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系统结构(共7篇)
新闻中心系统结构 篇1
南海新闻中心是原南海市政府划拨给南海市广播电视局使用与经营的一座二十三层高的烂尾楼。建筑面积三万六千平方米, 有电台、电视台和网络公司的制作播出和传输机房及办公用房。规划与设计都按照了地市一级的标准并参考了省级相应用房的工艺和设施规范。
因为是旧房改造, 在规划上考虑到现有的房屋条件。网络机房设在裙楼的二楼, 面积约660平方米, 楼底高度约4.5米, 梁高0.9米。两边外墙使用20毫米厚的钢化玻璃, 机房内使用600毫米乘600毫米的重型防静电地板, 架高300毫米, 以容纳风管和接地系统。天花使用600毫米乘600毫米的冲孔铝板, 下挂600毫米乘250毫米的弱电线槽和150毫米乘150毫米的强电线槽。机房设有主机房一个, 增值服务机房两个, 监控区一个, 维修与试验区一个。在使用功能上又可划分为电源、接地、消防、空调、信号处理、信号传输和信号监测等七个子系统。下面分别介绍各子系统:
一、电源系统
广电中心的供/配电安全是关系到全中心安全播出的前提条件。中心供/配电系统均设在负一层。使用了三种供电手段来保证供电安全。
1、两个不同路由的10KV供电电缆进中心, 在中心配电房可随时切换;三台1000KVA的干式变压器, 用二备一, 保证了平时的市电的正常供给。
2、配置了一台500KVA的柴油发电机组, 一旦两路的市电供应都停止时, 发电机组在10秒内自动启动, 30秒内自动转换为中心负载供电。
3、网络机房使用了可持续供电一小时的三相在线式正弦输出UPS电源, 安装在负一层, 以利动力部门集中管理。使用了两条不同路由的240A三相五线制封闭式母线进入二楼配电房切换, 并可以由应急发电机组供电, 保证了机房的不间断供电。目前UPS主机容量为2×120KVA。核心服务器还串接有小功率UPS, 以保证核心数据的安全。
为方便今后的检修、减低线损和各机柜的用电安全, 各排机柜都设有配电柜, 每个机柜都由单独的电缆进行供电, 并可以用开关选择相序, 均衡供电各相负载。各机柜供电电缆在柜上方的强电线槽敷设, 到柜后才由机柜上方进入, 以减少对弱电系统的干扰。
二、接地系统
接地系统的好坏, 将会影响到设备的防雷、抗干扰能力和人身安全。大楼外墙使用金属椼架吊挂玻璃、石料和铝塑板等材料, 其金属架已和大楼防雷系统的各层梁柱预留钢筋多处复接并多点接地。供电采用三相五线制, 其保护地线也单独接地。中心各机房的工作地线采用多级星型连接的方式。网络机房按照机柜间距, 使用10毫米乘2毫米铜条连用网格状的接地网, 用20毫米乘0.5毫米铜皮就近与各机柜相连。各机房在网格的适当位置使用20毫米乘2毫米的铜带, 向网络机房的总接地点的300毫米乘100毫米乘5毫米的铜板汇接, 最后用100平方毫米的绝缘多支电缆与电台、电视台的一起在300毫米乘400毫米乘10毫米的总接地点汇接并与最近的外墙金属架连接。
接地极是一块2000毫米乘1000毫米乘10毫米的紫铜板, 考虑到所在地下水位较高, 仅0.4米, 而地表下1米厚沙层后是导电性能较好的原水稻田, 因此, 地极埋深1米, 覆土1米, 引入线采用2毫米乘40毫米乘4毫米的热镀锌钢带, 两头做好铜铁过渡接头, 采用最短距离在总汇接点与接地极连接。以提高抗腐蚀能力, 并尽量减少接地系统的高频阻抗, 提高其抗干扰能力。
三、消防系统
根据机房规范, 网络机房的各个机房都采用了不可燃或难燃的A级耐火装修材料, 间隔的玻璃墙采用了可耐火1小时以上的夹层防火玻璃, 各机房采用了自动气体灭火装置, 发生火情时自动发出警报, 通知人员撤离, 然后自动关门, 施放灭火气体。监控区考虑到没有贵重设备和降低成本, 采用了普通的烟感自动洒水喷淋装置。通道两头均设有人员安全疏散通道。
四、空调系统
为保持个机房的设备温度在21℃至22℃左右, 空气湿度在45%至65%左右, 分别设置了4套50KW制冷量的机房精密空调。采用地板下安装风管, 各机柜由下面开可调节风口送风的形式, 可以按机柜的装机情况灵活调节风量, 既提高了效率, 又能保证重点设备的需求。监控区仍使用了与主楼一样的中央空调系统, 以节约成本。
五、信号处理系统
前端机房可以把从卫星接收来的信号、省网通过SDH设备送来的信号、佛山送来的信号及南海台自办节目的播出信号转换成ASI信号, 信号经再复用重新组合成所需的ASI信号, 进入数字调制器成在南海网络中传输的射频信号。在使用佛山市的统一信号后, 这部分设备停止使用, 保留下来作备用信号源。增值业务机房有CMTS头端, 主要是用来开展Internet接入服务。
六、信号传输系统
网络机房有足够的光纤机柜和端子, 可以满足大楼内各单位需要, 全楼新设立了专门的弱电井道, 并在十二楼设立了综合布线机房, 光纤和各种电缆通过弱电井与网络机房连接。完成电台、电视台和发射台的播出节目传输, 现场信号回传和与省、佛山及各镇街的广电部门间的节目双向传输, 并且全楼通过内部光纤组成了办公局域网。对各镇街的广播电视站和各级政府, 通过对外光纤井道铺设的光缆组建成了千兆级的增值业务网、节目制播网及政务网。电视台南海分台与各广播电视站可以通过由光纤千兆IP网组成的电视节目制播网, 共享节目资源。政务网承担了市 (区) 与镇 (街) 政府的办公网传输任务, 还可以为水利、卫生、计生和银行等部门提供数据、图像传输业务。
七、监测系统
监测控制区有控制台和电视墙, 平时有值班人员在座席上监控各种业务的运作情况及各相关服务器的工作状态、各在播节目的工作状态, 以及做一些简单的维护。电视墙由九块大尺寸的等离子显示器组成, 监视各信号监测系统所监视的节目, 做到在网传输节目的全监测, 发现异常情况时自动报警, 并能将异常节目调出来进行重点监视。为确保信号监测系统的正常运作需要, 专门加大了这个区域的空调出风量。监测控制区内的所有设备, 均有UPS电源保护, 确保在市电供应不稳时, 也能监控到各种信息的传输情况。
南海新闻中心内各单位已进驻五年, 期间由于行政区划的改变和政府机构改革, 现已成为佛山传媒集团南海新闻中心, 网络机房由佛山珠江传媒网络有限公司南海网络分公司运营, 因整合的原因, 现已使用有佛山市公司传送过来的信号为主, 保留了少量自办节目, 停止使用了大部分信号处理的前端设备, 但基本的传输架构仍没有质的改变。目前已经完善了全区的光纤联网覆盖, 提高了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在2009年底, 全面完成了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 实现了各镇、街联网电视信号的全数字传输。
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GB50174-1993) 》
新闻中心系统结构 篇2
上海石化新闻中心是上海石化对外新闻发布的宣传窗口, 通过《新金山报》和有线电视两大媒体, 紧紧围绕上海石化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等活动和职工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 进行新闻宣传报道工作。经过多年来的积累, 新闻中心已经保存了大量的报纸合订本和电视节目录像带等珍贵的历史资料。近年来, 随着新媒体数字化进程的加快, 传统的媒体生产方式已不在适应现代生产方式的发展, 新闻中心希望加大数字化改造力度, 利用基于网络的生产方式, 提高记者和编辑的使用便捷性, 提高媒体生产效率, 整合构建资源库系统, 丰富媒体展示形式。
2 总体设计
项目建设目标:一是将原有历史资料数字化转化保存;二是传统报台 (报纸、电视) 节目制作方式、流程改造和整合;三是统一资源库的设计建设, 将数字化转化后的历史资料以及实时产生的新的资料统一存放到资源库;四是实现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 手机报发布, 建立新闻中心网站, 在网站上又实现电子报和网站信息发布;
2.1 新闻档案历史资料的数字化
上海石化报社成立已近三十多年的历史资料是以报纸合订本、录像带为载体保存的。使用高速扫描仪扫描纸质的历史报刊并转换成PDF文件。将历史录像磁带通过数字视频采集转换为MPEG2数字格式, 保存到资源库。
2.2 传统报台 (报纸、电视) 节目制作方式、流程改造和整合
