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计算方法

2024-07-26

效率计算方法(精选10篇)

效率计算方法 篇1

0 引言

在翅片管换热器的设计过程中, 翅片效率ηf的计算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所谓翅片效率, 是指翅片表面的实际换热量与翅片表面温度等于翅根温度时的换热量之比。翅片效率是一个小于1的数值, 它的大小取决于翅片的高度, 厚度, 形状, 材质, 还取决于翅片外表面换热系数的大小。为了确定翅片效率, 已有若干作者和文献对此进行了研究和讨论[1,2,3,4,5,6]。工程上应用的翅片表面有很多种,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两种:一是直翅片, 其特点是沿高度方向翅片横截面积不变;二是环形翅片, 即在园管外表面形成的翅片, 其特点是沿高度方向翅片横截面积随半径的增大而增大。两种翅片如图1所示。

对于等截面直翅片, 已有完整而简单的求解翅片效率的理论解

mL=Lc2hkt (1)

tanh (mL) =emL-e-mLemL+e-mL (2)

ηf=tanh (mL) mL (3)

式 (1) ~式 (3) 可直接用于翅片效率ηf 的求解。

对于环形翅片, 由于沿翅片高度方向换热面积是变化的, 其分析结果比直翅片要复杂得多

ηf=2mL (1+r2r1) ×

J1 (mr2) Κ1 (mr1) -J1 (mr1) Κ1 (mr2) J0 (mr1) Κ1 (mr2) +J1 (mr2) Κ0 (mr1) (4)

式中 L——翅片高度;

t——翅片厚度;

Lc=L+ (t/2) ;

h——翅片外对流换热系数;

k——翅片材料的导热系数;

r2、r1——环形翅片的外径和内径;

J1 , J0, K1, K0——虚变量贝塞尔函数;

m=2h/kt

式 (4) 是数学分析结果, 由此式计算翅片效率ηf十分复杂, 需要分别计算出不同的贝塞尔函数值才能确定。为了工程上应用方便, 通常转换成翅片效率的曲线图, 如图2所示。

图2的横坐标为mL=Lc2h/kt, 而式中的t即为图中的翅片厚度δ。为了简化翅片效率的计算, 脱离查表和曲线, 方便程序设计, 下面将推导环形翅片效率的简化计算方法。

2 简化计算方法

推导该简化设计方法的要点是, 在保持换热效果不变的情况下将环形翅片转换为相应的直翅片。首先, 将环形翅片的展开面积π (r2-r1) 2转换为两个面积之和。

π (r22-r12) =2πr1 (r2-r1) +π (r2-r1) 2

如图3所示。式中2πr1 (r2-r1) 代表直翅片面积, 直翅片的宽度等于基管的周长2πr1, 直翅片的高度等于环形翅片的原有高度L= r2-r1, 而π (r2-r1) 2代表一个半径为L的圆面积, 或两个半圆的面积, 代表环形翅片比直翅片多余出来的面积。显然, 翅片高度L越大, 则多余出来的面积越多, 反之, 翅高L越小, 则多余出来的面积就越少。

分析的思路是, 将环形翅片用直翅片代替, 而将多余出来的面积所产生的换热效果追加到换热系数上, 使原有的环形翅片的换热系数得到增加, 这样就可以借用直翅片的计算公式来计算环形翅片的翅片效率ηf 了。

推导过程如下:设环形翅片的内径为r1, 外径为r2, 翅片高度为L, 翅片厚度为t

环形翅片和绕流气体之间的换热量

Q=hAfmθ (5)

式中 h——换热系数;

Afm——环形翅片的换热面积;

θ——对流换热的平均温差。

直翅片的换热量为

Q′=hAθ (6)

式中 A′——直翅片的换热面积;

h′——直翅片上的换热系数。

假定原环状翅片的换热量全部由分割出来的直翅片承担, 即假定面积代替后, 换热效果不变, 即上述两式中的Q′、Q值相等, 且假定换热温差相同, 则有

hAfmθ=hAθ;h′=hAfm/A′;AfmA=π (r22-r12) 2πr1 (r2-r1) =1+r2-r12r1=1+L2r1

所以:h′=h (1+L/2r1)

式中的 (1+L/2r1) 可以看作直翅片的传热面积减少所得到的补偿值。显然, 此值L/2r1越大, 得到的补偿值就越大。

对于假想的直翅片, 其翅片效率仍可由式 (1) ~式 (3) 进行计算, 不过, 式中的换热系数h应由h′代替, 由此得到翅片效率的简化计算法。

mL=Lc2h/kt=Lc2h (1+L/2r1) /kt=Lc2h/kt1+L/2r1 (7)

tanh (mL) =emL-emLemL+e-mL (8)

ηf=tanh (mL) mL (9)

这样, 对于环形翅片, 就可以利用简单的计算式, 式 (7) ~式 (9) 计算翅片效率。与直翅片翅片效率的计算式, 式 (1) ~式 (3) 相比较, 式 (7) ~式 (9) 中唯一变化的是mL的表达式, 其中附加项 (1+L/2r1) 即代表环状翅片与直翅片的差别。其物理意思是容易理解的:翅片高度L值越大, 或基管直径2r1越小, 则意味着环状翅片与直翅片的差别就越大, 因此附加项 (1+L/2r1) 就越大;反之, 若基管直径趋向无穷大, 即2r1→∞, 或L→0时, 则意味着环状翅片变成了平面上的直翅片, 附加项 (1+L/2r1) 趋向于零, 则式 (7) ~式 (9) 又变成了直翅片的表达式 (1) ~式 (3) 。

3 结果比较

为了确认简化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行, 曾进行了多个实例的计算, 计算结果与从查图2所得到的结果是完全相符的。

