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肺病影像诊断的进展

2024-10-16

尘肺病影像诊断的进展(共5篇)

尘肺病影像诊断的进展 篇1

国家尘肺病诊断标准定义:尘肺病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LO)对尘肺病的定义是:尘肺病是粉尘在肺内的蓄积和组织对粉尘存在的反应。反应有2种主要病理类型:第1种特征为纤维化,可为局灶性或结节性[如煤工尘肺(coal worker’spneumoconiosis,CWP,煤工尘肺)或矽肺],也可为弥漫性(如石棉肺)改变,病变常造成影像学异常;第2种类型为载尘粒的巨噬细胞聚集,极少或没有伴随的纤维化,典型的这种反应见于惰性粉尘接触,如铁、锡与钡等,有时可见相关的慢性影像学异常[1]。

高千伏X射线胸片影像学改变是目前诊断尘肺病的主要依据和首选方法[1]。影像诊断不仅能够明确病变的存在,还能够明确病变范围、分布等。但是,X射线胸片仍然有如下目前仍未克服的缺点,一是图像的前后重叠,部分(约25%~30%)肺实质和胸膜由于胸骨、肋骨、膈肌、脊柱及心脏等结构的重叠,不能很好地显示,重叠处的病变往往被掩盖,因此X射线平片往往会低估尘肺的范围,特别是后肋膈窦区肺和胸膜的病变往往显示不清。二是X射线平片的图像密度分辨率低,不能显示小的(直径小于3 mm以下)病变,也不能显示病变的内部结构,不利于鉴别诊断。

CT(Computed tomography,CT,计算机断层扫描)用于尘肺诊断已有了较多的研究,多认为CT,特别是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HRCT)在显示尘肺病变改变的敏感性上都要优于胸片。CT均为轴位横断数字成像,不同于传统的X线摄影方法,CT不但无组织器官前后重叠的缺点,并且能有效去除了骨骼和软组织的对小阴影的遮挡,有利于小阴影、胸膜改变的显示、微小肺间质改变的显示、早期肺气肿的显示等[2]。而且用高灵敏度和高转换率的探测器探测X射线的衰减率,图像的密度分辨率大为提高,使CT显示尘肺病变更加清楚和准确,使尘肺的诊断更全面、更准确。

为此,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尘肺病的影像学表现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目的是分析综述尘肺病影像学研究主要特点及尘肺病的CT表现征象,为今后尘肺病的CT研究方向和相关诊断标准制定及修改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1 尘肺病的医学影像检查方法

1.1 高千伏X射线胸片 我国尘肺诊断(GBZ 70-2002)规定[1],X射线胸部平片摄影是粉尘作业工人健康检查的常规方法,高千伏(100~120 kV以上)X射线胸片则是尘肺病的诊断和分期的主要依据。常规投照体位为后前位。由于高千伏摄影提高了千伏值,相应地减少毫安秒,显著缩短了曝光时间,提高了照片清晰度,同时减少了被检者的皮肤照射量。高千伏摄影时,物质对X射线吸收系数随管电压升高而变小,因而获得较大的曝光宽容度,提高了摄片质量。同时影像显示层次丰富,使被显示的组织范围扩大,产生了微小而有区别的低对比度,而这对发现肺部的微细病变是十分重要的。高千伏胸片可清楚显示气管、大支气管的轮廓及心后的肺纹理,并可使胸大肌、胸壁骨骼阴影变淡,减少对肺内病变的干扰。

1.2 计算机X射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和数字化X射线摄影(dital radiography,DR)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R)和计算机X线摄影(CR)以其高质量图像和高工作效率正逐渐替代现有传统X线摄影技术,成为当今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的代表,CR的成熟技术和DR的迅猛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3,4]。CR和DR虽都为数字成像,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CR为间接数字成像,需要影像板(imageplate,IP)作信息转达介质;DR为直接数字成像,以探测器(platepanel)替代传统胶片作为成像介质,即将接收的模拟信息直接数字化,形成数字矩阵,然后再经数模转换成数字图像。CR与DR成像密度分辨力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各种图像后处理;高保真存储、传输、调阅及复制。DR较CR成像速度更快,图像层次更丰富,尤其数字成像的后处理功能,可以通过调整窗宽和窗位改变灰阶,达到显示不同解剖组织的目的;不必重新曝光。因此,对小阴影密集度能够提供更加客观的信息,使肺部小结节性病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普通高千伏X线胸片。可在尘肺病诊断的基础上发现新的影像线索,做出更加客观的诊断。临床试验表明:DR与高千伏X线胸片相比有较显著或显著性差异,对尘肺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价值,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寄希望推动国家制定新的数字成像尘肺病影像诊断标准。