新闻中心报社原有的写稿、审稿、签发等流程都使用OA办公网的邮件方式, 存在效率低, 共享性差等缺点。为此, 本项目设计使用一套报社采编系统, 系统提供对报社关键业务包括新闻采集、编辑;稿件传递、审核、签发组版;图片采集、浏览、签发;大样浏览、监控等整个生产过程的统一管理, 并且设计系统与原OA办公系统的接口, 实现上级管理部门审稿或其它二级单位的收发素材直接传送到报社采编系统。在报社采编系统与现有排版系统软件之间设计编排协同平台, 实现报社生产全流程的无缝连接。
新闻中心电视部主要采用线性编辑机进行节目编辑, 工作效率低, 编辑复杂, 录像带反复使用后图像质量会严重下降。另有2台非线性编辑机, 单机结构, 无法共享素材。为此, 本系统设计采用一套联网的高性能非线性编辑系统。系统采用高端的I/O通道卡和高标清多制式的CPU+GPU+IO技术非线性编辑平台, 保证系统强劲的稳定性能以及节目质量。整个系统包含有卡编辑工作站、低码率编辑工作站、配音工作站、文稿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低码率素材服务器、高码率存储阵列以及相应的网络系统软件、文稿服务软件等组成, 实现全数字化的电视节目制作。统一资源库又与现有硬盘播出系统形成“采、编、播、储”整体、高效、完善的数字化电视节目生产系统。
报社采编系统和电视非编系统通过千兆网络连接, 报纸部和电视部记者都可以使用报社新闻采编系统和非编系统的文稿系统进行稿件的流转和共享。
2.3 统一资源库系统的设计
统一资源库系统是新媒体平台的枢纽, 通过系统规范流程, 分离新闻产品制作、保存过程, 达到理顺流程, 清晰业务, 增加效率的目的。同时, 它还能采集处理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格式内容, 丰富新媒体内容的表现形式。系统由数据存储模块、基础模块和辅助模块组成。数据存储模块包括了三大内容数据库, 即素材库、成品库和历史库。素材库存储了新闻和信息产品生产的素材。素材库模块是资源库系统的前端, 又是新闻资源加工的统一入口, 负责存储稿件和其他外电稿件。通过管理和收集新闻中心内的记者写稿, 同时导入其他媒体等稿源, 系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 完善的素材选择系统, 供新闻中心内新媒体平台使用。历史库又称资料库, 为内容积淀、新闻创作和内容经营业务提供支持。成品库则保存了新闻中心生产出来的各种新闻产品及模板, 可以用来复原新闻产品, 促其反复增值。成品库也实现了多通道复合数字出版系统的主要功能, 反解版面信息并入库, 供各种新媒体业务再二次加工。
电视部使用的视音频节目一般都是高清、标清格式, 文件比较大, 文本、图片容量比较小, 因此在统一资源库系统中视音频文件和文本、图片等分开保存。设计媒资系统, 实现高清、标清视频存储。媒资系统采用BS的编目入库、查询检索方式, 为电视非编系统提供媒体资产的存储和管理。采用在线存储 (硬盘阵列) 、近线存储 (数据流磁带库) 和磁带 (离线存储) 相结合的方式, 在线存储中保存一份低码率素材, 便于在查询检索时直接浏览视音频素材, 与信息/数据交换服务中心相互配合, 提供多通路的迁移和调用, 提供其它系统之间的无缝数据交换。
2.4 新闻网网站设计
网站内容主要设计包含:新闻点播, 实时新闻, 《新金山报》电子版, 网上投票, 咨询服务, 石化新闻人博客等栏目。在网站首页位置提供《新金山报》电子版的浏览链接。建设新闻网网站是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设计统一资源库与新媒体平台对接, 利用统一资源库中新闻节目成品, 由媒资系统转码迁移至统一资源库中生成后迁移到网站, 提供视频点播链接。
3 主要系统及网络架构设计
新媒体项目包含涵盖报社采编系统、编排协同, 非线性编辑系统, 媒资系统, 统一资源库系统及数字报、光盘出版、OA接口, 上海石化新闻网网站。
统一资源库系统设计原则是内部数据结构全部公开, 并且有丰富的接口, 技术符合.net framework规范, 系统采用SOA构架, 接口使用Web Service, 可以灵活定制。内部使用了强大的工作流引擎系统, 可以真正按照报业需求完全定制。支持主流媒体格式, 并可通过接口扩充。非编系统采用MVC三层分布构架, 可以轻易拆散到多台服务器集群上, 轻松负载大规模业务。并且可以同时支持B/S模式访问和C/S模式访问, 支持集成身份验证 (域身份验证) , 支持单点登录。针对报社新闻采编处理中所涉及到的信息主要为非结构化、协同性强、安全性高和流程控制非常严密的特点, 报纸采编系统选用Lotus Notes/Domino群件平台作为采编系统的基础平台, 以Domino服务器作为采编产品服务器。
网络架构设计中, 业务网包括了电视制播网、播出网、统一资源库及媒资网、报纸采编网、数据共享区等。网站服务器与业务网分离, 放置在外网中。业务网之间既形成相对封闭的独立交换网络, 又通过统一资源库系统实现业务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
4 系统安全
4.1 登录帐号密码保护
新闻中心使用人员属于不同部门, 拥有不同级别, 不同来源, 不同安全级别, 因此, 考虑提供一个健壮、高效、安全的统一用户管理平台。在满足业务需要的情况下, 将权限最小细化。通过登录账号密码, 系统提供了集中的、同一的身份验证的体系。
4.2 病毒防护
从两个方面考虑:首先重点文件病毒的防御, 其次重点放在与其它业务子网进行互联互通时的网络蠕虫病毒的威胁上。系统中配置了赛门铁克企业版网络版防病毒软件, 统一部署由可管理、分发自动升级的防病毒服务器和客户端。对外来介质, 设置了专门的扫毒摆渡服务器。所有外来素材都必须通过摆渡服务器扫毒后通过文件共享的方式传递到资源库中供编辑工作站使用。摆渡服务器安装非赛门铁克企业版的其它公司防病毒软件。其它所有非上载介质的工作站的光驱、软驱和USB插口都被关闭, 严格外来文件的上载管理。
4.3 网络防护
在资源库、非编系统与播出系统子网之间部署多功能安全网闸, 做到必要网络隔离, 确保网络系统的相对独立, 以减少病毒的扩散范围。在新闻网站对外的网络接口处, 部署网络防火墙, 另外, 建立与其他多个系统进行互联互通的高安全区, 进行数据交换时全部通过高安全区, 保证网络的安全。考虑到各业务板块的业务流程和业务数据也不尽相同, 为了防止业务板块之间的误操作和各业务板块之间的非法数据 (比如蠕虫, 病毒, 破坏性操作等) 的相互影响, 通过网络策略控制, Vlan划分, 访问控制等安全措施进行防范, 比如只开放FTP端口。同时也通过硬件防火墙来进行各子系统网络之间的逻辑隔离, 避免未经授权的访问, 确保整个网络系统的安全。
4.4 链路安全
在这些业务板块中, 电视部的播出网和制播网的数据交互比较频繁, 而且实时性也相对较高, 因此安全性相对比较高, 所以在设计的时候, 采用双链路的连接方式, 确保播出网和制播网络的冗余安全。链路作为设备间的数据传输载体, 其安全直接影响着网络的安全。我们在设计和实施上都采用链路备份, 并实施负载均衡技术, 确保链路可靠, 并提供高速传输带宽。对于主要设备采用1+1的链路备份, 同时在机房及核心设备的链路上采用配线架、跳线盘等规范跳线式的设备上进行链路备份与应急, 保证整个网络链路的安全。
4.5 主机与数据库安全
主机与数据库是数据处理、存储与维护的核心。信息数据能否持续运行, 对信息服务质量会有极大的影响, 系统的安全性必须得到充分的保证。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这就要求主机与数据库必须在发生意外 (包括各种软硬件故障) 时仍然能正常工作或尽快恢复正常, 从而使整个信息服务系统能够保证正常运转。因此, 本项目中重要主机及数据库系统采用双机模式。
上海石化新闻中心新媒体系统于2011年10月投入运行以来, 系统性能稳定, 运行正常, 为上海石化新闻中心新闻管理、制作和交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提升了新闻中心媒体节目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文俊《数字新媒体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 :121一133
[2]罗杰·菲德勒著.媒介形态变化[M].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22.
