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检测二(共6篇)
高中历史必修三检测二 篇1
岳麓版高中历史目录 包括必修一 二 三
岳麓版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第2课 大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第7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治律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8课 英国的制度创新
第9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第10课 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第11课 *综合探究: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论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2课 鸦片战争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15课 辛亥革命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
第17课 *综合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9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第20课 新民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第22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第25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第28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7课 新航路的开辟
第8课 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
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第1O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第22课 综合探究:调查改革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
第五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第23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24课 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
第25课 美洲与亚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第26课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第27课 综合探究: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4课 宋明理学
第5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第8课 笔墨丹青
第9课 诗言志歌咏言
第10课 从传奇到小说
第11课 梨园春秋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12课 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第13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
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5课 理性之光
第16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第17课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
第四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第18课 诗歌、小说与戏剧
第19课 音乐与美术
第20课 电影与电视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1课 西学东渐
第22课 新文化运动
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
第24课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第25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6课 现代科学革命
第27课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第28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第29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第30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第31课 综合探究: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高中历史必修三检测二 篇2
一、案例描述
在一次公开课教学中, 综合参考几个“同课异构”课件的基础上, 对“古代商业发展”进行了“分解·聚合式”教学设计 (如图1) 。
附:情境设计
乔家大院是清朝富商乔氏家族的宅院。乔氏家族的第一代创业人乔贵发, 在包头苦心经营, 终于发展起一家最大商号, 店铺、居宅达到1 000多间。到第三代乔致庸, 开始了金融业的活动, 把商行、银号从包头开到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现存的乔家大院, 是乔氏家族经数次扩建而成的。以下三则情境运用乔家大院创始人乔贵发的经商历程。
情境一 (虚拟) :假如乔贵发生活在以下朝代, 他是否可以进行下列商业活动。
西周:用3 000两白银收购了一批北方皮草。战国:与吕不韦合资在邯郸开了一家会馆。唐:跟随“俞大娘航船”走南闯北。宋:将丝、瓷等由海路远销到东欧, 有时会遇上海盗。元:到京城进货时住进会馆, 遇到很多晋商和徽商。
情境二:乔贵发, 山西人, 早年是衣不遮体、无依无靠的光棍汉。乾隆初年背井离乡, 到内蒙古一家当铺当伙计。与一店员 (山西老乡) 结为兄弟, 并合伙到夜市摆摊, 卖些零星杂货……夜市有不少酒楼, 酒香四溢……常常引得他们的肚子发出信号, 但为了攒钱, 他们从不敢走进酒楼……
情境三:就是这样艰辛10余年后, 乔贵发和老乡多少有点积蓄, 便转到包头开了一个草料店, 兼营豆腐、烧饼、切面……因待人接物好, 又善管理, 生意日见兴隆……买卖越来越发达, 财物越来越雄厚。因此, 他将经营项目大大扩展, 包括粮食、布匹、绸缎、烟酒、蔬菜、皮毛、旅馆、当铺、钱店、票号等等, 且经营地点从包头发展到相当繁荣的都会……
二、设计说明
1.贯穿一气的串联情境设计——在于穿针引线揭示教学“主题”
“古代商业发展”案例中的三个情境设计将三“目”内容进行串连, 在于穿针引线揭示教学“主题”。一方面为每目内容的分解提供“情境性”的明线载体;另一方面进行教学“主题”的提示——即“商业现象”、“商业政策”、“商业结果”。
2.明线在于分解
“分解”设计的目标主要是解决以“目”为单位的块状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因此“分解”设计时应以材料为载体, 以问题的形式贯穿学生活动始终。以“古代商业发展”为例, 对第一目内容“商业经济的发展”用四则材料对古代商业现象进行解读与分析 (说明:以下材料整合了几个“同课异构”教学案例并进行完善) 。
材料一:庖牺氏没, 神农氏作……日中为市, 致天下之民, 聚天下之货, 交易而退, 各得其所。 ——《易经·系辞》
材料二: (战国) 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 ——司马迁
请回答:
(1)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
(2) 材料二反映当时商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从材料中获取信息)
材料三:阅读3幅图, 分别为丝绸之路、唐朝主要交通、海上交通路线图。
(3)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角度:商业范围、交通变化)
材料四: (明清时期) 商业资本十分活跃, 积累了百万乃至千万资金。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 他们在各地设会馆、组织商帮。如晋商、徽商等。他们从事各种转贩活动……清代, 山西票号商、两淮盐商、广东行商, 富甲天下, 山西庄氏号称数千万两。
——以上资料摘自《简明中国经济史》
(4) 请回答:明清商业进一步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通过对以上“材料与图片”的阅读, 对“问题”的思考与分析, 既关注了书本知识的运用与落实, 又在材料与问题情境中拓展了学习内容, 在活动“过程”中进行了能力与方法的培养。
3.暗线在于聚合
由于新课程每个专题都围绕某个涵盖面广、聚合能力强的主题展开, 因此知识的难点及内在逻辑关系往往隐含在繁杂内容之中, 需教师进行“聚合”设计, 必须对这一专题内容进行总体教学难点、内在逻辑关系、蕴涵的情感进行审视, 并进行“揭示”的突破。
以“古代商业发展”为例, “聚合”环节设计与突破如表1。
三、“分解·聚合式”教学设计步骤
