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生活情境探究(共8篇)
加工生活情境探究 篇1
“数控加工机械基础”课程是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的成果, “以能力为本位, 以就业为导向”, 充分体现以适应“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新型教学模式需求为根本, 以满足学生和社会需求为目标。紧密联系生活、专业、企业生产实践;适当降低理论难度, 以适用、够用、实用为度, 力求做到学以致用, 并选用了大量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生产实例图片, 便于学生学习。以数控机床为载体和主线安排教学项目, 凸显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 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充分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 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 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的统一。对“数控加工机械基础”来说, 与学习知识同等重要的是专业素养的培养, 让学生能够对专业实践中感兴趣的事物提出问题, 并尝试通过探究找寻答案。
“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一种学科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 使无形的“情”和有形的“境”有效结合在一起。强调围绕解决问题开展教学活动, 而解决问题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以精心设计的问题立“疑”设“障”, 从而创设一种充分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学习情境。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 主动构建包含在问题中的知识及探究的基本技能与方法, 促进探究能力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比如, 正处于某种问题情境中的人, 会因为某句提醒或碰到某些事物而受到启发, 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教师要创设合适的情境, 发挥良好的主导作用,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
一、联系生活, 演示情境
“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中, 教师的情境创设为学生问题的引发作铺垫, 目的是刺激学生的参与和投入。课程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数控加工机械基础”更是从机械加工制造中提炼而来, 使得加工知识系统化、理论化, 并最终应用于生产生活。而作为文化基础差、学习能力普遍不强的中职生, 一般的书本知识很难引起他们的注意。此时, 教师就可以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创设学生熟悉、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 加强机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体会到机械离不开生活, 它取之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机械时刻都在我们身边。再现当时景, 引发当日情, 提升今朝感。
如学习项目“认识链传动”。新课改课本章节知识, 图片加文字就短短的2页, 简单的定义、结构、原理、分类和特点应用等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清楚, 这时候模拟的情境就至关重要了。
“哪里没有兴趣, 哪里就没有记忆”, 要提升课堂效率, 促进学生理解书本知识, 就从激趣开始。比如, 课前可以先抽调本班的2名通校生, 在校门口拍摄一段骑自行车中途掉链的视频, 在课堂上作为导入情境素材, 并模拟到课堂上:“早上本班同学×××在来学校的路上, 因为赶时间, 骑得比较急, 结果自行车发生了脱链, 导致上课迟到。”骑自行车脱链这样一件很平常的小事, 学生在生活中很熟悉, 基本也都亲身经历过, 再加上被搬上“荧幕”的又是自己身边的同学, 一种新奇感油然而生, 学习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 学生也很自然地进入了课堂情境, 给后续课堂教学环节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模拟一个合适的情境, 成为叩响学生心灵的第一锤。
情境, 不只是模拟的情境, 而是有生命力的情境。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 师生才能全身心投入, 不只是在教和学, 还在感受情境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正是在这样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知识才会变得鲜活起来, 学生才会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课堂才会真正焕发出生命活力。联系生活、演示情境, 这是对新课改理念的体现, 是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 使情境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体验和感悟。
二、创设问题, 体会情境
“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中, 问题是探究的开端, 问题的存在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为探究活动的开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启动提供动力。思维产生于问题, 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引起学生的思维。所提问题要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有逻辑上的联系, 即问题中所谈到事物与学生已掌握的概念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而这种联系又能被学生感受到, 但问题的答案既不能从记忆的知识中获得, 也不存在于问题本身所提供的信息中, 而是存在于已知事物与未知事物的联系中。同时, 问题又是教学的主线, 问题存在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教学活动围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过程展开。十六七岁的学生正处于花季年龄, 心智还远未成熟, 喜欢玩游戏, 也喜欢看漫画。课堂教学因地制宜, 也可以从动画入手, 创设问题, 铺开知识, 边学边做, 寓教于乐, 总结提升。
在项目“认识链传动”中, 根据模拟的情境, 让学生带着问题“为什么会脱链”进入课堂, 结合教学大纲要求, 展开传动链的组成、结构、分类、特点、应用、标记等各项知识点, 在教学活动中穿插图片、动画、视频等直接感官刺激, 动静结合, 迅速抓住学生眼球;利用链轮、链条、轴等实物组装, 满足学生动手操作的愿望, 又通过操作来验证了理论知识—链传动的结构和原理;在认识套筒滚子链结构的知识点上, 加入游戏竞争环节, 手、脑并用, 让学生的学习热情抑中有扬, 持续进行。随后的成果展示环节, 既有小组合作, 展现团队结晶, 锻炼动手组装、团队合作及讲解能力, 也为其他各组提供评价, 取长补短。各小组针对在实施课堂项目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群策群力、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并择优选取。
通过创设问题, 让学生想象场景, 走进角色, 操作实践, 体会情境, 感悟知识。通过小组互动, 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共鸣, 把课堂教学变得有声有色、生动有趣, 让学生愉快学习, 轻松思考,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理论探究, 再现情境
“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中, 探究基于情境, 始于问题。探究既是知识的学习过程, 也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学生在具体探究知识的过程中, 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形成探究精神、协作精神,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提高科学素养。教师对探究活动的开展需要提供一定的保障:第一, 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和小组合作的空间, 使学生能探究;第二, 及时提供必要的指导, 使学生会探究;第三, 体验成功, 使学生乐于探究。在项目“认识链传动”中教师采取6人一组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为每个学生表达想法提供空间。探究中教师巡视于小组间, 参与学生讨论, 及时提出一些问题, 帮助学生发现缺陷。小组交流后, 以全体鼓掌的方式向成功的小组表示祝贺,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而对于存在问题的小组同样报以掌声, 表示鼓励。
“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数控加工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通过联系生活、动手操作等方法来创设合适“情境”, 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 融“情”于“境”, 引导学生经历“感知—理解—深化”等阶段, 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好奇、渴求、探究、协作、交流等学习欲望和活动, 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 使教学内容在情境化的故事中得以完成。更使得学生在所创设的“境”中生“情”, 归纳总结, 成为自身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达到新课改的目的。
教学活动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 精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由境入情, 情境交融,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求知欲望也会达到旺盛状态, 教学过程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盛静玲.机械基础课程情境教学模式的实践[J].中等职业教育, 2008 (5) .