下面分别用三种方法, 分析式 (4) , 简化式 (7) ~式 (9) 和查图2进行翅片效率的计算和比较。计算实例为:一环状翅片管, 基管直径Ф38, 即r1=19 mm, 翅片高度为15 mm, 翅片厚度为1 mm, 管外换热系数h=60 W/ (m2·℃) , 翅片材料为碳钢, 翅片的导热系数k=40 W/ (m·℃) , 用上述三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 三种计算结果是非常接近的。其中, (1) 和 (2) 两种计算方法的结果相差0.5%。考虑到方法 (1) 按插值法选取的贝塞尔函数值会有一定的误差, 因而可以认为: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是相同的。

4 结论

(1) 作者从翅片管传热的物理概念出发推出的环形翅片效率的简化计算方法是可靠的, 计算结果是准确的。

(2) 该方法运算简单, 可以替代复杂的分析式和曲线图, 便于工程计算和程序设计。

摘要:在保持换热效果不变的情况下, 用相应的直翅片替换环形翅片, 推导出了环形翅片效率的简化计算公式。该计算方法与直翅片效率的计算式相近。借助这一简化计算方法可以直接求解出环形翅片的翅片效率, 而无需查取图表和曲线, 为翅片管换热器的程序设计和工程计算带来很大方便。通过实例和比较计算证明了这一方法是可靠的和准确的。

关键词:直翅片,环形翅片,翅片效率,翅片管

参考文献

[1]Kern, D.Q., andA.D.Kraus.Extended Surface HeatTransfer.New York:McGraw-Hill, 1972.

[2]Gardner, K.A.“Efficiency of Extend Surfaces, ”Trans.ASME, vol.67, pp.621-631, 1945.

[3]刘纪福, 方彬, 等.热管换热器翅片管束管外流动阻力的实验研究[J].节能技术, 1983, 2.

[4]马义伟, 刘纪福, 等.空气冷却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82.

[5]Holman, J.P., Heat Transfer, Copyright 2002 by theMcGraw-Hill.

[6]钱颂文, 主编.换热器设计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效率计算方法 篇2

【摘要】中职教育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的特点,中职教育模式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很快,可学生入学时掌握计算机的水平还是参差不齐,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如何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效率,是目前中职计算机教学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 课堂教学 效率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39-01

一、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计算机这门学科更新发展变化的比较快,可教材内容往往都已经过时了,有最前沿知识的书少之又少。教材没有专业特色,与专业应用联系不紧密。加之中职学生都是来自四面八方的,由于地域经济文化及家庭的影响,学生在接触电脑的时间上都是不一致的。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对本课程的学习不重视,有消极的学习情绪。教师教学的方式一般都是先讲解知识点,然后运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演示操作,最后上机给学生予以辅导。所以目前在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讲授理论知识时,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非常疲倦;教师在演示操作时,学生又往往眼高手低。整个的学习过程,变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表演。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简单记忆和积累,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上机实践就成了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环。大部分中职学校局限于学校规模、师资、财力等因素,普遍来说,一个教师要负责几十个学生的辅导工作,有的学校甚至出现一个教师辅导上百人上机的情况。由于任课老师精力有限,不可能对所有学生都予以有效指导。

二、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多媒体教学与实际操作演示相结合

随着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制作过程中将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融为一体,使得课堂讲授过程中,板书时间减少,可加大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菜单、窗口、操作步骤这些无法通过黑板板书出来的元素,多媒体课件充分体现出了其优势。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将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直观呈现,动静结合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若能将多媒体教学与实际操作演示结合起来,将能更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将桌面、窗口、菜单、图标、应用软件的使用,利用多媒体讲解后,再辅以真实环境下的实际操作演示,将每一步操作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强调应注意的细节,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加强记忆掌握。

2.运用启发诱导式教学

启发诱导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认知心理、知识结构,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教师启发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通过学生自我感知、自我发现、自我探究,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真正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思想转变,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Word、Excel、Powerpoint是Office家族套装软件中三个非常重要的应用软件,也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三者在窗口、菜单上的操作基本相同,甚至有些功能也相同,因此可以让学生在掌握一种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通过联想,轻松学会其它办公软件的使用,优化教学效果。

3.运用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法是将原理相反、相关、相同的知识点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描述或说明,在对比过程中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利用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把握知识点的内在规律,接受新知识,发现其相似和差异,防止知识之间的混淆,促使学生掌握和巩固教学内容,使新旧知识的融汇贯通,知识系统化,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4.运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将基本知识点融合在具体、生动的典型案例中,以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用案例来带动知识点的学习,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过程大致分为这个四个步骤:分解为案例演示、分析讲解、指导学生动手制作、总结提高。例如在Powerpoint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可先行制作一个精美的相册,将素材的获取、新建演示文稿、插入图片、影片、声音、Flash、音频、视频、自定义动画、动作设置和超级链接等理论知识整合在一起,通过幻灯片放映,展示其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再逐步分析讲解各知识点,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并指导学生改进作品,最后进行总结提高,通过这一过程增强学生动手的能力和学习的信心。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实用技能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除了理论知识的教学外,应更注重于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在实践中获取和增强实际操作能力,达到熟练应用计算机的目的,因此上机实践课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必须制定一套完整的目的明确、内容具体的实践教学大纲,以此作为学生上机实践的指导,通过学生的反复练习,体会操作的技能技巧,将单个知识点的应用上升至全面综合运用。上机实践结束后,要求学生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对当次上机实践操作进行回顾总结,进一步增强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应理性对待上机实践过程中玩游戏的现象。比如在打字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使用金山打字通中的打字游戏,引发学生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打字速度与准确率,掌握正确的指法,为实现盲打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操作计算机的基本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计算机教师认真思考在新形势下如何更有效地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朝着“培养全面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方向发展,让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能更好地造就技工人才。

