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创新生活(精选12篇)
低碳创新生活 篇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开始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 而低碳生活与健康、绿色、幸福的品质生活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低碳不仅是企业行为, 也是一种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方式。今天, 当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低脂”、“低盐”、“低糖”的健康生活时, 更有不少人已经把关注的热点投在了“低碳”上。
在低碳经济时代, 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 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简单理解, 低碳生活就是在人与自然的沟通中返璞归真, 在时代的潮流中融入更多自然的元素。
低碳生活或者说低碳生活方式, 首先是一种态度, 是一种关爱别人、爱护社会、爱护我们生存空间的良好心态。反应到自身是通过平时的节电、节油、节气等点滴做起, 让自己的生活更高尚, 关心环境的同时唤起埋在心里的关爱, 关爱周围的人, 关爱家庭, 关爱人生。
不久前一项涉及1.5万人的网络低碳调查显示, 73.08%的人有双面使用纸张的习惯, 83.33%的人自备购物袋, 79.49%的人能自觉地把空调温度调到26℃, 83.34%的人愿意参加环低碳不仅是企业保志愿者组织的环保活动。而且, 不行为, 也是一种符合少人会记下自己的“碳足迹”, 并由时代潮流的生活方此督促自己减碳。有的人会与别人分式。
享自己的减碳小妙招, 而且还经常参加“旧物交换”、“绿色出行”等活动。此外, 低碳房屋、低碳服饰、低碳汽车等也更多地融入到生活之中。
“低碳”培养的是一种生活习惯, 一种自然而然的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 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 并不意味着就要刻意去节俭, 刻意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 低碳生活不是不消费, 而是适度消费, 科学消费, 从点点滴滴中做到多节约、不浪费。
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 生活质量还包括环境质量, 在环境资源匮乏的当下, 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 限制奢侈浪费。因此, 借助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 把生活耗用能量降到最低, 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保护地球环境不再持续变暖。低碳的真实含义是要给人们身体健康提供最大的保护和舒适感, 对环境影响更小或有助改善环境。
低碳创新生活 篇2
谢谢主席:
大家好!
(归谬)对方辩友种种说辞都回避不了一个赤裸裸的现实,那就是低碳生活的观念已然存在了。我们没有低碳生活的观念吗?我们没有环境保护的意识吗?我们没有绿色生活的愿望吗?不,我们早已意识到。然而我们今天来思考这个辩题,不是为了发现问题,而是要解决问题。所以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是什么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低碳生活这一社会性的基本生活方式的变革。
推进低碳生活其实质是推进全社会的基本生活方式的变革,它涵盖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所谓观念转变是指人们支配行为的主观意识发生了改变;而科技创新是指科学产品和技术经验的改进创造。我们今天来比较何者更值得依靠首先应该明确一个标准,那就是何者是实现低碳生活的最根本推动力量。
我方认为低碳生活更依靠科技创新,理由有三:
第一,宏观地看,科技创新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是历史的规律。
五千年农业史,三百年工业史,每一次生活方式的革命性转变无不是由生产力推动发展的,而这种源源不断的动力正是来自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展望未来,是什么力量能使我们高污染高能耗的生活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呢?历史的规律告诉我们,只能是科技。
第二,中观地看,科技创新是从根源上清除高污染高耗能的唯一手段。
据统计,按照每天从生活细节上节约一点点的生活方式,全中国每年最多只能省下11亿吨的碳,而全国每年的碳排放量却高达144亿吨,也就是说我们尽力去做也只能减少7.6%。为什么?因为我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浪费而是产业能源结构不合理。到底何者能解决高污染高耗能的问题?到底何者能解决化石能源不可再生的问题?到底何者能解决产业能源结构失衡的问题?只能是科技。
第三,微观地看,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低碳生活的最有效途径。
我们不妨跨入衣食住行这些领域,人们在选择一件商品的时候,所遵循的原则是经济实用的原则,几乎没有人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而换来除了环保其它效果都一样的产品,那么到底是什么可以提供一个符合该原则的选项促使人们去购买环保产品呢?只能是科技。
低碳宝宝生活宝典 篇3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把环保的种子种在宝宝心里,一起守护我们唯一的地球。
和宝宝一起来了解低碳
什么是“低碳”
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
什么是“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对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一种理念,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
什么是“碳足迹”
“碳足迹”英文是Carbon Footprint,它标示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知道了每天生活中自己和家庭的“碳足迹”以后,就可以尽力采用减低“碳足迹”的方式生活。
你家“碳中和”了吗?
“碳中和”是科学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方式。一方面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通过种树等碳抵消措施达到平衡。一棵树一年吸收183公斤二氧化碳,需种树木数=二氧化碳排放量(Kg)÷18.3。
居家生活中的低碳宝典
低碳宝宝衣服“捡着”穿
孩子的服装,尺寸虽小但价格不菲,我们可以捡亲戚朋友孩子穿不下的衣服。另外,有些服装可以自己家制作,像毛衣、衬衣就可以自己动手。
书和玩具“借”来无妨
带孩子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书,既有氛围又有更多选择。同一种玩具要开发出尽可能多的玩法,和其他小朋友交换着玩,都是节省开支的好办法。
低碳宝宝纸尿裤重复使用
把纸尿裤后面橡筋处剪个口,挤出吸水珠,洗干净晒干。把尿布折成纸尿裤大小(或纸尿片),塞进去。一个可重复使用的合成品诞生了!
