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白山羊

2024-09-11

本地白山羊(精选7篇)

本地白山羊 篇1

江华是湖南省一个山区县,境内多山地、丘陵,草山草坡、灌木林、矮竹林资源十分丰富。养羊是江华农户传统的养殖选项之一,主要以散养放牧为主,规模大多在200只以下。本地白山羊的养殖在江华已有很久历史,其体型矮小,肌肉丰满,耐粗饲,适应力强,繁殖力强,抗病力强,初生重0.75~1.5 kg,成年公羊30 kg,成年母羊20 kg[1],深受当地百姓喜爱。近年,随着信息的通畅和交通的便利,从外地引进良种饲养的也越来越多,如广西隆林山羊便是其中之一,其体型大,生长快,产肉性能好,初生重达2.19kg,成年母羊40.29 kg,成年公羊52.5 kg,成年阉羊重达72 kg[2],是一个优秀的地方品种。但江华农户养羊很少有在冬春季牧草枯黄时期补料的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山羊生长性能的发挥。韩仕平[3]等研究表明,山羊越冬因饲草匮乏可导致生长速度和繁殖性能降低。本试验的目的是探讨在江华县本地区冬春季饲料资源相对缺乏、品质下降、营养降低的条件下,补料对山羊生长性能的影响效果,为促进当地畜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山羊选择

江华县沱江镇某羊场饲养有本地白山羊、隆林山羊,选择5~6月龄、体重相近的80只健康羊作为供试羊,其中本地白山羊40只(公母各半),随机分为2个组(甲组和乙组),甲组为试验Ⅰ组,乙组为对照Ⅰ组,两组公母数相同,体重差异不显著;隆林山羊40只(公母各半),随机分为2个组(丙组和丁组),丙组为试验Ⅱ组,丁组为对照Ⅱ组,两组公母数相同,体重差异不显著。四组山羊均佩戴耳标,分栏饲养,一同放牧。

1.2试验设计

甲组和丙组分别为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每天下午放牧回来补饲精料0.10kg/只。精料主要由玉米、豆粕等组成,配方见表1,价格为3.6元/kg;乙组和丁组分别为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只放牧,不投精料,四组其他饲养管理条件一致。所有羊每天上午8:30~11:30和下午15:00~17:30到山场放牧,放牧回来后补饲干稻草及少量干红薯藤,自由饮水,某品牌舔砖置于栏舍,可自由舔食。

1.3时间及地点

试验于2015年12月1日~2016年2月28日在江华县沱江镇某羊场进行,预试期10d,正试期90d。

1.4试验期饲养管理

试验前对所有羊先后用丙硫苯咪唑和硫双二氯酚驱除线虫和吸虫,并且调整试验羊只体重,之后进入预试期。试验期间注意观察羊的饮食及精神状况,注意做好圈舍的清扫消毒,并分别在试验第0d、30d、60d和90d早晨各空腹称重1次,作好各种养殖档案的详细记录。

2试验结果

2.1增重效果

2.1.1 90d试验结果表明,试验Ⅰ组本地白山羊个体平均增重为5.08 kg,比对照Ⅰ组的3.02kg高出2.06kg,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Ⅰ组个体平均日增重为56.44g,比对照Ⅰ组的33.56g高出22.88g,差异极显著(P<0.01)。补料30d,两组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而补料60d后试验组比对照组个体平均体重增加1.18kg/只,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1.2 90d试验结果表明,试验Ⅱ组隆林山羊个体平均增重为7.41kg,比对照Ⅱ组的4.24kg高出3.17kg,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Ⅱ组个体平均日增重为82.33g,比对照Ⅱ组的47.11g高出35.22g,差异极显著(P<0.01)。补料30d,两组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而补料60d后试验Ⅱ组比对照Ⅱ组体重增加1.7kg/只,差异显著(P<0.05),见表3。

2.1.3通过90d试验还表明,试验Ⅱ组隆林山羊个体平均增重为7.41kg,比试验Ⅰ组本地白山羊的5.08kg高出2.33kg,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Ⅱ组个体平均日增重为82.33g,比试验Ⅰ组的56.44g高出25.89g,差异极显著(P<0.01),见表4。

2.2精料补饲量

90d的试验表明,40只山羊试验期间共补饲精料360kg,每只羊采食9kg,按每千克3.6元计,每只羊精料费用32.4元。

3分析与讨论

3.1冬春季(枯草期)饲料资源相对缺乏是当前养羊业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也是制约养羊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在山羊采食青粗料后给予适当的精料补充,其促进生长的效果非常明显,是提高养殖效益的一条有效途径。90d补料效果试验表明,本地白山羊试验组山羊个体平均增重为5.08 kg,比对照组的3.02 kg高出2.06 kg,按每千克32元计算,多收入65.92元,成本增加32.40元,实际增收33.52元;隆林山羊试验组山羊个体平均增重为7.41kg,比对照组的4.24kg高出3.17 kg,按每千克32元计算,多收入101.44元,成本增加32.40元,实际增收69.04元。说明通过补饲精料,增加了养羊收益。

3.2本地白山羊是江华县农户养殖的传统地方品种,隆林山羊是我国优良的地方肉用山羊品种,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贵州一带。通过补料效果试验表明,隆林山羊试验组个体平均增重比本地白山羊试验组个体平均增重高2.33 kg,增收74.56元。说明本地白山羊生长速度低于隆林山羊,隆林山羊养殖效益更高、优势更明显、生长性能更好、生长潜力更大。