[3]商德远.个性化课堂教学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创设生活情境,促进自主探究 篇2
片段一:生活情境,初步感知
师课件演示巴曹风景谈话:你们知道巴曹吗?它是个美丽的渔港,那里有风景秀丽的海滨景园,码头上停靠着各种各样的渔船。那里还盛产海鲜,灵溪的许多海鲜是从那里运来的呢。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到那里去看看。我们从灵溪出发,坐公交车先经过宜山,然后在到钱库,最后便来到了美丽的巴曹。
师:从上面的信息中,你想知道什么?
生:想知道灵溪到巴曹的距离。
师逐步出示(点击课件):灵溪——宜山 14千米 宜山——钱库 6千米 钱库——巴曹8千米。
师:谁可以解答刚才同学的问题?
生1:(14+6)+8=28(千米)
师板书,并问: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怎样想的?
生:先求出灵溪到钱库的距离,再加上钱库到巴曹的距离就是总路程。
师:真不错,有不同方法吗?
生2:14+(6+8)=28(千米)
师板书,并问: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怎样想的?
生:先求出宜山到巴曹的距离,再加上灵溪到宜山的距离就是总路程。
师:刚才我们求出了灵溪到巴曹的距离,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从灵溪坐车到巴曹大约需要多久?
师逐步出示:从灵溪到宜山大约25分左右,从宜山到钱库大约14分左右,从钱库到巴曹大约16分左右。
师:谁可以解决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
生1:(25+14)+16=55(分)
生2:还可以25+(14+16)=55(分)
师分别板书,问:从上面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同一种问题都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
师:真会思考,还有吗?
生2:这两种方法得数一样。
师:那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连接?
生齐:等号(师板书“=”)
师:想想看,为何他们的得数相同呢?
生纷纷发言:都是求灵溪到巴曹的路程,当然一样啦。……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学伊始,以生活原型开篇,从带学生到风景秀丽的地方游玩开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出示灵溪到巴曹的线路图,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两边算式相等的道理,建立加法结合律的感性认识,为理解、归纳加法结合律奠定基础。]
反思
1.开发课程资源,让课堂富有生活气息
我认为一名好的老师要有一种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善于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无处不存在数学问题,其中蕴藏的资源是无穷尽的。因此,我们教师要主动地依据课程、儿童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计教学内容,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有活力、活生生的数学,让课堂教学过程富有生活气息、生命气息。在上述案例中,我通过创设“乘车”、“收购海鲜”、“运海鲜”等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到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在欣喜之余,从中也能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促进了创新能力的发展,增强了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
2.创设现实情境,促进学生自主交流、探索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在经历、探索的过程中,自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创设一种现实的、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数学现实情境,向学生提供积极主动的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上述案例中,我就通过创设男女生比赛的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投入到观察、比较、思考、探究活动中去,体验总结出加法结合律。再如在片段四中,通过创设运海鲜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产生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欲望,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加工生活情境探究 篇3
关键词:情境教学,运用,探究
一、情境教学是推动课程活动进程、提高课程实效的途径
教育家李吉林主张:教育是一种人化的情境, 是一种创造的情境。“情景”与“情境”含义“大同小异” (古今汉语字典) , 虽然情境含义本身包含着情景, 情境创设也离不开情景的设置, 但创设情境决不简单的等同于情景的设立。通过教师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启发性、虚构性和趣味性”特点, 教学活动更多地是在阶段性、模拟性、局部性的时空中进行的。而情境教学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实在或仿真的情形, 通过学生亲自经历的学习实践, 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促进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 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开放性、深刻性、持久性”的特点, 教学活动更多地是在全程性、真实性、整体性的时空中进行的。因此, 情境教学之中蕴含着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是情境教学的初级阶段, 而情境教学是情景教学的高级阶段。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活动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 围绕教材主题, 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 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1]这就需要我们采用一种不显露的、创设情境的间接方式, 对儿童心理及行为进行暗示和影响;又将唤起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教育教学内容中乃至生活中的人、物、事件或景物上;用“无意识”导引“有意识”, 用”情感”伴随“理性”, 从而一步步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2]儿童进入这优化的情境, 情境的力度、真切感和美感, 影响着暗示、移情作用下的教学效果。为此, 运用情境教学原理, 结合《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特点, 继承与创新教学策略, 是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二、情境教学是实现教材编写意图的恰当方式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3]《品德与生活》教材的编写特点是:
1.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本线索设置主题。教材从学生的生活逻辑出发, 选择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切实需要的内容, 按照一定的时空顺序整合起来, 引导他们综合地学习和思考。在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的同时, 也适当关注他们对未来生活的需求。
2.突出养成教育的要求。通过行为指导、情境辨析,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重视生态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为促使他们成长为德行良好、人格健全的公民打下基础。
3.突出“活动性”和“做中学”的特点。通过创设活动情境, 编写典型范例, 设计思考问题, 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同时, 又考虑教学的实际情况, 活动的设计尽可能简便易行,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4.突出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强调图文并茂, 以图为主, 采用儿童的语言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增加教科书的趣味性、可读性、启发性和指导性。
5.体现一定的开放性。一方面实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学习的有机结合, 使教材从课内向课外拓展, 形成开放的教科书体系。另一方面, 具有更为广泛的适用性, 为教师和学生留有选择、开拓和创造的空间。
《品德与生活》教材特点中, 有这样一些关键词, 与情境教学密切关联, 如“生活逻辑”、“情境辨析”、“创设活动情境”、“采用儿童的语言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从课内向课外拓展”。情境教学是实现《品德与生活》教材编写意图的恰当方式。
三、运用情境教学原理, 进行《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
《尚书》曰:“形而上者道也, 形而下者器也。”“道”指理论、原理, “器”指工具、方法, “道”指导“器”。只有真正理解了情境教学的原理, 才能有成效地进行教学, 摆脱“为情境而情境”的误区。
(一) 运用暗示诱导原理, 力求使课堂“形真、情切、意远、理蕴”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 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情境教学通过优化情境, 运用图画、音乐、表演等艺术的直观, 或运用现实生活的典型场景, 直接诉诸儿童的感官。优化的情境实际上是将信息、教学内容, 镶嵌在特定的情境中, 而这些处于焦点的信息又是有机地相互联系着的, 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这样的整体, 作用于儿童感官, 更能强化信号。因此, 当儿童进入这样的情境时, 他们很快就被激起强烈的情绪, 形成无意识的心理倾向, 进而情不自禁地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 表露出内心的真情实感, 并且迅速地对学习焦点的变化作出反应, 从而一步步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这就是符合学生生活逻辑的暗示诱导原理。运用好暗示诱导原理, 教学策略应具备“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例如, 我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在集体中成长》的第三个主题《让我们的教室清洁又美丽》时, 由于是借班、借教室上课, 我与学生没有共同的生活, 对他们教室的记忆找不到“共同语言”。为此, 我根据“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 作了如下教学:
1. 我在课前赶到学生的班级, 用录像机记录了教室的真实状态:
桌椅不整齐, 扫帚倒在地上, 角落有垃圾……当学生看到他们教室的录像, 羞愧者有之, 惊讶者有之, 表情复杂。这时, 学生重新认识了“视而不见”的教室, 通过“对值日同学说”的方式, 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情绪。创设的情境具有真切感, 因“形真”而“意切”。
2. 通过展示“清洁值日”模拟情景剧, 引导学生进入真实情景, 与情景中的人物对话, 在情境辨析中“意切”。
3. 在教学环节中, 我不仅仅展示了学生的班级教
室, 还从网上收集了“清洁又美丽的教室”图片, 激起学生的情绪, 让学生想象“怎么美化教室”, 把教材、想象与生活联系起来, 意境广远。
4. 再接下来, 让学生把清洁、美化教室的“金点子”运用于班级教室。
这时, 学生因心理需要的推动, 走向生活, 理寓其中。
(二) 运用情感驱动原理, 让儿童经历“关注———激起———移入———加深———弥散”的情绪发展过程
儿童进入情境时, 首先觉察到客观情境, 并引起关注。由于人为优化情境的美感丰富, 且富有儿童情趣, 这对处于人生早期和感受最敏感时期的儿童来说, 即刻感到满意愉悦, 他们几乎不假思索地接受了。实践证明, 儿童在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时, 会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态度, 从而激起相应的情感。这时, 在教师语言提示、语言描绘的调节支配下, 儿童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感情移入到教材的对象上, 在想象的作用下, 达到“我他同一”、“物情同一”的境界, 在此过程中儿童对教材内容的情感体验, 随之一步步加深。这样, 儿童在情感的驱动下, 更主动积极地投入认知活动。在优化的情境中, 儿童经历了“关注———激起———移入———加深———弥漫”这一连续的情绪发展过程。
(三) 运用角色转换原理, 实现“进入情境———担当
