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方法课程

2024-10-16

计算方法课程(共12篇)

计算方法课程 篇1

一、引 言

计算方法( 又名数值分析) ,是一种研究并解决数学问题的数值近似解方法,是在计算机上使用的解数学问题的方法,是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课程之一. 一门课程的改革,包括很多方面,首当其冲的应该是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因为只有教学内容确定下来,其余教学环节才能随之确定下来,例如,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作业和考核方式等,有关计算方法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文章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多[1]-[4]. 但是计算方法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与其相应的教学课程改革还没有出现过. 本文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讨论了如何对该课程进行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课件、作业及考核方式等的改革.

在我校,计算方法以前是信息系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门课程被算法分析与设计所替代. 与计算方法不同,算法分析与设计主要让学生掌握算法设计和分析方法,主要提高学生软件设计的能力,而计算方法主要让学生对如何把一些数学问题转化为计算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与算法分析与设计比较起来,显得比较基础,所以,在我校,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以满足计算机专业和其他理工科的同学选择学习.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基础薄弱

要想学好计算方法这门课,需要先修的课程有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这两门课是比较难学的课程,而计算方法又是在这两门课的基础上开设的,所以难度可想而知. 而作为选修课,如何能让学生放弃这些顾虑,不要上来就被打倒,轻轻松松地来学习,就成为了计算方法作为选修课的一个重要节点.

2. 内容多,课时少

由于计算方法是选修课,课时无法像必修课一样得到保证,但是计算方法这门课的内容却很多,包括: 误差理论、插值和拟合、数值微分和数值积分、非线性方程求根、解线性方程组的直接法和迭代法和常微分方程数值解等内容.讲解过程中有很多复杂的公式和烦琐的推导过程,这就带来了选修课的一个最大问题,选这门课程的同学都是对这门课感兴趣或者觉得以后要用这门课的同学,如果课上没有听明白,依靠课下再想,时间一长,有些同学就会减少对这门课的兴趣,甚至放弃.

3. 理论讲授多,上机时间少

计算方法的计算对象是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中的数学问题,同时研究的是以上数学问题的数值计算方法,所以计算方法既有抽象性又有实用性. 在我校,课上都以理论讲授为主,没有上机课时的安排,作为一门选修课,就会显得更加枯燥.

三、教学改革的措施和目标

1. 要想把一门选修课教好,就必须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并且尽量把内容讲得生动、活泼,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在内容的选取上下功夫. 在我校,作为选修课,课时最多只能是32学时,但是计算方法课程的内容还比较多,所以内容上的取舍就变得尤为关键,既要囊括这门课的精髓部分,又不能在理论上有太多的推导和证明. 由于计算方法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有,并且本校还有算法分析与设计,在制定教学大纲时,给选修课计算方法的定位,就是让同学们了解数学问题数值计算的基本思想,理解误差分析的理论,学会基本的数值计算的构造方法,并会利用现代化的工具来实现上机操作.

2. 该课程不但内容多,而且比较抽象. 在讲授过程中,尽可能用实例增加趣味性,能够用图形来直观地揭示晦涩难懂的证明过程,能用简单的例子引出一般性的公式等. 例如,在讲解线性方程组的迭代方法的时候,直接给出一般的迭代公式,同学们肯定不好接受,如果用三阶方程组为例,先让同学们了解迭代法的基本思想,然后再推广到n阶方程组时的一般的迭代公式,同学们就比较好掌握.

3. 这门课程主要介绍的是数学问题的数值计算方法,以及方法的收敛性和方法的误差. 对于上机操作,也大多数由老师决定用什么工具来实现. 比如,C语言,Mathematics,Matlab等工具都可以实现,通过查找也能得到和课本上计算方法一致的程序,只要熟悉这些语言的命令,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上机操作. 作为一门选修课,如何利用32学时的时间,把上机操作的讲解有机地融合到理论的讲授中去,但又不是简单的先讲理论再讲上机操作,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逐渐解决这个问题.

4. 现有的对计算方法的考核方式还是以笔试为主,作为一门选修课,本校选择了更灵活的方式. 让同学自主选择一个实际问题,生活中或者是专业课中所遇到的,然后利用计算方法中所学的方法,比如插值、拟合、迭代等方法,来解决该实际问题,并完成相应的实验报告或者论文,以这样的形式完成对这门课程的学习.

四、结 语

本文仅就计算方法作为一门选修课,并结合本校实际,讨论一些课程改革的措施和方法,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计算方法课程的改革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创新,需要领导和学生的支持与配合,才能逐渐完善计算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计算方法作为学校的一门选修课,应该如何在课时较少,没有学时安排上机的前提下进行课程设置,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课件、作业及考核方式等.希望通过合理的安排,既满足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知识的需求,又可以让一部分学生不会知难而退.

关键词:大学教育,计算方法,选修课,教学改革

计算方法课程 篇2

摘要:《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对高校学生开设的第一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它的内容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本文就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实践教学法做出了阐述。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践教学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对高校学生开设的第一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它的内容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近些年,这门课的教学内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得到了不断地充实,教学环境得到了不断地改善。然而由于学校在这门课上课时安排不多,学校的机房有限,无法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上机,造成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缺乏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教学应面向应用、注重实践,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发现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利用计算机优势,进行实践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是行之有效的。

一、实践教学法概念

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其教学内容之一)为研究性学习,且主要表现为探究性学习,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具体到《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操作计算机,通过不断地实践,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操作技能,使同学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实践教学法的优点

1、教学过程中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直观化

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是非常实在的过程,很忌讳教师长篇大论的空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给学生上理论课时,学生对于理论知识非常模糊,只有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例如,在学习到计算机硬件的理论知识时,学生对于硬件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它是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之一。运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面对计算机,通过演示解剖整台计算机告诉学生计算机有什么硬件组成,各硬件之间又是怎么样协同工作的。把各个配件拆下来给同学们观看,然后再组装起来,甚至让一些同学自己动手来把一些配件组装到机器上或者拆卸下来。通过这样教学方法,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理解相对就深入的多。

2、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使教学过程变的形象而生动

多媒体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种媒体的有机组合,这些媒体包括文本、图形、动画、静态视频、动态视频和声音等,这些媒体信息具有主动性和交互性。多媒体教学是指以计算机为中心,利用计算机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多种教育教学信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从而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WINDOWS安装教学中,利用一个模拟WINDOWS安装软件进行讲解,讲解完后让学生用该软件进行练习,这样就避免了教师在该知识点的讲授上照本念经,学生学完后无法练习的尴尬局面。

