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诗歌鉴赏题

2024-09-07

语文诗歌鉴赏题(通用8篇)

语文诗歌鉴赏题 篇1

金榜教育中心语文模拟试题诗歌鉴赏汇编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和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双调]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这两首诗,诗人表达了怎样的共同情感?(2分)

2.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6分)禾 熟① 宋·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②谷登场。老牛粗了③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注]①此诗很像一幅古代农村风俗画。清初画家曾借此题画。诗人做过地方官吏,熟悉农村情况。他多遭贬谪,厌倦官场,正好借这乡村的野朴淘洗心情,抒发胸中的积郁。②窦:水道,水沟。③粗了:刚了结。

3.一、二两句,勾勒出了农村 的景象。(2分)4.

三、四两句取象老牛,诗家评说“用意很深”。对诗人的“用意”,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二)阅读下面宋词,完成5—6题(6分)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宋·张先 【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

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5.“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看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请你就一“弄”字,谈谈它所显现的“境界”。

答:________________ ____ 6.“沙上并禽池上暝”描写了什么景色?作者写这一句的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7—8题。(6分)

书 边 事

[唐]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流水,长愿向南流。

【注】断:占尽。

7.尾联运用 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 思想感情。(2分)

8.首联“征人倚戍楼”中“倚”字,有人建议改为“守”字更为确切。你认为“倚”与“守”哪一个更好?请说明理由。(4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9—10题。(6分)

春山夜月(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9.简要说说本诗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2分)

10.有人说这首诗的颔联在篇中如石韫(蕴藏之意)玉,似水怀珠,是全诗精妙之所在。你同.意这一看法吗?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11—12题。长相思

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注:(1)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2)关山:山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乡。17.这两首诗中有关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2分)

18.两首诗在抒发感情上采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请联系诗句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九)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9-20题(7分)

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19.请分析首句“竟”的表达效果。(3分)

20.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1-22题。(6分)

答张十一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红。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②踯躅:杜鹃花科。③恩波:皇帝的恩泽。④斗:通“陡”。21.前四句描写景物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3分)

22.前人评价尾联写得婉转含蓄,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3分)

(十四)温州中学2008学年高三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0题。(6分)北陂杏花①(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注]:①此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此前诗人亲手创立的新法被废止,后又被迫闲居江宁。陂:bēi,池塘,这里指的是池边或池中小洲。

20、评论家说此诗末二句“艺术地写出了悲壮之情”,请作出赏析。

(1)简析“悲壮”:(2)评赏“艺术”: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20、21题。(6分)甘草子 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珍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栏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20.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哪些?女主人公心乱愁苦的原因又是什么?(3分)

景象:

原因:

21.结尾二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写法上有何新意?(3分)

(一)22.表达了诗人渴望回家却没法回家,只能在远方思念亲人的深切之情。

23.相同:都没有直接(正面)回答归期是在什么时候,都借助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不同:李诗想象将来和亲人团聚时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剪去烛花、回忆在巴蜀时的情景的喜悦幸福之情;张的散曲用北雁在霜林如醉的长空里哀啼、行人在黄花已瘦的疏篱边痛饮、秋雨打蕉而惊醒了神游故乡的美梦来回答什么时候是归期,暗示着回家还遥遥无期。

(二)(18分)22.丰收(2分)

23.诗人借刚释重负、卧坡吃草的老牛抒发内心的郁闷:自己仕途坎坷,官场劳顿,何异于老牛的耕耘之债?然而老牛的役债有了结的时日,而自己何尝不想卸却重负,舒闲疲

23.我同意。诗的第二句说“送君不觉有离伤”,写自己送朋友离开,也不觉得悲伤,因此看似无情,(1分)但诗人接着说“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一句肯定,一句反诘,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2分)这两句既对朋友表示宽慰,又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更显体贴与深情。(1分)

(八)22.(2分)作者用“晴雪”“池”“梅”等意象,描绘出“小园”蓬勃生机的早春气息。(1分)词句中春虽未到,但不远矣,概因日晴雪融,梅花盛开,池水碧绿,在点明“小园”已经充满了活力与生机,这都是大地苏醒的先兆。(1分)23.(4分)同意王国维的看法。(1分)词中的“月”是“斜月”,说明此时的月并非满月,光为微光,这样的月光照在夜晚生出寒气的草上,渲染出一幅冷、寂之境。(1分)再与前句“高树鹊衔巢”结合起来,环境的特点更为清晰。(1分)而如改为“明月”,则光线小同,意境也会不同。(1分)(如答同意“有人”的看法,分析合情理,能自圆其说,亦可。)

(九)22.陈诗中的将士们不畏严寒,勇登天山,精神振奋,豪情万丈,积极乐观;王诗中的征人背井离乡,感情苍凉、悲怆,心中充满离愁别恨。

23.都运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陈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用环境的恶劣来衬托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笛”“红旗”等意象烘托征人们的壮志和豪情,全诗具有诗情画意之美;王诗不直接抒写征人的离愁别恨,而是通过琵琶曲声、凄清的“秋月”等景物来烘托感情,深沉感人。

(十)20、“竟”是“最终”之意,诗人怀着久旱盼甘霖的焦急心情注视着风云变幻,云不断幻化出各种形象,诗人也不断重复着盼望和失望,最后云彩随风飘散,化为乌有,诗人的希望也终于完全落空。(2分)一个“竟”字,既含有事与愿违的深深失望,也含有感到被作弄之后的一腔怨愤。(1分)

21、三、四句运用拟人、对比、象征手法(2分)一边是大片旱苗行将枯死,急盼甘霖,一边却是夏云高高在上,悠闲从容,化作奇峰在作自我欣赏。表现了作者对见死不救的夏云的憎恨以及对“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抨击。(2分)

(十一)22.⑴衬托:以声衬静,猿的哀鸣打破了山村的宁静;⑵拟人:“竞长”“闲开”写出了春天的生机。⑶寓情于景:猿的哀鸣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悲愁,色彩鲜艳、充满生机的春景反衬了

910-

语文诗歌鉴赏题 篇2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E。古代诗歌鉴赏命题的基本特点是: (1) 选择“浅易”的古代诗歌作为鉴赏材料。 (2) 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是从鉴赏的角度出的, 但其基本的出发点是对诗作的理解, 在理解的基础上作一定程度的鉴赏, 以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为重点。我根据教学实践谈谈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 主要考查范围可以简单概括为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 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 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 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一)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手法

1. 衬托 (衬托, 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以及乐景衬哀情)

2. 动静结合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

相互映衬, 可以动静结合, 也可以以静写动, 以动写静, 以动衬静)

3. 虚实结合 (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 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 从而突出的中心)

抒情可分为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 和间接抒情 (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

(二) 表现手法:联想、想象、类比、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反衬、托物言志、赋比兴、抑扬等。

(三) 修辞手法:

比喻、排比、对比、反复、拟人、夸张、反问、设问、对偶、用典、互文等。在实际的运用中, 多种修辞又往往是一起连用的。

为便于学生掌握, 结合具体诗句理解这些表达技巧。

常用修辞如:[比喻]诗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 [拟人]诗句如“落花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 “好于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杜甫) [夸张]如“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馐值万钱。” (李白)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赠我情。” (李白)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 [通感]“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 [设问]如“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 李清照《如梦令》:“知否,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互文]如“主人下马客在船。” (白居易)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木兰诗》“当窗理云鬓, 对镜帖花黄”等。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情景交融) 《墨梅》 (托物言志或象征)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以动衬静)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动静结合) 苏轼《江城子》 (虚实结合)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用典)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多角度由远而近、由上而下, 远望、近观)

解题指导

1、提问常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对这首诗 (这个诗句) 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作简要分析。

提问变式:你觉得这首诗哪两句写得好?为什么?/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2、具体解题格式:

明手法 (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阐运用 (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 +析效果 (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叙—析—评】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解答题时需要注意:

1、鉴赏表达技巧, 注意必须和具体的诗词形象、语言和诗词内容主旨等结合起来;

2、注意表达技巧具有多样性, 不同诗词可能各有侧重, 要根据题干要求, 选取具体技巧作答;

3、注意回答技巧时要具体、完善, 特别是要结合诗词的具体诗句来分析, 不要仅罗列术语, 不分析。

清明 (1)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 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蜇, 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 士 (2) 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 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 (1) 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 (2) 士:指介之推, 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 功成后拒绝做官, 隐居绵山被烧死。

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4分)

【解题透析】写景抒情, 一般为间接抒情。主要有乐景写乐情的正衬和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此诗显然用的是后者。

[参考答案]本诗首联乐景写哀情。春天到来, 桃李绽开, 生机勃勃。然而作者想到的是荒野中埋在地底那长眠的人们, 不禁愁绪万端。乐景写哀, 愈见其哀。

[答题规律]答此类题目清楚景是什么样的景, 情是什么样的情, 情与景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明确作答了。

(安徽卷)

琅琊溪 (1)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 游客渡溪横古槎 (2) 。

不知溪源来远近, 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1) 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 (今安徽省境内) 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玡山。 (2) 槎 (chá) :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4分)

【参考答案】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 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 激发了读者的想象, 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试题解析】本题是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虚实结合”关键是要区分哪是虚, 哪是实;随流水流出的花是“实”, 由此而产生的猜想都是“虚”。要求是“解析”, 其表达作用是必须要回答的。

(江苏卷)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 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 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 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 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⑵“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4分)

答: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李白的浓浓思念之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语文诗歌鉴赏题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鉴赏  阅读  审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58-01

审题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一般提到审题,绝大部分学生或者教师首先想到的是作文的审题,对于诗歌鉴赏以及阅读的审题不太重视,导致在面对诗歌鉴赏和阅读题的时候出现严重错误。所以,高中生要避免这种错误就必须加强诗歌鉴赏和阅读题的审题能力训练。

