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赖(心理学)

2024-12-02

依赖(心理学)(共12篇)

依赖(心理学) 篇1

21世纪是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 也是人才激烈竞争和人才素质全面发展的时代, 心理健康已成为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网络环境下, 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 如何利用网络环境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保护当代大学生不受或少受网络环境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 已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依赖的特征和成因

大学生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群体, 他们思想活跃, 有着鲜明的个性。他们渴望交友, 希望被别人理解, 同时又不愿主动与同学交往, 在这样的矛盾心理状态下, 网络的开放性满足了大学生渴望交流的内心需求。但是, 网络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等特点。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没有完全形成, 缺少足够牢固的精神屏障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其行为易受影响。他们在网络面前有时缺乏足够的理智, 有的学生沉溺于网络世界, 上网时精神亢奋, 下网后烦躁不安, 有些大学生宁可荒废学业也要和电脑网络为伴, 还有部分学生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误入歧途, 近年来大学生网络犯罪的案件也屡见不鲜。那么, 大学生网络依赖有哪些特征?究竟是什么力量驱使大学生产生这样的行为?

1. 大学生在上网过程中寻求自我价值

大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 渴望友谊、理解和支持。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空间的扩展和社会阅历的不断增加, 大学生的交往愿望也越来越强烈, 他们需要了解别人, 需要通过别人来了解自己, 需要爱与被爱, 需要有机会来显示自己的优越和展示自己的专长。然而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大学生心理的单纯性, 常会使部分学生在交往中遭受挫折, 并表现出不同的人际交往障碍, 如多疑、害羞、自我封闭和社交恐惧, 使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得不到满足, 而虚拟的网络世界为他们自身价值的满足提供了便利。在网络世界里, 人们在一个非以貌取人的环境下相互认识和了解, 每一个网民拥有平等的发言权, 在网上可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这对现实中觉得处在卑微地位的大学生更有吸引力。在互联网上, 他们可以跨越时空彼此相识, 形成一种理性而又持久的亲密朋友关系。他们可以建立个人主页, 把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资料, 通过双向或多向交流的网络载体, 让网友们认识和了解自已。通过这种交往, 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会得到实现, 自我评价也会提高。当自我价值实现时, 在主观上就会产生自信、自尊和自我稳定的感受, 会觉得生活有意义, 使人充满热情。反之, 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得不到实现时, 就会缺少自信、自尊和自我稳定感, 这正是一些学生沉湎于网络的内部动机。

2. 大学生通过上网进行心理宣泄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 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大学生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学业负担较重、人际关系紧张、失恋、生活的窘困等等, 使他们对社会环境以及校园生活中的诸多不完善的方面大为不满, 严重的还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进而影响身心健康。精神分析学派认为, 人的行为的“心理驱动系统”由两种心理倾向构成:一是寻求满足的心理倾向, 二是避免伤害的、防卫的心理倾向。大学生在寻求满足、进取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其产生避免伤害和自我防卫的行为, 以求获得心理的平衡。网络由于具有隐匿性、开放性、便捷性和互动性等特点, 为大学生适时地转移、倾诉和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提供了机会和场所, 通过此种方式, 他们宣泄被压抑的不良情绪, 并获得一定的心理自疗效果。因此, 网络极易成为许多大学生躲避孤独和排解心理压力的场所, 上网成了他们释放心理压力、松弛身心的一种方式。他们或到QQ聊天室向网友倾诉自己的不快, 或到对抗游戏里冲杀一番, 就如同人们喜欢唱卡拉OK、听摇滚乐、喜爱足球一样, 通过尽情的呼喊、喧闹来发泄心中的郁闷。

3. 大学生在网络中追求娱乐的心理

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捷、无地域限制、拉近传播者之间的距离等优势, 它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目前的文化和娱乐形态, 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精神生活。网络媒体可以汇集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形式, 在技术上实现了多媒体传播, 达到时空交融、视听兼备的综合性艺术效果, 营造出特定的情感氛围。这就打破了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 打破了现实生活中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广播三足鼎立的势力划分。传统媒体提供的新闻和信息都是封闭的, 观众只能随着传播者的意图被动地接受媒体的信息。而在网络传播中, 网络观众可以主动接受所需要的信息, 随心所欲地点击所需要的信息, 并且可以参与媒体的传播活动, 成为媒体的一部分, 或与媒体传播者交流沟通。网上游戏、聊天、听音乐、看在线电影和读娱乐性文章是大学生网上娱乐的重要形式。网络媒体把文字阅览、画面浏览和声音聆听融为一体, 将欣赏者的感觉全方位打开, 使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和嗅觉协同活动, 获得多感官刺激, 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网络传媒具有的这些特征和功能, 正好同大学生追求新奇、浪漫、惊险、刺激的求知探索心理特征相匹配, 所以上网冲浪成为他们业余休闲的重要方式。

4. 大学生在网络中的情感表达心理

大学生通过网络实现情感表达的需要, 这是在大学生内心深处潜藏的极为深刻的上网动机。他们在网络中结识朋友, 获得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情感交流、尊重和满足。网络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满足对爱的需求的场所。在网络里, 他们表达情感的方式主要有聊天、建立个人网页、网恋和在BBS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大学生的聊天中, 聊得最多的话题是爱情和友谊, 因为爱好兴趣不同, 他们在“虚拟世界”里相互交谈、互相倾吐着秘密。在网络上, 他们展示的自我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经过粉饰的或者是理想中的自我, 他们在那里可以寻找理想中的自马王子或白雪公主, 可以找到没有缺点的恋人, 这种现代的、纯真的、柏拉图式的爱情童话, 能够满足他们内心深处对浪漫爱情和真诚友情的渴求, 也可以慰藉深藏于孤寂的心灵。他们中的大多数虽然幻想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经历它, 但现实不会有这样的机会。

5. 大学生在网络中探索和尝试新生活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每天“三点一线”, 难免感觉到单调乏味。心理学家弗洛姆指出:“一个人生理上和生物上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但是他们仍然不满意, 仍然不安宁”, 因为缺少了“一种能够使他变得主动的蓬勃生机”。因此, 追求新鲜感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人的本性就是要不断地寻找和开辟更加广阔的天地。大学生上网正是为了寻求这种不断扩展的、不断更新的、能够给人以新鲜感的生活, 这种新鲜感包括惊奇、喜悦、清新和振奋。上网可以使大学生走出自我狭小生活的空间, 认识和了解更广大的世界。

二、消除大学生网络依赖负面影响的措施

面对网络依赖的负面作用, 笔者认为防范措施不应是阻止学生上网, 而是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 通过科学的网络管理和教育, 达到消除网络依赖的负面作用这一目标, 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1. 应该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保护的能力

当前, 大学生上网最大的问题是网络成瘾。实践证明, 比较有效的办法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等主渠道加强宣传和引导, 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及对信息的判断处理能力。学校可以多组织学生参与网络话题的讨论, 让学生深刻理解网络成瘾的危害, 加强学生的自律意识,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网络文明公约、抵制不良网络信息影响的能力。对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教育要纳入平时的管理, 而不能放任自流。同时, 要对沉溺于网络的学生进行定期观察, 并及时和家长联系, 注重其在学校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 并及时备档, 建立心理档案。

2. 要大力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网络素质

在大学生成长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家庭、学校、社会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起着不同的作用。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 提高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网络素质是当务之急。学校及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硬件配备和对有关人员的网络技术培训, 建立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又懂网络技术知识的师资队伍。

3. 要抓好校园网的建设和相关论坛的管理

根据教育部有关学校信息教育发展目标要求, 学校应成为学生上网的主渠道。建立校园网络, 学生既可以便利地在本校的局域网浏览资料, 也可以通过外联网站接入因特网, 搜索更加丰富的信息。校园网的最大优势是进行交互式教学, 满足学生参与讨论需求。为了满足学生交流和宣泄的心理需求, 还可以在校园网上建立聊天室, 由相关教师轮流操作和做版主。这样, 教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 了解其真实心态, 掌握宏观导向的主动权, 坚持主流价值观, 因势利导地给予学生教育和帮助, 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4. 要加强学生网络行为的监控和管理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特点, 某些人肆意在网上传播反动、低俗、淫秽等非法信息, 制造网上信息污染。高科技的网络在这些问题面前还显得很脆弱。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尽快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网络把关工作, 把负面的网络信息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 学校应加强校园网络的服务功能, 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进行规划部署。学生的网络思想教育要取得成效, 关键在于管理和引导, 我们要让正面的网络资源占据学生的网络生活。我们应该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网络的育人优势, 采取有效的手段, 尽可能地减少负面效应, 为大学生创造清洁、良好的网络环境, 让他们在网络时代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胡钰, 吴倬.互联网对青年价值观的负面影响[J].青年研究, 2001 (3) .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3]潘琼, 肖水源.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2 (3) .

