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结构

2024-10-01

新闻结构(精选10篇)

新闻结构 篇1

如果对新闻文本的构造做一番剖析,立即会看到一个异彩纷呈、类似原子结构的思维世界,除非我们面对的是没有经过事实提纯的新闻。记者们总是把整个事件作为摹写的对象,自手抄新闻到今天的网络新闻,他们都是这样报道事件、反映世界的。我们透过新闻文本的微观结构,会发现优秀新闻都是通过事实的提纯[1]多个事态在新闻中互联、互通和互补,构成新闻事实的基本形式和链条。记者获得新闻事实后,将提纯出的事态、事因和事理纳入一个有机系统,一篇价值极高、去粗存精的新闻将一挥而就。

二、新闻建构中的事实类型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任何事实都由两三个事象构成,并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这样的事实如果有报道价值,经过记者的提纯则构成新闻事实。不同类型的新闻事实在新闻建构中发挥不同作用,记者发稿的采用率也不同,由此展示出新闻的特定状态和寓意。这些事实的类型包括陈旧事实和新鲜事实、短促事实和延续性事实、硬事实和软事实、一般事实与趋势性事实。

(一)陈旧事实对新鲜事实的增益

陈旧事实是受众熟悉的一些事情,许多人知道它们发生的时空和具体情形。比如冬天一到,人们都知道北方要下雪,下雪就是循环往复、被人们所熟知的陈旧事实。陈旧事实由于没有任何新意,本身无法构成新闻。但有些陈旧事实却成为新鲜事实的前提和铺垫;某些陈旧事实构成新鲜事实的原因或背景;有的陈旧事实奇异、惊人,和新鲜事实对比,能增强新鲜事实的寓意;还有的陈旧事实成为发现和解释新鲜事实的线索。以上四种陈旧事实同新鲜事实不可分离,不仅在新闻中被染附上新闻性,而且对新鲜事实有增益效用,也就成为新闻的原料而被记者采用。

新闻主要是由新鲜事实构成的。新鲜事实是指广大公众从未见过、听说过的事情,具有“未知性”。同陈旧事实相比,新鲜事实稀少、罕见,记者到处寻觅并经过辨别才能发现。越是变化较多的地方、有冲突的地方、人们议论纷纷的地方,越可能存在新鲜事实。重要新鲜事实都有新闻价值,能吸引广大受众的关注,是媒体报道的主要对象。

新鲜事实是社会发展的新景象、新变化,受众之所以关注它们,不仅是想了解生活中的新事态和可能出现的社会异常变化,还想知道事态出现的事因和事理,满足其认识世界的需要。新鲜事实的繁盛及接连被报道,不仅成为公众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而且能不断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二)短促事实与延续性事实的交互与逆转

新闻事实有长短不同的寿命。一次简短的事件仅发生在几分钟或几个小时内,时间很短,被称为短促事实,大量新闻都是对短促事件的报道。短促事实是在极短时间内发生和不再发展的事件,线索单一,有昙花一现、稍纵即逝的特点。这类事实尽管延续几分钟或几小时就结束了生命,如果它新鲜、重要或令人惊诧,就有报道价值,构成新闻事实。

与短促事实相反,有些事件一旦发生能延续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称作延续性事实。对这类事实多用大容量、中长篇新闻或连续报道去呈现,让受众知晓事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延续性事实具有多空间的转换,众多事象发生在不同地方,当事件消失在矛盾的终结之处,新闻的持续过程才算了结。这类事件的发展如果出现曲折,每个拐点都会产生新闻。

在许多记者眼里,新闻仅限于当天或最近发生的短促事件,但实际上,多数当天发生的事实只是个萌芽,要判断它是否会发展,除了要认识它有没有延续的动力,还要研究事件的全面动向,揣摩它可能向哪个方向发展。2015年11月24日,土耳其空军在叙利亚边界击落俄罗斯战机,这个突发的短促事实引爆了各国媒体,俄土都亮出撒手锏,出现了此起彼伏的新闻战和舆论战。到2016年7月,这一事件却发生了“土方道歉”的逆转,多国媒体再一次争抢新闻热点。媒体上短促事实和延续性事实的报道常常是交互、逆转的,长新闻和短新闻、要闻和简明新闻有机地构成每天的新闻议程,展现出事件的发展进程。

(三)硬事实与软事实的不同功用

在许多新闻中,还有硬事实和软事实把新闻的“主干”和“枝叶”完美地组合起来,使新闻的脉络既丰满又清晰。这两种事实表现为具体与含蓄、真切与模糊、事实与情感的不同色彩,使新闻不仅具有实在性,而且有深刻的意义或感染力。

硬事实是时空界限明晰、不能任意改变的事实,也称固态事实,包括新闻事件中的人物、事件发生的时空和事件经过,构成新闻框架的基本材料。作为新闻中的刚性事态,硬事实没有任何弹性,必须精确无误。社会事件都通过硬事实体现出物理性,让受众对社会环境、事件的纠结和结局一目了然,产生置身于某个事件的现场感。不同媒体的记者都用完全或大体相同的词句表达硬事实,对它的再现容易取得一致。例如“11月25日,为期4天的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在北京胜利闭幕”,对这一硬事实多家媒体的记者都是这样报道的,没有任何词句的改变。硬事实具有可视可闻的场域和声息,呈现事件的具体形式,用硬事实才能忠实地记录历史。

与此相反,软事实则难以确定具体的时空,是表达情态或意态的事实。情态事实描绘人的形声神韵,带有现场气氛和情感色彩。情态事实仍然是客观事实,不允许记者主观杜撰,但可用不同词句描写或表达。这是因为软事实较为模糊、含蓄,可以多写,也可少写,可以这样写也可那样写,在记者的笔下呈现出多面性。在新华社记者梁希之的一篇通讯中出现的“当历时一个多小时的演出在雷雨的音效伴奏声中落下帷幕时,现场观众对演出报以雷鸣般的掌声,‘雷声’和掌声交相辉映,响彻全场,观众久久不愿离去”[2]这一软事实,还可这样写:“雷雨音效的伴奏刚一停止,立即在观众席中爆发出热烈、激越的掌声,在整个音乐厅回荡,观众注视台上的演员,迟迟不肯离去。”这两种说法都是真实的,但又不完全相同,二者都对情态事实做了多姿多彩、生动感人的描写。

富有意态的软事实显露出事物的某种性质、影响或功用,不仅有含蓄性,也有弹性。记者梁希之在新闻中说:“本次歌剧《雷雨》伦敦首演的成功振奋人心,为中国歌剧在海外的演出推广起到了绝佳的宣传效果,也向世界展示了具有中国标记的文化艺术名片,提升了中国原创艺术的世界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3]这一意态事实对这次演出做出中肯的评价,说明这次演出的效果不同凡响。假如由另一位记者来报道这次伦敦演出,他可能会发出另一种议论。大量意态事实的内涵宽泛,寓意广阔,可用不同的陈述表达它们的某种意义或价值。

一篇新闻可以没有软事实,但不可缺少硬事实。只有软事实或以软事实为主的“新闻”,只能是散文,而不是新闻。把软事实娴熟地嵌入硬事实中的新闻,才是一篇栩栩如生的报道,是运用文学手法或理性阐释的新闻。

(四)属性不同的一般事实与趋势性事实

一般事实是指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大量存在、每时每刻发生的现象,它们的发生不能说明事物的规律,大多具有雷同性、重复性和平庸性。一般事实以类似的形式不断衍生,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它们大都被记者所扬弃。每天企业的生产活动,学校早8时开始上课,每年多次出现的工伤事故,某个城市不断发生的交通肇事,等等,这些一般事实不是陈旧事实,而是都有新的时空、情节和结果的新鲜事实。但它们都很平淡,大都没有新闻价值,被大量排除在媒介的报道之外。一般事实只有包含令人关注的因素才会被报道,比如一家企业在某日生产中试验了一种新方法创造出从未有过的效率,一次交通事故伤亡严重、有人奋不顾身抢救遇难者或有让人匪夷所思之处,就成为新闻事实,无疑会被媒体报道。

社会和自然界还有许多显露某种必然性、表明事物发展方向的现象,称作趋势性事实。趋势性事实有集合性,在一次趋势性事件发生后,迟早要产生一连串的这类事件,展示社会演变的方向和结果。趋势性事实由许多相关的环节和阶段组成,最终可能在某个环节发生显赫的变动,构成重大新闻。因此它们往往被报道,说明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或社会走向。中国改革是个跨世纪的趋势性事件,在30多年媒体的无数次报道中,都揭示了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前途。

新闻由上述不同类型的事实构成,而每个选定的新闻事实都经过事象及其元素的撷取,使受众认识社会的事态、事因和事理,从而把握丰富、复杂的世界。探究前面引述的“筻口大桥下沉断裂”的消息,就可发现,它的“(1)桥面下沉断裂,出现险情(新鲜事实);(2)管理部门赶赴现场实施交通管制,没发生任何事故(新鲜事实);(3)这座大桥由于1958年建桥时技术标准低,早已成为危桥(陈旧事实&趋势性事实)”三个新闻事实,让受众深刻认识到预防和战胜自然灾害的重要事理。

对新闻事实的划分和组合,为新闻建构提供了新的视角:这种划分的每一步都伴随事实的提纯,不仅包括对新闻事象、事象元素的选择和删除,而且要确定和拟写(拍摄)不同类型的新闻事实,把它们有机地纳入新闻文本中。千万家媒体的每天报道,都以纯化的事象和各种类型的事实,在润物无声、人事沧桑和民众的喜怒哀乐中,有声有色地再现社会的变动。

三、长篇新闻的文本结构

新闻事实的微观结构理论,不仅适用于短新闻的分析和写作,对三四千字的长篇新闻的建构也有指导价值。实际上,一切新闻文本都是各类事象和事实类型的有机构成,不管新闻篇幅的容量有多大,从微观上着手建构新闻,才有助于提高新闻的准确度与效用度。

只有一个新闻事实(由两三个事象构成),叫一句话新闻;有2-3个新闻事实,叫简明新闻;4-7个新闻事实构成短新闻;含有10个左右的新闻事实则称为中篇新闻;15个以上新闻事实构成长篇新闻,包括容量很大的通讯、新闻分析、深度报道和谈话新闻。把长篇新闻建立在几个关键事象的基础上,经过事实提纯,集结几十个事象,使各种类型的新闻事实穿插在一起,即可形成一篇阐释性新闻文本。长新闻“主要运用各种背景材料和相关事实,阐释新闻事件的原因、结果、意义,重心在于解释。新闻主题、记者的传播倾向,主要体现在解释中”[4]。叙事伴随对新闻事件的事因和事理分析,以成就思想深度为目的。长新闻大都具有下述三种文本结构。

