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概念教学

2024-09-28

思想政治课概念教学(通用11篇)

思想政治课概念教学 篇1

针对特定的教学目标, 教师需要构建教学计划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有效的教学模式需要着眼于课堂需要, 通过发展教师教学方法体系来执行。在思想政治课的概念教学过程中, 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本人认为, 在课堂概念教学上我们应该关注学生概念的获得与形成。概念获得的过程是找出事物那些本质的属性, 忽略非本质属性的过程。“而”概念形成是通过对相似的物体和观念分组来创造范畴的过程。概念的获得使我们能够将一事物与它事物区分开, 概念形成模式则扩展和加深我们对这一概念的认识, 不仅了解该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而且扩散至其相关项目。教师能够通过这两个模式培养学生形成并拓展概念的能力。

一、概念的获得

概念的获得过程对讲授具有清晰属性的概念是最恰当的。如《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中对规律的定义。

第一步, 选择并定义概念。这一环节中需要分辨这一概念和其相似概念的特点, 并考虑相关的概念, 包括其上位、同位和下位的概念。如规律与因果联系各自的特点, 考虑其上位概念联系、同位概念因果联系、直接联系、长远联系等, 下位概念自然规律, 社会规律等。

第二步, 选择属性。规律最基本的属性有运动过程中的, 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第三步, 提供肯定与否定的例子。肯定的例子中需要包含上述列出的所有的基本属性。如学生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课堂上所学的牛顿力学三定律, 元素周期律, 遗传和变异规律等, 并准备相应的例证。

前三步是需要教师在备课期间完成的工作。在课堂上学生将更加丰富这一教学过程。

第四步, 向学生介绍过程。在黑板上写上两个大标题, 正面的特点和反面的特点。教师将提供第三步中准备的肯定与否定的例子, 由学生分别概括出正面的和反面的特点。

第五步, 呈现例子并列出属性。

肯定的例子否定的例子

汽车刹车后不会立即停下来喜鹊叫喜, 乌鸦叫丧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守株待兔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黑人母亲和白人父亲所生的双胞胎中, 有时都是黑人, 有时都是白人, 有时一个婴儿是黑人, 一个婴儿是白人

以上三组例子都描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 刹车与是否会立即停, 耕耘与收获, 种瓜与得瓜之间的联系, 喜鹊与喜事, 守株与得兔之间, 父母的肤色与孩子肤色之间的联系。否定的例子一般也包括概念中的部分属性。继而我们在肯定的特点下标出“联系”。下面我们将通过对比来概括规律所具有的属性。喜鹊叫并不是喜事本身所具有的属性, 相反是人们人为地将两者联系起来, 而汽车不立即停是由汽车自身的属性决定的。两种特点下分别写上“自身固有的”和“人为臆造的”;耕耘与收获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一般来说有耕耘才有收获, 守株待兔则是偶然发生的, 写上“必然的”与“偶然的”;第三组则揭示“稳定的”与“多变的”之间的区别。有学生写出上述属性后, 继续提问, 上述正面的例子是否都是规律?这些是我们能够直接感知到的现象, 背后是否还有原因?学生联系所学自然科学知识, 可得到汽车不会立即停下来的原因是汽车所具有的惯性, 而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的属性———惯性。第三组例子背后则是遗传和变异规律。它们都是现象背后本质的联系。“本质的”和“现象的”可以被分别添加到肯定的和否定的特点之中。

正面的特点反面的特点

固有的人为臆造的

必然的偶然的

稳定的多变的

本质的现象的

第六步, 形成概念的定义。学生进行概括, 可以首先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学生的这一行为是应该被鼓励的, 其次与书上的概念进行对照, 去粗取精。按照上表, 学生一般能够概括出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第七步, 给出另外的例子并提供反馈。给出另外的肯定的、否定的例子请学生判断来检测概念的掌握程度。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提供自己的肯定的包含概念基本属性的例子和否定的例子。

二、概念的形成

概念获得模式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归纳的方法自己形成定义。要准确地把握概念, 除了需要各种正面的例子外, 还需要否定的例子从反面来归纳概念。概念抽象出了事物的共同属性, 获得概念的过程也是排除事物具体属性的过程, 然而要深刻地理解概念, 离不开事物的具体特性。这样, 概念的形成模式就可以丰富学生对概念理解。

第一步, 尽可能多地列出与主题相关的项目。这一过程由学生主导。学生所列举的和规律相关的词有深奥的, 能被发现的, 相对性, 不断变化的, 理科, 操控者, 自然, 科学家, 研究, 探索, "规律的", 价值规律, 万有引力定律, 利用规律……第二步, 依据它们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来组合项目并根据分组的原因来为组贴上标签。这一步骤中学生展示自己的分组, 并阐明把某些内容归为一组的原因。如:深奥的、能被发现的归为一组, 它们都阐述了规律的特点;价值规律等列举了具体的规律;研究、探索等是我们怎么对待规律。而学生对于操控者的解释是事物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 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因而是操控者, 这是对于客观性的绝好理解。鼓励学生将列举出的项目分到不同的组, 并说明原因。第三步, 通过总结数据和形成概括来综合信息。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某一个主题, 教师先给学生提供一个例子。如规律是客观的, 同时人面对规律并不是无能为力的;规律是普遍的同时规律是不断变化的。最后总结各种不同的分类标准, 加深理解。突出围绕规律所需要掌握的内容, 如规律的特点以及我们应该怎么做等。第四步, 提供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反馈。通过评估学生产生项目的多样性以及组合那些项目的灵活性的能力, 来评价学生的进步。掌握知识的同时, 了解学生和促使学生进步。

综上所述,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概念的获得与形成模式不仅能让学生轻松的掌握概念, 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意识都能够不断的增强。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如何适应新形势要求, 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是摆在中学政治教师面前的新的课题。我们青年教师只有不断去探索研究, 才能实现思想政治课概念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玛丽·艾丽斯·冈特, 托马斯·H.埃斯蒂斯, 简.斯瓦布著, 尹艳秋等译, 教学模式第四版,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思想政治课概念教学 篇2

张耀灿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核心范畴,在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对其它所有范畴具有统摄和统领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重要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支撑点,是学科中重要的基础性概念。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重要范畴的概念进行科学的厘定和简要的辨析,是建构精确化、规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一项奠基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总和

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而不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部,它是受政治制约的思想教育和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任务推到广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面前。整理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研究和建构精确化、规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是加速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要求。范畴精确化、规范化,是任何一门学科的起码要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当然也不能例外。否则,就很难称得上是真正的科学。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承认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科学,其范畴不够精确、不够规范,体系不够严密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核心范畴,在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对其它所有范畴具有统摄和统领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重要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支撑点,是学科中重要的基础性概念。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重要范畴的概念进行科学的厘定和简要的辨析,是建构精确化、规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一项奠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重要范畴主要有: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建设等。

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这几个概念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在实际工作中,常常被人们当作同一概念使用。但它们之间的确存在着差别,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应当将它们加以区分。