1.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和阅读常见审题问题

1.1看错题目

好多学生为了节省做题的时间,在做题的时候急急忙忙对题目扫描一下,这导致看错题目的现象经常出现。比如:作者对于桃花表现出极大的爱慕之情,这种情感在作者赏花时表现的尤为突出,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对赏花的感受经历拿几个阶段的不同。此题针对的是“赏花”感受,很多学生在审题时看成是对花的感受,最终引发错误。

1.2漏掉重要信息

漏掉重要信息在高中学生诗歌鉴赏阅读审题时也是比较常见的,很多学生因为自己的粗心大意将重要的信息漏掉。例如,《故都的秋》中有一道题目要求结合文章阐述作者的情感,此题的重点是结合文章,很多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将结合文章这重要信息漏掉,学生在答题的时候凭借自己对作者的了解,完全偏离了题目要求进行答题。

1.3重要语句意思理解不够

这一问题的出现其实也与学生粗心大意有关,但其实更多的是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关。学生在审题的时候由于时间比较赶,另一方面又要深度思考,学生感觉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不愿深入思考,造成审题审偏,导致答题错误。

2.日常教学审题训练

2.1强调文章主题

不管是面对诗歌鉴赏还是阅读的时候,一定要对文章主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是审题的一个重要前提。加强对文章主题的把握训练需要依靠平时大量的阅读来完成。学生在每次自主进行阅读的时候,阅读完成自己脑海里先思考一下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作者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通过反复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对文章的主题越来越有把握,从而有助于审题能力的提高。

2.2重点理解中心语句

在平常的阅读训练中,学生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对于文章中涉及到中心内容的句子用笔打上记号,这样在阅读结束之后就可以通过记号看到作者大致的思想变化过程。如果在题目中涉及到情感变化、思想变化等词语的时候也可以划线提醒。

2.3提高细节练习

在平常的考试或者训练当中,经常碰到诗歌鉴赏和阅读理解当中出现一些容易引起误会的词语,比如经常出现作者在文章中主要想表达什么。这里面出现“主要”两个字,可能文章中作者想表达的东西有很多,但是一般来讲主要想表达的是重中之重,学生应该抓住主要两个字,并结合文章实际进行答题。

2.4注重题干检查

答完题之后一定要注意返回题目去检查,看看自己的答题结果是否和题干的意思有差入,这时候的检查心理处于一种放送状态,若有错误可以很快的检查出来。

3.诗歌鉴赏与阅读解题策略

3.1诗歌鉴赏解题要点

诗歌鉴赏一般来讲主要涉及到古诗词比较多,相对来讲理解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所以掌握一定的解题要点对于诗歌鉴赏的解题能力有很好的提高。

3.1.1重视标题理解

人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这说明题目在文章中地位是多美重要。同样的道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一定要看清标题,先把标题理解透彻,不要盲目地去答题,否则容易出现错误。

3.1.2以作者和注释信息为依据

一般诗歌鉴赏中都会有作者简介以及词语注释,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必须要仔细阅读所提供的作者信息以及注释信息,这对于把握文章的主旨意义重大。

3.2阅读解题要点

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主要有两点,一点是重复阅读文章内容,另一点是仔细阅读题干,定向查看段落内容。

3.2.1通读文章一遍以上

阅读理解文章一般都比较长,第一遍阅读的时候会有不明白的地方,所以进行重复阅读,将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在下一次的阅读中加以理解。

3.2.2仔细阅读题干,定向查看段落内容

题干提示了答题的范围并且规定了答题的角度,所以在解题的时候根据题干的内容和要求,返回到文章中去寻找答案。

4.结语

诗歌鉴赏和阅读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学生在进行诗歌鉴赏和阅读学习的时候审题能力又是他们能否学好的关键,因此,必须提高审题能力,促进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佩娴.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试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作者简介:

语文诗歌鉴赏题 篇4

览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阅读下面我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选出对词语解说不准确的一项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祖国在那头

A. “邮票”在诗中指代信件。第一个诗段写游子少时离家,凭书信宽慰乡愁。B. “船票”在诗中指代船只。第二个诗段写游子和新娘各自在水一方,以船只替代鹊桥。C. “坟墓”在诗中指代封闭的家园。第三个诗段写游子飘零在外,遥望大陆,不得其门而入。

D. 以“浅浅”修饰“海峡”,说明海峡不是阻隔两岸的障碍,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C项,“坟墓”指万千游子祖辈亲人安息之所,不指代“封闭的家园”,因为“母亲”已长眠于“里头”。“飘零在外,遥望大陆,过其门而不得入”,是一种脱离诗歌语言实际的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是实指还是虚指,应当依据诗歌内容准确理解,切忌架空分析

2.对“独立寒秋”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昂首挺立于寒冷的秋天,突现出革命领袖的高大形象 B. 独自站立于深秋之中,点明处境和时间

C. 在严峻的政治形势中昂首挺立,表现出不屈的斗争精神 D. 在寒冷的秋天中孤立无援,略感寂寞、惆怅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诗歌的理解作答,本题中的诗句并没有什么深层的意思,只是交代了作者的写作时间。3.下面四组诗句不是描写春天景物的一项是 A.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B.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试卷第1页,总30页 C.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D.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诗歌内容的鉴赏能力。题干中答题关键词“不是描写春天景物的一项”。选项中,由关键意向“早莺争暖树”“ 新燕啄春泥”“ 小雨润如酥”“ 草色”“ 杨花”可以知道ABD三项,都是描写春天景物;而C项中,“枫林”“ 霜叶”可以推知是描写秋天景物。4.

“荷花淀派”和“山药蛋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影响很深的两个文学流派,其代表作家分别是()

A、孙犁 赵树理 B、丁玲 沈从文 C、赵树理 孙犁 D、沈从文 丁玲

【答案】 C

【解析】

5.下列作品、作家、国别(或朝代)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柳先生传》——陶渊明——东晋

《项脊轩志》——归有光——明代

B、《牡丹亭》——汤显祖——明代

《儒林外史》——吴敬梓——清代

C、《林家铺子》——茅盾——现代

《寒夜》——李芾甘——现代

D、《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英国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前苏联

【答案】D

【解析】D项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是奥斯特洛夫斯基。6.对下列作家及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著名女作家丁玲的代表作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暴风骤雨》。

试卷第2页,总30页 B.我国现代作家赵树理被誉为写农民的“铁笔”“圣手”。他的长篇小说《三里湾》《李家庄的变迁》、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和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通俗化特点。

C.现代作家柳青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创业史》和《山乡巨变》。罗广斌、杨益言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红岩》。

D.姚雪垠的代表作是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梁斌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红旗谱》。【答案】 C

【解析】 《山乡巨变》是周立波的作品。

7.下列关于《河床》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河床》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写,诗人不仅传达出神秘而雄性的河床给人的奇异感觉,而且推向黄河源头,显示出母亲河的精神生命。

B. 该诗的“激情”很大程度上来自意象的独异,如“兀鹰”“母狼”“黄河象”等,它们本身都是带有原始色彩的血性动物,容易唤起人们对旺盛生命力的渴望与想象。C. 该诗的内在节奏通过奇崛的长短句式来实现,如“你们的麦种在农妇的胝掌准时地亮了”,并将现代汉语与文言词语和句式相交错,如“我刺肤文身,让精心显示的那些图形可被远观而不可近狎”,形成突兀、冲撞、紧张的效果。

D. 这首诗的意象构成也是十分独特的,有实有虚,虚实相生,显得既不拥塞又不空洞。实的如“白头的雪豹默默卧在鹰的城堡,目送我走向远方”等,给人以具体的视觉刺激;虚的如“是眩晕的飓风”“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等,给人以空洞虚幻的美感。【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关于《河床》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有误的一项”。首先浏览选项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然后与诗句对应辨析。D项,“虚的如……‘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等”有误,诗中说“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我老远就听到了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这说明“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应是实的意象。8.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把长篇小说分成若干章节,每一章节叫做“一回”,用这种形式写成的小说叫做“章回小说”,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烈火金刚》等。

B.“论”是一种以论证为主要议论方式,以析透彻为宗旨,一般而言,人物论、史论等较庄重的内容大多采用这一文体,如贾谊的《过秦论》、苏洵的《六国论》。

C.现代作家叶圣陶、朱自清、周立波、柳青的代表作,依次为长篇小说《倪焕之》、散文《背影》、短篇小说《暴风骤雨》、长篇小说《创业史》。

D.《楚辞》是我国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试卷第3页,总30页 它是东汉刘向搜集屈原及其弟子宋玉等作家的作品编辑而成。【答案】D

【解析】《楚辞》是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以及汉代仿效屈原辞赋的作家作品共16篇,编辑而成。

9.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雷雨》是我国现代著名戏剧家曹禺先生的成名作。后来,曹禺又创作了以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悲剧《日出》,这两部作品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B.“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是《老人与海》中主要人物桑提亚哥的一句内心独白,它鲜明体现了作者海明威所歌颂的“硬汉精神”。C.意识流小说是典型的心理小说,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小说的绝对主体。《墙上的斑点》是法国女性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发表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

D.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善于运用象征、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揭示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困境,被尊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代表作有《变形记》。【答案】C 【解析】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英国女性小说家。

10.对下列作家和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沫若写的《女神》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的新诗集,被誉为自由体新诗的奠基之作。

B.我国现代爱国诗人和新格律诗的倡导者闻一多的代表作是诗集《红烛》《死水》。C.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对他的保姆的怀念和感激的赞歌。D.何其芳是“现代诗派”的重要诗人之一,臧克家的代表作之一是《春鸟》。【答案】 C

【解析】 是献给养了诗人的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赞歌。1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贾谊、欧阳修、苏洵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散文家,他们各自的代表作《过秦论》《伶官传序》《六国论》都是有名的史论散文。

