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精选12篇)
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 篇1
在目前计算机教学中, 经常学习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学方法, 注重知识条理及细节, 突出了计算机的“学科”性而淡化了计算机的特殊的“工具”性。老师讲得多, 讲得细, 学生记得多而练得少。计算机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 革新了过去单纯讲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 带来了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注意到计算机学科不仅是一门既动手又动脑、应用与技术高度结合的新学科, 而且还给予教师若干创新的启迪, 激起了学生和教师投身于计算机学科研究的极大热情。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启发─范例─创新─评价”的四环节教学法。
1 启发
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 要激发学生兴趣, 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在计算机语言教学过程中, 有意识激发学生兴趣, 吸引学生注意力, 将学生引入一定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到的新知识。
例如在学习C语言时, 首先向学生介绍C语言的实用性、易学性特点, 并给学生演示用C语言编写好的程序, 使学生亲自感受计算机的本领。演示用C语言编写的计算机数学问题的程序、用C语言编写的音乐的程序、用C语言编写的图画制作和动画设计程序。让学生对此产生极大的好奇心, 思维活跃起来, 并开始思考怎样实现计算机的这些功能, 并渴望马上去学习掌握这些技能。
在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要围绕某一课题创设有利于所学内容的情境, 使学生能围绕问题主动展开学习。例如在讲到C语言中的FOR循环语句时, 可以基于以前学过的IF-THEN和GOTO语句来讲解。用两种不同的语句来解决同一个问题, 既比较了两者的区别, 又能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加深对FOR循环语句的认识和理解, 以达到结合运用、巩固提高的目的。而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作用, 使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 提高了教学效率。
2 范例学习
范例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所学知识的难度, 保持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 设计恰当的教学范例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例如, 编程序求S=2+4+6+…+100问题, 这是循环语句典型的求累加的问题。教师先给出已经编好的程序, 让学生对照范例一边上机, 一边分析和讨论, 从模仿中体会用循环语句编程的方法。这种学习方法取得的教学效果会比较明显。
3 创新
当学生解决上述问题后,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另外设定范例中各单项式的值而把它变成其他累加问题, 如可以求100以内的奇数和、偶数和、各数的平方和等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学生会主动地去阅读大量课外书籍和相关的报刊杂志, 并彼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他们通过归纳总结, 从中找出累加问题的通项公式, 即Sn=S0+An (S0=0) , An再根据不同题目而定。范例中An=2n, 在求奇数和中则为An=2n-1。然后可以通过两个公式的分析确定循环变量, 通过循环语句编出相应程序。这样, 虽然只学习一个例题, 却学会了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 学生就可以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 解决相关问题, 从而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评价
当完成某一课题教学时, 让学生自己总结和评价, 教师适当指导。同学间、同桌间可以讨论、交流, 互相取长补短,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可在讨论中使问题一步步深入, 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从中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 自己去纠正错误或片面的认识。一位学生在学习笔记中写道:“老师的启发引起了我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由一个个小问题学起, 一边学习一边掌握, 遇到困难向同学请教, 并与大家一起讨论, 向同学介绍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吸取其他同学好的做法, 了解了自己的优缺点。”
总之, 通过上述四个教学环节,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高效而充满活力, 使计算机教学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 篇2
一、思想方面
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教育事业,各方面约束自己,鞭策自己,对自己要求更为严格,力争在思想上、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使自己的思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对自己思想上有了更加高的要求。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
二、教学、工作方面
这学期主要担任信息技术教学和学校电脑设备的检修、维护等工作。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提高业务水平,向有经验老师请教的基础上,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发展进步。除了听课,评课,参加教研组教研活动外,我还注意到要自学。从思想上,端正自己;从行动上学电脑技术,学教学技能等;在生活上注意形象,为人师表。
继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
1、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探究欲望,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领悟信息文化内涵。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在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重组教学内容。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充分关注个体差异,设计分层次的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解决具体问题的不同技术思路。对学习起点较低的学生,要多鼓励、多帮助,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少限制、多支持,鼓励自主探究。
2、努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课堂中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无论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上都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比如:我们学完文字处理软件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电子作品,确立作品的主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创作出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与一体的电子报刊,主题选择方向可以是环境保护、西部开发、世界无烟日、科技活动周、机器人、奥运等。老师给出作品要求,给学生两节课时间,可以上网搜集素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电子报刊的制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协作学习的习惯。可以从作品的思想性、科学性、创造性、艺术性、技术性几个方面给打分,全面给出评价,使学生得到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3、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完善以及改变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① 任务驱动。“任务驱动”教学强调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培养技能、形成能力,提升素养。在“任务驱动”中所设置的任务要求做到科学、适当、适度。
③ 启发式。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主动获取知识。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和学习,主动思考和实践。
④ 讲授法。信息技术教师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做成各种教学课件,借助于有关设备,边讲授边操作,讲练结合,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⑤ 分层递进教学法。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实行分层施教、分层测试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促进各层次学生不断递进的机制,开发学生潜能,发展个性,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四、总结
浅谈《计算机一级》课堂教学方法 篇3
