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基本功

2024-05-15

课堂教学基本功(通用12篇)

课堂教学基本功 篇1

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除了需要具备为人师的思想素质和丰富知识,还要掌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职业技能。它不仅需要教师了解学生发展的知识,还要掌握中小学教育教学理论,更要具备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多年来,我校注重教学五环节的常规建设,狠抓教学常规管理,聚焦课堂教学,以开放性评价为支撑,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一、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夯实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科学、规范、细化的教学常规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必要条件。我校以“绿色课堂、快乐成长”为指导,完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夯实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1. 抓作业基本功,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我校要求各学科教师精心设计每一次练习,严格控制作业量,作业批改及时认真,确保“减负”不“减质”。

2. 锻炼辅导基本功,做好学困生的课后辅导。

我校要求每一名教师都有“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的勇气和方法,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运作模式,对学困生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辅导。为此,我校为学困生建立起了跟踪档案,并准备了“爱心记录本”,要求任课教师及时了解并记录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况、家庭状况、智力水平、后进的原因等,教导处则根据“爱心记录本”和跟踪档案及时掌握学困生的发展轨迹,以帮助学困生提高。

3. 解读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我校各教研组每周组织一次学习研讨活动,通过学习课程标准,分析、研磨教材,使教师对新课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二、聚焦课堂教学,使教师形成扎实的教风

课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效的关键,因此,我校把家常课的研究作为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重要修炼。

1. 抓教风促学风。

我校要求教师把标杆立在课程标准上,把眼睛盯在质量上,把工夫花在备课上,把点子出在课堂上,人人为争做教学新秀和教学名师而努力。一是课前提前进入角色,做到思想到位,人到位,教具(多媒体)到位;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新课改理念,采用多种课堂模式,学生和教师互动,正确传授知识,精讲巧练;三是每堂课应留时间进行形成性测试,及时反馈、矫正,并布置适当的、分层次的作业。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校已经逐渐形成朴实、扎实的教风,也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勤学乐学,多思善问。

2. 推门听课。

我校形成推门听课制度,加大随堂听课的力度。我校由行政人员组成各学科的听课组,对每名教师进行随堂听课。这样做有利于客观地评价教师,也能促使教师认真备好、上好每一堂课。

三、实施开放性评价,强化教师专业发展意识

为了激发教师学习的内驱力,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其内在需求,我校构建了开放性的评价机制。

1. 学分认定。

凡参加研修的教师,经过考核并合格的,学校都会给予基本学分。

2. 优质成果认证。

我校以优质成果的认证来彰显教师的亮点。优质成果的申报是自由的,只要教师觉得自己的成果成熟了,就可以在每个月的月底申请认证。成果形式主要以课堂教学、班会课展示为主。在成果认证过程中,学校将按教龄(职初期、五年期、成熟期、高级教师)对成果进行展示。我校会对获得优质成果认证的教师给予相应的经费奖励和学分认定。

3. 专业发展评定。

我校分别从道德情操、成长进步、合作共进、专业特长、岗位分担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动态考核。每学期在教师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我校考评小组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综合评定,考评结果既进入教师业务档案,也在绩效奖励中予以体现。教师专业发展评定营造了我校教师勤学习、善思考、讲师德、重业绩的校本研修氛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的质效。

课堂教学基本功 篇2

一、了解教材。课堂教学是师生间实现传授与吸收的一种方式和手段,而教材则是不可或缺的载体。要做好课堂教学工作,完善课堂教学,备教材始终是要放在第一位的。在课堂中对学生所讲述的任何内容、所阐释的任何理论都不能脱离教材。脱离了教材,意味着我们对学生所做的言传身教工作已经没有实质上的教学实践意义。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准备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时候要立足于熟悉教材,掌握好每一节课具体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把握好课标,并实施到具体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环节。

二、了解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所做的出发点和止点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进行课堂教学时,了解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熟悉学生的心理特征,获知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求知欲望都是教学者的首要任务。只有充分把握好这几个环节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贯彻实施,教师的教学工作才能算是完满和合格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基于平等的立场,把学生当成朋友、当成促进自己教学业务提高的督促者,聆听学生的心声,课后积极和学生进行交流,要求他们指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教学反思,以弥补不足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课堂教学基本功 篇3

置身于张齐华老师的课堂,才能深刻体会到什么是震撼,什么是课堂,什么叫把课堂还给学生。课上得如此鲜活生动,如此受欢迎,跟他扎实的基本功是分不开的。

那么,数学教师,除了应具备一般教师的教育素质,还应该具备哪些特殊的技能,特别的基本功呢?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毓信认为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是:(1)善于举例;(2)善于提问;(3)善于比较与优化。我们就透过这节课来看看张齐华老师的三项基本功。

一、善于举例

看看,张老师都举了一些什么样的例子?

例1:一件衣服的含棉量是98%;啤酒中酒精含量占4%——熟悉的才亲切;

例2:儿童身体中水的含量是80%;成人身体中水的含量是60%;老年人身体中水的含量只有50%。都说是“水灵灵的孩子”,你有见过“水灵灵的老人”吗?——幽默的才有趣;

例3:地球上陆地面积大约占29%——环保意识;

例4:地球上的水资源,海水占了97.3%,淡水只占2.7%。在这么少的淡水中也只有0.4%能食用,就在这0.4%的淡水中,67.8%已经被污染。小心“地球上最后的一滴水是人的眼泪”——危机意识。

二、善于提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的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既是教师素质的体现(比如知识面、驾驭教材、洞察力、控制场面的能力等等),更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体现。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听听,张老师是怎样问的?

1.问得有趣

典型问题1:你觉得百分数会说话吗?——拟人;

典型问题2:说说你对这个百分数的感觉?——感性;

典型问题3:为什么“喝酒不抽烟,抽烟不喝酒(浓度达98%的酒)”?——幽默。

有人说:小学数学不仅仅姓“数”,更重要的是姓“小”。张老师很好地研究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心理。问题问得如此生动有趣,学生当然学得兴趣盎然,欲罢不能。

2.问得精准

典型问题:写三个百分数,看谁写得很特别?——精准的问题具有引领作用。

我的想法:说起百分数,很容易想到的是如39%这样的百分数——分子小于100。要求学生写得特别,就是要求写得“与众不同”,学生自然就会跳出思维定势束缚。果然,在汇报中,学生们想到了3.75%、140%这样的分子是小数、大于100的百分数。

可见张老师在备课时,善于将自己的思维稚化、降格,倒退到学生原始的思维水平上去。以陌生感、新鲜感,更多地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习惯和方法去体验:学生是怎么想这个问题的?可能会遇到什么思维定势……这样师生双方的思维活动能够和谐相容,同步协调地进行。

3.问得深刻

典型问题:百分数的读法、写法、意义、用途,这四个问题,哪几个问题比较简单可以自己学会,哪几个问题有点困难要通过小组学习才能学会?——有详有略,重点明确,取舍得当。学生回答:读法、写法都已经学会了。

三、善于比较优化

张老师是怎样比较优化的呢?