以“古代商业发展”为例, 提出了“分解·聚合式”教学方式——以揭示教学“主题”的“情境载体”串联点为明线, 将对应的知识块进行问题与活动设计, 进行“能力”“过程”“方法”的分解, 同时对知识的宏观整体特点、内在逻辑关系、规律性认识、总体情感提升等隐性知识进行暗线设计, 或逐步块状知识分析或总体分析中进行聚合。这样的教学, 在明线中较好地解决三维目标的平衡点与切合点, 在暗线中总体揭示知识的逻辑关系、内在规律及情感的提升等。其设计步骤如下:
1.进行“明线”设计:确立主题, 构建主线, 寻求适宜的情境串联载体
根据教学内容确立主题、主线, 围绕主题主线寻找情境串联点。串联点的选择一定要反映事物发展的典型案例、诗歌、图片等, 这样的情境串联点设计能引人入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不脱离教学主题。
2.进行“暗线”设计:宏观审视教学难点、隐性知识、逻辑关系、内在规律, 进行归纳式提问设计
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特点分析、内在规律的揭示并不是局部知识内容所能解决, 需整体考虑, 因此“暗线”设计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3.进行“分解”教学:对情境串联点对应的知识块进行问题、活动教学
对相应知识进行问题、活动设计, 应围绕三维目标, 找到三维目标的平衡点与切合点, 既要注重基础知识, 更要关注“过程”、“方法”与“能力”的分解与落实。
4.进行“聚合”教学:宏观揭示教学难点、隐性知识、逻辑关系、内在规律、情感品质, 进行归纳分析
有些特点的揭示需在逐步的过程中, 有些内在规律的认识、知识块之间的逻辑关系需最后总结时进行归纳提升, “聚合”教学则能整体地进行把握。
四、“分解·聚合式”教学思考
1.“分解·聚合式”教学是“专题模块”体系下“整体”教学的高效范式
“模块课程”取代了过去的“线性课程”, 是普通高中新课程在结构上的最大变化。由于“模块”以专题为基本单元, 是具有较强内在联系的、具有共同主题的内容构成的一个整体, 因此“模块”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也主要是以“专题”为单元, 围绕特定“主题”组织、整合相关教学内容, 加强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沟通, 其主要特点是侧重“整体性”与“主题性”。
但就实际专题下的一课“主题”内容而言, 呈现在师生面前的第一感觉却是知识点多、内容繁杂、辅助系统多 (如导语、学习建议、课前提示、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资料卡片、学习思考、知识链接等栏目) , 有雾里看花之感。如果教师一味地进行“过场”“程式”教学, 会陷入侧重知识点、总体思路不清晰等低层次教学。而“分解·聚合式”教学无疑是一种高效的教学范式, 具体体现在:
一是时间的高效。专题下的具体化主题知识内容往往要求一课时完成, 而实践中教学进度远远达不到规定要求, 一课时内容需二课时完成, 主要原因除内容繁杂外, 更多是因为教师缺乏“整体”设计的教学方法, 经常陷在知识点的讲解与落实之中。“分解·聚合式”教学能较好地以“情境”为架构, 以问题、材料为载体, 以学生活动为抓手, 对块状知识内容进行能力与方法的分解与落实, 又在知识的逐步总结归纳中进行聚合, 在时间上能高效地完成教学进度。
二是三维目标的整体达成度高。新课程强调教学目标的设置尽可能地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 尤其是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重视主体的探究和感悟, 以及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与培养。而“分解·聚合式”教学中的“分解”教学主要解决的是知识、能力与方法的有效结合, 将学科知识的学习、方法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掌握融入探究过程, 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中, 体验“方法”与“策略”的重要性,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运用”, 帮助学生掌握方法性、策略性知识, 提高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在“聚合”环节中, 又能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将隐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显性 (具体化) 揭示, 在情感的积极感悟与体验中, 进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与培养。
因此, 基于“分解·聚合式”教学的高效性, 教师进行“整体”教学理应成为教师的教学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基于主题和专题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选择一定的情境载体, 对主干知识进行能力与方法的分解设计, 对知识难点、内在逻辑关系、规律性认识的分析与理解进行“聚合”归纳, 这样的“整体”教学就一课时而言能使效能最大化。
2.关注“情境”串联点的设计
这一教学方式的突破点与创新点是对“情境”串联点的设计与选取, 其方法有:
(1) 要求“贯穿一气”。串联“情境”的设计在于穿针引线, 在于开启一扇窗, 打开一片天地。因此基于“共同主题”下的情境设计应贯穿一气, 体现情境的“整体性”、“连续性”。
(2) 要活泼有新意。新课程知识点多、内容繁杂, 设置活泼而有新意的串联“情境”能大大激发学习兴趣, 并能在“活泼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中、主线清晰中进行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能力。
(3) 要紧扣相应的知识内容。串联“情境”设计目的在于通过开启“情境”的“窗”打开一片天地, 因此“情境”的设计必须紧扣所学知识内容, 并围绕这一知识根据“三维目标”要素进行过程、能力与方法的“分解”设计。
(4) “情境”载体可多样化。串联“情境”材料的选取可多样化, 或诗或图片或案例, 在多样化前提下力求前后的统一性。因此, 教师平时教学中应加强一些感性材料的积累。
总之, 贯穿一气的情境载体, 让学生通过“情境”的“一扇窗”带动活动的开展、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学习内容的拓展、情感的体验, 在主线清晰、主题明了的感性学习中进行理性把握。
3.适宜一课时内容的教学
“分解·聚合式”教学设计是基于专题为基本单元的“整体”教学的一种范式, 一专题知识下又设若干单元主题, 一单元主题往往紧凑为一课时内容, 这一课时内容由于主题具体化而又切口小、3~4“目”块状知识结构非常适宜“分解·聚合”教学, 这样既能达到主题清晰、主线明了, 又能在生动活泼的“情境”载体串联下, 或逐步分解或综合聚合, 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以上以“古代商业发展”为例提出的“分解·聚合式”教学, 体现了新课程“整体”教学的一种设计方法。教师应在“整体”教学思想指导下, 按照不同的学习主题和实际需要, 将教材内容进行重组与取舍, 同时还需有机地联系已学知识、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世界和生活经验, 对教材资源进行二度开发与丰富完善。在具体落实中, 需根据三维目标要求, 对课程内容进行“问题化”、“活动化”、“情境化”转化, 使学生借助问题、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拓展思维, 提升认识。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必修三检测二 篇3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智者安提丰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这表明()A.民主政体下希腊人不受法律约束 B.古代希腊人缺乏人民主权观念 C.智者学派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 D.智者学派忽视了社会道德建设
解析:智者学派否定了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行为的约束力,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故D项正确。
答案:D 2.普罗塔哥拉说:“神是不可知的,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明语言,造出房屋、衣服、鞋子和床,并且从土里取得养生之资的。”这突出体现了()A.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 B.人要探索自然奥秘,否定基督教的影响 C.否定神对于人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 D.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不再信奉传统的神
解析:材料“神是不可知的”“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养生之资的”,说明智者学派否定神对于人的作用,宣扬人的尊严和权威。答案:C