课堂教学方法质量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倡导多维互动课堂已势在必行。现在的学生有着当代青少年的独特个性,浮躁、活泼、叛逆、特立独行已成为现在学生的特点,新的时代特征要求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必须做出一定的调整。因此,目前的课堂教学不应该只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一维),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多维),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上来,形成一个双向交流的互动,变一维为多维,变静态变为动态,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方法上的变革,从而带动学生学习方法的革新。笔者经过几年来课堂教学实践的摸索,对课堂教学方法创新、师生互动、共同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浅谈几点认识。
一、在角色准确定位中建立多元化的课堂学习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知识的获得是建构的而不是接受传输而来的,知识的建构来源于活动知识存在于活动之中,学习活动的情境是知识的生长点和检索线索。其学习理论奠基人让·皮亚杰﹙Jean Piaget﹚指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主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结合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从建构主义的理论中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学生的角色不能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应是积极的知识探索者;在我们的课堂学习环节中,学习不仅仅是学生的任务,他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探讨的过程;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角色定位环节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应该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前者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后者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在设计与组织教学环节时,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思考:如何根据学习内容选择学生自身经验之内的情景与活动?如何把学习内容设计在学生自身经验够得着的情景与活动中?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层层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如何实现课堂学习内容在课后的有效延续,而不仅仅只是通过机械作业这一种手段?我认为这些观点归根结底是教师从“人”的角度思考和度量学生,课堂教学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生命的活动过程。
我在讲授《计算机一级》之前,我就和学生讨论了计算机在实际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你们最常应用网络技术做什么?实际上我这个问题就是为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以此为根据设计制作课件。事实证明这个环节很重要:我的课堂教学经常从学生日常计算机应用以及遇到的问题着手,教学中把理论知识与操作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先理论后实践,边理论边实践;遇到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尖锐问题”,我经常建议学生阅读教材,或者给学生开设书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得到知识形成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把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而不是一味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我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中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的师生互动环节从课堂延续到了课后。我们一起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在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中一起体验创造和成功的欢乐。
二、精心设置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从事一项活动的内在动力,是入门的先导。有了学习兴趣,才会有学习动机。在教学设计环节中,我结合教学目标,选择切入度高、典型性、趣味性强的教学案例来设置教学情景,吸引学生关注,激发学生兴趣。比如,我在讲述“计算机病毒”时明确告诉大家,“病毒”就是一种特殊的计算机程序,当你的计算机运行系统出现“漏洞”时,容易被“病毒”侵入,并且把著名的于2013年7月去世的年仅35岁的白帽黑客巴纳比·杰克(Barnaby Jack)的故事介绍给大家:他是在准备去拉斯维加斯,演示如何黑掉一个心脏起搏器前夕去世的,而在2010年黑帽大会上他演示利用程序漏洞攻击ATM取款机,让其疯狂吐钱后成为知名度极高的世界顶级白帽黑客。在讲授图片操作时,让学生自己利用系统自带“画图”软件,先随意画出各种图案,然后我再以某个学生的“作品”为例,用“菜单”中的命令对其进行修改和加工,在操作的过程中把每一步的变化及其原因都阐述清楚,完成后再与原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直观地感觉到前后差别。通过这种方式,教会他们使用“画图”软件中的各个命令。
教师实施课堂情景设置需要大量的教学素材,这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勤于收集认真归类,做个“有心人”。教师在选择素材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须注意素材的“切入度”:源于生活、切入教材、激发兴趣。同时,教师还必须针对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梯度、有思维含量的设问,设置的问题必须要有启发性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必须避免简单机械的判断类设问,这类设问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颓废,丧失或转移兴趣与注意力。教师更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在他们的困惑点上设置情真意切的问题,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和心理、情感体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惟其如此,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而使课堂的教学更有实效。
三、运用生动幽默的课堂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授课氛围
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学生互动兴趣。计算机基础理论部分比较枯燥和抽象,比如学生开始时就很难理解计算机最终能识别和执行的命令都是由“0”和“1”组成的这一理论,所以我通过利用电影《非常小特工》中接近尾声的一个环节:小特工的父母通过把大批机器人控制程序中“0”、“1”互换的方式快速地化解了机器人的攻击,使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了这一原理。如果我们在表述抽象深奥的理论知识的时候,注意表达方式上的变化,注意表达方式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幽默感,把深奥的道理淺显化,给抽象理论增添些感情色彩,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学起来感到轻松愉悦。
四、关注学生课堂状态,注重加强师生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状态: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情绪是否高涨,学习的主动性积不积极,思考问题的质量高不高,对新知识的理解获取程度怎么样?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及时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调整,在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成长。
教师在看台上必须学会仔细倾听。倾听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是打消学生顾虑获取学生学习信息反馈的最有效方式。课堂上,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当学生出现错误操作时,不要简单打断他,要耐心地查看他错误产生的原因,并告诉他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原因。教师要善于把承认、接纳和关心的信息传达给学生。教师可以运用面部表情、竖起大拇指、OK等手势、放松的动作或简单的招手等各种手势来表达感情,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就能使学生互动收到良好的效果。有时,对学生一个真诚的微笑就如同说:“我关心并支持你”。比如在讲授电子表格的函数计算时,我将几个嵌套公式集中在一起,并告诉学生仔细观察函数中的提示信息,以便输入正确的公式格式。并且要事先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设计好题目,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公式来计算,从而得出正确的结果。并且毫不吝惜地赞扬他们:“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把这么复杂的公式掌握到这种程度已经很棒了,再通过下节课的加深练习,你们就会完全掌握了。”
讲台是教师的舞台,在这里教师不仅仅是演员,学生不仅仅是观众,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这个舞台上的精灵,在这个舞台上没有主角与配角之分,只有师生之间的共同参与才能左右这幕大剧的成功与精彩程度,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积极的情感互动,课堂才会充满活力,学习才能真正具备内驱力。
