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保护与开发

2024-07-26

遗址保护与开发(精选12篇)

遗址保护与开发 篇1

大遗址占据我国自然文化遗址中相当大一部分,但目前国内从大遗址概念的界定到保护体系的建立均尚属空白。本文将从我国现有的大遗址保护与开发的相关状况入手,分析目前我国在大遗址保护上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与欧洲的大遗址保护方法体系进行对比剖析,揭示出我国在大遗址保护层面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尝试构建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遗迹动态保护体系框架,找出更好地保护自然人文遗迹的措施和办法。

一、大遗址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20世纪末,世界兴起了“申遗”热潮。究其原因不外两个方面,一是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事业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国际一体化潮流驱动下各个国家文化逐渐融合,而文化遗产却能呈现出国家的个性与特色。二是经济利益的驱动。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全球文化旅游的兴盛使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空前凸现。

(一)目标的差异性

保护的目标是为了保护、保存、展示和遗传后代,旅游开发的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文物保护的目的是尽可能使文物的原始状态保存下来,留传下去,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人类的历史和文化。建筑文物的保存就是保护建筑文化的承载体建筑材料和其原有的位置,保护材料使其不致散失变质,保护其原有位置不致走形倒毁。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不到20年的时间已经在世界排名第七,越来越多的文物遗址遗迹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各地方也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了旅游开发的力度,增加了资金投入。其主要目的是在经济效益方面得到回报。

(二)开发认知的背离

在开发的认知上,也存在着明显的背离。开发所涉猎的领域很广,人们往往过多地从物质开发角度理解,于是就出现了大兴土木,改造地形环境、大面积绿化改造、修配套服务设施、造保护棚、整修公路等,似乎只有这样才是开发。这种开发的结果是改变了整体环境风貌,迎合了部分领导的创“业绩”思想。物质开发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在创造一个新环境的同时,一个原生的、美好的自然环境被破坏殆尽。

我们应注意到,大量的大遗址并不适合开发。每个大遗址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而很多大遗址只适合封闭性保护,基于这一点西方国家已有先例。比如,世界许多国家的国家公园,将生态科学价值很高的区域划在生态保育区范围内,不对游客开放,科学工作者经过批准可以前往研究,其目的就是要不断发现它们的各种价值加以合理利用。

大遗址是一种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公共资源,不同于一般的物品或商品:它们是独一无二的历史与文化载体,是地球与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它具有时代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还往往具有符号和象征的作用,与人类的文化感情、群体认同具有密切的联系。

而现代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习惯于将一切都当作资源看待,以为一切资源都开发地越早越好、开发地越多越好。商品社会的经济规律不适用于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公共资源——大遗址。大遗址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不能将其看作是普通消费品,不能任意地当作旅游资源予以开发。

在这一点上,大遗址由于其在遗址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更代表了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在一段时间内文化与艺术上的最高水平,是一个民族的根,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源泉。在历史长河中,这些宫殿庙宇见证着朝代的兴衰演替,经历着时代的变迁,在它身上的每一个痕迹都是一个民族不能忘却的回忆,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其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决定了它不能被作为一个普通的商品来看待。

二、大遗址保护的国外研究状况

(一)国外大遗址保护的历史

大遗址保护的概念,最早产生于16世纪的欧洲。1515年拉斐尔以古罗马文物为题写的调查报告中,最早提出了保护文物古迹的思想,他呼吁拯救“全基督教教徒的祖国遗产”“让过去的荣光照耀现世”。

欧洲国家几乎都在19世纪建立了自己的文物和遗迹保护法,并逐步完善成为一整套保护体系。在政府大力保护遗址遗迹的同时,普通国民文物保护意识也得到很大提高。如德国的乡土保全运动,该运动的宗旨是:一切有形无形文物都是曾经在其生活过的人们所留下的,而且是他们自我表现的结果,再将孕育其成长发展的自然环境综合起来,可成为生活于现世人们的规范。

(二)城市遗产的综合利用范例:费拉拉案例

费拉拉是意大利北部艾米尼亚-罗马涅大区费拉拉省的省会,是著名的历史城市,从14世纪开始驻守城市的埃斯泰公爵(Este)家族留下了无数的宫署和迷人的街道,至今保留着完整的城墙、数个世纪层层交叠的历史中心和周围波河三角洲的开阔绿地。它的历史中心(1995年)和区域文化景观(1999年)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意大利秘书处所在地。

意大利很多城市,因为城市扩张、道路扩宽,慢慢拆除了城墙,只留下城门或者堡垒作为历史遗迹加以保存。费拉拉的城墙计划与此不同,进行了一个有益的尝试。经过各专业的勘测,城墙现状得到非常详尽的研究:砖墙面的砌法分类,填上可以种植的植物类型,城墙与环城绿地的高差关系,城墙对城市外扩带来的交通障碍,城墙和相邻城市遗产的整体性等。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为后来的城墙计划提供了大量的线索。

最终的规划实施方案保留了总长约9公里的大部分城墙,环绕全城。东、南、西三面城门,拆除了部分城墙,作为通往城市外围扩展区的机动交通通道;北面保持原有城门及两侧城墙的完整,在西北侧以涵洞方式,连接市内道路和外围绕城公路(见图1)。

三、国内大遗址保护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国外存在的差距

国内大遗址保护工作起步较晚,1982年我国创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大遗址保护工作才开始起步。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是中国遗址第一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标志着中国遗址保护工作已经得到了世界的肯定。但纵观国内大遗址研究情况,目前仍停留在专题式、局部性研究阶段,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同时大遗址研究领域普遍存在定性研究较多、缺少定量研究的现象,专门针对大遗址总体规划的研究尚属空白。

大遗址遗迹的保护观念仍停留在静态博物馆式的保护方式,例如:河姆渡博物馆、秦兵马俑博物馆、印山大墓、老山汉墓、半坡遗址等,缺乏动态保护的理论与方法,缺乏将大遗址纳入当地的生态保护之中综合进行研究。大遗址作为地方的文化精粹,不能与地方文化割裂而孤立的存在,因此大遗址保护应该整合历史、现实、自然、人文等因素,用全局的观念去开发与保护,而不是孤立的将其作为一个历史的片段进行保护与研究。

而欧洲的文物保护始于18世纪,人们开始从历史价值角度认识古遗址遗迹。到19世纪,文物遗址的保护从单体走向了群体,欧洲各国文物保护学派形成,文物保护与修复逐步成为一门科学,经过数百年不断的发掘、研究,这种大遗址遗迹修复保护的方法与形式已逐渐成长为一种文化,构成欧洲文明不可或缺的成份,逐步融入于现代文明之中。

图1:复兴中的城墙射击台和复兴后的城墙公园

(二)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国外存在的天然差异

1. 主要建筑材料不同

欧洲古代建筑多采用石结构,石质材料的特点决定了其不易毁坏、保存时间长的特点。如罗马广场遗址和古庞贝城遗址。我国古代建筑梁架结构及装修主要采用木材,早期建筑基址以夯土基础为主,石质构件主要用于柱础、台明等处;烧砖技术发达成熟后,青砖也只用于墁地和围护结构。木结构建筑的演进是贯穿我国古建筑发展史的主脉,但由于木构件极易遭受火灾、易于腐朽,再加之易于改为他用,因此我国古代建筑的木构件能保存下来的极少。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大遗址遗迹上部建筑结构不存,能够保留下来的主要是夯土、石础和砖等基础构件。早期遗址尤其是先秦和秦汉建筑遗址,主要为夯土基址;其特点是在裸露的自然环境下不易保存。

2. 观赏性存在差异

欧洲大遗址遗迹保留了更多的建筑材料和结构特性,因而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识别性。

我国近些年来,由于考古工作力度的加强,一大批重要的建筑遗址被陆续发现,如周代的宗庙遗址(200BC)、秦代宫殿遗址、汉代礼制建筑遗址(1世纪)、唐代宫廷建筑大明宫遗址(7-8世纪)等。这些遗址在不同历史时期代表我国古代建筑发展水平,对完善、接续我国传统建筑体系的脉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这些古建筑遗址遗迹多埋于地下,发掘后缺乏合理的保护措施,有的保护条件尚不成熟,即使裸露其自身观赏性也并不高。

3. 认知时间的差异

埃及、希腊及古罗马的大遗址遗迹是西方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这些古代建筑遗址遗迹自身所具有的、所代表的历史、科学和艺术方面的价值自不必赘述,即便其作为历史文物被人们所认知的历史也已非常悠久。我国的大遗址遗迹有相当一部分深埋于地下(如: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等),有的即使裸露于地表(如:赵王城遗址),也只有残缺的夯土墙及几座夯土点将台,在外观上与欧洲的罗马大角斗场、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埃及的阿布辛伯神庙等建筑遗址遗迹相比更难于认知。遗址的差异性决定了保护方法的差异,因此,盲目照抄照搬西方成熟的大遗址保护方法显然是不可行的,必须在借鉴的基础上予以创新,寻求适合我国大遗址特色的保护方法。

四、大遗址遗迹保护与展示方法研究

大遗址遗迹保护与展示问题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每一个遗址遗迹总是在一定的背景中产生的,其主要价值是由其结构、形状、材质、载体以及所处的周边环境决定的。因此,在对大遗址遗迹进行展示时,不仅要展示文物自身状态、载体情况,还应展示其原有的、最为合理的环境氛围;同时,应深层次研究遗址的内涵并创造性的予以展示。

针对我国保护程度相对较好的大遗址而言,出于保护性开发的需要,维护性展示将是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由于遗址与人居环境关联程度较高,在当地人的生产活动中,难免受到人为的破坏;另外,我国大遗址多建于地势险要之处,由于自然风雨侵蚀、水土流失以及可能的山灾害对遗址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或已经造成一定程度的毁坏,因此建设适当的围护保护设施是确保遗址不受损害、破坏的必要之处。同时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根据保护历史原真性的原则,所有新材料都要与原有遗存保持色彩和尺寸的差异性,遗址中主体建筑的保护工程采用砖砌体填充排列技术,新建的维护性设施则采用钢结构支撑将其根植于大山上。同时,填上原有土层可以存活的植物,将其按照原有的规制整齐排列。

摘要:<正>大遗址占据我国自然文化遗址中相当大一部分,但目前国内从大遗址概念的界定到保护体系的建立均尚属空白。本文将从我国现有的大遗址保护与开发的相关状况入手,分析目前我国在大遗址保护上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与欧洲的大遗址保护方法体系进行对比剖析,揭示出我国在大遗址保护层面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尝试构建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遗迹动态保护体系框架,找出更好地保护自然人文遗迹的措施和办法。

遗址保护与开发 篇2

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给我们积淀了许多的文化瑰宝,以不同的形式留存了下来,其中很重要的一支就是文化遗址。文化遗址作为一种文化实体有其直观性、多元性、不可再生性等特质。在如今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的时期,在历史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交叉口,文化遗址保护正遭遇着空前考验,本文从文化遗址的点、线、面即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和古城风貌三个层次论述了作者对现代城市发展中的文化遗址保护问题的一些思考和观点。

关键字:文化遗址 城市发展 保护层次

城市发展与文化遗址保护

我国现正处于建国以来国力的增强最为迅速的阶段,各大中小城市无不大兴土木,城市的规划发展可谓一日千里,高科技园区、经济开发区、新商业街等成了城市规划发展、资源整合的典型模式,也成了展现一个城市的实力的重要标志,在这种城市竞争客观形势及城市发展价值观的引导下,必然导致旧城区、旧街道及旧宅的改造重建甚至拆毁。在面对新旧矛盾冲突时,由于我国文物保护体系的的不健全,受法律保护的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偏少,造成了大量的历史街区、文化遗址的破坏甚至消失。而有些地方政府受政绩因素的驱动,在城市规划时破坏历史文化名城整体格局、损毁古代文化遗址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文化遗址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不同时代的遗迹留下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印记,对后人研究历史发展、传统文化、民间习俗、建筑、艺术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文化遗址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又担当着城市名片的功能,它们向外界展示着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源远流长的文明,是历史长河中璀璨文化的积淀,是一座城市区别于其它城市的标志。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几次民族浩劫对文化遗址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如果那些无法避免,那在和平发展的今天,我们有什么理由还在破坏。现在保护文化遗址已经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如何使城市现代化建设与文化遗址保护相互促进,如何完善文物保护制度,如何更完整、更专业的保护好文化遗迹也成为当今热门的话题。特别是经历了5.12汶川大地震后,如何合理的加强文化遗址的抗灾害能力也引起了人们的进一步思考。