1.横向拓展

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几次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路,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比如有这样的链接:

(1)学生了解到啤酒的酒精含量是4%,一般白酒的酒精含量是38%左右,学生们都认为白酒的酒精含量不可能是选项中的97.3%。张老师趁机介绍了俄罗斯的伏特加酒,酒精含量居然高达98%!顺便解释了“喝酒不抽烟,抽烟不喝酒(高浓度的酒)”现象。

(2)张老师出示爱迪生名言:天才就是1%的天分加99%汗水。一般人只知道这前半句,这样容易断章取义。素不知,爱迪生的这句话后面还跟着重要的一句:但这1%的天分有时却比99%的汗水更重要。——一波三折,话锋一转,意思全变了。

話说到这里,有少数学生有些气馁,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天分不是那么好。紧接着,张老师补充一句:每个人都有那1%的天分,有人是语言文字,有人是逻辑思维,有人是科技创造……只不过每个人的天分不同而已,最重要的是及时发现、培养。

好的老师情商很高,善解人意,善于鼓动,绝不让一个学生失望、气馁、放弃。《礼记·学记》中的“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说的是善于唱歌的人和善于教学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善于鼓动人,能够感动人心。张老师就是这样的“善教者”。

2.纵向突破

这节课始终抓住一个核心问题: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有了分数之后还要百分数?如在练习“鸽子肉中的蛋白质含量大约占84%”后,出示鸡肉、牛肉、羊肉中的蛋白质含量为:23%、20%、18%这样一组百分数,还出示了对应的一组分数:、、。在一次次的对比中,百分数的优势得以显现。

课堂教学基本功 篇4

笔者是一名中职数学教师, 有幸参加公共基础数学课的全程竞赛。现竞赛已结束, 在此笔者谈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 希望能与大家共勉。

一基础课数学教学基本功大赛概况

本次比赛继承了以往的优良传统, 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完整,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比赛提升了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 发掘新人, 培养后备力量, 形成教师队伍梯队式发展的良好态势, 适应优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为青年教师搭建了锻炼自己、展示风采的平台。

二参与基础课数学教学基本功大赛后的感悟

比赛后, 我的感慨很多, 同时收获也很多。也许最后的结果并不能让所有人满意, 但最重要的是享受这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让选手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 磨砺自己, 提升自己!一次一次的挑战和机遇才成就了名师, 所以本人很珍惜这次难得的锻炼机会。下面我就谈谈在此次教师基本功大赛中的感悟:

1.态度端正, 团结协作, 共同进步

接到市里竞赛的通知后, 我们学校领导非常重视, 马上召集老师们开会, 宣读比赛通知细则, 安排比赛人选。接到比赛任务的老师们都按照比赛要求认真准备, 先自己看书, 然后互相讨论, 最后写出比赛方案, 反复地强化训练。

比赛当天, 老师们注意着装仪表, 精神饱满, 答题认真, 讲课有条理。从比赛的现场和结果来看, 每位选手都精心准备、认真思考, 努力呈现自己的专长和特色, 较好的呈现了基本功训练的成果, 提高了数学老师的整体素质, 比赛成绩良好。

2.筑牢教学基本功,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在教育学心理学考察和数学专业知识考察中, 我的感触是: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知识水平的素质迫在眉睫。“书到用时方恨少”, 古人们尚且知道“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对于我们教师而言, 要学的东西太多, 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 教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应该有一桶水, 而且是一桶不断更换的水。本人认为, 教师不仅要有一桶不断更换的水, 而且要是“自来水”。因此, 我们应善于主动性地学习, 使自己的思维更敏捷、更广阔。

在讲题比赛中, 要求每位教师抽签决定讲题的题目, 题目确定后, 参赛教师独立备课, 可借助参考资料, 准备时间为20分钟, 讲题时间为10分钟, 要求:审题分析、解题过程、总结提升。当我站到讲台的时候, 已经感觉到自己没有底气, 临时准备的内容可能是准备得不充分, 上台后我擦了一下黑板, 发现自己已经忘记要讲什么了, 结果语无伦次, 而且没有任何的激情, 本来想好的亮点忘记讲了, 易错点也没有提出来。自己感觉比平时讲课差了很多。我想, 作为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站在讲台上不应该那么紧张呀, 可能因为准备不够充分, 或者说太重视这次比赛了。虽然最后综合评定本人获得了二等奖, 但本人对自己的表现, 还是不满意的。安静下来想想要得了二等奖也好, 就说明本人还有进步的空间;对自己不满意, 也说明还有进步的要求。

经过了这一届教学基本功大赛, 使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竞争和压力与进步并存。我觉得平时我就要注意以下教师基本功的训练:

第一, 要夯实备课基本功。在第一轮教学设计环节, 写函数的概念一课的教学设计。我体会到教师应必备的专业知识。能正确理解教学大纲, 熟悉教材。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指定的课题教案。教学目的明确, 要求恰当, 重点突出。难点分散, 注意思想教育, 教学程序合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教案格式规范, 书写文字也要端正。

第二, 强化组织教学基本功。在第一轮中考察教育学和心理学时, 我体会到教师要熟悉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教学层次清楚, 教学结构合理。注意学法指导, 能激发思维, 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同时要精选练习, 作业布置批改及时, 认真, 规范。及时辅导, 因材施教。

第三, 修炼语言基本功。在第二轮讲题比赛时, 我体会到:如果教师普通话流利, 声音有磁性, 语速恰当, 学生会更喜欢听讲。教师若能正确使用名词和术语, 语言清晰准确, 具有启发性、逻辑性、趣味性, 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 磨练板书基本功。板书时, 布局合理, 条理清楚, 详略得当。字迹工整规范。让人看了有一种愉悦的心情, 有一种美的感觉, 学生自然也会喜欢看黑板了。所以平时我们做老师的要练练字, 上课时也要有意识地把字写得更好, 格式更规范, 做学生的好榜样。

第五, 苦练作图基本功。作图要求教师能正确使用各种教具。绘图顺序规范, 迅速, 大小适中, 美观大方。能徒手绘出较正确的草图。具备熟练简笔画技能, 随手画出各种物品, 画图辅助教学, 增强教学直观效果。如本次竞赛讲题环节中的第3题, 就是作函数的图像。此题重点是用“描点法”画函数图像, 最后得到一条光滑的曲线。教师首先分析题目的隐含条件是说明图像在第一象限或者在第三象限, 又知图像还经过原点, 所以得知画图时取点, 以原点为中心取对称点, 解决了教学的一个难点。但对学生来说取了点, 把点描到坐标系里去, 也是难点。还有一个易错点, 就是学生描点之后, 用尺子连线, 连成一些折线。即使会画的图, 我们也有画的好看不好看、标准不标准的区别, 我们做教师的, 要想把图画的美观, 平时也必须多练习画图, 提高画图的基本功。

第六, 加深解题基本功。解题基本功, 主要要求教师能在规定时间内, 编拟出制定有用的试卷。并能进行试卷分析。会设计试卷的双向细目表, 试题一定要能扣住教学大纲, 知识覆盖面广, 重点突出, 难易得当, 有一定的梯度。

三基础课数学教学基本功大赛的成效

通过比赛后, 我们知道有付出才有收获, 我们数学组的老师更爱学习了, 更爱反思教学了, 研讨的气氛也更浓了。我们要学习名师的教育理念、方法和技巧, 但不能全搬全套, 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吸收精华。同时, 我们也知道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心态也是获得的好成绩的重要条件之一。

