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计算方法

2024-08-17

成本计算方法(共11篇)

成本计算方法 篇1

编者按:为消除目前国际社会特别是欧美对我国企业成本计算数据的疑虑、从技术层面上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地位工作和应对贸易摩擦, 2005年以来, 商务部财务司与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 (IMA) 联合开展了中国企业成本计算课题研究。经过2年多的调查、研究、论证、分析, 今年年初最终完成了课题研究报告, 并于近日举行了课题研究报告发布会。本刊根据研究报告摘录整理了相关文字, 简单介绍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接受实地调查企业的成本会计实务以及课题研究结论, 供参考。

一、研究背景

(一) 研究目的

1.阐述中国的会计政策、程序和方法, 并作出国际比较;

2.对企业所遵行的规定以及实践做法作出比较;

3.对中国企业成本管理制度受开放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下的影响程度作出评估。

本研究的目标之一为确定中国企业的成本计算实践是否促成其产品倾销。如果企业成本计算导致倾销, 则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产品成本是中国企业决定其产品售价的主要因素;

2.中国企业所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 并不能正确地得出产品成本;

3.企业定价方法使得生产成本扭曲, 并显著影响销售价格。

要证实以上条件全都存在 (或全都不存在) 较为困难。因此, 本报告将:

1.探究产品成本在中国企业的定价决策中的重要性;

2.调查中国企业当前所采用的成本计算的实际做法, 并与现行的各项准则比较;

3.讨论中国会计准则与制度的发展及其对成本计算实践的影响;

4.尽可能对中国成本计算实践对产品成本计算的影响作出结论。

为了完成以上目的, IMA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分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 IMA实地调查访问了多家企业, 这些企业包括:

●国有企业, 上市公司以及私有企业

●大型和中型企业

●各行各业中的企业 (有些还卷入了倾销纠纷)

访问为我们提供了企业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管理方面的大量信息, 并为我们下一步设计和完善调查问卷提供了基础资料。通过问卷调查, 我们对中国企业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和技术的理解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二) 与倾销有关的几个问题

这项研究的目的之一, 是从当前反倾销的环境出发, 将中国的会计政策、程序和方法, 与国际上的做法做一对比。

欧盟和美国的立法都禁止外国货物在本国市场上倾销。例如美国1921年反倾销法规定, 进口商品的售价低于其正常价值, 使进口商品对美国生产同类产品的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者实质损害威胁的要征收补偿性关税。反倾销税以产品的正常价值和在美国市场的售价之间的差额为基数。正常价值以出口国国内市场价格为基础。若可比商品在出口国市场上为不充分销售, 则以出口商在第三国的售价为基础。如果出口国的全部国内市场 (或者第三国) 的售价均低于生产成本, 则正常价值以生产成本加利润为基础。

为了防止倾销, 也为了对倾销的诉讼进行辩护, 具备能准确计算产品成本的制度 (从而才能确保产品定价合理) , 对企业至关重要。在这方面, 有许多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 包括哪些成本宜计入产品成本, 以及这些成本是否适当地分摊到产品上去了。

在评估企业的成本计算制度时, 我们注意到这些制度必须适合各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 同时又必须反映企业的战略和管理工作的成熟程度, 因此, 一个相对“不完善”的成本计算制度, 不能作为扭曲产品成本的结论性依据。

虽然这样说, 很明显的是, 很多中国企业正面临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上涨压力, 其凭借低价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将越来越困难。为了保持竞争力, 这些企业有两个选择:一是他们可选择其他策略来保持竞争力, 如产品差异化和品牌建设。二是他们可以继续采取成本领先策略以获得竞争优势。采取后一策略的企业将需要建立合理的, 同时可能是越来越复杂的成本管理系统, 从而对其成本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更好的管理, 这就需要有受过设计和实施这些制度训练的管理会计师。

二、实地调查企业的成本计算实务与成本管理实践

(一) 受访企业概况 (见表1)

所有受访的企业都是中型到大型的企业。因此, 说这些企业所采用的方法在当前中国的成本管理中处于领先地位, 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为了达成本研究的多种目的, 我们既调查了这些企业所采用的各项具体的成本会计方法, 也调查了这些企业成本管理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 受访企业的成本会计实务 (见表2)

此项研究的一个主要目的, 就是要判断中国企业的成本计算方法是否和国际上其他国家企业采用的方法一致, 我们对产品成本的传统组成部分逐个做了调查, 得出了以下一些意见:

1. 直接材料

根据我们从实地调查的企业中获得的信息 (但有的企业没有给我们提供这方面的信息) 所知, 直接材料成本指的是原材料的实际成本 (相对标准成本或计划成本而言) 。这与现行的中国会计规定是一致的。大部分企业把材料的实际成本直接分摊计入产品。但也有企业采用标准成本, 并在每一会计期间结束时, 把差异数调整计入实际成本。直接材料成本中包括了把原材料运送到企业的仓库发生的费用, 在我们调查的企业中, 也是常见的并且是恰当的做法。

在受访的企业中, 几乎都把直接材料直接追踪计入各项产品。但也有几个例外的:直接材料被视为合理的分配基数 (动因) , 诸如生产规格或产品数量, 分摊计入各该产品。

2. 直接人工和福利费

受访的大部分企业——这些企业通常采用分批生产方式——对分厂员工实施计件工资制。其结果是, 实际的人工成本与标准之间不存在差异。采用连续生产方式的企业雇有计时工人, 直接人工成本按耗用的直接人工工时或机器小时分摊计入各项产品。这一做法与西方传统的做法是一致的。

福利费用包括的项目很多, 在人工成本加上了相当大的一笔数字。各企业在处理这部分成本时做法各异。比如政府规定14%的福利费用一般应作为制造费用处理, 然后分配至产品, 但有一家企业把这部分成本计入管理费用。其他的各项福利费用, 通常都计作“管理费用”;但有一家企业 (新疆特变电工) 说, 他们将所有各项福利费用, 都计作制造费用。

尽管把其他福利开支 (14%福利费以外的) 计入管理费用是2001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所要求的, 但在西方看来这种处理方法通常并不妥当。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已经改变了这种处理方法:福利费用现在应该“跟随”相关的人工成本。这是成本计算做法上的一项改进。

3. 制造费用

传统上, 中国企业对制造费用, 并不采用预先确定的 (标准的) 费率来分摊;他们按月依实际费率进行分摊。人们认为这一做法比采用标准费率更为可取, 可以防止企业通过多摊制造费用来粉饰利润。各受访企业现行的成本计算方法, 都说明了它们的这一传统。调查显示, 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按实际成本分配其制造费用。有两家企业采用标准成本, 但在月终时随即调整为实际成本。

表1实地调查企业的概况

所有受访企业全都采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采用单一的、传统的分配基础, 从 (该范围内的) 单一的成本归集点 (成本库) 分摊制造费用。采用的分配基础有:与产出量有关的、与人工有关的 (直接人工小时或直接人工成本) 、其他 (原料成本、机器小时、预先确定的百分比) 。我们没有看到, 这些企业在进行产品成本计算时采用复杂的方法, 比如说作业成本法 (ABC) ——但红豆企业采用一种类似ABC的方法对其产品定价。由于大部分西方企业至今也还使用标准式的成本计算方法, 因而我们在受访企业中少有看到采用先进成本计算方法, 也在意料之中。先前的一些研究曾发现, 一些中国企业采用了作业成本法;然而考虑到我们访问的企业的规模和历史, 它们却并没有采用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 这一个情况让我们诧异。但是我们的确又发现大约10%的答卷企业采用了ABC, 这一点我们将在下文指出。

引起我们较多关注的, 首先是制造费用所包括的成本内容, 而非成本分配方法。就制造费用所包括的内容而言, 各企业之间差别显著。另外, 有些按西方通行的做法“应该”计作制造费用的成本要素, 在中国却没有计作制造费用。这些不妥的做法包括把部分和生产活动直接相关的福利开支, 计作了管理费用 (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纠正了这个问题) 。

此外, 受访企业土地使用权的摊销往往被计作“管理费用”。这一项费用中与生产设施相关的部分 (这一部分应占摊销费用的大部分) , 是理应计入制造费用, 然后分摊计入产品成本的。

所有各企业辅助 (服务) 部门的成本处理方法, 都很合理:这些部门的成本按对其产出的消耗为基础, 分配到各生产部门。

另外一项过去普遍采用的做法, 是把与生产间接相关的成本计入管理费用, 不是计入制造费用 (而计入制造费用将会更合理) 。在有些受访的企业中, 这种做法至今依然存在。这一类的实例有:对维修工人进行管理所发生的费用 (山东汇金) 、无形资产摊销 (江西铜业、TCL) 、劳力保险 (一汽) 、存货差异 (青岛) 、保险费用 (青岛) 和分厂层次的管理人员的工资 (红豆) 。这里提到的企业都把这些成本项目列为“管理费用”;但我们认为作为“制造费用”处理, 则比较恰当。

(三) 受访企业的成本管理实践

1.编制计划和控制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 改变了中国企业今天的运营环境, 但事实证明那些在社会主义经济下发展起来的制度依然健在。我们实地调查中访问的所有企业, 都使用一种预算体系, 它是编制营运计划和控制的基本手段。在许多情况下, 尤其在国有企业, 它们的预算体系与计划经济下的编制成本计划/预算体系极为相似。过去负责编制成本计划的部门——计划处, 依然存在于一些企业, 但这一职能中的大部分已经转移给财会部门了。

有一些企业实施了创新的预算编制方法, 其中有红豆集团和山东汇金股份有限公司。红豆集团使用一种独特的方法:每年3月通过在全企业开展挖潜和提高质量运动, 优化其业绩, 以此为基础重新编制该年剩余月份的预算。山东汇金建立了一套“成本指标控制”的管理体系, 把主要环节 (工序) 的成本, 按成本要素加以分解, 在这个基础上对成本实施控制。

生产——技术——经济指标的应用, 尤其在原料消耗方面, 依然健全如昔。大部分企业都对原材料的消耗进行跟踪, 并经常与预定的定额作比较。

受访的企业中, 有两家采用邯郸钢铁企业创行的“倒逼成本分析”法。这一方法与目标成本法相似, 是建立成本标准的一种比较精良的方法。这说明在发展新的成本管理方法上有了进展。

2.业绩管理和职工薪酬

上世纪50年代中, 中国企业把经济核算制 (economic accountability system, EAS) 推行到企业以下的各个层次 (也就是说, 他们发展了一种企业内部的经济核算制) 。在计划经济下, 重点在于达成产量最大化 (或至少要完成生产指标) 。在这种情况下, 实行多种业绩指标进行考核, 顺理成章。这些指标包括产量、效率、质量、成本、生产、安全各个方面, 并不只是利润指标。

这种采用一套多样化的业绩指标进行考核的做法, 中国企业至今还在继续贯彻。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在这些业绩指标中, 取何者为重点是有所转变的,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成本和利润指标, 在过去不被重视或少被重视, 现在则成了关键性的指标) 。尽管重点有所转移, 但将多指标的业绩考核方法用在工人“计分卡 (scorecard) ”上, 却一直沿用至今, 所有受访企业都在使用这种“计分卡”考核其员工业绩。