3.3在牧草匮乏的冬春季节,通过补饲精料,可以补充各种营养物质,有效地平衡各种营养,促进各种营养成分消化和吸收,充分释放山羊的生长潜能,促进羊的生长发育,增强山羊机体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羊只成活率。试验中不同阶段的统计结果表明,补料30d时两组增重差异不显著,补料60d后两组的增重差异开始明显,而补料90d后增重差异极显著,说明补料的后期效应更为明显。

在盛草期的补料效果如何,有待进一步论证。

3.4通过本试验表明,在冬春季节,无论是本地白山羊还是隆林山羊,无论是试验组还是对照组,其生长速度都相对较慢,这主要是牧草枯黄、品质下降、营养降低引起的,但羊只没有出现“冬瘦”体重下降的情况,原因主要是该养殖场的放牧地为丘陵小山坡,虽然牧草已经枯黄,但仍有比较丰富的灌木、矮竹林和藤蔓资源,且放牧回来之后补饲了红薯藤和干稻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山羊的营养需求。

3.5草食动物产业是江华县畜牧业的重点产业,养羊产业又是草食动物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县拥有丰富的草山资源,但同时存在优质牧草种植面积较少、牧草品质普遍不高的现象,通过补饲精料,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为养羊产业探索出一条新路。□

摘要:为了研究冬春季节本地白山羊和隆林山羊补料效果,2015年12月2016年2月,在某山羊养殖场进行了90d补料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本地白山羊试验组个体平均增重5.08 kg,比对照组的3.02 kg高出2.06 kg,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组个体日均增重为56.44 g,比对照组的33.56 g高出22.88g,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组隆林山羊个体平均增重7.41 kg,比对照组的4.24kg高出3.17 kg,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组隆林山羊个体日均增重为82.33g,比对照组的47.11g高出35.22g,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组隆林山羊个体平均增重7.41 kg比试验组本地白山羊个体平均增重的5.08 kg高出2.33 kg,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组隆林山羊个体日均增重82.33g比本地白山羊个体日均增重的56.44 g高出25.89g,差异极显著(P<0.01)。

关键词:本地白山羊,隆林山羊,补料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建瑛,谭俊.江华瑶族自治县畜牧水产志[Z].湖南江华:江华县畜牧水产局,1995.

[2]庞则鹍.隆林山羊生长阶段的全混合日粮的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0.

[3]韩仕平,林勇,赵本弟,等.山羊越冬补料试验报告[J].湖北畜牧兽医,2007,(11):10-13.

北川白山羊短期育肥法 篇2

1做好饲前准备

1.1羊舍建设一般以每只羊占0.4~0.5 m2的饲养密度建设羊舍,羊舍要建在排水、采光良好,避风向阳的地方,与放牧地接近更好。

1.2育肥羊选择一般情况下,育肥羊应选择当年的羔羊和青年羊,其次是淘汰羊和老龄羊。用于育肥的羊体质要好,健康无病,这样的羊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育肥效果好。育肥羊选好后要驱虫、健脾、去势、修蹄。

2做好育肥期准备

2.1掌握适当的精粗料比例适当的精粗料比例,既能提供能量,又能满足蛋白质需要,还能维持羊胃的正常活动,保证羊的健康状况。饲料中精饲料的比例为1/3比较合适,蛋白质在羊日粮中的比例为8%左右适宜。籽实类饲料不宜磨得太细,以免粉尘被羊吸入肺内影响健康。另外,精料与青干草搭配时,最好另加青贮料以补充维生素,或适当添加复合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2.2适当放牧,补饲精料北川县有丰富的牧草资源,秋季育肥时,可以中午把羊赶到附近的草地上放牧,以节省饲料成本。在草场质量特别好的地区,也可以采取以放牧为主、补饲为辅的饲养方式,充分利用草场资源和山羊善于利用粗饲料的优势,每天放牧6~8 h,让羊达到“三个饱”,争取“四个饱”;补饲精料的时间可以放在早上和晚上两个时间段。这种养殖方式虽然可以降低饲料成本,但是育肥期要稍微延长。

2.3饲喂量和饲喂方法羊的饲喂量要根据采食量来定,而采食量与羊的品种、性别、体格和饲料适口性、水分有关。羊对干草的日采食量为2~2.5 kg,新鲜青草为3~4 kg,精料为0.3~0.4 kg,饲喂方法是先喂精料,然后喂干草或粗料,最后饮水。

2.4精心管理

2.4.1育肥期要对圈舍、墙壁、地面及舍外环境等进行严格消毒,常用的消毒药品有来苏水、1%~2%的烧碱溶液、福尔马林等。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定期给羊注射口蹄疫、羊痘疫苗。经常给羊刷拭身体,保持皮肤干净。平时注意观察羊群,有异常情况出现,及时隔离治疗。

2.4.2做好羊圈的防寒保温工作。北川白山羊育肥多在深秋、冬季进行,羊圈内温度最好保持在10℃以上,以减少维持需要。

本地白山羊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在该镇随机选择健康无病的本地母羊72只, 分为两个组, 一组35只与本地公羊交配, 一组37只与简阳大耳羊公羊配种。

1.2 饲养管理

采取终年放牧, 冬春补草和少量精料, 饮水中添加适量食盐的方法。

1.3 观测项目

只、%

kg

cm

将两组母羊编号登记, 定时测试记载, 对产羔、体重、体尺等主要经济性状进行分析。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外貌特征及适应性

