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类检测

2024-05-13

三分类检测(共4篇)

三分类检测 篇1

0 引 言

智能交通系统,作为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来提高交通运输能力的手段,已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在智能交通系统中,无论是在交通流量统计领域还是在高速公路自动收费系统方面,对车辆进行自动分类都十分重要。

目前可以进行车辆自动监测分类的设备有多种,如微波、视频等,相对于这些设备来说,环形线圈具有成本低、性能稳定、抗干扰能力强、检测误差率低,同时线圈检测的技术也较成熟,因而被广泛地采用。

在环型线圈车辆检测中,要实现车辆的识别和分类,一般采用对车辆行驶经过埋地线圈的响应曲线进行分析,而响应曲线分析的关键是其特征值的提取。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车辆检测器的FPGA 设计方案,采用System Generator软件,利用FPGA的特点可将多个检测模块并行排列,实现同时对多车道的车辆测试曲线的特征值提取,进而实现对车辆进行分类。

1 环形线圈车辆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在多种车辆检测设备中,环形线圈检测设备有着较突出的多项优点,对该系统研究与创新也在不断地进行[1,2]。环形线圈传感器是根据车辆作为金属导体通过埋设于道路下的环形线圈时会引起线圈的电感量发生变化,从而检测车辆的到达和离开。检测传感器一般由环形线圈的等效电感L和一定值电容构成LC振荡器,其振荡频率为:

f=12πLC(1)

显然,当车辆通过环形线圈时,L变小则f增大。通过对频率的测定可以监视车辆的存在和通过,从而实现车辆的计数、测速和车型判别等各项功能。

由于环形线圈的工作频率最大范围为(20~180 kHz),如果临近的环形线圈使用相同的频率,则可能出现频率耦合,发生串扰,使所需的参数无法准确的检测。此外,环形线圈产生的高频振荡磁场对无线电波及其附近的电磁仪表有干扰,因此,这就要求环形线圈的工作频率只能在一个相对窄的特定范围内。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所选用的工作频率范围为(50~100 kHz)。每组线圈频率间隔为3kHz。

2使用Xilinx System Generator实现检测算法

数字信号处理设计方式一般分为两种——硬件方式和软件方式。硬件方式通常是利用硬件器件和硬件表述直接进行设计,但设计难度大、周期长,好处是并行数据处理能力强。软件设计则是利用软件语言在微机上搭建处理系统,设计相对简单,研发周期较短,但这样做不仅软件对处理器的占有率大,而且难以满足实时性要求。本文介绍的车辆检测器的FPGA 设计方案,是利用DSP(Xilinx System Generator for)工具可以自动由系统级表述转换成FPGA 硬件表述的特点,完成从软件图形化设计到FPGA 硬件实现的一体化流程。其优点在于功能设计部分在MATLAB/Simulink下完成,便于进行信号验证检测和参数更改;硬件实现时,通过Xilinx System Generator 工具,自动生成优化的硬件描述语言文件和硬件测试文件,辅以Xilinx 硬件开发平台,减少了直接的硬件设计工作量,缩短了从设计到实现的过程。由于采用了可视化、图形化的设计方法,日后对系统设计的修改和升级将变得十分方便。

Xilinx System Generator 是Xilinx 公司开发的FPGA 辅助设计工具,包括嵌入Simulink的Xilinx组件集合(BlockSet)和模型到硬件的转换软件。它可自动生成FPGA 综合、仿真和实现工具所需的命令文件[3]。用户可以在图形化环境中完成系统模型的硬件开发。在设计中,System Generator 将Xilinx 组件集合里的模块映射为IP(Intellectual Property)库中的模块,接着从系统参数推断出控制信号和电路,再将Simulink 的分层设计转换为VHDL 的分层网表,之后调用Xilinx Core Generator 和VHDL 模拟、综合实现工具来完成硬件设计,最后通过FPGA 平台实现硬件模块或系统。这样设计者就可以轻而易举地从一个抽象的系统级表述转换到单一来源的门级的FPGA 硬件表述。