1.3 普通CT扫描 CT为横断轴位数字成像,由于矽肺和CWP在CT上的主要表现为圆形小阴影,因此CT扫描用连续的8~10 mm层厚的扫描最好。

1.4 高分辨CT HRCT可取得最薄的准直扫描(1.0~1.5 mm),高空间频率重建法(即GE“骨算法”),扫描时间1 s或更短,电压120~140 kV,电流240 mA,窗位/窗宽-700~1000 HU或-600~1500 HU。HRCT能显示正常和异常肺间质及局灶性和弥漫性实质异常的形态学特征。

HRCT在显示微细的肺实质细节,如微结节、轻度肺气肿或纤维化上更好,故常需在常规CT的基础上再加扫包括各肺区的几层HRCT。Remy-Jardin[5]推荐加扫5层,3层自胸锁关节向下每间隔10 mm扫一层,另2层分别在右中叶支气管开口及右下肺静脉水平处。

1.5 多层螺旋CT(multi-slicespiral CT,MSCT) 随着MSCT发展,使CT扫描数据采集速度明显提高,目前,三四秒即可以完成全肺的扫描。MSCT的快速扫描(容积扫描)或高速度采集数据,能有效地克服了呼吸运动所致的伪影和呼吸运动不均匀所造成的小病灶漏显示,有很好的时间分辨率、高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力,从而获得高质量图像;MSCT还能用更小的层厚,更丰富、更强大有效的图像后处理方法来显示肺和胸的病变,从而提高尘肺影像学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6]。

多层螺旋CT各向同性扫描能够以冠、矢状显示整个肺野,即多平面各向同性重建(MPR),可对原始扫描数据进行任何平面的重建,其图像质量与轴位图像相同。彻底改变了CT只能横断显示解剖的尴尬,为尘肺病灶的观察提供了新的模式。用MSCT的薄层扫描,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有利于将圆形小阴影和血管影相区别。

2 尘肺病的影像表现

尘肺X线胸片主要影像表现是小阴影(包括圆形小阴影和不规则小阴影)、大阴影和胸膜斑。圆形小阴影相应的病理改变主要是矽结节,还有弥漫间质纤维化、煤尘斑、粉尘灶等。典型的矽结节在病理标本上大致呈圆形、椭圆形,直径约为1~5 mm范围。实际上较大结节多半是几个小结节相互融合、增大结果。圆形小阴影按其直径大小分为p、q、r 3类。p直径不大于1.5 mm;q大于1.5 mm,小于3 mm;r直径大于3 mm,小于10 mm。矽肺和CWP中圆形小阴影最常见。不规则小阴影的主要病理改变是弥漫间质纤维化,一般沿着细小肺血管、支气管、淋巴管、细叶以及肺泡间隔周围发展,状如索条并相互交织链接形成不规则小阴影。CWP的尘斑和煤尘灶,以及石棉肺和CWP的呼吸细支气管扩张,小叶中心性肺气肿、泡性肺气肿及周围受挤压的肺组织等也都参与不规则小阴影的形成。不规则形小阴影按其宽度大小分为s、t、u。s指不规则小阴影宽度小于1.5 mm;t指小阴影宽度大于1.5 mm,不超过3 mm;u指不规则小阴影宽度大于3 mm,小于10 mm。不规则小阴影开始出现在两肺中下区,以后逐渐向两上肺区发展,其密度和宽度也逐渐增加和增宽。大阴影是指肺野内直径和宽度大于10 mm以上的阴影。大阴影形成的病理基础主要是肺间质内大量的纤维性变,密集的矽结节借增生的间质纤维相互融合在一起。长期接触石棉粉尘可引起胸膜病变。病理上它为象牙白、光滑和有结节性的改变。X线胸片上可见到局限性胸膜斑、弥漫性胸膜增厚粘连和胸膜积液。常发生在两侧壁层胸膜、膈肌腱部胸膜心包膜、心缘和膈面胸膜斑是石棉肺X射线诊断的佐证[1]。

X线影像上,传统上将矽肺与CWP分为单纯型与复杂型。单纯型的特征为小而界限清楚的结节,主要累及上叶的足侧[7,8],结节直径范围为1~10 mm,但通常为2~5 mm大小。

矽肺和CWP病例胸片上的特征性异常是边缘清楚的小结节,直径常为2~5 mm,但其范围为1~10 mm,主要累及上肺部和后肺;矽肺结节往往较CWP结节更为清楚。这些小结节表明为单纯或非复杂性矽肺或CWP。