政治工作是这群概念中的最高概念。政治工作是源于政治而产生的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是伴随着阶级、阶级斗争和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列宁曾从不同的角度给政治下过定义,但他认为,国家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①这是因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②而这种集中表现的基本形式是国家政权,是如何夺取、掌握和运用国家政权的问题。围绕国家政权开展的活动就是政治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政治关系,以开展政治活动为任务的各种组织就是政治组织,而围绕国家权力的斗争就是政治斗争。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政治就是一定的阶级、政党和社会集团为建立其统治,实现其根本利益而进行的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并运用这个政权来统治和管理社会的行为。政治工作的概念是适应政治需要提出来的。因为有政治就必然有政治工作,任何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都需要灌输到群众中去;其政治组织、制度、设施的建立和巩固,都需要开展组织工作;政治的一切活动,都需要通过包括政治工作在内的各种具体工作来实现。因此,政治工作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团体为实现自己的纲领和根本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如阶级斗争、政权建设、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等。具体地说,组织工作、干部工作、统战工作、纪检工作等,都属于政治工作的范畴。政治工作的任务是由党和国家的基本任务以及当前的具体任务所规定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工作,在执政之前,主要是为了夺取政权而进行的阶级斗争;在执政之后,则主要是为了巩固政权和组织发展经济文化建设而进行的斗争。在我国现阶段,政治工作的任务就是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和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思想工作则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团体帮助人们树立与社会发展要求一致的思想,改变偏离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所进行的活动。其目的是使人们的思想更符合客观实际,以便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思想工作既包括政治性的思想工作,又包括非政治性的思想工作。政治性的思想工作主要指解决人们的世界观、政治观、法制观等方面的思想工作,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四有”新人的培养教育、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等。非政治性的思想工作主要指解决人们的科学管理问题、生产技术问题、生活问题和心理问题等方面的思想工作。非政治性的具体思想一般包括现代科学管理中的具体思想、生产业务活动中的具体思想、家庭及业余生活中的思想、纯属个人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具体思想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非政治性的思想工作是大量的。但是,现代化有一个社会主义方向问题,所以,政治性的思想工作仍然是主导部分。此外,政治思想和非政治思想的区分也是相对的。例如经济生活中的思想、日常生活中的思想以及生态环境思想等,从本身性质来讲是非政治思想,当它们在一定条件下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时,就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从而也可以说是政治思想。政治性的思想工作属于政治工作的一部分,非政治性的思想问题的解决则主要是思想工作的任务,而主要不是政治工作的任务。思想工作与政治工作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密切联系的。在思想工作中既要牢牢抓住政治性的思想工作,又要善于进行日常的非政治性的思想工作,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思想工作的任务,尤其是思想工作的出发点,是由思想工作者及其所属的社会团体的总任务、总目标所决定的,并为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根本目标的实现服务。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其目的性很鲜明,即在总任务、总目标的指导下,确定其具体任务和具体目标。党的思想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一人类先进思想的结晶去影响人们,教育人们,使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去正确认识和分析客观事物。具体来说,就是要解决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不同的认识,扫清思想障碍,保证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总和。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的总称”。③我们认为这一观点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外延太大。正如中央批转的《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所指出的那样:“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指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它是党的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政治工作的全部。”④可见,思想政治工作虽然覆盖到了政治工作和思想工作,但并不包括它们的全部。思想政治工作不是政治工作的全部,而是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或者说是思想性的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也不是思想工作的全部,而是思想工作的一部分,主要是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或者说是政治性的思想工作。这样理解,是为了恰当规定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既不把武装、保卫、纪检、人事等政治工作的许多内容拉入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也不把纯属个人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以及纯属生产、技术领域里的具体见解等非政治性的具体思想认识问题扯到思想政治工作领域里来。非政治性的具体思想和行为问题,一般应当由人们根据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经验去判断、选择、解决。当然,现实生活是复杂的,非思想性、非政治性与思想性、政治性的内容往往是紧密结合的,纯粹的非思想性、非政治性的具体思想是很少的,而且也还有难以确定、难以划分的部分。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特别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概括起来说,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启发和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以便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由此可见,政治工作、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三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它们的工作对象都是人;工作方式都要实施思想影响;工作的理论基础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工作着眼点和目标都要解决人的思想、观点和立场问题,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觉悟,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三者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政治工作与思想工作是交叉关系。如前所述,政治工作的内容既有思想性的,也有非思想性的;思想工作的内容既有政治性的,也有非政治性的。因此,不是所有的思想工作都是政治工作。因为人们产生思想问题的原因,既有政治方面的因素,也还有思想方法、心理因素、生活习惯以及认识上的因素,因而不能把所有的思想问题都看作是政治问题。同样,也并不是所有的政治工作都是思想工作,组织工作、纪检工作、保卫工作显然只是政治工作而不属于思想工作的范畴。(2)思想政治工作与政治工作也是交叉关系,即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政治方面的工作内容与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方面的工作内容是相同的,其他部分则不相互包含。(3)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工作的区别,只在于思想政治工作突出和强调了工作中政治方面的内容的地位。

思想政治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说两者有联系,一是它们都是党的工作,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二是它们的工作特点、工作内容、工作方式有许多共同之处;三是所起的作用,都是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变革和调整服务。在两者相互关系上,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手段和保证;思想政治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条件。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是:首先,工作对象及内容不同。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做群众的工作,是要解决人们的思想、观点、立场问题,以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觉悟,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思想政治建设的工作对象,既有人,也有物;既有对人的教育改造工作,又有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化和政策制度的完善等。因此,就工作对象及内容而言,后者要比前者宽泛一些。其次,适用范围不同。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而思想政治建设则主要是针对全党全军以及党政机关、政治团体来讲的,其适用范围是有所区别的。再次,工作方式及侧重点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在于用先进的正确的理论开展说服教育工作。而思想政治建设的重点在于建设,它的基本要求是要把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要以立为本,持之以恒,贵在落实,常抓不懈。要像抓经济建设那样对思想政治建设设立具体的目标和规定硬性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而不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部,它是受政治制约的思想教育和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从外延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理论教育、政治方向教育、法纪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又是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所以江泽民同志在谈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时,强调要“充分发挥理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⑤发挥理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时,又不能用理论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其他内容和途径,否则,孤立进行理论教育也势必走向教条主义。在日常工作中,一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这两个概念含义相同,可以通用。但细辨起来,二者还是有一定区别,即思想政治工作含义要宽一些,它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外,还包含许多组织工作、实践活动,尽管其中也不乏教育的意义,但终究不能简单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概念探析 篇3

【关 键 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探析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088-04

接受问题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和前沿问题,受到学界普遍关注。其原因在于:从大背景上来看,我国社会历史已从革命战争年代转向和平建设状态,以往囿于战争和紧急状态所采取的强制、命令、灌输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目前看来已明显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软性”、“柔性”、“隐性”、“美性”、“可接受性”,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的重要方式。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来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式教学模式严重扼杀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造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立、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状况。从思想政治教育所承载的思想政治理论方面来看,理论陈旧、晦涩、抽象等,也导致了受教育者不愿意接受。所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已成为当前破解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但是,综观学界关于接受问题的研究,始终存在着一个本体论的问题,即究竟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到底如何界定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中接受的原本规定是什么,学术界还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只有全面准确界定思想政治教育中接受的概念,才能建构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一、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接受概念的界定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接受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接受主体出于自身需要,在环境作用影响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等多环节构成的、联结的、完整的活动过程。通过有效的接受社会和社会群体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就可以被内化为接受主体的品德思想,并外化为品德行为。”[1]此概念,具有全面、细致、深刻的特点,较充分地概括了接受的内涵。以这一概念为基础,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但是,此概念仍有进一步挖掘的余地:如把接受概念界定为“内化为接受主体的品德思想,并外化为品德行为”,这确实是一种以过程的形式界定接受的概念。任何事物都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但是这一过程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接受过程,而只是接受过程的一个阶段。在内化为思想品德,外化为品德行为之后,看似一个接受周期结束了,其实不然,还会继续发生着接受活动。因此,这一定义给人一种割裂感,接受活动是一个反复循环、无限延伸的过程。同时,这一定义也不能反映接受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螺旋式上升、不断升华、不断跃进的过程。在内化阶段,受教育者对接受客体“反映、选择、整合、内化”,这显然是受教育者的接受,无可厚非。而“外化为品德行为”实质是内化的一种外显效果,或者说是内化的目的,在受教育者外化的过程中,仍然包含着接受——“反映、选择、整合、内化”,而且这种接受是在前一阶段(内化)的基础上更为高级的接受,是向着更高层次的接受。这并不是否定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外化阶段,而是突出外化阶段更高层次的接受。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提升、不断跃进的过程,并且接受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提升、不断跃进的过程,真正表征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性和有效性。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中接受概念的深入理解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的接受活动是一个复杂系统,包含丰富的内容,必须从多维度予以界定。

(一)接受的非理性维度

接受的非理性维度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不论主体接受的具体状况如何,其接受行为最初一定是一种非理性行为,凭着感觉、感受、兴趣、偏好等,人们做出最直接的反映。即便主体接受到一定程度,其间也掺杂着大量的非理性因素。这些非理性因素始终起着重要的调节、控制作用。所以,非理性因素是接受不可忽略的重要维度。“实际上,人作为认识的主体是一个有意志、有情感并有认知能力的统一整体,人的任何心理因素包括非理性因素必然会参与到认识活动中,对认识的形成与发展发生作用。”[2]