第一种是“中心事实的分层展现结构”。许多长新闻都有一个中心事实,与之密切相关的几十个辅助事实对中心事实加以延伸、补充或铺垫,整篇新闻内容才会既丰满又有厚度。中心事实以代表事件关键因素的几个事象为基础,反映事件的主干和核心信息,揭示事件的意义所在。在中心事实后分列出多个次中心事实,围绕每个次中心事实再分层铺排多个辅助事实,逐一延伸新闻的全部内容。所有辅助事实都是对中心和次中心事实的扩充,展示事件的背景、事态、事因或事理。在各个辅助事实中,适当保持各个事象的长度,经过归纳提炼事态、事因或事理,浓缩出一个个简明扼要的事象。每个辅助事实分别安插在中心事实产生意义的环节,以有说服力的事象展示这种意义的所在。

第二种是“长篇新闻叙事的线性结构”。事件性强的长篇新闻,通常从事件发生的瞬间写起,沿着“起始性事实—延续性事实—结局性事实”三个阶段,逐一推进对新闻事件的披露。在每个阶段集结若干事象,揭示事态和事因、事理的关系,追踪新闻事件发展的根由,并用多种事象说明事件的社会影响。正如事件通讯要“具体完整地记叙事件发生发展的情况和过程、原因和结果、意义和影响”[5]一样,力求把新闻事件的发展脉络与动因报道得全面、透彻。

长篇事件新闻中的事象,分别被安插在事件的线性过程中,如同能工巧匠按照预定结构用一块块建筑材料精细地砌成富丽堂皇的大厦那样,把提纯的一个个新闻事象,紧凑而严谨地编排在一起,珠联璧合,精彩动人。记者常常把一两个事象单独作为一段,形成新闻的小段落,既能避免编辑的删减引起整篇的改动,又使消息眉清目秀、层次醒目。

第三种是“多个新闻事实的互补或对比结构”。有些长新闻为反映社会全局或某一领域的动向,揭示社会的整体走向而不是某一事件的趋势,不得不把对众多事实的阐释纳入几千字的新闻中。新闻中一个接一个的事实不过是表现某种意义的手段,那么只选择某个或某一类事实很难说明这种意义,记者只好集结多种事实发挥互补或对比作用。这种长新闻又称“新闻大特写”或“新闻透视”。

记者游笔于不同事实之间,从事实走向思辨,又依据思辨开掘事实,证明某个精辟的论断是不能推翻的。为此,这种结构通常“引述几个或多个事实,又不能冗长地再现每个完整的事实,只好采取‘事实短缺组合’的方法”。就是说,记者提纯的多个事实不必全面、完整,总是短缺些什么。只要这些事实有价值,能够说明某种意义,事实的短缺没有大碍,也无伤大雅。如果要做到每个事实的完整,新闻占有几个版也难以写完,以多个事实再现整体动向就要落空。事实短缺组合既不能相互抵消它们的差异和作用,又不会相互排除它们的合理性,恰恰能产生互补或比较作用,印证社会动向的某种必然性。这样,一段事实、一组数字,或插入一段人物素描,以点点滴滴的事态把某个思想凸显出来,在总体上反而令人感到新闻的完美和深刻。

参考文献

[1]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5.

[2]梁希之.雷雨之声在英伦响起---记中国原创歌剧《雷雨》在伦敦首演[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8-12.

[3]梁希之.雷雨之声在英伦响起---记中国原创歌剧《雷雨》在伦敦首演[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8-12.

[4]刘建明,张明根.《应用写作大百科》“解释性新闻的写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555.

[5]刘建明.宣传舆论学大辞典“事件通讯”辞条[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228.

[6]刘建明.现代新闻理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157.

新闻结构 篇2

新闻标题作为报纸上一种特殊的文字集合体,虽然字数不多,但其样式已比较稳定成熟,自有其自己的类型和结构。现分述于后。

一、新闻标题的类型

(一)单一型标题和复合型标题

新闻标题按不同的标准划分,有许多类别。最常见的有两大娄,即单一型标题与复合型标题;实题与虚题。

单一型标题和复合型标题是按标题的构成来划分的。只有主题的标题,即为单一型标题;既有主题又有辅题的标题,即为复合型标题。

主题与辅题以字号大小作为区分的标志。在多行标题中,字号最大的一行即为主题,其余为辅题。主题是标题的主要部分,辅题是标题的次要部分。

单一型标题,包括一行题(即一行主题,无辅题),也包括双行主题(无辅题)。至于三行主题(无辅题),极为少见,且实用意义不大。

复合型标题是由多行题组成,至少为两行。它的辅题,包括引题和副题两种。复合型标题按组合方式划分,可有引题一主题一副题型,引题一主题型和主题一副题型三种。

关于标题的称呼,“主题”因与文章中的主题易混淆,也有称为“主标题” 143 的,余下类推为“引标题”和“副标题”。不过,较为流行的称呼,仍是 “引题”和“副题”。

(二)实题和虚题

根据表现方法和表现重点不同,新闻标题可分为实题和虚题两种。

新闻标题中叙述事实的部分,称为实题。新闻标题中发表议论的部分,称为

虚题。实题,着眼于叙述,着重表现具体的人物、动作和事件等等。虚题,着眼 于说理,着重说明原则、道理愿望等。实题和虚题都是表达编辑对新闻内容认 识的结果。不同的是,实题是通过个别表达认识的结果。虚题是通过一般表达认 识的结果。例如:

廉政不可无监督监督不可无群众(引题)

贵阳交警支队开门刹风(主题)(《法制日报》1993-1O-19)

引题“廉政不可无监督监督不可无群众”讲的是原则、道理,主题讲的是个别 的具体事例。

虚题,常见的有三种。第一种,概述一种道理。如上例的引题。第二种,提

出一种要求。如:《忘关煤气阀切忌点明火(主题)本市连续发生煤气起火事 故(副题)》。有些标题所阐明的政策原则,本身含有一些要求,也是属于这类的 虚题。第三种,直接对新闻事实作出评述。如:《不文明明加上不文明(主题)个 别商店谩骂在街头纠正错别字的少先队员(副题)》。主题是虚题,直接针对个别 商店指出,写错别字加上骂人,是错上加错。这种虚题与前两种不同,必须结合 副题中评述的对象方能理解。

虚题在新闻传播中虽然具有很大的作用,但它的特点是对实题具有依附性。

它要依附报告新闻事实的实题而存在。一条标题可以没有虚题,但必须有实题; 一条标题若只有虚题而无实题,则不能成为新闻标题。而实题则不同,它可以独 立存在。

二、新闻标题的结构

所谓标题的结构是指一条新闻标题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联系的方式。不同类

型的标题,其组成部分及其相互联系方式亦不同。若按实题与虚题来分,其相互 联系是虚与实的关系。若按单一型与复合型来分,其相互联系是主与次等多 方面的关系。鉴于复合型标题内部结构比较复杂,需要讨论的问题比较多,因此作为本节阐述的重点,至于单一型的双行主题在结构上与此相类似,这 144

里不再赘述。

(一)主题是标题中的核心部分

主题说明新闻中最重要或最引人注意的事实和思想,是标题中最主要部分。主题在整个标题中所用的字号最大,居于最显著的位置。例如: 现代科学研究揭开千古学术悬案(引题)

《夏商周年表》正式公布(主题)

我国历史纪纪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副题)

(《人民日报》2000-11-10)

在这里最引人注目的事实是《夏商周年表》的公布。众所周知,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由兴起到昌盛的时期,但我国历史的确切年代只能上溯到西周晚期(即公元前841年),如今经过多学科多年的联合攻关,终于破解了夏商周断代之谜,将中国历史纪年向前推进了1229年,填补了中国古代史的一段空白。因此,编辑把年表的公布作为核心事实写入主题,而年表诞生的原因及其价值,都是对年表的补充说明,则写入辅题。

有些消息报道的是某人发表了某种新观点。在这些观点中,最重要或最引人注目的见解,就是标题的核心部分,应写入主题之中。例如:

通过改革进行体制创新(主题)

江泽民指出鼓励支持私营个体企业健康发展(副题)

(《中华工商时报》200029)

消息写的是江泽民在东北三省党的建设和“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内容。为迎接新世纪,我国正制定“十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通过改革进行体制创新”是制定这一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编辑把它写入主题,“鼓励支持私营个体企业健康发展”虽是“十五”规划的一项内容,但相比之下不及前者,所以写入副题。

(二)引题引出主题

引题是在复合型标题中导引主题的辅题。它位于主题之前,字号小于主题。引题又称为眉题或肩题。作为新闻标题,其引题只要引出主题即可,文字不可太长,一般以一行为宜,不宜让读者的视线停留过久,影响了对主题的注意力。

引题引出主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通过交代和说明相关的背景、意义、目的、原因、气氛、性状等引出主题。例如: 145

在出席千年议长大会期阀(引题)

李鹏委员长会见六国议长(主题)

《人民日报》2000-09-02)

这里的“在出席千年议长大会期间”,是对人物活动时间的说明,属于背景的交 代。又如:

建材龙头企业(引题)

方大集团订单不断(主题)

(《广东建设报》2000-11-18)

这里的“建材龙头企业”,是对行为主体(方大集团)的身份地位的说明,也属 于背景的交代。此外,关于新闻来源、新闻发生地点的说明,以及既往事实的回 叙,也都属于背景的交代。例如报道我国某位领导人连续出访,常用这样的标 题:圆满结束×××之行赴××访问(引题)×××抵达××(主题)。引题就是对前一段出访过程的回叙,当属背景交代之列。

引题常常用来说明主题的意义,请看例题:

中华民族永载史册的盛事 世界和平正义事业的胜利(引题)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主题)

(副题略)

(《人民日报》1997-07-01)

外汇市场体系走向规范化(引题)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沪开业(主题)

(《人民日报》1994-02-19)

彻底告别点油灯历史(引题)

山东省实现户户通电(主题)

(《人民日报》1996-02-19)

在这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是永载中华民族史册的盛事,是世界和平正义事 业的胜利,引题正是标明了这件大事的意义。“山东省实现户户通电”意味着 “彻底告别点油灯历史”,引题从当地人民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 146

义。“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开业”,意味着“外汇市场体系”开始“走向规范化”,引题是从意义来标的。若在引题前面加上“为使”二字,那么就是从行为的目的来标了。请看下面一例:

为粮食生产上新台阶打基础(引题)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中心建立(主题)

李鹏从总理基金中拨款支持农业科研(副题)

(《人民日报》199525)

引题中标明行为的意义和目的,二者比较相近,但也有区别:前者强调已有行为的价值,后者侧重在未来行为的动机。

平庸也是过违纪不留情(引题)

沈阳四百余名公务员被辞退(主题)

(《经济日报》2000-10090204)上述三个标题的引题都是对一种事物是什么样的描述。第一题,是对农民博物馆 的描述,第二题是对晚宴式剧场的描述,第三题是对作品《对面的孩子》所写内 容(有关贫困百姓下一代的题材)的描述。昔日父母打鸳鸯今日儿女拆连理(引题)

干涉婚姻的主角换了(主题)(《北京晚报》2000-10-27)传统百货让位连锁超市领跑(引题)

零售业重新洗牌(主题)

(《中华工商时报》2000-11-07)这两侧的引题是对主题中所写动作的描述。前者是对主角变换的描述,后者对 重新洗牌的描述。

规定收5元实收100元(引题)

武汉订票费真乱l主题)

(《中国消费者报》2000-10-28)这里的主题是对某种现象的判断或评价(“订票费真乱”),引题则是回答作出判 断式评价的依据(“规定收5元,实收100元”)。实际上,引题还是对怎么乱的 148

展示,也是属于对性状的描述。

最后要说明的是,引题对与主题相关的背景、意义、目的、原因、气氛和性状等项的阐释,是就总体而言的,具体到一条标题中,可以根据需要阐释一项,或两三项。本书选择的例证都是一个引题阐述一项,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

第二,通过直接叙述主干事实的起始部分引出主题。它同前面的第一种方式显著不同的是:新闻事实中的“何人”(行为主体),不放在主题中,而是放在引题中。引题和主题合写一件比较完整的事实(即“何人”做“何事”),引题包括“何人”,还包括“何事”一部分;主题则包括“何事”的另一部分。总之,引题叙述的是主干事实的起始部分,主题则是主干事实的后续部分。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其一,后续部分若是新闻价值所在,可以在主题中得到突出;其二,引题和主题是一句话,从引题中的“何人”写起,接着叙述何事,在写法上比较顺当。例如:

乡村女教师彭富芬面对行凶者挺身而出(引题)

为保护学生身中十六刀(主题)

(《报刊文摘》200017)

当然,这种写法也有局限,若“何人”是需要突出的显著人物,放在引题中就会被淡化。

引题从行为主体写起,有以下几种类型:其一是引题和主题共同描述一种连续的动作和过程,如彭富芬护学生的标题就是一倒。其二是引题只写行为主体及行为动作,主题是叙述动作的具体内容(行为的对象和客体)。这里的行为动作,包括发现、指出、宣布等等,至于发现了什么,指出了什么,全由主题标出。例如:

国家计委对78个项目稽查发现(引题)

招投标:96%失灵(主题)

(〈报刊文摘》200030)

珠海捣毁一非法加工厂,怀疑——(引题)

散装酒加敌敌畏(主题)

(《广州日报》199917)

其三是引题为行为主体和行为,主题是对这一行为的某一重要部分的详解。例如:149

广东503家旅行社明年使用新合同(引题)

未经同意带顾客购物要赔偿(主题)

(《报刊文摘》2000-11-16)

在这里,主题所写的是引题所列新合同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容,是从一个方面对新合同的解说。引题从行为主体写起,还有一种特例:引题只写行为主体,主题写行为。例如:

新马泰一百五十四家旅行社(引题)

获准接待中国游客(主题)

(《文摘报》2000-11-12)

这类标题本来可视为一行题,因版面有限硬拆成两行,可称引题的特例。

第三,通过提出疑问和发表议论引出主题。这种方式与前两种不同是,引题不写事实。例如:

即将来临的广州花市,情况如何?(引题)

为君报道春消息 今年花胜去年红(主题)

(《羊城晚报》1981-0123)

(三)副题解释和补充主题

副题主要是用事实对主题作出补充和解释。1.对主题的补充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副题补充同一事实的不同方面。请看以下各例:

通过改革进行体制创新(主题)

江泽民指出鼓励支持私营个体企业健康发展(副题)

150

(《中华工商时报》200029)

首都经济运行良好 趋近宏观调控目标(主题)

但物价涨幅较高,国有企业困难加剧,农业仍有隐忧(副题)

(《人民日报》199407060609一2)

副题中千家企业的宣言与主题中的《产品质量法>是两码事,只是两者有点相关罢了。

2.对主题的解释

有些主题未写事实,如一种论断或提问,有些主题虽然写了事实,但比较概括笼统,或是只写一个细节,所有这些情况都需要副题加以详细解释,读者方能理解标题所揭示的内容。

副题对主题的解释,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主题是一种议论,副题则揭示全部事实。

克隆克隆别乱来(主题)

欧洲国家签署生物道德协定(副题)

(《羊城晚报)199707-15)第三类:主题写的是概括性事实,副题作出详尽的解释。

天山“瑶池”逐年萎缩(主题)

每年缩小水域二百平方米80年后将消失(副题)

(《北京青年报》 200001-10)

文中写的是农村青年黄某在修水渠时为争面子竟不顾安全,自己试爆雷管酿成事故。主题写了一个细节,副题则交代了有关此事的全部事实(何人、何故以及结 果)。152

一头猪可赚三万元(主题)湖北省农科院研制出转基因猪(副题)

(《新民晚报》2000-10-02)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农民养猪不大赚钱,甚至亏本,而这里的一头猪竟可赚三万,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突出事例,被写入主题,至于这件事的全貌,如何人何地研制的这种猪型,都在副题中作了交代。

以上两例的主题都是表述新闻事件中的某一因素,目的是吸引读者,而新闻事件的全貌则是由副题承载的。

三、安排标题结构应注意的问题

上面对各行题的作用、特点及相互关系的论述,为安排标题的结构提出了基本要求,但是把这些要求运用到每一条标题的制作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特殊要求。

(一)标题是与正文不同的特殊“文体”

标题在报纸上作为字符的集合体,在表现集合体内部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时,不同于正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其一,表现语意的连接,通常不像正文那样借用明显的外部标志(如关联词),具有隐蔽性;其二,表现语意的转换,不像正文那样行云流水,比较自然,而是通常借用分行来实现,语意比较跳跃;其三,对事物的指代,由于字数的限制,不可能像正文那样说得明白彻底,往往是利用上下行之间的暗示和映衬来显示;其四,短短两三行的标题为增加信息量,常常要求行为主体有所改变,但它不能像正文那样用过多的词语来交代,而只是通过与众不同的动作或其他方式来显示其区别;其五,对相连的各个独立成分,不可能都像正文那样处处用标点符号加以明示,往往是一顺写下来,由读者去意会其中的结构关系。

(二)安排标题结构应注意的问题 1.要正确体现标题中语意的连接与转换

主题和辅题是意义上相关联的整体,安排结构时必须保持语意上的连贯性。否则,易使人费解。例如:

全国政协、中共中央统战部举行八旬以上老同志春节团聚会(引题)

多活几年 多做些事(主题)

这是1983年2月13日某报的一条新闻标题。这里由引题转接到主题时缺少必要 153 的过渡,显得比较突然,语意上不够连贯。

当然,有连接必有中断,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标题中的分行断句就是一种“中断”。

作标题时为减少字数,常在易混淆之处不作“切割”,该断句的未断句,结果造成误读。例如:

弯身亲吻带路狗头部意外撞桌(引题)

失明十年离奇复明(主题)

这是2000年11月27日某报国际新闻版的一条新闻标题。引题中是“亲吻带路狗”还是“亲吻带路狗头部”?从语句上看,似乎都说得通。但看文中得知,主人公在弯身亲吻带路狗时,自己的头部意外撞到咖啡桌,竟然使失明10年的眼睛复明。情况既是这样,就应在“亲吻带路狗”处断句,否则缺少撞击部位的交代,就很难理解与眼睛复明的联系。

标题的分行表明阅读时有停顿,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断句”。它既要顾及与上一行语意的连贯,又要体现在语意上的相对独立性。例如:

中台办、国台办负责人发表谈话——(引题)

坚决反对分裂势力 按“两国论”修宪(主题)《人民日报》今天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祖国统一高于一切《副题)这是某报1999年7月21日的一条新闻标题。主题的语意是“坚决反对分裂势力按‘两国论’修宪”,意义明确,语意完整,但分作两行来排时.分行处选在“力”字与“按”字之间,结果造成“坚决反对分裂势力”与“按‘两国论’修宪”两个相对独立的语意单位,极易造成误读。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安排标题结构时宜在断行处选择不易拆开的词语,这样硬排作两行,读者就不会把两行题当做各自具有相对独立的语意单位来理解了。

鉴于标题的主题字号大,位置显著,读者一眼就看到,而引题和副题容易被忽略,因此主题在意义上的相对独立性更显得重要。例如下列标题:

联合国秘书长呼吁(引题)

麦加事件有关各方采取克制态度(主题)这是某报1987年8月5日的一条新闻标题。如果单看主题,一定会以为麦加事 154

件有关各方已经采取克制态度,其实这只不过是联合国秘书长发出的呼吁,并未成为事实。如果在“有关各方”之后加上一个“应”字,就会更好些。

总之,标题的分行既要保持各行之间语意上的连贯,又要使主题在意义上能相对独立,符合分行要自然的要求。

标题叙事时常有行为主体的改变,安排结构时要格外小心,不可眉目不清,使读者摸不着头脑。例如:

河北城乡少儿手拉手(引题)

30万压岁钱一片童心(主题)

这是某报1995年3月4日的一条新闻标题。引题中的行为主体是“城乡少儿”,那么主题中的30万压岁钱应是城乡少儿共同献出的,可是据正文中交代,是城市的少儿赠与乡间小伙伴的,在这里行为主体已经改变,但主题却没有这样的显示。反映出标题在安排结构中的缺陷。2.要正确体现辅题与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引题、主题、副题既是标题的一部分,它们之间就存在着一种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虚与实关系等等。不能把没有逻辑关系的事硬写在一条标题里,以免产生歧义,造成混乱。例如:

花海飞歌秋意闹(引题)

昆明花卉节昨闭幕(主题)