矽肺在胸片上主要表现为结节阴影、网状阴影或(和)片状融合病灶。其次为肺门、肺纹理和胸膜的改变。胸片最早表现为两肺散在分布、大小相似、密度相近、直径约1~3 mm的圆形或类圆形结节影。随着病变进展,结节影逐渐增大、增多、密度增高,扩展至两肺。10%~20%患者可见到肺门或纵隔淋巴结周边形成一薄层而致密的环状“蛋壳样钙化”阴影。融合团块的收缩和纤维增生可使肺门上移,肺门处肺纹理呈“垂柳状”。

CWP在胸部X线上的表现以网状、小结节状阴影与融合的结节状大阴影为主。早期常表现两肺弥漫性细网状、小结节状阴影,结节状阴影直径多在1.5 mm以内,边缘不清,类圆形,但也有呈不规则形。随病情进展,小结节状影扩大,病变融合成不透明的进行性大块状纤维化大阴影。大阴影通常位于两肺上区,但有时可跨叶融合至中、下肺区,直径大于2.0 cm,边界清晰,呈圆形、椭圆形或长条形。大阴影周边可见到密度减低的气肿带。通常大阴影出现在弥漫性小结节影的背景上,但亦有少数病例在没有明确小结节影或小结节影很稀疏的背景上出现大阴影。

CWP中2%病例可看到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蛋壳样钙化阴影,主要见于矽肺和煤矽肺患者,煤肺则罕见[9]。

1986年日本的Fukuhisa等提出了数字图像处理对尘肺摄影的影响。1992年日本的Matsumoto利用CR对尘肺的诊断进行评价。1993年美国的Mannino等人进行数字X线摄影与传统X线摄影在尘肺诊断方面的对比研究,指出数字图像的质量优于传统平片,特别是在小阴影的显示上[10,11,12]。

2006年以来,国内赵景臣、卢伟贤、周镔等人的类似研究发现:数字成像在图像质量方面优于高千伏胸片,尘肺Ⅰ期检出率提高[13,14,15]。

虽然,数字X线成像有诸多优点,但空间分辨力不及模拟图像,设备较普通X线成像设备复杂,且后处理技术容易引起诊断纠纷,目前费用也比较高,限制了CR、DR技术在接尘人员职业健康监护中的推广应用,并且国内尚无数字摄影的尘肺诊断标准片,故数字成像技术还不能用于尘肺诊断。

3 胸片和CT在尘肺诊断上的比较

如同胸片一样,在尘肺诊断上CT也有假阴性和假阳性,最早期的尘肺仍不易在CT上成像,但和胸片比较,在尘肺大、小阴影诊断上的假阴、阳性是有不同的。

目前,国内外探讨CT和HRCT在尘肺诊断中的应用已做了大量的工作,认为CT在单纯尘肺的诊断上并不优于X射线胸片,对大阴影的检出率,CT比胸片高出25%左右;空洞钙化检出率,CT明显优于胸片;CT与胸片相比,特别是HRCT能早期发现矽肺结节。另外,CT在检出小阴影的敏感性上较胸片为高,特别是在检出直径<2 mm的小阴影上更有优势。多数学者认为CT,特别是HRCT在显示矽肺、CWP、石棉肺和其他尘肺中肺实质、气道和胸膜的改变的敏感性上都要优于胸片。例如在尘肺中最常见的细支气管病变、在HRCT上表现为小叶中心结节和致密分枝状影者,在胸片上常常是不能满意显示的。

刘赓年等对石棉肺患者的胸部平片和CT比较,指出CT的优越性在于更准确地反映肺内纤维化的范围及密集度[16]。石棉工人用CT检查,还可以发现胸部平片所观察不到的胸膜及肺实质的改变。