接受的非理性维度主要体现为正反两方面。就其消极方面来看,受教育者没有感觉、没有兴趣、消极、懈怠、偏执、主观等,都会影响受教育者的接受。教育者的教育方法、形式以致内容等不当,极容易导致受教育者在最初感觉上就不予以接受。就其积极方面,受教育者积极健康的态度、情绪、兴趣、意志等,是接受活动的重要支撑因素。无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式,还是对思想政治理论本身,这些非理性因素都是促使学生接受的重要支撑。

受教育者的接受活动中掺杂着大量的非理性因素,大部分学生停留于这些非理性中,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所以,不可忽略接受的非理性阶段,从而促使学生进入理性阶段。

(二)接受的理性维度

本质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活动是一种理性的行为,只有达到理性的程度,才标志主体的真正接受,才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对于主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维度,同样包含正反两个方面:

第一,怀疑、批判、否定,即不接受或者说接受的反面状态。不接受也是接受的一种状态,只不过是反面状态。要真正揭示接受的本真状态,离开其反面是不可能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根据就是,要想真正界定一概念的本质规定,离开该概念的反面状态,直接界定该概念的内涵,是得不出真正有效的界定的。怀疑、批判、否定等正是其反面状态的主要表现。

首先,怀疑。怀疑是人类对获得真理的可能性、对已有信念或判断的正当性、对人类一定时期所获得知识根据的质疑。怀疑并非对知识的简单否定,而是通过怀疑对熟知事物的进一步探究。正如笛卡尔所说:“凡是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我决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也就是说,要小心避免轻率的判断和先入之见,除了清楚分明地呈现在我心里、使我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以外,不要多放一点别的东西到我的判断里。” [3]所以,怀疑体现了在主客体之间,主体有意地把自身与客体区分开来,在主客体之间设一条“警戒线”。对所接触的客体,要经过警戒的盘问。在确证无误的条件下,客体才能进入主体,主体才能予以接受,是主体增强自身,而不是主体客体化。

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这一客体,人们存在怀疑是正常的。对于思想性的客体,人们要想接受它,总是要把其和自己原有的思想进行比对,凡是有不一致、有偏差的地方,都会出现怀疑的心理。怀疑其是否过时、是否正确、是否有用等等。关键的问题有两个层次:第一是对于初学者或者接受到一定程度的主体来说,要尽快消除其怀疑,破解其怀疑的依据,打破其设定的“警戒线”,为其顺利和持续接受铺平道路;第二是接受了思想政治理论的主体,则要以思想政治理论为核心,对思想政治理论所倡导的核心意识形态以外的思想、意识等持怀疑态度,划清界限。这是坚持和发展思想政治理论的必要条件。

其次,批判。批判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否定,是从暂时性的角度去审视客体存在的一种方式,意味着主体对客体不满,客体与主体的期待有一定距离。批判的前提是主体对客体有一个理想的预期,希望所批判的客体朝着自己的预期状态转化。批判源于主体对自身的肯定与提升。经过对客体的批判,使之改变和完善,主体才能予以接受,才能把客体主体化,带来主体的扩充与发展。

批判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直接批判,批判客体存在的缺陷,披露客体存在的谬误,找出客体存在的不足。通过直接的批判,祛除客体不良的成分,使客体获得新的发展,主体才予以接受。二是间接批判对客体的有关认识,即打破对客体的传统认识,消除对客体的错误认识,树立对客体的正确认识。通过间接批判,形成对客体良好的认识氛围,创造有利于主体接受的环境条件。所以,批判是促使主体接受的重要动力,是主体深度接受的重要支撑。

再次,否定。否定是主体对客体强烈的排斥和对立,主体对客体不予接纳甚至二者之间出现一种敌对的关系,以消灭对方为己任。否定是不接受的极端表现,也是接受的直接对立面。否定的实质是主客体之间在质上的对立,主体质的规定性与客体质的规定性截然相反,二者在性质上完全不同,无法达到沟通和协调。主体不接受某事物,意味着主体接受了该事物的反面,这是造成主体与客体矛盾的根源。对于否定,我们还应看到其积极方面,即否定之否定,辩证的否定。主体接受客体,要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主体才能真正接受客体,使主体自身获得发展。

对待思想政治理论,否定是必然存在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日益多样化,人们对待思想政治教育也会呈现多样的看法。一方面,针对来自各方面的反面看法,要针锋相对,否定其错误和用心,以自身的真理性去说服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另一方面,针对来自思想政治理论内部的否定观点,则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以否定之否定为动力,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自身丰富和完善,以发展了的理论吸引受众。

总之,应正视不接受的各种表现,承认接受的反面情况,这是我们研究接受不可忽视的重要前提,也是我们研究接受的重要意义所在。

第二,反思、信仰、践行,即接受的肯定状态。接受概念本身是侧重于肯定状态而反思、信仰、践行是肯定状态的主要关节点。

首先,反思。反思是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是对思想进行再思想,对认识进行再认识,借用黑格尔的话,是“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5]。反思内在包含了主体对客体的反映、选择、整合、内化等环节,是理解概念、形成判断、构成推理的过程。为什么说接受思想政治理论首先要表现为反思呢?这主要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自身最大的特征就是思想性,即是一种理性的思想政治理论。对于这样一种高度抽象、理性的思想政治理论,唯有反思,对其进行再认识、再思考,才能真正深入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在精髓。所以,反思是接受思想政治理论的基础。

反思同样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反思思想政治理论内在的思想、逻辑、指向,并且进一步揭示构成思想政治理论的前提、根据,构筑思想政治理论逻辑支点,促使思想政治理论变革和发展。其次,对主体自身的内在思想进行反思,反思自身思想的不足,反思自身思想的层次,反思自身思想进一步发展的根据。这是主体思想高度的自省与觉解。通过自我反思,主体会对思想政治理论做深一步的接受。

其次,信仰。接受不仅在于反思,更重要是信仰,把所接受的客体作为自己相信、信赖的对象,并以之为求索奋斗的目标。当接受从反思阶段进入信仰阶段,意味着接受已转化为主体内在的精神动力,指引主体不断自觉、不懈追求、奋发图强。此时接受已是一种从一般的理解上升为执著的信念,已把所接受之物视为价值目标,并可以排除种种困难甚至做出巨大的牺牲,为所追求之目标持之以恒、永不懈怠。所以,信仰是主体高度自觉的表现,是主体认定所追求之目标是高尚的、是神圣的、是可以付出全部心血去实现的。一旦主体形成坚定的信仰,就会成为主体一生的永恒追求,无论艰难险阻,主体都会为之奋斗终生。

主体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是以思想政治理论为信仰,为指引人生的精神动力。我国思想政治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值得信仰的科学理论。“科学信仰的情形是:将得到科学证明的真理性认识转化为实践活动信仰和信念。坚持相信已被证实的科学真理,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信仰,并用它指导自己的行动,力图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其真理性,使理论真理变成现实。马克思主义就是如此。”[6]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执著的信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广大劳动群众在艰难困苦的革命战争中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可见,信仰对人们、对历史的重大作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信仰,是接受的最高境界。

再次,接受是一种践行。践行是一种身体力行、躬身实践。在践行中,主体将内化的理论外化为实际的行为效果,并在行为效果中验证所接受的理论是否正确,是否有效。所以,践行是接受由心理状态转化为实践状态的桥梁,也是主体实现由理论状态转化为物质状态的质的飞跃,在实践活动中主体的接受获得了物质根基,在实践效果中主体的接受找到了最终的归宿。践行是接受最后的落脚点,一系列的怀疑、批判、否定、反思、信仰都要最终落实到践行中,在实践的效果中验证主体接受行为的一系列过程。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7]也正是由于践行,思想政治教育获得了存在的根据。

主体思想上内化思想政治理论,并在践行中将其外化,是主体接受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人就是以实践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的,实践本身既是精神性地把握客观对象,也是实体性地改造客观对象。在精神性地把握客观对象的过程中,是以实体性的活动为根基;在实体性地改造客观对象的过程中,是以精神性地把握客观对象为前提,但最终是要在实践中改造客观对象,达到预期的价值理想。所以,主体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最终是要回归到实践中去的,实践是主体接受行为的最后落脚点和最终归宿。马克思说:“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8]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理论,更在于指导受教育者的实践活动,以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