依赖(心理学) 篇2

一、害羞

(一)表现:

让妈妈头疼的是每次家里有生人来,女儿点点总是显现出六神无主的样子;那么小的人儿,显出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好静不好动,每次到朋友家里串门,她会一路吵着“不去”,即便是到了目的地,也像被钉在地上一样就是不进人家的家门。

(二)儿童心理分析:

由于孩子的天生气质决定的。例如像妞妞就属于内向型的孩子,比较不爱动,胆小害羞,而且适应性差,对于新事物或陌生人,经常采取拒绝的`方式,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比较容易显示不愉快的心情。

由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问题。一些父母的性子急、对孩子缺乏耐心;对孩子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对孩子指责、约束过多等。有的家庭是爷爷奶奶带孩子,他们总是陪伴孩子玩,为了安全起见,不让孩子与外界接触,使得孩子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变得胆小、害羞、依赖性强。还有的父母经常采用惩罚、体罚、恐吓等方法教育孩子,对于一些敏感、情绪不稳定的孩子来说,会使孩子的神经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的状态,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变得胆小、孤僻。

作为家长平时要认真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了解他们的气质,并运用正确的教养方法引导孩子,孩子就会变得活泼大方、开朗乐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缠人

(一)表现:

独生的儿童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容易产生缠人、磨人的坏习惯。比如:吵着要你帮他找玩具,帮他找出来了,玩了不一会儿,他又丢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绒线当球踢;你写东西他也要写,给了纸、笔还不干,又要抢你手中的笔等等,很容易让家长恼火。

(二)儿童心理分析:

学生依赖心理的形成及疏导 篇3

一、学生依赖心理形成

学生的依赖心理的形成因素分为内因与外因,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是内因,外界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是外因。

1.学生的生理、心理因素。由于儿童生活上不能自理,必须依赖大人,如果在儿童时期家长没有注意逐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就会影响孩子的成长,甚至丧失儿童的个体独立性,孩子的依赖心理就不可避免地诱发滋长。而长期的依赖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成长,使孩子缺乏自信与独立生活能力。湖南被誉为“天才少年”研究生的魏永康因自理能力太差,不能独立适应学校的生活而导致退学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而类似的报导还不时出现在报刊和杂志上。

2.家庭、学校与社会因素。在长期的传统舆论里,“听话” “高分”是好学生的唯一标准,孩子的创新意识、独立人格和动手能力被忽视了。有些家长在平时生活中甘愿做孩子的奴隶,孩子的一切全包,甚至还代替孩子写作业。还有一些学生贪玩,抢时间应付作业,甚至发展到抄作业,请人代写作业,或者干脆不做作业等。这样久而久之,孩子的独立意识、动手能力、服务精神、劳动观念逐渐消失了,依赖心理越来越严重。此外,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社会不良现象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也很大。既然不用读书,不用努力奋斗,通过关系照样可以铺路架桥,达到自己的愿望,何必刻苦努力去创造呢?

3.学校教育因素。虽然目前素质教育的呼声日渐高涨,但考试成绩仍然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考核标准,教师过分关注学生分数的高低,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思想道德品德素质的培养。这种重管理轻疏导、重知识轻创造的教育,正是学生依赖心理的形成诱因。

依赖心理是一种极其有害的心理。学生有了依赖心理后,就会失去自己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日常生活不能自理,遇到问题束手无策,碰到困难绕道而走,失去依靠寸步难行。

二、学生依赖心理的疏导

怎样克服学生的依赖心理呢?关键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标本兼治。要加强家校联系,密切配合,在学习和生活上齐抓共管。

1.仔细调查研究,创设成长环境。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心理形成原因的共性与差异,根据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同时要做到家校共管、持之以恒。要调查研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设良好的环境,以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尽早帮助学生摆脱依赖思想。教师平时要常鼓励学生,树立其信心。

2.制定目标任务,增强信心毅力。在评估学生时,不以分数为唯一标准,而重在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和学习能力,培养他们自己克服困难的毅力。通过此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愉悦,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心和勇气。

3.限定求助范围,提倡自主独立。要做好家校联系,保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不要怕孩子不会做事,要放手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养成孩子自立的习惯。要信任孩子,坚持小事让孩子自己提出解决的方法,大人可适当加以指点。要让孩子学会担当,如果做错了,让孩子自己寻找原因、总结经验,增强责任感。

4.强化竞争意识,培养进取精神。“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让孩子学会正当竞争,鼓励他们积极进取,要教育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等不靠,以适应将来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

5.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造精神。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言行的细微观察,从中捕捉机遇,及时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要敢于放手,当学生遇到难题时,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要怕学生标新立异,这正是孩子富于创造力的表现。要善于“扬长避短”,坚持“独立思考、积极主动”的原则,对于有些“爱调皮”“歪点子多”的学生,我们不能一棍打死,而要善于引导和教育。

手机依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4

手机依赖又称为手机焦虑症、手机成瘾等, 这一概念是随着行为成瘾发展而来的。行为成瘾的主要标准包括: (1) 做某事超出预期时间; (2) 企图减少该行为, 但是没有成功; (3) 一旦不做该事就会烦躁不安; (4) 做该事成为当务之急等。手机成瘾的特征, 从行为层面来分析, 是人们无法对手机使用进行时间上的控制; 从心理层面来分析, 是人们不用手机就会烦躁不安。因此可以说, 手机依赖是手机成瘾在心理层面的反映。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

本文在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某校进行了调查, 共300 名学生接受了这次随机调查, 收回295 份调查问卷。现在手机人人具备, 智能手机普及率几乎为100% 。调查结果显示, 承认有手机依赖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45% , 其中有5% 属于严重手机依赖者, 这些学生承认离开手机会产生情绪上的波动, 手机已经成为自己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可以看出, 目前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已经不容乐观, 并且随着智能手机网络的进一步发展,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程度还会继续上升。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 目前大学生使用手机的主要功能包括: 第一, 学习, 辅助自己的课堂和课后学习, 降低学习压力; 第二, 接收信息功能, 比如网络咨询、消息和资料等; 第三, 娱乐功能, 比如看视频、听音乐等; 第四, 社交功能, 比如短信、微信、语音等; 第五, 生活服务功能, 比如网上购物、闹钟、天气等。

三、手机依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原因

1. 手机依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通过总结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和分析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 本文认为手机依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包括:

( 1) 部分大学生沉溺于手机游戏, 导致自己注意力无法集中, 不能处理好学习和手机之间的关系, 经常存在心理上的失落感和空虚感, 依赖手机打发时间, 结果造成自己学习能力下降, 养成不良学习习惯,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惰性思维。而大学生正处于风华正茂的年纪, 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以后工作、生活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但是因为手机依赖的影响, 大学生心理出现各种焦躁、惰性等, 没有处理好手机与学习、生活的正确关系, 导致很多心理疾病出现。

( 2) 大学生手机依赖主要表现在不能控制手机使用的冲动和时间, 特别是智能手机功能强大, 宿舍WIFI不限时开放, 手机流量过大等因素, 导致在原本属于睡觉的时间, 很多大学生疯狂刷微博和微信, 这样就严重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规律, 导致生理出现问题, 新陈代谢、免疫力等方面都受到影响。生理问题会造成心理问题, 多见于孤僻、自卑和缺乏自信。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手机, 手机无意识中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手机丢失或者信息量减少, 就会发生各种心理症状, 产生自我挫败感。另外, 手机依赖症还会导致大学生的思考运转能力下降, 经常出现发呆、迟钝的问题, 人际交流和自控能力大大下降, 大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也会加大, 自我孤独感会增加, 并且面对面交流会被单一化的手机交流所取代。

( 3) 手机依赖还会造成大学生道德观念淡化, 忽视与外界的正常交往;纪律观念淡化, 过分注重自我, 即使与同学、教师在一起时也只顾自己的手机, 而忽视了人际沟通中的基本礼仪。有些大学生因为手机依赖还会造成自我意识强化, 走向非常极端的自我中心和封闭主义, 内心经常感到孤独、寂寞, 从而诱发一系列的心理疾病。智能手机在提供有效信息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亚健康或者不健康的内容, 而部分大学生会沉迷于其中, 导致自己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影响, 甚至会走向网络犯罪。

2.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形成原因

深入分析造成大学生手机依赖的主要原因包括: 第一, 从众心理的影响, 也就是随大流。目前高校大学生的从众现象比较普遍, 导致大学生在使用手机方面并不是自己的真正需求, 很多情况下都是为了和其他同学保持一致, 结果产生了手机依赖症。第二, 心理诉求的需求。手机在能够满足基本社交需求的同时还提供了很多附加功能, 而大学生属于好奇心比较强的阶段, 手机强大的功能吸引着大学生使用。第三, 大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和沟通。手机依赖多数是由于孤独、自卑等心理因素导致的, 目前一些大学生不与他人接触, 只能借助于手机进行社交, 而这样更加造成人际间的冷漠。

四、手机依赖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防治对策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认识到了手机依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 本文认为针对这些影响的主要防治对策包括:

( 1) 建立良好的校园氛围, 保持学生的独立个性。校园氛围属于群体氛围的一种, 是影响从众行为的重要因素, 而创建好的群体氛围有利于发挥群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因此, 高校应该针对大学生的手机依赖问题开展相关讲座等活动, 倡导健康的手机使用观念, 从而引导学生健康使用手机, 让手机回归到正常的通讯功能中。另外, 各个班级也要形成良好的氛围, 坚持适度使用手机的原则, 克服从众心理的消极影响, 降低手机依赖和手机攀比等不良行为出现率。

( 2) 创建和谐校园文化,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上文分析我们知道, 生活乏味、缺乏交流是大学生存在手机依赖的重要原因, 因此高校应该从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角度入手, 建立有序的校园环境, 帮助学生从手机依赖中转移, 满足他们社会交往的需求, 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高校还可以开展社团文化节、人文讲坛等活动, 满足学生对信息和知识的需求, 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形成良好的学风,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消除学生的孤独感和失落感, 最终帮助学生从手机依赖中摆脱出来。

( 3) 高校应该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大学生处于心理不成熟、情绪波动大的时期, 很容易受到不良情绪影响而需要宣泄, 所以高校应该加强人文关怀, 帮助学生克服手机依赖, 给予学生合理宣泄的机会, 听取学生的心声, 并让他们的情绪能够得到恰当合理的释放。

( 4) 高校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大学生教育。大学生真正解决手机依赖的问题还需要自己积极配合, 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 对手机进行正确定位, 保持健康的心理; 合理制订手机的使用时间和规范, 提高自己的意志来抵制手机的诱惑力;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参加有益于身心的活动, 将重心从手机中转移出来, 投入学业学习中。

摘要:智能手机是社会信息化和科技化的产物, 在促进人们交流、开拓个人视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目前很多大学生过度依赖手机, 这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 所以有必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本文首先分析了手机依赖的相关理论, 然后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进行了调查, 总结了手机依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产生原因, 最后阐述了防治手机依赖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关键词:手机依赖,大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黄海, 周春燕, 余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 2013, (9) :1074-1076.

依赖经典语录 篇5

1、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

2、做事总三分热度的我,却爱了你那么久,平常丢三落四的我,却把你记得那么清。

3、如果孤独的人愿意回头,焦躁的人愿意等候,内向的人愿意开口,也许这才是爱情最真的样子。

4、后来才明白,要过上简单、安逸、自由的生活,前提依然是得赚到足够令你安心的钱。这个世界是现实的,只有你用努力和自我,才令它柔软。

5、愿有幸来世再相遇,长路携手,岁月悠悠,你说从头就从头。

6、在疼爱你的人面前,你永远都只是个孩子,在不爱你的人面前,你永远都是条汉子。

7、虽然我有一万种想见你的理由,却少了一种能见你的身份,你过你的生活就好,安静的.住在我心里就好。不打扰,是我爱你最后的方式。

8、无论你经历的事是喜是悲,无论你遇见的人是好是坏,他们总能教会你一些事理,然后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9、喜欢你的人,要你的现在;爱你的人,会给你未来。而能跟你一辈子的人就是:理解你的过去,并包容你的现在,一起创造共同的未来。

10、要努力做一个可爱的人。不埋怨谁,不嘲笑谁,也不羡慕谁,宁愿跑起来被拌倒无数次,也不要规规矩矩走一辈子。做自己的梦,走自己的路!

11、不知道是越来越独立,还是越来越心虚,走了这么久,发现唯一靠得住的还是自己。现在我就想干一件事,学会一个人生活,不论身边是否有人疼爱。做好自己该做的,有爱或无爱,都安然对待。

12、起初,我们揣着糊涂装明白。后来,我们揣着明白装糊涂。并不是我们愿意活得不明不白。只是,好多事情,一用力,就会拆穿,一拆穿,就会失去。成人的世界,总是这么脆弱。

13、不敢看你的动态,害怕你有了新欢。

14、最难过的,莫过于当你遇上一个特别的人,却明白永远不可能在一起,或迟或早,你不得不放弃。真心喜欢过的人是没法做朋友的,哪怕再多看几眼,都还是想拥有。我从未放弃过爱你,只是从浓烈变得悄无声息。

15、越亲近的人,越不知道底线在哪里。我们肆意开过火的玩笑,揭最深的伤疤,以为这才是真正相爱的证据,却忘了感情也有一个账户,也需要储蓄。所不同的是,余额归零的时候并不意味着重新开始,而是永远结束。

16、不是所有人单身都代表是可撩状态,有些人只想安安静静读几年书然后发财。

17、给自己一个方向,不求地老天荒。给自己一个信仰,不必一路慌张。心安神定,由弱而强。

18、有时候反而觉得一群人在一起太过嘈杂,太累,要迁就别人,要融入氛围。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越不想说话,越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想对自己好一点儿,就想由着性子来,不想说话就可以不说话,不想笑就可以不笑。不用活跃气氛,也不用担心自己的小情绪影响到别人。

19、你才二十几岁,就担心这辈子再也遇不到喜欢的人了。余生很长,何必慌张。

依赖(心理学) 篇6

【关键词】中职生 手机依赖 心理资本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B-0015-02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给人们的工作、学习、人际交流等方面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影响人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手机过度使用已经成为影响中职生心理资本的重要因素。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它包括四个核心成分: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乐观(optimism)、韧性(resiliency)和希望(hope)。本文通过调查手机依赖量表和心理资本量表进行测查分析,进一步了解中职生手机依赖与心理资本之间的关系。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取广西水产畜牧学校涉农专业和非涉农专业两个年级的学生。共发放问卷150份,剔除无效的问卷和实验,共收回有效问卷129份,有效率为86%。男生67人,女生62人;中职一年级65人,中职二年级64人。

(二)研究工具。包括手机依赖度量表、心理资本量表。

1.中学生手机依赖度量表。该量表内容涉及手机使用率、使用时间及对身体健康、学习的影响,量表共27个题项,采用 5 级评分制,包括“非常不符合”、“不符合”、“一般”、“有点符合”、“完全符合”,对应评分 1-5 分。得分越高,手机依赖度越高。

2.心理资本量表。该量表包括乐观、韧性、自我效能、希望 4 个维度,共 24 个条目,采用 Likert 六点计分,包括“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有点不同意”、“有点同意”、“同意”、“非常同意”,对应评分1-6分,量表分值越高表明心理资本水平越高,4 个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分别为 0.86、0.83、0.80 和 0.76,全问卷的信度系数为 0.90,4 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 54%。

(三)研究程序。由经过培训的心理协会学生担任主试,在晚自习课堂进行集体施测,当场回收问卷。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通过描述统计、t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中职生心理资本总体情况。基于数据的描述统计,得到中职生心理资本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数据表明,在心理资本四个维度上的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希望、自我效能、韧性、乐观,说明中职生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实现预定目标的积极动机状态较为显著,中职生对未来的积极态度以及从挫折中快速恢复过来的心态仍有待提高。

(二)中职学生手机依赖度总体情况。本研究选取了129名中职生,问卷中手机依赖总分分布呈正态分布,平均得分为83.56,显著高于于理论均值81分(该数值为量表的理论平均值,由于该量表尚无相应常模,故该平均值仅供参考),说明中职生手机依赖总体上仍不容乐观,这与普遍观察到的现象是一致的。

(三)中职学生心理资本与手机依赖的相关。为了探索中职生心理资本与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我们对两个变量使用Pearson系数法进行相关分析。如表3所示,整体来看,中职生心理资本的总分与手机依赖呈显著的负相关,四个维度中除希望维度外都与手机依赖呈显著的负相关。这表明了中职生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的情况越好,学生的手机依赖度越低,心理资本与手机依赖有着负向的相关关系。

(四)中职生心理资本与手机依赖的多元回归分析。上文对中职生心理资本与手机依赖的相关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该关系是否紧密以及相关的方向如何,本文将通过回归分析,进一步解释变量间相关关系的方向及其因果关系如何。

在表4的逐步多元回归分析中可以看出:将心理资本四个维度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其中只有两个预测变量与“手机依赖”因变量有多元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15、决定系数(R2)为0.332,最后回归模型整体性检验的F值为4.158(P=0.000<0.05),因此,两个预测变量都可有效解释“手机依赖”21.4%的变异量。从每个变量预测力的高低来看,对“手机依赖”最具预测力的为“韧性”自变量,其解释变异量为5.8%;其次为“自我效能”,其解释变异量为2.3%。从标准化的回归系数来看,回归模型的β值分别为0.023和0.243,其中负数表示其对“手机依赖”的影响为负向,说明韧性、自我效能对中职生手机依赖有负向的预测力。

依据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出中职学手机依赖与韧性和自我效能之间的回归方程式为:

非标准化回归方程式:手机依赖=7.214-0.159×韧性-0.416×自我效能

标准化回归方程:手机依赖=-0.023×韧性-0.243×自我效能

三、讨论与建议

(一)引导中职生合理使用手机,倡导健康手机校园文化。学界对中学生手机依赖的质性及量化研究结果表明,娱乐、放松需求是青少年使用手机最突出的心理需求。现今中职生由于学业较轻,生活单调,缺乏娱乐,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手机已经普遍为各类人群使用,中职生利用手机能获取最便利、多功能的娱乐放松方式。相对高中生来说,中职生的父母对手机的监管持宽松的态度,并且中职生没有太多的升学压力,加上自身的约束力和行为习惯,他们对手机的诱惑缺乏相应的抵抗力,出现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较高的现象。作为学校管理部门,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娱乐放松需求,充实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并且将健康的手机文化渗透到学生当中,引导中职生合时、合理地使用手机,发挥手机的积极效用,从根本上降低中职生对手机的依赖。

(二)中职生手机依赖与心理资本的关系。本研究数据显示,中职生心理资本中的自我效能、韧性及乐观三个维度与手机依赖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通过对中职生心理资本与手机依赖的回归分析也发现,心理资本中的自我效能及韧性维度能有效地预测手机依赖。以上结果说明,中职生对自我完成任务的自信较足的时候,他们对学业的挑战也存在一定的信心,对手机依赖的程度也会减弱;尤其中职生面对压力和挫折时,如果韧性较弱,他们就会体验到更多的挫败感,从而消极地去面对生活和学习,容易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手机的使用上,通过手机游戏、聊天等获得虚拟的存在感,久之则会导致中职生沉溺手机世界,弱化现实生活体验。

(三)改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中职生处于青春期,情绪体验更敏感、情感表达更细腻,因此导致中职生更倾向于通过手机获得更多的人际联系,从而引发人际孤独感的爆发,久而久之形成“孤独—回避—孤独”的恶性循环。因此,学校管理部门应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团队素质拓展、班级赛事安排等活动扩大中职生的人际交往范围,提升其团队凝聚力,活跃学校的社会交往气氛,促进学生的思想碰撞及情感交流,增加情感宣泄的渠道,形成中职生良好的人际支持系统,通过人际交流逐步降低人机交流。

基于以上分析,学校等教育部门应通过教育渠道,增强中职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中职生对挫折的应对能力,并通过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帮助学生充分感受社会支持系统的存在,从而改善其对手机的依赖程度。

【参考文献】

[1]许海元.大学生生涯规划能力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黄林娟.中学生手机心理需求与手机依赖的关系[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2)

[3]张松梅.中职生自我接纳-心理弹性与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4]李天莉.农类学校中职生手机依赖情况调查与研究[J].广西教育,2016(3B)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三级立项“中职生手机使用与心理资本的关系研究”

依赖(心理学) 篇7

1 网络依赖及中学生网络依赖的表现

相对于重度的网络成瘾, 网络依赖是指轻度的网络沉溺行为[2]。网络依赖主要包括网络游戏依赖、网络交际依赖、网络色情依赖、强迫收集信息等几种类型。有调查发现[3]:中学生上网主要是进行娱乐、聊天和玩游戏。

中学生“网络依赖”的表现多种多样:如沉迷于游戏、网络聊天、交友、刷微博;对学习无兴趣、逆反心强, 有学不上、有家不回;上网就兴奋, 不上网时就心烦意乱、注意力不集中、精神萎靡不振、生活懒散。严重的会有周身不适的戒断反映, 每天生活在虚拟网络空间中, 甚至做出离奇的行为。

2 中学生网络依赖的心理因素

中学生网络依赖也是时代的产物, 其网络依赖的诱因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

学习压力过大, 关子关系紧张, 网吧违规管理, 色情网页的诱惑, 网络游戏的魅力等都可能成为导致中学生网络依赖的客观原因。青春期的骚动是中学生产生网络依赖的生理学原因。从心理学的角度,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人们产生依赖病症的起因, 可追溯到婴儿口唇吮乳时的满足感记忆的保留。婴儿吮乳得到生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慰藉, 产生极大的愉悦感和快慰感, 并将此作为母爱的温暖、关心和安全与欲望的满足等美好的感觉、回忆和留念保留在潜意识中。在现实生活中, 当人们遭遇到了挫折, 便通过上网寻求解脱。这时, 保留在潜意识深处中的口唇期的代表关怀、温暖、安全等的满足感被重新触发出来, 人们通过上网又重新得到生理上和精神上的慰藉, 并通过连续上网将这种满足感维持下来, 于是沉溺其中而难以自拔。导致中学生网络依赖的心理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2.1 逃避心理

Young认为, 匿名性、便利性、逃避现实是网络导致用户成瘾的几个特点。可以说, 网络的这三个特征, 为中学生设置了一道安全的屏障。中学生沉迷于网络往往是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困境时, 缺乏有效的应对方式和资源, 而产生的一种逃避心理。例如:以一位因与父亲关系紧张而沉醉于网络游戏的中学生说:“其实我自己也知道玩游戏没有什么意思, 也想戒掉网瘾, 可是每次想到回家后要面对父亲冰冷的面孔时, 脚步就不由自主地迈向网吧……”这位中学生是在借助网络游戏来宣泄着潜在的攻击性和对父亲的愤怒情绪, 实质上是无法应对现实中不良亲子关系而产生的逃避心理。

2.2 好奇心理

好奇心是让你们遇到新鲜事物时产生的一种注视和探索的欲望。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 有天生的、自发的积极探索外部世界的心理倾向, 急于了解精彩的外部世界, 对于新事物大多能全身心地投入。对于中学生来说, 网络是个有着诸多优势的新事物, 它是集报纸、电视等为一体的超级媒体, 它能从各个侧面, 不同程度满足中学生的好奇心, 实现中学生通过网络看世界的愿望。例如: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 能满足中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渴求;网络游戏的仿真性、互动性, 能满足中学生支配环境, 追求优越的需求;网络交际的匿名性、平等性、自由性使他们与陌生人交友的心理需求。

在对一些中学生的访谈中我们发现, 许多产生网络依赖或网络娱乐倾向的中学生, 多是由最初对网络的好奇心, 而发展成为最后的网络痴迷者。

2.3 补偿心理

当现实和理想之间出现偏差的时候, 人总是希望能得到合理的补偿, 而网络恰恰能满足中学生的这种需要。在网络上, 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一个满意的角色, 或选择一个喜欢的交往对象, 或搜索到自己想知道而现实生活中又难以得到的信息等。这样真实生活中的缺憾可以通过网络来弥补。例如,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上具有闭锁性, 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真实内心世界呈献给父母、老师或同伴, 但同时他们又渴望友谊, 需要有人倾听他们内心的苦闷与彷徨。上网聊天、交友、无疑是对他们交往需求的一种补偿。再如, 一些学习或品德较差的学生, 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的常常是负面评价, 自卑感较重, 网络游戏或网络交际能让他们产生一种虚拟的成功感, 因而当他们在现实中遇到挫折时, 常常逃向网络寻求心理补偿。

通过分析中学生上网的几种主要心理, 不难发现:寻找心理需求的满足, 本末倒置地在虚拟的网络上奔跑, 与现实生活中的距离越来越远, 甚至分不清现实与虚拟世界的界限, 社会适应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越来越差, 反过来更逃向网络, 最后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这是许多中学生产生网络依赖的主要心理因素。

3 预防中学生网络依赖的对策

网络依赖对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长期的人—机交流的模式, 强多了他们大量学习、交往、活动的时间, 因而加剧了他们自我封闭, 造成人际关系恶化、情绪冷漠、意志弱化、道德失范、学习下降, 甚至形成自闭症、抑郁症、人格分裂等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因此, 如何预防网络依赖现象发生, 已成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的课题。

关于网络依赖的预防, 一些国内的专家和学者做了诸多的探索。如白羽, 樊富眠等[2]人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团体辅导的干预模式。邱霞[4]建议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笔者则认为, 预防中学生网络依赖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为中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作为起主导作用的学校, 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建立组织机构

学校应建立预防网络依赖组织机构。机构成员由相关领导-中层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心理咨询师-学生家长代表-班干部及学生代表组成。预防工作分两条路径展开。一条是自上而下制订计划, 组织协调与管理;一条路径为自下而上的收集相关信息, 及时报告。如果两条路径畅通无阻, 教师和家长能及时了解有网络依赖学生的近况, 也可以对有此苗头的学生及时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干预。

3.2 减轻学业负担

学校应改变传统的“智育唯一”的观念, 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注意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特的培养, 增加学生正性的情绪体验。重视音体等课程的教学, 也可以通过开设第二课堂, 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这样学生就可以多参加现实生活中的活动, 多结交朋友, 以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3.3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可定期举行心理健康讲座, 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于有网络依赖倾向的中学生进行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训练。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 帮助学生确定合理的人生目标, 培养有益兴趣, 教给学生一些人际交往的策略, 使学生掌握一些不良情绪的调节方法, 以提高学生自我调控和自我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 http://tech.163.com/special/cnnic30.2012-7.