矽肺和CWP CT在检出尘肺圆形小阴影的敏感性较胸片为高,而HRCT又要较CT为高,特别是在检出直径<1.5 mm的圆形小阴影上更有优势。Bergin[17]早先在对17例矽肺研究中认为胸片和CT在圆形小阴影的定量上无显著差异。在以后的较多病例数的比较中发现在胸片无异常(ILO密集度<1/O)的接尘工人中有23%~30%在CT上有符合尘肺的CT征象,Remy-Jardin也同时发现在72例胸片肯定有小阴影,但密集度较低的CWP中50%CT正常。因此,与CT相比较,胸片在尘肺小阴影的诊断上有一定的假阴、阳性。在大阴影的诊断上,CT较胸片有更大的优越性,Begin[18]和潘纪戍等[19]先后发现在胸片为正常或单纯尘肺的接触矽尘和煤矿粉尘的工人中有33.3%~40%在CT上都检出了大阴影。经对比的结果表明,胸片不能检出大阴影的主要原因是:大阴影较小,且位于心后、膈后、脊柱或纵隔旁;肺尖或锁骨后的融合小阴影;小阴影密集,不能发现大阴影等。此外,在发现大阴影内的空洞、钙化影像的信息量上CT也明显优于胸片。众所周知,大阴影的出现将使尘肺的预后转为恶化,早期检出大阴影并给予及时处理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CT在这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此外,CT在检出尘肺合并肺气肿的敏感性上也优于胸片,两者对肺气肿的检出率分别为87%和49%。HRCT在矽肺[18]和CWP[17,20]病例中的小结节检出上要优于常规CT和胸片。Begin等[18]比较了HRCT与常规CT和胸片在发现49例早期矽肺和2例对照者上的能力。病人二氧化硅粉尘的接触史平均为29年,根据ILO标准其胸片小阴影密集度为0或1。在该研究中,32例胸片解释为正常,不确定者6例,13例有异常。在胸片解释为正常的32例中有13例(41%)在CT或HRCT上可见矽肺的证据。而且,10%矽肺病例中的异常仅见于HRCT[18];在其余病例中的异常表现在HRCT上较常规CT上显示更加清楚。

Remy-Jardin等[20]研究了接触煤尘矿工的胸片和CT。HRCT检出了48例在胸片上无尘肺表现(ILO的小阴影密集度<1/0)者中的11例(23%)有结节。同样,Gevenois等[21]在CT上显示了40例胸片上无尘肺表现(ILO的小阴影密集度<1/0)煤工中16例(40%)的结节。10 mm准直的常规CT结合1 mm准直的HRCT在肺结节的检出方面优于单独使用这2种技术。当用Kappa统计学评价读片者之间对评估肺部阴影上的一致性时显示CT要显著优于胸片(P<0.01)[18]。

由于CT和HRCT能够检出胸片上不能见到的结节融合及融合团块的发展,因此它们可在矽肺和CWP的病期上提供有意义的信息[17]。而且,在胸片上似乎有这些表现的某些病例中,HRCT可显示并不存在进行性大块纤维化[20]。

Harkin等[22]的研究结果显示,HRCT可提高胸膜病变诊断的特异性和检出肺实质病变的敏感性,他们认为HRCT在诊断X射线平片可疑的胸膜病变有较重要的价值,可以降低诊断的假阳性率。Masanori等[23]的研究结果显示HRCT能更清楚地显示肺内病变和胸膜病变的数量形态大小和分布,因此HRCT有助于鉴别石棉肺和特发性肺纤维化,他们提出CT显示的胸膜下区细支气管阻塞性改变多见于石棉肺,而细支气管扩张多见于特发性肺纤维化。80年代日本的Kido和Ohishi分别利用HRCT开展石棉肺和其他尘肺的诊断研究,认为:在胸膜斑和肺间质性病变显示方面,HRCT占据优势[24]。Remy-Jardin等[20]研究发现,HRCT检出了48例在胸片上无尘肺表现者中的11例有结节,说明胸片或CT结合使用 HRCT在肺结节检出方面优于单独使用这2种技术。

Hiroaki等[25]的研究结果显示,用1 mm层厚8 ∶1的螺距扫描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发现22.1%的病例冠状MPR图像显示的病变比轴位图像多或者能提供更多的信息,72.4%的病例相等。Diedefich等[26]研究指出冠状MPR在显示肺和胸膜病变方面可以弥补轴位图像的不足。另外主要的较大的支气管也往往与轴位图像垂直,轴位图像显示不如冠状图像清楚。还有,靠近胸壁的结构或病灶特别是膈肌附近的结构,MPR图像比轴位图像显示更清楚[25]。陈步东等[27]研究显示MIP重建图像对肺部微小结节的显示优于常规CT和HRCT。

MSCT的薄层扫描,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有利于将圆形小阴影和血管影区别。

关于常规CT和HRCT在检出小阴影上何者为优,意见不定,一般认为,由于叠加效应的结果,在常规CT见到的小阴影数量较多,但边缘较模糊,有时不易肯定,HRCT上显示的小阴影数量较少,但较清楚,因此,两者应同时应用,互为补充。

4 展望

MSCT和HRCT及多平面重建在尘肺病诊断的价值评价;MSCT和HRCT及多平面重建与病理对比研究特异性和敏感性及其与胸片比较需进一步研究;MSCT和HRCT及多平面重建在尘肺病早期诊断上参数研究及诊断标准制定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尘肺病,影像

