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间质性疾病

2024-07-01

肺间质性疾病(精选10篇)

肺间质性疾病 篇1

摘要:回顾性分析我院呼吸科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 并探讨间质性肺疾病临床特点。本文就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与肺功能特征等可做出初步诊断。

关键词:间质性肺疾病,临床特征

肺间质由位于肺泡之间的组织所组成。这些组织结构包括:肺泡壁、网状和弹性纤维 (结缔组织) 、毛细血管网及淋巴管等[1]。间质性肺疾病即由于肺间质损伤而产生, 属于异原性疾病, 病变涉及到肺泡壁和肺泡周围组织。间质性肺疾病包含180多种具体病种, 其中以特发性间质纤维化最多[2]。分析总结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呼吸科间质性肺疾病 (ILDs) 的临床特点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共收治呼吸科间质性肺疾病患者134例, 其中, 男性84例, 女50例, 平均年龄62.4岁。患者病程不同, 95例发病缓慢, 39例发病突然。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咳嗽, 活动后气短造成呼吸困难, 伴有或不伴有胸痛。其临床症状、胸部影像学、肺功能和肺部病理生理主要表现为: (1) 运动性呼吸困难; (2) 胸相呈双侧弥漫性间质性浸润; (3) 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功能下降, 休息及运动时测量Pa O2结果异常; (4) 组织病理特征为肺间质炎性和纤维化改变。

1.2 临床诊断参考标准

(1) 已知原因的ILD; (2) 肺功能异常, 包括限制性通气障碍和换气障碍; (3) HRCT提示两肺底部、周边部呈网状影; (4) 支气管镜肺活检 (TBLB) 的组织学或细胞学特征不支持已知原因的ILD。

1.3 影像学检验及支气管镜肺活检 (TBLB)

134例患者中有128例在我院做了胸部CT (高分辨CT, HRCT) 检查, 描述主要为磨玻璃影、网格影、蜂窝肺、实变影或支扩影。134例患者中的67例做了支气管镜下活检, 23例做了经支气管镜肺活检, 3例患者做了身体其他部位组织活检。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统计应用SPSS 12软件。

2 结果

134例ILDs患者疾病分布情况临床诊断见表1。

3 讨论

临床症状、胸部影像学、肺功能和肺部病理生理改变非常类似[3,4,5,6]: (1) 运动性呼吸困难; (2) 胸相呈双侧弥漫性间质性浸润; (3) 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功能下降, 休息或运动时PaO2数值异常; (4) 组织病理特征为肺间质的炎性和纤维化改变。主要症状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特征性症状, 最初只发生于运动时, 偶可发生于静息时, 呼吸浅快;干咳、咯血:早期症状不显著, 晚期呈刺激性干咳, 或劳动或用力呼吸后引起。继发感染时有脓痰。少数有血痰;胸痛:不常见, 运动性呼吸困难或咳嗽肺影像学双肺弥漫性间质浸润, 生理或气体交换异常, 异常组织病理学表现为炎症, 纤维化与重建.数据显示急性起病的咳嗽、呼吸困难、发热、病毒和非典型病原体的感染, 多见于药物性肺损伤, 过敏性肺炎等。而非急性起病多见于特发性肺纤维化相关性间质性肺病等。肺活检术获取肺组织是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不典型肺疾病或罕见疑难病症最直接的诊断方法, 对常规、胸部高分辨CT检查等未能确诊的病例, 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8], 质性肺疾病 (ILDs) 分为原因已明和原因不明两大类, 其中特发性肺纤维化较为常见, 而由于其病因未明, 治疗措施尚未能改变其自然病程和转归。

参考文献

[1]Katzenstein AL, Myers JL.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Clinicalrelevance of pathologic classifcation[J].Am J Respir Crit CareMed, 1998, 157 (4 Pt 1) :1301-1305.

[2]Reynolds HY.Diagnostic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diffuse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J].Chest, 1998, 113 (1) :192-202.

[3]黄志俭, 罗琴, 凌敏, 等.慢性阻塞性肺病体重指数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 2009, 14 (1) :45-46.

[4]钱文霞, 陈丽秀.无创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9, 11 (1) :23-24.

[5]李霞, 刘锦铭, 江平, 李惠萍, 何国钧.12例BOOP临床及肺功能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9, 11 (3) :78-79.

[6]李晓峰, 张锋英, 杭晶卿.肺功能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应用现状[J].临床荟萃, 2009, 24 (5) :27-28.

[7]杨双萍.肺功能检测中影响肺功能测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J].亚太传统医药, 2009, 2 (4) :67-68.

[8]文露洁.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及其与肺功能相关意义[J].中国疗养医学, 2008, 17 (2) :43.

肺间质性疾病 篇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24-01

作者简介:马新社(1958-),男,汉,河南中牟人,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内科,擅长呼吸与消化系统疾病及疑难杂症的诊治。

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疑难重症,近年来本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病变发生在肺间质,亦可累及肺泡上皮细胞、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血管。65%病因未明,病机不清。以隐袭性进行性呼吸困难为主,干咳,或有少量白色黏痰,当有继发感染时痰量增多并变黄,患者可有胸疼,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消瘦无力,面色发暗,口唇紫绀。中后期X线检查可出现两中下肺野弥漫性网状或结节状阴影,病变渐向上肺部发展,呈蜂窝肺。随着间质纤维化加重,肺体积逐渐缩小,现代医学以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为主,能控制病情,但有一定的副作用及禁忌症。崔玉衡主任医师从医60余年,学验俱丰,擅长于治疗内科疑难杂症,我们有幸随师待诊,受益颇多,崔师在临床中认为,此病涉及脏腑以肺、心、肾为主,病机多为肺肾亏虚,心脉瘀阻。治疗应在整体观的指导下或扶正固本或祛邪治标、或标本兼顾、扶正以补益肺肾为主,祛邪以活血祛痰为主,临证当辩证论治,灵活变通,收到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病因病机

本病多归属于中医“肺胀”、“肺痿”、“喘证”范畴。崔师认为,本病是由先天不足,禀赋薄弱、正气虚衰、又复感外邪、肺中津液受损、肺叶痿惫、咳嗽日久,累及肺肾。肺为娇脏,不耐寒热,若情志不畅,外邪侵袭,日久伤正气,阴阳失调,肺失宣肃,痰阻瘀滞,气机不利,咳嗽气短,胸闷气喘。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失宣肃,久必累肾,肾不纳气则动则喘甚。又肺主治节朝百脉,肺病则影响心主血脉功能,使血行迟涩,则有胸闷胸痛,唇青舌紫等淤血表现。

2辯证论治

2.1肺肾阴虚证:症见咳嗽痰少或咳嗽痰中带血,口燥咽干,声音嘶哑,骨蒸潮热,形体消瘦,腰膝酸软,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崔师以自拟滋阴活血汤为主化裁常用南北沙参、天麦门冬、五味子、丹参、当归、桃仁、杏仁、橘红、清半夏、川浙贝、地龙、蒸百部、甘草等滋养肺肾,活血化痰。

2.2肺肾气虚证:症见咳喘无力,气短不足以息,面色淡白或白虚浮,精神不振,体倦乏力,动则气急,自汗,易于感冒,懒言或声音低怯,头晕、耳聋,耳鸣,心悸、,痰量多,质清稀,舌淡苔白,脉沉细。崔师以自拟益气活血汤为主化裁常用生晒参、黄芪、白术、山药、山萸肉、枸杞子、仙灵脾、当归、丹参、益母草、车前子、茯苓、桂枝、甘草、生姜、大枣等补益肺肾,温阳化饮。

2.3瘀阻肺络证:症见咳吐浊唾涎沬,质稀或稠,或咯痰带血,胸闷短气,唇甲紫暗,舌暗红或有斑点,苔薄或灰暗,脉涩。崔师治以《医林改错》之血府逐瘀汤化裁治以化瘀宣肺。若兼咯血明显,加白茅根、三七、花蕊石;胸闷胀痛加郁金、延胡索;痰涎量多加茯苓,制半夏,前胡。