将一个车辆分类检测模块对应一个线圈,在多车道检测系统中就能并行处理各个线圈的数据。在分类检测模块中主要应用了FIFO、Add/Sub、Register、Black box、Delay、Shift等System Generator组件来实现。其中Black box 组件能实现比较复杂的功能,是本设计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将硬件描述语言(HDL)文件内嵌至 System Generator中,以用于整个设计的仿真,还可将HDL文件通过System Generator包含到整个设计代码里。将正确的HDL放入Black box组件时,系统会自动生成一个对应的接口配置文件(m文件),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其进行编辑以适合设计的需要[4]。

3 车辆分类的实现方法

要实现自动车辆识别分类,需要做的是探测、摄取车辆的某些特征信息。可以用来识别和区分车型的通常有车辆的外形(长、宽、高等) 、车辆的轴重或轴距及总重等。在车辆的所有特征中,车辆底部构造的形状(包括底盘的高低)和车型具有密切的关系,而车辆底部的材料基本相同,电导率、磁导率也可认为是不变量,因此可利用车辆检测器采集的环形线圈频率变化的数据,运用模式识别方法对车辆进行正确分类,图1是所要实现的系统框图。

3.1 数字滤波器设计

为保证车辆行驶的安全,在公路或隧道的设计中,会根据其长度和车流量的大小设置一定规模的机电系统,这些设备会对系统采样得到的数据产生干扰,因此需要对采样所得的数据进行滤波处理。这里采用了滑动平均滤波。滑动平均滤波作为常用数字滤波方法之一,具有滤波过程实用、可控性好等特点,在数据处理方面应用广泛,尤其适用于诸如车辆检测等在线快速数据处理等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合。

滑动平均滤波法其原理是对一组数据yt(n)中的每个点分别进行N-1点移动平均后得到滤波结果fyt(n),其对应的噪声减少率NRR=1/N。其滤波算法模型描述如下:

fyt[n]=1Νi=0Ν-1yt[n-i](nΝ-1)(2)

其中:N为滤波滑动平均的点数;n为数据的顺序号,整数;yt[n]为原始数据振幅序列(输入)第n点的振幅值;fyt[n]为滤波输出数据序列(输出)第n点的振幅值。

由于在FPGA里要实现浮点除法其硬件资源开销大,处理时间长,因此本滤波模块在计算精度允许的情况下采用移位方式代替常规除法,每右移一位相当于除以2。因此N将选择为2的幂,即N的可取值为2,4,8,…。试验中发现,当N选取2和4时滤波效果不理想;N选取16时滤波效果理想但其特征数据的滞后性较为严重;当N选取8时滤波效果和数据的实时性都较为理想,因此将滑动平均的点数N确定为8。

同时为了节约计算时间,提高计算效率,对滑动平均算法进行了优化,可得:

fyt[n]=1Ν(fyt[n-1]+yt(n)-yt(n-Ν))(3)

由公式(3)可知,只要提取前次的滤波计算结果,加上新数据和N点之前数据差再乘以1/N,就能得到本次滤波结果。

通过这一系列的算法优化,能更好地节省硬件开销,保证处理数据的及时性。

图3为图2滑动滤波模块的具体实现图,System Generator的设计是基于Matlab的Simulink,其中只有属于System Generator 库的模块是可被系统识别及生成HDL语言,在设计时尽量采用合理的数据宽度和数据溢出处理方式,在满足设计精度的情况下减少硬件资源开销。在滤波模块中将数据设置为无符号32bit,数据溢出设置为饱和。在编辑Black Box接口配置m文件时输入部分采用系统默认脚本,输出部分需做如下更改:

syn_enable_port = this_block.port('syn_enable');

syn_enable_port.width =1;

syn_enable_port.makeBool;

SumData_o_port = this_block.port('SumData_o');

SumData_o_port.makeUnsigned;

SumData_o_port.width = 32;