少座电梯少开车健康又减碳
尽可能少开车,多走路或骑自行车,少坐电梯,多带孩子爬爬楼梯,强身健体。
母乳喂养也是低碳生活
母乳喂养更节约时间和花费,不必再买量杯、奶瓶、奶粉,也不必半夜起来冲奶。
[低碳烹饪方法大排行]
◆蒸减少烹调油脂,避免油烟产生,减少了污染物和废气的排放。
◆煮水溶性的营养素和矿物质会流失一些,煮的效率也低于蒸。
◆凉拌对一般蔬菜来说,凉拌是最低碳也最健康的吃法。
◆白灼烹调时间较短,不会产生油烟,多用于质地脆嫩的菜肴。
◆煲汤比如用排骨煲汤比糖醋排骨更低碳(不要超过1.5小时)。
[四大烹饪装备省电省煤]
◆电磁炉热效率比所有炊具平均高出近1倍,是典型的绿色炊具。可根据不同烹调要求调节能耗,更低碳节能。
◆微波炉烹饪速度比其他炉灶快4~10倍,热效率高达80%以上。其他各种炉灶的热效率无法与它相比。
◆焖烧锅用它来煲汤、煮粥或是炖肉,能缩短60%~80%的烹调时间。
低碳居住低碳生活 篇4
陈一峰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每次乘机飞回北京时, 俯瞰北京城都会发现罩着个明显的浊黄色盖子。到90年代后期这个罩子已经不见了, 但它不是消失了而是扩大了无数倍, 飞机离北京好远就钻进这个罩子中, 正可谓“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到了2000年以后乘机回国, 发现这个罩子一进国境就开始出现了, 而最近据经常往返于海内外的朋友讲, 这个混沌的罩子几乎看不到边界了
在全球资源日益枯竭, 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已经日益显现的背景下, 低碳生活、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等词汇日渐充斥于各种媒体。在我们这个最喜欢做表面文章的社会, 时髦的概念总是出现在各种宏伟的目标和计划中, 但实际上各地在折腾那些并没多少实际进步意义的GDP数字游戏中, 不停地大拆大建, 其结果对大多数国人来讲并没有感受到生活质量的提高, 而是生存和环境状况的加速恶化, 距离低碳城市的目标越来越远。
在当今社会里, 作为规划和建筑专业从业人员, 我们对低碳所能起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虽然也在探索低碳建筑, 但每天笔下奉命诞生的那些急功近利的城市和建筑的碳排放量, 恐怕是我们一辈子做低碳建筑也抵消不了的。不合理的城市布局和建设, 使我们的城市人均产值不到发达国家的1/10, 却制造着远超过人家的碳排放量, 这从我们城市中拥挤的交通和污浊的空气以及无处不在的立交桥就可直观地看出来。从已经建好和我们正在设计的项目来看, 低碳原则远没有作为需要执行和贯彻的指标, 因而至少在几十年内我们还没有希望居住在低碳的城市里面。
所以我们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实践来自我实现低碳目标, 这就需要我们的观念和心态都要作出调整, 这将反映在生活中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作为60后或50后的一代, 我们都是从苦日子过来的, 恐怕在生活中履行低碳目标, 比起70后、80后更容易, 因为我们更有平和的生活态度。举个例子, 有一次在同学聚会时说起我每周末要去在远郊的房子居住, 有人知道我不开车, 忽然问我怎么去, 我很干脆地回答:“坐公交车”, 顿时引起哄堂大笑“你也太低碳了”, 因为确实还从来还没听说过坐公交去住别墅的人 (暂且称我那寒舍为别墅吧) 。其实我不开车倒没想过低碳, 只是我城里家门口就有直达我郊外住处门口的快速公交, 我实在没理由必须为此买一辆车, 再去忍受每天交通的拥堵和找不到停车位的烦恼。打车和坐地铁是比自己开车方便得多的交通方式。但像我这样想问题的确实不多, 我们设计院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开车, 而且在国家宣传机器的号召下, 一些人还在不断地更新换代以促进我们的汽车产业的发展。恐怕我也坚持不了多久了, 因为我们的城市发展和布局模式, 基本是为车行考虑的, 不开车的好处越来越少, 不方便越来越多, 许多地方你自己不开车根本无法去, 因而许多活动没车也参加不了, 即使你有一个低碳的生活态度, 环境也要迫你去改变, 这么看来实现一个低碳社会真的很悲观。
对生活的态度同样也反映在我们的建筑设计中, 如何踏踏实实地实现低碳目标, 而不是赶时髦, 追求表面形式?我发现很多建筑设计一涉及低碳或生态, 都是注重从国外的杂志扒那些所谓的生态建筑的造型, 以为楼体退些台挖些洞, 再填上些树就生态了, 且往往抓住其中的一点优势而忽略其他, 是否认真考虑过这些古怪的伪高技造型在建造及日常维护的各个环节真的低碳, 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比起简单朴实的形体在建造和日常维护中是否会带来更大的消耗呢, 我们在做低碳建筑时最要摈弃的就是浮躁的心态。
其实排除那些现代的材料和设备, 单就建筑形式来讲最朴实传统的、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最低碳, 那历经几千年不断完善的建筑形式, 是和当地日照、光线、湿度、降水、风向和四季节气密切相关的。反映在建筑上, 它的开窗位置大小、屋檐的长度、屋顶的坡度都趋向于最合理, 契合在没有人工建筑设备的古代, 使人们能够舒适地栖居其中。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走遍世界各国, 那里的人们绝大多数都是生活在祖先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式样的民宅中。只有中国才呈现万国博览会般的居住区。在富裕而现代的迪拜, 纵使那里有许多世界建筑之最, 然而放眼望去, 最多的还是满眼的风塔—当地被称作古代空调的古老建筑形式。在赤道上的巴厘岛, 遍布海滩和丛林的世界顶级酒店中绝大多数仍然是最地道的当地传统形式建筑, 空灵的大堂任海风吹过带来凉爽, 绝无玻璃幕墙的包裹下与自然隔绝的人工环境。当然更不要说在最先进的欧美国家中绝大多数人们当下还都生活在当地固有的传统住所之中。而如今我们把欧美古代的和现代的异域风情统统搬过来, 在迥异的外部条件下它再也不低碳了。所以什么是低碳, 它的核心不是最摩登的技术和最新潮的理念, 而是最朴实最原真的生活态度和认知。只是我们的社会走了很大的弯路才让我们意识到这点, 千万不要将低碳引领我们走入新的歧途。念歪了经, 可是我们历史上的常犯病。
低碳建筑与低碳社区
覃力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深圳大学建筑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低碳、减排应该是近两年来最受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 《京都议定书》、《哥本哈根协议》、坎昆会议等一系列有关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标志性事件, 都促使低碳建筑在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中成为热门话题, 低碳概念也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尽管气候变暖是否是由于人类过度开发所引起的还有争议, 但是人类的发展方式对气候和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人们经过不断的反思, 在关系到地球未来的环境问题上已经达成了共识, 所以, 在这样的语境下, 生态、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词汇的使用率就非常之高,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 各种被冠以“生态”、“绿色”或是“低碳”概念的城市建筑和居住社区。
然而, 低碳与生态、绿色等概念还是有区别的。所谓“生态建筑”是基于生态学原理的, 是能够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建筑, 是生态循环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致力于减少对资源、能源的消耗, 在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的同时, 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低碳建筑”的主旨, 则是针对资源的日益减少和气候的变化, 从降低人类对气候造成的负面影响出发, 减少建筑物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
这几个概念的侧重点虽然各有不同, 但是在根本上还是相通的, 都是强调减少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 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目前, 国内绿色建筑和绿色居住社区的建设还处在概念阶段, 真正建设完成的实例不多, 虽然绿色建筑和绿色居住社区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 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一些绿色示范项目常采用数十项新技术、新做法和新设备, 往往有堆砌高成本技术措施的嫌疑。更有甚者, 有些项目在投入使用以后, 却根本没有启动那些造价颇高的节能或生态设施, 所谓的“绿色”, 完全成了做秀的道具和广告宣传的手段。
低碳建筑也是如此, 许多号称低碳的项目仍然停留在概念阶段, 一些所谓的“零排放”项目, 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也没有经过认真的评估, 甚至, 对到底什么样的建筑才能够真正称得上是低碳建筑, 至今也没有明确的界定。所以, 我们要真正实现低碳目标, 做到有效的节能、减排, 首先要明确低碳建筑的概念, 要用科学的方法和量化标准来界定低碳建筑, 要确定各类建筑碳排放的指标, 同时, 还要建立有关碳排放的计算方法和评估体系。