3验案举例

例一:张××,女,59岁,小学教师,2005年3月7日初诊,患者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手指皮肤粗糙角化五个月。在北京某医院确诊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经住院治疗及出院后口服强的松,每次6片,每日2次,病情未见好转。闷喘逐渐加重,以致卧床不起,每日靠吸氧维持。面色黯红,口唇发绀,咳嗽呈阵发性,痰少而黏,舌质黯少苔,脉弦细而数。辨证为肺肾阴虚,痰瘀阻肺。治宜滋养肺肾,佐以活血化痰。方药:南北沙参各15g,天麦冬各15g,五味子10g,丹参20g,当归15g,桃杏仁各12g,橘红15g,清半夏12g,川浙贝各10g,地龙12g,蒸百部1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次温服,强的松递减。二诊:服上方6剂闷喘减轻,仍感乏力,上方加西洋参10g,百合15g,10剂。三诊:服药咳嗽已轻,闷喘缓解,已能下地行走,腰膝酸困,上方加山萸肉20g,枸杞子20g,如无不适,可长期服用。间断服用此方三年,现精神好,面色红润,呼吸顺畅,生活自理,能从事一般劳动。曾去北京复查,病变未再发展。

例二:江××,男,60岁,2006年4月初诊,咳嗽痰多十年,胸闷气喘加重三个月,患者原在某化工厂任仓库保管员,有抽烟史,因咳嗽气喘进行性加重在某胸科医院做肺CT,诊断为间质纤维化肺泡炎。服强的松三个月,胸闷未缓解,要求服中药治疗。患者呼吸短促,声音低怯,动则闷喘加重,下肢浮肿,夜间不能平卧。易感冒,全身乏力纳差便溏,舌质淡胖,苔白水滑,脉沉涩。辨证为肺气亏虚,肾阳不足,痰饮内停。治疗宜补益肺肾,温阳化饮,佐以活血化瘀。方药:生晒参15g,黄芪5g,白术15g,沙参15g,山萸肉15g,枸杞子15g,仙灵脾15g,当归12g,丹参15g,益母草30g,车前子15g,茯苓15g,桂枝8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一日一剂。二诊:服药6剂,腿肿渐消,精神好,咳喘轻,纳食略增,上方去益母草加焦三仙各12g继服。上方加减调理7个月。患者呼吸顺畅,诸证消失,复查CT:纤维化病变明显好转。上方加蛤蚧,冬虫夏草,打粉,水注为丸每次10g每日2次,巩固疗效。

肺间质性疾病 篇3

关键词:双能量减影,受试者操作曲线分析,肺间质性疾病

双能量减影技术是指应用密度不同的骨与软组织对能量不同的X线光的吸收衰减方式不同的特点, 将传统胸部图像中的骨或软组织的影像成分选择性减去后, 生成仅有软组织或骨成分的成像技术 (图1) [1,2,3]。双能量减影技术 (DES) 是一种可以分离骨及软组织产生两幅图像的新型放射技术, 相比传统放射 (DR) 有更高的准确度,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 双能量减影技术对临床工作的作用可能被低估。本研究针对肺间质性疾病的诊断搜集肺间质性病变患者的双能量减影和传统胸部图像, 以CT图像诊断结果为金标准, 对比双能量减影图像和传统胸片图像的检出能力差异。

资料与方法

2008-2016年收集同时做双能量检查和CT检查的患者并满足以下条件: (1) 同一患者的双能量检查和CT检查应在3个月内。 (2) 患者是否有肺间质性疾病的表现由CT作为金标准验证。 (3) 患者在做双能量检查及CT检查之间没有做任何治疗。基于以上条件我们搜集患者112例, 男66例, 女46例, 平均年龄 (55±15.2) 岁。

检查方法:112例患者采用GE公司Definium 6000型全数字化X线成像设备摄片, 选取双能量减影法 (DES) 检查, 按常规拍后前位片。双能量减影采用高电压120 k V, 低电压80 k V, 管电流 (m A) 和时间选用自动调节 (AEC) , 在平静吸气末摄片, 焦片距180 cm, 2次曝光间隔时间<200 ms。探测器探测到信号后高千伏图像列入传统胸片图像, 高千伏和低千伏数据经过双能量减影计算分别得出骨像及软组织图像。CT检查采用Philips64层CT, 电压120 k V, 管电流200 m A, 重建采用肺重建算法。

分析方法:经科室讨论、阅读CT图像, 归纳不同程度肺间质性疾病病例56例为试验组, 另56例设为对照组。为确保图像被独立阅读, 由1名不参加上述讨论, 亦对此研究内容及患者信息不知的高年资医师阅读纳入本次研究的112例患者的传统胸片图像, 2周后再阅读其相应DES减影片, 做出肯定阴性 (1) 、可能阴性 (2) 、不确定 (3) 、可能阳性 (4) 、肯定阳性 (5) 5级评分, 结果行ROC分析。数据输入SPSS 13.0版软件行非参数法ROC分析, 利用公式比较曲线下面积 (AUC) 。

结果

相应试验组及对照组评分频数表, 见表1。

数据输入SPSS, 行ROC分析。相应SPSS结果, 见表2和图2。

讨论

诊断性X线摄影所使用的是低能X线束, 它在穿过人体组织的过程中, 主要发生光电吸收效应和康普顿散射效应两种衰减效应。双能量减影摄片是利用骨与软组织对X线光的能量衰减方式不同, 以及不同原子量的物质的光电吸收差别, 将两种效应的信息进行分离而得出普通图像、骨组织像和软组织像[3]。在本次研究中, 双能量减影图像较传统胸片对肺间质性疾病的检出有ROC曲线下面积的提高, 但差异还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并且, 由于诊断系统为机器与人综合构成, 本次研究由于人的因素产生的偏倚亦无法完全去除, 包含有大规模人群的高年资医师和低年资医师的大型多中心研究将有利于解决此偏倚。

肺间质性疾病表现为两肺弥漫或大部分肺野多发小结节状、网状、蜂窝状影, 且多为混合型阴影, 单从影像学上定性较为困难[4]。傅海香等运用胸部高分辨率CT对16例老年肺间质性疾病患者进行检查, 诊断符合率达100%;优于常规胸部CT (62.5%) 和胸部X线 (30.1%) [5]。肺间质性病变在普通胸片上由于胸壁肋骨的遮盖而可能漏诊, 双能量减影技术的出现为肺间质性病变的诊断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近期所涌现的诸如图像处理、时间减影、能量减影和CAD等高级胸部放射技术使对胸部疾病的诊断提升了一个台阶[6,7,8,9,10]。

在普通胸部放射诊断中, 有理由相信部分肺间质性病变有漏诊的可能, 而双能量减影胸部放射技术比普通胸片有更好的诊断敏感度、更低的假阳性率及更好的ROC曲线性能的提升。双能量减影胸部放射技术应该作为日常检查, 从而达到最大的诊断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建新, 陈自谦.X线直接数字化摄影双能量减影技术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7, 18 (5) :356-357.

[2]旁小平, 吕宪玉, 薛佩军, 等.数字化双能量减影胸部摄片在医学体检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 16 (5) :336-338.

[3]张富祥, 张继旭.双能量减影数字化胸部摄片的探讨原理[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06, 7 (2) :36-37.

[4]许建荣.弥漫性肺病的CT诊断[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9, 5 (1) :23-26.

[5]傅海香, 王占明, 郝桂荣.胸部高分辨率CT对老年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诊断价值[J].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1996, (7) :150-151.

[6]Robert C, Gilkeson, MD and Peter B.Sachs, MD.Dual energy subtraction digital radiography technical considerations, clinical applications, and imaging pitfalls[J].J Thorac imaging, 2006, 21 (4) :303-313.

[7]Robert C, Gilkeson, R.D.Novak, Peter Sachs.Digital radiography with dual energy subtraction:improved evaluation of cardiac calcification[J].AJR, 2004, (183) :1233-1238.

[8]Heber Mac Mahon, MB, BCh, et al.Dual energy subtraction and temporal subtraction chest radiography[J].J Thorac Imaging, 2008, 23 (2) :77-85.

[9]Z.Szucs-Farkas, M.A.Patak, S.Yuksel-Hatz, et al.Single-exposure dual-energy subtraction chest radiography:Detection of pulmonary nodules and masses in clinical practice[J].Eur Radiol, 2008, (18) :24-31.

