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分类检测论文

2024-06-03

白细胞分类检测论文(精选7篇)

白细胞分类检测论文 篇1

摘要:目的:探讨液基细胞学检测和TBS分类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宫颈病变患者200例, 采用液基薄层细胞制片技术 (TCT) , 依据TBS诊断标准报告结果, 与患者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本组经TCT诊断炎症120例, 不明确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 (ASC-US) 40例, 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LSIL) 16例, 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HSIL) 16例, 鳞状细胞癌 (SCC) 8例;经病理确诊炎症108例, ASC-US 24例, LSIL 31例, HSIL 29例, SCC 8例。结论:液基细胞学检测是筛查宫颈病变的重要方法, TBS分类报告法直观、易懂, 病变性质一目了然。

关键词:宫颈病变,液基细胞学检测,TBS

子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一种恶性疾病[1], 严重危害着女性健康, 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疾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传统的巴氏五级分类法由于假阴性率较高, 逐步被现代细胞学新技术液基薄层细胞制片技术 (TCT) 和TBS分类法取代。为探讨液基细胞学检测和TBS分类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宫颈病变患者200例, 给予液基薄层细胞检测和TBS分类诊断, 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宫颈病变患者200例, 年龄21~64岁, 平均39.9岁, 所有患者均有性生活史。

方法:液基薄层涂片制作:嘱咐患者在采集前2 d内不用药、不过性生活、不清洗外阴, 用无菌棉签将宫颈表面的黏液擦去, 然后用宫颈刷插入子宫颈管内围绕宫颈顺时针方向旋转5周, 之后将刷头放入收集瓶内, 利用液基薄层制片机制成直径2 cm的薄层细胞涂片, 95%的酒精固定后巴氏染色, 依据TBS诊断标准报告结果, 同时结合患者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

TBS分类标准: (1) 不明确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 (ASC-US) ; (2) 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LSIL) ; (3) 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HSIL) ; (4) 鳞状细胞癌 (SCC) [2]。

结果

TCT检查与病理诊断情况比较:本组经TCT诊断炎症120例, 不明确意义的ASC-US40例, LSIL16例, HSIL16例, SCC8例;经病理确诊炎症108例, ASC-US 24例, LSIL 31例, HSIL 29例, SCC 18例, 见表1。

讨论

应用TCT检测与TBS分类诊断的必要性:传统的巴氏五级分类法被应用近半个多世纪, 在子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和降低死亡率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其存在较高的假阴性率或假阳性率[3], 国外已停用该技术, 目前使用的是宫颈液基薄层细胞检测技术。近年来, 宫颈癌的高危因素如过早性生活、多性伴侣、HPV感染和性病等发生率逐渐升高, 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率逐渐升高, 并且趋向年轻化[4]。

TCT在宫颈细胞学中的应用: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宫颈疾病的有效筛查方法, TCT是近年的新技术。由于TCT有较高的检出率、准确率, 以及对宫颈损伤小、具有无创性[5], 故特别适合于妇女病普查及妇科门诊中使用。TCT取代了传统的巴氏法, TCT能够获取宫颈管内的脱落细胞, 取出后保存于细胞保存液, 从而避免了部分细胞的丢失和细胞过度干燥, 而且标本Thinprep2000系统程序做处理使血液、炎细胞、上皮细胞、黏液等分离制成薄层涂片, 在薄片中异常细胞易于辨认。TCT也存在一定的漏诊率, 如宫颈肥大、宫颈过长时取样过程中未取出病灶处或病灶局限部位。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 本组经TCT诊断炎症120例, 不明确意义的ASC-US40例, LSIL16例, HSIL16例, SCC8例;经病理确诊炎症108例, ASC-US 24例, LSIL 31例, HSIL 29例, SCC 8例。由此可见, TCT是筛查宫颈病变的重要方法, TBS分类报告法直观、易懂, 一目了然病变性质,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军.液基细胞学应用于宫颈癌筛查的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4, 20 (9) :553-554.

[2]李剑兰, 程向华.液基细胞学检测配合阴道镜下活检在早期宫颈病变筛查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 2009, (26) :3747-3748.

[3]李琳, 张继勤, 庄苏陵, 等.宫颈刮片、阴道镜及HPV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J].肿瘤基础与临床, 2007, 4 (14) :13-15.

[4]刘植华, 李悦, 李英勇.宫颈癌的早期诊断[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4, 20 (7) :435-436.