虽然比赛过程是艰辛难熬的, 但收获还是多多的, 如果还有机会, 我愿意去参加比赛, 使自己在比赛中不断地进步。我也相信, 多参加比赛, 下次比赛时, 我将会显得更冷静、更从容, 赛出更理想的成绩;多参加比赛, 也可以激励我去不断地学习, 从而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为教育事业贡献我的微薄之力。通过教师基本功比赛, 能使教师们多思考、多反思、多交流、多讨论、多总结, 从而筑牢教学基本功,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摘要:笔者参加了2014年广州市首届中职教师教学基本功和技能竞赛活动。竞赛的主题是“中国梦·园丁美”——打造优秀双师型中职教师队伍。通过比赛, 笔者认识到在日常的教学中要端正态度, 与同行团结协作, 共同进步, 筑牢教学基本功, 才能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关键词:中国梦·园丁美,筑牢,教学基本功

参考文献

[1]皮连生主编.教育心理学 (第四版)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

[2][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杜殿坤译)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教学基本功心得 篇5

为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业务能力,鼓励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青年教师严谨笃学、爱岗敬业精神,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与发展,电气工程系于20xx年6月25日下午15:20在东3514举办教学基本功系列竞赛之教案、板书设计比赛。学院副院长王华、教务处处长于素芳、教务处副处长王志生、教务处副处长张磊、图书馆副馆长高顺南以及督导组的孙立秋、薛海燕、梁丽、程英杰四位老师出席并担任评委。

本次比赛包括教案和板书设计两个单项比赛。教案要求手写本学期所授课程的一次课完整教案,板书设计要求现场10分钟完成一个版面设计书写。与比赛同时展出的还有我系教师高职教育理念学习的笔记和心得体会。

此次比赛共有14名教师参加,经过激烈的角逐和评委们公平公正的评判,评比结果如下:教案一等奖侯晓音、李松楠,二等奖张青青、岳殿霞、郑丽楠,三等奖吴改燕、于水婧、程岩、张心刚;板书设计一等奖侯晓音、张青青,二等奖李松楠、于洋、郑丽楠,三等奖于水婧、岳殿霞、方小飞、吴改燕、程岩。

比赛结束后,各位评委对参赛老师的表现作出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对于年青教师,注重教案的细节,在精、细、严谨方面下功夫很有必要,板书要注重内容布局、突出重点,起到对教案内容提炼的作用。板书应该是“可识性+艺术性”。

语文教学的四门基本功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听;说;读;写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124-01

相声讲究“说、学、逗、唱”四门功课,语文教学讲究“听、说、读、写”四门基本功。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打下基础。人们通过“听”和“读”来接受语言,这是一种接受性语言能力,而通过“说”和“写”来表达思想,则是表达性语言能力。

一、听的能力的培养

“听”是人们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主要方面,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要真正掌握语文,必须提高学生倾听水平,在用心听的同时,大脑要积极思考。所有语言知识必须在一瞬间同时运作,稍一疏忽,就难以捕捉内容,所以说,听力是一个复杂能动而又脆弱的过程。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阵地在课堂,而课堂上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听讲能力的高低。教育学生在上课时认真听一遍,胜过自己在课下看三遍。要充分利用课堂,向四十五分钟要时效。

为提高学生倾听的能力,可以尝试以下两点。

1.为学生创造听的机会和环境。

授课时,以课本为主要素材,每上一节新课,教师都要使用规范的普通话,读准字音,加之适当感情,做到声情并茂。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和作者等相关资料,遇到新的生字词时,板书到黑板上,学生听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信心也会越来越强。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坐姿端正,不交头接耳,静下心来,仔细聆听。认真听老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得入耳入心。能听明白老师所讲内容,既不误解也不遗漏,边听边概括分类,同时对老师讲课中深层次的内容有透彻的理解,达到全面、正确、深刻。

二、说的能力的培养

在新编的《语文课程标准》(试验修订版),对口于交际能力的要求是“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恰当机敏的进行口语交际(包括交谈、发言、演讲、辩论等)。同时在课本的编写中,重视了口语的训练,专门设了三个单元,既有口语交际训练的知识短文,又有具体训练的内容,这一切对指导教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扭转或弥补了以前在口语训练上存在的观念上的偏废或操作差等现象,使这一教学目的落到实处。

然而一段时间里,学校较普遍的存在着重写读听能力的培养而轻视说的能力的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普遍差。上课回答问题,或面红耳赤,低头不语;或其期期艾艾,语无伦次;平时交际,颠三倒四,不知所云,究其原因就是老师在教学中没有注重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在课堂教学具体实施中,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考察学生的讲述、应对、复述、转述、即席讲话、主题演讲、问题讨论等,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中,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三、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也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

1.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从精心设计阅读导入环节入手,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故事、问题,甚至一首歌一幅画等导入,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好奇,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例如《妈妈的账单》可用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导入。

阅读教学含有大量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因素,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更深刻地领会课文中的真正含义。

2.进行朗读指导和训练。

教师范读、重点读必不可少,指导学生把无声的文字转化成有声的语言,在读中展开丰富想象,在读中去品味去赏析。指导学生普通话朗读,在阅读中的语调、语气、停顿及表情等,重点指导分角色朗读,开展个人朗读表演,激励学生自我表现意识,积极参与朗读活动,体验朗读乐趣,达到朗读课文的标准。尝试合作,师生共同评价,享受成功。教师要指导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进行默读,浏览训练,通过速度,感知、感悟文意及思想内涵。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朗读要求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还要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泛读以及背诵一些经典篇目。

3.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必须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养成课外读书、读报的好习惯,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规律,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多读书的好处。大量的阅读,积累丰富的好词佳句,语言表达能力也会有相应提高,语言仓库丰富了,学生的写作也随之水涨船高。

4.制定科学合理的阅读计划。

校内安排晨读,让校园的清晨回荡朗朗的读书声,在语文课和语文活动中,开展各种朗读;放学后,每天抽出半小时读书读报等,节假日可以去少年宫进行专业训练。

四、写作能力的培养

写作的真正目的是为实际需要而学习表达,是为了同别人交流思想、交流感情、交流经验。小学阶段则是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基础时期,所以更应该扎实训练,科学引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定位于先“写话”,再“写作”,逐步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循序渐进。写作前,先明确写作目的,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套话、空话,并抵制抄袭。最后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重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以便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参考文献:

[1]《河北教育》2014年2月.