肺间质性疾病 篇4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 ;肺间质纤维化 ;RF ;CCP ;CRP ;ESR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关节受累为主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病变同时可累及皮肤、眼、肺、心脏、神经系统等关节外脏器。肺脏有丰富的结缔组织和血液供应,较易受累,以肺间质纤维化(RA—IPF)多见。

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RA—IPF,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我们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本文回顾分析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111例RA患者的完整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表现及脏器受累情况,以分析RA—IPF与它们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1.1 对象 111例RA患者资料均来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85例,年龄14—78岁,平均年龄56.37±14.08岁。所有患者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的分类诊断标准 。

1.1.2入选标准与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全部入选患者資料完整且诊断明确,临床表现包括关节的疼痛与肿胀数、晨僵持续时间等,并计算DAS28评分。实验室指标包括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抗体(抗CCP)、血常规、肝功能等。RA-IPF的诊断参照2000年美国胸科协会/欧洲呼吸协会提出的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的临床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剔除以下疾病患者:曾患有肺结核或结核感染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等呼吸系统疾病者,结节病、肺部肿瘤患者,慢性心、肝、肾功能不全者。

1.1.3分组标准

根据RA患者是否合并肺间质纤维化,将111例RA患者分为两组:单纯RA组和RA—IPF组,其中RA—IPF组20例,占18.02%,男性5例,女性15例,年龄14—78岁,平均年龄55.34±14.69岁;单纯RA组91例,占81.98%,其中男性21例,女性70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61.00±9.84岁。

1.2 研究方法

1.2.1 采用德国AESKU公司生产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定量检测试剂盒检测抗CCP抗体水平。RF、CRP、IgG、IgA、IgM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ESR采用魏式法。

1.2.2 观察指标RA—IPF患者与单纯RA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病程,抗风湿治疗时间,临床表现(包括疼痛与肿胀关节数、晨僵时间,计算DAS28评分);实验室指标,包括ESR、CRP、RF、CCP、血常规、肝功能。

1.2.3 采用SPSSl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均值比较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P<0.05作为判断统计学意义的指标,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RA—IPF与单纯RA患者一般情况与临床表现比较

两组在年龄,性别及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IPF组与单纯RA组的一般情况基本相当;对DAS28评分、抗风湿治疗时间进行组间比较,RA—IPF组明显高于单纯R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RA—IPF与单纯RA患者实验室指标比较

两组在RF及抗CCP抗体的滴度上进行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同时对反应炎性程度的ESR,GLO及CRP进行组间比较,虽然RA-INF组的结果高于单纯RA组,但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另外两组的血常规及肝功能对比亦无显著性差异

2.3 RA—IPF组肺CT结果

20例RA—IPF患者,表现为磨玻璃样阴影5例(25%),肺间质纤维化改变化11例(55%),网格状2例(10%),斑片状及条索状2例(10%),影像学改变以肺间质纤维化改变为主。

3讨论

R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侵犯手足小关节为主,在我国发病率约为0.32~0.36%,以女性多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多发性,对称性的关节炎。其病理特征是慢性滑膜炎症,软骨吸收,骨质破坏和纤维化。常见的症状是以手腕,掌指关节和近端指间关节受累为主的对称性关节炎。其关节外的基本病理改变为血管炎,常可出现皮肤、眼、肺、心脏、神经系统等多系统的损坏。肺脏有丰富的结缔组织和血液供应,是经常受累的器官之一,肺间质纤维化是RA肺部受累常见的表现形式。RA患者体内出现变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即类风湿因子(RF),变性Ig与RF形成免疫复合物(IC),IC可以激活补体释放血管活性胺类物质,如组胺和趋化因子(如C3a C5a),吸收中性粒细胞,使其聚集于免疫复合物周围,随血流沉积于肺内皮细胞之间或穿过肺内皮细胞之间的间隙沉淀于肺泡壁,毛细血管壁基膜,造成基膜的病变。

肺间质纤维化早期临床症状多不明显,随着病性发展,咳嗽、气短、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等发生率较高。双侧中肺CT可发现肺部病变,磨玻璃样阴影,或斑片状阴影,或网格、或网状结节阴影,或条索状阴影,对诊断有帮助[1]。

本研究显示,RA-IPF组在症状评分、ESR及CRP方面高于单纯RA组,虽然ESR及CRP无统计学差异,但在一定程度上表明:RA的病情活动程度与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积极控制病情,达标治疗可能有助于延缓肺间质纤维化出现。同时我们发现,两组RF与抗CCP抗体的滴度比较,虽然以RA-IPF组的数值偏高,但无统计学差异,与有人报道的高CCP滴度与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有关[2]不相符。通过回顾性分析,我们发现一个现象,长期抗风湿治疗的患者有肺纤维化病变增多的可能性,这是否与化疗药物的肺毒性有关,由于病例数较少,加之没有长期循证医学的证据,目前尚不能妄下决断,同时我们也可以推测抗风湿治疗的不达标也是肺纤维化病变增多的原因之一,这些需要众位临床学者的长期研究,本文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侯枕,任才贵.肺间质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医学动物防治,2005,21(12):888。

肺间质性疾病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8例IPF-COPD均系我院1999年1月—2005年1月间的住院患者。其中男22例,女6例,年龄53~82岁,平均62岁。IPF-COPD的诊断标准:具有COPD的各项特征,但部分病例具有以下特点:(1)肺部可闻及典型吸气性爆裂音(Velcro啰音)或可见杵状指(趾);(2)肺功能测定结果不完全符合阻塞型通气功能障碍;(3)X线胸片除具有肺气肿征象外还有肺间质纤维化征象,肺HR-CT显示有肺气肿和肺间质纤维化的双重特点;(4)排除风湿性疾病和药物引起的肺间质纤维化。

1.2 方法

分析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体征、X线胸片、肺CT及高分辨率CT,肺功能和血气分析结果,并与COPD及IPF进行比较。随机选取1999年1月—2005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COPD及IPF两组病例作为对照,其中COPD组36例,年龄50~81岁,平均64岁;IPF组12例,年龄50~74岁,平均61岁。COPD诊断符合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COPD诊断标准[4],IPF诊断符合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诊断标准[5]。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精确概率法计算,所得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临床特点

结果显示,PIF-COPD患者同COPD患者都有长期大量吸烟史,病程进展较IPF患者慢。IPF-COPD与IPF不同的是咳痰及反复发生下呼吸道感染,与COPD不同的是有进行性呼吸困难,具有IPF及COPD的特点,见表1。

%

#与IPF组相比P<0.05;*#与COPD组相比P<0.05。

%

*与IPF组比P<0.05;#与COPD组比P<0.05。

2.2 肺功能和血气分析

肺功能显示PIF-COPD患者大部分为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伴有弥散功能障碍,血气分析主要为低氧血症,部分合并二氧化碳潴留,见表2。

2.3 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上IPF-COPD患者以弥漫性点状、结节状、网状、毛玻璃状和蜂窝肺为多,其次为肺大泡及肺纹理增多、紊乱。见表3。

4 讨论

COPD是以进行性发展的不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以肺泡过度充气为典型改变,其终末细支气管远端可发生持久的气腔扩大,肺泡壁破坏但无明显纤维化。在病变发展过程中有肺泡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参与,炎症细胞被激活释放炎性介质,破坏肺结构。而IPF是多种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引起肺部长期慢性炎症导致肺泡持续损伤而形成的,是许多慢性肺疾病的共同结局。肺纤维化过程中肺内常有明显的巨噬细胞浸润,体内、外实验提示肺泡巨噬细胞可以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引起肺组织增生。故理论上COPD合并IPF是可能的。1999年杜敏捷等证实在COPD发展过程中肺纤维化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病理改变,是COPD病程进展的必然趋势。IPF起病多隐袭,呈进行性干咳和呼吸困难,是COPD病程进展的必然趋势。IPF病程短,平均生存期3~5年,死亡率高。COPD多有长期大量吸烟史,活动后气短是主要症状,常因下呼吸道感染出现咳嗽、咯痰。IPF-COPD临床表现介于IPF和COPD之间,主要是反复发作的下呼吸道感染或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COPD和肺纤维化在临床上各有其特点,但当两者并存时,这些特点就显得不那么明显。(1)本病临床表现介于COPD和IPF之间,以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或进行性呼吸困难为主,病变进展较IPF慢、程度轻愈后好;(2)多有肺气肿体征,双下肺持续存在典型velcro啰音及杵状指(趾);(3)肺功能显示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伴弥散功能明显下降,血气分析显示低氧血症;(4)胸部X线显示桶状胸,肺纹理增多增粗,点状、结节状、网格状和蜂窝状影。HR-CT显示肺气肿和IPF双重特点:支气管扩张、肺大泡,弥漫性点状、网格状、毛玻璃状影。影像学研究[6,7,8]证实,胸部HR-CT检查可在COPD患者中发现IPF的确凿证据,且敏感性好。

迄今为止,COPD及IPF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IPF-COPD是否因肺部的蛋白酶和抗蛋白酶失衡及氧化与抗氧化系统失衡共同作用引起还有待于研究。有研究表明,香烟烟雾的氧化剂使气道上皮细胞屏障功能减弱和渗透性增加,损害成纤维细胞的功能,影响肺损伤后的修复,但是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未吸烟的COPD患者最终发展成肺间质纤维化,抗氧化治疗是否有助于防治COPD合并IPF等问题须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Pesut D,Ciobanu L,Nagorni-Obradovic L.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in 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s--from goalsto outcomes.Pneumologia[J].2008Apr-Jun;57(2):65-9.