3、进行个别化教学成为可能,教学可以因人而宜

“个别化教学”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统一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由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出现过学的好的学生“吃不饱”,上课没有兴趣;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吃不了”而失去信心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实践教学法进行个别化教学就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因为实践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进度,基础好一些的同学可以根据需要把进度放快些,而基础差一些的同学就可以把进度放慢些,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都会得到提高。

三、实践教学法举例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不同,列举以下几种实践教学方式:

1、任务驱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学习教师在上课时,分析该次课的主要任务,把任务细分后布置给学生,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完成。比如在讲解WORD时,学生会理解这是一种简单的打字工具。通过教师引导,布置学生自己设计圣诞节贺卡的任务,既打开了他们的想象空间,又挖掘了他们潜意识的艺术细胞,当一幅幅精美的贺卡诞生后,他们学习的兴趣被激发,转被动型学习为主动型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2、边讲边练,讲练结合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一味地要求学生一个操作接一个操作快速地学习,那将导致学生当时好像掌握了而后全部忘记的结果。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教学方式就是整个教学过程在机房进行,教师讲课时能统一控制学生用机,学生练习时能开放学生用机。具体做法就是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分析教材,把该节课分成若干个问题,考虑好什么时候教师讲解哪个问题,讲完之后学生马上进行练习。这种教学方式具有实效性,学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过程是双向的。

3、讲一节理论,进行一节实践

目前,不少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机房没有多媒体教室这种软件,但是配备了大屏幕多媒体教室。在这种配置情况下,整个教学过程若在机房进行,边讲边练,会产生以下的问题:由于学生的操作不能统一管理,有些不自觉的学生就自顾自的操作,课堂纪律较差,教师的讲授效果甚微;并且很多学校由于上计算机课的学生多,机房比较紧张,客观条件要求《计算机文化基础》理论课和实践课比例必须为1:1。对于这些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认为应该进行讲一节理论,进行一节实践的模式,认真理顺在教学中哪些是需要讲授的理论,然后教师用教学课件把这些理论在大屏幕多媒体教室讲授;认真设计实践计划,然后让学生把需要练习的内容在机房练习。以EXCEL表格处理为例,教师可以先在有大屏幕投影仪的多媒体教室上课,通过对表格操作步骤的演示讲解 使学生对操作步骤有个基本的掌握,让学生记下练习的内容和步骤;然后给他们任务,让他们通过上机自己实践,进行巩固性学习。这样,教学过程既集中又个别,教师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在实践课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学有余力的同学,在完成任务后,可深入学习其它知识;而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也可以循序渐进地学习,在实践课上教师也能花较多的时间用以辅导基础薄弱的同学,这样既保证了课堂容量,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4、实践课的巡回辅导

学生在上机实践时教师必须要巡回辅导。因为实践教学强调学生“实践”,以学生为主体,实践课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进行上机练习,在学生练习时,教师不能坐在教师机前做自己的事情,一定要在各处来回走动,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同时要主动细心观察学生的操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有代表性的问题要统一讲解。教师还可以通过实践课上的操作竞赛指定一些“辅导员”(随机竞赛),让他们解答同学的问题,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教师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的实践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兴趣为主线,统筹兼顾,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获取知识,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方法,并学以致用,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好《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并终生受用。

参考文献:

⑴《教育学导论》

李剑萍

人民出版社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篇3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特点;教学;看法

中图分类号:TP3-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1)07-0000-01

"Computer" Teaching Methods

Zhu Ting1,Qu Wen2

(Jiangxi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Jiangxi341000,China)

Abstract:"Computer" is a public university foundation course for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combined with teaching experience,gives the points on the "Computer" Teaching Points.

Keywords:Computer;Characteristics;Teaching;Views

计算机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科学技术之一。在信息社会中,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已经成为每一个大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使用计算机的意识和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衡量21世纪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计算机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入门课。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学习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帮助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里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备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特点

(一)学生基础不一,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目前中小学已经普及计算机基础应用。但由于地区、城乡差异,各地普及程度不一致,入学时学生掌握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要求在教学时必须进行合理安排。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会感到众口难调:讲的简单,在中学时基础好的同学觉得重复学习,没有新鲜感,甚至会选择逃课;一旦讲快,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容易跟不上,尤其是在完成上机实践任务时,明显存在差距,大大打击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成就感。

(二)各专业对计算机基础水平要求不同

大部分高校学科中涵盖了文、经、理、工等众多专业,而每门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是不尽相同的。同时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全校是采用统一的教学计划,最后在考试时也是全校统考的形式。这种情况下,教师只是完成了课程知识的讲授,并没有将课程与学科相结合,使得学生的学习出现盲目性,反映出来不知道为什么要学,学了有什么用,从而进一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程内容多而杂,各章节之间相对独立

《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包含了计算机运算机制、硬件体系、操作系统、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数据库、简单程序语言等,涉及内容较多,兼顾了不同专业学生的学科需求。同时各章节之间相对独立,缺乏内容的延承性。

(四)课程操作性强,理论知识相对枯燥

这门课程中计算机运算机制、硬件体系、网络基础和数据库等内容讲解时属于纯理论知识,相对比较枯燥。而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等章节必须通过大量的上机操作才可能真正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合理安排理论课程和上机时间。

二、计算机教学方法探讨

鉴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统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设置已不适应目前的教学,必须探讨摸索出一条适合当前形势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通过笔者几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重视第一堂课的引导和沟通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是肯定存在的,因此尽快培养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是很重要的,第一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应该重点讲解课程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和课程的进度安排,让学生对这门课程需要学什么有个总体的印象;其次,在第一堂课上,要向学生演示一些精美的案例,比如使用办公软件制作精美的个人简历、贺卡和电子杂志等等,通过这些演示以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

(二)采用鲜活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

计算机基础教学虽然有很强的应用背景,但仍然有一些相对稳定的、基础性的以及让学生长期受益的内容需要教授。所以,在核心基础课的建设中,要注意概念、方法和技术的讲解,使计算机基础课程做到“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1.演示过程,讲练结合。这是计算机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教学方法。在我学校计算机机房都配置了多媒体网络教室,这样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可以锁定学生机,演示操作过程,在学生练习时再开放学生机,让学生练习。

2.案例教学法。这是一个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方法。在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时,经常要列举一些生活或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例子,用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使之产生求知欲望,并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将知识点一环扣一环地讲解。

3.任务驱动法。这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能参与的教学方式。教师以引导者、导师的角色,设计和分析情境,使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同时提出任务,引导学生去完成。