新闻中心系统结构 篇3
重庆广电大厦总建筑面积80000m2,地下共2层,地上为30层。中央空调冷源来自4台“约克”冷水机组,热源来自3台“智德”热水锅炉。冷热水系统分开独立设置,末端设备大多为四管制,冷热水系统竖向及横向均异程,在14层设置板式热交换器,形成二次冷热水后继续往上供冷供热。新闻中心位于裙楼3层至5层,与主楼合用冷热源,空调设计分为办公区域和机房区域二类,夏季设计冷负荷为732k W,冷指标177w/m2,冬季设计热负荷为304kW,热指标74w/m2。办公区域空调使用面积为4126m2,室内设计参数为夏季温度26℃、冬季20℃,采用一次回风全空气调节方式,配置4台组合式空调机组(1台40000m3/h、2台25000m3/h、1台12000m3/h);机房区域空调由单独机房空调承担。
二运行分析
1.运行中的问题
2010年5月,广电大厦中央空调系统开始投入使用,运行了三个制冷期,虽经过多次调试,但夏季在2台离心机组运行时,冷水机组运行负荷很小,冷冻水出水温度很快降低到6℃以下低温保护而停机,而大楼各区域空调温度不能达到设计值。新闻中心前身为音乐厅,2012年新闻中心改造完工,空调系统投入使用,运行效果不理想。
2.问题分析
通过对大楼、新闻中心中央空调系统和冷热源设计参数的校核以及实测数据的深入分析,对影响空调效果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梳理:
(1)冷水机组容量是否足够
广电大厦原空调设计修正总冷负荷为7385k W,配置的4台“约克”牌冷水机组铭牌7384kW,其中离心式冷水机组2台,单台制冷量2462kW,螺杆式冷水机组2台,单台制冷量1230kW,由于大楼有部分区域未启用及部分用途改变,经重新测算,实际空调使用面积合计为32890.68m2,空调总冷负荷7076k W,制冷主机容量能够满足冷量需求。
(2)系统工况是否合理
冷水机组设计为低温工况,设计进、出水温度为13℃/6℃,其冷冻水量按7℃温差配置;而空调末端设备参数一般以5℃温差为标准。对于大温差小流量,系统在设计、施工及运行中的各种原因都能够引起水力失衡。
从实际运行看,供回水温差小于5℃,多数情况在3℃~4℃,通过管路流量实测,发现末端支路的流量只有设计流量的一半,通过末端设备的水量小,设备达不到额定制冷量。另外,主机设计出水温度为6℃,实际运行时水温容易达到5℃,而造成机组低温保护而停机。
(3)冷冻水泵的配置是否合理
冷冻水水泵共有6台,并联设置,为多机对应多泵的模式,单台冷冻水泵流量150 m3/h,扬程35m。单台离心机蒸发器额定流量302m3/h,单台螺杆机蒸发器额定流量150m3/h。冷水主机蒸发器总水量904m3/h,6台冷冻水泵总水量900m3/h,即使水系统阻力在水泵的额定扬程范围内,也难以满足4台主机同时使用的要求。
当水系统的综合阻力超出水泵的扬程范围时,水泵的实际流量将会不同程度下降。由于水系统设置不合理,当水泵开启一定数量后,其水系统阻力超出了水泵的扬程范围,即使增加水泵开启台数,其水流量不会有明显增加。从流量实际测试数据(表1)证实了这一点,当开启3台以上水泵时,系统水流量不再有明显增加。因此确定,水泵的并联设置,水泵的流量、扬程选用不适当。
(4)冷冻水管路系统是否合理
大楼空调系统复杂,功能区域多,水路异程设计,各主要干管虽设置有静态平衡阀,但末端组合式空调器只设置了开关式电动阀,不能起到比例积分按需调节水量作用,各区域负荷变化大,水量分配不均匀,水系统竖向和水平两个方向存在水力失调问题。
水管管径太小不但增加系统阻力、噪声,更突显了水力的不平衡。水管的阻力同流速的平方成正比,最不利循环管路应在水泵的扬程范围之内。本系统主要管径设计偏小,比如:
6台冷冻水泵进出水管均为DN150,150m3/h流量时,其水流速2.4m/s,显然流速偏高,阻力大;
供回水总管管径为DN350,按满负荷总流量为900m3/h(如果能达到额定流量),水流速为2.6m/s,流速偏高。
(5)新闻中心中央空调系统是否合理
通过上述分析,新闻中心4台组合式空调机组冷冻水供水量不足。另外,新闻中心空调设计参数与使用部门的要求有差距,冷指标不够,使用部门建议演播厅区域温度能控制在24℃左右。
新闻中心改造时沿用原音乐厅的送、回风管道,造成新闻中心40000m3/h风量的组合式空调器,其回风口直接设置在新闻中心三楼外部的大厅墙上,新闻中心与大厅未隔断,由于大厅因各种原因不开启空调系统,大厅回风基本是新风,所送区域空调达不到设计温度。
四台组合式空调器冷冻水管上均设置开关式电动阀,无法比例调节水流量,在过渡季节更不能控制空调温度。新闻中心三楼开敞式编辑区及主持人出像平台上空送风口标高为11米,为散流器风口,选用不当。
三整改方案
由于新闻中心已完成室内装饰,成品保护要求高,施工条件受限,空调改造实施方案必须综合考虑技术的合理性、施工的可行性、方案的经济性。
1.改变冷水主机运行工况,更换冷冻水循环水泵
冷水主机调整为7℃/12℃温差工况。此工况下,根据“约克”厂家给出的离心机组蒸发器额定流量414m3/h、螺杆机组蒸发器额定流量212m3/h,通过对空调冷冻水系统最不利循环管路系统进行水力计算,采用水泵与冷水机组一一对应设置的方案,并各设置1台备用泵,其中离心机组冷冻水泵3台,单台流量420m3/h,扬程41m;螺杆机组冷冻水泵3台,单台流量220m3/h,扬程41m。
2.更换集、分水器
原集、分水器直径为Φ600,改变设计工况为5℃温差后,系统总流量为1252m3/h,流速为1.2m/s,偏高。根据国家标准图集流速分别可选0.1m/s、0.3m/s、0.5m/s、0.7m/s、1.0m/s,本着经济、合理的原则,确定分、集水器直径为Φ800,截面流速为0.7m/s。系统改造前后图如图1所示。
3.新闻中心中央空调系统改造
首先,新闻中心组合式空调器的冷冻水直接从分集水器单独新增一组管路接入。在五楼屋面增加2台组合式空调器,风管从外墙穿入室内上空,每台风量20000m3/h,考虑20%新风量,制冷量约为170k W,保证新闻中心演播厅区域冷指标接近400w/m2。
第二,新闻中心与大楼大厅做玻璃隔断,在空调机房将40000m3/h风量的组合式空调器回风管引入新闻中心室内,解决回风循环问题,保证室内空调温度,同时减少能耗。新闻中心多余风量通过吊顶设置余压阀的方式排走,解决正压太大问题。
第三,6台组合式空调器冷冻水管选用具有比例积分调节功能的电动阀,实现室内温度自动调节控制。新闻中心三楼开敞式编辑区及主持人出像平台上空送风口更换成ADD型旋流消声风口。
第四,新闻中心对噪声处理的要求非常高,直接影响到节目录制和播出,通过静压箱、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及消声风口等手段,对增加的送风管采用5级消声、回风管采用3级消声,总送风管风速7.05m/s,回风管风速5.7m/s。余压阀配置消声百叶回风口、防火阀和管道式消声器,送回风管均采用减震支吊架,固定牢固。
四运行效果
通过上述一系列技术措施,大楼冷冻水管道水力失衡得到有效改善,冷水机组运行2~3台就能满足使用,系统实测总流量最大可达到1295m3/h,夏季大楼办公区域空调效果明显好转,新闻中心的办公区域空调环境温度在24℃左右,演播厅区域可达到22℃~23℃,满足节目部门的使用要求,为新闻中心启用、专业设备调试及节目制作工作提供可靠的基础保障。
五结论
中央空调系统运行效果不理想,应从设备容量及工况、设备配置、管路系统实际流量能否满足设计要求、建筑物围护隔断、末端设备送回风系统逐一分析考虑,找到痼疾的根源。
冷水机组与水泵匹配方式的选择很关键,大温差小流量工况下,如果采用多机对多泵,由于管网复杂、阻力较大,无法达到理想的水力平衡条件,容易出现水力失调问题。采用一一对应方式能有效解决问题,最大程度满足冷水主机流量要求,保证冷水主机充分出力。
噪声处理和控制是新闻中心整个中央空调系统的关键,方案应包括消声装置的设置、送回风口风速的控制、风管减震支吊架的采用。
参考文献