[2]白羽, 樊富珉.大学生网络依赖及其团体干预办法[J].青年研究, 2005, 5:42-48.

[3]李卉, 王福兴.中学生网络依赖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16-6) :664-665.

依赖(心理学) 篇8

1 手机媒体的特点

手机媒体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具有网络媒体互动性强、信息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跨地域传播等共性。手机媒体因其载体的特殊性也有其他媒体所无可比拟的优势与特点。

(1)受众正态性。手机依赖的人群普遍呈现正态分布特性,主要集中在中青年年龄段,而那些心智不完全成熟、抗诱惑能力不够强的学生便是手机消费的主流群体,在手机媒体的潮流中首当其冲。

(2)文化多元性。手机文化是当今社会兴起的又一场风暴,很多人被卷进其中,尤以大学生为主要目标。微信、QQ、微博、人人等聊天工具的盛行,手机游戏、网络小说的泛滥让很多学生沉迷其中,影响了自己的学习甚至是日常生活。

(3)归属依赖性。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郑毅主任认为,“手机依赖症表现为对手机过分依赖”[2],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手机的滥用,不该用的时候也频繁使用;二是手机过多地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三是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反应。”[3]

2 90后大学生依赖手机媒体的心理成因

手机依赖症,又称“手机依赖综合症、手机综合症、手机焦虑症、手机瘾”,“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3]要及时遏制这种痴迷状态的深化,就要从根本出发,揪出其心理因素,由心理来影响行为。对此,该文由调查总结出以下心理因素。

(1)满足心理。手机强大的功能是毋庸置疑的,它简直就像是多啦A梦的魔法口袋,能满足使用者的一切需求。拍照不用相机,付账不用钱包,照明不用手电筒,记账不用账簿,甚至办公都可以不用电脑,直接用一部手机就可以解决一切,功能性极其强大,所以过度依赖的现象就不可避免。

(2)猎奇心理。大学生还未迈出社会,他们渴望了解这个即将踏入却又充满未知的世界,所以手机成了最好的平台。对他们而言,这种方式不用花费任何代价就能得到他们想要甚至于更多的信息。这样方便快捷的信息搜索工具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的猎奇心理,一有想了解的事就找手机查询成了家常便饭。

(3)虚荣心理。大学校园里的手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与品位,从最初的iPhone4到现在的iPhone6 Plus,时不时掏出自己最新款的手机可以在心理上得到一种虚荣与满足。大学生的群体效应不可小觑,一个人的依赖可以被逐渐放大成一群人的依赖。所以“虚荣心”、“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等不良的心理状态便也成了诱导大学生群体逐渐养成手机依赖习惯的重要因素[4]。

(4)无聊心理。大多数大学生在回答为何如此依赖手机的时候,不约而同地指出是因为“无聊”。大多数人都会在自己闲碎的时间里借助手机打发时间。所谓无聊,均来自于注意力缺乏,只有在不专注的时候才会产生无聊的感觉。

(5)关爱心理。作为90后的大学生,生活在这个竞争压力日益增大的社会,父母忙于工作,而部分同学又是独生子女,每当我们渴望沟通、有情感交流和社交需求时却得不到满足,就只能将自己的注意力转而放在手机上面,通过手机沟通的形式、排解心理压力、实现心理诉求活动[5]。

3 手机依赖心理的防治机制

(1)加强社会监督。调查中有87%的大学生承认是社会趋势的发展使得他们越来越依赖手机:购物用“美团”、旅游用“糯米”、照相用“美拍”,这些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就连吃饭,学生也更愿意去有免费wifi的餐馆。所以针对这些客观环境我们建议: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对手机依赖的现状进行观察和监督,同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商家转换经营方式,用产品特色取代用wifi吸引顾客的手段。

(2)加固校园防护。学校应当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6],对有严重手机依赖症状的学生群体及时进行健康教育,鼓励学生排遣不良情绪、释放自身压力,这样就不会将自己的全部心事交给手机。现高校普遍出现wifi覆盖的现象,学校应采取一定的节制措施,如对上网时间进行限制或减少对学生开放的权限等。用外部条件的限制来约束那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

(3)加增自我管束。调查中,上课、走路、吃饭时挂Q、听音乐、看电子书或浏览网页的占到62.5%,而且有47.5%的同学会下意识的查看手机有无短信或来电的习惯,调查中有接近半数的同学承认他们的手机从不关机,而且躲在被窝里玩手机也成为了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如若睡前不摸手机他们便会焦躁、不安,甚至睡不着。因此,也有65%的同学承认,玩手机现在已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们对手机已经产生一定程度上的依赖。

学生要学会自我管理,作为90后的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一个成年人,应以正确合理的态度使用手机,不能盲目地被手机奴役,任它压榨宝贵的时间、左右自己的情绪。同时,及早认识到手机依赖症的成因和危害,防止自己陷入不可自控的地步。

摘要:文章通过对温州各高校90后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的实证研究,结合访谈、问卷等调研形式,探讨其心理成因并对症下药,运用三层防护六大机制,对手机媒体过度依赖的大学生加以正确引导。手机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手机依赖症侯群”的规模迅速扩张,尤其是90后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心理尤为显著。因此,研究大学生对手机依赖心理的归因并对症下药就显得十分有意义。

关键词:手机媒体,依赖心理,90后大学生,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2015-02-03.

[2]王纯.关注手机依赖综合征[N].健康时报,2005-01-27.

[3]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症[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2).

[4]梁维科.浅析当代大学生对智能手机产生依赖的主要原因[J].山东青年,2012(10).

[5]徐成芳,顾林.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心理原因及防治对策[J].学理论,2011(32).

依赖(心理学)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来源于2012年1~2月间在我院精神科住院治疗的60例男性慢性酒依赖患者。入组标准: (1) 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 中有关酒依赖的诊断标准[1]; (2) 无严重躯体疾病及脑器质性疾病, 无智力障碍, 小学文化程度以上; (3) 知情同意。其中, 年龄28~52岁, 平均 (39.5±7.46) 岁;文化程度:小学12例, 初中29例, 高中或中专12例, 大专以上7例职业:工人19例, 农民31例, 干部10例。酒依赖时间3~23 (10.74±5.32) 年;目前日饮酒量208~396m L平均 (321.24±65.31) m L乙醇。按抛硬币分组法, 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30例, 两组在年龄、文化程度、职业、饮酒时间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方法

入院后立即断酒, 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替代治疗, 约1周后急性戒断症状基本消失, 开始对研究组进行认知治疗, 时间为4周。具体措施如下。

1.2.1 团体心理教育

(1) 健康教育:讲解酗酒的严重性和后果展, 在心理上强化患者对酗酒的危害感, 并进行戒酒的信心鼓励和必要心理疏导, 提升患者戒酒的决心。 (2) 让患者观摩新入院的患者, 医师对新入院患者给予针对性的精神检查, 以暴露出其幻觉、妄想、震颤、紊乱行为等症状或体征, 使患者看到活生生的教材。

1.2.2 个别心理座谈

几次集体认知治疗后, 开始同时进行个别心理座谈, 由治疗医师与患者一对一地进行交谈, 每周1次, 每次20~30min, 交谈后布置作业题让其思考。第一阶段是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治疗医师以真诚、温暖、接纳的态度对待病员, 让医患之间相互信任, 并启发患者逐步找出酒依赖行为与自己的认知和认知过程之间的关系。第二阶段是让酒依赖者从自身及病友的具体事例中来逐步认识到自己的认知错误。第三阶段是治疗医师在患者认识到自己认知错误后引导病员建立起正确的认知。

1.3 评价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 (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 [7]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共90个项目, 分为0~4五级评分。SCL-90的适用范围颇广, 主要为成年人的神经症、适应障碍及其他轻性精神障碍患者。该量表内容量大, 反映症状丰富, 能较准确地评估患者自觉症状特点, 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各职业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可作为调查不同职业群体心理卫生问题的一种评定工具, 得分越高, 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3.0统计包统计,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 两组SCL-90评分结果比较

见表1。结果显示, 治疗前, 两组SCL-90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治疗后, 研究组SCL-90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8], 认知过程是情绪和行为的决定因素, 情绪和行为的产生依赖于个体对环境情况的评价, 能扰乱患者心理的东西, 主要是患者对事件的认知、判断和评价, 一个人在行为表现上的缺陷是由于其认知上的缺陷引起的, 一旦认知上的缺陷得到改变和矫正, 不良情绪和行为也会相应的好转。研究表明[9], 采取心理干预, 不仅可以帮助患者分析病因, 消除疑虑、提高信心, 而且帮助患者增强心理应对能力, 从而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恶劣心境, 提高活质量, 而且, 心理治疗能帮助患者学会控制情绪反应的模式, 改变脑的功能, 效果不亚于药物治疗[10]。

