利部“三定”方案,乡镇供水的行业管理归口水利部门负责,发展乡镇供水,是水利行业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水利基础产业的重要内容,为了加强乡镇供水工作的管理,我厅制定了《福建省水利水电厅乡镇供水管理暂行规定》,现印发试行,请认真贯彻执行。对试行中发现的问题,请直接向厅水利处反映。

福建省水利水电厅

一九九四年五月三十日

福建省水利水电厅乡镇供水管理暂行规定

乡镇供水是一项具有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新兴产业,是水利部门“转轨变型 ”的重要方面和综合经营的主要内容。建设和经营乡镇供水工程是水利部门的重要职责,为了加强乡镇供水工作的管理,充分发挥其效益,适应乡镇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福建省水法实施办法》和水利部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一、发展乡镇供水,要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分批实施的原则和“积极引导,稳定发展,综合利用,讲求实效”的指导方针进行,重点放在乡镇所在地、工业开发区和严重缺水地区,逐步向周围农村辐射。

二、兴办乡镇供水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强化经营管理,实行有偿服务,建立以水养水,自我维持和自我发展的经营管理机制,不断扩大供水工程再生产能力,促良性循环。

三、乡镇供水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制度。省水利水电厅负责管理全省的乡镇供水工作,各地(市)、县(市、区)水利水电局负责管理辖区内的乡镇供水工作,各级水利部门主要职责是:负责拟定乡镇供水规划,协调水源调配,制定有关法规,管理制度,审批工程设计,组织工程建设和竣工验收,指导经营管理业务,组织技术培训,协同有关部门进行水质监测等。

四、乡镇供水应实行建、修、管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制。各级水利部门应加强对乡镇供水的行业领导,设立主管机构、配备专管人员或由乡(镇)水利水电工作站,具体管理乡镇供水工作。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县可成立供水公司,负责本地区供水工种的经营管理。

五、根据“谁建、谁有、谁管、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全民、集体和个人投资兴办乡镇供水,产权归投资者所有,并以政府文件或法律公证形式予以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凡由水利部门投资的产权归水利部门所有,由水利部门负责经营管理。

六、兴建乡镇供水工种,必须遵守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和其他有关规定,实行项目管理,在规划的基础上,做好可行性研究和工程设计。并依法办理取水许可审批手续。

七、工程可行性研究,应对全面调查现状;较准确预测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增长、供水标准;并作好水源选择和水质分析;合理确定工程规模、建设标准、取水方式、结构型式和工艺流程。

八、工程设计应由具备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并按分级审批的原则报相应的水利部门审批:

1、供水规模在500吨/日以下的供水工程由县水电局审批,报地区水电局备案;

2、供水规模在500吨/日(含500吨/日)至3000吨/日以下的供水工程由地(市)水电局审批,报省水电厅备案。

3、供水规模3000吨/日及其以上的供水工程由省水电厅审批。工程设计经审批后列入建设计划,未经设计审批的供水工程不得动工兴建,水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发给取水许可证,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不予供水。

九、工程施工,实行招标承包责任制,应由具有施工资质等级的施工企业承担,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并接受水利部门的质量监督管理。

十、乡镇供水工程竣工后,应报请相应的水利主管部门组织有关单位进行验收合格者,方可投入运行,并发给验收合格证书。

十一、供水工程使用农业灌溉水源,对原有灌溉用水有影响的,建设单位应采取补救措施或予以补偿。

十二、供水工程管理单位应加强对供水水源的保护和管理,设置卫生防护地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加强供水水质管理,坚持定期检测制度,乡镇供水工程,均应设置消毒设施。经消毒后的饮用水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十三、供水工程必须确保安全运行。供水构筑物应划定保护范围。在保护范围内,不得修建影响供水的其他建筑物。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拆除和侵占供水设施。

十四、供水工程管理单位,应当实行企业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积极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提高供水工程效益;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建立自水源至水龙头的一条龙的服务体系,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十五、兴建供水工程所需资金,应当采取多渠道、多层次的形式筹措,除国家在贷款、帖贷等方面和以投资入股等方式予以扶持外,奖金来源主要靠乡镇自筹,受益单位和个人集资,并可通过收取增容费(每吨250元)、预收部分水费等形式筹措。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发动侨、港、台同胞馈赠,争取国际优惠贷款,引进外资等进行建设。

严重缺水地区,应结合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和防氟改水安排乡镇供水建设。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可以从以工代赈、扶贫费、民族费中安排。沿海地区也可以从海建经费中安排部分水源工程建设补助费。

