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生活情境

2024-07-01

物理生活情境(精选12篇)

物理生活情境 篇1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的学科, 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大到宇宙天体, 小到质子夸克等微小粒子, 都是物理学的研究内容[1]。传统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忽略了联系生活实际, 使物理教学抽象化, 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 甚至使学生产生“来了卫校, 为什么还要学物理, 学物理有什么用”的想法。物理知识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在学习物理之前, 学生已有相当多的生活经验, 其中包含很多与物理有关的现象, 如水在零摄氏度以下会结冰, 融雪比下雪还冷, 冬天窗户上结冰花等。要尽可能将生活情境融入物理课堂教学, 从中引出课题, 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又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爱学、乐学并体会到物理知识的生活价值, 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1 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 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生活多姿多彩, 脱离了现实物理必然枯燥无味[2]。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 创设问题情境, 更能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的实用价值。如学习“热胀冷缩”时, 联系生活中总是把刚煮好的鸡蛋放到冷水里浸一会较容易剥皮的情境。这是因为一般物质 (少数几种例外) , 都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但不同物质受热或遇冷时, 伸缩速度和幅度不同。在温度突变时, 蛋壳蛋白收缩不同步, 所以冷水浸泡过的鸡蛋就好剥皮。学习“大气压”时, 引导学生思考平时输液时, 为什么吊瓶瓶口要插两根管, 药瓶为何要吊在高处, “吊针”为什么匀速滴注。学生从科学的视角分析这些问题, 在课堂上和教师一起解决这些问题, 多数学生就会领悟到成功的喜悦, 并愿意进一步学习。

2 在物理课堂中, 恰当呈现生活情境

学习运动定律时, 举例:汽车以108 km/h速度行驶时, 前方有情况紧急刹车, 刹车时加速度为8 m/s2, 反应时间是0.5 s, 学生用运动定律得出从发现情况到停车需要4.25 s, 这期间车位移是71.25 m。这时很自然的给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禁止酒后驾车, 为什么要限速、保持安全的车距?学生不难得到答案:紧急刹车后汽车的位移与司机的反应时间、汽车加速度和初速度有关, 酒后司机反应时间增加, 限速是为减少初速度。通过生活情境的再现, 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物理知识。

学习惯性时, 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当我们乘坐公交车时, 车启动时是什么感觉?到站停车时又是什么感觉?这是为什么?如何用惯性问题判断生熟鸡蛋?让学生在实践联系理论的基础上引入教学内容。又如我们放飞“许愿灯”时, 为什么先点火一会再松手, 灯才能顺利起飞。因为, 燃料燃烧使周围空气温度升高, 密度减小,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 此时“许愿灯”的浮力大于它的重力, 所以会上升, 这和热气球原理是相似的。通过生活情境的呈现, 能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3 让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 紧密结合学生日常生活提出一系列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已学物理知识和生活体验进行研究, 最后解决问题。如在学习力学原理后, 提出问题:自行车是学生都很熟悉的交通工具, 自行车行驶中哪些地方有摩擦?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用什么方法可增大或减少摩擦?这对大多数学生来讲是既熟悉又陌生的问题, 他们经常骑自行车, 但可能没思考过这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思考对摩擦力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帮助很大。

输液时, 我们看到护士先排除针管前端的空气, 这是为了防止发生气体栓塞现象。毛巾可吸汗, 粉笔能吸墨水, 体现的是毛细现象原理。让学生思考中医拔罐, 洗胃器的原理是什么, 草上的露珠是怎么形成的, 为什么露珠是球形的, 为什么我们常说人被雨淋是“落汤鸡”而不说是“落汤鸭”。让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 养成关注各种生活现象的习惯, 然后经过思考, 发现其中的物理原理, 对生活的感知由表象转为内在[3]。

课堂是培养学生物理能力的主阵地, 不能与生活和物理现象相脱离, 我们需要构建一个“生活化”的物理课堂, 将生活情境融入物理课堂教学, 让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让学生进入真正的物理世界。

参考文献

[1]宋大卫.物理应用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宋清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J].教学与管理, 2008 (8) :138.

[3]蒋海东.浅谈如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J].科技信息, 2011 (7) :210.

物理生活情境 篇2

九佛第二中学 林燚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初中物理新课程以及学生思维水平,针对一些的物理模型、概念和规律设法创设相应的物理情境,将科学的抽象转变成一幅幅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动画和实例,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关键词:新课程 物理情境 学习兴趣 教学

正文:由于学生思维水平的限制,使得他们对一些抽象的物理模型、概念和规律的认识限于表面的,似是而非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设法创设相应的物理情境,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以便更好、更快地顺应、同化新知识。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教师要从创设情境,一般可采用下述几种方法。

一.加强实验,创造学习物理的情境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教学也必须以实验为基础。教师要大力加强实验,为学生学习物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使学生在特定的物理情境中感知和思维,并且还能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学生的操作技能。

作为物理教师不能消极等待,应有“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精神,通过因地制宜和因陋就简或寻找替代性实验的办法,以保持物理课应有的浓厚本味。至于那种完全丧失物理本味,以在黑板上讲“实验”来代替物理实验的做法,是达不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和培养不出高水平的物理工作者的,应彻底摈弃。尤其是在新课标中,更 是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根据中学生分组实验较少的现状,物理教师应尽量把演示实验改为随堂学生实验,这样边学边做,不仅能增大物理课的本味,更有利于师生配合寻规律、学生积极练能力、课堂教学增效率。例如在教学显微镜和望远镜时,可以让每一个学生自己自制显微镜和望远镜,这样的物理情境既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又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它们的构成及作用,可以在课堂中花点时间做此实验。又如教学电流的强弱时可以安排在实验室上课,边学边做实验,有了电流表这一实物这种物理情境可以使学习使用电流表的能力大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也更浓厚。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完成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实验在创设物理情境教学中占有重要位臵。

二.课堂使用生动形象有趣的语言,创设相应的物理情境。1.利用诗歌、典故和故事等,将学生带入物理情境.用“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链当空舞”的诗句作为“光的色散”一节的开头;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绝句作为“参照物和相对运动”的引课,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使学生在对诗歌的欣赏中,将思维转向物理内容,从而进入物理世界。