(三)接受的美学维度

审美是主体审视客体时所产生的一种愉悦感,亦即客体的某些特征、属性作用于主体的感官系统,在主体的体验中感受到了一种享受、快乐。一般来说,美首先是直接的,是客体刺激主体的感官系统所带来的直接美感。但是,更为深刻的美是内在的,是主体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只有当主体从心里往外感受到某一个客体美时,美才在主体的内心世界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主体对任何客体都是存在审美需求的,对于能带来美感的客体,主体也乐于接受。而对于不能带来美感的客体,主体就会产生一种厌恶感,进而会远离客体,对客体采取拒斥的态度。

主体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的过程中,美感如何体现呢?可以肯定的是,思想政治理论带给主体的绝不是外在美、直接美,而是内在美、间接美。正如恩格斯所言:“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是“思维着的精神”[9]。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专门的思想工作,它给予人的是能够正确、深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它是抽象美,以内在的逻辑给人以严谨、缜密;不是小美,而是大美,以最宏大的视域给人以广阔、深邃;不是单一美,而是复合美,以有机的理论体系构筑了思维的殿堂。所以,当我们领略思想政治理论的博大精深,成功运用思想政治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预期的效果时,我们会由衷体验到思想政治理论的美感。

结语

综上,接受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系统,不仅包括初始的非理性阶段,也包括理性阶段;不仅包括接受的反面状态,也包括接受的肯定状态;不仅包括反思、信仰等内化阶段,也包括践行等外化阶段;不仅是一个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的接受周期,而且是螺旋式上升、不断升华、不断发展、无限至上的过程。对接受问题的研究与重视真正代表了以受教育者为中心,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教育目的,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效果。

注 释: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91.

[2]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70.

[3]笛卡尔著.王太庆译.谈谈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5]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8.

[6]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8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

思想政治课概念教学 篇4

通透了“财政”的概念, 再去解释“财政”的作用, 如“凭借国家权力对财政进行再分配, 从而缩小贫富差距, 从而‘促进社会公平’;通过将资金分配到一些基础设施建设, 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调整国家的财政政策, 从而调整社会的供需关系, 进而‘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等。”这样, 学生在理解财政的作用就事半功倍了。

由上述案例, 我深刻体会到概念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学习中的重要性, 有扎实的概念做基础, 学生对各种复杂的政治原理才能运用自如。因此, 我开始在概念教学上狠下功夫。

一、多种方法, 强化概念教学

1.分解概念, 深入剖析

有些描述性概念, 限制修饰条件多,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复杂, 就要采用化整为零的办法, 将概念分为若干层次, 逐个突破, 即“分解———归类———区别”。例如“按劳分配”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 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 社会以劳动为尺度, 给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 实行多劳多得, 少劳少得的分配原则”我将其分为: (1) 施行范围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2) 分配标准———社会以劳动者的劳动量 (数量或质量) 为标准提供个人消费品;数量指劳动的消耗程度, 而非劳动产品数量, 质量则强调劳动者的劳动熟练度和复杂度; (3) 分配结果———多劳多得, 少劳少得。最后, 还原概念就是, 按劳分配是在 (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 内, (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 社会以劳动为尺度) , 给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 实行 (多劳多得, 少劳少得) 的分配原则。

其他, 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纸币”、“税收”等内涵丰富的概念, 一下子呈现给学生, 学生学起来犹如囫囵吞枣, 不易“吸收”, 而使用层次分解还原法以先分后总的形式将其分成若干简单的层次, 各个击破, 则有助于学生“吃透”概念。

2.比较概念, 避免混淆

高中思想政治有很多近似的概念, 如“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等, 要避免概念混淆, 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联系和对比, 引导学生找出概念之间的共同点和区别。例如在判断国家经济政策的时候, 学生常分不清什么是“货币政策”, 什么是“财政政策”。通过比较法, 让学生找出概念间的异同点, 总结出如下表格:

3.联系实际, 体会概念的本质

很多政治概念难于理解, 是因为概念是对现实生活的抽象, 因其抽象性学生学起来总感觉“隔着一层”。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一层”揭开, 让学生看到概念与生活的联系。例如学习“商品”这个概念, 可以这样设疑: (1) 你的书包是商品么?在什么情况下书包不是商品?在什么情况下书包可以变为商品? (2) 你家的空调是商品么?商场的空调是商品么?工厂仓库的空调是商品么?为什么? (3) 自来水是商品么?河水呢?矿泉水呢?为什么?联系生活, 判断什么是商品, 什么不是, 同一样事物在什么情况下是商品, 什么情况下不是商品, 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4.应用概念, 巩固记忆

对那些思辨性概念需要结合辨析题, 通过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解答辨析题, 需要学生辩证的分析问题, 利用概念或原理对题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判断, 或引用相关的概念或原理说明道理, 因此, 可以起到深化理解、巩固认知的作用。

二、由点及面, 构建知识体系

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教师和学生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与“意义”“措施”有关的知识点上, 忽视概念的学习。“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系统总结时最常用的方法, 若连“是什么”都不清楚, 又怎么能知道“为什么”和“怎么样”?因此, 不理解概念, 那些“意义”和“措施”就只能靠机械的记忆, 成绩自然很难提高。因此, 我主张要加强基础概念的教学。当然, 在复习课上, 仅仅这样还不够, 要在概念教学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利用各概念和知识间的联系, 构建知识体系。

以经济常识部分的复习为例, 可以借助“商品”概念进行展开。由于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那么先划分为几个层次: (1) 商品先是产品, 这就涉及到产品的性能———使用价值, 提高使用价值就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服务, 往小了的说要提高经营者和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往大了说涉及到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科教兴国战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 (2) 商品是劳动产品,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量决定的, 劳动量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算, 价值量与社会劳动时间正相关, 与社会劳动生产率负相关与个别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时间无关, 因此, 又涉及到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等; (3) 劳动产品是用于交换的这就涉及交换的地点———市场, 交换的目的———获得商品的价值、市场的需求等一系列的概念和知识点。这样, 将各个概念或知识点逐层展开, 最终, 可以构建覆盖整个高中范围的政治知识体系。

向基础概念要成绩, 加强概念教学, 由点及面, 构建知识体系。良好的知识体系就像一个收纳有序的抽屉, 对收纳其中的物品 (知识) 就能做到随用随取, 灵活应对各种考试。

摘要:本文结合高中政治教学的实践经验, 提出加强政治概念教学的方法, 以及由点及面构建知识体系, 以此提高学生的成绩。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概念教学

参考文献

[1]刘翻香.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概念教学法[J].中学教学参考, 2012, (11) .

思想政治课概念教学 篇5

【关 键 词】概念;复习;本体;运用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166-03

概念教学似乎是一个“古老”的论题,为喜新厌旧者所不齿,但深入研究后会发现它在教学实践中有着重大的意义。正如歌德在诗剧《浮士德》中所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理论的生命力,需要在实践中来唤醒、延续和超越。

一、从两个高考题透视概念的运用

从长期的教学经验来看,历届高考选择题失分率最高的是经济和哲学题。下面是学生练习2011年全国和地方高考卷中的两个错误率较高的题。

例1:2010年某企业的生产条件处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其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为132元。产量为10万件。如果2011年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而全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该企业2011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为:

A. 1452万元 B. 1320万元

C. 1210万元 D. 1100万元

解析:本题涉及到的概念有价值量、价值总量、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该企业2011年的产量为11万件。产品的价值量是132/(1+20%)=110元。两者相乘是1210元,选C。但选A、D的学生占21%,因为他们不理解单位产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例2.宋朝张先《木兰花》中云:“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下列诗句与题诗所含哲理相近的是:

A. 月满中秋夜,人人惜最明

B.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C.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D.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解析:本题的题干涉及到的概念是矛盾,聚与散是矛盾双方,选D,意指人生聚散无常,充满矛盾。B意指物质是运动的,而选B的学生多达45%,是因为学生望文生义,混淆了矛盾与运动两个概念。

知识运用失误,归根到底在于概念问题。概念在掌握和运用知识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二、概念在高考复习中的“本体”意义