课堂教学基本功 篇7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任务繁重、内容丰富, 教材涉及面多而且广, 要在限定的课堂时间内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内容, 不仅涉及到技术, 更是一门科学和艺术。[1]作为教员, 首要任务是组织好一堂课。而这好与不好的标准就是成效, 它是检验一名教员教学水平的唯一尺度。怎样才能够上好一堂课?这是教学法要涉及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是教材的组织、教法的妥帖要求;二是解决教与学这一对矛盾综合体所引发的各种问题。这两部分内容的一个共同之处, 就要要求一名舞蹈教师需具备较高的素养, 它既包含了对专业技术的精通, 也包含了自身的思想素养, 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格魅力等综合素质。

二、课堂组织的规律

1. 熟悉教学法, 精通教材。

要上好一堂课, 教员必须要做到熟悉教学法, 熟悉教材, 不仅要熟悉教材的每一个动作的规范要求、正确的做法, 还要有解决易出现的动作错误的能力和应付的措施, 更要有联系教材的能力, 即对教材的纵局和横局都要有透彻的掌握, 正如擦地动作的明确要求, 八字步位, 两腿并拢打直, 膝盖收紧, 臀部肌肉胯部向上提, 双肩自然打开下垂, 上身自然直立, 和重心在两脚中间, 动作时, 支撑腿直立, 动作腿向旁向前, 后擦地时, 脚跟慢慢离地, 脚背绷起, 脚尖点地, 脚跟向前顶, 此时, 整个动作腿部绷直, 收回时动作腿的脚尖经过脚掌, 脚跟落地收回原位, 两腿并拢收紧。同时注意教学的提示, 动作腿做动作时, 重心不要外移, 始终在支撑腿上, 另外, 也就是在教学课题组织时所注意的其中一些细小环节。只有这样, 才能融会贯通, 所以说, 熟悉教学法, 精通教材是组织好课题的基础。

2. 掌握课堂节奏, 科学合理安排训练内容。

任何一种课题组织形式, 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单位内完成的, 现行的舞蹈课题教学, 通常行的都是以45分钟为一节课, 而基本功训练课, 则是以二节课合为一堂课来进行的。那么在90分钟的课堂中, 根据教学的对象和任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内容, 掌握好课题的训练节奏, 这也是舞蹈教员应该有的基本要求, 而要做到这一点, 又需要把握住以下的基本原则:

(1) 遵循人体训练运动的规律, 循序渐进安排训练内容。

现在安排的课题教学内容, 总体上是遵循人体训练运动规律的, 自扶把动作到中间动作, 自扶把的摞, 趾关节的运动训练逐渐扩展到全身各个关节, 动作幅度自小到大, 动作范围自局部到全身, 而这一切, 也源于人体训练运动的素质。关于运动素质———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下, 是由机能在运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 常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和灵敏, 这些能力有机体的形态结构、机能水平及其代谢水平所决定的, 并且是这些指标发展水平的综合表现, 运动素质的训练, 在许多情况下, 是通过对人体运动各要素的反复练习来进行的, 而人体的动作要素包含许多项, 包括:1.身体姿势;2.动作轨迹;3.动作时间;4.动作速度;5.动作力量;6动作速率;7.动作节奏等, 而这一切正是人体运动规律的客观体现。

按照人体运动规律, 人体的生物钟有一个自低向高发展的运动规律周期, 这个周期规律, 通常就称为“状态”, 我们经常听到业内人士讲某某运动状态“很佳”或是“不佳”, 就是这周期规律的反映。因为随人的年龄阶段的不同, 而身体的变化也有异。如软开度, 腰的解决程度不一样, 而舞蹈的初学阶段的最佳时期是4—6岁开始, 那样所有的软开度到一定阶段一般都可以解决, 而越大越不利。就好比我从一个普高生升上来搞专业舞蹈, 好多东西解决不了, 因年龄限制, 故只能掌握要领方法。根据周期规律体现现在课堂组织上或以周为单位, 或以月为单位来安排训练内容。

(2) 舞蹈内容安排疏密有间, 张弛有度。

舞蹈训练内容是繁多的, 在课堂内, 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内容, 就要做到“疏密有间, 张弛有度”, 诸如在一堂训练课的内容安排上, 注意动作间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 要注意动作间相互衔接与承上启下的铺垫, 要注意掌握整个课堂节奏的起伏变化, 既不直线上升, 也不能枝蔓太多, 也就是一堂课, 你上多少内容, 开始上多少, 中间上多少, 乃至技巧开多少, 你必须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综合考虑, 难一点的可减少课程内容, 否则一节课的内容太多, 那么你完成不了任务, 太少你又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所以权衡尺度, 掌握轻重也是一门大的学问, 当然这一切需要经验和积累。课堂节奏的掌握还涉及到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诸如对教学对象的心理掌握, 让学生喜欢这个专业, 思维随你所教的方向行走, 并有强烈的兴趣感。而自己可以举一反三的理解, 这样你将很轻松完美地完成你的教学。我记得我实习老师给我说过“会教学的老师是学生累, 老师轻松, 不会的则反之, 而且学生还掌握不了”, 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教学中语言提示的准确、清晰等因素也很重要。

结论

最后我觉得要组织好课堂教育, 教员必须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和能力, 其中、熟悉教学法、精通教材是基础, 明确教学任务和目标是重点, 掌握好课堂节奏、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是手段, 创造性地因材施教是方向, 一名教员能够很好地将上述内容有机地融合起来, 贯彻到教学过程中去, 就将是一名出色的优秀教员。

参考文献

[1]朱清渊.中国古典舞教学.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李纬.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学法.四川音乐学院内部教材.

[3]于平.舞蹈形态学.北京舞蹈学院函授教材.

教学的立场及其基本功 篇8

教学基本功的概念时下已不常听见,对它的理解好像约定俗成,其实已陈旧不堪。不过这个概念本身以及它所含的内容,对今天的教学进步仍然意义重大。

中国人讲究功力,重内涵;西方人务求功利,重实效。有功力不去施展是无为;无功力追求实用则行之不远。道理似乎就是那样的浅显。在这里任何片面之谈都须谨防。但现实是,出于长期的惯性思维,我们对待教学基本功的态度,要么不断“俗化”为细枝末节之举,全然丧失瞬息万变的时代气息;要么将其“神化”,以致终其一生难得皮毛,只能敬而远之。因此教学基本功这一传统,似乎出路迷茫。到了开放后的现代,舶来的石头常是砸向传统的利器,善变的举措总以藐视功力的姿态出现。于是,形式盖过了真意,多动沦落为折腾。现代教学五彩斑斓,个中如有一点遗憾的话,漠视教学基本功恐怕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现代和传统,这是站在今天看过往;中国和西方,这是站在中土看域外。由此而来的还有时尚和正宗、求变和守常等,都有立足点的底色,它们的背后却是线性进步观或地域优势论的思维方式。这就是我要说的教学的立场。

二、教学基本功的谋求路径

立场决定观察现象的角度和预判问题的思路。就教学而论,尽管人群各异、时代变迁,至少在信念上,大家渐渐趋同于为学而教的当代立场,也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以后不教也能学。环绕这三条,逐步寻找精准实施的具体途径,从中衍生出相应的基本功,可是即使信念趋同,由于工作领域、知识背景的差别,所强调的重心还会有明显的不同。上世纪80年代,斯坦福大学舒尔曼教授明确指出,脱离了学科内容知识的教学法学习,对于教师专业来说是“缺失范式”的。据此,不少教学论专家以雄厚的教学论知识为基底,纷纷注目于学科的具体内容,这就是风靡学界被称作融入学科的教学知识(简称PCK),主张透过学科寻找教学的共有功底。与此同时,侧重学科知识的专家则特别强调学科学习,例如数学,他们从该学科的对象、性质、方法及其应用入手,特别注重学科本身的独特功力,这就是所谓面向教学的数学知识(简称MKT),认为学科知识的发展线索、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才是第一位的。两种观点,对基本功的阐述有着天壤之别。

仔细想来,基本功一说,似非来自海外,很早就见于我国古籍关于“可以为人师”的诸多论述。沿革至今仍有“练术不练功,日后一场空”的告诫。我想这几乎可称颇具中国特点的本土产物。例如循序渐进、不凌节而施的功夫、禁于未发的准确判断、循循善诱且当其可的适切行为等。2012年6月,北京召开未来教育国际论坛,密歇根州立大学威廉·斯密特认为:明白学科的内在逻辑,有层次推进和重点突出,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业效能,而且,创造性不能单独讲授,必须植根于学科学习。出自西方人之口的这番言论,对我们来说简直就是“似曾相识燕归来”。