(三)加强课程的教学考核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实践和应用。单独进行笔试考核,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上机考核则主要侧重于测试学生对软件或程序的实际操作的掌握情况,有利于促进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增设上机考核已是大势所趋。所以有条件的学校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应采用上机考核或笔试加机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核,这样才能全面反映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另外,多组织技能比赛、实践操作展示等,开展多种形式的成绩汇报活动,提高学生的技能运用能力,不仅激励学生学习技能,同时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三、结束语

现代社会,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技术不断产生,旧的技术很快被淘汰。计算机教育,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做到灵活多变,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游德有,吴敏丽.浅谈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0(30)

计算方法课程 篇4

一、明确计算方法课程的重要性

首先,通过文字描述使学生了解计算方法课程的重要性。计算方法是科学计算的基础和理论保障。该课程内容丰富,涉及数学分析、代数、微分方程、泛函分析等诸多学科,其本身又自成理论体系。作为一门数学课程,它与其它基础数学课程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它不仅研究自身的理论,而且更多地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供真正具有应用价值的理论成果。计算方法的目的是对数学问题建立计算机能够执行的解题方案,并从理论上加以验证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时,常常依据传统数学理论,将其中的数学问题的求解归结为利用数值方法来解决,并借助于计算机得以充分地实现。计算方法业已成为与现代技术并行发展的数学学科,在其它科学领域的研究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日益突出,并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掌握计算方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对工科大学生从事专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通过实际案例使得学生确信计算方法的重要性。比如预测台风如何走向,神舟六号如何飞行,汽车外型如何设计等等问题中都会涉及计算方法。

这样,学生就可以认识到计算方法课程的重要性,从而认识到学好这门课程的必要性。

二、结合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生认识到了课程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学习兴趣,还是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而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可以结合工程领域的科研课题,以实际问题为知识背景讲解数学理论。比如每一章新内容的引入都可以给出具体的应用背景,以数据拟合为例:根据某地以往每年各个时期的降雨量,预测今年某季节的降雨量。另外还可以将教师的一些实际科研课题的内容引入教学,讲授一点计算数学在工程领域的应用模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增加上机实验课时,提交实验报告

学习计算方法这门课程除了需要理论上掌握数值方法,还需要学会借助于计算机实现这些算法。因而计算机实验课时必不可少,还可以适当增加。在实验课上,要求学生用MATLAB (或者C语言等)编制程序,实现算法,课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结果写出实验报告。比如求方程根的Newton迭代法,其收敛性受初值影响,是一种局部收敛的方法,那么在实验时应该引导学生试探不同的初值,最终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在实验报告不仅要列出实验结果,还要求学生重点写出在完成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体会,教师可以依据这些体会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这样就使得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主动获得知识,老师的作用只在于组织引导,质疑解答,既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适当更改考核方法

目前,我校计算方法课程考试为笔试,其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笔试成绩按比例综合计算。为了增强学生科学意识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适当改革计算方法课程的考试方法,比如考试由笔试和上机实验两部分组成,其中上机实验部分由老师随时安排,学生平时完成,笔试成绩与实验成绩按比例记入该课程的最后成绩。对于本科生,上机实验可以仅限于与教材相关的内容;对于研究生,除了教材外,可以要求几个人一组,作一个与自己研究课题相关的实验。这样就可以督促学生完成实验,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五、开设一些后续课程

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时,仅仅依靠计算方法这一门课程是远远不够的。比如流体力学中经常遇到的求解大型的线性方程组问题,其系数矩阵是稀疏矩阵,迭代法就不太适用了,而是要考虑多重网格法。因而可以考虑开设一些选修课,比如最优化方法,非线性方程组数值解法,微分方程数值解法,有限元方法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六、结束语

上面对计算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在我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已经从前四个方面着手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是教学改革实际上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作为教师应该继续努力,加强自身学习,不断地进行研究探索,提高教学质量,使得学生学好计算方法课程,满足社会对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延梅,张池平,李道华.大学工科数学计算方法教学之探讨[J].大学数学.2005;21(2):29-31.

[2]刘春凤,何亚丽.数值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118-119.

计算方法课程 篇5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本文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的`课程特点和当前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该课程的四项改革措施:采用案例式的任务驱动,引导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建立开放实验,强化实践教学;完善考核机制,引领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开拓性的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作 者:陈帝伊 马孝义 辛全才 CHEN Di-yi MA Xiao-yi XIN Quan-cai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712100刊 名:计算机教育英文刊名:COMPUTER EDUCATION年,卷(期):2009“”(22)分类号:G642关键词:软件技术基础 教学研究 教学改革

计算方法课程 篇6

[关键词]小学教育;计算机教学;方法;效果提升

目前我国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必要性、目的性还不够明确,但已经积累了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小学的计算机教育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框架,正确认识计算机教育课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异同,构建符合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让计算机课堂教学焕发出它本身应有的生命活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值得探讨。

一、小学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将日新月异的向前发展,知识成几何级数增长,而计算机这个信息时代的工具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计算机已成为小学生自己寻求、获取知识的一种得心应手的手段。而我们现在使用的计算机教材,一般安排在四、五年级学习,而其中最主要的又是程序语言,在体现计算机是工具方面很不充分。因此,我认为应改革现行计算机课程结构,从低年级就开设计算机课,首先教给学生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如硬件的认识,开关计算机,学会上网,简单的指法训练,掌握有关语文、数学软件调用的方法,以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为重点,让计算机作为一个很好的学习工具提供给学生,而后到四、五年级教学生一些计算机的基础识,重点放在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上,并把键盘指法训练放在首要。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根据学习者的个别差异和特征编写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并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判断特定的反应的特点,它不仅可以满足个体的不同学习的需要,而且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二、提高小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

1.精心设计导入,引发学生好奇心

小学生的心理处在萌芽状态,他们对各种事物、新生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心理波动明显,有极强的求知欲,根据调查许多初学计算机的学生都是出于对计算机的新鲜、好奇而学的,作为计算机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经常”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成为一堂课成功的基垫。

小学生大多学知识都是热三天,短时的积极性很容易调动,怎样使学生长时间的、经常处于积极状态是很难办到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做到根据教材内容,导语可以有多种形式,诸如发问式:你知道这是什么呀?你会用吗?你能把你的姓名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吗?你想不想让计算机唱歌吗?你能用计算机为你画出美丽的图画吗?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总之,要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乐于学、急于学。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这时候就可以顺水推舟,很容易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2.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

传统的教材死板枯燥,缺乏灵活有趣的情节模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课,切忌照本宣科。很多小学生学计算机课,学着学着往往觉得没意思、枯燥。能力强的学生觉得简单,差一点的学生听不明白,跟不上久而久之,学生们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把课“讲”得有声有色,在学生的机器中多兴致、易接受,对教材的理解也能加深。采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进行教学,完全符合学生们的心理特征,不但不会增加负担,反而寓教于乐,学生们学得更轻松更愉快。