[2]Moran-Mendoza O,Pdrez-Padilla JR,Salazar-Flores M,et al.Wood smoke-associated lung disease:a clinical,functional,rad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description[J].Int J Tuberc Lung Dis,2008,12(9):1092.

[3]Prezant DJ,Levin S,Kelly KJ,et al.Upper and lower respiratory diseases after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disasters[J].Mt Sinai J Med,2008,75(2):89-100.

[4]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8):453.

[5]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7):387.

[6]WigginsJ,Strickland B,Turner-Warwick M.Combined cryptogenic fibrosing alveolitis and emphysema:thevalue of high 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in assessment.Combined cryptogenic fibrosing alveolitis andemphysema:the value of high 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in assessment[J].Respir Med,1990,84:365-369.

[7]Nakata H,KimotoT,NakayamaT,et al.Diffuse peripherial lung disease:evaluation by high resolution computedtomography[J].Radiology,1985,157:181-185.

肺间质性疾病 篇6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对象

雄性SD大鼠共24只,由河北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体重250~300 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28天模型组(B组),42天模型组(C组)。

1.2 实验方法

1.2.1 建立IPF-COPD模型

B组于第1天、第15天,C组于第1天、第15天、第28天经气管插管注入0.2 m L含200μg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除手术当日不吸烟外,B组和C组大鼠分别置于自制的40 cm×50 cm×60 cm的有机玻璃吸烟箱内吸烟,吸烟量为(5支/次,2次/d),其中每次吸烟时间为1 h,B组吸烟28 d,C组吸烟42 d。

1.2.2 病理标本采取

根据分组,用10%水合氯醛(40 mg/kg体重)腹腔注射麻醉大鼠,心脏穿刺留取静脉血处死。取血约3 m L,置于试管中,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分装后-70℃保存,集中检测TGF-β1。结扎右主支气管,用4℃无菌生理盐水进行左肺灌洗,收集全部灌洗液,1 200 r/min离心10 min,细胞成分用于细胞分类,上清液-70℃保存,集中检测TGF-β1。各组均取下右肺下叶,用4%甲醛经气管缓慢注入,固定30 min后,投入4℃甲醛中浸泡24~40 h制成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测定。

1.2.3 图像分析

胶原蛋白Ⅲ免疫组化表达结果应用IMS-2000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所有资料用SAS6.12 for Windows软件处理分析。P<0.05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模型动物的一般情况

模型组在造模后的7 d内,饮食量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异常,但运动欠活泼,被毛黄染。14 d后模型组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伴爪及唇轻度紫绀,有不同程度的耸毛、毛发光泽晦暗、精神萎靡、反应迟钝,体重明显下降。

2.2 病理形态学观察

2.2.1 大体观察

B组双肺有陈旧性出血点,肺表面凹凸不平,可见斑片状实变灶,部分切面可见小囊形成。C组双肺体积缩小、苍白、硬度增加。

2.2.2 HE染色所见

正常对照组未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B组支气管纤毛倒伏,杯状细胞增生,分泌物增多,支气管管壁下炎细胞增多,肺泡腔显著扩大,肺泡壁断裂,肺泡融合,可见明显肺气肿,肺泡间隔水肿增宽,成纤维细胞开始增生,小气道平滑肌增殖紊乱,血管腔狭窄。C组肺泡炎逐渐减轻,肺泡壁增厚,可见炎性细胞浸润,以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慢性炎性细胞为主,肺纤维组织合成增加,胶原纤维明显增多,部分肺泡间隔明显增宽。

2.2.3 Masson染色

正常对照组可见蓝绿色的基质胶原较少。模型组基质胶原随造模时间延长而明显增多,见图1、图2。

2.2.4 炎性细胞计数和分类,见表1

注:覮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5 大鼠肺功能变化

B组和C组FEV0.3/FVC、PEF、MMF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5),B组呼气阻力(RI)、吸气阻力(RE)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5)。C组PEF、MMF较B组降低(P<0.05),RI、RE较C组增高(P<0.05),见表2。

注:1)与对照组比较,P<0.05;2)模型组间比较,P<0.05

2.2.6 肺组织中胶原蛋白Ⅲ的含量变化:见图3、图4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对照组肺组织胶原蛋白Ⅲ含量很低,B组含量和C组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模型组胶原蛋白Ⅲ含量随造模时间的延长逐渐增高,见表3。

注:1)与对照组比较,P<0.01;2)模型组间比较,P<0.05

2.2.7 大鼠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TGF-β1含量变化(用A值来间接反映)

血清中B组和C组TGF-β1含量分别为16.1554和17.5929较对照组含量(14.2989±6.1050)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BALF中B组和C组TGF-β1含量分别为290.946和376.929较对照组含量(257.942±18.316)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BALF与血清各组的TGF-β1含量变化一致。

3 讨论

近年来,病理学和影像学研究[1]证实,IPF-COPD是COPD过程发展中一种极为常见的病理变化,主要发生病理特点为纤维化发生在支气管各级分支,特别是VI级以下的支气管分支周围,病变严重的病例累及了呼吸性细支气管和肺泡壁,以Ⅲ型胶原为主。本实验选择了吸烟联合LPS导致COPD合并肺纤维化的实验动物模型[2],LPS是革兰阴性细菌释放的一种内毒素,可直接引起气管上皮损伤,又可激活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并可趋化中性粒细胞,所以用反复气管内注入LPS模拟反复细菌感染[3],有研究者认为LPS是引起中性粒细胞聚集和蛋白酶释放是黏液细胞化生和肺气肿形成的重要原因,而下呼吸道反复细菌感染是COPD的重要病因,并决定其转归,继续发展成肺纤维化。香烟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丙烯醛、氢氰物、甲醛及大量氧自由基等可使纤毛脱落、细胞坏死、蛋白酶/抗蛋白酶系统失衡及下呼吸道易感性增加,更加重COPD相关的的支气管损害,形成恶性循环,致使病理过程不断进展。吸烟联合气管内反复注入LPS与人类COPD继续向肺纤维化方向发展的病理过程相似。

3.1 BALF中炎性细胞的变化

B组大鼠BALF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显著增高,主要以急性炎性细胞为主,巨噬细胞绝对计数增加并有胞体增大及富含溶酶体等被激活的表现,表明气道存在以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为主的炎症,C组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增高,主要以慢性炎性细胞为主。既往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与COPD患者气流受限程度有关,BALF中中性粒细胞数目越多,气流受阻越严重,中性粒细胞也是介导炎症反应的主要细胞之一,其嗜天青颗粒中含有多种酶,其中弹性蛋白酶增加可以破坏细胞外基质中大部分成分,从而一方面导致COPD[4],同时也引起肺纤维化。吴小燕等[5]在研究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发展过程中,证明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参与了炎性反应并启动了反常修复。巨噬细胞吞噬这些致病原并发挥抗原呈递作用活化T淋巴细胞,并分泌细胞因子。T淋巴细胞活化后具有介导迟发性超敏反应和杀伤被病毒感染细胞的功能,并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这些因子又可以募集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及嗜酸性细胞向肺组织浸润,以还不甚明确的机制协同导致了COPD的发生发展。

