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心得体会

2024-11-29

《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心得体会(通用12篇)

《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心得体会 篇1

《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心得体会

《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心得体会 在业余时间读到了屠美如老师撰写的《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这本书,通过阅读,使我深刻感受到: 美术欣赏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儿童良好艺术素养的形成,而且对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开阔儿童的视野。 在美术欣赏教育中,儿童接触到不同历史年代和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是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审美欣赏的材料,也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了解历史事件、社会生活、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人类复杂情感的材料。它有助于开阔儿童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帮助儿童积累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 二、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艺术欣赏是艺术作品本身、艺术家的生活和社会背景等与欣赏者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情绪情感等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艺术欣赏过程实际上是欣赏者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艺术作品就象一台发动机,它把欣赏者潜在的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而欣赏者则动员自身所有知识经验和个性情感来进行创造,使艺术欣赏对象带上独特的个性和创造色彩。在当代接受美学理论看来,艺术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个人提供同样信息的客体,而是一个有待读者、听者或观者参与并与之对话的特定的、开放的文本。艺术文本中有许多“空白”和“空缺”,它使文本产生极大的不确定性,它们呼唤和等待欣赏者运用想象力来补充和完成。因此,一件作品可以有许多接受方式,欣赏者融入作品的任何东西都合法地成为意义。这一理论在儿童欣赏现代派大师的抽象作品时体现得尤为突出。我们的研究结果证明,儿童对抽象作品作出反应的热烈程度,对线条、形状和色彩的感受水平,围绕作品的意象和情感所展开的想象能力,是绝大多数成人所不及的。抽象作品为儿童提供了一个不受拘束、自由想象、创造的广阔空间。 三、有利于培养儿童语言表达能力。 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需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它包括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的对话,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对话等几个方面。无论是哪种对话,都要借助语言这一中介来实现。对于儿童来说,这几种对话是互相交织的。一方面,作品通过色彩、线条、形状、构图以及所描绘的事物或情节等因素向儿童发出信息,儿童则靠敏锐的直觉和审美经验,不断地获取这些信息,并作出情感上的回应。另一方面,儿童通过与教师、同伴的对话、讨论乃至争论,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同时也倾听别人的感受。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儿童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希望将其表述出来。通过这种发自内心的、言之有物的表达,儿童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快速发展。这种发展不仅表现在表述的.流畅、长句子的经常出现、各种词语特别是与情绪情感有关的词语的大量运用上,还表现在儿童乐于表达,并能自然地将这种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活动和日常交往之中。 四、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态度。 儿童在感受力、领悟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良好发展,有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归根结底是由艺术的无错特点以及它给儿童提供的巨大的想象和创造空间所带来的。如他们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不人云亦云;他们能大胆发问,并积极尝试解决和回答;他们会就某些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常用的句式有:“我认为……”“我觉得……”“我有一种感觉……”“我不同意某某的观点……”,等等,这些都表现出孩子们积极的情感态度。

《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心得体会 篇2

本次高中美术课程改革, 开设了五大系列———“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9个学习模块———“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摄影/摄像”和“电脑绘画/电脑设计”供学生自主选择。其基本理念是要通过改革, 构建符合基础教育要求的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美术课程体系, 为不同兴趣和专长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平台。而受高考及应试教育的影响, 多数学校把美术鉴赏作为必修课, 其它模块的实施则面临着不少困难, 很难有效的付诸实践。

首先, 应试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实施之间的矛盾。

无论是从学校领导教师还是到家长学生, 对音体美课都持轻视态度。虽然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 但应试教育在人们心中的影响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并没有削弱。人们仍视音体美为小科, 可有可无, 从而导致学生们也对这些科目的重视程度不够, 上课自然就很随意。无论教师用怎样的方式, 如讲故事, 视频等, 都很难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学生们思想上的轻视导致思维上的懒惰。

其次, 课程设置的人文性与美术教师专业水平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

高中美术课程将鉴赏作为必修课, 内容丰富, 包含绘画、雕塑、现代艺术、工艺美术、民间美术、建筑艺术、园林艺术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不单单是美术史和技能方面的知识, 同时也涉及其它学科的知识, 更与我国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古代青铜器一课中, 青铜器的成分与化学有关;印象派绘画又涉及到光学原理。中国建筑雕塑绘画与西方比较, 其各自的风格特点, 已不仅仅是反映出艺术上的不同, 更进一步体现的是中西文化上的差异。这对于美术教师, 在知识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美术教师不仅要有突出的专业技能, 而且还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及其它交叉学科的知识。

再次, 学校现有的硬件条件与开设学习模块必需的设备和器材之间的矛盾。

一般学校受条件限制和高考的影响都开设美术鉴赏课, 而对于其它模块的教学则很难实施。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齐备的硬件设施不仅无法全面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 同时也削弱了同学们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而只有鉴赏, 不去动手操作, 理论与实践脱节, 难以深刻的理解美术作品, 也大大降低了学习兴趣。

面对着国家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设置来看, 其全面性充分地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均衡性和多样性, 对学生综合素质“多元智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所以要实现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课程的真正意义, 则需要多方面的相互协作。从领导老师到家长学生都应及时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 认识到素质教育下美育对提升新一代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人才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下列价值: (一) 陶冶审美情操, 提高生活品质 (二) 传承文化艺术, 弘扬人文精神三) 激发创新精神, 增强实践能力 (四) 调节心理状态, 促进身心健康 (五) 拓宽发展空间, 助益人生规划。

所以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转变观念。观念转变了, 其它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而学校领导是最关键的支持者和执行者。学校领导可根据师资情况, 配备专业教室,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如香港政府非常重视艺术教育, 每年都有专门的拨款, 美术室内工具材料齐全, 包括画板、各种纸张、颜料、调色碟、画笔等, 应有尽有, 所有的工具和材料都是免费提供给学生用的。学生上美术课什么也不用带就可以开展任何形式的美术课程了。这样优越的环境怎能不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呢?同时又为学生们准备各样的材料所遇到的困难提供了便利, 节约了时间, 何乐而不为呢?而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 又怎能不喜欢不重视美术课呢?

另一重要因素就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转变。这也离不开学校领导的支持。学校领导应尽可能为老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 充实教师的头脑, 提升专业水平。因此美术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 自己仅有一碗水是远远不够的。其次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首先是艺术家, 然后才是教师, 自己的艺术品位高了, 才能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优秀的美术教师是富于创造性的, 这种创造表现为能够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创造性地进行艺术实践活动, 课堂上充满智慧和幽默, 这样你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所以教师更应转变观念, 在课堂上是组织者, 引导者, 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是平等的地位, 而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 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讨论交流, 思考实践。

自从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 新的高中美术课程标准顺应时代要求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构建了全新的高中美术教学目标体系, 提出了基础性、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 对高中美术新课改充满期待, 但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美术新课改的实施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要使高中美术新课改能顺利开展并有效实施, 还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改进。

摘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又一次深刻的变革, 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自从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 新的高中美术课程标准顺应时代要求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构建了全新的高中美术教学目标体系。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美术欣赏课,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转变观念,研究

参考文献

[1]《外国美术鉴赏》作者:汪涤, 王译敏著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11-1

[2]《普通高中美术鉴赏》主编:常锐伦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2009-5

《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心得体会 篇3

一、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美术创造因其强调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对象是朝气蓬勃的年轻学生,高中阶段正是他们世界观、性格、创造力、想象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如何在教学及生活实践中培养他们对美术的兴趣,发展他们的美术感受力和想象力,启迪、爱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提高审美能力,完成素质教育赋予美术教学的任务,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肩负的重任。作为教育者,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以改变原来的从教师的主观感受出发,以一成不变的教材为主要内容,课堂封闭,不注意学生生活经验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等诸多弊端。

对于高中美术欣赏的研究性学习,我们首先要明确它是一种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等其他的学习方法相比,它更多的是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强调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而不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强调的是通过亲身体验以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指导和参与者。学生由单纯的间接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大量获取直接知识的学习的主体。

二、创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氛围

一个好的活动氛围,可以使学生主动、有效地接受来自各种途径的信息,进而培养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具有思维独立性、批判性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要重视创设以下几种氛围。

1.开放自主的氛围

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点,它不仅仅表现在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而且还体现在整个实施过程的各个阶段中。因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展开的,以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向题的解决而告终。因此在这种活动中要充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而这也有赖于一个宽松的环境。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应承认学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个性化和多样性,我们要充分信任、尊重和理解学生,不时地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以此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2.合作互动的氛围

合作教学理论告诉我们,个体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动态的个体独立探索的范围,而是要拓展到动态的个体探索与主体间交往相结合的范围。只有在主体交往中,个体之间才能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调动个体与集体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促进外在的知识结构向学生内在的认知结构转化。同时使学生在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学会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识的过程中,提高创造性的品质。

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上引入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我们采用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等形式。但是从具体的实践情况来看,学生更多的是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因为在这种形式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可以相互启发,同龄人之间可以更多地交流思维经验。这样,一方面学生的表现欲望、探索精神、群体意识得以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这样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激活。

3.崇尚科学的氛围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其本身是一个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的探究和体验,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懂得美术文化对于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因此创设崇尚科学的氛围,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得出结论,养成尊重他人成果或想法的正确态度。

三、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

创新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知识,通过思维活动产生新知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思维的智力活动,因此其核心为创新思维能力。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全新的、学生自主参与并获得体验的学习方式。事实上,学生在选定了研究的课题之后,在开放情境中主动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創造性的活动。它包含有两层含义:

1.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搜集资料,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前提

我们知道,创新需要一定的知识厚度,即要有足够的知识积累。虽然知识越多,但并不意味着创新也越多。创新是对旧的水平、旧的规范、旧的框架的突破。试想,前人的知识水平尚未可及,创新从何而谈?