参考文献:
[1]马香.课堂互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影响.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江建.什么是真正的师生互动.人民教育
浅谈《计算机一级》课堂教学方法 篇4
一、在角色准确定位中建立多元化的课堂学习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 知识的获得是建构的而不是接受传输而来的, 知识的建构来源于活动知识存在于活动之中, 学习活动的情境是知识的生长点和检索线索。其学习理论奠基人让·皮亚杰﹙Jean Piaget﹚指出: 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 ( 经验论) , 也不是主观的东西 ( 活力论) , 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结合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 从建构主义的理论中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中, 学生的角色不能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应是积极的知识探索者; 在我们的课堂学习环节中, 学习不仅仅是学生的任务, 他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探讨的过程;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角色定位环节中, 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应该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前者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 后者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在设计与组织教学环节时, 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思考: 如何根据学习内容选择学生自身经验之内的情景与活动? 如何把学习内容设计在学生自身经验够得着的情景与活动中? 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层层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 如何实现课堂学习内容在课后的有效延续, 而不仅仅只是通过机械作业这一种手段? 我认为这些观点归根结底是教师从“人”的角度思考和度量学生, 课堂教学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 更是学生生命的活动过程。
我在讲授《计算机一级》之前, 我就和学生讨论了计算机在实际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 你们最常应用网络技术做什么? 实际上我这个问题就是为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以此为根据设计制作课件。事实证明这个环节很重要: 我的课堂教学经常从学生日常计算机应用以及遇到的问题着手, 教学中把理论知识与操作实践有效结合起来, 先理论后实践, 边理论边实践; 遇到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尖锐问题”, 我经常建议学生阅读教材, 或者给学生开设书单,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得到知识形成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把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而不是一味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我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中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我的师生互动环节从课堂延续到了课后。我们一起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在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中一起体验创造和成功的欢乐。
二、精心设置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 兴趣是从事一项活动的内在动力, 是入门的先导。有了学习兴趣, 才会有学习动机。在教学设计环节中, 我结合教学目标, 选择切入度高、典型性、趣味性强的教学案例来设置教学情景, 吸引学生关注, 激发学生兴趣。比如, 我在讲述“计算机病毒”时明确告诉大家, “病毒”就是一种特殊的计算机程序, 当你的计算机运行系统出现“漏洞”时, 容易被“病毒”侵入, 并且把著名的于2013年7月去世的年仅35岁的白帽黑客巴纳比·杰克 ( Barnaby Jack) 的故事介绍给大家: 他是在准备去拉斯维加斯, 演示如何黑掉一个心脏起搏器前夕去世的, 而在2010年黑帽大会上他演示利用程序漏洞攻击ATM取款机, 让其疯狂吐钱后成为知名度极高的世界顶级白帽黑客。在讲授图片操作时, 让学生自己利用系统自带“画图”软件, 先随意画出各种图案, 然后我再以某个学生的“作品”为例, 用“菜单”中的命令对其进行修改和加工, 在操作的过程中把每一步的变化及其原因都阐述清楚, 完成后再与原作品进行比较, 让学生直观地感觉到前后差别。通过这种方式, 教会他们使用“画图”软件中的各个命令。
教师实施课堂情景设置需要大量的教学素材, 这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勤于收集认真归类, 做个“有心人”。教师在选择素材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须注意素材的“切入度”: 源于生活、切入教材、激发兴趣。同时, 教师还必须针对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梯度、有思维含量的设问, 设置的问题必须要有启发性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 必须避免简单机械的判断类设问, 这类设问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颓废, 丧失或转移兴趣与注意力。教师更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心理实际, 在他们的困惑点上设置情真意切的问题, 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和心理、情感体验,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惟其如此, 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而使课堂的教学更有实效。
三、运用生动幽默的课堂语言, 引导学生进入授课氛围
以生动形象的比喻, 激发学生互动兴趣。计算机基础理论部分比较枯燥和抽象, 比如学生开始时就很难理解计算机最终能识别和执行的命令都是由“0”和“1”组成的这一理论, 所以我通过利用电影《非常小特工》中接近尾声的一个环节: 小特工的父母通过把大批机器人控制程序中“0”、“1”互换的方式快速地化解了机器人的攻击, 使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了这一原理。如果我们在表述抽象深奥的理论知识的时候, 注意表达方式上的变化, 注意表达方式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幽默感, 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给抽象理论增添些感情色彩, 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让学生学起来感到轻松愉悦。
四、关注学生课堂状态, 注重加强师生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 为达到教学目标, 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状态: 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 情绪是否高涨, 学习的主动性积不积极, 思考问题的质量高不高, 对新知识的理解获取程度怎么样? 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及时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调整, 在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成长。
教师在看台上必须学会仔细倾听。倾听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是打消学生顾虑获取学生学习信息反馈的最有效方式。课堂上, 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当学生出现错误操作时, 不要简单打断他, 要耐心地查看他错误产生的原因, 并告诉他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原因。教师要善于把承认、接纳和关心的信息传达给学生。教师可以运用面部表情、竖起大拇指、OK等手势、放松的动作或简单的招手等各种手势来表达感情, 激励、唤醒、鼓舞学生, 就能使学生互动收到良好的效果。有时, 对学生一个真诚的微笑就如同说: “我关心并支持你”。比如在讲授电子表格的函数计算时, 我将几个嵌套公式集中在一起, 并告诉学生仔细观察函数中的提示信息, 以便输入正确的公式格式。并且要事先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设计好题目, 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公式来计算, 从而得出正确的结果。并且毫不吝惜地赞扬他们: “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 能够把这么复杂的公式掌握到这种程度已经很棒了, 再通过下节课的加深练习, 你们就会完全掌握了。”
讲台是教师的舞台, 在这里教师不仅仅是演员, 学生不仅仅是观众, 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这个舞台上的精灵, 在这个舞台上没有主角与配角之分, 只有师生之间的共同参与才能左右这幕大剧的成功与精彩程度, 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积极的情感互动, 课堂才会充满活力, 学习才能真正具备内驱力。
参考文献
[1]马香.课堂互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影响.科教新报 (教育科研) .