3.2 肺功能变化

肺功能测定中,B组和C组0.3 s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呼气峰值流速、呼气中期流速较正常对照组降低,B组呼气阻力、吸气阻力较正常对照组增高,证明B组气道阻力增高,符合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表现。C组呼气阻力、吸气阻力较B组增高,但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不典型。COPD合并肺纤维化时,肺功能表现介于COPD与肺纤维化两者之间,常常表现为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表现,本实验结果与之相符。

3.3 吸烟联合LP S导致IP F-COP D的炎性机制

吸烟是引起炎症应答的有力诱导剂,炎症介质包括氧化剂(coxidant)和朊酶类(proteases),在导致肺损伤过程中都起着肯定的作用。另外,吸烟也可以改变肺的修复应答反应。正常修复机制的被抑制可导致组织的破坏而表现为肺气肿,而反常修复可引起细支气管周的纤维化,所以暴露于烟雾环境中比吸烟更能加快COPD的发展[6]。戴莉莉等[7]也通过动物实验证实将犬暴露于香烟烟雾中既可以引起肺气肿又可以引起肺纤维化,且纤维化的程度与香烟烟雾暴露的时间及量成正比。支气管-肺反复感染而引起的慢性炎症损伤可能导致过量的细胞外基质沉积、肺实质结构破坏和肺纤维化。

目前研究表明,由炎性细胞分泌并且对炎性细胞有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与成纤维细胞移行、增殖和细胞质基质重塑有关,促进肺纤维化形成。纤维原性细胞因子如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TGF-β1等都能启动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交互反应,促进成纤维细胞移行到损伤处,并增生和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形成成纤维细胞灶。TGF-β1是目前最强的促胶原纤维产生因子,它可作用于多个环节,一方面通过上调胶原m RNA表达水平,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增加,另一方面通过选择性抑制胶原酶合成,使胶原蛋白降解减少。有研究也证实,肺气肿缘于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然而抗蛋白酶类却可以调节纤维化。TGF-β1过度表达的实验大鼠可以导致肺纤维化,并伴随蛋白酶抑制剂水平的上调和基质的过度沉积。“基质降解”肺微环境,蛋白酶占优势,就发展为肺气肿;反之,“基质不降解”肺微环境,蛋白酶抑制剂增强表达,就会导致基质沉积和纤维化[8]。

本实验血清和BALF中,B组和C组TGF-β1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含量增高,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也显示B组和C组肺组织胶原蛋白Ⅲ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胶原蛋白Ⅲ含量随造模时间的延长逐渐增高。有研究者发现:IPF增生的是以纤维直径较粗的I型胶原纤维为主,早期即导致严重弥散功能障碍,而COPD继发肺间质纤维化主要是较纤细的Ⅲ型胶原纤维,这种Ⅲ型胶原纤维在肺泡壁上呈现不连续的间断分布,病情进一步发展,累及肺泡壁时才会造成气-血屏障增厚。通过以上分析表明,吸烟和细菌感染可能是通过炎症机制等因素间接刺激肺部TGF-β1表达,进而促进肺组织胶原蛋白Ⅲ合成增加而导致COPD大鼠发生纤维化。

参考文献

[1]杜敏捷,王辰,曹大德,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病理学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9,22(01):30-32.[1]DU MJ,WANG C,CAO DD,et al.A pathological study pul-monary fibrosis caused by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Chinese Journal of Tuberculosis and Respiratory Diseases,1999,22(01):30-32.Chinese

[2]RUBJO ML,SANCHEZ-CIFUENTES MV,ORTEGA M,et al.N-acetylcys teine prevents cigarette smoke induced small airways alterations in rat[J].Eur Respir J,2000,15(3):505-510.

[3]FLAHERTY KR,MARTUNEZ FJ.Cigarette smoking in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concepts for the internist[J].Med Clin North Am,2004,88(6):1643-1649.

[4]RYU JH,COLBY TV,HARTMAN TE,et al.Smoking-rel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a concise review[J].ERS J,2001,17(1):122-126.

[5]吴小燕,卫小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纤维化的研究现状[J].医学综述.2006,12(10):635-637.[5]WU XY,WEI XH.Study of pulmonary fibrosis caused by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J].Medical Review,2006,12(10):635-637.Chinese

[6]SPURZEM JR,RENNARD SI.Pathogenesis of COPD[J].Semin Respir Crit Care Med,2005,26(2):142-146.

[7]戴莉莉,秦斌斌,陈晓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PIF的临床研究[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4,24(9):764-769.[7]DAI LL,QIN BB,CHEN XH.Clinical study of pulmonary fi-brosis caused by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J].Jour-nal of Shanghai Second Medical University,2004,24(9):764-769.Chinese

肺间质改变为主的肺结核CT诊断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 年9 月-2015 年7 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0 例以肺间质改变为主的肺结核患者, 其中男15 例, 女5 例, 年龄17~80 岁, 平均43.6 岁。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及结核中毒症状, 其中发热6 例, 咳嗽、咳痰9 例, 咯血4 例, 胸痛5 例, 气短4 例。

1.2 检查方法

采用德国西门子Emotion DUO双排螺旋CT, 自胸廓入口至肺底进行常规10 mm层厚螺旋扫描, 130 k V, 180 m A;然后对感兴趣区进行HRCT扫描, 1 mm层厚, 骨算法重建, 肺窗宽1200 HU, 窗中心-600 HU, 纵隔窗宽330 HU, 窗中心25 HU。所有患者数据传至PACS系统进行观察。20 例患者中, 痰涂片阳性6 例, 另14 例经临床抗结核治疗 (3~12 个月) 及多次随访证实。

2 结果

2.1 病变分部情况

20 例患者中, 两肺分布16 例 (80%) , 一侧分布4 例 (20%) , 上下叶同时分布10 例 (50%) , 弥漫性分布6 例 (30%) , 地图样分布4 例 (20%) , 簇状分布4 例 (20%) 。

2.2 CT及HRCT表现

(1) 小叶内网状阴影20 例 (100%) ( 图1A、1B、1F) , 主要分布于肺外带和病变的周边, 可使小叶结构分辨不清, 常伴有弥漫分布的微结节影。病变可表现为磨玻璃影或融合成片状实变影 ( 图1E、1F) , 亦可表现为弥漫分布的纤维网状影 ( 图1I) , 病变与支气管树分布密切, 与正常肺界面清楚。 (2) 小叶间隔增厚及中心间质增厚13 例 (65%) ( 图1F、1G) , 表现为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模糊, 胸膜下垂直分布长约1 cm细线影。 (3) 树芽征7 例 (35%) ( 图1A、1B、1H) , 表现为小叶中心结节并沿支气管束呈分支状分布。 (4) 其他征象, 合并空洞2 例, 合并结核结节4 例 ( 图1C、1E) , 合并结核性胸膜炎5 例, 其中合并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1 例 ( 图1D) , 胸膜增厚、粘连4 例, 合并纵隔淋巴结结核1 例。

2.3 治疗转归

20 例患者经抗结核治疗3~12 个月, 小叶内网状影、小叶间隔增厚及小叶结节逐渐吸收减少, 空洞闭合或缩小, 部分病例遗留纤维索条或结节灶, 结节部分有斑点样钙化。

3 讨论

肺结核是结核分支杆菌 (Mtb) 通过呼吸道感染, 侵犯肺组织后首先发生过敏- 炎症反应, 表现为血管渗透性改变导致炎性渗出, 继而发生增殖和变质等组织学改变[2], 前者表现为结核结节, 后者表现为干酪性坏死。继发性肺结核的发生与发展是由Mtb引起的细胞免疫和Ⅳ型迟发超敏反应占优势所决定, 二者是导致组织破坏和产生抵抗细菌并进行组织修复的免疫学基础。Mtb易侵犯血运相对较差和通气不畅的两肺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 以间质改变为主的继发性肺结核的好发部位也符合此规律。本组20 例中有16 例 (80%) 是分布在两肺, 与文献[3] 报道基本相符。

3.1 以间质改变为主的肺结核

以间质改变为主的肺结核是继发性肺结核的一种特殊类型, 此类型结核好发于青年患者, 以两肺上叶为主, 出现多发间质性改变为特点, 不同于以往的以渗出、增殖为主的肺结核[1,2]。当未出现空洞时, 痰涂片/ 培养常为阴性, 影像科医生经常将其误诊普通感染性疾病, 待抗感染治疗效果不明显时才会考虑到肺结核的可能。