[5]Munoz N, Bosch FX, desanjose S, et al.Epidemiologic classification of HPV type associated with cervical cancer[J].Intemational a 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muhicemter cervical cancer study guoup[J].N Engl.J Med, 2003, 348:518.

白细胞分类检测论文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查2009年7月-2010年6月炎性感染患者187例作为感染组, 其中男95例, 女92例;年龄14~75岁, 中位年龄38岁;其中细菌感染108例 (细菌感染亚组) , 病毒感染36例 (病毒感染亚组) , 病毒合并细菌感染43例 (合并感染亚组) 。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54例, 女46例;年龄17~58岁, 中位年龄35岁。2组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及试剂 hs-CRP水平采用贝克曼DXC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试剂盒由北京九强公司提供。WBC计数及NC分类采用迈瑞5500型血细胞分析仪测定, 试剂用迈瑞公司配套试剂, NAP使用上海太阳公司生产的NAP细胞组化试剂。

1.3 方法 hs-CRP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 操作严格按说明书设好各项反应参数、定标通过;WBC计数及NC分类计数采用EDTA-K2抗凝静脉血;用清洁玻片推制新鲜血膜, 快速晾干后再按严格说明书进行NAP细胞组化染色、计数。每项室内质控均在控方可进行标本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多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细菌感染亚组和合并感染亚组hs-CRPWBCN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P<0.01) , 病毒感染亚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且细菌感染亚组hs-CRPWBCNC水平最高, 合并感染亚组次之, 病毒感染亚组最低, 3亚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感染组NAPNAP积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 ;且细菌感染亚组NAPNAP积分最高, 合并感染亚组次之, 病毒感染亚组最低, 3亚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 论

感染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 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或病毒合并细菌感染, 这些感染的临床表现都很相似, 给医师对患者的诊疗带来一定难度[1]。感染性疾病常用指标有hs-CRPWBCNCNAP及病原学检测等。hs-CRP因其检测灵敏度比传统的C反应蛋白更高而命名的, hs-CRP在肝脏内合成, 当人体组织受损有炎症时, 由肝细胞及活化巨噬细胞产生白介素-6 (IL-6) , 刺激机体产生hs-CRP, 可在6~12h检测到, 24~48h明显升高, 可高出正常值100~1000倍, 半衰期短, 炎症控制后可迅速下降[2]。因此, hs-CRP的高低与疾病的炎性反应程度及感染的种类密切相关[3], 而不同病因也与反应程度相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P<0.01;与细菌感染亚组比较, △P<0.05, ▲P<0.01;与病毒感染亚组比较, ☆P<0.05, ★P<0.01

关[2,4]。hs-CRP用于区分各种炎性感染 (如细菌、病毒) , 近年在临床中得到广泛使用。WBCNC分类是传统用于各类感染的监测指标, 至今仍被普遍应用[5]。本结果显示, 细菌感染亚组和合并感染亚组hs-CRPWBCN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P<0.01) , 病毒感染亚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且细菌感染亚组hs-CRPWBCNC水平提高, 合并感染亚组次之, 病毒感染亚组最低, 3亚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NAP存在于成熟中性粒细胞中, 它的增高和减低具有很重要的临床鉴别诊断意义。它常用于鉴别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及做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疗效观察重要指标之一。它亦是鉴别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感染指标之一, 细菌感染NAP增高明显, 病毒合并细菌感染NAP亦增高但无细菌感染明显, 病毒感染则一般变化不明显或稍增高。本结果显示, 感染组NAPNAP积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 ;且细菌感染亚组NAPNAP积分最高, 合并感染亚组次之, 病毒感染亚组最低, 3亚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本文还显示, 细菌感染亚组的hs-CRPWBCNCNAP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 但以hs-CRP升高最为显著, 其次为NAP, 因此认为hs-CRPNAP可作为早期鉴别细菌、病毒感染的敏感指标之一。如hs-CRP<10mg/l、病程>6h, 同时NAP增高不明显的基本可排除细菌感染;如hs-CRPNAP明显升高, 应考虑细菌感染或病毒合并细菌感染的可能。有关研究表明对NAP明显增高患者, 用抗生素治疗后疗效显著。因此hs-CRPNAP对早期鉴别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及对临床是否使用抗生素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总之, hs-CRPWBCNCNAP的检测, 都有助于感染病原学的鉴别诊断, 尤其是hs-CRPNAP, 它们在疾病早期诊断、鉴别及指导临床及时应用抗生素、降低病死率或避免抗生素滥用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 (NAP) 、白细胞 (WBC) 及中性粒细胞 (NC) 分类检测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187例感染性疾病患者作为感染组, 其中细菌感染108例 (细菌感染亚组) , 病毒感染36例 (病毒感染亚组) , 病毒合并细菌感染43例 (合并感染亚组) 。另选取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2组行hs-CRP、NAP、WBC及NC检测, 并比较分析。结果 细菌感染亚组和合并感染亚组hs-CRP、WBC及N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P<0.01) , 病毒感染亚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且细菌感染亚组hs-CRP、WBC及NC水平最高, 合并感染亚组次之, 病毒感染亚组最低, 3亚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感染组NAP及NAP积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 ;且细菌感染亚组NAP及NAP积分最高, 合并感染亚组次之, 病毒感染亚组最低, 3亚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血清hs-CRP、NAP、WBC及NC分类检测是感染性疾病早期鉴别诊断快速有效的诊断指标之一。