那么,怎样在开放的情境中来主动地搜集资料呢?资料的来源主要依靠课本知识、到图书馆查找、上网搜索等。除此之外,搜集资料的方法还有:音像资料、社会调查、观察、走访、座谈等等。

2.适当加工处理信息,是创新活动的关键

对信息资料的加工处理过程,就是对知识的重新整合过程。它是将各种来源的、比较繁杂的信息资料、整合成一个新的、较为清晰的整体。因此,这种整合是包含了明显的创造性行为。当然这种创造性行为是在特定的问题、资料范围内进行的,是在一定的理论或方法论的框架范围内进行的,是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对信息资料找出联系、重新构造、进行创造性地整合的。但是,它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资料的分析设计出比较合理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计划或操作程序;能够通过对美术现象或事实的研究,进行分类或重组,发现内在规律。可见,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这个环节中显得较为突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创造性思维具有发散性、批判性、直觉性和联系性等特性,我们在研究性活动中要注意围绕这些特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经常采用的逻辑、求同思维,重视能使学生开阔思路、促使学生自主发现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注重研究成果的展示

学生活动成果的展示,一方面是对课题研究的总结,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验成果展示所带来的成功的愉悦。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成果展示我们采用了多种形式,有论文或调查报告的撰写,还有通过课堂展开的辩论、研讨,搞展板、出黑板报、办手抄报、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学习模式,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探讨、不断创新。

五、注重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最后一环,它决定着学生研究的方向和价值,是研究的“结果”,因而如何评价意义重大。虽然研究性学习更多关注的是探讨的过程,但合理的评价也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评价的好坏也关系到学生今后对学习的兴趣。首先,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重形式上的评价,轻总结性的评价;重对研究过程中学生研究学习行为的积极性的评价,轻在研究结束后进行过多的说教和评价,以不断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活动。其次,还应重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轻解决问题的结果。在研究过程中学习的行为出现偏差,老师应当有正确的指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也许是最直接的,所以不要随意否定,应指导学生如何去做才对。

学习欣赏中外美术作品心得体会 篇4

摘要: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它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人文学科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它担负着社会功能的角色,体现出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美术鉴赏活动作为一种美术实践,能帮助我们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人文精神,具备情节美、生活美、意境美,这些作品塑造出的典型形象从不同角度叙述着感人的情节,给人以震撼、给人以感动、给人以思考,使人们从中得到美的启迪和感情的升华。

关键词:美术鉴赏,绘画,人文精神,建筑艺术,毕加索

大学美术鉴赏对提高我们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美术鉴赏课的学习发展大学生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培养文明合格的下一代,具有重要的意义。艺术鉴赏目的在于提高我们审美境界,从而促进德、智、体、美、劳、生的全面发展,陶冶个人情操。通过大量地、广泛地鉴赏优秀艺术作品,美术鉴赏使我开阔了眼界,也使我领略到了美术领域的独特魅力。人类生活的世界是极其广阔的,生活内容无比丰富,但对每个儿人来讲,不管他如何见多识广,也不可能体验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然而,借助于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却可以使我们形象地接触到许多人生与经历远远不能涉及的广阔领域。

在美术鉴赏这门课程学习中,我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美的追求,毕加索作品的魅力是不可阻挡。“你自己就是个太阳,你腹中有着千道光芒。除此外则别无所有。” 毕加索对埃·泰蕾阿德所说的这句话正是他自己的写照。

与一生穷困潦倒的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据4幅。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他的耀眼光芒至今没有衰退。素描《基督祝福撒旦》,这幅素描反映了他内心的苦闷、矛盾与强烈的冲撞。毕加索踟蹰在巴塞罗那的街巷,流荡于各个咖啡馆之间,一种失落感油然而生。对于他来说,对象已成为它自己本身。他对光不感兴趣,聚集全力表现改变了的形,让它以不同于外表世界的面目出现在观众面前,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

*土木*班

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1898年夏天,应好友之邀,毕加索去了帕利亚雷斯的乡下小住。在这个叫做奥尔塔的山村,他度过了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八个月。毕加索此时对生活和生命本质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创作了一幅名叫《阿拉贡人的风俗》的作品,并在马德里和马拉加的画展上再次获奖。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此外他的著名作品还有《格尔尼卡》、《海滩上奔跑的妇人》、《人生》、《梦》等等。

绘画美术与土木工程上的建筑,看似两个毫不相关的领域,却又是紧紧相依。然而 “绘画与建筑”的确要被一一拆解开来,才能比较看个清楚。概言之,联系绘画的确有助于建筑师理解诸如构图、画面空间层次、远近、色感、色差、对比。在这个意义上,当下的建筑初步教育仍然保留着一定额度的绘画教育。这种教育可以跟建筑有直接的关系,比如,建筑制图,配景,效果图,表达,也可以不太直接有关。练习一种节奏感,形式感。这个意义上,绘画和建筑的关系,一般性些,不那么一一对应,跟个体的设计关系也不太大。

从任何一种情形看,建筑和绘图都有着诸多的不解之缘。但,归根到底。建筑,不等于绘画。因此,把建筑和绘画彻底地或是大面积地重叠,在古代还不是个大问题。因为古代的绘画,也包括工艺,打铁,制作;而在今天,就是个大问题,因为如果建筑只满足于图纸,那它的命运可能还不如当代艺术。建筑之所以能够逃脱概念艺术的范畴,因为它几乎不可能只为了概念活着。一个画家可以画一幅别人看不懂的画,自己欣赏。但是,建筑首先或者说在城市里,一般不是为了概念才出现的。老百姓可以10年不看一幅画,却天天要住房子,要去商场,学校。这些被成为房子的东西,就是建筑的日常性的一面。它动用了好多的金钱,劳力,涉及到了政府和客户,需要考虑技术施工生态等诸多问题。这些东西,几乎绘画艺术都不太需要考虑。不是说建筑没有形而上学、没有其艺术的维度或是想象性。但是,建筑的形而上学从来不能离开墙体和屋顶独立活着。您管这叫建筑的羁绊也好,建筑的特殊性也好,还是建筑的物质性也好,建筑的确不会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独立的产品。

参考文献:

【1】 《中外美术鉴赏》 徐改,刘晨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08-01 【2】

《美术鉴赏》

李新平,成文光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9-07-01 【3】 《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民间美术作品欣赏课总结心得 篇5

上课时,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很多民间美术作品,如剪纸、绘画、皮影戏、花鼓戏等。

我觉得剪纸真的很神奇,一张纸,一把剪刀,剪纸人便能剪出很多美丽动人的图案,栩栩如生,漂亮极了。小时候常常自己剪窗花,绞尽脑汁的想着怎么才能剪得更好看。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贴窗花,而现在很多人家都没有贴了,好可惜,而剪纸技术高超的人通常是老一辈,如果有人教,我一定会好好学。

小时候,在爷爷家的时候,他在晚上带着我去别人家看过皮影戏,当时看的什么已不记得了,但却记得当时的心情,想着天天都能看皮影戏就好了。皮影戏的演出方法,是用灯光把影人映射在影幕上,演员在幕内操纵影人,加上配音、乐器和灯光布景的配合,通过影人的形体动作(加上伴唱)来表现生活中的万般情景。“影人”是根据剧中角色和衬景的设计,用驴皮或牛皮、羊皮经刮制、描样、雕镂、着色、烫平、上油、订缀而成。人物脸谱和服饰造型生动形象,或纯朴粗犷,或细腻浪漫,或夸张幽默。再加上流畅的雕镂,艳丽的着色,达到了通体透剔、四肢灵活的艺术效果。“影人” 在艺人的操纵下,靠灯光透射映到白色布幕上,随着乐器伴奏合唱腔配合,便成为“一口叙还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艺术形象。说实话,我看了很多的花鼓戏,比如刘海砍樵,补锅,张广达上寿,送表妹等。花鼓戏是我们湖南的一大特色,但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喜欢,觉得那是老人家才看的,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我们还去艺设参观了陶艺工作室,参观了老师办公室收藏的民间美术作品,一直都想自己去外面的DIY陶艺吧做一个陶艺作品送给别人,此次参观加强了我的这种愿望。要懂得欣赏,不要浮于表面,不要以为玩艺术是可以炫耀的资本,要用心去体会,不糟践了艺术这两个字。