这是某报2000年10月4日的一条新闻标题。引题“花海飞歌秋意闹”是对花卉节喜庆气氛的描绘,用在花卉节开幕时比较合适,如今已闭幕显然不恰当。一般来说,报道会议开幕的新闻标题,引题中标出会议召开的目的、意义、主要议题和会议的气氛,能够同主题中的会议开幕相互匹配。报道会议闭幕的新闻标题,引题中标出会议的成果和下一步的努力方向,能够同主题中会议的闭幕相互匹配。有些报纸在作题时,不大注意这种区别,导致逻辑关系的混淆,这是一种常见的毛病。

标题的逻辑关系问题,很大一部分出现在引题和主题的关系上。一般来说,引题是说明主题全句的,只有引题用于对主题中何人的身份地位交代时,方可说明主题的开头部分。例如:

世界第一位女总理(引题)

班达拉奈克夫人逝世(主题)

这里的引题只说明主题的开头部分(“何人”),而不是说明主题的全句。前一例 155

优化电台新闻结构和语言之我见 篇3

关键词:优化;新闻结构;浅见;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广播新闻首先要顺应受众群的变化。近年来,广播媒体的听众群体发生了变化,主要包括移动性的伴随收听者(有车一族为主)和老年群体。“村村响”工程的实施,又使广大城乡居民成为淄川广播受众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变化,要求新闻结构、语言必须符合受众群体的各自特点。

节目定位不同,受众群不同,节目的结构、语言特点也不同。以《淄川新闻》为例,节目定为是向全区所有人传递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最新和最重要的信息。要求在短短的十几分钟时间里,通过新闻稿件,要尽可能准确、全面、充分地反映一个地区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一般情况下,广播新闻编排应该遵循重要性原则和政治性新闻优先原则,这有利于体现新闻价值标准、满足宣传要求,但也伴随着一定的弊端,比如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结构单调,缺乏变化;节目后半段缺少兴奋点,受众易出现厌倦感。广播的线性结构与收听特性决定了重点不能总放在头条上。在一档新闻广播节目里,收听率一般是逐步攀升的,日常生活中听众收听广播新闻时,特别是有车一族,往往不是集中并同时在新闻起点时段打开收音机,如果一味地用倒金字塔来布局新闻内容,就会出现听众越来越多,而节目的新闻性却逐渐减弱。从收听习惯讲,必须波浪式地进行新闻刺激才能不断鼓励听众坚持听下去,产生尽可能多的兴奋点。因此,一档新闻节目里的重头新闻要合理地并联式地、多点式地层峦叠嶂式布局,而不能纵向一路下行,从山头一气“跑”到山脚。长此以往,听众会“跑”得更快。中央、省、市台大多已经在多时段开展了预告,开始有提要,中间还有提示,不断提醒受众后边有什么内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甚至已经延伸至提前一天由记者对第二天的活动、将重点报道哪些内容进行介绍,吸引大家继续收听。这对我们结合地方台的实际,进行一些操作性强的试操作提供了借鉴。

另一方面,在文化形态呈现多元化倾向的今天,广播媒体的节目语言要向网络和其他媒体取法,使当地借鉴和吸收其他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语言养分,使语言在不违反新闻传播严肃性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活泼,轻快。

听广播的人,文化层次参差不齐。这就要求广播的新闻语言通俗易懂。听广播和看报、看电视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报纸用的是书面语言,有些词语含义看不透的地方,可以反复多看几遍,慢慢琢磨,理解意思,直到弄清楚为止。电视用的是视觉和听觉两种语言,这两种语言具有互补性。广播就只有一种听觉语言。语言通俗易懂,播音员播起来就顺口,听众也容易听明白意思,效果肯定好。

怎样才算通俗易懂呢?我觉得应该是广播稿语言要口语化。只有尽量口语化,播音员播起来才上口顺耳,听众也感到亲切,一字一句能听得清楚、明白,乐意听下去。广播稿要做到口语化就要在用词、用句等方面同时努力。具体地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非时政稿件中,尽量用口头语,不用或尽量少用书面语言。如果遇到“日益”、“上述”、“偶遇”等,可以改成“越来越”、“上面这些”、“偶尔遇到”。

注意少用或不用长句子,多用短句子。长句子由于带有较多的定語和状语,读起来不便于断句和运气,播出和收听都比较困难。短句子则比较单纯,简洁有力,好播好听,好懂好记。

多用双音词,不用或少用单音词。“因”、“但”、“能”、“已”等词虽然简洁,但是听起来声音短促,不够响亮,表达的意思没有双音节词语清楚,收听效果不佳。在稿件中尽量修改为“因为”、“但是”、“能够”、“已经”。

广播稿中,避免使用产生歧义的同音不同义词。同音不同义词在报纸上容易区别,但在广播中就很难区分,有些词还容易造成误解。例如,“全部”—“全不”,“致癌—治癌”,等等。因此,在容易引起歧义的时候,要选用其他词语代替这类词语,可以把“全部”改成“全都”,把“致癌”改成“引起癌症”,把“治癌”改成“治疗癌症”。

如今,淄川的广播事业有了“村村响”这个更为广阔的舞台。作为电台不可或缺的一档新闻类节目,通过灵活运用各种编辑原则和技巧,经过精心的后期编辑,可以使我们的新闻节目提升高度、增加深度、扩展广度,增强持续收听吸引力,从而提高新闻竞争力。

新闻结构 篇4

报纸上的各种文章 (新闻) 体裁, 是报社根据所掌握材料的内容和报道的目的决定的, 是新闻文章不同的写作形式。新闻体裁有许多种类, 但常见的新闻体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新闻事实进行评论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综述、述评、短评等, 属于议论文体裁;另一种是报道纯粹新闻事实的消息、通讯等, 属于记叙文体裁。按传播媒介, 新闻体裁又可分为报刊新闻体裁、广播新闻体裁、电视新闻体裁。就英语新闻报道形式而言, 常见的新闻体裁主要可分为四类:消息 (news reportings) 、特写 (features) 、社论 (editorials) 和广告 (advertisements) 。下面就这四种不同的新闻体裁分别进行阐述及分析。

消息

消息通常被人们称为新闻 (news) 或纯新闻 (hard news) , 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体裁, 是各种新闻体裁中应用最多、最灵活方便、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它具有强烈的时间性 (timeliness) 与新闻价值 (news values) , 它具备构成新闻的要素。消息的种类很多, 按其性质主要有政治新闻、财经报道、科技新闻、军事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文化新闻等。不论是哪一种性质的报道, 在写作形式与结构上大都采用以下3种形式:

倒金字塔式结构。亦称倒叙法, 是消息中最常见的体裁。这种结构的特点是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新闻的最前面。随后按重要性递减依次排列其他内容, 它的优点是能迅速把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开门见山地告诉读者, 其结构通常可用“”这一图形来表示。这样, 整篇消息报道便形成了一个倒金字塔结构。

长期以来, 英文报纸广泛使用这一“虎头蛇尾”的写作形式, 其独特之处在于同时满足了编辑、记者和读者三方面的不同需求。其最大优点是“快”:从采用的角度讲, 记者将最重要、最新鲜、最有趣、读者最关心的材料挑出来, 写在消息最前面, 很快组织一篇报道, 不必在文章构思上花太多精力。对编辑而言, 收到这样的稿件后, 处理也快。记者、编辑的写作或编辑思路如此, 一般读者在读“倒金字塔”新闻时也就可以“虎头蛇尾”地看。当然, 如果读者想了解一条新闻的必要背景, 最好还是读一下最后的几段内容。请看下面这则新闻的结构:

译文:欧洲战争结束

德国今天宣布无条件投降

爱德华得·肯尼迪

5月7日法国莱斯——今天法国当地时间凌晨2点41分, 德国向西方盟军及苏联宣布无条件投降。

投降仪式在某学校一所红色校舍内举行, 该校舍也是德维特·D·艾森豪威尔将军总部。

投降书由盟军最高统帅沃尔特·比德尔·史密斯中将签署, 沃尔特兼任艾森豪威尔将军参谋长。

同时, 苏联将军伊万·萨斯诺波洛夫及法国将军弗朗索瓦·西威兹也在投降书上签名。

艾森豪威尔将军没有出席签字仪式, 但稍后不久, 吉尔将军及其代表, 海军上将汉斯·弗里德伯格受到最高统帅的接见。

他们被严厉地责问是否明白对德国实施的投降条件及这些条件是否会被德国接受。

他们回答是肯定的。

发起这场战争的德国一开始对波兰进行无情的攻击, 随后侵略波兰, 建立集中营, 并在集中营内实施暴行。德国投降后在给胜利者的呼吁书中请求对德国人民及武装部队表现出同情之心。

在签署完整本投降书后, 他用柔和的德语说道:“德国人民及武装部队总算落到胜利者手中。”

在这场持续5年的战争中, 交战双方所遭受的痛苦也许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的人们都要多。

《纽约时报》1945年5月8日

上面这则消息属于典型的“倒金字塔法”传统模式, 导语只用了一个句子就表现出了新闻五要素WHO—GERMANY (谁——德国) ;WHAT——surrendered to the Western allies and the Soviet Union (何事——向西方盟国及苏联投降) ;WHEN——at 2:41 A.M.French time today, May 7 (何时——5月7日, 今天法国当地时间凌晨2:41) ;WHERE—Reims France (何地——法国莱斯) ;WHYHOW——unconditionally (为何/如何——无条件)

由此可见, 读者了解一些消息报道的“倒金字塔法”结构, 有助于更有效地阅读英文报纸。

金字塔式结构。又称“逆转倒金字塔式结构”。把最重要、最精彩的内容放在后面, 按时间顺序依次叙述。

这种结构的新闻往往不是突发性新闻, 记者和编辑一般不会容忍一个突发性新闻像“金字塔”结构那样, 置轻重缓急于不顾, 而按事情的本来顺序慢慢叙述。但这并不是说采取此种结构的新闻不重要, 只是在时效和阅读习惯上, 人们会认为写作新闻, 特别是突发性新闻用“倒金字塔法”更合适一些。

“多足鼎”结构。消息除了倒金字塔、金字塔等结构外, 有时也能看到另外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往往是先在导语中写明主题, 然后“堆砌”大量的事实支撑这个主题。除了与导语呼应外, 后面段落中每个事实之间都是平行并列关系, 它们合起来共同说明导语阐述的问题。

