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改革方案

2024-07-23

新闻中心改革方案(精选8篇)

新闻中心改革方案 篇1

大学生新闻中心换届选举策划书 为保障管理校团委新闻中心工作的连续性,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学生干部,更好的贯彻落实学校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大学生新闻中心的自主职能,大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团委决定进行新一届大学生新闻中心换届选举工作。

一、换届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新闻中心各部长

二、机构设置(竞选职位)

三、竞选候选人条件

大学生新闻中心主席团(主席、副主席)、部长(团长)副部长候选人的资格条件:

1、大学生新闻中心干部或其他组织干部(含挂职锻炼干

部)。

2、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良好的道德品质、突出的工作能力、中共党员或预备党员优先(主席)或被评校级荣誉者优先。3、4、5、担任主要学生干部满一年。

思想端正,作风正派,没有受过校纪处分。学习成绩优秀。

四、主办单位:武汉纺织大学大学生新闻中心(阳光校区)

五、活动时间:2011年6月9日(周四)14:00

六、活动地点:大学生活动中心 多媒体-103教室

七、参与人员:指导老师、主席团、各部长 副部长、各候选人 第一阶段:(于5月23日开始)A: 竞选人报名。

B: 报名表格回收(部长),在5月16日之前收齐上交秘书部。C: 5月30日之前由指导老师、主席团审核完毕并确定公布候选人名单。

D:5月26日申请演讲教室。

E:5月31日进行竞选演讲具体时间、地点通知。F: 主席团负责对大会中的老师和嘉宾的邀请。第二阶段:(与6月9日进行,待定)评委:指导老师孙杰、主席团方阳 刘念 袁佩 A:工作人员到场并由秘书部负责签到。B:主持人致开场白。

C:老师致词、主席致词。

D:候选人演讲(主席、部长)、每人个5分钟。E: 老师总结。F:主持人致谢幕词。

第三阶段(于6月13日进行,待定)竞选结果公布:

海报公示:名单公布于一食堂侧门。新一批新闻中心骨干集合开会(时间待定)。

八、注意事项

1、选举工作必须慎重,到会人员进行签到(本人签到方才有效)。

2、一律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得违反纪律。

3、演讲时最好脱稿演讲。

4、各部门之间妥善安排、相互协调、配合。选举后的工作:

1、考察任用制度:由指导老师对新一届干部进行指导监

督,期限为一个月,如合格则正式录用反之就另行安排。

2、完成新老干部的工作交接,总结上届的经验教训、突出

事迹、方法经验给予新一届的干部支持和帮助。

3、搞好大学生新闻中心的工作,明确各干事的工作职能,制定新闻中心年度工作计划。

大学生新闻中心策联部二0一一年五月八日 制

附件一:

大学生新闻中心换届报名表

附件二:

评委评分标准表

一、主题内容: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详略得当,能结合学生会工作的实际情况,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有个人特点、思维缜密、逻辑性强。

二、语言表达:吐字清晰,普通话标准,表达流畅、生动,语速适中,语调抑扬顿挫,饱含感情。

三、仪表风范:仪表端庄,表情自然,形体动作大方得体。

四、时间掌握:演讲时间为5分钟,超过规定时间酌情扣分。

五、提问:回答内容应切合学生会工作实际,对提出的问题应变反应能力要快。

新闻中心改革方案 篇2

数字电视中心新闻制播网络系统由新闻文稿、新闻节目制作、新闻演播等业务模块组成,可完成每天12 h的首播节目制作、播出任务。系统将采用网络化[1,2]、数据化的工作模式完成新闻节目的制播业务,并可与新台址制播网络[3]的其他系统进行相关接口的配合,实现资料归档/调用、节目送播、节目/素材收录、节目计划申报等跨系统业务的网络化。

1 数字电视中心新闻制播网络系统的拓扑结构

数字电视中心新闻节目制播网主要由基础网络平台、FC中心存储平台、数据库平台、编辑制作系统、文稿管理系统、演播室播出系统、网络管理子系统及系统接口组成,分为网络基础平台、制作域、演播室等部分。图1给出了数字电视中心新闻节目制作网络结构图。表1给出了数字电视中心新闻节目制播网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

网络基础平台的主要设备有FC在线存储、存储访问服务器、存储管理服务器、合成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迁移服务器、系统管理/防病毒服务器。存储管理和存储访问服务器连接双网,主要用来管理和控制对存储设备的访问,采用stornext高级管理软件。合成服务器采用双网连接,主要负责节目的合成工作。迁移服务器也采用双网连接,将制作域做好的节目迁移到演播室。

采用单网接入的服务器有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系统管理/防病毒服务器。应用服务器主要是用来安装应用数据中间件和业务中间件,作为软件三层架构的中间层,减轻数据服务器的压力;数据库服务器装载视音频文件的元数据信息、文稿和串联单;系统管理/防病毒服务器用来监视整个网络状况,为整个网络提供防病毒保护。

制作域分布了很多工作站点,其中,除了100台粗编文稿工作站接入单网之外,其他站点都接入双网。制作域中的设备共享服务器,是用来通过422控制矩阵控制调节视音频矩阵,将外来的信号上载到上下载工作站上。

演播室部分包括了播出用到的所有工作站和服务器。工作站中,除了监控工作站接入双网,其他的工作站,包括文稿工作站、播控/录放控制工作站,只接入以太网。监看工作站用来监看录制的节目,因为要通过网络获取视音频文件,所以接入双网;文稿工作站用来查看、调整文稿、串联单;播控/录放控制工作站用来控制演播室节目的播出和录制。后两个工作站都不需要获得视音频文件,所以接入单网。

演播室部分的服务器有录放服务器、视频服务器和演播室管理服务器。录放服务器接入双网,用于节目的录制和播出;录放服务器只接入单网,用于节目的播出;演播室管理服务器接入单网,用于管理演播室系统。在演播室的设备配置方面,按照以下配置方式:

1)每套演播室配置4台双通道的录放服务器,每个演播室合计有8个通道。其使用方式如图2所示。按照通道划分方式,把录放服务器1和录放服务器2作为主要的播出服务器,其播出与预监通道均主备配置。录放服务器3和录放服务器4作为主要的回采服务器,采用主备同时回采的方式,同时兼顾循环垫播。剩下最后1个通道,可作为共享的备用通道,在其他通道出现故障时或需要采集多格式的节目时使用。

2)每套演播室配置6台播放/录制控制工作站,其中主备播出通道(通道1和通道3)各需要1台播放/录制控制工作站,两主备的预监通道(通道2和通道4)共用1台播放/录制控制工作站。主备回采通道(通道5和通道7)各需要1台播放/录制控制工作站,循环垫播通道(通道6)需要1台播放/录制控制工作站。共享备用通道(通道8)根据需要在以上播放/录制控制工作站中灵活调配。需要说明的是,在设计中,每台播放/录制控制工作站支持控制4个通道的,主要是避免由于某一台播放/录制控制工作站的故障影响多个通道的使用。

3)每套演播室中配置1台监看工作站,用于监看录制成文件后的节目是否正确,该监看方式与通过通道监看有所不同(通道监看只能看到当时的信号源是否正确),可真正监看实际录制后的节目文件,延迟时间大约在20 s左右,可保证节目录制的正确性。

4)每套演播室还配置了1台MOS网关服务器,用于与该演播室的字幕机、题词器之间的互连互通。

整个网络内部紧密结合。制作域编辑好的节目和素材储存在在线存储,元数据、串联单存储在数据库服务器。播出时,通过迁移服务器将文稿、串联单、节目迁移到录放服务器进行播出。系统与其他系统通过FC导向器和以太网交换机群进行连接。

2 数字电视中心新闻制播网络各个子系统的功能

2.1 新闻演播子系统

数字电视中心新闻演播子系统通过节目素材的迁移、回采和传送串联单的方式,将演播系统与制作系统结合起来,实现了制播一体化。节目素材从制作网迁移到演播室和节目从演播室回采到制作网络都是通过消息队列(MSMQ)来实现的。

在数字电视中心新闻演播子系统中,如果播出系统需要进行迁移,或者制作域需要回采,那么首先发出一个消息给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根据这个消息来进行迁移或者回采的操作。在这里,通过消息队列传送的基本都是素材的元数据与播出的串联单。那么素材的传送是通过另外一种方式进行的。在传送素材之前,首先要将素材转码成为视频服务器的格式,然后在根据视频服务器协议,传送素材。节目回采是将节目直接采集成制作格式,然后回传到制作网的在线存储。

演播室具有快速播出功能。快速播出一般是在紧急情况下采用的一种播出手段。快速播出时,节目可以边传送边播出,这是通过对节目的超实时传送来实现的。所谓超实时传送是指在任意一个时间点要播出的节目,都必须在此时间点之前传送完成。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程序中,首先根据播出串联单了解到哪条节目是需要马上播出的,然后赋给这条节目最高优先权,同时控制其他节目传送的流量,来保证这条节目的快速播出。另外,演播室节目录制时还具备暂停、剪切、继续录制等功能。

