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作品赏析课教学

2024-10-19

美术作品赏析课教学(通用6篇)

美术作品赏析课教学 篇1

美术鉴赏课是作为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与分析批评能力的课程,是教学生学习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从感性理解到理性分析,从而获得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与批评能力。鉴赏是要求学生能够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并能够以个人的体会、知识、分析美术作品的美术现象。批评能力是在对作品感受的基础上,并建立一定的美术鉴赏标准,以理论分析作品的价值与美学价值,和对社会美学的意义。

在对中国画鉴赏中《千里江山图》是很有代表性的,对于作品的赏析也是很关键的,它不仅是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品,也是古代青绿山水画的巅峰之作。

一、画面构图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晚期典型的大青绿山水画,整幅画以绚烂、自然的石青、石绿色为主要色彩,选色以厚重的不透明色为主,色彩之间在明度上形成一定的对比。其画整体给人气势磅礴之感,画面迂回而具有深邃的空间,堪称我国古代传统青绿山画的经典之作。《千里江山图》在皴法的运用上遵循传统皴法的发展原则并以线为主,通过点线面变化,生动的概括了山水的走向和发展脉络。同时,《千里江山图》将颜色与墨线相结合,在用浅浅的石绿笼罩一层之后,再用石青与三绿交互皴染,从而达到了墨线与颜色,色面与皴线完美结合的画面效果。画面依据构图的节奏变化大致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之间以水、沙渚、船舶、小桥相衔接呼应。首段以近岸小景为主,其间穿插丛林、村落、溪桥和水榭,穿过树林、山峦,一条小路蜿蜒进入村庄;远处山峰耸立,山腰间云雾缭绕。远景处水天相接,细浪频频,商船往来于江面。水天相接之际,远山一抹如带,与江面的白与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画面第二部分则以山景为主,平缓而清脆满山的江岸,水草异常丰茂。沿着陡峭的山壁九曲盘旋而上的山路,还有群山环抱的古寺,峡谷间一泻千里的瀑布,急流入江。平坡处有多间楼阁屋舍错落于山间平坡处,生机盎然。远山与近山通过清淡的色彩、淡淡的云气形成了无限深远的效果,岸边绿水扬波、临江水阁、亭榭和水面渔舟、画舫上活动人群,形成一块倒三角形的区域。江面横卧一座长桥,将两岸连接起来,在巨大的木式亭桥中间建十字形的两层楼阁,宛如垂虹,十分雄伟壮观。画面的第三部分是从连接长桥的临江坡峦开始,山势由低到高向画面左上方延伸,在狭长的画卷中营造出深远的视觉空间。画面的第四部分景致,是以隔江展望开始,岸边绘制低矮山坡向右倾斜与对岸江边山岗遥相呼应,山势连绵起伏。第五部分是跨过水湾后,由一片深远平缓的山岭和延伸在水面上的半岛组成。渔民在岛上织网捕鱼,行人在江边停船上岸,岸边蜿蜒的小路通向山后直至画面深处。画中处处都在阐述着一片繁荣景象,绿树满坡、村社、人物、渔船、商船往来穿梭在平静如镜的江面上,轻舟荡漾,尽显一片繁荣、华丽的江南水乡风光。这繁荣景象同远处的重山叠岭相映成趣,给画面增加了情趣。画面最后一部分则又回到近景山岗,整体山势由低及高,从平缓岸边到连绵起伏的丘陵、至崇山峻岭、悬崖峭壁直刺长空。江面景致开阔,江水浩渺连绵、视线开阔、境界悠远。

《千里江山图》画面从卷头至卷尾,构图精心节奏变化合理,既严密紧凑又疏落有致,宛如听到一曲高山流水,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和动人心魄。画家力图将自然山水描绘得细致入微,画中各段落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成画,可见画家的匠心独到之处。在构图中,画面采用对角线构图,一条平坦蜿蜒的江水贯穿整个画面,链接每一部分,江水把第一部场景与第二部分景物联系在一起,画面中远山沿着江岸逐渐消失于画面深处,从而在构图上达到彼岸相呼应。另外画面第三、四部分以长桥相连接,尽显古人所讲的“气脉相通”之势。有主有次山势遥相呼应,江面处处有渡船来往,画面中每一处山峰都有主有次,正如郭熙、郭思在《林泉高致》中所言:“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所以分布以次冈阜林壑为远近大小之宗主也。其象若大君赫然当阳而百辟奔走朝会,无偃蹇背却之势也。”①从而将中国古代传统构图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二、空间构造