特写

其实“特写”一词系外来词, 来到中国后被赋予了新意义。特写的种类很多, 不论是哪一种性质的特写, 其写作形式或结构都与消息报道不一样。它们的区别在于范围不同、目的不同。特写的写法不在于照顾全面, 而着重在某一方面, 因而有重点的选择, 自然就离不开撰稿者本人的看法。特写的目的不是或不单是提供事实, 而且还要引起读者的兴趣 (human interest) 。为此, 在特写中就常会提供背景材料, 即所谓消息后面的消息 (news behind the news) ;同时, 在文笔上, 也要比报道讲究些, 以达到引起读者兴趣的目的。

特写可以专门写一个人、一件事、一景、一门技术、一项发明甚至某一球之争等, 也可以就专门问题写个人看法。如“新闻分析” (news analysis) 这类, 并从这里发展为定期发表文章的“专栏” (speciacolumn) 。

特写没有特定格式, 完全按作者自己的风格写。但要引起读者的兴趣, 就要写得亲切感人, 要有说服力, 因此, 要求作者有清晰的思路及一定的文字修养。

总的来说, 由于特写的篇幅比消息长得多, 少则几百字, 多则成千上万字。为了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吸引他们一直往下看, 作者常以细腻的笔触、挥洒自如的笔调突出表现事件的精髓内容。就语言修辞而言, 特写的文笔要比消息报道高深、讲究, 才能最恰如其分地把新闻内容再现出来。可见, 阅读特写文章不失为读者提高英文水平、丰富词汇的有效途径之一。

特写的结构虽无定格, 但浏览英文报纸上众多的特写文章, 通常以一个概括性的导语或引语 (introduction) 开头, 点出部分事实要点, 或以生动的情节、场面、引语入笔, 但不透露太多, 真正最重要、最精彩的东西放在后面, 此乃跌宕起伏, 首尾呼应, 文义完美, 使人读完整篇文章后产生一种“满足感”, 从而兴味愈浓, 印象愈深。

就新闻价值而言, 英文报刊上的特写可分为新闻性特写和趣味性特写。当然, 将英语特写分为两大类, 难免有较大的武断性, 因为有很多特写往往介乎两者之间, 很难截然分开。因此, 普遍的做法是将英语特写按采写题材或范围划分成十余种具体的类别, 其中最常见的有人物特写、事件特写、风光特写等。

社论

社论是报纸的灵魂。代表媒介编辑部意见, 及时评述当前社会上重大事件或问题, 以言辞明快犀利, 论理深刻、透彻的特点来吸引和影响读者, 起到感染读者的号召性作用。作为新闻体裁的一大类, 社论不同于以叙述新闻事实为主的消息或特写。社论, 顾名思义, 即报社的言论, 表示作者的见解, 包括对事物的主张或评论及驳斥他人的主张或评论、申述自己的言论。英语社论的篇幅一般较长, 文字比较正式, 语气较为严肃。同时, 所使用的句子中还常见语法结构繁琐的长句、难句等。

在写作结构上, 社论不同于消息或特写, 而与一般的议论文相同, 即通常由“论点论—论证—结论”三部分组成。社论的笔调, 首先表现为所谓“非个人的” (impersonal) , 即力求以第三者口吻来说话。比如英国《旁观者》 (《spectator》) 周刊的一篇社论, 开始是这样写的:

译文:废话连篇

现在是撒切尔夫人说说她认为我国的情形究竟如何以及她怎样来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了吧。她主政已8个多月, 这段时间对她认识到事情绝不会像看上去的那么简单是足够的了。这些问题依然存在, 主要是目前在理论上尚未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社论第一句就说:“现在是撒切尔夫人说说她认为我国的情形究竟如何以及她怎样来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了吧。”这种笔调就是“非个人的”, 而且用了虚拟式句型。

广告

就像新闻英语有自己的特点一样, 常常出现在英文报纸杂志上的广告英语也有其独特之处。反映在文字上, 就是广告英语在用词和用句上的特点。

同音和谐音词的妙用。英文和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 但英语中有自己的同音异义词。请看下面“黑方”威士忌的例子:

The label of achievement (一个代表成就的品牌)

Black label commands more respect (享有更多尊重的黑方)

一个代表成就的品牌, 享有更多尊重的“黑方”这则广告利用同形异义词“label”巧妙地把成就、尊重与威士忌联系起来, 既树立了黑方“至尊”的形象, 又加强了消费者对该品牌威士忌的印象, 可谓一箭双雕。

广告中的用句。很多情况下, 广告文字在编写和印刷形式上与新闻标题中的复合标题很相近。请看下列例子:

You don’t close your eyes when you drive a car——so why should you when you buy one? (你开车是睁着双眼, 你买车时也要睁大双眼)

TOYOTA LAND CRUISER (丰田陆地巡洋舰越野车)

When there is no road, it makesits own. (在没有路的地方, 它会开出自己的路来)

这个广告的文字形式是一个典型的“新闻标题式广告”。该广告首先在新闻标题的眉题位置用问句, 紧接着在主题位置用大号字推出广告的中心词———TOY-OTA LAND CRUISER (丰田陆地巡洋舰越野车) 。而在“丰田陆地巡洋舰越野车”之后, 两行文字又像新闻标题中的副题一样, 对主题部分作了进一步说明。

When there is no road, it makes itsown. (在没有路的地方, 它会开出自己的路来)

英美报刊上的大部分广告内容, 对我国的生产及生活没有什么重要意义, 可以不去管它。不过, 有时有一部分广告有助于我们了解英美社会生活, 甚至政治、经济动向或介绍一些新产品、新技术等, 可以予以注意。

报刊上大量使用的广告手段是照片及图画, 文字只是用来做些说明, 更多的是使它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广告要能收效, 必须在内容上打动顾客。在文字上则必须简洁、生动。简洁, 人们才愿意去看;生动, 才能打动人去买。

以上广告, 正是充分显示出了广告文字的简洁、生动, 所以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综上所述, 新闻活动的范围是一个广阔多姿、变化无穷的世界, 其间的客观事物也呈多样性, 因而报道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新闻体裁也在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马建国:《英文报刊导读》,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年版。

[2].李中行、张健:《新闻英语》,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3].许明武:《新闻英语与翻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年版。

作为解释框架的新闻传播四维结构 篇5

传播者在选择把关新闻时,其视野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播者视野度主要有内在的和外在的两个方面。从内在方面看,它在业务的层面首先表现为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尽管学界对“新闻价值”的定义至今未有共识,但这似乎并未影响到在实际的新闻传播中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与运用。这种判断与运用通常是将新闻价值分解成若干构成要素,并围绕着新闻价值要素而进行把关选择的。对于新闻价值要素的看法较为一致,主要有:重要性、显著性、及时性、接近性和人情味等。美国学者盖尔顿和鲁奇认为,传播者在用新闻价值要素作筛选时通常是根据三种假设来操作的:附加性假设、补充性假设与排除性假设。[7]单单看到传播者视野度中的新闻价值选择是不够的。在这之后,还必须看到更为具有市场意义的传媒定位的决定作用。毫无疑问,这是决定传播者视野度的又一内在方面。认清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不同的报纸在报道新闻方面各有特色。笔者认为,正是传播者在选择新闻时主动的、自觉的特定定位决定着传播者的视野度,而且,传媒定位规定的视野度较之于新闻价值视野度更为根本。如果说,新闻价值视野度是同信息强度联系在一起的更多体现为强迫性选择的话,那么,传媒定位视野度则明显地就是一种适应性选择。外在方面,传播者视野度主要是由结构性关系决定着。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政治系统对传播者视野度的制约。象我国新闻事业的“党、政府、人民的喉舌”的性质也就从根本上为传播者新闻选择的视野度规束了范围。在传播学上,这属于传播的社会控制范畴。

再说受众的关注度一维。很多的传播模式在建构之时要么将受众视为消极、被动的,要么视为积极、主动的。前者如“枪弹论模式”,即“刺激(S)→反应(R)”模式,后来的“议题设置”模式的基本假设也是将受众视为被动的。后者典型的如“使用―满足论”。其实,在笔者看来,受众是一个有很多层次的系统,受众中既有消极被动者,又有积极主动者,就是同一受众个体有时或在有的问题上或者为消极被动或者为积极主动,这恐怕才是真实的受众现实。那么,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对信息的关注度就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变量。受众关注度的大小与强弱直接关系到传播者把关后的新闻的传播效果。而受众关注度的`变动又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一,受众自身的兴趣、爱好与需求;其二,由长期的传播所培养的有着一定稳定性的受众信息关注特征或个性。具体到每一次新闻传播而言,受众关注度有一个满足与不予满足,或满足的程度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导源于新闻信息的强度同受众的关系,而传播者的视野度最终决定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关注度能否得到满足及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因果关系:其一,受众与新闻信息的认知需求关系;其二,由传播者视野度展开的新闻把关与受众关注度的满足关系;第一种因果关系是最根源性的,第二种因果关系则是现实新闻传播的――通常也就是一个社会的制度性的――新闻传播形态。在传播过程中,这些都是变量性的,需要具体分析相关维度的运动状况。

所谓“现实的真性度”指的就是由新闻传播所反映的现实的真性度,换言之,新闻传播在多大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现实。早在19代美国著名的专栏作家李普曼就在《舆论学》一书中提出了“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一词,用以指称大众传播媒介所建构的环境――媒介环境。“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性事件或信息进行加工和选择、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8]媒介环境不同于现实环境,但它们二者又是两相沟连的,沟连的途径就是:现实反映的真性。有了这一维度,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新闻事实在经由传播者传播给受众之后又重新回到了现实中。这一过程也就是新闻的社会意义所在。

新闻写作的结构技巧有讲究 篇6

标题要能够吸引眼球

标题, 又称题目, 它是作者给文章的命名, 好的标题, 能对文章的内容画龙点睛, 增添色彩, 引起读者的注意和阅读兴趣。禹州广播电台的一期新闻中报道了《谁伤害了“我”》的消息, 这里面说的是:颍河大桥上的两截汉白玉护栏一夜之间突然“消失”了, 过往行人愤愤不平, 纷纷谴责肆意搞破坏的那些人。

这个标题让人很好奇, 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 观众会饶有兴趣地往下看。

又如《中国青年报》有个《踢了七年的“皮球”进了门》的新闻标题。该标题将“问题”喻作皮球, 说的是某城市的小区未设垃圾投放点造成的环境污染长期存在的问题, 7年来, 因小区周围长期没人清理, 该小区共向上级部门打了7次报告, 每次都在“研究研究”声中搁浅。后来, 由于党风和领导工作作风的好转, 这个“老大难”问题终于解决了。该例中巧用比喻作标题, 使非物状的事实通过一“踢”一“进”变得更加形象、生动。