2.2 新闻文稿子系统

新闻节目采编播需要按照其业务特点统一规划工作流程,采用文稿管理系统解决新闻文稿、新闻素材、新闻节目及播出串联单之间的流程关系。通过在编辑过程中调用文稿可以实现新闻文稿与新闻节目制作的结合;在文稿系统中制作串联单后,发送给演播室,实现文稿与演播系统的结合。

在节目制作的过程中调用文稿是通过访问数据库来实现的,而与演播系统的结合则是通过MSMQ、消息队列来实现的。新闻的流程化管理主要体现在对新闻线索、选题、报题、写稿、串联单的管理上,主要运用工作流引擎技术来实现。

2.2.1 工作流引擎技术在数字电视中心技术系统的应用

根据WfMC(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的定义,“工作流就是自动运作的业务过程部分或整体,表现为参与者对文件、信息或任务按照规程采取行动,并令其在参与者之间传递。”简单地说,工作流就是一系列相互衔接、自动进行的业务活动或任务。可以将整个业务过程看作是一条河,其中流过的就是工作流。

根据WfMC的定义,工作流管理系统(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WFMS)通过软件定义、创建工作流并管理其执行。它运行在一个或多个工作流引擎上,这些引擎解释对过程的定义,与工作流的参与者(包括人或软件)相互作用,并根据需要调用其他的IT工具或应用。

工作流引擎是整个工作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灵活定制和完善公文流转的功能,系统服务需要依赖这个模块来实现,并且在今后的应用中如果有新的流程化的工作需要通过信息系统实现,或者现有公文流转服务由于组织结构的调整而需要重新设计和实施时,工作流引擎强大的功能特点就会显现。

2.2.2 工作流引擎技术内核部分层次结构特点

在数字电视中心新闻文稿子系统里,工作流引擎技术主要应用在对收录、场记、文稿、节目编辑、演播室播出流程的管理中。工作流引擎技术的内核部分分为3层,图3给出了数字电视中心引擎流技术的内核结构层次图。各层内核的作用如下:

1)API层。主要负责引擎与外界的交互工作,它包含驱动模块和应用模块。驱动模块是用来存放引擎调用外部应用程序的方法集合,引擎通过它的驱动操作外部应用程序;应用模块中存放着所有外部应用程序调用引擎的过程方法,是外部享受引擎服务的接口。

2)引擎内核层。它是引擎内核的核心,提供工作流的核心调度机制。这个层次包括微内核、FMS存储模块、过程存储模块、内核作业模块和内部维护模块。工作流实例在计算机中表现为FMS有限状态自动机,微内核的工作就是调度这些FMS,FMS存储模块的工作是负责存储和管理这些IAIS过程存储模块主要负责流程的存储和管理,内核作业模块中实现了一些引擎必须的常规操作方法,内部维护变量用于存储和管理各过程问的公用环境变量。

3)引擎服务扩展层。这一层主要是将引擎服务调度层的工作细分为三类更加简单的工作,并完成实际的调用工作。它包括过程支撑模块、过程辅助模块和过程加速模块。过程支撑模块主要负责管理那些对于系统至关重要,一旦改动必须重新部署整个系统的关键性服务组件;过程辅助模块主要负责管理那些对于系统十分重要,但是改动后只要重新部署整个工作流引擎即可的组件;过程加速模块主要负责管理那些不影响系统功能,但是能够提高系统性能,改变后不需要任何重新部署工作的组件。

2.3 信号源共享上下载子系统

可采用信号源共享上下载的方式,通过控制视音频矩阵,统一管理和调度外来视音频信号和录像机信号的路由,实现与上下载设备的信号路由关联,实现集中上下载功能。图4给出了数字电视中心新闻制播网络系统集中上下载示意图。

在数字电视中心新闻制作网络系统里面,使用了1个视音频矩阵,1个422矩阵,1个422倒换器。在该模式下,设备共享服务器用于完成矩阵的切换和任务的调度操作。上载客户端首先通过以太网发送一个任务到设备共享服务器,设备共享服务器通过调度后,使用422控制线完成视音频矩阵和422矩阵的切换,切换后,客户端上载机使用422控制线控制VTR操作。

主备设备共享服务器的实现:在这种方式下,系统可以实现热主备,当主机停止工作后,只需要切换422倒换开关,备机就可替代主机正常工作。可使用面板手动控制。

2.4 远程移动编辑子系统

可以通过移动编辑工作站在异地完成节目编辑或素材采集,并与收录网络系统配合,回传节目到台内制播网络系统。传送过程是通过FTP协议或者P2P点对点来实现的,支持多线程传输。EDL(编辑决定表)是远程移动编辑的另外一项功能。

EDL文件不仅包含了很多的编辑信息,还记录了编辑节目本身的所有信息,所以可以把节目视为素材加上EDL,拿到了素材和EDL,就可在任何时候重新生成这个节目。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针对其中某一个层或者某一个轨道,利用EDL重新生成节目,而不至于影响其他,从而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的共享,充分利用已有资产的价值。EDL在质量上没有任何损失,这将带来更大的自由度,同时确保资产的价值。

2.5 网络管理子系统

新闻编辑网络系统的网络管理是全台统一网络管理的组成部分之一,负责新闻编辑网络系统内部管理,由高清编辑网实现,并以标准的SNMP接口方式向业务支撑平台的网络监控系统提供所有相关的管理数据。在全台统一的规划下,采用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新闻编辑网络系统需与业务支撑平台的监控系统配合,共同完成系统的网络管理。网络管理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拓扑管理。具备网络拓扑结构(含节点和链路)的自动发现、生成和显示。

2)故障管理。具备故障诊断与定位、提供故障报告,并主动向业务支撑平台传递故障信息。

3)配置管理。具备统一的配置界面,可根据实际需求对网络参数进行配置。

4)性能管理。实现网络性能的实时监测,包括吞吐量、流量、平均响应时间等,并且对网络优化提出建议。

5)流程监控。应用系统负责收集系统业务流程信息,并发送给业务支撑平台系统运行管理系统,配合主干系统完成系统业务流程的监控。

6)具备统一的监控管理界面。能够在统一的管理界面内完成对整个新闻编辑网络系统的监控、管理。可把遵循全台统一接口规范的格式化数据,传递给业务支撑平台,以便于业务支撑平台集成在统一的监控管理界面。

7)可管理业务系统不同层面。系统可面向新闻编辑网络系统的业务逻辑状态、系统设备状态,对系统内部、系统关键节点等进行监控管理,并且可采用定制形式监控管理不同层面的业务属性。

8)可对业务系统属性进行管理。系统所管理的业务系统属性全面,能够反映出新闻编辑网络系统的运行状态,并且支持对新闻编辑网络系统内新增业务的管理。

9)查询、统计功能全面。具备完善的查询功能,可按照业务属性对业务状态进行查询。可对监控管理的数据进行统计,并传递给业务支撑平台等。

3 数字电视中心新闻制播网络系统的业务流程

3.1 内部流程

首先,在制作节目前,应该先提交节目选题计划申请,等待审批回复后。如果通过,在收到总编室返回的节目代码后,就可以进行选题了。建立好选题并加以修改之后,交给上级领导进行初审,初审完成之后是终审查。在这两步审查都通过之后,方可外出采访,否则需要对选题进行修改。值得注意的是,在审查的过程中,领导均可以添加自己的批注。

采访回来以后的工作分成两步,同时进行。

首先以文稿为线索。采访回来之后,要马上进行文稿的撰写和申报。申报之后也是经过初审、终审两次审查之后方可进入数据库等带调用。只要有一次审查没有通过,文稿便会被退回修改。在领导审阅文稿的同时,可以对文稿的内容作自己的修改,同时留下修改轨迹,以便退回给编辑后,编辑查看方便。与此同时,可以进行串联单的制作。根据串联单模版,制作、编辑串联单,通过审查后与文稿一起等待演播室的调用。

其次以节目制作为线索。外出采访回来之后,要进行节目的上载(节目上载的方式还有从媒资系统调用,或者进行信号收录)。上载完成后,进行节目的编辑,之后送给上级领导审查。未通过审查,则发回从新修改,通过之后,进行合成转码的工作。完成以后,首先要进行技术审查,主要是机器检查有无黑场、噪声等。技术审查通过之后,进行内容的终审。待一切审查全部通过,方可以发送给演播室,否则要发回给编辑重新进行编辑。

节目与文稿全部制作好后,将发送给演播室播出。首先由迁移服务器,将文稿串联单以及素材的元数据从数据库内,将编辑好的节目从新闻网本地存储内分别迁移到演播室。再由播出控制服务器,根据串联单将文稿与节目发送至录放服务器和视频服务器进行播出。