杂交一代羊在海拔600~1 000 m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粗放的饲养管理条件下, 行动灵活, 采食能力强, 未见疫病发生;具有与父本相似的外貌特征, 毛色多呈棕黄色, 6月龄后有的呈灰黑 (褐) 色。公、母羊均表现耳长而下垂, 角小或无, 背腰平直, 体型高大, 结构匀称, 四肢粗壮, 但臀部欠丰满。

2.2 繁殖产羔情况

从表1看出, 本地母羊年产羔率为154.3%, 其中年产二胎和双羔以上的母羊占总母羊数的31.43%, 杂交组母羊年产羔率为143.24%, 其中年产二胎或双羔以上的母羊占总母羊数的32.64%。

2.3 体重

从表2得知, 杂交组F1代公羔初生重比本地羊提高47.06%;母羔比本地组提高31.93%。杂交组一代公母羊二月龄、九月龄体重比本地组分别提高28.73%和29.56%, t检验差异均显著 (p<0.01) 。

2.4 体尺

从表3得知杂种公羊9月龄体尺显著高于本地羊 (p<0.01) ;而母羊则差异不显著 (p>0.05) 。

3 讨论

在粗放管理的条件下, 杂种山羊的生长速度, 体重、体尺都比本地羊有所提高。当年杂种春羔11月龄出栏, 按市价计, 经济效益比本地羊提高33.24%, 受到群众欢迎, 值得大力推广。

贵州白山羊饲养技术的探讨 篇4

1 贵州白山羊品种特征

公母羊均有角、有须, 少数个体领下有1~2个肉垂。胸深、体长、背宽平、四肢短而坚实。毛色以白色为主, 占羊群数80%左右;其次有少量的麻、黑、花色。被毛粗短, 底部有一层长约1cm左右的绒毛, 无经济价值。部分羊鼻、脸、耳部皮肤上有灰褐色斑点。白山羊行动灵活, 蹄质坚实, 能适于长途赶运。贵州白山羊体尺中等偏大, 4岁时生长发育完成。成年羊体重:公羊平均约为33kg、骟羊38kg、母羊31kg。该羊具有产肉性能好、繁殖力强、板皮质量好等特性。贵州白山羊另一优良特性是抗病力强, 死亡率低。

2 贵州白山羊饲养技术

2.1 场址选择

场址应符合当地土地规划的要求, 充分考虑羊场的饲草、饲料供应和放牧条件。羊场要建在地势干燥、排水良好、通风、易于组织防疫的地方。羊场3km范围以内无化工厂、采矿厂、煤矿、饲料厂、屠宰场、肉品加工厂、活畜交易市场或其他污染源。羊场距离干线公路、铁路、城镇、居民区和公共场所应在1km以上。

2.2 种公羊的饲养

种公羊保持中等膘情, 保证性欲旺盛、精液品质好 (活力0.6以上) 。种公羊配种前一个月开始增加精料, 逐步过渡到配种期日粮。配种期每只每日补精饲料1kg, 并日喂胡萝卜0.8kg, 鸡蛋2个, 添加适量青、干草, 让其自由采食。合理控制采精或配种次数, 每日可采精或配种l~2次。休息ld后继续采精或配种。种公羊应单圈饲养, 并与母羊圈保持一定距离。平时要适当运动, 运动时间以2h为宜。

3 母羊的饲养

3.1 空怀期

体况较差的空怀母羊应加强补饲, 配种前2~3周, 每只每日补给混合精饲料0.2kg, 青、粗饲料自由采食, 使母羊尽快恢复体况, 以保持中上等膘情接受配种。

3.2 妊娠期

妊娠后2个月应注意饲喂优质牧草或青干草, 体况好的母羊可少补或不补精料;妊娠后期, 应加强补饲, 每只每日补精料0.3kg。添加适量青、粗饲料让其自由采食, 缺乏青草时, 每只母羊日补喂胡萝卜0.5kg。

3.3 哺乳期哺乳前期每只每日应补给混合精饲料和胡萝

卜各0.5kg, 添加适量青、粗饲料让其自由采食;哺乳后期要逐渐减少多汁饲料和精料的喂量, 以防发生乳房炎。

4 羔羊的饲养

羔羊出生后, 应尽早吃到初乳。羔羊出生10d后开始补喂青草, 15d后逐渐训练采食精料。1~2月龄日喂2次, 补精料100g;3~4月龄日喂3次, 补精料150g。对缺奶羔和多胎羔羊应找保姆羊或人工奶粉哺乳。人工哺乳要做到定时、定量、定温。哺乳用具每次用后要消毒, 保持清洁卫生。羔羊2~3月龄断奶, 断奶后的羔羊要加强补饲, 防止掉奶膘。非种用公羊生后一个月左右去势。

5 青年羊的饲养

断奶后的羊只每天应喂精料0.3kg粗饲料以优质干草和青贮料为宜, 让其自由采食。6月龄后可根据青粗饲料质量及膘情, 少喂或不喂精料。青年种公羊青粗饲料不可采食过多, 以防形成草腹, 影响配种能力及精液的质量。

6 防疫与管理

6.1 防疫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 必须引进羊只时, 应从非疫区引进, 并附有动物检疫合格证。羊只引进后隔离观察饲养30d以上, 确保健康后方可合群饲养。运输车辆要彻底消毒, 羊在装运及运输过程中不能接触其他偶蹄动物。羊群的防疫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做好羊只免疫接种, 并采取正确的防疫方法。发生疫情应立即封锁现场, 并尽快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确诊发生口蹄疫等烈性传染病时, 应对羊群实施严格的隔离、扑杀措施。发生羊痘、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疫病时, 应对羊群进行隔离转群和净化措施。平时做好清洗消毒工作。