B.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都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窦娥冤》《西厢记》和《牡丹亭》。

C.钱钟书是现代著名学者、小说家,代表作有学术论著《谈艺录》《管锥编》和长篇小说《围城》等。

D.弗兰茨·卡夫卡是奥地利小说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代表作是《变形记》。

【答案】B

试卷第4页,总30页 【解析】重点考查识记有关文学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 级。王实甫是元代著名杂剧《西厢记》的作者,但是关于他生平情况的历史记载却很少。汤显祖,明代戏曲家,生于1550年,卒于1616年,字义仍,号若士,祖籍江西临川。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汤显祖被现代人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汤显祖的作品没有莎士比亚作品的震撼力,但是它代表着一种典型的东方风格。《牡丹亭》,一名《还魂记》,全名《牡丹亭还魂记》。玉茗堂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之一。12.下列对《沁园春·长沙》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A. 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以及对青年时代生活的回忆,作者表达了乐观主义精神和豪情壮志。

B. 全词动静有度,张弛有致;上片湘江秋景表现得逍遥自在,下片由轻松悠闲转而气势磅礴。

C. “万”“百”大数值虚数,“遍”“尽”“透”等极致性副词的使用体现出现实主义情怀。

D. 本词写秋不落悲秋俗套,慷慨激昂,因为作者笔下秋天的壮丽、大气和其豪迈气概相吻合。【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文意和手法的理解和鉴赏类试题,考生要注意集合对诗歌文本类理解类试题。C.“现实主义”应为“浪漫主义”。13.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雨果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创作主张“美丑对照原则”。在《炮兽》“人兽大战”的场景中,就充满种种对照:血肉之躯和钢铁猛兽,理性和野性,智慧和野蛮,灵巧和粗暴,还有斗勇和智取,以及动与静……显示出浪漫主义文学的瑰丽特色。]

B.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在欧美文坛上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创作上侧重于描写人物意识流动,揭示人类精神存在。代表作除了英国作家伍尔芙《墙上的斑点》外,还有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等。

C. 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丹柯》充满了“有价值东西被毁坏”的悲剧性,而情节设置上的欲扬先抑又进一步凸显了主题的悲剧意味,丹柯这一英雄形象也因此显得丰厚饱满。

试卷第5页,总30页 从审美效果来说,结尾崇高的悲剧色彩更能使作品获得成功。

D. 海明威《桥边的老人》中的“我”,带有冷静的旁观者色彩,更多的是在“显示” 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没有过多的主观感受与心理描写,一切景物象征意义,一切

情节的内涵全部蕴含在客观的叙述中,体现了海明威独特的叙事风格。【答案】C 【解析】略 14.

“五四”初期的白话文中,男人、女人、物品都称“他”,后来谁创造了“她”和“它”? A、鲁迅 B、钱玄同 C、刘半农 D、郁达夫

【答案】 C 【解析】

1918年,我国新文化运动初期重要作家、著名诗人和语言学家刘半农在北大任教时,第一个提出用“她”指代第三人称女性。

15.对下面两首小诗所描写的事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甲]

最后只有垃圾留下 当音乐与灯光相继离开 衣帽间内一片荒凉

杯盘还残余着字句和笑脸的渣滓 [乙]

住在里面的男人 努力

检阅风霜与阳光 住在里面的女人 用泪水灌溉 青春的枯井 老人面对一池 皱了的春水

A. [甲]夜色 [乙]监狱

B. [甲]舞会 [乙]影子

试卷第6页,总30页 C. [甲]宴会 [乙]镜子

D. [甲]荒野 [乙]窗户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结合“音乐”“灯光”“杯盘”等可知,是宴会。既能住“男人”,也能住“女人”“老人”等可知,是镜子。

16.《沁园春•长沙》中“鱼翔浅底”,若把“翔”改为“游”不如原文好,这是因为()A. “翔”写出了鱼游之快速,而“游”则没有什么诗意。

B. “翔”是以鸟拟鱼,写出了鱼的轻快自由的神态,暗写水之清,鱼如在空中游。C. “翔”与 “浅底”相配合,因为鱼在“浅底”游,所以就像鸟儿在空中飞一样。D. “翔”照应前句“鹰击长空”的“击”,都是要表现鹰、鱼主动搏击的情态。【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本题综合队诗歌的理解,只有B选项是理解正确的。

1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两汉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有纪传体的《史记》和《汉书》等。

B.盛唐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王维、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其中王维的诗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C.我国现当代诗坛群星璀璨,优秀诗歌众多,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和舒婷的《致橡树》等。

D.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和美国的欧·亨利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为《装在套子里的人》、《羊脂球》、《警察与赞美诗》等。【答案】B

【解析】谢灵运,上虞人氏,南朝宋著名诗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史称山水诗派开创者。现行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这样一句:“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这里的“谢公”就是谢灵运。

1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梦龙编订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其中保存了不少宋元“话本”,也有不少明人的“拟话本”。

试卷第7页,总30页 B.冰心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的著名女作家,她的《笑》《往事》《寄小读者》等作品,被认为是当时具有典范意义的“美文”。

C.新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而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旧体诗,也被认为是现代诗歌。

D.法国的莫泊桑和俄国的契诃夫是欧洲文学史上少数几个只写短篇小说的杰出作家。【答案】 D

【解析】 莫泊桑还写有长篇小说,契诃夫还写有戏剧。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一片槐树叶 纪弦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多年来,竟没有些微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呢。故国哟,呵呵,要到何年何月何日 才能让我再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19.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第一节“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初步展示全诗的中心意象,点明诗人感情的触发物,并由此引出下一节所要表达的更深情感。

B. 第一节四句均采用白描手法,从外形和意蕴两方面对“一片槐树叶”作了集中的描

试卷第8页,总30页 绘,突出了全诗的中心意象,加强了感情渲染。

C. 第三节第一句再次点明“槐树叶”,它“蝉翼般轻轻滑落”,既表现槐树叶轻而且薄,也抒写了主人公小心翼翼、备加爱护的心态。

D. 结尾一句和首句呼应,从视觉再一次写槐叶,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完成了全诗中心意象的整体构造,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像余地。

E.诗歌最后一个长句分四行来写,既是为了诗的外在形式的需要,也是为了表达主人公思乡之情的悠远深长。

20.请简要分析第一节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

【答案】 19.BD 20.诗人刚见到槐叶,仿佛又回到故土,赞叹、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又很快回到现实,这种心情立刻变成了伤感,飘零在外,故国难回,伤心又无奈。【解析】

19.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第一节四句均采用白描手法”错误;从诗中来看,只有第四行是白描手法。该选项主要考查描写的技巧。D项,“结尾一句和首句呼应,从视觉再一次写槐”错误;从诗中来看,诗的第一节写的是视觉意象,而结尾“淡淡的槐花香”则是清香逸远的嗅觉意象,视嗅交感,加强了诗的感染力。20.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简要分析第一节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目标在“第一节”,且是“感情变化”。首先找到第一节,分析诗句,把握诗句中描写槐叶的句子,“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这是诗人刚见到槐叶时的感慨,从“最美”“最珍奇”“最可宝贵”这几个词来看,表达了诗人的赞美、欣喜之情;“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诗人从初见的欣喜回到现实,想到自己飘零在国外,内心伤感无奈。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

试卷第9页,总30页 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从诗歌的第三节来看,“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呢。故国哟,呵呵,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让我再回到你的怀抱里”,可见诗人身处国外;再回归第一节,第一节共四句,前两句满含对槐叶的赞叹之情,而后两句却满是伤感之情。

21.赏析下面一首小诗,回答题后问题 断章/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诗在表现方法上有什么特点?作者所写的这首诗的意义是什么?(6分)【答案】(6分)①以形象再造抽象(以常见物、眼前景创造了象征性画面)②截取一章中的某个片断(生活中的一个特写镜头)注:两点答出一点即可。意义:①事物是相互作用的,矛盾是相对的。②事物不是孤立的,相互关联,相互包含。注:两点答出一点即可。与答案不同,考生若答的有理,可以适当给分。【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现代诗歌的上戏的题目,这是一首哲理诗,选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段阐释一个道理,有自己的观点,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理解并欣赏歌词《雾里看花》,完成下面小题。雾里看花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 涛走云飞,花开花谢,你能把握这摇曳多姿的季节? 烦恼最是无情夜,笑语欢颜,难道说那就是亲热,温存未必就是体贴,你知哪句是真,哪句是假,哪一句是情丝凝结。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试卷第10页,总30页 22.这首歌词耐人寻味,告诉人们什么?

23.歌词中“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通过“借我”的直接反复,表达___________的愿望。

24.结尾处三个语意相近的叠词的密集运用,用意何在?