播出完成之后,如果要进行节目的回采,可以通过录放服务器回采至制作系统进行再制作,或者回采至媒资系统用于重播。

3.2 对外流程

在对外流程的设计中,数字电视中心新闻制播网络系统设计按照规划的要求,实现各种相关业务流程、定制相关接口开发,接入到主干系统中。

4 数字电视中心新闻制播网络系统

4.1 数据格式

数字电视中心新闻制播网络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交换的视音频数据格式,需遵循以下数据格式规范:

1)制作格式。视频为MPEG-2 I帧30/50 Mbit/s,IMX 30/50 Mbit/s或DVCPRO 50 Mbit/s,音频为WAV(48 kHz,16 bit,声道数量小于或等于4轨)。

2)资料归档/调用。按照制作格式提交到业务支撑平台,视频为MPEG-2 I帧30/50 Mbit/s,IMX 30/50 Mbit/s或DVCPRO 50 Mbit/s,音频为WAV(48 k Hz,16 bit,声道数量小于或等于4轨),由业务支撑平台完成后续资料归档流程。资料调用时,由业务支撑平台完成资料迁移到新闻制播网络系统的任务,并根据需要进行上述格式的转码。

3)节目送播。制作系统负责提供合成服务功能,合成后的节目格式要求为MPEG-2 IBP帧12 Mbit/s。节目送播时,由新闻编辑网络系统向业务支撑平台发起节目迁移请求,由业务支撑平台负责将节目文件迁移到媒资播出资料库备播。

4)发布格式。MPEG-2 IBP帧12 Mbit/s。

4.2 数据库

正常情况下,编辑工作站点通过部署在新闻制播系统内部的应用服务器访问主干系统的核心数据库服务器,同时新闻制播系统将核心数据库服务器的所有数据备份到部署在新闻制播网的数据库服务器。如果主干系统内部的核心数据库不能正常运行,可通过切换存储指向的方式,将系统内部的编辑工作站点和相关服务器的存储路径指向切换到数据库服务器上,以保证节目制作、演播室播出的正常进行。图5给出了数据库访问示意图。

4.3 在线存储

1)存储容量:系统要求具有33 Tbyte的有效存储容量,所以为了满足系统需求,配置了300 Gbyte的硬盘133块,采用8+1+1方式,共14组,112块数据盘,14块校验盘,并配置7块热备盘总存储容量达到39.9 Tbyte,有效存储容量为33.6 Tbyte。

2)存储带宽:根据规模设计依据、设备数量以及跨系统的业务关系,估算新闻在线存储带宽。

对于迁移服务器占用带宽,按照每台40 Mbyte/s的平均测试值计算。在跨系统的数据迁移部分,预估同时有10台迁移服务器访问新闻在线存储的极限情况,以保证跨系统数据迁移所需带宽充足。另外考虑10%的带宽余量,在线存储带宽如表2所示。

按照以上带宽分析,方案设计所提供的存储设备,其I/O带宽能力可达到2.8 Gbit/s,完全满足系统带宽需求,并且留有裕量。

4.4 存储管理软件

数字电视中心新闻制播网络系统采用新一代的存储管理软件StorNext,它克服了SANergy管理软件的缺点,更加适合视音频存储管理应用。StorNext具有以下显著特点和功能:

1)异构支持。支持多种操作系统的混合使用,而且存储访问性能不会因为异构而下降,目前支持的平台包括IBM AIX,SGI Irix,Linux,Windows,SUN Solaris,HP Unix。

2)支持HA工作方式。系统无须购买单独的License就可以支持HA的配置,当单个MDS出现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备份的MDS工作。

3)支持SAN和NAS并行工作模式。与SANergy共享管理软件的一个非常大的区别在于StorNext无论是MDS还是客户端都是本地访问方式,因此可以提供二次以太网共享,通过配置多台客户端,并同时提供CIFS文件访问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访问带宽和安全性;

4)支持16 Tbyte容量的单卷管理。NTFS只能支持2 Tbyte的单卷存储容量,对于系统的管理是不利的。而StorNext管理的单个逻辑卷可以支持16 Tbyte的容量。

5)支持虚拟存储管理。StorNext可以支持虚拟存储技术,把多个卷或者存储设备虚拟成为单一的逻辑卷,进一步简化应用的访问。

5 结束语

数字电视中心新闻制播网络系统承担北京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制作和播出的关键任务。该系统以开放的方式支持与各子业务系统之间的互连互通、业务数据交换,并为制播网络系统的统一管理提供了技术平台。

参考文献

[1]雷振甲.计算机网络管理及系统开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2]TANENBAUM A S.计算机网络[M].4版.潘爱民,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新闻中心改革方案 篇3

深化改革、技术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会议的三个关键词。柳斌杰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新闻出版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我国图书出版品种和日报总发行量已居世界第一位,学术著作、学术论文出版和电子出版物总量居世界第二位,印刷业总产值居世界第三位。互联网出版、动漫游戏出版、手机出版等新兴业态发展迅猛,成为新闻出版业重要的增长点。2011年,新闻出版全行业营业收入达1.46万亿元,增加值突破4000亿元。

新闻出版产业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已是不争的事实。

截至2011年底,全国出版、报刊和发行集团资产总额达3680.1亿元,占全国出版发行行业资产总额的七成多。全国先后组建了120多家各类出版集团,并有49家企业在海内外上市。其中,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资产总额和主营业务收入均突破100亿元。此外,包括印刷、发行、出版在内的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的任务基本完成,新型市场主体地位初步确立,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改革任务。

在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到来的同时,新闻出版业也面临着新的压力和挑战。因此,柳斌杰說,新闻出版业要迅速启动第二步改革。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转换内部经营机制、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加强与民间资本开展合作。此外,新闻出版业要进一步加快产业发展、大力推动出版与科技融合、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等。

新闻中心改革方案 篇4

一、专业现状

传媒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经过近5年时间的专业建设、教学实践和改革探索,初步形成了较合理的专业培养人才方案和教学评价体系。认真探索了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设计了较好的教改方案,同时为了继续加大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尤其是职业素质、技能教育,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教改方案,加强教材、实训基地建设,与行业紧密结合,建立起实践教学体系,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合格人才。专业建设现状情况如下:

1、人才培养方案逐趋完善

经过5年的建设,我们对专业人才培养不断修订调整,最初的职业岗位定位为报社、电视台、文化宣传部门的新闻工作者、编辑人员、媒介管理人员。2008年,我们经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对专业就业方向和人才培养方向进行调整,分为大众传媒与媒体策划与创意两个方向,将学生职业岗位定位为广播电视系统、报纸杂志社、公司策划部门、企事业单位、文化、传媒宣传部门从事宣传、网站维护、文案设计、营销策划的工作人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几经修订,逐渐完善,但市场是瞬间急变的,人才的培养要紧密结合行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来进行,由于主客观的原因,近两年,我们放松了对市场人才要求的预测与分析,专业培养方案未能及时更新,未能体现最近的职业教育理念。

2、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本专业现有8名专业教师,期中副教授3人,讲师1人,助教4人;在读博士2人,研究生学历3人,在读硕士1人;双师型教师3人,教师结构基本合理。从2005年开始,我们就从行业聘请了技术人员作为本专业兼职指导教师,从事实践教学指导,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与监控。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部分教师未能跟上改革步伐,教育理念相对滞后,未能深刻领会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精神,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止步不前;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亟待加强,很多技术实践操作课程没有较为合适的专业教师,如广播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广告制作与设计等。

3、课程建设情况

本专业教师建设有一门校级精品课程,课程建设成果不太理想,主要原因是年轻教师偏多,教学积累不丰厚。2009年我们制定了课程建设与改革整体规划,将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加大核心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力度。

4、教学改革情况

本专业一直在探索符合实际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考试改革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每学期制定了专业教学改革工作方案,对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取得了一些成绩,如课程考核改革,本专业在三个专业中率先走在前沿;学生校内实践活动自2007年起有序进行;课堂教学形式较为灵活,一批年轻教师大胆尝试,运用典型案例式、现场点评式、情境式、模拟训练式等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特别是在新闻采写、编辑、制作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今后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打下了基础。

5、实践教学条件

本专业现有3个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只停留在起步阶段,未能创设良好的专业实践教学环境,学生就业效果不佳,学生职业能力尚不能适应新形势行业发展需要。校外实习基地稳固性不高,实习基地专业化程度不够高,真正能给学生们提供系统实习的社工岗位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和对本专业的认可度,也影响了毕业生的专业素质。

校内实训室只有一个,而且是三个专业共同使用的,没有摄像机、数码相机,一台编辑机也不能正常使用,计算机内存有限,软件不能升级,很多实训项目根本无法进行,如电子报刊编辑与制作、摄像节目编辑与制作等,学生专业技能得不到很好的培养,严重影响了专业建设与发展。