值得庆幸的是, 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不久前推出了《中国绿色低碳住区减碳技术评估框架体系》讨论稿, 提出了“低碳住区”的技术要点、构建原则和减排评估指标。不仅对居住区的建筑节能、节水、绿化、交通, 以及建造期、运行期的许多技术措施提出了量化计算方法, 还对居住区各个系统的减排状况提出了评价办法。
当然, 该讨论稿中还有许多不足和值得推敲的地方, 但这毕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有助于我们摆脱概念化和仅做表面文章的倾向。讨论稿中不仅强调了检测手段的必要性和用数据说话的重要性, 而且对建筑物建造过程中的固有能耗与运行过程中的CO2排放也同样重视。这就表明, 检测手段在绿色、低碳建筑的评价体系中是极为重要的, 而采用的技术措施也一定是既有利于降低固有能耗和投资, 又有利于减少运行能耗和CO2的排放。
现在, 绿色、低碳建筑和居住区的误区, 是过多地关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 好像只有将最新、最好的技术手段堆积在一起, 才是绿色和低碳的。甚至, 许多示范性项目更是为了堆砌各种新技术, 却忘记了建筑创意本身, 并没有将绿色、低碳的理念融入建筑创作之中。很明显, 绿色、低碳建筑并不是只能借助高新技术手段, 一些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和材料, 也同样可以达到节能、减排的作用, 所以绿色、低碳绝不能不考虑具体情况, 而一味地向先进国家看齐, 过分地依赖高新技术。特别是对于大量的常规项目而言, 绿色、低碳就更不应该有什么固定的模式, 而是要结合地域经济条件和文化特征, 顺其自然地采用适宜性技术, 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改进这些技术, 才是最为有效的策略, 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我们真切地希望, 绿色、低碳的创作理念, 能够真正融合在所有城市建筑之中。绿色、低碳建筑也不再是做秀的道具和广告式的宣传, 而是成为一种必须、一种常态, 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件事情, 愿今后所有城市建筑都是生态、绿色和低碳的!
低碳居住低碳生活, 我们从哪里做起
郭晋生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授
低碳在如今是一个非常时尚的概念, 围绕着它, 有诸多的议论和畅想。而要真正科学地讨论低碳, 必须明确三个前提。
第一个前提。低碳的概念是针对现有的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提出来的。化石能源的大量开采和低效使用, 排放出大量的CO2, 造成环境的污染及大气的温室效应, 致使地球气温升高, 对人类的生存形成威胁。因此, 低碳的实质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提高化石能源的使用效率, 减少碳排放;二是调整改变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消费结构, 使用新能源。
第二个前提。就中国乃至整个人类而言, 要不断地提高生活水平, 满足近乎本能的扩大消费的欲望, 从总量上讲, 不可能减少能源的使用, 只会扩大能源的消费。想一想中国的近三十年, 无论是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成为家庭必备消费品, 还是住更大更好的房子来实现小康居住;无论是小汽车进入家庭还是出门旅行乘飞机、坐高铁, 哪一项不是以消耗更多的能源为基础的呢?所以, 今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低碳, 并不意味着去绝对地降低消费, 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准, 这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因此, 我们处在了既要扩大能源消费、又要节能减排、面对资源环境限制这样一种矛盾之中。
第三个前提。低碳目标的实现, 意味着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改变, 对现代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低碳目标的实现, 需要有科学技术的革命, 开发出新的可再生能源以及更高效率的能源使用技术, 需要有经济运行机制的改变, 把化石能源消费对环境的破坏的外部性转化成商品内在价值的一部分, 需要人类的消费文明以及对幸福的理解提升至一个崭新的层面上。这自然不是一蹴而就的, 要经历很长的过程, 付出艰辛的努力。
在这三个前提下, 我们讨论低碳居住、低碳生活时, 就应抓住要害, 从现有条件出发, 做出更加实际可行的选择。
低碳居住强调的是减少在居住方面的能源消费。目前, 低碳居住已经成为房地产炒作的一个新热点, 减少建材耗量, 简约式装修风格……林林总总, 都是有意义的话题。但是, 我们首先应该审视的是居住面积标准。
住宅, 它的建造过程是高耗能的。每多建一平方米, 就要多消耗一个量的能源。而在使用过程中, 冬日避寒, 夏日隔热, 又要消耗多少能源?越大的房子就意味着越大的能源消费。目前, 在中国的城市, 时兴买大房子, 讲究一步到位, 开发商更是推波助澜。2006年1月至5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40个重点城市的调查统计, 批准上市的商品住房中套均建筑面积达115m2, 有15个城市的套均建筑面积高于120m2。累计可销售住房中, 120m2以上套型住房所占比重, 有24个城市超过50%, 有16个城市套型面积80m2以下的住房不到总面积的10%。这必然导致能源、材料消耗的增加, 碳排放的增加。因此, 我们需要对家庭居住面积有个合理引导, 乃至硬性制约, 在此基础上把设计做得更精细, 田螺里做道场, 在小户型里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每个家庭如果节约一个平方米, 全国减少的碳排放是非常可观的。
面向未来, 我们需要建立新的设计理念。但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既有建筑的庞大数量和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巨大空间, 在这方面有许多现实的事情需要我们做。我们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住房维修改造机制, 延长住房的使用寿命。
根据住建部的统计分析, 我国目前住宅建筑的平均寿命在30年左右, 而设计标准为50年。这里有多少资源的浪费, 又有多少碳排放量。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既有城市建设中非理性的好大喜功, 又有房地产业的过度繁荣, 也有住房得不到及时维修、改造, 沦为破旧危房, 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如果能够建立起新的机制, 在住房使用过程中根据需要及时进行维修改造, 保证住用的安全性, 提升其适应性, 如果对拆除未到使用寿命的住房有政策上的限制, 需要进行碳排放及资源浪费的足够的补偿, 使住宅寿命达到50年、超过50年, 我国的财富积累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又可以减少多少碳排放。
在居住建筑中积极地利用可再生能源, 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太阳能热水技术相对比较成熟, 和住宅建筑有机结合大力推广具有现实性。如果用太阳能解决家庭的生活热水供应, 减少对天然 (煤气) 气和电的消费, 所减少的碳排放量是非常可观的。在这方面, 建筑师的责任重大, 要使太阳能集热器和建筑一体化, 不能影响建筑的审美要求。
低碳生活强调的是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减少生活作息时间所耗用的能量。低碳生活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 很多先行者从节约一度电、一点水、一粒粮食等点点滴滴做起, 但要彻底改变我们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实属不易。作为建筑师我建议大家从身边做起, 首先做好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两件事。
一是关注并采用家庭能源管理技术。它是运用信息技术, 也就是计算机, 把家用电器、能源设备 (包括太阳能) 、空调系统连接起来, 实现家庭内部整体能源使用的智能化管理和控制。
二是参与并推动垃圾分类。这是举手之劳之事, 也是增加“麻烦”之事。实现垃圾分类, 可以降低垃圾处理成本, 推动回收利用,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从而减少碳排放。同时, 如果每个市民都能积极参加垃圾分类, 养成低碳的生活方式, 这将使社会文明提高一大步。
低碳住宅的生存之道