3.2 车辆存在检测模块

正常情况下,在机动车辆没有处在环形地埋线圈所在位置的时候,耦合电路振荡频率保持相对恒定。检测器在单位时间段测得的脉冲个数基本保持不变。当机动车辆经过环形地埋线圈所在位置时,由于耦合电路振荡频率的增大,使得检测器在单位时间段测得的脉冲个数也相应增加,但是机动车自身铁质是不均匀的,所以当它经过环形地埋线圈时检测器在单位时间段测得的脉冲个数又是变化的,为此在软件设计中采用阈值比较法。

具体方法如下:

1) 设地埋线圈所在位置无机动车时单位时间段单片机测得的脉冲个数为N,当机动车辆经过地埋线圈所在位置时单位时间段,检测器测得的脉冲个数为NK(对应的时间脉冲增量ΔNNKN的差值即ΔN=NKN)。

2) 其后的若干个单位时间段(根据经验取3个时间段)所测得的当前脉冲数都比前一个单位时间段测得的脉冲数有所增加,且脉冲增量ΔN大于阈值TH则认为有车,否则认为无车。

为了能检测到高速行驶的车辆,应尽量将检测脉冲个数的单位时间段缩短,但又不能太短,太短了脉冲增量将不明显。结合采样卡的硬件性能,最小能支持1ms对各组线圈采样一次,而1ms恰已能反映出脉冲增量。如果采样单位时间间隔过长则将影响检测准确率。在选取经验阈值时值得注意:如果阈值取得太小,当旁边车道有大型货车经过时,其车体侧面可能对本车道的线圈产生影响,使得设备误检测;如果阈值取得太大时,车辆检测会产生滞后,设备检测的实时性将受到影响。在实际选取时还需根据现场线圈的埋地深度及其他环境因素综合决定阈值选取的范围,所以一般在设备设计时要预留接口,以便现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埋地线圈所在位置无机动车时单位时间段测得的脉冲个数N也通过现场实测,存放在设备存储介质中。在非正常情况下,比如埋地线圈线断路,此时相当于耦合变压器空载,振荡频率远远小于地埋线圈正常连接时的耦合电路振荡频率,因此仍然可以用阈值比较法来判断地埋线圈线是否正常连接。

3.3 特征值提取模块

特征值提取模块分为两个部分:平均值模块及波峰值模块。图4为3种不同车型驶过环形线圈的检测波形图,笔者认为波形数据中的平均值信息和波峰值是用于识别分类的重要特征。

抽取平均值信息作为特征量,原因在于这一特征值确实体现了车辆底盘特征。根据表1可以看出不同车辆底盘高低、结构不同,其波形数据平均值也有较大不同;但对于同一类型的车辆底盘而言,其波形平均值的畸变较小,所以这一信息能够表现不同车型底盘的特征,而且当同一车型通过时,由于车速不同,其维数也不同,但平均值和最大值在维数的不同情况下所反映的曲线特征也是一致的,所以选取这个特征值是可行的。

由于在3.2节中提到采集系统每1 ms 对每组信号采样一次,因此得到的曲线点数也就是车通过线圈的毫秒数,车辆通过线圈时间与车速相乘得到的值就是车长。车速可以通过如图5所示的前后2个线圈的距离除以车辆通过2线圈的时间获得。

对于波峰值即最大值,通过不同类型车辆的曲线可以看出,虽然客车和货车长度接近,但由于客车的底盘较低,峰值都较大,一般为600~800,与货车(峰值约为200~400)相比时有较大的差别。利用这一点就可以将货车和客车区别出来。由此可见,通过车长、车辆响应曲线的平均值、峰值就能很好地将车辆类型进行区分出来。

4 结 论

本文运用System Generator 软件,充分利用其可视化、图形化的开发优点,结合Matlab仿真方便,FPGA的数据处理能力强等特点,实现了车辆分类检测算法在FPGA上的应用。由于采用硬件并行识别,在多车道识别系统上减少了漏检率,识别正确率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赵艳秋,刘桂香,王广义.环形线圈车辆检测器的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7,23(20):266-268.

[2]臧利林,贾磊,秦伟刚,等.基于环形线圈车辆检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仪器仪表学报,2004,25(4):329-331.