6、教研项目、教材建设情况

本专业现有一个省级教改研究项目,教师参编了3本教材,没有自主开发的教材,教材建设力度不够,没有与行业深度合作共同在开发课程的基础上开发教材。

二、专业建设定位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精神,加强专业建设与改革、课程建设与改革工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按照学校的总体办学思路和办学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新教育观念,拓宽专业口径,建设合理的课程体系,坚持将社会行业需求作为教育发展的驱动力量的原则,以培养具有先进教育思想,有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有扎实的教师职业技能,有较好的职业素养的人才为目标,把专业办出特色,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三、专业建设与改革目标及任务

(一)总体目标

围绕学校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结合我系专业建设整体规划,坚持发挥本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巩固和加强现有建设成绩。加强行业紧密合作,根据校内外专家的意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以及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重新定位,重构专业课程体

系,在专业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等方面进行科学而又切实的规划与改革。

(二)具体目标及任务

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

在充分调研、科学研讨、广泛论证的基础上,全面优化课程体系,认真学习姜大源教授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课程建设理论,将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依据新闻工作者职业的特点,采取“实训室+项目+课程”的专业培养模式。全面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具体任务如下:2009年3月份教研室制定专业调研计划,组织教师深入行业、学生中进行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撰写调研报告;5月份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骨干教师共同研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7月份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2、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2.1课程体系构建根据本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明确专业定位,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本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为新闻记者、新闻编辑、企业新闻策划等,根据岗位职业特点,设置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来构建课程体系,对原人才培养方案的部分课程进行优化整合,课程开设与学生的职业基本功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教研室组织教师制定《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职业基本功考核方案》,从而推进课程体系构建。

调整课时比例,组合安排专业课程,原则上将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专修课程组合搭配,按照新闻专业的三种技能分类统筹安排课程.第一学年课程的共同目标是培养学生新闻意识,新闻素养,使之掌握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本技能,学会编辑以文字图片为主的报纸媒介,熟练掌握电子排版技术;第二学年课程的共同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新闻素养,使之掌握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的技能;第三学年为实习阶段,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通过实习使学生适应具体的媒体工作,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2.2课程开发与建设要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操作技能,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养成,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过程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要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情境,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以“课证融合”为途径推进双证制度,课程标准要在涵盖职业标准,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顺利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新闻职业基本功,即新闻采写、新闻编辑、广告策划、企业新闻策划、计算机操作等,那么在课程开发时,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像现代汉语课程优化为普通话和演讲与口才,增开课程为名记者研究、电视栏目策划。学生必须通过上述课程学习获取普通话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记者资格证等。

具体任务:在调研的同时,对现有课程体系开设情况进行调研,组织专家、教师研讨,对部分课程进行优化整合。

2.3核心课程建设以学生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为出发点规划出专业核心课程,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建设好专业核心课程。

具体任务:2009年5月规划出专业核心课程,制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确定建设人员与建设要求,在2年时间内完成核心课程建设。

2.4重点课程建设本专业要规划出专业所有课程中的20%左右作为今年的重点建设课程,作为改革的试点,要求教师制定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案,分阶段完成课程建设标准,试点改革课程如下:新闻采访与写作、报纸新闻编辑、电视栏目策划。具体任务:2009年5月确定课程建设负责人,9月完成课程建设标准,2010年申报学校精品课程建设。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自执行以来,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几次修改但还不完善,2007年在修改教学计划时,就充分考虑专业指导委员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准确分析所对应的就业岗位和岗位群及其与之相关联的职业能力结构,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根据高职高专培养技能性人才特点,重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除了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外,专业教研室必须制定《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基本功考核方案》,全面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职业素质与技能的培养贯穿于三年的教学之中。部分技能性课程如新闻采访与写作、报纸新闻编辑、电视节目制作、企业新闻策划、非线性编辑等,要全面实行“行为导向教学法”,设置工作情境和工作任务,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最终目标。

4、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优化初等教育专业的教师队伍结构,以培养为主。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委派教师参加各种专业学术活动和培训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理念,在接受继续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学术水平;鼓励教师在小学兼职或参与、承担教学、科研、管理,提高专业技能;申报学校教研项目和省市教学研究项目,探索教育规律,结合教学实践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和科研论文,聘请小学及社会人士担任部分专业课兼职教师,在2到4年的时间,使本专业教师全部具有双师资格和从业经验。

5、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①本专业现有4个校外实训基地,通过 1-3年的努力,建成外省市尤其是

经济发达地区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及就业实习基地。目标是每年扩建1—2个外省市实训基地,为学生了解基础教育行业和市场现状及发展动态,毕业后顺利就业上岗创造良好的条件。②图书和资料、网站也要遵循专业建设的要求,进行系统规划建设。

6、教材建设

及时总结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编写适用的教材是专业建设规划的重要方面,加强与行业合作,共同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教材。①关于单门课程建设的要求,学生职业基本功训练教材可以与行业共同开发,自编训练手册或指导书,2010年完成“新闻采写训练”报纸新闻编辑训练”等训练手册。

②加强多媒体教学课件建设,争取 80% 以上的课程都备有多媒体教学课件。

7、专业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

制定《专业职业技能考核方案》,根据考核要求,分阶段、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基本功培训与考核,方案2009年4月完成,07级学生按照本方案来进行毕业基本功考核。

8、教研、教改项目建设

每年组织教师申报教研、教改项目,围绕专业建设与改革、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问题进行立项,明确研究的重点,参与一些基础理论研究,重点侧重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引进与应用,通过研究,使本专业具有比较宽广的学术视野、敏锐的学术眼光和先进的技术水平,使教学能够与专业的发展同步,从而走在新闻的前面。

四、专业建设的实施措施

1、加强领导,制定激励措施和考核评价制度。系将于2009年全面修订教师教学考核方案,在原有基础上增加课程建设与改革、专业建设与改革权重;建立核心课程、重点课程教师制,在一到两年的时间内完成课程建设标准;实行教师业绩考核制,教师业绩与职称评定、岗位评优挂钩,对于连续几次业绩考核不理想的教师报送人事处另作安排。

2、争取系经费支持,加大投入,对现有资源进行科学、合理运用。

3、教研室加强建设,在专业带头人的领导下,加强学习与研讨,更新观念,不断改革与创新;聘请校外专业技术人员到系讲学,提高认识。

4、组织教师到兄弟院系观摩学习,时刻关注本专业最新建设与发展情况。

传媒系新闻采编与制作教研室

庙滩镇中心学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篇5

为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认真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意见》,根据安排,我校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新课程改革工作现已在我校全面展开。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纲》,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标尺,以校本研究为抓手,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以开发校本课程和形成良好评价机制为重点,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体现课堂人文性、思辨性、平等性、真实性的特点;努力实现评价内容的丰富性,评价形式的多样性和评价方法的科学性。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入持久地开展研究,拒绝浮躁功利,拒绝平庸肤浅,扎实稳妥地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品位。

二、实验目标:

总体目标:围绕谷城县课程改革的总目标,结合学校实际,着力在校本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发校本课程和形成良好评价机制上有所突破。

具体目标:

1.课堂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丰富学生情感,健全学生人格为目标;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师生对话,使课堂成为兴趣的课堂、智慧的课堂、享受的课堂;彰显师生个性,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创新。

3.课堂教学中,能合理开发课程资源,包括教材、教师和学生。

4.充分利用和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构建新型的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教学体系。

5.形成良好的评价机制,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多元化评价师生,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促进师生发展。

6.积极完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每周校长寄语》能更贴近学生生活,能为学生成长提供精神食粮。

7.课堂教学研究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扎实有序开展,将听课评课与专题研究结合起来,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三、实验措施:

1.切实抓好校本研究。校本研究的主要特征就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学校中进行的、以学校中发生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的研究。校本研究的核心是有效教学。

⑴明确研究内容。校本研究将有效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内容,学校将下列三个方面作为研究的重点:关于教材解读的研究,教师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学会以教学的眼光看教材,确立有效教学目标;关于教学设计的研究,主要是教学过程和教学训练的专业化预设;关于有效课堂的研究,主要是课堂上有效提高,有效倾听、有效反馈等。

⑵建设研究组织。建设研究组织是在组织内涵上进行变革,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保证研究的有效性。

①坚持扁平式管理。一是学校行政成为其中一员,二是教研组开课,开课程序如下:同伴合作探讨,推举一人上课,全组认真听课;听课教师填好评课表,逐个进行评议;上课教

师撰写教后反思。

②确保活动时间。每周有二课时的教研组活动时间和一课时的备课组活动时间。教研活动坚持日常性和专题性结合,集中研讨和自主学习结合。

⑶加强交流互动。出好《教育信息》,为教师课程改革搭建平台;做好每周一次的课改理论学习,一学年一本教育专著的阅读,厚实教师的研究根基;加强校际交流,促进教师间的深度会谈;召开学生座谈会,促进师生互动。