周静敏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2004年, 一部描绘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变暖给地球带来空前灾难的科幻片《后天》以警世的姿态出现, 引发热议;2007年, 北京当代MOMA以“绿色节能建筑”姿态入选《时代》周刊评选的世界十大建筑奇迹;2008年, 建设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以上海和保定为试点建设“低碳城市”, 寻求低碳城市和低碳建筑发展的解决方案;2009年底, 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承诺, 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CO2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0%~50%。这一系列事件的轨迹反映出从普通百姓到建筑师再到政府的“低碳”意识的迅速觉醒, 低碳理念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全球建筑业的能耗占终端总能耗的40%左右, 同时排放相近比例的CO2, 成为排碳巨头, 其中住宅建筑量大面广, 对于节能减排的影响举足轻重。在倡导低碳生活的理念下, 低碳住宅应运而生。“低碳住宅”主要是指在住宅生命全周期中减少各个阶段的CO2排放量的住宅, 其生命周期包括建材施工运输、施工建造、使用维护、改造拆除等过程。对于低碳住宅的量化, 英国建筑研究会 (BRE) 给出了低碳住宅的基准指标160kg/ (m2·a) , 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准确的低碳住宅标准或指标, 大多数“低碳住宅”被称为具有低碳理念的“节能住宅”较为合适。近年来, 在上海、江苏等地已经落成一些这样的住区, 例如上海市宝山罗店新镇的朗诗绿岛、南京市锋尚国际公寓、常州市新城熙园等 (图1~图3) 。
尽管缺乏量化的依据, 但是总体上来说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建设低碳住宅:其一, 推行住宅标准化和住宅产业化, 由于建筑部件模块化可令安装过程更为方便, 建筑部件预制使得现场作业减少、缩短施工周期并减少湿作业, 因此产业化住宅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建造过程中的材料和能源消耗;其二, 提升建筑物的外围护结构保温性能, 减少室内热损耗;其三, 尽量利用自然能源, 如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等, 减少对空调等耗电设备的依赖;其四, 延长住宅的使用寿命, 提高住宅区及单体的施工质量;其五, 提倡全装修住宅, 避免二次装修产生的大量装修垃圾以及各种结构、电气线路上的隐患。
目前, 我国在低碳住宅的应用和推广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难题, 主要体现在经济和技术方面。在经济方面, 面对一个低碳住区的开发, 地产商、建筑师、承包商和业主会持有各自的立场:开发商认为低碳住宅会导致建设成本的上升, 而客户市场又趋于保守, 不愿意购买这种新型住宅;建筑师在低碳设计上耗费了精力和时间却拿不到额外的支付费用, 所以宁可按照现行标准和规范进行常规设计;承包商对于低碳住宅施工缺乏经验, 存在项目风险;业主担心高价购入的住宅达不到预期的节能效果, 投入成本难以回收。在技术方面, 外墙保温、地热系统等在很大程度上还难以达到低碳的标准。例如在实际建设中, 常以聚苯板代替聚氨酯作为墙面的外保温材料, 但其保温质量和使用寿命都不如后者;地热系统目前的安装和使用费用太高, 难以推广。另外, 有一个更现实的技术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传统的住宅通常需要大量使用钢筋混凝土, 而钢材和水泥的生产过程必然要排放大量的CO2, 因此难以实现真正的低碳。
面对以上现实问题, 我们需要实行相应的保障措施来推广低碳住宅。一方面, 政府应给予低碳住宅的开发商和购房者一定财政补贴, 从投资和需求两方面同时进行引导, 使低碳住宅在市场中更具竞争力;另一方面, 面对低碳技术的应用在国内还处于初步阶段、成本偏高的现状, 应建立协调机制, 加强行业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和开发建设单位的合作, 鼓励并加大低碳住宅的开发及研究力度, 把技术成本降下来, 才能实现大面积的普及。
最后要说明的是, 真正实现低碳居住、低碳生活不是靠建筑师就能完成的, 还需要居民采用低碳的生活方式, 比如节水节电、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等。只有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们才可能建设适合人类栖居的美好家园。
住宅产业化搭上低碳顺风车
开彦
梁开建筑设计事务所执行合伙人
总经理总建筑师
神奇的产业化方式
如何用产业化方式修建一栋住宅?
首先, 拼装起楼体。拼装的意思是将材料部件按照一定的模式预制, 并从工厂运到施工现场, 只需像搭积木那样, 一块一块从容地组装起来。那种在粉尘水泥中一砖一瓦盖楼房的做法在这里被彻底抛弃了。接着, 开发商在明显精致许多的楼体里安装各种内装部件, 比如说通风设备、智能化系统、地板、隔墙、厨具、洁具乃至管线。而这些内装部件, 同样已在工厂里制作完成, 并且按照各种型号、尺寸、材料、颜色分门别类, 以供选择。
采用这种生产方式, 工期至少会缩短1/3, 由于部件都提前设计、制作, 房屋质量也会大有保证。更重要的是, 按此方式生产住宅将大量减少房屋建造过程中的能耗, 同时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这种工业化的建筑方式始于二战后的欧洲。十年前, 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成立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 希望取代传统的粗放式手工制造方法。“十年了, 住宅产业化始终没有取得太大成效”, 一位房地产观察人士对记者直言:“只有万科一家独行, 尚且取得一些成果。”
随着低碳风起, 住宅产业化终于引起广泛关注。它被看作是建筑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之一, 可实现生产过程中的低碳。
2010年6月28日, 北京市出台《关于产业化住宅项目实施面积奖励等优惠措施的暂行办法》, 将对产业化住宅奖励3%的建筑面积, 并于今年建设完成50万m2的产业化住宅, 这被看作是住宅产业化迎来的一次难得机遇。北京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向有关记者透露, “目前正在积极寻求与政府合作的机会, 同时将在全国范围内完成工业化装配式住宅100万m2, 其中北京将完成18万m2, 近占总数的1/5。
内装标准化难题
早在2009年, 万科便在北京建成、销售了两栋按产业化模式建设的住宅楼。从北京万科提供给记者的材料上看, 由于采用产业化方式生产, 与常规建设方式相比, 钢筋节省四成, 木材和砖块均节省超过一半, 水耗和电耗都有不同程度的节约。
然而, 我认为这种产业化并不完整。所谓外装与内装, 来自于国际流行的SI (suppor&inter) 体系。外装便是支撑体, 主要指结构承重系统、包括柱、梁、楼面、墙体系统等多种构件, 目的是搭建起支撑楼体;内装则是指装饰装修、厨卫、管线、设备等, 是产业化中的重点和难点。比如, 我们邀请某厨具公司为自己的产业化住宅提供整体厨房, 现在的做法是由厨具公司派出两位测量员, 仔细测量住宅厨房建筑的尺寸编号后, 再根据厨具公司设计修改图纸、上生产线加工, 最后才能送现场安装, 周折多多而无法发挥现代生产工艺的优势。
如果我国建筑行业能充分运用模数协调这个概念, 利用系列化、标准化工艺生产的多样化定制部件, 想要安装整体厨房, 只需向厨具公司点名购买某个型号, 如2号厨房或者3号厨房即可, 不管什么品牌、材质、颜色、规格, 只要是2号厨房就一定都能够完美地安装进这栋住宅的厨房里。同时, 厨房的功能质量、生产效率和成本都可得到有效的保障和控制。
调查分析, 我国建材市场上, 同一功能产品会有无数说不清的规格尺寸, 多则上百种。这种无序的状态所造成的麻烦和质量的低劣实际上是资源的巨大浪费。美国的住宅产业化模式相当成熟, 由于美国住宅多为单体别墅, 居民通常是拿着设计好的图纸, 直接去建材超级市场采购材料部件。这些货品通过集装箱送到施工现场, 只要请上三四个人, 两三天内, 一栋小别墅便能诞生了。
残缺的产业链
尽管前景美妙, 但想要实现却不是件容易的事。为了建设产业化住宅, 必须在其周围组织一套定向生产的供应商, 包括外装的墙板、门窗等结构部件, 内装的厨具、内装材料、空调设备等。产业链是否完整, 极大地受限于外部环境生产和社会生产机制。由于毗邻产业化概念普及的香港, 万科在广东能比较顺利地找到供应商和生产商, 因此住宅产业化试点比较顺利, 但到了北京、上海, 寻找合适供应商和生产商的难度便增加了。在北京, 与万科合作生产预制件的工厂一直生产的是桥梁等其他产品, 并非住宅构件。
目前阻碍住宅产业化快速发展的是产业链的问题。万科是按照自己的标准来选择供应商, 定制符合自己要求的货品, 也就是说, 这套产业链完全是为万科量身打造的。撇开成本问题不谈, 单是向行业内推广就存在很大障碍。
而理想的住宅产业化, 应该是所有的开发商都能在社会化的产业链上, 找到适合自己个性需求的产品。若非如此, 全面的产业化是难以形成的。目前, 万科凭借自己的影响力, 吸引了大批供应商积极为其提供定制类产品。而对其他难以做到这点的开发商来说, 产业链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产业链的建设离不开规格化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建设需要行业的整合。建议政府出面建立一套产业化住宅的产品化通用体系, 对产业链上的各种产品都进行归类、规范。在这套标准化的产品链上, 开发商可以选择符合自己要求的产品, 并加以组合, 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卖点。