角色———理解角色———体验角色———表现角色———自己与角色同一”的多重体验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 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 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角色扮演就是结合教材特点和活动需要设计角色, 让儿童扮演或担当角色, 引起儿童进行再现教材角色或相关角色的活动。因为角色的新异性和亲切感, 很自然地引发儿童进入角色、体验角色、评价角色的心理历程。
情境教育所创设的情境, 是儿童曾经经历的熟悉的背景, 这样的背景让儿童很快理解角色, 促使儿童随着扮演角色、担当角色, 顿时产生进入角色的知觉, 凭借这种如临其境的知觉, 会很快地理解角色在情境中的地位, 以及与其他角色的关系, 设身处地地体验角色的情感。在此情此境中, 儿童的身心很自然地移入所扮演、所担当的角色中。即使在扮演消极角色与本色角色发生冲突时, 也会由于扮演角色, 在真切的体验中, 自然产生否定性评价, 产生美学家们所说的“明朗而高贵的反感”, 从而获得对角色的深刻批判。
(四) 运用心理场整合原理, 构建“情境———教师———学生”多向折射的课堂
人为创设的教育情境、人际情境、活动情境、校园情境都是渗透着教育者意图的, 它们使儿童的生活空间不再是一个自然状态下的生活空间, 而是富有教育内涵, 富有美感的充满智慧和儿童情趣的生活空间。儿童进入这种人为优化情境, 其力度、其真切感和美感, 都足以影响儿童的心理世界。那丰富形象的感染, 真切情感和体验, 潜在智慧和启迪, 使儿童得到一种满足。当这种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 很自然地形成另外一种向着教师创设情境的目标推进的“力”。
情境教学中无论是暗示、移情的作用, 还是角色的效应, 都会形成这种推进的“力”。在这种“力”的推动下, 儿童主动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态度、情绪、语言和行为, 使已创设的情境更为丰富, 情境渲染的氛围更为浓烈。置身其中的教师也即时感受到教学成功的快乐, 又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活动。这样, “情境———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形成良性推进的多向折射的心理场, 促使儿童情不自禁地用“心眼”去学习, 教学便可进入一种沸腾的状态。这种热烈的情绪, 真切的感受, 促使儿童顿悟加速产生, 从而不断改变儿童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结构, 因而使不增加负担, 不受强制而能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理想境界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 情境教学能提高《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的实效, 有利于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意义, 有利于儿童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2002 (.5) .
[2]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9) .
[3]课程教材研究所综合文科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品德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二年级上[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12) .
[4]课程教材研究所综合文科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品德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一年级下[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12) .
[5]张德蓉, 傅开国.“实践新课程丛书“[M].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2003 (.9) .
[6]刘道溶.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教学活动设计[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6) .
加工生活情境探究 篇4
一、灵活运用生活实践中的各种素材
由于数学知识非常抽象化,这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小学生来说不太容易理解,所以必须要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那么,要如何才能够帮助小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呢?这就不得不提到数学与生活的相关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素材来开展教学工作,可以更加便于学生理解,同时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事先收集一些生活中常见事物的图片,像是小学生所非常喜爱的玩具、花朵、文具等等,然后在课堂上展示给大家看,让大家辨别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再如,在《角的认识》的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寻找各种 “角”,从而使学生深入到生活情境当中来进行觀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加深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体会。
二、还原“生活实践画面”,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的时候,还要注重做好生活画面的“还原”,让数学知识从抽象概念转变成为生活中的具象内容。“生活画面”会让学生感觉到知识距离自己的生活并不遥远,让学生能够将知识和生活进行有效衔接。比如,笔者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便让学生“拿着十元人民币到超市进行购物”,我给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的情形:现在你的手中有10元钱,买了三斤苹果,每斤3元,现在你付给收银员阿姨10元,收银员阿姨应该找给你多少元钱呢?这样的生活情境创设方式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在生活中非常有用,而且能够带给学生启发性,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也都可以对数学进行应用。
三、利用现代科技,把生活实践引入教学情境
