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基本功

2024-09-29

美术基本功(精选11篇)

美术基本功 篇1

改革之前, 美术教育重视学生的能力, 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因此, 教师上课传授的是绘画技法, 专注于提高学生的双基能力。实践证明, 让学生把全部学习精力放在双基上, 显然违背了科学规律, 它忽略了学生情感的体验和美术文化的滋养, 也抑制了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影响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这次课程改革中关于基本功的问题淡化了, “素质教育”和“创新意识”的提出, 使中小学美术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表达、提高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但是, 在“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又发现了新的问题, 有些老师对双基问题避而不谈了, 只一味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甚至把单纯的创新提高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结果使有的学生基本绘画水平达不到要求, 学生只按自己的心思胡涂乱抹, 造成含意不清、造型不准等问题。由此看来, 在基础与创新意识培养的认识上产生了新的问题:怎样使二者结合起来, 需要美术教育工作者进行反思。

我们不只是要求学生画东西基本准确, 还应该要求他们能向观众传达出他们的思想和意图。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创作个人作品能有效地训练创作能力。试想, 如果学生只能照猫画虎或者画得猫不猫、虎不虎, 让人看不懂, 不仅说明不了绘当然, 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但是教师在培养学生时, 应该因材施教, 每个人的想法、气质都不同, 但其画面的精神、观点、思想传达要尽力做到准确, 这样才能突出美术创作课的特点。中学美术教育的目标虽然不是培养美术家, 但作为美术课程的基本功还是应有基本的尺度。

美国哈佛大学的加德纳提出了“U型曲线”的发展模式。他认为儿童早期的绘画表现在5岁左右处于“U”型的左高峰, 大约在8至11岁之间跌到“U”型的谷底, 这时若持续于绘画方面的努力, 就有可能达到“U”型的右高峰, 从而成就完整的“U”型发展。

因此, 我们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对学生绘画基本功的培养应有新的认识, 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初中毕业, 要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美术素质教育体系, 从最初的几何形到初中的人物、建筑速写等, 这些基本绘画能力训练必须始终伴随课堂。例如:讲透视现象, 应包括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物体结构, 在掌握了这些以后, 再学习人物绘画、技法知识, 使学生初步掌握画人物动态的要领, 之后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己画一幅有场景的人物创作;当学生大致了解了人物的画法后, 就可以任意自由创作心目中的人物, 其表达就会比例适当, 动作协调, 基本上能表达出绘画意图来。

再如学习色彩理论时, 学生掌握了色彩中的亮度对比、色彩的冷暖关系, 知道了这些基本知识后再进行自由创作, 学生会懂得色彩如何搭配是合理的, 当需要特殊表达情节和感情时, 就可用色彩来烘托, 把想要表达的意思准确地传递给观者。

综上所述, 双基依然是绘画的基础, 不能丢, 丢不得。只有抓双基、重能力, 使“素质教育和创新意识”在此前提下, 二者有机地结合、渗透, 才能使学生的美术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才能在更大范围内进一步自由地发展, 描绘出好的作品来。

美术基本功 篇2

小学生学美术,很多人认为只要学会画几个人,画几只动物,涂涂颜色就行了,其实不然。如果学生不喜欢学或学得很累,就会以致于一见上美术课就头痛,甚至在美术课无聊地打发着时间,美术教学就很难顺利地进行下去。这次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我做了比较充分的学情分析。了解了孩子的问题,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设计教学的重难点。并且分步骤的解决孩子的重难点。由于人物的姿态非常不好画,这也是我们成年人遇到的问题。所以我设计了一个方法——画骨画肉装饰法。有了试用于儿童又相对专业的方法之后就展开了分步骤降低难度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技能,学习美术基础知识,又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造就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气氛。

小学美术教科书上,每一课都只有几张插图,其他的内容就比较少,所以我们上一堂课就需要很多的准备。在备课中,我力争以充实的内容来吸引学生,通过听听、说说、玩玩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比如《北京的庙会》这一课中,我结合视频、教师示范、大师作品展示、优秀学生作品展示等多种方式来丰富课堂气氛,营造庙会的文化氛围。这些资料所花的时间虽多,但都是跟庙会文化有关的事物,在学习的同时也帮他们了解庙会文化,所以学生很感兴趣,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很容易达成目标。最后,我根据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制定了比较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降低了教学难度,完成了教学目标。

二、增加练习的趣味性。

小学美术课有一部分是传统文化方面的训练,我们的孩子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并不深。在进行授课时,学生会对庙会中的活动缺乏认识。我给他们讲了庙会活动和自己逛庙会的感受,及时放了影片给他们看,并把讲台变成舞台,可以让学生模仿动作,从而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课程安排得当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使他们开阔了视野,激发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促进了小学美术的教学效果,提高了他们自觉的艺术创造力。

需要提高的能力和解决措施:

一、参赛经验不足。一开的范画用磁扣粘贴,扣不住。耽误时间。

二、电脑兼容问题注意到了,但是技术有限,到那还是有两张图片被和谐了。

视图演讲:美术史课基本训练 篇3

可想而知,那时候根本没有“视图演讲”(PPT presentation)这个概念。考察上课成绩的方式就是考试和论文,皆以文字形式完成,前者用手写,后者在电脑上打印出来上交(没有电子邮箱,也就没有呈交电子文本一说)。直到微软发明了办公室软件(虽然发明时间是1990年,可是大规模引入办公室和教室是几年之后的事情),PPT (PowerPoint) 才慢慢普及开来,最终成为美术史课程的一个基本训练部分,并计入总分。

其实在此之前,老师授课使用的是幻灯片,也是一种“原始”形式的视图演讲,但是当时并不要求学生在期末把论文用视图演讲方式和同学分享研究成果。印象中期末在教室做视图演讲是1990年代末的事情,自此每个人的学期论文就不再是只有一个读者即教授了,因为你的同班同学都要聆听你的演讲,提问题。你不光是把论文写好,还要制作出 PPT 文件,用简明扼要的方式把论文内容讲述给大家听。对于美国学生而言,这只是把笔头变成口头、把文字变成图像的转换,因为他们从小就有在课堂陈述、演讲、问答的训练,质疑和答询是他们学习的一部分。而我们中国学生从小受的训练多是笔头而非口头的,多是文字的而非图像的,所以在视图演讲部分有时候会很吃亏,加上如果英文口语不太理想,更会使本来已经有困难的情形变得更困难。

不过,俗话说,“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经过很多年的训练,视图演讲已不再被视为畏途,而已经成为教学、研究、讲学的重要手段。今年春季学期,我上的是“当代中国艺术史”,除了三次考试(60分),一篇论文(25分),课堂参与(5分),按时出席(5分),视图演讲是占5%分数的一部分。