小学美术欣赏课有效策略的研究 篇6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选题

小学美术课的大多数课程类型都是孩子们所喜欢和主动接受的,但欣赏课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总是一个让很多美术教师都很困惑的课题类型,在这种美术课中很多美术教师都不能找到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无法在此种类型的课中有新的突破和提高。上欣赏课学生也提不起兴趣来学习。那如何解决这些困惑呢?很多孩子不喜欢上欣赏课,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问为他们对老师所介绍的作品毫无所知。

美术教育作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一们必修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里所提出的“美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和“全面发展”,明确了美术课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性质、任务,是艺术素养的教育,不是专业技术的教育,它应着眼于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家,因此,小学美术教育应强调艺术素养的提高,而美术欣赏则是美术教育中对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提高判断能力最有效和最重要的途径。

通过几年来对美术课本的总体分析发现,除了工艺课和绘画课外,教材的审美内容约占总课时的20%,并设有专题欣赏和随堂欣赏两部分内容,这就向我们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不但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向学生传授绘画的基本技能,还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美术欣赏课来加强对学生审美素质的教育,培养他们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实践研究,探索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欣赏教学方法,美术欣赏课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对事物的好奇心探究欲和创造力。其中美术欣赏课是专门引导学生开展审美活动的课程,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停留在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唯一目的的现状上。对于美术欣赏的重视不够,一些教师的思想里就日渐丧失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一重要的教育目的,偏离美术素质教育的宗旨。

欣赏课在绘画技能和其他能力的培养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创作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等。要达到这一目的,一方面要通过绘画基础训练,另一方面就是通过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使他们开阔视野,提高他们对美的鉴赏及审美情操。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针对美术欣赏课有效策略的研究,寻找正确有效的方法,深层次的诱导,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欣赏课仅让学生了解某个艺术家的生平简介和理解某件作品的特点是不够的,艺术作品的产生有特定的时代文化背景,又与艺术家本人的才能、性格等有直接关系,这些都应该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这样学生才能对艺术家及其作品有个较全面和立体的认识。使学生在美术欣赏课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如果能进一步调动学生自发思考自主探究,创新才能成为可能,因为创新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具有探究精神,这也是美术欣赏课要达到的目的。

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过程,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看起来不“美”的作品却被老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正是这些反差,他们渐渐会发现艺术品并不是以画得像不像做唯一标推。有了这些思考以后,学生才会关心艺术到底是什么。在引导学生欣赏具体的美术作品时,应该注意选取不同理念的作品,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路,而不要把学生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里。比如在出示徐悲鸿的作品时,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片赞叹声,而出示刘海粟的作品时,学生则显得茫然不解。这是两种不同的画种,画家运用不同的技法和材料,但是不管哪幅作品画得像还是不像,都务必使学生明白这是画家对自然美的追求。

四.研究基础

美术欣赏教学发展到今天,时间不是很长,成功的经验也并不多,总结经验,是为了坚持正确的方向,使为了更好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继续研究探索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以达到和谐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而努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努力,为祖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

现在,已经有很多专家及教师对美术欣赏课的有效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小学,中学、大学。关于情感体验、审美素质、现状、策略等,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美术欣赏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美术欣赏活动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逐步认识和提高,美术欣赏将成为美术教学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欣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广博学问,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更科学准确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来施行美育工作,使美术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有力助手,成为启迪心智、培养爱心的园地,同时也激发他们热爱祖国民间艺术的情感

清代画家恽寿平写道:“尝谓天下人,不可使人疑,惟画理使人疑而得之。“疑”是指作品要含蓄,能引起人的联想,能发人深思。“使人疑而得之”,就是使人在欣赏中,不仅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思想上也有所收益,而提高了人的艺术素养,这充分证实了美术欣赏是一种认识过程,它符合我们运用于小学美术教育,以便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而且美术欣赏活动虽然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有着不同阶段的认识活动,但是在具体的欣赏过程中,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阶段,又是很难截然划分的。在感性阶段也常常伴有一定的分析、比较、判断等理性活动;在理性认识阶段,也总离不开具体、个别的艺术形象,始终伴随着具体的生动的艺术形象,这一点同科学中的理性认识阶段是不同的。所以,美术欣赏之中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抽象性,但对启迪学生的智慧却有很特殊的作用,尤其是帮助他们认识艺术现象和提高审美能力,有重要意义。经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可通过艺术作品的构图内容、题材形式、表现技法的分析以及创作者的生平、文化背景、艺术主张等方面,及艺术家对画面效果和图式的还原,让学生在艺术欣赏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去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从而不至于抽象或教条的理解艺术、实质性的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五.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1.学校非常重视对课题实验的指导和理论学习,教科室利用书籍、网络,收集积累了大量和课题有关的资料供教师查询,这些资料都可以有效的指导、帮助教师开展课题研究。除学习文献外,还要做大量的调研工作。

2.前期学校已经为课题组添置了相关理论书籍。为了进一步提高课题组成员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一系列评价激励措施,通过细致、规范的考核,对教师的科研工作加以引导、激励、改进、鉴定。对于积极参加课题研究、教改实验的教师,不仅给予物质的奖励,还采取一系列政策上的倾斜。如优先外出学习、优先评优晋级等,使教师获得荣誉感和满足感。在师资培训、经费等方面学校都有意识的向课题组老师倾斜。

3.我曾经参与校级课题的资料的整理与搜集工作,自己常年带多年级美术,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与科研资料,平时善于思考,多读教学论著,有一定的科研与反省能力,保证能按时完成课题研究。

六.课题研究方法及计划

1.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观察、访谈、问卷等方法了解学生对于美术欣赏课的态度和感受。

(2)观察法:采用定期观察和追踪观察方法,了解学生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的发展状况。

(3)行动研究法: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不断及时的解决问题,以对方案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做出正确判断。

(4)案例研究法: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明确进一步方向。

2.研究计划及目标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8—2009.12)搜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国内外美术欣赏课的研究现状,总结其原因。相关书籍:《教育学》、《中国美术鉴赏》 第二阶段:课题论证阶段(2014.2—2014.6)

继续搜集资料,并进行问卷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分析了解学生对欣赏课的态度及期望。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4.8—2014.11)

继续欣赏课有效策略研究,尝试以直观性为主的不同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欣赏方法,以不同层次的作品给学生以不同的艺术感受,总结研究成果,撰写教学论文及阶段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总结推广阶段(2014.11—2014.12)

继续进行有效策略的研究,总结研究经验,完成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上缴结题报告。

3.课题预期成果

(1).通过研究,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热爱,有效的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

(2).通过研究,形成一种新型的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实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标。

《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心得体会 篇7

一、高校开展美术欣赏课程的重要意义

美术欣赏课程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学生较好的美术欣赏能力, 提高艺术品位。不同的美术作品可以传达出不同时代的呼声, 让高校学生接触较多的美术作品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 近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的情感世界。例如, 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 画家在颜色选择上和线条勾勒上都充分展现了饱经沧桑的父亲的面孔, 不仅体现出父亲的淳厚质朴, 勤劳善良的农民特有的品质, 更重要的是可以起到发人深省鹅效果, 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感受到父亲的不容易, 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还有很多美术作品, 在表面来看作品创作的美术技巧, 是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并充分运用的, 作为非美术专业的高校大学生更要看到更多作品背后画家要传达的某种信息。只有这样, 才能在美术欣赏中受到鼓舞, 渐渐地培养其学生的爱国思想、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顽强的斗志等, 培养起对生活的热爱。

美术欣赏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起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欣赏到古今中外的优秀的美术作品, 通过教师的引导, 帮助学生掌握美术欣赏的真正含义, 讲作品集中进行对比, 品味到美术创作的意义。在整个美术欣赏过程中, 学生充分感受到美术作品的魅力, 无形之中丰富了审美知识, 建立起了正确的审美观念。

美术欣赏课程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美术想象能力和美术创作能力。美术欣赏课程可以引导学生将画家的生活背景、时代特色和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 开展美术欣赏课程能够将学生潜在的美术创作能力激发出来。对于高校学生来说, 可以将美术创作技巧结合起来, 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除此之外, 可以说高校的美术欣赏课对整个美术事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意义。

二、高校开展美术欣赏课程的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教育制度的变革, 学校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的开展, 注重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但是现阶段的美术欣赏课程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其中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是考试评价制度不够完善, 很多高校最终的考核制度违背了开展美术欣赏课程的初衷, 使得学生盲目的死记硬背, 单纯的为了考试得学分而学习, 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另外, 教师的教学观念较为落后, 不能将素质教育和美术欣赏的关系权衡一致, 使二者在很多情况下完全脱钩, 达不到相应的教学目的。还有学生的认识不够到位、学习方法不当、学校领导不够重视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导致了这样的教学现状。