【答案】

22.提醒人们要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看清各种事物的本质,分辨情感的真伪。23.希望自己,也希望人们都能清醒地看待事物的本质

24.将为了看清这变幻莫测的世界,渴求一双慧眼的心情表达得更强烈、迫切。【解析】

22.试题分析:本题实际考查对歌词主题的理解。这首歌以“雾里看花”开篇,引出要辨识的对象——“变幻莫测的世界”,然后列举了很多生活现象,有自然界的“涛走云飞,花开花谢”,现实生活中的“笑语欢颜”,以此来印证世界“变幻莫测”的观点,最后点明主题“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考生只要抓住结尾的主旨句,就可以得到本题答案。

23.试题分析:《雾里看花》这首歌词中作者反复使用了“借我”,也就是告诉听者或者读者,“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后面的句子就是作者强调的重点所在。从原文来看,这个句子就是“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考生把这一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就是本题的答案。

24.试题分析:“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三组叠词连用,有增强语气的作用。从内容上看,这三组叠词意思相近,显然又有反复强调的作用,从上文看,这三组叠词强调的应是“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据此就可分析出,作者密集使用三个语意相近的叠词,就是为了表达渴求一双慧眼来看清世界的迫切心情。

点睛: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象性,叠词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2)确切性,叠词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达到摹状的效果,使所要表现的意象更加确切;(3)音乐性,叠词可使诗或文章的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4)增强语气,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阅读下面这首新诗,完成小题。再别康桥 徐志摩

①轻轻的我走了,试卷第11页,总30页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②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③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④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⑤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⑥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⑦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25.下列对这首诗构思及其效果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第①节即扣住标题中的“别”字,总写离别母校时的难分难舍和依恋之情。诗人不愿惊动深爱的康桥,只想悄悄地与之告别。

B. 第②③节实写康河岸边的金柳和河里的水草,第④节写榆阴下的美丽清泉,借此表

试卷第12页,总30页 达了诗人对康桥的一往情深和永久的留恋。

C. 第⑤节写诗人寻梦放歌,感情达到高潮,第⑥节则写梦境回到现实,抒发满怀的离愁。“但”字紧紧关联两节,显示思路急转。

D. 第⑦节再写与康桥依依惜别,表达了对未来重回母校的期待,呼应开头,一唱三叹,反复回旋,强化了诗人告别时伤感的情绪。2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歌开头三个“轻轻的”以轻微跳动的节奏烘托出诗人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温柔、细腻、舒缓的抒情基调。

B. 诗人以金柳比喻新娘,写青荇招摇运用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康河风景的美好可爱,表现了诗人的欢喜和眷恋之情。

C. “揉碎”写出天上虹般清澈的潭水,被浮藻分散,五彩斑斓的景象,“彩虹似的梦”情景交融,写出潭水的静美和诗人的留恋。

D. 诗人把“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化虚为实,化无声为有声,与过去酣畅痛快的放歌形成反差,表达了离别时不能放歌的惆怅。

【答案】 25.D 26.D 【解析】

2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词结构的分析和理解。D项,“表达了对未来重回母校的期待”无中生有,表达的是对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怀念。

点睛:古诗词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写景叙事为议论抒情作铺垫,而观点态度、思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发。诗歌的结构还是为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服务的,重要分为三种类型:(1)先景后情,,以景结情;(2)重章叠句、铺垫、照应、过渡;(3)开篇点题、卒章显志、以小见大。

2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词的赏析能力。D项,表达诗人不忍打扰母校的心情,不是反衬勃勃酣畅痛快的放歌;蕴含着一丝淡淡的忧愁,但不是不能放歌的惆怅。这首词的语言极富表现力,试分析下列各句中加粗字的作用。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7.“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中“遍”的作用:;“染”的作用;“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中“透”的作用;“争”的作用;“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的作用;“翔”

试卷第13页,总30页 原是描写,这里用它来描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问”的对象,“主”的对象,显示了作者的博大胸襟与气魄。

28.《沁园春•长沙》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这种体裁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29.文学作品中的秋景一般都是萧条、肃杀的,本词的秋景具有怎样的特色?为什么?

【答案】

27.“遍”写出了“红”之广;“染”富有表现力地画出了岳麓山一带枫林的壮美景色。“透”字表现了江水的清澈程度,“争”写出了人人争先恐后的竞争场面。“击”字准确、形象地表现出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劲飞的雄姿;“翔”原是描写鸟儿不扇动翅膀地盘旋的姿态,这里用它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地游动的神态,用得非常贴切、传神。“问”的对象是大地,“主”的对象是祖国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

28.《沁园春•长沙》是现代诗歌,虽然形式是有格律严格的词,但它的内容却是现代的。现代人可以写格律诗词,虽然这种格律严格的诗词,在语序和省略上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般语法规则,却能以有限的词句表达丰富的内涵,并富有一种韵律美和典雅美。29.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的、美好的,充满生机的。从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词人惆怅、沉重的心情,但他笔下却没有中国一般旧体诗词中的肃杀、伤感的“悲秋”情调,这都缘于词人心中对祖国江山的无限热爱和强烈的革命责任心、革命使命感。祖国山河如此美丽,词人更感到责任的重大、革命的必要,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是极其可悲的,“主沉浮”的必定是人民,必定是那些“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决心改造世界的革命青年。【解析】

2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炼字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诗歌的理解作答,本题可以作答为,“遍”写出了“红”之广;“染”富有表现力地画出了岳麓山一带枫林的壮美景色。“透”字表现了江水的清澈程度,“争”写出了人人争先恐后的竞争场面。“击”字准确、形象地表现出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劲飞的雄姿;“翔”原是描写鸟儿不扇动翅膀地盘旋的姿态,这里用它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地游动的神态,用得非常贴切、传神。“问”的对象是大地,“主”的对象是祖国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2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区别类试题,考生可以这样作

试卷第14页,总30页 答本题,《沁园春•长沙》是现代诗歌,虽然形式是有格律严格的词,但它的内容却是现代的。现代人可以写格律诗词,虽然这种格律严格的诗词,在语序和省略上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般语法规则,却能以有限的词句表达丰富的内涵,并富有一种韵律美和典雅美。2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景物描写的赏析类试题,考生可以结合对诗歌的理解作答本题,本题可以作答为,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的、美好的,充满生机的。从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词人惆怅、沉重的心情,但他笔下却没有中国一般旧体诗词中的肃杀、伤感的“悲秋”情调,这都缘于词人心中对祖国江山的无限热爱和强烈的革命责任心、革命使命感。祖国山河如此美丽,词人更感到责任的重大、革命的必要,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是极其可悲的,“主沉浮”的必定是人民,必定是那些“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决心改造世界的革命青年。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30.如何理解诗中“鸟”这一意象?(4分)

31.谈谈你对诗歌最后两句的理解,并分析其作用。(4分)

【答案】

30.“鸟”这一意象与人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对土地(祖国)深沉的爱。(4分)31.“泪水”是爱与担忧的体现,“深沉”表现的是情感的深度。抒发了诗人的爱国忧国之情,既点明了题旨,又与前部分顺理成章地形成因果关系。(4分)【解析】

试卷第15页,总30页 3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典型意象的把握。抓住“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就可品味出“鸟”这一意象的含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1.

试题分析:作为诗歌考查结尾的作用,就要考虑到它的表现手法,与开头有无呼应关系,对深化诗歌主题所起到的作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阅读下面这首诗的节选部分,完成后面题目。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注]节选部分为《再别康桥》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32.节选部分的这两节诗在语意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简要说明其异同。(5分)33.这两节在节奏上完全相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答案】

32.“同”:都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缠绵悱恻的感情。(2分)“异”:第一节的 “轻轻”在最后一节改成了 “悄悄”;(1分)第一节是“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是“挥袖”不带走云彩;(1分)最后一节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比第一节又进了一层。(1分)

33.这样写一唱三叹,反复回旋回环,(2分)强化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感受,(2分)又流露出既洒脱又伤感的复杂情绪,使人回味无穷。(2分)【解析】 32.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需要注意结合诗句,联系本诗写作的背景材料等加以分析。第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

试卷第16页,总30页 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本题可据此分析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3.

试题分析: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本题可据此回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写作背景】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土地改革开工作,十一月二十六日,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在精神振奋之余,毛泽东写下了这首小令。34.联系写作背景,请概括全词的主旨。

35.“一年一度秋风劲,寥廓江天万里霜”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劲”字传神,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

34.全诗描写了战地黄花有色有香,秋风威猛,辽阔的大地一片洁白,江澄水碧、水天相连、一望无际的壮丽景象。表现诗人战胜敌人恢复职务后的喜悦、豪迈,表达诗人与敌斗争的勇气和决心。

35.(1)“天朗气清,秋风强劲有力,秋风威猛地驱除着一切陈腐的东西,辽阔的大地一片洁白,江澄水碧,一望无际。”抒发了诗人战胜敌人后的豪迈感情、表现诗人博大的胸怀,表达诗人坚决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勇气。(2)“劲”写出了秋风扫落叶的威猛,笔力雄健,极有阳刚之美,形象地传达出诗人与敌斗争的豪迈旷达,与敌

试卷第17页,总30页 斗争的勇气和决心。【解析】

3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诗词的能力。“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货付流水。“天难老”却是将宇宙人格化。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但“难老”并非“不老 ”,因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35.试题分析:“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紧承上片意,写景,写的是真实感受。自是秋风劲厉,不似春光妩媚。“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这就于秋风春光,已有所抑扬了。为什么“胜似春光”?春天里哪能有这天高气爽、江净波平的既鲜明又绚丽的寥廓景象呢?以秋比春,所作出的审美评价,显然根据不全然在于春与秋的自然属性,关键还是在诗人的战斗性格,更喜欢劲厉,不接近妩媚。因而在这种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托。“秋风劲”使人联想到如花似锦的和平生活。“江天”句则预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现了胜利信心的坚定。这些寓意和寄托,都是在写景言情中的“言外意”,“味外味”。它首先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享受,并从而又给人以刚毅的意志的鼓舞和智慧的理性的启发,这是诗的最高的意境。

点睛:(1)对于诗词的意境分析,首先,应该弄清楚什么是意境。,“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高度融合,是优秀诗歌作品必须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其次,要弄清楚“意”(情)与“境”(景)的主要特点和关系,在意境的形成中,“景”是基础,“情”、“意”才是主导。“意境”中的“景”是“情中景”。第三,要弄清楚诗歌意境构成的基本模式并掌握一些关于诗歌意境分析的必要的常识和方法。(2)炼字题型答题模式一般为: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字的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祈求 蔡其矫

我祈求炎夏有风,冬日少雨; 我祈求花开有红有紫; 我祈求爱情不受讥笑,试卷第18页,总30页 跌倒有人扶持; 我祈求同情心—— 当人悲伤,至少给予安慰,而不是冷眼竖眉; 我祈求知识有如泉源,每一天都涌流不息,而不是这也禁止,那也禁止; 我祈求歌声发自各人胸中,没有谁要制造模式,为所有的音调规定高低; 我祈求,总有一天,再没有人,像我作这样的祈求!