例如讲解《键盘知识》一节时,课讲过了,学生也操作了,如果老师对学生说:“请同学们把今天我们学的教材内容再看一遍,复习复习吧!”我想大多数学生不会很爽快地接受,即使是看也是应付看,这样即浪费时间又收获不大,哎,我们就要换一种方法,来把该节内容复习一下。通过计算机配套的《CAL》教学辅助软件来把教材复习一下,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静态的问题动态化,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又如: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过程中经常被一些难懂的文言文搞得头大,我们大家都知道死记硬背古诗是苦燥的事,而且效果也不甚佳,但我们换一种方式,在计算机上放一些语文的课件和有关古诗的vcd或其他视频软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知道了计算机的一些作用,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

3.利用投影,增强教学效果

现在,很多学校都买了计算机,由于资金问题,暂时还不能实施大屏幕教学和网络教学,这样就出现教师在讲台演示,而由于显示器屏幕小,学生多,后面的学生看不清楚的难题。怎样解决这一难题呢?我想到学校常用的幻灯机投影放大,不但解决上述难题,而且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生“DOS操作系统常用命令”一节时,将使用DIR命令带参数和不带参数后的计算机屏幕显示内容分别制成幻灯投影放大,使全班学生都清楚地看到这些不同显示结果,然后让他们根据这些显示结果,找出显示方式的不同点与共同点,从而总结出什么时候用DIR命令时不带参数,什么时候带/P参数,什么时候带/W参数。通过对比,学生很快掌握显示文件目录命令的使用方法。

4.联系实际,培养创新能力

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记得在一次给学生上绘图课时,由于之前学生已经学会了画一些基本的图形,会使用一些简单的绘图工具以及图画颜色的编辑。于是我就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自己设计一幅“美丽的家园”,要求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要有创新意识。学生的在创作过程中兴趣很浓厚,后来我在检查学生的作品的时候,不由得大吃一惊,一幅幅生动活泼,色彩斑斓,设计合理,极富创意的作品展现在我的眼前。那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环绕的红瓦白墙的小屋边是繁花似锦、鸡鸭成群,空中是炊烟袅袅,燕子翻飞。让人感觉得到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美满的家。看着这些作品,我不觉感到丝丝甜意涌上心头。在计算机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结语

开展计算机教育既不能无的放矢,信马由缰,也不能不着边际、盲目攀求,要根据我国现有的条件和水平,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功能,并结合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使学生获取一种掌握知识和交换信息的手段,以促进学生当前的学习以至今后一生的学习和提高。通过教育应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社会变化和科技进步的应变能力。我想这才是我们开展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耀宝,闫昊琨.小学计算机教学的具体策略探讨[J].新课程(小学),2013(01).

[2]李禄位.小学计算机教学中学生电脑应用习惯的培养[J].新课程·上旬,2014(1).

[3]黄萍.探讨小学计算机教学[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4(6).

数值计算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篇7

一、数值计算方法课程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数值计算方法是一门知识面覆盖广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不但包含了具有很强数学理论的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微分方程、泛函分析等理论知识,还具有该门课程自身特点的数值逼近、数值微分与数值积分、线性代数方程组的直接解法和迭代法、非线性方程求根、插值与拟合、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的数值解法等内容,而这些内容除了具有数学课程的推理和抽象的特点外,各部分内容自成体系,知识连贯性不强,条块分割严重,要求记忆的定理和公式较多,推导过程烦琐,这也是学生学习本门课程感到困惑和难以掌握的原因。又由于目前大多数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材内容陈旧,内容重理论推导,与实际联系不紧密,而教学时数少,使有些内容不能进行细致的讲解,枯燥的定理推导及冗长的公式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大多数学生选择本课程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修满学分,而不是出于兴趣和爱好,学习失去了兴趣,学生的实验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改革具体措施

1. 注重教学模式转变

目前,我国大部分现行的大学本科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主客体倒置;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重“灌输”,忽视“启发,动手”;重传承,忽视拓展创新;重学历,忽视实际水平。这种应试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的记忆和复现为基本目标,它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知识记忆的准确度。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形成了“教材中心”、“教师中心”、“教室中心”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学生的学以模仿、操练和背诵为特点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满足于完成考试和获得标准答案,应用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可以说,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创新素质、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这种以单纯传授知识的教育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抑制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对于一门与计算机使用密切结合的应用性很强的数学课程的数值计算方法,以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只注重讲授原理,过分强调数学理论基础,对实践环节的教学重视不够,使得学生对课堂讲授的知识理解不深,更不能灵活地运用于实际中。数值计算方法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想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让学生会利用已有的算法去解决个别问题。学习了数值计算方法课程,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应有能力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注重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因此,在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学中,我们只有对传统教育的弊端进行彻底改革,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才能真正探索和构建一种新型的应用型教育模式。

2. 注重教学内容改革

数值计算方法课程综合了数值代数、数值逼近、微分方程数值解三类课程的内容,作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讲授时既要强调它的理论结构与实用价值,还要注重提升它与计算机使用密切结合的实用性特点。因此,这门课对教学内容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一本好的教材也是完成本门课教学最好的辅助工具。从学校连续几届学生使用的教材来看,目前还没有一本针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生使用的较为完善的数值计算方法教材。有些教材内容陈旧,与实际联系不强;有些教材难度较高,不适合普通本科生使用;有些教材理论性很强,实用性例题和习题不多;有些教材算法实现和上机实验内容少,导致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训练。综合以上教材的缺陷和该门课的特点,我们综合多本《数值计算方法》、《数值分析》、《计算方法》等教材对教学内容从系统性、逻辑性、实用性以及知识结构间的深层次联系上作了适当调整,调整的顺序及内容也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了考虑。同时,在《数值计算方法》课程的基本要求下,在该课程内容中引入了与数值计算方法相应理论和使用该知识点和方法解决的数学建模竞赛题,学生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了实际问题,这也大大增加了他们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的信心,同时,学生学习本门课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灵活性等方面得到了充分发挥,也达到了本课程的“重方法、重应用、重能力”培养的要求。