有趣的是, 中国企业这一比较“陈旧的”做法和西方时兴的平衡计分卡 (Balanced Scorecard, BSC) 相似。平衡计分卡这一方法强调采用一套多样化的指标去“均衡地”估量企业的业绩。虽然我们实地调查中访问的大部分企业, 都没有象平衡计分卡所主张的那样, 清晰明确地把他们的记分卡与该组织的战略联系起来。但人们可以争辩说, 在大部分情况下, 两者 (考核指标与战略) 之间, 是隐含着内在联系的。我们从而看到, 在一个被看作为西方居“领先地位”的领域, 中国企业居然已经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 是在各项指标之间, 找到足以反映他们新的营运环境的平衡关系。

所有受访的企业都指出, 他们采用的是一种综合性的业绩评估制度, 企业的不同层次各有恰当的指标。大多数企业指出, 它们通过奖金制度把职工的薪酬和业绩相挂钩。各企业采用的奖金制度, 因其不同的历史、独特的情况、迥异的管理理念而各不相同。

三、结论

在本研究中, 我们对中国企业所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管理实践做了调查;这项调查既运用了案例研究, 也运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从这些研究中,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 产品成本计算

2006年中国新会计准则的推行使得中国企业会计制度与国际标准趋同。

中国以往的会计法规对一些成本科目处理方法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差异;2006年新会计准则使其趋同。

在生产成本的处理上, 主要的差异在于对直接人工的福利费的处理, 现行的会计准则使其趋同。

有一些问题, 包括各种生产性的辅助部门发生成本的处理不尽相同。

各企业基本上遵照中国的会计法规处理。

对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通常都有恰当的记录, 并按其实际成本和消耗追踪计入各该产品。

中国企业对间接费用的分类 (计入期间费用还是产品成本) , 一般来说都是恰当的。

制造费用向各产品的分摊, 各企业的做法不同, 大部分企业采用相对比较简单的方法。我们注意到, 类似情况也同样存在于许多西方企业。

确定售价的最重要因素是产品成本。另外一些因素, 包括竞争对手的售价, 也会对该企业的售价有影响。

不能得出结论说, 中国与西方成本计算实践的差异, 导致了中国出口产品的倾销。

中国企业与西方所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虽然有差异, 但是正在趋同之中。

(二) 成本管理

中国企业采用了从比较简单的到复杂的、多种多样的成本管理方法和实践。这种实务上的多样性, 也同样存在于其他国家。

许多中国企业的成本管理体系反映了以前在计划经济下所采用的编制计划和实施控制的制度。

在计划经济下所采用的方法有许多和市场经济下的西方企业的做法相似。

中国企业所做出的决策, 也反映了他们所处的经营环境。

伴随着中国企业的成长以及面临的环境愈加复杂 (产品和顾客趋于多样化以及组织规模不断扩大) , 他们将越来越需要更加复杂的成本管理体系。

(三) 财务与会计职能

在计划经济下, 会计部门的作用通常限于簿记职能。

大部分中国企业已经改组了他们的财会部门, 扩大其任务范围和职责, 与西方同类部门的职能相似。

大部分企业还需要继续努力 (正如在西方一样) , 使这些部门能充分发挥其潜力, 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班子的一员。

编后:读者如对本文有任何意见建议, 欢迎通过rlawson@imanet.org与作者取得联系。读者反馈将纳入之后将发表的系列文章中。

成本计算方法 篇2

第六章生产类型对生产成本计算方法的影响

一、解释名词:

1、单步骤生产

2、多步骤生产

3、品种法

4、分批法

5、分步法

6、分类法

7、定额法

二、填空题

1、简单生产的企业,成本计算对象一般按()定。

2、企业的生产按生产组织的特点划分,可分为()、()和()三种类型。

3、大量生产是指连续不断地进行()或()的生产。

4、成批生产是指按照规定的(),每隔一定时间()生产若干种产。

5、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是计算产品成本,首先要确定()。成本计算对象是()、分配的客体,也是生产费用的()。

6、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是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先将()归于某一作业,然 21

后再由每一作业成本()。

7、企业采用何种成本计算方法,主要取决于企业的()以及对()要求。

8、生产特点是影响()的决定性因素,因为生产特点影响着成本计算对象的确定,而成本计算对象又决定着()的确定、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问题。

9、成本计算期是指每次计算成本的(),即前后两次计算成本的()。

10、计算产品成本的期间并不一定完全与产品的()或()一致。一般的说,()主要取决于生产组织的特点。

三、选择题:

1、企业的生产按生产组织的特点划分,可分为()

A、大量生产、B、成批生产C、单件生产D、大批大量生产。

2、成本计算期与生产周期或会计结帐时间的关系是:()

A、可能一致B、可能不一致C、完全相同D、完全不相同。

3、生产特点对成本计算对象的影响是()

A、以产品产量为成本计算对象。B、以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C、以产品批别为成本计算对象;D、以产品生产步骤为成本计算对象。

4、生产特点对成本计算期的影响是()

A、成本计算期与会计报告期不一致。B、成本计算期与会计报告期一致;C、成本计算期与生产周期一致。D、成本计算期与会计周期不一致。

5、生产特点对在产品成本计算的影响是()

A、不计算在产品成本。即生产费用不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

B、不计算在产品费用,即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

C、计算在产品费用,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2D、计算在产品成本,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四、回答问题:

1、试述生产类型对产品成本计算的影响?

2.产品成本计算有哪些基本方法和辅助方法?

3第六章: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一、解释名词:

1、单步骤生产:单步骤生产是指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过程不能间断,不能分散在不同地点进行生产。如发电、采掘、铸造等企业。

2、多步骤生产:多步骤生产是指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过程由可以间断的若干个生产步骤所组成的生产,整个生产过程可以分别在不同的时间、地点进行,也可以由一个企业或一个车间、或几个企业、车间协作进行。

3、品种法品种法是以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按产品品种归集、分配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4、分批法分批法是以产品批别为成本计算对象,按产品品种归集、分配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5、分步法分步法是以产品的生产步骤为成本计算对象,按产品生产中各个加工步骤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

6、分类法分类法是以产品类别为成本计算对象,将生产费用先按产品的类别进行归集,计算出各类产品成本,然后再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在类内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又计算各种产品成本的方法。

7、定额法定额法是以产品定额成本为基础,加上(或减去)脱离定额差异和定额变动差异,来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题

1、简单生产的企业,成本计算对象一般按产品品种来确定。

2、企业的生产按生产组织的特点划分,可分为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件生产三种类型。

3、大量生产是指连续不断地进行重复生产一种或少数几种产品的生产。

4、成批生产是指按照规定的数量和规格,每隔一定时间轮番重复生产若干种产。

5、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是计算产品成本,首先要确定产品成本的计算对象。成本计算对象是生产费用归集、分配的客体,也是生产费用的承担者。

6、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是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先将制造费用归于某一作业,然后再由每一作业成本分摊到产品成本。

7、企业采用何种成本计算方法,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生产类型以及对成本的管理要求。

8、生产特点是影响成本计算方法的决定性因素,因为生产特点影响着成本计算对象的确定,而成本计算对象又决定着产品成本计算期的确定、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问题。

9、成本计算期是指每次计算成本的起止日期,即前后两次计算成本的时间间隔。

10、计算产品成本的期间并不一定完全与产品的生产周期或会计结帐期一致。一般的说,成本计算期主要取决于生产组织的特点。

三、选择题:

1、企业的生产按生产组织的特点划分,可分为(ABC)

A、大量生产、B、成批生产C、单件生产D、大批大量生产。

2、成本计算期与生产周期或会计结帐时间的关系是:(AB)

A、可能一致B、可能不一致C、完全相同D、完全不相同。

3、生产特点对成本计算对象的影响是(BCD)

A、以产品产量为成本计算对象。B、以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C、以产品批别 2

4为成本计算对象;D、以产品生产步骤为成本计算对象。

4、生产特点对成本计算期的影响是(BC)

A、成本计算期与会计报告期不一致。B、成本计算期与会计报告期一致;C、成本计算期与生产周期一致。D、成本计算期与会计周期不一致。

5、生产特点对在产品成本计算的影响是(AD)

A、不计算在产品成本。即生产费用不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

B、不计算在产品费用,即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

C、计算在产品费用,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云计算:不只是节省成本 篇3

2007年,云计算这一概念进入了国人的视野。随后,业界对云计算的关注日益升温,并进入了“热炒”阶段。各种理念和说法层出不穷,大幅降低IT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商业模式创新、改变商业格局等标签,都被贴在了“云”的身上。遗憾的是,对于云计算,虽然是“人云亦云”,大家似乎还是“不知所云”、 “云里雾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和高关注度相比,落地应用过少,因此,容易给人华而不实之感。另一方面,云计算是个比较新的领域,为了利益和占领“制高点”,众多厂商都只云自家“云”,甚至出现一些企业哗众取宠,滥用“云概念”的现象,从而让人无所适从,产生厌恶之感。在2011年,一幅对联颇为流行。上联是:云计算、云存储、云杀毒、云邮件、云播放器——云里雾里;下联是:谷歌云、微软云、苹果云、脸谱云、亚马逊云——不知所云;横批:神马都是浮云!

但毫无疑问,“云”是值得关注的,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云计算是难得的机遇,也是艰难的挑战。因此,我们应该抛去芜杂,来回答一些基本的问题:什么是云计算?“云”的好处是什么?风险是什么?

什么是云计算

云计算的定义,有很多版本,美国国家技术与标准局(NIST)信息技术实验室所给出的定义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可——云计算是对基于网络的、可配置的共享资源计算池,能够方便的、随需访问的一种模式。可配置的共享资源计算池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和服务。并且,这些资源池以最小化的管理或者通过与服务提供商的交互,可以快速地提供和释放。

根据《云计算:技术、平台及应用案例》(雷万云博士等著)一书的介绍,云计算具有5个基本特征:(1)按需自助服务。消费者无需同服务提供商交互就可以自动地得到自助的计算资源能力,如服务器的时间、网络存储等(资源的自助服务)。(2)无所不在的网络访问。借助于不同的客户端来通过标准的应用对网络访问的可用能力。(3)划分独立资源池。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动态地划分或释放不同的物理和虚拟资源,这些池化的供应商计算资源以多租户的模式来提供服务。用户经常并不控制或了解这些资源池的准确划分,但可以知道这些资源池在哪个行政区域或数据中心,如包括存储、计算处理、内存、网络带宽以及虚拟机个数等。(4)快速弹性。一种对资源快速和弹性提供并且同样对资源快速和弹性释放的能力。对消费者来讲,所提供的这种能力是无限的(所需的、大规模的计算机资源),并且在任何时间以任何量化方式可购买的。(5)服务可计量。云系统对服务类型通过计量的方法来自动控制和优化资源使用(如存储、处理、带宽以及活动用户数)。资源的使用可被监测、控制以及对供应商和用户提供透明的报告(即付即用的模式)。

云计算最基本的功能是允许用户在任何地点,通过互联网获取远程服务器上的计算能力。雷万云认为,云计算的模式可以看成是现实中,供电厂的供电模式运用到互联网领域中,不再需要企业自己建“电站”,而是由一个专门的提供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来提供,他们负责买软硬件,提供很多功能给企业。而企业就像用电一样,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来获取供应商的计算能力和服务。而微软大中华区董事长兼CEO梁念坚也表示:“这种方式很像是水、电、气的供应,人们只需拧开龙头或开关,而不必亲自去构建庞大而复杂的管道及电路。一个成功的云计算平台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软件开发经验、能力和各种资源的优势,使得人们消费IT服务就像消费水、电、气一样,简简单单,却不可或缺。”

