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出版体制改革

2024-08-29

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共12篇)

新闻出版体制改革 篇1

1 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将计划经济时代的新闻出版机构改变为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去, 让新闻出版机构成为独立的文化产业机构。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讲, 此次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 它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 为文化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提供了基础;其次, 它促使新闻传媒机构引导社会舆论, 反映社会状况, 传播先进文化,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优质的信息服务内容;最后, 它促使传媒公司更好地监督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微观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2 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2.1 探索期 (1978—1991)

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探索期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 一直到1991年。探索期的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经验来源于经济体制改革, 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新闻出版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得以确定;新闻出版单位的整体布局得到了相关完善;新闻出版系统以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内容。这些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事件中:1983年6月, 《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出台, 提出了出版战线的方针, 指出地方出版社在立足全省的同时, 要面向全国, 出版社要与时俱进, 建立责任制和新章法;1984年起, 新闻出版行业提出要从生产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 扩大出版单位的自主权;于1988年5月出台的《关于当前出版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了新闻出版社实习设置负责制。

2.2 适应期 (1992—2002)

在适应期这一时期, 新闻出版单位着手尝试了事业体制、企业化管理体制两种体制形式, 分别从人事、劳动和分配三个方面进行改革。2000年, 我国组建了一系列的事业性质的新闻出版集团, 大大提高了新闻出版单位的集中程度。此外, 这一时期还提出了“一主三多一少” (以新华书店为主体, 组成多种经济成分, 多条流通渠道, 多种购销形式, 少流转环节的图书发行网络) 和“三放一联”的改革思路。“三放一联”是指对国有书店采取放权让其承包的形式, 对国有市场采取放手让其自主批发的形式, 对购销机制不再进行强制措施, 让各种出版单位能展开横向联合的改革思路。2001年, 《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 这是新闻出版体制改革适应期的关键性标志。

2.3 试点期 (2003—2008)

这一时期以2003年启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为标志, 是大胆探索并付诸实践的阶段各家新闻出版单位开展了新闻出版体制改革, 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03年, 中央确定的新闻出版21家单位进行积极实践和探索, 积累了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相关经验和知识。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非常重视文化体制改革, 并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作出了安排和规划, 由此, 我国的新闻出版单位在党的指导和支持下, 积极开展新闻出版体制改革, 开创了新局面, 并在2006年之后有效解决了改革中的难题, 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4 深化期 (20 09年至今)

2009年3月, 《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 对新闻出版单位的体制改革的思想、原则、目标等都作了清晰定位, 并对新闻出版单位的体制改革提出了指导性建议。试点之后, 新闻出版单位继续推出新一轮的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实践, 继续破解更深层次的改革中的问题, 并不断创新机制, 解放和发展新闻出版生产力, 实现真正的改革和创新。这一时期改革的主要标准有:注销事业编制, 注重劳动合同的签订, 进行清产核资, 参加社会保险等。这一系列的标准体现了新闻出版体制的改革正向完善化、系统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真正体现了新闻出版单位的职工和职工的需求。

3 如何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

3.1 推动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改革

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是新闻出版单位的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 其改革也是实现新闻出版单位公共服务职能的前提和基础, 不容忽视。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承担着传播社会先进文化, 反映着社会公民的基本权益, 是切实保障社会主义人民安居乐业的有效途径。因此, 新闻出版单位要深入推动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的机制改革, 合理调整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的内部管理体制、人事结构编制, 分配结构制度等的改革, 不断促进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完善, 提高新闻出版单位的服务功能。

3.2 推动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的转制

推动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的转制, 是抢占市场主体的重要举措。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反映了市场和公众的特点和需求, 是发展迅速的市场主体。新闻出版单位除了明确公益性出版单位外, 还要促进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的产业和权利制度的改革, 不断完善人事管理机制, 为建立现代化的新闻出版单位制度做好准备, 为实现出版单位的积极转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中占有主体地位做好铺垫。

3.3 打造文化产业品牌, 培养出版单位骨干分子

人才是出版单位的智力来源, 品牌是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敲门砖, 它们都是出版单位改革的重要环节。推动联合重组, 加强培育出版传媒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 打造文化产业品牌精英, 是整合人力资源, 互惠互利的一种有效方法。鼓励创办传媒集团公司, 加大宣传力度, 有效地实现了品牌整合, 优势互补;培育具有国际知名的大型出版传媒企业, 打造传媒产业品牌文化, 培育思想素质高, 业务能力强, 综合实力雄厚的专业传媒企业队伍, 从而提高新闻出版单位的社会职能。

此外, 新闻出版单位还要大大推进新闻出版产业升级, 合理进行出版单位结构调整, 扩大对外交流, 推进现代化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 加强行政体制改革强度, 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全面深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和创新。

总之, 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 就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不断解放和发展新闻出版单位的生产力, 建立起新闻出版单位在社会主义市场中的主体地位;要坚持公益性新闻出版事业和经营性新闻出版产业两手都要抓, 两边都要顾的原则, 推动新闻出版行业的全面发展;要加强新闻出版单位的人才培养, 培养出高素质的骨干分子, 以顺利完成新闻出版单位的积极转制;要实现新闻出版服务体系的服务职能, 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等。

参考文献

[1]柳斌杰.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只是刚刚开始[J].青年记者, 2009 (25) .

[2]改革决胜之年务求决胜[J].市政技术, 2010 (2) .

[3]石国雄.决胜年的中国报业:早改早主动[J].中国报业, 2010 (3) .

[4]柳斌杰.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加大力度加快推进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J].中国出版, 2009 (Z2) .

[5]柳斌杰.用思想新解放推动改革新突破[J].出版参考, 2009 (25) .

新闻出版体制改革 篇2

——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 柳斌杰

(2012年2月18日)

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是在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在全党全国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文化改革发展会议,意义十分重大。新闻出版行业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和李长春同志的重要批示以及刘云山同志、刘延东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抓住三大机遇实现六大突破

●加强引导,创作生产了一批咨政育人的精品力作;深化改革,在三个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快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科学发展,新闻出版产业快速成长;坚持开放,新闻出版走出去整体推进;关注民生,集中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过去的一年,我国新闻出版战线紧紧抓住落实“十二五”规划、庆祝建党90周年和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三大机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千方百计加快发展,使新闻出版领域改革发展形成了奋发进取的新局面,六项工作取得新突破。

一是加强引导,创作生产了一批咨政育人的精品力作。周密实施国家重点出版、文艺精品扶持、原创优秀少儿作品、网络文学出版、名报名刊培育等创新工程,全年出版有关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反映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等方面的精品出版物2000多种,《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孙中山传》、《朱镕基访谈实录》等时政图书成为出版新亮点。组织出版了一批宣传六中全会《决定》的精品力作,集中论述文化改革发展的图书和理论文章水平达到新高度,特别是反映中国发展道路的哲学政治、文学艺术及科学技术、青少年教育等1397个代表国家水准的重点出版项目圆满完成,几万种图书进入国际市场。

二是深化改革,在三个方面取得新突破。深入推进报刊出版单位体制分类改革,列入首批改革的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全面展开,一部分省市已经完成任务,其余的已批复了方案,确定了“时间表”。深入推动出版传媒企业进入第二步改革,以“三改一加强”为重点,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联合重组,中央三大国有大型出版传媒集团公司组建和股改工作已经完成。深入拓展投融资渠道,凤凰传媒、浙报传媒、长江出版集团、中原出版传媒等一批出版传媒企业成功上市。到目前,全国已组建120多家骨干新闻出版企业集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三是加快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全面提速,全年新建农家书屋24.86万个,全国累计建成农家书屋50.5万个,已覆盖84%的行政村,数字农家书屋试点工作稳步推进。中西部免费赠报和城乡阅报栏(屏)工程逐步推开,西部农村发行网点建设取得新突破。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东风工程”扎实推进,二期建设投资达15亿元,出版系统援藏援疆工作力度加大,根本改变了这些地区的舆论格局。全民阅读五年规划顺利实施,各地城乡掀起读书热潮,2011年全国有7亿多人参与全民阅读活动。发动社会各界开展“爱心辞典”和课外读物捐赠活动,城乡互动,共建书香中国。

四是科学发展,新闻出版产业快速成长。新闻出版业200多个项目获中央和地方资金支持,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达9.3亿元,地方和企业投资达上千亿元。全国58个省市级印刷园区总投资210亿元、新增产值217亿元,新建成9个全国数字出版基地和3个音乐生产基地,发挥了技术、人才、产业聚集效应,新增生产能力可达3000多亿。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大中华文库》项目和四大科技创新工程深入实施。云出版、快阅读、电子刊等战略性新兴出版传媒产业快速增长。统计快报显示,2011年新闻出版行业总产出超过1.5万亿元。

五是坚持开放,新闻出版走出去整体推进。按照全面布局、整体推进的走出去规划,以创造和输出版权、国际传播力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重点企业与重点项目奖励计划等工程或项目为平台,扎实推进产品、服务、渠道、资本走出去。2011年,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网络构建成效显著:与拉加代尔集团旗下3100家书店合作开辟国际主流营销渠道,开展百家海外华文书店联展活动,开设了亚马逊“中国书店”,这三大举措使中国进入了世界市场。中国原创网络游戏输出100多项,海外收入达到3.6亿美元。我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六是关注民生,集中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我们把治理中小学教辅出版发行工作等七个突出问题当做大事来抓。以“治散治滥、打盗打非”为重点,整合全系统力量,依法查处重点违法违规案件89起,规范中小学教辅出版发行秩序。以专项行动查处侵权盗版案件3381起,侵权盗版高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打击“两非一假”,开展报刊记者站治理“百日行动”,199家记者站被依法处罚。“新闻造假”、“新闻敲诈”和“有偿新闻”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得到初步治理。以改革的办法整治学术期刊违规行为,健全学术期刊编辑准入制度,学术出版违规行为得到遏制。

围绕两大重点 推进九项工作

●全面落实《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继续积极推进报刊出版单位的改革;进一步深化出版企业的改革;加快推进出版传媒企业集团建设;改革投融资渠道;培育新闻出版产业新的增长点,加快产业基地、产业园区和产业带规划建设;加快推进新闻出版业科技创新;大力推进新闻出版走出去;加快构建现代出版物市场体系。

深入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和迎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是2012年新闻出版工作的两大重点。今年上半年,我们按照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的工作任务,集中抓好六中全会的贯彻落实,推动新闻出版改革发展。下半年围绕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落实推出精品力作、营造舆论氛围和优化市场环境等重大项目和重要工作。

一是全面落实《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认真抓好列入《纲要》的80多项涉及新闻出版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30多个重大工程项目。目前已经召开了工程协调会,结合《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加强统筹协调,三分之二的重大工程项目已经落实了领导责任、资金、进度,确保实实在在的发展。

二是继续积极推进报刊出版单位的改革。按照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按两个思路进行。一是继续推进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力争在十八大召开以前基本完成中央确定的改革阶段性任务。上半年完成列入首批转企改制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启动第二批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制定出台《关于非法人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实施办法》和学术期刊体制改革方案。鼓励和支持省级报业集团和出版集团所属非时政类报刊与本区域地市报刊进行战略合作、资源整合,组建大型报刊业集团,做大做强。二是继续深化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坚持实行编辑宣传、发行经营两分开,重点是剥离副业、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按照中央15号文件要求,在管理体制、人事制度、收入分配、社会保险、社会监督等关键环节创新体制机制,明确服务规范,增强发展活力。一般时政类报刊社、公益性出版社也要深化改革,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服务的能力。鼓励各级党报组建社会化的发行公司,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发行时效和覆盖范围。支持党报党刊与邮政部门、大型出版发行企业或物流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建立完善成熟的营销网络,增强主流出版媒体的舆论影响力和信息传播能力。

三是进一步深化出版企业的改革。已完成转企改制任务的出版企业要尽快进入第二步改革,以“三改一加强”为抓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建立符合现代企业要求、体现新闻出版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探索建立新闻出版管理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有机衔接的机制。