3.古希腊某一思想家认为,“一切别的东西都系于灵魂,而灵魂本身的东西,如果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该思想家()A.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B.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C.鼓励人们独立的理性思考 D.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
解析:材料中“如果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强调了善恶与智慧(知识)之间具有直接紧密联系,这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内涵一致。B项是苏格拉底的贡献,A、C、D三项与苏格拉底思想成果无关。
答案:B
4.大建筑师维特鲁威转述古希腊人的理论:“建筑物……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这表现出古希腊人()A.对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失望 B.对直接民主的狂热 C.对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 D.个人利益至上,忽视真理的存在
解析:据材料可知“人”是建筑物比例的标准,与普罗塔哥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思想一致,突出以人为中心,强调了人的决定作用,是人文精神的滥觞。A、B、D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答案:C 5.“在正式确定继承人之前,柏拉图对亚里士多德进行一次考核,看他是不是接受了自己的哲学思想的真传。结果,柏拉图在考核亚里士多德对‘理念论’掌握得如何时,亚里士多德反而对这种理论提出大胆的批判。”给这个历史故事取一个标题,最合适的是()A.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B.认识你自己 C.知识即美德 D.人是万物的尺度
解析:本题考查对知识的识记与再现。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体现了亚里士多德不畏权威、追求真理的精神。
答案:A 6.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的哲学家分别是()A.泰勒斯 苏格拉底
C.柏拉图 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 D.泰勒斯 亚里士多德
解析:亚里士多德倡导逻辑学,使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答案:B 7.皮科在其《关于人的尊严的演讲》中反复强调,上帝不仅创造了人和宇宙,而且还让人处于一个中央的位置,使人容易观察到世界的一切;同时,上帝在用其法则去限制其他一切生灵的本性时,却赋予人自由意志,让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自由地发展和塑造自己”。据此判断,皮科应是()A.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 B.宗教改革的领导人 C.启蒙运动时代的思想家 D.近代科学的奠基人
解析:材料主张“让人处于一个中央位置”,该时期正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中强调人的价值,以人为中心的文艺复兴时期。
答案:A
8.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解析:从题干的时间13世纪后半期可以判断,此时的意大利处于文艺复兴的前夕,人文主义并未广泛传播,故B项错误;教堂的扩建要与众多市民的意志一致,显现出这一时期市民的重要作用,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未出现新教,故D项错误。故选A项。
答案:A
9.法国著名思想家蒙田有一经典的名言,“我努力通过迅速地把握住生命来阻止生命的飞逝,通过运用生命的活力来补偿生命的仓促潜逃。我对生命的占有越是短暂,我必须使它更深沉更充分”。下列观点与这一名言所体现的精神相符的是()A.“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个信仰”
B.“教皇是太阳,国王是月亮,国王的权力借自教皇” C.“任何人都不愿成为一个不幸者,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的” D.“万物都由水生成,又复归于水”
解析:题干强调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属于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以人,尤其以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A项是一种独裁思想,排除;B项宣扬教皇权力,与人文主义背道而驰,排除;D项是唯物主义思想,与人文主义无关,排除。故选C项。
答案:C
10.《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妇女的形象,有人认为该画作表达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据你的理解,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给真实的普通人画像,体现了人性意识的觉醒 B.表现了人的美,体现了对人的重视
C.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体现人的感情和愿望 D.画像整体上和以前的圣母像比较接近
解析:人文主义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达·芬奇的画像不同于以往的圣母像,他用真实的普通的人来代替过去的“神”,体现了“人”的思想与情感。故本题选D。
答案:D 11.有人说,莎士比亚是整个文艺复兴时代文学艺术家中站得最高、看得最远的人。下列选项能作为他“站得最高、看得最远”的证据的是()A.猛烈抨击了中世纪的宗教神学 B.对人的认识和追求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C.肯定了人的欲望和自然的人性
D.把人从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的樊篱中解放
解析:莎士比亚的作品歌颂的不再是低级的本能方面,而是人间的仁爱和友谊,以及人性的高尚与尊严,其作品从质朴走向高雅和精致,这可证明他“站得最高、看得最远”,故B项正确。
答案:B 12.史学家甲:“文艺复兴不只是文学或艺术的再兴,也是人类知识和个人之觉醒或再生,而为近代世界的开始。”史学家乙:“文艺复兴是中古时代转移至近代的过渡时代,它同时具备了两个时代的特性。”有关两位史学家对“文艺复兴”的看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史学家甲强调了文艺复兴与中世纪的差异和断裂 B.史学家甲关注了历史的延续与连接 C.史学家乙侧重历史的新异和变迁
D.两位史学家对文艺复兴的解释并无明显差别
解析: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史学家甲强调文艺复兴的“再兴”“再生”的特点,史学家乙强调的是文艺复兴的过渡性特点,故A项符合材料意思。
答案:A
13.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解析:材料中“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王公贵族……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说明宗教改革适应了不同群体的需求,得到不同群体的支持,社会基础广泛,故D项正确。答案:D
14.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中说:“一个皮匠、铁匠、农民,各有各的工作和职务,但都是被授予圣职的神父和主教。”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就是神父和主教 B.神父和主教要从各种职业的人中选举产生 C.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要信奉上帝
D.从事各种职业的人是在上帝面前权力平等的教士
解析:材料中马丁·路德认为,尽管每个人工作、职务不同,但他们都可以是“神父和主教”,即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与上帝直接对话。故选D。A、C两项逻辑错误,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答案:D
15.德国作家托马斯·曼评价马丁·路德“提出人与上帝之间的直接关系”从而促进了民主。这种“直接关系”体现在()A.人皆僧侣
C.人皆上帝
B.天赋人权 D.理性至上
解析:马丁·路德主张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阅读《圣经》来取得自己的信仰,并直接与上帝打交道,根本不需要教士或教会作为人和上帝的中介。故选A。
答案:A 16.上帝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这段话反映了哪一观点()A.教会的“因行称义” B.加尔文的“先定论” C.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 D.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
解析:加尔文认为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贫富荣辱等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材料的描述明显反映了加尔文“先定论”的思想,故选B。