更有趣的是同一年盛夏,本人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鲍勃·西格尔在沪深谈,他通过6年的跟踪实验和回归分析,发现儿童早时对若干系统概念的真切理解对日后的学业成就和创造力有极高的正相关。我想这是很有道理的。于是,我们的交谈在平和的气氛中层层展开,时而也有坦诚的争辩,结果产生以下两点共鸣。一是凸显认知主干的阶梯式学习,包括依靠学科内在逻辑主干,随时提供适度挑战的学习机会,还有运用情境原型的启发,经过分步推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二是融原理于操作,在活动中理解。主要是关注活动经验的学习,始终将操作活动与思想原理贯通一气;还应不拘泥于书本,放手让学生展开充分自由的质疑和想象。教学基本功的谋求,如能由此进入,始于学养信念,达于行为举止,一清其源,恐怕才能千里直泻,其坚实的功力,才会有所向披靡之势。

三、教学基本功的历练过程

从信念到知识,然后成为教学行为的基本功,理所当然是个漫长的历练过程。这一过程镶嵌于学科教学之中,而且非常个性化,因此难有常模可循,宜以个例去解读。先说个隐喻吧。内地有个木匠,喜欢打造柜子,他舍得用比别人多两倍的时间去精雕细琢。这木匠初时天赋平平,久而久之,功力大进,他打的柜子美观、耐用,人人喜爱。从此周边再无其他木匠,因为别人耗不起这个时间。有人问他,顾客都说你好,同行都说你毒,你怎么看自己?他说:“我不为别人的好恶而活着,我只是为了打好每一个柜子。”有一次,他和几位朋友走进一个林子,有一棵橡树长得枝繁叶茂,他走到树下仔细揣量,评价这棵树打一个某某家具那才举世无双。这位木匠的功力已到了见树不是树、见山不是山的境界。这件事据说是真的,虽然讲的是木匠。

有一个故事,那是我的亲身经历,20年前本人采访上海一位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请教语文教学的卓越功底如何修炼。答曰:“重在职初,功在平时。”原本她不是中文系科班出身,校长嘱其教语文,因此别人一篇课文备一次课,她却“一篇课文三次备课”:第一次全按自己见解备课;第二次与别人理念、经验比较后更新备课;第三次则是在反复执教之中、瞄准学生是否真有收获的课后反省。这位教师一轮3年,前后共坚持6年,始称语文名师,后又专注于文道一统,遂成育人楷模,人皆认为她语文教学功力过人,炉火纯青。

两个故事,领域迥异,一个造柜,一个教书,但练功之法大有共同之处,看来不会是偶然巧合。立场随时代而进,功夫在历练中造就。中国人崇尚的教学基本功,一须长期浸润于工作之中,二须不断学做正确之事,只有坚持才有正果,任何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都难得到真谛。

相关链接PCK简介

一、背景

20世纪80年代早期,由于公众对教育现状不满,引发了美国新一轮教育改革。斯坦福大学舒尔曼教授于1986年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会刊《教育研究者》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该项目研究主题是教师的学科知识与教学方法发展之间的关系。舒尔曼教授在报告中首次提出学科教学知识(PCK)概念,即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并将其定义为“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

二、内涵

舒尔曼提出,教师除了应具备学科知识与一般教学法知识外,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另一种新的知识,即PCK,他还把PCK描述为“教师最有用的知识代表形式”。在1987年发表于《哈佛教育评论》的另一篇论文中,舒尔曼再次强调及重申了PCK的概念。他指出,“教师对学科知识缺少认识和理解,这种认识和理解与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教学之间的关系研究,可能是现有教育研究中所缺少的”。

后来的研究者对PCK有了更多不同的阐释。泰米尔定义PCK应该包含“了解学生的概念与学习困难、课程知识、教学知识和评价的知识”;格罗斯曼则定义PCK由四部分组成,即“关于学科教学目的的知识、学生对某一主题理解和误解的知识、课程和教材的知识、特定主题教学策略和呈现知识”;马克斯提出教师应该“了解学生,能利用多媒体教学,具有学科知识在教学中能安排学生活动和注重教学的行为表现”;格丽塔等认为,PCK是“由教育学知识、学科知识、教师知识和关于学习的知识、课程知识、专业知识以及教学评价知识构成”;科克伦等则认为,“学科教学认识是教师对教学法、学科内容、学习特征和学习情境等四个构成因素的综合理解,总是处于连续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学科教学认识的发展,教师能够依据他们的理解,为学科中的特定内容创造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在既定的情境中构建最有效的理解”。

三、影响

课堂教学基本功 篇9

一、课例设计

课例设计指的是一节课或一些课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预期),是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原行为阶段,指向研究中的问题与设计环节,在本环节教师需要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 我所看到及想到的:

对日常学生学习活动中存在的真实问题的客观描述及对客观现象、真实问题的感性思考与认识;

2. 我想达到的目的:

通过教学想要达到的目的、活动的重点与难点;

3. 我的设计及设计的依据:

为解决问题所设计的具体活动方案以及对活动实施的理性思考。

依据理论指导,我们选择上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看不见的爱》来进行实践操作。依据教学现状,我们将教学目标定为除了完成基本的字词理解、情感渗透外,重点放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使学生初步尝试从文中抓住六要素对课文进行简要复述。本文适合用“六要素法”来复述,可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此法,因此在教学时会有一定困难。二是学习课文,从文中描写母亲对孩子不同寻常的爱的有关语句入手,在朗读、交流中品词赏句,引导学生感悟“看不见的爱”。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没有深入品读,学生的语言学习活动与表达能力只能是在低水平上重复。因此,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依据对上述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认识,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交流名言,导入课文→感知课文,初试复述→紧扣重点,感悟母爱(浏览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对孩子不同寻常的爱的有关语句;读议结合,品味真情,品析母亲的语言与行为表现,感受母亲对孩子不同寻常的爱;展开想象,进行练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这样的教学设计基于以下几点思考。

1.发挥教材的示例功能。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初步尝试抓六要素对课文进行简要复述”,学生在遇到一些故事性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其尝试用抓“六要素法”进行复述。

2.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需求。文本暗藏着作者的个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破译作者的言语情感密码。《看不见的爱》一文作者笔风细腻,笔下母亲的言语简短而又含蓄,动作中自然地流露出对孩子的至真至诚的爱。因此,为了解决教学重点,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其对句子进行剖析,体悟其中隐含的情感。

3.挖掘语言空白点,以说促读,以写促读。《看不见的爱》一文对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都有细致刻画,这些细节背后蕴涵着的心理活动值得教师挖掘。为了有效地释放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说写的能力,更好地提高表达水平,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母亲对孩子的爱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说说母亲在给孩子递石子时的心理活动,并动笔写一写。这样的写话,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发挥的余地,也改变了课堂上少数学优生掌握话语权的局面。

二、课例观察

课例观察指的是生动白描式地反映并记录实际教学场景(教学生成),关注新课程理念之下课例的新设计阶段,主要指向研究中的实践环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围绕目标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反思学生行为背后的成因,运用教学机智改进自身教学行为,以期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在本环节中,教师需要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1. 我从学生身上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2. 这些现象对我意味着什么;