四是加快推进出版传媒企业集团建设。出台新的举措,以强有力的政策鼓励出版传媒企业进行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界发展,加快新闻出版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打造和培育5艘-10艘国家出版传媒“航空母舰”,其中包括国家三大出版集团、两大物流公司和地方出版、报业、印刷集团。

五是改革投融资渠道。改革单一的政府投资模式,吸收社会资本,壮大发展实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国有大型出版传媒集团上市融资,鼓励和引导中小出版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及创业板等市场上市,支持国有出版传媒企业以各种形式与民营出版传媒创意发行公司合作,引领社会力量共谋发展,开辟多层次融资渠道,壮大新闻出版产业实力。

六是培育新闻出版产业新的增长点,加快产业基地、产业园区和产业带规划建设。重点支持数字出版、音乐制作、版权创意、绿色印刷等产业基地建设,三年内产业基地生产能力要增长3000亿元以上,充分发挥产业基地的增长极和示范辐射作用。今年开展产业基地(园区)发展情况考评工作,完善基地(园区)重点企业发展的引导机制、重点项目推动机制、信息沟通交流机制,充分发挥产业基地人才、技术、资金、政策的集聚效应,实现跨越式发展。

七是加快推进新闻出版业科技创新。重点支持云出版建设,加快数字内容传播平台、内容资源整合、关键技术研发、重要技术标准、重大项目建设,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改造传统基础设施,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应用高新技术的能力。加快新媒体、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在新闻出版生产、传播能力上实现新突破。

八是大力推进新闻出版走出去。加大对新闻出版企业走出去的扶持力度,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支持重点主流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版权贸易能力,扩大新闻出版产品出口,拓展走出去国际营销渠道,推出一批具有国际 竞争力的新闻出版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利用国际平台传播中华文化。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到境外兼并、重组、投资,建社建站、办报办刊、开厂开店。鼓励有条件的新闻出版企业在境外以参股、控股等方式扩大发展空间,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九是加快构建现代出版物市场体系。发展以跨地区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电子商务为特征的现代物流,建设大型现代新闻出版流通体系,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和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加强新闻出版资本、版权、信息、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建设,促进要素市场与出版物销售市场、有形市场与网上交易相结合,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现代出版物市场体系。加快建立信用监管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构建以职业道德为基础、以行业自律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的市场诚信体系。

落实四项要求 实现四个目标

●继续高举旗帜,巩固发展思想文化主阵地;深化改革,当好改革创新的排头兵;科学发展,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强化管理,创造繁荣发展的好环境;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必须要在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取得新进展;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构建富有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做大做强新闻出版业方面迈出新步伐;在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抢占新闻出版科技制高点方面取得新突破;在打造一批有实力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出版发行企业、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方面取得新成效。

去年12月23日和12月28日,李长春同志就新闻出版工作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改革发展作了重要批示。他指出:新闻出版总署“在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文化改革发展方面采取了得力措施,起到了领跑作用”,希望新闻出版总署“继续高举旗帜,巩固发展思想文化主阵地;深化改革,当好改革创新的排头兵;科学发展,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强化管理,创造繁荣发展的好环境;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他强调:2012年的新闻出版工作要突出“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必须要在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取得新进展;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构建富有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做大做强新闻出版业方面迈出新步伐;在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抢占新闻出版 科技制高点方面取得新突破;在打造一批有实力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出版发行企业、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方面取得新成效。”

年初召开的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上,与会同志集中学习了李长春同志和刘云山、刘延东同志的重要批示,一致认为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闻出版行业进一步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真心实意地把“主阵地、排头兵、主力军、领跑者”四项要求,作为我们行动的准则,把“新进展、新步伐、新突破、新成效”作为我们今年必须达到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是把六中全会精神落到实处:

一是努力形成正确引导新闻出版产品创作生产新机制,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主阵地。一切内容的创作、生产、传播都必须有利于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贯穿、体现到新闻出版全过程,组织生产出更多引领社会思潮的优秀产品。要从政策导向、职业准入、内容设计、选题策划、编辑加工等环节入手,建立前端保障机制,多出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多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新闻出版产品。要坚持“三贴近”,深化“走转改”,充分发挥人民文化创造性积极性,在服务人民群众中实现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要完善新闻出版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让反映主流价值取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精品不断涌现,留下更多经得起历史检验、具有传承价值的新闻作品和出版产品,丰富中华民族的当代精神。

二是创造新闻出版发展新优势,努力担当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要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充分运用“两只手”实现产品结构、企业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的优化,科学配置出版资源,确保重点门类,培育新闻出版产业新优势。要加快整体布局,建设一批规模较大、各具特色的数字出版、音乐生产、版权创意、绿色印刷等产业基地、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形成新的增长点。要加速推动传统新闻出版业与科技融合,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大力发展新技术、新载体、新业态,进一步造就出版传媒技术新高地。要发展城乡新闻出版消费市场,特别是拓展社区、农村市场和海外市场,扩大消费热点,使新闻出版市场从主要依靠城市消费拉动向城乡消费并重、内需外需协调拉动转变,进一步提高新闻出版市场竞争力。

三是完善新闻出版繁荣发展新体制新机制,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要推动新闻出版体制向纵深改革,今年完成中央确定的经营性单位转企改制任务。按照“三改一加强”要求,深化转制后企业改革,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出版传媒集团,努力壮大市场竞争主体。要深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打造好服务主体。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通过上市融资、资本重构、项目支持、对外开放、资源倾斜等措施,重点培育造就一批新闻出版产业重要的战略投资者,努力打造投资主体。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切实转变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努力打造依法管理主体。

四是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加快构建新闻出版公共服务新体系。要以国家重点出版工程、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东风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全民阅读工程、基层阅报栏工程、文化环保工程等为抓手,着眼文化长远发展、立足群众基本需求,继续完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实现由“点”到“面”到“线”的联通。要从工作措施、政策支持和长效机制上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要加快建设新闻出版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品供给、保障渠道,加快建设新闻出版公共服务资源和传输平台。要坚持面向全社会,多管齐下,共建共用,使政府主导、企事业力量和社会参与紧密结合,把服务群众的好事办实。

五是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全力创造文化繁荣发展好环境。要坚持依法行政,不断完善与新闻出版强国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新闻出版法律法规,力争在行政管理、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反腐倡廉等领域尽快形成制度体系,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要创新管理理念,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着重提高把握政治方向的能力、服务工作大局的能力、政策调控的能力、舆论引导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今年的伦敦书展“市场焦点”主宾国活动、国际音像表演著作权外交大会以及国内重大节点的市场环境整治,都是对我们管理者的重大考验,我们应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做好工作,决不辜负党中央的期望。

新闻出版体制改革 篇3

[关键词]出版体制改革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

[中图分类号]G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53(2010)06-0008-03

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我国的出版体制改革己进入到关键阶段,改革的任务目标,就是推动经营性出版社全面转制为企业,重塑出版社市场主体地位,整合出版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内部管理,促进产业升级。这次出版改革将彻底改变我国原有的出版体制,消除出版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我国出版业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出版体制改革将对整个出版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而作为出版第一资源的出版人才配置机制也将随着出版体制改革的深入发生深刻变革。

1出版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格局逐步形成,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与过去出版社作为事业单位相比,转制为企业的出版社在人才资源配置上具有以下突出变化。

首先,出版人才资源的配置方式由计划经济的人才资源配置模式转变为以劳动合同制度为主要特征的市场化配置。这次出版体制改革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出版社由原来的事业法人变为企业法人,取消事业编制,职工由原来的事业身份全员变为企业身份,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上至出版社领导,下至普通员工,一律通过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企业和员工双方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和市场规律签订劳动合同,不仅人才选择的方式公平透明,而且选择的结果可靠可信,既有利于劳动者个人才能的发挥,更有利于出版企业发展。这种全新的人才资源配置方式,彻底改变了过去作为事业单位出版社的计划经济用人制度,是一种市场化的人才资源配置方式,市场机制将在人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其次,出版社职工的福利保障由过去的出版单位保障转变为社会保障,出版社员工全员加入社会保险,原来出版社对员工的保障功能将由社会保障替代。这一方面大大减轻了出版社的负担,强化了生产经营功能,同时也为出版社职工个人解除了后顾之忧,激发了企业和员工的积极性。

第三,以市场机制为特征的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大大提高。新的用人制度的核心是人才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具有平等性、竞争性。出版社改为企业之后,企业用人和劳动者就业,都遵从市场规律。一方面,出版社可以根据企业发展需要以劳动合同聘用人才,改变过去人浮于事的人才资源浪费现象,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另一方面,劳动者也具有自主择业的权利,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出版企业,因而有利于劳动者个人才能的发挥。员工的工作任务职责通过合同约定,劳动积极性依靠劳动成果或业绩回报来激励,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能动性,使企业更具活力,因而可以促进人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2出版职业经理人制度将随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的确立而逐步建立

2.1职业经理人制度是以市场机制为特征的高级企业人才高效配置方式

职业经理人制度是在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高级企业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方式。经理人制度的形成,催生了经理人阶层的涌现,促进了产业核心人才队伍的形成。而经理人的产生与存在又为企业的成长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

职业经理人作为现代企业家,虽然不掌握资本,但是他们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社会责任感、广博而深厚的知识体系、为人诚信的道德品格、永不言弃的竞争意识、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对变幻莫测市场的驾驭能力。因此,他们能够把握企业发展的方向,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营造企业发展环境,带领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标志和构成要素,职业经理人是现代企业的核心人才和核心竞争力。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是一个企业的决定性力量,代表着一个企业的未来。

职业经理人通过经营管理活动激活并保持企业生命力,促进企业的成长与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职业经理人的存在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一支高水准的经理人队伍,也就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而没有现代企业制度作为体制保障的企业,最终将难以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甚至难逃被淘汰的命运。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目的在于充分发挥高级企业人才的智力资本作用,使其转化为更大的市场价值,转化成为更大的现实生产力。因此,职业经理人制度是企业高级人才的高效配置方式。

尽管有人对经理人制度,特别是对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制度仍然有不同认识,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经理人制度将逐渐形成,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2出版体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为出版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对于出版业而言,在出版社体制改革完成之后,其市场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并逐步实施法人治理结构,因而为出版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提供了基础条件,奠定了体制基础。而职业经理人制度在出版业的普遍建立,意味着牵引出版业发展的高级人才队伍形成。

出版社转企改制,只是为出版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条件,而职业经理人制度在出版业最终确立,还取决于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在出版业的全面建立和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新型企业制度,包括企业法人制度、企业自负盈亏制度、出资者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领导体制与组织管理制度。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法人治理结构,把决策权、经营管理权和监督权分别赋予股东会、董事会或执行董事、监事会,通过权力制衡,使三者各司其职、相互制衡,保证公司顺利、健康运行。在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中,职业经理人属于经营管理核心层,是企业的发动机,在企业经营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这种核心作用及核心地位为现代企业制度所赋予。没有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就没有职业经理人在企业经营中的核心地位,也就无从谈起职业经理人制度。因此,现代企业制度是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的体制保障。

随着出版体制改革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出版业职业经理人将会不断涌现、逐步成熟,出版职业经理人将会获得更加广阔的舞台。出版社完成转企

改革之后,出版社真正成为依法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资不抵债时将依法破产。面临市场竞争压力,出版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然要吸纳和起用那些深谙出版业务和出版市场的职业经理人。这是出版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

3市场配置机制促进出版企业人才资源结构优化和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提高

3.1劳动合同制度和员工社会保障的建立促进出版业人才流动和人才结构优化

前面谈到,出版社体制改革完成之后,原来的用人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劳动合同制度将全面实施。过去,出版社为事业单位,由于体制的局限性,企业选择人才的渠道不够畅通,人才难以自由流动,制约了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导致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尽管2006年国家人事部出台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推行岗位管理和合同聘用制,但是由于没有社会保障制度作为配套政策,也没有劳动合同法作为支撑,使劳动合同聘用制流于形式,未能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劳动合同用人制度,也不可能达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