无疑,论文质量是视图演讲的基础。无论你多么舌灿莲花,论文本身基础不好也不可能使演讲变得活色生香。基本的论文要求是,论点明确,证据充分,分析合理,结构清晰,结论水到渠成。我见过论文写得好但是演讲一般的情况,但是论文不过关演讲却精彩的很少见,可见文本有如地基,地基结实了才能造出漂亮的房子。

我的课程给每个同学八到十分钟时间,包括提问和回答环节在内。其实这是个很短的时间段,没有经验的演讲者有时候刚刚把时代背景、文化上下文交代清楚,就用掉了大半时间。要知道,演讲和篮球比赛不同,后者的八到十分钟是包括暂停、罚球、出界等所有计时停止的时段的,所以会显得很长,演讲则是不间断地计时,以任何语言正常语速演讲,一个人每分钟可以讲150-200个字,八分钟则是1200-1600字(本文写到此将近1200字,换句话说,我们照本宣科念到这里就需要八分钟)。我给学生的建议是,把论文的论点摘出来,挑选最重要的几张图片,一般不要超过五张,三张是理想的数目,背景、上下文一语带过,重点放在交代论点、以图片与形式分析支持论点、然后引入结论。如果对时间长短没有概念,事先在宿舍试讲几次,条件许可时可以请室友当听众,帮你掐表计时,听完后提出意见。这个准备阶段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演讲者才知道一分钟过得有多快,需要多快切入正题才能使演讲在有限时间内达到最佳效果。

除了时间把握以外,对材料的熟悉也很重要。这一点其实还是要回到论文质量上来说。有的学生写论文,东抄抄,西抄抄,不是自己下功夫做研究的结果,对论文内容、作品特点、艺术家状态并不熟悉,演讲起来自然底气不足,有时面对图片说不出所以然,甚至常常停顿,演讲质量因此大打折扣。对材料熟悉的学生,不看讲稿却可以侃侃而谈,理想状态下甚至可以发挥出论文里未曾涉及的内容,为演讲增色。当然,和其它演讲一样,课堂的视图演讲也忌讳照本宣科。我就告诉学生,如果你要准备讲稿,写一个提纲就好,把要点标出来,千万不要打出几页纸来,因为八分钟连一页纸的文字都念不完,所以绝对有害无益。

为了提高学生对其他学生演讲的关注,也学会客观评价演讲的质量,从而提高自己对演讲技巧、速度、肢体动作、语言和表情的体会和理解,我让学生给每个演讲打分,包括他们自己的演讲。这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互动环节,学生们通常会感觉很好,一是因为参与本身有趣,二是因为评判他人会让你有做裁判的小小优越感。评分是匿名的,我也很认真的计算评分,算出平均分作为该演讲人演讲的得分,也可以说是一种课堂民主吧!我发现,讲得好的一定是大家都觉得好,讲得差的通常大家也都会给低分,二者之间的才会出现给分差别较大的情况,但是平均分还是不出其水平的范围。

最后,关于 PPT 文件本身,我不知道别的老师怎么要求,我一般希望学生不要在“形式美”上下功夫。现在的办公室文件越来越先进、复杂,功能越来越多。偶尔有学生把 PPT 文件做得很复杂,有淡入淡出,有文字、图像逐一呈现,有各种音响效果,还可以使用影像,不一而足。我觉得,视图演讲不是商业推销,重在内容,白底黑字,图像清晰,文字提纲挈领,足矣!花很多时间去设计制作漂亮的PPT 文件,不仅使准备演讲的时间受到侵蚀,而且容易让听众分心去留意其“形式美“,而忽略演讲内容,成为另一类的“买椟还珠”,得不偿失。

关于美术课教学中的基本功练习 篇4

一、组织教学

一节生动的美术课会让学生记忆深刻, 甚至难以忘怀。比如教师在教学生画鸟这一课, 可以先让学生画一个椭圆形, 用椭圆形来先确定鸟的身体整体轮廓, 然后在其基础上用小椭圆形来定头、尾和腿。鸟的身体可不动, 头却可以随便转动。只要多加几个小椭圆, 就由一只鸟变为多只鸟, 这样形象会更加生动。这样层层深入, 学生定会兴趣盎然。如果就这样继续画下去, 向学生提问:“鸟身上还缺什么?”大家肯定说:“羽毛。”这里就有“引”和“导”的意思。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而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只有通过引导, 让学生觉得好玩有趣, 他才能有学习的意愿, 教师才会觉得工作顺利和开心, 这样学生将永远记住这一节课。

组织教学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语气、仪表、情感、姿态等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教师的语言要用心表达, 要像教育自己孩子一样, 表情自然。组织教学应该是一项有条不紊的工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 要多让学生参与, 只有让学生参与进来, 教学才能有序进行。教师要善于激发和利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行教学。多鼓励, 少批评, 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在交流中解决问题。

在教学管理方面, 教师能用目光“告诉”学生的, 就尽量不要动嘴。比如上课了, 教师发现有的同学还在说话, 注意力不能集中到课堂上来。这时教师可先环顾四周, 再由前往后看, 把整个教室横扫一遍, 这时教室会很快安静下来。教师要善于用表情告诉学生, 感染学生, 鼓励学生, 同时也要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只是参与其中, 做指导, 围绕中心步步推进, 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师生围绕中心, 细细讨论, 找出难点, 抓住重点, 解决问题。这样问题的解决, 会让学生的主动性逐渐被调动起来, 同时让会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受重视的, 自然会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板书的格式

关于板书的格式我们可以把黑板分成定义区、演示区、演示过程区这三个基本的大区 (如图1) 。

这三个区实际上是前一个区是后一个区的解释:演示区是定义区的解释, 演示过程区是演示区的解释。这样层层深入, 层层展开, 后边的是前边的展开放大, 前边的是后面浓缩概括。在教学中, 哪些应该放大, 哪些应该缩小, 要根据教学情况而定。这三个区可直叙, 可倒插, 可倒叙, 关键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决定。觉得哪一课直叙比较能简单明了说明难点和突出中心, 就用直叙。而有的课要先讲一点然后说明是什么, 这就用倒插更好一些。如小学五年级第6课《操场上》, 《操场上》实际上是人物动态的渗透, 通过“操场上”这一名词, 主要是解决人物动态, 即跑步、踢毽子、跳绳的一些简单的画法, 是人物的关节、头、身躯、四肢的讲解示范。这一课可以先展开再浓缩, 也可以先定义再展开, 这两种作画方法都可以。如果学生还有问题, 教师就再讲细一点, 要没有问题就按照教学进度进行。如第六课应该把“操场上”这个大标题写在黑板的三分之二处的中央, 字略大一点, 这样比较醒目, 可以突出中心, 让学生更容易记忆。