导语的作用

新闻结构作为一个完整的信息整体, 其结构的各个部分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来说, 有什么样的主体, 就有什么样的导语。

导语在新闻写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好的导语, 就像是诱饵, 可以帮助读者抓住新闻事实的要点, 引起读者的注意, 吸引其阅读全文。美国现代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强调:“写作过程中的第一步, 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就是写好导语了。”

禹州广播电台新闻中的消息《“畜饼干”端上了牛儿的餐桌》, 导语是这样写的:“在文殊镇, 把农作物秸秆进行青贮氨化后经过压缩, 就加工成了营养成分很高的‘畜饼干’, 进入冬季, 这些‘畜饼干’更成了家畜餐桌上的一道美食。”

这个导语就比较新颖, 运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 反映了现代新农村的变化, 连牛儿都在同样享受着新农村带来的幸福, 让观众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同时, 如果在新闻导语中恰当地引用一些古诗名句, 不仅意境深远, 而且文采飞扬, 还可以大大增强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2007年禹州广播电台播发了一篇《我市旅游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消息, 导语就颇具文采:“‘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大鸿寨风光, 已经撩开面纱, 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省内外旅游者。”

这则消息借诗句增强了导语的美感。精练的诗句于叙事中传情达意, 和消息内容形成互补, 有血有肉。形式上, 诗句与其他词句组合自然, 既实用又渲染了一种“文”的气息, 显示了语言的美感。

由此可见, 导语在新闻写作中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

主体和结尾

导语设计好了以后, 和它一起孕育成熟的是新闻的主体。主体承接导语, 由导语引出, 是导语中事实的展开部分。新闻主体要用足够的材料和典型的事例, 将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思想加以丰富和展示。导语提出什么问题, 文章主体就要回答什么问题, 这样才能紧扣中心, 突出重点。

禹州广播电台2007年报道了《点亮最后的黑暗》这条消息, 导语是这样写的:“2007年6月30日上午, 随着一声‘合闸送电’, 禹州市鸠山乡魏井村村民张秀兰家新安装的电灯亮了起来, 她家终于可以不再烧松香、点蜡烛照明了, 一盏25瓦的白炽灯把15平方米的窑洞照得亮亮堂堂。”

导语中提到了张秀兰家新安装了电灯, 告别了黑暗, 那么接下来, 新闻的主体就告诉观众到底是谁为张秀兰带来了“光明”。

主体是这样写的:“2007年6月30日, 禹州市电力部门历经两个月的艰苦奋战, 禹州市‘户户通电’工程全面告捷。……通电, 让无电农民过上了前所未有的新生活。这些祖祖辈辈笼罩在昏暗油灯下、盼电盼了几十年的4026户农民兄弟终于如愿以偿, 享受到了电灯、电视等现代文明生活方式。”

这篇报道整体内容紧扣题旨, 选材精当, 主体和导语起到了相互补充的作用, 并在导语中埋下伏笔, 吸引大家通过主体来解开心中的疑问。由此可见, 如果一篇新闻缺乏丰富的主体, 新闻所表现的主题就会枯燥干巴, 失去诱人的风姿与神韵。有了主体, 新闻的内容就丰富了, 主题也就更加突出了。

因此, 要把新闻的主体写好, 关键是处理好导语与新闻事实之间, 以及一件新闻事实与另一件新闻事实之间的过渡, 用好能体现新闻主题的引语, 学会在适当的地方提供必要的背景, 对新闻中的意义进行必要的解释。

俗话说得好:“编筐编篓, 重在收口。”因此, 新闻的收尾也是很讲究技巧的。

由于新闻对结尾不像其他文体那样要求严格, 也就是说, 结尾在有的结构形式的新闻中, 显得并不特别重要。可是, 对于有些结构形式的新闻, 结尾同样是一门艺术。特别是在新闻改革中, 倒卷帘结构形式被冲破,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结尾在新闻整体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禹州广播电台2011年3月13日的《禹州新闻》中, 我们报道了《快乐的画画老人》这则新闻。这则新闻的主体是讲述老当益壮的袁泰安老人, 一生执著于画画, 62岁了仍十分享受绘画带给自己的快乐, 依然没有放下画笔的意思。

结尾是这样处理的:“在创作中, 袁泰安老人不仅将个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而且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就是这样的不懈追求和生活目标, 袁泰安才没有蹉跎了他大好的年轻时光。所以真心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给自己一个坐标, 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给自己一个短期和长足的考虑, 这样就会觉得日子有奔头了。”

结尾点出了袁泰安老人创作的执著和对生活的态度, 使新闻作品更富于严密的逻辑性, 给听众以完整、丰满的印象。同时还能给人以启迪, 催人奋进, 点亮人生的坐标。这样一来, 这个结尾就会显得比较生动且有意义。自然, 那种干巴巴、一碗白开水似的结尾, 是不能起到这种作用的。新闻要有好的结尾, 要求记者必须掌握技巧, 并在写作中注意最后的冲刺, 使收尾起到总括全文、锦上添花的作用。

背景的烘托作用

背景是新闻在报道生活事实时所使用的相关材料。它是指与新闻事实有联系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政治原因、地理特征、科学知识等。在新闻中使用背景材料, 使内容成为立体化的东西, 抓住事物的今与昔、前与后、正与反的种种材料加以映衬, 就可以使新闻的意义鲜明起来、主题深化起来。

禹州广播电台《禹州新闻》中播出的《一根拐杖点亮精彩人生》, 说的是当地48岁的残疾人任万祥身残志坚, 回报社会, 无偿帮助周围其他残疾人和贫困生的感人故事。

在这篇新闻中, 运用的背景是:“18岁那年任万祥在帮邻居挂玉米时发生意外, 导致胸椎严重受伤。经过40多天的救治, 医生给出结论, 其下肢瘫痪, 这辈子不可能再用双脚走路。后来凭着他坚强的毅力, 终于能够站起来并自己行走的艰难历程。”

网络新闻叙事结构发展新走向探析 篇7

网络媒体打破了传统线性文本的限制,让节点与节点之间有循序关系的单一路径之外,也可以有并列关系、层进关系、时间关系或因果关系等其他选择,进而组合出多种情节结构来,为说故事者提供了建构多元情节与路径的工具。网络媒体的新特性为新闻叙事的情节结构带来了多种组织方式,让情节之间的发展更具多元化。多种多样的情节结构中,最能够吸引受众阅读的新闻叙事结构是关注时间轴的走向以掌握情节发展的结构。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以时间为主的结构布局,可以分为四种情节结构,其具体结构的内涵与特色如下所述:

一、主轴与分支状结构

所谓主轴与分支状指的是由故事的主要人物或主轴事件作为叙事轴,在时间进行中依序往前推进,但过程中可提供周边分支事件的插曲细节,提供了向外延伸的机会,让故事的面向更精彩。该文本发展的方向仍有线性的时间顺序,读者被允许偶尔到路旁做短暂的漫游,并可在分支中双向来回,不过仍然要回到主叙事轴才能再往前发展。

主轴与分支状结构是最接近原来线性文本的结构,就主情节之间的关系看来,也是情节一个接着一个地随时间轴向前发展。但不同的是,主轴与分支状结构可以从单一主叙事轴的结构再赋予一些旁支发展,进而区分出主轴与分枝事件,可让不同新闻阅读者依自身的阅读目的做短暂地漫游探索。如果新闻阅读者有充裕的时间、想多了解背景时就可再进入周边分支情节,获取更多背景细节信息;如果新闻阅读者时间有限,就直接进入主叙事轴中浏览主要情节即可。

这种结构好像参观博物馆的陈设,先有一条依时间顺序安排的主参观线,并在主参观线过程中穿插相关事件背景或说明等。而网络新闻所使用的超文本结构,最多的正是这种主轴与分支状结构,其用法主要在将消息来源或专有名词设定为节点,以提供路径向外延伸,让新闻阅读者拥有获取更多相关背景信息的机会。

在使用主轴与分支状结构时,节点的设定仍应以情节作为最下的区块单位,这样才不会将故事过于碎片化,而且也要能积极辨认出在时间轴推进之下,有哪些不同层次的情节出现、彼此的主从关系如何等。可利用主轴与分支状结构将新闻中主要与补充情节分开,有助于把新闻分层次处理,但这种新结构将挑战记者需事先判断哪些事件为必经的主轴、哪些为可选择的旁支,为过去行之已久的新闻价值判断带来不同见解,进而可能造成新闻叙事的内容改变。

二、流程图情节结构

流程图结构指的是情节根据时间行进过程中,会因遇到关卡或困境而形成不同阶段,然后在该关卡或困境中,提供不同的路径选择,以能顺利解决问题、克服难关后往下一个阶段前进。

这种结构应用到新闻叙事中,尤其适合处理新闻争议与立场关系的情节。流程图中所遇到的这些关卡或困境,可以比做新闻叙事中的争议事件。由于新闻阅读者每一次的阅读都可选择不同的路径,只是这些选择还是有限,但却可形成回应争议的不同立场,新闻叙事者就可在过程中让不同立场的说法分立,以提供新闻阅读者选项的方式经历争议而连成整串自身经历的故事。

流程图情节结构可以提供有效的选择控管,因为关卡或困境的情节可以汇流,限制了分支的扩散,于是一方面情节在时间轴下往前推进,另一方面新闻阅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路径到达该情节,经历时空兼具的故事发展。这种叙事结构的例子,最常见的就是文学中屠龙旅程的故事,主角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选择了取得魔力协助的途径。

流程图结构比较适用于平衡报道,以尽量把各方的立场在此新闻叙事中展现以供新闻阅读者自行抉择与判断,从而对该新闻中不同的立场有较全面地理解。然而这种结构也需要记者积极辨识立场的差异,以形成不同的路径,没有中间或模糊地带,对新闻工作在采访消息来源的难度上也提高许多,并非每一个消息来源都愿意在访问过程中表明立场,有时也常用迂回手法来回避选择立场的争议问题。

三、轨道变换状结构

轨道变换状指的是以不同人物观点为主轴,在每一条不同人物所占据的水平线中,随着时间轴的前进发展进入不同情节,水平线之间彼此也有交汇时刻,意味着不同人物的交流与互动。而在垂直面上,则代表同一类型的情节可有不同的人物观点选择,提供中途变换路径的可能。所以这种结构适合处理新闻中不同人物观点的情节。