[2]江建.什么是真正的师生互动.人民教育
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 篇5
一、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整合的意义
初中计算机教学的目的主要在于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促使其能够通过主动学习熟练掌握计算机运用及操作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从而能够有效地与实际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
就目前的初中计算机教学现状而言,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1)教学内容过多,但课时相对较少,导致学生在有限的接受能力范围内无法快速吸收所学知识;(2)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具有操作性的实践过程。因此,必须针对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的现状,对教学方法实施科学的改进,必须以学生为本,围绕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生活经验、计算机学科的人文特点及实践特征,促进教学方法的有效整合,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发挥学科的特色。
二、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整合的探究
初中计算机作为一门新兴的教学课程,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因此,这门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锻炼学生实际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其课堂教学方法的整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以兴趣带动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计算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学生必须具备足够的积极主动性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吸收相关的知识,所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设置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采用情境教学法向学生传授计算机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之后熟练地运用到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一般无法完全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但是教师可以将学生生活中时常接触的计算机信息运用到教学中,学生在产生熟悉感的同时,其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2.促进理论与实际生活的结合
一般来说,学生接受计算机理论知识后,其掌握程度会受到理论是否付诸于实践的直接影响,若学生将理论充分运用到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则其对知识的印象会更加深刻,长此以往,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也会不断提升。因此,在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学生受课堂的限制,无法在计算机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接触实际生活,这时教师就需要在教授时引入现实生活的相关信息。
3.课后讨论
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较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要的互动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课后讨论环节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可以由老师提问,学生自由讨论,以掌握学生知识接受程度,也可以由学生提问,老师负责解答,这样就可以将整堂课的教学内容整合起来,形成紧密的知识结构。
三、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实践
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实践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帮助其更好地掌握知识,但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却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1)对整合之后的教学性质认识存在盲区;(2)在经整合的教学方法的应用上出现误区。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在其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是引导者,但不是掌控者,虽然要从学生角度出发,选择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充分理解经整合的教学方法实践的性质和意义,实现丰富实践与枯燥理论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计算机技术作为一股新鲜的、强势的力量,在社会的发展中已越来越体现出其无可比拟的价值。与此同时,初中计算机教学应顺应潮流,不断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整合与实践,才能促进初中计算机教育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黄祖苗。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整合及实践分析[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02):111,113.
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 篇6
【摘要】中职教育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的特点,中职教育模式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很快,可学生入学时掌握计算机的水平还是参差不齐,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如何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效率,是目前中职计算机教学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 课堂教学 效率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39-01
一、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计算机这门学科更新发展变化的比较快,可教材内容往往都已经过时了,有最前沿知识的书少之又少。教材没有专业特色,与专业应用联系不紧密。加之中职学生都是来自四面八方的,由于地域经济文化及家庭的影响,学生在接触电脑的时间上都是不一致的。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对本课程的学习不重视,有消极的学习情绪。教师教学的方式一般都是先讲解知识点,然后运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演示操作,最后上机给学生予以辅导。所以目前在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讲授理论知识时,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非常疲倦;教师在演示操作时,学生又往往眼高手低。整个的学习过程,变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表演。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简单记忆和积累,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上机实践就成了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环。大部分中职学校局限于学校规模、师资、财力等因素,普遍来说,一个教师要负责几十个学生的辅导工作,有的学校甚至出现一个教师辅导上百人上机的情况。由于任课老师精力有限,不可能对所有学生都予以有效指导。
二、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多媒体教学与实际操作演示相结合
随着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制作过程中将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融为一体,使得课堂讲授过程中,板书时间减少,可加大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菜单、窗口、操作步骤这些无法通过黑板板书出来的元素,多媒体课件充分体现出了其优势。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将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直观呈现,动静结合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若能将多媒体教学与实际操作演示结合起来,将能更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将桌面、窗口、菜单、图标、应用软件的使用,利用多媒体讲解后,再辅以真实环境下的实际操作演示,将每一步操作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强调应注意的细节,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加强记忆掌握。