关键词:超敏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分类,感染

参考文献

[1]金伟民.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在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乡村医药, 2008, 15 (5) :56.

[2]叶成林, 张伟民, 门琼, 等.CRP、NAP、WBC、DC的联合检测在中晚期肿瘤患者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J].河南肿瘤学杂志, 2005, 18 (3) :202-203.

[3]赵永新, 李倩, 张莉.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沉等指标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5, 2 (3) :282-283.

[4]Peltola H, Jaakkola M.C-reactive protein in earlydetection of bacteremic versus viral infections inimmunocompetent and compromised children[J].J Pediatr, 1988, 113 (4) :641-646.

白细胞分类检测论文 篇3

关键词: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 (WBC) ,白细胞分类计数 (DC) ,新生儿,感染

长期以来, 对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抗生素疗效的观察仍存在问题。研究发现, CRP是感染的急性期反应物;在组织损伤的急性期, 特别是细菌感染时其阳性率可高达96%, 并随着感染的加重而升高。同时它还有助于细菌、病毒感染的鉴别, CRP的水平与组织损伤后修复的程度也有密切关系。因此CRP可作为疾病急性期的一个衡量指标。同时, 结合白细胞的计数升高伴中性粒细胞的升高、中性粒细胞出现中毒颗粒、空泡等变性改变, 对细菌性感染的早期诊断快速有效, 在临床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疗效的观察上均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 回顾调查2007年10月至2009年2月已明确诊断有感染的150例新生儿和30例出生3天的健康新生儿血清CRP的检测结果。

(2) 标本全部来源于我院的新生儿科住院患者和门诊体检人群, 年龄为1d~30d。收集这些病例的CRP、WBC和DC这三个指标, 进行统计学分析。

1.2 方法

(1) 用HITACHI日立70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长征CRP试剂, 采用胶乳增强透射比浊法对所有标本进行检测

(2) 用深圳迈瑞BC-5300全自动五分类血球计数仪对标本进行血常规检查。

(3) 用瑞氏-姬姆萨快速染色液对标本复片染色检查

(4) 根据临床表现进行相关测试。例如:咽拭子培养, 血培养, 血沉等测定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1) 根据CRP的测定值分成3组, 如表1, Ⅰ组为0到10mg/L, Ⅱ组为10~100mg/L, Ⅲ组为大于100mg/L, 与对照组进行统计学比较, P<0.01。

(2) 将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进行统计学比较, P<0.01 (表2) 。

3 讨论

(1) 从表1中可以看出, 92%新生儿感染血清CRP值均有升高, 其CRP含量与对照组比较, P<0.01, 差异有显著性.且经有效抗生素治疗1周后, 血清CRP含量与未治疗时比较, P<0.01, 差异有显著性, 有统计学意义。

(2) 从表2中看, 在92%的患儿CRP升高的同时, 有56%新生儿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 有66%的患儿出现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升高, 这说明感染血清CRP值与WBC、DC呈正相关, 这与文献报道[1]相符合。对CRP值升高而WBC反应不敏感的患儿复片染色后看细胞形态, 如表2示: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升高, 此时, 如果出现中性粒细胞的胞体肿胀, 胞核不分页或分叶增多 (以分4叶、5叶者多见) , 胞核退化, 胞浆内颗粒增多或减少, 中毒颗粒阳性或者空泡变性等等, 对诊断感染的意义较大。研究者还认为发热、没有感染征象而伴CRP升高的儿童, 有必要考虑深部感染的可能, 应作进一步的微生物监测, 如咽拭子培养, 血培养等。