⑷抓好教学反思。反思内容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气氛、师生互动、教学效果等。反思形式为生态化的互动,如办公室里教师间的讨论;组织化的互动,如专题研讨;半组织化、半生态化的互动,如教研活动中的评课。反思的途径为在自我评价中反思,教师评价中反思,学生、家长评价中的反思。

2.严格教学管理。

坚定课堂教学的教学主阵地地位,认真做好日常教学的管理和调控。

⑴规范教学行为

①规范教学时间。上课、下课完全按照铃声指示,不迟进教室,不拖课,不在上课时间接打手机或离开教室;严格按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学生家庭作业的时间规定布置作业。

②规范教学空间。教师言行得体,使用礼貌用语,严禁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现象,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③规范教学细节。教师着装、发型、姿态得体,教学技术运用到位,师生关系融洽等。⑵抓好课堂教学

①集体备课。探讨教材教法,教学设计和教学的有效性。

②公开教学。上好实验课、示范课、对比课,重点探讨新课程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③教学活动评比。开展优秀教学设计、优质课观摩、案例分析等评比活动,探索新课程课堂教学特点。

④开展专题研究。将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列举出来,作为共同攻关“课题”,在专题研究中解决实际问题。

⑶抓好教学研究制度的落实。

①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要统一布置,组织、管理、协调课程改革实施。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分析情况,排查问题,寻求解决方法和策略。

②组织校内学科研讨活动。校级领导和中层领导每周听课二节,听课后直接与听课教师交流,一段时间后,在教研组教研活动时总结。

③建立评比奖励制度。开展校级评比,鼓励教师参与以优秀教案、优秀课、优秀论文、优秀课件为内容的“四优评比”活动,对获奖者予以奖励。

3.坚持全面评价和科学考核

坚持评价的多元化,做到评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法科学,真正发挥评价的功能,促进师生的成长。

教师评价。评价内容为师德规范、教学常规、教学科研、教学成绩四部分。评价中特别关注教师在课改实验中的情感态度、过程方法和成效;特别关注教师五认真工作情况、课堂教学中新课程理念体现情况;特别关注教师个性差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评价方式是随堂听课、专项调查、阶段分析、学生问卷、成果评定等。评定结果与教师考核挂钩。

学生评价。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在发展中评价学生。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即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兴趣

性、自信心等;评价还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状况、审美情操以及与他人合作协调能力等。评价方法采用观察法、调查法、考查与开放性考查相结合方法;评价时,改变教师单一评价的方式,把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相结合,使评价更民主、公平、客观。

4.完善校本课程

对《每周校长寄语》校本课程进行修改,使文本更贴近学生生活,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食粮。

四、资源配备

1.教师配备:为保证课程改革深入开展,配备一支学历层次高、业务素质好、年龄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师队伍。

2.教学硬件:理化生劳技实验室各2个,语音室、音乐室、美术室各1个,网络教室2个,教师电子阅览室1个。

3.经费及后勤保障:学校投入课程改革必须的资金,后勤为课程改革提供服务及保障。

五、组织领导

1、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

组长:蒋德成组员:张立超陈尚竹毛德勇汪文江王学东潘清珍

2、学科指导小组

组长:张立超

成员:

(1)语文——张帅勇 毛德勇黄万玲陈锐

(2)数学——马建军 张俊飞汪文江樊伟

(3)英语——王永娥 黄玉琴潘清珍

(4)综文——邓正宝 王学东

(5)综理——蒋正负 刘学军阳勇

新闻中心改革方案 篇6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为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改革,体现以学习和学生两个中心,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使我乡教学质量和办学品位再次跨越。经研究决定,实施都康乡中心小学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具体方案如下:

一、课堂教学改革背影

几年来,我乡经历了“普九”、“两基”、“常规管理”、“中英基础教育项目--参与式教学实验”、“基础学校教学改革试点学校实验”,学校办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校管理日趋成熟,师资队伍日趋优秀,学生学习行为渐趋规范,良好的学习习惯渐渐养成,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在社会的声誉越来越好,是县的文明窗口、示范学校。然而,我们发现在现有成绩的背后,依然存在部分学生行为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浓和人生观比较消极等现象,夺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教,学生学依然普遍存在,借鉴全国课改先进学校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我们发现,我们的问题是出在方法上,所以真正要解决这些问题,是必须要大变革的时候了,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改革。

二、课堂教学改革目标

坚持以“以人为本”为基本理念,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大刀阔斧,锐意改革,勇于探索,积极进取,努力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愉快的活动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在提高中成长,真正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实现教学相长,让教师享受职业幸福感和个人成就感。

三、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学习准备阶段。(时间: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

1、成立领导小组,健全领导机构

长:农

副组长:莫卫民

莫恒政

员:莫忠伟

闭荣昌

张 智

何杰勋

农世平

苏方艳

冯有富

梁建荣

刘汉学

黄景立

覃志立

莫干优

梁玉兰

冯春霞

闭英姬

罗彩秀

刘洪明

言爱茜

唐丽勋

赵丽倩

林英勤

冯春秀

隆海燕

黄桂兰

农秋艳

农月桃

农惠萍

黄秋皆

黎秀猜

李艳花

2、宣传倡议,各校制订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在全乡教师中进行理念教育,宣传倡议课改的意义与必要性,让每个教师在理念认识上有质的飞跃,树立投入课改的坚定信心;各校根据本校实际,制订本校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活动方案,并依照中心校制订的行动计划台账,做好每一项工作的体会记录。(11月份)

3、做好改前调研

各校各年级各班调研课堂现状,解剖教学行为,找出障碍课堂教学高效的症结所在,把课堂教学的问题找出来,发动广大师生自查不良的“教法”与“学法”,为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11月份)

4、组织外出学习

组织各校领导、骨干教师到蒙山文华实验学校、新圩小学、双垌小学、西合乡大塘中心小学等学校参观、感受、考察、学习。(11月份)

5、召开课改启动、研讨会 分别在中心小学、教惠小学、伏德小学、降祥小学召开校长、教导主任、全体教师课堂教学改革启动、研讨会,以课例为引领,小学各校校长、骨干教师代表表态、交流发言形式,拉开课堂教学改革序幕,研究部署课改实施的各项工作,探讨我乡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模式。(12月份)

6、开展全员培训(12月份)

一是要求各校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学习。学习的内容有文华实验学校、新圩小学、双垌小学、大塘中心小学相关的课改文字资料、光碟及新课程标准,组织师生观看录像课。

二是乡学习资源中心利用活动组织教师学习、探讨我乡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的具体操作策略,要求各校教导处组织好师生的课改培训工作。

三是各校组织各年级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尝试进行导学案的编写工作,本学期由各校自行探索编写,力争下学期全乡统一使用导学案。

7、模仿尝试(12月份、2013年元月份)

各校各班划分学习小组,强化学习方式训练,进行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培养,落实班级学习各种常规,形成班级约定,打造班级文化;每个实验教师通过学习后,本阶段至少上一节模仿尝试课。

8、深入贯彻

各校利用时间,由学校教导处进一步完善课改流程、方案及相关配套的学校管理制度,并对全体教师进行贯彻,到下学期开学时,正式落实。(2013年元月份)

9、完善硬件设施

各校及时为课改实验班级配备可移动黑板、小黑板,供学生课堂展 示用。给师生每人购买一个文件夹,供收集导学案用。(2013年元月份)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时间:2013年3月至2013年4月)

1、规范师生课堂行为

各校认真制定并落实《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规范》、《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规范》、学生学习课堂激励评价以及课堂学习约定等,保证师生课堂行为的规范性。

2、合理划分学习小组

各校各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配、合理划分好学习小组,并做好学习小组长、学习小组的培训工作。

3、自主尝试课堂教学新模式

各教师按照我乡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模式上课。

4、建立师生评价体系

建立教师评价和学习小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落实规范,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5、借鉴反思改进

针对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自主反思,集体研讨、专家引领指导等多渠道进行学习、研究、改正、纠偏,不断改进、完善、提高。

第三阶段:深化创新阶段(时间:2013年5月至2013年6月)

1、典型示范

一是推广典型老师的做法,发挥带头作用,使全体教师进一步提升。二是推广典型班级做法,使每一个班级都有进步。三是推广典型小组做法,激活所有学习小组高效学习。

2、全员示范

每一名教师要在本校上两节以上汇报课,要求教师们都能按照新课改的模式上课,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学的愉快,教师教的轻松,充分体现新课改的要求。

第四阶段:总结提炼阶段(时间:2013年7月至2013年8月)在推广应用过程中,总结本校课堂教学改革经验,逐步推陈出新,从“临帖”走向“破贴”,出台都康乡中心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提炼总结课堂教学改革实施与研究成果,达成我乡的教学改革总目标。