1. 概念是知识教学的奠基石——千教万教教概念。概念是人们在头脑里所形成的反映对象共同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元。若干概念构成一个知识点,若干知识点构成一个章节或板块,若干板块构成一本书。如:高中《经济生活》模块,就是由商品、货币、价格、消费、分配、财政、市场调节、宏观调控、经济全球化等若干概念以及概念间的关系构成的知识系统。如果把教材知识比喻为一幢大厦,概念就是构成大厦的一块块砖;如果把教材知识比喻为一张渔网,概念就是网上的一个个结。正是从这个角度说,概念教学具有“本体”性意义。“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本功的建立在于概念的形成、理解和熟练的运用。抓住概念,就抓住了知识最稳定最坚实的基石。

2. 概念是考核目标的根本点——千考万考考概念。高考考核目标与概念的运用息息相关。从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看,要能把在教材中学到的基本概念和观点用来解释经济、政治和文化现象。这需要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而概念就是联系的桥梁。从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看,要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观点,然后用它来分析和阐释有关现象。其实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就是一个个概念。从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看,就是要运用已知去探究未知,这需要提出必要的论据来论证问题并得出合理的结论。而由概念构成的基本观点就是论证和探究问题的工具。可见,概念是能力养成的基础,是考核目标的核心。

3. 概念是错题讲评的落脚点——千错万错错概念。做题是要用规定范围的知识来正确解读特定的材料和设问,但能否准确、全面、透彻地解读千变万化的题目,归根到底是看能否进行正确的概念定位。学生看不太懂材料时,常常采用瞎蒙瞎猜的方法,往往会掉入预设的陷阱。这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概念,等于埋下了一颗颗隐形的不定时炸弹。在错题中学生常犯的错误有: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偷换概念、近似概念张冠李戴等,从而导致知识定位不全、错位、错误。比如,例2的题干中心是讲矛盾,而B选旨意指运动,在逻辑上就错位了。又如,不能把“方针政策”定位为“社会意识”,那么根本就想不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这个原理。可见,思维阻塞的病根在概念不清。

三、概念在高考复习中的运用模式

如何提高思想政治学科高考复习的有效性呢?把概念进行种种模式化处理是一种重要方法。下面是几大主要策略:

1. 内涵外延是理解概念的基础。概念内涵是指所有组成该概念的事物的共同特性和关系。概念外延是指所有包括在这个概念范围中的事物。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掌握概念的前提。

分解法。通常用于复习概念的内涵。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认为清晰度和分明度是概念的特征。如何把复杂的概念变得简洁直观,分解法是一个化繁为简的好方法。其模式如下:

比如:讲物质这个概念,可以将它分解为三部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客观实在。分别体现了物质的根源性、可知性、客观实在性。讲商品这一概念,可分解为:用于交换、劳动产品两部分,不同于消费品、自然物品。这样复习一目了然,易于理解记忆。

列举法。通常用于复习概念的外延。就是把符合其内涵的所有事物或类别都一一列举,不能扩大或缩小。外延错位是学生审题中的一种常见错误。可用树状图来表示:

比如: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生产力”,除了包含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等三个实体性要素外,还包括科学技术、管理、知识、信息等非实体性要素。资源通常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文化、海洋、气象、土地、自然风光等也是资源。知识掌握灵活则运用就灵活。

2. 三维破解是理解概念的保障。若要透彻了解且正确运用概念,还需要“旁敲侧击”,从多个维度加以观照。常见的维度主要有三大方面。

时空关系。万事万物都处在一定的时空中,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定具有时空关系。就历史发展而言,往往分成不同的阶段,模式如下:

比如货币,从存在形式而言,贝壳、象牙、金银充当过货币,是实物形式;各种纸币诞生后,称为符号货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信用卡等形式的电子货币。唯物主义、人民群众、价值观、外交政策、市场经济等概念都可以放在一定的时空中加以分析。在考试中,知识运用的时空错位也是一种重要错误。

属种关系。属种关系是客观事物大类和小类关系的反映。外延较大的上位概念是属概念;外延较小的下位概念是种概念。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可以构成并列关系。如此层层划分出一级二级三级概念,形成如树枝状的概念图,模式见列举法,或用圈层图表示:

生产关系在《经济生活》中主要包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经济制度又包括所有制和分配制度,所有制又包括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其实现形式又包括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等;分配制度又包括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参与贡献分配等。经济体制又包括市场调节机制、宏观调控手段、社会保障制度等。这样就把知识讲活了,学生在做习题的过程中才能够正确判断和运用生产关系。

辩证关系。辩证性是概念间关系的典型特征,也就是两个概念之间构成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它又分为相同关系、相对关系、相反关系,分别如下图。另外,常见的还有相似关系,可用表格来区分。

相同关系的如国家管理形式又叫政权组织形式、政体;议会制,又称内阁制、责任内阁制、议会内阁制;国家性质又叫国体等。相对关系的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高考多次考到这对关系。如2011年安徽高考文综37题,这类概念还有公平与效率、生产与消费、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国体与政体、经济与政治、物质与意识、系统与要素、量变与质变、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相反关系的如通胀与通缩、集约型与粗放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新事物与旧事物等。具有相似关系的概念很多,如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依法行政与依法执政、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等。

3. 融会贯通是运用概念的利剑。著名教育家布鲁纳主张:“要按照最好的编码系统,提示各种各样的题材,以便保证最大的概括能力。”他认为一种知识概括得越好,或者一种编码系统越概括,它对学习者就越有用。每本政治书大约有几十个概念,其中重要的也就十来个。用一定的编码方式把它们连起来形成一定的结构,就能让学生获得一种提纲挈领的轻松感,它使知识走向融会贯通,运用起来灵活自如。最实用的结构有三种:

串联法。就是先确定一个主题词,以之为红线,把与这一主题紧密相关的知识全部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糖葫芦状的知识结构。要注意的是,不是每一个概念都明显贴着与主题相关的标签,让人一眼就认出来,有一部分是隐性相关,需要仔细甄别。模式如下:

比如:以“公平”为主题,可以串联的概念有:消费、社会主义本质、企业责任、劳动者权利、公平与效率、财政作用、宏观调控、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科学发展等。2010年广东文综卷36题第一问的答案全部出自这个知识串。与串联相关的高考题比较常见,比如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卷38题第三问是以“民主决策”为主题的知识串。在用知识串回答问题时,一定要根据特定材料、特定设问作出选择,不是这个串上的每个点都要用。

跳联法。就是下跳棋,确定一个起跳点,步步关联向前跳。串联法的不同概念是因为同一主题才“走”到一起,跳联法则是因为两个概念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属种关系、并列关系等才牵手相联。其模式如下:

比如:以“自主创新能力”为起跳点,步步关联的概念有:新产品、产品结构、附加值、质量和品牌、劳动生产率、市场竞争力、成本、销量、利润、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发展、生产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地位等。与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相关联的有:资金、人才、经营战略、管理创新、分配方式、科研体制、知识产权、财政、宏观调控、引进来、走出去等。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第38题第二问就可以用这一跳联法来完成。跳联法对意义型、措施型的题比较有效。在运用跳联法回答问题时,也要根据特定材料和设问作出选择,不是答所有关联点。

网联法。相当于东尼·博赞的思维导图。他曾说:“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思维导图一方面能显示出思维的过程,另一方面可以理清层次。”“提高能力的核心就是学会思维,学会组织构建思维。”网联法是属种关系、近似关系、相对关系等的综合运用,也兼有串联法和跳联法的运用。网联法没有固定模式,常见的两种基本模式如下:

网状结构的知识一般是用来复习一个板块或一个族群的知识,它可以是一个单元,也可以是一课一框。它像一幅知识地图一样,让学生能够明确每一个概念在这个地图中的准确位置,辨清知识的经纬和方向,从而减少学生在运用知识中的失误,增强知识运用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比如:《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二课《多变的价格》,就可以把制约价格的种种因素和价格的影响作用编织成一张概念网。

综上所述,概念在思想政治高考复习中具有重要地位。纷繁复杂的一个个知识体系、千变万化的一个个题,它们背后隐藏的简单与平淡,就是一个个概念。“题海无边,回头是岸”,蓦然回首处,原来是概念。

参考文献:

[1]杨树森.逻辑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

[2]戴维·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的观点[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杰罗姆·布鲁纳.教学论[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01.