《千里江山图》整体空间构造取平远之景,整幅画重峦叠嶂,其远山远取其势,近取其质。我国古代先人的话语录中有载:“丈山尺树,寸马豆人。远山无皴、远水无痕、远林无叶、远树无枝、远人无目、远阁无基。”说的是山水画在空间上的处理方法,古人这种近实远虚的空间处理方法与现代透视法表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不谋而合,从而对时空达到了真实的再现。同时,这种空间处理方法也从根本上体现了中国古代道家学说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大宇宙观。因此画面中近岸的人物、村舍、树木、舟船画家都处理的清晰可见,而中景的山头树木却逐渐减少,寺院或隐或现,对于远处山川的处理,画家是以大写意的手法来处理,以色墨简单带过,取其神而落其形,设色逐渐变淡,树木也仅仅是点染几笔即可。另外在画面各种事物比例的处理上《千里江山图》已经突破了魏晋时期“水不容泛,人大于山”的传统表现手法,将水面上舟船与水的比例调整适中,画面人物明显小于树木山川,近处船只比远处的大而清晰,符合基本的视觉心理审美习惯。另外画家还从平面构成角度深入分析了画面的过渡因素,例如跨过小桥绕过山岗来到村边、岸边,江岸边可见有渡船停泊或长桥相连,这些景致的相互呼应,从而将画面气脉连贯起来,穿越千山万水最终回到近岸的土坡,小路迂回曲折向画面纵深处的空间延伸,消失于无限深远的空间里,将平面构成因素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结语

《千里江山图》在空间处理上堪称经典,画中各部分景物既可以相互独立欣赏,又可以连贯起来形成连续不断的画面。使观众的视线被画中的气势所引领游离往返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从而在观众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通过对《千里江山图》的赏析,可以感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的现状,在大自然面前基本是一种顺应、亲和的姿态,即所谓的“天人合一”。这种感悟,是从作品的整体布局入手,通过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融入到整个时代背景中而对作品的意境与文化内涵的领悟。

总之,美术鉴赏是艺术教育中对审美价值最直接的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课程,除了理性的推断还需欣赏者积极地参与,运用自己独立的思维去分析作品所带给你的感受和审美价值,为进一步分析作品的制作技法提供基础性研究。

参考文献

[1]、郭志炜.山水画教学谈[J]美术大观2009年6期

[2]、[苏]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版第636页

美术作品赏析课教学 篇2

为期十二周的美术鉴赏可就要结课了,在这短短的十二节课中,老师向我们展示了无数书法和画作,看得多了也让我心里萌生了这样的疑问——“人们为什么需要画呢?”

人们对画的需求源自于人们对美的需求。这是人类的本能,就像男人渴望女人,女人渴望男人。记得台湾有位蒋勋先生说过,半坡出土的陶碗上面有用曲线直线留白绘成的各式各样的图案,是为彩陶。我想那花纹图案既然不能让饭菜变得更加香甜,那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只能说花纹能让碗看起来好看一点,让人觉得赏心悦目,达到人们的审美需求。碗在当时是非常珍贵的东西,因为之前人们一直是用手吃饭。他们把图案绘在碗上足以证明图案与碗一样,是他们所珍惜所需要的东西。虽然那图案不能填饱他们饥饿的肚子,却能使他们的精神免于空虚。食物可以安慰他们的肚子,美可以抚慰他们的灵魂。有人问,如果连肚子都填不饱,还谈得上什么欣赏美?这有一定的道理。在古希腊,凡是那些从事文学艺术行业的人都是有时间有经济基础的闲人,什么活都让奴隶干了,还不愁吃穿。但是我想说的是,人对美的需求和人的其它需求一样古老,没有先后之分。原始人虽然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但是他们同样有着对美的渴求。当他们看到太阳在地平在线缓缓升起,便觉得那是美的曙光,顿时心生快乐,便拿起树枝在土地上画了一个圆,表示太阳,然后在下面画了一根横线,表示地平线。这便有了如图画搬的象形文字甲骨文。对美的渴望是人的原始冲动,如果说哪天我们因为陷入困顿而失去了对美的敏感,那只能说我们变得麻木,称不上是一个健全的人。