十六、水价应按供水成本加合理利润计收。并随物价上涨而相应提高。对各类用户,水价标准可有所区别,一般可按群众生活用水--服务行业用水--生产企业用水的顺序递增。

供水成本包括年运行费(材料费、药剂费、动力费、人员工资和附加费、管理费、维修费、水资源费、水源费)、大修基金和固定资产总额的3%-4%提取。折旧费根据供水设施的使用年限提取,综合折旧率为固定资产的15%左右。折旧费应立帐存入银行,用于工程更新改造。

所有供水工程必须依法向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缴纳水资源费;凡向水利工程取水的,必须向水利工管理单位缴纳水费。

十七、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拟定本规定的实施细则。

十八、本规定由福建省水利水电厅负责解释。

福建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规定 篇7

(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第一条【目的依据】 为加强和规范火灾高危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火灾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福建省消防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界定标准】 本规定所称火灾高危单位,是指容易造成群死群伤火灾的下列单位和场所。

(一)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且经营可燃商品的商场、市场:

1、单层建筑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上(含本数,下同);

2、地下建筑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

3、建筑总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

(二)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宾馆、饭店

1、客房数量在300间以上;

2、客房数量在50间以上的地下宾馆;

3、建筑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上,提供餐饮、健身、娱乐、休闲等配套服务的。

(三)建筑总面积在2500平方米以上或者地下建筑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娱乐场所(桑拿浴室的洗浴部分,火灾危险性较小的健身房、保龄球馆、室内旱冰场除外)。

(四)看台座位数量在25000个以上的体育场,座位数量在8000个以上的体育馆,座位数量在5000个以上的公共会堂。

(五)住院床位在500张以上医院、养老院、福利院。

(六)住宿床位在300张以上的寄宿制托儿所、幼儿园(不含午托),住宿床位在1000张以上的寄宿制小学学校。

(七)采用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构筑物除外)。

(八)一定规模的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危险品场所单位:

1、总容量在10万立方米以上的石油库或年生产能力在500万吨以上的炼油厂;总容积在1.5万立方米以上的天然气或总容积在5000立方米以上的液化石油气、天然气凝液储存场所;

2、总储量在1万立方米以上的甲、乙类易燃气体或总储量在100立方米以上的甲、乙类易燃液体的生产、充装、储存企业,总储量在5吨以上的易燃固体的生产、加工、储存企业;

3、总储量在50立方米以上的甲、乙类易燃液体的供应、销售企业;总储量在2吨以上的甲、乙类可燃固体的供应、销售企业。

(九)同一时间同一建筑生产车间内员工数在1000人以上,且人员密度大于0.2人/㎡的服装、鞋帽、玩具、木制品、家具、塑料、食品加工和纺织、印染、印刷、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企业。

(十)建筑高度在100米以上的高层公共建筑和非住宅类居住建筑,以下简称“超高层建筑”。

(十一)城市地下铁道、地下观光隧道,海底隧道和城市重要的交通隧道。

(十二)建设工程消防设计通过专家评审的单位或场所。

(十三)省公安机关规定或者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认为应当列入火灾高危单位管理的其他单位。

第三条【申报程序】 符合界定标准的火灾高危单位应当向辖区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申报。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每年应对申报的火灾高危单位进行核实、确认,并与辖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同时调整、公告,报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备案。

在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公告、备案文件中,火灾高危单位应当单列。

第四条【基本义务】 火灾高危单位除应当履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职责、执行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外,还应当履行本规定要求的消防安全职责。

第二章

消防安全管理

第五条 【防火检查】火灾高危单位应当对照公安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第二十五条第二款、第二十六条、第三十六条、第四十条的规定,落实更加严格的日常管理措施:

(一)应当采用电子寻更设备开展防火巡查,医院、养老院及寄宿制的学校、托儿所和幼儿园每日夜间防火巡查,不应少于2次;

(二)至少每半月进行一次内部防火检查;

(三)至少每季度开展一次消防安全培训,及时组织新上岗和进入新岗位的员工进行上岗前的消防安全培训,并如实记录,存档备查。

(四)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全员疏散演练,并如实记录,存档备查。第六条【组织架构】 火灾高危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建立消防安全组织:

(一)设立由消防安全责任人负责的单位消防工作领导机构;

(二)设立或者确定负责消防工作的职能部门,建立防火检查(巡查)、自动消防系统值班操作、消防设施(器材)检验与维修、消防演练、消防宣传教育等消防管理队伍;

(三)建立由员工组成的志愿消防队,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的企业建立专职消防队。

第七条【例会制度】火灾高危单位应当每月召开不少于一次的消防安全定期例会制度,处理涉及消防安全的重大问题,研究、部署、落实本单位消防安全工作计划和措施。消防安全例会由消防安全责任人主持,有关人员参加,并形成会议纪要或者决议。

第八条【人员要求】火灾高危单位应当确定一名单位负责人作为消防安全管理人。消防安全管理人、防火检查人员、自动消防系统值班操作人员、专职消防队消防员,应当经依法设立的消防安全培训机构培训合格,取得相应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