酒依赖是一种具有很强社会性的疾病, 它是心理、社会、遗传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旦厌恶条件反射消失, 患者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还有可能再次饮酒。有学者认为[11,12], 酒依赖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的不健全, 是导致戒酒失败的关键原因。因此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极为重要。患者对酒中毒的危害认识程度越深刻, 治疗效果越好, 戒酒持续状态也越长。因此, 帮助患者充分认识到嗜酒的危害, 树立戒酒的信心, 对其暴露出来的各类心理因素及心理矛盾进行及时的疏导和纠正, 鼓励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克服自身性格上的弱点, 正确认识自我将对预防复饮起积极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前, 两组SCL-90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表明两组心理问题具有可比性。治疗后, 研究组SCL-90总分及躯体化、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 , 表明研究组经过心理治疗后, 缓解了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消除了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等不良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而对照组因没有实施心理治疗, 在情绪障碍和不良心理问题等方面改善的不如研究组明显。

综上所述, 酒依赖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对戒酒治疗带来不利影响, 心理治疗能够消除酒依赖患者的心理障碍, 提高酒依赖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这不仅一方面能够有利于戒酒的临床治疗, 而且另一方面对出院后预防复饮将具有积极的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认知治疗对酒依赖者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 将60例酒依赖的住院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及对照组各30例, 对照组进行常规戒酒治疗, 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认知治疗, 时间为4周, 治疗前后,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评价两组心理健康水平。结果 治疗前, 两组SCL-90评分无明显性差异 (P>0.05) , 治疗后, 研究组SCL-90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认知治疗可提高酒依赖患者心理健康水平, 对预防复饮具有积极的作用。

依赖(心理学) 篇10

因此, 网络依赖与手机依赖个体的心理健康表现可能具有共性, 如均存在抑郁、焦虑问题等, 且二者还可能共享某些影响因素。大学生对网络与手机的使用均较为普遍, 可能存在2种依赖共病现象。本研究拟同时考察网络和手机2种依赖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为未来的心理干预提供有益的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采用方便取样法, 于2013年11月选取某高校大二、大三年级学生, 共选取了32个班1 180名大学生, 获得有效问卷1 172份, 有效率为99. 3% , 其中男生680名, 女生492名; 文科生453名, 理科生719名; 大二学生402名, 大三学生770名。年龄 ( 19. 95±1. 11) 岁。

1. 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

1. 2. 1中文网络依赖量表修订版 ( TAS - R) [8]共19个项目, 均采用4级计分, 得分越高依赖感越强。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 90。总分 < 46分为正常群体, 46 ~ 53分为网络依赖群体, ≥53分为网络成瘾群体。基于修订者研究中后2种群体的心理健康得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 本研究将后2种群体均归为网络依赖群体。

1. 2. 2手机依赖量表 ( MPAI) [6]共17个项目, 包括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和低效性等4个因子, 每个条目采用5级计分, 得分越高手机依赖越高。另外, 第3, 4, 5, 6, 8, 9, 14, 15题也是手机依赖筛选题, 其中若有5个及以上回答为肯定, 则被鉴定为手机依赖。该中文版总量表和分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 87, 0. 81, 0. 78, 0. 75, 0. 75[7]。

1. 2. 3症状自评量表 ( SCL - 90) [9]共90个项目, 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等10个因子, 每个条目采用5级计分, 得分越高症状越严重, 量表ɑ系数为0.95, 各分量表Cronbachα系数在0. 71 ~ 0. 87之间[10]。本研究只统计总均分及前9个因子得分。

1. 3统计方法采用SPSS 10. 0软件进行统计, 对大学生网络与手机依赖状况采用描述性统计, 对2种依赖的性别、学科及年级进行t检验, 对不同依赖组进行多重均数比较及F检验, 对2种依赖与SCL - 90的关系进行了Pearson相关分析与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检验水准为α = 0. 05。

2 结果

2. 1网络依赖与手机依赖检出情况

共检出存在手机依赖的大学生181名, 占15. 4% ; 网络依赖的大学生102名, 占8. 7% 。有21. 1% 的大学生至少存在1种依赖症状, 其中纯手机依赖者139名, 占12. 3% ; 纯网络依赖者60名, 占5. 1% ; 手机与网络依赖共存的42名, 占3. 7% 。

2. 2 网络依赖与手机依赖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

男生、理科生的网络依赖得分分别高于女生、文科生 ( P值均 < 0. 01) , 而女生、文科生的手机依赖得分分别高于男生、理科生 ( P值均 < 0. 05) ; 大二学生的网络与手机依赖得分均高于大三学生 ( P值均 < 0. 01) 。见表1。

2. 3 网络依赖与手机依赖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纯手机依赖组、纯网络依赖组及2种依赖共病组大学生的SCL - 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高于无依赖组 ( P值均 < 0. 01) , 另外2种依赖共病组SCL - 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高于纯手机依赖或网络依赖组。见表2。

相关分析表明, 网络依赖、手机依赖的得分分别为 ( 35. 19±8. 67) ( 35. 03±12. 84) 分, 均与SCL - 90总均分及各因子得分呈正相关。网络依赖与手机依赖呈正相关 ( r = 0. 46, P < 0. 01) 。见表3。

注: P 值均 < 0. 01。

进一步分别以网络依赖、手机依赖为因变量, 将SCL - 90各因子作为自变量, 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共有5个心理健康因子分别进入了2个方程, 从解释量来看, 抑郁、焦虑的预测力分别最大, 精神病性与强迫同时进入到个方程中, 表明与2种依赖均存在密切的关系。见表4。

注: * P < 0. 05, **P < 0. 01。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 有75. 4% 的被试存在手机依赖问题, 高于网络依赖率 ( 8. 7% ) 。研究还发现, 超过21. 1% 的被试至少存在一种依赖症状, 且部分人存在2种依赖共病的现象, 应引起重视。

结果显示, 男生更容易网络依赖, 女生更易手机依赖, 分别与以往网络依赖[11]或手机依赖[12]的研究结论相似。可能是由于男生较女生有更高的追求新异、刺激和挑战的感觉寻求水平[13], 而网络比手机更能满足这种需求, 所以男生更乐于投身于网络。手机具有满足个体沟通与社交需要的特点, 更适合女生需求, 较男生更常用手机来建立和维持社交关系[12]。研究还表明, 理科生易网络依赖, 文科生更易手机依赖。有研究表明, 理科生不善于合作且对人缺乏信任感是其网络依赖的重要原因[14]。文科生有更多的交往需求, 而手机更强的交往属性能给其更大的满足, 所以更易过度使用手机。此外, 大二学生的网络及手机依赖的程度均高于大三, 表明低年级学生对新媒介依赖的程度更严重, 因此可对 该群体开 展有针对 性的教育。

相关及多重均数比较发现, 网络依赖或手机依赖个体的心理健康表现有较高相似性, 在躯体化、焦虑、抑郁等因子上的症状程度均更高。研究还发现, 2种依赖共病组比单一具有某一种依赖组在SCL - 90总分及各因子上得分高, 心理健康水平更低。说明当2种依赖共存时, 个体不良心理状态会有所加重。尤其在现今网络与手机使用越来越普及的背景下, 这种共病现象还有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对此应给予重点关注。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个体的心理健康因素能有效预测网络依赖或手机依赖, 它们可能是影响个体网络或手机依赖的重要变量。首先, 抑郁、焦虑分别是对网络依赖、手机依赖预测作用最大的因子。抑郁个体倾向逃避现实世界, 而网络能提供一个虚拟空间来满足其心理需求。抑郁者通过长时间的网络使用来调节情绪状态, 在网络中获得积极的感觉以补偿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而焦虑往往与一个人所体验到的孤独感与无助有关, 与手机使用有较强契合性, 因为手机的基本功能在本质上是使2个身处异地个体在同一时间联系, 并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因孤独所引起的焦虑[15], 因此焦虑的个体在寻求解决办法的过程中, 手机更可能成为其缓解困扰的主要工具。其次, 精神病性与强迫对2种依赖均有显著预测作用, 表明网络依赖与手机依赖有相同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精神病性得分高的个体表现为幻觉、妄想或紧张综合征等, 他们更难适应现实社会, 不善于人际交往。因此可能更愿意寻求网络或手机等新媒介, 借此避开现实生活以及面对面交流的恐惧。而强迫则被认为是网络和手机依赖的一个重要来源[8,16], 因此个体的强迫症状可能是预测网络或手机依赖的重要指标。

依赖(心理学) 篇11

关键词:社交媒体依赖;社会化;镜中我;自我暴露;群体性孤独

科技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媒体的巨大变革,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智能手机等智能电子设备的升级换代,人类已经从传统的PC互联网时代过渡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作为以即时通信工具为基础衍生出来的社交服务,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分别以78.7%和67.4%的使用率位列各种社交应用使用率的第一、第二位。①近年来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迅速崛起,使整个社会都陷入了社交媒体依赖的症候当中,这一问题产生背后的社会心理原因值得深究。