答案:B
17.教皇代理人在致教皇的信中写道:“每一块石头和每一棵树都喊出路德的名字。”这句话表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A.在社会层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B.使欧洲出现宗教信仰全面危机 C.彻底动摇了基督教的神学统治 D.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每一块石头和每一棵树”分析可知,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得到了广大民众的响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答案为A项。B、C、D三项都与史实不符。
答案:A 18.14-17世纪,人文精神的旗帜在欧洲高扬;而到了18世纪,理性之光照亮了欧洲近代发展的道路。导致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是()A.仁人志士的追求
C.资本主义的发展
B.人文主义的魅力 D.自然科学的进步
解析:理性之光是人文精神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C项。
答案:C 19.“这些哲人受被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他们相信不仅存在着控制物质世界的自然法则,也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
被用来检验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分别是度、所有的传统。”文中的“这些哲人”和空格部分(指()A.人文主义者、人性
B.启蒙思想家、理性 C.启蒙思想家、科学
D.人文主义者、理性
解析:牛顿为启蒙运动提供了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而启蒙思想的核心是理性主义,故选B项。
答案:B
20.1778年,伏尔泰因病逝世,巴黎人民为他树立了纪念铜像。在他的墓碑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对此碑文理解正确的是()A.他发展了洛克分权学说,明确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B.他热情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 C.他是法国启蒙运动无可争辩的领袖,影响深远 D.他提出人非工具的主张和尊重他人的原则
解析:A项所说是孟德斯鸠,B项所说是卢梭,D项所说是康德。从他的墓志铭上可以看出,人们对他贡献的肯定,肯定了他的思想对于解放思想的深刻作用和深远影响。
答案:C 21.“他提出了人是目的而非手段,实现了将人从单纯因果必然性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属于()A.人文主义
C.自由主义
B.理性主义 D.社会主义
解析:“人是目的而非手段”,这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康德的观点,理性主义是这一时期的指导思想。
答案:B 22.卢梭提出:“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的这将是合法的破坏。”这主要反映的是()A.社会契约论
C.自由平等
B.人民主权说 D.三权分立学说
解析:根据“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的这将是合法的破坏”可知卢梭强调的是人民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威,在人民的意志下,什么都可以废除,体现了人民主权,故B项正确。
答案:B
23.近代西方有一位思想家主张:“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是()A.社会契约论
C.三权分立说
B.人民主权说 D.天赋人权说
解析:材料中思想家的核心主张是由社会人民联合起来制定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这样“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故选A项。
答案:A
24.伽利略认为木星有若干卫星,卫星像月亮围绕地球那样绕着木星转,天体也许具有和地球一样的实质,地球和天空之间的传统区分开始引起怀疑。约翰·多恩表达了17世纪初新天文学扰乱人心的影响,他写道:“一切都破碎了,一切都失调了。”这主要表明“新天文学”()A.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近代科学 B.引起了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混乱 C.动摇了人们对封建神学的迷信 D.推动了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
解析:“近代自然科学之父”伽利略提出的新天文学观点,有助于打破封建神学的束缚。
答案:C
25.英国哲学家培根倡导一丝不苟地记录经验性的实验,促进科学的发展;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主张用数学法则作为表述人类理性的最高法则,从事科学研究。17世纪一位科学家承袭了他们的传统,他创立的理论体系()A.揭示了基本的宇宙法则 B.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 C.确立了太阳中心说理论 D.阐明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
解析: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特点是以数学为表达形式,材料中“17世纪一位科学家”说的就是牛顿,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基本的宇宙法则,故A项正确。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18分,27题16分,28题16分,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古代世界,曾出现过一个哲人并出的时代。中国的……,古希腊的……,印度的……等大思想家为人类文明奠立了一座座高大的丰碑,他们的智慧让人们千百年来享用不尽。”
——岳麓版高中历史课本必修3《导读》
材料二 “中国先秦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提供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材料三 据我们所作的粗略统计,中国先秦15位重要的哲学家中,有13人曾从政做官;而在古希腊15位重要哲学家中,却有11人致力于自然科学研究,很少有人从政做官。当我们进一步深入考察他们的思想、学说之后,就会发现中国先秦哲学思想常常与政治伦理思想融为一体,而古希腊哲学思想则往往同自然科学知识交织在一起。因此,中国先秦哲学的致思趋向显然是社会政治伦理问题。相比之下,古希腊哲学迥然不同,它的致思趋向则是自然界的课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哲人并出的时代”大约在什么时间?(2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先秦思想家的致思趋向并分析成因。(6分)(3)材料三认为古希腊哲学家的致思趋向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4分)(4)列举该时期中西方思想家对“人的价值”方面的论述。(6分)答案:(1)公元前6-4世纪。
(2)致思趋向:与政治、伦理融为一体。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社会动荡;社会需要稳定,人心需要安抚。
(3)致思趋向:与自然科学交织在一起。例如:希腊自然哲学家主张探讨自然的奥秘;亚里士多德是集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4)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问题放在优先位置;荀子主张人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普罗塔哥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最高级的”。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世纪中期,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理论后,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 此时的宇宙被描述成运动中的物质,受到充满宇宙的无形的力的控制,无论是地面还是天空,这些力可用数学方式表现出来。中世纪那幅封闭的、仅限于地面并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图景被淘汰了,代之而起的是无限的、受普遍法则制约的新宇宙,地球现在被看作其中的一颗行星。