防火检查(巡查)、消防宣传教育等岗位人员的配备数量,应当与火灾高危单位的经营规模相适应,且不少于员工总数的5%。

第九条【灭火力量】 火灾高危单位应当组织员工参加志愿消防队,配备消防装备或者器材,并为志愿消防员参加灭火和应急疏散训练提供便利条件、安全保障和适当补贴。

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单位的专职消防队,其消防装备、器材和灭火力量应当满足本单位火灾扑救需要。

专职消防队应当向辖区公安消防队每年至少报告一次消防训练和演练情况,接受当地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指导。

第十条【消防安全评估】 火灾高危单位每年应委托具有资质的技术服务机构对消防安全情况进行一次评估,出具消防安全评估报告。每年度12月10日前,火灾高危单位要将评估报告报当地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

单位具备消防安全评估能力的,可以自行进行评估。消防安全评估内容、程序、方法等相关事项由省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规定。

第十一条 【评估结果应用】 火灾高危单位应根据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向消防安全责任人专题汇报。消防安全责任人应组织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整改计划,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消防安全评估结果应当纳入信用评级体系,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将评估结果作为审查和发放贷款的重要参考因素。保险公司对评估结果未达到“好”等次的,应当上调保费费率。

第十二条【自动消防设施管理】 设有自动消防系统的火灾高危单位,应当每周至少对自动消防设施运行情况进行一次巡检,委托依法设立的消防设施维修保养机构每月至少进行一次维修保养,委托依法设立的消防设施检测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功能检测。对巡检、检测发现的隐患,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

第十三条【户籍化管理】火灾高危单位应当实施户籍化管理,履行以下职责:

(一)建立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档案,记录、更新单位基本情况、建筑消防安全基本信息、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责任落实情况、员工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及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等工作情况;

(二)依法确定的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专(兼)职消防管理员、消防控制室值班操作人员,自确定或变更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当地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报告备案;

(三)每月向当地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报告备案建筑消防设施进行日常维护保养情况;

(四)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自我评估,并于评估完成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当地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报告备案。

第十四条【重点部位】 火灾高危单位应当将下列部位确定为消防安全重点部位,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实行严格管理:

(一)可燃物品的仓库区域;

(二)易燃易爆危险品生产车间、加工车间、仓库、储罐;

(三)燃气、燃油用房,厨房操作间;

(四)变配电室和计算机、空调机等集中用电设备用房;

(五)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避难层(间);

(六)疏散楼梯、疏散走道、安全出口,消防电梯;

(七)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车间、加工车间、集体宿舍;

(八)医院高压氧舱室、手术室;

(九)防火分隔设施的开口部位;

(十)容易发生火灾以及发生火灾将造成严重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其他部位。

第十五条 【体育场馆】临时举办展览、展销、演出等群众性活动时,体育场(馆)应当履行以下责任:

(一)制定相应消防安全预案,明确活动现场消防安全责任人;

(二)活动期间,配电房、消防控制室等部位应安排专人值班;

(三)对参加活动人数进行控制,防止参加活动人员超过场所核定容纳人数和疏散能力。第十六条【易燃易爆单位】易燃易爆危险品生产、储存、经营单位应当根据易燃易爆危险品的种类、数量、生产、使用工艺或者相关设备、设施等实际情况,建立安全监测监控体系,完善控制措施。

第十七条

【超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的产权人、使用人和管理人应当共同制定并遵守公共消防安全管理规约,在其使用范围内依法履行消防安全责任和义务。

委托物业服务企业统一管理的,物业服务企业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承担物业管理区域内的消防安全责任。超高层建筑产权人、使用人对建筑进行局部改造或者内部装修的,应当事先告知物业服务企业。物业服务企业应当与产权人、使用人、装修施工单位书面约定装修过程中消防安全责任和义务,明确禁止行为和注意事项。

超高层建筑每幢楼应当配备至少一名通过国家职业鉴定的建(构)筑物消防员。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高层建筑及其地下部分生产、经营、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

第十八条 【专家评审单位】 通过专家评审的单位或场所,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性能化设计、评估、施工、监理和物业服务企业共同制定消防安全管理手册,至少包括项目概述、专家评审会纪要、消防设计审核意见、性能化防火设计的分析与解决方案、消防安全材料设备技术要求和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等内容;

(二)项目室内装修时,应当严格执行消防性能化设计的技术措施和专家评审纪要的要求,不得破坏防火分隔,不得缩减疏散通道数量、宽度、距离,不得扩大防火分区面积,不得擅自改变场所使用功能和装修材料。