出版体制改革完成之后,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劳动合同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随之在出版业建立。企业拥有用人自主权,劳动者也具有自主择业权,人才的自由流动成为现实。

首先,劳动合同用人制度的确立,使企业自主选才用人和劳动者自主择业成为可能,企业和劳动者用劳动合同约定出版社和劳动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仅有利于劳动者积极性的全面发挥,而且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由于企业和劳动者是以合同约定,合同有效期为一定的固定时段,劳动者对出版社感到不满意时,可以到期不再续订合同,而出版社对劳动者不满意也具有同样的权利。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为人才流动奠定了制度基础。

其次,出版社转企改制,出版企业员工全员加入社会保险,由过去的单位“保障”变为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作为一种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机制和手段,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出版社转企改革之前,作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不仅承担生产经营职能,还担负着繁重的职工福利、养老、医疗等绝大多数费用的保障责任,企业负担沉重,吸纳人才的成本高昂,加之思想观念的局限,出版企业缺乏吸纳人才的积极性,从而制约了人才流动。随着出版体制改革的完成,员工的保障由出版企业转向社会,出版企业增添了吸纳人才的积极性,为人才流动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全员加入社会保险,而且职工也解除了后顾之忧,因而使得人才流动的张力增大。与此同时,出版社转企改革之后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不仅降低了企业人才引进成本,劳动者个人的社会保障可以随着人员的流动而转移,并不引起新的用人单位成本的大幅增加,因此为人才资源自由流动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人才的自由流动,激活了出版人才市场,使出版企业按需聘用优秀人才,劳动者选择最适合自身的企业就业,从而使人才结构趋向合理,促进人才结构不断优化。

3.2市场配置机制促进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

市场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按照市场机制配置人才资源,不仅可以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资源配置效率,而且可以促进出版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提高。这是因为,以劳动合同制度为特征的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实施以后,可以增强劳动者的竞争意识。企业为了选择优秀人才,总是以竞争的形式聘用人才。劳动者个人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深入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能力,拓展自己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劳动者之间的这种竞争,有利于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机制可以促进出版人才队伍的成长与发展。

新闻出版体制改革 篇4

制度是维护人类共同生产、生活所需要的约束个体行为的规则。我国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的构建是蕴含在我国特定的社会结构之中的, 是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深化的这样一种大背景、大环境下展开的, 是在“转型”和“计划经济”这样一种特定的社会结构与传统为背景下发挥效应的。因此, 以往我国所推行的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与措施都是在我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依据我国特定的经验和传统, 以西方新闻传媒行业发展较为成功的国家为“理想版本”、为“目标取向”而进行的理性规划和设计。

笔者认为, 在我国, 和以往的“计划经济”下的新闻传媒相比, 任何理性的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的构建, 不仅要考虑到我国新闻传媒行业发展的社会环境与经济效益的问题, 还必须考虑到我国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构建中的价值问题。因为, 在这里, 我国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构建当中的工具理性只是指, 新闻传媒从业者在具体工作中表现出来的, 对实现目的、理想起着重要作用的手段、工具、途径以及对具体方法的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给予格外重视的思维方式和态度。重视具体的手段、方法和工具的选择是工具理性区别于其他理性形式的显著特点。而就我国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的构建而言, 任何改革制度与措施的创设、习惯的沿袭, 都表达了对新闻传媒从业者、相关资本、新闻受众以及新闻传媒管理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维持与重构, 是对新闻传媒行业各相关主体的地位、角色及利益关系的调整与界定。我国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构建当中的价值理性是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建构的根基, 它相对于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构建当中的工具理性来说, 在发展序列上应具有优先性。

2 我国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构建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性辨析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区分了价值与事实、目的与手段、实体与形式之后, 将人类的理性分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前者用来分析个人的社会行动, 后者用来分析社会结构。以往我国新闻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的种种违背新闻媒体行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制度的出台、推行也于此找到了原因。这种“背离”使我国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丧失基本的信仰、价值和伦理道德, (“假新闻、有偿报道”等一系列事件正是对这样一种“背离”的有力注解) 也带来了我国新闻媒体行业的片面的、畸形的发展, 以至于使得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的建构迷失方向, 变的“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这里也应该说明的是, 我国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构建当中所体现出来的工具理性并非完全不考虑价值理性的问题。因为, 从我国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构建的背景上来看, 由于近年来不断被暴露出来的“假新闻、有偿报道”等一系列负面消息, 使得任何一位新闻媒体行业的管理者在制定改革制度时, 必然有某种内在的价值动力。只有在一定的价值理性的驱使下, 他们才会相应地设定改革目标、采取改革措施与行动。这种新闻管理体制改革目标的设定必然包含着一定的价值前提和价值动力。而在争取改革成果、进行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工具选择时, 也必然离不开新闻媒体管理者的某种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而相应的, 我国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构建当中的价值理性所追求的传媒精神的固有价值, 在一定程度上也必然要依赖于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构建当中的工具理性才能得以实现。就是说, 我国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构建的工具理性能够将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构建的价值理性所信守的固有价值转化为行为目标或所要追求的成果, 从而找到实现我国新闻管理体制改革价值目标的手段和工具。这里所说的我国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构建当中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源于不同的动机和方法。前者看重的是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的意义和价值, 它是由对某种信念或价值体系的信仰而导致的行动;而后者看重的则是达到新闻管理体制改革目标的手段, 它的手段一定是以最小的代价达至其选定的目标。

同时也应该强调的是, 当人们单纯地突出我国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构建当中的价值理性的时候, 往往只考虑选定新闻管理体制改革行为的价值和意义。这就使我国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的构建难以具有更多的灵活性、现实性和效益性, 也使得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构建当中的价值理性包含了某种程度的“异化”倾向, 即要么是坚持一种价值目标却以损害另一种价值目标为代价;要么是无法实现预定的价值目标。这方面, 我国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的设计者应注意避免陷入“矫枉过正”的误区。总之, 我国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构建当中的工具理性追求目标的达成, 价值理性追求媒体精神的固有价值的承诺。价值理性总是要诉诸于一定的工具理性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 而工具理性从目标设定到手段选择都必然带有一定的价值倾向, 它们之间是既相互对立, 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 结语

我国的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构建在实践当中所反映出来的困境与矛盾, 突出体现了我国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构建当中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在这里我们可以设想, 如果我国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构建当中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内在和谐是制度性的话, 那么, 我国新闻传媒行业健康、稳定的运行就会有制度化的保障, 我国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也就会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因此, 对于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构建当中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关系的研究, 值得所有关心我国新闻行业发展的人, 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继续探讨下去。■

新闻出版体制改革 篇5

一、总体要求

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抓好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建设,是新闻出版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项目申报应按照《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的要求,着眼解决引领新闻出版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具备创新性的发展思路,有明确、先进的研究计划,有科学、可行的实施方案,以推动新闻出版重点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产业集聚,推动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为目标,促进新闻出版业大发展大繁荣。

二、重点支持方向

(一)新闻出版内容创新

在促进新闻出版业内容创新、特别是在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具有引领和创新意义的重大出版工程。重点支持以下几方面: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创新出版; 2.新闻出版精品生产;

3.原创动漫及民族网游开发、出版。

(二)新闻出版体制改革

符合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方向,对全国和项目所在地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有较大推动作用的项目。重点支持以下几方面:

1.经营性新闻出版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出版传媒企业跨媒体、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联合、兼并、重组及上市;

3.大型骨干出版传媒企业核心能力建设; 4.新闻出版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5.国有出版传媒企业与非公有文化企业开展的产品合作、项目合作。

(三)新闻出版与科技融合

对促进新闻出版业技术进步、数字出版技术研发、推广与应用等具有引领和创新意义的重大项目。重点支持以下几方面:

1.数字出版技术研发与应用; 2.数字出版产品开发与推广; 3.数字内容的生产和投送; 4.新闻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

5.绿色印刷与数字印刷复制技术的开发与产业应用; 6.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

(四)产业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

对促进新闻出版业产业升级、加速新闻出版产业转型,具有基础与示范作用的项目;符合全国规划,能够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的基地(园区)建设项目。重点支持以下几方

面:

1.传统新闻出版企业装备改造; 2.优质出版内容资源数字化; 3.报刊品牌、传播能力建设; 4.新闻出版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 5.现代出版物物流体系建设。

(五)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满足全国和项目所在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发挥重大作用的项目。重点支持以下几方面:

1.民族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2.农家书屋、全民阅读、城乡阅报栏(屏)等基层新闻出版公共服务建设;

3.“三农”出版、盲文出版。

(六)新闻出版“走出去”

在推动新闻出版产品、服务、企业、资本“走出去”中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重点支持以下几方面:

1.新闻出版海外传播渠道建设;

2.新闻出版“走出去”产品制作、生产及对外推广; 3.新闻出版企业海外收购、投资设厂; 4.重大对外出版交流、合作活动;

(七)新闻出版保障服务体系建设

在金融支持新闻出版业发展、新闻出版人才培养、版权

贸易发展、新闻出版监管体系建设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的项目。重点支持以下几方面:

1.新闻出版业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2.新闻出版教育与人才培养; 3.版权交易及监管系统开发、应用; 4.新闻出版监管体系建设。

三、申报单位条件

(一)中国大陆境内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港澳地区在内地设立(或与内地单位联合设立)的新闻出版或相关单位均可根据申报指南提出项目申请。

(二)申报单位在申报项目时应推荐项目负责人。每个项目只能推荐一位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应具备以下条件:

1.必须是申报单位在职人员;

2.作为项目负责人同参与承担的项目申报数不得超过两项;

3.作为已入库项目的项目负责人不得因申报新项目而退出已承担的项目;

(三)以下单位不得申报项目:

1.中途退出尚在进行的入库项目的单位;

2.承担的入库项目中存在2年内没有启动或超过完成时限3年尚未结项的单位;

3.在入库项目督查中发现重大问题的单位;

4.因违规被取消申报资格和其他不能保证履行规定义务的单位。

四、申报数量要求

(一)本项目申报原则上每个单位申报项目数量不超过2个,每个集团申报项目数量不超过4个,作为联合申报单位(不作为项目申报主体)联合申报项目不超过2个。

(二)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申报项目数量原则上不超过30个。

(三)少数民族地区项目申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照顾。

五、项目申报与受理

(一)2013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入库项目实行网络申报,并同时报送纸质申报材料(一式三份)。网络版申报材料与纸质版申报材料必须完全一致。

(二)中央新闻出版单位申报项目材料须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新闻出版总署。解放军系统新闻出版单位申报项目材料报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新闻出版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属新闻出版单位申报项目材料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闻出版局。其余单位申报项目的材料,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报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

(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新疆生产建

设兵团新闻出版局、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新闻出版局,负责对本辖区、本系统新闻出版单位的申报项目进行审核并提出审核推荐意见后,报新闻出版总署。

(四)中央及各地方出版(传媒)集团公司所属单位申报项目,须由集团统一申报并加盖集团公章,各集团应当指派专人负责。

(五)各有关单位可通过新闻出版总署网站首页“申报快捷通道”栏目下的“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进入网上申报审核系统。用户注册及有关内容的填报、审核,请按照《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管理系统使用手册》(附后)进行。

(六)凡涉密项目,请按有关保密管理规定办理,不得通过网络申报。

六、申报材料要求

(一)申报材料必须齐全、客观、真实

项目申报单位应提供由项目负责人签名的承诺书,并随项目申请书同时报送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

(二)请按规定格式和内容编写项目申请书,必须包括如下内容:

1.数据采集表; 2.项目简介; 3.项目论证;

4.项目工作量与时间进度;

5.项目经费预算及明细(项目基础设施建设费用不得超过总经费的30%);

6.预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7.专家推荐意见。

(三)申报单位必须提供的证明文件(网络版在相应区域内扫描上传):

1.申报单位通过2012年检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或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书;

2.法人代表有效身份证明文件; 3.税务登记证;

4.申报前近两个月的缴税付款凭证(含营业税、增值税、所得税以及个人所得税等,可选择重点两份扫描上传);