(3) 在临床疑似细菌性感染中, 监测中性粒细胞的比例、WBC、DC及CRP值可指导抗生素的应用。若上述各值在发病后24h内仍正常, 则可以不用抗生素;若升高的CRP下降后又出现第二次升高, 则应考虑加大抗生素剂量。但在新生儿败血症时, 在感染控制后或在证实i复查细菌培养阴性之前, 还不能根据CRP值而停止使用抗生素[2]。

(4) 正常健康人的CRP值非常低, 一般<8mg/L, 而在炎症或急性组织损伤后, CRP的合成则在4~6h内迅速增加, 36~50h达高峰, 峰值可为正常值的100~1000倍, 其半衰期较短 (4~6h) 。在另一方面, 大多数病毒感染的患者, CRP值较低<20mg/L。但有时也可升高, 甚至>100mg/L。一般来说, 经积极合理治疗后, 患者CRP值在3~7d可迅速降至正常。

4 结语

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不成熟, 但在急性炎症时, 肝脏可以合成大量的CRP, 因而大多数细菌感染的新生儿, CRP在一定时期内均有升高, 而本组150例感染患儿血CRP均升高。与之相符。CRP的升高亦可出现于非细菌感染的情况下, 如胎粪吸入、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在另一方面, 由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常常不会象年长儿那样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等支持感染的指标,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需要时间较长, 并且阳性率低, 从而使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受到限制。国外研究认为CRP是一种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手段。新生儿败血症早期, CRP的敏感性为47%~100%, 特异性是6%~97%, 阴性预期值往往高于阳性预期值。变化范围如此之大, 可能与CRP的正常值、检测方法、样本的收集时间和方法以及患者的挑选等因素有关。同时, CRP还可以用于监测对治疗的反应及是否有合并症出现。

综上所述, CRP的监测较常规检查更敏感, 特异性较高, 它可以辅助细菌与非细菌感染间的鉴别, 判断组织炎症或损伤的程度, 而且有利于观察患者对治疗的反应。但据目前的研究数据尚不能将CRP变化作为唯一使用或终止使用抗生素的依据, 还必须和WBC、DC、血沉、血培养等其他化验方法联合起来, 提高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疗效的观察。

参考文献

[1]刘翠青, 邢小芬.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 2005, 2 (2) :60.

白细胞分类检测论文 篇4

1材料与方法

仪器:日本希森美康 (Sysmex) 公司生产的sysmex XS-800i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仪器使用一个半导体激光器+核酸荧光染色+光检测器模块应用流式细胞计数法执行白细胞计数和五分类分析, 得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百分比。

1.1 检测对象

2010年8月以来, 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 年龄5~61岁, 共156例

1.2 方法

取静脉血2 ml 注入含15%EDTA-2K抗凝剂的抗凝管中, 上下颠倒4~5次, 充分混匀, 用自动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验和白细胞分类测定;同时, 用该血液推血膜片二张, 经瑞氏染色后进行显微镜白细胞分类计数, 共计数200个白细胞, 得出各类白细胞所占百分比, 与全自动血细胞之分类结果进行对比。

2结果

应用日本希森美康 (Sysmex) 公司生产的sysmex XS-800i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得出的分类结果与显微镜白细胞分类结果进行对比实验[2], 在156例对比结果中有151例除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有差异 (P<0.01) 外, 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两法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 (P>0.05) , 见表1, 有5例患者仪器出现不分类或有部分分类结果, 并出现异常图谱和报警提示, 报警提示内容有:出现大量幼稚细胞;出现有核红细胞;核左移;核聚集;血小板聚集;异常淋巴细胞等。

有5例仪器不分类或有部分分类结果, 并出现异常图谱, 在5例仪器不分类或有部分分类结果, 并出现异常图谱和报警提示, 报警提示内容有:出现大量幼稚细胞;出现有核红细胞;核左移;核聚集;血小板聚集;异常淋巴细胞等。5例患者经显微镜分类, 其中4例血涂片中有杆状核以前的幼稚细胞出现, 1例出现异常淋巴细胞。提示以后工作中, 当仪器出现异常图谱或提示有异常结果时, 一定要进行显微镜分类检验。5例仪器不分类或有部分分类结果, 并出现异常图谱和报警提示情况的见表2。