[3]田耘.Xilinx FPGA开发实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Xilinx system generator for DSP user’s guide[S].Xilinx Inc,2006.

计算机网络故障的分类和检测 篇2

摘 要:目前,网络使用非常广泛,同时网络故障也极为普遍,故障种类也多种多样。我们把网络故障的常见故障分类查找,那么就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出故障根源,解决网络故障。

在当前社会,计算机应用非常普及,同时计算机网络业遍及各个领域,给人们带来了非常便利的条件,但是计算机网络故障常常困扰很多人,尤其是非计算机专业人员。如果把计算机网络故障分类划分和故障排查,难题将迎刃而解。

关键词:计算机;故障;检测

目前,我们经常见到的网络故障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理类型故障,一类是逻辑类型故障。

1 物理类型故障

物理类型故障泛指线路或者设备出现的常见问题,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的硬件问题。线路问题:线路出现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网络维护当中发生率是最高的,它能够占到总故障的70%左右。它的问题经常出现在线路发生损坏或者线路受到严重电磁干扰时。线路出现问题时它的检查方法比较简单:如果网线长度比较短,我们可以用专业的测线工具,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测线器来测试该网线是不是存在故障。如果网线比较长,或者遇到网线不方便调动的时候,则需要通知线路供应商来检查线路。针对于電磁干扰造成线路问题,则需要我们用屏蔽信号较强的屏蔽仪器在出现问题的线路上进行测试,如果屏蔽仪器在开启的时候通信信号显示正常,则可以证明电磁干扰确实存在,我们就需要让该段线路远离产生强磁场的地方。如果开启屏蔽仪之后,线路仍然不正常,那就说明没有磁场干扰的存在。

端口类型故障:它的问题也比较常见,大多数都是出现在插头松动,偶见端口的硬件问题。我们日常检查这样问题的方法比较简单,因为此类故障最显著的特点是与它链接的设备的指示灯会出现不在正常范围内的状态。我们根据指示灯的颜色以及闪烁状态判断出故障的产生原因进而排除。

集线器故障或者路由器故障:集线器或者路由器出现故障的情况不是很多,但是日常也会遇到。他们出现故障的时候大多数都是设备本身已经损毁不能使用从而导致网络不通。对于这种类型的问题,我们用的就是维修人员常用的方法,也就是所谓的替换法,就可以解决此类问题。有的时候,路由器和集线器的指示灯是否闪烁,什么颜色的闪烁也可以给我们提示,提示我们它是不是有故障问题,因为它没有任何故障的时候闪烁的灯光是正常的绿色。

主机的物理类型故障,它指的就是网卡故障。这一类型的故障分为几种情况:网卡出现松动、网卡出现损坏、机器本身的网卡插槽出现故障甚至机器本体出现故障。因为机器本体故障会有很多种,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此不具体阐述。针对于网卡出现松动这样的问题,我们平时用的最多的解决方案就是把网卡插槽换掉;而对于网卡损坏的问题,我们经常用的方法就是把该网卡插到能够正常工作电脑上进行检查,在正常的电脑上还是显示出现问题,那就是说明网卡损坏。

2 逻辑类型的故障

针对于逻辑类型的故障,我们通常说的就是因为在网络设备配置的时候出现错误从而导致网络出现异常情况。

首先,经常出现的是路由器的逻辑类型故障,而造成路由器出现的逻辑类型的故障是因为在设置路由器端口的参数时出现失误,同时也包括路由器的基本配置出现问题以及路由器内存太小不能够正常支持。检查它的方法通常分为以下多种情况,我们需要根据呈现的错误状态来判定是哪种错误。首先如果是找不到远端地址路由器,则可以首选判定端口参数设定有误。在检测时,用cmd命令打开快捷窗口,利用远端检测命令,检测出现问题的远端地址节点,进而对该错误地址进行修复;针对于出现路由器死循环或者找不到对应的路由器的时候,我们可以判定为路由配置出现错误;打比方说,若想使得两台路由器正常连接,则需要按照特定的连接顺序才能完成,也就是说需要出口连接入口,同时入口连接出口才能正常通信,这时候与之相连的网线也需要遵循此规则。检查这一类的问题我们需要用专业的检测工具。其次,如果网络服务质量比较差,例如丢包率很高;那么我们可以判定为路由器的内存余量太小,检查这样的问题时我们需要用到专业的浏览器工具,解决内存太小的问题,就只有对路由器升级并且扩大内存。