6.2 日常管理

羊场内兽医人员不可对外诊疗病羊及其他动物的疾病, 配种人员不可对外开展羊的配种工作。饲养区和生活区要严格分开, 饲养区内不能饲养其他动物, 并防止周围其他动物进入场区。羊场要谢绝外人参观, 饲养人员不应经常外出。应定期驱除蚊蝇和灭鼠, 同时搞好羊舍、水槽、料槽等环境卫生工作。

6.3 羊只管理

乌珠穆沁白山羊选育技术总结 篇5

1 基本情况

乌珠穆沁白山羊产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北部的乌珠穆沁草原,是在草甸草原为主的特定生态条件下形成的一个古老的地方品种,分布范围包括东、西乌珠穆沁旗、锡林浩特市和乌拉盖管理区,现有总数约112万只,其中东乌旗52万只。冷季严酷的气候特点和暖季水草丰美的放牧条件以及长期的人工选择,造就了乌珠穆沁白山羊体格大、体质健壮、抓膘复壮和抗逆性强、绒毛品质优良、绒肉产量高的品种特点。1994年内蒙古人民政府决定,该品种正式命名为“乌珠穆沁白绒山羊”。

在育种期间,组建后备种公羊试验群1个,核心群105个,选育群250个,形成一定规模的良种繁育体系。鉴定种公羊2375只,基础母羊8939只,选育总数达到61237只,占乌珠穆沁白山羊总数的20.41%,其中经过选育的种公羊和基础母羊分别达到3375只和24495只。

2 选育标准

2.1 外貌特征

体格大,被毛短,体质结实,结构匀称,胸宽而深,背腰平直,后躯稍高,体长略大于体高,近似长方形。面部清秀,有前额毛和下颌须,鼻梁平直,眼大有神,耳向两侧伸展或半垂。公母羊大部分有角,公羊角粗长,呈扁形,向上、后、外方向伸展;母羊角细小。四肢端正,强健有力,蹄质坚实。尾短而小,向上翘立。姿态雄健,行动敏捷。被毛全白,皮肤

2.2 绒毛品质

绒毛混生,分为内外两层,内层为绒毛,外层为粗毛。品种内分长毛型和短毛型两种类型,长毛型粗毛较长,短毛型粗毛较短,但羊绒不短,绒与粗毛几乎等长。绒厚不低于4cm,绒纤维细度13~16µm,净绒率为60%。粗毛光泽良好,长度5~15cm。

2.3 生产性能

在终年放牧的正常年景时,理想型最低生产性能指标如下表。成年羯年屠宰率50%以上,经产母羊产羔率110%以上。

3 绒毛品质分析

育种期间,在内蒙古农牧学院绒样分析试验室测定分析绒样:成年公羊49个、育成公羊23个、成年母羊65个、育成母羊29个,指标有:绒纤维细度、强度、伸直长度和伸度、绒毛密度、绒毛重量和净绒率等。

3.1 绒纤维细度、强度和伸度

绒纤维细度:乌珠穆沁白山羊绒细度平均15.62µm,细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公羊细度较相应年龄母羊略小,单根纤维上、中、下3段的细度基本一致,纤维之间匀度较好。在终年放牧的情况下,不同季节营养条件的变化对绒的匀度无显著影响。绒纤维强度:成年公羊平均为6.57g、育成公羊为5.44g、成年母羊为5.67g、育成母羊为5.09g。单根纤维强度平均5.82g,绒纤维愈细不一定强度愈小,绒纤维愈粗不一定强度愈大。绒纤维伸度:总体平均为44.43%。其中成年公羊为43.30%、育成公羊为40.20%、成年母羊为

3.2 绒伸直长度和绒毛密度

成年公羊:羊绒伸直长度平均为6.08cm、平均绒密度为2424根/cm2 (n=18) 、毛密度为225根/cm2;育成公羊;羊绒伸直长度平均为5.87cm、平均绒密度为3724根/cm2 (n=28) 、毛密度为432根/cm2;成年母羊:绒伸直长度为5.27cm,绒密度为3047根/cm2 (n=56) ,毛密度297根/cm2;育成母羊:绒伸直长度为5.69cm,绒密度为4330根/cm2 (n=9) ,毛密度为398根/cm2,从测定结果看,乌珠穆沁白山羊绒伸直长度和密度均较大。

3.3 净绒率和绒、毛比

净绒率:平均为65.61%,其中成年公羊 (N=6) 为62.21%;育成公羊 (N=6) 为70.29%;成年母羊 (N=7) 为61.87%;育成母羊 (N=8) 为67.90%;公羊略高于母羊,育成羊高于成年羊。绒、毛重量比:成年公羊 (N=30) ,其中粗毛占51.29%、绒占48.71%;育成公羊 (N=23) ,粗毛占51.25%、绒占48.75%;成年母羊 (N=65) ,粗毛占51.02%、绒占48.98%;育成母羊 (N=29) ,粗毛占51.02、绒占48.98%。

4 体尺和体重

4.1 体尺

乌珠穆沁白山羊体尺较大,随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其中胸围和体长的增长幅度最大,各年龄羊体长指数均在105%以上,体躯指数在115%,胸围指数在130%。说明其具有发达的体躯和前胸,肉用特征明显。从体高、体长、胸围和胸围指数等主要指标来看,乌珠穆沁白山羊体长大于体高,体躯近似长方形 (详见表2) 。