3讨论

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正以省时、省工、省力为特点被检验工作者全面采用, 分类结果绝大多数与显微镜分类方法的结果是相符合的。本文的156例对比分析的结果中有151例除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有差异 (P<0.01) 外, 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两法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 (P>0.05) 。在15例中, 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显微镜分类结果均比自动化仪器结果低, 而且差异显著 (P<0.01) , 原因可能因为显微镜检查是手工涂片, 细胞在血涂片中分布不均匀, 加之显微镜观察血涂片有一定的局限性、或区域性、或分类计数数量较少所致, 虽有一定的差异, 但对临床诊断影响意义不大。但也有少数结果仪器无法分类或部分分类, 虽有异常的图谱提示, 但不能满足临床要求。本文156例中有5例出现此种现象, 主要是血液中存在大量幼稚细胞和异常淋巴细胞, 仪器虽有提示但却无法识别造成的, 出现此类情况, 应该用显微镜分类加以结果, 在5例不分类的患者结果中4例显微镜分类均发现有白血病细胞, 经临床与骨髓检验诊断为白血病患者。提示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引起重视, 如出现WBC总数明显增高或伴有Hb不同程度的减低时, 一定要认真分析并结合手工法进行显微镜分类, 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摘要:目的 对比血细胞计数仪和手工显微镜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差异。方法 对156例血标本同时进行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五分类分析和经瑞氏染色后进行显微镜白细胞分类计数分析对比。结果 大多数结果 是一致的, 但也存在一些差异。结论 自动计数仪省时、省力, 存在盲区, 手工费时、繁琐, 结果 可靠, 两者相结合, 给临床诊断提供更大的帮助。

关键词: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显微镜白细胞分类

参考文献

[1]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132-136.

白细胞分类检测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80例白血病初诊患者均具备完整的血常规检查资料, 同时均与白血病相关诊断标准相符合。其中, 男48例, 女32例;最小年龄13岁, 最大年龄49岁, 中位年龄 (26.8±2.1) 岁。

1.2 所选仪器及试剂

选用日本光电MEK8222K作为五分类血球仪;同时, 所用试剂为此公司配套的试剂;另外, 选用0lympus-CX21显微镜[2]。

1.3 方法

对所有患者采集肘静脉血, 血量为2 ml, 进一步完成检验工序;推成舌形血片, 为255 mm×45 mm, 血片厚薄一致, 平坦均匀, 中间位置不存在空洞及溶血, 并且头、体及尾层次分明。在染色方面采取wright法, 进一步基于血液分析仪上完成检测[3]。最终, 将白细胞数与白细胞散点图获取, 然后对两方面进行判断, 看有没有异常细胞存在。

1.3 判定标准

对于染色合格的血片, 采取图型Ⅲ基于体尾交界位置, 利用油镜进行分类, 以分别的方式, 对500个白细胞进行计数, 对当中N、E、B各个细胞所占的比重 (%) 进行检测。异常细胞标准为: (1) 白细胞数计数增加1/2 (50%) ; (2) 淋巴细胞所占比重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另外, 对于异型淋巴细胞来说, 其所占比重不低于60%;而原始细胞及核红细胞则不低于10%, 且幼稚细胞同样不低于10%[4]。

2 结果

在80例白血病初诊患者中, 36例为急性白血病, 其中12例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24例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44例为慢性白血病, 其中31例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13例为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80例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直方图当中, 32例为异常, 异常率为88.89%;23例为警示者, 占63.89%;9例为无警示者, 占25.00%。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诊断结果, 见表1。

3 讨论

白血病属于血液系统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病灶, 临床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其一为血细胞数量产生很大程度的改变, 其二为血细胞成分产生很大程度的改变[5]。另外, 通过血常规检查, 其指标通常会产生诸多异常情况。在血常规检查方面, 通常会借助血液分析仪, 通过该仪器能够将各类细胞的体积准确地测量出来。同时, 还能够为白细胞的分类提供保障依据。倘若存在异常细胞被检出, 此检测仪器警示信息便开始进行提示。

对白血病患者进行血常规分析, 发现血细胞所呈现出来的多态性及复杂性尤为显著[6]。同时分类图型存在很大程度的误差, 这主要是由于仪器与血液标本等方面所导致的, 比如在仪器方面, 其系统属于固定状态, 不具灵活性, 没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又如在血液标本方面, 因受到各患者体征不同的影响, 导致血液样本的采集、储藏及染色等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进一步在产生分类图型误差的情况下, 便会使结果分析产生误差[7]。大致上而言, 便是对于同一个患者, 在不同的时间当中, 或者给予不同的采血策略及仪器, 那么所得出的结果分析也是有所不同的。