尘肺病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方法 篇2

1 图像的预处理

X线胸片有较大的动态范围, 胸部各组织器官对X线的衰减系数相差较大, 在胸片上的清晰显示则难以兼顾, 这给图像分析带来了困难。在图像预处理过程中, 如何突出影像中感兴趣区域的显示, 对于进一步分析至关重要。

1.1 需要去除X射线影像系统成像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的噪声。其噪声主要有:光电阴极发射电子的涨落噪声;微通道板倍增电子的涨落噪声;荧光屏输出光子的涨落噪声和颗粒噪声;CCD图像采集的热噪声。其中, 量子的涨落噪声都服从Possion分布, 荧光屏的颗粒噪声则为高斯分布。由于其噪声的多样性, 任何单一算法或处理都无法清晰图像。寻找恰当的复合型算法, 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1.2 由于X线平片图像的前后重叠, 所得到的患者胸片实质是肺和胸骨、肋骨、膈肌、脊柱及心脏等结构的重叠。如何去除这些干扰性的影像呢?这需要采用减影技术。应用减影技术首先还要解决图像的配准问题, 医学图像配准指的是对一幅图像寻求一种空间的变换, 使之与另一幅图像上的对应点达到空间上的一致。医学图像配准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多参数最优化问题, 如用得较多的是使两个图像对应像素特征值的差值平方和最小化。Kano等人提出了间歇减影技术, 即根据交叉相关计算出小感兴趣区的位移量, 并用一个适合位移量的高阶多项式函数来得出一个平滑变形区域, 可以再灰色背景中独立出来[4]。也曾有人提出应用一个自适应定位过滤器检测肋骨边界来进行配准, 此外还可以通过与输入图像匹配的模板进行减影来消除或抑制X线影像中的正常结构。这个世纪初, 日本九州的几位学者提出了一项名为“moving normalization”的特殊技术, 有关报导显示, 该技术能成功地去除肋骨、血管等在X线胸片中的阴影。

1.3 可以用直方图均衡化的方法增强对比度。在X线胸片中, 感兴趣特征仅占整个灰度级相当窄的一个范围, 可以扩展感兴趣特征的对比度使之占据可显示灰度级的更大部分。

2 小阴影密集度的判断

小阴影密集度是进行尘肺病分期诊断的一项最重要参数。利用计算机对一个肺区的小阴影密集度进行判断, 主要分为两步, 第一步是小阴影的识别, 将阴影按形态分为圆形小阴影 (p、q、r) 三种、不规则形小阴影 (s、t、u) 三种、大阴影。识别的方法可先对小阴影进行选取, 计算其半径、面积等参数, 再进行小阴影分类;也可利用神经网络原理, 先选取大量的小阴影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 使该网络具备自动识别小阴影的能力。第二步是统计小阴影个数, 计算小阴影密集度[2]。就目前通用的尘肺病诊断标准而言, 知道了小阴影密集度, 即可对尘肺病进行分期诊断。

3 胸片图像的纹理特征参数研究

研究医学图像的纹理特征, 提取有意义的生理指标, 早已经不是新鲜的话题。在尘肺病的诊断上, 这一思路也是由来已久, 但相关的研究成果却鲜见于报道。基于肺部的生理特点和图像处理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生理参数的研究。

3.1.1 从图像直方图进行分析 首先, 直方图均值可反映平均肺密度。健康人与通气功能障碍者之间的平均肺密度有显著差异, 而且在一部分肺疾病的不同肺容积间平均密度也有显著差异, 对于诊断尘肺病有参考价值。其次, 观察像素指数及像素分布直方图, 将肺组织划分为几个区间, 不同像素区间代表不同的肺实质部分。密度直方图还可以反应肺纤维化的程度。

3.1.2 利用分形理论研究尘肺影像特征 在医学图像纹理识别方面, 分形理论已有大量的应用, 特别最近几年, 分形几何在肝脏超声图像纹理分析上的的运用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而人体肺部组织的纹理是具有分维特性的, 有研究表明, 正常肺部组织的分维数值小于肺癌软组织的分维数值。如何把图像的分维数值定量化, 作为区分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参考值, 对于这个课题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尘肺,计算机辅助诊断,图像处理

参考文献

[1]姜杭毅, 蔡元龙, 王小刚, 等.尘肺X线片微机自动诊断与专家诊断的对照研究.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1998, 15 (2) :133