有望出台技术体系规定
在行业内人士看来, 政府应建立行业标准化的意识、搭建产业链、实施优良部品制度……在中国的住宅产业化建设方面, 政府听凭市场的发展, 有关主管部门把住宅产业与房地产业混为一谈。住宅产业化是一种与生产方式相关的建筑过程, 强调的是生产过程;而房地产是与投资、土地、运营相关的开发过程, 它是为社会提供住宅商品。它们是先因后果关系。以为把房地产业开发做好了, 就能让住宅产业随之现代化, 是混淆了概念、忽视了生产房屋过程的现代化, 是不可能实现生产模式的转型。在我看来, 住宅量大面广, 涉及到广大的千家万户, 仅靠市场的力量很难取得理想效果的, 政府必须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
在日本,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 政府便制定了有序产业化发展步骤, 经过十数个住房五年计划的建设, 不光建立了各种工业化建筑体系, 而且在部品优良化建设方面独树一帜, 在质量、种类、功能和标准化方面取得了国际为之赞叹的成就;在丹麦和瑞典等西欧国家的政府直接制定住宅体系通用标准, 用模数协调原则贯彻到住宅生产开发的全过程中。
目前, 无论是扶持政策, 还是产业链建设, 我国都尚未拿出更有效的促进手段。中国房地产的建设依然是粗放的、传统的、大量耗费资源能源破坏环境的模式。
低碳创新生活 篇5
我改变了做法,因为这几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叫《只有一个地球》,我就深深的感受到以后人类再像我这么浪费资源的话,地球的危机将随时降临。用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中宇航员说的一句话来说“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我这么想,也这么认为。
我们应该节约资源,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毫升汽油和别的一些我们该节约的东西。而且,“节约”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尽到的义务。其实,在我学了这一篇课文后,才很惭愧,因为我之前确实有浪费资源的表现,所以我现在要改变: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以后,每天空调可以不开就不开;电视电脑不看不用时就要关掉;洗澡洗完了就要立即把水关掉。想到这,我特别兴奋,因为意识到自己可以从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的小事做起去节约能源,与此同时也为爸爸妈妈节约了开支,这种一举两得的事,何乐而不为呢?我心里乐开了花。
然而我也想到了另一个问题:我能够这样做当然是好事,可如果别的人没有行动呢?节约能源,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还要号召别人,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尽可能地减少地球污染,所以我就写了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样有益的活动中来。
阅读的“低碳生活” 篇6
商业阅读正变得越来越功利,也越来越“凶险”,一方面是浪费纸张的商业作品越来越多,另外一方面是各种理论和概念——甚至错误的理论和概念层出不穷。在这个充满选择的世界上,选择本身已经变得让人头疼。
阅读同样需要—种“低碳”生活。
《禅的体验》
2009年,圣严法师驾鹤西游。一时之间,大师之作四出。《禅的体验》是其中我较为喜欢的一本。我一直提倡企业家的阅读要关注身心,那些新的商业理论,那些伟大的商业传记,那些出色的经济思想需要阅读,同时那些关注你身心愉悦的,让你内心安详平静的好书也要阅读。商业阅读的概念绝对不仅仅在于为企业或企业家提供商业理论和商业思想。在大师看来,坐禅是健全人生、改善一切环境的方法之一。对常人而言,坐禅可以坚强意志,改变气质。在生理方面,可以得到新的活力,在心理方面,可以得到新的希望,对周遭的一切环境,可以得到新的认识。
大师1930年生于江南,1943年出家修行,2009年2月3日圆寂,是著名佛教道场法鼓山的创办人,大师还是佛教界第一个博士学位获得者,1998年被《天下》杂志评选为400年来对台湾最具影响力的50位人物之一,被誉为稳定台湾人心的力量。大师在书中表达了他参禅的体验,他认为:禅是无法想象的,它不是一种观念,更不是一种感觉,不是可用任何抽象的理念和具体的事物来说明的。坐禅的方法一般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平衡身心的发展,获得身心的健康。所以一个坐禅有了若干效果的人,他的身体必然是健全并且能够忍苦耐劳的。对心理方面,我们着眼于人的烦躁、多疑、忧虑、恐惧、意志涣散等情绪的消除,使之建立自信、果断、乐观、宁静和稳定的情绪。
第二阶段:从小我到大我,第二个阶段将进入冥想的程度。要把小我观念的范围扩大,大到与时间和空间等量齐观,小我融入整个的宇宙之中,与宇宙合一,向内心看时,无限深远,向外界看时无限广大。
第三阶段:从大我到无我,此乃禅的内容。在我看来,中国的企业家群体正陷入一种群体无语的状态,这些“男三号”需要一种让自己安静的力量,读这样的书,也许有些许帮助。
《从字到人——养生篇》
曲黎敏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文化专家。她在本书中娓娓道出汉字的神秘起源,结合养生之术,探寻生命的本源,从文化的高度阐释了宇宙和生命的关系与意义。从造字原理到文化故事,从日常的保健养生到人生哲学,全书内容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使老百姓通过中国最古老的汉字,了解文化,认识生命,学会养生。
为什么要推荐这本书呢?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比较好玩,也能够在好玩、好读的过程中,了解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字。比如:“理”字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为:“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意思是要顺着美玉的纹路去雕琢它。中医医理强调因天之序,要因循身体这个“天”本身的运转规律,因循东南西北,春夏秋冬这些天地之道。“法”为明辨是非,法是约束和规定选方用药的基本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辩证、诊法、治法三大方面;“方”为方法正确。中医开药叫“开方子”,因为中药讲究配伍,讲究药性的整体效应,而不是某种成分的单打独斗。
《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
我在不同的场合都推荐过叶檀的《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我一直称叶为叶女侠,从她的博客,就可见其立场和改良的决心。这本书也是叶檀首次梳理自己对中国经济和各种产业的看法,全面解读了中国经济方方面面的种种病兆,从宏观走势及决策逻辑,到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及金融市场,分析了过去10来年中,中国宏观及产业经济曲折前行的种种矛盾与冲突;勾勒出了“中国式成长”的线条,同时也给出了富有勇气和穿透力的解读,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了中国当下的经济之路,也看到了中国经济正处于—个新的十字路口。
在我看来,如果要在中国挑选几个拥有社会知名度,同时又拥有那么多好口碑的学者,叶檀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我时常会想,如果中国多几个叶檀式的女侠,那该是多么有益处而令人愉悦的事。叶的博客经常有数万人甚至数十万人关注,“阅读博客”绝对是一种低碳的阅读生活——那样至少节约纸张。希望,她的博客青春常驻。
《不为公众所知的改革》
研究商业阅读的邱恒明认为:如何确定何为财经书一直争议颇大,而造成这一矛盾的无疑就在于专业财经书与大众财经书、财经教科书与畅销书一直以来的交杂错乱,从而各有说辞。张军教授的《不为公众所知的改革》一书显然突破了这一判断。而任何一种观察,都无法脱离自身成长的轨迹。张军在书中表示,在深圳作为经济发展试点的那个年代,他还是一位风华正茂的大学生,
“我的记忆是惊人的”,正是依托自己的记忆和所接触的人群,他决心述说历史中那几段不为外人所知的重大改革。比如:“莫干山上论战价格改革”、“巴山轮会议论宏观经济管理”等等。在回顾30年改革的思考中,张军认为:“特区实验场”、“地方分权”、“金融改革”都应该独立成章。“不用说,中国经济这30多年的变化是全面而深刻的。但是说哪些方面的变化更大,金融或许要排在第一位”、“中国的计划经济模式一开始就烙上了分权的印记。每一次集权努力都是短暂的、不成功的,而且都是以过渡到更大程度的分权而收场的”。
如果这样的观点还无法吸引你的阅读,那么我想,你已经偏离中国经济的特性——我在《大败局》、《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等书中多次表示: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从来无法离开这个国家已经血肉相连的那些政策因素,当然,那也是我所鄙夷而厌弃的。
在我2009年的阅读里,那些好书就像是深夜里新沏的一壶好茶,清香扑鼻,令暗夜里的我神清智明。
现在,让我们在好书的阅读中寻找2010的新力量吧。
中国的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之路 篇7