2.运用启发诱导式教学
启发诱导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认知心理、知识结构,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教师启发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通过学生自我感知、自我发现、自我探究,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真正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思想转变,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Word、Excel、Powerpoint是Office家族套装软件中三个非常重要的应用软件,也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三者在窗口、菜单上的操作基本相同,甚至有些功能也相同,因此可以让学生在掌握一种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通过联想,轻松学会其它办公软件的使用,优化教学效果。
3.运用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法是将原理相反、相关、相同的知识点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描述或说明,在对比过程中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利用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把握知识点的内在规律,接受新知识,发现其相似和差异,防止知识之间的混淆,促使学生掌握和巩固教学内容,使新旧知识的融汇贯通,知识系统化,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4.运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将基本知识点融合在具体、生动的典型案例中,以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用案例来带动知识点的学习,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过程大致分为这个四个步骤:分解为案例演示、分析讲解、指导学生动手制作、总结提高。例如在Powerpoint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可先行制作一个精美的相册,将素材的获取、新建演示文稿、插入图片、影片、声音、Flash、音频、视频、自定义动画、动作设置和超级链接等理论知识整合在一起,通过幻灯片放映,展示其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再逐步分析讲解各知识点,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并指导学生改进作品,最后进行总结提高,通过这一过程增强学生动手的能力和学习的信心。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实用技能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除了理论知识的教学外,应更注重于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在实践中获取和增强实际操作能力,达到熟练应用计算机的目的,因此上机实践课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必须制定一套完整的目的明确、内容具体的实践教学大纲,以此作为学生上机实践的指导,通过学生的反复练习,体会操作的技能技巧,将单个知识点的应用上升至全面综合运用。上机实践结束后,要求学生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对当次上机实践操作进行回顾总结,进一步增强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应理性对待上机实践过程中玩游戏的现象。比如在打字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使用金山打字通中的打字游戏,引发学生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打字速度与准确率,掌握正确的指法,为实现盲打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操作计算机的基本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计算机教师认真思考在新形势下如何更有效地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朝着“培养全面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方向发展,让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能更好地造就技工人才。
参考文献:
[1]孟宪峰.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考试周刊.2016(16)
[2]薛堂.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职教通讯.2014(09)
计算机教学方法探索 篇7
一、采用非线性教学。
计算机课程内容丰富, 其内容体系结构呈非线性的特点, 高中阶段学习计算机课程是在不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发展、不了解计算机的体系结构、组成原理, 不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学习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上网冲浪等。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 再学习操作系统是可以的, 同时先学习处理软件的应用, 再学习操作系统也是可以的。虽然教材按线性的结构编排, 而教学完全可以由教师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用非线性顺序安排, 有时还能收到比线性结构教学更好的效果。我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常听到学生的抱怨:一开始对计算机课程充满好奇和兴趣, 很想学好。然而老师讲计算机的产生、发展, 计算机的软、硬件系统、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文件系统等, 上机也只是中英文输入练习。一个多月下来, 感到计算机那么枯燥无味、苦涩难懂, 计算机除了打字以外, 自己还不能做任何事情, 渐渐地学生的兴趣就消失了。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先讲应用软件, 然后让学生做些具体的事性, 使学生实实在在的感受到计算机有很大的作用, 再讲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对不能熟练输入汉字的学生每次上机前可进行30分钟的文字输入练习, 然后进行应用软件的操作。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可以确保学生有充足的上机时间、确保学生上机时有事可做, 对学生个体经验的形成有积极的意义。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学生的个体经验。
计算机课程具有活动课的特点。活动课主要是指导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及时信息, 促进学生情意、动作技能和认知协调发展而设计的一系列以教育性交往为中介的学生主体性活动项目和方式。高一段的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可以说是知之甚少, 为了培养其学习兴趣, 可以采取他们易到接受的教学方式, 以活跃课堂气氛。如在讲授windows中学习鼠标的使用时, 可以让他们玩windows中自带的小游戏。让其在玩的过程中知道鼠标的使用方法 (单击、双击、拖动) , 在逐步的操作中自己学会获取信息的能力, 最终应用获取的知识, 将知识内化, 解决其它各种实际问题。计算机这一学科的学习和应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思维, 学生在活动中可以相互讨论, 使学生在发现中学习, 在互助中学习, 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得个体经验, 通过体验学习的过程获得自主发展。根据活动课的特点, 针对计算机学科的教学不能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理论。
三、引导学生积极、独立思考与探索,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 篇8
1 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改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与能力发展为目标。计算机课程和其他课程相比有其特殊性, 比如《PASCAL语言》《C语言程序设计》等不能简单以公式证明、定理证明或者概念阐述来讲授教学内容。其教学的主要部分程序设计分析, 特别是分支、循环和嵌套很复杂, 所以在上课之前确立严格的课堂管理规则, 学生和教师严格执行, 在课堂中创设一个优化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氛围和环境。调动学生的自控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保障计算机课堂教学顺利完成。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要想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注重计算机课课堂管理, 计算机专业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将理论课引入机房, 精心设计案例和作业,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习。计算机课程有一点的难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很多时候在讲知识点之前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讲分支结构时, 可以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题目:评奖评优。