高校美术欣赏课程有着独特的课程特点, 主要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实现对艺术创作的解读, 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由表及里、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一个过程。美术欣赏课程与美术专业的技能课程是不一样的, 该课程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需要教师对技法教学、色彩分析、美术鉴赏等多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高校美术欣赏的对象主要以绘画、工艺作品、雕塑和建筑艺术为主的, 所以在教学课程的设计和教学目标的确立上都应存在一些差异, 然而在真正的课堂教学内容涉及上却达不到这一点要求。这也就是说, 很多高校在这一课程的设计上对该课程的重视度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需要相关教育者把握好课程的教学方向, 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三、高校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方法探究

教学方法的正确与否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需要教师找准教学切入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 在此基础上深化教学目标。目前, 一个很大的不足在于很多高校将此课程作为选修课, 由美术专业教师给非美术专业学生进行授课, 很多教师用专业术语进行作品的解读, 学生听不懂, 难以培养起学习兴趣。对此, 教师应该注重课堂氛围的烘托, 选择幽默诙谐的语句进行授课, 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讲解。

教师应该注重美术欣赏作品的选择, 首先可以结合不同时期美术作品的特点进行选择, 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美术的发展成就是不同的。例如,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诞生的一系列的美术作品《大卫》、《蒙娜丽莎》等, 这些作品充分代表着以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一群人的人文主义意识。由此对美术作品的整体特点进行解读, 他们比较注重塑造人的形象, 关注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

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应该过高, 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美术作品鉴赏能力, 从美术作品的直观视觉形象、艺术风格特色、创作背景、以及构图色彩等角度进行分析。只有学生掌握了美术欣赏从哪几个角度进行, 才能指导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提高。

除此之外, 教师应该合理把握教学内容的设计, 切忌欣赏内容过多、欣赏深度过大、欣赏时间过长等, 教师应当适时进行总结对比。

结束语:

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欣赏课程是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 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 提高对美术欣赏的重视度, 不断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美术作品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鹏.美术欣赏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作用[J].美与时代 (中) , 2011 (08)

[2]曹冰.浅谈美术欣赏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J].现代教育科学, 2007 (04)

[3]王晓白.普通高校美术欣赏课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1 (12)

[4]程波涛.高校美术欣赏教学三论[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06)

儿童欣赏抽象绘画的案例研究 篇8

摘 要:美术欣赏是小学美术教育中重要的活动之一。抽象绘画的欣赏可以使儿童充分地感受美、表达美。以小学美术抽象绘画的欣赏作为切入点,通过阐述人们普遍对抽象绘画欣赏的错误理解和儿童在进行抽象绘画欣赏时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分析儿童可以进行抽象绘画欣赏的成因,旨在通过对抽象绘画的欣赏使学生在欣赏活动中更好地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美术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抽象绘画;欣赏;普遍性;差异性;成因

抽象绘画作为现代艺术的一部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和接受。在小学美术教材中,有关抽象绘画的内容以及欣赏作品越来越多,但是学生对抽象绘画作品的理解和欣赏可能还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教师也没有过多地挖掘抽象绘画在欣赏活动中带给学生的价值。

一、人们对儿童欣赏抽象绘画的误解

我国建立美术教育体系以来,无论在美术创作上还是美术欣赏中,几乎都是以具象美术的教育内容为主要特征,很少会把焦点聚集在抽象艺术,尤其是对儿童来说。笔者查阅中国知网1996年到2016年中关于美术欣赏的文献共4677篇文章,其中关于抽象绘画欣赏的文献为110篇,仅仅占2.3%。关于抽象绘画欣赏的研究,人们是从近几年才开始关注,但是聚焦到儿童欣赏抽象绘画的研究还是比较少见,人们为什么对抽象绘画会有如此“偏见”,分析如下:

首先,人们认为抽象艺术是消极颓废的。严明在《美术教育中从具象到抽象的变通》中指出:“美术教育长期以具象美术教育为主,后来关于对抽象美术的传播亦有误导,认为凡抽象的东西是任意而为的,只注重到其消极颓废的一面①。”由此可见,抽象绘画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隐喻的画面表达,让人们一直认为这是消极颓废的。

其次,人们认为儿童欣赏不了抽象绘画。对于儿童来说“抽象艺术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并且会多方面人为地将抽象美术排斥在美术教育之外②。”因为在成人眼里,抽象绘画都看不懂看不明白,那么对于心理认知尚浅的儿童来说,欣赏抽象绘画简直就是在儿童审美培养教育上的拔苗助长,儿童只要学会欣赏具象绘画就足够了。尽管后来人们抛开对抽象绘画的成见,但人们认为对于儿童来说抽象艺术还是不可及的。

二、儿童欣赏抽象绘画的案例分析

儿童一时之间看不懂抽象绘画是否能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儿童停留在抽象绘画作品前思考是否更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带着种种疑问笔者选取了冷抽象代表画家蒙德里安的《开花的苹果树》《百老汇爵士乐》和热抽象代表画家康定斯基《构图4号》《即兴7》《几个圆形323号》《即兴》的共6幅作品,在北京市海淀区某小学对低年级5名学生、中年级5名学生和高年级5名学生做了关于抽象绘画欣赏的访谈。

(一)儿童欣赏抽象绘画的普遍性

1.欣赏前的不自信

学生对抽象绘画的欣赏不自信,表现为学生欣赏时不敢很直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学生因为不能直观的看出作品想要表达的东西,所以在访谈的时候,有些学生总是不能很大胆地表达出来,当笔者和他说明在欣赏的过程中没有对与错,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就可以了,学生才放下心中的戒备,大胆地进行表达,这个现象在高年级更为普遍。

2.欣赏初的排斥现象

学生在最初欣赏抽象绘画的时候会出现一个暂时的排斥现象。每个学生在欣赏第一幅抽象画的反映与后面几幅相比都是较迟疑的状态,性格内向的学生会沉默不语表现出思考的状态,性格外向的学生会发出“额……嗯……这个……就是……”等象声词,甚至有些活泼好动的男孩还会说“这是什么东西”,然后想要跑走的现象。陈正雄《抽象艺术论》中提到:“当观赏者初次观赏抽象绘画时,犹如一个出世后第一次看到大海的幼童一样,对浩瀚深邃的海洋与雄伟无比的巨浪会感到震撼惊心。在视觉上未曾有过这种经验,所以初次观赏抽象绘画时会顿觉莫名其妙,不知所云了③。”但是随着访谈的继续,学生们的思维越来越丰富,从最开始的排斥状态逐渐进入到一种享受的状态。

3.欣赏时内心的美好愿望

虽然上面提到学生会有排斥现象,但是笔者发现,学生对于自己相对来说看不懂理解不了的作品也在心中寄有美好的现实愿望。例如,在对《开花的苹果树》进行访谈的时候,学生会回答“因为我感觉作者从一棵苹果树中让别人感到希望,所以我很喜欢这幅作品”;还如另一个学生回答“因为我觉得从这幅作品中能看出树很茂盛,很有生命力的感觉,所以我挺喜欢的”;对于这幅作品笔者站在成人的角度预设的时候,认为学生大部分不会喜欢,因为这幅作品没有很具象的造型,也没有很明亮的颜色,但是意外地发现学生会因为作品能表达美好的愿望而喜欢,而这正是源于孩子们内心对世界美好的愿望。

综上所述,儿童对于抽象绘画的陌生和不熟悉,儿童在进行欣赏时的不自信不敢说,都是源于儿童平时接触抽象绘画的机会太少,但是从访谈中也能看出,虽然儿童在欣赏初会对抽象绘画有着短暂的排斥现象,但是如果给予儿童更多的耐心和引导,让儿童慢慢放下内心对抽象绘画的戒备,儿童非常容易就能投入到抽象绘画的欣赏当中。

(二)儿童欣赏抽象绘画的差异性

1.认知方面

“认知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观察,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心理活动④。”人类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先是通过感知觉,“感知觉是进行审美活动的基础,也是产生美感的初步⑤。”通过访谈,笔者发现小学生在认知方面具有以下差异:

(1)低年级学生的表达都是单个的物体

(2)中年级学生的想象力极为丰富

(3)高年级学生表达时有情境感、空间感

以《百老汇爵士乐》的欣赏访谈为例,低年级学生在欣赏抽象绘画时的表达都是单个的物体,他们大多回答的都是“格子”“线”“长方形”“黄色”等,仅仅是直观看见的造型,而没有联想和想象;而中年级学生第一眼看的时候就进行了想象,回答大部分是“好像停车场,还有很像车的俯视图的方块”“感觉也没准是条河,这些小方格都是船”等;高年级学生表达时有情境感和空间感,他们的回答有“很多小线条和方块,感觉像马路上有好多车,来来往往的”、“有点像蚂蜂窝一样,一格一格的摞起来”、“像一个走廊似的,有好几扇门延伸进去”。可见,学生在对作品的认知理解上是随年级而不断上升的。

2.情感方面

《简明心理学辞典》中的解释为:“情感,亦称感受,一般指对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和感受⑥。”

(1)理解作者的情感

由于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发展还不完善,他们几乎认为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就是画面中他们第一眼直观看到的东西;小学中年级的学习开始有对情感的培养,所以学生在理解作者情感的方面呈现出一种试着去理解的状态;而高年级已经具备理解情感的能力,他们能从画面中的美术语言进而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