3. 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或还可以进行哪些调整;

4. 我依据什么进行这样的调整。

在执教《看不见的爱》时,执教者把六要素写出来,让学生初读课文,找出六要素,然后用连贯的语言把故事简要地说一说。没想到在交流时全班学生无一人举手,好像每个人能够正确说出的把握性不大,课堂气氛有点冷场。在进行教学的第三环节“紧扣重点,感悟母爱”时,学生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却很高,答案也深入到位。例如在理解完“安详”后,学生们又找出“递的节奏慢了”等能体现出母亲对小男孩的爱的语句,执教者趁机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心理活动,学生发言才积极起来。

课堂上为何会出现冷场呢?在本堂课中,学生刚开始上课时还没有进入状态,而利用六要素来复述课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他们很难用流利的语言把这些方面表达到位,怕自己说得不好被他人讥笑。基于这些原因,学生此时缺乏信心,不敢举手。教师此时应该降低要求,给予学生心理情感的适度满足。学生的理解深度与教师设置的阅读问题密切相关,阅读问题的设置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对于第一层问题,学生需要认真感知原文,并初步思考,直接从原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觅得答案;对于第二层问题,学生需要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对文意做到融会贯通,并积极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对于第三层问题,学生需要高度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运用延伸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可形成答案。此时,学生已经顺利完成第一、第二层次的思考,教师有必要抓住契机设置第三层次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深层理解水平。

三、课例总结

课例总结指的是总结教学预期的实现程度,也就是对教学的评价,是关注学生获得的新行为的阶段,指向研究中的反思、总结环节。这一过程教师需要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 我的教学在多大程度上达成了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思考本次课例活动的有效性。

2. 我依据什么这样认为:对目标达成度的再认识,主要基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理性思考与总结。

综观《看不见的爱》这堂课,虽然出现了冷场,但由于教师及时调整,调动学生激情,使学生的学习调整到自觉积极的状态,表达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实现了教学目标。在进行第二环节“感知课文,初试复述”时,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及时到位的正面评价,让学生初步掌握了复述课文的新方法,解决了教学难点。在第三环节“紧扣重点,感悟母爱”的学习中,学生们能够正确画出描写母亲对孩子不同寻常爱的有关语句,然后根据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通过把文中盲小孩的母亲与正常孩子的母亲对比,体会这位母亲的心理活动;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顺利解决了教学重点。

实现了教学目标就意味着这是一堂成功的课吗?教师应继续反思。首先,课堂上的每个学生是否都实现了学习目标?课堂上,教师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因此设计了“画出描写母亲对孩子不同寻常的爱的语句”“想象母亲的心理活动”等,这样的练习促使每个学生进行深层思考,但在交流环节中,还存在少数学优生掌握话语权的局面,而且由于时间关系,教师没有让举手的学生都发言。

其次,在达成教学目标的途径中,教师如何放手让学生去体会,改变被动学习的现象?整个教学过程虽然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与自由,但教师的问题设计还是相对保守,仅是一句一句地分析品味,而且最后的朗读虽然把学生带入了对母亲形象的整体认识,但学生自己对文本体会的完整性却被破坏了。

最后,对语文课教学内容的适宜筛选问题。教师要具备一双慧眼,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例如,《看不见的爱》一文,文本内容处处见真情,可以抓的地方实在太多,但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不得不避重就轻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有许多细节难以顾及。

重识英语教学基本功 篇10

一、新课程背景下,对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要求需要重新认识

教师的教学基础基本功一般包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评定成绩等。因此,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也就是完成上述各工作环节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在新课程所提出的建构教学及课堂整合的要求之下,虽然仍需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评定成绩等这些工作环节,但其工作重点、内容及方式都有了新的要求。

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学法”,关键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英语教师的传统教案应该逐步改革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助式学案。教案的设计要吸收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增加教学反思、作业设计等环节,通过教学过程,使教案成为一种教育教学案例,这也是新课程背景下的一项最重要的基本功。

二、新形势下英语教师需要新的教学基本功

随着上海二期课改的深入,英语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被赋予许多新的内涵。新形势需要教师练就新的教学基本功。

1. 解读教材的基本功

英语教师只有学科知识,没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无法上好课的。专业基本功依据专业方向不同而差异甚远。英语教师要具备敏锐的英语听力,说一口纯正的英语口语,还要会熟练地进行英文输入等。此外,英语教师阅读教材的时候,还要能自觉地从学生学的角度、教师教的角度以及训练的价值角度、人文熏陶的角度、难度的把握角度、坡度的设置角度,去审视教材,从而筛选出最具科学性、艺术性和价值观的教学要素来。

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功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正成为当前上海英语教学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重要标志。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得到教师们的关注和重视。它对英语教学的作用虽不是决定性的,但至关重要。它对有效地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益,改变师生的学习交流方式意义重大。

3. 关注学生心理、情感的基本功

英语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它还是情感的碰撞。新课程在内容和任务上为优化师生情感关系,建立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奠定了基础。教师要把教学与情感教育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共同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扬合作精神。

4. 考试命题与试卷分析的基本功

无论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还是创新教育,英语考试都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评价手段。英语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地提高考试的实效性,科学分析考试结果,正确发挥考试的功能。能否编制出一套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试卷,是对教师的最低要求。考试结束后,对试卷编制、学生学习状况等作出正确评判,从而给教学以具体指导,也是教师的重要教学基本功。

谈小学新教师教学语言基本功 篇11

通过参与新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听课、课后评议和教学探讨等活动,笔者发现,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新教师的语言表达较差,缺乏对自己的教学语言更自觉的重视和更理性的思考,存在许多问题。

“文化自觉”是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里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文化自觉”是指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小学新教师的教学语言基本功亟需“文化自觉”的带动与促进,在嬗变中实现超越。

一、 认识小学新教师教学语言的基本功——自我觉醒

教学语言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语言的应用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教学基本功是指教师完成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技能和技巧。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递信息、提供指导的行为方式,它不独立存在于教学之中,却是一切教学活动最基本的教学行为。教学语言基本功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一种语言技能。

教学语言基本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在现实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学语言基本功却处于最基本、最重要但是又最容易被忽视的尴尬境地。

1.主管部门重视不到位

(1)教学基本功考核评价不到位

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教学语言基本功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缺少相应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配套措施,一般只是围绕“讲普通话,流畅得体,准确生动”等提出要求,笼统带过。

(2)教学基本功大赛组织不到位

教育主管部门组织过很多教学基本功大赛,比如板书基本功比赛、课件制作基本功比赛等,但罕有组织教学语言基本功的专项比赛,重视不够。

2.教师单位重视不到位

(1)教学语言的考核缺位

课堂教学的评价与考核多侧重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方法等方面,而忽略对教学语言的评价与考核。

(2)教学语言的备课缺位

备课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具、备作业等,涵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课件制作等多个维度,惟独忽略教学语言的预设。

3.教师个体重视不到位

(1)教师个体缺少自我觉醒

教师语言意识淡薄,认识不到位,以为语言表达根本不是个事,忽略教师教学语言专业化的特质,疏于对教学语言基本功的锤炼与提高。

(2)教师个体缺少自我反省

教师认识不到自己在教学语言基本功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更谈不到对教学语言基本功的自我创建,难以实现超越与成长。