[1]马最良,姚杨.民用建筑空调设计(第三版)[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2]李娥飞.暖通空调设计通病分析(第二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陕西省第一设备安装工程公司.空调试调[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7
新闻中心系统结构 篇4
数字电视中心新闻制播网络系统由新闻文稿、新闻节目制作、新闻演播等业务模块组成,可完成每天12 h的首播节目制作、播出任务。系统将采用网络化[1,2]、数据化的工作模式完成新闻节目的制播业务,并可与新台址制播网络[3]的其他系统进行相关接口的配合,实现资料归档/调用、节目送播、节目/素材收录、节目计划申报等跨系统业务的网络化。
1 数字电视中心新闻制播网络系统的拓扑结构
数字电视中心新闻节目制播网主要由基础网络平台、FC中心存储平台、数据库平台、编辑制作系统、文稿管理系统、演播室播出系统、网络管理子系统及系统接口组成,分为网络基础平台、制作域、演播室等部分。图1给出了数字电视中心新闻节目制作网络结构图。表1给出了数字电视中心新闻节目制播网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
网络基础平台的主要设备有FC在线存储、存储访问服务器、存储管理服务器、合成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迁移服务器、系统管理/防病毒服务器。存储管理和存储访问服务器连接双网,主要用来管理和控制对存储设备的访问,采用stornext高级管理软件。合成服务器采用双网连接,主要负责节目的合成工作。迁移服务器也采用双网连接,将制作域做好的节目迁移到演播室。
采用单网接入的服务器有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系统管理/防病毒服务器。应用服务器主要是用来安装应用数据中间件和业务中间件,作为软件三层架构的中间层,减轻数据服务器的压力;数据库服务器装载视音频文件的元数据信息、文稿和串联单;系统管理/防病毒服务器用来监视整个网络状况,为整个网络提供防病毒保护。
制作域分布了很多工作站点,其中,除了100台粗编文稿工作站接入单网之外,其他站点都接入双网。制作域中的设备共享服务器,是用来通过422控制矩阵控制调节视音频矩阵,将外来的信号上载到上下载工作站上。
演播室部分包括了播出用到的所有工作站和服务器。工作站中,除了监控工作站接入双网,其他的工作站,包括文稿工作站、播控/录放控制工作站,只接入以太网。监看工作站用来监看录制的节目,因为要通过网络获取视音频文件,所以接入双网;文稿工作站用来查看、调整文稿、串联单;播控/录放控制工作站用来控制演播室节目的播出和录制。后两个工作站都不需要获得视音频文件,所以接入单网。
演播室部分的服务器有录放服务器、视频服务器和演播室管理服务器。录放服务器接入双网,用于节目的录制和播出;录放服务器只接入单网,用于节目的播出;演播室管理服务器接入单网,用于管理演播室系统。在演播室的设备配置方面,按照以下配置方式:
1)每套演播室配置4台双通道的录放服务器,每个演播室合计有8个通道。其使用方式如图2所示。按照通道划分方式,把录放服务器1和录放服务器2作为主要的播出服务器,其播出与预监通道均主备配置。录放服务器3和录放服务器4作为主要的回采服务器,采用主备同时回采的方式,同时兼顾循环垫播。剩下最后1个通道,可作为共享的备用通道,在其他通道出现故障时或需要采集多格式的节目时使用。
2)每套演播室配置6台播放/录制控制工作站,其中主备播出通道(通道1和通道3)各需要1台播放/录制控制工作站,两主备的预监通道(通道2和通道4)共用1台播放/录制控制工作站。主备回采通道(通道5和通道7)各需要1台播放/录制控制工作站,循环垫播通道(通道6)需要1台播放/录制控制工作站。共享备用通道(通道8)根据需要在以上播放/录制控制工作站中灵活调配。需要说明的是,在设计中,每台播放/录制控制工作站支持控制4个通道的,主要是避免由于某一台播放/录制控制工作站的故障影响多个通道的使用。
3)每套演播室中配置1台监看工作站,用于监看录制成文件后的节目是否正确,该监看方式与通过通道监看有所不同(通道监看只能看到当时的信号源是否正确),可真正监看实际录制后的节目文件,延迟时间大约在20 s左右,可保证节目录制的正确性。
4)每套演播室还配置了1台MOS网关服务器,用于与该演播室的字幕机、题词器之间的互连互通。
整个网络内部紧密结合。制作域编辑好的节目和素材储存在在线存储,元数据、串联单存储在数据库服务器。播出时,通过迁移服务器将文稿、串联单、节目迁移到录放服务器进行播出。系统与其他系统通过FC导向器和以太网交换机群进行连接。
2 数字电视中心新闻制播网络各个子系统的功能
2.1 新闻演播子系统
数字电视中心新闻演播子系统通过节目素材的迁移、回采和传送串联单的方式,将演播系统与制作系统结合起来,实现了制播一体化。节目素材从制作网迁移到演播室和节目从演播室回采到制作网络都是通过消息队列(MSMQ)来实现的。
在数字电视中心新闻演播子系统中,如果播出系统需要进行迁移,或者制作域需要回采,那么首先发出一个消息给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根据这个消息来进行迁移或者回采的操作。在这里,通过消息队列传送的基本都是素材的元数据与播出的串联单。那么素材的传送是通过另外一种方式进行的。在传送素材之前,首先要将素材转码成为视频服务器的格式,然后在根据视频服务器协议,传送素材。节目回采是将节目直接采集成制作格式,然后回传到制作网的在线存储。
演播室具有快速播出功能。快速播出一般是在紧急情况下采用的一种播出手段。快速播出时,节目可以边传送边播出,这是通过对节目的超实时传送来实现的。所谓超实时传送是指在任意一个时间点要播出的节目,都必须在此时间点之前传送完成。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程序中,首先根据播出串联单了解到哪条节目是需要马上播出的,然后赋给这条节目最高优先权,同时控制其他节目传送的流量,来保证这条节目的快速播出。另外,演播室节目录制时还具备暂停、剪切、继续录制等功能。
2.2 新闻文稿子系统
新闻节目采编播需要按照其业务特点统一规划工作流程,采用文稿管理系统解决新闻文稿、新闻素材、新闻节目及播出串联单之间的流程关系。通过在编辑过程中调用文稿可以实现新闻文稿与新闻节目制作的结合;在文稿系统中制作串联单后,发送给演播室,实现文稿与演播系统的结合。
在节目制作的过程中调用文稿是通过访问数据库来实现的,而与演播系统的结合则是通过MSMQ、消息队列来实现的。新闻的流程化管理主要体现在对新闻线索、选题、报题、写稿、串联单的管理上,主要运用工作流引擎技术来实现。
2.2.1 工作流引擎技术在数字电视中心技术系统的应用
根据WfMC(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的定义,“工作流就是自动运作的业务过程部分或整体,表现为参与者对文件、信息或任务按照规程采取行动,并令其在参与者之间传递。”简单地说,工作流就是一系列相互衔接、自动进行的业务活动或任务。可以将整个业务过程看作是一条河,其中流过的就是工作流。
根据WfMC的定义,工作流管理系统(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WFMS)通过软件定义、创建工作流并管理其执行。它运行在一个或多个工作流引擎上,这些引擎解释对过程的定义,与工作流的参与者(包括人或软件)相互作用,并根据需要调用其他的IT工具或应用。
工作流引擎是整个工作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灵活定制和完善公文流转的功能,系统服务需要依赖这个模块来实现,并且在今后的应用中如果有新的流程化的工作需要通过信息系统实现,或者现有公文流转服务由于组织结构的调整而需要重新设计和实施时,工作流引擎强大的功能特点就会显现。