传统叙事大多局限于单一叙述者的位置说故事,该叙述者就只能先说完A人物的观点后,才能再说B人物的观点,总是受到先说谁后说谁的困扰,以在情节中整合出一致的观点并形成具有连贯性的文章。在轨道变换状结构中就可以去除这种困扰,能在同一情节层次中提供不同人物观点的选择路径。运用到新闻叙事中,我们认为应可用不同消息来源的观点予以比拟不同的轨道,使其能在不同消息来源的交锋处还可跳至不同轨道中,由此比较不同消息来源观点对情节的阐述。

这种结构下消息来源的谈话脉络不容易被记者片段剪裁、或被安插到不同的段落中,有助于较完整呈现消息来源的观点,并且又可以比较其他消息来源之间的差异。对记者而言,需要尽量掌握消息来源的主要论点与情节进展,更好的话也要适时创造与其他消息来源间的观点交汇,这样才能提供不同的轨道以供转换。然而,这对记者采访带来挑战,许多采访到的内容都是从非结构化的访问情境中而来,本身没有系统和概念地谈论主题观点。或者众多消息来源之间也不一定有对话或交汇,其既有的活动反而受到新结构的表意功能所累。

四、树枝状结构

树枝状结构指的是有一个明确开始点,随着时间向前推进,在每一个情节向下延伸出更多情节,再往下区分出更细的情节,分岔点成指数型增加,从而产生许多不同结局的故事。在新闻叙事中可以应用于同一主题却走向不同方向发展的情节中,适合处理新闻中多元结局关系的情节。

树枝状结构虽然可以提供平行情节的选择,但太多的决定点也很快导致无法控制的复杂性,讲故事者需事先安排好每个不同分支的路径,但仍然容易引导读者陷入无效率与被细节环绕的故事中。在网络新闻中容易被滥用,因为每一种选择不可能等值,充其量是每个人爱好不同,况且需要读者不断做出选择才能继续往下看故事,增加了很多干扰,抓不住故事索要传达的主轴,反而损害了故事的艺术整体性。

因此,树枝状结构将带给读者更多互动的经验,但也会因选择太多而迷失叙事主轴,造成无法控制的复杂性,也走向不同的结局。这种超文本结构挑战了传统只有一种结局的故事,它彰显情节之间多重的关系,并以此建构出多元结局。

总之,过去在传统媒体中,新闻叙事仅能以线性的、循序的、单一的结构呈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倒金字塔结构,只呈现一种固定的时态组合,抹除或不尝试其他的情节间的关系。但在网络媒体的超文本环境中,应可带来更多不同的情节组织方式,以处理更多关系的情节,进而让新故事或表达有被接触点击的机会,但同时也对新闻采访与编写带来更多新的挑战。

本文中所列出的这四种结构,不过是四种基本的原型,具体到新闻叙事中又可将不同的结构搭配、混用,开发出更多种类型,突破传统媒体新闻叙事结构,让叙事结构、新闻情节关系更多元。

参考文献

[1]王贞子,刘志强.技术演进中的媒体叙事发展[J].电影艺术,2005(03).

[2]莱恩.电脑时代的叙事学:计算机,隐喻和叙事[C].赫尔曼主编,马海良译.新叙事学[C].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美]詹姆斯·费伦,彼得·拉比诺维茨,译者:申丹(新叙事理论译/未名译库).当代叙事理论指南[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蔡松立.试析网络多媒体艺术中的个人叙事现象[J].电影评介,2006(17).

英语体育新闻的语步结构探究 篇8

体育新闻作为传播信息和娱乐大众的主要载体, 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Swales (1990) [1]、Bhatia (1993) [2]和Hasan (1989) [3]对体裁的定义, 体育新闻因其独特的交际目的而成为一种特殊的语类, 引起语言学界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以2012年伦敦奥运会部分报道为例, 对英语体育新闻这一语类宏观层面上的语步结构进行分析研究。

2. 英语体育新闻的语步结构

2.1 语步结构

本文从影响范围较广的《中国日报》、《华盛顿邮报》、《卫报》以及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官方网站上随机选取了50篇关于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赛事报道, 首先应用定性分析推导出体育新闻语篇的语步结构, 具体如下:

表3.1为笔者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所提出的语步结构图, 在上图中语步 (move) 用字母M表示, M1、M2、M3、M4即代表第一语步、第二语步、第三语步以及第四语步。步骤 (step) 用字母S表示, 则M2S1、M2S2、M3S1、M3S2、M4S1、M4S2分别代表第二语步第一步骤、第二语步第二步骤、第三语步第一步骤、第三语步第二步骤、第四语步第一步骤以及第四语步第二步骤。

在对体育赛事进行报道时, 撰稿人开篇点题, 首先在新闻报道的第一段中, 将主要事件直接呈现给读者, 即英语体育新闻的第一语步:介绍主要事件。介绍内容包括赛事的时间、地点、参赛运动员、赛事的主要结果等。

随后撰稿人对赛事进行详细报道, 即英语体育新闻的第二语步:细化事件。这一语步包括两个步骤。撰稿人先将与赛事相关的所有结果传达给读者;接着将赛事最引人注目的比赛过程描述给读者, 使读者对比赛过程有一个清晰全面的了解。

在对赛事全貌描述之后, 撰稿人接着对赛事进行客观评论, 即第三语步:评论事件。该语步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引用参赛运动员、教练或其他相关人员的话语来达到客观评论比赛的目的, 此为第三语步第一个步骤 (M3S1) ;或者撰稿人会结合参赛人员或参赛队伍的表现, 对该比赛的重要性进行评价, 即第三语步第二步骤:对事件重要性的评论。

最后是新闻报道的结尾部分, 也就是英语体育新闻的第四语步:提供背景信息。撰稿人或提供运动员的运动简历等给读者以熟悉, 或提供奥运会赛场上已结束或即将进行的比赛, 供读者们参考。

2.2 数据分析

为能更客观地证明本文所提出的语步结构的可行性, 本文在对50篇英语体育新闻报道进行分析与统计后, 得出英语体育新闻报道的语步及步骤分布表。

如上图所示, 第一语步和第二语步在所有50篇体育报道中都有出现, 100%的百分比说明这两个语步是英语体育新闻报道中必须出现的语步。在50篇英语体育新闻报道中有41篇里面出现过第三语步, 占总百分比的82%;37篇中包含第四语步, 占全部语篇的74%, 这两个语步所占比例虽没有第一语步和第二语步高, 但在所有语篇中超过50%的百分比足够说明这两个语步不可缺少的重要性。

在步骤方面, 除第三语步第二步骤 (M3S2) 和第四语步第二步骤 (M4S2) 之外, 其余各步骤所占百分比均达到50%以上, 为必要步骤。由此可见, 虽然在50篇英语体育新闻报道中四个语步都是不可缺少的, 但在实际新闻报道中撰稿人会根据不同的报道模式有选择性地运用各步骤。

表2.3从语步数量分布方面进一步证实所提语步结构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如表所示, 在50篇以伦敦奥运会赛事报道为主的50篇英语体育新闻语篇中, 使用两个语步完成报道的语篇只有一篇, 仅占全部语篇的2%;使用三个语步完成报道的有20篇, 占总百分比的40%;使用全部四个语步来报道的有29篇, 占全部语篇的58%;而在全部50篇新闻报道中, 没有任何一篇报道仅使用一个语步来进行报道。除仅有的一篇使用两个语步完成报道之外, 其余英语体育新闻均由3-4个语步完成, 占所有语篇数量的98%, 这一数据间接证明了本文之前提出的英语体育新闻报道语篇的语步结构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英语体育新闻语步数量分析表 (表2.4) 从语步平均数的角度进一步验证了本文的发现。在50篇奥运会英语体育新闻语篇中, 最少的语步为2个, 最多为四个, 平均语步数量为3.56, 标准差仅为0.54;结合表2.3中98%的新闻语篇使用3-4个语步来报道奥运会赛事, 本文认为之前推导出的以2012年伦敦奥运会赛事报道为主的英语体育新闻的语步结构模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合理性, 即英语体育新闻语篇包括四个语步:介绍主要事件、细化事件、评论事件和提供背景信息。这四个语步是构建一篇英语体育新闻报道必不可少的语步。

3. 结论

研究发现, 英语体育新闻语篇具有一个常规性的语步结构, 但语篇之间并非前篇一律, 仍存在某些差异。本文研究结果有助于体育新闻记者们和读者们更深刻地把握新闻语篇结构, 进而理解语篇的实质意义。

摘要:本文以Swales和Bhatia的语类分析模式和Hasan的语类结构潜势理论为基础, 从影响范围较广的报纸及广播公司的官网上随机选取50篇关于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赛事报道, 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对奥运会体育新闻报道的语类结构进行探究。

关键词:英语体育新闻,语类,语步结构

参考文献

[1]、Swales.J.M.1990.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Research Setting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Bhatia, V.K.1993.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Settings[M].London:Longman Publishing Company.

新闻结构 篇9

一、纯粹意义公平中的人性, 存在的始源

纯粹意义在此处的理解并非单纯意味上的不掺杂异性价值标准、无外来文化干涉的原始观念, 而是在历史范畴内历经文化沧桑, 几经社会变迁而自然生成的与时代、地域、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相适应的生态价值体系。它所构成的价值标准具有与其自身相适应的代谢机制, 在此模式下的构成体之间具有平衡对等的存在地位。在现实中这一模型属于纯粹理想的公平主义模型, 此时的新闻传播者及被采访者处于无外力干涉的自由境界, 人性是解放的自在时期。这一景状属于原始状态的模式, 只存在于人类物种形成的最初时期, 是生命平衡的态势, 是人性存在的始源期, 这在当代传播的环境中是不可复制的。

二、意识形态架构下的人性, 纯粹的阈限

孟子有曰人性本善, 在中国儒家传统伦理观念看来, 人性是本善的。对于新闻传播而言, 讨论纯粹意义上的人性问题之关键并不在于其善与否, 而在于判断新闻传播者及其被采访者作为人的存在, 所要达成的舆论导向与价值倾向。在我国新闻报道的传统观念里, “喉舌说”鳌头独占。这一现象所蕴含的道理既是新闻工作者作为舆论价值导向、党政方针宣传、主流文化推广、意识形态塑造的工具性存在。此时的新闻内容的被采访对象与新闻传播者, 作为新闻实践的意义达成要素, 共同承担了新闻传播的善意性要素, 这里的善并非普通意义的善良, 而是对于传播而言的有利、有力的趋好性的纯粹意义上的善。此时, 人亦非完整意义上的独立人格, 而是受意识形态和价值规范所架构了的依附状态的人, 其纯粹意义既有特殊限定的内涵, 纯粹利好于新闻传播需求人格存在, 这与西方传统意义上的自由主义不可相提, 而是具有时代、文化、地域倾向的以公共利益、国家意志为所归的集权思想的表现。