36.诗人在这首诗中祈求的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来。37.诗人以“祈求”开始,以“不再祈求”结束,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

36.作者祈求的是自然环境和谐、爱情自由、人间温暖、知识传播不被禁止、言论自由等人的基本生存权利和正常的生活需求。

37.不矛盾。结尾“我祈求/总有一天,再没有人/像我作这样的祈求”,正是对前面一连串祈求的否定,祈求是为了不再祈求,深化了主旨。【解析】

36.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可通读全诗,将诗人祈求的内容分层归纳,即可得出答案。前三句“我祈求炎夏有风,冬日少雨;我祈求花开有红有紫”,说明诗人祈求的是自然环境和谐;“我祈求爱情不受讥笑”,祈求的是爱情自由不被讥笑;“跌倒有人扶持”到“而不是冷眼竖眉”这五句祈求的是人间的温情;“我祈求知识有如泉源”到“那也禁止”四句祈求的是知识传播不被禁止;“我祈求歌声发自各人胸中”三句,祈求的是言论自由;结尾两句则表达了对自由民主的正常生活的渴望。

37.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答出开头和结尾是否矛盾,然后阐明理由。从全诗来看,诗人在开篇提到的“祈求”,祈求的是正常民主自由的生活,也就是说这样的生活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结尾诗人又说“我祈求,总有一天,再没有人,试卷第19页,总30页 像我作这样的祈求!”没有人有上面那样的祈求了,也就意味着诗人所期盼的生活实现了,所以说诗人的“祈求”是前后一致的,并不矛盾。

三、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回答问题(15分)(10分)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38.贾母戏谑地称王熙凤是“泼皮破落户儿”和“凤辣子”,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既说明王熙凤的泼辣性格,又表明贾母对她的婉转批评。B. 既说明王熙凤的厉害,又表明贾母对她的亲近。C. 既说明王熙凤的泼辣性格,又表明贾母对她的宠爱。D. 既说明王熙凤的泼辣的性格,又表明贾母对她的戏谑嘲讽。39.(小题2)“气派”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A. 指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

B. 指人的态度仪表 C. 指人做事的魄力

D. 指人的精神与面色

40.(小题3)王熙凤是个八面玲珑极会说话的聪明人,文中最能显示她的这一特点的是哪句话?为什么?(3分)

41.王熙凤问黛玉及婆子们一些话的目的是什么?(3分)

试卷第20页,总30页 【答案】 38.C 39.B 40.

41.【解析】 38.略 39.略 40.略 41.略

42.(题文)文学名著阅读(10分)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在徐曼丽生日的那天晚上,赵伯韬和吴荪甫密谈,赵伯韬以胜利者自命不凡的口吻胁迫他,吴荪甫明知在赵伯韬大规模经济封锁下,处境十分艰难,仍然顶住。之后,吴荪甫将他的厂押到公债上,作最后一搏。(《子夜》)

B.曹操的头疼病复发,华佗提出了要想根治就要打开头颅的治病方案。曹操担心他是要谋害自己而不同意。华佗以关羽刮骨疗毒为例劝说曹操,曹操觉得华佗讥笑他胆小,就将他关进牢狱,长期监禁折磨他。(《三国演义》)

C.焦大是宁国府的老奴,由于以往的功劳情分,宁府的主子们对他另眼相看,不大难为他。他趁着酒兴,先是骂大总管赖二,随后大骂贾蓉、贾政。宝玉听了非常生气,便让下人把焦大捆了起来,用土和马粪填了他一嘴。(《红楼梦》)

D.孙继任、王和甫打算联合实业界同人,合办一个银行,作为他们自己的金融流通机关,并希望将来能用大部分的资本来经营交通、矿山等企业,吴荪甫对于这一提议十分赞同,之后不久便成立了“益中信托公司”。《子夜》

E.曹操采纳许攸的计谋,领兵烧毁袁绍乌巢粮屯,大败袁军,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随后,曹操采用“十面埋伏”之计,在仓亭再次大败袁军。袁绍死后,曹操决漳河水夺取

试卷第21页,总30页 了冀州。后来,曹操用郭嘉的遗计平定辽东,终于统一了北方。(《三国演义》)【答案】(5分)BC 【解析】(B项,“曹操觉得华佗讥笑他胆小”有误,应是曹操认定华佗是来为关羽报仇的;曹操杀了华佗,而不是关进监狱,长期监禁折磨他。C“贾政”应为“贾珍”,“宝玉”应为“贾蓉”)

43.(题文)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二“名著导读”部分介绍了巴金的《家》,请根据你对《家》的理解,续写下列空白处。(4分)

《家》是控诉书,巴金控诉了

;《家》是宣判书,巴金指出了

;《家》是进军的雄壮的乐曲,巴金奏出了

。总之,《家》既是旧制度的葬歌,也是。

【答案】参考答案:旧制度旧礼教灭绝人性的罪恶和令人齿冷的污秽 旧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鼓舞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勇敢青年、那个“家”的叛逆者的胜利的前进曲 那一整代进步青年所梦想着的新社会的催生曲 【解析】略

44.根据小说内容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词语或句子(4分)

(1)王熙凤心狠手辣,她□□相思局,害死了贾瑞;而□□宁国府则表现了她的精明能干;弄权铁槛寺,又说明了她贪婪无比……

(2)宝玉挨打,黛玉来看望挨打的宝玉,她泪光满面,眼睛肿的桃儿一般,万句言语无法倾诉,仅抽噎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从以下选项中选出一句,填写在横线上,不能填字母)

A.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

B.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3)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深受贾母喜欢,被留在贾府过夜。第二天吃早饭时,为了哄贾母开心,刘姥姥还未吃饭就站起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说着,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直不语。她古怪的表现,惹得上上下下的人先是发怔,然后哈哈大笑起来。

【答案】(1)毒设、协理(2)你从此可都改了罢(3)食量大似牛 【解析】略

45.阅读下面文字,简述王熙凤“弄权铁槛寺”的情节。

此时众婆娘媳妇见无事,都陆续散了,自去歇息,跟前不过几个心腹常侍小婢,老尼便趁机说道:“我正有一事,要到府里求太太,先请奶奶一个示下。”(《红楼梦》第十五回)

试卷第22页,总30页 【答案】铁槛寺老尼净虚为了帮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抢亲,答应给熙凤三千两银子;凤姐便通过关节暗地使长安节度云光逼婚,结果迫使一对青年男女自尽。凤姐说她是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她说要行就行。她假借贾琏名义,做成这一笔肮脏交易,贾琏并不知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重要情节的掌握。王熙凤“弄权铁槛寺” 是《红楼梦》第十五回的情节。此情节很好地展现了王熙凤狠毒的性格。凤姐带着宝玉、秦钟到馒头庵(水月庵)歇息。庵内老尼将张财主先把女儿许配守备之子,后又贪财再度许配给李家之事告诉凤姐,凤姐开价三千两,答应出面助张家摆平此事。不料张家小姐得知父母退了前夫后自缢,守备之子闻讯亦投河自尽。张李两家人财两空,凤姐坐享三千两。(题文)名著阅读。(共10分)

46.(小题1)下列关于《红楼梦》情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E.晴雯不小心害了伤风,嬷嬷请来的新太医胡乱给她开了些药,幸亏宝玉及时发现,重请太医才幸免于难。

A. 时值初春,在湘云的提议下,诗社议定将“海棠社”改作“桃花社”,黛玉为社主。复社后第一次填写柳絮词,湘云所作之诗最好。

B. 宝玉因又看见晴雯补过的那件雀金裘生发物在人亡的伤感,便点了一炷香,填了一首《芙蓉女儿诔》以寄托自己的哀思。

C. 贾母死后,鸳鸯万分悲痛,当天便以死殉主。贾政嗟叹后命贾琏买棺盛殓,随贾母葬,以全其心志。

D. 凤姐患病,一时难以痊愈。王夫人便让李纨、探春一同照管园中事物,又请来宝钗帮忙,“托她各处小心”。

47.(小题2)探春具体采取了什么措施改革大观园?效果如何?(100字左右)(5分)答:

【答案】 46.47.BC 【小题2】【小题2】探春树立威望后,采取开源节流的办法①,先是取消了宝玉、贾环等人学里的纸笔费①,免掉了姑娘们的头油脂粉钱①;而后,把园中的花草、树木、稻田等承包给园中的仆妇,多劳多得①。下人欢欣鼓舞(高兴),每年也省了四五百两银子的支出① 【解析】

试卷第23页,总30页 46.47.B.《芙蓉女儿诔》并非此时所作;C.在辞灵之日以死殉主,并非在贾母死之日殉主。

【小题2】【小题2】5分

48.(题文)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贾珍便忙向袖中取了宁国府对牌出来,命宝玉送与凤姐,又说:“妹妹爱怎样就怎样,要什么,只管拿这个取去,也不必问我。只求别存心替我省钱,只要好看为上;二则也要同那府里一样待人才好,不要存心怕人抱怨。只这两件外,我再没不放心的了。”

这段文字选自《红楼梦》第十三回。由于秦氏去世,宁府人手不够,事务又极其繁杂,贾珍便拄着拐杖去请凤姐来协助办理丧事。凤姐知道这是一个表现的好机会,心里十分乐意,征得王夫人同意后便应承下来。

B.宝玉与秦钟二人同来同往,同坐同起,十分亲密。后来他们与家塾中香怜、玉爱二人相知,惹得同窗金荣等人十分嫉恨。一次,趁贾代儒不在,金荣便与秦钟、香怜等争斗起来。后来在李贵等几个大仆人的喝令调停下,金荣被迫向宝玉作了揖;宝玉仍不依,最后金荣只得向宝玉磕头赔罪才算了事。