参考文献:

[1]孟宪峰.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考试周刊.2016(16)

[2]薛堂.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职教通讯.2014(09)

效率计算方法 篇3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分层次教学法, 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提高。首先结合学生的基础情况成立学习小组, 每组都包括基础较好、一般和较弱的同学, 并选出基础较好的同学担任小组长。其次教学过程中按难、中、易分层提出不同的学习任务, 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学习任务, 完成该级别的任务就算达到了学习目标。

2. 为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我们专业常举行计算机技能竞赛。例如, 举行“Flash动画设计竞赛”, 目的是吸引更多的计算机学习爱好者, 培养计算机拔尖人才。知识来源于实践, 更要服务于社会。学校每期都组织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到当地农村去, 应用自己所学, 为当地父老乡亲进行实地服务, 让学生学以致用, 活学活用。

3.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余可随时和学生聊天、沟通, 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从正面引导、感化和熏陶学生。

二、以学生为主体, 精心设计教案, 优化教学过程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重点发展学生的个性, 提高其创新能力。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除了学生本身对该课程的兴趣外, 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引导和教师在课前的精心准备, 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是否会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

我们要明确职业学校培养的方向是技术工人, 是应用人才, 计算机课重在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操作能力, 让学生主动投入学习, 发挥其创造性, 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做到学懂会用。在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要把一些决策权、选择权和评价权交给学生, 使学生感到自己确实在做主, 那么学生的兴趣就会提高。要根据学生实际, 精心设计教案。

在教学中, 教师要把新知识的难点、操作要点作为主要内容讲, 把课堂的多数时间尽量留给学生操作, 使学生在操作中能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实践。教师要搭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舞台, 让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小组都有展示能力的机会。

三、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 其他教学法为辅, 进行多样化教学探索

计算机课是一门以练习为主线的课程。教师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精心设计教学步骤, 将学习目标简化成若干个任务。在每个任务完成后, 教师应对学生的操作及时做出评价, 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在完成了若干基本任务后, 教师可安排自由设计任务, 这既是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环节, 又能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充分发挥。对课堂上出现“吃不饱”的学生, 我鼓励他们进行超前学习, 使一部分学习尖子脱颖而出, 很多学生都有创作的欲望。因此, 要给学生机会去设计、创造, 如, 在学习Word之后, 可让学生设计名片、公益广告、贺卡等, 学生感到其乐无穷。

总之,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相信, 作为计算机教师, 只要重视和关注每一位学生, 结合教学实际、灵活运用教学原则, 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身实际教学的最佳方法, 以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 达到切实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之目的。

参考文献

[1]李赟.计算机上机课的教学过程控制.

[2]黄巍.浅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实效性.

例析能量传递效率计算 篇4

1.“能量”是指所在营养级的全部生物同化能量的总和,包括呼吸作用释放、流向分解者、流向下一个营养级和未被利用这四者能量之和,并且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不包括该消费者排出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因为粪便中的能量是该消费者上一个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

2.当已知较低营养级的能量,要求计算较高营养级的能量,则需乘以每相邻两个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若题目中没有提供具体传递效率,则“最多”和“至少”分别按20%与10%计算;

3.当已知较高营养级的能量,要求计算较低营养级的能量,则需除以每相邻两个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若题目没有提供具体传递效率,则“最多”和“至少”分别按10%与20%计算。

明确上述三点后,可以将常见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题细分为如下四类:

一、求“最少(最多)需要”或“最少(最多)获得” 能量(或物质)

例1 在“藻类→甲虫→虾→小鱼→大鱼”食物链中。

(1)若有藻类植物Mg,大鱼能增重多少g?

(2)若小鱼要增重Ng,最少需要甲虫多少g?

解析 能量在食物链的传递过程中,从上一营养级到下一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最高传递效率为20%,最低传递效率为10%,当食物链中低营养级生物有机物有Mg时,传递到某高营养级生物能获得的最多能量可用(20%)nM(即1/5n)M来计算;而获得的最少能量可用(10%)nM(即1/10n)M来计算(n为食物链中生物对应营养级数之差)。

(1)中从藻类传到大鱼总共相差4个营养级,所以大鱼最多能增重(1/54)Mg=(1/625)Mg。(2)中要求不同,是已知最高营养级生物的增重求低营养级生物的所需重量,即由“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应该用除法;同时,高营养级生物要增重N克,至少需要低营养级生物的物质重量应该按最高传递效率计算,即用N÷(1/5n)=5nN来计算;而最多需要低营养级生物的物质重量应该按最低传递效率计算,即用N÷(1/10n)=10nN来计算。从甲虫到小鱼相差2个营养级,所以小鱼要增重Ng,至少需甲虫52N=25Ng。

答案 (1)(1/625)Mg (2)25Ng

二、已知具体能量(或物质)分配比例,求“所需”或“所得”能量(或物质)

例2 有一食物网如图1所示。假如猫头鹰的食物2/5来自兔子,2/5来自老鼠,其余来自蛇,那么猫头鹰要增加20g体重,最多消耗植物多少g?

