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依赖性疾病

2024-07-12

激素依赖性疾病(共3篇)

激素依赖性疾病 篇1

近年来面部糖皮质激素 (以下简称激素) 依赖性皮炎成为皮肤科的常见病之一, 主要因为长期滥用导致面部对激素产生依赖性, 激素对面部的损害及临床转归与用激素时间的长短、激素效力的强弱及个体的反应等因素有关[1]。

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亦称之为口周皮炎、眼睑皮炎、红脸综合征、红血丝病等。本病是外用激素制剂不当所致, 缺乏特征性皮损的特异性实验室检查, 易与其他面部疾病相混淆。在国内外的皮肤病专著中均未将本病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进行阐述。

1 病因

(1) 有一部分人无基础性皮肤病, 误用含激素的制剂进行美容、增白、嫩肤, 应用多年。 (2) 有一部分人患有季节性皮炎、湿疹、痤疮、单纯糠疹、酒渣鼻等皮肤疾病, 不经医生治疗, 直接去药店获取。 (3) 医生外用激素制剂欠规范, 不能根据病情正确选择功效适当的激素, 或应用激素时间长或应用部位不当。 (4) 部分患者尽管知道外用激素制剂会引起不良反应, 因为已经产生了对激素的依赖性, 为了控制反跳, 仍继续使用激素。

2 发病机制

(1) 激素抑制细胞DNA合成和有丝分裂, 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及其他皮肤细胞的增殖及分化, 从而使表皮屏障功能受损, 经皮水分丢失;黑素细胞功能下降, 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分化, 胶原合成下降, 造成皮肤萎缩;由于真皮血管支撑组织及胶原纤维间黏附力减弱, 使血管弹性和缩舒能力下降, 血管内皮细胞间隙扩大, 血管内成分渗出, 导致局部水肿。 (2) 激素收缩血管的作用与其抗炎作用的强弱有关, 长期使用激素会引起真皮小血管的功能失调造成毛细血管扩张。有文献报道, 在激素酒渣样皮损中, 毛囊蠕形螨显著增加, 堵塞毛囊皮脂腺开口处, 导致炎症反应或痤疮样皮损。

3 对激素的依赖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产生、炎性反应及毛细血管扩张程度等与激素使用的时间、频率、激素的效力有关。使用强效激素2周~3周即可出现对激素的依赖, 停用后出现反跳现象, 使用激素的次数愈多, 时间愈长, 效力愈强就愈容易发生该病。第二、三代含氟的激素应用较广, 效力较强, 是引起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主要制剂。

4 临床表现

激素依赖性皮炎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 以中青年女性多见。常在停用激素后数天, 局部出现炎性水肿, 可伴有红色丘疹及脓疱。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表皮萎缩, 色素沉着或减退, 毛细血管扩张。物理与化学刺激后加重上述症状, 患者自觉有不同程度的灼热、灼痛、紧缩、干燥、痒、肿胀感。主要表现在面部、口周、面颊、眼睑部、前额和颈部。

5 鉴别诊断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主要应与皮肌炎、寻常痤疮、脂溢性皮炎、酒渣鼻、红斑狼疮、接触性皮炎、日光疹、过敏性皮炎、口周皮炎等鉴别。

6 治疗

停用激素类制剂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 (1) 立即停药:应用抗组胺药物、钙剂、维生素C, 局部冷敷15 min, 每日3次, 直至能使用润肤剂。有感染的脓疱, 可短期口服抗生素。原有酒渣鼻严重痤疮者选用异维A酸。 (2) 缓慢撤药:可选择递减法、减次法或替代法。选用弱激素代替强激素;不含氟的代替含氟的激素;激素制剂中加入不含药的霜剂如1∶2, 2∶3, 3∶4, 4∶5比例逐渐递减激素用量, 直至使用润肤剂替代。同时, 告诉患者估算可能痊愈的时间, 以便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还需注意避免化学物理因素刺激。

参考文献

[1]李秉熙, 林孝华, 邵笑红, 等.皮质类固醇激素依赖性皮炎临床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2, 31 (11) :693.