四、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法

经研讨,我乡小学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模式为 “一三四二”教学新模式。

1、“一”指的是一个前提保障:课前预习

(1)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调查实践等方式进行课前预习,初步把握文本。

(2)教师在课前要检查,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2、“三”指的是三种课堂类型:自学跟踪课、合作展示课、达标检测课。

自学跟踪课要求:通过检查预习情况,扫清基础知识,抓住重点、关键点、考点,深入探究,突破难点,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合作展示课要求:展示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追问、点拨,学生不懂的需精讲,上强化次数,达到多练,总结提升,语文课的重点词段要指导学生朗读。

达标检测课要求:根据所学课文或章节进行达标检测。检测的方式 可以采用组内问答、互改、学生自查、小测、板演等多种形式完成。

说明:这三种课型的课时安排由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而定。

3、“四”指的是四步导学流程:导入---交流探究---展示---小结。每一节课,每一种课型都可以采用这四步导学流程进行。每一步导学流程要求如下:

导入:导入的设计要富有趣味性或挑战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如采用讲故事,设疑、游戏等方法。

交流探究: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同桌、组内、组际、全班交流等。交流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分享学习成果,学会自觉对学,团结协作,敢于提出质疑,并解决疑难问题;教师要巡视指导,了解各组交流学习的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点拨,注重知识的学习、形成过程。

展示:展示是生生、师生、组组互动的过程,主角是学生。展示前:

(1)教师根据学习目标给小组分配展示的任务,学生都会的不展示,不会的、出错率高的、多解的、培养思维的重点展示。

(2)各组对展示的内容进行预展,确定展示方式。展示中:

(1)教师根据分配的任务组织展示,允许学生充分发言,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并把握好优、中、差学生的展示机会,尊重、鼓励每一个发言的学生。(2)学生展示要积极踊跃,力争简洁明了;要敢于提问、质疑、讨论;要学会倾听,学会做笔记。

(3)展示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点评激励学生;通过追问引发学生的 思考,实现知识的拓展、延伸;通过点拨促成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通过举一反三总结规律、方法;通过评价手段促成学生的积极参与、大胆质疑、合作分享,借鉴提升。

小结:每节课结束各小组用一句话进行课堂小结,内容包括学习态度、获得知识、课堂表现等。

4、“二”指的是两个课后反思:教师反思、学生反思。

每课必有反思,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写,学生要根学习实际情况写。每周学校各处、师生进行一次大反思。

五、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各校领导高度重视课改工作。制定工作实施方案,落实一名领导专抓,组织召开教师课堂教学改革动员会,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教师们意识到课堂教学改革不改不行,小改不行,慢改不行,要彻底改,要求师生全员参与,真抓实干,抓好实验班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2、立足课堂,打造精彩。

(1)精心设计导学案。从导学案入手,落实“先学后教”的原则。导学案要当堂发给学生进行检测并批改,课后要收集,检查学生的导学案,便于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和期末复习用。

(2)要充分相信学生,善于激励学生。课堂上要通过多种评价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的学习乐而不疲。各校、各班要制定具体的激励机制。

(3)课堂上,做到“三必讲”、“四不讲”。即“学习方法和技巧教师 必讲,多数学生不会必讲,出现原则性错误的必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能小组学会的不讲,能借助工具书、资料等渠道学生会就让这个学生学会的不讲,有一个学生会就让这个学生讲,教师不讲。(4)课后管理要跟紧。对于课堂上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教师要利用当天可利用的时间,耐心的对学生加以辅导,确保他们学习任务“课课清”。

(5)课堂“五看”评效果。实施“五看”评价标准:一看课堂中学生是否真正合作:二看学生在课堂中有没有得到展示;三看学生占用的时间多少;四看教师点评是否精准;五看效果,看学习目标是否完成。

3、开展教研,营造氛围。

各校本着“边实践、边探索、边研讨、边改进、边提升”的原则,积极开展教研活动,营造浓厚的课改氛围。

一是强化校本教研。要求各校积极开展听课、评课、集体备课活动。每周组织一次课改反思会,反思一周内在课改中发生的问题,集体探讨,及时纠偏,达成共识。乡中心小学成立学科课改中心组,每月组织一次课改研讨会。

二是构建网络教研。各教师积极发表博文及评论,要经常登录博客学习,并把自己在课改中的心得体会,经验做法以及课改中的小故事、课改动态等博文定期上传到“都康中心小学教研在线”博客,定期发布课改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要求各校、各教师及时跟帖学习,发表评论,营造浓厚的课改研究氛围。

三是举办全乡、校际教研活动。乡学习资源中心将组织举行集体备课、探讨课、教研论坛、专题研讨、体验式培训等一系列全乡性教研活 动,鼓励校际间的交流研讨活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切实提升全体教师的课改本领。

四是做好课改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乡中心校将拍摄几节语文、数学、英语课改录像课光盘,并收集精彩博文、示范导学案等课改资料编印成册。

4、深入调研,及时整改。

乡中心校校长、学科辅导员要经常深入课堂进行调研,同时,邀请县教研室教研员及其他乡镇学校骨干教师深入课堂进行诊断把脉,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保证课改工作稳步推进。

5、外出学习,开阔视野。

乡中心校将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学校领导到县内外先进的课改学校学习取经,开阔视野,增强自身的业务素养。

6、树立典型,总结推广。

乡中心校将组织骨干教师在全乡范围内上示范课、探讨课,树立课堂教学改革的典型,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每学期期末对实施课改综合表现好的教师、班级、学习小组、学生个人进行表彰鼓励,颁发荣誉证书及奖品,各项评优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另外,对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学校领导,优先安排外出学习培训;同时,要及时总结经验,反思不足,提炼并推广课改成果。

都康乡中心小学

新闻中心改革方案 篇7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重大活动不断,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频发,无论是在冰冻刺骨的南方雪地,险象环生的抗震前沿,还是地质灾害现场,无论是在数千米的珠峰火炬传递现场,还是在举世瞩目的“奥运”、“神七”、“60年大庆”专题报道,都要求新闻报道从业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开展及时、准确的报道。同时,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就要求新闻媒体参与事件处理过程,而且要体现国家最权威的声音。在国家应急通信体系建设当中也把新华社作为新闻报道媒体或载体,把它涵盖进来。

重大事件新闻报道发布是国家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重大事件新闻发布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及时、准确发布有关信息,对于确保群众知情权,澄清事实,解疑释惑,主动引导舆论,维护和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维护社会稳定,最大程度地避免、缩小和消除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营造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良好的舆论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新闻报道应急指挥中心是提高新闻媒体在重大事件新闻报道现场的快速反应能力,保障新闻记者把采集到的新闻信息能够安全、及时、可靠、方便的进行传递和传输,保障新闻报道现场和后方指挥中心信息实时互动、快速同步的重要技术支撑手段。是在新闻报道业务系统基础上,采用现代通信、信息、数据库等先进技术,建立的集通信、指挥和调度于一体,覆盖快速指挥、一键调度、实时监控、多维演示、立体会商、远程视频会议等功能的高度智能化的应急指挥平台。

平台的建设可以在突发事件和重大战役性报道中,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发出党和政府的权威声音,积极抢占海内外舆论的制高点和主动权,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业务机制及特点

以新华社的重大事件新闻报道机制为例分析新闻媒体在重大事件新闻报道中的业务特点。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和世界性通讯社,组织好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既是党和国家赋予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在当前国内外新闻媒体激烈竞争中赢得先机的迫切需要。

重大事件的基本特点

含义的广泛性。一般来讲,天灾人祸,战争冲突,政权更迭,只要在较大范围内产生影响,都可构成重大突发事件。随着时代的变化,重大突发事件的含义不断拓展。如各类重大自然灾害、“两会”、亚运会等,以及全球化形势下,某跨国大公司突然抛售股票,环境污染严重超标等,都是具有时效性和广泛影响的重大突发事件。因此,界定重大突发事件,必须具有时代观念。

事件的多发性。当今世界,重大突发事件越来越多。这一说法,虽无多少理论根据,但现实可印证这一点。过去的卡比拉遇刺、中美战机相撞、“9·11”恐怖袭击,今天的埃及动乱、利比亚乱等……这些都称得上是“重大突发事件”。

情况的复杂性。社会矛盾的深化,科技手段的进步,人流物流的加快,军事武器的更新,使得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更为复杂多变。所谓复杂性,既包括突发事件形态的多样化,也包括对生命财产危害程度和社会影响范围的扩大。由于突发性事件的复杂性,往往使之成为需要较长时间连续报道的重大战役性报道。

传播的迅速性。通信技术的发展,电视媒体的兴盛,信息传播的网络化,使全球何时何地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都能迅速传播。美国纽约世贸大楼被撞仅过5分钟,CNN就开始向全球进行实况直播。移动电话、可视电话、卫星通信,使得突发事件报道的时效几乎与事件同步。