对于白血病患者, 在确定血常规及白细胞分析对其初诊的价值作用的基础上, 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便显得极为重要。给予中医辨证分型中, 白血病可分为淤血咳嗽、气血两虚及热度入血等型[8]。因此, 可采取活血化瘀及清热解毒等中医疗法, 并辅于西医治疗。在患者化疗阶段, 可使用一些具备抑制药毒副作用的中药, 以此为患者早日康复提供保障依据。

总之, 结合本组研究结果, 可以发现:对于白血病初诊患者, 在血常规白细胞数处于正常的状态或者下降的状况下, 同时直方图属正常, 且没有警示信息出现, 便需要对散点图及血涂片采取尽早的严密观察, 以此使白血病患者的漏诊及误诊现象得到有效避免。

摘要:目的:分析血常规指标及白细胞分析在白血病患者初诊中的价值作用。方法:抽取2014年1-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80例白血病初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所有患者的血常规各项指标基于急慢性白细胞患者中的不同之处进行总结, 并对细胞分类对白血病患者初诊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在80例白血病初诊患者中, 36例为急性白血病, 其中12例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24例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44例为慢性白血病, 其中31例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13例为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80例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直方图当中, 32例为异常, 异常率为88.89%;23例为警示者, 占63.89%;9例为无警示者, 占25.00%。结论:对于白血病初诊患者, 在血常规白细胞数处于正常的状态或者下降的状况下, 同时直方图属正常, 且没有警示信息出现, 便需要对散点图及血涂片采取尽早的严密观察, 以此使白血病患者的漏诊及误诊现象得到有效避免。

关键词:白血病,血常规指标,白细胞分类

参考文献

[1]刘南, 夏建胜, 桑玉旗, 等.FLT3-ITD、NPM1和C-KIT基因突变在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3, 25 (1) :8-12.

[2]刘岚, 赵慧萍.白血病初诊患者血常规综合指标的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13) :142-143.

[3]陆作洁, 农少云.以单纯血小板减少为首发表现的急性白血病临床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34 (15) :2062-2063.

[4]王克强, 亓云法, 王静, 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形态学分型临床意义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4, 21 (7) :538-542.

[5]梁思聪, 何莲珠.用血液分析仪对白血病患者进行检测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 (13) :68-69.

[6]李花珍.Coulter LH75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白血病的初筛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 2012, 18 (11) :189-191.

[7]姚东平, 王祖蓉.五分类血液分析仪对诊断白血病的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8 (5) :578, 580.

白细胞分类检测论文 篇6

1 故障一

1.1 故障现象

检测中,持续的白细胞和血红蛋白结果进行性偏低,有液体从主机溢出。仪器无报警。

1.2 故障处理

测量质控品,显示白细胞和血红蛋白偏低。开机状态下,打开仪器前面板及检测部前盖,发现白细胞检测部室内液体积满,液体由白细胞检测部杯口溢出。试测空白观察检测过程,发现测量完毕后检测部液体排除困难。因检测部室内积液增加了血液的稀释倍数[1],引起白细胞降低。本机血红蛋白分析样品取自白细胞检测部,因而血红蛋白也降低。检查排除管道,未见破损、漏气。将检测部室内液体用一次性吸管吸除,执行“清洗检测部”程序,清洗完毕空白检测通过,试测质控品在控,再测又出现相同故障。进一步怀疑排液电磁阀的管路有堵塞、弯折或漏气,白细胞检测部排液电磁阀为14-2号阀,从电磁阀前端拔下连接管,检查整个管路无异常,将电磁阀拆下,擦去灰尘并吹干净电磁阀,重新安装和连接,试测质控品3次均在控制范围,打开面板观察检测过程,白细胞检测室液体能有效排空,故障排除。

2 故障二

2.1 故障现象

部分标本白细胞不分类,仪器报“白细胞分布异常”。

2.2 故障处理

对不分类的标本,用手工分类复查白细胞无异常。打开面板和检测部前盖,发现白细胞检测部室内电极接地部分有结晶等杂质覆盖,怀疑是接地不良,影响测定系统的电导率[2].从而导致灵敏度降低,导致白细胞不分类。用湿棉签擦去结晶,再用95%酒精擦拭接地处,重新固定接地螺丝,盖好面板,测试质控和标本,分类正确。