又如教学固体也能传播声音,并且速度比液体和气体中还要快时,联系《三国演义》里面军队作战的情形,要想最快知道敌军是否来临,通常哨兵会趴在地面上,他是在做什么呢?由这种故事情境来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另外对一些新概念,若直接引入则比较抽象,学生也不易接受,但若巧妙地借助诗歌、典故,先使学生认识到新概念引入的必要性,这样再学习新概念时,也就不觉得抽象难懂了,反而还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对平均速度与即时速度的引入,借用“乌龟和兔子赛跑”的典故,当说到乌龟比兔子先到达终点时,立刻断言“乌龟就是比兔子跑得快!”此时一些学生往往会为兔子鸣不平。借此反问:“那为什么乌龟比兔子先到达终点呢?”学生经过思考后将意识到只用笼统的速度是不能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了,这样平均速度与即时速度也就顺理成章地引出来了。

2.运用夸张、类比,活跃思维,强化记忆

对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及其适用范围,学生总感到不易理解和记忆,但若赋予夸张、形象的比喻,则可增强对学生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化知识的记忆。如对电路和电流的教学中,由于学生还没有学到电阻这一概念,以致学生不能很顺利地分析电路。这种情况,教师如果将电荷的移动类比成人的流动,遇到山路(即电阻大的用电器)时,会选择平路(即电阻小的开关或电流表等)这条路走,分析短路时就容易多了,也容易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又如对于学生看不到、摸不着的电磁波的调制、发射、传播、接收、调谐、解调等抽象的过程,学生往往面对诸多新名词,不分因果,死记硬 背,因此应用时难免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但若用货车的“装货”、“出站”、“运行”、“进站”、“调度”、“卸货”等一系列学生熟知的过程来进行形象的比喻、对比,使学生“僵死”的思维“死而复苏”,有利于学生掌握电磁波及无线电广播的全部机理和过程。总之,运用夸张、对比、比喻等手段,把物理知识生活化,可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3.多联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物理情境。

教学“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后,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物理情境:站在汽车里的人齐心协力向前推汽车纹丝不动,但是站到汽车外面来扒就能推动,都是有力作用到物体上为什么前者运动状态未能改变。却后者却能改变?还有自己抱不起自己,抱别人却能抱起?来加深学生对力的理解。

在教学“热胀冷缩时”,可以创设这种物理情境:刚煲汤煲得热呼呼的瓦煲突然用冷水淋一下,容易破裂。在学习惯性时,创设坐汽车的物理情境等。

如在教学动量一节时,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茶杯掉在水泥地上容易摔碎,而掉在泥地上不易碎,这是为什么呢?一片树叶落下时,人们不以为然,而一块砖头从高处落下时,人们会望而生畏,这又是为什么呢?

又如在教学“变阻器”之前,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个旋钮时,荧光屏的画面会变明变暗、喇叭的声音会变大变小?

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堂物理课,从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来看,都要求我们不能只注意体现物理的科学性、严密性,只体现物理学的难、抽象等等,更应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充分把握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加入一些合理的物理情境,使课堂松驰有序,使学生心理和生理都能得到调节,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合适的物理情境中学习物理,使他们听得轻松,学得自然。同时能使学生感到物理的趣味性和对物理教师的亲切感。新课程中的许多内容已给我们提供幽默风趣的材料,我们应当充分的加以利用。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相应的物理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投影、电化教学互联网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加之教学挂图,教学简笔画,可增大教学信息容量,创设相应的物理情境,增加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相应的物理情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起重要作用。把现代教学技术引入课堂,这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强大的诱惑,而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能创设相应的物理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透镜”一节,课本的插图变成多媒体计算机上的动画片(可以运用Power-Point的制作幻灯片功能),集图像、文字、声音、色彩等多种信息形式于一体,通过“透镜”,大胖子“变成”小孩,而小孩也能“变成”大个子,这些过程都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恰当的物理情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这时,学生的思维和情绪都处于最佳状态,如进一步引导他们去追根求源,有关“透镜”的特点就深刻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了。

又如在教学“家庭电路”这一节时,用flash将触电情形生动地表现出来,在教学“眼睛和眼镜”这一节,用幻灯片将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具体情况放映出来等。

总之,对物理情境的创设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就会有许许多多的方法,物理本身是生动有趣的,随着新课程的推出,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在物理情境中容易使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如何创设合理的物理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评:

总体较好,是一篇较好的文章。如果将创设情境的实例再写得具体详细一些会现好。

如果再能附上图片、声音、动画等内容,就会更加完美了。修改意见:

1、红色字的地方,请再仔细考虑一下。

2、段落标题二中的2、3不适宜放在此标题下。

3、结构需要改动一下,请列出参考文献。建议:

继续整理创设情境的具体实例,安排到每一节新课时(概念、规律课)中。

物理生活情境 篇3

关键词:创设生活化情景;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标》告诉我们,必须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针对新一轮课改的要求,我们只有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落实新课程理念。

那么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呢?我认为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在具体的物理教学实践过程中,可通过多种方式创设生活化情景。生活化情境,就是教师利用生活中的真实现象,应用多种技术创设能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的教学环境。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物理情境……”既然物理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物理教学就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生活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促使学生围绕自己身边的问题展开探究,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一: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情景

《新标准》指出: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物理问题的兴趣,培养物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物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态度。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让物理知识贴近生活,让学生感悟到物理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需求,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就会马上高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就会自然与和谐。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感知与理解就更加深刻。

二、利用图表创设生活化情景

图表是学习物理的重要工具,也是中考、高考的重要考试内容。近几年的中考、高考大部分都以物理图表为情境创设问题,以考察学生运用物理概念、规律、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通过物理图表的观察和分析,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物理素养,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有着重要的意义,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中要求掌握的图表类型多样,这些图表往往信息量大,有的甚至较抽象。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生活信息融入到物理图表中去,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三、用新观念创设生活化情境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和物理新教材竭力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物理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物理问题提炼出来,再将物理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物理,增强学生生活中的物理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用新的理念去创设新颖有趣的生活化情景,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四、利用虚拟假设,巧妙联系创设生活化情景