建构主义与政治课概念教学的整合 篇6

因此,在政治课概念的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概念呈现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头脑中相关的知识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对常识材料开展细致入微的探究性活动,在探究中丰富由自发概念向科学概念发展过程中的体验,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构建概念的“恰当的”心理表征,使学生的政治课概念学习过程变为“学用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相应的观念,并通过相应的概念实例,体会政治课的现实意义。

一、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在政治课概念的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概念的呈现方式更加灵活多样。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用组合的动态的方式灵活地向学生提供图、表、文字或动画等不同概念表示方法,把抽象的概念内涵显性化,从而创设一种学习情境,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

1. 突出了学生主体性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优势互补,学和教并重,强调“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不仅要把他们看作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教具,而且要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政治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会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通过教师的导学、诱思,学生主动投入所学的概念中,自己得出概念,而不是被动地听教师讲概念。当然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确定教学内容,选择组织范例,组织教学活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教学气氛和谐融洽。

2. 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和发展性

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在概念教学中能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困难,不同教学内容的选择,并提供不同的呈现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利用人机的交互,促进概念的学习方式转变,通过对抽象的概念的动态模拟、变式练习等的反复的多元化的呈现,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主动的参与,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供契机。

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做到以人为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起广泛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二、巧用概念教学中“变式”与“比较”

概念教学中“变式”与“比较”的正确运用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有利于排除无关特征,突出有关特征。

所谓“变式”,广义地说,就是同一事物非本质属性的转换,这里是指概念的变化。从概念教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对概念的条件或结论,对概念的呈现方式、表达形式的变化,思想方法、思维方法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或增减或转换。注意运用“变式”,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

例如生产关系,它的“变式”有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我在教学中就制定了下面这张表格,让学生在学习生产关系时,同时学习生产关系的几种“变式”,通过“变式”的学习,更加清晰地掌握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涵。

“比较”,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时,就可以通过比较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发现异同点,进一步加深理解。另外,新旧知识的结合处往往是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上述表格的比较分析能使学生发现、理解新旧概念间的联系,从而掌握概念的方式———概念同化。因此,概念教学中不能忽视“概念同化”这一获取概念的主要形式。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已学知识的积累,“概念同化”应逐步成为学生获取概念的主要形式。

三、把学生的思维带回现实中

概念具有概括性、抽象性、精确性等性征,在学习中,无论是概念形成的方式,还是概念同化的方式,都需要以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某些自发性概念的具体性、特殊性成分作为依托,从中分化出它的理论侧面,使之能借助经验事实,变得容易理解。因此,要把学生的思维带回现实中,使其主动对常识材料进行细致入微的探究性活动。

中学政治课中的概念特别是一些基本概念,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应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重视挖掘与生活实际联系的因素,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具体事物引入概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身处现实问题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借助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对常识性材料进行精微化,使自发性概念逐步摆脱无意识、粗糙、肤浅的劣势,向科学概念发展,达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使学生掌握概念,并能够应用概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在讲“价值规律”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联系平时自己买东西的经验进一步理解价值规律的科学内涵。在讲解价值规律的内容之后,还可以让学生去市场上调查,从月饼价格看价值规律,让学生通过市场调查发现问题。学生经过调查发现,不同品牌、不同包装、不同时间,市场上月饼的价格有很大不同,对这一经济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学生就会对价值规律有一个既感性又深刻的理解。

又如,在讲到“劳动合同”的概念时,我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个体、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发达的开发区这一优势,让学生开展实地调查,通过前后几年的对比分析发现,以前劳动合同不完善而引发的纠纷、报复等事件频频发生,而这几年随着普法工作的展开,工人的法律意识逐渐提高,加上工厂用人制度的健全、政府管理的进一步规范,这类劳动纠纷正逐渐减少。通过实地调查,学生不仅增强了学法的兴趣,而且认识到学法的重要性。

把思想政治课中的抽象理论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课程内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政治,感受到政治不是课本中条条框框的知识,政治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政治。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结合生活实际,主动思考探索,体味学习,提高关心生活、思考现实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四、将学生带入问题中

问题是政治课的心脏。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在思想政治课概念教学中,将学生带入问题中,培养学生有关“问”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创新精神。他们带着更多更高层次的问题走出教室,必然会更好地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丰富学生在概念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将政治课概念的形成过程、形式化的政治课概念及一些相关的材料转化为富有生活意义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把学生带入问题中,在问题情境中展开“火热的思考”,探究概念的本质特征。

例如,在学习“商品”这个概念时,我问学生:“生活中的哪些东西是商品的?”通过讨论,学生回答:“市场上交换的东西。”我接着提问:“那么,为什么只有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呢?不用来交换的东西为什么就不是商品?”这样就把商品概念的生成过程一步一步地问题化,使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探讨,达到对商品的本质属性的理解。

一个概念是如何引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何在,一个概念的生成过程中的诸问题,往往是区分概念的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关键所在。在上述例子中把商品概念的生成过程问题化,学生通过对过程的逐步探究,就能比较容易地区分商品与非商品。

如何创新高中政治概念教学 篇7

一高中政治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高中政治概念教学中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但是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在高中政治概念教学中, 绝大多数的政治教师是采用直接解释的方法, 很少有教师采用渐进的讲述方法, 造成这种现状可能是因为教学时间的限制, 也可能是因为教师对于概念教学并不重视。

在高中政治概念教学中, 教师过度重视概念本身的教学, 对于概念与其他内容之间的联系不够重视, 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 可能是因为教师没有意识到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造成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透彻, 在政治现象的分析中不能全面客观地分析。部分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存在重形式的现象, 忽视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

从教学方法的选取方面进行分析, 当前高中政治教学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情感态度目标等, 教师虽然能够意识到这些任务的区别与教学方式的选取, 但是在教学中, 教学方法比较陈旧,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政治概念内容比较零散, 学生很难提起学习兴趣, 在常见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往往处在被动位置, 影响教学效果。很多政治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直接提问的方式, 让学生自己找答案, 忽视了情景意境的创造, 无法拓展学生的思维。

二创新高中政治概念教学的措施

本文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创新高中政治概念教学。

1. 层次分解还原法的使用

层次分解还原法比较适合于复杂概念的讲解, 尤其是一些描述性的概念或是定义。层次分解还原法就是将概念分解为若干层次, 逐个突破的教学方法。在高中政治概念中, 常见的下定义的方法为种差+属概念。针对下定义的概念教学方法, 可以依次进行分解、归纳、区别。如在农业的概念教学中, 将农业概念分解为劳动部门、劳动对象、劳动方式和劳动目的四个部分。

在高中政治概念教学中, 一些概念的句子非常长, 而且结构复杂, 含有多个限制语句, 这类概念可以先将之分解为内涵单一的知识点, 再进行讲解, 形成一个完整、科学准确的概念。如政治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 非常长, 可以先将概念进行省略表示, 指出制造是一个修饰词语, 再分析修饰语的具体含义, 论述其在句子中的必要性。这种教学方法还可以使用在如社会保障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概念的教学中, 使学生能够全面地理解。

2. 典型问题辨析巩固法

典型问题辨析巩固法比较适合运用在思辨性的概念中, 能够极大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模式, 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主要是因为辨析题的解答要求具有很强的思辨性, 不仅需要分析题目的观点, 还需要辩证性地看待问题, 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需要分析判断相关概念以及题目中的观点, 还需要引用原理来说明, 因此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极大地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如在民主概念的讲解中, 教师可以“民主就是人民当家做主”这一理论来进行教学, 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借助民主概念以及阶级性问题进行讨论, 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学生能够全面巩固和深化民主概念以及民主的阶级性问题。在采用典型问题辨析巩固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采取一些典型的案例, 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覆盖面广, 辩证性强。

3. 联系实际法

在很多学科的教学中都会用到联系实际法, 这种教学方法比较适合使用在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概念教学中, 能够极大地降低教学难度。政治概念很多是对现实生活的抽象, 将概念还原到生活中, 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取实例分析的方法来讲解概念, 也可以采用概念来解释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三结束语