1982年颁布的文化领域的第一部专门法律《文物保护法》,标志着中国以文物保护为中心内容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已经形成。2002年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标志着中国开始建立起单体文物、历史地段、历史文化名城等多层次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目前,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138处大型古代城市遗址中已制定专项保护规划的仅有16处,占11.6%,目前正在制定专项保护规划的有46处,占1/3,两项合计不足45%,严重不适应保护工作的需要。由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目前的保护规划编制严重滞后,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研究编制亟须加强[1]。

《文物保护法》对文物保护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我觉得这个方针涵盖了文物保护的几个重点所在,精辟准确,也应成为解决城市发展和

遗址保护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文化遗址的保护在范围上可以分为点、线、面三个层次:所谓点就是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历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文物保护法》规定要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定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古迹是一般名称,“文物保护单位”是法定保护的名称;所谓线,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所谓面,就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风貌[2]。

一、在点的保护方面是要扩大分级的范围,对现有遗址及传统民宅加强保护力,面对文化遗址,新建筑必须作出让步;另一方面,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对古建筑进行巩固及改造,提高其实用性,改善居住人的生活质量。

现在对对名胜古迹、名人故居等的保护虽然已提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人为的破坏还是屡见不鲜,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所谓“危旧房改造”中造成遗址损毁;二是在所谓“旧城改造”中以面盖点,导致了传统民宅的拆毁破坏;三是在基本建设工程施工不当,波及了文物古迹;四是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不合理开发造成文化遗产毁坏

[3]。例如,“‘南京市秦淮区文物保护单位牛市清代住宅’的牌子悬挂在老宅门口,外墙底部的石条高及人肩,红色的‘拆’字被刷在上面。此处民居在2007年6月10日中国首个‘文化遗产日’被公布为第三批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天津的文化遗产拆毁之多、后果之严重,令人触目惊心。自1980年以来,已经被拆毁的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有4个、区县文物保护单位16个、文物点160个,约占全市文物保护单位的1/6”。一些文化遗产所在地政府片面追求经济政绩,擅自改变管理体制,把文化遗址交由公司承包管理,采取掠夺式经营,导致破坏事件发生。所以一方面政府要加强管理,细化城市规划开发项目管理细节,对涉及文物保护的特殊项目应特殊监管,不能一概而论;另一方面,要完善文物保护监管体系,提高群众文物保护意识,为民众的文物保护监督功能提供一个敞开的窗口。

二、在线的保护方面要积极探索城市建设与文化保护相结合的新模式,对现有传统街区合理开发利用,对特色街区应以修缮巩固为主,历史建筑重建为辅,提高城市文化底蕴,丰富群众精神生活。

美国学者威廉·怀特曾说过:“街道存在的基本理由,就是它向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面对面接触的中心场所”,又说“街道是留下记忆的空间”。清明上河图也反映了宋代的城市

街道生活„„街道应是构成城市特色的重要元素之一,因为街道生活是城市物质景观和人文景观最集中的体现。保护现有的近代特色街道和恢复历史上某种风格的街道,应成为城市发展中实现文化遗址保护和创新的重要手段。但现在许多城市建设中存在着两种极端方式都是我们应该摒弃和反思的,一种是对近代老街道、特色街区大拆大建,一味追求高层现代建筑;另一种是不顾历史渊源、地方特色而牵强地模仿宋街、明清街甚至汉街、唐街等,只是追求形似,劳民伤财而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文化传统街道在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研究、美术、建筑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典型代表就是北京的四合院、浙江的乌镇等,但是除此之外全国各地还有很多当地特色街道值得保留、利用。现在许多地方政府在发展规划时不能意识到这点,对老街道进行商品房开发,导致大批古宅、道路、水井、古树被破坏。针对现状可以认为,对该保护的街区不能按房地产开发的方式进行运作,其保护整治是不能以追求利润作为开发目的的。有些城市在开发时,虽然在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制定了相应保护规划,但在运行过程中开发上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只能是不断修改规划,其结果还是导致保护区面目全非,没有真正实现保护的目的。正确的作法是应该由政府主导,以保留古民宅群原风原貌为指导方向,按着规划的要求制定相关政策,保障按规划实施。历史文物保护区内整治不可大拆大建,要采取逐步改善的方式,尊重居民的意愿,保护居民利益,保证社会的稳定。以“政府出资为主,居民出资为辅”,按“政府主导,居民参与,公司运作,渐进改善”的方式,作好保护区的保护整治工作[4]。

在恢复历史特色街道时,要有据可循,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底蕴、历史事件,充分收集史料文献,另一方面要提高文化景观的艺术性、观赏性,不能一味的只追求经济利益而仿古造古,哗众取宠,而且切忌“毁掉真文物,制造假古董”现象的发生。从北京琉璃厂拆除原有传统建筑,新建仿古建筑开始,全国陆续出现了许多多由传统街道改造而成所谓古街,致使文化遗址保护和商业开发误入歧途。有些地方政府觉得维护历史传统建筑费时费力,见效慢出不了“政绩”,所以出现了大批用现代材料、色调花哨的仿古建筑群,大批小镇、老街、民宅被重新整修得失去了原有的韵味。但同时,同一座城市中其它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却惨遭破坏。当已经消失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楼阁、庙宇等得以重建时,现存文化遗址却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完全偏离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真谛,实际上是文化的无知。

三、在面的保护方面,应维持城市的文化风格统一性,做到统一规划、有序进行,在城市建设格局方面加强创新,既能有效地保存城市文化面貌,又不阻碍现代化经济建设。

现在具有完整古城风貌的城市已经为数不多,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要带来大量的建设,因此要特别注意保护。而整体保护是古城风貌保护的主要原则,大量的古迹应受到重视,构成环境的建筑物须严格保护其外部传统风貌,古城内一切新的建设必须在高度、色彩和形式上协调。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频繁开展,交通流量的增加,是对本已处于饱和状态的旧城的传统风貌的主要威胁之一。开辟新的发展区成了当务之急,新区的发展有两种模式,一是在旧城外另辟新城,如苏州、平遥古城的发展方式;另一种则是以老城为中心向外环呈辐射发展,欧洲许多历史性城镇就是依据这种模式发展的。但建立新城时还要兼顾旧城区的改造,旧城区大多因缺少资金而呈衰败面貌,基础设施严重缺乏。在对南阳、商丘、绍兴等地在调查中发现,古城区内居民对全盘保护古城持怀疑甚至有敌对的态度,东京大学铃木充教授认为这种情绪在日本也存在,要改善旧城的居住质量,这在华盛顿宪章中被列为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同时,古城内的城市结构也应作相应的调整,大型工业项目,特别是有环境污染的项目,必须迁出,小型的无污染街道工业可允许保留鼓励发展与传统或旅游有关的手工业,建设与历史文化相宜的旅游和文化娱乐设施。

在保护城市整体面貌时,要注意近期、中期、远期的可持续发展。在近期阶段,主要是保护文物古迹及环境,防止人为破坏,包括严格控旧城内的新项目建设,对占用文物和污染环境的企业强行搬迁,合理加固整修岌岌可危的文物古迹。中期,调整老城内的用地结构,结合新区建设,控制老城内的人口容量。远期,各项文物古迹全面整修,有些已不存在的古迹可视需要重新恢复,居住区的改建全面完成,老城内的旅游设施得到很好的建设[5]。

现在国内有很多城市都在探索适合自己城市的城市发展规划模式,以保护城市文化遗址,传统风貌为主旨,协调现代化发展与保护旧城的矛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城市发展应该是集社会活动诸多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各个方面矛盾的辩证统一,是居民生存质量及人文环境的全面优化。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遗产,只有保护文化遗产和发展两者并重,城市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http:///gb/cityherald/2006-12/05/content_1050983.htm

遗址保护与开发 篇3

关键词:二龙湖;遗址;保护;开发

中国作为世界唯一没有断代史的文明古国,其深厚的历史资源留给后世无尽文明财富,在这其中,见证有形文明的最大载体为建筑物所组成的古城遗址,透过她们可探寻出所在历史时期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及社会变革的兴衰荣辱。吉林省二龙湖国保级历史遗址,就是记录和保存我国燕国时期北方边疆状态的文明载体。

1.二龙湖古城遗址概况

二龙湖古城遗址位于吉林省梨树县石岭乡二龙山村北崴子屯,城址平面呈方形,方向为南偏西30度。城墙由黄土夹砂石堆砌而成,有角楼和翁城,城内北部正中有夯土高台。城中出土文物有战国时期器具及建筑构件。陶器的特点具有较明显的战国时期燕文化的风格特征,2001年我国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将其收录。

2.二龙湖古城遗址保护性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2.1人文环境保护的可行性分析

二龙湖古城遗址及周边遗址情况具备点状连续的保护特征,可作为链状保护带进行区域性整体保护。距离二龙湖地区35公里的叶赫地区是满族的重要发祥地和祖居之地之一,叶赫满族镇历史悠久,共有242处历史遗迹,境内的叶赫东西两城、商简府城遗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早是在叶赫满族镇八里堡屯发现距今约为6000年的新石器时期遗址,使叶赫镇悠久的历史文化更加厚重。

2008年,叶赫满族镇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2建构保护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四平市地处美丽富饶的东北平原中部,位于辽宁、吉林、内蒙古三省区交汇中心,北临长春、哈尔滨,南靠沈阳、大连。二龙湖区域地处东北松辽平原腹地,位于东北亚区域的中心,距四平市30公里,距沈阳桃仙国际机场200公里,距长春龙嘉国际机场160公里,距东北重要交通枢纽四平市25公里,距102国道、303国道25公里,距哈大高速公路四平出口20公里,距哈大高速客运铁路专线20公里,是吉、辽两省的结合部。

3.二龙湖古城遗址的保护分析

经过对二龙湖及遗址周边的考察和调研,了解到古城遗址的保护措施尚待完善,當地居民对古城遗址保护的意识尚待提高。

3.1对遗址的保护性建议

为使二龙湖古城遗址得到更好的保护,首先可结合古城遗址及二龙湖生态环境发展文化旅游观光服务,吸引参观人流进入二龙湖,带动当地经济,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进而使当地居民重视二龙湖遗址,以此为二龙湖遗址的保护提供经济保障,从而建立遗址保护的良性循环。近年来,国内此类遗址保护成功案例屡见不鲜,例如,皖南徽州的古村群落,由于当地政府的重视保护,使遗址保护得以加强,借此提升了古村落遗址的吸引力,各地学者和游客不远万里来进行参观游览,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

3.2遗址保护的问题

为避免参观人流对古城遗址的人为破坏及自然因素的灾害性破坏问题出现,需遵循现有的建筑布局、协调周边环境遗址在此前提下适当地进行改造和维护,从而达到更好的融合。对于一些必要的改造,为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在不破坏建筑外观和地理风貌的情况下,可谨慎对其内部设备或平面的布局进行适量调整。遗址的维护部分应严格按照建筑高度和建筑范围进行控制设计,使容积率和绿化率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4.二龙湖古城遗址的开发策略

四平市人民政府把“两湖一区”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其中二龙湖古城遗址的开发,是基于本地优势和地方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助于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4.1区域经济发展背景