虚拟假设,即在思考问题时能假设一个情境,可以用人、物、事、物、时来创设,要立足教材,面向生活。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有机结合,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带到一定情境中去,让学生通过思考、挥究,实现知识的迁移,有些故事、诗歌、歌诀、谚语、对联等对学生来说是富有吸引力的,他们往往与物理知识紧密物联系在一起,要求教师利用他们与物理知识与生活常识三者之间的联系找到结合点,不仅会让学生觉得兴趣盎然,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扩大视野的同时,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教学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物理课堂产生无穷的魅力。让学生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既学了知识,又体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多样的人文美景,获得热爱祖国的情感熏陶,同时又了解区域的自然特征。

五、结合热点创设生活化情景

当今世界新变、新事物、新事件、新问题层出不穷,新教材中尽管增加了大量的现代信息,但仍不能满足当代学生发展的需要。为此,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及新物理教材注重人文物理的特点,及时将社会焦点热点事件引入课堂,并且要将学生对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这些热点焦点事件进行深入思考、认真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联系时事热点、焦点的问题往往比较复杂,思维空间较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有些热点、焦点问题常常不能在有限的课堂上完成和生成,学生可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继续加以关注和探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

六、利用实验创设生活化情景

实验法是国内外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由老师提出命题或创设条件,学生围绕教师的命题进行假设、实验证明;或利用教师创设的条件,进行开放性实验,从中发现新现象,找到新规律的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主要是指老师在课堂上展示相关的实验,或让学生经过动手实验学习知识、培养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直观经验,促进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物理课程知识涉及世间各种自然、人文景象,学生经验有限,加上想象和联想都有待发展,用简易操作的小实验,让学生获得直观体验,既能增加课堂趣味性,又可以获得科学研究的经验,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因素,创设有"趣"的生活化情境造成良好的心理态势和思维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趣味十足物积极开动脑筋去思索,去探究。另外"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设有"疑"的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把生活体验同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并且上升为理性认识。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物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提高他们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物理生活情境 篇4

一、以生活“事件”为情境, 从物理走向生活“, 其中有许多与自己前概念和认知结构相矛盾的体验和相应的问题。

在生活中, 学生已经接触到许多与科学有关的生活事件, 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事件, 来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 使物理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如“电与磁”一课教学时, 我让学生交流使用电与磁的体会与经验, 学生会提出有关微波炉的许多问题:如用微波炉热饭菜为什么那样快捷?用微波炉热鸡蛋时, 往往听到“啪”的声音, 鸡蛋炸裂了, 微波炉内腔粘着乱七八糟的鸡蛋碎片, 微波炉热鸡蛋为什么会炸?等等, 在教学完《电路》这一内容后, 学生经常会遇到台灯不亮的问题, 我就让学生实地去探究, 家里的台灯不亮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学生猜疑假设:1.小区停电了;2.家里的保险丝熔断了3.插座坏了;4.台灯的开关坏了;5.灯丝断了;6.灯头脱线了;……

生活丰富多彩, 学生时常会提出:“电饭煲能烧饭为什么不保温”、“电冰箱是如何制冷的”、“坐便器为什么能自动进水、断水”、“家里不同的剪刀为什么形状不一样”等等生活现象。家庭是一座课程资源的宝库, 如何开发好这座宝库呢?关键是教师的眼中有家庭日常生活中课程资源意识, 慧眼识“金”, 要善于捕捉。这样, 家庭成员、家庭信息、家庭媒体、家务劳动等都能成为鲜活的课程资源。通过生活化探究, 它能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能发现新知, 是对知识的再发展;

二、以生活“问题”为情境, 从生活走向物理

在实际生活中, 学生常常会遇到不少具体的物理问题, 以此作为物理拓展的教学内容, 对学生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在选择浴室、厨房的灯具时, 什么一定要选用有防水功能的灯具, ;插座的安装为什么一定要遵循“左零右火, 上边接地”;不同的楼层、不同的房屋结构, 为什么所选择的热水器也不同;房、卫生间里的脏水, 通过下水管流到排水管道, 为闻不到排水管道中的臭味, 在选购洁具的时候应选择....等等。让学生查阅资料→收集材料→讨论交流→实践活动等方法, 以提高物理学科的实用性, 提高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时与家庭物品挂上钩,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得到充分的激发, 学习物理的价值也能得到充分体现。如电茶壶, 现代家庭生活已离不开它, 小小的电茶壶可衍生出许许多多的物理知识在不同的教学场景中, 我们可以用它与物理知识、原理相对论:1、电茶壶的原理. (电流的热效应) ;2.电茶壶的三孔插头 (家庭安全用电) ;3电茶壶烧开水时不能装满水 (液体的热胀冷缩) ;4.电茶壶中的电热丝装在壶底 (对流现象) ;5.电茶壶的壶身和壶嘴一样高 (连通器原理) 6.电茶壶的手柄做得较宽 (压强) ;7.电茶壶的手柄用塑料做 (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 ;8.电茶壶烧开水不同时期气泡大小的不同 (气体温度、压强、体积三者之间的关系) ;9.电茶壶烧开水沸腾时在不同季节看到的“水汽”情况不一样 (汽化、液化) ;10.电茶壶烧开水时不同时期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声音的发生) ;……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生活物理学生一定倍感亲切, 最有发言权, 解决物理教学中的问题是最直观、最有效。

三、营造生活“素材”情境, 从领会走向创新

物理本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 如果只是单纯在公式的角度进行分析, 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比较枯燥, 记忆也不会持久;如果能够借助生活实例, 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 采撷生活物理实例, 提出生活中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学生就会积极地思考, 自觉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理论知识。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 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会更加主动、更加深刻。

如在《功率》一课得出功率的表达式之后, 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功率大小取决于功和时间两个因素, 出示了如下生活问题:甲、乙、丙、丁四名同学进行爬山比赛, 已知甲和乙的体重都是60kg, 丙和丁的体重都是50kg, 他们同时从山脚下出发, 结果:甲第一个到达山顶;丙第二人到达山顶;乙第三个到达山顶;丁第四个到达山顶。你能判断一下他们功率的大小吗?提出这个具有挑战性的趣味问题后, 学生积极思考, 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 互相争论, 有的从生活的角度说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有的从所学的功率表达式的角度分析问题, 再一次将物理和生活实例的结合推向了高潮, 学生借助生活实例对物理的认识加深了, 同时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要想更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就必须学好相关的物理知识, 透过生活现象看本质, 从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意识。