重大事件报道的业务特点

重大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决定了媒体报道的竞争性,因此在重大事件报道中有着“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快速发布等业务特点。

“第一时间”。所谓“第一时间”,就是与突发事件同步或时效最快的时间。新闻媒体无论报道任何新闻,都需要注重报道的时效性,这是其职能所在。传统媒体中的通讯社,特别是世界性通讯社,非常重视“第一时间”。为抢“第一”,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首发新闻往往不要电头,省去一切无用之词,追求“越短越好”。

“第一现场”。当今,重大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乃至现场直播越来越多。“第一现场”报道应当是自身媒体记者亲历现场或离现场“最近距离”的报道。记者离现场越近,报道越有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卫星通讯的广泛运用和网络的直播功能,将使重大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更为普遍和普及。

“统一指挥”。鉴于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涉及多部门、多内容,必须建立统一的报道指挥机制,集中全社优势兵力实行“兵团”作战。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特别是需要持续一个时期的重大战役性报道,经社党组授权,由总编辑室统一组织指挥或组建临时指挥中心,“全天候”集中负责报道指挥、人员调配、发稿协调等工作。必要时,临时指挥中心应“靠前指挥”或移至事件现场。

重大事件报道的业务特点决定了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记者能够快速反应、机动统一调度、前方和后方信息快速同步。因此建设一个覆盖通信、网络、信息、图像等系统和功能的重大事件新闻报道应急指挥中心就显得尤为重要。

建设框架

建设原则

技术实用先进

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产品涉及到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各种类型的数据,要充分利用最新最先进的技术满足多媒体数据的高速、安全、准确传输。

因此项目的建设依靠科技,借鉴国内外应急指挥建设的先进经验开展工作,注重系统设备的技术先进性,采用符合当前发展趋势的先进技术,并充分考虑技术的成熟性。

平台安全可靠

平台的建设要注重系统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采用符合当前发展趋势的先进技术,并充分考虑技术的成熟性,建立安全防护和容灾备份机制,保障应急指挥平台的安全可靠运行。

同时新闻报道经常会涉及到敏感信息,因此新闻报道内容的安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应急指挥通信、网络及应用系统设计和实施时要充分考虑到平台的安全性,对敏感信息加密处理和防篡改防护,保证内容的安全性。

部署快速方便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闻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范围越来越广。要全面提升新闻媒体重大事件新闻报道影响力,就必须在突发事件和重大战役性报道中,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发出我们的声音,积极抢占海内外舆论的制高点和主动权,这恰恰是提升新闻媒体影响力,扩大和提高中国声音在世界范围之内话语权的最有利时机。

要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现场的应急系统可以快速方便的进行部署,要求必须具有设备良好机动性,如现场位置的快速定位、卫星的自动搜索定位等。

注重平台运维

统筹突发重大事件与日常报道运维,是适应新时期信息传播既快又广的新特性,全面提升新闻媒体报道影响力的内在要求。

统筹突发重大事件与日常报道运维就是要求我们不但要加强日常运维管理和维护,对各技术系统的关键环节和系统设备切实做到有主有备,备之能用,保障系统运行安全畅通,更要着手建立健全为应对重大战役性报道和应急报道体制机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流程化。不但要完善日常运维的故障排除和应急处理机制,更要为突发事件与重大战役性报道配备精兵强将,以保障各种故障得到最及时的解决。

总体框架

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应以集中控制系统为中心,通过网络系统、通信系统将前方、后方的各个系统有机的联合在一起,对各种音视频信号、计算机信号及多媒体信号进行控制、通过显示系统、会议系统满足监控指挥的要求,实现本地、远程的灵活控制,实现智能化、一体化管理。

应急指挥中心由图像显示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数字会议音响系统、集中控制系统、综合保障系统等组成。如图所示。

关键要素分析

通信指挥系统

通信指挥系统的具体目标是从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业务实际和特点出发,建立一套包括应急通信管理运维机制在内的技术支撑系统,以无线和卫星通信技术为主,利用卫星通信专网和公共网络两种不同层次的技术手段,来构架一个多手段、多梯度服务移动应急通信平台。可以在“无电、无基础通信网络和无交通运输条件”的条件下快速部署、可靠工作、安全传输,能够实现新闻报道产品文字、图片、音视频,各种动态数据信息和流媒体信息的传递。

应急通信指挥系统可能会有一些中断或者是故障,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决定了通信网络必须能够实现关键时刻不间断运行,因此平台必须充分考虑系统的可靠性,应该对备份系统进行全面充分的考虑,关键设备的一主一备、一主两备,都是必要的。

通信指挥系统主要分为总社通信系统、分社通信系统、移动通信车、前方单兵通信系统四个主要部分,并保证音视频信号的清晰稳定,数据传递的可靠。

总社通信系统

总社是整个应急通信指挥系统的核心,承载大量的通讯信息,因此需要建立运行安全稳定、高带宽通信链路、多种通信手段相互备份的通信系统。

总社的通信指挥系统主要采用有线和无线两种主要的通信手段,保证与各分社和事件现场的通信联络。其中有线主要利用现有的通信专网,保证与各分社的实时通信。无线主要采用双向的卫星通信网络,建立一个双向的卫星站,来支撑应急通信指挥体系中心管理和业务管理。

通过配置多路传真系统,可同时发送和接收多路的传真文件,便于总社向各下属部门快速的发送传真,大大提高应急事件时的工作效率。

借助公共信息网络如互联网等基础电信设施,同样可以对非实时指挥功能发挥作用。

分社通信系统

各个分社主要是收集本地区内的新闻信息,可进行一些信息的整理和编辑,负责与前方记者和总社进行通信联络,是整个应急通信指挥系统的分中心。

分社除了具有和总社之间的有线通信网,以及卫星通信设施外,根据不同分社的具体情况还可以建立无线微波通信网络、宽带无线应急通信网络,配备卫星电话,通过多种传输方式与前方记者实现通信。

移动通信车

在新闻采访中有许多地区非常偏僻没有通信设施,或在重大灾害事件中各种通信设施遭到破坏等,无法把现场的新闻信息传回中心,在有的重大活动期间或突发事件中通信链路比较繁忙,无法保证信息传递的稳定,因此配备移动通信车是解决特殊地区、特殊情况在新闻采集和传输问题,并可以保证通信链路的可靠稳定。移动通信车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还可以保证第一时间赶到突发现场,并进行深度的采访和报道。

移动通信车应具备多种通信手段,卫星通信、无线微波、无线宽带、对讲机、短波电台、卫星电话等,可以与分社和总社进行信息的双向传递,收集前方单兵采集的各种音视频信息,组建临时的无线宽带局域网。

移动通信车供电方式多样化,应急机动性强,为保证车载移动时的用电,配备发电机组和UPS电源。

移动通信车配备动中通卫星通信设施,保证和中心的卫星通信联络。

通过无线微波实现与单兵采集系统的通信联络,把单兵采集到的音视频信息传回通信车。

通过移动通信车可建立一定范围的应急通信宽带网,能把无线带宽拓宽到几十兆甚至上百兆,使实况转播成为可能。

并在车上配备对讲机、短波电台、卫星电话用于现场通信保障和偏远距离的人员之间通信。

前方单兵通信系统

在实际的工作中,有很多地方是车辆无法达到的区域,或者需要分成多组分别进行工作,因此需要配备一些便携式的通信设备,通过1个人或2个人就可完成通信设备的架设工作,和后方快速建立通信联系。根据现场环境的需要给前方的人员配备无线微波单兵采集系统或便携式卫星小站,可以方便快捷的与移动通信车或分社,甚至和总社之间可以通过卫星直接建立通信。

根据需要单兵人员可以携带对讲机、短波电台、卫星电话等无线通信终端,保证与后方中心的通信畅通。

显示系统

显示系统是新闻报道应急指挥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新闻报道指挥中心的千里眼。用于控制显示各类图像监控信号和监控指挥室内部的各种视频信号、摄像机的监控图像信号、VGA(计算机的图像信号)、有线电视信号、视频会议图像信号、DVD播放机视频信号等。

显示系统一般可采用DLP大屏幕拼接投影系统,采用DLP高清晰度数码显示技术、投影墙无缝拼接技术、多屏图像处理技术、信号切换技术、网络技术、集中控制技术等的应用综合为一体,形成一个拥有高亮度、高清晰度、高智能化控制、操作方便的先进大屏幕投影显示系统。

DLP大屏幕拼接投影系统可以将各种视频图像信息、网络计算机信号、独立的RGB信号在大屏幕上显示,实现用户监控系统的集成显示;可以完成对各种输入信号源信号的调用、显示、控制、预案浏览等功能,实现高分辨率的切换显示、网络分控操作、信号源管理、投影机控制及矩阵设备控制等功能;可任意调用各种图像信号对现场进行监控,以便及时掌握动态信息,做出判断和处理,达到实时监控和集中控制的目的。