现代科技的发达,可以将生活实践更快速、简便、有效地运用于教学情境中。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使生活情境可以更直观、鲜活地展现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例如在对图形的认识中,小学生因为之前可能没有进行过具体的认识与了解,所以可能对图形的认识不够具体。在运用多媒体的教学中,可以使用能够展现立体图形的多维动画,如圆形的图片展示,圆形与长方形图片的比较,就可以知道圆形与长方形的区别是圆形的线条特点。通过把图形具体形象展现出来,并把生活中的图形展示给学生看,让他们能联想到生活中更多的图形,从而可以对图形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或者在学习图形运动中,通过多媒体展示图形的运动过程和轨迹,如展示时钟里时针、分针、秒针的运动轨迹,使学生可以直观地发现时钟运动的规律。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能从生活中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四、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应从数学教学的需求出发,让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践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如在学习一年级《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出示一组某餐厅推出的套餐,让学生为自己和妈妈各挑选一份爱吃的食品,由此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出诸如8+3、7+24、20+30、30+28、24+28此类的算式,简单的题目,老师通过让学生口算与说理解决掉,然后着重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探索研究,通过学生摆小棒说理、交流展示计算方法等形式逐步掌握进位加法“满十进一”的算理,获得基本的算法。这样的课,不但让学生经历了计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心理学告诉我们,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生活场景,营造氛围,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如学习“三角形的认识”后,让学生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去修本班的或家中的坏桌椅。教学“土地测量”后,让学生步测到学校的距离。再如,教学《长方形面积》一课后,让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一块地砖的长和宽,最后算一算客厅里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6元钱,一共需要多少钱?这样,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拓宽了思路,更重要的是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积极创造条件,积极探索数学实现生活化的策略,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养成运用辩证的态度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一定能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总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践,让日常生活课堂化,让课堂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受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要积极利用生活实践。而灵活运用生活中的各种素材,根据学生兴趣创设生活情境正是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措施。
加工生活情境探究 篇5
一、以生活“事件”为情境, 从物理走向生活“, 其中有许多与自己前概念和认知结构相矛盾的体验和相应的问题。
在生活中, 学生已经接触到许多与科学有关的生活事件, 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事件, 来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 使物理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如“电与磁”一课教学时, 我让学生交流使用电与磁的体会与经验, 学生会提出有关微波炉的许多问题:如用微波炉热饭菜为什么那样快捷?用微波炉热鸡蛋时, 往往听到“啪”的声音, 鸡蛋炸裂了, 微波炉内腔粘着乱七八糟的鸡蛋碎片, 微波炉热鸡蛋为什么会炸?等等, 在教学完《电路》这一内容后, 学生经常会遇到台灯不亮的问题, 我就让学生实地去探究, 家里的台灯不亮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学生猜疑假设:1.小区停电了;2.家里的保险丝熔断了3.插座坏了;4.台灯的开关坏了;5.灯丝断了;6.灯头脱线了;……
生活丰富多彩, 学生时常会提出:“电饭煲能烧饭为什么不保温”、“电冰箱是如何制冷的”、“坐便器为什么能自动进水、断水”、“家里不同的剪刀为什么形状不一样”等等生活现象。家庭是一座课程资源的宝库, 如何开发好这座宝库呢?关键是教师的眼中有家庭日常生活中课程资源意识, 慧眼识“金”, 要善于捕捉。这样, 家庭成员、家庭信息、家庭媒体、家务劳动等都能成为鲜活的课程资源。通过生活化探究, 它能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能发现新知, 是对知识的再发展;
二、以生活“问题”为情境, 从生活走向物理
在实际生活中, 学生常常会遇到不少具体的物理问题, 以此作为物理拓展的教学内容, 对学生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在选择浴室、厨房的灯具时, 什么一定要选用有防水功能的灯具, ;插座的安装为什么一定要遵循“左零右火, 上边接地”;不同的楼层、不同的房屋结构, 为什么所选择的热水器也不同;房、卫生间里的脏水, 通过下水管流到排水管道, 为闻不到排水管道中的臭味, 在选购洁具的时候应选择....等等。让学生查阅资料→收集材料→讨论交流→实践活动等方法, 以提高物理学科的实用性, 提高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时与家庭物品挂上钩,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得到充分的激发, 学习物理的价值也能得到充分体现。如电茶壶, 现代家庭生活已离不开它, 小小的电茶壶可衍生出许许多多的物理知识在不同的教学场景中, 我们可以用它与物理知识、原理相对论:1、电茶壶的原理. (电流的热效应) ;2.电茶壶的三孔插头 (家庭安全用电) ;3电茶壶烧开水时不能装满水 (液体的热胀冷缩) ;4.电茶壶中的电热丝装在壶底 (对流现象) ;5.电茶壶的壶身和壶嘴一样高 (连通器原理) 6.电茶壶的手柄做得较宽 (压强) ;7.电茶壶的手柄用塑料做 (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 ;8.电茶壶烧开水不同时期气泡大小的不同 (气体温度、压强、体积三者之间的关系) ;9.电茶壶烧开水沸腾时在不同季节看到的“水汽”情况不一样 (汽化、液化) ;10.电茶壶烧开水时不同时期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声音的发生) ;……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生活物理学生一定倍感亲切, 最有发言权, 解决物理教学中的问题是最直观、最有效。