2.2.2 工作流引擎技术内核部分层次结构特点
在数字电视中心新闻文稿子系统里,工作流引擎技术主要应用在对收录、场记、文稿、节目编辑、演播室播出流程的管理中。工作流引擎技术的内核部分分为3层,图3给出了数字电视中心引擎流技术的内核结构层次图。各层内核的作用如下:
1)API层。主要负责引擎与外界的交互工作,它包含驱动模块和应用模块。驱动模块是用来存放引擎调用外部应用程序的方法集合,引擎通过它的驱动操作外部应用程序;应用模块中存放着所有外部应用程序调用引擎的过程方法,是外部享受引擎服务的接口。
2)引擎内核层。它是引擎内核的核心,提供工作流的核心调度机制。这个层次包括微内核、FMS存储模块、过程存储模块、内核作业模块和内部维护模块。工作流实例在计算机中表现为FMS有限状态自动机,微内核的工作就是调度这些FMS,FMS存储模块的工作是负责存储和管理这些IAIS过程存储模块主要负责流程的存储和管理,内核作业模块中实现了一些引擎必须的常规操作方法,内部维护变量用于存储和管理各过程问的公用环境变量。
3)引擎服务扩展层。这一层主要是将引擎服务调度层的工作细分为三类更加简单的工作,并完成实际的调用工作。它包括过程支撑模块、过程辅助模块和过程加速模块。过程支撑模块主要负责管理那些对于系统至关重要,一旦改动必须重新部署整个系统的关键性服务组件;过程辅助模块主要负责管理那些对于系统十分重要,但是改动后只要重新部署整个工作流引擎即可的组件;过程加速模块主要负责管理那些不影响系统功能,但是能够提高系统性能,改变后不需要任何重新部署工作的组件。
2.3 信号源共享上下载子系统
可采用信号源共享上下载的方式,通过控制视音频矩阵,统一管理和调度外来视音频信号和录像机信号的路由,实现与上下载设备的信号路由关联,实现集中上下载功能。图4给出了数字电视中心新闻制播网络系统集中上下载示意图。
在数字电视中心新闻制作网络系统里面,使用了1个视音频矩阵,1个422矩阵,1个422倒换器。在该模式下,设备共享服务器用于完成矩阵的切换和任务的调度操作。上载客户端首先通过以太网发送一个任务到设备共享服务器,设备共享服务器通过调度后,使用422控制线完成视音频矩阵和422矩阵的切换,切换后,客户端上载机使用422控制线控制VTR操作。
主备设备共享服务器的实现:在这种方式下,系统可以实现热主备,当主机停止工作后,只需要切换422倒换开关,备机就可替代主机正常工作。可使用面板手动控制。
2.4 远程移动编辑子系统
可以通过移动编辑工作站在异地完成节目编辑或素材采集,并与收录网络系统配合,回传节目到台内制播网络系统。传送过程是通过FTP协议或者P2P点对点来实现的,支持多线程传输。EDL(编辑决定表)是远程移动编辑的另外一项功能。
EDL文件不仅包含了很多的编辑信息,还记录了编辑节目本身的所有信息,所以可以把节目视为素材加上EDL,拿到了素材和EDL,就可在任何时候重新生成这个节目。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针对其中某一个层或者某一个轨道,利用EDL重新生成节目,而不至于影响其他,从而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的共享,充分利用已有资产的价值。EDL在质量上没有任何损失,这将带来更大的自由度,同时确保资产的价值。
2.5 网络管理子系统
新闻编辑网络系统的网络管理是全台统一网络管理的组成部分之一,负责新闻编辑网络系统内部管理,由高清编辑网实现,并以标准的SNMP接口方式向业务支撑平台的网络监控系统提供所有相关的管理数据。在全台统一的规划下,采用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新闻编辑网络系统需与业务支撑平台的监控系统配合,共同完成系统的网络管理。网络管理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拓扑管理。具备网络拓扑结构(含节点和链路)的自动发现、生成和显示。
2)故障管理。具备故障诊断与定位、提供故障报告,并主动向业务支撑平台传递故障信息。
3)配置管理。具备统一的配置界面,可根据实际需求对网络参数进行配置。
4)性能管理。实现网络性能的实时监测,包括吞吐量、流量、平均响应时间等,并且对网络优化提出建议。
5)流程监控。应用系统负责收集系统业务流程信息,并发送给业务支撑平台系统运行管理系统,配合主干系统完成系统业务流程的监控。
6)具备统一的监控管理界面。能够在统一的管理界面内完成对整个新闻编辑网络系统的监控、管理。可把遵循全台统一接口规范的格式化数据,传递给业务支撑平台,以便于业务支撑平台集成在统一的监控管理界面。
7)可管理业务系统不同层面。系统可面向新闻编辑网络系统的业务逻辑状态、系统设备状态,对系统内部、系统关键节点等进行监控管理,并且可采用定制形式监控管理不同层面的业务属性。
8)可对业务系统属性进行管理。系统所管理的业务系统属性全面,能够反映出新闻编辑网络系统的运行状态,并且支持对新闻编辑网络系统内新增业务的管理。
9)查询、统计功能全面。具备完善的查询功能,可按照业务属性对业务状态进行查询。可对监控管理的数据进行统计,并传递给业务支撑平台等。
3 数字电视中心新闻制播网络系统的业务流程
3.1 内部流程
首先,在制作节目前,应该先提交节目选题计划申请,等待审批回复后。如果通过,在收到总编室返回的节目代码后,就可以进行选题了。建立好选题并加以修改之后,交给上级领导进行初审,初审完成之后是终审查。在这两步审查都通过之后,方可外出采访,否则需要对选题进行修改。值得注意的是,在审查的过程中,领导均可以添加自己的批注。
采访回来以后的工作分成两步,同时进行。
首先以文稿为线索。采访回来之后,要马上进行文稿的撰写和申报。申报之后也是经过初审、终审两次审查之后方可进入数据库等带调用。只要有一次审查没有通过,文稿便会被退回修改。在领导审阅文稿的同时,可以对文稿的内容作自己的修改,同时留下修改轨迹,以便退回给编辑后,编辑查看方便。与此同时,可以进行串联单的制作。根据串联单模版,制作、编辑串联单,通过审查后与文稿一起等待演播室的调用。
其次以节目制作为线索。外出采访回来之后,要进行节目的上载(节目上载的方式还有从媒资系统调用,或者进行信号收录)。上载完成后,进行节目的编辑,之后送给上级领导审查。未通过审查,则发回从新修改,通过之后,进行合成转码的工作。完成以后,首先要进行技术审查,主要是机器检查有无黑场、噪声等。技术审查通过之后,进行内容的终审。待一切审查全部通过,方可以发送给演播室,否则要发回给编辑重新进行编辑。
节目与文稿全部制作好后,将发送给演播室播出。首先由迁移服务器,将文稿串联单以及素材的元数据从数据库内,将编辑好的节目从新闻网本地存储内分别迁移到演播室。再由播出控制服务器,根据串联单将文稿与节目发送至录放服务器和视频服务器进行播出。
播出完成之后,如果要进行节目的回采,可以通过录放服务器回采至制作系统进行再制作,或者回采至媒资系统用于重播。
3.2 对外流程
在对外流程的设计中,数字电视中心新闻制播网络系统设计按照规划的要求,实现各种相关业务流程、定制相关接口开发,接入到主干系统中。
4 数字电视中心新闻制播网络系统
4.1 数据格式
数字电视中心新闻制播网络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交换的视音频数据格式,需遵循以下数据格式规范:
1)制作格式。视频为MPEG-2 I帧30/50 Mbit/s,IMX 30/50 Mbit/s或DVCPRO 50 Mbit/s,音频为WAV(48 kHz,16 bit,声道数量小于或等于4轨)。