尘肺病影像诊断的进展 篇3

关键词:医用X线机,尘肺病,诊断,价值

尘肺(即肺尘埃沉着病)是由于长期处在产生粉尘环境中所引起的职业病,粉尘在肺内潴留而引起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我国《职业病目录》中所明确列出的法定尘肺病有13种,粉尘含量越高,接触时间越久,肺内粉尘蓄积量越大,发病时间越短,病变越严重[1],是相关产业工人的头号杀手。高千伏X线胸片是目前我国诊断尘肺病的主要依据和首选方法。也是粉尘职业人员健康体检的基本方法。医用诊断X线机的高压装置所产生的X线稳定,有效降低体内器官蠕动带来的成像模糊。高千伏摄影时,曝光时间短,X线被吸收系数随管电压升高而变小,因此降低了受检人员暴露X线下的时间,减少了人体所受到的辐射损伤[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所门诊部接收的所有职业性尘肺病诊断病例,排除模糊、吸气不足等原因造成缺陷影响诊断区面积之和多达一个肺区的胸片,排除影像较黑难以辨认的胸片[3],选择符合分析要求的共137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27~68岁,平均(46.3±11.6)岁。

1.2 高千伏X线机诊断

所有接受诊断人员均采用医用诊断X线机HF50-RA(北京万东医疗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检查,使用高千伏(150 k V)胸片摄影,最高输出电流为630 m A,检测体位为常规后前位,输出功率为50 k W,投照时间小于0.1 s。采用自动洗片机设备获得质量稳定的胸片,过程严格按照自动洗片机的操作规程进行。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X线胸片影像表现

将诊断者胸片与标准片进行比较,无尘肺病组X线胸片影像表现为无尘肺病症状或者尚不够诊断为一期尘肺。有待观察对象的X线胸片有不能确定为尘肺影像学的改变,病变性质和病变程度需要在一定期限内进行医学动态观察才能确诊[4]。尘肺病的确诊需要根据可靠的生产性粉尘接触史,以技术质量合格的X线后前位胸片表现作为主要依据,排除其他肺部类似疾病(主要是肺癌和肺结核),对照尘肺诊断标准做出尘肺的诊断和分期[5]。

2.2 数据统计结果

1372例接收职业性尘肺病诊断中2013年234例,包括无尘肺病者76例,待观察者45例,确诊者113例,确诊率(除去待观察的)为80.77%。2014年843例,包括无尘肺病者151例,待观察者97例,确诊者595例,确诊率为88.49%。2015年295例,无尘肺病者67例,待观察者35例,确诊者193例,确诊率为88.14%。χ2检验比较2013—2015年来诊断结果中待观察比率与确诊比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用于诊断尘肺病的技术方法越来越多,目当下有高千伏X线、数字X线摄影(CR)、计算机X线摄影(DR)、CT和MRI等。但目前仍以高千伏X线摄影为主要诊断依据。高千伏X线摄取胸片影像是尘肺病诊断和分期的主要客观依据,标准体位为后前位。根据《尘肺病诊断标准》判别胸片质量的标准之一是胸椎显示的清晰度,胸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诊断,尤其是在分期判定上显得非常重要。胸片的清晰度越高,病变显示越清楚,胸片质量越高[6]。高千伏X线诊断尘肺病因为其经济高效,仍是检查尘肺病的首选方式,2013年以来,利用医用诊断X线机的检查结果较为稳定,平均在80%以上,很大程度上满足尘肺病的检出需求。但有占总数约12%的病例不能得出确切诊断结果,除了就诊人员本身未达到可以判别为一期尘肺外,还有部分人群因为高千伏X线机本身的局限性而不能得到确诊,建议转用其他方法检查进一步确诊。高千伏X线影像只是在二维平面上显示病变情况,在空间位置上会有图像会有前后重叠,部分肺实质和胸膜由于脊柱、胸骨、肋骨等结构的重叠,重叠处病变不能很好地显示,往往被掩盖,因此高千伏X线胸片往往会低估尘肺病的范围[7]。另外应用高千伏X线检查尘肺病的图像分辨力不高,过于微小的病变不能显示,也不能显示病变的内部结构,在鉴别诊断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邓玉琳,黄丽.胸部中千伏摄影与数字X线摄影在尘肺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4,35(11):1152-1153.

[2]曹建彪,梁婧,李征,等.数字射线胸片与高千伏胸片对尘肺病诊断结果的meta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5,31(17):2334-2337.

[3]邓雪凝,黄丽明,唐学玲,等.陶瓷企业接尘工人高千伏X射线胸片质量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13,40(2):152-154.

[4]周云芝,李宝平,刘建新,等.煤工尘肺高千伏胸片和DR胸片对比研究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4,30(11):1450-1452,1456.

[5]毛翎.尘肺病影像诊断技术的比较及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尘肺方法的优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1.