二、 分析小学新教师教学语言基本功的现状——自我反省

1.语言表达不准确、不科学,专业性低

如,三年级语文《赵州桥》的新授课上,当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赵州桥为什么会那么雄伟、坚固?到底建造它使用了什么方法?”在学生交流环节,有一个学生回答:“赵州桥之所以那么雄伟、坚固,是因为建造时使用了水泥。”

教师随口补充了一句:“那个时候可能也没有水泥。”

“可能”这种模棱两可的话是不能出现在教师的教学语言中的,因为如果这样表述,那个时候到底有没有水泥,就成了无头案了。这是语言表达不准确、不科学、专业性低的一个典型例证。

2.语言表达的目的性弱,随意性强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但有一些新教师的语言表达不够规范,目的不明确,具有明显的随意性。如:一位新教师在讲授三年级语文《海底世界》的过程中,提出教学要求:默读4、5、6自然段,思考作者写了海底的哪些物产?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挑一种向大家介绍。在交流时,有一个小组的同学A介绍的是动物,B介绍的是矿产,结果老师随意给了一句评价:“小组是一个整体,不能出现内部分裂。”

开什么玩笑?同学之间意见不一致就是搞分裂吗?还允不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岂不是扼杀学生的个性,搞“一言堂”?显而易见,这句话的表达就欠考虑,目的性太弱,随意性太强。

3.语言表达缺乏感染力,节奏性差

在教学过程中,语气平淡,少顿挫变化,表情呆板,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差;甚至有的新教师语速过快,学生不理解教师的意图。

如在小学英语四年级Unit 3A Let’s Learn授课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要求:Practise sentences with your partner. After this ,introduce your clothes to your partner.教师在讲授时不能很好地控制语速,把教学要求说得过快,学生根本弄不清老师的要求,结果在交流时介绍什么内容的都有。与教学要求不符,不言而喻,只会造成教学效果的低效。

4.语言表达滥用口头禅,效果尴尬

很多新教师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口头禅,在生活中适当地说几句倒也无伤大雅,但如果在日常教学中不注意自我约束,滥用口头禅而不自知,例如:满堂的“嗯”、“啊”、“对不对?”“是不是?”……只会惹得学生反感。有一位新教师口头禅是“对不对?”短短40分钟的时间里,“对不对?”出现的频率竟然高达18次。

5.语言表达说做不一致,前后矛盾

为在课堂教学评估活动中顺利达标,参与此次活动的新教师均在课前对整个教学过程做过充分预设。但即便如此,上课过程中仍有部分新教师语言表达说做不一致,前后矛盾。他们在前段提出的教学目标或教学要求,在后段落实不到位或根本没有落实,其结果是说了空话。

如:一年级语文《秋姑娘的信》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认识生字。

首先出示生字:①秋 姑 娘 信 摘 片 朋 友 ②好 友 心 生 村 全

然后教师说①出示的是2类字,只要求会读;②出示的是1类字,不仅要求会读,还要求会写。接下来教师先是领读一遍,后只让学生自读了三遍,便完事。这样的处理过程只是体现了①读的要求,②写的过程根本没落实,前后矛盾,说了空话。

三、 提升小学新教师教学语言基本功——自我创建

1.正确认识教学语言的重要意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文章中写道:影响人们内心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语言。教师口中的语言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就像演奏家手中的乐器、画家手中的颜料、雕刻家手中的刻刀和大理石一样。没有乐器就没有了音乐,没有颜料和画笔就没有绘画,没有大理石和刻刀就没有雕塑,同样,没有活生生的、深入人心的动人语言就没有学校,就没有教育。语言就仿佛一座桥梁,教育科学就是通过这座桥梁变成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的。

2.准确理解教学语言的根本特质

教学语言首先应该是准确、科学的,具有专业知识性,切勿模棱两可。斯霞老师说过:“教育语言应成为学生的楷模,要使学生会说普通话,说话口齿清楚,咬字正确,声音响亮,语言完整,简明扼要,用词准确,那么教师首先要做到这些。”教师的语言有着自己专业化的特质,准确是对教师语言表达的首要要求,否则,会出现知识性甚至科学性的错误。如,一年级数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授课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3捆小棒,每捆10个,看能摆出哪些算式?”当学生回答完毕,教师小结说:“3捆小棒,合起来是30。”这种表述不准确,30个还是30捆?含糊不清,明显违背了教师语言要求准确、科学的专业化特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口头语言表达必须遵循准确、科学这一重要原则。

3.熟练掌握教学语言的基本类型

根据课堂教学语言的功能性质,教学语言大致分为以下四种基本类型:叙述性语言、论证性语言、评断性语言和演示性语言。不同类型的教学语言具有不同的功能,新教师只有在熟练掌握各种教学语言的基础上,才能在上课过程中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地加以运用,增强教学的感染力、表现力和说服力。

4.恰当规范教学语言的表达技巧

教师应规范自己的语言表达,讲课声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声调运用所以具有意义,倒不是仅仅为了嘹亮的唱歌、漂亮的谈吐,而是为了准确地、生动地、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作出二十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就变成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了。”往往教师语言表达音调过高或过低,节奏过快或过慢,表情呆板,都会直接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产生厌烦心理。因而,教师的语言表达音调应注意抑扬顿挫,跌宕起伏。

另外,教师在语言表达时要富于表情,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特别是语文课的朗读中,高兴、激昂的时候,声音就高一些,表情也可以欢快一些;深沉、悲哀的时候,声音就得低沉一些,表情也必须沉闷一些。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语言表达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朗读教学,文章中,在大年夜的晚上,小女孩穿着妈妈的鞋,身上的衣服很单薄,瑟瑟地在街上卖火柴,又冷又饿。由于没卖出一根火柴,她不敢回家,实在冷极了,就擦着了火柴。第一次她看见了火炉,因为她太冷了;第二次她看见了烤鹅,因为她太饿了;第三次她看见了圣诞树,这时她快乐极了;第四次,她看见了最疼她的奶奶,她太幸福了。而火柴熄灭后,回到现实,她依旧又冷又饿,最后冻死在大年夜的晚上。擦燃火柴前后部分表达的内容和感情截然不同。小女孩擦着火柴后的幻想部分可采用欢快的语调,速度可稍微快一些;而火柴擦着前和熄灭后的部分则应采用较为深沉的语调,速度应稍慢一点。

5.适度加强教学语言的针对性

教学语言应该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教学语言的针对性,最根本的表现为教学语言与教学对象的一致性、吻合性。学生是有差异的,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有所变化,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说不同的话,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实际。如,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所以教师要用生动、形象化的语言,清新童真,这样,学生易于接受;而到了中高年级,思维发展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教师的教学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比低年级教学相对深刻、抽象的语言,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即使是同一班级、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也存在性别、性格、知识技能、遗传素质等因素的差异,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必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6.高度重视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教学语言应具有灵活的启发性,体现口语化。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口语化则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无论是讲授新知识,还是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抑或指导学生练习,都必须使用灵活的、富有启发性的口语化教学语言。