——[美]马文·佩里《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 自然科学借以宣布其独立并且好像是重演路德焚烧教谕的革命行为,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版,他用这本书(虽然是胆怯地而且可说是只在临终时)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恩格斯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经典力学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等科学成就对当时的欧洲思想界的主要影响是什么?(4分)(2)材料二中的“普遍法则”指的是什么?以该法则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3)依据材料三回答,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条件是什么?17-18世纪的中国为什么不能产生“哥白尼”“伽利略”式的科学家?试结合中国当时的经济、思想文化状况进行分析说明。(8分)答案:(1)背景:①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人文精神不断发展。影响: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2)普遍法则是指万有引力定律。影响: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引发第一次技术革命(工业革命);为法国启蒙思想奠定科学基础、为唯物主义哲学奠定科学基础等。
(3)重要条件:不盲从权威,敢于创新。原因:经济上,小农经济仍然占据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思想文化上,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材料二 科学的人文主义是在保持和光大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给它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其新颖之处在于: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
——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8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科学的人文主义”的内容。(4分)(3)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科学的人文主义”。(4分)答案:(1)差异:
文艺复兴:强调人性;未摆脱神学观。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强调科学。
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自然科学的发展。(2)内容: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法则(反对享乐主义和过分强调人的作用);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提倡科学的人性化。
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 篇4
目录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3课宋明理学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第7课启蒙运动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第12课解决生命起源之谜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第17课毛泽东思想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第22课文学的繁荣
第23课美术的辉煌
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专题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专题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古代文学特色:
①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编订整理《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
② 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恢宏气势的时代。
③ 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的最终形成,促成了唐诗的繁荣。
④ 唐宋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使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
⑤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得反封建的小说、戏剧走向繁盛。
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不一样作用的原因和启示。
原因: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
西方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很快,日益瓦解封建经济、封建制度。
启示:科技发明能否发挥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往往取决于包括社会制度、经济水平、思想观念等多种社会条件的制约。
专题四、近代以来的科学发展历程
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①牛顿力学体系把天上、地上的物体运动概括在统一的理论中,同时,牛顿力学也得到验证。从此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并不断向前发展。
②达尔文进化论认为: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③可见,牛顿把神从无生命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生物进化论则把神从有生命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后者最终完成了驱逐上帝的使命。
宗教与科学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不同:宗教:神创论 科学:进化而来
产生这种不同的根源: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
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① 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
② 改变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③ 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丰富了人们生活。
专题五、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专题六、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专题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艺术
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历史趣事
【1】
【古文中酒的别称】杜康、欢伯、杯中物、金波、秬鬯、白堕、冻醪、壶觞、壶中物、酌、酤、醑、醍醐、黄封、清酌、昔酒、缥酒、青州从事、平原督邮、曲生、曲秀才、曲道士、曲居士、曲蘖、春、茅柴、香蚁、浮蚁、绿蚁、碧蚁、天禄、椒浆、忘忧物、扫愁帚、钓诗钩、狂药、酒兵、般若汤、清圣、浊贤
【2】
爱新觉罗?弘昼,雍正帝第五子,弘昼为历史上著名的荒.唐王爷,喜好办丧事,吃祭品,但亦有历史学家指他其实是为免卷入弘时和弘历对皇位的争夺而以“荒.唐”为名韬光养晦。没事儿就在家里给自己操办丧事。每次丧事开始他便坐在本该放棺材的地方,对着满桌的供品胡吃海嚼,他的姬妾们照例跪在底下嚎哭。
【3】
纪晓岚其实挺欣赏和珅的,因为和珅有他年青时的影子,正史里和珅是1750年生,比纪晓岚小26岁,比乾隆小39岁。现在的狗血电视剧太糟蹋人,和中堂当年是美男子一枚,倒是纪昀,那叫一个……yin荡。有记录,纪晓岚日御女六次……注意,是六个不同的时段,早中晚加下午茶宵夜……
【4】
【天道酬勤】一天曾国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是背不下来。这时家里来了一贼,潜伏在屋檐下,等着读书人睡觉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贼人大怒,跳出来教训曾先生之后,背完文章,便扬长而去!贼人是很聪明,但他的天赋没有加上勤奋,变得不知所终。
【5】
高中历史必修三检测二 篇5
一.单项选择题(共计25小题,每小题2分,合计50分)1.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这一时期“社会转变”的表现是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 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2.北京中山公园有一座社稷坛,它是祭祀社、稷神祗的祭坛,其中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社稷坛的修建突出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