[植物 兔 鹰][鼠 蛇] [图1 图2]

解析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各条食物链能量供应比例,并将比例分别落实到每条食物链上,再按10%(已知高营养级能量计算较低营养级能量,对应“最多”时的能量传递效率)进行相关计算,但计算时仍需考虑“最多”的问题。据题意,猫头鹰的食物可来源于3条食物链,直接来源于3种不同的生物:兔、鼠、蛇,如要使其增重20g,则这种食物食用后必须使其分别增加8g、8g、4g,如图2。考虑到是最多消耗,计算时要按最低的能量流动效率即10%计算,则3条食物链消耗的植物分别为800g、800g、4000g,共计消耗植物5600g。

答案 5600g

三、在食物网(涉及多条食物链)中求“最多(最少)需要量”或“最多(最少)获得量”

例3 右图所示的食物网中,若人的重量增加1kg,最少消耗水藻 kg;最多消耗水藻 kg。

[大鱼][小鱼][人][水藻][水蚤][虾][图3]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能量的传递规律。能量在逐级流动中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求能量最少消耗,就要选择最短的食物链和最大的传递效率(20%)。如水藻→小鱼→人,传递效率按20%计算。设最少消耗为X,则X×20%×20%=1,所以X=1÷20%÷20%=25kg。要求最多消耗,就要选择最长的食物链和最小的传递效率(10%)。如水藻→水蚤→虾→小鱼→大鱼→人,传递效率按10%计算。设最多消耗为X,则X×10%×10%×10%×10%×10%=1,所以X=1÷10%÷10%÷10%÷10%÷10%=100000kg。

答案 25 100000

四、依据能量分流数据求能量的传递效率

例4 右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过程示意图,请回答:

(1)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kJ;

(2)从A到B和从B到C的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 和 ;

(3)欲使C增加3kg,需A kg;

(4)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特点是 ,数量特点是 ;

(5)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过程中所发生的能量形式的转化是 ;

(6)在生态系统中A的作用是 ,D的作用是 ;

(7)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 过程是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是不可分割的。

解析 题中的A是生产者,其固定的太阳能为:175+200+875=1250kg。这部分能量通过生产者流向三个方向:一是生产者本身生命活动消耗;二是枯枝败叶和死亡后的尸体被微生物分解而将其能量释放;三是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由上一个营养级传到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所同化的量/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量×100%。因此,A传到B的传递效率为:200/(175+200+875)×100%=16%;从B到C的传递效率=30/(58+30+112)×100%=15%。在计算C增加3kg,需A多少kg时,应按实际的传递效率来计算,即3kg÷15%÷16%=125kg。

答案 (1)1250 (2)16% 15% (3)125

(4)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5)光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6)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让其流入生物群落,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使物质进入生物群落。

将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所含的有机物,逐渐分解成无机物,归返到无机环境中,被绿色植物重新利用。

(7)物质循环

【练习】

1.在“草→昆虫→食虫鸟→鹰”这条食物链中,鹰每增加1kg有机物体重,草至少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多少kg(设草吸收的水只有1%参与光合作用)( )

A.125 B.75 C.7500 D.125000

2.在“棉花→棉蚜→食蚜蝇→瓢虫→麻雀→鹰”这条食物链中,如果一只食蚜蝇要有5m2生活范围才能满足自身的能量需求,则一只鹰的生活范围至少是( )

A.5×103m2 B.5×104m2

C.53m2 D.54m2

3.如果一个人的食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4来自小型的肉食动物,1/4来自羊肉,假设传递效率为10%,那么该人每增加1kg体重,约消耗植物( )

A.10kg B.28kg C.100kg D.280kg

4.下图食物网中的猫头鹰体重每增加20g,至少需要消耗植物( )

[植物][猫头鹰][兔][鼠][图5]

A.200g B.250g C.500g D.1000g

5.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回答:

[图6]

(1)写出图中含有三个营养级的食物链(用字母表示)

→ →

(2)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 。若生产者有5000 kg,按能量最大传递效率计算,位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可增重 kg。

(3)据测定,生产者在黑暗中每小时释放出44mg的CO2,而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每小时释放出32mg的O2,则生产者每小时实际产生的O2量为 mg。

6. 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

(1)若流经生态系统中的总能量是9.3×109 kJ,B生物种群的总能量是3.1×108 kJ,从理论上推算,A生物种群的总能量最少为 。

(2)在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中,E生物种群的能量除了图中所示的分配外,其余的能量去向另外有哪些途径?

7. 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简图。图中甲——庚代表各种不同的生物。已知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均为10%,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下一营养级的生物,且它们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则丁每增加10kg生物量,需消耗生产者 kg。

[甲][乙][丙][丁][庚][戊][己]

【参考答案】

1.C 2.D 3.D 4. C

5.(1)A D E (2)能量流动 200 (3)64

6. (1)6.2×107kJ

(2)一部分用于自身的呼吸作用被消耗;一部分随遗体、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出来。

效率计算方法 篇5

1.关注解决问题, 忽略基本训练.传统的计算教学确实存在着与生活实际相脱节的现象, 过于重视计算技能的培养.新课程倡导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为了体现新课标的这一理念, 在计算教学时不少教师总是从实际问题引入, 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后, 马上就去解决大量的实际问题.表面上看, 学生的应用意识得到了培养, 但另一方面却发现, 学生常常算式列对了, 计算错误率却很高.

2.关注计算数量, 忽略计算质量.在计算教学中, 教师往往要求学生达到计算准确又迅速.为了达到这一要求, 也有部分教师不惜天天给学生布置大量的、枯燥乏味、训练形式单一的计算题目.天天如此, 难免使学生感到厌倦, 感觉任务繁重, 久而久之, 学生产生了对计算题目的恐惧感.

3.关注计算教学, 缺乏思维训练.教师的认知水平, 应建立在一定的高度上, 不要认为计算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计算.这种理念是片面的.在计算教学中, 应渗透思维训练, 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探索空间, 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达到思维水平的提升.

4.关注计算速度, 忽视习惯培养.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细心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的习惯是新课程的要求, 也是加强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许多教师把学生的计算错误归结到“粗心、马虎”.忽视学生当时检验校对的习惯, 书写认真习惯.因为一节课的时间只有45分钟, 课堂作业教师只要求做对做快, 而忽视了其他习惯的要求.