假设85分以上的优秀等级, 75分以上的良好等级, 60分以上的及格等级, 60分以下的不及格等级。让学生思考如果设置判断条件, 满足此条件以后该执行什么样的语句, 不满足此条件又该执行什么样的语句, 然后可以分小组练习或者独立思考。这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都很高, 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也就提高了。再比如在《Visual Basic》实例练习中有个实例是要打印条形码, 条形码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使用的书本、练习册、部分文具, 日常生活用品等等, 都有条形码。去图书馆借书也是扫描条形码, 去超市购物扫描条形码购物等等。学生对条形码就会很有兴趣, 接着引入实例说明:实现在窗体上生存条形码并将条形码打印的功能。运行程序后, 在文本框内输入正确的条形码编号, 在窗体上显示相应的条形码, 如果输入的条形码编码不正确, 则不显示条形码。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条形码的线粗。设置完成后, 单击“打印”按钮, 将条形码打印出来。让学生思考该如何放置控件, 放置什么控件可以实现生成条形码的功能, 设置什么样的语句能实现所需的功能呢。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被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很好。因此在类似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下面几点:严格要求, 加强课堂管理;巧妙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亲手操作,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习竞赛, 调动学生荣誉感;教学互动, 兼顾各层次学生。
3 加强教学方法创新,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1 任务驱动法,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结合具体实例利用多媒体设备讲授重要知识点, 运用“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法, 将所讲知识点设计成“任务”, 在讲解任务的同时让学生参与进来。比如在《Visual Basic》的“文件处理”章节中就可以布置任务:设计繁简字体转程序, 可以通过本程序查询繁体字的写法, 也可以查询繁体字对应的简体字是什么。技术要点有:繁简字体的转换时通过使用API函数LCMap String来实现的, 教师介绍API函数LCMap String函数的语法及函数说明, 让学生理解LCMap Sring函数将一个字符串映射到其他位置, 执行指定的区域设置相关转换。然后要求学生新建一个VB工程, 在窗体上添加两个Lable控件, 两个Text Box控件和两个按钮控件, 分别设置其属性并程序代码设计。学生将问题具体化, 小任务逐个完成获得成就感, 并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 提高了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
3.2 “发现式”教学法, 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的知识能力
学生在教师讲授知识的同时也要能够独立思考, 发现新知识, 具有探索问题的能力。“发现式”教学法让学生从“学会”提高到“会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使用“发现式”教学法,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 小组讨论, 教师鼓励和指导, 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提高了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在《Visual Basic》的“繁简字体转换”教学中, 教师先介绍将简体转换为繁体字的代码, 教师要把简体转换为繁体字的代码要讲透彻, 逐条语句讲解, 让学生理解每条语句的顺序及其功能, 然后由学生去思考该怎么放置语句, 设计的函数应该怎么修改其参数, 如何才能设计将繁体字转换为简体字的代码。学生在逐条分析语句的同时注意每条语句的作用然后举一反三, 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从而提高了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
3.3 分层次教学法, 全面提高学生成绩, 增强学生信心
学生的来源不同, 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千差万别。因材施教, 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千差万别, 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好, 教过的知识点很快就能掌握, 而有些学生接受能力弱一些, 同样的问题讲两遍甚至更多遍才能理解, 因此需要对学生分层次教学,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 个别辅导可以避免层次比较低的学生因为没有其他同学学的快而产生惭愧之情, 适当给予他们鼓励, 会大大的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对于层次比较高的同学可以在他们完成基本任务以后对他们提出更高要求, 比如增加练习题目的数量或者增加同类型题目的难度, 让他们自由发挥, 独自解决难题等等, 在表扬的同时激励他们要有勇攀高峰的勇气。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兼顾所有的同学, 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 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
4 提高教师教学素养, 总结经验继续学习
教师要想教的好, 首先自己要有过硬的知识储备, 大家知道计算机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相当的快, 计算机专业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与阅历, 在教育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多与同行交流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多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增加新知识, 参加计算机方面的集训等等。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 教师教学的劲头足了, 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也提高了。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 计算机技能已经成为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职业院校计算机课程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以适应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笔者分析如何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 提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课堂,教学理念,课堂兴趣
参考文献
[1]刘梅.浅谈计算机分层教学[J].中小学电教 (下半月) .2010 (03) .
[2]赵锦.浅谈在计算机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4 (03) .
[3]何旭.计算机课堂教学辅助系统的结构及应用[J].贵州商专学报.1993 (03) .
[4]张华彬.利用Net Meeting实现计算机课堂教与学的同步[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8 (Z1) .
[5]石成诚, 朱千金.创建“进程化”的计算机课堂[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1 (02)
计算机教学方法浅谈 篇9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使学生改变对计算机理论知识枯燥乏味的看法, 可以在教学中采用一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1. 比喻法
计算机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 不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作为老师应化繁为简, 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 这就需要老师多钻研教材教法。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 运用比喻的方法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如在讲计算机的组成时, 我根据它们在计算机中的作用及工作过程, 把内存、外存分别比作工厂的车间与仓库, 把CPU比做机器, 这样通过这一生动的比喻来使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各自的功能。这样, 学生就会很容易弄明白内存与外存的工作原理。类似的比喻法还有很多。
2. 悬念法
上课时, 教师先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想如何解决。如在数据库教学中, 告诉学生可以利用数据库处理全班学生的各种情况:如将考试的成绩求和、求平均值和排名次, 对学生基本情况进行查询、显示、修改等。在讲程序设计时, 先找出数学上的一些有意思的问题, 如“百钱买百鸡”、“求任一数是否素数”等, 告诉学生可以用程序来解决。通过设置一些悬念,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觉得学习计算机能够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从而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3. 成果展览法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作欲望, 在一定时候搞一些计算机竞赛如中英文比赛、文字编辑排版比赛、程序设计比赛等,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展示出来。