2)资料归档/调用。按照制作格式提交到业务支撑平台,视频为MPEG-2 I帧30/50 Mbit/s,IMX 30/50 Mbit/s或DVCPRO 50 Mbit/s,音频为WAV(48 k Hz,16 bit,声道数量小于或等于4轨),由业务支撑平台完成后续资料归档流程。资料调用时,由业务支撑平台完成资料迁移到新闻制播网络系统的任务,并根据需要进行上述格式的转码。
3)节目送播。制作系统负责提供合成服务功能,合成后的节目格式要求为MPEG-2 IBP帧12 Mbit/s。节目送播时,由新闻编辑网络系统向业务支撑平台发起节目迁移请求,由业务支撑平台负责将节目文件迁移到媒资播出资料库备播。
4)发布格式。MPEG-2 IBP帧12 Mbit/s。
4.2 数据库
正常情况下,编辑工作站点通过部署在新闻制播系统内部的应用服务器访问主干系统的核心数据库服务器,同时新闻制播系统将核心数据库服务器的所有数据备份到部署在新闻制播网的数据库服务器。如果主干系统内部的核心数据库不能正常运行,可通过切换存储指向的方式,将系统内部的编辑工作站点和相关服务器的存储路径指向切换到数据库服务器上,以保证节目制作、演播室播出的正常进行。图5给出了数据库访问示意图。
4.3 在线存储
1)存储容量:系统要求具有33 Tbyte的有效存储容量,所以为了满足系统需求,配置了300 Gbyte的硬盘133块,采用8+1+1方式,共14组,112块数据盘,14块校验盘,并配置7块热备盘总存储容量达到39.9 Tbyte,有效存储容量为33.6 Tbyte。
2)存储带宽:根据规模设计依据、设备数量以及跨系统的业务关系,估算新闻在线存储带宽。
对于迁移服务器占用带宽,按照每台40 Mbyte/s的平均测试值计算。在跨系统的数据迁移部分,预估同时有10台迁移服务器访问新闻在线存储的极限情况,以保证跨系统数据迁移所需带宽充足。另外考虑10%的带宽余量,在线存储带宽如表2所示。
按照以上带宽分析,方案设计所提供的存储设备,其I/O带宽能力可达到2.8 Gbit/s,完全满足系统带宽需求,并且留有裕量。
4.4 存储管理软件
数字电视中心新闻制播网络系统采用新一代的存储管理软件StorNext,它克服了SANergy管理软件的缺点,更加适合视音频存储管理应用。StorNext具有以下显著特点和功能:
1)异构支持。支持多种操作系统的混合使用,而且存储访问性能不会因为异构而下降,目前支持的平台包括IBM AIX,SGI Irix,Linux,Windows,SUN Solaris,HP Unix。
2)支持HA工作方式。系统无须购买单独的License就可以支持HA的配置,当单个MDS出现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备份的MDS工作。
3)支持SAN和NAS并行工作模式。与SANergy共享管理软件的一个非常大的区别在于StorNext无论是MDS还是客户端都是本地访问方式,因此可以提供二次以太网共享,通过配置多台客户端,并同时提供CIFS文件访问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访问带宽和安全性;
4)支持16 Tbyte容量的单卷管理。NTFS只能支持2 Tbyte的单卷存储容量,对于系统的管理是不利的。而StorNext管理的单个逻辑卷可以支持16 Tbyte的容量。
5)支持虚拟存储管理。StorNext可以支持虚拟存储技术,把多个卷或者存储设备虚拟成为单一的逻辑卷,进一步简化应用的访问。
5 结束语
数字电视中心新闻制播网络系统承担北京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制作和播出的关键任务。该系统以开放的方式支持与各子业务系统之间的互连互通、业务数据交换,并为制播网络系统的统一管理提供了技术平台。
参考文献
[1]雷振甲.计算机网络管理及系统开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2]TANENBAUM A S.计算机网络[M].4版.潘爱民,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新闻中心系统结构 篇5
然而,软件开发企业也面临着另外的挑战———产品上市时间。软件质量属性———如性能、安全性、可靠性、适用性和可修改性是进行以程序架构为中心的设计的源动力。但是,其往往对软件的上市时间产生的是不直接或明确的影响。事实上,对软件生产商而言,在设计初期或开发阶段的实际中,软件的上市时间可能比其质量属性作用更重要,尤其是在软件开发这一竞争白热化的领域。从软件开发的角度来看,设计师可为软件的非功能性需求采纳新的软件架构,比如上面提到的那些质量属性。因此,通过一种不同的架构和/或新技术,对试图将当前系统转换为一个新系统的软件开发人员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对时间的耗费并提高其他的质量属性。
如上所述,分布式系统在当今社会已经司空见惯。然而,许多分布式系统的设计并未充分利用其领域一些新型科技的优势。例如,使用单线程(ST)对在电信和无线应用中的系统进行研究。多线程设计的替代品,如Half-Sync/Half-Async(HS/HA)和Leader Followers(LFs)这两种设计模式[Schmidt00],尤其可以提高软件的性能。事实上,其中一个系统的研究是由ST转化为HS/HA,另外一个系统是由ST转化为LFs。分布式系统应用中的许多设计模式已被捕获并记录下来。一些较为低级模式的代码有待设计细化;另一方面,展示出分布式的高级结构或架构。这两种模式的实例在随后被分为HA/HA和LFs。
即便上述的模式已被良好记录下来,使用新技术将旧系统手动转换为一个新系统也可能需要大量的时间或专业知识。Lung杂志系列刊登了一篇有关为了更高性能和服务质量需求对ST到HS/HA进行转换的实证研究,这些需要渊博的知识和大量的努力。因此,本文旨在使用有良好记录的设计模式进行工具的开发,以便于分布式系统程序之间的转换。本文将重点探讨两个被普遍采用的并行模式:HS/HA和LFs。
程序转换工具的开发基于对现有系统的分析,包括使用相关设计模式进行总体框架和可重复利用组件的设计。工具使用Python语言编写,用于将现有的使用Java的单线程技术设计的系统自动转换为另外使用HS/HA和LFs高级并行设计模式之一的Java程序。设计模式的选择由用户决定。相对于手动转换而言,用户可以使用我们提供的软件工具对现有系统进行更为便利的转换,从而可大大节省转换所需的时间,同时,由于工具已经进行了良好的测试和确认,软件的质量也有保证。另外,一个单线程系统可通过使用工具转换为HS/HA和LFs,以便对软件架构进行调试或者进行高精度分析。
本文的其他章节划分如下:第1章对一些相关工作进行介绍,第2章讨论了程序转换方法。第3章对程序转换工具进行阐述,并通过实例说明工具的使用。最后的第4章对全文进行总结。
1 相关研究
由于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要性,设计模式在软件工程学中已被广泛认同。由于众多不同的系统或特定的系统,设计模式也不尽相同。
Schmidt等人描绘了网络和并行系统中的多种设计模式,它们包括程序服务的引入和类型配置、事件处理模式、同步模式和并行模式。程序服务的引入和类型配置主要用于处理有效的应用程序接口(APIs),以在独立式或联网系统引入和配置服务和组件。
事件处理模式用于描述如何在联网系统中对事件进行初始化、接收、多路信号分离、发送和处理。可分为四种类型:接收器、接收器的连接器、预处理器和异步处理标志。本文将对前三种模式进行研究。可利用组件的开发基于上面提到的用于程序转换的三种模式。
并行模式展示了典型通讯软件的多种架构。基于并行管理视角,本文选取了三种基本的架构,它们是:传统的使用接收模式的单线程(ST)技术、HS/HA和LFs。选用ST的最初原因是其简易性,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在现有系统研究中被采用的原始类型。许多系统也是通过使用ST技术进行开发的,其余两种模式也由于在行业中的采用而被列于其中,HS/HA和LFs可潜在提升系统性能。