3. 注重课堂教学方式改革

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就是课堂教学的改革。如果数值计算方法的课堂讲授方式与其他数学理论课教学方式一样,只注重书中严密的理论证明和繁杂冗长的公式推演,就会使听者头脑空空,学不会、记不住、用不上。目前大多数数值计算方法的教材都是先给出理论上的结论,接着证明此结论,然后举例说明算法的用途,即以理论来指导实践。我们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不求面面俱到,力求讲清一个主题,突出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并能体现该门课程常用的算法和理论,精选课堂例题,做到有的放矢,加深对书中重点内容理论知识的理解。由于数值计算方法的问题都是源于实际问题的,因此我们的课堂讲授也都是从分析实例出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构造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最后给出相应的数学理论及解决的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热情及学习兴趣,还将一些当前学术热点问题和数学建模知识介绍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实践能力。

4. 实验课程及考核方式的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值计算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数值计算方法这门课程主要研究适合于计算机上使用的数值计算方法的构造及与此相关的理论分析,这些复杂的数值问题已不可能由手工计算完成,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数值计算方法的改进,很多复杂的数值问题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的计算得到解决。因此数值计算方法的上机实验课程也是学好本门课的关键环节,更是学生学习难度较大的环节。若要很好地完成本门课程的上机实验部分内容,需要学生应至少掌握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学校安排此门课程也都是在学生学习了C语言或Matlab计算机编程语言之后开课的,这样能保证该门课的上机实验内容顺利完成。通常我们安排10学时上机实验,上机内容为选取最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算法或建模竞赛题,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能力,增强了对概念的理解,改善了传统教学中公式的直观性差的问题,加强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在实验的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尝试对同一题目应用不同方法实现或给出不同数据应用同一方法实验等,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在组织学生上机实验时,我们尝试了几种方法,最后通过比较,选定将学生分组,根据班级人数每组3~5人为宜,每次共同完成一个实验题目,完成后上交实验报告,根据批改实验报告,选出做得较突出或使用独特新颖方法的小组成员介绍本组的实验方法,并给本组学生期末成绩适当加分的鼓励,而对没有完成的小组进行期末成绩扣分的惩罚。明确的奖惩政策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最终通过上机实验不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也培养了学生数值计算的能力和上机运用数值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完成本门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期末考核,针对数值计算方法课程的特点,考核分为笔试成绩、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三部分组成,其中期末闭卷笔试成绩占60%,实验成绩占20%,主要由实验报告评定,平时成绩占20%,包括出勤成绩、作业成绩和课堂表现。

三、结束语

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当代本科人才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学中,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进一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团队精神为目的,构建新型的教学观念,调整教学内容,注重课堂讲授方式,加强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摘要:针对数值计算方法课程特点, 分析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改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内容、课堂授课方式、上机实验课和期末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数值计算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庆扬, 能超, 易大义.数值分析 (第4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2]黄云清, 等.数值计算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3]杜廷松.关于《数值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综述和思考[J].大学数学, 2007, 23, (2) :8-15.

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篇8

目前普通高校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语言课程主要有C语言、Visual Basic语言、Visual FoxPro语言、Java语言等。下面简单总结一下计算机语言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在计算机语言教学过程中, 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都比较低。对于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 他们认为听老师讲课还不如自己好好看书认真学习, 而自学能力较差或者学习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就可能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不看书。而且学生对于计算机语言的学习不够重视, 有的同学只是为了考计算机等级考试和程序员而学习, 其中有些学生也是抱着碰运气的态度去考, 并没有目的性。

(二) 学生知识基础参差不齐。

在教学过程中, 发现学生计算机知识程度参差不齐, 比如, 在授课的过程中, 一些基础好的学生觉得早已听懂, 而基础差的学生会觉得进度较快。这样使得基础好的学生不能深人学习, 基础差的学生基础不扎实。通过考试结果分析来看, 发现对于理论性强的知识、知识点的简单应用学生掌握很好, 而对于知识点的综合应用, 学生往往无从下手。

(三) 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

由于计算机语言教学的总学时很短, 如笔者学校开设的Visual Basic课程总学时不超过50学时,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接受有关知识, 因此大多数讲授的只是语言最基本的语法、语句和一些简单的设计应用, 对于知识点的实际应用却没有时间讲授。由于教学内容与实际软件应用开发思路的脱节, 语言课程的各个实验教学内容离散而缺乏相关性, 实验内容过于重视知识点的验证, 而忽略各个实验之间知识点的运用衔接, 学生面对难记的语法和复杂的算法常提出学习这些计算机语言有何用的困惑, 比如Visual Basic语言的教学, 如果能以开发一个完整的数据管理软件为主线作为教学指导, 学生通过对这门课程掌握如何运用计算机语言作为开发工具实现实际需求软件的开发, 从而了解软件开发的完整思路及开发流程, 而且这种教学内容与方式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学生程序调试能力差。

在计算机语言课的实验教学过程中, 往往一位教师需要指导六、七十位学生上机, 指导教师常常被几个爱提问的学生围着, 对于实验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的学生, 往往是出现问题立即找老师, 从不主动分析出错信息, 有些学生实验遇到问题也不找老师, 任由问题出现, 甚至干脆睡觉或者什么都不做等着下机, 这样一来渐渐失去学习兴趣, 如果要上交上机作业也常常出现互相拷贝的现象。另外, 有些学生程序输入较慢, 实验课结束了程序才输完, 根本没有调试的时间。

(五) 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非计算机专业语言课的考核方式仍处于侧重卷面的语法考核而忽略编程综合能力的测试, 因此需要开发出合理的语言课实验考核系统, 体现淡化语法, 重视编程能力训练的计算机语言课教学观念。

二、计算机语言教学方法的思考

计算机语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非常强的课程, 而且是一个创新性比较强的课程, 学生自己可以设计个性化程序, 学生自己也可以制定开发设计目标并去实现。所以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好计算机语言,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有很多学生对于计算机语言的学习缺乏信心, 认为它很深奥、很难学。因此, 任课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为了消除学生对程序语言的神秘性, 教师可开课之初以“顺序、分支、循环”三类有代表性的程序, 在课堂上当场编写一些小游戏程序并演示;或者可以利用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游戏软件, 如在语言教学中, 为了提高学生的字符录入速度, 可利用中文打字游戏, 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并掌握知识。而且大量使用实践应用, 通过亲自动手、亲自实践,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言应用的乐趣。教师也可讲解目前计算机程序人才的重要性和他们的待遇, 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 强化课程理论教学环节。

计算机语言课程亦即程序设计课程, 该类课程的核心任务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程序设计的方法和理念, 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某一种语言。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 经常是教师讲的非常清楚, 学生也听的很明白, 但是一到做题的时候学生就不知道如何应用了。所以首先从理论教学环节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把过去要精讲细讲的语法规则取消不讲, 只讲程序结构和如何设计分析;把过去的满堂灌改为分组讨论加启发;对讨论结果再进行点评指导。教学时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 使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进而编写出程序, 锻炼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注重培养学生思维。