在新闻的政治主导时代, 以社会研究形式出现的新闻调查者 (即新闻报道者) 与被试 (被采访者) , 处于人性价值与人格标准特设建构的状态;该时期的调查者是价值建构的行使工具, 而被试则是完善该价值体系的构成主体。此时的被试处于伦理道德典范的地位, 其代表的利益与形象具有国家意志的倾向, 在我国则体现为一种公共利益标准。以被试的主体视角观测这一时期的新闻伦理问题我们发现这样的蕴藉。此模式下, 采访报道者是一种主流价值、意识形态宣扬工具的存在, 其人性的存在具有依附性不是标准意义上完整、健全、独立的人的存在, 但其人格价值具有绝对的威仪和严正性。届时, 被采访者作为概念生成体、价值典范、意识形态的最优呈现而备受关注, 其本身存在的意义虽非个体意愿、亦非绝对自由主义现象, 但作为时代的标准价值凝结即标准件的建构而成为新闻事件的主体性存在。

三、商业利益驱使下的人性, 趋恶的远流

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 新闻传播者及被采访对象的相性在趋向于“逐水草而栖”的游牧式、野蛮化、掠夺性的变迁。此时, 寻求私利的趋恶倾向渐渐取代以公共利益与国家意志为主体的传统新闻人格存在, 人性在商业利益面前开始远离非私欲、追求直接效益。在这一背景下, 商业的驱使让更多的新闻工作者模糊了作为健全人格的基本道德底线, 甚至失去了以善为本的价值衡量标准, 乃至沦为商业利益的附庸, 而失去成其为人的基本要素。这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社会理论相契合, 这一状态下, 新闻的传播者与被采访对象都是被异化了的非完整意义的人, 他们是被预设的商业模型该时期的人性是唯利是图的异化怪胎。[2]这是人性本善的悖论, 是背离人伦人道的趋恶远流。

四、公共文化浸化中的人性, 本善的缘启

在进入到后工业社会后, 消费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念成为主宰时代的主流, 传统的公共文化体系被商业文化恣意架空, 人性在这一时期处于无实在内核、迷惘空虚的颠沛状态。这时期的文化救赎、人文解脱、人性重塑就寄托于公共文化的复兴, 传统经典的寻缘、劳动健全人性的文化启迪。公共文化在健全人格、解放人性实现新闻伦理的和谐生态化有非凡的活力。公共文化成为浸润新闻伦理、净化人性价值的本善缘启。[3]

新闻伦理的人性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文化苑囿中有不同的呈现, 随着新闻传播实践和理论的不断完善, 以公共文化权益为基础的新的人性价值评价体系将逐渐成为时代之趋势。公众在新闻媒体、内容及价值构成中的地位将逐渐取代政权、财权的桎梏成为新的主导力量, 届时以公共文化为健全人格、以劳动为完善人性的新闻伦理观念将成为主流。

注释

1[1]杨尚鸿, 党超亿.结构主义符号学原理在影视批评中的应用——以解析影片《小武》中主人公形象为例[J].大众文艺.2011, 6: (127-128) .

2[2]江天骥.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社会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6.

新闻结构 篇10

1 新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叙事结构的特点及变化

2015年10月20日,一条新闻迅速登上各大媒体头条,一对来自黑龙江的中年夫妇跟团来港旅游,19日早晨到红磡一间指定“消费点”珠宝店购物,却疑因不满强制购物问题与内地女领队争执,双方继而动手扭作一团。其中丈夫疑中拳后倒地昏迷,心跳一度停顿,经抢救后仍命危。经送医院抢救近24小时后,于20日早上10时许伤重不治。当时,这条新闻在电视上又是如何报道的呢?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东方时空》栏目在2015年10月20日的报道为例来说明。《东方时空》的报道大致可以分为五个层面。首先是主持人对于新闻事件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概述说明;第二以香港警方的调查及相关录像为背景进行说明;第三是联系在港的前方记者,由前方记者对事件的最新情况以及后续报道进行详细说明;第四点同时显示主持人和记者连线的画面,报道两人的直接交流;最后,主持人对此事件中的新闻事实发表评论及对过港旅游注意事项进行讲解。与此同时,栏目报道中下方的标题也在随着各个层面的内容而变化,标题非常详细。由此看出,电视新闻在叙事的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笔者大致概括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叙事结构层次化,更详细。叙事结构分为五个层面,一环扣一环,每一层面的报道都有中心,都有想表达的意思,内容承上启下,这样的叙事结构比单纯由主持人个人叙述更具有真实性,叙事的内容也更加具体,也使受众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第二,互动性增强。在这次报道中,不再是主持人单一地对事件进行说明报道,而是加入了视频说明,连线记者,与记者互动这些内容,这样的方式看似没有多大变化,有人认为仅仅是更加详细地说明了叙事内容,但这其实是电视新闻叙事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加入这些因素的电视新闻,更具有真实性、可看性和全面性。

第三,开放性更强。媒介的观点大幅度减少,在报道的最后,对于大陆游客过港旅游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讲解,这样既不将媒体的观点强加于受众,不牵引受众的思维,也让受众感觉到国家对于百姓的关心,给受众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2 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叙事结构的不足之处

电视新闻节目可以说是所有传播方式中最容易取得传播效果的传播方式。上文已经说明了电视新闻在新媒体时代下的特点及变化,但是,在新媒体的强大冲击下,电视新闻叙事结构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些不足需要我们在发展中不断改善[3]。

第一,利用新媒体,可以将新媒介的看法或意见融入到新闻报道中。“大陆游客在香港被打死”事件发生之后,在爱奇艺等热门视频网站也有了相关视频,甚至游客被殴打的视频长时间占据微博热搜榜。新浪微博中一位叫做“霜叶”的网友将他在知乎上的一篇长论文分享到微博上,这篇长论文的题目是《怎样看待大陆游客在香港被打死》。笔者觉得可以直接将网友这些意见报道出来,这是直接与受众进行沟通的一种方式,使得新闻事件的传播更为有效和真实。将与此次事件相关的更多的信息表现在电视新闻这样一个平台上,对于社会的媒介舆论引导及其传播发展都起正面作用。

第二,一些新闻话语运用不够恰当。报道中说:“一名女性导游与一名女性游客在购物时发生争执并大打出手,期间一名男子进行调停遭到一名香港籍男子和一名内地籍男子的袭击”,一句话中过多的“男性”“女性”“男子”这类用词,给人一种杂乱的感觉。其次,“疑似被打死”中的“疑”字,对于新闻的描叙更是极度不准确。

第三,可以适当加入香港媒体对此事的报道,使报道更全面准确。比如,香港“东网”媒体就对此进行了全程报道,包括游客被送往医院后的治疗,警方对于事件的展开调查,事件开庭后的全部审理过程等,全部都进行具体的跟踪报道,这使受众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新媒体时代下更好地发展电视这样的传统媒体,达到两者的融合。

第四,对于电视新闻的意见表达。麦克卢汉说过“媒介就是信息”,电视新闻意见表达的主体必然是电视,但是电视所表达出来的意见代表的是社会大环境下受某些影响的意见,能够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根据沉默的螺旋理论,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所以说,如果电视新闻表达出的意见跟人们心中的观点相一致,人们就会选择接受;反之,如果电视新闻表达出来的意见跟自己的观点相左,就会保持沉默,即使受众选择将自己少数的意见表达出来,在大部分人看来也是不合理的。所以,在新媒体发展的今天,电视新闻意见表达稍有不慎,便会在一定程度上使社会舆论发生倾斜,电视新闻的意见表达也受新媒体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下文依旧以“大陆游客在香港被打死”事件为例进行说明。

3 新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意见表达的特点及变化

由于受新媒体的影响,电视新闻的意见表达在今天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第一,在电视主体意见表达的同时,也注重受众的意见表达[4]。深圳电视台一档名为《午新闻》的栏目,在2015年10月20日中午的节目中,以“游客在港被打死,板子该打哪儿”为主题,请来了嘉宾参与讨论,同时播出了采访事发店员、目击者,警方探员等人的视频,然后询问嘉宾的看法和意见,嘉宾又将自己知道的内容、看法表现出来,其实这就是电视新闻在意见表达上做出的改变。不仅表达了电视作为主体必须传递的“意见”,还将受众、网友、当事人、目击者等的意见都表现出来,在满足受众对事件事实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受众的意见表达。

第二,加入了新兴的网络词语,电视新闻的意见表达更接地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的意见表达在词语上更注重时代感。过去的电视新闻套话连篇,跟稿播报已经无法满足公众的需求。但在此次报道中,出现了“土豪”“暴打”“围殴”等词汇,这些词汇都是在公众中产生,电视新闻的意见表达融入这些新的词语,很容易引起公众的共鸣。

第三,电视新闻的意见表达开始跟网络新媒体的意见表达融合、同步。电视新闻的报道开始引用网络中与此事件相关的文字、视频等资料。这些文字、资料中就包含了网友自己的情感和自己的表达。国内某家电视台对此事件的报道,就播出了网友拍摄的视频,并且,主持人直接在视频播放的画外音中说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些均表明电视新闻在意见表达中发生了重要变化。

4 新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意见表达的不足

相较于以前,受众的意见表达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是电视新闻意见表达变化中最重要的一点。主流价值观的建构是必须的,但是过多强调和干涉,恰恰会在传播价值上起到一个反作用,这将不利于电视新闻的传播[5]。

摘要:在社会高建发展的今天,全球已然进入了新媒体时代。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电视作为传统的主流媒体,正面临着网络电视、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等其他新媒体的挑战。新闻是电视传播的第一要务,传统的电视新闻叙事结构仅仅是满足于将新闻事件报道出来,电视新闻的意见表达也仅是将电视媒体的意见表现出来,无法满足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诉求。本文对于电视新闻的叙事结构和意见表达的现状及其在新媒体时代下有何影响、如何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促进电视新闻的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叙事,表达

参考文献

[1]曾庆香.新闻叙事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2]曾庆香.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叙事模式[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11).

[3]欧阳照.电视新闻叙事化发展趋向的社会动因[J].社会科学家,2007(2).

[4]易前良,王朝红.从改变语态到意见表达:中国电视新闻变革的三个节点[J].国际新闻界,2010(12).

上一篇:老年晚期小细胞肺癌下一篇:企业物流企业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