5.2012年的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四)其他需要上传的文件(根据需要扫描上传): 1.项目前期如果已经进行专家评审,请申报单位提供专家评审意见(专家须分别出具意见并亲笔签字)和专家资质证明(职称证书)。

评审专家应具备以下条件:(1)本行业内副高职称以上;(2)非项目申报单位;

(3)非项目承担者及联合申报单位的专家意见。2.证明申报项目技术水平的其他相关文件。

3.与项目相关的发明专利证书或与项目相关的发明专利申请进入实质审查阶段通知书。

(五)项目简介

为方便项目单位之间、项目单位与金融服务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项目申报单位须填写不超过1500字的项目简介。该项目简介对所有项目申报单位公开,并用于向金融机构推介项目等。

七、申报时间要求

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2013入库项目申报截止时间为2013年1月31日,届时将关闭网络申报系统端口和网络审核系统端口。

八、其他事项

(一)项目实施期一般为2年,最多不超过3年。

(二)申报单位对项目申请书的真实性负责,并对项目实施人员(包括项目负责人)的申报资格负责。

(三)项目申请书(包括不受理的项目申请书)不予退回。

附件:

1.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管理系统使用手册

2.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申请书(样式)

邮寄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外大街40号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

邮政编码:100052 联 系 人:冀素琛、宋萍萍、徐瑶

传统出版改革与数字出版转型 篇6

数字出版

数字出版是数字技术在出版行业的应用。同纸质出版一样,数字出版的手段发生了变化,但其目的同样是为了信息的传播与知识的积累,只不过是信息的传播方式与受众获取方式、阅读方式、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相对于纸质出版来说,数字出版具有分散化、碎片化的特征。目前网络上相当一部分信息,只能说是分散化、碎片化的信息,还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

数字出版对于图书出版来说是一种出版形式,其本质仍然需要与内容紧密相关。同样地,数字出版需要考虑如何利用数字出版技术实现传统图书出版的积累与沉淀,以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出版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技术进步带来的问题

技术进步所带来的问题主要是近二十年来铅印向胶印的转变过程中,以及长期以来出版行业固有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思路所产生的问题。无论是从生产流程还是质量控制,铅印与胶印均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目前我们的部分生产与管理人员要么是遵循铅印时代的思维与管理模式,要么不了解铅印时代的生产模式和生产流程,也就只好照搬使用。

现有出版社的管理人员,相当程度上具有存在沿袭铅印时代管理模式的问题,没有具体分析铅印时期的技术、管理与目前胶印、数字印刷、数字出版有何异同,也没有认真分析两个时期的流程与工艺对于流程管理的具体要求,人为地形成各流程之间相互协调上的矛盾。这就产生了生产与管理方面的冲突。

(二)问题的解决方式

1. 流程再造

因技术的改变而产生的生产流程与管理的冲突需要根据现在的技术与管理条件进行流程再造。

很多出版社的内部业务流程管理,多年以来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对现代出版技术进行有效分析,并将之应用于出版流程管理,将能够使出版流程无缝对接,不仅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图书的出版质量。

2. 新技术的采用

数字技术在图书出版中已经越来越多的被采用,数字出版也已经逐渐形成自身的发展模式。目前来说,采用先进成熟的数字出版技术与传统图书出版技术、出版流程相结合,对传统图书出版流程进行改进,是较好选择。

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

(一)数字出版赢利模式

目前看来,数字出版具有几种不同的赢利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依靠内容销售的赢利模式;

(2)依靠广告收入赢利的模式;

(3) 提供不同类型增值服务的赢利模式,等等。

不同的赢利模式适应于不同的专业方向与不同的受众群体,选择适合自身状况的赢利模式是企业在这一新技术条件下成功转变的关键。

(二)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结合

1. 数字时代图书出版的赢利模式

目前数字出版的范围大多是指网络出版、手机出版、手持终端等与网络或电子书相关的出版。对于图书出版行业来说,图书出版转向数字出版如何才能赢利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对于图书出版行业,比较好的数字出版赢利模式可能是上述几种赢利模式的有效结合。

在专业出版与教育出版领域,内容产品与增值服务相结合,为读者提供良好的内容产品,同时辅之以专业技术咨询服务、完善的教学平台服务应是较好的发展模式。

2.生产模式

教育出版与专业出版在由传统出版转向数字出版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发展思路与专业发展方向规划合适的数字出版技术流程与生产流程,根据技术实现流程来协调与设计生产流程。

(1)教育出版。现代教育出版的目的是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完善的教学服务体系,而不是仅仅提供传统意义上的纸质教材。出版企业需要建立教材全流程服务的概念与服务体系。

数字出版对教育出版的影响主要从教学资源的提供上获得突破。教学资源各个组成部分的确定需要根据专业特点、课程特点与要求、技术实现的可能性等进行确定,不可强求统一。

数字出版在教材建设方面的特点之一是其灵活性,完善的教学平台建设可以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院校提供灵活多样的教学服务。

(2)专业出版。专业出版的目的是向专业人员提供专业知识方面的查询与学习。传统出版所提供的图书,对于读者来说,可能只有很少一部分内容是读者所需要的,读者不需要的大部分内容无论是对于出版社的成本支出,还是读者的费用支出都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专业出版与数字出版的结合,需要以与数字出版相关联的技术实现为基础,向读者提供专业技术方面的技术咨询与服务。

技术咨询与服务是以专业为基础,图书内容为中心,建立完善的专业内容数据库。同时,需要根据技术发展与图书出版内容的更新与变化,实时丰富数据库内容。利用数据仓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以及神经网络技术等为读者提供完善的技术咨询服务。

3. 技术实现与关键技术管理能力

数字技术在数字出版方面的应用,以及数字出版真正成为图书出版的有效方式,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基本技术的构建。出版企业需要具有一定的技术实现能力,至少应该具备技术应用能力与技术维护能力。这种技术能力一方面是技术管理能力,一方面是技术架构的实现和维护能力。

技术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公司的战略规划与总体运营能力、企业架构构建与实施能力、投融资与资产管理能力、生产运行与现金流的控制与运用能力等。

技术构架的实现和维护能力主要体现在技术与业务的结合与融合能力、技术平台的规划与实现能力等方面。其中的关键点为技术与业务的融合能力。如果不能将技术与专业业务有效结合起来,单纯的技术平台建设只能是没有肌肉的骨架,没有任何意义。

数字技术,以及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出版对未来出版企业建立自身的市场地位、谋求发展、产生效益非常重要,将会是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在技術与数字出版的生产模式、赢利模式成熟、稳定之后,数字出版的重要环节仍然是内容。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有效融合将会是出版行业的发展方向。

新闻出版体制改革 篇7

一、所发论述皆具丰富的经验材料, 结论信服力强。“学术研究的第一步工作, 就是搜集研究材料, ” (1) 就此意义而言, 手中研究材料是否丰富、对研究材料是否熟悉成为学者进行研究工作须跨过的第一道关口, 是其后继研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坚实基础。以此观之, 该书在材料占有及运用方面优势明显, 特色鲜明, 且可信度高, 所得结论自然令人信服———这源于作者的身份及经历。该书作者张昆教授是一位有着28年从业经验的资深新闻教育工作者, 对新闻教育了然于胸, 在研究中自能做到将材料顺手拈来, 剪裁得当。张昆教授不仅是一位从事一线教学的新闻学教师, 还是一位优秀的教学管理者, 其先后担任武汉大学新闻学院和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的院长, 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组成员、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这些管理岗位又让其对新闻教育多了一种宏观视野层面的观照与思考, 这集于一体的多种身份赋予张昆教授多种观察新闻教育得失的角度, 立体化的全景式观察使其对新闻教育的目标、模式、学科建设等方方面面有着相对透彻的洞悉, 这种个人经验层面的优势让作者在面对新闻教育这一研究对象时, 能够从容地运用个性化的材料阐发独特观点。张昆教授28年从教经验又是中国新闻教育从“文革”后的恢复创办走向蓬勃兴盛的历程, 这28年也正是中国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迅猛发展的历史阶段, 中国新闻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在这一阶段所取得的成就、所走的弯路、所积累的经验及改革方略的策划制定, 张昆教授都以当事人的身份经历过, 这让其对新闻教育拥有极为丰富的一手材料及感性认识:其大学毕业留校就参与武汉大学新闻系的创办, 奋斗了20余年, 为武汉大学新闻教育跻身中国新闻教育第一梯队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6年他又调到华中科技大学担任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 与武汉大学人文学科历史悠久传统不同的是, 华中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科盛名的学府, 不同的办学环境, 不同的办学风格, 让张昆教授在新闻教育领域频频遇到新的挑战, 让他在两所著名院校不同的新闻教育办学模式中反复揣摩比较, 感悟新闻教育的真谛,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在其带领下, 师资建设、科研水平、重点学科、人才培养等多项学科发展水平指标均获较大提升, 亦已跻身中国新闻教育第一梯队。这种办学的丰富经历, 和时代同生共荣的人生际遇, 使得张昆教授对时代脉搏的捕捉、对新闻教育领域的任何风吹草动, 都保持着高度的职业敏感性, 这大量真实可靠的经验依据化为学术研究的材料论据时, 自然得出信服力较强的结论, 这种特色在该书中处处体现, 表现无遗。

二、全书贯穿强烈的问题意识, 发人深思。《新闻教育改革论》一书既以“改革”为主题, 就等于蕴涵了一个前提:改革的对象存有问题, 非改不可, 否则会影响中国新闻教育的未来发展。存有问题不等于发现问题, 许多问题往往存在多年, 却无人发现, 等到酿成大祸时才引起社会重视, 因而在科学研究中, 能否时时保持问题意识并准确发现问题, 成为考量学者科研能力首当其冲的重要因素。《新闻教育改革论》之所以堪称优质作品, 就在于书中所提改革创新新闻教育的观点始于问题, 终于问题, 即以现实教育中的问题为切入点, 生发议论, 最后又以解决问题为落脚点和归宿, 从而使得全书呈现浓浓的问题意识, 也保证了该书新闻教育改革观点的现实生命力, 不落入空谈、空喊口号的不切实际之流。比如书中上篇的《中国传媒教育发展的师资瓶颈》《新闻传播教育的理想与困惑》、中篇的《网络时代新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传播学视角看当代中国新闻教育的缺失》《中国新闻教育面临十字路口》、下篇的《关于学院研究生培养改革与学科建设的思考》等文章, 单从标题就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问题意识扑面而来, 再细看文章内容, 不得不叹服作者对新闻教育诸多问题的洞悉力度及思维深度——其呼吁在社会浮躁的当下, 培养爱读书有知识、能独立思考、持批判精神的新闻学子, 以求在社会发展中起到思想引领之用, 这一观点引起有责任心的教育家的深刻共鸣, 在国内外教育界有着重要影响的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在该书序中如是称赞:“在我国大学精神虚脱的今天, 他提出的这个目标, 的确是大胆而开明的。”以新闻教育改革推动时代进步, 凸显了中国文人精英一贯沿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优良传统, 作者张昆教授身为国内重要新闻教育机构的领导, 眼观时代变幻, 在新闻教育与时代发展的互动中努力思考着、尽心探索着, 这种出于学者本能的思考与探索, 在知识分子心怀天下之责任心的强力驱动下, 使其脑海里闪现一个又一个的教育问题, 其于书中不断呈现的问题意识、忧患意识发人深思, 至少在新闻教育界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引领作用。