小标题则放在左侧一边, 要比实际稍大, 要拉开距离, 防止做画时被占用。第三部分就是第二部分的说明。有关人物动态的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都要有一定规律和活动范围, 各个关节也同样要有一定的限度。了解这些对我们如何定好人物跑步、踢毽子,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只掌握这些还不行, 还要把这些话变为针对教学对象的语言和画。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多作示范, 多用画说明和解决的问题, 作合理的示范说明是很必要的。这三个区的划分, 从形式上是分开的, 但从内容上是联系的。即标题下是分: (1) 跑步; (2) 踢毽子; (3) 跳绳。等到在第三区就可以让学生画, 让学生参与了。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用画和文字作解释。整个板面的划分要突出重点、难点, 围绕中心线索展开。在语言上, 尽量精炼, 把复杂的课本内容精炼到几行字, 甚至几个字, 做到简便、易记、易懂, 内容大方准确、清晰。防止字迹歪斜, 字体忽大忽小;避免顺序不清不分, 乱写乱画;不能没有主次, 偏上偏下, 既不整齐, 更不美观。

如何把几部分都做到放大时也准确?首先要在教材上下苦功夫, 教师要在课前吃透教材, 认真分析。比如序号问题, 它关系到整个板面的效果、层次, 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理解, 这绝不是个小问题, 所以一定要正确规范地书写序号。

其次, 汉字书写要整齐均匀。黑板上写字以腕为主, 臂随腕走。首先要把握字的大小、字体、行距, 要齐且均称。字的第一笔很重要, 要确定位置, 才能下笔。比如“要”字的第一笔决定了它下边的笔画, 同时也决定了后边字的笔画。所以应该先考虑放在什么位置, 要估计写出来的字的大小、高低, 然后开始写第一行字。第一行字写坏了, 整体上肯定是失败的。所以一定要看准它的位置, 第一个字的第一笔非常重要。

写字时人的脑部应该都要在计算思考它的位置。这样慢慢地才能写好, 达到手和脑的协调并用。如果我们光动手, 不动脑, 字就写不到均齐。只有做到左顾右盼, 上顾下盼, 才能写好字。一般要和黑板的上边沿和下边沿相比较, 看它写得平行与否, 差多少, 做到心中有数。写规范汉字, 就是让学生都认识、明白、无歧义。汉字的笔画、距离也要做到齐、均。汉字笔画如“圭”字两横一竖, 做到横与横的距离相等。如“国”字所有的横距离都要相等。写出来的汉字才规范、整齐、匀称。从字的整体出发, 又可在均、齐的状态下, 取得变化, 找不同处, 这样就避免雷同、千遍一律。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 练好基本功, 会使以后的教学更加得心应手。所以, 写字、导引、板书这些基本功练习对美术创作至关重要。

摘要:在美术课教学实践中最常见的基本功练习有组织教学、板书格式、汉字写法书写。本文就笔者的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一些看法。

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心得体会 篇5

这次比赛共汇聚了全市中小学美术教师20人左右。整个赛程时间安排看,报名到比赛没有一个月的时间,时间较短。本来还想充实一下内容的,可惜没时间了。这次比赛给我提供了一个锻炼和学习以及相互交流的平台,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在比赛中可以看出有部分教师有着过硬的基本功。他们能够游刃有余的进行着自己的创作,把自己的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看得出老师们平时的基本功是比较扎实的,而且赛前准备也比较充分。这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增长了见识。

比赛结束后胡老师对此次比赛进行了点评,鼓励了大家的优点,也指出了老师们存在的问题。面对他的点评,我也深思了自己的不足。说实话,美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凡是美术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就是平时用得比较少练得也比较少。因为很多美术教师从参加工作以来就很少上美术课,都被安排来上其它学科了,与美术基本上是脱钩了,久而久之美术教师们也忘了自己是美术教师了,再加上学校乃至全社会对美术的重视程度都不够,美术教师自己也认为所学无用,这就导致了教师们用得少练得也少,其基本功自然就减退的现象。其实美术教师们要想引起全社会对这门学科的重视那自己就得首先重视自己。

美术基本功 篇6

【关键词】高职 美术赏析 职业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J205-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217-01

在高职美术赏析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课堂,将重点、思路以及方法和内容等,强调在“用”上,教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同时,也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加实践,并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基本职业能力。

一、高职美术赏析教学的重要性

对于高职美术赏析教学来讲,教学的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欣赏,而且还要充分利用作品的感染力来净化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在长期的反复欣赏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画出所见的实物,而且可以使他们在画面创作时尽情地抒发个人情怀、完善个人品格。高职阶段的美术赏析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高职美术赏析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创新思维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美术赏析教学过程中的情趣、表现自由、评价多样等,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环境条件。美术赏析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二,高职美术赏析教学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从实践来看,高职美术赏析课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谓艺术性与学问性的相互融合和统一。实践中,老师应当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丰富问题形式,以此来有效培养高职学生的思维意识和能力。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可以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以教材为依据,采取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方式,创造性地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高职美术赏析教学过程的学生基本职业能力培养策略

实践中可以看出,美术赏析一方面体现出其人文性,另一方面也是学生情感彰显的有效途径。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高职阶段的美术赏析课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力争实际,将培养学生成才作为主要目标,通过不断地强化职业教育教学特色,更新和改进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加强对高职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深层次培养。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学的艺术和宗旨并非简单的知识和技能传授,更重要的是要激励和唤醒。因此,在高职美术赏析课堂教学时,一定要从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以及现有的教学条件出发,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和条件,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以此来使知识、技能活跃起来。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热情,采用创造性手段和技能,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并且利用博物馆、公共教室等场地资源,有效地提高美术赏析课教学水平。

2.采取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职美术赏析课教学过程中,建议与企业加强协作,采用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根据企业提供的岗位特点、工作任务,积极创新和改进现有的教学流程,从而使学生毕业之后就能凭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就业。在提供的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将职业能力培养与学科知识以及操作技能训练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其作为一个统一的方案,有步骤地逐渐将其落实到位。在当前国内高职类学校美术赏析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老师应当将课堂交给学生,由他们按照学校任务和要求,组织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以此来培养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营造课堂教学主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高职美术赏析课教学实践中,主题教学情景的营造非常重要,其主要是根据教学主题、内容等,提炼课堂教学重点;通过设计一些真实、准确的场合情景,来有效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并以此来引导他们去理解和应用知识技能。比如,在课前取实物对象,并根据教学内容营造一个良好的主题教学情景,并且将学生们所临摹的各类经典作品在教室内进行展示,学生在作品与实物前去细细地品味,不时地发出赞叹之声,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此时,老师应当抓住时机向学生介绍这些典型作品,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总结。通过该种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有效激发广大高职类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参与积极性,同时还强化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对学生的情趣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美术基本功 篇7