利用学生掌握的功率知识,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对学生进行技能化训练, 教师还可编制生活化作业题, 包括实验、科学设计、科学制作、社会调查等等。在训练过程中对功率进行再实践、再认识, 达到知识的应用和创新, 以及能力的培养。

总之, 在物理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式, 体现物理教学的新课改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教师要用一种开放的、立体的教育视野和课程理念, 努力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生产、社会、紧密相联, 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物理的应用和价值, 体验到自己所学习的不仅是“文本课程”, 更是“生活课程”, 从而在最大限度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此激励学生学好物理, 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效果。

摘要:物理教学中, 如何“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可以以生活“事件”、“问题”、“素材”为情境和切入点, 实现“从物理走向生活”, 走向创新等等途经和方法, 达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和创新以及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物理教学,生活化,情境,探究动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崔允漷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6

[2]2、久璘.探究性教育理念下的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5 (10)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创设思维情境 篇5

心理学界一般认为,思维是健康人大脑所具有的基本技能,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获取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思维活动和其它活动一样,总是由个人的某些需要引起的。如果没有需要,也就没有由需要所引起的思维活动,这种需要称为认识需要。认识需要来源于学习过程中学生似乎熟悉,但又不清楚、不能立即解决的新问题。此时学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促使学生去积极思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里的愤、悱状态,也就是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如何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引起学生的认识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成为我们广大教师所面临的新的课题。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创设思维情境:

1.通过“存疑”来创设思维情境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我国古代的许多教育家都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出一系列的“设疑——问疑——解疑”的活动过程。思维从疑问中来,学习中如果有疑,就会引起认识的需要。在每一节新课学习之前,先安排一个自学过程或预习过程,同时提出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或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有直接联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促使他们在阅读教材过程中产生疑问。

2.通过实验来创设思维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根据教材编排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组织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中发现真理,然后再来探讨它们的理论依据,就能较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思维情境。如《大气压强》这一节教学中,安排马德堡半球实验、覆杯实验、空瓶吞蛋实验、小试管在大试管中逆水上升实验等,生动有趣的实验过程及现象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物理史和物理故事来创设思维情境

物理发展的历史是物理科学孕育、产生和发展演变的历史,是一部物理方法和物理智慧的历史。介绍物理史上的伟大发现、发明和思维进程,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钻研创新精神;介绍物理史上的物理故事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教学因素。如:曹冲称象的故事、阿基米德洗澡的故事、安培把马车当黑板的故事、牛顿的“苹果落地”故事等。

4.通过生活或生产实例来创设思维情景

生活与生产实例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因素,如果能设计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生活或生产实例要求学生去解决,就能较好地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设计楼梯过道开关、自制太阳能热水器、制作火箭、测定家用电冰箱每天消耗的功率、自制指南针、自制电铃等。

5.通过激发物理的美感来创设思维情境

物理中的美学因素极其丰富,物理学天地不愧为大自然赐给的与人类智慧所创造的美的世界。苍穹彩虹、海市蜃楼,多美的物理现象;汇丰大楼的日光照、光的色散表现出物理学的和谐美;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阿基米德定律等理论,充分显现物理理论的深刻简洁美„„物理美不仅可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得到一种精神的享受,还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探讨、研究新问题的要求。

6.通过揭露矛盾来创设思维情境

物理学也是在矛盾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揭露矛盾,分析矛盾,就能较好地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识需要。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晶体与非晶体的互相转化等体现了哲学思维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

7.通过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来创设思维情境

物理中的许多问题是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由已知通向未知或将未知转化为已知来解决的,我们在讲授时,注意引导学生去寻求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将有利于学习新知识的思维情境的创设。如浮力知识是液体内部压强知识的自然延伸、欧姆定律是电流、电压、电阻知识的深化、分子运动论是热现象知识的微观解释等。

8.通过揭露学生原由认识上的片面性来创设思维情境

物理中的有些概念和规律,学生已有感性认识,但还没有认识它们的本质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学习这类概念和规律时,可通过揭露学生原由认识上的片面性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当然,创设思维情境没有一定的模式,我们应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创设。只要我们不断地深入钻研教材,多方面地深入了解学生,多开动脑筋,定会创设出能引起学生认识需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思维情境来。

物理生活情境 篇6

“生活教育”是由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著名教育理论,他主张生活就是教育。初中的物理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性很强。通过对生活中很多物理现象的描述就能对一些物理概念及原理做出很好的解释,所以如果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入到初中物理问题情境教学中,让同学们通过对生活现象的探究来进一步掌握物理知识,同时也能帮助同学们学以致用,把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因此,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生活现象在初中物理教学问题情境中的应用做了进一步研究。希望能对物理教学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1生活现象应用到初中物理教学问题情境中的意义

1。1活跃课堂气氛,培养思维能力

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大多是被动地学习,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挥。教师要想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接受物理,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物理的学习中去,为此,教师可以设定一些有特性的研究话题,让学生在不断地研究中发展自己的潜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师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现代个性化如此之强的学生,教师们不能继续采用传统的“喂养式”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对物理学科,仅仅对课本理论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要结合生活中人们熟悉的物理现象来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抽象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生活现象的应用能大大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生活现象的引入,设计一些思考性问题,进而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把物理知识带入到生活中、情境模拟和现场实验中。这样,对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和思维能力有着很大的作用。

1。2促进学生深入探究与学习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学生感觉到物理学科的学习难度很大,其实并不是由于初中物理涉及的知识有多么深奥,而是学生们没有养成深入探究的学习习惯,对课本知识只是简单的记忆,并不能拿到实际生活中加以理解。既然学生们的自主性较差,就需要教师们加以引导,在上课过程中引入相关的生活现象,让同学们深入理解,并设置一些情境问题,通过他们自主讨论和学习,促使他们养成深入探究和学习的能力。在以后的学习中,养成理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学习习惯。

2生活现象在初中物理教学问题情境中的应用

[JP2]2。1引入生活现象构建问题情境,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JP]