Lung介绍了通讯软件中基于多种架构的基本变化分析。ST技术中的线程将通过select()功能对事件和到达的信息进行处理。但是,该技术经常导致数量方面的问题。解决途径是,通过使用HS/HA和LFs模式之一作为总体架构。
LFs模式提供了与ST实例和那些同步线程相似的多线程的功能,但是,一次只允许对一个线程进行处理———引导器等候网络事件的发生。其他的线程和事件就需要排队等待,一旦引导器监测出事件,就会让排队的事件之一进入处理。换言之,变为进行服务处理的线程。另一方面,HS/HA将系统分为3层,异步层从网络读取信息并将它们储存于队列中,多线程从队列读取信息并将它们进行处理。
2 以架构为中心的程序转换
如前章所述,那些不同的架构有着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每种架构各有其优劣,尽管一般而言,HS/HA和LFs可能会有更好的性能。虽然如此,软件架构可能包括复杂的操作或行为。在实际的案例研究中,我们为了性能提升之需将网络系统从ST转换为LFs。但是,基于LFs模式的系统并不像预料中那样比ST模式的系统性能更好。使用工具便利以架构为中心的软件开发不仅可以节约时间,而且可在实际程序转换前对正在运行的系统的架构评估进行提升。
以下所述的技术采用基于对以架构为中心的程序转换的支持。技术的开发请见我们前面有关以架构为中心的多产框架的研究。框架的开发包括以下步骤:
1)在架构层对范围进行限定并采取多样化分析;
2)对现有机器软件系统进行设计方面的恢复;
3)使用模型对现有系统进行再改造;
4)对多种架构进行评估;
5)添加可利用组件和框架。
第一章已经高亮显示了第一个步骤,第二步强调的是,与其开发一个新系统,不如再利用现有系统的重要性。我们研究了多种多样的系统,包括业界开发的网络原型系统。设计的恢复过程提供的宝贵讯息对接下来的再设计帮助很大。我们使用以下设计模式对ST系统进行了人工干预:接收器、接收器的连接器,HS/HA和LFs。
接下来进行的是完整的ST、HS/HA和LFs软件架构评估(突出强调其性能)。该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不同架构下的软件质量属性。最近的开发中采用的是包含以下可再用组件的框架———发送器、连接接收器、连接器、服务处理器、HS/HA和LFs,该框架允许用户通过一种特别的方法(如ST、HS/HA或LFs)对系统作出选择并使其运行。
本文通过工具开发层面对先前论点进行扩展,以支持基于用户选择的自动程序转换。技术包含以下主要任务:
1)基于所选设计模式和现有系统,对架构/设计层之间的多种类型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展开分析;
2)在组件层进行相似性分析;
3)在代码层进行相似性分析;
4)进行从ST到HS/HA的人工转换,并对结果进行核实;
5)对方案进行开发,为ST到HS/HA或LFs的转换建造工具。
3 程序转换工具
本章将介绍用于工具开发的技术。工具的最初版本在分析阶段被调整用于整体的框架结构,工具主要用于ST到HS/HA和LFs之一的转换。3.1讲述了所需的步骤,3.2将对更细化的算法进行介绍。
3.1 转换步骤
转换工具的开发过程包括三个步骤:提取、输入和再构造。提取主要针对类和方法。在我们的研究中,提取指的是类的提取,输入步骤用于在不同的分析阶段添加特定的主程序行或方法,最终的再构造步骤对方法和类进行再建。这三种步骤将在本章作出详尽的论述。
软件工具也有自己的数据库,包括用于执行特定设计模式的所有支持文件。基于用户选定的设计模式,适当的支持文件与总框架的接口类进行连接。接口类用于显示特定的设计选项。
数据库内的支持文件用于LFs模式或HS/HA模式的基础结构的创建,以下为用于程序变换的数据库内支持文件列表:
·工作池
·工作对象
·排列层
·同步层
·服务处理线程
其中,前两个文件用于LFs类型,后面三个文件用于HS/HA类型。
在数据提取过程,首先是从单线程的接口类中读取数据并提取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已对所有数据的不同之处作出分析,故无需读取所有数据。
数据录入阶段主要是新方法的添加。添加至ST的有两种方法:startLeaderFollower()和stopLeaderFollower()。另外,需添加新连接:位于LeaderFollower接口和工作池之间,还有工作池与工作类之间的连接。
从ST到HS/HA,需添加一种额外的方法:startServiceHandlers()。介于HSyncHaSync接口和ServiceHandler线程的新线程,以及介于HSyncHaSync接口和Asynchronous层的连接也需要进行创建。
再构造过程负责对代码进行重建。其间,带有新附加方法和再利用组件的现有系统进行了重建。在本过程结束后,生成包含所产生程序的新输出文件。
3.2 详细算法
本章描述了工具所用的算法。每种工具对ST技术中的每个方法及介于ST和HS/HA或LFs之间的不同处进行跟踪。
以下为更为具体的算法:
在程序转换过程中,ST代码的每种方法被当成一个整体进行处理。在每种方法下,工具将逐行搜寻用于程序转换的原始ST代码。另外,工具将每种方法出现的变化进行记录(在第二章的分析阶段已事先进行了讨论),包括标题文件和附加变量等。
算法:
Python中的图形用户接口(GUI)开发为了使用上的便利,在实际中有其重要性。一般而言,Python程序开发所需时间少,被誉为“胶着”程序语言,便于进行配置管理。用户对目标系统具有真实的选择权。普通的引导行及数据接收和阻隔被良好记录下来。但是,通过可执行系统对数量选取的更抽象的数据进行比较将更为有用。
4 结束语
质量属性或非功能性需求是进行软件开发的重要环节,包括可维护性和生产效率。始于架构层的软件开发在展示质量方面起着更好的杠杆调节作用。在具体实践中,所需的生产效率和开发时间对软件公司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展示了以架构为中心的程序转换,旨在描述有关传统的软件质量和生产效率的问题。应用的目标领域在分布式和并发式系统。
我们的初始化工具开发基于对现有系统的研究,尽管我们是在一个大的范围中进行分析的。然而,普通Java程序工具可以进行提示。本理念也可用于其他领域,如当多任务类型为潜在的架构方法,尤其是当工具可以被多次使用时。
参考文献
[1]Alhussaini A..Software Restructuring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R].Ottawa,Canada:Project Report2004,Dept of Systems&Computer Eng,Carleton Univ.
[2]Barbacci M.Quality Attribute Workshops(QAW)[R].3rd ed.Technical Report CMU/SEI-2003-TR-016,2006.
[3]Balasubramaniam B,Elankeswaran P,Gopalasundaram U.et al.Transformation and Building Reusable Components with Design Patterns[R].Ottawa,Canada:Project Report2005,Dept Of Systems&Computer Eng,Carleton Univ.
[4]Gamma E,Helm R,Johnson R,et al.Design Patterns:Elements of Reusable Object-Oriented Software[M].Addison Wesley,1995.