(2)个人对画的情感

低年级因为在对情感的理解上还比较欠缺,更多的是直观的理解,所以低年级学生对于抽象画的喜好更多取决于这幅作品的美术语言;中年级的美术教材在内容上已经涉及抽象作品,所以学生在理解和对于抽象绘画的情感上不是很生疏,中年级学生能通过作品想表达的寓意而判断对这幅作品的喜好;而高年级学生能联系到作者在创作时想要表达的情感,也会联系这幅作品折射出的生活中的一些美好的愿望,联系自己和他人的情感。

三、儿童能够欣赏抽象绘画的成因

(一)抽象造型能够激发儿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具象作品往往是很写实地表现一个人、一个物或一个场景,儿童在进行欣赏时能很容易的看出来画面中表达的是什么,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儿童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联想与想象,同时也容易造成欣赏课堂上的沉默现象。但是儿童在欣赏抽象绘画的时候就不会出现想法相似思维受限的现象,笔者在对不同年级的儿童欣赏同一幅抽象作品进行访谈的时候,发现儿童的表达没有一个相同的,并且出于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儿童也会很愿意倾听别的同学的想法并且分享自己的看法。

(二)作品中蕴含的感情能够感染儿童的内心

“凡抽象的几何形态, 本身并不具备感情的特殊性, 当人们以美的旋律把它们组合成一个艺术整体时, 就产生了感人的力量。”⑦儿童在欣赏抽象画的时候通过联想和想象能够间接的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并且也能赋予自己对作品的情感,从而感染儿童激发内心对生活、对世界的美好愿望,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抽象绘画的情感理解会越来越深入。

(三)画面美术语言相似能够使儿童建立自信

儿童画面中的美术语言经常是幼稚、笨拙的抽象符号,线条、色彩以及造型常常带有强烈的抽象效果。而抽象绘画画面中的美术语言也是很笼统、不具体的造型。所以抽象绘画与儿童画从作品呈现的美术语言上来看是十分相似的,因而拉近了儿童与大师之间的距离,当儿童在欣赏抽象绘画的时候,儿童会因为画面中简化、概况的造型认为这样的作品很熟悉,从而帮助儿童建立绘画的自信心,拉近儿童与绘画之间的距离,让儿童更好地享受绘画带来的乐趣。

综上所述,抽象绘画对儿童思维创作和欣赏想象上有独特的优势。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应该更好地了解不同年级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的普遍性差异性,根据不同年龄层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抽象绘画的欣赏,从而面向全体学生更好地激发美术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注释:

①严明.美术教育中从具象到抽象的变通[J].长沙大学学报,1996,(04):73.

②严明.美术教育中从具象到抽象的变通[J].长沙大学学报,1996,(04):73.

③陈正雄.抽象艺术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4.

④徐晓亮.美术欣赏教学与学生认知过程的实践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5,(13):152-153.

⑤沈逾白.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调查与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沈逾白,2012.

⑥黄希庭.简明心理学辞典[M].台北:国家出版社,2005.381-383.

⑦马骏.从古代工艺美术看东西方抽象艺术的融和[J].广西轻工业,2007,(03):87.

作者单位:

《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心得体会 篇9

运用影视教育资源优化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影视教育资源,就是指在教育教学上可应用的影视信息资源.美术欣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形式,在学生中开设美术欣赏课,让学生在欣赏名家作品的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认识美、适应美术教育的.要求.影视教育资源在大学美术欣赏教学中的运用,具有传统教学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可以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作 者:文笃志 作者单位:宜春学院,江西,高安,330800刊 名:电影文学 PKU英文刊名:FILM LITERATURE年,卷(期):“”(22)分类号:G64关键词:运用影视教育资源 优化 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浅论影视传播在高校学生党员

儿童美术教育 篇10

一、名词解释

1.简约:1.儿童画中对原物作了大幅度改造之后的形象,具有最大限度的简单明了性的完形。

2.X光式:2.儿童在绘画中处理人和物之间以及两个物体完形图形问题时会简单地将双方重叠在一起,使它们之间形成一个同属于双方的部分,产生了类似于X光式的图画,给人以事物之间一种透明的感觉。

3.儿童美术语言:就是幼儿自己创造的视觉的或造型的符号系统,它是幼儿创造的诸多符号系统中的一种。

4.自然教育: 4.适合人的本性的教育。如儿童美术的自然教育就是让儿童到优雅的环境中去,在游戏艺术活动中自由发挥,以提高幼儿的观察力、认识力、创造力和表现力等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填空题

1.学前儿童所从事的美术活动从内容上分:绘画 手工 欣赏。

2.儿童美术的特征和表现方式包括九个方面问题:

图形的选择和组合 避免图形的重叠 图形独自的界线 图形的融合水平—垂直关系的处理 事物之间关系的处理 动态的表现 透视 色彩

3.视觉艺术处理是人类经验中其他领域所无法触及的一个方面,那就是视觉形象的审美思考。

4.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个体性目的包括:创造视觉艺术的目的欣赏视觉艺术的目的、评价视觉艺术的目的三方面。

初中美术欣赏课的实践研究 篇11

[关键词]初中美术欣赏课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20066

初中美术欣赏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为此教师应该充分挖掘美术欣赏课的内容,充分发挥美术欣赏课的作用,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的提升。

一、初中美术欣赏课的作用

初中美术欣赏课的作用是通过欣赏课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美术作品的兴趣,强化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通过挖掘欣赏课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提高学生对于审美客体的情感感受能力,强化学生对于审美客体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如何上好初中美术欣赏课

1.把握好美术欣赏教材的同时挖掘美术欣赏资源

美术欣赏教材精选了优秀的美术作品,是教师进行美术欣赏课的重要依据。为此,教师需要不断挖掘教材,深入把握教材中入选的作品,备好课,并广泛通过多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的认知,深化学生对美术作品的了解。例如,学习《清明上河图》时,笔者首先对教材中关于《清明上河图》的介绍进行了分析与备课,然后利用互联网搜索了《清明上河图》作品及文字介绍,以及《清明上河图》的相关社会背景与技法特点,并利用网络下载了《清明上河图》的相关研究史料,以及与西方绘画对比的文章,在教材解析的基础上大大丰富了《清明上河图》的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加强讲解力度

教学经验表明,在欣赏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组织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教师在美术欣赏课上应该充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解析作品,谈谈自己的认识。此外,在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之余,教师也不能忽略了必不可少的讲解。因为很多时候学生的解读方式与作品可能会存在着偏差。比如,在欣赏《在激流中前进》的油画作品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内容与主题。学生在经过一番思考与探究之后,纷纷提出作品赞美了船工冒着生命危险与黄河的浊浪拼搏不息的观点,却在此思维之中止步不前。为此,教师因势利导,对作品所表现的百折不挠和奋勇不息的劳动人民伟大的拼搏精神进行了解读,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根源,就在于劳动人民的勤劳与勇敢,拼搏与奋斗。这样一来,学生在自主探究之余,就补充了美术欣赏中自己认识上的空白,加强了对作品的理解与认可。

像《在激流中前进》这类的作品比较浅显易懂,因此学生能够通过观察与欣赏有一个自己的认识,但是也有些作品是晦涩难懂的,学生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与理解能力难以理解与欣赏,这就更需要教师加大讲解力度。比如《哭泣的女人》,学生无法理解与读懂,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从立体派画家的造型特色以及色彩结构的设计等方面加以补充讲解,让学生明确画家是通过抽象的表现形式,以及独特的画面构成载体,来反映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思想意识的。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不要轻易摒弃直接讲解的教学方式,这样,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讲解结合,就可以快速提升学生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3.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强化交流

美术欣赏与文学欣赏一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如果学生仅仅从自身的认知出发进行作品解读,那么得出的结论是片面的,单一的,而学生之间加强交流与讨论,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則可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学生对于作品的欣赏就会更为多元化、立体化。为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有益的启发,感受艺术的多样性,了解多元文化。例如,在教学《维纶多夫的维纳斯》时,学生对这个作品有着不同的认识。为此,教师给出了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交流想法。一些学生认为这个雕像人物十分臃肿,并不具备美感,为何要取名为维纳斯?另一些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这个雕像作品代表了一种生命力,是一种自然崇拜、母性崇拜。几分钟的时间内,学生纷纷抒发了自己的想法,促进了美术欣赏交流,也加深了对雕像作品的理解。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性学科,却不仅仅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与哲学、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文学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美术鉴赏课则要求学生具有广博的文化素养、丰富的实践和较高的审美眼光,同时要求教师要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要熟悉教材和学生,还要求教师不断猎取广泛的知识,熟练运用优质的教学资源,最终,使中学欣赏课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达到和谐的教学效果,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为此,教师需要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不断充盈自身,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艺术修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葛敬波.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应对实践研究[J].吉林教育,2012(4).

[2]常付合.搞好综合教学 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19).