在2010年“两会”上, 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两会”的主题, 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内容就是谈低碳环保。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今年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其中之一就是要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 要大力开发低碳技术, 推广高效节能技术, 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这些都为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低碳之路"指明了方向。
另外,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迅速提高, 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明显增强, 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中国, 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承担“大国责任”的呼声日盛。2009年9月, 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 “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 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 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 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 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这个承诺, 充分反映出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国际责任。作为能源消耗和生产大国, 这一承诺无疑为我国未来的发展敲定了经济的发展方向———低碳经济, 但同时也给中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正确认识低碳经济
所谓低碳经济, 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 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 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 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 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 提高能源利用效益, 发展新兴工业, 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 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在低碳经济问题上, 人们需澄清一些认识上的误区。首先, 低碳不等于贫困, 贫困不是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其次, 发展低碳经济不会限制高能耗产业的引进和发展, 只要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领先, 就符合低碳经济发展需求;第三, 低碳经济不一定成本很高, 温室气体减排甚至会帮助节省成本, 并且不需要很高的技术, 但需要克服一些政策上的障碍;第四, 低碳经济并不是未来需要做的事情, 而是应从现在做起;第五, 发展低碳经济是关乎每个人的事情, 应对全球变暖, 关乎地球上每个国家和地区, 关乎每一个人。
二、中国的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 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 着力发展“低碳技术”, 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 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低碳经济的争夺战, 已在全球悄然打响。这对中国, 是压力, 也是挑战。
挑战之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 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 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长期贫穷落后的中国, 以全面小康为追求, 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 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 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
挑战之二:“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 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 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电力中, 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 火电占比达77%以上, “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据计算, 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 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 而据估算, 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 不可忽视。
挑战之三: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 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 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 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料显示, 1993—2005年, 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 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 2005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64.4%。调整经济结构, 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 是一个重大课题。
挑战之四:作为发展中国家, 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 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 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 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 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 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据估计, 以2006年的GDP计算, 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 年需资金250亿美元。这样一个巨额投入, 显然是尚不富裕的发展中国家的沉重负担。
三、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
途径之一, 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
“便利”是现代商业营销和消费生活中流行的价值观。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比如, 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 超市电耗70%用于冷柜, 而敞开式冷柜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20%。由此推算, 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约4.8万度电, 相当于多耗约19吨标煤, 多排放约48吨二氧化碳, 多耗约19万升净水。上海约有大中型超市近800家, 超市便利店6000家。如果大中型超市普遍采用玻璃门冰柜, 顾客购物时只需举手之劳, 一年可节电约4521万度, 相当于节省约1.8万吨标煤, 减排约4.5万吨二氧化碳。
途径之二, 是以“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