再有,就是主机出现的逻辑故障,这类问题也是我们平时出现频率较高的。出现此类问题我们首先要判定网卡驱动是不是安装正确,其次要考虑网卡设备是不是冲突,还有就是主机的网络地址参数设置出现错误等。解决此类问题我们需要根据具体问题的情况来提供对应的办法。如果在检测网卡选项的时候,在网卡型号前面出现提示符号,比如“×”或者“!”,则可以说明网卡没有正常工作,我们只要按照与之对应的正确的驱动程序就可以解决;如果网卡驱动正确,我们可以判断是不是设备冲突,我们需要用专业测试程序来检测网卡可能出现的各个部分检测出来之后,重新设置即可解决。

有的时候如果主机被黑客袭击或者中了某种病毒也会造成网络出现错误,遇到此类情况我们可以利用专门的防病毒软件来防止电脑中毒的可能,同时安装防火墙等软件防止此类的恶性攻击。

当然,随着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应运而生的网络方面的故障也会变得更加复杂,在此文章中只是简单的阐述几种常见的故障和与之对应的解决方法。远远不能够解决日新月异的网络故障问题。但是我们只要记得遵循先排除软件故障,再排除硬件故障的基本顺序,并且在日常的网络维护中注意积累点滴经验,建立完整的组网文档,记录网络拓扑结构、网络的布线、网络的IP分配,网络设备分布等;还要有记录网络日常维护日志的好习惯,以有利于以后故障的排查。最后,我们还要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防止外部潜在因素影响到我们日常网络的正常使用。

参考文献:

[1]网络维护和故障诊断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网络优化及故障检修[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朱璐华,女,1977年,河北唐山人,汉族,职位:办公室人员,职称: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管理。

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研究 篇3

网络安全的本质是要保障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保密性指信息不泄露给非授权用户、实体或过程;完整性指数据未经授权不能被改变的特性;可用性指可被授权实体访问并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可控性指对信息的传播及内容具有控制能力;不可否认性指保证任何一方无法抵赖自己曾经做过的操作, 从而防止中途欺骗。入侵检测技术就是通过收集和分析网络行为、安全日志、审计数据等安全信息, 检查计算机系统或网络中是否存在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

2 入侵检测系统的定义

入侵检测系统IDS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s) 是一种主动保护自己免受攻击的一种网络安全技术。作为防火墙的合理补充, 入侵检测技术能够帮助系统对付网络攻击, 扩展了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 提高了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它从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 并分析这些信息。入侵检测被认为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 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能对网络进行监测, 它可以防止或减轻对网络的威胁。

入侵监测系统处于防火墙之后对网络活动进行实时检测, 可以记录和禁止网络活动, 可以和你的防火墙和路由器配合工作。入侵监测系统IDS与系统扫描器 (system scanner) 不同。系统扫描器是根据“攻击特征数据库”来扫描系统漏洞的, 它更关注配置上的漏洞而不是当前进出你的主机的流量。在遭受攻击的主机上, 即使正在运行着扫描程序, 也无法识别这种攻击。IDS扫描当前网络的活动, 监视和记录网络的流量, 根据定义好的规则来过滤从主机网卡到网线上的流量, 并提供实时报警。

3 入侵检测系统的体系结构

入侵检测是检测计算机网络和系统以发现违反安全策略事件的过程。作为入侵检测的系统至少应该包括三个功能模块:提供事件记录流的信息源、发现入侵迹象的分析引擎和基于分析引擎的响应部件。CIDF (通用入侵检测框架) 阐述了一个入侵检测系统的通用模型, 即入侵检测系统可分为四个组件:事件产生器、事件分析器、响应单元和事件数据库。CIDF将需要分析的数据统称为事件, 它可以是网络中的数据, 也可以是从系统日志等其他途径得到的信息。