4.2 体重

见表3。

5 生产能力

5.1 产绒量与剪毛量

通过对4233只等级羊的鉴定,成年公羊222只平均产绒量为506.4k,其中一、二、三级个体由原来的产绒量564k、468k、411.2k,较选育前分别提高了10.1k、18.6k、27.5k;育成公羊95只平均产绒量380.9k,其中一、二、三级个体由原来产绒量453.6k、332k、276.5k,分别提高14.1k、11.1k、9.5k;成年母羊2851只平均产绒量439.4k,其中一、二、三级个体由原来产绒量473.2k、379.7k、325.3k,提高17.7k、10.7k、3.7k;鉴定育成母羊1382只平均产绒量380.2k,其中一、二、三级个体由原来的402.5k、326.3k、276.3k,提高7.7k、8.5k、6k。

母羊和羯羊的粗毛较短,在抓绒时一般不剪粗毛,公羊粗毛相对较长,抓绒时剪去绒以外的部分粗毛。因此,粗毛产量不多。在被毛中,绒占48.9%,粗毛占51.1%。

5.2 绒厚与毛长

对测定的4233只公母等级羊绒厚的统计分析:成年公羊205只,其中一、二、三级个体分别为112只、62只、31只,平均绒厚4.66cm、4.27cm、3.8cm,毛长11.9cm、10.5cm、6.9cm;育成公羊88只,其中一、二、三级个体分别为55只、23只、10只,平均绒厚4.44cm、3.96cm、3.88cm,毛长10.2cm、7.6cm、6.9cm;成年母羊2740只,其中一、二、三级个体分别为1904只、630只、206只,平均绒厚4.35cm、4.01cm、3.89cm,毛长7.4cm、6.7cm、6.2cm;育成母羊1282只,其中一、二、三级个体分别为995只、148只、139只平均绒厚4.22cm、3.96cm、3.55cm,毛长为7.1cm、6.5cm、5.9cm。

6 产肉性能

乌珠穆沁白山羊由于具有较大的体格和特别强的抓膘能力,秋季体重大,所以有着良好的产肉性能,且肉质鲜美,无膻味。屠宰率指标超过选育要求达到的标准 (屠宰率包括内脏脂肪,净肉率未包括内脏脂肪计算的) ,详见表4。

乌珠穆沁白山羊不论是羔羊还是成年羊都具有较高的产肉性能,在不同年龄既可产绒,又可以产肉,二者都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7 繁殖性能

乌珠穆沁白山羊性成熟较早,公母羔在3~4月龄即有性行为表现,经产母羊产的单母羔6月龄配种即可受胎。公母羊的适宜繁殖年龄在2~8岁,母羊发情旺季一般在10~11月份,妊娠期150d左右。配种均为自然交配方式,公母比例大约为1:30。周岁母羊的产羔率为61%,经产母羊产羔率114.8%,经产母羊产双羔率为20%。终年放牧的情况下保持96%的繁殖率和98%以上的保畜率。

8 遗传稳定性

乌珠穆沁白山羊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从未受到过外血的影响,一直保持着纯粹的血统。平均个体产绒量达450g高产畜群,同质性得到了提高。通过选种选配,使白色化个体比率和生产性能稳定,经选育的种公羊和母羊基本上无杂色,其羔羊全部为白色,遗传性稳定。

9 结论

本地白山羊 篇6

1 发病情况

2013年10月上旬, 江苏省泰州市某农户首次养羊, 从山东某地引进60~90日龄白山羊80余只, 饲养于自建羊舍的羊床上。购进后第2天部分羊开始腹泻, 第6天出现咳嗽, 第17天有20%的羊表现出咳嗽、气喘、流鼻液等症状, 并出现死亡。到11月上旬约有50%的羊表现为精神沉郁、采食量逐渐下降、咳嗽、流鼻液、消瘦, 有的羊口、唇部有水疱、脓疱或结痂, 死亡羊只均未经剖检自行掩埋处理。发病后该羊场曾向售羊方咨询羊发病原因, 告知精饲料缺乏所致, 遂增加了精饲料, 但病情未见好转, 后请当地兽医进行了检查, 使用了多种药物, 但疗效不佳。至11月中旬笔者接诊时已死亡近20只, 仍有多只羊在病中。经现场调查、剖检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和羊口疮混合感染。

2 临床检查

现场观察可见病情严重的羊只卧地不起, 被毛粗乱无光泽, 脖子僵硬前伸, 四肢伸直, 食欲废绝, 持续性咳嗽, 呈腹式呼吸, 偶尔有呼噜声, 呼吸短促或痛苦呻吟, 眼结膜苍白或充血、发绀, 目光呆滞或眼睑浮肿, 嘴里流出涎液, 从鼻腔流出浆液性或黏液性鼻液, 有的鼻液呈铁锈色;病情较轻羊卧地不愿走动, 或离群独立一隅, 腰背拱起, 垂头闭眼, 精神不振或神情痛苦, 采食量下降, 间歇性咳嗽, 从鼻腔内流出浆液性鼻液, 部分病羊有轻度臌气, 反刍减弱。少部分羊有轻度腹泻现象。

在上述病例中, 有60%的白山羊口角和唇部皮肤、黏膜出现丘疹、水泡、脓疱或污秽痂垢, 剥除痂垢可见有肉芽组织增生;病羊体温升高, 在40~43℃之间, 濒死羊消瘦, 体温变化不大;听诊严重病例羊肺泡呼吸音减弱或呈捻发音, 轻症病例有干性啰音或摩擦音;触压胸壁时病羊反应敏感、疼痛。肺部叩诊时, 严重病例呈实音或浊音, 轻症病例有干性啰音或摩擦音。经统计, 发病率超过50%, 病死率超过20%。