[6]陶伟,李益琪.高千伏X线与高分辨率CT在早期煤矿工人尘肺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实用医学,2014,26(9):1162-1163.

尘肺病影像诊断的进展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86例我院2008年3月~2012年7月期间确诊治疗的尘肺病患者, 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各43例, 低剂量组:男26例, 女17例, 尘肺类别为陶工尘肺12例、电焊工尘10例、水泥工尘肺13例、采矿工尘8例;常规剂量组:男25例, 女18例, 尘肺类别为陶工尘肺13例、电焊工尘11例、水泥工尘肺12例、采矿工尘7例, 两组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我院医药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两组患者在性别、尘肺类别等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扫描方法[4]

两组患者均应用由GE公司提供的64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胸部扫描, 对电压、重建层厚、层距、螺距、重建矩阵等参数均严格依据说明书和规定设定, 其中常规剂量组管电流均依据说明书标准值设定, 低剂量组管电流设定为30m A, 扫描部位从肺底缓慢移动至肺尖, 所有步骤操作均严格依据相关规定进行。

1.2.2 图像处理与观察

对扫描结束后的图像经由GEAW4.4工作站进行处理, 肺窗、纵膈的窗位和窗宽参数设定依据说明书标准值设定, 图像均经由2名未参与本研究任何操作的资深高级放射科医师进行处理和评阅, 2人意见一致时为最终评判结果, 意见不同时再增加1名同级别放射科医师进行评阅, 依据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进行结果评定。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结果

2.1 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患者肺部图像中网织影、磨玻璃影、小阴影显示情况对比

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患者肺部图像中网织影、磨玻璃影、小阴影显示情况和可显示率基本一致,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患者肺部图像中小叶间隔增厚、血管束异常、肺气肿显示情况对比

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患者肺部图像中小叶间隔增厚、血管束异常、肺气肿显示情况和可显示率基本一致,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尘肺病在粉尘条件作业的职业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依据可靠的粉尘性职业工作史和临床表现, 结合X射线胸片检测可有效对尘肺病进行诊断、分期[5]。多层螺旋CT是通过滑环技术将X射线管和探测器滑动电刷与金属环进行接合, 通过围绕人体长轴进行不间断的匀速旋转扫描, 多层图像的叠加, 通过对图像进行处理可达到肺部图像的“真”性显示[6]。多层螺旋CT检测范围较大, 包括四肢、颅脑、颈部、肺部等, 可有效快速穿透机体表皮, 检测机体内部形态、结构等, 利于医师对患者病情的评估[7]。

本研究结果显示, 对尘肺病患者通过低剂量多层螺旋CT检测, 其肺部图像阴影显示中的网织影、磨玻璃影、小阴影可显示率与常规剂量组无明显差异;其肺部图像表现症象中小叶间隔增厚、血管束异常、肺气肿可显示率与常规剂量组无明显差异。研究表明, 对多层螺旋CT检测进行低剂量设定仍可有效检测尘肺病患者肺部情况, 无碍于放射科医师对图像进行评阅, 可有效诊断尘肺病, 因此多层螺旋CT低剂量检测尘肺病是可行的。此外, 由于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检测尘肺病过程中, 降低了仪器的管电流参数, 即降低了X射线的发射量, 有效降低了X射线对患者的辐射, 提高了患者对检测扫描的信任度,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辐射对患者的危害。

综上所述, 低剂量多层螺旋CT检测尘肺病是可行的, 可有效检测患者肺部情况, 降低X射线对患者的辐射剂量,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X射线对机体的损害,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姚彩红.吸入型布地奈德治疗尘肺病的效果观察[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4, 32 (5) :381-382.

[2]朱林平, 李忠学, 杨金平, 等.超声对尘肺病患者胸膜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3, 29 (5) :412-415.

[3]范志强, 张文俊.DR对尘肺病诊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临床研究, 2013, 26 (8) :858-860.

[4]刘贵喜, 熊刘珊, 陈丽琨, 等.多层螺旋CT低剂量胸部扫描在尘肺病检查中的应用[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4, 32 (1) :64-67.

[5]王瑞芝.尘肺病X线检查与X线表现[J].职业与健康, 2009, 25 (10) :1091-1093.

[6]刘蓉.多层螺旋CT对早期尘肺的诊断价值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 2013, 32 (5) :101-102.