C.荣府贾政生了一个公子,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了一块玉来,就取名作宝玉。贾宝玉两周岁时,贾政想试一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各种物件摆了无数,让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贾政大怒,说他“将来酒色之徒耳”,但贾母还是把他当命根一样看待。

D.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

三月桃花开时,宝玉在大观园里偷偷阅读《牡丹亭》,被黛玉发现了。后来黛玉也认真阅读记诵起来,二人还各借《牡丹亭》里的词句表白、打趣。宝玉自比为柳梦梅(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比黛玉为杜丽娘(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E、说毕,赌气回房,将前日宝玉所烦他作的那个香袋儿——才做了一半——赌气拿过来就铰。宝玉见他生气,便知不妥,忙赶过来,早剪破了。

贾政亲自视察并赐题各处匾额。宝玉随贾政和众清客同行,在众人面前大显其才,深 得众人人赞许。结束后,小厮们因宝玉心情好,便将他身上佩带的饰物都抢了去。黛玉以为自己送他的荷包也没有了,便赌气把正在做的香袋剪碎。宝玉急忙把戴在里面的荷包取出,黛玉才后悔自己的莽撞。

试卷第24页,总30页 【答案】BD 【解析】B、金荣是向秦钟作揖磕头;D、他们看的是《西厢记》,宝玉自比为张生,比黛玉为莺莺。

49.(题文)填空。(6分)

1.古代诗文有许多抒发人生感慨的名句,如屈原《离骚》“唯草木之零落兮,____”;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____”;杜甫《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____”;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____”。

2.《我与地坛》是当代作家____的一篇自传性散文名作。

3.巴尔扎克用总标题为《____》的一系列小说,反映了社会剧烈变革时期的法国生活。【答案】

恐美人之迟暮

朝如青丝暮成雪

老病有孤舟

羡长江之无穷

史铁生

人间喜剧

【解析】考查名篇名句。分别出自教材背诵篇目,题材、体裁、册次均有兼顾。50.(题文)下列各项中,对《红楼梦》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宝玉、宝琴、岫烟、平儿四人正好同一天生日。众姐妹在芍药栏里备下酒席,喝酒玩闹。行酒令时探春被罚了好几杯。散席时探春不见了,后被发现醉卧在一个石凳子上,四面芍药花落了一身,蜂围蝶绕。众人扶唤起探春,探春口中犹做酒令。

B.晴雯被逐出大观园,回到家中,卧床不起。宝玉前去探望,她向宝玉诉说自己早知今日,也不如此痴心傻意,并夺过剪刀将指甲齐根铰下,将贴身穿着的旧绞袄脱下,与指甲一起交与宝玉,并要宝玉把袄儿脱下让她穿着带进棺材。当夜晴雯死去。C.宝玉丢玉之后,终日糊涂,贾母等人决定让宝玉娶宝钗来冲喜。袭人怕这会伤了三个人,凤姐献调包计。宝玉听说要娶黛玉,身子也健旺起来。娶亲之夜,看到喜娘是雪雁,十分高兴。洞房时才得知新娘竟是宝钗,竞糊涂得更加厉害了。

D.傻大姐在园中捡到绣春囊,被邢夫人撞见。邢夫人将其交给王夫人,王夫人令凤姐和王善保家的一起抄检。在怡红院,晴雯愤怒地倒出了所有东西,并无私弊之物。在探春室内,探春不但顶撞凤姐,还打了王善保家的一记响亮耳光。最后在迎春房中,查出了司棋与潘又安互赠的私物。

【答案】A 【解析】“探春”错,应该是“湘云”

四、句子默写

试卷第25页,总30页 51.默写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 长沙》)(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 长沙》)(3)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4)______________________,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再别康桥》)(5)她静静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走尽这雨巷。

【答案】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万类霜天竞自由

风萧萧兮易水寒

揉碎在浮藻间

到了颓圮的篱墙

【解析】试题分析: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峥嵘”“霜”“竞”“萧萧”“揉”“浮藻”“颓圮”“篱墙”等字要理解字义去记忆。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雷雨》(节选)回答小题(8分,每小题2分)周朴园:(惊愕)梅花? 鲁侍萍: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

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是你?

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照片,又望侍萍。半晌。周朴园:(突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周朴园:(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悲愤)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试卷第26页,总30页 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周朴园:从前的旧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 ……

周朴园: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

鲁侍萍: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你结了婚,就搬了家,我以为这一辈子也见不着你了;谁知道我自己的孩子偏偏要跑到周家来,又做我从前在你们家里做过的事。52.联系全文,对“柜上的相片”理解不当的一项是()(2分)

A.深切真挚的怀念

B.十分自私的怀念

C.掩饰罪恶的怀念

D.极其虚伪的怀念

53.周朴园反复提到“过去的事情不必再提了”,对其目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害怕侍萍越说越伤心,哭坏了身体。B.担心侍萍提起往事,被周萍知道后背叛他。C.害怕人们知道他不光彩的过去。D.内心愧疚,觉得对不起侍萍

54.联系全文,对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前后的情感变化概括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从“怀念、痛悔”到“怒斥、感化、补偿”。B.从“伪善、掩饰”到“威胁、欺骗、收买”。C.从“怀念、惊恐”到“认错、后悔、安抚”。D.从“仁慈、惊恐”到“怒斥、欺骗、后悔”。

55.对这个片段的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2分)A.这段对话把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的矛盾公开明朗化了。

B.侍萍的突然出现,使周朴园很快意识到,这将危及到他的名誉地位,他陡然间变得冷酷无情起来。

C.鲁侍萍的话表现了她的刚毅,但她还不能揭示自己为什么三十年来受了那么多苦,所以自认为是“不公平”的命造成的。

D.周朴园说:“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其意是:三十年了,你还在思念着我,你终于见到我了。

试卷第27页,总30页 【答案】 52.A 53.C 54.B 55.D 【解析】

52.怀念有其真实的一面,但更多的是虚伪。他更怀念对他没有威胁的照片中的人。53.因其自私,他更担心他自己。

54.周朴园做为资本家,惯用的手段就是威胁、欺骗、收买。55.他一直怕鲁侍萍提起过去,怕人们知道,怕会勒索他。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从来中国小说,十九以喜剧散场。其能破此习惯者,不能不首数《红楼梦》。说者对于此事,一半归功曹雪芹,一半归功续后四十回之高兰墅,吾以为红楼之得传,初固毋待于后四十回之绩,然真正赚得天下后世儿女一副眼泪者,一大半在后四十回。天下莫不知有曹雪芹,知高兰墅者果有几人。若高氏者可又谓曹氏之功臣矣。

文章而言创作,非难。文章而续人之业,实难。何则?盖续人之作,我有笔墨,不能写我欲说之话,我有思想,不能发我欲说之主张。必以我之心,置人家心腔中,而代为思之书之发挥之,始得无咎。如此续书,能吻合原人之意,已觉不易,况传之后世,赚得天下儿女一副眼泪乎?高所续红楼梦四十回,其写王熙凤,史湘云,甄香菱等人,虽未能合曹雪芹之原意,而宝玉之走,黛玉之死,袭人之嫁,宁国府之被抄,以及惜春一大部分人之下场,皆能与前八十回之草蛇灰线,水乳无痕。不但此也,其言语动作,甚至一小习惯,一口头语,亦莫不然。写贾政仍是贾政,写王夫人仍是王夫人,写宝玉等一切人物,仍是宝玉等一切人物,至其一样注重白描,犹余事也。然则其绞脑滴血,对前八十回之诵习揣摸,果至何等程度哉?

冥冥之中,曹是否引高为知己,吾不得而知。若俞仲华之于施耐庵,关汉卿之于王实甫,则真应对高而自愧矣。人生得一知己难,求得为文一知己尤难。吾于曹高之事,不禁长叹焉。

(选自张恨水《文论语丝》)

56.作者为什么说“若高氏者可又谓曹氏之功臣矣”?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6分)57.解释第二段中的“草蛇绳灰”的含义。(3分)

58.高鹗所续《红楼梦》在情节安排上与曹雪芹原先的意图有较多出入,请结合王熙凤

试卷第28页,总30页 和香菱的

判词进行分析说明。(6分)

王熙凤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生此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衰。香菱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答案】

56.①绞脑滴血,诵习揣摸前八十回,续写基本吻合原人之意;②续写《红楼梦》,赚得天下后世儿女的眼泪;③人物特点上注重一贯性,甚至言语动作习惯都不忽视;④手法上与前八十回一样注重白描。(答对三点即可,每点2分)

57.指《红楼梦》前八十回在人物、情节等方面的或明或暗的线索和迹象。(3分)58.“一从二令三人木”基本意思是王熙凤最后被贾琏休弃,续书结局是王熙凤在贾府病死,与

与曹氏原意不同。(3分)

“两地生孤木”寓指夏金桂。判词后两句意指香菱最后被夏金桂虐待致死,续书写香菱最后被扶正,与曹氏原意相反。(3分)【解析】 56.

试题分析: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分析可知,作者说“若高氏者可又谓曹氏之功臣矣”,因诵习揣摸前八十回,续写基本吻合原人之意;赚得了天下后世儿女的眼泪;人物特点上注重一贯性;手法上也注重白描等。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57.

试题分析: “文中重要概念”,是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理解文中重要概

念的含义”,是指根据具体语境准确领会文中重要概念的意义,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每一个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分析可知,第二段中“草蛇绳灰”运用了比喻的方式,蕴含了《红楼梦》前八十回在人物、情节等方面或明或暗的线索和迹象。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58.