云计算的意义

云计算的好处是什么?很多人首先提到的是节省成本。云计算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而且性价比极高,例如,2008年3月19日,美国国家档案馆公开了希拉里 · 克林顿作为第一夫人期间的白宫日程档案。《华盛顿邮报》希望在第一时间将档案上传到互联网供公众查询。如果以报社当时的计算资源,需要超过1年时间才能完成档案的格式转换。于是,报社将其交给了亚马逊公司的云计算平台Amazon EC2,Amazon EC2同时使用了200台虚拟服务器,在9个小时内就完成了工作,并且只花费了 144.62美元。

此外,云计算还可以减少固定成本的投入,既节省时间空间,还节省人力物力。例如,美国礼来公司曾选择亚马逊网络服务对某个药剂进行数据分析,仅仅为此支付了 89美元。如果其独立完成该项工作,则必须购买 25台服务器。此外,还需要支付数据中心空间、电力、IT人员等费用。云计算在节省成本上的吸引力,可见一斑。

但是,云计算的意义不仅在于节省费用。一些企业的实践还证明,它还会对人们的工作方式和企业的管理方式,带来颠覆性的改变,并让企业获得巨大的利益(和节省成本一样)。根据目前的研究和实践,云计算将在以下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促进协作、从数据中攫取洞见更快进入新市场、促进创新、促进组织结构变革。

促进协作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安德鲁 · 麦卡菲(Andrew McAfee)在《CEO必须了解的云计算》一文中表示:“事实上,迄今为止,云计算最大的成效在于让团体和社群用以前不可能的方式一起工作。”他还举了一个例子:在大型咨询企业计算机科学公司,在最初进行实验的20周里,超过25,000名员工注册使用了新型云服务。员工们组建了超过2,100个社群,每个月记录150,000次活动。这些结果促使公司决定永久使用云服务来促进协作。

《云计算:技术、平台及应用案例》的作者雷万云博士在书表示:“由于基于云计算的应用程序本来就是全球化和协作式的,因此十分有助于使分布于各地的工作团队更加有效地合作。”

从数据中攫取洞见

能让数据集中,并对其分析,是云计算的重要功能之一。在运营过程中,企业产生了海量的数据,它们通常散落在各处,即使能够收集,也很难有效地被利用。而通过云计算进行分析,可以从数据中攫取洞见,并成为企业决策的基础。例如,英国电信集团正在使用云计算分析以实现收入优化——基于对数百万呼叫中心记录的分析,他们可以制定利润更高的定价计划。

此外,很多人认为,在实现精准化营销和个性化营销上,云计算也将发挥重大的作用。

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副总裁肖明超在《云计算的营销意义》一文中表示:“在‘云+端’的模式下,将会形成每一个人的无缝数据和计算,数据将成为战略资源,并将成为一种服务,通过数据可以发现每个人的应用图谱、信息图谱、分享的社交图谱,进一步分析、组织和挖掘这些数据,可以从数据中更多的了解用户,使广告和营销的精准度更高,不断的数据挖掘使整个Web变得越来越智能。”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创始人胡延平在《云不远,挺近的》一文中也表示:“企业通过云端掌握海量的数据之后,既可以分析每一个营销过程中的消费者数据,进一步了解、追踪、并做出动态响应;还可以挖掘、分析、洞察全部消费者的数据,再做出营销反应。另外,云计算的一个好处是数据资源能够得到复用,营销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既能为云的部署者所用,也为其他的合作者服务。不管从哪一角度考虑,云计算一定是效率最高,最优的方式”

更快进入新市场

雷万云表示:“云计算的一项重要优势就是极富灵活性。通过恰当地运用云计算能力,企业可以快递地进入新市场,或在现有市场发布新产品或新服务。当需求增加时,它们可以迅速扩大。相反地,当市场机会枯竭时,它们也可以迅速缩小,并尽量减少时间和资本浪费。”

在接受《管理学家》采访时,雷万云认为,让帮助企业更快进入新市场是云计算的实质作用之一。

也就是说,云计算可以使IT系统更灵活地适应企业业务的变化。当公司业务量激增,公司只需租用更多的云服务即可,而当业务因某种情况出现萎缩,公司只要少租用一些云服务,即可将损失降到最低。

促进创新

创新被称为21世纪商业的圣杯,在很久之前,企业已经意识到,创新不能只依靠自己,而需要从外部获得更多的创意。例如,宝洁公司在2007年建立了“C+D”网站,“C+D”的含义是“联系+发展”(Connect+Develop)。这个网站相当于宝洁的创新资产集市,在这里,人们可以浏览宝洁公司的需求及创新成果,并根据需求提交解决方案。

在“云”之前,很多企业的创新是由内而外的,而云则让开放式创新走到了前台,它可以有效地利用群体的智慧。例如,商业与竞争领域研究专家彼得 · 芬加在《云计算:21世纪的商业平台》中指出:2006年,IBM向其全球范围内的35万员工及其客户与商业伙伴发出了集思广益的邀请。显然,IBM此举旨在寻求云中的集体智慧。IBM向其陈列了各式最新技术,从超级计算到纸娃娃系统(Avatars)。IBM的经理们使用自动化的方法从他们收到的37000个想法中筛选出300个定义完好的想法。最终,位于纽约的IBM华生研究中心的50多个雇员花了一周多的时间进一步将这些顶级的想法合并、裁剪为30个想法。目前,该公司正在花费1亿美元来实现这些来自“大杂烩”的想法。

促进组织结构变革

传统的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式的,层级式的,为的是便于控制。而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人们发现,这种组织形式越来越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市场环境瞬息万变,依靠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会让企业变得臃肿,行动缓慢,并让管理成本变得越来越大(而且,人们发现,审批和监管只能解决非常有限的问题)。于是,人们提倡要用用动态的、自组织的团队取代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很多企业也进行了相关实践,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稻盛和夫推行的“阿米巴”,海尔推行的自主经营体,都是基于自组织的理念。而云计算则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来支持这种动态的新组织。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云计算可以促进协作和创新。在促进组织结构变革上,云计算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彼得 · 芬加曾宣称:“今天的管理必须则我调整以使云成为经济活动的焦点。一种新兴的组织形式‘云企业’,将改变其管理结构与风格,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网络而非等级森严的、按功能划分的一个完整的大块头。”

云计算的挑战

据CCID报告,2012年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将达2750亿,其中以服务器、存储等云计算基础设施投入占全产业的近一半。但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云计算自然也给企业带来了众多挑战。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可以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云计算自身带来的挑战;在实施过程中,带来的挑战;云计算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包括法律法规、基础设施等)。

云计算自身带来的挑战。云计算是新的IT模式,还在成熟的过程中。此外,云计算的发展必然导致信息在收集、传输、储存、处理等环节上进一步集中。因此,多项调查都表明,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是企业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此外,可靠性和稳定性,也是很多企业关心的问题。当然,任何信息化建设都存在安全问题。对于私有云,专家一致认为,因为处于企业的防火墙之内,安全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对于公共云,则建议循序渐进,先放置一些非核心业务,根据实际效果,再决定是否托管核心业务。

实施过程带来的挑战。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如果要实施云计算,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一是缺乏成功案例。目前,各个行业成功的案例还比较少,因此,缺少可供学习和参考的样本。二是缺乏成熟的服务商。在国内,很多厂商(包括国外厂商)都从自身利益出发,去演绎“云”的概念,兜售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能否选择一个可以从企业战略和业务需求出发、诚信的服务商,是一大难题。而很多企业都缺乏相关经验,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也容易遭遇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带来失败的风险。此外,企业CEO或管理者还需要转变思维,正如前文所述,云计算会给协作方式、决策管理、营销、创新、组织结构等方面带来颠覆性的改变,企业高层能否适应云计算的思维模式,把企业的资源通过企业的智慧、云计算的智慧和管理者的智慧整合起来,也是一大挑战。根据IDC公司的调查,在中国企业云计算建设的决策人中,“CEO,COO,总经理”占到最大的比例。因此,企业高层如何看待云计算,也是云计算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

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根据 2012年BSA(商业软件联盟)发布的《全球云计算排行榜》,中国在云计算发展方面的准备度在24个国家中排名第21位。由此可见,中国云计算所处的外部环境并不算理想。

首先,是基础设施薄弱。新媒体观察者魏武挥在《云计算困局》一文中认为,云计算之所以鲜有商用成果,网络支持薄弱是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国,连VOIP这种业务,都无法正名化,可见电信一脉对自己固有的收入是多么在意,以及多么强势。在这种大背景下,云计算更多呈现的是一种‘概念化’,一种连完整的SAAS都谈不上的低等级应用,一种其实就是Web式Email那个类型的所谓云计算。”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在《云计算白皮书(2012 年)》中认为:公共云服务能力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差距较大,配套环境建设滞后。国内公共云计算服务能力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公共云计算服务业的规模相对较小,业务较为单一,随着谷歌、亚马逊等企业加快在全球和我国周边布局,云计算服务向境外集中的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其次,缺乏相关法律和标准。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认为,“国内云计算标准规范、第三方评估认证审计等配套支持环节明显不足”,“ 云计算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不够健全。我国在与云计算安全相关的数据及隐私保护、安全管理、网络犯罪治理方面均有较大缺失。”

此外,地方政府的盲目跟风,也给云计算应用带来了困扰。赛迪顾问在2011年发布的《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中表示:“中国各地方政府发展云计算时的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这就使得与云计算有关的服务器和存储成为目前阶段云计算产业投资的重点。然而,许多地方政府在投入巨额资金建设起云计算中心后,却发现缺乏有价值的实际应用,从而造成了云计算产业目前发展的‘空中楼阁’景象。中国云计算产业已经拥有了大量的云计算硬件资源,但是未能找到实现云计算核心价值的有效途径,即未能帮助企业通过云计算大幅降低成本。”

综上所述,云计算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此,中国企业既不能保守,也不能冲动。而是要结合企业实际,全面分析,来选择自己的云计算之路。

成本计算方法 篇4

1 成本分摊的原则

(1)收益原则:即谁受益,谁负担,谁得到的收益多,谁承担的成本就多。分摊合理,计算准确,以便明确成本控制和成本管理的职责,使效益评价公平合理。

(2)配比原则:即单位医疗收入和预期的医疗成本应相互配比以及同一会计或统计期间收入和成本的配比。坚持配比原则有利于正确计算和考核各部门的经济管理效益。

2 成本分摊的内容和方法

成本费用分摊的内容主要有几个方面:不同服务对象之间的成本分摊;核算单位之间的分摊等。医院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针对不同的分摊内容,采取不同的分摊方法[2]。

我院根据各科室的不同基本职能,把科室划分为5大类,分别为:综合管理类、后勤辅助类、教学科研类、医技类和门诊住院类。其中,完全创收的科室只有门诊住院类,他们的收入也就是医院主要的收入来源。综合管理类、后勤辅助类等虽然不会直接产生收入,但他们是为其他科室服务的,以便其他科室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实现创收,为全院工作的正常进行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医院全成本核算系统的成本四级分摊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每级都由对应的核算单位来分摊具体的费用[3]。具体步骤为:一级分摊全院所有公摊类费用,所有核算单位都参加该次分摊,公摊费用是指在成本的归集过程中,无法直接归集计入到某个科室的费用,如清洁排污费、绿化费等;二级分摊所有综合管理类科室的成本费用,参加分摊的科室有后勤辅助类、教学科研类、医技类和门诊住院类;三级分摊所有后勤辅助类科室的成本费用,参加分摊的科室有教学科研类、医技类和门诊住院类;四级分摊所有医技类科室的成本费用,参加分摊的科室只有门诊住院类。这样四级分摊完后主要的成本费用都归集到了门诊住院类的科室上,这是因为他们是主要的创收科室。各科室的总成本在每级的分摊结束后都会不一样,这样的对比中更容易得出全院和科室收支余情况。