在教学目标中,初中物理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原理,还要让他们学会灵活运用,所以,这就要求初中的物理教师要进行创新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问题情境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思维会有所提高,但是不能充分引发学生的兴趣,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所以,笔者希望通过运用生活现象来构建问题情境,将抽象的物理原理拿到现实生活中去,一方面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生活现象的引导,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例如在对“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这一部分内容进行讲解时,可以提出一个像“冬天手凉时,我们的取暖方式是什么呢?”这样的情景问题,同学们就会主动给出一些答案:两只手搓搓、用暖手宝、往手上呼热气等,针对学生们给出的这些答案进而提出一个更深入的问题:这几种方式让手增温的同时,内能的增加量是一样的吗?并通过课堂实验,同学们就会很容易发现是不一样的,然后对这几种方式的能量转化进行进一步的讲解,让同学们掌握其中的物理原理。这样同学们就能很快地掌握这部分物理知识,而且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力也有了进一步提高。

2。2运用生活现象构建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新课标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物理学科从属于科学范畴,对于科学的探究,有其基本步骤,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内容,实施实验、记录数据、论证分析、评价与反思等,其中问题的提出是最为关键的一步。运用生活现象来设置问题,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然后通过实验加以论证,提高其科学探究的能力。如在对“牛顿第一定律”这一部分内容进行讲解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在踢足球时,踢一脚,足球就会运动,当脚停止对球施力时,为什么球还会继续运动一段时间?过一段时间后球为什么就会自动停止?是什么力让球滚动的速度越来越慢呢?通过系列问题的设置,让他们进行大胆猜想,深入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HJ1。46mm]

2。3运用生活现象构建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师们的讲课效率,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核心,积极利用各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其获得知识的欲望。加强对生活现象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开阔他们的眼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如在对“阿基米德原理”这一部分内容进行讲解的时候,可以提出这样的生活问题:为什么木块能漂浮在水面上,而铁块却不能呢?学生们可能会给出这样的答案:因为铁块比木块重。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演示,将两块同等质量的铁块和木块同时放在盛有水的水盆中,仍然会出现那种现象。进而同学们就会继续猜想,并肯定了物体的浮力与质量没有关系,应该是与其自身的性质有关系,然后进行深入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样一来,带领着同学们进行一步一步的深入思考,让同学们自己主动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增强了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物理生活情境 篇7

关键词:电场强度,物理教学,情景教学

一、教学分析

(一) 教材分析

通过此章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新的物质存在形态——场物质。电场和电场强度是高职学生较难理解的概念之一。电场强度的概念与将要学习的电功等概念联系密切。比值定义法的思想对电势等概念的学习也有极大的帮助。

(二) 学情分析

高职学生分析和探究问题的意识薄弱, 尤其理论层面的分析能力欠缺。教师可以借助生活情境类比、形象的描述和科学的推理来帮助学生掌握抽象概念。

二、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以生活情境类比为主线, 利用生动的类比, 诙谐的语言描述, 使抽象概念顺利建立, 有利于培养学生推理类比和主动探究新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流程

(一) 创设情景, 问题导入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真空中的两个电荷相互之间存在库仑力, 可是, 它们并没有直接接触, 这种相互作用又是如何施加给对方的呢?同样, 在平时的生活中, 看到领导和明星, 你是不是感到一股强大的力量震撼你的心灵, 将你深深折服?明明两个人没有接触, 又是怎样产生这种感觉的呢?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探讨其中的奥秘。

引导学生回答:明星是通过气场来影响观众的。

教师:我们说明星将你折服是通过她的气场作用的。其实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通过一种场来实现的。我们把电荷周围空间里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物质称为电场。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明星的气场是一种心理感觉, 不是真正存在的物质, 而这里所说的电场却是我们现在所要学习的一种新的物质存在形态———场物质, 不是一种感觉。

(以明星气场类比, 引出场物质概念, 生动形象, 调动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兴趣, 易于学生理解抽象概念。需特别指出气场与场物质的本质区别)

(二) 类比生活, 引入电场概念

1. 电场

电荷周围空间里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物质称为电场。

教师:本章我们将只讨论静止的电荷产生的电场, 这种电场称为静电场。

2. 静电场

存在于静止电荷周围的电场称为静电场。

3. 电场的基本性质

对放入电场的电荷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电场力。

教师:我们上一节课所学的库仑力就是电场力的一种。

4. 场源电荷

产生电场的电荷叫做场源电荷。

教师:场源电荷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那位散发着强大气场的明星。

5. 试探电荷概念

教师:我们如何知道隔壁的班花美不美?我们一般会怎么做?

学生:派一个人过去勘探一下。

教师:相似的, 如果我们要研究一个场源电荷的电场, 我们也可以派一个“人”去电场中感受一下, 这个派去的“人”我们称之为试探电荷。

教师:根据我们上节课所学的点电荷模型, 请大家讨论下试探电荷的条件。

引导学生回答:体积要充分小以保证点电荷模型成立。

教师:我们要勘探隔壁班花美不美, 可不可以派范冰冰去探勘下?

学生:不行, 因为范冰冰会影响班花自信心, 从而影响班花气场。

教师:同样的, 请大家思考我们派去勘探电场的试探电荷的电量有什么要求?

学生:试探电荷电量要足够小。

引导学生总结:

试探电荷有两个条件:

1.体积充分小, 小到与它和场源电荷的距离相比可以忽略不计, 以保证点电荷模型的成立。

2.电量需要足够小, 放入的试探电荷不影响原有电场的分布。

(以幽默生动的类比来引出场源和试探电荷, 以及试探电荷的条件, 易于学生理解和主动探究问题)

(三) 计算探究, 导入电场强度概念

教师:在场电荷Q形成的电场中A点, 请同学们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库仑公式, 分组来计算试探电荷分别为+e, +2e, +3e时, 试探电荷所受的电场力大小, 以及F/q的比值。

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在电场中同一点, F/q这一比值不随试探电荷电量变化而变化。教师引导:F/q这一比值的大小反映了此点电场的强弱。

1. 电场强度物理意义

放入电场中某一点的电荷所受的电场力F跟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叫做该点的电场强度。用E表示。

教师:此公式中q为试探电荷的电荷量的大小, F为试探电荷所受电场力的大小。与库仑力计算时相同, 用绝对值计算, 电场强度E的方向另行注明。

3. 矢量性

电场强度是矢量。习惯规定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方向与正电荷在该点所受电场力的方向相同, 与负电荷在该点所受电场力的方向相反。

4. 单位国际单位制单位牛/库 (N/C)

5. 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特点

教师:一朵花是否芳香, 与你去不去闻它, 闻花香的人高矮胖瘦有没有关系?