3 病理剖检

选取濒死、呼吸困难的典型病羊, 病理剖检可见肺脏单侧或双侧出现红色、紫红色至灰色不等的萎缩性肝变, 无弹性;肺叶与胸壁轻微或严重粘连;部分病例肺浆膜、胸膜表面粗糙无光泽, 并覆盖一层黄白色的纤维素性渗出物, 显得胸膜增厚, 严重者渗出物呈团块状, 胸膜与肋膜、心包粘连, 有的需要用手撕开;胸水增多, 胸腔和心包积有多量淡黄色液体, 稍浑浊, 心肌松弛变软;肺门淋巴结肿大、出血;支气管舒张, 支气管内有血色液体, 其淋巴结、纵隔淋巴结肿大, 切面多汁并有溢出点。肺脏肝变区质地坚硬, 缺乏弹性, 切面呈大理石样, 肺小叶间质增宽, 小叶间界限明显;肠系膜充血,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 切面多汁并有出血点;胆囊肿胀, 充满胆汁;肾脏肿大, 被膜下有小点状出血。口唇部感染皮肤组织表现为表皮增生, 角质空泡样变性和角质退化, 真皮渗透着单核细胞。肝脏、脾脏等脏器基本未见肉眼变化。

4 实验室诊断

4.1 病料采集及处理

4.1.1 被检血清

早晨空腹用一次性采血盛血器经静脉采血3~5 m L, 摆成30~45°斜面, 置于4℃冰箱内5 h后取出放在室温下, 待血清析出后-20℃保存待检。

4.1.2 其他病料

用注射器无菌穿刺采取胸腔液。无菌采集死亡患羊的纵隔淋巴结及肺脏硬变部位和非硬变部位交界处的样品, 送实验室0~4℃低温保存或-20℃保存待检[2]。

4.2 支原体的分离培养

4.2.1 分离培养操作

取病肺硬变部位和非硬变部位交界处的组织0.2 g置于灭菌研钵内, 在无菌条件下剪碎病料磨成匀浆, 用无菌接种环钩取样品接种于10%马血清马丁肉汤内, 鼻腔拭子浸出液和胸腔液用灭菌吸管吸取0.2 m L接种于10%马血清马丁肉汤, 接种后置37℃培养。同时取上述病料在10%马血清马丁琼脂平板上划线接种, 平板用胶布封口, 置37℃5%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同时取胸腔积液与病肺匀浆划线接种于鲜血平板与普通平板, 置于37℃培养箱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

4.2.2 培养特征

在低次代中, 10%马血清马丁琼脂固体培养基上可产生畸形菌落, 小型、无芯、形状不规则。经过传代, 形成圆形、露滴状的小菌落, 直径1~3 mm, 大小不一;在40倍显微镜下可看见典型的煎蛋样菌落, 部分有脐眼。挑取典型菌落或取肉汤培养物涂片, 用瑞氏染色法进行染色, 显微镜下可看到大小不一、形态多样的紫色小点, 有圆形、逗点形、棒形、环形和不规则形等, 但以圆形居多。鲜血平板与普通平板均未见细菌生长, 说明该病例未感染支原体以外的其他细菌性病原。

4.3 生化特征

无菌挑取上述典型培养物, 分别接种于各类生化反应培养基[3], 具体的生化反应内容见表1。

4.4 微量间接血凝试验

采用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研制的山羊支原体性肺炎病原体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MCCP正向间接血凝诊断试剂盒、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MMC正向间接血凝诊断试剂盒, 按照使用说明书操作, 分别对分离的待检血清进行血清学检测。

注:+表示阳性;-表示阴性。

根据MCCP正向间接血凝诊断试剂盒说明书规定的被检血清判定标准进行判定。试验结果表明:所采集的30份被检血清效价均≥1∶8 (++) , 即被检羊只血清中均含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的抗体;根据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MMC正向间接血凝诊断试剂盒说明书规定的被检血清判定标准进行判定, 试验结果表明, 所采集的30份被检血清效价均≤1∶4, 即被检羊只血清中均不含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的抗体。

调查养殖户确认, 该羊群未曾接种过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疫苗, 说明该羊群感染的是由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引起的。

5 防治措施

在确诊为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与唇型羊口疮引起的混合感染后, 笔者对该羊群采取了如下防治措施。

5.1 治疗措施

1) 采用10%氟苯尼考注射液, 按每千克体重0.2 m L肌注, 每天1次, 连用3~5 d, 视治疗情况可延长至7~10 d。

2) 采用10%强力霉素注射液, 按每千克体重0.1 m L肌注 (重症者按0.2 m L) , 每天1次, 连用3~5 d, 视治疗情况可延长至7~10 d。

3) 中药治疗。每剂用黄芩30 g、前胡30 g、麦冬30 g、白芍30 g、黄柏30 g、板蓝根40 g、紫菀30 g、神曲50 g、栀子30 g、柴胡30 g、杏仁30 g、山楂50 g、连翘30 g、荆芥30 g、化橘红30 g、麦芽50 g、金银花30 g、枳壳30 g、瓜蒌30 g、甘草10 g, 适量水煎2次, 按每4只羊1剂, 每天分2次内服, 连用5~7 d。

4) 羊口疮皮肤处理。先将病羊口唇部的痂垢剥除干净, 用0.1%高锰酸钾溶液充分清洗创面, 然后用1%碘甘油涂抹创面, 每天1~2次, 至痊愈为止。

5.2 加强饲养管理

1) 羊群病健分离。将羊群分为发病羊、与病羊密切接触羊、与病羊无接触羊三类, 分开饲养, 给病羊柔软、易消化、适口性好的饲料, 保证充足的清洁饮水。饲料中补加精料、电解多维以提高羊群整体抵抗力。