当前,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形式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面对新课程的变化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来说, 在拥有了普通计算器到超级计算机的今天, 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仍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下面我就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高计算课的有效性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注重学生先学

在计算课的教学中, 我们应该让学生对计算方法产生的过程有一个切身的体验.我们不能把方法作为一个抽象的数学知识直接告诉学生, 而要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来感受和自己提炼.所以,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 除了要给学生提供趣味的问题情境外, 更应该在思维上帮助学生有所思考, 有所提升.如七年级第二章有理数的乘方第一课时, 课前先设计如下问题: (1) 求边长为2cm的正方体纸盒的体积和面积; (2) 把一张薄纸片连续进行一次、二次、三次……的对折, 请用算式表示你对折出来的薄纸层数.当对折10次时有几层?对折100次呢?怎么表示? (3) a的平方怎样表示?a的立方怎样表示?通过这些问题, 让学生感受实际生活中“相同因数的乘法运算”, 并有一定的数学形式表示.这样通过学生先学和思考, 对幂的概念什么是底数, 什么是指数就掌握清楚.如有这样一题:计算-a2· (-a) 3.一般情况下结果会发现两种答案, 一种是-a5, 另一种是a5.然后来比较哪个答案正确, 哪个答案错误, 为什么错.剖析原因, 就是幂中的底数没有搞清楚, 因为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时, 不是同底的要先化同底.由此看出, 要提高计算能力绝不忽视基础知识, 相反, 它要求学生的基础知识既广博又牢固.

二、注重正确引导

2011年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 课堂上教师要注重解题方法、解题技巧的指导, 即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 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 学生亲身经历的事物会记忆深刻, 理解透彻.比如, 在教学有理数运算法则、添括号去括号、解方程 (组) 等运算时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教师应组织学生展开探索, 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能力, 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被激发, 认知能力才能逐渐形成, 学习能力才加强, 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才会得到巩固.

例如, 在教学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有这样一个问题:

教师:这一方程组如何解呢?

学生1:将方程②化简成12x-7y=5③, 然后用①×4-③得y=1, 最后将y=1代入①式, 得x=1.

教师: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

学生3:将方程①变形成:3x-2y=1③, 将③整体代入②式, 得4+y=5, 得y=1, 最后将y=1代入①式, 得x=1.

教师:很好, 很好, 以上三种方均可以解出该方程组的解,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 哪种方法更巧妙, 更简捷呢?

学生:第三种方法!

教师:今后我们在解题时就要根据题目的特点, 灵活选用解题方法, 做到高效、快捷、准确解题.

通过一题多解, 学生可以对所学习过的数学知识有效的整合, 对定理、公式、法则、运算方法进一步的回顾和梳理, 久而久之, 学生观察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

三、注重练习习惯

在平常的教学中经常发现, 很多学生考试后, 总是难免要一声叹息或者几声叹息.“这么简单的计算我怎么居然算错了?!”“我怎么草稿纸上算对了, 卷子上却写错了?!”……很多学生都把正确率的欠缺归结为考试时自己的不小心、粗心.

心里研究表明:学生计算的正确与否, 20%与智力因素相关, 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中, 习惯又占重要位置.通过对学生平时作业和单元检测调查, 发现学生计算前先认真审题再计算学生不到三分之一, 大多数学生都是提笔就写;在做完练习后能认真验算学生几乎没有;看题不完整;有些学生做题时, 看一步算一步, 孤立地看题目的一部分, 难以形成题目的完整印象, 缺乏全面地分析题中数量关系的思维能力.

学生甲是这样计算的:

当x=9时, 原式=2×9-11=7.

学生乙是这样计算的:

聪明的同学, 谁的计算结果是正确呢?错误的地方在哪里?

说明:题目的命题一改常态, 把一道化简求值题以阅读理解题的形式给出, 题目的难度虽然没有发生变化, 却增加了干扰因素, 在阅读的过程中, 要深入细致地分析每一步变形的依据和道理, 所运用的法则、公式、定理、公理等, 这样, 才能通过阅读发现问题.

四、注重整理反馈

整理反馈是总结, 是内化, 是反思, 是提炼.通过“理”把课堂相对零散的知识系统化, 强化学生数感意识, 最终实现“学”的清晰.整理反馈可以是学生个体或群体, 或是师生共同进行的, 但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整理与思考, 并适当地给予方法的指导和帮助;也可以放在课堂中某一教学环节的结尾, 或是整节课的结束.例如有这样一道题:已知a2+b2+2a-4b+5=0, 求2a2+4b-3的值.

因为a2+b2+2a-4b+5=a2+2a+1+b2-4b+4= (a+1) 2+ (b-2) 2=0, 所以a=-1, b=2.所以2a2+4b-3=2 (-1) 2+4×2-3=7.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 对人的发展来说, 学生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具有良好数感的人, 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 对以上这题涉及的完全平方公式马上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但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认真扎实的知识学习, 需要及时有效的反馈练习, 更要有一些必要的练习整理作用于学生的感知, 使学生逐对数有一定的认识, 形成一定的解题技能, 学生一看便知道如何解答.久而久之, 以达到强化数感的目的.

总之, 提高计算课的有效性需要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做一个有心人, 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有机结会, 时时处处去研究、总结, 也需要我们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让学生认识到数学运算能力的提高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保证.

摘要:计算能力是数学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在初中数学教材中, 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 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学习的质量.本文尝试从注重学生先学、注重正确引导、注重练习习惯、注重整理反馈等几个方面简要谈谈自己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高计算课有效性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计算能力,课前先学,练习习惯,整理反馈

参考文献

[1]张军.初中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吉林教育, 2014 (25) .

[2]季红娟.浅析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因素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32) .