成本四级分摊的算法及实现主要是在存储过程中完成的,通过ACC_COST_ASSIGN_EXEC.prc和ACC_COST_VAL-UE.prc 2个过程实现。ACC_COST_ASSIGN_EXEC.prc为主过程,它是根据后台程序调用时传入的参数来判断是执行某级分摊还是四级分摊一次性全部执行完。每级分摊算法过程大致相同,即先查询出需要分摊的科室、成本项目和成本金额,再循环处理每条待分摊记录,每条待分摊记录被参加该级分摊的所有核算单位分摊一次,即参加该级分摊的各核算单位共同分摊了该条待分摊记录,将各核算单位分摊得到的成本项目费用结果保存在表COST_APPORTIONMENT_RESULT中,即该表保存了每级分摊中各核算单位所分摊到的成本费用记录。每级分摊完成后,核算单位将各成本项目金额汇总记录保存在表TOTAL_COST_SUMMARY中,即汇总查询该表可得到每级分摊后各核算单位的成本金额总数。主过程通过调用过程ACC_COST_VALUE.prc完成具体的计算和返回一些参数。核算单位应分摊的成本金额主要在这个过程中计算得到,在分摊每条成本项费用时调用该过程。传入的参数包括该次分摊成本的核算单位代码、成本项目代码、成本金额等,返回的参数包括核算单位应分摊的成本金额和该次分摊计算所使用的分摊方法。即先根据成本项目大类,查询出该核算单位分摊该项成本应该使用的分摊方法,再由该分摊方法计算出该核算单位应分摊的成本金额。

3 成本的配比核算

医院全成本核算系统的收入最终归集到各收入报表项目(或叫服务项目),如检查收入、检验收入、治疗收入等。成本的配比核算就是计算和归集医院或科室在产生各项收入时所消耗和花费的成本费用。使用正确合理的成本配比计算方法和步骤能有效反映各核算单位的收入报表项的收益情况,进而得出各核算单位和全院的整体收益情况。各收益报表项的成本配比计算公式可根据各医院具体情况,通过配比计算公式设置页面灵活设置。这样当医院核算政策改变或调整时,就不需要修改或改动后台程序,直接由用户在前台页面修改设置计算公式就可实现调整[4]。

医院全成本核算系统的成本四级配比计算是在后台JA-VA程序中实现的。各收益报表项的成本配比计算公式由用户在前台页面设置,具体的计算公式保存在表COST_DIS-TRIBUT_EXPRE_DEF中,计算结果是通过Free Marker模板工具来解析字符串公式再计算得到的。具体过程为:先查询组装每个核算单位的各项数据,即一个核算单位对应一个map,这个map中存放该核算单位的各收入报表项和成本大类项的金额。通过查询COST_DISTRIBUT_EXPRE_DEF表得到各收益项的成本计算公式字符串,再由数据源map共同作为参数传入类Auto Static With Free Mark.java中,该类调用Free Marker包中的方法解析字符串计算公式,再计算得到该核算单位的某收益项的成本金额。

医院全成本核算系统后台数据的处理计算过程看似复杂零乱,其实不然,在了解和清楚地掌握整个系统的业务流程后,再去实现和完成这些处理计算是非常清楚的。进行开发实施的人员更要在完全了解和弄懂整个业务流程和需求的基础上,去完成和实现各个功能计算,这样才能写出结构明了、思路清晰的代码[5]。

4 结论

通过开发该系统使我们认识到医院全成本核算系统与HIS是紧密关联的,很多的基础信息数据都需要从HIS中获取。与HIS接口的良好实现是最基本的前提。HIS是医院所有系统的基础和核心,在执行与HIS交互操作时,需要考虑这些操作会对HIS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要避免使用任何对HIS运行稳定性产生影响的操作;还要尽量避免在HIS使用的高峰时段进行大数据量的获取操作。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每种实现方法或技术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我们能做到的就是从中选择最合适的一种,取其最优处为我们所用,规避其不足之处。医院全成本核算系统在整体架构和具体实现上都是使用了目前较为流行和被广泛使用的技术。

参考文献

[1]但秀娟,王玉霞.军队医院全成本核算问题及对策[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2):1134-1135.

[2]曾世东,唐新桥.我国三甲医院内部成本核算问题研究[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8(6):5-7.

[3]张铁良.间接费用的分摊[J].卫生经济研究,2006(6):48-48.

[4]何旭东.新形势下推行医院全成本核算的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08(2):71-72.

质量成本如何计算 篇5

在企业实践中,质量成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要把它与企业战略结合起来考虑。企业有什么样的战略目标,就有相应的产品质量策略,不同的质量策略,就会产生不同的质量成本。

重要的是,在对质量成本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之后,经理人对失误与浪费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企业在努力增加收益的同时,常常忽略对战略规划与质量规划进行整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企业对战略、质量、生产率、收益率、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了解。

整合企业战略与产品质量为什么重要呢?这是因为战略与产品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果企业奉行的是低成本战略,那么就要制定相应的低成本质量策略。如果企业目标是想凭借优质产品树立企业形象,那么就需要对产品质量进行规划,把研制、生产和销售优质产品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因此,产品质量规划必须与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保持一致。若企业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规划就应该侧重于那些影响当前与未来客户购买决策的因素。然而,如果企业只是想提高某一产品的利润,那么在产品质量方面就应该注重减少失误、消除非增值活动与浪费现象,以降低质量成本。

对上述那种关系缺乏了解的另一个原因是对质量这一概念还认识不足。质量的含义是,花费尽可能小的成本来满足客户的要求,并杜绝各种失误。因此说对质量的要求并不一味精益求精。调查中发现,市场上普遍存在着产品质量大大超过实际需要的情况,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浪费或者“质量陷阱”。

产品质量的改进能够带动生产效率的提高。消除了失误、非增值活动和浪费,企业资源的利用会更加充分。但这也为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如果节约下来的资源无法加以利用,那就不会对企业收益产生实际影响。

经历了惨痛的教训,高层管理人员发现,一旦出现企业资源的闲置,企业改善计划也就彻底失败了。产品质量的提高缩短了生产周期,产品返修现象的减少降低了机器设备的使用率,企业资产投入也随之减少。由于废品率、返工率和浪费现象不再频繁出现,对原材料的需求也下降了。此外,由于消除了质量缺陷、浪费和非增值活动,行政运作费用也随之降低。

以往,企业总是把战略规划和产品质量改善割裂开来,分别对待。战略规划通常有固定的方式与程序,一般每年进行一次。而质量改善却往往是心血来潮、缺乏计划性。很常见的情况是刚忙完了手头的工作,就开始规划新工作。多数情况下,承担质量改善工作的人员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因此只能利用空闲时间。这种工作方式使许多改善计划无法按期完成,有些甚至不了了之。

质量成本包括三方面

企业战略规划的制定虽然非常规律,也很正式,但是由于其内容涉及商业秘密,因此往往不会在企业内完全公开。尽管员工对规划的内容并不十分了解,企业通常还是能够完成规划的目标。

质量改善或许应当被纳入到企业的战略规划当中去。质量改善应当着眼于现有与未来客户的需求,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经营目标。应详细制订质量改善计划并在资源方面给予充分支持。

质量成本(COQ)这一概念已经提出了很多年,但是对其含义仍然是众说纷纭。质量成本这一说法本身就存在着模糊之处。它可以是因质量问题而产生的支出,或是为确保质量而必须有的支出。更有甚者,把这一概念理解为“质量缺陷成本”,

而实际上,这种质量缺陷成本仅仅是指因补救产品质量问题而产生的支出。

总体来说,质量成本应包括一切防止质量缺陷的支出、评估及确保产品达到质量标准要求的支出,以及出现质量问题后善后工作的各项支出。质量缺陷是指因产品质量问题而出现的浪费、失误或无法满足客户的要求。

质量成本支出可以分为三方面:预防性支出、评估性支出和补救性支出。

预防性支出:预防性支出是企业的计划性支出,专门用来确保在产品交付和服务的各个环节不出现失误。交付环节是指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与运输。预防性支出项目包括教育与培训、持续的质量改善工作、质量管理人员投入、流程控制、市场调查、实地检测以及预防性维护。

评估性支出:评估性支出是指在交付和服务环节上对产品或服务进行检查、监测或评估的支出。这类支出项目包括进货检查、内部产品审核、产品检查、库存清点、质量管理人员薪金、供货商评估与审核报告。

补救性支出:如果产品交付或服务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导致产品的维修与更换或重复服务,企业就需要支付补救性支出。补救性支出还可以细分为两类:内部补救支出与外部补救支出。

内部补救支出是指产品在送达客户之前发现问题的补救支出,涉及的方面包括废品、返工、库存、维修点、重新设计、运输救援、补救行动汇报,以及因产品或服务不合要求导致的延误。

外部补救支出则是指因客户发现问题而由企业承担的补救性支出,包括的项目有保修、接待客户投诉、产品更换、产品回收、运费、担保数据分析、客户跟踪调查和区域服务机构。

降低质量成本有轻重之分

有许多质量成本支出是隐性的,很难通过常规的质量成本评估系统进行测定。即使发现,其中很大一部分也会被当作是企业的正常经营支出。多数质量成本系统无法检测的隐性成本主要集中在客户补救成本、信誉损失成本、客户不满成本三方面。虽然这些成本不能通过常规质量成本系统确定下来,但在成本构成中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现有与未来客户是否购买产品就与这些成本有关。消除了外部问题因素,这些支出也随之消失。因此,消除企业外部补救支出尤其重要。

质量成本数据可以视为是一种重要的评估手段。可以用来确定改善计划的时机并排定工作顺序。如果变革发生,还可以用来跟踪变革带来的影响。

把质量成本数据应用于质量改善,其目的是减少直至最终消除企业补救性支出。实施这一策略,就能够解决问题,并对产品或服务程序进行改善或做相应的变革。企业通过预防性支出,对各种问题加以调查和解决,从而减少了补救性支出,进而确保了利润。

评估性支出并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价值,应当尽量减少。之所以说这类支出无附加价值,是因为它们并不能改进被评估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诚然,检查与评估进行得越细致、彻底,客户发现的质量缺陷就越少。但是,这类活动并不能彻底杜绝有质量缺陷的产品。加大预防性支出就可以减少评估性支出,同样能够减少补救性支出。

不同类型的质量问题对企业利润的影响程度也各不相同。其中以外部质量问题的影响最大,因为这种问题为客户带来了额外的支出负担,因而影响到客户未来的购买行为。潜在的未来客户同样会受到影响。他们一旦听说了存在质量问题,很可能影响到他们的购买决策。确定了各类质量问题的标准和平均成本,就能够选择优先解决的质量问题,更好地帮助企业完成战略目标。

确定成本标准的第一步,就是详细列出各种必要补救措施,如从客户处取回存在问题的产品、生产备换产品和运送新产品等等。把所有补救措施的标准支出加在一起,并分别乘以同类事故发生的频率,就是企业每年在质量问题补救方面的总支出。