2) 严格卫生消毒。彻底清理羊床下面长期积粪, 与适量生石灰混合后在远离羊场处堆积密封高温发酵处理。地面、污染场所用0.3%的烧碱泼洒消毒后冲洗干净。羊床、墙壁、用具用10%的漂白粉溶液喷雾或洗刷消毒。

3) 深埋病死羊尸。病死羊用不透水塑料布包裹后, 运至远离羊场的地方深埋处理。选择离羊场100 m之外的无人区, 找土质干燥、地势高、地下水位低的地方挖坑, 深度不少于1.5 m, 坑底部撒上生石灰, 再放入尸体, 放一层尸体撒一层生石灰, 最后填土夯实。

4) 紧急预防接种。对未出现临床症状的羊逐只检查体温和健康状况, 凡发热有病者不予注射, 其他羊只紧急接种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氢氧化铝灭活菌苗, 每只山羊皮下接种3 m L;同时用羊口疮弱毒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接种时按每头份疫苗加生理盐水至0.2 m L, 在阴暗处充分摇匀, 在口腔黏膜内注射0.2 m L, 以注射处出现一个透明发亮的小水泡为准。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 笔者跟踪调查至2013年12月底, 该场羊病得到彻底控制, 周围其他养殖场 (户) 无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及唇形羊口疮的发生。

6小结

1)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病理剖检、病原分离鉴定和实验室诊断, 确诊该批白山羊所患病为山羊支原体肺炎亚种和羊口疮病毒引起的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和唇形羊口疮混合感染。

2) 发病的羊群为外地引种, 未经检疫, 引进后没多久即见发病。按照我国动物防疫法的要求, 销售、引进动物均要经过检疫, 确认检疫合格后才可销售和引进, 这对减少动物疫病的蔓延传播和保护养殖户的利益非常重要。因此, 建议养殖户在引进羊只前应要求售羊方必须出示羊群检疫合格证, 并确认在产地免疫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和羊口疮15 d后再调运, 可以减少本病的发生[4]。

3) 该批白山羊从规模化舍饲到无经验农户家饲养, 饲养模式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该养殖户给予羊的饲料主要是收购的未干透的花生秧, 配合玉米、麸皮为主的自配简易精饲料, 饲料的突然变化对羊群产生了极大的应激影响, 导致羊群腹泻, 免疫力下降, 加上气候的变化, 促进了羊群疫病的发生。正确的做法是逐步变换饲料, 使羊只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饲喂青绿饲料要适量。

4) 该养殖场设施的简陋及管理的粗放也是促进羊群发病的重要因素。羊主人听说生石灰可以消毒, 就只购买了一袋生石灰, 偶尔在羊舍内撒布一些, 而没有其他消毒措施, 就认为消毒彻底了。此外, 羊群饲养密度过大, 每只羊活动范围仅为羊床上不足1 m2的地方, 羊床下的积粪有一尺厚, 羊群引入后就从未清理过, 为了保暖, 冬天羊舍窗户很少打开, 通风、透光性比较差, 这些都是诱发羊病的因素。因此, 加强日常饲养管理、降低饲养密度、加强饲料营养、增加羊群的运动量、提高羊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都是预防疾病的重要基础性工作[5]。

5) 养羊过程中, 应每天对羊群动态、静态、食态进行仔细观察, 及时掌握羊群健康状况, 发现异常及时请有经验的兽医诊治, 在没有确诊的情况下不能乱用药。

6) 对于养羊较多的地区, 地方畜牧兽医部门既应加强对养羊场 (户) 防疫知识的宣传, 又应加强出诊兽医技术人员的羊病知识培训, 防患于未然, 提高羊病防治的针对性,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减少误诊误治情况。

参考文献

[1]储岳峰, 赵萍, 高鹏程, 等.羊霉形体与霉形体病[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19) :8106-8108.

[2]贺英, 赵萍, 储岳峰, 等.由丝状霉形体山羊亚种引起的羊传染性胸膜肺炎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30 (2) :169-170.

[3]辛九庆, 李媛, 张建华, 等.一株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的分离鉴定与分子特征[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07, 29 (4) :243-248.

[4]王国堂.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治[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2, 28 (5) :132.

本地白山羊 篇7

近些年来, 由于忽视了选育保种工作, 从外地引进一些其他山羊品种, 无计划地进行杂交, 安徽白山羊优良性状存在着不同程度地下降, 群体数量迅速减少, 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保种, 安徽白山羊有趋于绝种的危险。

1 分布情况

安徽白山羊主要分布于淮北地区的阜阳市、亳州市和宿州市, 山羊存栏占安徽省山羊存栏量的70.3% (见表1) 。

万只

2 品种特性

2.1 外貌特征

安徽白山羊毛色纯白呈丝光, 被毛短、粗, 面部微凹, 鼻梁平直, 耳平伸, 稍向前招, 嘴尖唇薄。公、母羊都有角, 公羊角粗大, 向上向后, 向外伸展, 母羊角小, 呈镰刀状。公母羊胡须发达, 体躯短、深。母羊腹大, 背腰平直, 乳房紧缩呈球状, 后躯发育良好。公羊胸深, 前躯发达, 背腰平直, 有雄姿。公母羊四肢端正、健壮, 蹄质结实。