二、将多媒体引入教学, 使教学过程生动、形象
多媒体技术是以数字化为基础的集通信技术、传播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技术, 将多媒体引入教学, 能把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联系在一起, 降低了学习难度, 使一些难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知识, 显得浅显易懂, 从而使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新知识, 也能激发他们对学好计算机的热情。同时, 也使课堂朝着图文、声、像并茂的智能化方向发展,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 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三、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
上机操作时, 学生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相对比较自由, 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 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也能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比如在课堂的开始, 让学生自己试着去尝试, 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结果, 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很多学生在上机操作时, 不想看书, 可以用具体的任务促进学生对书面知识的学习。例如, 在学习Windows文件的基本操作时, 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对文件夹进行建立、改名、复制、移动、查找等;学习Word字处理软件时, 可以给学生展示样本并布置具体录入和编辑、排版任务。总之, 通过具体的任务、明确的目标来约束学生操作练习, 避免了上机的盲目性,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耐心辅导, 合作学习, 共同进步
学生们在进行上机操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简单的, 也有复杂的。这时, 我们应该站在与他们平等的角度和学生共同探讨, 相互切磋。作为教师, 一定要认真对待学生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并根据其个人实际情况做出不同的解答, 有的需要演示操作过程, 有的需要直截了当的回答, 有的需要用另一个角度将学生的思考引入深处。还可以挑选几个成绩好的学生和教师一起辅导, 这样学生会在相互的讨论中, 获取新的知识, 受到新的启发, 并且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也会非常高。
初中计算机教学方法探讨 篇10
目前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应该说, 他们之间的智力因素差异并不十分悬殊, 但非智力因素间的差异却很大。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 一般不是智力上的问题, 而是非智力因素所致。因此, 在进行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各种教学活动的设计, 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造就学生良好的性格。
一、重视计算机教学目的的教育,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需要是情感和情绪产生的基础, 正确的需要会使情感具有正确的倾向性。通过计算机各种新技术的产生、现状和发展的介绍, 结合本学校、本地区以及自己听到或看到的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科研、管理和信息传递等具体生动的实例, 使学生明确计算机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作用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 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社会的需要, 也是个人成才的需要。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和图片演示、组织参观等形式, 向学生展示我国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新成就, 介绍国外计算机研究的新动态,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深厚的、稳定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增强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中不断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
上机操作的过程是学生把已学的计算机知识用于实践的过程, 在上机实践中检验知识运用于初中的过程, 在上机实验中检验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初次上机的学生都有一种新鲜感和一股热情, 若不进行正确引导,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操作时遇到困难程度的增加, 这种热情会随之减退甚至消失, 而会感到单调和厌烦。例如, 指法练习, 当学生长期练习而进展不大时就会丧失信心。教师要充分利用个别教学的良好时机、加强学生的毅力和意志的教育, 引导学生自己反复尝试和探索, 而不是简单地指出来。
教师要正确设计好每一堂上机课内容、任务明确, 内容充实, 要强化进取意识, 有布置有检查。既要统管全局, 又要注意个别动向, 要因势利导, 让学生在初中中不断磨练自己, 百折不挠地去克服困难, 锻炼自身的意志品质。同时要经常性的开展爱护公物、节约用电、严守机房操作规程和遵守集体纪律等教育, 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正确看待学生玩计算机游戏的兴趣, 引导学生处理好各种关系
目前, 各种各样的计算机游戏铺天盖地, 这对学生的诱惑力是相当大的。有的学生一有机会就在计算机上玩游戏, 有着极大的兴趣, 严重地影响了学校正常课程的学习, 这种毫无节制的完全娱乐性的行为, 受到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普遍反对。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对计算机游戏, 一概否定, 或放任自流的做法都是极端错误的, 是不可取的。有些游戏含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有扩大学生知识面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选择游戏内容, 合理地安排时间, 有目的地、有节制、适当地进行一些游戏操作。教师要与家长取得联系, 积极发挥家长的监督作用。
教师要正确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和爱好好比是催化剂, 它能不断的促进学生去实现、去探索、去思考, 同时对学生智力发展也起到不断拓宽的作用。教师要启发学生的好奇心, 要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发展和巩固学生的求知欲, 真正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兴趣。
四、注意教师自身形象,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浅谈计算机教学方法 篇11
由此可见,计算机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专业技能。
一、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
1.计算机基本技能存在差异。由于学生的教育背景不同,接触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能力的程度各有差异。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很多城市计算机教育的起点已经延伸到了一些中小学,许多中小学生都能上网聊天、看新闻。但是仍有一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很陌生,他们很少使用计算机,有的学生甚至从未接触过计算机,感觉计算机深奥难懂,没有学好的信心。
2.学习兴趣不高。对于过去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来说,无论听讲还是看教师演示操作,都不能尽快进入到学习角色中完成上机实验练习。他们不知道从何提问、从何入手,甚至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上机课,这些学生不是发呆,就是练习打字软件,而其他一窍不通,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上机时间,还形成了恶性循环。对于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来说,他们觉得学习内容简单、刻板,没有新鲜感,实验课要么玩游戏,要么听音乐,不及时完成操作作业,不愿与教师沟通交流,眼高手低,计算机考试不能一次性通过。
3.教学方法单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一般教学就是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填鸭式介绍操作步骤,同时让学生记录操作难点或是常考题型等。学生听讲如走马观花,不能消化课堂知识,更不能学以致用,上机实验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二、改进措施
1.教学技巧改革