蒋勋说:“画画使我们观察、思考、表达。画画使我们更像一个健全的人,有很细密的观察能力,有很清晰的思考能力,有很准确的表达能力。”我从这句话中读懂原来画画使比文字更加准确不虚伪的表达最真实的自己。

认识蒋勋先生,是因为很久以前央视的《台北故宫》,有一集是将故宫里的藏画,蒋先生出来解读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记得他没有讲技法而是讲了一种态度,“生命是一个过客。我们走进一个山水里面去,我们在没有爬山之前抬头就看到那个山,对这个山有很多的向往,很多的渴望,很多的期待,然后走进山里面去了。在上里面的时候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快乐的不快乐的事情,可是峰回路转。他其实就是生命的态度。等到他爬完山以后从山回看到自己刚走来的那条路,他知道繁华过去了,幻灭也过去了。”当他说完上面这段话后,我突然觉得如果一定要让我这个非专业的人喜欢一幅画并说出其中缘由,这将会是个很好的解释。因为我们一般接触到的美术,书法,建筑以及音乐的评论介绍及专门史论等,大多都脱不了技法的介绍——什么构图怎么怎么符合人们审美的比例啊,笔法怎么怎么精妙啊,线条又怎么怎么和谐啊,很像美术学院在授课,也许这样在很多人的感觉才觉得足够专业。可是对于我这样非美术专业,对于这类艺术品只想去体味它的美,而不求甚解的人来说,这样专业的介绍实在太过于枯燥和乏味,全然提不起太多的兴趣。所以市场上虽然中国美术史的书籍不少,但大多也就是在书店翻翻便放下了。但是在我看来,一个人只有发现这个东西的好,这种东西的美,才能更深层次的去关心技术层面的东西,否则技术的东西是枯燥无味的,而且是机械的是死的。而一个人就算不知道任何技术层面的东西,依然能体会作者那一片心境,我想比那些看的出任何技法优劣却完全体会不出作者用心的观赏者更值得作者的尊重,当然作者的目的就是炫自己与无论比的技巧这类的作品除外。

我们就是普通人,不是艺术评论家,我们欣赏艺术品的目的只是给自己愉悦(当然看不懂但是装逼装的很爽的,个人认为也是种愉悦,只是跟艺术家本身想表达的美感无太大关系),所以我更喜欢有烟火的气的东西,虽然看着不够专业,但是不教条,不死板。这让我想起了于丹,当初她能忽然红起来,不也是一种出于自身对于一些经典的阅读理解,有人说她错误百出,有人说她不务正业,但是这又能怎么样呢?我们不是冷冷冰冰的机器,我们是活生生的人,也许有些东西的确是错的,但是你不可否认这样确是美的。

我个是艺术的门外汉,每次见到油画,都会痴迷于着色绘形,对技法知道的十分有限,而绘画作品背后的创作经历和意图更是一片茫然。遇见心仪的作品,常常能觉出“好”,“美”,至于缘由,都换了哑然失笑。虽然学林有不少轶事,说老先生们念及旧时诗文,哪怕正在授课,也会直“好、好”,但和那些贯通的宿儒相比,我的无语大抵是无知所致。换句话说,作为业余爱好者,对艺术的领略多出自感性体验,钟情、厌恶,都基于主观的情感判断。这种感受或者谁都有过,在恢弘的穹顶教堂里听唱诗班合唱,面对名画真迹呆若木鸡,直感到头皮发麻。用俗气点的话讲,艺术甚至超验的力量“电”到了我们。