2.2 体重体尺

安徽白山羊个体中等, 羔羊初生重与每胎产羔数和羔羊的性别有密切关系, 初生公羔平均体重1.67 kg, 母羔体重1.55 kg (见表2) , 成年公羊平均36.3 kg左右, 母羊26.1 kg左右 (见表3) ;在各阶段的体尺与增重情况相一致 (见表4) 。

2.3 繁殖性能

安徽白山羊性成熟早, 有的三月龄即发情。一般初次发情在四月龄左右并开始配种。母羊繁殖的最适宜年龄在2~5岁, 以后繁殖率逐年下降;母羊一年四季均可发情, 但多集中在3~4月份和9~10月份;怀孕期在145~156 d之间;一般每年两胎, 平均每胎产羔率288.1%, 每胎产2~4羔的约占81.43%, 最多的可产8羔, 产单羔的多见于初产母羊 (见表5) 。

kg

kg

cm

公羔三月龄开始配种, 配种能力最强年龄是2~5岁, 夏季炎热时, 公羊的性欲不强, 配种能力差, 受胎率也低。

2.4 板皮质量

安徽白山羊的板皮属于汉口路板皮。细密坚韧、拉力强, 分层性能好, 是制革的好原料。制成的皮革柔软、结实耐磨, 可做皮箱、皮衣、手套。板皮面积平均在1/3 m2以上, 板皮的质量与屠宰的年龄和季节有关。以8月龄至周岁板皮为优, 老龄山羊的板皮质量差, 冬季板皮质量最好, 夏季板皮质量最差。

2.5 产肉性能

安徽白山羊屠宰率高, 据24只周岁以内羊的屠宰试验, 屠宰率平均为47.66%, 周岁羊的屠宰率平均为50.92%, 成年羊的屠宰率平均为48.92%, 由此可见, 周岁羊比周岁以内和成年羊的屠宰率都高, 周岁羊的体重已达成年羊的78.5%, 因此, 商品羊以周岁左右进行屠宰较宜 (见表6) 。

安徽白山羊肉的品质好, 肥嫩, 鲜美、膻味少, 是寒冷季节人们喜爱的食品。

3 存在问题

十余年来, 由于先后引进国内外山羊品种改良本地山羊, 在提高羔羊初生重、母羊泌乳性能、产肉量等方面, 曾收到一定效果, 但由于无计划盲目杂交, 致使反映母羊重要生理指标的繁殖率明显下降。杂交母羊一般年产一胎或两年三胎, 且发情不明显, 产羔数低 (见表7) , 严重影响了养羊业的健康发展, 有的用杂交公羊冒充纯种公羊, 难免出现近亲繁殖, 造成品种退化。现有山羊品种混杂, 安徽白山羊品种日趋减少, 如不采取有效措施, 有濒于灭绝的危险。

4 保护与开发

安徽白山羊是优良的地方品种, 它具有耐粗饲、适应性强、繁殖率高、板皮优等特点, 是不可多得的山羊品种, 也是宝贵的品种资源, 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保护。

4.1 建立安徽白山羊扩繁场

建立安徽白山羊品种扩繁场, 担负本品种选育提高的工作并担负提供种羊的任务。从偏僻农村养羊户中筛选出300只头部适中、有角、颈短、四肢稍矮、被毛纯白、无肉垂、后躯发育良好, 具有明显安徽白山羊外貌特征的作为核心种母羊, 选择体格健壮、胸深、前躯发达、背腰平直、雄性明显的安徽白山羊公羊30只, 进行提纯复壮, 在稳定安徽白山羊适应性强、耐粗抗病、产羔率高、板皮质量好的基础上, 努力提高其泌乳力和羔羊成活率, 提高生长速度和增大体型。向保护区内提供安徽白山羊基础母羊群, 逐渐扩大白山羊品种覆盖面。扩繁场积极开展人工授精技术, 为保护区内农户饲养的母羊配种。

4.2 建立安徽白山羊品种保护区

以养羊比较集中的阜阳市为中心, 向亳州市和宿州市辖区扩展建立安徽白山羊品种保护区, 保护区内严禁引进任何外来品种的公羊, 严禁随意引种杂交, 由扩繁场提供基础母羊, 利用3~5年左右的时间, 使安徽白山羊分布整个皖北地区。

4.3 有计划地开展山羊杂种优势的利用

保护区外有计划地开展山羊杂种优势的利用。20世纪90年代末期安徽省大部分地区引进了南非波尔山羊对本地羊进行了改良, 并取得一定成效, 要认真总结经验, 制订出详细的改良计划, 以经济杂交为主, 慎重使用级进杂交。种羊务必使用符合种用要求的纯种, 不要以劣充好, 不要使用杂交羊作种羊, 发挥杂交一代的优势, 努力提高生产性能和商品价值。

安徽白山羊品种保护工作任务重, 涉及面广, 要求高, 技术性强, 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 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 拯救这一难得的优良地方山羊品种。

摘要:安徽白山羊是优良的地方品种, 近些年来, 由于忽视了选育保种工作, 群体数量迅速减少, 有濒于灭绝的危险, 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保护。首先要建立安徽白山羊扩繁场, 担负提供种羊的任务。其次建立安徽白山羊品种保护区, 严禁随意引种杂交。第三有计划地开展山羊杂种优势的利用, 努力提高其生产性能和商品价值。

【本地白山羊】推荐阅读:

本地搜索01-20

本地节目07-01

本地网络07-25

本地市场08-12

本地资源08-26

本地应用09-02

电信本地09-15

本地企业12-11

本地黄牛12-15

本地人才12-26

上一篇:移动互联信息安全论文下一篇:四氮唑乙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