效率计算方法 篇6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非专业,实践

培养一些既能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 同时还要懂得计算机技术使用知识, 并能够通过这些计算机知识, 来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这已经成为了当前高校, 在计算机教学方面需要思考的一个焦点问题, 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一、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的

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 是对于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 能够在基本上接受计算机教育的入门课程, 也是在高校教学中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 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使大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能够将计算机作为自己将来工作和学习的一种有效的工具, 并不断地应用到各自所学的专业中。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1. 对于计算机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基础好的学生, 觉得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对于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 对于所要掌握的计算机知识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必须要能够保持一定的耐心, 准确把握教学进度和所要进行教学的内容, 不断地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主动接受的能力。

2. 计算机教学形式缺乏多样性

目前我国的很多高校在对学生的教学方法上还显得比较呆板, 需要教师在对计算机的教学方法上进行一些必要的疏导, 以一种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能够主积极动地接受这些教学内容, 由于在对这些非专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中, 没有真正地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师生之间在教学的过程中缺少情感的交流, 不能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对于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

三、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方法和措施

1. 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需要采用分级教学的方式。可以根据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差异, 进行适当的合理的分级, 使学生能够接受更多的新知识, 以此来激发这些非计算专业学生的求知欲。在这些分级教学中, 可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规定, 使学生在共同达到一定的要求时, 还可以因材施教使优秀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 学到更多的计算机知识。

2. 增加学习模式的多样性

除了用传统的黑板和投影仪做教学用具之外, 还可以进一步地应用网络设施, 以丰富的网络资源来补充教学资源, 这将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拓宽学生在计算机领域的知识面。

3. 强化电脑课堂的实践性

目前, 很多高校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 虽然已经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方式, 但还只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 进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在计算机的知识掌握上和发挥上受到束缚。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 应该逐步让学生从教的被动转向学的主动, 能够做到有步骤、有计划,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够在教学中做到理论和实践合二为一, 将课程全部安排到机房进行授课, 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 进行边讲授、边指导、边练习的方式, 就能够在电脑课堂上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更扎实地学习和领悟到更多和更深的计算机知识。

总之, 要想充分调动起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观能动性, 就需要不断地结合教学实际, 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所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性强的特点, 大胆进行教学设计与改革, 精心地为学生准备更多的更充实的实践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通过教师的正确指导, 不断地提升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贤.论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7, (36) 12-13

[2]钟小莉.对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8, (34) 8-9

[3]黄文博.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探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1) 14-15

[4]高静, 张开便.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软件导刊.2009. (10) 11-12

中考物理效率计算问题分析 篇7

一、做功中的机械效率

例1在使用一滑轮组时将一个100N的物体吊起上升了l0m, 绳子自由端被拉上50m。求所用拉力的大小。

解析:本题是人利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的问题, 人利用滑轮组对物体做功, 所以要克服物体重力做的功为有用功, 拉力F做的功为总功。

解:h=10m G=100N S=50m

由S=nh得n=5

所以有5条绳子来承担重物

所以F=0.2G=20N

当然本题只是求解了拉力, 也可以再加一问, 计算机械效率, 这就要求计算出有用功, 总功等一系列的问题。

二、燃料燃烧类

例2一学校用锅炉给学生供开水, 将质量是200千克的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烧开, 共计用了6千克的无烟煤。无烟煤的热值为34000000J/kg。求:

(1) 锅炉中的水吸收了多少的热量?

(2) 无烟煤完全燃烧完所放出的热量?

(3) 用这个锅炉的效率为多少?

解析:本题计算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水吸收的热量由燃烧无烟煤来提供, 水吸收的热量可以用吸热公式来计算, 因为水的初温已知, 质量和比热容也已知, 只有末温度没有直接给出, 但是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烧开后的温度为100摄氏度, 而无烟煤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又可以计算得知, 此锅炉的效率等于水吸收的热量除以燃烧无烟煤放出的热量。

例3某锅炉效率为40%, 内装500L温度为20℃的水, 要把这些水烧开, 不计其他热损失, 需要燃烧多少千克无烟煤?无烟煤的热值为34000000J/kg。 (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解析:由水的体积可以计算出水的质量, 又由水的初温度和末温度及比热容可以计算出水总共吸收的热量, 题目中很明显地给出无其他损失, 由锅炉的利用率就可得出无烟煤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水吸收的热量除以40%) , 在这里利用了热效率的问题, 起到了间接利用热效率计算大型计算题的作用。最后用热效率是可以计算出需要的无烟煤的质量, 也就是放出的热量除以无烟煤的热值。

例4为了适应我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战略目标的需要, 定西城区二环路以内的城市居民生活不能用蜂窝煤作燃料, 全部使用煤气提高燃料利用率。一个三口之家烧蜂窝煤平均每月消耗煤70kg。

(1) 一家庭月消耗煤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2) 蜂窝煤炉的热效率均为20%。求一个家庭月烧煤散失的热量?

解析:本题是一道环保型的题目, 提倡使用清洁能源,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主要讲到了三口之家在一个月内使用蜂窝煤作燃料完全放出的热量, 由题目得知一个月消耗的蜂窝煤的质量, 又已知煤的热值, 就可以算出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第 (2) 问蜂窝煤的热效率为20%, 则有80%的热量散失掉了, 也就是总热量的80%散失掉了, 这样就求出了一个家庭月烧煤散失的热量。

三、热水器类

例5国产165型单缸四冲程汽油机的汽缸直径为65毫米, 活塞冲程长55毫米, 满负荷工作时做功冲程燃气的平均压强为9.58×105帕, 飞轮的转速是1500转/分。

(1) 求这种汽油机满负荷工作时做功的功率 (不计摩擦损失) ?