3 故障三

3.1 故障现象

仪器报“排出异常”,见仪器的废液排出管内充满废液,废液缓慢向下流动。

3.2 故障处理

首先检查排除废液管,管口无堵塞,管内无污垢、积结和堵塞,此管亦无弯折扭曲。打开面板和仪器盖,见废液排除器内积满废液,按开始键运行仪器,观察排除情况,见排液器瓶内废液不能有效排出,怀疑排液电磁阀坏或接管中有堵塞。检查控制废液排出[2]的电磁阀1-1能动作,拔出连接管,让管内气流空吹,以排除管内可能有的积垢,并让气流的冲力吹去电磁阀的积尘,重新连接后运行仪器,排出功能正常。

4 故障四

4.1 故障现象

检测中血红蛋白检不出,该项显示“****”无数据,报“HGB错误”。

4.2 故障处理

检查抽吸样品管,其仍在白细胞检测器合理位置,执行自动清洗、检测部清洗和旋转阀清洗都不能排除。怀疑血红蛋白比色池脏或损坏。本机血红蛋白检测亦采用流动比色池(白细胞检测部上方的黑色圆柱体),在关机状态下,把黑色胶管与白色胶管接口拔脱,用1个5mL的注射器吸取专用清洗液,注入比色池内冲洗,并来回抽注数次,保持注射器连通比色池处于灌注状态15min,然后抽出池内洗液,再用注射器注入蒸馏水冲洗数次,安装复位,开机检测,自检通过后测量质控品,血红蛋白检出且在控,故障修复。

5 故障五

5.1 故障现象

在测试过程中,出现“更换稀释液”故障,提示更换稀释液。

5.2 故障处理

经检查稀释液试剂正常,检查负压正常,浮动开关良好,电磁阀正常,各连接管路也无破损漏气现象[2]。经仔细观察,发现主阀气缸漏气(在旋转阀后),耳靠近有“咝咝”的气流声。分析原因是由于KX-21血球分析仪的控制阀是电控制气阀。气阀控制液阀,使得液体流动,当气缸漏气造成负压瞬间变低,阀开闭不全,稀释液吸入速度慢,稀释液瓶浮子抬不起来。从而出现报警故障报“更换稀释液”。打开主阀气缸后,发现“O”型密封圈磨损,更换“O”型密封圈后,恢复正常。

6 故障六

6.1 故障现象

仪器频繁出现血小板“****”无数据,且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均低。

6.2 故障处理

血小板检测与红细胞共用一个检测部,先进行自动清洗和检测部清洗,空白过后,继续做几个标本又出现同样情况。用“刷子清洗”程序进行清洗无好转。检查该检测部和各连接管线[3],发现接地导线松动,怀疑接触不良,紧固接地螺丝后复原,继续测试标本,血小板正常检出,用质控品测均在控,故障解决。另外,此故障出现时也应考虑内电极导线接触不良、接地线脏或潮湿、导线各触点有锈蚀、检测部松动[4]等可能性。

摘要:通过对KX-21血细胞分析仪的使用和故障处理的积累,本文主要阐述KX-21血细胞分析仪出现白细胞及血红蛋白检测结果低、白细胞检测部漏液、白细胞不分类、血红蛋白测不出等几例故障的维修过程。

关键词: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分类,医疗设备维修

参考文献

[1]马建忠.KX-21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故障原因及对策[J].中国医疗设备,2005,20(3):85.

[2]成景松.KX-21血细胞分析仪特殊故障的排除[J].实用医技杂志,2008,(20):57-58.

[3]董家书.XS-800i血细胞分析仪注射器等5例故障检修[J].中国医疗设备,2009,24(2):116.

白细胞分类检测论文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

7份标本由BC-1800血球分析仪筛查出的白细胞高于正常且含量呈梯度变化的全血标本。

1.2 材料

深圳迈瑞公司BC-1800全自动血球仪器提供的原装配套试剂,稀释液批号为20101009;清洗液批号为201001101;溶血素批号为20100913;标准品为迈克公司生产,批号为1010071;20 uL毛细吸管,生产厂家为姜堰市健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3 ml和0.5ml的吸管,厂家不详。

1.3 方法

(1)在7180生化仪上设定血红蛋白测定参数,吸3 ml稀释液和0.5 ml溶血素混和后加入20 uL全血标准品混匀,并分成两部分,一部份做为试剂,一部分为样品,用来标定生化仪。(2)血球仪筛选出不同浓度白细胞的标本7份编为1~7号,测定血红蛋白计数。(3)用吸管吸3 ml稀释液和0.5 ml溶血素混和,共7只编号备用,用毛细吸管吸1~7号标本各20μL放入相应编号试管内混匀,迅速用7180测定其血红蛋白量。(4)将以检测过的1~7号标本用3400 r/min离心5分钟,再用7180生化仪检测血红蛋白。(5)画直角坐标描点作散点图,把白细胞数和血红蛋白离心前后的差值在直角坐标上对应X、Y轴进行描点。白细胞为Y轴,血红蛋白变量为X轴。