尘肺病影像诊断的进展 篇5

尘肺病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1]。笔者对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疾控中心) 保存的1986~2009年接尘作业体检人员X线胸片阅片记录资料进行分析, 以全面了解我中心对接尘作业体检人员X线胸片阅片和尘肺病诊断情况。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86~2009年接尘作业体检人员X线胸片阅片记录。

1.2 统计方法

将信息输入Excel表格, 使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分析并作图。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1986~2009年接尘作业体检人员X线胸片共33 481人份, 检出0+2 680例, 占胸片总数的8.00%, 其中0+新诊断1 287例;检出尘肺Ⅰ~Ⅲ期病例共2 321例, 占胸片总数的6.93%, 其中尘肺Ⅰ~Ⅲ期新诊断病例935例;检出尘肺晋期病例共26例, 集中在2003~2009年。

2.2 X线胸片阅片情况 (见图1)

由图1可知, X线胸片阅片数在1996年、2001年、2003年、2006年、2008年和2009年较高, 均超过2 250人份, 2001年和2009年均超过3 500人份;阅片总数随年度增加在波动的情况下呈总体增高趋势。

2.3 尘肺病诊断情况

2.3.1 尘肺病诊断期别分布

(见表1) 1986~2009年接尘作业体检人员尘肺病诊断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 尘肺检出病例中主要是0+和Ⅰ期, 0+占检出病例的53.31%, Ⅰ期占检出病例的36.80%。

2.3.2 尘肺病总检出率与新诊断尘肺病检出率年度比较

(见图2) 由图2可知, 尘肺病总检出率1996~2009年均较高, 2002年和2004总检出率明显增高, 2002年新诊断尘肺病检出率随总检出率同时增高, 2004年总检出率高而新诊断尘肺病检出率低, 2004年以后新诊断尘肺病检出率逐年降低。

3 讨论

(1) 甘肃省疾控中心接尘作业人员X线胸片阅片和尘肺病诊断工作量较大, 1986~2009年阅片总数达33 481人份, 尤其是多个年份阅片数超过2 250人份甚至3 500人份, 且逐年增加阅片数。甘肃省尘肺发病情况仍较为严重, 作为省内具有尘肺病诊断资质的医疗机构之一, 甘肃省疾控中心于1986~2009年间检出0+2 680例, 检出尘肺Ⅰ~Ⅲ期病例共2 321例, 检出尘肺晋期病例共26例。

(2) 尘肺检出病例中主要是0+和Ⅰ期, 0+占检出病例的53.31%, Ⅰ期占检出病例的36.80%。甘肃省1986年调查数据显示, 矽肺平均晋期年限为5~7年, 煤工尘肺6~8.5年, 平均5~8年晋期一级[2]。《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规定的健康检查周期:0+医学观察时间每年1次, 连续观察5年, 5年不确诊应按一般接触人群进行检查, 尘肺患者每1~2年进行1次医学检查[3]。尘肺病例应按时接受随访, 但是从分析数据可知, 大量维持病例并没有接受随访。甘肃省1986年调查数据显示, 全省尘肺病程 (Ⅰ期至死亡年限) 平均为9.21年, 矽肺为11.05年, 煤工尘肺为7.90年, 95%的尘肺病例病程在25年以内[2]。由于病例随访不足, 我中心无死亡病例资料。

(3) 2002年职业病防治法的颁布以及国家尘肺病诊断标准逐渐规范, 对接尘作业人员体检和诊断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 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应当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4]。截至2009年, 甘肃省14个地州市、85个县取得健康体检资质机构54家, 取得诊断资质机构13家。甘肃省疾控中心自2002年取得职业病体检资质和诊断资质后, 每年对我省多家接尘企业职工进行健康体检和尘肺病诊断工作, 并接诊辖区内接尘作业人员提出的尘肺病诊断申请。我中心2000年以后阅片总数和尘肺病总检出率较高, 2004年以后新诊断尘肺病检出率逐年降低, 晋期病例主要集中在2003年以后, 显示企业和个人对接尘作业人员体检和诊断工作逐渐重视, 接尘人员作业环境和医疗条件得到改善, 一部分病例按时接受随访, 使维持病例数和晋期病例数增加。分析2004年尘肺病总检出率高而新诊断尘肺病检出率低的原因, 可能是2004年前后部分国有企业破产重组, 企业对全体职工集体体检和诊断所致。

(4) 尘肺病严重影响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并给国家和企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因此应积极进行预防[4]。建议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加强职业危害的宣传教育, 使企业、劳动者提高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 做好重点行业和重点人群的监管工作。通过卫生行政部门、用人单位、从业人员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保护接尘作业人员健康, 减少尘肺病发生。

参考文献

[1]李德鸿.尘肺病[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2]全国尘肺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资料集 (1949-1986) [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2.

[3]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S].GBZ188-2007.

上一篇:维护与预防下一篇:眼睛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