(2) 如果满负荷工作时每分钟消耗15克汽油, 这种汽油机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效率是多少? (汽油的燃烧值为4.6×107焦/千克)

解析:由气缸直径可以求得活塞面积, 由做功冲程燃气的压强可得燃气作用在活塞上的压力, 又已知活塞冲程长度, 便可求得每个做功冲程燃气所做的功, 进而根据飞轮的转速, 则可求得此汽油机做功的功率。本题还是相对比较难, 学生主要是想不到对应的物理情景, 求第 (1) 问中的做功的功率, 先计算出活塞表面所受的压力, 要计算功率, 就从功率的定义出发, 单位时间内物体所做的功, 时间为一分钟, 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也可以用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 计算压力的时候用到了压强的定义式, 将它变形, 压力等于压强乘以受力面积。第 (2) 问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那部分为对机器做的有用功, 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等于质量乘以热值。有用功除以完全放出的热量, 就是该热机的效率。

四、电动机做功类

例6一台拖拉机的发动机是四汽缸、四冲程的柴油机, 汽缸的直径为95mm, 活塞冲程为127mm, 第三冲程中气体作用在活塞上的平均压强是196N/cm2, 飞轮的转数是1200r/min, 这台发动机的功率是多少瓦?

解析:柴油机和汽油机一样, 需连续经历四个冲程才完成一次做功的循环, 即连续的四个冲程中, 只有一个冲程是做功的, 且在此四个冲程中, 曲轴旋转两周, 即飞轮也就旋转两周。本题中, 由飞轮的转数可以求出单位时间内做功冲程的次数, 再求出每个做功冲程燃气所做的功, 便可求出其功率了。设活塞面积为S, 冲程长度为l。可以算出燃气对活塞的压力F=p S=196×71N=1.39×104N每个做功冲程内, 燃气对活塞所做的功为W1=F×l=1.39×104×0.127J=1764J由于发动机有四个气缸, 则曲轴每转一周有两个气缸经历做功冲程, 故每分钟发动机内燃气做功的次数为n=2×1200=2400故得每分钟内燃气所做的总功为W=n W1=2400×1764J=4.2336×l06J则此内燃机的功率为P=W/t=4.2336×106/60W=7.056×104W这台发动机的功率是7.056×104W。

机械效率计算例谈 篇8

我对三种功的定义是:“有用功”是指在使用机械的过程中,去除机械而直接用手完成相应任务所做的功;“总功”是指作用在机械上的动力所做的功;“额外功”是指动力克服机械自身的重力及摩擦力所做的功.三种功常用的计算公式是:W有=G物h;W总=F动s;W额=W总-W有.明确了三种功的“计算性”定义,在具体的机械问题中只要牢牢抓住有用功和总功的计算,机械效率的计算就会水到渠成.

例1 (定滑轮)若升旗手用20N的拉力,通过定滑轮将重为16N的旗帜竖直匀速提升10m,则拉力所做的功是______J,该定滑轮的机械效率是______.

解析:使用定滑轮的目的是改变动力的方向,任务是把重为16N的旗帜提升10m.因此直接用手完

成该任务所做的功为有用功,即;而通过定滑轮的20N动力拉动绳子移动10m实际做的功为总功,即;由此可得机械效率为.

例2 (动滑轮)如图所示的动滑轮重5N,不计绳重和摩擦,用力F匀速提起重为45N的重物,并使其升高1m.则拉力所做的有用功为J,总功为______J,此装置的机械效率为______.

解析:使用动滑轮的目的是省力,任务是将45N的重物提高1m.因此直接用手完成任务做的有用功;作用在绳端的动力,拉力使绳子自由端移动2m所做的总功;由此可得机械效率

例3 (滑轮组)用如图所示滑轮组提升重物.人用500N的拉力F拉着重为900N的物体匀速上升了3m.不计绳重和摩擦,拉力做的有用功是_____J,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______.

解析:该问题中使用滑轮组在省力的同时改变了动力的方向,任务是将900N的重物提高3m.直接用手完成任务所做的功为有用功,即;动力作用下绳端移动距离,作用在滑轮组绳端的500N的动力所做的总功;由此可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例4 (滑轮组)如图所示,物块重600N,通过滑轮组在25N拉力作用下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了2m,已知物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物重的0.1倍.则拉力所做的总功是______J,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______.

解析:该问题中滑轮组水平使用的目的是省力,任务是将重物沿水平方向移动2m.对物块进行受力分析可知,物块被匀速拉动时,滑轮组对物块的拉力等于摩擦阻力60N.直接用手完成任务所做的功为有用功,则;作用在滑轮组绳端的25N的拉力使绳端移动所做的功为总功,即;由此可知,该滑轮组水平使用时的机械效率.

例5 (杠杆)小明用100N的力沿竖直方向将杠杆的一端拉下2m时,杠杆的另一端把320N的重物提高了0.5m,他做的有用功是______J,总功是______J,杠杆的机械效率是______.

解析:使用此杠杆的目的是省力,任务是将320N的重物提高0.5m.因此直接用手提升重物0.5m所做的功为有用功,即;100N的动力作用下将杠杆动力作用端拉下2m所做的总功;由此可得杠杆的机械效率

如何提高中专计算机教学效率 篇9

关键词:中专;计算机教学

信息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成为普通的技能。有人说,21世纪不会计算机的人是新的文盲。在中专学校设置的计算机学科适应了社会大环境的需要,也满足了中专生自身学习的需要。中专计算机学科专业性较强,是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而进行的专向培养。身为中专计算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搞好教学,让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达到培养目的。