传统艺术固然有它毋庸置疑的正确性,却也遮蔽了不少意涵,尤其是有趣的部分。如果换一种理性的视角,跳脱传统的对美的体验方式,绘画也有别样的风采。绘画首先是种感性的艺术,但如果只是感性,那是远远不足的,在色彩、形状、线条之中,总有表达,即使是莫奈的睡莲,那也是时光的切片,美到不可方物的瞬间。而如果再结合画家的历程,那样的解析,可以说无穷无尽。视角是个奇特的东西,同样的一幅画,从不同的视角看,就有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可能会超出画家想要表达的本意,再创作使得每幅作品呈现出永恒的魅力。

浅析美术赏析课中的情感教育 篇3

美术赏析教育的价值在于能够使得受教育者获得人文精神的陶冶, 从而使其人格得到升华。作为人类一切高层次行为动力来源的情感, 在美术赏析教学过程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美术赏析课堂中对情感的需求是发自内心的, 只有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才能使其渴望获取情感, 与此同时, 学生学习美术赏析课的动力也来源于情感的获取。在美术赏析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应该让学生同艺术家的情感通过美术作品修建的渠道得以交流, 同时通过这一渠道让学生同自己的情感得以传递。美术赏析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 获得审美情感需求的满足。教师在美术赏析教育中应该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使学生体验到美术作品当中凝聚的情感, 使其化为自身的一部分。

在美术赏析教学过程中, 教学和情感始终交融在一起, 不存在脱离情感的美术赏析教学, 没有情感的美术赏析教学等同于说教, 而没有丰富情感的美术赏析课堂将显得非常的苍白。在美术赏析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始终洋溢着情感, 这种情感包括对学生的情感、对教学的情感、对艺术的情感, 同时以情传情, 以情动情, 将整个美术赏析课堂营造成为情感的世界。教师在美术赏析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情感教育。

二、以“美”入境

1. 引导学生学会“看”

“看”作为知觉活动的一种, 并不是简单的对事物进行描述, 而是人们参与社会的一种组织行为。“看”具有双向性, 理解这种双向性是理解审美活动的前提。在美术教育中引导学生学会“看”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观, 审美观的提高进一步和促进学生对美术创作的追求。在具体的美术赏析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常常都有这样的经验, 调动学生情感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 学生情感的调动并不是教师通过几个问题就能做到的, 学生的情感需要经过一个过程才能与其赏析的美术作品达到一种共鸣状态。美术赏析似乎就是简单的看画, 其实不然, 美术赏析是学生一种复杂心理体验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要了解美术作品所体现的风格与所表现的历史文化, 还必须在这一过程当中塑造正确的自我, 从直接到间接的经验体验, 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体验, 从接受到赞同再到批判甚至到拒绝的否定式情感体验, 这都需要教师对多重审美层次关系在美术赏析教学过程中进行整体把握, 促使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感觉能力、情感能力相互协调。

2. 引导学生感受“美”

一个完整的审美活动是各种审美心理要素相互影响的过程。在美术赏析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特定的美术作品来激发学生, 引导学生感受“美”。美术作品都是以可感的形象存在的, 离开了可感的形象就无法成为意象, 也就无法感染学生。例如《米洛斯的维纳斯》, 残缺的双臂, 但躯体匀称, 神态端庄, 脸部表情典雅, 在静态当中显示出几分活力, 展现着青春。倘若没有了这些美得感性因素存在, 那么学生很难感受到美术作品的感染力。引导学生感受“美”, 还必须讲究“方法”, 要引起学生对熟悉的作品感兴趣最好是换个角度去讲解, 例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学生都很熟悉了, 但是学生看到的只是带着微笑的一个妇女肖像而已, “为什么这样的一幅画能够流芳千古?”、“神秘的微笑是怎样产生的呢?”等等问题被教师提出后, 学生的兴趣一下就增加了, 就将迅速的进入到感知状态。而对于那些抽象的美术作品, 教师首先应该给学生补充基本的视觉知识。