2008年6月全国开始实施“限塑令”。无节制地使用塑料袋, 是多年来人们盛行便利消费最典型的嗜好之一。要使戒除这一嗜好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单让公众理解“限塑”意义在于遏制白色污染, 这只是“单维型”环保科普意识。其实“限塑”的意义还在于节约塑料的来源———石油资源、减排二氧化碳。这是一种“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据中国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计算, 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 可节省生产塑料袋的能耗约1.2万吨标煤, 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关联型环保意识不仅能引导公众明白“限塑就是节油节能”, 也引导公众觉悟到“节水也是节能” (即节约城市制水、供水的电能耗) , 觉悟到改变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与节能、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
途径之三, 是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
在2008年第一季度全国车市销量增长最快的是豪华车, 其中高档大排量的宝马进口车同比增长82%以上, 大排量的多功能运动车SUV同比增长48.8%。与此相对照, 不少发达国家都愿意使用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并不一概反对小汽车进入家庭, 而是提倡有节制地使用私家车。日本私家车普及率达80%, 但出行并不完全依赖私家车。在东京地区私家车一般年行使3000至5000公里, 而上海私家车一般年行使1.8万公里。国内人们无节制地使用私家车成了炫耀型消费生活的嗜好。有些城市的重点学校门口, 接送孩子的一二百辆私家车将周围道路堵得水泄不通。由于人们将“现代化生活方式”含义片面理解为“更多地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提供的便利”, 导致了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于高能耗的动力技术系统, 往往几百米的短程或几层楼的阶梯, 都要靠机动车和电梯代步。另一方面, 人们的膳食越来越多地消费以多耗能源、多排温室气体为代价生产的畜禽肉类、油脂等高热量食物, 肥胖发病率也随之升高。而城市中一些减肥群体又嗜好在耗费电力的人工环境, 如空调健身房、电动跑步机等进行瘦身消费, 其环境代价是增排温室气体。
途径之四, 是全面加强以低碳饮食为主导的科学膳食平衡。
低碳饮食, 就是低碳水化合物, 主要注重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消耗量, 增加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目前我国国民的日常饮食, 是以大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的生产形式和“南米北面”的饮食结构。而低碳饮食可以控制人体血糖的剧烈变化, 从而提高人体的抗氧化能力, 抑制自由基的产生, 长期还会有保持体型、强健体魄、预防疾病、减缓衰老等益处。但由于目前国民的认识能力和接受程度有限, 不能立即转变。因此, 低碳饮食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不过相信随着人民大众普遍认识水平的提高, 低碳饮食将会改变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人们要实现宏大的节能降耗战略, 或许要取决于很多细微之处。人们应该看到, 这“细微之处”不只是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 也包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细节。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 每个人生活习惯中浪费能源和碳排放的数量看似微小, 一旦以众多人口乘数计算, 就是巨大的数量。科技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都有责任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向公众开展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创意活动和普及工作, 使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节能减排”,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的科学发展决策, 变为全民的实际行动。发展低碳经济, 是中国的“世界公民”责任担当, 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难得机遇。推行低碳经济, 需要政府主导, 包括制定长远战略, 出台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 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 来引领和助推低碳经济发展;但也需要企业认清方向自觉跟进,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集体行动”。只有更多企业改变目前的被动状态, 自觉跟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步伐时, 中国向低碳经济转换才有现实的基础和未来的希望。
摘要:低碳经济将逐步成为全球意识形态和国际主流价值观, 低碳经济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市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一场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革命已经出现, 低碳经济不但是未来世界经济结构发展的大方向, 更已成为全球经济新的支柱之一, 也是我国占据世界经济竞争制高点的关键。文章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挑战和重要途径方面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低碳经济,挑战,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国的低碳之路.中国产经新闻.2010.3.12
[2].杨金贵.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革命来临.中国低碳网, 2010.3.11
我的“低碳”生活 篇8
出行篇
紧张而忙碌的工作随着太阳的西偏渐渐进入了尾声,同事们相继地离去, 我也踏上了回家的征程……
车窗外,清丽的天空,云朵优雅的漂浮;俯首,花团锦簇;微风中。轻轻洒落温暖的阳光, 悠扬拂动青绿的枝叶。身边是下班后匆匆回家的人群, 在不同的公车里, 相同的是同一片天空下, 呼吸相同空气, 聆听城市脉动的人们。
街头, 不时穿行各色的单车, 承载着不同的美丽。你有你不同的工作, 他有他不同的生活, 相同的是单车飘过街头的那份悠闲与自豪。
地铁, 多少次被赋予邂逅幸福的地方, 静静地, 风划过耳际, 形形色色的人群穿梭而过, 每天带给你生活不同的色彩。
偶尔想想:出行时, 多选择公交、自行车、地铁, 就会多节约一份能源, 我们的环境会更环保, 也不失为一种潇洒和浪漫。
工作篇
每天早上从床上爬起来, 匆匆洗漱、吃过早饭就奔向单位……
安静的办公室里, 同事们都在忙自己的工作, 我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自己的电子邮箱, 看看有没有领导和同事发送的文件和稿件信息。文件处理完毕后, 再通过电子邮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大家, 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还少了打印机和复印机的喧闹, 整个办公室显得更加温馨。
打印机里传出纸张快乐的声音, 正反面的重复使用延长了它们的寿命;增加了它们的价值, 它们在打印机温暖的怀抱里实现了自己的又一次重生。慢慢的体会到:少用一张纸, 就会减少对树木的砍伐;少打印或复印一张纸, 就会减少墨粉和硒鼓的使用率, 低碳的工作方式, 让我们都为节能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摆弄花草是我的爱好, 办公室窗台上的绿萝、吊兰、仙人掌一年四季都是绿意盎然。每天, 走进办公室,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一簇绿, 清新、明净, 宛若晨起看见的第一抹阳光, 让心情豁然开朗。这些精灵般的绿植既吸收了我们排出的二氧化碳, 净化了空气, 又为办公室平添了几分情趣和生机, 真是一举两得。
餐厅里, 消毒柜里的餐具被小心的取出, 手中的、桌上的餐具家族分享着自己的开心, 它们的生命不会像一次性餐具那么短暂, 生存意义也不会那么渺小, 每一次的被使用和清洗消毒都是它们价值和奉献的体现。
生活篇
在无限遐想中不知不觉地回到了自己的小窝, 忽然发现还有事情要做……
衣服享受着指尖揉搓的温柔, 轻嗅洗衣剂的清香, 倾听流水清凉的歌声, 这是在沉闷的洗衣机里不曾拥有的奇妙感觉。清风拂面, 看楼下的人来人往, 观赏院子里温馨的景色, 这是古板的洗衣机不曾给的自由。忽然想到, 手洗衣服可以减少使用洗衣机和洗衣粉, 既节约了电能, 减少化学物质的排放, 又和“低碳”有了亲密的接触。吃过晚饭, 在几个姐妹的邀请下, 开始了
女孩子钟爱的逛街活动, 商场里、超市里, 不同风格、不同色彩的环保购物袋展示着自己不同的美丽, 仿佛听见它轻轻地问:一次性塑料袋, 你懂我的美丽吗?