[3]段先出.初中美术鉴赏课程中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3(22).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美术的概念和种类。(2)幼儿美术活动的特点。

(3)绘画的年龄特点以及绘画中的特殊表现。理解:

(1)幼儿各年龄班美术教育的目标:小班、中班、大班的幼儿对美术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

(2)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常用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幼儿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2)通过线条、形体、色彩等要素初步感受并喜爱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和内容美。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幼儿绘画中的特殊表现;发展学生有个性的表现能力,并把所学色彩知识大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2)教学难点: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设计的常用方法;突破学科本位,建立美术、音乐、文学问的彼此联系,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三、教学方法:

(1)通过启发和诱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并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

(2)在美术绘画方法中主要运用“示范讲解法”,这是美术活动中最常见的教学手段,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

(3)学生的学法主要有“讨论法”,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学生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的讨论,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法”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艺术的门类包括戏曲、舞蹈、音乐、美术,以及电影、电视广播等艺术。他们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各不相同。那么美术 在我们身边扮演什么角色?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美术?

(1)美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几乎时时处处都有美术,它在社会中应用广泛。例如:建筑、工商业、服装、居室设计等都离不开美术。A:日用品(例茶杯、壶、炊具、餐具)的造型审美。B:机械制造专业,机械零、部件图的绘制、识读,零、部件的设计不仅要符合标准,实用,还应美观好看,(尤其是外部表面的零、部件)。C:交通工具:汽车等色彩与外观审美。D:商品包装外观 E:广告业的装饰装潢。都需要有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有较高的审美修养。

(2)对审美水平的提高、性情的陶冶、情绪情感的引导、形象思维的训练、感知能力的促进等多个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一)美术的概念。

作品展示与分析:教材插图:一幅是梵高的《向日葵》,一幅是西班牙画家米罗的作品 《人投鸟一石子》。旨在向同学们展示美术的魅力,使同学们对“美术”概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1、先简单介绍画家的情况后,请学生自己说说看到了什么,有意识地将有关颜色和线条等造型元素的探讨引入学生的视线,让他们说说对画中一些颜色和线条的感受。

2、在你生活中都接触过哪些美术作品?

3、有人认为美术教育对幼儿可有可无。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1)启发学生了解画家运用的是一种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2)如:油画、壁画、浮雕、陶瓷玉石雕刻等等。

(3)幼儿美术教育和幼儿园其他学科教育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彼此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例如,常识、语言等教学为美术提供了认识、理解事物的基础,而美术活动所反映出的内容反过来又对其他学科起着重复、巩固和提高的作用。美术是指作者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出可视的、静止的、平面的或立体的形象,表现其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感受、信仰、生活理想和美好追求。

(二)美术的种类 美术主要包括:

1、绘画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

绘画: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

从地域看,绘画可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洋绘画 从工具材料绘画可分水墨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从题材内容绘画可分人物画、风景画、静物画、动物画等。

从作品形式分,绘画可分壁画、年画、连环画、漫画、宣传画、插图等。中国画又称水墨画,是东方绘画体系的主流。

油画是西洋绘画的代表,它是世界绘画艺术最有影响的画种;传统的油画家采用焦点透视法作画。

2、雕塑

雕塑是用可雕刻和塑造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

雕塑可分雕和塑。雕是从完整而坚固的胚体上,把多余部分删掉、挖凿掉。塑是用具有粘结性的材料连接、构成所需要的形体。

从表现形式来分可分为圆雕、浮雕。

3、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是指日常生活用品经过艺术化处理后,使之具有强烈的审美价值的产品。

我们一般把工艺美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和陈设欣赏的工艺美术。陈设欣赏的工艺美术是指那些摆设、欣赏功能为主的工艺品,以审美为其的首要价值。

4、建筑艺术

建筑是建筑物和构建物的统称。

建筑艺术:指按照没的规律,运用独特的建筑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

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三)学前儿童绘画心理发展阶段研究的有关论述

1、法国儿童画研究者吕凯把儿童绘画分为四个阶段:(1)偶然的写实阶段:又称涂鸦期(2)不完全的写实阶段(3)知的写实阶段(4)视的写实阶段

2、心理学家柏特把儿童绘画发展分为七个时期:

(1)搔笔(2岁—6岁)a、无目的的线画b、有目的的线画c、模仿的线画d、局限的线画(2)线画(4岁)

(3)记叙的象征主义(5岁—6岁)(4)记叙的写实主义(7岁—8岁)(5)视觉的写实(9岁—10岁)(6)压抑(11岁—14岁)(7)艺术的复活(15岁)

3、哥仙修泰纳把儿童画分为五个阶段:(1)错画期(1岁—3岁)(2)图式期

(3)对线及形发生感情的时期(4)想表现得象实物的时期(5)正确地表现形状的时期

4、布莱德拉把“错画”和“空想的象征表现时期”亦即儿童画渐具绘画的形象时期以后,分为三个时期:(1)概念画时期

(2)用线表现画的时期

(3)以颜色构成空间画的时期

5、美国心理学家罗文斐尔德把儿童绘画发展分为五个阶段:(1)错画期(2岁—4岁)(2)前图式期(4岁—7岁)(3)图式期(7岁—9岁)(4)写实初期(9岁—12岁)(5)拟写实时期(12岁—14岁)

6、我国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

(1)涂鸦期(1岁—2岁)(2)象征期(2岁—3岁)(3)定型期(3岁—7岁)(4)写实期(7岁以后)

(四)幼儿美术活动的特点: 作品展示与分析:(1)作品所展现出来的是在用色,笔调方面比较凌乱、抽象;把从外面看不到的而里面有的东西也画出来;有的画桌子把四条腿都画上而且一样长;给花画上眼睛;人的胳膊会很长很长等等。

(2)幼儿心理及生理的发展,决定着幼儿在画画时采取的方法。先画哪里,后画哪里,怎么画?每个小朋友会各有不同。幼儿认为物 体大小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重视程度来确定的。比如,画骑自行车人的腿要比不骑车人的腿要长,因为,腿要用劲。画踢毽子人的腿要比不踢的腿要长,画晾衣服人的胳臂,是根据需要画多长能够着晾衣绳就画多长,不是按正常人的比例去画的。

1、幼儿绘画发展的特点:

(1)涂鸦期(2—3岁左右)属于无目的地乱笔画。这个时期的婴幼儿常常是五个手指头抓着笔(如粉笔、蜡笔等较粗易抓住的笔)在纸上乱涂乱画些杂乱的线条,这是缺少视觉控制的肌肉运动,无明确的作画意图。涂鸦后期,出现简单的目的,但不能成形,不注意色彩变化,常常使用单色笔,偶尔换另一种颜色笔涂画。

(2)象征期(3~4岁左右)象征期是在涂鸦期基础上的进步。其特点是乱线条略有减少,开始有了简单的、不太明确的构思,偶尔也能有意识地画出一个类似某种东西的图像,但这些图像与事物实体没有直接的关系,仅仅是简单的图形和线条的组合,是粗略的、不完全的,往往会遗漏部分特征,没有整体感,结构有时不合理。从色彩上看,此阶段的幼儿画面上颜色的种类通常达到3—4种以上。他们喜欢在每种物像上都涂上颜色,并开始注意按物体的固有色选择相应的颜色涂染,如树叶是绿色、树干是棕色。

(3)形象期(5—6岁左右)形象期是幼儿开始真正用绘画的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描绘周围事物和表现自我经验的时期,也是幼儿绘画最充满活力的时期,在造型、色彩、构图方面较之象征期有了明显的发展。从造型上看,能用较为流畅、熟练的线条表现物体的整体形象,试图将部分与部分融合为整体,并用一些细节来表现事物的基本特征,其结构较合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基本正确。从色彩上看,随着认识能力的发展,他们注意按照物体的固有色来着色。随着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和准确性的提高,他们在涂色时,不仅能做到均匀涂色,而且能不涂出轮廊线。从空间构图上看,这时的幼儿画中形象丰富,开始注意物体的大小比例,但还不能把握住分寸。我们应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阶段,适时地提供不同条件,给予恰当的指导,促使幼儿的绘画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

2、幼儿绘画中的特殊表现:

(1)拟人化。指幼儿把无生命的物体或有生命的动植物画得和人一样,不仅赋予它们以生命,而且赋予它们一切人所具有的特点和本领的绘画现象。幼儿把自己的情感和意识赋予整个世界,使之生命化。同时,他们也觉得自己和它们更亲近,对它们易于理解和交流。(2)“透明”画。指幼儿在绘画表现时,总认为凡是客观存在的东西,都必须把它们画出来,虽然是重叠的两物,但画面上还是互不遮挡,全然不考虑透视的绘画现象。这种透明式的画法,宛如幼儿的视线像X光一样穿透任何东西,所以也称为“X光的画法”。

(3)展开式。又称异方向同存式或视点游走式。指幼儿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事物在同一个画面上表现出来的绘画现象。也即画中的人物、事物由中心向四周或上下或左右展开的画法。