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使四平市迎来了百年难遇的发展机遇,投资规模和城镇化建设大幅度提升。加快培育以旅游产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提升第三产业的规模和竞争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是有效解决四平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准的改善提高,休闲度假逐渐成为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旅游者对旅游项目的品位与参与性有了更高的要求。二龙湖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资源丰富,开发二龙湖旅游资源是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为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满足培育新的支柱产业目的的需要,强化二龙湖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不但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还能带动四平市铁东区乃至整个四平地区优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产业的快速增长。

4.2客源分析与市场定位

首先,对二龙湖旅游客源进行分析,在全国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二龙湖地区旅游业也不断发展。市场总体规模在逐年扩大,旅游收入不断增长。对二龙湖旅游客源进行分析,其国内旅游者占90%以上,处于绝对主体地位。

此外,对二龙湖旅游时段进行分析。受气候条件和旅游产品开发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每年五月至十月是二龙湖地区旅游的黄金时期,据估算,二龙湖地区年接待游客量的80%集中于这一时期。

最后,对二龙湖旅游行为特征进行分析。旅游方式以家庭亲朋结伴为主。旅游者的旅游方式以家庭亲朋结伴为主,而独自一人或者随团、单位组织等其他出游方式则相对较少。这与吉林省国内旅游者的旅游方式结构大体相同,以亲友结伴为主,以旅行社组织为辅。

5.结语

《威尼斯宪章》曾提出:“保护一座文物建筑,意味着要适当的保护一个环境。任何地方,凡传统的环境还存在,就必须保护。”因此,对于二龙湖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应该考虑对于自然和人为措施的维护和更好的延续。对于二龙湖遗址附近的湖泊、山体和道路应该加以重点维护。应该严格充分的尊重和维护遗址的格局,并且在各个层次上进行控制,对于公共的开敞空间的还应该加强建设。并且加强对于游客的素质教育,做到不破坏遗址的层面。基于此,加强民众的遗址保护意识宣传,达到合理保护与开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邵汉明.吉林省历史文化资源名录.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12

遗址保护与开发 篇4

一、定边县古遗址的历史与现状

在战争的年代, 统治者为了巩固疆域又能使子民的生活不受别国侵扰, 长城就成为其最青睐的防御壁垒了, 定边县作为古代边塞要地则是必须巩固的了。其县境内就有战国时秦国的“拒胡”长城、隋文帝时两次修筑的“隋长城”以及现在保存较好的“明长城”等。由于常年的风沙侵蚀, 许多地方的长城已经踪迹难觅了, 但就以定边县仅存的古长城遗址为例

(一) 砖井镇 (旧砖井堡)

由安边镇向西行25公里多就到达砖井镇了, 也叫砖井堡, 有“楼铺11座, 城门3个, 东曰:‘靖东’, 西称:‘宁西’, 南叫:‘南安’[1]P107。镇北1.5公里就是长城的边墙, 现在的城门均不完整, 南北墙保留稍好, 东墙则毫无踪迹。顺着砖井堡继续向东走就可以到达靖东门的瓮城了, 虽因拆毁显得七零八落, 但其独特的形状却极富有苍凉感和缺陷美。

北宋和明朝是修建堡寨的高峰时期, 宋夏双方屡经征伐, 争夺疆土, 互有胜负, 今陕北地区是当时宋夏战争的重要战场。其县境南部山区遗存的数十座古城堡遗址 (部分今划归吴旗县境) , 大多为这一时期所筑。

(二) 神堂堡 (西海螺城)

《宋史·地理志》记载:“在当时定边军辖区内有神堂堡, 大观二年 (1108) 修筑、赐名。东至观化堡30里, 西至绥远砦多移岭界堠13里, 南至绥远砦30里 (绥远在北至神堂堡约50里) , 北至勒崖原卓望处3里”[2]卷87, P2154。清嘉庆《定边县志》新兴堡城条下亦载:“明有东、西海螺二城, 成化十一年, 巡抚余子俊始改东海螺筑今堡”[3]卷2, P10。由此可知, 其即是明代的西海螺城。沿绥远砦北上, 在大约50里处 (今定边县王盘山乡宋山村) 发现一座古城遗址, 与史书所载方位基本一致。现西海螺城占地面积约13亩, 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 城基为石筑, 墙体为黄土夯筑, 在城址南北两端还有瓮城, 北瓮城的轮廓基本清楚, 然而南瓮城的破坏程度却比较严重。在四面的墙体上还有6个马面、4个角楼。这些就为研究堡寨的修筑规格、布局等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依据。

二.关于古遗址保护与规划的思考

保护古遗址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保护而保护, 而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利用。历史留给我们如此珍贵的遗产, 我们要将其作为历史的见证留给子孙后代以及更多的人去欣赏利用。

(一) 关于定边古遗址的保护

首先, 对于如何保护这些遗址我个人认为, 应增强当地人们保护古遗址的意识、提高人们对现存遗址价值的认知度。我们可以通过平面媒体, 如地方政府宣传册、报刊杂志以及安排相关人员进行讲述等多种渠道宣传其历史沿革及重要性, 让人们从思想上对古遗址的保护有所认识, 并适当增加地方性保护法规, 让人们有法可依,

其次, 多渠道筹措资金。很大程度上, 资金欠缺是文化遗产保护中不容回避的问题, 但也并不意味着普遍撒网, 反而是有选择或针对性地开展保护。定边县内的古长城遗址很多, 要都进行保护显然是不现实的, 但我们可以通过吸引政府、个人、相关企业等投资, 对部分长城进行有选择的保护。

再次, “以旧复旧”保护原貌。千余年来自然与人为因素给遗址造成很大程度的破坏。如填实窑洞、加固台壁、密实裂缝等。按照原有大小加固其基座, 其本身的黄土墙体可以利用黄土高原特有的土质进行夯砌, 同时在利用化学或结构学原理对其进行支护与加固。相信作为区别于八达岭长城的又一西北古长城, 它会吸引更多对原始遗址感兴趣的游客。

最后, 防沙固坡。由于堡寨大多是削坡为墙、夯土版筑两种方法结合而成, 所以固坡并保存其原状是首要的。还可以采取分期恢复保护, 逐步完善。安达城和铁角城作为保存较好的两个堡寨可以先恢复、保护, 后期根据实际经济条件在对其他堡寨进行保护和完善。

三、关于古遗址的开发与利用

随着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于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要求, 发展地方旅游业可谓正逢其时。或许这里没有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 但边关的古城古堡、蓝天白云、牛羊成群也有别样的风景。而且扑面而来的猎猎西风让处于边塞的定边更具风情。

(一) 首先要做的就是扩大宣传, 做好招商引资。

强大有力的资金后盾是开发的重要保证, 政府可以吸引企业、个人等的投资, 并给予投资者相关利益回报, 从而确保开发工作顺利完成。至于宣传也至关重要, 要提高人们的认识, 让其真正认识到这些资源的价值, 在方式上, 可以组团参展、散发宣传材料、拍摄宣传影视等。这样知名度就大大提高了, 客源也会逐渐增多。

(二) 合理开发, 打造特色。

定边县位于古代的边塞之地, 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所以依据其地理优势打出一条“游‘边关重地’, 感‘边塞风情’”的口号, 相对江南水乡, 特色更加明显。陕北地区特有的边塞风光、黄土夯砌的古长城、大山中隐存的堡寨会一下勾起人们的好奇心吧。

(三) 要注重配套发展, 协调共存。

定边盛产荞麦, 成片的荞麦和绵延的古长城就能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所以可以在长城两侧种植大片荞麦, 对于许多对荞麦花感兴趣的人们这又是不小的吸引力。修建长城—鼓楼—堡寨段道路, 并在各个景点做好相关设施尤显重要。让每个到这里的游客都能欣赏到, 而且夜晚的鼓楼更是别有一番韵味。

(四) 借鉴八达岭长城和西部影视城的开发策略, 并发展体验式旅游。

对于古堡寨的开发, 西部影视城可谓是最好的鉴见物了。定边的古堡寨遗址大多集中在南部山区的张崾岘和白马崾岘, 所以可以在这两地发展堡寨旅游。充分调动当地群众的参与性, 使他们仿宋代的生活习惯进行经营, 和游客们一起体验山野的悠然闲适。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定边县现存的古长城、古堡寨和古盐场有着重大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而且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对游客具有一定吸引力,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护好这些遗产, 然后合理的开发利用, 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们的历史。当然这个过程可能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 但只要我们对症下药, 相信一定能让其成为定边县的一道风景, 并且成为定边经济增长的又一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少文梁嵘图文长城[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107

[2][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2151—2154

全区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情况汇报 篇5

全区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情况汇报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情况汇报

中共**市**区委**市**区人民政府

(2019年9月**日)

**是革命老区。大革命时期,***第一个中共党小组在***诞生,工农运动蓬勃兴起;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创建***边联队等3支人民革命武装,率领***人民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期间,红**军、红**军、红**五军先后转战***,创建了***、**、**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北路部队血战**,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在历次革命斗争中***余***儿女参军参战,***余人壮烈牺牲,留下了贺龙、徐向前、李先念、王震等将军的足迹,涌现了***、**等民族精英。多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革命文物及革命遗址保护,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建成了一批革命教育基地,珍藏了一批革命文物,开展了一些教育活动,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区共有革命遗址31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个:***革命烈士陵园、***革命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亭、祠)21座:***烈士亭、***烈士亭、***烈士亭等;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及旧址8处:***、***、***等红**方面军战斗旧址3个,**、**、**、**等****战斗旧址4个,***党小组遗址;散葬烈士墓522座。

**革命烈士陵园始建于1951年,后因*****地基下沉,于1979年迁建于*******处,是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3a级红色旅游景区、全省廉政教育基地。陵园占地108亩,总建筑面积15亩,近年来累计投资3000余万元对陵园进行维修改造。陵园有革命烈士纪念碑、革命历史纪念馆、纪念碑亭、***纪念亭、东西仿古四角亭、革命烈士纪念墙、**市知名烈士主题浮雕、346级登陵台阶、***园等。陵园园名由原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园内收集了大量***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革命烈士事迹、文物、陈列展板和影像等史料。***革命烈士陵园是十堰市规模最大、设施最多、史料最全的烈士陵园,年接待人数30余万人次。

****革命烈士陵园位于***村,始建于1986年,陵园总占地6亩,建有烈士纪念碑1个、碑文斋1个、纪念亭2个、纪念馆2个。碑名由***元帅亲笔提写,碑文斋镌刻着由***主席撰写的600多字碑文,纪念馆分别为共和国革命将领纪念馆和***烈士陵园陈列馆。**革命烈士陵园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教育范围辐射河南**、**及**地区,年接待10余万人次。

二、主要做法

1.清家底,开展遗址普查清理。近年来,**区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对全区范围内的革命旧址和革命文物进行了全面的普查登记,进一步摸清境内的革命旧址和革命文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并采集了大量图片、声像等数据资料。目前,全区共有现存革命遗址31处,其中***镇14处、***镇4处、**镇2处、***镇7处、其他乡镇4处。馆藏革命文物有98件,其中***革命烈士陵园历史纪念馆21件、***革命烈士陵园纪念馆77件。

2.抓规划,搞好遗址开发设计。根据全区革命遗址分布情况,按照“总体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对全区革命遗址保护、开发进行了详细规划,根据侧重点不同,**革命烈士陵园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廉政教育及红色旅游主题,进行提档升级和改扩建;**镇革命烈士陵园突出“****”及红三、红四方面军战斗主题,还原战斗场景及历史人物事迹,展示遗物,对陵园进行修缮和维护;**山、***坪、**庙、**岭、**坡等战斗遗址突出现场保护、场景再现,待条件成熟后有序开发,发展红色旅游;其余革命烈士纪念碑(亭、祠)突出日常维护与修缮。其中,**革命烈士陵园本着打造集爱国教育、观光旅游、市民休闲于一体的公园式的生态陵园,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改扩建,规划用地228亩,规划建筑面积2820平方米,停车位320个,绿化率57.6%。规划将由南向北依次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区、**历史文化走廊、生态旅游区三大区域。**镇革命烈士陵园修缮规划主要以丰富展馆内容为主,对陵园进行绿化、亮化、美化。