三、实用主义取向明显, 力图为新闻教育界同仁提供具体化、操作性强的借鉴参考。实用主义是儒家的一大传统, 这种追求实效的心态体现在新闻教育改革上, 就是改革方略及措施能切实改善新闻教育现状、提高新闻教育质量、培养传媒业界急需的复合型全能新闻人才。为使教育收实效, 改革取实效, 该书反复论证、大声呼吁, 不仅精心设计改革措施, 而且有意忡忡立言以唤起整个社会对新闻教育改革的重视, 这在《中国新闻教育面临十字路口》一文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文章不仅详细阐述了四点对策:加强专业评估、提高新闻教育市场的准入门槛、引入淘汰机制、适当控制招生规模, 还煞费苦心地在文末结语中提发震耳欲聋之言“在这个紧要关头, ……如果无所作为, 顺其自然, 新闻教育就有可能发生方向性的错误, 乃至灭顶之灾。……不如现在立即行动起来, 以避免将来出现贻害国家、祸及子孙的情形, 从而保证新闻教育的健康发展。”这些言语初看似乎有夸大问题之嫌, 但稍加分析, 可发现作者行文的所有努力是让读者聚焦在最后一句话的语义重点上———“保证新闻教育的健康发展”, 这种目的宣扬式的写作风格反映了作者科学研究的实用主义价值取向, 即选题是新闻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宗旨是寻求有效解决之道。本书的实用主义取向还体现在作者细心体贴地为读者提供具体化、操作性强的借鉴参考, 集中表现在该书下篇“学科建设论”中, 这部分收录的《关于学院发展的基本思路》、《新闻学院2007年工作报告及2008年工作思路》《新闻学院2009年工作报告及2010年工作思路》、《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学科建设中长期规划》等文章, 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具体化的数据材料为支撑, 给读者清晰演示了操作性强的工作规划及发展思路, 新闻教育界同仁可以此为模板或参考, 改进自身的新闻教育工作。坚持实用主义取向, 使得该书的内容及思想别有特色, 也保证了该书在应用价值层面上的推广性, 即该书的确能为新闻教育改革尽上绵薄之力, 给新闻教育改革提供较好有用的理论指导, 有效地帮助新闻教育工作者认清现状、改进工作、发展教育。

注释

新闻出版体制改革 篇8

2006年11月25日, 中国大学版协在桂林召开了全国大学出版社体制改革工作研讨会。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在会上强调, 深化大学出版社改革是推进大学出版社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学出版社 (以下简称大学社) 的改革是整个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 要按照“先试点、后推开”的方法, 积极稳妥地推进大学社的改革。目前, 业界的基本共识是, 大学社作为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 应该创新体制、转化机制、面向市场, 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 努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大学社应通过转制, 实施公司制改造,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那么, 如何顺应时势, 恰当地给我国大学社定位, 正确认识大学社的经营管理水平及现状, 进而科学地认清大学社的发展方向。一句话, 我国大学社改革究竟向何处去?这是大学社从业人员都应该十分关心, 也是必须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为此, 首先要弄清大学社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存在的问题。

二、大学出版社在体制和机制上存在的问题

1.大学社的体制问题。 大学社的事业单位性质是问题的根源。虽然大学社实行企业化运作,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但其人员编制、工资待遇等与所在高校其他院系和行政部门一样, 学校按事业单位管理。同时考虑到大学社是一个经营性实体, 学校要求出版社在运作中实行独立核算, 并按一般企业模式进行管理, 把出版社归入校办产业之列。事业单位的定性直接导致大学社政企不分。就非大学社而言, 管办结合更多体现在对出版社的业务指导上, 而对于大学社则基本涵盖出版社运行的诸多环节, 包括出版社的人事、资产、办公场所、财务等。学校是出版社的直接管理者, 出版社是学校的直属单位, 学校对出版社的运营直接管理与指挥, 出版社的每一项重大决策, 必须先上报学校, 经批准后才能实施。具体而言, 大学社的体制问题可简要归结为以下方面。

其一, 大学社的事业单位性质导致它缺乏市场竞争力。 1966年后, 我国全部取消公私合营的出版社, 出版社全部变成国有单位。后来, 出版社 (包括大学社) 又成为事业单位, 即成为文化型办事机构, 没有经营机制。这直接导致, 改革开放后出版社无法及时应对市场的反应, 普遍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和机制。事实上, 出版社生产图书的过程首先是一个企业生产产品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 将产品 (图书) 成功推向市场, 卖到读者手中, 向社会公众传播和弘扬文化, 形成社会效益;其间接目的是, 图书变成商品, 赚取一定利润, 产生经济效益, 维持并扩大出版社的再生产。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因此, 出版社必须时刻盯住图书产品市场, 及时处理市场信息, 并适时做出积极反应, 这是决定出版社生死存亡的关键。然而, 在事业单位体制下, 大学社对高校的惯性思维以及高校本身对出版社统得过严, 导致大学社市场意识无法有效显示。换言之, 高校对出版社的行政管理抑制了出版社本身对市场的快速反应, 从而导致出版社在应对市场反应面前处于被动局面。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其二, 大学社的事业单位性质导致对其行政干预过多, 不利于调动大学社体现企业属性的积极因素, 使大学社难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总体上来说, 高校对大学社的管理过分行政化, 对这个特殊的二级单位过问较多, 管得太僵, 更多的时候体现的是一种行政指挥的实施和领导权力的实现, 因而使得出版社对于自身的经营与管理没有太多的发言权, 瞻前顾后, 难以制定自己的长远发展战略。其结果是, 出版社养成依靠学校决策的惯性思维模式, 员工又大多属于事业单位编制, 在无下岗威胁的情况下, 形成吃大锅饭的习惯。这是至今大多数大学社的现实。

其三, 大学社定性失当直接将事关企业与员工的经济利益推向尴尬境地。“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体制曾经一度使大学社受益。但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 这种定性给大学社带来了麻烦。虽然大学社也一直宣称自己是事业单位, 然而, 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一直将其作为企业来看待, 税收、财政、计划部门如此, 甚至连统计部门也把大学社作为企业纳入统计。这种计算方式对大学社的经济核算而言无疑是不利的。同时, 大学社一直享受国家校办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 (如税收方面) , 可是, 在大学社尚未完全进行体制改革的情况下, 国家又取消大学社作为校办企业应该享受的优惠, 使其失去国家文化产业相关政策的支持。这对艰苦支撑的大学社而言, 无疑如雪上加霜。就员工而言, 其工资、福利 (甚至包括奖金) , 都基本按高校事业单位的模式或标准核发放———这是由出版社作为学校的二级事业单位的定性所决定的———从而将员工推向了两难境地:劳动强度、劳动方式按企业管理模式考核;待遇却按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技术级别下发, 即劳动付出与所获报酬不对称。

其四, 出版资源配置平均化。传统体制下, 事业单位是按照行政机制配置的, 而资源的分配又按照行政机制来分配。由此导致, 作为事业单位的出版社, 其资源分配平均化, 即出版资源分散, 不能形成优胜劣汰机制, 优秀出版社成长不起来, 比较差的出版社也能生存。这样使得出版资源难于集中, 更不用说将来与国外出版集团竞争和抗衡。

2.大学社的机制问题。大学社在体制上存在的弊端是根本问题。由此导致大学社在运行机制上产生问题。下面着重分析它的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劳动机制。

第一, 用人机制。在用人制度上, 大学社基本上缺乏自主权。如果要引进所需的专业人才, 必须按照事业单位的程序, 依照学校的进人计划, 逐级上报学校批准。由于高校的工作重点在教学科研, 从而将大量的用人指标倾向于教学科研类人才, 对于出版社的用人计划, 要么一减再减, 要么未予认真考虑, 甚至将有关人员硬塞进出版社。此其一。其二, 大学社的干部队伍建设。大学社是学校的二级单位, 其领导的任免完全取决于学校。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在庆祝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成立45周年大会上曾经对这个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高校在出版方面对人才的重视在某些时候不如对教学人才的重视, 有时候把一些教学一线或用不上的干部, 放到出版社来, 这就是前一段时间有几所高校出版社出现滑坡的重要原因。”所以, 他认为:“出版行业专业性强, 领导要有知识, 讲政治、懂经营、会管理, 人不行马上就撤下来。”这种思想无疑是十分正确的。然而, 在现今大学社的实际情况下, 要真正实现这种设想, 是比较困难的。

第二, 分配机制。在大学社成为事业单位的体制下, 分配机制也存在明显不足。作为企业化运作的大学社, 实行独立核算,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理论上要求职工的工资和奖金应依靠企业自身良性发展从市场上赚取, 出版社除去必要的税收、上缴学校部分及扩大再生产资金后, 剩余部分可自主决定。可实际上, 在事关分配方面, 基本按照事业单位模式操作。工资、奖金的核发参照学校的标准进行, 如有不同, 须报学校批准执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按员工的绩效对称分配, 而且绩效大都是可以量化的;事业单位的分配机制则有所不同。高校分配主要以行政级别、技术职称高低进行, 分配的差别上也不会过大。因为在具体考核业绩时, 一些方面是无法量化的, 而且事业单位的性质也不可能使职工收入有较大差距。一位资深出版家曾经戏言:“一位创造50万元利润的助理编辑, 其收入没有或不能超过不创利的一位编审, 这是我国大学出版社最大的悲哀。”

第三, 劳动机制。大学社的劳动机制除受体制约束外, 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的影响。首先, 大学社的员工大都是学校的事业编制, 享受国家的基本工资待遇, 没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大起大落, 也不会面临下岗失业的风险, 因而工作中普遍缺乏危机感。这样就导致他们的劳动积极性不高, 劳动态度不像其他企业的职工那样敢于创新。事业单位的考核办法, 使大学社劳动机制运行不畅。其次, 就用人机制而言, 大学社没有全部支配权, 进入出版社的员工有的是“关系人”。再者, 就分配机制而言, 吃大锅饭现象仍然存在, 大学社要建立良好的劳动机制比较困难。

三、大学出版社改革和创新的对策分析

上述弊端抑制了大学社出版生产力的发展, 进而影响出版生产关系, 桎梏了出版从业人员的市场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和工作积极性, 因此, 必须加以改革, 构建新形势下大学社的出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使出版生产关系适应出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要对大学社的现有体制进行根本变革。出版体制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政企分开、管办分离, 这是一种趋势。出版体制改革要求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 积极探索实行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新闻出版单位依法运营的宏观管理体制, 同时深化出版社内部改革, 实行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两分开。对于经营性的大学社,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革体制, 转换机制,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辽宁出版集团公司的经验是:从创新体制入手, 确立了实行母子公司体制, 根据资产关系、企业规模、经营效益和业务范围等情况, 把成员单位改组为全资子公司、控股公司和参股公司等, 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营, 在治理结构、产权转换、员工身份转换等实质性问题上大胆突破。再如,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将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出版企业作为目标, 把提高文化企业的内容创新能力作为首要追求, 将“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脊梁”作为企业的使命。对此, 该公司采取的主要措施有:通过整体转制, 建立最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企业形态;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中国特色的出版企业领导体制;建立出版企业新的管理架构和运行机制, 主要是按照现代出版产业规律调整生产组织形式, 加大核心业务资源整合力度, 着力打造以数字化为基础的新的业务平台, 主动寻求切实有效的海外拓展渠道等。总之, 大学社应该借鉴经验, 按照中央确定的体制改革目标自觉地加以实践。

2.一旦大学社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制为企业, 高校就应对出版社进行明确资产授权, 给大学社更多的资产处置权、用人权和收益权, 鼓励大学社成为市场竞争主体, 增强它在出版物市场上的竞争实力。学校可以成立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 明确其与企业的产权关系, 即出资者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的关系, 解决国有资产管理的体制问题。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相应政策, 对授权活动进行监督和指导, 如参与出版社的重大决策等, 并在企业占有一定比例的股份, 派出代表充任股东, 通过股东大会行使对公司资产的受益、重大决策、选择经营者三大权利, 并代表学校按股份享有剩余利润的分配权。

3.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的大学社运行机制。大学社应以“精简机构、减少层次、重心下移、分类管理”为原则, 重点实施“按需设岗、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分配政策, 逐步完善内部机制, 使机构和岗位聘任制改革深入人心。具体地说, 在人事制度上, 按需设岗, 公开竞聘, 择优录用, 分级管理, 责任到人;在劳动和分配制度上, 淡化身份, 强化岗位, 突出业绩, 超额超奖, 不断完善年终考核制度。对于编辑、营销人员, 将利润指标与岗位等级紧密挂钩, 鼓励低职高聘、限制高职低聘, 鼓励内部联合、强化团队意识;对于行政管理人员, 压缩编制, 按岗定级, 加强考核力度。通过改革完善, 全面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 激励员工在岗位上尽职尽责、积极工作, 使工作主动性得到最大发挥。