本文先简单分析了当前高中政治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论述创新高中政治概念教学的措施。在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中, 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发展实际, 选取合理的教学方法, 才能更好地促进高中政治概念的教学。需要说明的是, 各种创新方法并不是单独存在的, 在概念教学中可以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兴国.高中政治概念教学创新探索[J].大江周刊 (论坛) , 2012 (12) :281

[2]王春柳.创新高中政治概念教学的方法[J].知识窗, 2014 (4) :79

浅谈概念图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篇8

一、有利于促进知识的整合

政治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在教学中, 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教师往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引导学生将零碎的知识进行整合, 进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使用概念图软件可以节省这部分时间。因为概念图可以将课程结构以图的方式建构, 这样的图示, 可以帮助学生观察各概念间的关系和整体概念的组织结构, 进而形成学生的认知结构。对教师而言, 概念图是个很好的分析和规划课程单元的工具, 教师的复杂想法及组织、课程的重点、教科书的编排体系等都可以概念图展示和分析。图一是笔者在讲述新课时用Inspiration8 软件制作的概念图, 将学生的认知放在整体的结构化背景下展开,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书本内容的整体把握, 又有利于学生建立各知识点的横向联系, 从而形成良性的认知结构。这样, 教学再也不会因为文本剖析的深入而变得支离破碎, 迷失方向。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

概念图正是从主要概念或中心问题 (Main Idea) 出发 (见图二) , 利用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 借助自己的想象与联想、直觉与灵感来完成的。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先提取出学习内容的主要概念或者形成问题利用问题来驱动教学, 然后利用Inspiration, 让学习者围绕主要概念或中心问题进行发散思维, 即要想学习和理解新的概念 (Main Idea) 需要先知道那些概念 (下层级概念) , 如此依次往下层层分解, 一直到和学习者已经掌握的概念知识接轨, 同时还可以列出每一个概念 (节点) 的衍生问题而将学习者头脑中的知识形成一个概念图。这整个过程是一个学习者根据中心问题进行发散思维, 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以往的灌输式教学不同, 学习者不是以接受和记忆为主, 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思维, 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事实证明, 这样的学习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有着重大的作用。

三、提升复习的效率

初中政治七、八年级所学的大部分知识是不列在中考范围之内的, 但是新课标中, 各个环节的内在知识联系非常紧密, 所以不能完全割裂三年教材的内容, 尤其是内在的知识联系, 它们是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笔者在复习“依法治国”这部分内容时, 利用Inspiration软件制作了概念图 (见图三) , 由“依法治国”这一概念逐层展开, 既涉及到了初三所学的法律知识, 也涵盖了七、八年级所学的相关内容, 使这些零散的知识结构化、条理化、系统化。

四、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概念图作为评价工具, 可以反映学生已有概念、把握知识特点、联系及产生新知识的能力, 通过学生在概念图中列举的概念节点可获知学生对概念意义理解的清晰性和广阔性。

首先, 概念图可以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只有当学生将新旧知识关联起来时, 才发生了有意义学习。因此, 在新的学习开始之前, 有必要对学生的已有经验或知识进行调查, 概念图就是其中很好的工具之一。教师可指导学生针对已学知识手绘一张概念图, 通过概念图教师可以诊断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 进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 以及学生的认知方式, 调整教学目标, 指导教学设计。其次, 概念图还可以评价学生认知结构。它可以考查学生对于某块知识的理解, 用图的方法可视化地表现出概念之间的联系。教师通过概念图可以了解某知识领域的关键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是怎样组织起来的, 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出学生认知中的错误或不足之处。

五、概念图在政治教学中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1.在运用概念图进行教学时, 尤其是要求学生绘制概念图时, 教师应该详细地向学生介绍概念图的表达方式、制作方法, 给学生一些典型的示范性例子, 显示概念图对政治学习的好处。在学习初期, 学生学习概念图的绘制的时间较长, 并可能需要多次修改, 这是很正常的, 要善于发现学生在绘制概念图中出现的闪光点和创新之处, 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2.在运用概念图进行教学时, 要注意运用得当, 不能不顾内容的实际情况而盲目运用, 造成时间上的浪费。通常情况下, 一个关键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并且相联系的知识内容比较丰富的时候, 可以选择使用概念图, 这样既方便了老师的教, 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笔者认为, 在政治教学中, 概念图在复习课中的价值体现比较突出。

3.在政治课教学中, 教师往往需要引用大量的文字材料作为佐证观点的依据, 这时, 使用概念图是不适合的。因为概念图的展示界面较小, 不适合大量文字界面的展示, 为克服这样的弊端, 教师可制作一幅PPT, 将文字材料打在PPT上, 然后将PPT超链接到概念图上即可。

思想政治课概念教学 篇9

一、正确把握原认知结构, 采用有效的教学对策

所谓原认知结构就是指学习者在接触新知识之前已具备的认知结构。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表明, 认知结构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在数学教学中, 主体表现为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 客体表现为要学习的新数学知识。教师必须正确把握学生的原认知结构, 才能制定有效的教学对策。

学生在学习导数之前, 已具有极限和连续等基本知识。根据这一情况, 笔者从研究学生所熟悉的实际问题入手, 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地引出导数定义。

求物体的运动速度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问题。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学生一般都会运算, 即v=s/t。困难在于, 如何求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即瞬时速度?

例如, 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为现要研究t=2秒时落体的瞬时速度。

笔者让学生自己先算出t在2秒到3、2.1、2.01、2.001秒各段时间内落体的平均速度并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结果 (表略) 得出如下认识:

以上每个平均速度都不能作为T=2秒时瞬时速度;当△很小时, 在[2, 2+△t]时间内速度变化不大, 平均速度近似于2秒时的瞬时速度, △t越小近似程度越高。当△t→0时

进而让学生头脑中产生如下思想:把当△t→0时, V的极限定义为t=2秒时的瞬时速度是合情合理的。即

在这基础上, 笔者又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中总结出计算方法:第一, 求路程增量△S;第二, 求平均速度第三, 求极限就得到瞬时速度。

自由落体的速度问题解决以后, 再用同样的方法讨论一般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非恒定电流的电流强度问题。这样, 由浅入深, 从特殊到一般, 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最后再抽象概括, 得出导数定义。

从数学上来看, 解决上述两个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是一样的, 抛开它们的实际意义, 即可看出它们都是函数的增量与自变量增量之比的极限。

二、突出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思想要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里形成, 教师只是助产士。”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 进而发现。

例如, 在解决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问题时, 首先, 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速度看成是不变的, 求出平均速度然后, 用平均速度来近似地代替t0时刻的瞬时速度;最后, 令△t→0, 的极限值就是所求的瞬时速度。

再如, 求非恒定电流的电流强度。首先, 将在很短的时间内的电流强度看成是恒定的, 求出平均电流强度;然后, 用平均电流强度来近似地代替t0时刻的电流强度I (t0) ;最后, 令△t→0, 的极限值就是t0时刻的电流强度。

通过以上引导、分析, 解决上述问题的思想方法便自然而然地在学生头脑中产生, 即:在小范围内以不变代变, 用近似代替准确, 然后取极限, 使近似转化为准确。这是微积分的一个基本思想方法——极限法, 学生掌握了这一思想方法, 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这对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

三、剖析定义结构, 引导学生主动构建

导数概念是用构造法引进的, 它的结构复杂、层次多, 学生初次见到这些结构式总感到“抽象”难以理解。因此,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此进行结构分析, 这不仅是导数概念教学的需要, 也是为后面定积分概念的教学奠定基础。为此, 笔者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让学生讨论:

1) 结构式共由几个层次构成?2) 每一层的结构是怎样的?3) 有什么实际意义?