成本计算方法 篇6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 家具企业 环境成本计算 具体应用

偏旧会计路径下,家具企业特有的环境成本被划归在初始的制备经费中。经过这种运算,产品分摊了一切的耗费金额,扭曲初始信息。针对这类弊病,创设了作业成本特有的新式思路。构建了成本库,辨识成本动因。在这种根基上,拟定了最适宜的计量成本,有序化解疑难。这种运用思路,便于搜集得来最适宜的信息,设定适当决策,助推长时段的企业进展。

一、解析方法内涵

(一)概要的内涵

作业成本法特有的概要思路,含有如下内涵:成本消耗了作业,作业会耗费资源。这种运算路径整合了间接及直接的多样成本,作为产品耗费。这就拓展了原有的运算范畴,算得的数值更为精准。在这类方式中,成本核算特有的侧重点被拟定为作业。一切成本总和,含有产品耗费、关联的服务耗费,它归结了真实态势下的一切耗费。

计算作业成本,紧密关系着现有资源、制备成的产物,作业流程衔接着二者。解析多样动因,资源关联着平日的作业,作业又关联着后续产品。对于家具制造,它供应了明晰的解析路径,供应精准信息。设定财务导向,细分多样的账目类别,以便获取成本。成本被划归至作业耗费掉的成本库内,再调配至多样的产品。它注重历史成本,体现出分配观。

(二)必要的核算价值

在环境成本内,间接成本占到了偏大的比值。这类成本特性,决定着成本配置,有着如下价值:

经由作业成本的查验,环境成本可寻找到真实主体。成本起因复杂,含有预防成本、偿付的职责成本、其他关联成本。经过追溯作业,寻找出潜在的真正起因,寻找真实主体。在各个时段中,都应核算得来明晰的收益数值。环境成本初始的额度偏大,可以与日俱增,时点也并不均衡。推测这类成本,应能考量总环境、未来发生数额。解析作业环境,把成本细分给多样的会计区间,然后查验收益。

确认家具成本,可以更加精准。核算总的经费,把它涵盖在家具制备特有的流程中。运算真实成本,把它设定成速率增长的必备参照。同时,再生产架构内的价值循环,也纳入了成本。资源随同耗掉的成本进到了家具市场,参与再次生产,构建了补偿及耗费的双重循环。

二、核算应用流程

家具企业平日内的成本耗费,含有多个层级。作业成本紧密衔接着家具产品及更广范畴的环境损耗。核算查验成本,含有双重步骤:第一步,明晰计量成本,然后追溯动因,把它分摊至接续的环境作业。第二步,要识别多样的特征事项,它们引发了总体成本;选出适当动因,构建同质情形下的成本库。经过这种解析,环境成本被细分至现有的损益,或者现存产品。

总体环境成本,存在于平日内的家具制备时段中,伴随产出进程。为此,识别环境成本依托的多样资料,都等同常见成本,共用基础资料。归结这类成本,可共用搜集得来的数值。依照核算口径,构建了独立的、自身特有的会计体系。细分的步骤含有如下:

第一步,应当确认作业。制备及售卖家具,这类流程可被细分成多重的关联作业,划分作业分支。第一个直至第n个这样的作业,分别归属概要的总成本、专门环境成本。

第二步,成本应被调配给各类作业。依照直接追溯,识别出资源动因。计量得来的耗费资源应被分摊至如上的作业。依照同质作业,构建了成本库,算出成本分配特有的总概率。

第三步,辨别家具产品常规情形下的作业消耗。追溯直接动因、作业特有的動因,把这些动因累加在总体作业内,然后再去分摊,调配当期损益、配置有关产品。

三、成本运算途径

作业成本法拟定的侧重点,是辨别潜在着的成本动因。家具作业成本、深层成本动因,二者紧密关联。各类作业动因构建了同一的成本库,简化核算流程。分摊作业成本,把它细分至多时段内的家具产品,算得当期损益。与此同时,这类动因表征着应被管控的总耗费,调控成本数值。选取成本动因,密切关联着耗掉的作业成本。例如:排放污染不可脱离区段内的总排污、毒害特性的总含量、其他成本动因。家具企业平日内的这类排放,含有废弃物体、真实排放总量、毒害废物浓度、排出来的增量、总体环境影响。处理各类排放,关系着总成本。

依照成本理论,识别了家具产品特有的产出周期。初始的设计、选购必备的原材、制备各类家具、后续售卖家具,这类流程可被细分成多类作业。它们彼此衔接,构建作业链条。分配各类成本,可选直接追溯、间接追溯动因。采取直接追溯来辨识直接成本;对于间接路径下的产出成本,则可查验动因。这种适当追溯,规避了惯用路径下的分摊,供应精准信息。

家具成本涵盖着环境成本。在新的环境下,新添加进来的环境成本凸显了内化的价值,增设费用项目。这类成本被划归总的消耗,依照成本原理。从总体视角看,成本含有物化后的日常劳动、总体环境消耗、活体的劳动。环境成本独立,同时又被划归至总的金额。它化解了补偿基金特有的疑难,这是由于,资源必须经由循环,才不至于枯竭。从现有收益内,获取足量的补偿金额,供应接续的再生产,促进持续进展。

四、结语

作业成本方法,用于会计范畴内的成本查验及核算,它有着合理性。在这类流程内,描画了明晰的流程图。结合系统图例,辨识了核算成本的必备步骤,解析操作规程。在后续运算中,还应添加定量解析,增设真实案例。未来调研中,应能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陈亮,潘文粹.作业成本法在环境成本核算中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40-42.

[2]王琦,赵振智.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化工管理,2007(02):35-38.

[3]李琼.浅议作业成本法在环境成本计算和分摊中的应用[J].安徽地质,2013(03):234-237.

[4]吴凤翔.企业环境成本的会计核算——基于作业成本法的视角[J].现代经济信息,2012(11):153-154.

成本计算方法 篇7

随着对电力市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开展,越来越多的问题显现出来,对电力市场基本原理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电力市场是市场理论在电力系统中的具体应用,怎样将经济学原理与电力系统运行的基本规律相结合,是电力市场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系统边际电价(system marginal price,SMP)是电力市场中反映电力商品短期供求关系的统一价格[1]。当前我国已经初步实现的几个省级电力市场都是以SMP为核心进行结算的。因此,SMP的准确性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边际成本法[2,3,4,5,6,7,8,9]是目前应用较多的成本计算方法,还有一些“先边际成本法定价、后收支平衡修正”的方法[10],如F.C.Schweppe等人在WRATES软件中提出在短期边际成本价格上乘以适当的系数来实现收支平衡的方法[11];H.Rudnick,R.Palma和J.E.Fernarderz提出用不同输电分配系数分配缺额的追加成本方法[12]。由于纯粹的边际成本远小于年收支一致的平均成本,这些修正是很大的,几乎湮没了边际成本定价中的经济学信息而大大损害了其有效性,因此这类方法不仅在原理上是粗略的,而且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不是上策[13]。事实上,经济学中的边际成本在计算及原理上是有前提的,当延伸到电力系统中应用时会产生问题。

1 经济学中的边际成本

文献[14]指出,在生产过程中,厂商将投入品(也称生产要素)变为产出(或产品)。以厂商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投入品,生产出食品为例,其量可以发生变化。表1给出了不同投入品组合下可得到的产出。

表中最上一行为劳动的投入,最左一列为资本的投入。表中每一项表示在一个时段内相应的劳动与资本的组合最多能生产出的产品。在几何上,包含在表1中的信息可以用等产量线来表示,如图1所示。

图1中等产量线1Q上每一点对应着劳动与资本年投入量的某种组合,在该组合下,最终得到55单位的产出。在等产量线向右上方移动时,产出水平上升。B、C、E则分别是产量为75和90等产量线上的点。

当两种投入品可变化时,经理人员往往会考虑用一种投入品替代另一种投入品。为了将生产者为更多增加另一种投入而愿意替换某一种投入的数量加以量化,经济上采用一种被称作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的度量法。如果用ΔK表示资本的变化,用ΔL表示劳动的变化,MRTS便可以写成-ΔK/ΔL;加上负号是为了使边际技术替代率为正值(ΔK总是负的)。结果,在任一点上的边际替代率在绝对值上就是等于等产量线在该点的斜率。

将这种横轴一单位变化带来纵轴量变化的比例关系思想引入成本曲线,选择横轴代表产量变化,纵轴代表成本变化。其成本增加量随多生产一单位产出的变化关系即为

在经济学中,定义边际成本(有时被称为增量成本)为因多生产额外一单位产出而引起的成本的增加。由于固定成本不随企业产出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边际成本就是每增加额外的一单位产出所引起的可变成本的增加量。

在大多生产过程中,都存在着劳动(和其他投入品)的边际产出(最后一单位劳动所带来的总产出的增加量)递减现象,一般称为边际报酬递减。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可变要素数量增加时,边际产量先递增至最大值后递减,致使平均产量也是先递增至最大值后递减。当平均每一单位可变要素的产量不断增加时,意味着平均每一单位产品所需的可变要素投入量减少,在要素价格一定的条件下,平均成本也相应减少;当平均产量达到最大值时,平均成本达到最小值;随着平均产量的递减,平均成本开始递增。所以,平均成本AC曲线是一条“U”型曲线。同理,边际成本MC曲线也呈“U”型,如图2所示。

可以看出,一个企业的产品生产中,当边际成本低于平均成本时,平均成本处于下降阶段;当边际成本高于平均成本时,平均成本处于上升阶段。所以,当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时,平均成本为最小值。

2 边际成本引入电力系统

电力系统中,长期边际成本法定价的理论依据是从全局考虑使社会总效益Bf最大化[15],即目标函数为

式中:Bf为消耗电能Wd后产生的社会净效益;Be为用户使用电能Wd后产生的用电效益;Cd为系统可变成本,即电量成本。

对Bf求偏导数,得

以平均分摊成本的思想,认为

式中:Wd为负荷用电量;该思想源于综合成本法平均分摊成本的计算,ρd为该法计算出的电量电价。

对用户而言,用电Wd产生的净效益为

用户的目标是使其Bd最大,即

将式(6)代入式(3),可得到以下结果:

电量电价等于电量成本对负荷用电量的微增率,即为

对于整个系统而言,此电量电价代表了最后一个上网电厂的报价价格,即所有上网机组中的最高价格。当有5个发电量都为1万k Wh的电厂上网发电,其价格曲线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最终的边际成本为0.34元/k Wh,与前面上网的四个电厂报价无关,只由最后一台的价格决定。

3 电力边际成本计算引发的思考

由以上叙述发现,经济中的边际成本源于横轴上一单位产量增加带来纵轴成本数量上的变化。各个产品,以及生产各产品需要的成本之间相互独立,成本可以代数相加减。而在电力系统中,多电源注入功率间存在耦合关系,电网中每个节点的节点电压都由网络中所有节点的电流共同维持。电能从发电厂流出,经输电网络到达用户,因此,某一个负荷节点功率的大小,以及产生此功率的成本受整个网络的影响无法单独计算。而经济学中的边际成本,正是在独立的产品和成本基础上计算的。所以,应用边际成本电价描述电网输电成本存在问题。