A.封建迷信B.抑制商业C.以农立国D.以民为本 3.元代并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二餐,早也香甜,睡也香甜。布农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B.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C.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4.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A.生产经验的积累总结B.生产组织的规模扩大 C.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D.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5.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井田制,对这一变化起推动作用的是
①荒地被大量开垦②“初税亩”等新税制的实行 ③诸侯国的兼并战争④诸侯国的变法运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已(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
A.千耦其耘式经营B.自耕农式经营C.田庄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 7.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这说明了他的田庄
A.主要从事商业生产B.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D.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 8.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 9.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B.农民生活富裕安逸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10.下图是甲骨文中三个字,依次是“丝”、“桑”和“蚕”。能正确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①中国的丝织业不晚于商朝②商朝的农业比较发达
③本材料可用来直接证明商朝已有种桑养蚕的历史④商朝时人们的主要衣料是丝织品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11.下列关于古代制瓷业发展历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秦汉时期开始出现原始的陶器B.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 C.元代景德镇成为瓷都D.明清时期,瓷器和丝绸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
12.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主要是因为A.官营作坊的产品数量有限B.私营作坊的工人大量增加 C.商品货币经济的不断发展D.资本主义萌芽的开始兴起 13.隋唐时期,不利于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国家分裂B.草市兴起C.海禁政策D.市坊分区
14.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
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
15.某部电视剧以唐代的历史为背景,其间很多故事情节发生于长安“市”上,以下是电视剧中 “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B.“市”门在白天定时开闭 C.“市”门内外店铺林立D.“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 16.宋史专家邓广铭说:“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下列史实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有 ①设置中书门下,强化君主专制②商品经济发达,“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③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④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有划时代的发展 A.①④B.①③C.②④D.②③ 1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中国)宋朝时期„„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其主要依据之一是
A.流通领域出现最早的纸币B.大批工商业市镇迅速兴起 C.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18.《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笫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
A.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唐朝商品经济发展C.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19.自康熙经雍正至乾隆的130多年,史称康乾盛世,但马克思称之为“奇异的悲歌”,也有历史学家称之为“落日的辉煌”。能说明这一时期为“悲歌”、“落日”的历史现象是
①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②重农抑商,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实行闭关自守政策,禁止一切对外通商贸易④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 A.①②③④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0.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 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 时的中国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21.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222.明清时期,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A.小农经济已经解体B.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C.经济结构发生了彻底变化D.重农抑商政策已破产 23.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基础是
A.明朝的经济措施B.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C.生产力发展和商品经济活跃D.对外贸易繁荣
24.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会馆的发展变迁”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②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③会馆的出现与明代商帮密切相关④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②③ 25.自康熙经雍正至乾隆的130多年,史称康乾盛世,但马克思称之为“奇异的悲歌”,也有 历史学家称之为“落日的辉煌”。能说明这一时期为“悲歌”、“落日”的历史现象是
①设立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②重农抑商,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③实行闭关自守政策,禁止一切对外通商贸易④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 A.①②③④B.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二、材料题(共3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7分,合计50分)26.(18分)有人说,如果不懂得小农经济,也就不可能深刻理解中国历史。根据下列材料,分析小农经济对我国社会的影响与其历史变迁。材料一在我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
材料二在传统社会中,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农村养老的路径就只能是倾向家庭供养。家庭供养是农村养老的主体。从农民自身的角度来看,要想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就必须要有“所依、所养”的基础,生儿养老,这就是为何传统社会“生男生女不一样”“多子多福”“子孙满堂”的思想根源。传统社会以“孔孟仁政”治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家庭子女如不孝将受到舆论压力,而孝顺有加者可受到乡亲称赞和社会肯定,汉朝就有“举孝廉”官职。但是家庭作为基本经济单元,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生产力低下的情况,在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面前没有足够的应付能力,在这