(4)夸张法。指幼儿在绘画中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关心的事物、认为重要的事物画得很仔细、很突出,而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他没注意到的地方却加以忽视和遗漏的绘画现象。幼儿的“夸张”法实际上是他们画其所注意、所关心的事物、忽略了其他部分的“顾此失彼”的做法,是对事物的相互关系缺乏比较和认识的表现,是幼儿自我中心主义在绘画领域中的表现。

(5)基底线。幼儿往往在画纸的底部画出一条长长的线条作为地面的标志,把整个画面分成地上和地下两部分,所有地面上的物体都在基底线上排列成一排,表示这些物体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上。注意:幼儿阶段是不需要“绘画技法”的,幼儿有自己 “无师自通” 的学习方式和“天生”的创造能力和条件。我们成人特别是教师和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尊重孩子的心理发展和自然“天赋”,重视利用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去教育儿童,别干“统一”画法,抹杀孩子个性的傻事。

3、绘画工具和材料的认识和使用。多样化的工具和材料能激起幼儿的操作欲望,引起绘画的兴趣 工具的种类:有油画棒、蜡笔、彩色水笔、彩色铅笔、毛笔、油画笔、棉签、彩色粉笔、印章、水墨、水粉等。材料是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学习、创造的中介和桥梁。生活中的材料更易引发幼儿浓厚的兴趣,激起创作的灵感。如:树叶、线、纸、海绵、瓶盖、玻璃球、等等。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身心发展水平不一样,在运用同一性质的材料时的目标和要求也是不相同的。

(1)要让小班幼儿觉得绘画原来就是“玩”游戏,绘画工具简便易操作,材料是身边熟悉有趣的,其实孩子们的小手就是一种简便、有趣的绘画工具,有趣的手指画经过掌心、手指肚的变化,再用彩笔添上一些辅助的成分,进行简单的装饰,孩子们更是兴趣十足。

(2)对于中班幼儿来说,丰富的操作工具和材料可以激发幼儿主动 探索的愿望。彩色水笔是孩子最爱用,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种绘画工具。许多幼儿总喜欢在手、脸、桌、椅上画,这些多彩的圈圈、线线给他们带来了无限的满足和快感。油画棒又短又粗,便于掌握绘画方法,是中班幼儿首选的绘画工具。他们还可以用棉签、竹签、纸团、树叶、粉笔、毛线等材料作为幼儿的绘画工具,让幼儿学习选择利用这些工具来绘画,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学习主动性,而且使幼儿对绘画技能的掌握更快,更能表现出幼儿自己作品的特色来。

(3)大班幼儿多用素描、水粉等工具材料:为了让幼儿有更多的学习机会,更好的掌握水粉画的色彩、色调、构图的布局,以及怎样握笔、添笔、运笔的基本技能掌握。我们注重引导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

小班:报纸撕贴纸盒画〈机器人〉手掌拓印〈春天的色彩〉 毛线拖印〈风筝〉棉花、布料拼贴〈帆船〉。

中班:海棉蘸色画〈春天的梦〉 沥粉画〈艺术盘〉 纸盒装饰立体画〈脸谱〉 报纸立体画〈水果娃娃〉 大班:硬纸壳宣纸立体画〈魔法面具〉 卵石彩绘〈动物园〉 塑料瓶彩绘 玩偶之家〉 口罩彩绘〈我的大嘴〉

四、幼儿美术教育常用的方法:幼儿绘画教学的方法是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绘画教育目标,在绘画活动中具体运用的方法。方法使用得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绘画的效果。结合案例分析各方法: 观察法含义:是指启发幼儿观察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以及事物间的空间位置、相互关系等,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是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最基本方法。观察法可以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分析:

1、观察时,可以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包括用眼看、用手摸、用鼻子闻及用动作模仿等。如绘画“调皮的小猴”,教师不仅可以组织幼儿去动物园参观,还可以在参观后引导幼儿用动作模仿猴子调皮的各种表情、姿态等,这样更能激起幼儿创作的欲望。又如泥工活动“刺猬”,教师除了引导幼儿观察事物的外形特征,还可请幼儿轻轻触摸刺猬的刺,加深感受,获得更深刻的印象。

2、观察被看作是美术活动的基础,没有观察就谈不上分析。如“节日的街道”欣赏活动,幼儿通过视听器官一下子就能感受到节日的热闹与喜庆。但这种气氛是从何而来的呢?必须引导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如远处的天空飘着彩色汽球,周围的树枝上挂满了灯笼,广场中间摆放着鲜花,四周插着彩旗等等,从而更深刻地感受理解热闹与喜庆,产生审美的愉悦体验。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通过观察幼儿和与幼儿的交流,找出幼儿的兴趣点。同时,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从幼儿 感兴趣的方面入手,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引导幼儿亲身体验,感受现实世界的运动感、力度感、节奏感以及和谐感等,形成幼儿对这些特征的敏锐的选择能力,防止幼儿对一些东西视而不见或者走马观花,使幼儿不断地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此外,教师还应重视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感受美术创作表现的多样性,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范例演示法含义:范例是指用来向幼儿演示的直观教具,如图片、模型、画册、教具、实物以及教师画或做好的样品等。范例的运用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具有很大的作用,可以帮助幼儿认识和表现对象的形状、颜色、结构以及细节,也可以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对范例的要求:(1)形象明确、清晰,能够反映事物的基本特征,篇幅要大一些,使全班幼儿都能看清楚。(2)富于美感,有一定的艺术水平,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与情感。(3)描画方法和制作方法易于被幼儿所理解和接受,在绘制程度上是大多数幼儿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在使用范例中应注意的是:(1)要对范例有明确的使用目的。(2运用范例要和示范、讲解相结合,因为幼儿不仅看范例,还难以知道它的绘制过程。(3)有时,范例应有一定的数量,能从各个角度反映事物,启发幼儿的思路也为其创造性地表现事物提供借鉴和参照。(4)正确处理好运用范例和创造表现的关系。范例是为幼儿学习提供的参照物,而不能机械划一地作为统一的范本,要求幼儿画和做的范例有所不同。(5)要掌握好出示范例的时间。一般在交待课题后才出示范例,在上课前可以用白布或白纸将它们遮盖好。(6)范例并不是每一节课都使用,在教师的影响下,幼儿的观察力越强,表象积累越丰富,技巧越熟练,他们的创造性就越强,而范例的地位就越小。相反,美术活动中创造的成分越少,利用范例的机会就越多。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一切机会让幼儿亲自观察,丰富感情,提供想象和创造,补之以适应得范例,为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发展创造才能提供条件。演示:是教师或幼儿把进行美术活动的过程显示出来,使幼儿对步骤方法有所了解,以利于他们再直接模仿的条件下更好地掌握技巧。演示要求:动作熟练连贯、节奏速度适中、线条清晰流畅、想象准确优美。种类:分步演示、连续演示、局部演示、对比演示、反复演示、归类演示。游戏练习法含义:游戏练习法是指通过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在愉快、积极的状态下学习美术技能,把视觉形象改变为视觉——运动形象,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分析:游戏练习法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它的使用是 灵活多样的,游戏性的命题、游戏化的练习方式、对美术成果的游戏性处理以及美术活动中游戏性材料的使用等,都可以把美术和游戏结合起来。如“吹泡泡”、“煮元宵”等游戏化的命题,能提高幼儿绘画的兴趣;如“装饰背心”,每不幼儿穿上纸做的背心,用水粉颜料在其他小朋友背上画。这种绘画方式的变化,使得幼儿学习的兴致很高。有时教师可以在美术活动中运用谜语的趣味性,增加游戏的成分,巩固绘画的技能。如教师出一些简单的谜语,让幼儿把谜面简单迅速地画下来。如“星星点点朵儿小,黄色小花缀细条,不要嫌它不火红,春天一来它报到。”(迎春花)。另外,喷洒画、泡泡画、滚画、印章画中牙刷、吸管、玻璃球、各种水果做成的印章,这些材料本身就给了幼儿极大的兴趣,激励了他们参加美术活动的热情。

语言指导法含义:语言指导法是指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教师要运用积极、有效的语言,培养幼儿对于美术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使他们善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内容:(1)用和蔼可亲的语言,营造幼儿创造的氛围(2)运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让幼儿理解创造意图(3)运用激励、鼓励的语言,激发幼儿创造信心(4)运用启发探索的语言,引发幼儿创造动机。分析:在他们幼稚的心里,世上的一切物质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喜怒哀乐的,在语言中经常采用拟人比喻的方法向幼儿阐明创造意图,这种方法可以让绘画内容与幼儿生活连接,使他们产生丰富的想象、创造。当我把蜜蜂比作“蜜蜂宝宝”时,幼儿会让它们害羞、哭泣,和蝴蝶、蜜蜂做游戏等。当我把花儿比作“花姐姐”时,幼儿会把它们比作花房子,给“蜜蜂宝宝”遮风挡雨。在想幼儿讲述创造意图时,将讲述的语言精简成以动词、名词为主的句子,并将动词、名词以象声词、叠声词的形式出现,不仅有助于幼儿理解创造意图,更有助幼儿浮想联翩。