三、营造生活“素材”情境, 从领会走向创新
物理本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 如果只是单纯在公式的角度进行分析, 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比较枯燥, 记忆也不会持久;如果能够借助生活实例, 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 采撷生活物理实例, 提出生活中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学生就会积极地思考, 自觉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理论知识。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 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会更加主动、更加深刻。
如在《功率》一课得出功率的表达式之后, 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功率大小取决于功和时间两个因素, 出示了如下生活问题:甲、乙、丙、丁四名同学进行爬山比赛, 已知甲和乙的体重都是60kg, 丙和丁的体重都是50kg, 他们同时从山脚下出发, 结果:甲第一个到达山顶;丙第二人到达山顶;乙第三个到达山顶;丁第四个到达山顶。你能判断一下他们功率的大小吗?提出这个具有挑战性的趣味问题后, 学生积极思考, 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 互相争论, 有的从生活的角度说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有的从所学的功率表达式的角度分析问题, 再一次将物理和生活实例的结合推向了高潮, 学生借助生活实例对物理的认识加深了, 同时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要想更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就必须学好相关的物理知识, 透过生活现象看本质, 从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意识。
利用学生掌握的功率知识,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对学生进行技能化训练, 教师还可编制生活化作业题, 包括实验、科学设计、科学制作、社会调查等等。在训练过程中对功率进行再实践、再认识, 达到知识的应用和创新, 以及能力的培养。
总之, 在物理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式, 体现物理教学的新课改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教师要用一种开放的、立体的教育视野和课程理念, 努力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生产、社会、紧密相联, 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物理的应用和价值, 体验到自己所学习的不仅是“文本课程”, 更是“生活课程”, 从而在最大限度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此激励学生学好物理, 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效果。
摘要:物理教学中, 如何“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可以以生活“事件”、“问题”、“素材”为情境和切入点, 实现“从物理走向生活”, 走向创新等等途经和方法, 达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和创新以及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物理教学,生活化,情境,探究动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崔允漷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6
[2]2、久璘.探究性教育理念下的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5 (10)
加工生活情境探究 篇6
●教学引入过程中创设生活情境
案例1:信息技术课《画图》 (教学内容是学会复制、粘贴及翻转、旋转)
教师在上课伊始播放了《大风车》的音乐。
教师:谁知道这是什么音乐?
学生:是大风车的主题歌。
教师:同学们喜欢看大风车节目吗?
学生:喜欢。
教师:今天啊, 我们自己来制作大风车, 有没有信心?
学生:有。
教师:好的。下面请大家来看大风车的图标, 说说大风车有什么特点?
……
这样创设的情境, 将教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相结合,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学得扎实。
对比案例2:
教师:同学们喜欢电脑绘画吗?
同学:喜欢!
教师:下面我们就用绘图软件来“叠罗汉”, 首先我们介绍“复制”。
教师出示一个罗汉……进行复制演示;学生上机练习。
……
通过对两节不同风格的课堂比较, 案例1的学生课堂自始自终洋溢着一种“场气”, 教师讲得“顺”, 学生学得欢, 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生活抓手———“大风车”这个作品来创造, 学习效果非常扎实。案例2的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到比较沉闷,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创新作品中创设生活情境
案例:在一次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上, 听了《画线》一课给我感触很深
教学过程:
1.导入
……
2.学画小旗
(1) 出示小旗图
大家观察一下, 这面小旗是由哪些线段组成的?对, 我们用直线来画旗杆, 用曲线来看小旗的旗面, 那么我们先来画一画旗杆吧!
……
3.想象画
谁来点点第二个任务?