在讲课中, 教师可集中精力对章节的知识结构进行详细阐述、对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不应花太多的时间放在对语句语法的过多讲解。当遇到实际编程时, 需积极引导学生把“要想干什么”的问题, 直接转化为“要解决什么”的问题。当问题确定以后, 编写程序正确地解决问题。如果程序正确, 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该程序好不好, 有没有改进的地方, 如程序的可读性、程序的结构是否合理、符合逻辑、程序的执行效率以及程序所占用的存储空间等。 通常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所以应鼓励每位同学将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考虑讲出来, 不要局限于某种标准答案。应将不同的想法列出来一一进行对比, 找出不同的优、缺点,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有帮助, 可以让学生看到相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式, 并且能够理解不同解决方式的优点、缺点。

(四) 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及实验训练。

计算机语言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一定要动手多写程序, 通过写、通过思考才能有所进步。教师给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的问题, 让学生编写能与计算机交互的程序, 让计算机帮助用户解决问题。通过对各种不同问题的尝试解决, 不但有利于对计算机语言的熟练掌握, 而且对计算机的工作流程以及特点也会有更深的体会。另外, 教师在上机时不再给学生布置验证性的实验, 可以布置大作业。在大作业中设计好分段实施目标, 学生在进行实验时, 可以个人进行设计, 也可以分组进行, 充分展现学生自己的能力, 提高学生上机积极性。

(五) 构建实验、课程考核系统。

应用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 而且目前高校更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所以应设计以实际需要为目的、验证型实验为辅、设计型实验为主的计算机语言实验教学内容, 配合理论教学内容让学生以团队形式有效地按时按质量完成设计型实验内容。对于课程的考核, 教师可设计出相应的课程教学考核系统, 应淡化传统卷面语法的考核, 而重点突出编程能力的考核。

三、结语

在飞速发展的电脑时代, 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 需要研究和实践的问题有很多, 而教学方法的研究对于任课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必要的。教师应及时发现计算机语言教学中的问题, 不断探讨、改进教学方法, 从各个角度开发学生的思维, 促进其创造力, 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艳伟.计算机语言教学方法探索[J].科技信息, 2009

[2].周忆陶.计算机语言教学方法探析[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计算方法课程 篇9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 (教授方法) 和学生学 (学习方法) 的方法两大方面, 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 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但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 教法处于主导地位。

1 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

计算机教学分为两个方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上重点讨论目标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兴趣小组讨论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上主要讨论屏幕演示法、随机抽查测验法。这两个环节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只有配合得当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对于提高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2 教学过程

2.1 教学前准备

教学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合作完成的一项工作, 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 对自己所教学生做一个知识基础的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 尤其现在的大学生, 由于在中学时期教学环境的不同、对计算机这门课的重视程度不同、学校硬件条件不同等因素使的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因此第一次上课, 首先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做一个详细的调查, 可以做成表格的方式, 以利于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有的放矢,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调查表:

在第一次上课的前一天下午将此表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认真填写, 上课时将结果收集, 参照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讲解对这门课程的要求、需要实现的目标, 强调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根据教师的课程设计。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2 实施教学

计算机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的实质就是强调学本位论, 它强调的是学生的学, 尤其是自主学习, 是“我要学”, 而不是“要我学”, 把学放到核心的位置, 以学为中心、为目的、为主线, 教师围绕学而教, 课堂以学来组织。 确立学本位, 已不仅是一个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问题, 而是职业教育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教学方式, 因为职业教育的目的非常明确, 就是让学生能很快的进入角色, 不管是择业、就业还是创业。

3 教学方法

3.1 目标教学法

所谓的目标教学法就是要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我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对我所学专业有何促进和帮助?学习这门课程将会让我掌握什么样的技术?我如何才能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等等。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对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要明确并且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学生解释清楚, 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个可行性计划, 通过与教师的互动, 自主完成自己的设定目标, 这样不仅让学生完成了学习目标, 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提高他们对自主学习的兴趣。

3.2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能体现计算机教学的特点, 更适合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当中, 常规的方法是教师通过演示文稿向学生讲解理论概念、演示具体操作, 学生对理论知识死记硬背, 这还是好的, 更有甚者, 根本就不听老师的讲解, 自顾自的胡思乱想甚至睡觉, 对操作呢则是依葫芦画瓢似地囫囵吞下, 内容或要求稍有变化便不知所措。这种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压制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当然应该被淘汰了。那么, 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呢?鉴于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创新素质, 因此, 必须鼓励学生敢于动手, 勤于实践, 从而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样, 本人从多年的计算机教学经验中, 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同时根据计算机课程的特点,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计算机教学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3.3 兴趣小组讨论教学法

这也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由于现在的大一新生对计算机的基本知识的了解和基本操作能力差别很大, 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讲解、演示, 基础好的学生可能听着很没兴趣, 这样的状况时间久了, 难免会引起这部分同学的不满;同时基础较差的同学又感觉跟不上教师的速度, 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这门课程学习的兴趣, 当然也少不了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抱怨。这样看来, 用这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属于“两头不赚好”, 教师感觉累, 学生感觉烦, 当然不可能达到大家的预期目标了。所以可以采用兴趣小组讨论法, 让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差的学生组合成兴趣小组, 将预定目标告诉他们, 让他们合作共同完成, 同时要求每个同学都能熟练的完成, 组与组之间进行PK, 用一定的奖励方法刺激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迫使”组内成员合作, 基础好的同学帮助基础差的同学, 这样基础差的同学学会了, 基础好的同学又巩固了一遍, 同时会提升他的成就感, 而通过同学的帮助而不是教师的帮助能自主完成教师所提出的工作任务, 基础差的同学不仅有一定的成就感, 同时会对帮助他的同学有感激的心理, 这样处完成学业目标外, 更完成了人格上高层次的完善:团结协作、助人自助、感恩等等。

3.4 探索式教学法

探索式教学法就是针对某一特殊的教学内容, 教师不作讲解或先进行简单提示, 只是给学生一个任务, 让其自己完成,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探索知识, 完成任务。应用这种教学方法, 学生在探索过程中, 教师应扮演好引路人和鼓手两个角色, 多鼓励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多去给学生创造一些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条件, 多去帮助基础较差学生的思路, 从而使探索过程顺利地进行下去。比如在文件的保存时, 让学生同教师一起操作, 边操作边向学生讲解保存位置、文件名、文件类型等在保存中最为关键的三要素, 如果带着学生反复操作, 还可轻松地向学生讲清楚保存与另存为的区别与联系。如在进行用自选图形画图的教学时, 上课时先让学生想象“五星红旗”的样子, 由哪些基本形状组成, 然后说“我相信如果让大家在本子上画五星红旗大家肯定都能做到, 哪怎么样在word文档里制作出一画五星红旗呢?大家想不想知道?”同学们肯定都会回答“想”, 这样就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然后就告诉学生自选图形在什么地方:插入选项卡—形状, 让学生自己去用自选图形把它画出来。画这幅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