3.强保护,加大遗址维护修缮。先后投入5000余万元提档升级全区10余处革命遗址,集中安葬72名零散烈士。一是对**革命烈士陵园进行改扩建。根据规划,**区2016年8月启动**革命烈士陵园改扩建一期项目,主要对爱国主义教育区进行改造(对原革命烈士陵园进行提档升级),2016年12月动工建设,2018年9月竣工。项目投资经费来源主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7〕70号)和财政部《关于推进地方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有关事项的通知》(财预〔2015〕15号)精神,经2016年第26次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整合财政存量资金、老区建设资金、上级划拨专项资金2500万元,新建烈士纪念墙、拓宽入园公路、扩建纪念广场、维修纪念碑、维修登陵台阶、修复生态林、翻新英雄战机园等,改扩建**革命历史纪念馆。二是对**镇革命烈士陵园进行修缮。2017年以来先后投入近500万元,提档升级南化革命烈士陵园展馆,修复完善正门、道路、公共卫生间、安防、陵园亮化绿化等基础设施。三是投资近1000万元,硬化**山革命遗址入园道路,预计今年年底竣工。四是对烈士碑(亭、祠)及零散烈士纪念墓进行了修缮和维护。先后投入100余万元,对300余个烈士碑(亭、祠)及烈士墓进行了修缮。

4.重育人,发挥遗址教育功能。一是宣传烈士英雄事迹。编纂出版了《**文史资料》《红色**》《**革命史》等书册,免费发放给机关干部、中小学师生及广大人民群众等,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宣讲李先念、徐向前、王震等老一辈领导人在**战斗的红色事迹。二是开展烈士纪念活动。2014年(本文来自大秘书网damishu.cn)国家将每年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后,每年由市委、市政府牵头,市四大家领导、市直部门负责人、区四大家领导及区直部门负责人和社会各界群众代表500余人在**革命烈士陵园举行了烈士公祭活动,祭奠革命先烈,弘扬光荣传统,担当历史使命。三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每年利用清明、五一、五四、七一、八一、烈士纪念日等重大节日,向前来缅怀革命烈士的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提供爱国主义教育。

5.严管理,做好遗址安全管护。一是明确管护责任。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遗址保护责任细化到相关部门、相关单位,明确到具体人员,确保有专人管护。按照《烈士褒扬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加强政策宣传,划区域对革命烈士遗址进行保护。二是提高服务质量。在革命遗址保护区域,由镇、村安排专人,每逢重要时段和有较大团队举行祭扫活动时,提前制定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安全保障,为社会各界提供优质服务。在烈士家属祭扫服务上,不分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安排专人迎接等候,提供食宿保障,安排专人陪护和抚慰,并给予困难烈士家属必要的帮助。祭扫高峰期,组织志愿者为前来祭扫的烈士家属提供咨询、祭扫用品、主持讲解、墓穴查找等服务。三是强化队伍建设。在革命遗址保护区域,加大员工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升管理队伍素质,做到业务熟练、操作规范、热情服务。其中,**革命烈士陵园通过劳务派遣形式,配备保洁、保安、后勤保障人员4名,开展全天候巡逻、保洁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革命遗址保护开发不够到位。近年来,**区先后对**革命烈士陵园、**镇革命烈士陵园进行维修改造和提档升级,对***山、**岭、**坡、**寨等战斗遗址划定了保护区域。**山战斗遗址作为“****”战役的重要战场,红色教育地位特殊,红色旅游价值突出,目前正在规划谋划、招商引资阶段,保护开发还有一定提升空间。

2.红色资源挖掘不够深入。**是一块红色圣地,革命事迹很多,徐向前元帅指挥的红四军***战役、李先念率领的****,史料十分珍贵,事迹十分感人,但是收集整理难度大、战线长,加之当年参加革命的红军战士基本不在人世,为还原当时革命历史场面及完整性增加许多难度,两个烈士陵园的纪念场馆展示的图片多、文物少,缺乏历史厚重感,红色资源还有待深挖。

3.红色文化品牌不够响亮。红色文化宣传还停留在传统媒体和传统方式上,宣传方式单一,宣传的灵活性、针对性不够,群众对**红色文化知晓率不高。对外推介有待加强,**红色文化品牌不够响亮,知名度还有待提升。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统筹规划,加强修缮保护。革命遗址是宝贵的革命历史财富,具有精神教育价值、历史见证价值和经济发展价值,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切实加强对革命遗址的保护、规划、挖掘,邀请省、市有关方面的专家,对每一处遗址的保护开发利用进行科学论证,制定出切实可行、因地制宜的规划方案和保护措施。同时加大资金投入,逐步对革命遗址进行修缮或提档升级。

2.有序开发,发展红色旅游。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把保护修缮革命遗址工作与发展红色旅游结合起来,开发红色教育研学旅行线路,打造“红色教育、绿色休闲”的红色文化和生态旅游品牌。大力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红色旅游的开发,使革命遗址真正发挥“传承红色文化、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加大对历史事件和烈士事迹的挖掘,通过再现战斗场景、呈现烈士遗物、修复战斗遗址等方式开发**山、**岭、**坡、**寨等战斗遗址,提高革命遗址的红色文化品位与档次。

3.加强宣传,传承红色基因。依托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宣传**地区第一个党小组(***党小组)成立、**战役、鄂**根据地、红军武装斗争等重大历史事件,大力宣讲***、***等革命前辈英雄事迹,传承红色基因。充分利用“两微一端”新型媒体,加大**红色文化对外宣传推介,打造红色名片。

遗址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探讨 篇6

【关键词】遗址保护 可持续利用 措施 模式

遗址是我国丰富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如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如何兼顾遗址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成为摆在每一个公民面前必须思考的话题,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在传承历史优秀文化的过程中,造福人类。

一、我国遗址保护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时期以来,遗址保护的有关部门对遗址的类型进行了归类,并在保护的理念方面进行了创新,使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遗址的保护和利用仍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人为制造的,有些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必须要正视并勇于面对。

1.经济发展和城市改造带来的负面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地方都在大规模地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业产业园区规划的有条不紊,很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建设起来,这些项目的建设是建立在对土地资源大量利用的基础上的。遗址的保护自然而然地会受到开发土地资源热潮的影响,这也是经济发展和土地改造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城市郊区的遗址来说,保护的压力更大,更容易受到破坏。

2.自然因素的影响

遗址是人类的行为所造就的,随着历史的演变和时间的推移,在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如雷电风蚀等,使它的完整性受到严峻的挑战,这是一种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地下遗址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小,而暴露在户外的遗址,由于没有掩体的遮挡,很多都是不能移动的大规模建筑群,再加上我国的很多遗址,其建筑材料都是黄土,难免在各种自然因素的冲击下出现缺陷,所以保护的难度更为艰难。

3.人为因素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收入大幅度提高,老百姓对自己的住房条件有了更高的要求,农业生产也从传统农耕过渡到了机械化的农业生产,特别是住在遗址附近的居民,为了改善住房条件大兴土木,改造旧房,重建新房,对土地进行深层的挖掘。诸如有些埋藏在浅表土层的遗址就有可能受到严重的破坏。除此之外,受到不法利益的驱使,有些亡命之徒把目标锁定在了遗址上,进行非法的盗墓活动,大肆盗取古玩和文物,而执法上的漏洞为不法分子提供了犯罪的温床。

4.现行管理体制的制约

目前,文物管理部门制定的遗址管理体制存在着很多弊端,属于分级属地管理体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分级制管理。很多相关的管理机构都有管理的权力,如遗址的保护就会涉及到住建部门、国土资源部门以及公安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等,这些部门交叉管理,难免会出现管理的时间差所带来的执法漏洞。

二、遗址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措施

我国在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方面起步比较晚,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形成基本完整的保护体系,而国外的遗址保护步骤是比较科学合理的,首先对遗址的分布和特点进行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每个国家在遗址的保护上,侧重点都不同。例如,法国制定的有关遗址保护方面的法律比较健全,那是建立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的结果。在十八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时期,政府就提出了保护国家遗址的决策,经过了二百多年的发展,遗产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大,不仅局限于历史文物古迹,还延伸到了私人收藏的艺术品,以及自然景观。法国在最终颁布的《遗产法典》中,明确了文化遗产的含义、类别、特征以及保护的措施等,并且规定了相关保护部门的权责,形成了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的法律体系。在措施的具体实施中,法国政府第一次提出了所谓历史街区的观点,主要是改造遗址范围内老百姓的生活条件,以及对遗址的保护和利用。这种观念既保护了文化遗址,又使遗址的社会价值得以体现,成为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在日本,政府花巨资致力于遗址公园的建设,把很多历史文化古迹和遗址充分利用起来,打造成对公众开放的历史文化古迹公园。

通过对以上国外先进国家关于遗址保护和利用的借鉴,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具体工作:

1.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资源利用的观念

遗址是我国古代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包括地面和地下的历史遗存,具有很好的国家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是对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传承。我们之所以保护历史文化遗址,是出于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敬仰和对历史的尊重。遗址成为一种资源已经成为了考古界的共识,这种资源是宝贵的,我们要加以利用。传统对待遗址的观念是以保护为主,或者是纯粹的保护,我们要改变这种传统的观念,在保护的基础上,以不破坏遗址为前提而适度的开发遗址资源,使之转化为旅游资源。同时,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建立遗址保护区和遗址开发区,使两者相辅相成,互不干扰,实现遗址保护和利用上的“双丰收”。

2.创新管理体制

现行的遗址管理体制是建立在委托代理的基础上的,也就是由中央政府把遗址的保护和管理的权力逐级下放、分层管理。但是,遗址的管理不仅仅局限于遗址的本身,遗址涉及的范围比较大,如:涉及到土地的利用,这就牵扯到土地资源管理部门;涉及到环境的保护,这就牵扯到国家环保部门;还包括人口的迁徙等。这就需要不同的管理部门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共同完成,因此仅仅凭文物管理部门是不可能解决如此复杂的问题的。解决这些复杂问题的关键在于管理体制的创新。我们可以参考经济开发区的成功做法,把遗址所涉及的土地范围,单独成立一个行政区域,成立遗址保护或开发区,设立的负责机构为遗址保护区管委会,由省直接管辖。这样可以避免由于层级委托制而带来的管理不作为的现象,从根本上解决管理和保护效率低下的问题。

3.确定规范的保护工作程序

nlc202309090224

我国保护和利用遗址的方法,采用的是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即从整体上和部分上分别利用和保护的方法。具体操作的步骤如下:首先,对遗址进行全面的考古和调查,弄清遗址的特征和种类,并对遗址道德社会价值提出反馈意见;其次,从调查和考古的结果出发,对遗址的保护和利用进行科学的规划,在规划过程中,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资源充分利用的意识,重视整体规划和资源的利用;再次,对负责管理和保护的有关部门实施责任落实的制度;最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遗址的完好无损。

三、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模式介绍

新时期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工作,要符合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要求,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应与人民共享。基于此目的,从我国遗址的种类和特点出发,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模式:

1.打造区域综合开发区

区域综合开发指的是对遗址周边地方进行整体的规划和资源利用。在对遗址进行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土地的有效利用,并发展其他产业。这种土地资源的开发模式,适用于城市周边地区的遗址,因为在城郊地区,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相互交错,一旦城市的规模向城乡结合处扩张,就会给遗址的保护带来很大的威胁。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通过事先的实地调查后,对整个区域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要把整个遗址的区域以及外围分为中心保护区、缓冲区以及开发区等区域。在遗址的中心区对遗址进行保护,并进行保护成果的展示,如建设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公园等建筑。

2.建立遗址保护区

所谓遗址保护区,是借鉴经济开发区的经验,创新管理体制,按照集中管理、便于管理的原则,将整个遗址及周边的区域全部划入,构成单独的行政区划。其具备同级别行政区的全部职能和管理部门,对整个保护区实施行政管理。遗址保护区比较适合位于农村地区的遗址。位于农村的遗址,多半规模较大,在遗址范围内主要分布着村庄和大片的农田,遗址只受到农业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部分影响,整体保护情况相对较好。在这样的地区,实施行政区划调整的影响较小。同时,改变管理体制后,在保护方面的效果比较明显。具备完全行政管理能力的、相当于一级政府的管理机构,无论是在遗址资源的保护还是土地利用方向的改变,以及居民搬迁等等方面,其行政能力、执行能力和效率都不是仅为政府派出机构的文物部门所能比拟的。

四、结语

总之,遗址和文物古迹是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如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如何兼顾城市改造和遗址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成为摆在每一个公民面前必须处理的问题,只有树立“大遗址”的理念,即改变传统的单纯的文物保护,转变为整体性和全局性的保护,在保护中加以利用遗址资源,在保护遗址资源的过程中,做到以人为本,造福人民,这才是遗址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强.大遗址保护与开发的可行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7.