自学要求:
第一步:请你在画图空白区, 把它画下来。
第二步:想象一下它像什么?把你想的画下来。
同学作品展示:有的是太阳的光芒, 有的是扇子, 有的是鱼叉等, 好多作品是超出成人的想象空间。
整个课堂沸腾起来了。
信息技术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知识的一致性与操作的多样性并存。信息技术课既具有理论性, 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它要求学生在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 还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中去, 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因此安排一定时间的练习内容, 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同时, 设计练习内容时如果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 使学生利用所学的技能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必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在与其他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创设生活情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研究和探讨的热点问题, 其实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的尝试运用, 这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在整合中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是包括信息技术教师在内的所有教师不可推却的任务。
●教师是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学习的促进者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计算机专家西蒙指出:当一个人接受一项任务, 但又不知道如何解决时, 他面临的就是一个问题, 西蒙将问题解决看作人类认知的三类信息加工过程 (再认、问题解决、学习) 之一, 问题解决就是所面对的问题得到解决的认知活动, 教师是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学习的促进者。
情境化教学设计的主要角度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身边的事着手, 带有生活化, 围绕解决学生实际遇到问题、帮助他人的解决方案、学生个性设计等内容来开展, 情景教学设计必须紧扣“任务、问题、活动、思维”四个环节。
学生带着丰富的先前知识、技能、信仰和概念进入正规教育, 这些概念通常有别科学概念, 而且非常不易消除。
信息技术课堂作业设计时, 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信息技术的活动课, 体现“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例如, 在Word的“文本框”教学中, 对教材经过一些处理和再加工, 设置了一些生活化而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任务:课前让学生收集各种名片, 目睹了简单的名片和复杂的名片, 比较中学生的欲望高涨, “我们能做出这么漂亮的名片来吗?”进而“制作名片”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当堂课要解决的任务。通过为将来的自己制作一张精致而富有个性的名片来展开课堂教学活动, 让学生的理想在名片上得以体现, 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激发学习积极性, 获得情感体验。
加工生活情境探究 篇7
一、情境教学的意义
情景教学对于我国现有的教学模式起到了一个引领潮流的作用,它的主要意义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的教育模式,避免了传统教师的“填鸭式”“圈养式”的教学以及学生们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第二,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生活情境的创设,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情境教学的开展,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发展。第四,生活情境教学有利于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利于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解决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二、情景教学发展的阻碍
在当前,情境教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传统教学依旧是主要的教学模式,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教学目标上,依旧是为应试教育而片面地灌输数学知识与技能,没有系统的考虑学生们的实践与探究能力。第二,在教学的过程与内容上,教师的主要侧重还是教学知识的传授,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使学生们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学习的乐趣。第三,教学方法上,教师们采用的还是“题海战术”。长此以往,会使同学们缺乏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们以后的学习。
三、情境教学的基本途径
(一)生活展现情境。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把学生们带入生活实际当中。情境的展现,有利于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采用熟悉的事例,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实例联系在一起,形成直观的新概念。例如:在学习减法运算性质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如:100-55-38=?可以创设一个图书买卖的情境,把列式看做一场“买卖”活动。比如小明到图书馆买一本故事书和一本漫画书,故事书的价钱是5元5角,漫画书的价钱是3元8角。小明付了10元钱,售货员应找回多少钱?
这种教学,结合实际例子,不难概括出减法的运算性质。同时,材料易获取,过程易实现,加深学生们的理解于运用。
(二)实物演示情境。这种生活情境的创设,是以实物为中心,用实物演示某一情境,构成一个教学实践活动。例如:学习圆柱体,圆锥等三维立体图形时,教师们应该跟学生们一起,利用教学材料进行全方位系统的教学,而不是局限于课本的平面效果,采用灌输式的说教教学。
(三)多媒体展示情境。随着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也被广泛的应用到教育教学当中。而它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教学工具,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能将二维的平面图片加以技术的延伸,设计成生动的三维动画。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
(四)表演体会情境。小学数学的教学在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应用题的教学应该联系生活实际,教师们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探索,准确的分析数量关系以及题目中的条件变量,确定解题方向。因此,我们可以把应用题改编成熟悉的数学问题,以学生们熟悉的生活为背景,创设生活情境,使静态的数学问题变成身边的动态实例。
例如:“买卖多种文具问题”“几个班级植树问题”“上车下车的问题”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情境,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
(五)评价加深情境。小学生们都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所以教师们不仅要关注学生们的学习过程,还要注重学生们实际理解与运用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改变以往以分数论高低的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索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加深了学生们对于情境教学的认同感。
四、创设情境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创设情境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教师们创设的生活情境要符合绝大部分人的生活实际,不能天马行空,跳脱实际生活的范围。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只有准确的联系生活实际,实事求是,才能对我们的教学进行有效的针对性,才能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的教育模式。
第二,教师们创设的生活情境要引导学生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新时代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学生的德育在素质教育中占了很重要的比例,而情境教学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应该运用恰当的词汇,正确的帮助学生们在耳濡目染中建立起良好的道德观念。
五、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既来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情境教学的教学手段有利于把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特点,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情境教学的展开与广泛应用,是提高学生们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教师们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融会贯通,让学生成为实践探究的主人,构建高效率的教学课堂。
摘要: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提供所需知识,更推动着文化的进步与发展。而小学数学的学习与运用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创建生活情境,把抽象的概念直观的表现出来,使学生们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避免缺乏学习热情。生活情境教学的创建,激发学生们进行深入思考,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实践探究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所学知识,真正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实践探究
参考文献
[1]蓝锦红.浅谈生活实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1(9):126-161.
[2]柯惠红.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44-145.