引导学生回答:花是否芳香, 与闻它的人没有关系。相似的, 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与定义用量无关, 它反映物理对象的某种属性。比如这里, 电场中任一点电场强度E的大小都是由电场本身的性质来决定的, 与该点有无检验电荷或者放入的检验电荷q的大小无关。

教师:请大家回忆以前学过的哪些比值定义公式有相似的性质, 对比列举。

学生:R=U/I, R表示电阻阻电性强弱, 与两端电压及通过电流无关。

四、教学反思

创设物理情境点亮物理课堂的探讨 篇8

一、捕捉生活素材,诱发探究情境

物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与物理有关的现象,在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教师应挖掘教材中隐含的生活问题, 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采撷生活物理实例,构建生活中的物理原型,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的生动有趣与丰富多彩, 以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探究中引入生活化的情境,把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作为学生进行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有效载体,使学生们个个热情高涨, 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热烈的讨论和学习中。这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现实意义,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诱发学生愉悦学习的心情,触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在上“磁生电的探索”这节课时,一上课我就拿出家用的微风电扇,引导学生观看:把微风电扇的插头插在插座上,叶片会转动,让学生重温通电线圈在磁场中会发生转动。这时,我发现学生的好奇心开始被激发起来。接着,我说:“下面,请一位同学和老师一起做一次终生难忘的实验。”一听是终生难忘的实验,许多同学都跃跃欲试。在大家的推举下,F同学大胆地走上讲台。我让他用两只手指捏住微风电扇插头的两端, 然后我用手转动叶片。突然,他松开捏在插头两端的手,还不停地甩着手,俨然像被电触到一样。看到这,全班同学都惊呆了,都想知道是什么原因让这位同学触电了。同学们个个热情高涨, 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到本节课内容上。采用微风电扇叶片转动而让学生体验触电的方式引入新课,非常新颖,能引发思维认知冲突,充分诱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实践证明,只有紧扣教学内容,精心选择一些典型且符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物理情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探究活动找到一条最佳的入题“路径”。

二、巧用物理学史,创设情感情境

物理学史是人类对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史, 它揭示了物理学发展的规律及其内在逻辑性, 集中体现了人类探索和逐步认识物理世界的历程。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物理学史的教学功能,以物理史实为背景,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了解历史、进入历史、重温历史。这样,既能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富有感染力,又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自身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的高尚情操。

在“磁生电的探索”这节课中,我以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为线索, 向学生介绍物理发展史上磁生电的探索历程。在磁生电的探索之路上,很多科学家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然后,详细且生动地介绍跑失良机的科拉顿、错失良机的亨利探索过程,以及经过十年不懈努力终获成功的法拉第探索过程。以故事形式展示科学家们的探索之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探究磁生电的欲望。这为探究实验的进行做好铺垫,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了学生探索与研究的习惯,激发了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高尚情操。

三、引导自主探究,体现活动情境

“引导自主探究”是在 教师的引 导下 , 以类似于 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实践、辅之以其他教 学方法 ,使学生获取知识,是以物理课程的知识教学为载体,以科学探究为主体形式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自主探究能促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索研究的主动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而达到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造能力的教学目的。

在“磁生电的探索”这节课中,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三个循序渐进的自主探究实验。

探究1:导体运动,磁体不动,能否产生电流? 引导学生把线圈和电流计连成闭合电路, 把线圈的一边放在蹄形磁铁中N、S之间,让线圈在磁铁中上下、左右、前后运动,观察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

探究2:导体不动,磁体运动,能否产生电流? 引导学生把线圈和电流计连成闭合电路,让线圈不动,把条形磁铁拔出、插入线圈、静止在线圈中,观察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

探究3:导线圈和磁场一起运动或都不运动即相对静止能否产生电流? 引导学生把副线圈A通过变阻器和开关连接到电源上,原线圈B的两端与电流表连成闭合电路,把线圈A装在线圈B的里面。观察电流计指针在开关闭合、断开、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时是否偏转。最后引导学生从这三个实验中抛开表面现象———导体切割磁感线, 抓住内在本质———磁通量的变化,总结出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条件:不管导体和磁场是否运动,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

通过对磁生电过程的探究, 不仅能使学生深刻领会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条件, 而且能使学生经历一次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知道“磁是可以生电的,但磁生电是不易的”,从而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物理的情感和动手实践能力、分析论证能力,进而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互相合作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四、运用多媒体手段,重现直观情境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 课堂内要尽可能多地通过直观的实验来展现事实情景。对于一些抽象、不可见、难理解、难解释的概念原理,仅凭教师的演示实验和语言表述学生难以想象,影响了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掌握。为此,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电教手段,结合课程实际制作一些逼真的物理教学课件,重现直观情境。课件恰当地应用到教学中,对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在“磁生电的探索”这节课中,要由三个探究实验总结出感应电流产生的原因是磁通量发生了变化, 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磁通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怎样才能变抽象为具体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呢? 在这节课中,我就借助多媒体课件,把磁体周围的磁感线显示出来,重现三个探究实验,引导学生观察。不管是哪个实验, 只要是穿过闭合回路的磁感线条数发生变化,就有感应电流产生,与线圈和导体是否运动无关。而穿过闭合回路的磁感线条数即为磁通量。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和老师的点拨, 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条件是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同时也澄清了潜意识中的错误概念———要产生感应电流,导体和磁体必须有相对运动。

五、结束语

高中物理情境教学初探 篇9

关键词:高中物理,情境教学,现状,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开展和不断深入, 各种学科的实际教学活动都逐渐越来越具有成效, 使得教育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飞跃。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 高中物理学科的教学也开始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转变, 特别是在实际的教学方面上面, 已经创新了多种新式教学模式, 大大提升了物理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情境教学方法就是指教师通过对相关场景的创立和设计,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他们的心理认知和实际的情感相结合, 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但是在实际的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 在情境教学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使得物理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弊端, 对于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为此, 教师必须对高中物理情境教学的实际现状做到有效的把握, 并积极探寻有效的解决策略, 使得情境教学充分发挥出优势和价值, 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高中物理情境教学的现状