三、以“情”体验

美术赏析课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门主体性非常强的学科, 学生的主动性在美术赏析课中将得到充分的发挥。由于学生的发展水平与基础不一样, 其经历也不同, 学生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这恰好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在美术赏析教育中教师只有强调学生必须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与自己的思考, 才能使学生开放自己的心灵空间, 进而使得学生在美术赏析学习中多一些灵气。当学生在美术赏析学习中获得了真感、真情, 其自然而然就会主动地去学, 在学习中培养了自强、自信的意识, 在情感体验过程中不断的展示个体生命活力, 形成健全的人格。与此同时, 美术作品的性质是情感的, 其不能简单的归结于某个抽象的概念, 并不是用推理性的与日常的语言来表述的, 对美术品是无法用推理、判断、概念来认识的, 而必须通过情感的结构形式来认识的。

科林伍德曾经说过:“情感要想更好的被释放, 一种虚拟的情境创造是必须的, 情感只有在这种创造的虚拟情境当中才能更好的释放出来。”而在美术赏析教育中, 学生进入美术赏析教学的情境, 艺术媒介所起的诱发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艺术媒介的这种诱发作用致使学生产生一种深切的情感体验, 在这种情感体验当中学生将会感受到情感迸发, 其内心最深处的某种主动性将会被唤起, 使其自主的投入到赏析课的学习过程中。

四、以“理”拓宽

美术品作为引发人特定情感体验的符号, 其与表象是不可分离的, 美术品在表象当中包含了理性的内容。美术赏析教育总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相互渗透交融, 显示为理性解读和感性体验的二重变奏。在对情意的把握过程当中需要理性因素的参与, 需要在保留美术作品的情意的基础上, 进行理性分析。这种理性分析是一种带有情感的理性描述, 而并不是简单的独断专论, 在这过程当中需要学生将自己的理解与理性渗透到其中, 从而进一步的完善对美术作品深层次的把握。

美术赏析教学当中的理性分析受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 一方面, 美术作品的知识内容、道德观念、思想倾向等都需要理性来把握;另一方面, 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活动, 倘若缺乏理性, 美术赏析教学就很难进行。美术赏析教学包括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特定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创造技法的理解。倘若对基督教艺术当中的羊羔象征着圣徒、百合花象征着母玛利亚的童贞等等不了解, 那么就不可能解读有关基督教艺术的作品。所以, 强调美术赏析教学过程当中理性拓展这一层面显得尤为重要。

总结

美术作品赏析课教学 篇4

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8课 所有的美术作品都一样重要吗

——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和教学过程三个步骤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首先对教材进行分析,任何美术作品一旦产生就不再属于艺术家,而是属于整个社会和观众,所以不同的美术作品在不同的社会和观众眼里就会有意义和价值上的差异。

(一)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到,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既有绝对的一面,也有相对的一面。主动参与是美术鉴赏的前提和保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美术鉴赏的能力,培养审美的眼睛。

这样设计教学目标,是因为不同的人在欣赏同一幅作品时,对其意义和价值的判断是不一样的。

(二)教学重点 有两个方面:一是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与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关系,二是使学生了解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

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既有绝对的一面又有相对的一面。

(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作为引子说明美术鉴赏不仅要了解艺术家的意图,还有一个观众对其意义和价值的判断问题;

第二部分讲述的是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与其产生的时代和地域之间的关系,即它的产生受当时的时代和地域的限制; 第三部分如何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部分如何看待美术作品意义与价值判断上的分歧?

二、教学方法采用的有讲授法、探讨法、展示法。

三、教学过程:

首先导入课题,由马远、夏圭的小品式山水画在不同时期不同的人眼里给的评价不同,说明美术鉴赏存在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进行价值判断的问题。教学内容一: 美术作品的时代性与地域性。

①首先通过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来了解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与时代的关系。罗中立借鉴西方现代领袖像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而又贫穷的老农形象。他那古铜色的脸,长期的艰苦岁月造成的那条条车辙似的皱纹,柴耙似的双手以及缺牙的嘴巴无不饱含着画家深沉的情感和对造成这一现实的深刻反思,从而激发起人们对现实特别是对广大农民命运的关注。作品与文革时期的“假大空”的题材形式的作品相比是一种反叛,同时真实的再现现实。作品一经展出立即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是新中国成立来影响最大的美术作品之一。由此说明,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受时代限制。②名词解释 :时代性 地域性

以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画与同一时期中国的文人画相比较,说明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受地域的限制。