在本次比赛中, 低段抽中的课题是苏教版第一册第八课《拼拼插插》, 赛后, 笔者感受颇多, 总结了以下几点与大家分享。

一、教材与教法

1. 教材分析———快

在限时的比赛中, 教材分析需要做到快速准确。在短时间内, 笔者确定了以下的教材分析:这是一堂低年级的纸手工课, 通过对试一试、玩一玩的导入环节让学生初步了解插接的方法和做法, 然后在讲授环节中通过听一听、想一想进一步掌握插接的技法, 并且在示范环节中, 充分让孩子们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看一看、说一说插接的步骤, 让孩子通过亲身经历揭示制作的过程, 初步学习草图设计的方法。

2. 学情分析———真

一年级的学生对手工课有着浓厚的兴趣, 处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的造型能力和动手能力还比较弱, 要把自己心里想的内容直接通过剪和拼插的方法完成作业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 要加上一个构思及画草图的过程。

3. 教学目标———实

教学目标的三维设定是为了课堂服务的, 所以设定的主旨一定要实, 努力做到心中有数, 言简意赅。把授课内容中该达到的目的通过模拟课堂的展示真切的体现出来。

二、亮点与细节

要营造课的亮点, 抓住课的细节, 让听课的人对执教者的课过目不忘, 是参加赛课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1. 教学设计模块化

教学设计模块化可以轻松地把握住课的大体走向, 省时而有效。这节课我就设定了试一试玩一玩、看一看想一想、听一听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评一评比一比这五个模块。设定好模块后再一一丰富教学的内容与实施方法。

2. 教学模拟现实化

当从机房出来的那一刻, 就预示了十五分钟后在通中的直播间用自己的课件和设计开始课堂模拟教学, 整个教学设计和课件都还刚刚在脑子里形成, 要把课成功的上下来是有困难的, 而且模拟课堂是没有学生的, 不仅要把教学环节实施好, 还要通过教师的嘴反映学生的课堂生成, 那个关键的课前十五分钟, 参赛者必须把教学实施的大环节记牢, 着重想好导入和最后的评价拓展环节。这时只有把模拟课堂当做是现实的课堂才能完整地去演绎好这堂课。

3. 激趣导入亮点化

有了模块化的教学环节做基础, 笔者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充分地搭建了这堂课比较严密的教学框架, 在每一个模块中都有意识的融入了一些“料”。导入时, 笔者用了纸片鸡蛋的站立让学生们试试玩玩, 通过鸡蛋站起来了, 鸡蛋歪了, 鸡蛋倒了, 让孩子通过成功与想成功激发他们进一步了解插接法的兴趣。

4. 示范环节细节化

在示范环节, 用图片和粉笔画演示了画草图、找切口的细节。通过让躺在手心的郁金香花苏醒的方式, 采取直接演示, 互动演示等方法结合示范动作和肢体语言把技法讲透讲实。

5. 评价环节多元化

在巡回指导环节和评价环节, 笔者运用了激励性和改进性的有效评价方式, 从各个方面进行多元评价。此外, 还在评价环节中设计到对本课重、难点的突破的内容, 并在模拟课堂中进行讲解。

每个参赛者都会想把课件做的精致, 完美。所以时间就显得更为窘迫了, 在这次课件的制作中, 笔者选用了简洁活泼的排版风格。每一张幻灯片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而设定的, 因此在模拟课堂实施中也起到了一些清晰思路的作用。

三、过程与感受

美术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 篇8

对美术作品感情内涵的体验, 首先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比如, 我们在看一件美术作品的时候, 对这件作品所表达的感情 (快乐的, 或悲哀的, 慷慨激昂的, 或沉稳平静的, 浮动的, 或沉思的, 等等) , 凭借自己的视觉感受, 会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体验。这种伴随着对美术作品的感知而自然产生的感情体验, 就是我们所说的感性上的直接体验。例如, 我们观看董希文的《开国大典》, 便会从这幅油画中宏伟壮观的场面,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历史主题中, 获得一种欢乐、喜悦和豪迈的感情体验。而当我们看到王式廓的素描《血衣》时, 一种悲苦、凄凉与愤怒的感情, 会不由自主地在我们的心头涌起。王式廓在《血衣》中所表达的那种激昂悲愤的感情波涛, 把我们深深地打动了。欣赏者从美术作品中获得的这种感情体验, 是结合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通过视觉产生的一种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当然, 欣赏者能够在自己的意识中, 把从视觉感受到的内容转化为感情的体验, 是要以正确的美术感知为前提的。而当欣赏者对某种美术形式及其艺术风格不熟悉, 不能正确地进行美术感知的时候, 那他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感情体验。我在为学生讲课的过程中所做的课堂实验表明, 学生们对于他们熟悉的美术形式以及艺术风格, 尽管预先并不清楚观看的是什么人的作品, 但还是能够从内容、形式和标题上, 大体上正确地体验到作品的感情性质。例如, 在对作品不作任何讲解的情况下, 我用多媒体为学生们展示了挪威画家蒙克的油画《呐喊》, 然后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感情体验, 五个学生的回答分别是:1.回忆的, 欲以挣脱某种纠缠。2.悲哀的, 带有哭泣的主题情调。3.痛苦和孤独, 充满动荡的情绪。4.梦游或梦魇。5.远方的呼唤。五个学生的答案用语虽然不同, 但他们的感情体验在性质上却比较接近, 而且与原作的感情内涵基本上是吻合的。蒙克在这幅油画中以极富感染力的视觉语言, 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灵魂深处的矛盾、斗争、痛苦和孤独;对此, 学生们用感性的直觉是能够有所体验的。然而, 学生们对他们所不熟悉的艺术形式与艺术风格的美术作品, 在感情体验上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例如, 我在课堂上展示了宋代马远的作品《寒江独钓》之后, 照例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感情体验, 五个学生却作出了各种不同的回答:1.解脱某种痛苦。2.忧郁而充满一种力量。3.萧瑟的环境与宁静的情绪。4.乐得自在。5.孤独。这里之所以会产生如此之大的差异, 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感情体验, 主要原因是有些学生很少接触中国古代美术, 对中国古代美术的形式和技法不熟悉, 因此也就不能正确地体验《寒江独钓》这幅宋代绘画的感情内涵。

上面所讲的欣赏者对美术的感性的或者说是直感式的感情体验, 是美术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方式。然而, 它毕竟是对美术作品感情内涵的一种初步体验。如果欣赏者仅凭直感去进行体验, 虽然有可能体验到作品的基本感情, 但却往往会局限于喜怒哀乐的感情类型的体验上面, 而不能更深入地体验作品感情的内在含义。因此, 对美术欣赏中感情体验的进一步要求, 就是要有理解认识的参与, 即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作品感情的内在含义。只有在对作品感情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 才有可能透过形式更深刻、更准确地领会美术作品的感情内涵。这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他的哲学著作中所说:“感觉到了的东西, 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3]