(1) 都需要添加哪些基本形状;

(2) 改变自选图形的大小;

(3) 移动自选图形的位置;

(4) 给自选图形填色;

(5) 把多个图形组合起来;

(6) 在自选图形上写字。

采用探索式进行教学, 多用于趣味性强, 既有一定的难度, 而难度又不是很大的教学内容。当然在教学时所用的时间较多, 但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自学能力, 使学生主动求知, 活跃课堂, 增强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 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3.5 屏幕演示教学法

像计算机类操作性较强的课程, 普遍使用这样的方法, 教师一边操作步骤, 一边讲解, 让学生现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讲完一个重点内容, 立刻让学生模仿操作, 经过反复练习达到熟练的程度。

3.6 随机抽查测验教学法

这种方法是为了让学生时刻处于一种“备战”状态, 可以随机让学生演示给大家看, 也可以提出要求或布置任务, 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提交操作结果, 给学生记录为平时成绩, 与期末成绩挂钩, 引起学生的重视, 由“强迫”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4 结束语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 虽然计算机课程在他们的专业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所处的地位不同, 但是, 计算机作为日益普及的工作工具, 所有大专院校毕业的学生都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知识, 具有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作为职业学院的教师, 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老师们要相互学习、交流沟通, 为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共同努力, 真正做到对学生负责、对学生家长负责、对用人单位负责、对社会负责, 这也是作为人民教师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谈高职毕业设计改革思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219

[2]米靖.当代国外职业教育教学观的转型及启示.职教通讯, 2005 (05)

计算方法课程 篇10

一、计算机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 计算机课程只是一门工具课, 其目的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为本专业服务, 因此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上。要精讲多练, 给学生足够的上机操作机会, 使他们在实践中理解计算机知识, 掌握操作方法。同时, 根据不同专业设计不同的案例,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同时对本专业知识理解更深刻。通过案例, 使学生体验和领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空间。

二、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是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案。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很多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大都通过学习掌握了在课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方法, 并且得到很好的效果。例如:老师们所使用的教案不再局限于PPT, 可以利用相关软件, 即Flash、Dreamweaver等来实现教案的制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了传统PPT的单调, 丰富了教学资源。

(二) 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规范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合理的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 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 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 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 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 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 一般指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粉笔+黑板模式, 在多媒体教室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 采用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方式, 实现图文并茂、声画并举, 甚至虚拟现实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多媒体计算机基础教学和传统教学相比有许多优势。首先, 多媒体技术提供了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 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其次,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结合, 以超文本、超链接等方式组织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 利用网络资源, 有利于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 开展网络化平台教学。

网络教学可采用网络辅助教学模式。该模式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部分课时由老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学生面对面进行讲授, 另一部分课时由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自学。教师向网络平台上提供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计划、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教学视频、实验素材、模拟试题等。让学生在课前可以预习、课后可以复习。此外还应提供网上答疑平台和作业提交平台, 方便教师可以在平台上与学生进行交流, 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弥补课堂教学上的学时不足。

三、正确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以实用为主

在高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 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是必不可少的。目的是让大学生认识计算机、了解计算机、能用计算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所以在高校开设计算机基础课一般安排在大学一年级,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选择计算机基础课内容时应考虑文科类专业的特点, 不要太多的理论知识以操作简捷实用为主。建议主要包括以下教学内容:

(一) 计算机基本知识。

介绍计算机的发展、特点及应用,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硬件的基本组成等。这部分内容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了解清楚就可以了。

(二) 操作系统。

对于计算机操作系统建议选用WIN-DOWS 2000或WINDOWS XP。

(三) 常用应用软件。

汉字输入方法是每个学生都应掌握的, 特别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最好能熟练掌握像五笔字型这样的专业输入法, 将大大提高学生的汉字录入速度, 从而提高学生今后从事文字工作的效率。应用软件建议选择WORD2003EXCEL2O03POWERPOINT2003作为教学内容, 因为它们功能强大、操作简单易学, 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办公应用软件, 非常适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和掌握这方面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四) 网络及计算机安全。

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里, 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与网络越来越密不可分。了解和掌握一点网络和计算机安全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四、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重大突破

20世纪初, 哈佛大学创造了“案例教学法”。即围绕一定的培训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 形成供学员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 通过独立分析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 来提高学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把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编成案例形式来进行教学。在当今世界的各种教育和培训中受到重视和广泛的应用。

(一) 案例教学法符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

在高职院校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 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 这些技能主要包括三方面:对计算机系统的维护、利用计算机进行办公和高效地应用计算机网络, 使计算机能为工作和学习提供服务。要达到这些能力, 主要实现途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量的上机实验, 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上机实践的过程中, 如果详细列出实践的具体步骤, 反而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采用案例教学法, 就能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

(二) 设计案例, 提高兴趣。

所谓“设计案例”, 就是构造一种实际案例的情景, 让学生自己去计划和执行解决过程的方案。进行这种教学活动之时, 一定要先设立一个实际的问题, 然后为学生去拟定自学计划与内容, 要求学生运用有关的具体材料, 从实际活动当中去解决问题。例如:提出设计一个班级网站的构想, 首先给学生展示一个参考网站, 然后从需求分析、网站栏目设计、网页平面设计、素材搜集、网站开发实施等各个方面教授课本内容, 引导学生去思考, 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得到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深化是21世纪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任何一门学科。同时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不断探索, 改革创新, 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 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作用,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高寿斌, 计算机基础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刍议技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方法 篇11

【关键词】中等职业技校 计算机教育 教学方法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識,还必须把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去。同时,在实践中要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使学生学好这门课,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下面,根据上述问题对计算机课堂教学问题,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 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目标和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课程的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工具,并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 启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使用多媒体有以下优点:

1.多媒体演示教学内容比较新颖、直观,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可以利如投影、电影、录像、录音等媒体, 直观形象, 新颖生动, 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彻底改变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