[2]张颖岚.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地资源管理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08.

[3]吴荔.基于价值取向的陕西省大遗址资源管理体制研究[D].西北大学,008.

(作者单位:康平县张强九年一贯制学校)

遗址保护与开发 篇7

水洞沟遗址地处宁夏灵武市临河镇横山村, 是我国最早发现、发掘和进行系统考古研究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 是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最有代表性的重要遗址之一, 在东、西方旧石器文化对比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988年1月, 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洞沟遗址旅游区集人类活动遗址、雅丹地貌、军事遗址与古战场等多种旅游资源于一体, 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良好的旅游开发价值。旅游区范围西以烽火台为界;南以银青高速公路的辅道为界;东以横山堡东面的道路外延50m为界;北以与长城平行走向的道路为界划定, 总面积713.26平方公里。

二、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一) 旅游环境分析

1. 社会环境分析

水洞沟遗址旅游区南距灵武市区30Km, 西距银川市仅27Km, 其区位于银川市大旅游圈辐射范围之内, 而自2000年开始, 银川市将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来抓, 为打造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旅游中心城市在不断努力。水洞沟因其独特的旅游资源, 成为银川旅游业的重要旅游吸引点。

2. 自然环境分析

水洞沟遗址旅游区为缓冲山坡, 北段地势较高, 为丘陵坡地;南段则较为平缓, 中间深沟峡谷纵横交错, 区域内有多种自然形态, 包括溪水、绝壁、草原、丘陵、沙漠台地。水洞沟遗址旅游区所在区域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 干旱少雨, 日照充足。因其地土壤多为风沙土, 所以植被类型为荒漠草原, 是典型的温带干旱、半干旱植被。

(二) 旅游资源分析

注:一级:国家标准中的四级优级旅游资源二级:国家标准中的三级优级旅游资源

三水级洞:沟国遗家标址准旅中游的区普品通位级等旅级游高资的源旅游资源类型分布较为集中, 具有极强的聚集品牌优势, 其旅游资源聚集产生的品牌效益在宁夏自治区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垄断性。典型代表是水洞沟人类文化遗址和明长城、横山堡, 前者反映中国第一次发现旧石器晚期具有西方文化特征的人类文化遗址资源, 是中国独有的旅游吸引物。后者完整的展示长城与屯兵营的系列结构, 是整个宁夏回族自治区乃至全国独树一帜的组合性风景旅游资源。据对水洞沟遗址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结合国家对旅游资源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18972-2003) 国家标准, 水洞沟 (遗址) 旅游资源可划分为三个等级 (上表) 。

三、基于保护的旅游区总体布局规划

(一) 保护范围分析

为达到水洞沟遗址保护区的有效保护, 结合保护区的特点和历史环境风貌, 其保护区共划分了三个保护等级, 即重点保护, 一般保护和建设控制地带 (下图) 。

1. 重点保护区

根据规划范围内的遗址类别和遗址点的空间分布, 共有三片区域属于重点保护区, 总面积为81.50ha。主要包括一-七号遗址区 (54.85ha) 、八号遗址点 (2.56ha) 、长城遗址区 (24.09ha) 。

2. 一般保护区

一般保护区总面积为233.52ha, 是根据水洞沟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 为重点保护区的外围沿地形和道路等界限划分出, 其中长城重点保护区外延30m的范围为一般保护区, 总面积为216.85ha。

横山堡遗址区:西面以道路为界, 东面以陡坎为界, 北面以道路和陡坎为界, 南面以小路为界。面积为16.67ha。

3. 建设控制地带

规划范围内, 一般保护区以外为建设控制地带, 总面积为398.24ha。

(二) 总体布局规划

根据遗址旅游区旅游资源的等级, 再结合遗址保护区划的划定, 本着以保护优先, 多层次分区、合理规划的原则, 划定出“三保一核心两展示”的旅游分区。

三保:即三大保护区是以核心保护区为范围, 以遗址展示位主要旅游景点, 主要包括水洞沟旧石器文化遗址保护区、长城保护区、横山堡保护区。

一核心:即以一般保护区为基础, 形成重点旅游园区。主要包括中国史前文化遗址观光教育园区、中国史前文化童话卡通游乐园、水洞沟原生湿地环境模拟-游乐园。

两展示:即在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 构建自然与文化“两展示”配套景区。主要包括展示独特的长城文化及典型的鄂尔多斯原生生态环境。主要包括横山堡屯兵营保护展示观光区、横山堡大峡谷与军事防御文化观光区、水洞沟科教与鄂尔多斯原生生态展示-观光区、水洞沟原生湿地环境模拟-游乐园

(三) 旅游产品开发构想

根据旅游产品开发要以资源为基础, 以市场为导向的开发战略。通过对水洞沟旅游市场的分析, 总结出服务市场目标主要包括国内外科考工作者、考古工作者、到银川从事旅游、会议、商务、探亲的旅游者、银川市及周边旅游者及其家庭人员、学生团体。根据市场服务目标的特点, 设计出水洞沟遗址旅游产品。

1. 观光型旅游产品

旅游功能定位为观光旅游、教育、科考研修旅游为主。以遗址点、湿地为背景开发的以保护为主的观光、教育、科普旅游及专题游线。一是保护与展示旧石器文化遗址发掘现场;二是保护与展示中国典型的第三、第四纪地层与人类文化层演变对比关系;三是保护与展示水洞沟湿地保护区;四以横山堡-长城保护为主, 在发掘、恢复横山堡遗址整体风貌及“甲”字状街区布局的基础上, 充分展示明代的屯堡文化和军事文化。

2. 体验型旅游产品

旅游功能定位为观光旅游、教育旅游、探奇旅游为主。以遗址探秘为主题思想, 在展示遗址特色的基础上开展各类体验活动及专题游线。一是在充分挖掘地下藏兵洞及其地下通道资源基础上, 将大峡谷军事功能综合起来, 使其成为地下地上观览体系, 并利用众多藏兵洞洞庭作为展示宁夏长城与横山堡地下防御体系的展览场所。二是保护水洞沟遗址的原则下, 以长城为背景, 利用鄂尔多斯台地作为观赏旅游区全貌的视线走廊中心, 将张三小店复原并移至此处, 且在其下修建水洞沟旧石器文化博物馆与中国干旱区动植物与生态环境保护展示教育馆, 前者集中展示水洞沟遗址早期人类文物与中国最典型的第三、第四纪地质文化层剖面的科学意义。后者集中展示鄂尔多斯原生动植物与生态环境、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观光游览、科普教育旅游区域。三是以遗址地质结构为背景, 模拟“鬼城”原生地貌和早期遗址发掘情景环境。四是围绕水洞沟湿地特色, 模拟水洞沟史前湿地环境, 开展湿地探秘活动。

3. 主题型旅游产品

旅游功能定位为观光、游憩、科普教育为主。旅游产品开发是以峡谷为依托, 以中国史前文化的童话作为题材, 建立各类主题式游园与专题游线。

建立昆仑迷宫、神龙飘飘、蟠桃盛会、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哪吒闹海、蚩尤作雾、不周山迷等11处参与性卡通游乐园, 并辅以神话卡通人物的制作以及卡通纪念品的销售等活动项目, 使以家庭为主的旅游者在带小孩娱乐、游玩的同时得到有关中国史前文化的科普教育, 达到娱教娱乐的目的。

摘要:水洞沟遗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具有社会环境良好, 自然环境独特, 历史文化悠久的旅游资源禀赋。基于遗址保护的水洞沟旅游开发, 银川市政府应以保护促发展, 以发展强保护为根本导向, 优化总体布局规划, 设计出保护与开发并重。历史遗址文化特色与现代旅游功能定位兼容的观光旅游产品、体验型旅游产品和主题型旅游产品。

关键词:遗址保护,水洞沟旅游,开发探析

参考文献

[1]胡畔, 权东计, 王振.遗址旅游区景观资源评价方法探讨——以宁夏水洞沟景观资源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2) :318-322

[2]吴金遨.大力发展银川旅游业的思考[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 2011 (11) :30-34

[3]李秉成.宁夏灵武水洞沟遗址全新世的古气候环境[J].吉林大学学报 (地球科学版) , 2006 (1)

遗址保护与开发 篇8

药王山, 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境外, 区政府所在地东约1.5km, 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长期隐居与行医之地。药王山五峰环拱、古柏苍翠、自唐至清末各代殿宇轩昂、碑石林立、风景优美, 尤以大量石刻石雕为艺术精品, 是全国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药王山古庙会”被国务院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唐代开始, 至明清香火鼎盛, 延续至今。药王山除了北殿 (孙思邈行医处) , 南殿 (孙思邈) 隐居处之外, 还有洞宾庵、公主庵、尼姑庵等古迹, 是中国少有的儒、道、佛三家共同的圣地。药王山石刻是历来文人骚客、地方长官到此参观评吊, 抒古论今而保留下来的自北魏至隋唐的大量书法和画像石刻。除少数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之外, 大部分精品现存药王山碑林 (仅次于西安碑林, 其精品数量居国内第二位) , 景区内露天存在的石刻更是星罗棋布, 其中不乏独具特色的大乘之作。

药王山管理局1997年成立以来, 药王山景区的管理工作由药王山管理局管理。管理局对药王山的文物进行了整理和抢救性发掘, 修建了护栏, 进一步规范了景区的范围, 使药王山的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