在此模型中, 前三者以程序的形式出现, 而最后一个则往往是以文件或数据流的形式。事件产生器的目的是从整个计算环境中获得事件, 并向系统的其他部分提供此事件;事件分析器分析得到的数据, 并产生分析结果;响应单元则是对分析结果做出反应的功能单元, 它可以做出切断连接、改变文件属性等, 也可以只是简单的报警;事件数据库是存放各种中间和最终数据的地方的统称, 它可以是复杂的数据库, 也可以是简单的文本文件。

4 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研究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现有的入侵检测系统进行分类:

4.1 根据入侵检测信息源的来源不同分类: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主要用于保护运行关键应用的服务器。它通过监视与分析主机的审计记录和日志来检测入侵。日志中记录了发生在系统上的不寻常和不期望活动的证据, 这些证据可以指出有人正在入侵或已成功入侵了本系统。一旦发现这些文件发生任何变化, 管理系统将比较新的日志记录与攻击签名以发现它们是否匹配。如果匹配的话, 检测系统就向管理员发出入侵报警并且采取相应的行动。通过查看日志文件, 能够发现成功的入侵或入侵企图, 并很快地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程序。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主要用于实时监控网络关键路径的信息, 侦听网络上的所有分组来采集数据, 使用原始的网络数据包作为检测的数据源。一般利用一个网络适配器来实时监视和分析所有通过网络进行传输的通信。一旦检测到攻击, 应答模块通过通知、报警以及中断连接等方式来对攻击做出反应。

4.2 根据检测的方式不同分类:

误用入侵检测系统 (又称为模型匹配系统) :其基础是分析各种类型的攻击手段, 并找出可能的“攻击特征”集合。误用入侵检测利用这些特征集合或者是对应的规则集合, 对当前的数据源进行各种处理后, 再进行特征匹配或者规则匹配工作, 如果发现满足条件的匹配, 则表明发生了一次攻击行为。

异常入侵检测系统:首先根据系统的历史数据建立用户、主机或网络连接的正常活动的模型。将网络、系统的行为与统计出的正常值相比较, 任何观察值在正常值范围之外的行为都被认为是入侵。

误用入侵检测比异常入侵检测具备更好的确定解释能力, 即明确指示当前发生的攻击手段类型。另一方面, 误用入侵检测具备较高的检测率和较低的虚警率。误用入侵检测的主要缺点在于一般只能检测已知的攻击模式, 模式库只有不断更新才能检测到新的攻击方法。而异常入侵检测可以检测到未知的入侵行为。

4.3 根据检测系统对入侵攻击的响应方式不同分类:

主动入侵检测系统:在检测出入侵后, 可自动地对目标系统中的漏洞采取修补以及关闭相关服务等对策和响应措施。

被动入侵检测系统:在检测出入侵后, 只是产生报告信息通知系统管理员, 以后的处理工作则由管理员完成。

结束语

入侵检测是对计算机和网络资源上的恶意使用行为进行识别和响应, 它不仅检测来自外部的入侵行为, 同时也监督内部用户的未授权活动。本文主要阐述了目前网络面临的安全问题、入侵检测系统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和分类, 对今后进一步研究入侵检测技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付玉珍, 张清华等.计算机网络入侵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茂名学院学报, 2007 (6) .

[2]姚丽娟.网络入侵检测技术综述[J]软件导刊, 2010 (6) .

[3]何小虎.计算机网络入侵检测探讨[J]科技信息, 2010 (14) .

[4]胡昌振, 李贵涛等.面向21世纪网络安全与防护[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1999, 10.