3.2 以间质改变为主肺结核的CT/HRCT表现及病理基础

3.2.1 细网状影Webb等[4]将正常肺间质分为: (1) 中心间质:围绕肺动脉及支气管束从肺门到小叶内支气管周围、肺泡管及肺泡囊, 异常时表现为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模糊, 细支气管比增厚。 (2) 外围间质:主要构成小叶间隔, 异常时表现为小叶中心结节, 小叶间隔线及胸膜下线。 (3) 间隔间质:即肺泡间质, 正常不显示。本组患者中出现多发细网状影, 为小叶间隔间质和中心间质异常, 表现为细线状、网状及放射状影, 属于小叶范围内改变[2]。小叶间隔增厚一般位于外围间质, 常出现胸膜改变, 小叶内间隔增厚、边缘模糊, 为临近肺泡内浸润和机化, 边缘毛糙为小叶间质纤维化[5]。此类肺结核与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存在共同特点, 但后者主要发生在中下肺外围部。

3.2.2 树芽征本组7 例出现树芽征, 为小叶中心结节和分支状影, 病理基础是细支气管壁增厚, 细支气管内或肺泡内干酪性物质充填, 代表早期支气管源性播散, 是引起间质改变的主要原因[6]。小叶内间质增厚、细支气管壁增厚及小叶间隔增厚均可导致病变区密度增高, 表现为磨玻璃样影, 且病变边缘相对清楚, 此特点与其他炎性渗出性病变有所不同[7]。

3.2.3 结节影HRCT可根据结节的分布和来源分为血源性结节、淋巴管周围结节 ( 间质结节) 、小气道结节、小叶中心结节。根据大小可分为微结节 (<1~2 mm) 、小结节 (>2~3 mm) 、中结节 (>3~5 mm) 、大结节 (>5~10 mm) [8]。间质性肺结核中出现的结节主要为小叶中心结节及间质性结节, 结节微小时边缘较模糊, 常提示病变处于活动期, 结节增大可融合, 形态欠规则, 边缘较清晰, 为增生的纤维组织包绕干酪性物质形成, 散在分布于其他间质改变中。

3.3 以小叶间质改变为主的肺结核与粟粒型肺结核及尘肺的鉴别

粟粒型结核可引起间质改变, 一般无细网状阴影, 仍以粟粒结节为主, 且结核中毒症状更明显。尘肺有粉尘接触史, 结节大小差异大, 密度较高, 常有胸膜斑及密度较高的融合块。另外, 还需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及间质性肺水肿等相鉴别, 影像资料与临床资料密切结合有助于鉴别。

本组20 例患者, 经3 个月强化治疗及6 个月巩固治疗后, 复查CT及HRCT, 渗出、增殖性病变有明显吸收、减少, 而间质性病变吸收缓慢。本组病例相对较少, 尚不能证实以间质改变为主的肺结核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转归的演变过程, 尚需大宗病例进一步研究证实。

摘要:目的:探讨以肺间质改变为主的继发性肺结核的CT表现特点。方法:收集CT扫描图像上以肺间质改变为主, 且经过临床或病理证实的继发性肺结核患者20例, 男15例, 女5例, 年龄1780岁, 平均43.6岁。痰涂片检查阳性6例, 另14例经临床抗结核治疗 (312个月) 及多次随访证实。所有患者均在抗结核治疗前后行多次CT检查。结果:该类型的肺结核好发于两肺上叶, 多为节段性分布, 呈小片状或大片融合状, 多数肺间质病变与正常肺组织界限清楚。CT上肺间质改变主要表现为小叶内细状影、微结节、树芽征、小叶间隔增厚和细支气管壁增厚等, 经抗结核治疗后肺间质性改变均有不同程度吸收。结论:以间质改变为主的肺结核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继发性肺结核, CT检查能够清晰客观显示该类型肺结核间质改变的特点, 有助于该病的提示性诊断, 并可以观察和评价治疗的预后。

关键词:肺结核,肺间质,计算机体层成像

参考文献

[1]张建中, 郭建鹏, 王晓光, 等.肺小叶内间质改变为主的肺结核的CT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4, 30 (2) :215-218.

[2]刘连荣, 张雪君, 程湘.肺间质改变为主的继发性肺结核的CT表现[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4, 30 (2) :219-222.

[3]伍建林, 沈晶, 徐凯, 等.肺间质改变为主的继发性肺结核的CT诊断价值与疗效评价[J].中国防痨杂志, 2012, 34 (4) :207-211.

[4]Webb W R, Muller N L, Naidich D P.High-resolution CT of the lung[M].New York:Reaven Press, 1992:14-15.

[5]马大庆, 李铁一, 关硕生, 等.肺间质疾病的高分辨率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和诊断意义[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9, 33 (2) :101-105.

[6]Im J G, Itoh H, Shim Y S, et al.Pulmonary tuberculosis:CT findings-early active disease and sequential change with antituberculous therapy[J].Radiology, 1993, 186 (3) :653-660.

[7]雷志丹, 贾武林, 葛英辉, 等.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的影像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5, 21 (12) :1282-1284.

类风湿性肺间质病变的CT表现 篇8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搜集我院及平阳县第三医院2001-03~2006-09类风湿性肺间质病变17例,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38~72岁,平均51.6岁。所有病例经过临床、病理证实,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5年至26年。

1.2 方法

使用Philips TOMOSCAN CT机扫描病例12例,120kV,20mA,层厚、层间距均为5~10mm。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Somatom Plus4 VA螺旋CT机扫描病例5例,层厚3~5mm,Pitch: 1.5。全部病例行胸部常规CT平扫,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膈面,分别用纵隔窗和肺窗观察。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1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咳嗽、咳痰等呼吸道常见症状。其中12例伴有气促、呼吸困难,4例出现胸痛,2例出现咯血。13例患者肺部闻及程度不等的干啰音。

2.2 CT表现

15例病例有不同程度的肺及间质磨玻璃样改变,显示肺实质内呈云雾状的轻度密度增高阴影,其内血管与支气管隐约可见。14例为肺周围部、胸膜下实变或磨玻璃样阴影,肺门处肺组织无明显累及(图1),其中小叶间隔增厚7例(图2),于小叶间见及厚约1~3mm的不规则线影(图3),支气管血管束增厚3例(图4),显示支气管血管边缘不规则或呈结节影(图5)。5例还出现胸膜粘连、增厚改变,其中有1例出现右侧少量胸腔积液。1例两肺中上叶出现大小不等的结节影,有空洞形成(图6),同时两肺间质伴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两侧胸膜有网织状、条索状密度增高影。2例肺部呈细支气管炎病变,两肺纹理扭曲、增粗、紊乱,夹杂少许网格状阴影。

3 讨论

3.1 临床表现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以女性为多,而类风湿性肺间质病变则以男性为多,据统计男女之比约为2: 1[2],本组资料与其符合。

类风湿性肺间质病变的主要病理改变为支气管-肺血管和肺间质及胸膜的疏松结缔组织发生粘连性水肿、类纤维蛋白变性,小血管坏死和组织损伤。呼吸系统中呼吸肌、胸膜、肺间质或肺血管均可受累,这是类风湿性肺间质病变CT成像的病理基础。

3.2 CT表现

主要表现为弥漫性间质性肺炎和纤维化,伴随小叶间隔、气管壁增厚及胸膜增厚改变,但缺乏特异性。文献报道[3,5],类风湿性肺间质病变按其CT表现主要有: (1)肺间质纤维化,本组14例,表现为两肺磨玻璃样改变和网状结节;(2)胸膜炎和胸腔积液,本组5例,呈现两侧胸膜粘连、牵拉、增厚改变,其中有1例伴有少量胸腔积液;(3)渐进坏死性结节,本组1例,表现为上肺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状病灶,边缘较清晰,其内出现空洞影,周围有网织状、条索状增高影;(4)阻塞性细支气管炎,本组2例。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生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严重性有一定关联。病情越轻,CT显示肺间质纤维化的程度越不明显[4]。文献报道[6,7],其它少见的CT表现: (5)类风湿性尘肺(Caplan综合征),CT表现为两肺多发大小不等结节,多见于中上肺野,以肺周围部或胸膜下分布为主,边缘清楚,无钙化,可融合成大的肿块影。约50%的结节可见空洞影,壁常较厚,多光滑。结节的另一个特点是变化快,有游走性倾向。