通过部分作品赏析,让学生自己探讨、分析、鉴赏作品,对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作出正确的判断。

教学内容二: 如何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以西方历史上不同时期三位雕塑家创造的三个《大卫》为例,进一步说明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与时代和地域之间的关系,由此指出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有绝对的一面,也有相对的一面。教师活动:作品展示:多纳太罗的《大卫》,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贝尼尼的《大卫》

多纳太罗的《大卫》表现的是少年大卫杀死巨人哥利雅后用脚踩在巨人的头上,流露出胜利的喜悦和自豪的神情。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塑造的是临战前镇静的站在那里,左手紧握投石器,警惕的盯视着敌人,眉宇间充满了必胜的信心。雕塑家用这个几乎静止的姿势,有力的传达出临战前的高度紧张气氛以及那蕴蓄在大卫体内的巨大力量。

贝尼尼的《大卫》塑造的是一个正在艰苦搏斗中的大卫,更具有生活的真实性。他的大卫更像是一个身处逆境、坚忍不拔的斗士。在这种状态下,艺术家得以表现人体旋风般的运动和人物激越的感情。

通过鉴赏三幅作品,了解艺术创新的问题,主要是从理解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完整性方面说的。实践练习:

学生作品赏析:《吹笛少年》《艰苦岁月》《吹笛女》

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正确赏析作品,同学们之间可以互相探究讨论。教学内容三: 如何看待美术作品意义与价值判断上的分歧? 这部分着重强调的是个人感受和判断的重要性,并给出了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不同的角度和方法。

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分歧的产生,既说明了美术作品本身的多义性,也是对作品的丰富和补充。但另一方面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又不是任意的,必须建立在对作品及其相关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

教学内容四: 我们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可以有以下几种批评形式:

(1)品评式或品鉴式批评(2)形式主义批评(3)历史批评(4)社会学批评(5)心理学批评

四、知识总结

五、板书设计:

美术作品赏析课教学 篇5

关键词:美术作品,评价标准,方法

高中美术课根据新课程要求, 在高一选修美术鉴赏, 而美术鉴赏就是对美术作品进行鉴别和欣赏, 就是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我认为, 评价美术作品的标准有两条, 一是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 二是美术作品在艺术表现上的高度和深度。所谓精神内涵, 就是指艺术家在这幅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愿望以及象征意义、喻意等等, 是这幅作品的中心思想, 是艺术家的情感表现。所谓美术作品在艺术表现上的高度和深度, 就是从艺术本身的角度来研究作品所处时代的影响力, 指的艺术符号、艺术语言按照一定的美学形式、运用一定的艺术技法所表现的作品在当时具有最高艺术表现形式和方法。

精神内涵是艺术作品的最终目的, 是艺术家与欣赏者交流所要达到的心灵共鸣。评价一件美术作品, 只有了解作品的精神内涵, 才算真正读懂了作品, 真正理解了作品所要表达的意思。精神内涵的表现又必须借助艺术表现的高度和深度所造成的震憾力, 影响力, 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美术作品在艺术表现上的高度和深度, 是欣赏者评价的主要内容, 是谈论最多的, 也是很多艺术家评论艺术作品的重点内容。

精神内涵和在艺术表现上的高度和深度是对美术评价标准的高度概括,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区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 它们只是在艺术表现方式上的不同偏重而已, 是对精神内涵和艺术表现的某个方面进行强调或追求, 是对艺术表现上的高度和深度的具体化。

在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中, 其最具影响的评价标准和重要的美学原则是南齐谢赫在《画品》著作中提出的六法论, 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 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 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进行系统的描述。其中气韵生动是流传至今的最高标准之一。纵观六法论, 其实质就是对“艺术表现上的高度和深度”的具体化。唐朝画史著作朱景玄撰《唐朝名画录》以神、妙、能、逸四品评价。这些也是对艺术表现的高度、深度的变化和拓展。不管是六法论或是《唐朝品画录》的四品评价, 其艺术表现都可以简单概括为四个字“形神兼备”。只要具有“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 再加上作品的精神内涵, 就是一个完备的艺术评论了。