种情况下就需要家族邻里的互助。
材料三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者,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材料四中国农民的角色定位出现历史性变化。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单调生活到“农工商”全面发展“走出国门”,30年来,中国农民经历了几千年来发展变化最快的“改革开放”洗礼,生存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的提速,现在已有超过1/3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活跃在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农民的角色定位历史性的变化成为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新华网南京2008年10月9日
(1)据材料一,说明小农经济与中央集权制度之间的关系。(4分)(2)材料二体现了小农经济条件下我国家庭的哪些特点?(4分)(3)《桃花源记》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据此说明文学艺术与社会存在的关系。(4分)(4)结合材料四,说明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民的角色定位出现了哪些变化?(4分)(5)就材料二、四反映的现象展开研究性学习,请你确定一个合适的研究题目。(2分)27.(15分)知者加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论语》
材料二有钱神也怕,无钱鬼亦欺。——明朝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
孙春阳在万历年间(1573~1619年)弃儒经商,他的商业信誉极好,明朝灭亡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明清史散论》
材料三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如往酒中掺水,甚至妄称卖的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鸡肚中塞沙,在猪肉、鸡肉中注水,伪造古董或家谱等。
——《明清史散论》
材料四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有关诚信经商的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等。——《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1)请你为上述材料确定一个较为恰当的历史主题。(2分)
(2)归纳概括当时的社会风尚,指出上述两种不同商业经营现象的内容,并从经济和文化方面简要分析其原因。(6分)
(3)这些变化反映出当时我国经济结构的基本特点及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4分)(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商业经营活动及其理念的认识。(3分)28.(1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与“晋商”、“徽商”等这些依附于农业文明与封建集权制度之上的商帮不同的是,“闽商”是一个在封建集权与农业文明之外(或者称之为“边缘化”)的最具有商业意识、有国际视野的商人群体。明清时期,当“晋商”、“徽商”成为封建集权的附庸、成为“红顶商人”的时候,“闽商”却是一帮封建王朝的“弃民”,是封建王朝“海禁”政策视角下的“走私者”。
——《闽商文化的特征与现实意义》
材料二到了近代,„„真正具有现代意义闽商开始崛起,海洋、商贸、开放、移民等因素逐渐融入福建人的血液。从19世纪末开始,闽商中涌现出一大批风云人物,包括陈嘉庚、郭鹤年等。所以,闽商帮也有海外华商第一商帮之称。——《敢为人先新闽商》(1)根据材料一指出, 与“晋商”、“徽商”相比“闽商”具有哪些不同的文化特质?(4分)(2)近现代以来,厦门、福州曾两度对外开放。请列出厦门、福州两度对外开放的具体史实。(4分)(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闽商帮”赢得“海外华商第一商帮之称”的原因。(4分)(4)假如你是民国时期的闽商,想投资创办企业,你认为哪段时期最有利?为什么?(5分)
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一参考答案
1-10DCCBDDBBCD11-20DCDACCADCD21-25BBCCB 26.(1)中央集权制度是小农经济的重要保障,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物质基础。(4分)
(2)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家庭是养老的主体;讲究多子多福,子女孝顺;应对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能力差;讲究邻里互助。(4分)
(3)社会理想: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关系:小农经济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反映。(4分)
(4)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单纯依靠土地为生到“农工商”全面发展;超过1/3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4分)(5)《我国农村生活状况的历史变迁》、《影响小农经济变化的因素》等等。(2分)27.(1)明代的商业诚信问题。(2分)
(2)社会风尚:追求金钱等财富,并以此来提高社会地位。(2分)经营现象:诚实守信,注重声誉;掺假造假,骗取钱财。(2分)
原因: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人们追求财富,一部分知识分子遵守传统道德,合法经营;但有的人为牟取暴利,坑蒙拐骗。(4分)
(3)基本特点: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发展趋势: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4分)(4)商业活动要遵守诚信原则,奉行商业道德,取信于民;要重视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要树立顾客至上的思想;要提高文化素质,营造良好的商业气氛。(言之有理即可)(3分)
28.(1)不同:“晋商”、“徽商”依附于农业文明,而“闽商”依附于海洋文明;“晋商”、“徽商”是封建经济的补充和附庸,而“闽商”更具有商业意识和国际视野。(4分)(2)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厦门、福州作为通商口岸被迫对外开放;1980年厦门作为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1984年福州作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对外开放。(4分)
(3)受到明末清初“经世致用”和“工商皆本”思想的影响;
对外开放较早,受到西方工商思想的影响; “闽商”更具开放和向外开拓意识,敢为人先; 受到民族危机的刺激等。(4分)(4)一战期间(1分)。
外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内因:①辛亥革命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②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③人民的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④“实业救国”思潮,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的推动(4分)(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
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一参考答案
1-10DCCBDDBBCD11-20DCDACCADCD21-25BBCCB 26.(1)中央集权制度是小农经济的重要保障,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物质基础。(4分)
(2)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家庭是养老的主体;讲究多子多福,子女孝顺;应对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能力差;讲究邻里互助。(4分)
(3)社会理想: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关系:小农经济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反映。(4分)