电力电缆检测质量缺陷分类研究 篇4

关键词:10kV电力电缆,缺陷分类,严重程度

1目的和意义

目前,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正在积极探索和施行到货产品质量抽检不合格结果差异化处理措施, 按照产品质量影响程度将到货抽检项目分为A、B、C级缺陷, 从而针对性对不合格结果供应商进行处理, 保障到货产品质量。现有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到货产品质量检测标准和规范中, 关于10k V电力电缆产品到货质量检验中被检项目缺陷分类是这样规定的, 被检项目凡不符合标准规定的均称为缺陷, 按其对产品质量影响程度分为:A、B、C类缺陷:

对管理人员而言, 很难判断某个具体的性能指标或者检测项目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 因此有必要对到货产品质量检测项目进行缺陷分类。本文以电力电缆为例, 提出了缺陷分类及其完善原则, 有助于管理人员更好的判别电力电缆质量优劣, 从而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

2研究内容

2.1缺陷分类表制定

表2是参考电线电缆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和相关国家监督抽查规范, 制定出如下10k V电力电缆产品缺陷分类表。

2.2缺陷分类表的局限性

从表2可以看出, 一旦缺陷类别划定之后, 不管项目缺陷如何严重, 项目所属缺陷类别便不再变更。这表明该种分类方法, 实质上是按被检测项目对于单位产品质量的重要性而定的。显然, 这不够全面, 因为被检项目缺陷的严重程度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这一情况未予考虑。缺陷分类表中, 检测项目基本分类的条件, 应是检测项目对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和性能下降不超出一定范围时, 其对产品质量影响的大小。

从使用角度而言, 检测项目性能下降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情况比较复杂, 大致有三种情况: (1) 检测项目只要不符合标准规定, 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就是致命的, 如耐电压试验项目。这些项目不合格是不允许的, 不论其不符合要求的程度如何; (2) 检测项目的重要性和不符合程度严重性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 并非始终一致, 在一定范围内, 性能下降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是由其重要性的影响体现的。但下降超过一定范围后, 随着性能的进一步恶化, 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大, 它的影响已超过检测项目重要性的影响, 成为了主导因素。严重不符合要求的检测项目会对其它指标产生严重影响, 难以发挥效能, 严重损害产品质量, 甚至由此导致产品丧失使用价值。对这种检测项目, 检测中应按其性能的实际下降程度, 对其缺陷类别有所调整; (3) 检测项目虽然性能下降程度不同, 但造成的最终后果区别不大, 或由于其它原因可以不考虑其不符合要求的程度, 这类项目的缺陷类别, 检测中可以不用调整。

2.3缺陷分类的完善

仔细分析10k V电力电缆缺陷分类表, 可以看出:主要是B类缺陷项目的不合格达到一定程度时, 会影响产品的基本使用功能, 严重时会危及人身安全或引起严重后果。例如检测过程中发现交联电缆的热延伸试验项目不合格, 试验过程中试样熔融或熔断。这说明电缆绝缘基本没有交联或交联的效果非常差, 这会严重影响线路的安全运行。此种情况, 需要将检测项目由B类缺陷调整为A类缺陷。值得我们借鉴的是, 在GB/T 28863-2012《商品质量监督抽样检验程序具有先验质量信息的情形》中给出了质量特性的判定准则, 见表3。其中x———质量特性测试结果, LAL——下监督限, UAL———上监督限, σ———质量特性值的标准差。

我们可以根据多家电线电缆企业的质量控制数据得到每个质量特性的标准差, 再根据具体的电缆型号规格确定k1、k2, 从而可以确定样品各个检测项目不合格的严重程度。对于检测项目不合格程度为严重的,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将B类缺陷调整为A类缺陷。因此在制定企业自身到货产品质量检测缺陷类型表时, 同一检测项目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出现两种缺陷类型, 判定的依据为表3准则。

3结论和建议

本文中所列10k V电力电缆检测质量缺陷分类表是依据电线电缆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以及相关国家监督抽查规范而制定的, 缺陷类别可以依据项目不合格的严重程度而有所调整, 不合格的严重程度可参考文中表3质量特性判定准则而定。该缺陷分类可供有关管理部门参考, 可以作为产品质量优劣判别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电线电缆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

[2]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电缆到货抽检检测方案.

[3]GB/T 28863-2012《商品质量监督抽样检验程序具有先验质量信息的情形》.

上一篇:双水相体系萃取下一篇:民营企业建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