工艺美术、雕塑、建筑等的评价中同样离不开“精神内涵和在艺术表现上的高度和深度”两方面。它们在追求形式的美感, 线条的生动性和节律感等都是在艺术表现的高度和深度上做文章。

要了解一幅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和在艺术表现上的高度和深度, 不能用我们当代的眼光、技法和能力去评判, 要用历史唯物的观点去看待, 还必须将其置于作品产生的时代环境之中, 去了解所表现的对象, 了解艺术家与时代环境的关系, 懂得它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出来的, 还要了解它所使用的艺术语言、表现技巧等。比如, 在鉴赏高中教材美术鉴赏第一课的古代岩画《放牧图》时, 如果用现在的技法、现在人们的能力去评价的话, 就是一幅很糟糕的作品。有的学生就作出这样的评价“这幅作品很不好”, 原因是“还没我画的好”。这样的评价虽然不能说错, 但是很肤浅, 是正确而肤浅的评价。如果把它放在当时的时代, 其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是新石器时代的作品。当时的人们从记数发展到用凿刻或绘制的方式制作在山崖岩壁上, 已经是非常大的进步, 是人类发展的伟大创举, 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因为当时的人们能够抓住动物的基本特征, 作正侧面的描绘, 已经是最大能力了, 是当时的最高艺术表现形式, 他们还没有描绘正面、立体的能力。常常有人不理解达·芬奇的“蒙娜·丽萨”为什么是世界名作, 认为今天的人完全能够画出比她更好的画来。这种看法正是缺少历史唯物主义态度的表现。“蒙娜·丽萨”之所以为世界名作, 是因为就文艺复兴时代而言, 她不但在技巧上是科学绘画的总结, 也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是那个时代思想和技艺的高峰。因此我们在评价时, 不能简单的评价好和不好, 一定要将作品放在当时的时代中去研究它, 评价它, 这样我们的评价才有一定的高度, 一定的深度。

美术鉴赏主要是对不同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并作出艺术评价的活动, 那么怎样运用评价的标准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呢?首先, 要收集艺术家和作品的资料。了解艺术家的年代、生长地方、艺术经历、师承关系、喜欢题材、思想内容、创作动机和艺术表现形式等。其次, 与其他画家进行比较。是同门类或是不同门类;还要与艺术家不同时代的画家进行比较, 找出他是什么门类, 这个门类有何特点和发展状况, 独创性如何, 艺术水准高不高等。最后, 作出有自己独创见解的评价。从精神内涵和艺术表现的高度和深度两方面进行分析评论, 可以偏重于艺术表现的某个方面, 谈风格、谈流派;谈技法、谈材料;谈内心世界和精神内涵。这样就能形成有一定深度和高度的艺术评论。

总之在美术鉴赏过程中, 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 一定要将精神内涵和艺术表现的高度、深度有机的结合起来, 才能作出全面的, 完整的评价。只有精神内涵, 艺术水准不高, 不是好作品;只讲艺术水平, 不讲精神内涵, 也不是好作品。

参考文献

[1]、高中美术教材《美术鉴赏》.人教版

[2]、《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

美术作品赏析课教学 篇6

1、理论上缺课

这里指的理论上就是很多高职院校缺乏一定的美学课程,同时也缺乏审美修养的培养课程,所以在开展审美教育中缺乏合理的教育体系。通过点差可以得知,大约有80%的高职学生从来没有接受过专业美育课程,而且很多学生对美育课程的重视力度。在分析原因时,笔者认为,大部分高职学生认为职业教育仅仅是学好一门技术即可,因此在学习时其重点学习专业技能,除此之外,由于很多高职学生是农村人,所以其从小到大接受的美育教学不多,个人认为美育重要性不高,所以很难从根本上落实美育教育。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美术赏析课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提现艺术类公选课的价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实际中缺美

这里所说的实际中缺美就是指缺乏一定的美育教育资源,同时教师和学生缺乏一定的美育意识。按照调查数据可以得知,很多高职学校缺乏一定的教育机构,学校领导对美育的重视力度不足,在开展学校美育过程里,很多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学生的情商不高,审美水平低下。另外,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里审美观教育不足,所以学生没有足够的辨别力,不知道什么是丑什么是美,容易出现审美扭曲。由于美术赏析课的缺失,艺术类公选课难以发挥其作用,学生很难提高自身审美能力。