1.4 数据处理

对同一标本用BC-1800检测的HGB与日立7180生化分析仪不离心检测HGB的检测数据进行EXCI软件处理相关回归比较,再对日立7180生化分析仪同一标本离心前后血红蛋白进行比较,依美国CLIA 88能力验证分析质量要求为标准,不同仪器对同一标本HGB前后超过±7%为异常[3]。

2 结果

BC-1800与日立7180先后对标本检测的血红蛋白值见表一,两台仪器对同一标本检测的血红蛋白值相关回归系数为0.98,且检测结果差值远远小于规定的波动范围,故其结果可视为一致。7180分析仪测定的血红蛋白在离心前后差值与白细胞数的相关回归值为0.97,接近1,说明白细胞的数目和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有高度的正相关。用t检验对相关系数的显著性进行检验,tr=0.97>t0.01=0.798,P<0.01,故更说明白细胞的数目高低是影响血红蛋白浓度差异是密切相关的。从直角坐标看,白细胞的数在4.5万以下时,白细胞与血红蛋白变化基本呈直线相关,但在5万以上时,不在符合这个规律。

3 讨论

BC-1800和日立7180生化仪器在本实验中,对血红蛋检测所用原理一致,除硫化血红蛋白外,各种血红蛋白物均与低浓度SDS作用,变为SDS-HB综红色化合物,依据朗伯-比尔定规,在538 nm处有最大吸收峰。BC-1800血球仪是厂家根据血红蛋白最适反应波长538 nm特别制定的。日立7180则只能选定最为靠近的波长540 nm,波长差异造成的结果偏差是系统误差[4],可以通过系数校正;在加样的过程中,BC-1800从进样到检测结束全部自动化,7180生化仪对血红蛋白的检测中,由于仪器设计的不同,需人工将试剂和标本混和并放到相应试剂位,依照其相应程序只执行比色和计算过程,所以7180生化仪在分析过程前的精密度没有BC-1800控制的好,但溶血素和稀释液对对标本的稀释度为375倍,每1μL的加样量对结果的影响为真值的1/375,故轻微的加样差异是不会造成结果的过大的变化。7180仪器在检测过程中有三分钟的孵育时间,由于时间的延长,血红蛋白与溶血素反应可能更充分;BC-1800从加样到检测结束时间为1分钟,孵育过程时间短,客观上可能存在由于血红蛋白成分的差异而导致结果不同,但从表一来看,其结果完全可以接受,可以忽略这种差异。

在BC-1800血球仪中,白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检测在同一个池中进行,白细胞和血红蛋白不能分开,在日立7180检测中,当对同一标本用3400转5分钟离心离心去除白细胞再进行血红蛋白检测时,我们发现白细胞在22.2×109/L以下时,血红蛋白变化并不明显,白细胞高于22.2×109/L时血红蛋白值有很大的变化,离心前后的溶液的差异是白细胞的有无和高低。通过离心去白细胞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了白细胞升高到一定范围时是可以干扰血红蛋白的测定的,会使血红蛋白假性增高。

从直角坐标可以看出BC-1800血球仪的白细胞检测线性范围[5],当白细胞数超过50×109/L时,其数据不再符合仪器内置的直线方程,结果不再可靠。实验比较也说明,三分类的血球仪中,白细胞做为一种微粒悬浮在于血红蛋白与溶血素的溶液中,由于其直径远远大于测定波长,当其处于检测光路中时,会对透过血红蛋白溶液的光线发生阻挡、反射和折射,一定浓度下对结果影响不大,当其数量超过一定范围时,就会造成血红蛋白明显升高,应找到相应的规律对超过警界白细胞范围的血红蛋白进行校正[6],这样就能测到更客观的血红蛋白浓度,更有利于临床对病情的判断。

参考文献

[1]俞善丁.临床基础检验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83-87.

[2]谭齐贤,张树平.红细胞检验的临床运用.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2003:120-123.

[3]周华文,居漪,王美娟,等.上海市23项临床化学检验项目的允许误差范围.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325-328.

[4]李松茂.系统误差的消除与减弱.中国计量,2010.3:97-98.

[5]黄亨建,周君,宋吴岚,等.临床实验室线性评价方案.华西医学,2006,21(3):634.

上一篇:春季肉鸡养殖下一篇:当今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