对如图4所示总成本曲线进行分析。曲线1为系统总成本曲线,在其上任取一点A,其电量为AP,总成本为CA。过A作曲线1的切线,其斜率即为用电量AP时的边际成本。过坐标零点做此切线的平行线(用曲线2表示),则曲线2具有与曲线1中A点相同的边际成本,即用电量为AP时的结算总成本为。而实际上,传输到A点的总成本为CA。由图4可见,供电成本与实际结算成本不等,产生了ΔC=CB-CA的差值,供需不平衡,无法做到对市场各参与者的公平、合理。除非总成本是随产量增加而成正比的增长,由于它的边际成本是总成本曲线的斜率,所以它的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满足供需平衡的要求。

经济学中成本曲线是对一个企业而言的,按报酬递减规律呈“U”型。企业关注其生产产品的平均成本,由平均成本的大小来决定产量及产品价格。边际成本则是为产品定价服务的,当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时,该产量下的平均成本最低。在电力系统中,总成本曲线由所有上网机组共同决定。电量需求增加时,机组随之阶段性增加,曲线根据上网电厂的不同报价和发电量而变化。电力市场中,各个电厂单独报价,全天分24或48个时段,各个时段允许报不同的价格,如图5所示。将各个电厂的不同报价排序后,根据电量变化来安排上网机组,总成本曲线将有多种形状[16]。所以,在计算最后一单位电量消耗带来的总成本变化(即边际成本)时,往往并不能反映实际中的总成本随电量的变化关系。(1)当总成本曲线单调递增时(除正比例关系外),供给和需求无法平衡。(2)当总成本曲线单调递减时,不但存在供需平衡问题,而且也并不真实。(3)若总成本曲线不单调或存在多种形状的总成本曲线,例如折线形,那么其横轴上不同值的斜率可能相同,即在不同电量下存在相同的边际成本。再如平线报价(纵轴量不随横轴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其斜率始终为0。以上两种情况在电力系统中无法得到准确的边际成本。综上可得,边际成本只有在总成本与电量满足比例关系时适用。当总成本曲线单调递增时,供需不平衡;不单调或单调递减时,边际成本的方法不适用于电力系统中电价的求取。

另外,电力系统中的边际成本计算建立在各电厂报价由交易中心付费的基础上,为电力联营体(POOL)交易模式下的产物。而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双边交易乃至多边交易进入电力市场,其交易行为不受交易中心的限制,发电厂与用户直接结算。然而,在这种跨过交易中心的直接交易中,电能的传输是通过电网的,其占用了电网的资源。当直接交易双方所得利益与在POOL模式下产生增值时,必定存在电网利益损失,换句话说,没有做到对所有市场参与者公平计费,违背了电力市场中“公平、公正”的原则。另外,对于开放的电力市场,其物理性输电权通常用在以双边贸易为基础的分散市场中,而金融性输电权经常使用在以联营为基础、按节点定价的市场中。当这两种输电权形式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时,执行起来就会出现问题。

4 结论

(1)经济学中的边际成本为平均成本服务,其成立的前提为产品、产量和成本各自独立,可采用代数相加减形式描述。电力系统中功率互相耦合,不满足边际成本成立前提,直接套用必然产生问题。

(2)除成本与电量满足比例关系外,边际成本应用于电力系统都存在问题。总成本曲线单调递增时,供需不平衡;不单调或单调递减时,边际成本的方法不适用于电力系统中电价的求取。

成本计算方法 篇8

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迫使航空公司想尽办法降低运营成本, 为了降低运营成本, 成本指数方法被航空公司广泛采用, 尤其是国际航线上被广泛使用。成本指数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控制航段成本和任务优化, 而不是为了速度控制。成本指数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权衡小时运营成本和燃油消耗成本的多寡来实现航段成本最低的目标, 用来处理燃油成本和时间成本的关系。

2 成本指数原理及方法

2.1 成本指数的定义

成本指数 (CI) 的定义就是时间成本CT和燃油成本CF之间的比值, 其单位kg/分钟, 实质上表达了时间成本相对于燃油成本的重要程度, 通过权衡时间成本和燃油成本的关系, 合理选择飞行速度。

2.2 飞机直接运营成本的组成

飞机直接运行成本 (DOC) 的成本项目可划分为固定成本、与飞行时间有关的成本以及燃油成本。

(1) 固定成本。固定成本与飞行速度的选择无关。主要包括保险、贷款付息、空勤和空乘等有关成本 (基本工资、福利待遇和培训/复训成本等) 、与起落有关的成本 (维修成本中与起落次数有关的部分、导航费、机场费、地面服务费、餐饮费和民航建设基金等) 。

(2) 与飞行时间有关的成本。维修成本中与飞行时间有关的部分、空勤和空乘的小时成本、以及折旧 (或租金) 成本等。

(3) 燃油成本。燃油成本等于燃油价格乘以航段耗油。

2.3 航段成本和经济速度的推导

航段成本由燃油成本和航段时间成本组成, 可由如下方程表示:

式中:C:燃油成本+时间成本;Cc:与巡航速度无关的固定成本;CF:燃油价格, 元/千克;CT:单位时间成本, 元/小时;T:航段时间, 小时;F:航段耗油, 千克。

T等于航程除以速度, F等于航程除以单位燃油航程, 方程 (1) 改写为:

式中:R:航程, 千米;M:飞行M数;a:音速, 千米/小时;SR:单位燃油航程 (Special Range) , 千米/千克。

对方程 (2) 中成本C对M求导, 经整理后最终可得到CT/CF与经济M数的表达式 (3) :

式中:CT/CF:定义为成本指数 (Cost Index, CI) ;a0:海平面时的音速, 1225千米/小时;θ:温度比, 是压力高度和环境温度的函数。

2.4 成本指数的计算

燃油价格随市场而浮动, 飞机的燃油成本和时间成本随航线而变化, 理论上应该对每一条运营航线进行分析, 确定其成本指数, 并且定期更新。在实际运行时, 也可以把各航线和机型计算出的成本指数, 进行综合分析, 得到“低、中、高”三种成本指数近似值, 对于每一条航线, 选择最接近的成本指数近似值。

2.4.1 燃油价格 (CF)

燃油价格的确定相对简单, 一般采用平均燃油价格或特定的燃油价格。油价随市场波动,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或不同采购方式有不同的油价;有些航空公司采用“套期保值”办法来应对油价难以预测的波动;货币兑换率对油价产生影响;按里程分段向旅客收取的“燃油附加费”不应在燃油采购价格中考虑。

2.4.2 时间成本 (CT)

时间成本主要包括以下三类成本:维修成本中与飞行时间有关的部分、空勤和空乘的小时成本、以及折旧 (或租金) 成本。时间成本可以理解为“每额外飞行一小时 (或一分钟) 发生的边际成本”。

(1) 与时间有关的维修成本

与飞行小时有关的维修成本包括机体 (含所有机载系统) 的维修劳务成本和材料成本, 发动机的维修劳务成本和材料成本。

与飞行时间有关的机体维修劳务成本AML:

与飞行时间有关的机体维修材料成本AMM:

与飞行时间有关的发动机维修劳务成本:

与飞行时间有关的发动机维修材料成本EML:

上述各式中, AFW:机体重量, 单位:磅;AFW等于制造空重减去发动机干重;R:维修劳务费率, 单位:美元/小时;在算例中, 假设R=28美元 (不包含管理费用) ;FCPI:消费者价格指数修正系数。对于1993-2015年, FCPI=1.61;SLST单台发动机未安装海平面静推力, 单位:磅力;NE:每架飞机的发动机数。

(2) 与时间有关的机组成本

空勤和空乘成本, 通常由固定成本 (基本工资、福利待遇和培训/复训成本等) 和变动成本 (飞行小时费和超时费) 两部分组成。

(3) 边际折旧 (或租金) 成本

购机 (包括飞机和备件) 的原始成本 (或租金) , 分摊到运行的每一轮挡小时, 就是小时折旧 (或租金) 成本。在指定的年利用率条件下, 飞行速度的增加, 有可能额外增加飞行的航段数。边际折旧 (或租金) 成本指的是“每额外飞行一小时 (或一分钟) 发生的折旧 (或租金) 成本”边际成本。

2.4.3 成本指数的计算

假设燃油价格为6元/千克, 结合2.4.2节中时间成本的计算模型, 可计算出成本指数CI的值, 计算结果CI为12千克/分钟 (见表1) 所示:

2.5 经济速度的确定

将2.4节中计算出的成本指数值, 代入方程 (4) 即可计算出成本指数对应的经济巡航速度。

同一巡航高度下, 飞机经济巡航速度随成本指数的增大而增大;同一成本指数, 经济巡航速度随巡航高度增加而增大, 尤其是低成本指数对巡航高度较为敏感。

3 结束语

文章首先介绍成本指数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并提出了使用成本指数推导经济巡航速度的方法, 使用经济巡航度, 可有效降低航空公司直接运营成本, 提高航空公司运营的灵活性, 不具备成本指数功能的飞机同样也可以使用成本指数的思想, 指导飞机航线运营。

摘要:文章介绍了成本指数的概念, 成本指数的要素即时间成本计算和燃油成本的计算, 并介绍了如何使用成本指数方法进行经济速度的推导与确定, 并给出了经济速度与成本指数的关系。

成本计算方法 篇9

运输 (本文专指公路运输) 在整个物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其成本大约占物流总成本的35%-50%。因此, 运输成本对物流总成本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运输成本的计算结果将直接影响运输企业价格策略的选择, 并将直接影响制造企业对运输方式的选择以及企业的经营效率。因此, 科学、合理地计算运输成本显得非常重要。

为了科学地计算运输成本, 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已有的研究来看, 美国学者John J.Coyle, Edward J.Bardi针对不同的运输方式提出了运输成本的分析框架和计算方法, 但其没有考虑各种不同折旧方法下运输成本计算的差异性, 因而其研究成果在适用性上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我国学者林理升、王晔倩 (2006) 从经济地理的角度构建了运输成本分析框架, 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分析了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流动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 指出运输成本差异形成了制造业在沿海地区的选址优势, 而这一优势和目前的高劳动力流动成本一起形成了沿海地区高成本压力而中西部收入低下的新“二元”空间结构。

学者谢雄、曹晶在评价公路项目经济效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的论述中, 阐述了汽车运输成本的计算方法, 并以实例论证了汽车运输成本中主要构成因素的调整方法, 进而对国民经济效益计算、交通量与车速的关系、车速与运输成本的关系进行了说明, 为公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后期评价报告的编制提供了借鉴。

学者李文兴、陆伟忠在引入物量指数概念的基础上, 探讨了铁路运输成本费用指数体系和计算方法, 并将影响运输成本费用的价格因素和非价格因素区分开来, 扩大了运输成本费用指数的应用范围。

学者李岱安、徐刚构建了我国铁路运输成本的计算系统, 该计算系统将铁路运输生产过程划分为发送、中转、运行和到达四个作业环节, 并通过确定作业量以及对应的单位变动支出来计算铁路运输成本。

此外, 我国理论界对运输成本信息化管理以及计算机运用进行了讨论。学者赵艳玲在对国内部分物流企业进行了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分析了国内物流市场的相关数据并与国外相关企业数据进行了比较, 初步分析了我国物流业运输成本偏高的原因, 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总体而言, 现有的研究虽然对运输成本的计算框架进行过讨论, 也得出了一些计算模型, 但对于不同折旧方法对运输成本计算的影响尚未涉及。本文基于两种主要折旧方法———直线法和工作量法, 在考虑资金的机会成本的基础上, 对公路运输的运输成本构成进行了详细分析, 建立了两个运输成本的计算模型, 分析了影响运输成本的主要因素, 并比较了两种折旧方法对承运人收益的影响。