当然, 我们这里是指对那些的确表现了深刻的感情内涵的美术作品的欣赏而言。我们之所以对美术欣赏中的感情体验提出这种进一步的要求, 是因为美术作品中所表现的感情, 既不是一种与人的思想没有什么联系的神秘莫测的东西, 也不是没有生活基础的主观自生的东西。相反, 美术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由一定的社会生活所引起, 并且是和一定的思想相联系的。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的绘画《播种者》、《拾穗者》、《牧羊女》, 可以让欣赏者在真实人生的图画中切实认识到平凡的农民和平凡的劳动, 感受到劳动的甘美、人生的辛酸。正是现实生活成为构成画面情感的最主要的基础。正如老子论“道”与“象”的关系时说:“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4]。正是由于美术作品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使得它在表现感情的同时, 也可以把感情所赖以产生的思想、生活和客观物象鲜明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欣赏者在对美术作品中的感情进行感性体验的同时, 也应该有意识地运用理性因素, 深入认识美术作品所表现的感情的丰富内涵。

美术作品中的感情内涵, 也常常可以在作品内容以外的因素中找到理解的根据, 如在现代绘画或雕塑中, 可以在标题或文字说明中找到理解其感情内涵的根据。因此, 在进行作品的感情体验时, 对这些非美术因素予以充分的注意是完全必要的。如果对这些非美术因素不予注意, 而仅凭感性体验是很难深刻领会作品的感情内涵, 特别是它的社会意义的。美术是一种表现生活的艺术, 为了避免艺术语言的局限性, 更好地进行艺术表现, 往往需要和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这在我国古代文人画的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艺术形式中, 得到了充分、完美的体现。由于这些非美术因素已经和美术作品紧密地融合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欣赏者在对美术作品进行感情体验时, 就需要运用理解、认识这一心理要素, 对这个艺术整体加以研究, 从而加深对美术作品的感情内涵的体验。

有些无标题现代派美术作品, 并没有综合运用非美术因素,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美术作品中的感情表现, 没有它们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为了更深入地体验这类作品的感情内涵, 欣赏者一方面要通过对作品本身的反复观赏, 凭借直感更准确、更细致地去体验作品的感情表现;另一方面也要从更广阔的方面, 特别是从作品产生的社会环境、艺术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研究和了解, 以求得对作品感情内涵的正确把握。例如, 我们前面提到的挪威画家蒙克的油画《呐喊》, 如果学生们通过理解认知的作用, 了解到画家不幸的人生经历, 了解到画家通过这幅油画倾诉了他灵魂深处的矛盾、斗争、痛苦和孤独, 学生们在欣赏过程中就会对这部作品的感情内涵获得更深刻的感悟。又如, 欣赏德国女画家柯勒惠支的版画《反抗》, 对16世纪德国的伟大的农民战争如果毫无所知, 那么也就很难体验到这件作品的感情内含:那农妇向上高举双手, 似乎在颤抖着, 呼喊着, 号召着, 激烈地反抗着, 预示了一个悲壮的结局。如果欣赏者能够充分发挥理解认知的作用, 对这件作品的内容和人物形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那他必然会对作品的感情内涵有更深刻的体验, 而这是单凭感性体验所不可能做到的。但是, 对感情体验的这种进一步的要求, 却并不是每一个美术欣赏者都能够做到的;对美术家和美术作品创作情况的了解, 也不是每一个美术欣赏者都有条件进行的。而且, 有许多无标题的现代派作品, 作者在创作时往往没有留下什么有关记述, 作品本身也并没有表现什么深刻的社会内容, 而只是某种情绪的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 就很难对作品做出进一步的解释, 而只能凭借视觉感知和对作者总的创作个性和风格的把握, 来体验作品的感情。因此, 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 那就是对于绝大多数美术欣赏者来说, 美术欣赏中的感情体验更多地还是以直观感受性的形式进行的。通常情况下, 欣赏者是处于一种“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心理状态中, 更何况美术作品中所表达的感情, 在很多情况下的确是“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呢!这样看来, 判断一个欣赏者是否能够借助于某种概念把体验到的感情表达出来, 还要看欣赏者是否能够对美术作品中所表现的感情真正从内心里有所感悟, 欣赏者的感情是否能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对作品的内容与艺术形式的感知、认识、共鸣, 而产生情感的变化;如果做到了这一点, 那就可以说是对美术作品中所表现的感情有所体验了。当然, 我们这样说并不是否认理解、认识在美术欣赏中的重要作用, 而只是要说明, 这种理解、认识, 只有融注于感受性的体验之中, 才能真正有助于美术欣赏。

综上所述, 我认为欣赏者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 首先对美术作品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认识与体验, 其次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作品感情的内在含义。换句话说, 欣赏者要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美术作品中的感情内涵, 这是对欣赏者在美术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当然, 问题还有另外一个方面, 那就是美术欣赏者的欣赏能力各不相同, 而且每个欣赏者都只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验美术作品所表达的感情。因此,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 美术欣赏活动又是一种欣赏者的主体活动;欣赏者意识中的美术作品, 必然渗透着欣赏者自己的主观色彩, 而不可能和作者创作这件美术作品时的感情体验完全一样。这也就是说, 美术欣赏活动中主体与客体 (欣赏者与被欣赏的作品) 的关系, 是既一致又不完全一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参考文献

[1][2]布克.美术家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0.104页、107页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实践论[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263页

美术基本功 篇9

关键词:西海固,民间美术,信仰,补偿

西海固民间艺术之所以产生的原因, 就是更深层次的隐藏在人们潜意识当中的生理、心理需要, 就是为了克服愿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幻想通过精神意识的表达来实现潜意识层的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需求, 通过“实用动机”这种民间艺术普遍的创作动机的帮助下渴望达到统一, 使自己的心灵上得到补偿。因为西海固人生活的太苦, 悲剧太多, 民间艺术家想借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来补充生命的力量, 鼓励自己勤劳善良、朴实坚韧的生活勇气, 这样才能满足审美心理的需求, 才能调解审美心理的平衡。

民间美术的这种艺术需求, 更多的是心灵上面的需求, 而心灵上面的需求, 又来自生活, 有了对生活的体悟与感受, 再加上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 就会无形中产生一种潜意识, 而民间艺术就是为了这种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文化模式, 需要决定功能, 民间艺术的美学功能就是这种需要的满足。