记得课本上学过:一次性塑料袋的制造需要石油, 还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多一个环保袋, 就多了一份对环境的保护。
低碳创新生活 篇9
(接上期)
(2) 用液晶电脑屏幕代替CRT屏幕。液晶屏幕与传统CRT屏幕相比, 大约节能50%, 每台每年可节电约20度, 相应减排二氧化碳19.2千克。如果全国保有的约4000万台CRT屏幕都被液晶屏幕代替, 每年可节电约8亿度, 减排二氧化碳76.9万吨。 (3) 调低电脑屏幕亮度。调低电脑屏幕亮度, 每台台式机每年可省电约30度, 相应减排二氧化碳29千克;每台笔记本电脑每年可省电约15度, 相应减排二氧化碳14.6千克。如果对全国保有的约7700万台电脑屏幕都采取这一措施, 那么每年可省电约23亿度, 减排二氧化碳220万吨。 (4) 不使用打印机时将其断电。采取断电方式, 每台每年可省电10度, 相应减排二氧化碳9.6千克。如果对全国保有的约3000万台打印机都采取这一措施, 那么全国每年可节电约3亿度, 减排二氧化碳28.8万吨。
(未完待续)
低碳生活专栏(五) 篇10
(接上期)
12.合理采暖。通过调整供暖时间、强度, 使用分室供暖阀等措施, 每户每年可节能约326千克标准煤, 相应减排二氧化碳837千克。如果每年有10%的北方城镇家庭完成供暖改造, 那么全国每年可节能约300万吨标准煤, 减排二氧化碳770万吨。
13.农村住宅使用太阳能供暖。一座住宅使用被动式太阳能供暖, 每年可节能约0.8吨标准煤, 相应减排二氧化碳2.1吨。如果我国农村每年有10%的新建房屋使用被动式太阳能供暖, 全国可节能约120万吨标准煤, 减排二氧化碳308.4万吨。
14.采用节能的家庭照明方式。
(1) 家庭照明改用节能灯。以11瓦节能灯代替60瓦白炽灯、每天照明4小时计算, 1支节能灯1年可节电约71.5度, 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8.6千克。按照全国每年更换1亿支白炽灯的保守估计, 可节电71.5亿度, 减排二氧化碳686万吨。
(2) 在家随手关灯。养成在家随手关灯的好习惯, 每户每年可节电约4.9度, 相应减排二氧化碳4.7千克。如果全国3.9亿户家庭都能做到, 那么每年可节电约19.6亿度, 减排二氧化碳188万吨。
我的低碳生活 篇11
家里用电量大,首先得从整理用电开始。夏天把空调停了,买来几台小型的转页扇,电扇飞转,只能带来凉风,而不能把房间里的温度降低,失去了空调冰感的冷气,开始一段时间还真不适应,觉得难耐。为了把低碳落实,我又想办法,空调不开,电扇也不开,这下真是酷热至极,再打开电扇,有了风的吹拂,热的躁动顿消,这样就用电扇代替了空调,过上了节电的生活。
节电还不止这一项,家里都用上了节能灯,一些吊灯壁灯只是起装饰作用。晚餐都吃得很早,基本上厨房里不用开灯做饭。平时爱看电视,也得戒一戒电视瘾,除了双休日整天打开,其余时间只有下班回来后打开,一般不超过晚11点。有时候午休想打开,但一想到节电,就忍住了冲动,找本书来替代。还别说,看书也能开阔视野,滋养心灵,让人心静如水,享受生活的百味。
我以前用电没有节制,一下子要紧缩,还真难,不得不在脑袋里储存低碳的意识,一举手一投足都贯穿节约二字。使用太阳能热水器。使用冰箱,在冰箱里贮存百分之六十的食物,把东西凉很久才放进去,也尽量减少开的次数。使用电脑时候,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启用电脑的“睡眠”模式,能耗可下降到50%以下。不工作不耗费电,做到人离灯熄。坚持了一年之久,竟然奇迹般的做到了这些。
我是一个爱干净的人,水也是大量使用,接一次水只用一次就泼掉。后来觉着有些浪费,就想法子改变用水观念。洗衣服的第一道水,因为含有洗衣液,就用它们冲洗卫生间的瓷砖,洗鞋子,洗拖把,洗放鞋子的垫子。把洗衣服的第二道水,继续清洗瓷砖,鞋子,拖把,放鞋子的垫子等等,洗衣服的第三道水,就只冲洗卫生间,鞋子与拖把之类的,接上清水洗净,晾晒,清洗这些事物的水留下来可以如厕后冲洗厕所。洗菜后的水留下来可以浇花,也可以洗手,淘米后的水营养丰富,浇花花美,浇草草绿,擦家具,干净卫生,自然滋润。这样做到水回收利用,一个月下来,我们三口之家竟然只用水5方左右。
我们家做饭不烧液化气之类的,而是用的电磁炉。家里经济还薄弱,没有买汽车,平时上班就用自行车,很环保的,绝对低碳标准。
我喜欢在阳台养花养草,红色、黄色、白色的花赏心悦目。隔花看街上人来人往,看着汽车穿棱,心情轻松。有时候喝着一杯茶,在阳台聆听花语,感觉生活是生动与惬意的,忙忙碌碌的劳累在花草间化为虚无,低碳生活释放人生的压力与负重,让生命更为美好!
我还在生活中使用一些小窍门,达到低碳。比如把废旧报纸铺垫在衣橱的最底层隔潮气,用过的面膜纸不扔掉,用它来擦首饰,擦家具的表面或者擦皮带,不仅擦得亮还能留下面膜纸的香气,喝过的茶叶渣,把它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又舒适,还能帮助改善睡眠,打开家里所有的窗户,通风通气,衣服自然洗涤,自然晾晒在阳光下。
过上低碳生活不光有益于自己,更有益于社会。我们要带动人群积极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出门自己带碗筷与杯子,家里的餐具要使用永久性的,出门购物自己带帆布袋,塑料袋使用后要焚毁:不要在入潮的高峰期拥挤在一起,做一名素食主义者,尽量通过电子商务,减少纸张的浪费。
低碳生活,看似难,做起来容易,贵在坚持。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然而然的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主动去约束自己,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到多节约、不浪费,就是低碳一族,就能过上绿色环保而舒适的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专栏(十六) 篇12
全民参与节能
31.减少使用过度包装物。商店购物等日常生活行为中, 简单包装就可满足需要, 使用过度包装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减少使用1千克过度包装纸, 可节能约1.3千克标准煤, 相应减排二氧化碳3.5千克。如果全国每年减少10%的过度包装纸用量, 那么可节能约120万吨, 减排二氧化碳312万吨。
32.合理回收城市生活垃圾。如果全国城市垃圾中的废纸和玻璃有20%加以回收利用, 那么每年可节能约270万吨标准煤, 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90万吨。
【低碳创新生活】推荐阅读:
创新源自生活11-10
生活中处处有创新09-25
创新的作文篇:生活08-25
创新作文之生活卷09-23
创新的生活实验室08-15
生活服务类节目创新08-31
生活处处有创新小学作文06-14
创新改变生活作文650字09-12
创新改变生活作文400字01-16
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集合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