3.3 鉴别诊断

本研究结果提示类风湿性肺间质病变的CT表现虽以两肺间质纤维化为主,缺乏特征性,但弥漫性肺间质病变和纤维化以胸膜下的肺周围部分布为主,当病变进展累及至肺中部时仍以两肺周围部明显,且多为两侧对称,同时以肺基底部为著。在高分辨力CT中,还可见到小叶间隔增厚、气管壁增厚等,主要表现为肺外周不规则线状阴影。这些可帮助我们缩小对弥漫性肺病的鉴别诊断的范围。

类风湿性肺间质病变CT表现为肺小结节者,除与肺结核鉴别外,尚需与肺泡小细胞癌相鉴别。一般来说,肺泡癌病变分布范围较不均,有融合倾向,并可见空泡征或空气支气管征,肺门或纵隔淋巴结可肿大。此外可通过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及其它进一步明确诊断[8]。

总之,类风湿性肺间质病变的CT表现虽无特征性,但紧密结合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和其它检查,可提示本病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类风湿性肺间质病变的CT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搜集经临床、病理证实的类风湿性肺间质病变17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17例中CT表现两肺周围部弥漫性磨玻璃样病变14例,其中小叶间隔增厚7例,支气管血管束增厚3例;胸膜粘连、增厚5例,其中伴有少量胸腔积液1例;两上肺出现大小不等的结节,有空洞形成,两肺间质纤维化1例;两肺纹理增粗、扭曲、紊乱,夹杂网点状阴影2例。结论:类风湿性肺间质病变CT表现以肺间质纤维化为主,表现复杂,缺乏特征性,CT必须紧密结合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关键词:类风湿性肺间质性改变,CT

参考文献

[1]蒋明,DIVID YU,林孝义.中华风湿病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603

[2]Tanoue LT.Pulmonary manifestation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Clin Chest Med,1998,19(5):667

[3]潘纪戍,张国桢,蔡祖龙主编.胸部CT鉴别诊断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20

[4]何敬振,赵斌,李豪.HRCT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肺损害的诊断价值.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2(3):141

[5]Demir R,Bodur H,Tokoglu F,et al.High 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of the lung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titis.Rheumatol Int,1999,19(6):19

[6]Murata K,Khan A,Herman PG.Pulmonary Parenchyma Disease:Evalua-tion with High-Resolution CT.Radiology,1998,170(3):629

[7]Cortet B,Flipo RM,Remy-Jardin M,et al.Use of high 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of the lung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Ann Rheum Dis,1995,54(13):815

肺间质性疾病 篇9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抗CCP抗体;肺间质性病变;HRCT;半定量评分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5.08.003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nti CCP antibody and rheumatoid arthritis with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Methods:75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were underwent chest HRCT to get semiquantitative scores.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CCP antibody (The negative reference interval is 0~5 RU·mL-1) and the patients were group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The differences of scores of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between the negative and positive groups were observed.Result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frequency of CCP(P > 0.05),but the anti CCP antibody had a correlation with diffuse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P = 0.061).The semi quantitative score of CCP in the positive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egative group(the average order was 40.43 and 28.30,P < 0.05).Conclusion:There is a correlation between anti CCP antibody and rheumatoid arthritis with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positive patients are more serious than those in negative ones.

【Keywords】arthritis,rheumatoid;anti CCP antibodies;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HRCT;semi quantitative score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慢性炎症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不早期诊治,可导致关节不可逆的破坏,最终造成关节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此外,RA尚可继发诸多关节外表现,如血管炎、肺间质性病变(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等。ILD是RA最为常见,且为主要致死原因的关节外表现。结缔组织病所致ILD的病理分型、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与特发性ILD一致,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渐进性劳力性气促,弥散及通气功能障碍,低氧血症,最终发展为呼吸衰竭而致死亡。影像学上,早期HRCT检查可见局限性结节、索条影;或表现为弥漫性磨玻璃影,随病情进展可发展为网格及蜂窝状改变。抗CCP抗体是RA的特异性自身抗体,被广泛应用于RA的诊断,并被认为与骨质破坏有关。但该抗体与RA是否有关,目前尚缺乏足够的、量化的研究。本研究主要通过临床统计方法从影像学表现及半定量评分两个方面探讨抗CCP抗体与RA患者ILD的关系。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至2014年9月在解放军第二O二医院中医风湿免疫科住院的RA患者75例,男17例,女58例;年龄28~86岁,中位数61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30余年,部分病程缺乏具体年数,无法确定病程平均值。

1.2 诊断标准 按照1987年或2009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修订的RA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合并ILD。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其他结缔组织病者;②病原体或其他原因导致的ILD患者。

2 方法

2.1 研究方法 对所有患者行胸部HRCT检查,参照相关研究的评分标准[1]对肺间质改变进行评分,对影像的判读由2名医生共同完成,出现分歧时商议确定。见表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抗CCP抗体(阴性参考区间为0~5 RU·mL-1),按照其定性结果进行分组;观察抗CCP抗体阴性组及阳性组ILD的评分有无差异。

nlc202309011434

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评分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两组间各影像学表现出现的频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但抗CCP抗体阳性组评分的平均秩序为40.43,大于阴性组的2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表明抗CCP抗体阳性组肺间质受累较阴性组重,且抗CCP抗体与弥漫性ILD(磨玻璃、网格、蜂窝)间有相关趋势(P = 0.061),见表4。

4 讨 论

抗CCP抗体为RA的特异性自身抗体,被广泛应用于RA的诊断[2-3]。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该抗体和RA患者ILD的发生率有关[4],但缺乏更加量化的研究。本研究参照相关研究的评分标准[1],对RA的ILD进行半定量评分,观察其与抗CCP抗体的相关性,共收录了75例RA患者,其中抗CCP抗体阳性者60例(80%),研究发现,抗CCP抗体与ILD的半定量评分相关,且与ESR、CRP等炎性指标无关,和相关文献报道一致[1,4-5]。这提示抗CCP抗体对ILD的影响与RA的总体病情活动无关,可能与该抗体所介导的特定免疫反应有关。诸多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均参与了肺间质纤维化的病理过程[6]。而文献报道,抗CCP抗体可直接刺激单核细胞,使其分泌TNF-α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7],该抗体阳性者外周血中TGF-β亦高于阴性者[8]。这些研究均提示,抗CCP抗体可能通过炎性介质参与RA患者的ILD。

ILD为RA的重要关节外表现,国内有文献报道其与患者的年龄及病程相关,而与性别无关[9],但国外有报道男性较女性高发[10]。本研究结果显示,RA的ILD与性别无关,而与患者的年龄有关,这与国内的报道相符,至于性别方面与国外报道不符,可能由于种族差异所致。另外,本研究未显示其与病程具有相关性,可能是由于本样本中病程缺乏具体年数,与只能采用时间段划分的方式有关。本研究还发现,接近一半的ILD患者无呼吸系统临床表现,与相关报道一致[11],且ILD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与呼吸系统症状无关,提示应对RA患者,尤其是抗CCP抗体阳性者进行早期胸部CT检查以明确肺间质受累情况。2002年,美国胸科学会和欧洲呼吸学会共同公布了新的ILD的病理分类法[12],并根据临床发病率,排列如下:特发性肺纤维化(IPF)、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急性间质性肺炎(AIP)、呼吸性细支气管炎并间质性肺病(RB-ILD)、脱屑性间质性肺炎(DIP)和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LIP)。有研究表明,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对病理类型表现为NSIP者效果明显,而对既往分类中的寻常型ILD效果欠佳[13]。本研究回顾性观察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对RA-ILD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ILD的早期阶段(包括纤维化早期)其病变仍可逆转,但有少数患者虽经足量、联合的治疗,肺间质改变仍无好转,这可能与患者ILD的病理类型有关。近年来,有文献报道RA的发病和吸烟有关[14],因此,本研究还观察了抗CCP抗体与吸烟的关系,结果显示二者无关,这可能是因为吸烟对抗CCP抗体的影响与基因多态性有关[15]。

本研究样本量有限,以致个别分组频数较小,可能对统计结果有一定影响;对ILD的半定量评分亦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此外,本研究中,抗CCP抗体和RF的阳性率间存在相关性,提示RF也可能与ILD的半定量评分相关;由于有关资料的缺乏,也未能对ILD的病理分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可以不断扩充样本含量、采用计算机软件对ILD进行更加客观、精确的评分,并且争取完善ILD病理分类方面的研究。

5 参考文献

[1]李睿,李春平,郭丹丹,等.类风湿性关节炎肺部病变的HRCT表现和吸烟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2,31(10):1415-1419.