DLP大屏幕拼接投影系统可实现各种计算机输出的信息;录像机、DVD、有线电视、现场或远程摄像机的视频信号以及远程监视等视频信号的显示需求,同时可以通过网络方式显示用户网络系统上的任意一台终端显示的信息,满足用户对系统的各类显示需求。尤其是它的多路视频信号高清晰显示功能,对于要求多路同时显示的需求完全能够提供足够的扩展性和技术的延续性。

计算机网络系统

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以新闻媒体已有的业务内网、外网和音视频网为依托,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构建应急指挥高速网络。配备必要的网络设备,保证整套系统和平台的稳定、安全、可靠运行。同时网络系统采用内网、外网、音视频网完全物理隔离方式进行建设,以保护网络信息的安全。

目前社会上也有采用等离子拼接屏、投影机背投等方式。同样根据具体现场的条体环境,也可采用多屏显示、液晶屏拼接等方式。

视频会议系统

视频会议系统是应急指挥平台的核心功能和基础业务平台,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及时地获得视频、图像、数据信息,并将信息传递给新闻报道单位和人员,实现与重大事件报道单位和主管领导之间的异地会商和协同工作,是应急平台发挥联动指挥功能的最基本保障要求。

结语

新闻中心改革方案 篇8

关键词:生态中心主义;生态整体观;深层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1.生态中心主义概说

生态中心主义有三大分支,即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和自然价值论。

大地伦理学的创始人是被誉为“现代环境伦理学之父”的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利奥波德吸收了生态学的理论思想,将整个生态系统纳入理论的关照对象,将大地伦理学建构在一种整体主义的视角之上。他提出“人应当像一座山一样思考”,即人类应该用整体主义的世界观去看待荒野(利奥波德称自然界为“荒野”)。

利奧波德提出大地伦理学,大地伦理学(land ethic)的宗旨是“扩展(道德)共同体的界线,使之包括土壤、水、植物和动物,或由它们组成的整体:大地”,意思是,大地伦理学是处理人与土地以及人与在土地上生长的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关系的伦理学。大地伦理学主张,人类不是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而是大地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人类与其他生物处于平等地位,并且人类和任何一种生物的重要性都低于大地共同体本身。在大地共同体内,价值评价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件事情,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就是正确的;反之,它就是错误的。”

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内在价值”和“整体主义”是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的两个中心概念。罗尔斯顿主张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他把内在价值定义为事物自在的和自为的价值。生态系统不仅拥有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它还拥有系统价值,系统价值是生态系统整体所具有的能够“创造万物的大自然”的创造能力。在此基础上,罗尔斯顿论证了生态系统中的内在价值、工具价值和系统价值三者的辩证关系。

挪威著名哲学家阿恩.纳斯是深层生态学理论的创始人,这一理论经由塞申斯、德沃尔以及福克斯等人的发展逐渐完善。深层生态学是相对于“浅层生态学”而言的。深层生态学确立了两个最高规范:自我实现论和生物圈平等主义。

自我实现论的基本内涵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存在一个从本能的自我到社会的自我,再到形而上的“大自我”即“生态的自我”的过程。这种“生态的自我”才是人类真正的自我,“生态的自我”代表大自然整体。这种观点强调,生态系统中的各种事物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个人或集团只是生态系统这个“大我”中的“小我”,个体与整体密不可分,自我与大自然密不可分。个人利益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是等同的

在这种前提下,生物圈平等主义主张生态系统中的所有存在物都拥有生存和繁荣的平等权利。其前提是,生态系统中的所有存在物都有助于生态系统的丰富和稳定性,正是这种丰富和稳定性为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提供了基础。因此,一切存在物对生态系统来说都是有价值的,它们具有平等的内在价值。

2.生态中心主义视域下的新闻写作分析

本文以《纽约时报》网站2015年的涉华环境新闻为研究对象,样本获取方法为:登录《纽约时报》网站,点击World目录,进入Aisa pacific版块,选择国家China,打开China的主界面后选择the environment的专题。在这个专题中选择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全部新闻,随后对这些新闻进行通读,并按以下条件进行二次筛选:(1)剔除书评影评、读者来信类文本;(2)剔除对中国环境的实质性描述很少的新闻。两次筛选后共得到有效样本58篇。研究发现,《纽约时报》网站的涉华环境新闻中蕴含着生态中心主义的理念,在不同的新闻文本中这一理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概括来说有两种:“生态整体观”和“深层生态学”。

2.1 生态整体观——一种整体主义的视角

生态中心主义是一种整体主义的环境伦理学,在《纽约时报》网络版的涉华环境新闻中,许多文本都体现出了这种整体主义的视角,但是其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具体来说有两种表现:(1)强调生物共同体的价值,主张生态系统和物种比生命个体更重要;(2)环境保守疗法——生态系统的有机修复功能。

2.1.1 强调生物共同体的价值

利奥波德在大地伦理学中提出的“一件事情,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就是正确的;反之,它就是错误的”,是对这一理念的最为生动的诠释。这种理念主张,整体优先于个体,生态系统和物种比生命个体更重要。个体的善要适应物种的善,而物种的善又从属于生态系统的善。这种理念认为,由于多样性有助于生物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因此,人类要重视维护生物多样性,而其中珍稀或濒危物种最为脆弱,因此又要优先关怀珍稀和濒危物种。

可以发现,在上面“生物体内在价值确认”这一小节中出现的三个案例文本,《Red Pandas Are Adorable and in Trouble》关注“易危”物种红熊猫的生存,《Rapi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Is Chipping Away at Coastal Wetlands》关注沿海湿地的消失带来的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对候鸟迁徙的威胁;《China Blocks Yangtze Dam Project, Activists Say》关注鱼类物种包括一些珍稀和濒危鱼类物种的生存,这三个文本都体现了保护珍稀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思想,因此它们都同时蕴含着强调生物共同体的价值的理念。

2.1.2 环境保守疗法——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

环境保守疗法就是将医学领域中的保守疗法引入环保治理中,这一理念由美国环境伦理学家尤金·哈格洛夫在其著作《环境伦理学基础》一书中提出。医学领域的保守疗法指对某种疾病“自然调节”、“不干预”、“无为”,完全依赖肌体自身的力量来恢复或对抗病菌的影响[[]]。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巴里.康芒纳教授提出“封闭的循环”,“只有自然最了解它自己”,在自然系统中任何重大的人工变化都可能是一种伤害。这种思想与环境保守疗法的理念非常相似。

nlc202309081001

环境保守疗法的关键在于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这种对生态系统自身规律、功能和价值的重视,无疑体现出整体主义的思想。

2.2 深层生态学

在论及深层生态学和浅层生态学的区别时,有学者指出,两者解决生态危机的方案不同。浅层生态学主张一种技术主义的解决方案,即主要依靠技术进步,不触动人类社会深层次的价值理念、生活方式、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结构等部分。深层生态学认为,生态危机在本质上是文化危机和价值危机。因此,要从根本上克服生态危机,人类必须从文化和价值层面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摒弃陈旧的价值理念、行为模式,确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的文化信仰、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纽约时报》网络版中的《Living Largely Off the Grid in China》这篇新闻就反映了这樣的理念。

《Living Largely Off the Grid in China》这篇新闻讲述了一对“梭罗式”的中国年轻夫妇唐广华和他的妻子谢真(名字属音译) 的故事,他们尝试在山东崂山的深山野林里过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衣食住行,房屋、衣服、鞋子、酒、盐、香皂、用电等等,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所有物品都是他们自己制造出来的。他们想要通过这个计划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比如商业和娱乐的繁荣、人们的贪婪、虚伪、对金钱和物欲的渴求等,探寻人生的真正意义,以及为那些不适应现代城市化社会的人和子孙后代探索一个另外的选择和另外的生活方式。这对年轻夫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实践,完全符合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理念,涉及到了变革旧有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行动,正与深层生态学所倡导的理念完全契合。

结语: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已成为各大媒体的热点话题,环境新闻作为一个独立的新闻类型蓬勃发展。然而目前中国的环境新闻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报道实践方面都处于探索尝试的起步阶段,而美国关于环境新闻的理论研究和报道实践已经趋于成熟。因此,引进和学习美国学界和业界关于环境新闻的理论成果和报道经验,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通进.环境伦理学的基本理念[J].道德与文明,2000,01:6-10.

[2] 杨通进.动物权利论与生物中心论——西方环境伦理学的两大流派[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08:54-59.

[3]曹明德.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伦理观的转变——兼论道德共同体范围的扩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03:41-46.

[4] 王积龙.西方环境新闻文本的环境伦理学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12:213-218.

上一篇:纪检专职副书记工作计划下一篇:机械专业简历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