“二月二”古庙会是农历二月初二举行的朝山拜药王的传统登山游览活动, 主要是为了表达故乡人民对孙思邈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故以朝山拜“药王”为其主要内容。古时还有“天明戏”、“路畔灯”及狮子、龙灯等大型社火参与, 最后一天为庙会高潮, 往往是万人空巷, 倾城而出, 非常热闹。现在一般是以十月为期。有当地的社火表演、民俗表演、传统手工艺表演, 吸引了耀州、铜川、宜君、富平、三原、西安、山西、河南等省数十万游客。当地人在庙会上插柏枝, 跪拜药王塑像, 去摸摸爷 (摩崖造像) 身上去摸摸, 据说摸哪里哪里的疾痛就会康复。传统的剪纸、手工布老虎、猪、书法作品均会出现。社火表演, 是由农民以村为单位自发组织的, 通常以西游记、八仙过海等民间传统故事为蓝本创作而成, 极富地方色彩。药王山景区最大的优势就是距耀州区政府所在地 (原耀县县城) 只有1.5km, 景区所在地河东堡村由于离县城比较近, 铜川市为了从资源型重工业城市转型至休闲旅游城市, 近年来对药王山景区进行了大规模投资, 2012年修建了耀州东街至药王山脚的快速路, 并开通新西铜高速路口至药王山养生广场的旅游专线, 将铜川市新区、耀州和药王山联结起来, 为药王山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 该地将城区多处立交桥改造成石桥, 上面雕刻出地产中药材和用途, 多处市政标志均为“药葫芦”;市政府也打出了“中医养生之城”的口号。广大县域近郊农村居民以此为契机, 充分挖掘传统中医药养生文化和传统药膳美食, 以及内含多种地产中药村的具有辟邪健身的保健布艺工艺品, 比如香包、枕头、鞋子、帽子等, 其中猪头鞋憨态可掬, 极具地域特色。管理局和市政府也积极挖掘千金方等孙思邈所著医书药方, 开发新的产品, 并在丰禾制药、方舟制药、耀州医药公司等生产、经营龙头企业带领下, 以企业加中药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农户的形式, 开展特种农业生产经营,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是, 药王山景区管理中也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欠缺, 现代娱乐休闲场馆与原生态的古代药王文化遗址冲突, 每年二月二古庙会期间, 接待游客远超景区可承受能力, 当地农民各式各样的活动摊位鱼龙混杂, 有算命、低俗歌舞表演等活动。

2 药王山景区可持续发展对策

2.1 从全局统筹规划药王山景区, 保持原生态古迹文化和现代休闲文化的和谐统一

药王山景区是自唐至清历代加建的结果, 其独特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包容文化和以药王孙思邈医学巨著《千金方》、《海上方》为代表的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 以及通俗的养生六字诀“春嘘明目夏呵心, 秋呬冬吹肺肾宁。四季常呼脾化食, 三焦嘻出热难停。发宜常梳气宜敛, 齿宜数叩津宜咽。子欲不死修昆仑, 双手摩擦常在面。”等数以百计的中医养生经验是药王山景区乃至整个耀州民间文化的代表。但是, 随着经济利益的驱使, 景区内管理局和农民的违法乱搭乱建餐饮、住宿、休闲场馆较多, 而且都是城市娱乐休闲所场的小型化、复制化, 与景区的传统原生态建筑风格严重不符, 经营也严重影响了景区的文化原生态氛围, 本来静谧的药王山变成了闹市区, 特别是整个景区内只有一座厕所, 没有垃圾回收和处理设备, 旅客在游览过程中, 垃圾无法处置, 所以在整个景区, 垃圾随处可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由政府进行统一规划, 聘请相关古建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 从保护的角度着手, 将景区内的各景点重点维护, 特别是一些野外的石雕、石刻的保护。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一些传统养生和民俗文化的日常表演, 开发药王山道教和佛教的独特文化, 增加景区的软实力。

2.2 加强县域近郊农村的传统文化抢救搜集和整理工作, 进行景区联办, 增强药王山景区对整个县域经济和文化的带动作用

孙思邈一生基本都在耀州生活, 120年的生命中, 流传下来了无数的民间偏方和传说故事。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 加之现代市场经济的影响, 广大农民群众对传统的养生文化的保护和收集整理并不热心。这需要由市县政府进行扶持和引导, 吸引陕西中医学院、西北大学等单位对传统养生文化, 历史传说进行抢救搜集和整理工作。铜川市和耀州区应该深入各个村庄, 走访当地老中医, 老故事艺人, 老手工艺人, 进行第一手资料的归档工作。同时, 书法家柳公权、历史学家令狐德棻、画家范宽等故居也在本地, 由于这些故居地处偏远农村, 交通不便, 基本没有开发, 而他们在当地所流下的传统文化更是处于危险之中, 只有将耀州各大景点联合起来, 一起协同开发, 才能更好的保护农村地区的珍贵文物和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同时, 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也能给古迹遗址带来软实力, 提高游客对古迹的游览兴趣。

综上所述, 县域近郊农村古代文化遗址景区的原生态保护与主题开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课题, 只有立足当地特色, 以地域文化为基干, 才能有所发展、有所建树, 同时, 农村文化的保护与继承推广又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政府如果能注重农村文化建设, 树立农村文化产业意识, 建立建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产业体制和运行机制, 充分利用和开发农村文化资源, 同时吸引民间资本和企业进行文化建设, 着力保护和传承当地独特的传统文化, 并能将之产业化的话, 就能使优秀的区域农村传统文化有了生存的土壤。

摘要:药王山, 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长期隐居和行医之处, 因民间尊奉孙思邈为“药王”而得名, 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风景名胜保护区。从基础设施增建与景区原生态保护, 景区与其他单位的关系, 文物与现代服务的协调, 药王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药王”相关产品的深度开发等方面来探讨药王山景区的现状和发展对策。

关键词:文物景区原生态文化,药王中医文化,药王山石刻

参考文献

[1]范大平.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213-298.

[2]魏东.药王山养生度假区规划设计及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 2013.

汶川地震遗址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篇9

一、唐山地震遗址保护的经验

1 9 7 6年的唐山地震, 是建国以来我国遭受最为惨重的一次强烈地震, 地震使2 4万余人死亡, 1 6万余人受伤, 唐山市受到全方位的、毁灭性的破坏。1 9 8 5年经国务院批准, 唐山市河北理工大学原图书馆楼、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原唐山第十中学地裂等七处地震遗址被永久保存。1 9 8 6年唐山市人民政府在唐山市中心建立“唐山抗震纪念碑”纪念唐山地震和广大军民英勇抗震的事迹。近年来, 唐山市大力加强了对唐山地震遗址的保护:注重对地震遗址原貌的保存, 强化地震遗址的科普及教育功能, 地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 唐山地震遗址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其一, 对地震遗址的保护工作明显滞后。唐山地震后, 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和国家财力、物力、科技水平有限影响, 很多非常宝贵的遗址、实物、资料在后来的重建中被当作废墟清理, 地震遗址资源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其二, 对现存地震遗址的保护工作尚需加强。唐山地震遗址损毁严重的趋势现在未有根本改变, 其中唐山钢铁公司俱乐部遗址、唐柏路食品公司仓库遗址已被拆迁。现存的五处遗址中, 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保护和修缮, 但是遗址的倾斜、倒塌、风化, 人为损毁等现象依然严重。其三, 对地震遗址资源利用的观念落后。多数地震遗址处在荒废中, 缺少管理和维护。虽然去年唐山市规划局对“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遗址”进行了地震公园设计方案的招标, 但是由于受场地和资料缺乏的限制实施起来不乏困难。管理者对地震遗址资源保护和利用更加有效的方法研究不足。

二、汶川地震遗址保护的必要性

“5.12”汶川地震给四川西北部造成重大损失, 地震中心区各个县市的建筑物不同程度受到破坏。其中, 汶川县城三分之一的建筑物倒塌;受灾更重的北川老县城80%的建筑倒塌、新县城60%的建筑倒塌, 曾经繁华的城镇, 震后只剩下坍塌的房屋和瓦砾。除了地震对城镇建筑物的破坏外, 广大震区还留下了大量的地震遗址和遗迹, 侧翻在地的大客车、被砸扁的面包车、停在公路中间的大货车比比皆是;强烈地震导致的地面碎裂、岩体、山体、滑坡随处可见;救灾队员在废墟中找到的众多政府部门的文件册, 学生的红领巾、受损的家具、电器等地震遗物。这些都是地震留给我们的非常宝贵的科学遗产, 它记录下的悲惨一页既是珍贵的, 也是不可复制的, 对此次“5.1 2”汶川地震历史的纪念、回忆和悼念, 将真实的地震遗址、遗迹和档案及时加以保护以待日后的地震科学研究和地震遗址资源开发、利用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汶川地震遗址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思路

鉴于唐山地震遗址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经验, 笔者对汶川地震遗址保护与利用提出以下建议:

1. 及时有效地开展地震遗址的保护工作。

像北川县城这样有可能修建地震博物馆的地方, 有关部门应对现有地震遗址的保护高度重视。5月21日, 北川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已对该县城实行特殊管制, 非救援和防疫人员, 将不再被允许进入北川县城。一方面搜救工作已基本结束, 另一方面确保地震灾害后县城原貌不被破坏。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此外应积极利用现在距离地震发生时间比较短, 地震遗址、遗迹和档案容易整理的优势, 尽快做好汶川地震文物的保护和收集工作。选择具有典型性、规模性和代表性的设施、物品作为地震文物进行保护。还要尽快对当事人、目击者的口述、回忆和照片等加以收集, 为震灾留下齐全的第一手资料。

2. 合理规划、开发地震遗址资源。

利用汶川地震的遗迹遗址, 在震区建立集地震遗址保护、地震科研、地震科普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地震遗址公园、地震博物馆等设施。地震纪念设施规划要注意点线面结合, 建设的总体原则要在汶川地震涉及的龙门山断裂带修建地震纪念设施, 重点应在一头一尾 (汶川和北川) , 使地震纪念设施布局形成一个整体, 更多地展示汶川地震的历史全貌。在对地震遗址资源的开发上应始终贯穿“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的精神主题, 明确开发地震遗址资源的使命在于启发人们去记忆无畏、大爱、协作、互助的抗震精神, 这样才能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这样才是对此次地震灾害最有意义的纪念。

3. 转变观念, 发展汶川地震特色旅游。

地震旅游在我国基本上属于空白。其原因很多, 除了对地震遗址资源开发与利用不足外, 观念上的陈旧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在我国地震被称为不祥的预兆, 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痛使人们不愿去提及它, 甚至是极力回避它、忘却它。地震作为自然现象, 我们只有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它、了解它。汶川地震遗址资源进行旅游开发, 使来自国内外的人们能够亲身感触到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在凭吊亡者、感悟抗震精神的同时, 又进行了有关的地震科学知识的教育, 是很有纪念意义的。总之, 发展汶川地震特色旅游从长远来看, 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 都会比简单的恢复重建好。一旦此事变为现实,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汶川地震遗址将与举世闻名的卧龙自然保护区、九寨沟等著名景点一样, 成为四川旅游的一个新的亮点。

摘要:本文对比唐山地震后对地震遗址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经验, 阐述了汶川地震遗址资源进行系统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性, 并根据对汶川地震遗址具体情况, 提出对汶川地震遗址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方法。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震遗址,遗址保护,旅游资源开发

参考文献

[1]陈龙等:唐山市地震遗址的生态保护与利用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2008 (1) .41-42[1]陈龙等:唐山市地震遗址的生态保护与利用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2008 (1) .41-42

遗址保护与开发 篇10

一、遗址文化信息的传播载体

1.1 遗址文化信息

古迹(或文物)、建筑群和遗址共同构成了文化遗产的主体。其中,遗址作为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的联合工程,具有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的普遍价值1。遗址信息中那些能够体现了遗址的历史性和现代性的文化信息具有研究价值。因此,本文以“遗址文化信息”这一概念特指“遗址本体特征中能够联系了遗址历史属性和现代价值的多元要素”。

1.2 遗址保护工程

遗址是人类和自然界遗留下来的文化载体,具有不可移动与不可复制的特点。遗址保护工程就是针对遗址非移动性特点,在古文化遗址上建立,对该遗址文化进行发掘、保护、研究、陈列的专门性建设工程2。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工程不仅具有发掘、保护、研究、陈列遗址文物作用,而且要具有展示、景观观赏和文化休闲的功能。所以,它的特殊性取决于遗址对象的不同,其特点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可见,遗址保护工程着重于对古代遗址的就地保护与展示,同时承担遗址的发掘、清理与文物的修复、保管、保护,还能为群众提供文化观赏的场所,通过逐步地揭示遗址的丰富价值,实现遗址文化信息的传播载体这一功能。3