(4)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单纯依靠土地为生到“农工商”全面发展;超过1/3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4分)(5)《我国农村生活状况的历史变迁》、《影响小农经济变化的因素》等等。(2分)27.(1)明代的商业诚信问题。(2分)
(2)社会风尚:追求金钱等财富,并以此来提高社会地位。(2分)经营现象:诚实守信,注重声誉;掺假造假,骗取钱财。(2分)
原因: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人们追求财富,一部分知识分子遵守传统道德,合法经营;但有的人为牟取暴利,坑蒙拐骗。(4分)
(3)基本特点: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发展趋势: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4分)(4)商业活动要遵守诚信原则,奉行商业道德,取信于民;要重视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要树立顾客至上的思想;要提高文化素质,营造良好的商业气氛。(言之有理即可)(3分)
28.(1)不同:“晋商”、“徽商”依附于农业文明,而“闽商”依附于海洋文明;“晋商”、“徽商”是封建经济的补充和附庸,而“闽商”更具有商业意识和国际视野。(4分)(2)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厦门、福州作为通商口岸被迫对外开放;1980年厦门作为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1984年福州作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对外开放。(4分)
(3)受到明末清初“经世致用”和“工商皆本”思想的影响;
对外开放较早,受到西方工商思想的影响; “闽商”更具开放和向外开拓意识,敢为人先; 受到民族危机的刺激等。(4分)(4)一战期间(1分)。
外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内因:①辛亥革命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高中历史必修三检测二 篇6
下面我以《新文化运动》为例谈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神入”教学法。
一、利用图片、故事、音乐、影象资料“神入”历史
为了帮助学生“神入”历史, 运用一些历史图片、故事、音乐、影象资料都是必要的。这些载体具有直观性、生动性, 相对于文字材料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其想象, 促进其思考。学生通过欣赏音乐、聆听故事、观看图片、影象, 能够迅速进入历史场景。当然, 教师在学生观看完图片和影像后, 要适时地进行总结。
例如, 在上《新文化运动》这节课时, 我以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胡适作词的校园歌曲《兰花草》导入。学生在耳熟能详的歌声中, 一下子进入了这节课的历史情境。在讲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 运用辛亥革命后百姓门户前的图片对联:“帝泽乾坤大, 皇恩雨露深”以及通过鲁迅描写的《药》中的馒头故事片段 (华老栓是一名普通的市镇市民, 夫妻俩辛勤操持着一个小茶馆。他的儿子华小栓患有严重的痨病, 他不去求医, 却相信别人说的人血馒头可以治病。于是他拼命积攒铜钱, 只想着尽快把人血馒头取到手, 好医治他儿子的痨病。至于流血的是谁?为什么被杀以及人血馒头到底能不能治病?他不用也根本没有去想过这些问题) 使学生认识到当时人们的思想是十分得愚昧和迷信, 从而导出新文化运动的第一个内容:“提倡科学与民主, 反对迷信与专制”。当然,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 也可以播放《新文化运动》等影像资料。
二、通过角色扮演“神入”历史
为了有效地“神入”历史,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表演历史剧, 学生扮演不同的历史人物, 试图再现历史。可以让学生就书上的历史图片设置人物对话、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设想和历史人物进行谈话、组织现场模拟采访等等。
例如, 在讲到新文化运动的第二个内容时, 我感觉到教材内容干瘪, 没有什么故事性, 不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此, 课前我安排了几位学生编排了一出话剧。故事大致情节是讲民国初年, 有一女子唐氏19岁, 许配张家, 还未嫁过门, 未婚夫就死了, 为了做烈女, 唐氏选择自杀殉夫, 历尽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投河及三次绝食, 最后服用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的悲情故事。
学生所编的台词都是依据教材、课外资料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觉得自己走进了历史, 融进了历史, 从而深切体验到了历史人物的情感、历史事件的意义。而且在无形之中学生很容易推出这个结论:20世纪初, 人们仍旧受着旧道德的严重束缚。这样我就很自然地引出新文化运动的第二个内容:“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三、充分利用史料“神入”历史
“神入”历史尤其需要研究历史原本和形成时期的背景知识。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前完成资料搜集工作, 上课时再回忆相关的内容, 让学生对历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当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由于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时间有限, 很多时候提供资料的工作是由教师完成, 然后在课堂上以阅读的形式出现。
例如, 在讲到新文化运动的第三个内容时, 我让一名学生阅读一段没有标点符号的《上邪》文言文版: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 然后让全班学生用白话文形式集体读出课件上的翻译:“天啊!我要和你相爱, 一辈子也不断绝。除非是山没有了丘陵, 长江、黄河都干枯了, 冬天雷声隆隆, 夏天下起了大雪, 天与地合到一起, 我才敢同您断绝!”
通过《上邪》文言文版和白话文版对比, 学生能直观地感知到二者的区别, 很容易理解开展文学革命的原因。因此, 我引导出新文化运动的第三个内容:“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因此, 通过史料“神入”历史对培养学生论从史出, 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通过有效提问“神入”历史
采用“你的观点是什么”“能不能谈谈你的看法”等形式的提问是历史“神入”教学法常用的方法, 好的提问也可有效帮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但这都离不开教师的适时点拨。
为了有效地“神入”历史, 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 精心设计问题, 比如, 教师可以设计:你能神入某某的内心世界吗?通过“假如我是……, 我心里会怎么想 (或怎么打算) ”等、“假如我处于当时的情势下, 我会怎么办 (或我会感受到……气氛) ”等、“我从……角度加深了对历史事物的理解”等问题, 神入历史人物的内心, 置身于历史现场, 具体地理解历史。
例如, 就“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这一内容而言, 可以这样提问:假如你是民国初年那个19岁的唐氏, 你的感受如何?你会起来反抗吗?你有那个能力起来反抗吗?在讲到新文化运动影响时, 通过展示一则材料:1924年, 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纪念时进行“你最崇拜的人物” (孙中山、陈独秀、蔡元培、胡适、孔子、庄子、康有为等) 测验, 投票结果得出民主共和思想压倒儒家思想, 因此, 得出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结论。我们可以提问学生, 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 你会投谁一票呢?通过这些提问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效果, 有助于加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
【高中历史必修三检测二】推荐阅读:
高中历史必修一必修二05-17
高中历史必修二会考05-24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09-20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07-18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07-18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整理集合05-19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9课07-09
高中岳麓历史必修二知识点12-07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关于服饰变迁的小结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