4.借鉴美国大学社的经验, 实行预算管理制。美国大学社大多实行年度和项目预算制, 通过预算的执行和调整开展日常管理与业务工作, 预算管理贯穿出版社的全过程。这种管理方式使得出版社的成本控制、效益评估以及流程控制更为有效和直接, 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耗费。虽然预算管理本身有其缺陷, 但对整个大学社的年度运营会起到积极的调控作用。而目前我国大学社的管理更多的还比较粗放。

摘要:大学出版社在体制和机制上存在不足。体制问题表现在:事业单位性质导致它缺乏市场竞争力;行政干预较多, 不利于它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出版资源配置平均化等。机制问题主要表现在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劳动机制三个方面。改革措施是:对大学出版社的现有体制进行根本变革;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大学出版社运行机制;借鉴美国大学出版社的经验, 实行预算管理制。

关键词:大学出版社,体制,机制,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玉波, 刘苏华.大学出版社的体制改革和机制改革.出版科学, 2005 (6)

[2].杨蕾.以资本为纽带, 促进高校出版社体制机制改革.大学出版, 2003 (4)

[3].徐国礼.全面进入市场是大学出版社深化改革的必由之路.新闻出版导刊, 2003 (12)

[4].文心.大学出版社角色的错位与回归.编辑之友, 2003 (5)

[5].陶铠, 贺耀敏.大学出版社的改革发展路在何方.中国图书评论, 2003 (12)

[6].柳斌杰.深化体制改革, 繁荣出版产业——在庆祝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成立

[4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出版工作) , 2003 (12)

试论电视新闻改革 篇9

1 电视新闻的现状

中国电视新闻在20世纪世纪80年代初进入了飞跃发展时期。同世界电视发达国家相比, 今天中国电视新闻在传播方式、报道范围等方面同世界基本上保持同步水平。主要原因在于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例如:1987年底中央电视台引进ENG, 使报道深度进一步加深, 使大型的现场报道能够从多角度, 多侧面立体化拍摄。1984年, 国庆报道使用了5辆转播车, 22台摄像机, 14套微波设备, 通过太平洋和印度洋卫星传向十几个国家和地区。20世纪90年代引进ENG一体化摄录机, 与一体化摄像机相配套的编辑机体积小, 操作方便, 可以做慢动作, 快速图像等特技。一体化摄录机的引进为电视记者报道突发性事件提供了有力条件。今天, 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为代表的电视新闻内容日趋丰富, 时效明显提高, 现场报道日益增多, 深度报道、新闻评论获得突破性进展;各类新闻专栏节目相继开办;电视新闻工作者队伍逐步扩大;新闻采集、录制、传递设备不断更新;电视新闻的影响波及全国观众数以亿计, 可以说, 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以电视媒介优势和电视自身的发展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中国电视新闻经过艰难、曲折、徘徊终于出现新的飞跃。在电视新闻报道飞跃发展阶段, 新闻写作实践与理论研究也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因此, 实施“精品”战略, 提高节目质量仍然是我们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 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勇于创新实践, 打造出更多观众喜欢的“品牌”新闻节目, 树立起电视台的整体形象, 提高收视率。

2 电视新闻传播特征

电视新闻以视听兼备, 形声并茂的独特优势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20世纪60、70年代以来, 随着通讯卫星技术的运用, 使电视在远距离传播新闻的时效上, 都可以与新闻事件“同步”进, 转瞬之间, 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 便能跨洲越洋, 传遍世界。

2.1 声画兼备

电视新闻综合运用画面、字幕、实况音响。画面、字幕诉诸视觉, 实况音响诉诸听觉, 符号的多样性, 感知的多声道, 决定了电视新闻具有不同于报刊和广播新闻的特点, 即声画兼备易于知的特点。

2.2 视听结合

电视新闻传播特性决定了它不可偏废“视”与“听”的任何一方面。即使没有语言, 人们也可以通过画面, 清楚地了解记者的意图。捕捉了真实、典型的直观画面, 新闻更显得真实可信。

2.3 电视新闻的双线互补性

电视同时运用声音和图像, 它是声音线和图像线并行的线性传播。画面、声音的连续性及其交互作用, 赋予电视新闻以双线互补的特点, 具体表现在:a.声画合一;就是声音和画面同时表达同一内容的叙述。b.声画对位:指声音和画面围绕同一个新闻内容, 在各自独立表现的基础上, 又有机地结合起来, 共同为新闻服务。电视新闻的双线互补, 决不是声音、画面齐头并进, 就电视的传播特点说, 它的连续性主要表现在画面方面, 而声音则可适当间断。充分理解并善于利用声音的可间断性, 为观众腾出理解车面或思考声音内容的时间, 将有利于增强双线互补的传播优势。

3 对电视新闻改革的几点体会

3.1 全面提高专业技能, 重视电视新闻写作

社会的迅速发展, 观众对新闻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作为对新闻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作为电视新闻最基本表现形式之一的电视新闻写作, 必须不断突破旧的思维模式, 善于在变化中探求新闻写作表达方式和风格的多样化, 从而更好地适应电视新闻的发展趋势。基于电视传播的特点, 应当强调电视新闻节目努力用图像说话, 但不能因此而忽视新闻的写作。我们已步入经济知识时代, 没有对知识的积累, 大脑空空荡荡, 可以说是无论如何都写不出富有说服力的感染力的文稿的, 而实现思维的创新和表现形式的创新就更无从谈起。记者应加强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学、法学等知识的学习, 并通过研究受众心理体验和思维轨道进行文字的谋篇布局, 充分调动起受众的感觉、视觉、听觉等功能, 使自己的报道赢得人们的关注, 打动人们的内心。

3.2 加强电视新闻报道深度

人们通过收看电视新闻获得大量的新闻信息, 因而电视新闻已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受众不仅对动态报道感兴趣, 而且对于一些重大事件, 对于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焦点问题也有强烈的知情需求。因此新闻报道不能停留在浅层上, 即不能只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 而不涉及“为什么”不回答前因后果, 不揭示事件的本质并预测事件发展的趋向。电视新闻报要有深度是受众的需要, 也是电视新闻改革的必然趋势。常见的适合于深度报道的报道形式有:电视专题报道, 也可叫作新闻专题片或者记录片。它类似报纸的通讯、特写、长篇报道、调查报告等。记录者要通过采访, 确定主题, 把典型事例提炼出来作主线, 将其他事实概括起来作陪衬, 做到点面结合, 以点带面, 用生动又有说服力的事例把理性的思辩体现在报道中, 给电视新闻注入新的思想内涵。报道的内容要维护民众的人格尊严, 关注百姓的生存状态, 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要注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倡导爱党、爱国、爱社会的文明风尚, 弘扬共产主义理想、道德和信念。以启迪人的思想, 激励人的精神, 关心人的全面发展, 充分体新闻在更高层次上的人文关怀。

3.3 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画面语言优势

a.电视新闻工作者要有镜头意识。记者在拍摄中必须全身心投入, 做到:根据现场情况, 仔细观察周围环境, 拍摄最佳镜头;随时根据新闻事件变化抓拍、抢拍和追拍一些有价值的镜头, 通过现场采方捕捉到具有鲜明个性的典型镜头。

b.在新闻采访中要巧妙地运用同期声, 使画面“活”起来, 在新闻现场采访中, 恰当地运用同期声会使新闻报道人的形象丰满, 环境气氛更加活跃。

c.新闻画面要说明一定的思想或传播一定的信息。只有把导向正确, 新闻价值高, 信息含量大的镜头编入画面中, 才能达到电视新闻预期的宣传效果。

3.4 电视新闻的故事化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及各地方台新闻节目中有不少是以某个人物的人生经历为切入点进行叙述报道的, 我们把它称之为故事化的电视新闻。即采用纪实性的电视手法来反映某一个新闻事件。

电视新闻故事化力求记录正在或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 老百姓发自内心不加修饰的大白话, 以及与之相一致的人物行为, 揭示新闻事实的内在本质, 这就让观众在情感上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亲切感, 从而对新闻事实的投资形式产生认同。故事化的电视新闻以崭新的形式丰富了新闻节目, 为电视新闻报道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电视新闻工作者, 要紧紧把握时代节奏感, 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媒体的作用, 紧紧结合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 为推进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当好舆论先锋。

摘要: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开播于1958年5月1日, 当是呼号还是“北京电视台”。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 第一套节目每天的开播时间都是早晨8:00, 全国人民上班的时候央视节目也开始上班了。这与一个国家电视台的形象和地位很不相称。1993年, 现任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的孙玉胜, 受命参与创办了《东方时空》, 《东方时空》的开播, 不仅打破了中国人早晨不看电视的习惯, 而且给电视产业的发展树立了标志。如今我国已加入WTO, 面对新形势, 既有机遇, 也有挑战。在电视新闻的创作上, 我们更应该捷足先登, 进行改革发展, 最终达到适应观众的需求, 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电视会议新闻改革 篇10

1 电视会议新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报道思维固定呆板

现在电视媒体上所呈现的电视会议新闻报道,往往都有了固定的套路:内容涵盖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参会的领导、会议主持人、会议主题等固定信息,会议内容也大多局限于领导讲话;相配合的电视画面也都集中在人物特写和开会场景,从文字内容和画面表现上都不能向受众传达有价值的信息。甚至无论针对什么内容的会议,都束缚在这个套路的惯性思维里。

受众选择收看电视会议新闻,关注的是新闻中所表现出来的与自己有关系有价值的信息,即新闻的接近性原则。而对于出席会议的人员,领导过多的指示和要求,会场的氛围和场面,都并非是受众最为关心的内容。这就是现在电视会议新闻报道与受众需求的矛盾所在。在做电视会议新闻报道时,模式化地对待会议成为众多记者的弊病。针对不同的会议提前做好功课,在其实际召开过程中,关注那些新的变化,并努力抓住这些变化和特点,这样才能将电视会议新闻做出特色和亮点,这也才是这类会议新闻报道的意义所在。

套路式的电视会议报道和有价值的电视会议新闻报道有着很大差别。套路式的电视会议报道重心在于表达领导指导工作的意图,报道内容也局限于为报道而报道的简单思维上。而有价值的电视会议新闻重点在于传达会议内容中对于普通大众有用的价值信息,是以满足受众需求为第一位的思维。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准确把握这两种报道方式的差别,牢记自己的使命与职责,把握新闻的传播特性,更有效地传播有效信息,提高新闻传播的价值性,是在报道电视会议新闻时应该有的思维。这也就是电视会议新闻改革的思路:摈弃枯燥乏味的套路式报道,挖掘新闻的亮点,充分增强新闻的价值性。

1.2 新闻重点把握不当

在电视会议新闻报道中,满篇都是领导讲话的现象比比皆是。对于一场会议而言,领导讲话确实重要,但是讲话对会议的重要性,并不能代表对新闻报道的重要性。新闻报道的目的在于传递有效信息,满足受众对信息的获知需求。在电视会议新闻报道中,领导讲话内容与新闻价值性信息的比重把握就显得很重要。若报道重点局限于突出领导讲话,就可能弱化甚至掩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当受众接收不到所关心的信息时,新闻本身也就无价值性可言,会议新闻报道的宣传目的也就无法实现。

1.3 语言严肃性有余,生动性不足

当前,在会议新闻报道中,还有一种情况也比较普遍。很多记者在写作新闻稿时,常常机械化地照搬会议材料及领导的发言稿,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在报道中屡屡出现,且整篇新闻稿中就没有解释性的内容存在,受众接受起来困难无比。这就是另外一种思维的存在,将自己了解的内容默认为受众也同样了解。