1.3遗址保护工程的建设程序

一般来讲,遗址保护工程建设程序可以分为考古勘探、保护规划、项目确立、建筑设计、展陈设计、施工和后期运营几个阶段。其特殊性在于这些阶段并非简单的线性推进关系,而是相互影响,反复调整,从中择优。其中,建筑设计在时序上位于保护规划之后,却起到了重要的协调作用;要求建筑师以文物部门制定的有关遗址保护和展示的要求为设计依据,基于建筑学理论和方法解读与转译遗址的文化信息,使其最终体现在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二、扬州古城南门遗址保护工程解析

扬州城遗址(隋-宋)是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52,1996),而南门遗址是该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州古城南门遗址保护工程为甲级“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内容包括:南门遗址博物馆、南门遗址公园。地处现荷花池路和南通西路交界处;南隔响水河有南门外大街,该地块建筑保留民清传统风貌;西有洒金桥跨河而立,呼应旧时的南门有水门傍立;东南有古运河蜿蜒而下,凸显了扬州作为运河城市的特征。

2.1 遗址信息

南门遗址是自唐代起,于五代、宋代直至明清时期,一直延续和发展的扬州古城南城门的遗址。由于扬州城南门在历史发展中呈现出不同朝代延续性和层叠性的特征,其遗址展示了较复杂的层叠关系和丰富的历史信息,表现出演进式历史城市的特征,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被誉为“城门的通史”。

2.2 总体布局

通过对南门遗址考古成果和保护规划中遗址信息的解读,建筑师在设计前期进行了多种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总结各自特点。比较与综合之后,最终选取“瓮城空间及路径格局”这一遗址文化信息作为设计出发点,在设计的各个环节予以体现:建筑和场地共同作用再现以及强化瓮城通路;建筑形体进行体块切割,创造出富于变化的空间效果;建筑元素延续至场地设计,通过主入口广场的设置使建筑主要空间轴线外延,意图“再现”古代瓮城的空间感受。

由于南门遗址现状基本延续了明清时期的环境特征,保护建筑的总体布局力求强化当时经洒金桥向东进入南门瓮城的通路特征,建筑的主入口对应明清瓮城入口位置,内部空间沿瓮城通路轴线向外延伸至主入口广场。

2.3 建筑形式

保护建筑在形象上强调整体性和体块感,其平面形式抽象于瓮城形制特征,空间上通过削切的方式塑造建筑形体,以满足遗址保护和展示的需要。考虑到对扬州地方文化特色的表达,以体现南门遗址在现代城市空间结构上的重要性。建筑外围护结构采用铝质幕墙和玻璃幕墙的组合,青灰色的主色调以呼应传统建筑中的灰瓦。东部辅助用房外墙以青砖饰面。

2.4 结构选型

根据遗址保护的要求,场地内不便使用大型施工设备,因此,覆顶围合式遗址博物馆的建筑结构应具有自重轻、跨度大、周边落地的基础尽可能分散等特点。保护建筑选择大跨钢结构,结合立面及屋面的造型需要,以菱形网格交叉编织。此编织结构类似于由落地的倾斜墙面板和屋面板构成的整体结构,各个面均由多个相互交叉且倾斜于地面的两铰门式钢架组成,每榀钢架分担整体荷载和相互作用提供侧向支撑。与编织结构对应,从遗址保护措施、基础和主体钢结构的施工方法三个方面对施工进行控制。

2.5 展陈设计

保护建筑的功能组织以南门遗址本体的封闭式保护为核心功能,结合遗址东侧两米左右的高差布置展厅及必要的管理、设备用房。在确保遗址本体安全的前提下,通过轻质木栈道组织参观流线,以碎砺石铺面与遗址边界隔断。栈道的平面位置既呼应唐宋瓮城的城墙遗址,又保留具有展示价值的探方。木质栈道的表面与回填土表面相平,基础不接触遗址土芯。设计参观流线的起点呼应瓮城南部入口,分为主流线(展示唐代瓮城内道路)、辅助流线(展示宋代瓮城外道路)和展厅流线。主流线位于城墙土芯之上,沿唐代瓮城城墙遗址边界;辅助流线顺应宋代瓮城城墙走势,与面向水门的次入口相联系;展厅流线通过入口门厅的钢楼梯与主流线汇合。三条功能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流线设计是对南门遗址层迭的历史信息的清晰解读,以立体化、多视角的方式展示遗址。

2.6 节能设计

保护建筑主体空间采用自然通风方式,建筑南立面下部和屋脊部位设置电动翻窗,组织自然通风,为遗址本体保护创造适宜的温度。采光方式分为点、线、面三种:在建筑边缘设置相应的采光点,保证室内光线充足且柔和;在瓮城空间的正上方设置矩形采光面,其位置与大小均与瓮城内部空间相呼应,使得参观过程中如同置身于瓮城之中。而“之”形采光带的位置正好与唐代的由城门南转而自瓮城东南门出的道路想呼应。

2.7 景观设计

在扬州城南门遗址的建设工程用地上,将形成以遗址保护建筑为中心,并与其它建筑设施相结合的南门遗址公园。为此,其景观设计围绕遗址保护与展示为主题:在流线设计上以步行路线和休闲广场联系城市道路和古运河码头;在场地形态塑造上与保护建筑相呼应,以三角形格网重新整理场地竖向标高,满足遗址保护、游憩、观光和防灾等功能需要。在南门遗址公园的基础上,结合南门保护工程建设控制地段的要求,逐步建成融合遗址保护与展示、城市公共景观的地段整体环境,最终将南门遗址公园与扬州古运河、荷花池公园连成一体,共同构成一个大的城市公园。

三、遗址文化信息的解读与转译

3.1 解读与转译的前提条件

遗址保护工程设计是建立在考古学家提供的考古成果、文物部门做出的保护规划以及建设部门项目要求的基础之上,因此需满足特定的前提条件。其一,遵循严格的本体保护原则,即在设计开始阶段对遗址的空间结构、格局及其历史环境等重要文化信息进行认真保护,从而确定建筑与遗址的关系,确定结构选型;其二,满足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authenticity)和“完整性”(integrity)的原则。在总体布局上强调遗址本体的有形完整,建筑形式上突出其与遗址的差异性,通过建筑语言(抽象符号、空间、材料和色彩等)呼应文化概念的无形完整;其三,在强调遗址的可视性的同时确保可逆性。设计过程中根据保护技术水准、建设投资、遗址文化信息可读性等方面因素,确定遗址的保护、展示方式和范围,考虑可逆性原则,建筑结构应具有灵活性,便于拆除和修改扩建。这些前提条件直接引导和决定了建筑设计的解读与转译过程。

3.2 遗址文化信息的解读

“解读”是分析和研究的过程。“遗址文化信息的解读”是指对前体条件的分析与研究,获得关于遗址本体历史文化内涵相关的信息要素。考古学家与文物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科学地呈现遗址本体特征,而这种客观的呈现方式很难被社会大众理解与接受。因此,从遗址文化传播的角度,遗址展示要求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具有“观赏性”,即“通过建筑的方式使观赏者能够超越遗址现状,直观地了解到古时建筑的形制和规模”4。因此,遗址保护工程中,建筑师的职责在于联系遗址的科学性与观赏性,即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与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协调矛盾,以便能够正确地解读遗址文化信息。

3.3 遗址文化信息的转译

借用语言学对于“转译是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这一概念,所谓“遗址文化信息的转译”,是指在对遗址文化信息解读的基础上,以实现建筑设计语言与遗址文化信息关联性的设计策略,即基于前体条件,借助历史、考古和建筑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建筑语言表达解读过程中所获得的遗址文化内涵。转译的过程是在满足前体条件、完成解读过程之后,对遗址“观赏性”的体现。正如上文对南门保护工程的解析,遗址保护工程的设计是基于遗址本体保护与展示要求,通过对遗址文化信息的解读与转译,以实现遗址的价值与意义。在分析与研究前体条件的基础上,建筑师获得了“瓮城空间及路径格局”这一遗址文化信息,通过相应的设计策略实现建筑与遗址的关联性。

参考文献

[1].郑育林.遗址的文化形象再现——关于西安城市遗产展示利用形式的思考[J].建筑与文化,2007(12)。

[2].樊淳飞.遗址保护建筑规划设计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3].张朝枝.原真性理解:旅游与遗产保护视角的演变与差异[J].旅游科学,2008(6)。

[1].参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该公约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10月巴黎第十七届会议通过。

[2].吴永琪,李淑萍,张文立.遗址博物馆学概论[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3].参见樊淳飞.遗址保护建筑规划设计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17-23

保护工业遗址就是保护城市文脉 篇11

日前,本刊记者就城市工业遗存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如何让近代工业遗存与现代社会城市功能结合等读者关心的话题,专访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成荣。

《新西部》:毗邻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陕棉十一厂,已有70多年历史,其前身为大华纱厂,这是西安乃至西北地区第一个近代化的纺织企业,建国后又成为本地区最早的大型国有企业。您认为,这样的工业遗存,对一个城市来说,它的价值和意义何在?

裴成荣:工业遗址是工业文明的见证,是城市文明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建设的加速,原来位于城市边缘区的工业区进入到城市核心区范围。随着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加快,城市工业不断被驱逐到城市更边缘地区,核心区不断被城市现代服务业所取代,许多有价值的工业遗存面临着被拆迁的处境,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大量工业文化载体面临着流失的局面。因此,加快工业遗址保护,就成为保护城市文脉的重要内容。

大华纱厂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民族机器纺织企业,在历史、社会、建筑、技术和科研等诸多方面有着典型的研究、保护价值。作为西安近代工业的一个见证,保护大华纱厂遗址,就是延续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对于保护西安历史的完整性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同时,大华纱厂遗址作为大明宫遗址公园的配套项目,除了填补遗址区文化商业的市场空白,完善大明宫区域的城市功能,丰富城市内涵外,更提升了城市品位,丰富了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现代空间特色,对于塑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现代文明特色将起到重要作用。

《新西部》:在大华纱厂原址推出的“大华-1935”,是“文化+旅游+城市”的“曲江模式”在西安北城的又一大手笔,这个项目对带动城市发展和改善民生将有何影响?

裴成荣:大华纱厂已有70余年历史,内部厂房破旧。所处的道北地区,大都是城中村和棚户区聚集地,市民生存条件极差,环境非常恶劣。曲江在大明宫遗址公园建设过程中,将遗址保护、旅游开发与城市功能提升相结合,将大明宫遗址公园建设纳入民生工程建设项目,不但彻底改变了本区域的发展环境,而且通过整体搬迁,使这里的原住民得到了很好的安置。实现了城市发展与民生改善的有机结合,创出了一条新时期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城市空间和谐共生、民生建设与城乡统筹完美结合的大遗址保护新模式。相信“大华-1935”项目的建设,不但可以彻底改变本区域的基础设施与交通环境,提升该区域的城市功能,而且该项目的实施,将会带动该区域文化旅游、餐饮商贸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创造大量的就业机遇,实现城市发展成果与市民共享。

《新西部》:面对大华纱厂这样不可多得的工业遗存与历史符号,在开发过程中,如何做到近代工业遗存与现代社会城市功能的成功结合?在这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裴成荣:在保护近代工业遗存,实现与现代社会城市功能的成功结合方面,上海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上海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各类工厂应有尽有,建筑形式五花八门,即使是同一种类型的工厂,它们的建筑式样也常常大相径庭。从上海“新天地”项目的成功建设,到围绕世博开始的大规模的老工业基地旧厂房的保护性改造,既促进了上海城市的有机更新改造,同时,大量的工业遗址通过文化创意改造,也得到了有效保护。如上海国棉十七厂工业遗址的华丽转身就是纺织工业遗址改造成功的典型案例。如今,它已经转型成为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北外滩”的时尚新地标。这里既有纺车铁道铺就的休闲走廊,也有亚洲最大的秀场,还可以近距离观赏工业遗址的辉煌历史,实现了城市功能与工业遗址保护的完美结合。上海的成功经验证明,实现近代工业遗存与现代社会城市功能的成功结合,关键还在于改造的理念和思路要代表城市发展的方向,要有利于城市空间的和谐共生。只有将现代创意巧妙地运用到工业遗址中去,找到适合它空间特色、结构特色的实用功能,并赋予其现代文化气息,这样的改造才会有生命力,才会被市场接纳。

《新西部》:资料显示,原大华纱厂占地面积27.0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32万平方米。据说,在这个项目中,将会把部分厂房改建为博物馆或陈列馆,用来展示近代工业文明遗存。根据记者调查得知,作为工业遗存的重要实物,大华纱厂的纺织机器已经不复存在,那些已被淘汰或者卖掉的纺织机器是否需要重新复原?