二、运输成本计算模型的建立

现有一批货物用货运卡车从A地运送至B地, 需要对其运输成本进行计算。为了简单起见, 我们假设: (1) 管理费用以固定比率计提; (2) 资金的期望收益率为i0; (3) 将集货、长途运输及配送等环节合并考虑; (4) 运输工具的行驶速度不受折旧方法的影响。

1. 直线折旧法下运输成本计算模型。

一般公路运输的运输成本由运输工具的折旧、燃料费用、人工成本、其他成本 (保险、维修、过路费及管理成本) 以及资金的机会成本构成。如果采用直线折旧法, 各项成本则按如下方法计算:

(1) 折旧。假设该货运卡车的购买价格为P0 (元) , 残值为Pf (元) , 折旧年限为n (年) , 运输工具平均每年行驶时间折合为天, 每天24小时, 那么, 每小时折旧费用为:。

(2) 燃料费用为:c0 (元/公里) 。

(3) 人工成本为:b0 (元/小时) 。

(4) 其他费用。记年全额保险费为d1, 年养路费为d2, 则每小时保险及养路费用为:;维修成本及过路费为:w0 (元/公里) 。

(5) 资金的机会成本。资金P0在n年后的终值为:P0 (1+i0) n, 增值额为:P0[ (1+i0) n-1]。年均增值额为:P0[ (1+i0) n-1] (A/F, i0, n) =P0i0, 每小时的资金成本为:。

(6) 管理费用的计提比率为:r0。

假设A地至B地的距离为s0公里, 行驶时间为t0小时, 那么整车运输的总运输成本Cg1即可以表示为:

其中:t0 (小时) 为行驶时间;s0 (公里) 为行驶距离;P0 (元) 为货车购买价格;Pf (元) 为货车残值;n (年) 为货车折旧年限;i0为期望收益率;d1 (元) 为货车的全年保费;d2 (元) 为货车的全年养路费;b0 (元) 为货车司机的小时工资; (天/年) 为货车的每年行驶折合天数;c0 (元/公里) 为货车的燃料费用;w0 (元/公里) 为货车的维修成本及过路费。

(1) 式中, 影响运输成本Cg1大小的大多数因素都是外部条件决定的, 承运人并无能力调控。因此运输成本的高低主要由承运人选择的折旧年限和运输工具的年行驶天数决定。并且, 从 (1) 式中不难看出, 选择的折旧年限越长, 运输成本Cg1将越低;同样的, 年行驶天数越多, 运输成本Cg1也越低。由于折旧年限一旦确定就不能改变, 因此, 实际上运输成本Cg1的高低完全由运输工具的年实际行驶天数决定。

2. 工作量折旧法下运输成本计算模型。

如果折旧方法选择工作量法进行计算, 则每公里折旧费用为: (P0-Pf) /L0 (元/公里) 。其中, P0 (元) 为货车的购买价格, Pf (元) 为残值, L0 (公里) 为运输工具预计行驶总里程。

与前述情形一样, 假设A地至B地的距离为s0公里, 行驶时间为t0小时, 整车运输的总运输成本Cg2即可以表示为:

其中:L0 (公里) 为预计行驶总里程; (公里/年) 为货车每年实际行驶里程;其余与 (1) 式中相同。

与 (1) 式类似, (2) 式中, 运输成本Cg2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预计行驶总里程L0 (公里) 和货车每年实际行驶里程 (公里/年) 。不难验证, , 运输成本Cg2是的减函数。与前一情形相同, 每年实际行驶里程越多, 运输工具的利用率越高, 运输成本越低。

3. 两种计算方法的结果比较。

从 (1) 式和 (2) 式可以看出, 由于式中的大多数变量都是由外部条件决定的, 因此, 承运人降低运输成本主要依靠提高管理水平、改善其营运状况来实现。具体而言, 就是努力提高货车的年实际行驶里程 (公里/年) 或年折合行驶天数 (天/年) 。一般而言, 承运人的业务范围及行驶路线均较稳定, 因此, 其年平均行驶速度也相对稳定, 可记为 (公里/小时) 。在考虑年平均行驶速度时, 行驶时间包括取货、等待、运输及配送等环节所花费的时间。这样, 年实际行驶里程与年折合行驶天数便有如下关系:

(2) 式- (1) 式, 并将 (3) 式代入整理得:

其中:v0 (公里/小时) 表示本次运输的实际行驶速度; (公里/小时) 表示承运人的年平均行驶速度。

如果每次运输均按年平均行驶速度计算, 亦即时, (4) 式又可变为:

三、计算举例

为了进一步说明上述计算模型的应用, 现以成都至重庆的公路运输为例, 应用上述成本计算模型, 对整车运输的运输成本进行计算。

相关数据:行驶距离340公里 (成渝高速公路起于成都五桂桥, 止于重庆陈家坪) ;平均行驶时间5.67小时;货车为东风EQ1254W2型载重货车, 购买价格26.5万元, 核载重量15吨, 柴油发动机, 百公里耗油32升;0号柴油价格5.28元/升;司机平均工资2 400元/月;全额保险费为12 000元/年, 养路费为220元/月·吨;维修成本 (包括轮胎磨损、轮滑油等) 及过路费为1元/公里;管理费用计提比率为10%;直线法折旧时, 折旧年限为5年, 残值为1.5万元;工作量法折旧时, 货车报废前预计行驶总里程为60万公里, 残值为1.5万元。根据承运人经营情况, 此货车每年平均行驶里程大约为90 000公里, 货车的实际平均速度约为60公里/小时, 折合行驶天数约为62.5天。

根据以上基础数据, 可得:t0=5.67 (小时) , s0=340 (公里) , P0=265 000 (元) , Pf=15 000 (元) , n=5 (年) , i0=10%, d1=12 000 (元) , d2=12×15×220=39 600 (元) , b0=2 400÷ (30×8) =10 (元/小时) , c0=32×5.28÷100=1.69 (元/公里) , w0=1 (元/公里) , , L0=90 000 (公里) , 。

事实上, 将以上数据代入 (1) 式得到总运输成本为:Cg1=1601.1 (元) , 吨公里成本为:1 601.1÷ (340×15) =0.314 (元) 。将以上数据代入 (2) 式得到总运输成本为:Cg2=1 548.8 (元) , 吨公里成本为:1 548.8÷ (340×15) =0.304 (元) 。

另外, 根据基础数据, 可得出:L0÷n=120 000, L=90 000, 。根据 (5) 式判断, 此时, Cg2

四、小结

公路运输中的运输成本包括折旧、燃料费用、人工成本、保险金、维修金、过路费、管理费用及资金的机会成本。折旧方法的不同, 对运输成本的计算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但这种影响仅限于承运人产生利润的时间。在其他费用确定的情况下, 如果选择加大运输成本的折旧方法进行折旧, 则意味着承运人将成本前移, 利润后移;反之, 如果选择降低运输成本的折旧方法进行折旧, 则意味着承运人将成本后移, 利润前移。总的说来, 由于影响运输成本的大多数因素是承运人所不能控制的, 承运人只有努力改善经营管理, 努力提高运输工具的利用率, 才能有效降低实际运输成本。

摘要:本文根据直线法和工作量法两种主要折旧方法, 在考虑资金的机会成本的基础上, 对公路运输的运输成本构成进行了详细分析, 构建了两种折旧方法下运输成本的计算模型, 并用实例验证运输工具的利用率是影响运输成本的主要因素。同时比较了两种折旧方法对承运人收益的影响, 承运人可以根据其实际营运情况, 适当地选择折旧方法以调控其会计利润。

关键词:公路运输,折旧方法,运输成本,计算模型

参考文献

[1].Edward J.Bardi, John J.Coyle, Robert A.Novack.Management of Transportation.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林理升, 王晔倩.运输成本、劳动力流动与制造业区域分布.经济研究, 2006;3

[3].谢雄, 曹晶.公路项目国民经济评价中汽车运输成本的计算.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04;12

[4].李文兴, 陆伟忠.铁路运输成本费用指数体系及计算方法.铁道学报, 1997;5

[5].李岱安, 徐刚.中国铁路运输成本计算系统的研究.铁道学报, 1999;6

计划成本法本质和计算方法的探讨 篇10

一、会计准则中相关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 》规定 , 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移动加权平均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同时,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附录——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中对原材料会计核算应设置的会计科目和账务处理方法(包括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进行了详细说明。

显然,对通过购买而取得的原材料存货而言,会计准则中规定采用实际成本法进行核算,没有提到计划成本法。只是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附录中讲述了计划成本法,这也说明了计划成本法的本质就是实际成本法,二者具有一致性。

二、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核算的比较

购入原材料时,实际成本法下按实际成本借记“原材料”科目。计划成本法下按计划成本借记“原材料”科目,按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的差异借记(超支)或贷记(节约)“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原材料实际成本=“原材料”科目借方发生额+“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借方发生额(或-“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方发生额),与实际成本法下“原材料”科目借方发生额完全一致。

发出原材料时,实际成本法下按实际成本贷记“原材料”科目(从先进先出法、移动加权平均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中选择)。计划成本法下按计划成本贷记“原材料”科目,按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的差异借记(节约)或贷记(超支 )“材料成本差异”科目。 “原材料”科目贷方发生额+“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方发生额 (或 -“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借方发生额)=原材料实际成本,二者完全一致。由于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月末一次分摊,因此计划成本法下发出原材料的实际成本与实际成本法下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计算的结果完全一致。同时,期末“原材料”科目借方余额+“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借方余额 (或 -“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方余额)=原材料期末实际成本。

三、实例分析

某工业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该企业2014年10月份有关资料如下,分别用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甲材料计划单位成本为20元/公斤)核算:(1)10月1日 , 结存甲材料100公斤 , 单位成本20.5元/公斤 , 金额2050元。 (2)10月5日 ,购入甲材料500公斤 ,增值税专用发票上记载的货款为10 000元,增值税额1 700元,另对方代垫包装费100元,全部款项已用转账支票付讫,材料已验收入库。 (3)10月10日 ,购入甲材料200公斤 ,增值税专用发票上记载的货款为4 100元,增值税额697元,款项尚未支付,材料已验收入库。 (4)10月25日,购入甲材料100公斤,增值税专用发票上记载的货款为1 840元,增值税额312.8元,全部款项已用转账支票付讫,材料已验收入库。 (5)10月31日,汇总本月发料凭证,本月共发出甲材料700公斤,其中生产A产品领用400公斤,生产B产品领用300公斤。

业务(1) 实际成本法下“原材料———甲材料”借方余额2 050元表示期初结存甲材料的实际成本为2 050元 , 计划成本法下“原材料———甲材料”借方余额2 000元(100×20)+“材料成本差异”借方余额50元=2 050元, 表示期初结存甲材料的实际成本为2 050元,和实际成本法下结果完全一致。

业务(2)

A. 实际成本法

借:原材料———甲材料10 1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 700

贷:银行存款11 800

B. 计划成本法

借:材料采购———甲材料10 1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 700

贷:银行存款11 800

借:原材料———甲材料10 000(500×20)