试卷第29页,总30页 试题分析:该考点包括作者和高鹗的基本观点、思想情感倾向。评价,要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

和倾向,找出文中支持自己观点的相应材料,然后作出自己的合理判断。分析可知,王熙凤判词中“一从二令三人木”,曹意是王熙凤最后被贾琏休弃,续书是王熙凤在贾府病死。香菱判词中“两地生孤木”指夏金桂。曹意指香菱最后被夏金桂虐待致死,续书是香菱最后被扶正。以上两点在情节安排上都与曹雪芹原先的意图有出入,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中学诗歌鉴赏题 篇5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请体会本诗中“阔”字运用的妙处。【描绘里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的壮观景象,气概豪迈。】

2、本诗颈联似矛盾实有趣,请评析其中的诗趣。(以下答案有一点切合即可)

1、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

上已呈露春意。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

2、岁暮腊残,连夜行舟,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

3、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

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3、诗歌情感的表达也讲求曲折委婉,找出诗中与 “客路”相呼应的词,试分析本诗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与“客路”相呼应的词有”行舟、乡书、归雁”。】

【首联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颔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颈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4、与“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意思相近的诗词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等,请评析这些名句在写景抒情方面的共同特点。

【这些诗句的共同特点就是不仅写景相当传神,而且能“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 ”这件古物,引出了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 之情。【折戟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

2、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不好。虽然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但是“铜雀春深锁二乔”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或通过以小见大(或借代)的手法,借“二乔”被“锁”的命运来写出东吴失败的命运。而“国破人亡在此朝”过于直白,缺乏诗味。】 浣溪沙(北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景语即为情语,请体会“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包含的情感。【以萧萧暮雨中,杜鹃哀怨的啼声作结,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痛苦与失意。】

2、化用诗句常常推陈出新,请评析“休将白发唱黄鸡”与白居易“听唱黄鸡与白日”的区别。

【本诗云岩反问的修辞手法,反用白诗之意,表达了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在逆境中也要乐观向上的人生追求。】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用高超笔墨描绘出来早春的特点,请理解诗中写景的妙处。【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雨,透过滋润温暖如酥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2、请分析三四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并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感情。【诗人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到了暮春三月,“杨柳堆烟”,“满”城皆是,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向往和喜爱。】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③惊鹊⑥,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④边,路转溪桥忽见⑤。

1、词人行走在黄沙岭的路上看到、听到或闻到了什么?词人此时的心情如何?

【词人看到了“明月、清风、惊鹊、鸣蝉”,听到了“鹊声、风声、蝉声、人声、蛙声”,闻到了稻花的香味。词人内心充满丰收的喜悦对农村太平生活的珍爱。】

2、从“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你想到了哪句诗?“忽”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夜来飞雨,并没有使作者懊恼、扫兴,相反,更增加了词人的兴致,给词人以惊喜。】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赏析“排”“引”两个字,说出它们各自的妙处。

【“排”字写出了白鹤直冲云霄的气势;“引”字写出来白鹤冲天激起的豪迈乐观之情。】

2、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但本诗却一反传统,格调高昂。请评析本诗中“鹤”的形象。

【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迢迢牵牛星

2、以牛郎织女为题材的诗歌作品,你还知道哪些? 【秦观的《鹊桥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

3、下列对于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B】 A、这首诗字面是叙写织女的天上愁思,实际却句句在抒发思妇的人间离恨。B、“迢迢牵牛星”是说牵牛星很遥远,“皎皎河汉女”是说织女星很明亮,这两句诗分别写出来这两颗星的不同特点。

C、这首诗闪现着浪漫主义的绚烂色彩,它将天上的星星赋予生命,使它们具有细腻丰富的感情,读来真切动人。

D、诗中六个叠音词的运用,既增强了节奏的美感和音韵的协调,又自然贴切地表达了物性与情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中景物描写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其中与“左迁”相联系的意象是 飘零的杨花、思乡的子归,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理解与同情。

2、“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分析为什么诗人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拟人手法,把明月当作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的善良的人。】 【

1、我心与明月一样纯洁;

2、友人像明月一样纯洁无辜;

3、我的愁思无人能解,无人可诉只能寄于明月;

4、唯有明月能同时见到我和友人;

5、只有依靠明月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答出三项即可 七年级语文(下)古诗赏析练习

一,阅读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回答问题.。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施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空。诗歌首颔两联都在写景,渲染了古寺特有的幽静氛围。颈联开始融入作者主观感受,把客观景致与诗人的禅思理趣合在一起写,山光使鸟性欢愉,潭影使人心空寂。“空”字有力地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心中的杂念、浮躁消失殆尽的美妙境界。)

2,这首诗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淡泊功名、宁静致远的清高性情。)请你从表现手法和诗人内心旨趣两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不矛盾。这里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写无声,有力地表现诗人在寂静幽深的寺院中找到了内心的“静境”,意境深长,发人深思。)

三、阅读毛泽东词《沁园春雪》与《卜算子咏梅》回答问题 3,诗中“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当中的“俱寂”与“钟磬音”矛盾吗? 八,阅读王维诗《使至塞上》做题。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

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

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侯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60左右字内)

3.对(唐)王维《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人自己。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1.A2.略3.B)

九,阅读《黄鹤楼》做题。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人登上黄鹤楼,极目远望,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人描绘这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汉阳城里树木葱郁和鹦鹉洲上芳草繁茂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登楼时的思乡之情)

2。“日暮”(时间)和“烟波江上”(景致)与诗人表达的情感有没有内在的联系?谈谈你的理解。

(有。“日暮”之时间所见“烟波江上”之景致,优美而迷蒙,触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不禁归思难禁)十,阅读《归园田居》做题。归园田居(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选出表述不恰当的一句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2,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是什么? 3,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倾向?

4,赏析“带月荷锄归”一句(结合本诗说说陶诗的风格)

{

1、C;

2、归隐之心愿(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3、厌恶官场、喜爱田园(颇为无数仕途不顺的文人欣赏);

4、描写劳动归来的诗人,在皎洁的月光下,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草木遮掩的山路上,这是一幅多美的月夜归耕图。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语言平淡而又意境醇美。(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 《蝉》(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小诗写“蝉”性情高洁,清音远扬的句子: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2.全诗通过清高尊贵的蝉的形象表达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只有地位高而又品格也高的人,他发出的声音影响才大,不要某种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扬,如果品格不高甚至非常丑恶,即使地位再高也不会受人尊重。《孤雁》(唐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孤雁》不仅写孤雁,还把离乱漂泊中失群者的心情也写进去,这两句是: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春望(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春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春望》这首诗表达诗人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

2、诗人前四句描绘了哪些景物?诗人是怎样用景物来衬托这种感情的?

答:前四句描绘景物:山河、草木、花、鸟。以景衬情,既以京城的荒正衬,又以春天的美好景象作反衬,处处照应,意在言外。

3、说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诗中“破”字和“深”字的深刻含义? 答:“破”“深”二字写出了安史之乱时长安城里萧条凄凉的春景,渗透了诗人忧时忧国的无限沉痛之情。

4、赏析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答:这句诗用对偶手法,用质朴的语言道出了战火纷飞的年代,道路阻塞、音讯隔断时的内心感受,容易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5、诗中烽火本指(古代打仗时传递信息的烟火)。这里指(战争)。(烽火连三月)写战乱频繁。“家书抵万金”表现作者(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挚感情。

5、体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抒情方式及含义。

答:诗人采用比拟的手法,说花也因感伤时事而流泪,鸟也因离别而惊叫,这是诗人以含情之眼视物,故物也有情,以物情写人之情,委婉曲折,真挚深沉。泊秦淮(唐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为全诗创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 答:为全诗创造了一种朦胧、迷茫、空幻、冷漠的环境气氛。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作者对此态度如何? 答:《后庭花》是亡国之音,晚唐王朝即将重蹈覆辙之时达官司显贵沉湎声色,腐化堕落,作者对此无比愤慨和忧虑。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批评歌女吗,为什么? 答:不是。而是一种曲笔,字面上是批评商女,其实一是斥责陈后主君臣轻荡招致危亡;二是揭露达官司显贵沉湎声色,腐化堕落;三是忧虑那即将重蹈覆辙的晚唐王朝的命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僵卧孤村”,处境本来寂寞凄凉,但诗人并“不自哀”这是为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不自哀”的原因是“尚思为戍轮台。”因为诗人日夜思念的是抗击敌人,收复失地,一个以国家安危为重的人,是不会为自己的年老体衰而悲哀的。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渴望收复失地、渴望为国战斗的豪情。

2、“风吹雨”的含义

“风吹雨”在这里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写眼自然界的风雨,二是象征意义,它象征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命运,有倾覆的危险,诗人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为国戍轮台”的壮志有机地融为一体。过零丁洋(南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怎么样情操? 答:这两句诗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表现出文天祥为正义事业而舍生取义的高尚节操。

2、仔细体会它丰富的内涵。

这两句诗丰富的内涵:(1)人总有一死,但要死得有价值,要能光耀史册。

(2)为民族、为正义、而献身,死得其所,重于泰山。凉景象作

望岳(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品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诗,简述你对其人中蕴含哲理的理解。答:这两句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这两名诗,洋溢着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壮志。

2、仔细读诗,看看诗中是怎样扣住一“望”字来写景的,据此简述本诗写景的顺序。

答:全诗不着一个“望”字,但句句都在写向岳而望。就距离而言,“望”自远而近,首联写远望;颌联写近望,颈联写细望;就时间而言,“望”是自朝至暮,进而由望岳想像将来登岳远望之情状,全诗紧扣一个“望”字着笔,描写望泰山所见所感,使一“望”字贯穿始终,成为全诗红线。

3、诗中描写泰山的奇丽和高大形象的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钱塘湖春行(唐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突出一个“春”字,处处透出早春的信息,说说诗中哪些词表现了“早”。“初平”的“初”,说明秋冬水落,春雨使湖水刚刚涨平;“早莺”的“早”,“新燕”的“新”,说明春季刚刚来临,最早出现的黄莺在争抢暖树,刚从北方飞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渐欲”的“渐”,说明野花逐渐开放,还不到姹紫嫣红开遍大地的时候,“浅草”的“浅”,说明春草初生,仅能遮没马蹄而已。

2、这首诗写出了早春的哪些美丽的画面?