裴成荣:工业遗址作为历史的见证,具有重要的保存价值。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土地少,城市建设用地十分紧张。在此背景下,工业遗址的保护,要适可而止,根据项目产业定位,项目设计、空间特色、结构布局等需要,确定遗存面积占比。至于是否需要复原那些已经搬走或者卖掉的纺织机器,我认为需要根据项目设计特色而定。

《新西部》:国内许多老工业基地都面临着转型转产的问题,以“大华-1935”为例,“续写文化商业传奇”的难点在哪里?

裴成荣:对于老工业基地转型来说,一般面临三大难题:一是转型方向的选择;二是转型的“钱”,从哪里来?三是转型后,“人”往哪里去?从目前“大华-1935”项目看,转型的方向、转型的资金都已经不是问题,关键是“人”往哪里去。由于纺织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破产后,大量的纺织工人由于技能比较单一,知识水平较低,加上年龄偏大,就业渠道十分狭窄。尤其在西安,高校林立,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对纺织工人(不仅仅是纺织女工)的就业环境形成了双重挤压。因此,扩大就业岗位,强化就业技术培训,转变就业观念,是这些老工业基地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最大突出问题。

《新西部》:具体到每一个企业,由于其产业结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等不尽相同,大华厂的改造和转型与纺织城的开发是否有些雷同,如何避免出现新的重复建设?

裴成荣:表面上看,大华厂与纺织城开发的项目好像有些类似,但实际完全不同。“大华-1935”是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综合商业配套项目,目的是为了完善大明宫区域的城市功能,以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营造城市亮点、优化城市服务为目标,打造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背景的,融合时尚、美食、文化、休闲、娱乐、购物、旅游等城市综合消费的跨界文化商业社区。是一个在规划引导下、通过市场化运作的大型城市有机改造项目,犹如上海的新天地,既有项目的整体策划,也包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起点高,定位明确,思路清晰。

而纺织城目前依托一印老厂区形成的以油画、雕塑、陶艺、摄影、行为艺术等为主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犹如北京的798艺术区,是一个自发的艺术家行为的结果。缺乏战略性规划的引导,没有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发展处于自由状态。可喜的是,目前纺织城已经把它作为纺织城改造内容,纳入了创意产业园区的规划,未来还将与西安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区、西安曲江新区文化产业集群通过联动发展,形成以纺织科研、文化展示、旅游纺织品制作销售等为特色,以博物馆(纺织、服装历史、其他艺术品类)、纺织品、陶器等创作、生产及展示等重点项目为支撑的综合性纺织文化创意园区。但由于缺乏前期规划,城市功能的不完善,使得该文化区的发展面临着“二次”改造的任务。

《新西部》:曾有传言,说大华纱厂旧址有望进入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有无这种可能?如何看待?

裴成榮: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文物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保护和利用文物资源,挖掘和发现历史文物的市场价值,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很多古代的工业遗址,已经列入了文物保护单位,如冶铜遗址、冶铁遗址、瓷窑遗址、采矿遗址等,许多古城遗址中还包含有手工业作坊遗址。与文化古迹遗址相比,近现代工业遗址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不过,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对近现代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始逐步受到关注。

大华纱厂始建于1935年,在西安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建国后,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西安作为国家在西北布局的重要纺织基地,将大华旧址作为文物保护单位,一方面续写西安近代工业的历史,一方面丰富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内容。将大华旧址列入全国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有可能的。其实,在工业遗址申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方面,其他省市已经先走了一步,如青岛啤酒厂的早期建筑、山西晋华纺织厂等,先后申报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方面的竞争也会很激烈。所以,西安还要抓紧。

遗址保护与开发 篇12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现代精神文化娱乐消费需求为基础, 以高科技手段为支撑, 以网络等新传播方式为主导, 以文化艺术与经济、科技全面结合为自身特征的新型产业, 主要涉及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广告、演艺娱乐、数字动漫、工艺美术、旅游休闲、商务会展等的行业和领域, 它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 是国家的“国民经济新兴产业”。

旅游业是“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早在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 境内旅游总消费额达到5.5万亿元, 城乡居民年人均出游4.5次, 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旅游业作为经济转型的驱动因素, 在某些地区业已成为支柱产业。

产业融合 (Industry Convergence) 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 最终融合为一体, 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它促进了传统产业创新, 是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促使市场结构不断趋于合理化, 有助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能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国务院颁布的《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已将二者的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提出“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海洋、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实践证明, 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不仅可以延伸旅游产业链条, 促进传统产业创新, 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内涵, 同时对于加快文化资源的产业化, 促使市场结构在竞争合作中不断趋于合理化, 促进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自身空间的发展以及软实力的提升, 提高企业生产率和竞争力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效应

旅游业是创意产业的外围产业和表现形式, 将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融合, 可以实现消费者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体验需求, 促进旅游休闲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良性互动, 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文化创意产业将旅游业的发展纵深化

从旅游主体 (旅游者) 来看, 文化是旅游者的主要动机;从旅游客体 (旅游资源) 来看, 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表现形式和内涵;从旅游媒介 (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等) 来看, 文化是旅游业的依托。依靠文化创意深刻认识和挖掘旅游资源, 将旅游业的发展引向纵深, 是实施旅游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条件。

(二) 文化创意产业有利于培育旅游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突破传统旅游产品的静态和单调, 催生了许多新景点、新产品和新服务, 引领人们对更高层次旅游产品的消费欲望, 为旅游企业经营模式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和空间, 加速旅游产业内企业间的横向与纵向一体化, 有助于我国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 文化创意产业引领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产业是全球公认的关联度高、带动力强、辐射范围广的绿色产业。将旅游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有机结合, 可以使文化遗产保持原有的生机和活力, 坚实其生存的土壤和传承的广度、深度, 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业的发展的良性互动。其次, 依靠市场、商品以及创意促进旅游市场发展, 可以实现政府融资, 也为人们带来经济实惠。此外, 依托旅游产业已相对成熟的市场平台, 可以不断丰富文化创意产品的形式和内容。

三、大遗址旅游开发中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思路和主要途径

我国对大遗址的定义是指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历史文化信息, 具有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等特点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遗址群。在已公布的6批23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 有500余处是大遗址, 占总数的1/4左右, 主要分布在北京、西安、南京、洛阳、开封、杭州和安阳等7大古都。“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大遗址要以“遗址本体保护好, 周边环境整治好, 人民生活改善好, 经济社会发展好”为目标继续加强保护和展示。

未来, 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将会沿着“产业互动→产业升级→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用创意挖掘旅游资源、创造旅游产品、营造旅游环境、拓展旅游渠道, 从而引领旅游消费, 最终实现资源、文化、生态、经济和社会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 文化是灵魂, 创意是触媒, 技术是手段, 营销策划是条件, 管理模式是重点。

具体来说, 大遗址旅游开发中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可以从以下途径入手:

第一, 用文化创意延伸旅游产业链。旅游业“无边界产业”性质为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产业链融合打下基础。一方面, 把文化创意产业融入大遗址旅游业发展全过程, 提高大遗址旅游的文化附加值。另一方面, 引导政府管理者、旅游经营者、服务者和文化创意产业经营管理者加快内容形式创新和手段方式创新, 有效拉长旅游产业链条。

第二, 用文化创意创造旅游产品。一是在旅游景区景点将一些具有鲜明遗址区域地方特色及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文化向中外游客进行展示, 聘请民间艺人在景区进行传统艺术表演;二是整合利用戏剧、曲艺、音乐、电影、电视剪纸等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 将大遗址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开发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较强吸引力的表演艺术旅游产品, 例如西安曲江影视集团投资拍摄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大唐芙蓉园》以全新的视觉将观众带入了煌煌大唐盛世的文化美妙体验中;三是以历史题材和民间传说为依托, 融合歌舞、曲艺、音乐、杂技等艺术, 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营造意境和氛围, 打造大型文化精品歌舞节目, 如西安华清池遗址大型历史歌舞《长恨歌》以及杭州宋城景区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的成功, 主要取决于能够充分将文化创意和高科技手段结合, 将山水资源与遗址历史文化资源有机融合。同时, 在有条件的区域, 可以建立旅游扶持资金, 建设影视基地, 整合影视体验和遗址旅游资源, 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四是大力发展遗址区民俗旅游, 打造具有吸引力、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节庆品牌。在遗址区域注意民俗旅游规范化、特色化经营和民俗接待推陈出新, 通过评定乡村民俗旅游村、乡村民俗旅游户等形式提高服务质量, 以活动带动系列旅游消费和吸引投资, 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五是可以利用大遗址资源, 建设一些大遗址文化主题博物馆, 形成主题文化旅游园区, 率先开发一批主题养生旅游项目, 如生态养生功能的温泉度假村、森林公园和乡村旅游景区, 通过讲座研习、养生体验、短期疗养等形式提供高端特色旅游产品, 增加游客体验, 将养生文化、中医药文化与旅游文化的融合。同时, 可以在公众评选的基础上, 推出美食旅游, 认定遗址区域美食风味餐厅, 推出遗址区域特色餐饮的品牌小吃与菜系。

第三, 用文化创意营造旅游环境。首先, 尽快转变政府职能, 强化政府服务意识, 构建高效的、以政府服务为核心的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服务体系。其次, 制定和完善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 在市场准入、财税调节、投融资渠道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扶持, 引导和推进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再次, 加强旅游市场监管与行业管理, 丰富和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内容和形式, 加快新的旅游载体及吸引物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具体来说, 全面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中、高档文化酒店建设;完善游乐园、剧院、购物广场、海港、空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配套设施;加快地铁、轻轨建设, 构建立体型综合交通体系;在机场、港口、火车站、商业集聚区和重点区县游客集聚和交通枢纽地区建设游客集散中心;建立覆盖遗址城市区域的多语种旅游标识系统和旅游咨询服务系统, 为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同时, 建设旅游商品专属品牌, 开发出创意新颖独特、设计精美、实用性强的旅游商品;可以通过电视制作、动漫设计、软件开发等手段增加旅游商品的科技含量, 寻求旅游纪念品的销售渠道、加快建设商贸中心, 推进旅游商品市场标准化;加大信息技术的推广力度, 支持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发展, 建立数字化遗址旅游景区。

第四, 用文化创意引领旅游消费。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需要一支既懂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和开发, 又懂旅游策划、管理和营销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它直接决定了两产业的融合程度。一方面, 政府尽快制订有利于"创意+旅游"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政策与计划。另一方面, 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组织相关培训, 积极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宽视野、有创新能力的文化旅游人才。同时, 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要加强合作, 可以建立一批文化旅游培训和实践基地, 资助专业人员与小微企业、个体户“结对子”, 实行驻村艺术家制度, 帮助他们做工业设计、培育品牌、建市场渠道, 让艺术家与村镇老百姓、民间艺人共同研究如何提升传统手工制品的艺术和文化品位, 最终提高基层民众参与商业体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亚娟, 权东计, 邹辉.汉长安城遗址区产业发展模式探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4, 08:2397-2400

[2]刘军民, 徐晶晶.大遗址保护利用与区域发展的协同性研究—以西部欠发达地区为例[J].城市问题, 2014, 12:51-55.

上一篇:4050下一篇:扑克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