加工生活情境探究 篇8
关键词:生活情境教学法,小学数学,实践探究,新课改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都可与教学内容相互结合, 也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 心理还不够成熟, 教师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的目的, 采取生活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 增加数学知识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学习。由此而见,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生活情境教学法是必然的选择。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一) 能够对教学重点进行细化
由于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未对生活情境教学法进行详细掌握, 对生活情境教学法的定义只停留在表面, 即:生活情境教学法与其他传统的教学方法类似, 从而只关注对生活情境教学法的创新, 而忽视传统教学方法的作用, 例如:预习及复习、将旧知识引入新知识中等,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遏制。所以, 教师在开设生活情境教学课程中, 应适中有度, 合理地应用, 明确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主次。
(二) 符合学生的年龄与心理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要面临的是学生年龄问题, 需根据学生的认知范围设计相关的教学内容, 小学低年级的数学知识是侧重经历抽象的过程, 在教学方法上, 则更多地利用贴近该年龄段的简单的生活经验。如, 一年级《分类》一课中, 则利用学生的桌面文具摆放对比, 体现出分类的过程以及分类的意义。
教学效果:100%的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分类的过程以及意义, 并且后续练习的正确率达到了90%以上。而小学高年级的数学知识是侧重体验抽象的过程, 如教师仍采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方法, 不仅会影响教学整体质量, 还会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厌烦心理, 基于此, 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 可利用生活实际情况作为教学的重点, 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下提高数学成绩。
(三) 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
小学数学理论知识是实际生活理念的升华。小学生在学习之前已经掌握了少部分的实际生活经验, 对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将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相融合, 使学生产生共鸣, 准确地数学教学重点进行分析。其次, 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与实际生活相违背的教学情境, 会使教学理念与实际生活相互脱节, 易让学生产生反对意见, 从而增加数学教学工作的难度。
(四) 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的德育教育也是教师工作中的重点, 其中教师对“德育教育与数学教师毫无相关”的观念存在着一定的误解。而在事实情况中,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需要教师之间的共同协作, 属于一项长期的教学过程。因此, 在数学知识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设计生活情境时应注重情境的健康性、合理性, 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速度以及德育教学的效果, 从而实现学生学科和德育的双重发展。
二、生活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 设置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为了使学生快速解决数学知识的难点, 可以采用生活情境教学法。教师只有将生活情境引入教学内容, 才能使学生产生熟悉感和代入感, 其中关于数学生活教学情境的运用, 不是教师通过臆想自行设定, 而是以实际生活为依据, 将其带入数学教学课程中。例如:在进行“小数乘除法”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设计生活情境, 如“星期天, 家人出门购物, 某件商品价格在15.31元, 共买5件, 共需多少现金?”学生通过仿真的生活情景教学, 加深对小数乘除法知识的理解, 并同时拉近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 对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 创造数学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通过对生活实践经验的整理与总结, 将其运用至数学教学过程中, 能够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熟悉感, 有助于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难点, 以此为基础, 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 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在实际的数学知识教学任务中, 教师应重点关注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相互结合, 进而实现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例如:在“统计”这一课程中, 教师可设计“买水果”的生活情境:首先, 教师对不同水果的图片进行展示, 选择多名学生相互扮演商贩和客户, 完成水果的买卖。其中, 扮演商贩的学生需要对售出水果的数量和收入进行计算, 而扮演客户的学生则需要对购买水果的单价及总价格进行判断。所以, 生活情境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对“统计”知识点有浅析了解, 并通过教师对统计知识的详细讲解, 使其能够快速将统计知识运用至实际的生活实践中。
(三) 增加生活情境化教学的对话, 吸引学生的关注
数学教学的目的:将数学知识能够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即“学以致用”。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生活情境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 提高学生的好奇心, 但是却不是过分的将生活情境完美化, 而是还原现实。例如:仍以“统计”课程为例, 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本班的期中或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分析, 并让学生以实际生活为依据设计相关的数学问题, 利用这样的方法, 能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此外, 生活情境教学能够有利于解决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度与实用性。与此同时, 科学、合理地运用生活情境能够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 从而促进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的提高。
(四) 增加实践教学实践,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随着新课改“生活是数学的根源”理念的提出,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任务中, 创造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教学, 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其次,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数学知识进行观察与探究, 从根源上提升学生解决各类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进行“多边形面积”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多边形进行观察, 并根据自身的实践操作对多边形形态进行还原, 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都会有所提升。
(五) 实现生活情境教学的科学运用
大部分的小学数学教师认为生活情境教学, 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导致在实际的数学知识训练过程中, 由于教师的错误观点, 而缺少对生活情境的应用。这种观念是较为片面的, 生活情境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并有效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在课后训练对生活情境的应用, 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生活情境教学法的全面性, 将生活情境教学的利用范围逐渐扩大。另外, 在完成正常的数学课程教学任务时, 可设计与生活情境相关的数学知识, 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 体会到实际生活的乐趣。
三、结束语
总结上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将数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 而且还能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总之, 随着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生活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更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为新课改教育的实行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阳水连.生活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5 (41) :179-179.
[2]曾婷.生活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 2015, 1 (12) :103.
[3]郑丽娟.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 31 (12) :169-170.
[4]戈启良.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4 (51) :167-167.
【加工生活情境探究】推荐阅读:
生活情境教学07-16
生活情境化06-24
物理生活情境07-01
联系现实生活情境05-22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10-14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中职《畜产品加工》课程的探究与实践06-27
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1-06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情境创设研究》结题报告08-17
《幼儿园生活情境化礼仪教育研究》课题总结07-25
让儿童自由地探究生活 现场会 汇报材料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