二、加强高职学校美育的措施

1、树立“以美育人”的教育模式

要想建立良好的美育教学模式,就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第一,美育教学要以文明教育为基础,学生不仅要学习良好的审美情趣,还要有一定的文明意识和规范的言行举止,同时还要有一定的道德情操。对于文明教育来说,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进一步提高学生素质;第二,要把艺术教育当作教学的核心。对于艺术教育来说,它是开展审美教育的重中之重,通过开展美术赏析课课程,进一步帮助学生提高审美;第三,要把做人教育作为美育根本,崇德扬善,实现真善美的统一,这是审美教育的最高水平。

2、充分发挥美术教师的作用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对其审美能力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在开展日常教学工作里,各个教师要以身作则以美育人。第一,教师自身要具有良好的美育知识,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第二,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里,教师要以美示人;第三,教师要在整个教学环节里贯彻落实审美观念,进一步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引导学生自觉提高审美能力。

3、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

在审美教育中,校园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熏陶,有利于更好的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学校的校园文化要充分提现学校特色,从目前来看,很多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并没有自身色彩,单纯模仿普通高校的文化模式,导致缺乏学术氛围,缺乏和学校特色相融合的校园文化。在布置教学环境时,一方面要具备和职业教育有关的人物画像和名人名言,另一方面还要具有良好的市场人才需求信息,使学生可以感受到自身职业未来发展趋势,提高学习动力,通过开展和美育有关的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审美水平。

4、完善美育评价和保障体系

在高职院校的审美教育中,必须建立系统的美育体系,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开展高职学校美育工作。通过建立合理的美育评价和保障体系,有利于发挥其引导和激励作用。在过去,美育评价体系不够公平,其有效性不高,对于过程性评价不合理,因此要进一步完善美育保障体系,保障美育地位的同时进一步落实美育教学,使美育可以贯彻到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里,同时还要和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把美育工作和自身生活有机融合。对于美术赏析课来说,通过落实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进一步发挥赏析课的作用。

三、高职院校艺术欣赏课类课程创新的方法

1、完善艺术欣赏类课程体系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公选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所以高职公选课课程体系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进一步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完善高职院校艺术类课程教学体系。通过完善这一体系,有利于降低课程开设的盲目性,学校就要按照自身特色研究科学的艺术类公选课课程设置,科学的制定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学生的需求状况和学校优势艺术专业,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除此之外,要动员学校的力量,进一步完善公选课课程体系,确定好公选课课程类别,形成良好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

2、加强艺术类公选课质量监控和管理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强化公选课的质量监督体系,通过加大管理力度和监控力度,提高艺术类公选课质量水平。首先,要完善公选课开设审批制度,控制公选课的质量水平,同时还要组织专家审核艺术类公选课的质量,保障公选课可以科学严谨的开展;其次,制定公选课教学规范,设置一定的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同时艺术类公选课要具备一定的基本文件;另外,学校要通过专家和领导的监督开展教学检查,评价艺术类课堂,把一些在晚上的公选课也加入质量监控体系里,通过质量监控和管理,从源头上提高学生审美水平。

3、加大重视力度,深化教改来提高艺术欣赏类公选课教学质量

对于教师来说,他们不仅培养学生艺术素质,同时还促进学生审美水平的提高。任何一名优秀的艺术欣赏课程的教师都要转变自身授课方式,通过教师和教师的合作交流,拓宽艺术领域的知识,自觉组织多种课外活动,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外艺术活动的有机结合。另外,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学生现有审美水平的基础上开展课外活动。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美育教学质量,创新艺术类课程教学方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的艺术类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审美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探究高职院校美育缺失的原因,进一步探究了开展艺术类课程的具体措施,为创新艺术类公选课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黄健.高校“公共选修课”应强化以人文素质为底蕴的创新思维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10.9

[2]曹颖.提高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高教研究》2011,11

上一篇:电信施工下一篇:医患关系的伦理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