一、表达愿望, 实现幻想

中国文化是农耕文化, 而农耕文化是人与自然界最根本的接触, 是农业文明最初级、最朴素的基本生产形式, 这种生产形式最受自然界的干扰, 从而形成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恐惧, 这样就形成了原始自然崇拜信仰, 他们信仰神灵, 意识到神灵会给他们带来吉祥, 来年风调雨顺, 丰衣足食的生活, 为了回馈自然界和神灵, 他们就要许愿, 而许愿是西海固地区最基本的民间信仰形式, 而这种信仰绝大部分是对神灵的许愿, 这种许愿是建立在以民间工艺品作为交换的具体形式来实现神灵保佑自己愿望的目的, 比如像西海固民间社火的操办、迎喜神、祭灶神等民俗活动, 都充分体现了民间老百姓祈求神灵的庇护, 他们在制作工艺品时可谓极其尽心尽力, 生怕有任何的瑕疵和不足, 因为他们认为为神灵献贡品, 关键是要心诚, “心诚”则灵, 只有这样, 就可以实现许愿者在心理上的祈求, 他们就可以摆脱焦躁不安的痛苦, 就可以保佑全家人四季平安、吉祥如意了。

西海固地区在生产力低下, 交通闭塞, 生活单调的各种困境下, 人们的精神意识形态却并没有被残酷的现实世界所束缚, 各类民间艺术的创造却恰恰成为了表达内心丰富情感世界的支点。他们在剪纸、年画、陶塑、农民画以及其他丰富多彩的艺术创作形式上表达着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希冀。在宁夏隆德县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上可以看出, 他们在内容和形式上大部分都是表现丰衣足食、牛羊满圈、鸡鸭成群以及人们幸福和谐的生活和劳动场景, 这就从根本上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的幻想模式。还有许多刚成家的年轻妇女在丈夫外出打工时给他们绣的各种形式的诸如并蒂莲、鸳鸯戏水等题材的鞋垫中不难看出, 她们夫妻之间的爱慕之情和牵挂情绪, 也寄托着对丈夫外出时祈求平安吉祥的心愿。

西海固人特别重视孝道, 这基本反映了中国人尊老爱幼的传统伦理道德, 体现出对生命的思考, 对生命的尊重。但凡家有老人的门户, 就一定有相关寓意的工艺品陈设在家里, 这种题材的表现形式多样, 有以木雕的形式请民间艺人在家具摆设上刻画天鹤或是松柏寿桃等是这方面题材的, 也有诸如剪纸等样式, 还有利用刺绣制作寿衣的等等。家有小孩的就有小孩的娘亲、家里长辈、或是邻里长老缝制的虎头枕头, 项圈、长命锁等, 这些都是寓意长者能够安享晚年、长命百岁;小孩乖爽无疾、无病无邪、健康平安。这种民间寓意深刻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民间文化的普遍形式, 这种形式有着深刻的民间文化的象征意义, 充分的表达了农村人对人生意识的体现, 反映出人类对于自身繁衍和生命崇拜的深刻理解。

二、心理平衡的补偿

1. 对欢乐的补偿

西海固地区干旱少雨、荒凉贫瘠, 人们总是一年四季忙忙碌碌的在农田里劳作, 平时很少有娱乐活动, 这种现状就使的人们对年时节令、谁家办喜事、谁家小孩满月等节日喜庆的向往, 这种具有民俗娱乐性质的事情往往操办的特别隆重。因而, 当一家办喜事时, 基本上全村人都要参与进来, 敲锣打鼓, 鸣放鞭炮, 披红挂彩, 全村上空都充斥着嘹亮的流行歌曲或是高亢的秦腔唱腔, 喧闹的气氛充斥着村落的每个角落, 村民们伴着笑声不约而同的赶往办喜事, 送情礼, 送祝福。这种情景在我国民间是普遍存在的, 尤其是到正月间各村落举办的社火民俗活动, 更是全民性的盛大的狂欢节, 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会毫无例外的投入到这种欢乐的游艺队伍当中, 舞龙狮, 踩高跷、看社戏、唱歌、跳舞、各种杂耍等, 在这样盛大的节日里, 人们把积攒了一年的激情几乎全部释放出来, 得到的是极大地心理愉悦, 这种在平时冷清寂寥的村落里一旦办喜事就像炸开锅一样的热闹背后其实是人们对热闹的补偿, 这种补偿方式既满足了人们审美心理的需求, 也调节了审美心理的调解和平衡。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贫困荒凉的西海固地区的广大劳动人民是多么的需要文化艺术, 需要娱乐, 需要文化精神的洗礼和眷顾。

西海固民间艺术之所以在年头节下这么隆重的举办群众性的集体娱乐活动, 而且有这么高涨的乐观精神, 正是由于民间艺人们象劳苦大众一样处于社会的最底层, 他们的生活清贫, 苦难太多, 悲剧也不少, 他们很是在意再现那些生活中已经饱尝的痛苦, 也十分避讳那些有关死亡和不吉利的事情, 他们要用喜悦和吉祥的题材和内容来抚慰现实世界给自己造成的严重的创伤, 这种用艺术化的方式来进行欢乐补偿的方式其实质是让这里的人们重拾生活的信心, 重新获得生命力的希望, 从而能够更加有能力和信心战胜自然界的各种苦难, 从极度的痛苦中摆脱出来, 恢复精神心理的平衡。

2. 对生命的补偿

西海固人对生命的崇拜由来已久。一般认为人是世界万物的精灵, 是改造自然界的决定因素, 他们相信人定胜天。在远古时期, 生产力低下, 人类的寿命很短, 为了延续子嗣, 进而产生了生命崇拜, 对于生命的崇拜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并被一直延续下来, 所以就有了百家衣、长命锁、栓娃石狮等民间民俗艺术, 这种对生命的崇拜其实质是对死亡的补偿, 祭奠亡灵其实也是一种对死亡的补偿方式。西海固人相信人死后灵魂还在, 对逝者的祭奠就是让其灵魂能够在生前没有享受或得到的东西能够如愿得到, 他们就让民间艺人、能工巧匠把生前没有享用过的东西创作出来, 意即死后也可以享用, 而民间艺人制作“纸火”实现了孝子们的夙愿, 这种象征性的“纸火”艺术的历史由来已久, 而且到现在已经很发达了。总之,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死者在生者的幻想中得以继续存在, 使死者能够在冥界感受到子孙后代对他的尊敬和爱戴。这样既体恤了死者对生者的心灵抚慰, 也能使生者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亲人亡故的解脱, 重拾生活的勇气。因为这种习俗虽然是在关于灵魂的误解中创造的, 也触及了民间迷信的范畴, 但是却达到了心理学和美学上的高度科学的辩证法和统一性。