7.深度生成教学语言的独特性

教师语言的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独特的言语气氛和言语格调。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服务于教学的需要,具有规范、准确、科学、生动、使用普通话等共性特点;另一方面,教师个体也是有差异的,每个人的语言风格也不一样,都有自己的个性语言。因此,小学新教师要在遵循教学语言共性特点的同时,着力形成教学语言的独特性,这是新教师在教学语言基本功层面努力的方向和根本目标。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孩子就像是来这溪流中饮水的小马。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也说过: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语言在教学当中的地位毋庸置疑,每一位教师都应践行这样一种理念:锤炼积淀教学语言,词能达意,不拘一格,提升自己在教学语言基本功层面的素养,藉此优化自己的教学,生成真正涵义上的有效课堂。

高校武术课基本功教学刍议 篇12

关键词:学校武术,基本功,教学

拳谚云:“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打拳不活腰、到老艺不高”;“要学拳、须站桩”。这些拳谚充分体现了武术基本功在武术运动中的重要地位,武术基本功就如那大厦坚实的地基,只有打好基本功这个“地基”,才能“万丈高楼平地起”,因此武术基本功是学习武术的基础和保障。没有好的基本功,就很难“更上一层楼”。但是,目前的武术基本功却成为有意愿学习武术的学生的“拦路虎”,有很多的学生在练习武术基本功一两节后便对武术失去了兴趣。如何使武术基本功避免学生“望而却步”、“练而生畏”,对学生充满吸引力?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1 高校武术课开展现状

武术类课程在大学课堂的开设,不仅具有健身的作用,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有着深远的影响。高等学校拥有众多青年学生,是体育运动开展最为火爆的部分,因此高校武术的发展是武术传播的重要途径,影响着武术的继承和发展。但是目前我国武术在高校的传播却是举步维艰,学校武术只能靠着强制性的课程来生存,学校武术正处在被边缘化境况。在对福建三明学院武术选项课的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学生对于武术还是有较大的兴趣(见表1)。

在武术课程中对武术选项课的选择大多数人(超过2/3)是对武术课抱有兴趣的,占总人数的74.6%;有15.9%(20人)的学生是由于选其他的课程没有选中,调整到武术课中,仅有9.5%(12人)的人是因为没有课可选,而最后选择武术课。由此看来,武术课在高校中还是得到了学生青睐的,具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受欢迎程度却远远不及于跆拳道和球类项目。

通过问卷对学生感兴趣的武术内容进行调查(见表2),得到结果:大多数学生选择学习武术的内容是对抗性的项目,其学习武术的目的是防身自卫,其中占到被调查人数的一半以上(51.6%),其次为太极拳,占调查总人数的27.8%的学生学习武术的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由此可见,多数学生希望通过武术课的学习能够达到防身、健身的目的。

2 武术基本功练习不受青睐的原因

“八岁扎马九岁拳,十岁棍棒锁刀剑”。众所周知,武术基本功对于初学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习、练习武术的基础。武术套路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但是无论多么复杂的套路,都是有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组合而成,武术教学训练一般都比较单调和枯燥,特别是练习基本功时,对柔韧、速度、力量、爆发力、耐力等要求都很高。

在对学生的访谈和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见表3)在武术基本功练习内容中,柔韧性练习最不受到学生的喜欢,其次为踢腿和桩功练习。这是因为绝大多数学生在中学几乎都没有接触过正规的、系统的武术训练,没有任何的武术基础。中学体育课在“应试教学”的光环下不是被占用,就是采取流于形式的“放羊”,这就造成了学生与武术的接触较少,甚至没有。而接触过武术的学生对武术的认识大都来自于武侠小说或者武侠片,认为武术就是打斗和神秘。在没有对武术有正确的初步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武术基本功的开展则具有一定的难度。武术基本功的练习又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和难度,需要一定的毅力去完成,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一定的厌烦情绪,甚至会影响到整节课的学习效果。

3 提高高校武术基本功训练教学效果的对策

3.1 贯彻武德教育,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要习武,先习德”,武德教育在武术训练课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的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容易急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极为重要。学习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动机。有着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目的的学生会认真学习武术动作,并且会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武术修养。对武术学习抱着消极态度的人则有可能只是走马观花的比划一下动作敷衍了事,对待考试也是六十分万岁。这样就影响了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了解武术基本功的重要性,通过思想教育使学生对基本功练习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和对武术的进一步理解。

3.2 充分运用鼓励肯定的语言,创造良好的训练氛围

教学训练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学的成败。一个良好的教学训练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训练的热情。武术基本功的训练具有一定的重复性,这就造成其训练过程中难免出现枯燥。一位美国教育学家曾经说过:“人性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在武术基本功训练过程中,教师运用鼓励和肯定的赞美性言语或者动作对学生的练习给予一定的表扬,关心帮助学生,创造一种融洽和谐的训练氛围,可以调节学生在武术基本功练习过程中产生的烦躁情绪,使训练收到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对工作充满热情。运用简洁、生动、准确、形象的语言表达进行教学;在做示范动作时能够熟练、优美,使学生体验到武术中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练习的热情。

3.3 武术基本功训练的多样化

武术基本功主要包括肩臂功、腰功、腿功、手法、步法以及跳跃动作、平衡动作等形式。初学者或是有一定武术基础的人,都必须加强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练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完整而系统地进行基本功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对动作进行组合,优美地表达武术套路美的意境。但是许多学生喜欢练习套路,而不愿意练习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由表3可以看出,有近一半的学生不喜欢柔韧功力练习。原因是武术课中准备活动不充分,多数情况下是学生绕着田径场慢跑两圈甚至更少,身体肌肉的粘滞性没有完全的消除,就开始压腿项目,对学生来说就难以认真对待,从而产生厌恶情绪,这种情况下柔韧性训练很难达到效果。

在武术基本功练习之前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或者是竞赛的方法来促进学生的热身活动,从笔者的教学实践过程来看,游戏的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使准备活动更充分。在武术基本功练习过程中也可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例如:在进行正压腿的过程中可以变化一下方式,学生坐在地上,一条腿屈膝,脚放到另一条腿的膝关节以上,然后开始对平铺的腿进行正压腿,既可以防止压腿过程中的屈膝,又可以改变每次对着肋木压腿的单一方式。在进行腿功练习的过程中可以将武术技击方法融入其中,在武术基本功训练中加入搏击实战的动作组合,让学生融入武术技击环境之中,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在进行基本功练习时也要注意到学生错误动作,应给予及时的纠正。

3.4 重视全面的身体素质

学校武术在价值功能上的定位是让学生通过追求增强防卫能力的目标,来实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学校武术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改善学生身体状况,在武术练习课中不能用运动员的标准和要求来衡量学生,应更多的从健身防身的角度去考虑。武术基本功教学在进行专项素质练习的基础上应注重学生全面的身体素质的提高。武术运动中动作幅度大、爆发力强、速度快、肢体各环节运动节奏变化无常,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武术专项素质,还必须有良好的柔韧、速度、力量、耐力等综合性素质。在每一次武术课中,除安排一定量的专项身体素质外,还需要安排与武术相关的身体素质练习。如:30米冲刺跑、蛙跳、腰腹肌、背肌、俯卧撑以及各种柔韧性练习。最终目的是全方位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冯凯鑫.武术专业学生基本功教学的探讨[J].搏击·武术科学,2008(10):66-67.

[2]杨建营,邱丕相等.学校武术的定位及其教育体系的构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9):73-76.

[3]谢玉波.对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J].零陵学院学报,2005(3):260-261.

上一篇:图书教育作用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