1 社交媒体是现代人完成个体社会化进程的必要途径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不可能脱离社会和他人而独立生存,而是需要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和信息,并借以实现个体的社会化进程,这是从人类祖先那里遗传至今的生存法則。“社会化是个体走向社会公共生活,融入现实社会的起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在社会文化的熏陶下,使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1]社会化是一个不间断的、终生进行的过程,个体的社会化伴随着人的一生。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运转,人们的空间流动和迁徙愈加频繁,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日趋减少,人们的日常交往因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受阻。在这样的背景下,移动通信技术的逐渐发展成熟和智能电子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为人们的社交需求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以及移动QQ、微博、微信等社交应用的出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使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便捷地与他人取得联系,这种新型社交的出现使人际交往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得到了拓宽和补充。社交媒体是现实社交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延伸,已经成为当前人们完成个体社会化进程的必要途径。社交媒体让人们实现了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信息交流,获得了全新的社交体验。在网络虚拟世界里,人们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自由地集结在一起,组成多种多样的组群或社区,在互动交流中获得个体心理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人们在网络社交当中重新定义了自己,也重新定义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内心常常处于高压的环境中,焦虑和孤独感随之产生。在亲和动机的驱动之下,人们倾向于与他人亲密交往或加入某个群体,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支持、合作和赞赏。这在本质上是一种安全需要和归属需要。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50年出版的专著《激励与个性》中,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当人际交往的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不断向高层次需要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也逐渐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精神需求。社交媒体的流行体现了现代人对于高层次精神需求的追逐。

2 社交媒体满足了人们相互的自我暴露和彼此窥视的心理需求

美国早期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时产生的。他提出了著名的“镜中我”概念,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网络社交的出现让人们的人际交往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借助于网络平台,人们实现了即时传播的交流形式,而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于网络社交中人物身份的匿名性和身体的不在场,交往情境的压力大大降低,这就鼓励了交流者的自我表露行为。一些平日里性格内向、不擅长言辞交际的人,也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变得活跃起来。网络张扬了个体的个性,也拓宽了人们的交际圈。

按照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等人“自我呈现论”的理论观点,人们会运用多种策略控制和反馈自己的外在印象。人们根据自己不同的需要、动机和目的,借助于言语或行动适时地向他人陈述自己、推销自己,即向他人表演自己,来控制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并希冀获得他人肯定的评价。自我暴露是自我提升和自尊的重要手段。

人们的在线生活带有一定的表演性,这种表演性是个体自我谋划的结果。人们费尽心机地在QQ空间、人人网等社交应用上填写个性化的个人资料,精心挑选经过修整的好看的照片作为头像,选用适当的卡通形象作为虚拟代言,用心装饰个人空间以及使用时髦的网络流行语和网络表情等,力图通过适当操纵,维持个人在虚拟世界里的良好形象。一旦得到他人的认可或赞同,自我暴露的热情就会提高。“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自我暴露是发展和维持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的重要方面,人们是在不断暴露自我的过程中互相认识和接受对方的。从心理健康角度看,自我暴露有助于减少与他人的疏远,抒发郁积的情感,达到振奋精神的作用。”[1]而人际交往中个体的自我暴露也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即引发对方的自我暴露。通过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等社交媒体,每个人都可以轻松地进入他人的空间窥视其身体和信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种相互间的自我暴露和彼此窥视的心理需求,正是人们对社交媒体欲罢不能的重要原因。

3 对于社交媒体依赖现象的反思

第一,如前所述,网络社交带有一定的表演性,而在表演成分当中也可能带有一定的欺骗意味。为了维持在他人心中的美好形象,个体在网络交流过程中会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新设计自我形象,而网络中的个体形象可能与其现实形象存在着一定差异甚至是迥然不同。每个人都可以戴着不同的“人格面具”自由地穿梭于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因此网络社交当中的真实成分到底有多少,本身就值得质疑。

第二,人们彼此联系的方式因科技的进步而变得花样繁多。然而,科技虽然丰富了人们相互连接的方式和渠道,却并没有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在现实世界中,密切的私人关系总是依靠身体上的接近来维系,但身体接近的重要性在网络世界的交往中却降低了。”[2]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逐渐被各种智能电子设备和移动社交应用所取代。网络社交给人们“在一起”的错觉,却没有让人们变得更亲近。说到底,这是科技对人际交往的异化——“我们更依赖于技术而非彼此”。[3]

第三,排解孤独、消解寂寞是人们进行网络社交的主要动机之一。社交媒体可以让我们非常容易地结识新的朋友,或加入自己感兴趣的组群、社区,然而由于网络社交中身体的不在场性和匿名性的特点,导致交流者之间的信任感大打折扣,很难建立起亲密的关系,于是大多数所谓的“好友”沦为了泛泛之交,难以寻觅到真正的朋友。人们想要借助社交媒体来摆脱孤独,结果却不约而同地陷入了“群体性孤独”之中。

第四,人们希望通过社交媒體来与他人实现实时在线的联系,节省彼此连接所花费的时间,提高沟通交流的效率,然而也正是因为实时在线,人们必须保证自己“永远在线”。社交媒体模糊了学习、工作和休闲之间的界限,人们因为新的群体需求而自觉地生活在“随时待命”的情境中。如今社交媒体已经超出了信息传递的范围,与沟通交流、商务交易类应用融合,形成了更加强大的关系链,把人们牢牢地捆绑在网络世界里。“我们因为忙碌而使用网络,但是却和技术一起花费了更多的时间,而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之间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少。”[3]人们发现自己越发生活在被各种屏幕所包围的世界里。网络侵占了人们用于思考的时间,使得安静和独处成为了奢侈的事情。

第五,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释放压力的自由空间,但也让很多人对网络虚拟世界产生了依赖。网络社交成为了很多人逃避现实生活的方式。一些年轻人因为沉浸于网络社交带来的便利和满足感之中而对现实社交产生了排斥,他们极少出门,不愿与陌生人接触,成为了“宅男”、“宅女”;还有一些人从网络社交当中感染了不少阴暗心理。由于社交媒体依赖,现代人的生活变得更加封闭、与世隔绝,人们既渴望摆脱孤独状态又不希望他人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尽管时隔三十多年,日本传播学者中野牧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一书中提出的“容器人”概念在当今时代依然振聋发聩。

4 结语

社交媒体的存在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人们带来沟通交流便利的同时,也必然会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对于网络社交我们应该坚持适度原则,过分沉迷于其中形成社交媒体依赖则有百害而无一利。科技本身并没有善恶对错之分,关键在于人类是否采取了正确的使用方式。如今网络社交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排斥和远离网络社交生活,而是努力让网络社交在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间达到一个新的平衡,让科技真正地服务于人类。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迫使我们重新思考科技与人类、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新的社会及媒体环境下克服自身人性的弱点和缺陷,回归自然、返璞归真,重拾人际交往的美好,这是每个现代人都应该深刻反省和思考的问题。

注释:①相关数据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年7月。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社会心理学(第3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92,317.

[2]陈朝阳.网络对人际交往心理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6(4).

依赖(心理学) 篇12

1 相关概念与算法步骤描述

程序系统依赖图的建立,需要以程序的函数为单位计算流依赖和def-order依赖,然后再建立函数之间的连接关系,为此需要用到2个辅助集合def集和use集,引入定义清晰的路径和到达定义集概念,区分单点路径和多点路径。

函数内数据依赖关系按如下步骤计算:

1.1 处理调用和被调用关系,给出函数的控制流图

对于多函数程序,由于存在函数调用关系,在给出控制流图时需要1处理函数内的调用顶点,2处理被调函数的参数和返回值,为此需要引入新的变量。函数参数分为引用参数和引用后结果会被修改的参数两种情况。依据文献[1]在系统依赖图生成中参数的处理方法有:假设函数P调用函数Q,e为P中调用点call-site处实参,r为Q的形参,在P的调用点有:1Actual_in顶点,对应赋值:r_in=e。2Actual_out顶点,对应赋值:a=r_out,其中a为实参是个变量。关系:实参a对应形参r。具有r_in和r_out形式的变量为新引入的变量。对Q的形参r,Q的依赖图中包含1一个Formal_in顶点,对应赋值:r=r_in。2一个Formal_out顶点,对应赋值:r_out=r。每个参数包含Actual_in和Formal_in顶点,若参数属于引用后结果会被修改的参数,则还包含Formal_out和Actual_out顶点。在系统依赖图中,Actual_in和Actual_out顶点控制依赖于P内的call_site点,Formal_in和Formal_out顶点控制依赖于Q的ENTRY顶点。Q中形式为return(S)的语句引入新变量S_out后被处理为赋值顶点:S_out=S控制依赖于Q的ENTRY顶点。P中函数有返回值时,返回值为S_out,P中有对返回值进行加工处理的语句如赋值语句等,处理为控制依赖于P中调用点call-site。