由于我国的阶段教育长期维持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之下, 在高中物理的实际教学中, 使情境教学的方法常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再加之很多高校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单向灌输为主, 使得情境教学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存在了很多问题, 情境教学方法的实际效果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使得高中物理教学的质量无法实现大幅度的提升。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之下, 很多教师单纯将教学作为高考的服务机器, 只是一味地注重对物理知识的灌输, 而忽略了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 对于枯燥无味的物理知识常常无法投入学习的兴趣, 使得对于知识的掌握也不尽稳固。

除此之外, 高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对物理情境教学方法的理解还不够完整和准确, 使得教师在实际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无法设计明确的教学情境。如果物理情境的设计不合理, 就会导致学生无法灵活的进行学习, 长此以往, 学生由于无法寻找到切实的成就感, 也就逐渐失去了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高中物理情境教学的实现

1. 创设课程导入情境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课程导入主要作用就是通过情境的创设, 使得学生能够对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 能够积极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创设课堂导入情境, 关系着整堂课的教学质量, 因此, 教师必须予以重视。

例如, 在讲授“静电屏蔽”这一内容时, 在开始上课之前, 教师可以先将一个手机放在一个金属盒子之中, 对其进行电话的拨打, 发现盒中的手机无法接通。通过对此情境的创设, 学生会对其结果产生求知欲望, 能够增强学生进行学习的主动性。

2. 创设物理实验情境

众所周知,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因此, 在高中物理教学的实践中, 教师应该注重创设相关的实验情境,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实验, 能够充分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使得学生更加容易的掌握相关知识内容, 便于日后的知识巩固。

例如, 在对“静摩擦力”知识进行讲授的时候, 为了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可以相同”的问题, 教师可以在书中放入一封信封, 尽量靠近书的装订线一侧, 然后将信封进行提升, 发现书也会被提升起来。这样, 学生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和讨论, 就可以得出信封对书的静摩擦力方向向上提供了动力的结论。

3. 创设生活现象情境

在高中物理的知识内容的体系架构之中, 很多都是与生活实际向融会贯通的。因此, 我们也可以认为知识来源于生活, 同时也为生活所服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之中, 教师要注重根据生活实际的现象进行物理情境的创设,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在对“惯性”这一物理概念进行教学的时候, 为了能够使得学生更好的对其概念进行理解和掌握, 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乘坐公交车时所发生的一些现象进行教学:汽车在突然启动或刹车的时候, 乘客为什么会出现身体前倾或后仰的情况?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情境的引入, 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除了以上所谈到的几种具体情境的创设之外, 为了有效的解决高中物理情境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情境的创设, 多多创设议论情境, 使得学生能够各抒己见, 在争议中找到最后的正确结果, 不仅仅会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高中物理情境教学的方法, 能够为实现教学质量的高标准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恩红.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分析[J].品牌·学术探讨, 2015 (4) .

[2]潘文杰.高中物理情境教学策略探究[J].赤子, 2015 (3) .

谈初中物理情境的创设 篇10

一、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创设物理情境

例如, 在讲《电功率》时, 回忆生活中这样的两个场景:1、阴天打开教室的白炽灯, 亮度有什么变化?2、深夜当你打开卧室的灯, 你又有什么感觉?教师顺势提出问题:白炽灯的电功率变了吗?是哪个物理量影响了它?学生凭借生活经验自然想到功率与电压的关系。这样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丰富学生对人类科技发展的认识。

二、应用灵活的物理实验, 展现物理情境

如在讲授“惯性, 惯性现象”一节时, 为说明“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除演示课本中实验外, 可用以下简单的实验来说明:把装满水的杯子水平运动一段距离后, 突然由运动变为静止, 水就向前溢出, 从而说明液体有惯性。用粉笔盒压在一张纸上, 猛一抽出纸, 粉笔盒仍停在原处, 保持静止状态, 说明固体也有惯性。以上实验操作简单, 随手可得, 学生也可以自己动手做。

三、利用电教手段, 创设物理情境

如学习“压强和浮力”这一章之前, 可以播放下面的录像:

(1) 一只雄鹰在天空翱翔, 或在天空盘旋, 或径直向地面俯冲, 或直向蓝天……

(2) 远远飞来几架飞机, 它们排着整齐的队列, 拖着五彩斑斓的烟雾, 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3) 一艘艘轮船在海面上航行, 潜水艇徐徐沉入水中, 稳稳地在水面下前进, 一只只鱼儿围绕在它的周围……

三种情景摆在学生面前,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鸟儿能在空中飞翔是因为它有翅膀, 飞机的翅膀不能动为什么也能飞翔?鱼在水中畅游是因为它是鱼, 有鱼膘、鱼尾, 潜水艇为什么也能在水中自由浮沉?带着这一串串疑问, 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 学生求知的欲望被点燃, 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物理生活情境 篇11

关键词:生活化;备课;重点

一、教师的生活型备课

将物理知识学科生活化,是对物理学科创造性的一大理论学习方法,而教师的备课过程,备好课不仅是自己职业道德的充分体现,更是对学生上课质量的保证。备好课能够获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能够与学生形成共鸣,同时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充分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凸显了物理教学过程的重点。

二、教师的生活型引导

如何引导教学是整个教学的重点。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引导,找到一个好的课堂教学作为切入点。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说明。比如:在学习内能和功的改变这一章节的时候,可以这样导入情境作为切入点,课堂开始前让学生各自搓一下手,询问学生会有什么感觉,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就成功引入了课题,从而进行情境教学。

三、教师的生活型探究

教师们通过情境化的教学内容,来与学生共同互动,探究式学习,这能够使学生充分学到物理知识。比如说在浮力这一课中,当浮力运用到实际生活的时候,学生通常将其密度质量和体积等因素牵扯在一起,其实不然。如果让学生能够明白正确的运用方法,应该将浮力这一问题置于生活情境教学中讲授。通过提出浮力为什么变化,怎样变化得以解决。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应如何设计这一实验?应该设计哪些实验?这循序渐进的过程,能够使学生的实验过程更加丰富。