一、教学建立在对学生了解的基础上

教师要教好学生,首先要从认知能力、性格、爱好等方面了解学生,这样才能找到与学生交流的话题,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交往。在了解过程中,我发现个别学生的基础薄弱一些,但不能说能力差。通过与他们的接触,我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方面的了解很全面。这就让我在教学时心里有了底,知道对什么层次的学生进行什么样的指导,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层面的学习要求。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我每次进教室时心情愉快,因此和他们相处得也比较融洽。教师在和学生的交流中遇到问题时,要及时和学生沟通,这样做,不仅可以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还有助于相互理解,及时减少消极因素并且能很快地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和学生平等、和谐相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

二、教学要细化

教师进行教学时要细化,但要有度。否则,教师把东西“嚼”得差不多时再给学生,学生可能会感到枯然无味,没有多大营养价值;如果教师不先“嚼嚼”就给学生,他们可能无从下口,对有些人来说也许相当困难。至于这个度怎样去把握,还得狠下工夫,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特别是年轻教师,还要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善于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教师的教学活动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备课,考虑周全,这样才会游刃有余。当代的学生所处的环境,所接触的信息,还有社会飞速发展等一些因素,给当今教育带来严峻挑战。教育的形式要多样化,教师的职能也要多样化,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是知识的创造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需要不断地努力,将以前单纯地教学生知识变为教学生怎样学,怎样让学生去学,怎样让他们想学。

三、组织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好方式,在讨论过程当中,教师起引导作用。所以,在整个讨论活动中,起主体作用的还是学生,不要把学生自主讨论变为教师讲授,如果这样的话就失去了课堂讨论的真正意义。首先,在讨论之前,教师要很好地启发学生寻找讨论的题眼在什么地方,从哪些角度思考,是纵向思维挖掘深层内涵,还是要发散思维有所创新。只有把握好这一点,学生才能顺着教师的引导,准确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在这一环节,教师不仅要启发学生的思路,还要启发学生的胆量,让全体学生动起来,才能真正达到集体讨论。在讨论中,教师不要忽视了胆小的学生,更不能忽视后进生。这样,讨论课堂才会真正组织起來,才能集思广益,最后合力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最好是询问的口吻来问,从课文主题、作者意图、主要内容着手来提问。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或鼓励,使学生有信心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其次,教师要从讨论的内容,学生的座位,时间的把握上都要有很好的织。有时,一个很好的讨论课题很可能会因为组织不力而夭折,也可能会因为组织失当而使课堂成为一盘散沙,吵吵哄哄,不了了之;有时一堂课安排的讨论内容过多,就会因为时间不够而仓促结束,得不到所要讨论的结果。教师的积极性也会大受打击,从此不再组织这类出力不讨好的工作。所以,最好是要有一个好的班干部组织做基层工作。在小组讨论时,班干部帮助教师组织同学,使他们能有目的地进行讨论,出现问题时,班干部要及时解决,当解决不了时,可以让教师来解决。在进行课堂讨论时,教师要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話题,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也要参与进来,做他们的指导者和引导者。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会学习到他人好的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会事半功倍。如果学生程度比较好的话,也可适当采用辩论会的形式进行,双方经过激烈角逐之后,教师加以适当点拨,让学生自己判断是非曲直,从而也就有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最后,就是讨论结果的总结。一堂讨论课,教师从始至终都是一名引导者和参与者,所以,教师不要盲目做总结,有些观点略加整理就行,有些观点学生会有辨别的能力。所以,让学生把这节课的收获和观点以作业的形式整理出来,写到作业本上交上来,那么他在写的时候就会对课堂上的观点经过加工、整理、筛选,作业上反映出的就是学生自己的知识。对于学生得出的任何结论,只要不是与讨论主题相悖的,教师都要加以肯定,对于一些不同的观点,只要能自圆其说,教师都要适当鼓励。这样,学生才会畅所欲言,才会真正成为讨论课的主体,以后的讨论课教师才会收获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才会达到教师设定的教学目的。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必须不断创新,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彻底改变过去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从提高中职生的学习效率人手,促使其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技能,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学Photoshop的溶图效果时,教师可以先展示几幅由多图组合后具有蒙太奇效果的婚纱照图片,让学生带着好奇心与疑问进入课堂,然后教给学生一些简单易操作的溶图方法,并让学生上机操作,亲身体验。当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后,教师再分别介绍图层模式溶图、蒙版溶图、羽化溶图、用柔笔橡皮擦溶图和降低透明度溶图等方法。

总而言之,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教师要跟上这种趋势,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和学习,加强自身的素质和修养,钻研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做到游刃有余,培养出高素质的计算机人才。

变压器的效率如何计算 篇10

平常变压器均设计成Po/Pd=1/3左右, 即£= (Po/Pd) 1/2= (1/3) 1/2=0.6左右, 也就是说希望最大效率出现在负载为额定容量的60%左右。这是因为考虑到变压器不可能一年四季整日整夜都满载运行, 所以使£=0.6左右达到最大效率更为经济些。如图的曲线就是当Po/Pd=1/3时的效率曲线。由图可见£=0.6时效率最大。

例如:有一台100千伏安、10/0.4千伏的变压器, 空载损耗Po=0.6千瓦, 短路损耗Pd=2.4千瓦, 感性负载cos∮=0.8, 当变压器P2=20千瓦和P2=80千瓦时, 效率各是多少?

当变压器负载P2=20千瓦时, 负荷系数£=S1/S2= (P2/cos∮) /S2= (40/0.8) /100=0.5, 变压器的铜损PT=£2Pd= (1/2) 1/2×2.4=0.6千瓦。

变压器的效率@=[P2/ (P2+PC+PT) ]×100%=40/ (40+0.6+0.6) =97.1%。

当变压器负载P2=80千瓦时, 负荷系数£=S1/S2= (P2/cos∮) /S2= (80/0.8) /100=1, 变压器的铜损PT=£2Pd= (1) 1/2×2.4=2.4千瓦。

上一篇:儿童学前教育下一篇:《月光曲》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