(1)注重师表作用。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以素质教育的理念为指导,把学生教育好。可见师表作用之重要!“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做到以专注的精神、充沛的精力和严谨的作风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对待每一节课都必须充分准备、精心设计,用好课堂教学时间,内容要充足。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因此,教师做事一定要“言必行、行必果”,为人师表。
(2)重视能力培养。计算机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计算机教学实际上就是教学生如何使用一些应用软件。而各种各样的软件涵盖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同时新的软件也以惊人的速度层出不穷。面对这种现象,教师没有时间也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教师可针对各式软件也有许多相通、相似之处的特点,进行对比和举例讲解,并让学生思考,达到“一门通,门门通”的效果。
(3)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计算机课上,应当营造一种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合作互助、共同提高的学习氛围,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的改革
针对计算机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这里我将混合式教学方式应用到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把传统教学方式与网上学习的方式结合起来,既可以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从学习中得到快乐。这里设计一条学习线路:
(1)必要的课堂学习。对于教学来讲,课堂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课堂学习可以让教师及时地解决学生的问题,并且把自己的知识与实践整理出来,展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这些展示能够从中吸取经验与知识。俗话说“老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前提是要将学生领入这个课程。其次是实践能力,教师对于实践过程要点到为止,不能从头到尾演示,只是让学生模仿就可以完成,这样达不到学生学习的目的。
(2)课堂外的学习。混合式的学习模式倡导自定步调与同步的学习体验,除了课堂上的学习以外,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系统进行课堂外的自定步调学习。而课堂外的学习是教师无法准确掌握的,这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的优点,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更多的学习内容。应从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是上课内容的提醒,教师可以将即将上课的主要内容、提纲及学习要点放到网络平台上,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这些要点进行相应的预习,更好地在课堂中抓住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其次是学习内容的扩充,教师提供与课程相关的课外知识和较新的计算机技术动态,学生可以利用课下时间,随时阅读学习。第三是博客的应用,学生能够在博客中分享学习感受,探讨生活中遇到的计算机问题及流行的计算机技术,并将自己的学习快乐分享给大家。第四是利用网络进行交流,教师可以通过邮件和在线通信等网络功能进行与学生的交流,学生相互之间也可以进行相互沟通,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让网络成为学生学习有力的辅助工具。
(3)必要的学生评价。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应合理利用对学生的评价,让其起到督促学生不断进步的作用。
总之,讲究合适的教学技巧与教授方法,合理地利用混合式学习的模式,对于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尤为重要,对学生今后的计算机学习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计算机课教学方法初探 篇12
计算机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 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而且还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当中去, 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完成课本的教学内容, 更要保证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实践操作。现将几种教学方法简单介绍如下:
一、“模块式讲练一体化”教学方法
这是一种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式讲练一体化"教学方法。这一方法是将传授给学生的某一部分知识, 通过理论 (讲解) 、实践--实际动手操作 (练习) 、最终验证理论, 以构成能够使学生从中得到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如何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几个让学员易接收的“模块”, 然后再各个击破, 达到预期目标。
二、“课—机”并行式教学法
这是一种“边讲边练”的教学方式, 这种模式的整个教学过程在机房里进行, 教师可以随时让学生练习, 具体做法就是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分析教材, 制作一些适合于本课的演示教学课件, 考虑好什么时候该让学生练习;教师讲课时能统一控制学生用机, 学生练习时开放学生用机。这种模式具有实效性, 学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是双向的。学生既面对大屏幕又面对机器, 便于听课又便于操作。但有时由于学生程度不同而造成在时间上的等待, 从而减少了课容量, 降低了课堂效率。因此这种教学方法一般适合于上复习课、基础知识课和练习课。因为这些课, 教师可自制一些操作简单的课件进行演示或让学生自行练习, 避免造成课堂资源的浪费。
三、“机一课”或“课一机”间隔式教学法
这种方法就是第一节上理论课而第二节上上机实践课或第一节上上机实践课而第二节上理论课。这种教学模式最适用于直观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内容。如操作系统Windows XP退出的几种方式 (Alt+F4或单击“开始”———“关闭系统”一“关闭计算机”或同时按[Ctrl]+[Alt]+[Del]三键再单击“关机”) 和保存word 2003文档的操作 (单击“保存”图标或单击菜单的“文件”———“保存”或按键盘[Ctrl]+s) 。前者采用“机一课”间隔式教学, 则第二节就有利于学生对Windows XP退出方式的总结, 形象直观且印象更为深刻;后者采用“课一机”间隔式教学, 更有利于指导学生在第二节上机课时的实践操作, 以加深记忆。
四、“课—机—课”反复式教学法
这种方法就是教师在第一节课上的新内容, 在第二节课让学生进行上机实践操作, 最后在第三节课重复讲解第一节课中的知识并对上一节的上机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进而作出必要的强调和补充, 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加牢固, 这种教学方法最适用于操作性较强且又较为抽象的概念或含有重要思想的知识, 如DOS系统的目录管理命令CD (进入退出目录) 、RD (删除空目录) 、MD (建立新目录) 和PATH (路径命令) 的讲解。这些命令操作性较强而且包含着DOS系统目录结构的重要思想, 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听完课后似懂非懂, 而学生在初次上机时是处于摸索、认识阶段, 还达不到熟练、理解的程度。但经过二次上机后, 学生会对这些命令有了一定的操作上的认识, 会有“原来如此”的感觉, 同时也会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课的浓厚兴趣。学生有了以上的认识感觉之后, 这时如果在第二节课后就讲解新的内容, 就会让学生在刚有点“明白”的时候, 又变得“糊涂”了, 造成学习兴趣的降低。此时如果重复第一节课的理论内容, 能及时适当地总结和再练习, 学生就会在“预知”的状态下听课, 一边听, 一边在脑海里浮现出上机过程, 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五、悬念法
上课时, 教师先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 让学员思考如何来解决。比如在讲授有关数据库的知识时, 可以问学员“如何将所有学员的学号、姓名、性别、家庭地址、家庭电话等信息以数据库形式存放起来, 供查询等使用”, 然后引出建立数据库的方法, 让学员在上机时建立这个数据库, 并在以后学习中经常引用这个数据库。
六、成果展览法
为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及创作欲望, 可以在一定时候搞一些计算机竞赛。如中英文录入比赛、文字编辑排版比赛、程序设计比赛等等, 让部分学员有一个奋斗目标;还可以让全体学员参加成果展示, 如自己设计的程序展示、幻灯片展示、图形图像处理 (如Photoshop制作贺卡、风景画、flash动画设计等) 展示, 让学员的潜能能够充分展示出来。
【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推荐阅读:
计算机教学方法05-22
高中计算机教学方法05-31
中专计算机教学方法06-20
计算机课教学方法06-25
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07-29
计算机语言教学方法10-08
高效计算机教学方法08-17
计算机教学方法之浅见11-15
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讨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