2.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传统教学基本是教师讲, 学生听, 以教为主, 导致学生厌学。多媒体教学一改这些弊端, 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使其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使学生当观众的局面彻底改变。在教学时事先设计好当堂课的教学课件, 并设计相应的试题, 课堂上教师边演示边讲解, 让学生边学习边做相应生动有趣的练习, 提高学习兴趣。例如: 在Photoshop教学中, 教师在讲解图形处理的基本方法时, 可同时演示给学生看, 让学生看到生动形象的效果, 帮助理解, 加深记忆。例如将黑白照片转换成彩照的过程, 就可通过演示操作过程, 让学生掌握技巧。

3.可以建构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结构。认知学习理论认为: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调用原有的经验储备、知识储备,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自我建构”, 在自我建构的同时, 激发学习的自觉性、能动性, 新知识在最佳时间内科学有效地进入已有知识的网络,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全面素质的目的, 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态度。在实施多媒体教学时, 课件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动态性、便利性、模拟性、交互性和个性化等特点, 因此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知识的, 从而使自身的认识得到发展。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营造的教学环境相当活泼和轻松, 能够满足课堂上学生的基本学习需要, 适应学生“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学习规律, 使其学习能力得到不断丰富、提高和发展。

4.利用多媒体软件让学生认识电脑。微机原理抽象难懂,而知识越形象学生就越容易汲取。因此, 我自制《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多媒体技术更加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 利用动画、音乐、图案来配合讲授, 创设教学环境,把静止的、孤立的、抽象的知识转换成动态的、整体的、具体的画面、声音等, 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感官综合的刺激, 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从而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活泼、更认真, 因而其效果有传统教学方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而且, 教师能及时收到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反馈, 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 及时迅速调整或修改教学内容, 可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和教师都知己知彼。

二、实施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学习情况,将教学总目标进行分解,学习任务落实到具体的课题上,学生通过对课题要求的实践和探索,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在解决问题时不在于寻求答案的一致性,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和动手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是一种教学改革的尝试。研究性学习实践后教学与过去传统的教学相比较具有较大的变化。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学习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对学到的知识有更深切的体会,使之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方法多样,有启发式、讨论式,做到师生互动,选择经典样例和优秀作品点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积极性,研究性学习。教学法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人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平面图像处理的知识和技能,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在课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效果处理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作品,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

三、结合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对课程进行创新

目前,技校计算机主要课程有基础课程、技能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 对不同的课程,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 要适时进行教学创新, 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知识, 积累知识。基本体现于四点:其一:边讲、边演示。这种教学模式应有一定的教学设备, 如投影仪、网络教室等。适合于软件的操作的教程, 如技能基础课程和技能课程的教学。其二:以上机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以上一节的理论课为基础, 布置好上机的作业和练习, 让学生以独立的性质来完成。教师从学生的操作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实践问题, 以待下一节课的说明解释。主要适合于程序设计。其三:在以网络教室为主的机房中上课时, 对较难的知识点,教师讲解后学生可实践操作, 并上网查找相关内容, 帮助学生理解, 加强记忆, 提高学习效率。适合于技能课程。其四:对于学生整体综合方面也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 和企业嫁接或企业进校园) 的方法, 通过项目教学法利用课题制作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去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高铁栓.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02期.

计算方法课程 篇12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评价方法,探讨

如今, 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 操作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而计算机基础课程也已经成为中职学校一门必修课程, 这一课程的评价能否有利于促进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伦理水平的提高以及计算机运用能力的增强, 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现在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评价主要依靠考试这种方式, 考试的积极作用也显而易见。但是, 其中的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 比如导致教学方法的僵化和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等等。一种良性的评价方式, 必然会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因此, 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评价的方法进行探讨, 非常有必要。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评价现状

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等特点, 理论的学习固然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部分, 而其操作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要。但是, 就目前的教学评价状况来看, 仍然存在重视理论考试、考试内容僵化等问题。

1. 只注重理论考试。

现在很多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评价方式, 以理论考核为主, 主要设置一些填空、选择和简答等题型, 让学生进行笔试。显然, 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很好地适应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 这种方式只对学生的记忆力和较为简单的推理能力进行考核, 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如何得不到体现, 从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2. 考试内容僵化单一。

很多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所选取的内容几乎都来源于一个题库, 这就在无形之中对学生产生了一种误导, 只要把题库中的题目全部背诵下来, 考试就可以通过。这种考核方式最容易导致的后果是, 学生课堂上不认真学习, 只寄希望于最后的考前突击, 对题库里的题目进行死记硬背, 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考试形式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

我国绝大部分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试都安排在学期末, 学生最终所得的成绩也主要决定于期末考试所得的成绩。虽然有的学校已经打破了笔试的方式, 开始实施笔试和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 但是仍然集中在学期末进行, 通过一次考试来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是不全面、不准确、不可靠的。因为一个学期所学习的内容无法在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内体现出来。更重要的是, 这有可能导致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不重视自身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 只凭借一次考试对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是不科学的, 不能对学生的全部学习过程进行监控。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评价方法的改进措施

根据上述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 主要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对教学评价方法进行改进。

1. 把素质教育作为改进评价方法的指导思想。

要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评价方式变革, 就要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相结合, 把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效结合起来。中职学校应该把素质教育作为计算基础课程评价方法变革的一项基本的指导思想, 以此出发构建与计算机课程特点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方法。

2. 计算机基础课程具体的评价方法。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既包括理论知识的教学又包括应用能力的培养, 同时,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还应该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等作为一项教学内容。所以, 笔者认为要对计算机课程评价方法进行变革, 主要应该分三个方面展开。

(1) 对理论知识的评价。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所包含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一些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常识和与计算机操作相关的一些网络行为规范、网络文化以及信息伦理等等。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的前提, 所以要对这一内容设置合理的考核方式。但是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不要一味强调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记忆能力, 在对这些问题测评时, 教师主要应该采用客观题题目测评的方式, 要按照学习阶段对题目进行分类, 降低题目考核内容的重复率, 提高测评内容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这部分题目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所占有的比例不宜过高, 测评时间在10~40分钟之内比较合适。因为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最终目的不是对知识点的记忆, 而主要是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 对应用能力的评价。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所以这一部分内容的评价应成为该课程的评价主体。应该抛弃过去那种以期末理论考试为主的评价方法, 重视学生的上机考试。在上机考试的过程中, 要要求学生的操作具有可行性和正确性, 还要要求学生的操作具有效率高、错误少、结果准。

(3) 对创新能力的评价。在素质教育背景下,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创新能力的评价很难确定一个比较固定的模式, 主要可以体现在日常的作业中。比如, 在学习了一种操作技能之后, 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程作业, 并将其纳入评价体系之中, 例如学习了文字处理软件之后, 可以让学生制作一张小型彩报, 其中就可以体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上一篇:《情歌》下一篇:双微处理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