描写了早春的画面:水画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

3、能不能将诗中的“几处”、“谁家”分别改为“处处”、“家家”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不能。因为诗中所写是早春之景,“几处”和“处处”、“谁家”和“家家”的数量、范围不同;“几处”、“谁家”更能给人春光乍见之感,如换成“处处”“家家”写得就不是早春景了。登飞来峰(宋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怎样的人生境界?联系王安石变法时的历史背景,试分析其当时的心态? 答:全诗表现了王安石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王安石提倡变法,导致激烈的新旧竞争,王安石似乎在借此诗说明:只要宋神宗信任他,就不必害怕反对者阻挠他实行新政。

2、说说后两句诗的含义并谈谈这两句诗的哲理含义。

答:登上山去,就不用担心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身在凌空的最高层。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江村诗歌鉴赏训练题 篇6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本诗为杜甫到成都后草堂初成时所作。

(1)请从写景和传情两方面简要分析首句中“抱”的妙处。(3分)

(2)“事事幽”是统摄全诗的核心,请结合二、三两联简要说明诗人是如何来表现“幽”的。(3分)

(3)最后一联,诗人的感情转为凄婉,请作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概括了草堂周围的环境,一弯清流绕宅而过(1分);传达出诗人与周围自然山水的融合无间,体现了诗人的自适和惬意。

(2)【参考答案】两联四句,每句一景(或“一事”),是赋的铺陈手法;从景物(环境)和人事(人物活动)两个方面展开描写,典雅的环境和闲适的.人物活动相互映衬;细节描写。(每点1分,写出三点即得满分)

关于诗歌鉴赏题中题干的研究 篇7

一、题干提示答题区间

在题干中, 命题者往往明示了答题的区间, 只要有意识地去朝那个方面思考, 就向答案接近了一步。

如: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 诗题为“征人怨”, 通篇虽无“怨”字, 但句句有“怨情”, 请作简要赏析。

题干 (1) 中, “结合诗句”一词提示我们从每一句中找具有“边塞”特征的事物。题干 (2) 中, “句句有怨情”提示我们要到每一句中找“怨”的情感。

二、题干提示答题方向

细读题干, 往往会发现思考答题的方向。

如:

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

[南宋]韩元吉

倚天绝壁, 直下江千尺。

天际两蛾凝黛, 愁与恨。

几时极!暮潮风正急, 酒阑闻塞笛。

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 远烟碧。

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特色, 请就这一特色赏析“暮潮风正急, 酒阑闻塞笛”。

题干已经明确告诉我们这首词的特色是虚实结合, 同样也要求考生就这一特色进行赏析。因此, 只要明确哪句是实写, 哪句是虚写, 然后说说虚实结合有什么作用就可以了。

三、题干提示答题方法

答题方法包括答案应采用怎样的句式去表述、用怎样的方法去推求答案等几个方面, 这同样会在试题题干中有所反映。

如: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 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 别有深情一万重。

清人刘熙载说:“绝句取径深曲。”文学佳品具有独特的艺术弹性和张力, 能给读者留下丰富而广阔的探究空间。白居易的《夜筝》便是这样的范例。有人评价它是《琵琶行》的缩本, 其间对音乐的侧面描写具有丰富的暗示性, 对此, 你有同感吗?请结合诗作展开联想, 作简要赏析。

这里要求我们对一些名篇名句熟读成诵, 要在比较中唤起记忆, 展开联想, 相关术语也要烂熟于胸。此题关键要明白“紫袖”“红弦”“弦凝”“指咽”诸词的含义, 并联想到《琵琶行》相关诗句, 然后抓住写作技巧中侧面描写和艺术空白的特点, 理解“睹影知竿”的艺术效果。

下面以2010年四川卷为例, 探讨分值与答案要点之间的关系。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 何许花神来献瑞。

粲粲裳衣, 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 不耐世间风与日。

着意遮围, 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湮, 官至户都侍郎, 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1) “斜红叠翠”一句, “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 请简要分析。

(4分)

(2) 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 (4分)

第 (1) 题审题的关键有两处, 一是“描写各有其妙”, 命题者的言下之意是让考生就这四个词“对春景”的表现力上来作赏析;二是“简要分析”, 命题者的言下之意是考生必须结合原语句把这四个词的表现之妙赏析到实处。前两个词是一类, 重在赏析“色彩”;后两个词是一类, 重在赏析“形态”。很明确, 一点一分, 既不可多答, 也不可少答。

第 (2) 题审题必须抓住“伤感”二字, 命题人已经明示了此词的情感基调是“伤感”, 需要考生回答的是“怎样的”伤感, 即要回答出伤感的具体对象。一种是字面义, 即对自然花草的伤感;二是结合词后之注, 即对词人自己与同道者的伤感。由4分推出有两点情感, 绝不可能是一点。

通过以上示例我们会发现, 分值虽然能提示大概的要点个数, 但要把要点落实, 还得靠严谨的思维和规范系统的知识储备、规范的答题步骤。

抓住诗歌鉴赏题的“软肋” 篇8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高考 古诗词鉴赏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古诗词鉴赏题在2014年江苏语文高考中的分值上升为是11分,虽然没有现代文阅读题所占的比重大,但其在高考复习中的地位也不容小觑。诗歌鉴赏题能否得高分,关系到考生最后的语文成绩的优劣,关系到考生是否能拉开与其他考生之间的距离,更关系到学生能否考上理想的大学。作为一线的教师,大家都在探讨古诗词鉴赏题的答题技巧和方法,都在想方设法寻找提高此类题目得分的途径。事实上,我们的许多努力都收效甚微,根据多年从事高三教学工作的经验和积累,笔者认为我们必须找准突破口,既然高考命题组的专家们这样进行命题,这样来设问,我们是否应该从命题本身入手,揣摩命题者意图,寻找答题思路,从而提高得分。因此,本文着重探究通过准确审题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的得分。

一、抓住诗歌鉴赏相关术语,落实相应考点

高考命题中往往涉及到一些诗歌鉴赏的术语,考生在审题时首先就要理解术语,并且掌握术语,弄懂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然后准确答题。

2006年江苏卷《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的第二题:“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这道试题本来是一道容易拿分的试题,结果不少考生粗心大意,没有抓住术语,准确理解命题人的意图,相应的考点没有落实到位,失分非常严重。这道题审题时要抓住一个地方—— “表达技巧”。抓准这个术语思考,就会知道:本句是关于景物的描写,选取了“林”、“夕阳”、“归鸦”等意象,结合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不难看出,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这样一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分数也就自然而然的来了。

二、关注鲜明的提示语,寻找答题切入口

任何一道试题它都会给考生或多或少的提示,帮助考生理解题目的意思,从而让考生帮助分。2009年江苏卷《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的第三题: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这道题鲜明的提示语是“思想感情”和“变化”。由此可见,在本首诗中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并不是一层不变的,细想一下,情感的变化无非有两种情况,要么由积极变消极,要么由消极变积极,然后结合本诗的上下文,就比较容易得出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2006年辽宁卷《东坡① 苏轼》的第一题: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这道题鲜明的提示语是“全诗”和“作用”。由此可见,这是一道作用题,而且答题范围在全诗中的作用。先把握这个句子所在的位置,由此初步确定其结构上的作用;再从上下文中找出相关的信息加以联系思考。

三、寻找题干的潜台词,明确解题思路

大多数人认为2013年江苏卷《醉眠》第三题题有点难度。但是命题人为了降低试题难度,在问题的设置上着实动了一番脑筋,给考生提供了不少的潜台词,只要考生善于审题,还是可以考出不错的分数的。这题是这样提问的:《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这道题就给考生提供了隐含信息,题目也已说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由此,考生答题时,就要形成这样的思路:哪些地方是“平淡”的,这“平淡”里蕴含着怎样的“激烈情感”,顺着这样的思路答下去,至少失分不是很严重。

四、关注问法以及赋分,强化答题意识

从命题的问法和赋分入手,这也体现一个考生的审题能力。有的题目“点的数量比较明确,如题中的表述是“哪种”,“何种”,那就说明只有一种,不可答2种以上,以免因被阅卷人认定为“贴标签”而不得分。如是“哪两层”,那就只能答2层,既不能多答,也不能少答。还有的是要求答“哪些”、“有什么”、“哪几件”,或者干脆没有任何具体要求,只是笼统地要求答“作用”,“理由”、“好处”等,那就要根据该题的赋分结合文本内容来揣摩几点。赋分为偶数的,“点”要是它的公约数;如果是奇数的,往往有几分就有几“点”。如 2012年大纲版《落叶》第二题: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这题命题人意在考查诗歌的手法和作者的情感。在解答时就应分成两个大的方面思考:一个是手法,另一个是对作者抒发情感的作用。这样的答题思路才比较规范,才符合命题人的意图。高考中有不少考生忽略了分值,只答了手法,而忽略了作者借此抒发的情感,就失去了2分。因而,规范的答案应该如下: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来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答出构成对比的,给2分,能简要分析的,给2分)

古诗词鉴赏确实是高考复习中的难点,但命题人出题的目的不是让考生做不出来,如果试题考生都不会,那么命题就是失败的。因此,笔者觉得命题人通常在问题的设置上会给考生不少的提示,在今后的复习迎考中,我们应该对学生多加强审题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才能提高诗歌鉴赏题的得分。

上一篇:动物寓言故事下一篇:影视剧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