3. 对色彩的补偿

西海固地区缺少江南山清水秀的迷人气质, 也没有常年盛开不败的花草树木, 这里除了荒凉就是寂寥, 时常看到的不是一道道沙墚就是绵延起伏的的沟壑, 还有那平淡无奇的土黄色调, 虽然这里的人们已经习惯了没有色彩的日子, 但是对颜色的渴望是隐藏在心底的, 生活中只要发现哪怕是一点点鲜艳的颜色, 都会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和兴趣。这里的人们需要鲜艳的颜色来点缀生活, 需要颜色来调和他们的生活, 这就表明人们对绚丽色彩的无比渴望, 这不禁就让人联想到天山脚下的新疆人为何有迷人的歌舞和色彩斑斓的民族服装, 既然自然界中花开的很少, 也很短暂, 但人们会把稍纵即逝的花朵颜色固定在服饰上, 这样它就永开不败了。可以看出服饰的颜色也是对大自然的点缀, 也是对人们视觉上的补偿, 补偿了大自然中缺少的颜色, 补偿了自然环境的缺陷, 填充了人们对颜色的渴求, 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内心的审美价值取向。

另外, 像正月里高高挂起的红灯笼, 家家各屋窗棂上粘贴的红彤彤的剪纸作品, 无疑是对生活的点缀。说到剪纸, 这可能是民间艺术中最普及最能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样式了, 那红彤彤的单色剪纸和五颜六色的套色剪纸, 还有那大红大绿的被面、枕巾和衣服。充分表达着人们对丰富色彩的渴求。民间美术对色彩的认识上仍然处于对色彩的原始感知上, 他们特别钟情原色带给他们的快感, 他们没有复色、补色以及颜色的明度、纯度等复杂的色彩知识, 也不理解这些概念, 他们对颜色的认识本能是出于对色彩的第一感知。这种大红大绿的颜色在现在艺术家看来是一种极为“俗气”的色彩, 在传统古典绘画当中是极力排斥的, 但这正好反映了民间艺术对色彩的基本价值取向, 这种极为朴素的色彩认知就决定了他们在颜色的抉择上呈现的唯美情趣, 现代审美上的“俗极则雅”就是这个道理, 无论是国外或是国内, 在现代绘画中对原始绘画或民间美术当中对色彩上的认识和理解上都得到了尊重和理解。

4. 对阴柔之美的补偿

西海固这片热土孕育了阳刚之美的人文气息,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性格倔强、坚韧、张扬, 但又不乏朴实无华、重情重义之感, 不难看出这都是这片地域和自然环境造就出的秉性特征, 这种阳刚之美使这里的审美理想得到张扬和宣泄, 毫无疑问这种民间具有人本主义的审美价值主流是西海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但这还不够, 在这体现阳刚之美为主流文化地方, 人们就要以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来创造较多的阴柔之美来进行中和之, 体现阴柔对阳刚的补偿, 这就不禁让人想到西海固那委婉动听的花儿唱腔, 精巧细腻的民间剪纸, 惟妙惟肖的民间刺绣, 生动滑稽的民间泥塑等, 这种民间艺术的表现元素虽不起眼, 但却悄悄然进入了生活的每个角落, 无处不在的补充和完善着只有阳刚之美的缺陷。

“补偿”是艺术的基本功能, 也是艺术产生的潜在动力, 他决定着艺术的某些本质。人类的需求是多方面的, 有着基本的物质追求, 也有着精神上的渴望, 自然界不能把所有的东西都赋予人类,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处理自身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中使民间艺术发生着不平衡的因素, 而这种“补偿”的艺术调和剂随时进行调解着, 这种调节有时是看不见的, 摸不着的, 也有时是人为调节的, 但无论怎样, 补偿都是要以艺术形态来实现, 要通过民间艺术创造、艺术欣赏等环节来实现人们的心理需求, 来实现民间艺术关于精神平衡的调节作用, 避免人类在审美心理需求上的单一性, 使人类得到生命力的充续和满足, 克服困难, 奋勇前进。

参考文献

[1]杨学芹, 安琪.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1994.8.

美术基本功 篇10

高校美术教育能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其基本素质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审美修养素质,包括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和提高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明晰的审美鉴赏能力,丰富的审美创造能力。也就是说,审美修养素质应当作为高校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而学生审美修养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主要通过高校美术教育来实现。

一、美术教育对于学生基本素质养成的作用

1. 美术教育在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上具有优势。

美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拓展视野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提高其他素质有着相当的优势和重要性。

美术以其独特的形式,优美的造型,厚重而深刻的内涵,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周围的人。美术教育更为学生提供了美的熏陶、丰富的审美感受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主要途径是以美术形态为载体,以审美为特征,通过对美术形态的了解、美术语言的思考、具体形象的描绘、美术精品的欣赏等教学活动,把学生带入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天地,使学生有意识地接受美的熏陶,有意识地了解美的真谛,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从创作、欣赏中去构建一个具备美术修养的人格的台阶,达到人格的完善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2. 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是现代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

美术教育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从精神上塑造人、教育人,提高人文素养,优化人性,树立高尚的人格理想和道德追求,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良好的艺术素养对于人基本素质的养成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美术教育具有强烈的情感和德育功能,对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是不可缺少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术学者倾注心血的作品,实质上正是自身人格的体现,美术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人格教育,是一种素质的养成教育。

而长期以来,我们的美术教育侧重于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美术教育所具有的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人格等方面的功能,制约了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完善学生人格素质所具有功能的发挥,因此高校美术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美术学习中技能学习与基本素质、个性品质与思想情操的同步发展,担当塑造其人格的责任,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德才兼备的人才,这也是现代美术教育的最终和根本目的。

二、运用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途径

1.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人品。

美术教学,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拨动人的心弦,使人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

美术教育不仅是美术知识和技巧的传授,而且是学生人品的教育。目前由于学校过于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品德修养教育,一些学生在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形成了只注重经济利益的短期行为,在学习上忽视了美术理论和素养,在实践中缺乏集体主义合作精神。这样的学生即使美术技巧再高,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美术教育中通过审美教育,应使得学生获得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观念,懂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毅力,自信、谦虚、敬业,有责任感,追求真善美。

2. 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其审美素质,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认知能力和审美情感。

艺术修养是衡量一个人审美素质的重要因素,它将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素质与生存质量。一个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能够主动地、充分地使其感性、情感和理智协调共处,使其心理结构的各个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和完善。只有艺术修养在社会上升值,才能全方位地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协调人际关系,重塑健全、自由的人格形象,从而在根本上培养一个社会的内在品格。

所以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审美规律,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社会、历史、文化、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多给学生提供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比较、讨论、体验、思考、鉴别、判断等方法,以及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强化直观形象感受,提高其审美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

审美认知能力是对美好事物的认知判断能力,具有创造性的个体精神,是对事物深刻、正确的认识。一件好的美术作品具有那个时代的审美思想,它以直观的形式和特有的复杂性激发人的审美认知能力。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情感与想象的互动中,使得艺术成为一种超脱普通情感、摆脱功利性的审美情趣,这种带有价值定向的审美情趣是人们普通情感的综合、选择及创新。由此可见,美术教育中审美情趣培养,是以审美活动为媒介,使得人们的情感不断丰富和完善,从而达到个体心理成熟的完美人格的塑造的目的。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发散思维。