四、教师的生活型联系

教师在设计练习的题目时,应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且尽量让学生动手实践,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来学到相应的物理知识。举个例子来说明:在“杠杆的平衡条件”这一课中,老师们可以这样提出问题,陪妈妈去菜市场买菜,众所周知,现在的小商小贩卖菜都存在“缺斤少两”等现象,如何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物理知识去积极发现并加以改正,或者如何辨别才能不用使自己花一份冤枉钱呢?再如:教师可以通过光的折射这一章节,要求学生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将所有的知识点串联,通过故事或是其他的形式表达出来。有的学生是这样写的:在某个早上,刚刚从睡梦中醒来,就发现眼前一片五彩缤纷,物理课上所学的光的反射现象就是这一原理。墙上影子的倒影,这就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然而当看到海洋馆里美丽的鱼儿时,反映出的影子,便是光的折射现象。这个方法的好处在于,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提高了学生观察发现的能力,提高了自主探究的主体意识,从而让探究式教学模式得到了升华。

总之,只有采用生活化教学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加强生活与物理知识的联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到的物理知识得以运用实践的重要方法。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也是经过教学研究实践得出的,应用于课堂中,得到激发学生学习好物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欧阳小梅.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

[2]李皓.略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活动设计的生活化[J].文理导航下旬,2010(6).

[3]马彦芬.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4).

创设物理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篇12

一、创设富有兴趣的物理情境, 激发创新思维

教师要创设能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的情境, 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耐人寻味、新颖别致的兴趣情境, 可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中, 激发他们积极探索的动机, 激活思维。

如在讲“向心力”一课时, 教师一上课就说:“同学们, 下面我来表演一个小杂技, 叫做‘水流星’。大家要认真看, 仔细想, 考虑其中的奥妙。”将水灌满塑料杯, 使劲转动。水流星上下左右飞舞, 杯中的水却一点也不洒落。学生看后都惊叹不已, 兴趣浓厚, 想解释这种现象的欲望强烈, 极大地调动了认识问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激发了创新思维。

二、创设富有启发式的物理情境, 培养创新思维

学生只有学习那些“似懂非懂”的内容时, 才最感兴趣。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教材, 联系实际, 创设有层次、能承上启下、引人入胜的启发式情境, 使学生开动脑筋, 独立思考, 并引导学生自觉进入思考、探索的角色中, 培养质疑能力和创新思维。

1.创设程序性问题, 引导学生步步深入。

“比热”教学中, 可结合演示实验设计程序问题 : (1) 你能从这个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 (2) 要使水升高的温度跟煤油升高的温度相同, 应怎么办? (3) 从观察的现象出发, 通过分析,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4) 应当用怎样的概念反映这个物理事实呢? (5) 你能说出比热的物理意义吗? (6) 根据比热的物理意义, 你能给比热下一个定义吗? 通过一连串发问, 将学生引入不断探索的情境中, 引导他们自觉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思维方法, 顺利地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 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和统一, 提高思维自觉性。

2.创设逻辑推理性问题, 层层递进质疑问难。

在研究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过程中, 在真实实验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行下列推理: (1) 如果没有摩擦, 那么小球在第二个斜面上能上升到原来的高度吗? (2) 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 小球在这个斜面上达到原来的高度, 那么它在这个斜面上通过的距离将会怎样变化? (3) 如果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 那么倾角越小, 小球在这个斜面上通过的距离将会怎样呢? (4) 如果将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减小为零, 小球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 那么小球将会怎样运动呢? 这样运用层层递进的推理性问题营造紧追不舍、势不可挡的氛围, 将学生引入物理科学意境中, 促使他们积极思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问题紧扣学生认知节拍, 让一次次的成功感受激励学生向更高目标攀登, 促进思维的顺利发展。

3.设计诱发性问题, 拓宽学生思维领域。

教师应注重发问的随机性和灵活性, 恰当点拨、启发, 或运用变式, 或“借题发挥”, 有意识地创设新问题情境, 拓展学生的思维领域。因势利导地向学生提出新问题, 在学生成功的快感中添加新的刺激, 将学生从已知境界带入未知境界,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灵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学习摩擦力和重力时可创设如下情境: 没有摩擦力的世界是怎样的? 没有重力的世界是怎样的? 若人变成磁体, 则世界是何情景? 学完“超重和失重”, 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杨利伟, 那么在宇宙中会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日常生活会发生什么改变。这要求学生具有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大胆设想。即使学生回答错误, 也不应挖苦、嘲笑, 而应及时鼓励、表扬思维的闪光点。

三、创设富有探究性的物理情境, 培养创新能力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 需要从情境中认识问题, 提出假设, 收集资料, 实验验证, 处理信息, 解决问题, 回归到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提炼过程和应用过程, 有利于将物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培养创新能力。创设符合教学实际, 且具有一定探究性的物理情境,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获取和理解知识, 培养创新能力。

如在“探究滑动摩擦的因数的测定”中, 先复习提问:影响滑动摩擦因数的因素有哪些, 接着提问:我们可以怎样测定滑动摩擦因数, 学生回答理论基础f=uN。引导学生分析测量力的思路, 要求每小组从原理出发, 设计至少两个以上的方案, 选择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案进行实验测定, 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想到利用物体受力平衡做匀速直线运动; 利用斜面及打点计时器, 求物体的加速度, 测合外力;利用功能关系求力。由于在实验中, 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进行取舍, 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 使分析、抽象、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发展。学生根据问题要求自行设计实验, 不但可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与聪明才智, 尝试科学实验探索的方法, 增强科学研究的创造意识, 而且学过的知识可以在实验设计中得到综合应用, 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创设富有实践的课外物理情境, 锻炼创新能力

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激发学生创新激情、拓展创新思维的有效阵地, 这种活动不但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及情绪和环境, 而且不受教材和教师的约束, 能够提高独立自主创新能力。因此, 课外活动要丰富多彩, 形式要多样和新颖, 方法要体现灵活性。可以发动学生搞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 可以适当布置课外小实验。

上一篇:诊断及优化下一篇:供应商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