(三)按照要求设置可供救援人员进入的施救窗口,窗口内部通道畅通,并有明显的标志。不得设置妨碍灭火救援行动的户外广告牌等障碍物。

第十九条

【地下空间】城市地下铁道、地下观光隧道,海底隧道和城市重要的交通隧道的行业主管部门和行政监管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加强安全检查,督促有关的建设单位和管理单位做好消防安全工作。

第三章

消防安全条件

第二十条 【安全出口】人员密集场所设有门禁系统的,应保证火灾时不需使用钥匙等任何工具能易于从内部打开,并应在显著位置设置“紧急出口”标识和使用提示。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用以下方法:

(一)设置报警延迟时间不超过15秒的安全控制与报警逃生门锁系统;

(二)设置能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且具备远程控制和现场手动开启装置的电磁门锁装置;

(三)设置推闩式外开门。

第二十一条【安全疏散】医院和公众聚集场所应在疏散走道及主要疏散路线的地面上设置能保持视觉连续的蓄光型疏散指示标志(或设置连续性蓄光型指示标线),标志间距不应大于7米。公共娱乐场所和设置在地下的公众聚集场所疏散指示标志间距不应大于4米。

医院和公众聚集场所应在各楼层的明显位置应设置安全疏散指示图,指示图上应标明疏散路线、安全出口、人员所在位置和必要的文字说明。

第二十二条【逃生器材】医院住院部和公众聚集场所等三层以上的部位,应当配置与场所规模相适应的逃生缓降器、逃生滑道、逃生梯、应急逃生器、逃生绳、自救呼吸器等逃生避难器材。配备数量和安装、检查、更换、报废方法参照《建筑火灾逃生避难器材》(GB21976.1-2008)的要求。

旅馆的客房内应配备应急手电筒、防火面具等逃生器材及使用说明。

第二十三条【商场、商店】商场仓库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的隔墙与营业、办公部分分隔,通向营业厅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

主要疏散走道的净宽度不应小于3米,其它疏散走道净宽度不应小于2米;当一层的营业厅建筑面积小于500平方米时,主要疏散走道的净宽度可为2米,其他疏散走道净宽度可为1.5米。

疏散走道与营业区之间应在地面上设置明显的界线标识。营业厅内任何一点至最近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应大于30米,且行走距离不应大于45米。

第二十四条【公共娱乐场所】公共娱乐场所的外墙上应在每层设置外窗(含阳台),其间隔不应大于15.0米;每个外窗的面积不应小于1.5平方米,且其短边不应小于0.8米,窗口下沿距室内地坪不应大于1.2米。

使用人数超过20人的厅、室内应设净宽度不小于1.1米的疏散走道,活动座椅应采取固定措施。

各种灯具距离周围窗帘、幕布、布景等可燃物不应小于0.50米。第二十五条【体育场馆】体育场(馆)举办活动需要搭建临时建筑时,应采用燃烧性能不低于B1级的材料。临时建筑与周围建筑的间距不应小于6.0米。

展览区域主要疏散走道应直通安全出口,其宽度不应小于4.0米,其他疏散走道宽度不应小于2.0米。疏散走道与展览区之间应在地面设置明显标识。

第二十六条【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医院、养老院、福利院、托儿所、幼儿园每间集体宿舍应设置用电超载保护装置,厨房、烧水间应单独设置。

第二十七条【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车间内应保持疏散通道畅通,通向疏散出口的主要疏散走道的宽度不应小于2.0米,其他疏散走道宽度不应小于1.5米,且走道地面上应划出明显的标示线。

车间内中间仓库的储量不应超过一昼夜的使用量。生产过程中的原料、半成品、成品应集中摆放,机电设备周围0.5米的范围内不得堆放可燃物。

第二十八条

【超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消防设计应当执行国家有关消防技术标准,并符合下列技术要求:

(一)消防控制室应当设置于建筑首层外墙部位;

(二)外保温材料应使用不燃材料;外墙装饰层除采用涂料外,应当采用不燃材料。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依法履职】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依照消防法律、法规、规章和消防技术标准,严格履行火灾高危单位监督管理职责。

第三十条【监督检查频次和方法】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对火灾高危单位应当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监督检查。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对检查发现火灾高危单位不依法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应当责令改正,依法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实施行政处罚。对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火灾高危单位,可以提请当地人民政府挂牌督办整改。

第三十一条【火灾评估监督】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在互联网公告火灾高危单位评估结果。

根据火灾高危单位评估结果,对火灾高危单位实行红、黄、蓝三色预警监管,对评估为差的单位,增加消防监督检查频次,依法从重实施行政处罚。

第三十二条【技术机构责任】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对消防安全评估情况至少每年进行一次抽查,对出具虚假评估报告的单位和消防技术服务机构依法进行处罚。

第五章

第三十三条

本规定所称的“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上一篇:精品五年级家长会发言稿下一篇:2018骨科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