(五)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分层次目标 目的和目标的关系:目标是目的的具体化

1、心理层次的目标

分为审美感知目标、审美情感目标和审美创造目标三大类。

美术教育的审美感知目标:培养学前儿童丰富而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美术教育的审美情感目标:激发学前儿童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丰富学前儿童对形式和内容及其风格的体验。

敏锐的感知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感情的重要手段。

美术教育的审美创造目标:培养学前儿童的艺术创造力。美术的核心在于创造。美术教育中的审美创造主要培养儿童通过美术操作活动体验美的模式,懂得表现自我,表现生命。年龄层次的目标

⑴3岁—4岁(小班)儿童美术教育目标

①欣赏教育目标

②绘画教育目标 ③手工教育目标

⑵4岁—5岁(中班)儿童美术教育目标 ①美术欣赏教育目标 ②绘画教育目标 ③手工教育目标

⑶5岁—6岁(大班)儿童美术教育目标

①美术欣赏教育目标

②绘画教育目标

③手工教育目标

幼儿美术教育年龄阶段目标具有特点:

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对3岁—6岁年龄幼儿的不同层次的要求。

2、充分的考虑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幼儿自身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的指导下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3、为单元目标和具体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指明了方向。

(四)幼儿园儿童绘画造型的基础练习

1、线的练习

线是点运动所造成的轨迹,是一切造型表现的基本要素,也是幼儿从涂鸦开始进入绘画世界的途径。线的构成练习,通常以直线和曲线为主。

儿童最原始的,用以表现思想的图画是从线开始的

2、线条的内容

表现线的力度和方向的直线与曲线 重力线和悬浮线 旋转、重叠的线 生长和构造形成的线

3、形的感觉

形状是由点、线、面积、体积等要素组成的。(1)圆和圆的组合(2)方形和长方形(3)部分与部分的组合和融合

4、色彩的感觉

色彩是造型艺术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形状与色彩的结合对于创造绘画是必需的。(1)基本色训练:对年龄小的儿童可以先从认识原色红、黄、蓝开始(2)认识间色:绿、橙、紫。(3)认识无彩色:黑、白、灰。(4)学会辨别深色和浅色、冷色和暖色:年龄稍大的儿童学会调色时,在纯色中加一点白色或黑色,就可以使颜色变浅或变深(5)背景色和主题色(6)用色彩表达自然界(7)色彩的情感(8)色彩的装饰

5、材料的体验

由于每种材料都有其不同的特性,会给儿童带来兴趣和快乐,也是激励儿童创造性的手段之一

一是视觉的材料感练习,一是触感的材料感练习(1)手指画:(2)吹画(3)蜡笔画(4)彩色铅笔画(5)彩色水笔画(6)水色画(7)水粉画(8)水墨画

6、装饰与美化

⑴线的游戏:用一根曲线像散步似的,由画面的某一点开始,顺着手的运动方向,自由的转动,组合成一幅曲折交叉的形态。⑵线和色的自由分割:用垂直线,水平线,斜线的排列与组合自 由分割画面,利用其互相间所产生的和谐与美的效果,给视觉产生美的感受。

⑶方形的结合:方形有长方和正方之分。它们都由水平线和垂直线组成。

⑷三角形的组合:三角形三根直线所围成的一个形态。当三角形的底边与画面的水平线成水平时,具有稳固的感觉。⑸圆形的组合:圆形是由曲线组成的一种基本形态。它的空间具有充实、圆满及向外扩张的感觉。

⑹图案装饰:运用简单的图案花纹,如点、圈、线(直线、曲线、折线、水波线)、几何图形、民族传统花纹,在不同的纸形上装饰。⑺日常用品装饰:引导儿童观察生活中的工艺品。(五)幼儿园不同年龄儿童绘画的各种呈现

一、小班

1、线的产生:线条是儿童画中最基本的陈分,线条也是人们用来表现二度空间最简单的式样

2、圆的世界:圆形产生于手的旋转运动,就像胳膊围绕着肩旋转形成的圆形轨迹一样,圆没有方向、没有棱角、是最简单的视觉样式。鲁道夫认为:当儿童处于圆形式为主的阶段时,他还根本不能分辨形状。因此,对于这些儿童来说,圆圈并不代表圆形性,而是代表某个具体事物的性质。

3、二维空间的影响:从儿童最初的画面来看,他们所观察到的物体基本上是通过二维空间形式出现的。没有前后、上下、远近之分,不能区分物体的立体性。而常常是一个用轮廓线包围着的物体的表层面,正、侧面混杂在一起。

4、教育的作用:

(1)儿童绘画的发展是与儿童认知发展同步进行的

(2)儿童对形状轮廓的掌握,是按照儿童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前进的

(3)儿童是学习的主体

(4)教师必须根据儿童对形象轮廓知觉掌握的规律,设计各种课题

5、形象轮廓线的发展:

(1)阳光放射式样发出的光线往往是由直线构成的

(2)以平面为主的表现方式是小班儿童的主要特征,但必须加 强培养空间观念,这方面泥工、积木、结构游戏对加强三维空间概念是最适宜的手段

(3)各种感官的综合运用,能加强儿童对物体的印象

二、中班(4岁—5岁)

符号性表象能力的发展是这个时期儿童画的重大特征: 线条:线条仍然是这个时期儿童中最基本的成分,直线和横线是他们普遍运用的,用它画出人、树木、房屋等各种物体。形状:儿童把握的是事物的粗略结构特征,以二度平面表现物体的空间。一方面力图反映他自己所注意到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添加了自己内心的主观图式。

大小、方向:儿童通过视觉已经能够区分别大小,但在儿童的画面中,大小的准确性程度却很低。中班儿童,已经注意到在组合一个整体时的大小比例关系。

色彩:早期儿童的发展,形状先于色彩。4岁儿童开始对颜色发生兴趣,他们会对视觉有强烈感染力的色彩进行选择,不再使用单色画。黄、绿、棕、紫、黑等颜色是这个时期儿童最常选用的 想象和情感:色彩和形状的每一种运用,都是用来创造意象 教育的影响:中班儿童画是在以儿童为主体,积极鼓励儿童主动地探索和创造的环境中产生的。每一根线条,每一种形体,都来自于儿童直觉的感知、观察和想象,是他们的探索发现的结果。

三、大班(5岁—6岁)

1、用二度平面表现物体的各个方面:阿恩海姆所说,用轮廓线表现事物适合人类心理状态的最简单的和最习惯的表现技巧,儿童画的空间是通过二度平面表示出来的。

2、基底线的突破—空间表现之一:用纸的底部或者划上一条底线作为地平线,在地平线上一字排列着物体,这种使用基底线的作画方式,是早期儿童画的特征之一。

3、深度关系—空间表现之二:随着儿童认识事物和观察力的扩大,儿童对画面的处理更深入细致。儿童不仅画出物体的表面特征,还希望解剖内部,于是出现了“透明画法”。

4、构图:比较幼儿园中班来说,大班年龄的儿童更注意画面的整体效果。不仅从内容上,画面组织合乎逻辑,具有一定含义,物体之间有相互联系,从形式上也更讲究画面的平衡、对称和统一。

5、色彩:儿童使色彩的范围扩大了。经常用的有:红、橙、黄、绿、蓝、黑、褚、紫等。喜爱运用装饰性色彩,则是这个时期儿童的又一特色。在选择用色时,儿童为了使色彩鲜明,自发的运用冷暖、对比色。活波开朗属于强型孩子,使用色彩明快的颜色较多;胆怯、反应迟钝的孩子在使用色彩上杂乱,举棋不定,喜欢用中性色彩;自信,有主见的孩子喜欢用对比色表示强烈的情感。

6、情感、兴趣、想象:这个时期儿童的泛灵理论思想,即把事物视为有生命、有意向的一种倾向,在绘画中有明显的表现。儿童所以喜欢绘画的原因之一,不仅是因为它的艺术表现,更多的是把它作为一种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种语言。

7、教育的影响:大班儿童画正处在迅速发展阶段,在教室正确的指导下,儿童有可能产生对绘画的兴趣和爱好,并获得较为满意的成绩。

四、课堂小结:

利用范例图片回顾复习所学知识。本课作为全书的重要章节之 一,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幼儿美术教育,美术的相关知识、幼儿美术活动的特点、绘画工具和材料以及幼儿美术常用方法。其中幼儿美术活动的特点从幼儿绘画发展的特点和幼儿绘画的特殊表现两个方面来分析,学生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认知特点理解有限,所以只有了解幼儿绘画的年龄特点及特殊表现,才能进行美术指导。幼儿教育指导方法从观察法、范例演示法、游戏练习法和语言指导法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组织教学活动时选择和使用哪些教学方法没要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来决定,还有考虑活动的性质、教材的特点、幼儿年龄特点等。

五、布置作业:

1、选择几幅幼儿的美术作品进行分析评价。

上一篇:亲子运动会口号一下一篇:市招商局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先进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