新闻中心系统结构 篇6
1 改造前的光传输系统
1.1 城内光缆建设
根据集控中心通信系统总体规划设计, 集控中心至流域电站的主用通信通道租用四川省电力公司的OPGW电力光纤通道, 集控中心至每个电站租用155M带宽, 用于传输实时调度信息及其他业务。为将集控中心通信系统接入四川电力通信专网, 集控中心于2010年建设了两条城内通信光缆。成都集控中心接入四川电力专网的自有光缆在省调和龙王变电站由两个方向接入, 集控中心至四川省调和龙王变电站的光缆线路采用沿地下管孔敷设的方式, 地下管孔利用省调的地下管孔。A方向:自龙王变电站接入。集控中心至龙王变电站的光缆经北郊变电站中转接入, 集控中心~北郊变电站光缆线路, 线路全长22km, 光缆芯数为24芯, 沿电力地下管道沟敷设。北郊变电站~龙王变电站利用四川省电力公司已有光缆纤芯。
B方向:自四川省调接入。成都集控中心~四川省调光缆线路, 线路全长16km, 光缆芯数为24芯, 沿电力地下管道沟敷设。集控中心通信线路从四川省调和龙王变电站两个方向接入四川电力通信光环网, 从线路上来说, 符合自愈光环网的建设要求, 但是集控中心的两条光缆均因成都市政施工多次中断, 给集控中心的安全运行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1.2 设备配置
目前集控中心主通道光传输设备为一台中兴STM-16 SDH设备, 设备型号为S390。设备配置两块L-16.2光板, 分别接入四川省调和龙王变电站方向光路。集控中心至流域各电站的业务主要有E1和以太网透传两种形式, 所有业务均承载在该台SDH设备上。单台设备承载集控中心对外通信的所有业务给集控中心的通信安全造成带来极大的风险。
1.3 改造必要性分析
集控中心地处成都市中心, 集控中心至四川省调和龙王变电站的两条光缆均因成都市政工程施工多次中断, 所幸两条光缆未在同一时间同时中断, 未给集控中心的电力生产造成重大影响。由此可见, 由于城内光缆路由较长、地理环境复杂、不可控因素较多, 给光缆的安全性提出了新的挑战。集控中心是雅砻江流域电力生产的指挥调度中心, 集控中心自动化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建立在可靠的通信基础之上, 因此集控中心通信系统是关乎雅砻江流域电力生产的命脉, 消除集控中心通信的薄弱环节, 保障集控中心的通信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为进一步提高集控中心通信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有必要对集控中心目前的光缆路由及单台SDH设备的运行方式进行优化改造。改造前的集控中心光传输系统接入方式见图1。
2 改造方案
2.1 改造原则
2.1.1 改造过程不影响现有业务的正常传输。
集控中心现有SDH设备承载了二滩电站、官地电站、锦东电站等实时调度业务, 若改造影响到现有业务的传输将给电力生产带来极大的安全风险。
2.1.2 系统改造后要形成“1+1”冗余结构, 传输的重要业务要具备“1+1”冗余热备功能。
2.1.3 系统改造后能有效降低城内光缆经常性非计划中断带来的风险。
2.2 改造方案实施
2.2.1 第三通道建设
为加强集控中心接入四川电力光环网的安全可靠性, 降低城内光缆中断带来的风险, 在现有A、B两个方向的基础上, 重新勘察C方向新的接入路由, 根据勘察结果重新敷设集控中心至四川省调的第三通道光缆。
C方向:自四川省调接入。选择不同的进站路由接入省调机房不同的SDH设备。集控中心~四川省调光缆线路, 从成都三环路绕行, 线路全长27km, 光缆芯数为24芯。第三通道建设后, 集控中心将通过三个方向接入四川电力通信网, 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城内光缆由于市政施工经常性非计划中断带来的风险, 有效提高了传输过程光缆线路的安全可靠性。
2.2.2 新增光传输设备
配合第三通道建设, 在集控中心机房新增一台光传输设备, 与现有设备形成“1+1”冗余结构, 消除传输过程单台设备对多个电站的瓶颈。设备型号为中兴S385 STM-16 SDH设备。由于改造过程不能中断现有传输业务, 因此改造采取的方法是在原有SDH增加光板, 与新增SDH进行背靠背连接, 通过光路的时隙串通机制进行业务灵活配置及联系。新增SDH另一个方向通过新建第三通道与省调侧SDH设备相连。改造后的集控中心光传输系统接入方式见图2。
2.2.3 业务冗余配置
通过上述改造方案的实施, 使集控中心光传输形成了“1+1”冗余结构, 集控中心至流域电站的实时调度业务 (如计算机监控系统等) 可分别承载在两台SDH设备上, 从而使得传输业务在接入环节也实现了“1+1”冗余热备功能[4]。
结束语
经过此次光传输系统改造, 使集控中心光传输系统从单一设备运行方式变成了“1+1”冗余结构运行方式, 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满足了国家电网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 (国家电网生计【2005】400号) 中关于防止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与电力通信网事故要求。
摘要:分析集控中心光传输系统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一种可行的光传输系统改造方案, 从而构建“1+1”冗余结构光传输系统。
关键词:集控中心,光传输,1+1,冗余,改造
参考文献
[1]王永超, 蔡栋栋, 年玉桂.光传输设备故障浅略分析[J].科技信息, 2009, (11) :714.
[2]赵锐.光传输设备故障分析及日常维护[J].科技传播, 2011 (12) .
[3]董天临.光纤通信与光纤信息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新闻中心系统结构 篇7
我院综合原有体检系统的缺点, 根据现有的体检流程和质量控制标准, 对原有的体检系统进行彻底的改造。由原来的文本编辑向结构化数据存储转变, 重新设计了以总检为中心的结构化健康管理系统。现该系统的结构化健康管理系统构架思想及设计方法报道如下。
1 系统架构设计
1.1 确定数据来源
过去的健康体检报告基本由各种纸质的检验、检查及医师编写报告等组成, 表现形式为总检报告打印及辅助检查单合并的方式。结构化的健康管理系统数据源仍从医院信息系统 (HIS) 、医院影像系统 (PACS) 、实验室信息系统 (LIS) 提取。与过去不同的是, 经过该健康管理系统格式化输入重新定义, 数据被有规则的格式化、最小粒度地存放在健康管理数据库中 (图1) 。
1.2 制定框架
根据体检报告书写规范制定相应的病历主体的框架, 设定主诉、病史、检验、检查、相关疾病注意事项等主体模块。
1.3 制定总检报告模板
总检报告模板由体检客人健康首页、科室小结、总检综述、总检结果、疾病建议、检后管理组成。
制定体检客人健康首页, 所有健康首页使用同一格式。自动从健康管理数据库中提取病人基本属性, 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婚育史、既往史、家族史等。科室医师根据患者具体体检情况, 填写检查所见及该检查项目疾病史。总检综述根据体检客人的检验检查结果, 自动生成综述、结果并产生相应的疾病建议。体检系统自动根据病人的疾病结果, 上报科室质控中心。
1.4 制定科室疾病种模板和健康保健知识库
制定总检模板是前提, 而制定科室各疾病种类模板则是生成体检健康管理报告成功的关键。在制定疾病种类模板时借鉴临床路径的使用经验, 由经验丰富的专家根据各种不同的疾病种类, 在主诉和病史等模块中指定必填和选填项目。如超声类疾病加以位置、大小;妇科类疾病加入婚育史等项目。并加以形容词、量词修饰, 如[ 症状特点]一项的修饰项有持续性、间断性、反复性、慢性、急性, 并指定项目的描述顺序。
知识库是知识工程研究的重要领域, 其核心内容是知识表示以及基于此的知识应用[1]。健康保健知识库是健康管理师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的健康保健、预防、复查周期的管理[2]。科室医生根据体检 (查体) 结果, 直接从健康保健知识库里面提取保健建议和复查周期提醒。
1.5 统一接口, 嵌入各种检查、检验结果
疾病处理的判断需要检查、检验等结果作为强有力支撑。所以, 在体检管理中嵌入符合医疗标准、统一的数据接口。HL7 (health level seven) 是起源于美国的医疗信息交换标准[2]。是国际通用的医疗数据交换标准。通过使用HL7医疗接口规范, 可以直接将检验、PACS的图象集成进健康管理系统中, 而无须对原有的数据库进行重新构建。
2 总结
在结构化健康管理系统的整体建设和使用过程中, HIS、PACS、LIS等的数据整合是重点。系统借鉴HL7 规范, 从各个系统中抽取数据, 以XML方式存储于健康管理数据库中, 为将来的科研查询分析提供夯实的基础。
在使用过程中, 科室疾病模板的制定是关键。对于不同的疾病, 需要收集不同元素的诊断信息, 所收集的元素既是诊断和处方的前提条件, 又是将来科研分析的强有效依据。
摘要:基于HL7协议、总检为中心来设计结构化健康管理系统, 实现格式化、模板化存储体检数据, 达到体检人员信息存储的最完整化和体检报告质量的最优化的目标。
关键词:结构化,质量控制,体检报告,健康管理系统,HL7
参考文献
[1]Schreiber GT, Akkermans H.Knowledge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The Common KADS methodology[M].Cambridge:The MIT Press, 2000.
[2]王海舜, 江依法, 李志敏, 等.一种基于产生式规则的保健知识库架构设计[J].医学信息, 2009, 22 (8) :1391-1394.
[3]梁宗强, 卫荣, 兰欣, 等.基于医院信息系统的门诊药房应急系统模式构建的探讨[J].中国药房, 2013, 24 (1) :17-19.
[4]毛海帆.电子档案接收管理系统平台设计与应用[J].中国档案, 2012, 38 (9) :60-62.
[5]孙平波, 吴素芹, 冯明, 等.优质护理服务中护理质量控制机制的构建[J].吉林医学, 2013, 34 (4) :756-758.
【新闻中心系统结构】推荐阅读:
新闻中心改革05-24
新闻宣传中心新闻培训会11-18
新闻中心改革方案07-23
新疆电视台新闻中心10-27
全媒体新闻中心构想12-03
新闻中心面试自我介绍07-20
新闻中心工作计划07-23
走进橄榄绿-新闻中心稿11-22
金域二期营销中心开启新闻通稿07-08
新闻中心三人制篮球赛策划书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