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学习内容。正如著名教育家罗恩菲德所说:“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这就要求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学内容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每个学生画出一样的画,或呈现同样的风格,是创作的大忌,教师应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还应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思维操作,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如在课业训练中,就不能仅限于单一地模仿的训练。模仿作为基翻训练固然重要,但如果不顾自己的内心感受,不积极认真地思考总结,只是一味模仿,则很容易陷于僵死的思维状态,使训练阶段的习作变得呆板、乏味,缺少生机,甚至会阻碍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

学生的年龄、性格、修养、阅历、生活环境、作画能力等方面的不同特点,造成了学生思维方式和作业面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就要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和特点,避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的“一刀切”。

4. 鼓励艺术表现,激发学生进行艺术创造。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的这句至理名言带给人们太多的思考与想象空间。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不论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使学生的作品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

在专业训练中教师更要激发学生创造美、表现美的欲望。因此,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把学生的艺术表现热情激发出来,尽力营造一种气氛或空间,让学生的艺术个性得以自由释放。

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人类的精神创造。”可见,艺术创造力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我们应注意给学生提供展现艺术才华的机会,逐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三、结语

美术基本功 篇11

调查显示的大学生的基本美术鉴赏素质如下:

1. 高校公共美术鉴赏知识范围与技能学生掌握的较差

85%的学生认为美术就是绘画, 12%的学生可以说出三种以上的美术门类, 多数大学生对美术的认识有局限性。95%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美术的基本语言, 更不了解什么是美术形式语言的基本法则, 也不能够用较为准确的美术语言来描述印象深刻的美术作品。

5%的学生可以说出来点、线、面、立体和体积等三种以上的美术基本语言。85%的学生学过一种以上的美术技能, 80%的学生是通过中小学的美术课上学习而来的, 40%的学生是在业余美术学习班学习的, 5%的学生是家长传授的, 6%的学生是自己参照美术书籍自学的。

85%的学生选择学校的美术课堂作为他们接触和了解美术作品最常见的渠道, 12%的学生选择了电视和网络作为他们接触美术作品最常见的渠道, 2%的学生选择了美术展览和美术类期刊杂志作为最常见的渠道, 1%的学生选择了其他。

2. 对中国传统美术作品的了解状况极为有限

90%的学生选择了在中学美术课本见过秦兵马俑、清明上河图, 6%的学生选择了知道秦兵马俑、铜奔马、云岗石窟、韩熙载夜宴图等中国传统美术作品。86%的学生选择了知道两种以上的中国绘画门类, 12%的学生选择了知道一种中国绘画作品的类别、2%的学生选择了一种也不知道。78%的学生知道一种中国画的基本术语, 10%的学生知道两种中国画的美术术语, 5%的学生知道三种以上的中国画的美术术语。85%的学生可以说出一位中国古代画家的姓名, 35%的学生可以说出两位以上的中国古代画家的姓名, 15%的学生可以同时说出一个中国古代画家和他所出的朝代。

3. 渴望了解西方美术, 但了解的片面肤浅

95%的学生可以把油画和其他画种区分开来, 70%的学生可以区分出素描, 15%的学生可以区分出水粉画, 5%的学生可以区分出水彩画。对于西方美术家, 98%的学生选择了知道达芬奇、梵高、毕加索, 90%的学生知道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梵高的《向日葵》。96%的学生选择在中学美术课本上见过达芬奇的作品, 99%的学生知道他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 90%的学生知道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对于西方的美术流派, 95%的学生选择听说过美术的印象派, 3%的学生选择知道两种以上的西方美术流派。

4. 对现代美术作品的了解较差

80%的学生选择了对现代的美术作品有欣赏的兴趣。在回答为什么没有兴趣欣赏现代的美术作品时, 90%的学生选择了缺乏相关的鉴赏能力的训练, 8%的学生选择了不喜欢现代的美术作品。15%的学生可以说出一位现代美术家的名字。

5. 缺乏对世界美术的了解

58%的学生选择了在美术课本上见过其他国家的美术作品, 30%的学生选择除了美术课本以外在期刊杂志和电视网络上见过其他国家的美术作品。在选择认为了解世界其他国家的美术作品对当代大学生有什么意义时, 90%的学生选择了鉴赏世界美术作品, 可以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6%的学生选择了可以欣赏更多的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 4%的学生选择了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88%的学生选择了解和接触最多的美术作品依次是:中国书法、西方传统油画和中国传统绘画

6. 对有关美术与文化的认识不足

80%的学生认为作品的内容是最吸引他们的地方, 15%的学生认为作品的形式语言是最吸引他们的地方, 5%的学生认为作品的表现技法是最吸引他们的地方。78%的学生认为美术作品就是绘画作品, 12%的学生认为美术作品应该包括绘画、雕塑、设计。78%的学生选择当代美术作品内容脱离现实生活、展览宣传力度不够是许多当代美术作品不为更大多数人接受的主要原因。10%的学生选择的是印刷品太贵和接触的机会少

7. 大学生美术鉴赏的价值观基本正确

85%的学生选择希望通过美术鉴赏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8%的学生选择希望通过美术鉴赏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2%的学生选择是为了修学分, 5%的学生选择的是喜欢鉴赏美术作品。7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美术鉴赏素质不高。在认为自己美术鉴赏素质不高的学生中, 有89%的学生认为造成不高的原因是学校的美术鉴赏课时少和缺乏美术鉴赏能力的系统训练。96%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有必要具备基本的美术鉴赏素质, 80%的学生认为美术鉴赏素质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意义。

在选择大学生喜欢的美术鉴赏教学授课方式时, 53%的学生认为应该采取观摩探究式, 35%的学生认为应该采取解说式, 12%的学生认为应该采取专题讲座形式。

可以看出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的认识比较到位的, 但是基本美术鉴赏素质较差。这有多方面的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中小学时期没有奠定比较坚实的基础, 相信随着美术新课程标准的深入推广, 随着社会整体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学生的基本美术鉴赏素质会有质的飞跃。学生对我国传统美术作品的了解有限, 却对西方美术作品有较大的兴趣, 这应该引起美术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对本民族的优秀美术文化的传承应该是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大学生希望有和时代同步发展的美术鉴赏内容, 在美术鉴赏教学内容和教材的制订时应是引发深思的一点。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美术鉴赏素质, 使他们能够真正地理解美术文化的丰富内涵, 进而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健全人格是高校美术鉴赏课的更高目标。

摘要:在高校公共美术鉴赏实际教学中, 学生的基本美术鉴赏素质教学任务能否达到预期的关键, 并影响教育教学的成果, 所以针对大学生基本美术鉴赏素质水平有的放矢的展开教学至关重要。

上一篇:英语网络用语下一篇:做好高中生物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