材料成本差异100

贷:材料采购———甲材料10 100

实际成本法下“原材料———甲材料”借方发生额10 100元表示购入甲材料的实际成本为10 100元,计划成本法下“原材料———甲材料”借方发生额10 000元+“材料成本差异”借方发生额100元=10 100元,表示购入甲材料的实际成本为10100元 ,和实际成本法下结果完全一致。

业务(3)

A. 实际成本法

借:原材料———甲材料4 1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697

贷:应付账款4 797

B. 计划成本法

借:材料采购———甲材料4 1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697

贷:应付账款4 797

借:原材料———甲材料4 000(200×20)

材料成本差异100

贷:材料采购———甲材料4 100

实际成本法下“原材料———甲材料”借方发生额4 100元表示购入甲材料的实际成本为4 100元,计划成本法下“原材料———甲材料”借方发生额4 000元+“材料成本差异”借方发生额100元=4 100元, 表示购入甲材料的实际成本为4 100元,和实际成本法下结果完全一致。

业务(4)

A. 实际成本法

借:原材料———甲材料1 84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312.8

贷:银行存款2 152.8

B. 计划成本法

借:材料采购———甲材料1 84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312.8

贷:银行存款2 152.8

借:原材料———甲材料2 000(100×20)

贷:材料采购———甲材料1 840

材料成本差异160

实际成本法下“原材料———甲材料”借方发生额1 840元表示购入甲材料的实际成本为1 840元,计划成本法下“原材料———甲材料”借方发生额2 000元-“材料成本差异”贷方发生额160元=1 840元, 表示购入甲材料的实际成本为1 840元,和实际成本法下结果完全一致。

业务(5)

A. 实际成本法

平均单位成本(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2 050+10 100+4100+1 840)∕ (100+500+200+100)=20.1(元/公斤 )

本月发出甲材料的实际成本=700×20.1=14 070(元)

借:生产成本———A产品8 040(400×20.1)

———B产品6 030(300×20.1)

贷:原材料———甲材料14 070

B. 计划成本法

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月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100%=(50+100+100-160) ∕(2000+10 000+4 000+2 000)=0.5%(超支 )

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成本差异额=本月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700×20×0.5%=70(元)

本月发出甲材料的实际成本=本月发出 材料的计 划成本+本月发出 材料应负 担成本差 异额 =700×20+70=14 070(元),和实际成本法结果完全一致。

借:生产成本———A产品8 000(400×20)

———B产品6 000(300×20)

贷:原材料———甲材料14 000(700×20)

借:生产成本———A产品40(8 000×0.5%)

———B产品30(6 000×0.5%)

贷:材料成本差异70

也可以合并为:

借:生产成本———A产品8 040

———B产品6 030

贷:原材料———甲材料14 000

材料成本差异70

四、计划成本法下本期发出材料实际成本计算方法的改进

如上所述,计划成本法下本月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的计算分四步:(1)本月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的计划单位成本×本月发出材料的数量;(2)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月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100%(超支用正数 ,节约用负数 );(3)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成本差异额=本月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超支用正数,节约用负数);(4)本月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本月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成本差异额。

笔者将上述计算过程简化为两步:

(1)本月材料实际成本率=(月初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本月验收入库材料的实际成本)/(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100%;(2)本月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本月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材料实际成本率。

上例计算过程简化为两步:

本月材料实际成本率=(月初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本月验收入库材料的实际成本)/(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100%=(2 050+10 100+4 100+1840)/(2 000+10 000+4 000+2 000)=100.50%。

本月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本月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材料实际成本率=(700×20)×100.50%=14 070(元),和原计算结果完全一致。

摘要:计划成本法的本质就是实际成本法发出材料采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的变形,本文对计划成本法下发出材料实际成本的计算方法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实际成本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计划成本法,成本差异率

参考文献

成本计算方法 篇11

经济利润 (Economic profit) 排除所有者投入和分派给所有者方面的因素, 期末净资产与期初净资产相减以后的差额。按照经济利润概念, 利润是通过对企业期末净资产进行计价, 并将其与期初价值相比较来计算的, 但在计算过程中, 必须排除与所有者的交易。经济利润, 可以表示为投入资本的回报减去资本成本, 再乘以资本额。经济利润= (投入资本回报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投入资本额。企业的目标应是长期的经济利润最大化, 而不是投入资本回报率 (ROIC) 最大化。使用经济利润法和使用折现现金流量 (Discounted Cash Flow, DCF) 法评价企业价值其结果应该是一样的。如果使用同样的资本成本对未来的经济利润折现, 然后把折现后的经济利润加到目前已经投资的资本额上去, 就可以得到与DCF方法完全相等的结果。

经济利润是经济学家所持的利润概念。虽然经济学家的利润也是收入减去成本后的差额, 但是经济学家对利润有严格的定义。对会计师而言:利润=总收入-总成本, 然而对经济学家而言, 这一结果高估了利润。原因在于:经济收入不同于会计收入, 经济成本不同于会计成本, 因此, 经济利润就不同于会计利润。

经济成本不仅包括会计上实际支付的成本, 而且还包括机会成本, 即:企业为将资源从其他生产机会中吸引过来而必须向资源提供者支付的报酬。这些报酬可以是显性的, 也可以是隐性的。我们把企业向那些为其提供资源的非企业所有者所做的货币支付称为显性成本, 企业使用自己拥有的资源的成本称为隐性成本。无论是外部资源 (如:债务资本) 还是自有资源 (如:股东资本) 都是有成本的, 股东投入资本所要的回报不亚于债权人的利息和雇员的工资要求。对企业而言, 隐性成本是将自己所拥有的资源用在其他最好用途上能获得的利润。会计师不确认隐性成本, 不列入利润表的减项。理由是:没有客观的办法计算隐性成本, 会计师不愿意做没有根据的估计。

举例:王某是某公司销售部经理, 年薪8万元, 存入银行可得利息0.5万元。现决定开一百货超市, 将自己所拥有的一店面房作为超市营业用房, 原店面房租收入3万元, 还需要雇用5名员工。经营1年后, 账目如下:总收入:25万元;成本:6万元;雇员工资:3万元;水电杂费:1万元;总 (显性) 成本:10万元;会计利润:15万元。

但是, 这一会计利润不能准确显示企业的经济状况, 因为它忽略了隐性成本:王某提供了金融资本、店面和劳动力, 发生了隐性成本 (放弃的收入) , 则经济利润:会计利润:15万元;放弃的薪金收入:8万元;放弃的利息收入:0.5万元;放弃的租金收入:3万元;总隐性成本:11.5万元;经济利润:3.5万元。

经济学家和会计师的“利润”概念意义不同, 会计利润=总收入-显性成本, 经济利润=会计利润-隐性成本=总收入-所有投入的机会成本。

如果企业的总收入超过了全部的经济成本, 剩余部分归企业所有, 这一剩余被称为经济利润即纯利。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的差异还应考虑:会计计量基础的不一致, 计算会计利润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 而计算经济利润则把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 (现金流量法) 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现代企业建立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体系, 经济利润法已成为越来越热门的理财思想, 它的诱人之处在于:以经济利润为企业目标, 它既可以推动价值创造的观念深入到企业上下, 又与企业股东和债权人要求比资本成本更高的收益目标相一致, 从而有助于实现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最大化。

二、应收账款机会成本的计算方法

由于商业竞争的原因, 赊销已成为现代企业促进销售、增加毛利的重要手段, 应收账款投资也随之产生了。企业如果能合理利用应收账款这一营销策略, 就会给企业带来收益, 如果运用不当, 则会导致大量呆滞坏账和相关费用损失。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核心就是要确定一个最佳信用政策, 使其增加销售所产生的边际利润超过增加应收账款投资的边际成本。应收账款投资成本主要包括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和坏账损失。其中, 应收账款机会成本的计算方法比较复杂, 而且在不同的文献中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一) 我国现行有关财务管理的文献中应收账款机会成本计算方法。

应收账款机会成本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方法: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应收账款占用资金×机会成本率。应收账款占用资金=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每日赊销数额×收账平均期。计算公式表示为:应收账款增量机会成本= (新销售收入÷360) ×新平均收账期×机会成本率- (原销售收入÷360) ×原平均收账期×机会成本率。第二种方法与第一种方法相比, 不同的是:应收账款占用资金等于应收账款平均余额×销售成本率。用公式子表示为:应收账款增量机会成本= (新销售收入÷360) ×新平均收账期×销售成本率×机会成本率- (原销售收入÷360) ×原平均收账期×销售成本率×机会成本率。第三种方法中, 应收账款占用资金=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变动成本率, 公式为:应收账款增量机会成本= (新销售收入÷360) ×新平均收账期×变动成本率×机会成本率- (原销售收入÷360) ×原平均收账期×变动成本率×机会成本率。

从以上计算公式可以看出, 采用不同的方法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而三种方法唯一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们对应收账款占用资金额采用了不同的计算方法。

(二) 西方现行文献中经常使用的应收账款机会成本计算方法。

现行的西方文献中已开始使用一种新的应收账款机会成本计算方法。其公式为:如果信用政策变动预计会增加销售收入, 则应收账款增量机会成本=原销售收入的应收账款投资增加额机会成本+增量销售收入的应收账款投资增加额机会成本=原平均每日销售额×回收期间的变动×机会成本率+每日增量销售收入×新平均收账期×变动成本率×机会成本率= (原销售收入÷360) × (新平均收账期-原平均收账期) ×机会成本率+[ (新销售收入-原销售收入) ÷360]×新平均收账期×变动成本率×机会成本率。如果信用政策变动预计会减少销售收入, 则应收账款增量机会成本=目前仍保持的原顾客的应收账款投资减少额, 机会成本+顾客减少引起的应收账款投资减少额, 机会成本=新平均每日销售额×回收期间的变动×机会成本率+每日增量的销售收入×原平均收账期×变动成本率×机会成本率= (新销售收入-360) × (新平均收账期-原平均收账期) ×机会成本率+[ (新销售收入÷原销售收入) ÷360]×原平均收账期×变动成本率×机会成本率。 (如果公式中所说的增量是负数, 则表示减量) 。

(三) 中西方计算方法的比较分析。

西方使用的计算公式与我国使用的三种计算公式的区别:在计算应收账款占用资金变动额时, 对原销售和新销售的应收账款投资额采用了不同的计算依据。在延长信用期间的情况下, 公司原销售的应收账款投资增加额是根据应收账款总额计算的, 而新销售的应收账款投资额等于新应收账款乘以变动成本率。这种计算上的差异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事实的考虑:第一, 如果公司信用政策不变, 公司可以按照全部销售价格提早收回旧应收账款, 而这些收回的现金可以立即用于其他资产的投资或减少其他来源的资本。第二, 公司在新销售的应收账款上只投资了变动成本。因此, 只有新应收账款上的变动成本才有边际机会成本, 新应收账款投资额应按新应收账款平均余额乘以变动成本率来计算。在缩短信用期间的情况下, 应收账款占用资金变动额也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公司保持的顾客因加速回收而形成的应收账款投资减少额, 该部分应收账款按原信用期须在60天内支付全部货款 (包括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相关费用和利润等) , 现在须按新的信用期在30天内付款, 这部分提前收回的现金可立即用于其他方面的投资, 因而该应收账款投资额不会因变动成本因素的影响而减少, 应按减少的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全额计算。第二部分是由于销售收入减少引起的应收账款投资减少额。因此, 应收账款投资减少额应按减少的应收账款平均余额乘以变动成本率来计算。

上一篇:工艺分析技术下一篇:儿童常见的临床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