明确这些问题后, 便可得出求导数的三个步骤:1) 求函数增量△y, 2) 算比值3) 取极限。接着按上述步骤做几道求导练习, 导数定义结构便可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

四、充分借助直观, 深化导数概念的理解

微积分的起源之一就是研究曲线的切线。弄清导数的几何意义除能加深理解导数概念外, 还有助于今后运用数形结合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为了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阐述切线概念的形成过程, 我们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 生动、形象地演示其变化过程。具体做法是:在《几何画板》中画出图形, 使用其动画功能让动点沿曲线运动到切点, 这时割线就运动到它的极限位置。这里要特别说明, 并非与曲线只有一个交点的直线都是切线, 如y轴与抛物线y=x2只有一个交点, 但不是切线, 切线是割线的极限位置。割线的倾斜角→切线的倾斜角, 切线的斜率是割线斜率的极限。从而得到函数y=f (x) 在点x的导数f' (x) 在几何上表示曲线y=f (x) , 在点M (x, y) 处的切线斜率。应强调点M (x, y) 是在曲线上, 而不是在曲线外。

以上是笔者运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教学实践的初步尝试。实践证明, 这样做, 能提高学生主动建构的积极性, 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

摘要:将建构主义的观点运用到导数概念的教学中, 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结构, 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构建, 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深化导数概念的理解, 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建构主义,导数,认知结构

参考文献

[1]郑毓信, 梁贯成.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浅谈概念图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篇10

一、有利于促进知识的整合

政治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教师往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引导学生将零碎的知识进行整合,进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使用概念图软件可以节省这部分时间。因为概念图可以将课程结构以图的方式建构,这样的图示,可以帮助学生观察各概念间的关系和整体概念的组织结构,进而形成学生的认知结构。对教师而言,概念图是个很好的分析和规划课程单元的工具,教师的复杂想法及组织、课程的重点、教科书的编排体系等都可以概念图展示和分析。图一是笔者在讲述新课时用Inspiration8软件制作的概念图,将学生的认知放在整体的结构化背景下展开,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书本内容的整体把握,又有利于学生建立各知识点的横向联系,从而形成良性的认知结构。这样,教学再也不会因为文本剖析的深入而变得支离破碎,迷失方向。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

概念图正是从主要概念或中心问题(Main Idea)出发(见图二),利用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借助自己的想象与联想、直觉与灵感来完成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提取出学习内容的主要概念或者形成问题利用问题来驱动教学,然后利用Inspiration,让学习者围绕主要概念或中心问题进行发散思维,即要想学习和理解新的概念(MainIdea)需要先知道那些概念(下层级概念),如此依次往下层层分解,一直到和学习者已经掌握的概念知识接轨,同时还可以列出每一个概念(节点)的衍生问题而将学习者头脑中的知识形成一个概念图。这整个过程是一个学习者根据中心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以往的灌输式教学不同,学习者不是以接受和记忆为主,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思维,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事实证明,这样的学习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有着重大的作用。

三、提升复习的效率

初中政治七、八年级所学的大部分知识是不列在中考范围之内的,但是新课标中,各个环节的内在知识联系非常紧密,所以不能完全割裂三年教材的内容,尤其是内在的知识联系,它们是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笔者在复习“依法治国”这部分内容时,利用Inspiration软件制作了概念图(见图三),由“依法治国”这一概念逐层展开,既涉及到了初三所学的法律知识,也涵盖了七、八年级所学的相关内容,使这些零散的知识结构化、条理化、系统化。

四、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概念图作为评价工具,可以反映学生已有概念、把握知识特点、联系及产生新知识的能力,通过学生在概念图中列举的概念节点可获知学生对概念意义理解的清晰性和广阔性。

首先,概念图可以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只有当学生将新旧知识关联起来时,才发生了有意义学习。因此,在新的学习开始之前,有必要对学生的已有经验或知识进行调查,概念图就是其中很好的工具之一。教师可指导学生针对已学知识手绘一张概念图,通过概念图教师可以诊断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以及学生的认知方式,调整教学目标,指导教学设计。其次,概念图还可以评价学生认知结构。它可以考查学生对于某块知识的理解,用图的方法可视化地表现出概念之间的联系。教师通过概念图可以了解某知识领域的关键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是怎样组织起来的,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出学生认知中的错误或不足之处。

五、概念图在政治教学中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1.在运用概念图进行教学时,尤其是要求学生绘制概念图时,教师应该详细地向学生介绍概念图的表达方式、制作方法,给学生一些典型的示范性例子,显示概念图对政治学习的好处。在学习初期,学生学习概念图的绘制的时间较长,并可能需要多次修改,这是很正常的,要善于发现学生在绘制概念图中出现的闪光点和创新之处,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2.在运用概念图进行教学时,要注意运用得当,不能不顾内容的实际情况而盲目运用,造成时间上的浪费。通常情况下,一个关键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并且相联系的知识内容比较丰富的时候,可以选择使用概念图,这样既方便了老师的教,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笔者认为,在政治教学中,概念图在复习课中的价值体现比较突出。

3.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往往需要引用大量的文字材料作为佐证观点的依据,这时,使用概念图是不适合的。因为概念图的展示界面较小,不适合大量文字界面的展示,为克服这样的弊端,教师可制作一幅PPT,将文字材料打在PPT上,然后将PPT超链接到概念图上即可。

思想政治课概念教学 篇11

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相互关系的图示方法,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康奈尔大学诺瓦克(Josehp D.Novak)等人,根据奥苏贝尔(David P. Ausubel)的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教学工具和思维工具。奥苏贝尔学习理论体系表明: 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是学习者已掌握的知识,当学习者有学习的意向,并把所要学的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1]

概念图在西方国家的中小学教学中运用非常普遍,它既可以手工绘制,也可以利用电脑软件进行绘制。随着建构主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 尤其以Inspiration为代表的一批功能强大的概念图绘制软件的普及和推广,概念图的时代特征更为明显。俗话说,“一图胜千言”,当教师设计并制作概念图呈现给学生后,学生会从图中读到很多信息,会快速理解教师要表达和传授的知识,而且非常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可以这么说,概念图作为教学工具,能促使教师深层次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从全局的高度审视整个课堂的知识框架和课堂结构,尤其是能促使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习者的身份开发、架构更适合学生的课程,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同时,概念图作为学习工具,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和品质的提升, 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开展。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框架,教师往往费时费力,且事倍功半。而运用概念图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整合零散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示抽象的问题,从而使零散的知识变得集中,使杂乱的知识变得有规律, 使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高涨的学习热情,学习变得主动和有意义。

一、借助概念图,梳理整合知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思想品德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理论性和抽象性,因而学生在学习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时,往往主要靠死记硬背,囫囵吞枣,不能全面、深入、整体地把握与理解。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要花费很大精力,让学生对抽象的知识进行理解与运用。而运用概念图进行教学,尤其是通过层次、结构图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来龙去脉一目了然,对知识间的联系与运用了然于胸。在教学中,教师的构图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观察各概念间的关系和整体概念的组织结构,进而形成整体的认知结构。对教师而言,概念图是教学的好帮手,可以将教学设计、课程重点、知识结构等予以展示和分析。对学生而言,概念图是学习的好工具,可以立体化地呈现和展示学习的内容,有利于建立各知识点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知识的整合。例如,图1展示的是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法律部分的概念图。通过这一概念图,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它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二、绘制概念图,引发头脑风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概念图可以显示因果、层级、分支程序、整体局部等关系,它能让我们一目了然地分析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可利用概念图作为学生学习的支点,使学生在搭好的支架上学习,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建构概念图不仅可以由教师来实施,而且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在课堂教学中,当我们越来越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断尝试与体验时,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学生学习的能力在快速提升。在绘制概念图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被极大地激发,进而引发头脑风暴,自然而然地扩散思维,甚至发现自己从来没注意到和意识到的知识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从而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解与认识。在教学中, 笔者往往以问题为驱动,然后利用Inspiration让学生围绕概念或节点进行发散性思维,其基本程序是:自由联想—头脑风暴—观点质疑—甄选最优— 层层分解—归类整理—构建网络—形成共识。它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提供了较好的平台与载体,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和创新能力就会得到较好的培养。

三、设计概念图,转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概念图作为一种学习策略,能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小组合作,进而学会合作学习,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设计、构建概念图的方式。例如,在 “科学的行动指南”的教学中,笔者让各学习小组围绕标题设计概念图,结果发现:不同的小组,研究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如有的小组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设计(如图2),而有的小组则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设计(如图3)。

各小组完成概念图制作后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他们发现,以上两个概念图均有局限性。如何补充、修改、完善形成比较系统、合理、科学的认识?这时教师的指导就尤为重要。在笔者的指导下,他们明白了各自存在的问题,再通过小组合作,共同理清了主干和分支的关系,完成了该内容主要结构的构建,形成了如图4所示的概念图。

上一篇:同时履行抗辩权下一篇:开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