1.2 计算函数中各语句S的def集和use集

def(S)是S中定义的变量集合,use(S)是S中使用的变量集合,根据变量是出现在赋值的左边还是右边来确定。

1.3 求出函数中每个语句顶点Z的到达定义集rd(Z)

方法是找出函数的语句顶点中所有对变量进行定义的顶点,根据流图,逐个判断该定义是否能经由一条定义清晰的路径到达当前顶点。一个语句顶点Z的到达定义集rd(Z)={<v,Y>|v∈def(Y),且存在一条关于v从Y到Z的定义清晰的路径}。流图中的一条路径是一个顶点序列(n1,n2,…,nk)。如果k=1,是单点路径,无前驱和后继。当变量就在当前顶点S定义时,则存在定义清晰的单点路径(S)。如果k≥2,当1≤i<k-1时,(ni,ni+1)是流图的一条边ni→ni+1,ni是ni+1的前驱,ni+1是ni的后继,此时该路径为多点路径,并且ni和ni+1可能是同一个顶点。一条关于变量v从顶点Y到顶点Z的定义清晰的路径是一条路径,记为(Y,n1,n2,…,nk,Z),满足除Y,Z两头顶点外,中间顶点不定义v。

1.4 求出函数的DU对集,D是变量v的定义点,U是变量v的使用点

文献[1][2]给出了数据流依赖的定义。一个数据流依赖是一个三元组(D,U,v),满足v∈use(U),<v,D>∈rd(U),v∈def(D),关于变量v在流图中从D到U有一条定义清晰的路径。通过对函数计算DU对的方法,计算出流依赖。

方法:对函数每一条语句顶点Sm检查其所含变量。每条语句中所含的定义变量为空(不存在)或者存在设为x,每条语句中所含的引用变量为空(不存在)或者存在设为y。1根据定义变量找后继。对变量x∈def(Sm),在函数的任意语句顶点Sn的到达定义集rd(Sn)中,根据定义变量x寻找变量顶点对<x,Sm>。若找到,则关于变量x从Sm到Sn存在一条定义清晰的路径,且该路径为多点路径(Sm,…,Sn)、路径末端为Sn时,若x∈use(Sn),则D=Sm,U=Sn。找出所有这样的Sn顶点,形成若干个(D,U)对,D到U之间存在数据流依赖,U为D的后继。若找不到<x,Sm>,或找到<x,Sm>但只存在单点路径,或找到<x,Sm>且存在定义清晰的多点路径但x∉use(Sn),则Sn不是Sm的后继。2根据引用变量找前驱。对变量y∈use(Sm),在该语句顶点Sm的到达定义集rd(Sm)中寻找变量y的变量顶点对<y,Sn>,确定顶点Sn具体是哪个语句顶点。若存在变量顶点对<y,Sn>,并且因y∈def(Sn),则根据到达定义集的概念定义,关于变量y从Sn到Sm存在一条定义清晰的路径,且该路径是多点路径(Sn,…,Sm),该路径起点为Sn,则Sn是定义变量y的一个顶点,y∈def(Sn),y可能是该顶点Sn中定义的变量,于是U=Sm,D=Sn。在该rd(Sm)中找出所有这样的Sn,形成若干个(D,U)对,D到U之间存在数据流依赖,D是U的前驱。若不存在<y,Sn>或者存在<y,Sn>但只存在单点路径,则Sm无前驱。

逐条语句求出后继和前驱,结合顶点的前驱和后继才能完整地计算出顶点之间的数据流依赖关系,可用表格表示出来。

1.5 利用到达定义集结合def-order依赖定义计算出def-order依赖

文献[1][2]给出了def-order依赖的定义:一个程序依赖图关于变量x包含一个从顶点V1到顶点V2的def-order依赖边,记为,当且仅当下列所有满足:1V1和V2都是定义同样变量x的赋值语句;2V1和V2在任何包含两者的条件语句的同样分支里;3存在一个程序成分(语句)V3满足V1→fV3和V2→fV3;4在程序的抽象语法树里V1发生在V2的左边。这个定义说明:只有定义同样变量的赋值语句之间才有可能有def-order依赖边。

假设程序函数的语句为Si(i为整数),假设x∈use(Si),在到达定义集rd(Si)中去寻找变量x的变量顶点对<x,_>对,其中“_”表示可能是任意的语句顶点。若存在两个变量顶点对<x,Sj>和<x,Sk>,根据变量顶点对的定义,这里说明Sj和Sk都是定义变量x的赋值语句,当在程序中,Sj,Sk同在包含二者的条件语句的同样分支中,并且在抽象语法树中Sj出现在Sk的左边时,则

2 计算实例

第1个程序只有主函数,第2个程序由两个函数组成,两个程序均省去了#include"stdio.h".scanf语句看成赋值语句处理。

程序1的C语言代码为:void main(){int a,b,c;scanf(“%d”,&a);b=1;while(b<=a){if(b/2!=0)c=1;else c=2;b=b+1;}printf(“c=%dn”,c);}程序流程见图1,各语句编号为Si(i=1,…,8),各顶点定义和使用变量集:def(S1)={a},def(S2)={b},def(S5)={c},def(S6)={c},def(S7)={b},use(S3)={b,a},use(S4)={b},use(S7)={b},use(S8)={c},def(S3)=def(S4)=def(S8)=ø,use(S1)=use(S2)=use(S5)=use(S6)=ø。程序中语句S1,S2,S5,S6,S7是对不同变量进行定义的语句。各语句顶点的到达定义集为:rd(S1)={<a,S1>},rd(S2)={<a,S1>,<b,S2>},rd(S3)={<a,S1>,<b,S2>,<c,S5>,<c,S6>,<b,S7>},rd(S4)={<a,S1>,<b,S2>,<c,S5>,<c,S6>,<b,S7>},rd(S5)={<a,S1>,<b,S2>,<c,S5>,<c,S6>,<b,S7>},rd(S6)={<a,S1>,<b,S2>,<c,S5>,<c,S6>,<b,S7>},rd(S7)={<a,S1>,<b,S2>,<c,S5>,<c,S6>,<b,S7>},rd(S8)={<a,S1>,<b,S2>,<c,S5>,<c,S6>,<b,S7>},顶点与后继和前驱的关系如表1所示,存在三条def-order依赖边

程序2的C语言代码为:float max3(float*x,float*y,float*z,float*sm){float max=*x;if(*z>*y){if(*z>*x)max=*z;}else{if(*y>*x)max=*y;}*sm=*sm+*x+*y+*z;return(max);}void main(){float a,b,c,max,sum;int i;i=1;sum=0;while(i<=5){scanf(“%f%f%f%”,&a,&b,&c);printf(“a=%f,b=%f,c=%f”,a,b,c);max=max3(&a,&b,&c,&sum);printf(“max=%fn”,max);i=i+1;}printf(“sum=%fn”,sum);}其中main和max3函数的流图如图2和3所示,计算出顶点间后继和前驱关系表,可得系统依赖图4,其中不带文字和叉的虚线表示的是流依赖,M1和M13之间有两条def-order依赖边,其它依赖和连接边用文献[3][4][5]方法计算。

3 结束语

流依赖和def-order依赖的计算方法,有助于数据依赖的计算和系统依赖图的建立。

摘要:针对生成程序系统依赖图时语句顶点之间的流依赖和def-order依赖计算问题,给出了定义清晰的路径以及到达定义集的概念,描述了利用到达定义集进行计算的方法步骤,有助于确立语句之间的流依赖和def-order依赖关系。

关键词:C语言,到达定义集,流依赖,def-order依赖

参考文献

[1]SUSAN HORWITZ,THOMAS REPS,and DAVID BINKLEY.In-terprocedural Slicing Using Dependence Graphs[J].ACM Trans-actions on Programminges and Systems,January 1990,12(1):26-60.

[2]SUSAN HORWITZ,JAN PRINS,and THOMAS REPS.Integrat-ing Non-Interfering Versions of Programs[J].ACM Transac-tions on Programming Languages and System.A preliminaryversion of this paper appeared in the Conference Record ofthe Fifteenth ACM Symposium on Principles of ProgrammingLanguages,{San Diego,Ca,January 13-15,1988},ACM,NewYork,NY(1988),pp,133-145.

[3]JEANNE FERRANTE,IBM T.J.Watson Research Center,KARL J.OTTENSTEIN.The Program Dependence Graph andIts Use in Optimization[J].ACM Transactions on ProgrammingLanguages and Systems,July 1987,9(3):319-349.

[4]Panos E.Livadas Stephen Croll.Program Slicing[J].http://wen-ku.baidu.com/view/

【依赖(心理学)】推荐阅读:

酒精依赖07-22

媒体依赖10-14

文化依赖06-07

依赖程度06-17

技术依赖08-03

激素依赖08-17

经济依赖09-12

控制依赖10-29

依赖假性10-31

智能手机依赖06-25

上一篇:精益文化下一篇:企业绿化的合理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