激素依赖性疾病 篇2

当今,被视为根治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中医中药内服外敷纯天然草本精华疗法,拯救了数万万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

内治;

利用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以及除湿祛风、抗反常反应的作用,将其内服,对于皮肤病的治疗有很好的疗效,对于激素依赖性皮炎的治疗,中草药能够调整皮肤免疫功能,并且能够替换掉皮肤内的激素,服用中草药对皮肤戒掉对激素的依赖有很好的疗效。

外治;

采用外敷的疗法对激素依赖性皮炎的治疗效果甚好。外敷中药制剂能增加毛细血管的致密性,降低通透性,达到消肿、抗炎、止痒等目的。

标本兼治;

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临床分析 篇3

资料与方法

收治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66例, 参照2007年顾氏和2005年潘氏等诊断标准[1,2], 根据症状及激素长期应用结果, 经脱屑检验排除真菌、病毒等感染等确诊。其中女56例, 男10例;病程3个月~4年, 多数1年左右;年龄l7~55岁, 平均29.5岁;患者长期应用皮质激素乳剂、软膏、霜剂等, 如丁酸丙酸氢化可的松、氟氢可的松、氯氟舒松、莫米他松、泼尼卡醋等, 或含有激素成分的化妆品。

临床表现:患者部位在额部、眉间、颊部、唇部、鼻背等皮肤上, 初始出现小红斑、小红疹, 皮肤干燥少量脱屑, 周围毛细血管扩张, 长期出现色素稍沉着, 有痒感等变化。一般无渗液、糜烂、出血、肿胀等变化。为了美观, 患者自用化妆品外擦, 不见好转, 反而加重, 或者反复长期应用, 形成激素依赖, 难以停药。

治疗方法: (1) 全身综合治疗:盐酸左西替利嗪5 mg, 1次/晚;口服烟酰胺200 mg, 3次/d;维生素E胶丸0.1 g, 1次/d (30岁以下患者不口服) , 维生素C片0.1 g, 3次/d;对于面部炎症明显者, 加消炎痛25 mg, 3次/d, 对于合并有感染性脓疱患者, 短期口服盐酸胍甲环素片0.2 g, 3次/d。 (2) 局部用药治疗:根据“强效-低效-替代”的基本原则联合用药治疗, 以患者刚好控制皮炎症状为度。具体用药:应用肝素钠乳膏和0.05%地奈德乳膏用量依次递减, 同时延长用药间隔及从2次/d到1次/d、隔日1次、2次/周、1次/周, 以不出现反跳症状为宜, 最终戒断。对于面部紧绷、烧灼感明显者, 应用生理盐水局部冷敷或冷喷治疗, 减轻局部炎性反应、降低局部皮肤温度。嘱患者1周后复诊, 以后每月复诊1次, 连续应用3个月。

疗效判定标准: (1) 痊愈:患者自觉症状完全消失, 皮损完全消退; (2) 显效: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减轻, 皮损消退>70%; (3) 有效:患者自觉症状减轻, 皮损消退30%~70%; (4) 无效:患者自觉症状未曾改善, 皮损消退<30%。总有效率= (痊愈例数+显效例数) /治疗总例数×100%。

结果

3个月治疗结束后, 66例患者中痊愈53例 (80.3%) , 显效10例 (15.2%) , 有效3例 (4.5%) , 无效0。总有效率95.5%。

讨论

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临床最常见的原因: (1) 药物品种选择不当。由于面部皮肤较薄, 激素的穿透能力比其他部位强3.5~13倍[3]。所以应用糖皮质激素, 应该选择中效或弱效的药物, 如果症状缓解, 则要马上减量、停药。 (2) 糖皮质激素用药剂量过大, 时间过长,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3) 适应证掌握不准确。皮质类固醇激素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抗过敏作用, 可以有效地减轻充血和水肿, 短期内使瘙痒的程度以及皮肤损害的炎性反应得到缓解和消退, 有些不能用激素治疗的病种经激素治疗后原发病加重, 造成误诊、误治。此类药品代替护肤品涂抹面部, 初用时感觉皮肤变白、细嫩, 后期则会出现不良反应。

治疗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短期应用:面部皮肤疾病需外用激素制剂时, 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需要严格掌握药物应用适应症, 避免出现滥用现象;糖皮质激素使用期间需要定期复诊, 症状得到控制后迅速停药, 局部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3周; (2) 将含氟制剂改为非含氟激素制剂:非含氟制剂常用的为氢化可的松, 此药物外用时不良反应较少;尽量应用弱效制剂, 见效后则需要改为非激素类制剂; (3) 递减法[4]:将所用激素制剂从强效激素制剂过渡到弱效激素制剂, 高浓度过渡到低浓度, 同时逐渐减少用药次数, 以达到控制症状不出现反跳为宜;当发现不良反应特别是严重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用, 改用其他非激素制剂, 出现痤疮时, 停用激素制剂, 应用治疗痤疮的药物, 如皮肤干燥可外用一般软膏, 多毛症出现后可停用激素外用制剂, 不必用其他药物治疗, 过一段时间后可恢复正常。

参考文献

[1]顾恒.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7, 40 (1) :5-6.

[2]潘炜华, 温海, 刘晓刚.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治疗初步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变学杂志, 2005, 19 (9) :541-542.

[3]毛雨, 徐晖.面部皮质类固醇皮炎49例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1999, 13 (3) :183-184

上一篇:电子设计工程师下一篇:信息安全管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