相比单纯的会议来说,先进人物的事迹报告会、吐露真情的交流会这类会议题材比较鲜活,此类会议新闻报道应该大有可为,但电视媒体所做的大部分报道仍然拘泥于陈旧的思维和固定的套路,用做单纯会议的思维来做这类报道,把本可以很出彩的新闻仍束缚于套路式的报道模式中。这就导致了这类会议新闻生动性欠缺,而严肃性有余。

在报道会议新闻时,应该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程度,采用大众化的视角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也就是将会议的内容进行加工,极力提高新闻传播的效力。

2 电视会议新闻改革探析

2.1 转变思维,勇于尝试

对于媒体的领导而言,要树立会议新闻改革的意识,并积极鼓励新闻采编人员在会议新闻报道方面转变思维,勇于尝试,努力实践。即使改革不尽人意,也应给予宽容和理解。

对于新闻采编人员,更应主动思考,转变会议新闻报道难有作为的思想,努力突破会议新闻的套路式报道方式,认真对待每一次会议报道,前期做足准备,会议进行的时候准备着捕捉新闻点,以挖掘价值性信息作为会议新闻报道的目标。

在新闻采编工作中,还有这样一种情况,做一个行业的报道时间长了,对这个行业的工作熟悉了,就容易对新闻的价值点熟视无睹,很多新闻点在自己眼里不是新闻,要等别人报道出去,才恍然大悟。在新闻采编工作中,要时刻保持一种好奇心态,长期保持对事物的新鲜感、敏锐度,不断转变思维,坚决克服惰性。

2.2 持续转换视角,创新报道方式

电视会议新闻的价值性在于传递会议中发布或透露的关键信息,记者在做会议新闻报道前,也应该有所取舍,认真选择那些真正有特色、受众所关心的会议进行报道。在采访中,要练就捕捉新闻点的能力,所谓“沉入会海中捉活鱼”,要有跳出会议报道会议的思维,选择独特的视角,选取有价值的事实,采写出具有价值性、接近性、趣味性的新闻。

对于领导的讲话,也要有所取舍。对选取的有价值的讲话内容也还需要再做精简,从受众的视角来捕捉领导讲话中的亮点。另外,除了关注会议本身外,还要善于挖掘新闻背景材料,增强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新闻报道的厚重感。

2.3 体现平民视角,回归受众本位

电视会议新闻之所以不受欢迎,是因为对受众来说,会议新闻与普通大众的生活相距甚远。新闻从业者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回归受众本位,了解受众的诉求,实事求是地走群众路线,选取与群众生活最为贴近的事实,努力将会议新闻报道革新,让广大群众愿意看、看得懂、喜欢看。

新闻采编人员在报道会议电视新闻时,要仔细分析会议新闻报道的初衷是什么。传递政策信息,满足受众的认知需求,方便受众的生活,只有在这样的思维之下,记者才不会将镜头只对准参会领导,只关心领导讲话。要坚决避免以领导为重点的新闻报道,将报道内容转到广大群众最关心的事实上来,以一种平民视角、大众视角完成报道。电视会议新闻只有从受众的本位出发,才可能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2.4 求活求新,求异求短

对于电视会议报道的改革与创新,重在求活、求新、求异和求短上有所突破,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2.4.1 求活

会议报道不能一潭死水,要把新闻做活。首先的表现是标题要活,这就要求记者要把信息含量高、有价值的内容提炼出来制作标题,尽量少用“XX会议召开”的形式。其次是笔法要灵活,不落俗套。要打开思维,巧妙地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最后是章法要活,力求做到错落有致,活泼别致。

2.4.2 求新

电视会议新闻应该格外追求新颖,给人有一种时代感。这就要求记者在报道会议时要不断创新,用新思维挖掘新主题,用新形式表现新内容,给受众以一种清新怡人、赏心悦目的美感享受。

2.4.3 求异

会议报道不能千篇一律,要各有特色,避免雷同。这是新闻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受众的主观愿望。

2.4.4 求短

会议新闻追求短小精悍,这是新闻界的共识。我国老一辈新闻工作者胡乔木先生曾经说过:“人人要学写短新闻。”且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从受众心理来说,受众更希望用最短的时间了解到更多的新闻信息,这就要求新闻要尽可能地完成“瘦身”。因此,会议新闻要力求达到字字珠玑,用最短的篇幅反映最多的信息。

2.5 发挥电视特点,用镜头表现真

实生活。

电视新闻报道相较于平面新闻报道,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电视镜头比文字更为生动形象,更具有表现力。电视镜头能让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加直观,也更能让受众获得感知。在做会议新闻报道时,记者应该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多做现场报道,多采用现场同期声。另外,摄影记者还应该下苦功夫提高新闻拍摄的质量。新闻编辑在选取素材时,应尽量采用能说明问题、具有表现力的画面。

3 结语

电视会议新闻的改革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与创新,新闻从业者既需要转变新闻报道的理念,克服惰性思想,也要从采编技术上实现突破。会议新闻报道必须回归受众本位,挖掘新闻亮点,做出让受众喜闻乐见的报道,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会议新闻的改革是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新闻媒体专业化进程中必须迈出的一步。而电视媒体,在互联网信息化浪潮急速冲击下的今天,转变思维,在改革与创新中不断奋发前行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降低视角,立足于广大受众,遵循新闻报道“价值性”“贴近性”“趣味性”的原则,在报道方式上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做出让广大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既是电视会议新闻的价值体现,也是今后发展的必经之路。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电视会议新闻报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总结出电视会议新闻报道思维固定呆板、新闻重点把握不当、语言严肃性有余,生动性不足三个方面的问题,并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神以及“三贴近”原则对问题做出分析,得出电视会议新闻改革的五个发展策略:转变思维,勇于尝试;持续转换视角,创新报道方式;体现平民视角,回归受众本位;求活求新,求异求短;发挥电视特点,用镜头表现真实生活。以期对电视会议新闻报道的改革与创新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会议新闻,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新华社新闻研究所.邓小平论新闻宣传[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2]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浅析出版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篇11

一、出版体制改革的历程

1.局部试点探索阶段(2003—2005)

为探索实践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策略和思路,2003年6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北京召开。按照中央部署,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破冰”领域,出版体制改革先进行局部试点,为文化体制改革积累有益经验。率先确定了9个地区35个单位进行试点,在税收、资产、管理等方面,有关部门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改革,形成指导意见,以供改革单位参考。2005年底,中央发表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2.全面试点发展阶段(2005—2008)

在前期试点实践的基础上,中央及时总结了经验,发表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也加紧制定有关改革方案,明确了分类改革的思路。在改革过程中,公益性出版单位保留事业单位性质,由国家进行资助和支持,实现其公益性的出版宗旨;经营性出版单位则有步骤地进行机构改制,变事业单位为企业甚至国有控股集团,逐步脱离原有单位直接管理,引入市场竞争,发挥其市场主体的作用。

3.加快推进阶段(2008—2011)

2009年,原新闻出版总署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改革的指导意见》,为进一步加快出版体制改革提供了后续动力和政策支持,中央各部门出版单位拉开改革大幕。截至2010年底,中央各部门出版单位基本完成改制任务,标志着我国出版体制改革已进入加快推进、全面深化的发展阶段。

二、出版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随着出版体制改革由局部试点到全面铺开,如何解决好出版单位同原有主管单位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置国有资产和改制后资本整合的问题,如何调整原有的出版导向、变计划导向为市场导向,这些问题都是出版体制改革的设计者及执行者需要认真考虑的。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和出版体制改革主要围绕出版内容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行政管理创新、资源配置创新、传播体系创新几个方面展开。

1.在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原则的基础上创新出版内容

新闻出版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对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取向,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方针、路线,在社会中树立积极向上的文化观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出版内容的信息来源、倾向以及立场都会对公众产生广泛深入的影响。因此长期以来,我国的新闻出版一直处于国家有关部门有效管理之下,尤其是对出版内容的有效管理,对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正常秩序、保障人民当家做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出版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避免“右”的错误,同时也要避免“左”的错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原则。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正朝着相互吸收借鉴、共同发展的方向前进。在当前国际合作竞争背景下,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日益发生变化,出版体制改革也应顺应发展趋势。出版机构应将发展目标定位于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定位于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定位于科技迅猛的发展上,在对外交流合作基础上促进自身实力的提升。

能否面向市场、创新出版内容、坚持健康舆论导向、接受市场检验是当前出版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试金石。在过去几年的出版体制改革中,出版单位在出版内容上求变、求新从而大获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

2.在坚持改革过程中突破部门利益,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改革过程中,出版社的原有资产评估重置、人员待遇、事业编制转变等方面都要面临较大的变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待遇以利润衡量等新的机制措施不同程度地受到原出版社所属单位的抵制,这无疑是出版体制改革亟须解决的重点问题。

面对此种情形,一方面,必须深入推进出版体制改革的政策实施,从行政体系内部加大对相关单位的监督和管理,用强有力的手段对其与出版单位剥离进行制度约束,打破部门链条;另一方面,从机制上创新,给出版企业增加发展的后劲和动力。在整合行业资源的基础上,整合优势资源、强强联合,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出版行业集团,为企业发展创造新的动力。这种行业重组对出版行业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使出版单位摆脱了对原上级单位的依赖,增强了其作为市场主体的发言权,更重要的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定位促使企业将目光放在了同行竞争上。积极的竞争环境,对我国深化出版体制改革、推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3. 创新行政管理,维护良好市场秩序

出版体制改革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强自身改革,政企、政事分开,剥离原有所属关系;另一方面,需要对出版企业和主体进行正常市场监管。在监管方式上,要做到与时俱进,顺应发展;在管理内容上,要落实主管负责制、主办负责制和属地负责制。此外,知识产权的保护尤为重要,出版体制改革需要监督管理部门对知识产权领域相关工作加强管理,对违法盗版出版物的打击既保护了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也营造了健康有序的出版环境,如此才能更好地让各出版单位与国际出版界进行沟通和交流,扩大我国文化影响力。

4.培育出版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如果说政府主导的出版体制改革是来自外部的压力,那么培育市场主体就是来自内部不断发展的动力。出版企业的市场地位才是其自觉竞争、不断壮大的核心动力。这就需要真正将企业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全方位考虑,用现代企业制度打造市场主体,使出版企业不仅具有形式上的企业主体资格,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其作为市场主体所需的竞争力,使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具备竞争优势,这就涉及资金资源的配置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资金自然会朝有竞争力的出版企业和集团流动。

资金的合理流動,不仅需要市场竞争的自发调节,更重要的是,改革顶层设计领域要重视对出版企业改制资金流动的保障。一方面,在改制过程中利用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资金重组,吸纳非国有资本流入,组建跨领域、跨部门的行业集团,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在保证国有控股的基础上,提升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鼓励有实力的出版集团上市融资,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相对安全的融资平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机遇,同时促进企业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早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资源合理配置的另一方面是人力资本的有效发挥。原有事业单位内部职工属于事业编制,稳定可靠,工作的优劣并不影响工资待遇。但这样的机制环境使得出版社缺乏人才发展的动力,在市场竞争中很难生存下去,必遭市场淘汰。出版体制改革打破了原有的终身制,事业终身编制转变为企业员工身份。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出版企业必须在人才建设上下大功夫,使改革的“红利”惠及出版企业内部的每个个体,激发其创造性。这就需要出版企业创新微观运营环境,在体制改革的外部推力下,革新内部运行机制,创造有竞争性、充满活力的人才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创造人才”。

5.构建现代化传播体系,扩大文化影响

出版体制改革的重要落脚点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出版业作为现代产业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更决定了构建现代化传播体系的重要性。在改革过程中,必须兼顾对内和对外两个市场。对内,一方面要针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充分挖掘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消费市场,既利于普及文化知识,又能够为企业带来利益;另一方面,要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打造综合、立体的传播平台,充分结合互联网、移动终端与受众进行无缝对接。对外,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打造精品出版工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国外发行合作渠道,宣传社会主义文化,扩大中国的文化影响力。

[1]李敏. 我国出版体制改革研究[D].山东大学,2012.

[2]柯维. 新一轮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新思考[J]. 中国编辑,2009(3).