[2]葛瑶,刘健,张皖东,等.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表达及其药物干预研究近况[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3):63-67.

[3]孙韬,熊峰,王春霞.抗瓜氨酸蛋白抗体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5):76-80.

[4]陈琳,姜国平,樊智清,等.抗环瓜氨酸抗体大样本检测及其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意义[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6,22(5):487-488.

[5]Geng Y,Zhou W,Zhang ZL.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diversity of clinical features between the sero-negative and sero-positive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J].Rheumatol Int,2012,32(12):3897-3901.

[6]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2-93.

[7]Lu MC,Lai NS,Yu HC,et al.Anti-citrullinated protein antibodies bind surface-expressed citrullinated Grp78 on monocyte/macrophages and stimulate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production[J].Arthritis Rheum,2010,62(5):1213-1223.

[8]李鸿斌,铁宁,贾永峰,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滑膜抗环瓜氨酸肽表位表达与Thl7/调节性T细胞的失衡和滑膜炎症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2,16(4):224-228.

nlc202309011434

[9]赵颖,李菁,吴庆军,等.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肺间质病变的危险因素、临床和影像学特点[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2,6(3):198-203.

[10]Bongartz T,Nannini C,Medina-Velasquez YF,et al.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n rheumatoid arthritis:a population-based study[J].Arthritis Rheum,2010,62(6):1583-1591.

[11]Mohd Noor N,Mohd Shahrir MS,Shahid MS,et al.Clinical and high 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lung disease[J].Int J Rheum Dis,2009,12(2):136-144.

[12]陈起航.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HRCT诊断及新分类法解读[J].放射学实践,2014,29(1):40-44.

[13]Biederer J,Schnabel A,Muhle C,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HRCT findings,pulmonary function tests and bronchoalveolar lavage cytology in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J].Eur Radiol,2004,14(2):272-280.

[14]Sugiyama D,Nishimura K,Tamaki K,et al.Impact of smoking as a risk factor for developing rheumatoid arthritis:a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J].Ann Rheum Dis,2010,69(1):70-81.

[15]Linn-Rasker SP,van der Helm-van Mil AH,van Gaalen FA,et al.Smoking is a risk factor for anti-CCP antibodies only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 who carry HLA-DRB1 shared epitope alleles[J].Ann Rheum Dis,2006,65(3):366-371.

收稿日期:2015-05-11;修回日期:2015-06-12

肺间质性疾病 篇10

肺间质纤维化主要可以分成两种类型, 一种是特发性疾病, 另一种是继发性疾病。病者发病初期主要症状为肺泡结构紊乱。目前, 医学上尚不明确肺间质纤维化发生的根本原因, 该病的主要临床特点为诱发因素较为复杂、病情发展速度快、致死率高, 且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药物有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等, 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 但是负面影响较大, 治疗效果欠佳。中医认为治疗重在治本, 近几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 中医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效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且随着中医水平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中医临床疗效得到不断提高[1]。本文分析了肺间质纤维化的病因病机, 结合常用药物及药效提出相关治疗方案, 现总结如下。

2 中医病机病因分析

中医认为, 肺间质纤维化属于“肺痹”、“肺痿”的范畴, 患病后患者肺部生理结构发生一定的改变, 出现了肺泡壁厚度增加、毛细血管的数目变少以及肺部间质内纤维组织萎缩等情况, 这些都是中医上所讲的外邪侵体、气血不行、肺痹经络壅闭的情况[2], 另外, 一些患者伴有“发咳上气”、“气奔喘满”等临床症状, 均可归类于中医“喘病”范围之内, 可以通过中医辨证治疗。中医上将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特点总结为以下几方面:①患病位置密切关联患者的脾、肾、肺。②患病类型属于本虚标实类, 本虚即患者脾、肾、肺气亏虚;标实即患者受外邪侵体, 出现痰浊、血瘀及气滞郁积。③患者病势随病情发展, 患病早期主要病理主要集聚于肺, 发展到中期则波及患者的肝、脾、肾;若得不到适当治疗, 病情不断恶化则最终影响至心, 五脏阴阳受损失衡, 病情发展至极, 此时治疗难度最大[3]。

3 中医论治方式

3.1 中医分期论治

大量研究表明, 可将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分为三类:早期患者、慢性延伸期或中期患者以及晚期患者。患病早期患者主要以痰热淤积于肺、气血行走不同为主要病机;临床表现为发热、发热、咳嗽痰多, 故治疗应以宣肺化痰、活血益气为主, 可选择使用中药汤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桂枝汤加减治疗。中期即慢性延伸期患者则主要表现为气虚、血瘀及痰阻之证, 治疗则应以活血化痰、清热养阴为主, 可使用丹参、漏芦等中药药剂加以调养治疗。晚期患者病情发展严重, 中医分析已至本虚至极的程度, 患者证型为肺肾阴阳两虚、痰瘀阻络, 主要病机则为气血不充、络虚不荣[4];此时, 必须通过行化瘀利水、温阳补气治疗, 活血通气, 滋补阴阳, 从根本上加以治疗。

3.2 中医分型论治

中医上可将肺间质纤维化分为3~6种类证型, 我院主要将其分成6种证型, 分别为风热闭肺证、湿热郁闭证、肝郁气滞证、燥热伤肺证、血瘀气虚证以及肾肺两虚证。对风热闭肺证患者可使用消风散加以治疗, 其治疗的根本是祛风除闭, 排解入侵的外邪, 打通经络并可凉血解热[5]。对湿热郁闭证患者则可使用甘露消毒丹加以治疗, 治疗根本在于清热祛湿、通肺开郁。肝郁气滞证患者的常用中药治疗方案为四逆散合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减, 可以实现理气化痰的治疗效果, 并可解滞开郁。而另外3种证型患者的治疗重点均在于活血、益气、养阴和清肺祛燥, 可使用六味地黄丸等中药药剂加减治疗。

4 常用中药药效分析

在所有治疗方案中常用的中药为丹参、川芎嗪、当归和雷公藤四种。相关研究结果显示, 此4类药物可实现如下临床疗效:①丹参:丹参中的主要药物成分为IH764-3, 可以有效阻止肺泡巨噬细胞的分泌作用, 对其进一步形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产生抑制作用, 并可以抑制其细胞分裂增殖过程, 从根本上阻止纤维化程度增加。②川芎嗪、当归:这两类药物既能够有效抑制纤维化形成, 且临床副作用极小, 可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③雷公藤:使用该药物进行治疗后, 患者体内的肺羟脯氨酸含量水平明显降低;肺泡炎症及其肺纤维化程度显著改善, 应用效果显著[6]。

5 结语

中医治疗重在辨证论治, 治标兼治本, 通过中医辨证分型, 探究患者患病证型及其病机, 然后提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最终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近几年, 中医治疗水平不断发展和进步, 对于肺间质纤维化的治疗不断取得了新的进展, 临床治疗的效果也十分显著。故中医治疗肺间质纤维化已作为我院研究的重点, 得到进一步的探究、推广, 并扩大了其临床应用的范围[7]。

参考文献

[1]黄公贵.探讨老年性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治疗方案[J].大家健康 (中旬版) , 2013, 5 (12) :29-30.

[2]黄珉珉.中医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9, 23 (3) :11-13.

[3]韦姗姗.仝小林教授治疗肺间质纤维化验案举隅[J].福建中医药, 2011, 42 (4) :20-21.

[4]李猛, 李耀辉, 马战平, 等.肺间质纤维化中医诊治思路探析[J].陕西中医, 2014, 5 (8) :1028-1030.

[5]曹洪波.中医药对肺间质纤维化患者抗氧化水平的影响[J].吉林中医药, 2013, 33 (10) :1018-1020.

[6]樊茂蓉, 张燕萍, 苗青, 等.肺间质纤维化的中医发病机制与治则探讨[J].中医杂志, 2012, 53 (3) :203-204.

上一篇:怪异下一篇:生活化的物理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