[3]周蔚华,闫伟华. 出版体制改革的深层逻辑[J]. 国际新闻界,2010(7).

新闻出版体制改革 篇12

1大学四级听力改革:英语新闻听力

2016年,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对四、六级考试的听力试题做出调整, 增加三段新闻听力, 并在2016年6月18日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首次试用, 目的是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下社会对大学生英语听力能力需求的变化, 进一步提高听力测试的效度。

1.1内容设置的更新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听力改革的具体内容如下:1) 取消短对话;2) 取消短文听写;3) 新增短篇新闻 (3段) 。

(来自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官网)

对许多考生来说, 习惯了简单熟悉的日常对话和独白, 面对新增的新闻听力束手无策, 做笔记更是无从下手。对大学听力老师来说, 授课内容、授课技巧也该做出相应调整。那么, 如何响应新的政策, 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英语新闻听力水平?如何在平时的授课中提高课堂趣味和效率并具体化这一环节呢?这就是本文即将探讨的问题。

1.2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我们先来解读一下改革的目的, 也就是必要性: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大学生英语听力能力需求的变化, 进一步提高听力测试的效度。这说明听力改革既顺应新的视角, 又具有可行性。

1.2.1新闻听力与新视角的顺应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深入, 中国逐步与国际接轨, 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日益增多, 英语学习者需要多加关注全球实事动态, 顺应新的形势要求, 而收听国际英语新闻便是一种便捷而有效的途径, 这也体现当今社会对大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需求:不拘泥于日常的简单对话, 向了解时政新闻的复合型人才方向全面发展。因此, 新闻听力是考查学生平时是否关注国内外新闻, 是否熟悉新闻体, 甚至在学“有用”英语的重要标准。

1.2.2改革的可行性

新闻听力的提高也有许多老生常谈行之有效的途径, 例如, 关注时政热点, 扩展自身知识面, 提高新闻敏感度, 熟悉新闻文体, 掌握新闻常用词汇 (如组织名称、缩略词, 人名地名) 等;训练时亦有跟读、听写、复述、速记、预测等方法和技巧。因此, 提高英语新闻听力是可行的, 结合本文提出的新闻六要素笔记法, 加上一定强度的训练, 会让学生提高新闻听力更加如鱼得水, 游刃有余。

2新闻英语的语言特点

总体而言, 新闻的语言具有简洁、具体和准确的特点。根据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得知, “新闻, 就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陆定一1942) 新闻是为了报道最近发生的实事, 语言特点一般简练、准确。鲁迅先生也说过, 写文章要“有真意、去粉饰, 少做作, 勿卖弄”。新闻更应真实、具体。只有这样, 新闻的可信程度才高。而英语新闻听力则是一种“朗读性的书面语”, 具有语速快, 词汇精练, 内容广泛等特点 (陈晓2003:32-34) 。具体而言, 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 在用词、句法和结构上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2.1英语新闻的用词特点

新闻英语在用词上一般具有下列特点:第一, 大量使用高频核心词汇, 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环境和社会等方面, 也就是说, 新闻报道中的单词有很大一部分可归为常用词 (commonly used vocabulary) 。例如, VOA慢速英语的新闻常用词汇约有1500个, 如collision, presidential election, stock, robot等;第二, “新闻报道常含有人物、事件、时间、地点, 因此, 人名、地名、国名、组织机构名称等专有名词在新闻报道中屡见不鲜” (胡文仲1989:45-47) ;第三, 缩略词高频使用也是新闻报道的一大特点, 如WTO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 UN (United Nations) , IM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等;第四, 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 新闻文本中的新词、热词也层出不穷, 例如Brexit (英国脱欧) , Anne Hathaway Syndrome (安妮海瑟薇综合征) , selfie stick (自拍杆) 等。

2.2英语新闻的句法特点

首先, 为了达到简化版面的效果, 新闻文本一般使用实词 (如名词、动词等) 较多, 虚词 (如冠词、连词、介词等) 较少;其次, 从语法角度来看, 虽然报道的事情都是近期刚发生过的, 但一般使用现在时来体现新闻的时效性, 特别是标题部分, 例如:Muslim American Mayor Talks Religion&Tolerance, Michael Phelps Gets Last Chance at Olympics。

2.3新闻英语的结构特点

新闻的写作方式有很多种, 往往因人、因事而异。不过, 最常见的主要有导语法, 即常说的“倒金字塔” (inverted pyramid) 式。采用导语法对新闻进行报道时, 通常把内容按重要性顺序来排列, 将核心内容放在句首, 即通常说的五个W (Who, What, When, Where, Why) 和一个H (How) , 次要的置于后面进行补充说明, 最不重要的部分放到最后充当背景材料。报道者热衷于这种结构的原因是它可以开门见山, 直入核心部分, 能让听众迅速进入收听状态。例如以下导语:

Former first lady Nancy Reagan has died at the age of 94, her spokeswoman told NBC News.

(http://www.51voa.com/VOA_Special_English/nancy-reagandies-68368.html)

A gunman has shot dead at least 12 children at a school in the Brazilian city of Rio de Janeiro before killing himself, police say. (http://www.bbc.com/news/world-latin-america-13003419)

3新闻六要素笔记法训练

通过分析新闻英语的用词、句法和结构, 得知新闻语言具有简洁、具体和准确的特征, 使用简单的用词、句法和单一的结构, 目的是传达一篇消息的主要内容, 即新闻的六个要素:what (事件) , when (时间) , who (人物) , where (地点) , why (原因) 以及how (结果) 。概括为一句话, 就是:某人某时于某地出于什么原因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

3.1新闻六要素笔记法与新闻英语的有机结合

听力训练离不开笔记法, 在收听过程中, 同等理解某篇素材并采取相同短时记忆的前提下, 高效、简洁的笔记法会延长收听者的短时记忆时间, 从而促进对整篇材料的把握和理解。传统的笔记法一般是通过一些缩写和符号来加快记录的速度。本文提出的新闻六要素笔记法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上, 选择性地筛选新闻的核心内容, 即通过记录新闻的六要素 (五个W和一个H) 来做笔记。

具体操作为:在新闻听力教学过程中, 老师指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新闻的六要素上, 以便抓住新闻的主要内容, 全面把握整篇报道。如果新闻是按倒金字塔的方式进行叙事, 只需要求学生快速抓住导语这句主题句, 并进入收听状态;若是其他结构, 则要求学生对全文进行筛选式收听, 提炼六个要素, 并对其快速做好记录, 做的记录以能概括出一句导语为准, 这就是我们要介绍的新闻六要素笔记训练法。具体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分三个训练阶段:前期六要素基础训练阶段、中期六要素模拟巩固训练阶段和后期六要素模拟强化训练阶段。

3.2前期六要素基础训练阶段

随着当今互联网的发展, 新闻传播速度大大加快, 从互联网上获取新闻的方式十分便捷。因此, 前期训练阶段主要把获取英语新闻的常用网站, 如VOA, BBC, CRI, 可可新闻等推荐给学生, 让学生自行搜集英文新闻, 并进行跟读模仿, 然后播报给其他同学收听。播报之前, 需要给其他学生每人分发一张表格, 上面含有六个新闻要素, 手持表格的学生需要根据表格边听边快速记录六个要素信息, 并进行抢答。表格如下:

考虑到学生年级低, 专业是非英语, 为降低新闻材料难度, 有时需要对新闻进行必要的改编, 但播报者先须自行改编, 经任课老师检查, 确认难易适中之后, 才可进行模仿跟读, 并于课前进行播报。播报完毕后, 需要与其他学生课堂互动, 抢答六要素。当然, 针对文化背景、难度较大的生词等问题, 播报者在播报前需对这段新闻进行简单的单词热身和背景介绍。以下是某学生的展示:

At least 18 young girls are dead after a fire at a boarding school in northern Thailand.The fire started late Sunday in a wooden, two-floor dormitory.News reports said a total of 38 students lived in the building.An official from the school said the fire started on the lower level of the dormitory.That floor was used for activities.The second floor was used as the sleeping area.Officials say five girls were injured, two of them suffered serious injury.Firefighters put out the fire in three hours.Thai officials are investigating the cause of the blaze. (http://www.kekenet.com/broadcast/201605/445360_4.shtml)

其他同学按要求在表格里记录六要素, 以下为参考:

3.3中期六要素模拟巩固训练阶段

中期六要素模拟巩固训练是对前期基础训练的验收和巩固, 播报者按前期相同的方式播报新闻, 其他学生边听边做笔记。不同之处在于, 训练材料是四级模拟题, 学生做完笔记后紧接着收听模拟题中的问题, 检验根据手中填写的六要素表格是否能解决四级模拟题中的问题。这种训练方法目的在于检验前期训练是否真的在四级考试中适用, 如果适用, 那么前期的训练效果就得到了认可, 从而增加了学生对该训练的积极性和兴趣, 此阶段的变化也对新闻听力训练起到拔高作用, 亦可称之为前期训练的延伸和巩固。我们以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提供的样卷的第一则新闻片段为例:

One person was killed and 26 injured in an explosion at a bus station in central Nairobi.The blast hit a bus about to set off for the Ugandan capital Kampala.

The explosion happened beside a bus which was about to set off for an overnight journey from Nairobi to the Ugandan capital Kampala.Some eyewitnesses report that a bag was about to be loaded on board, but it exploded during a security check.Windows of the red bus were left smashed, and blood could be seen on the ground beside the vehicle.Just hours earlier, Uganda’s police chief had warned of possible Christmas-time attacks by Somali rebels. (http://www.cet.edu.cn/)

其他同学按要求在表格里记录六要素, 以下为参考:

接下来收听有关这则新闻的两个问题:

1.What is the news report mainly about?

A) Christmas-time attacks made by Somali rebels.

B) An explosion at a bus station in central Nairobi.

C) The killing of more than 70 Ugandans in Kampala.

D) Blasts set off by a Somali group in Uganda’s capital.

2.When did the incident occur?

A) On Christmas Eve.C) During a security check.

B) Just before midnight.D) In the small hours of the morning.

显然, 答案B和C考察的就是新闻的事件“what”和发生的时间“when”, 用本文推荐的六要素笔记法刚好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因此, 我们的设想得到了验证:通过六要素笔记法不但可以提升学生对新闻可新内容的敏感性, 还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部分四级题目。

3.4后期六要素模拟强化训练阶段

当然, 中期大学四级模拟新闻训练说的是可以解决部分四级模拟题, 并不代表所有的模拟题, 因此这个方法是不完善的, 不能概括所有的题型, 比如与六要素无关的题目。而且在教学过程中, 也发现有些学生逐渐出现投机取巧的心理, 认为找到导语就万事大吉, 导致课堂效率变低。教学本来就是一边探索一边实行的过程, 幸运的是, 在训练中期及时发现这些问题, 并采取了相应措施:后期强化训练。这个过程要求reporter根据四级模拟题型, 在自己整理的新闻稿上加入类似的题目, 并在播报完毕后让其他同学进行回答, 这些问题可以是与六要素相关的, 也可是无关的, 针对故事性不强的新闻, 主要采取提问与六要素无很大关联性的问题。例如某学生展示:

Round the world many cities are already taking action to adapt to the futur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Some of these efforts include energy efficiency, new drainage systems, and improved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C40 Cities Climate Leadership Group is a global network for cities committed to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One of the biggest issues facing major city, is that not all cities have the same resources to address the issues.

New studies show that in general, cities in developed nations, such as London or New York, all spend around 0.22 percent of their total GDP on climate adaptation, whereas cities in developing nations, such as Jakarta and Lagos, all spend about 0.15 percent. (http://www.kekenet.com/Article/201603/428949.shtml)

问题:

1.What does the news talk about?

2.What are the efforts made by the cities?

3.What is C40 Cities Climate Leadership Group?

4.What is the biggest issues facing major city?

5.How much do cities in developing nations spend on climate adaptation?

6.How much do cities in developed nations spend on climate adaptation?

4结论

上一篇:福辛普利下一篇:小细胞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