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2024-07-04

教科版语文第三单元教案(共5篇)

教科版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篇1

做什么事最快乐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童话。题目是一个问句,所以能引起人的思考,并使读者激发起阅读的兴趣。从题目分析,有两个因素互为弥补与限制。一为“做什么事”,一为“最快乐”。人要做的事情很多,但用“最快乐”来限制恐怕就只有一件了,而“快乐”的感觉产生的原因也很多,但用“做什么事”作为前提,那么这个“快乐”也有了固定的指向,因此这个题目已明确显示出了文章的内容,即“做事”与“快乐”的结合。

课时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正确流利地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对话时的不同语气。

2、能认识到做对别人有用的事快乐,学会关心别人。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妈妈的话。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老师看你们个个都做得这么精神,老师此时的心情可以用这样的一句词来形容(快乐)

2、同学们,你们什么时候感到最快乐呢?

3、“你们看,这儿有一只小青蛙,也在想着这样一个问题,做什么事最快乐呢?”出示课题。“让我们跟着小青蛙一起去找答案吧!”

二、初读感知

1、打开书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圈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把圈出来的字读给同桌听。

三、流利地读课文

1、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想想小青蛙有什么疑惑?他都问了谁?对方怎么回答的?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戴头饰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

4、小组讨论:为什么做对别人有用的事就会觉得快乐呢?

四、扩展延伸

还有哪些动物在做对别人有益的事?

板书: 做什么事最快乐

啄木鸟

捉虫子╲

小青蛙问

水 牛

耕地

快 乐

蜜 蜂

采蜜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生字。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6个生字“做”“快”“乐”“丛”“为”“别”。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编旁“刂”。认识1个多音字“觉”(jue)。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认读课后新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

教具准备: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课文,让同学评价。找出课文中的生字。

二、识字写字指导

1、指人领读

2、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3、帮助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词

4、游戏戏认字组词

三、写字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8个生字,引导学生按结构分类,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2、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写生字。

3、把喜欢的词写写。

四、读课文,再看看生字宝宝。

五、总结

板书设计:

做什么事最快乐

最 啄 叔 给 耕 丛 妹 采 呀 其 就

教学反思:

“快乐读书屋三”《荷叶姐姐》

教材分析:这篇小童话讲述了荷叶姐姐给别人遮雨自己却淋着的故事,赞扬了她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这又是一篇优美的小散文,体现为语言的优美,画面的优美,情感的优美和精神的优美。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学习荷叶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荷叶姐姐舍已为人的品格

教具准备:图片

课时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想像,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小鱼、蜻蜓、青蛙在雨中的荷叶下快乐交谈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图中都有谁?你们从图中发现了什么?在根据自己的想像想一想,她们之间在说些什么?现在请同学和老师一起走入“快乐读书屋”。

二、初读感知,读书悟理

1、借助拼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指读,把文后要求会认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

2、小组内交流:你喜欢荷叶姐姐吗?为什么?

3、导朗读,读中抒情

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荷叶姐姐给别人遮了雨,自己却在雨里淋着“引导学生读出心疼表情的语气。来体会荷叶舍已为人的品格。

第六自然段中“荷叶上的水珠闪着亮光,那是荷叶姐姐高兴地眨着眼睛笑呢?“引导学生读出高兴幸福的语气,体会荷叶姐姐帮助别人后的快乐心情。

三、拓展延伸

说说生活中听到、看到的或者亲身经历的助人为乐的事。

板书:

荷叶姐姐

小 鱼

荷叶姐姐为 ━

蜻 蜒

遮 雨

青 蛙

“快乐读书屋三”《小乌龟笑了》

教材分析:题目是一个主谓短语,主语是“小乌龟“而谓语是”笑了“,可以看出这是一篇用拟人的手法写的童话。那么小乌龟为什么笑了呢?这是题目给我们的悬念,这篇童话讲了发生在小乌龟身上的两件事。所以学习时要抓住事件的来龙去脉和事件过程中人物的表现。这样才能很好地领悟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3、通过阅读、领悟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认识9个生字,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小乌龟为什么笑了。

教具准备:图片、头饰

课时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目质疑,激发兴趣

出示图片,请同学们看看图中都有谁?发生了什么事?小乌龟为什么笑了?让我们一起走入“快乐读书屋”看看。

二、初读感知,自悟解题。

1、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

2、小组同学合作识字。

3、默读课文,说一说小羊、小公鸡和小猴为什么不理小乌龟了?

4、小组内交流,小乌龟为什么笑了?小乌龟是怎条一个人?(全班汇报)

5、说说你从课文中学到了什么?

三、分角色朗读、表演,体会人物个性特点。

1、同桌对话练习。

在全班分角色读。(学生体会叹号所表述的语气,例如:小乌龟难过说:“唉,我爬得太慢了!”引导学生用低且缓的声音读出小乌龟的自责。又如:小公鸡感谢地说:“谢谢!” “谢谢!”用急切、感动的语气来表现小公鸡的感受激之情。)2、学生戴头饰分角色表演,大家评价。

四、拓展延伸

小乌龟被人误解了,该怎么办?说说你在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或者是亲身经历的别人误解你的事,你会怎么办?能说会写

板书:

小乌龟笑了

小公鸡

误解

小山羊

道歉

小猴

“能说会写”《看望生病的小伙伴》

教材分析:这个板块由两部分组成:提示语及故事插图。

教学内容:

1、提示故事的主要内容。

2、出问题要通过画面看懂图中人物在做什么,想像图中人物在想什么,说什么,特别要想像图中人物的对话。

3、指出本次口语交际的方法是角色表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在社会交际中,与人打交道态度要亲切,有礼貌,要说普通话。

2、让学生体验交际的过程,体会交际的必要性,并提高交际技能,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

3、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评价,学会辨析与欣赏。教学重点:用礼貌用语,讲普通话。

教学难点:体验交际的过程,学会文明的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

教具准备:挂图

课时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教学情境,渐入交际话题。

同学们,今天小熊生病了,小鹿、小猴和小兔带着礼物看望它。小狐狸因为有事不能去,委托小兔代他问候小熊,那么请你想一想,见到小熊大家会说些什么?小兔是怎么说的呢?小熊又是怎么答谢的呢?

其实,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怎样与人打交道,这些也都是有学问的,你们想学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以《看望生病的小伙伴》为题进行练习。(板书课题)

二、图文创造情境,深入交际主题。

1、出示挂图,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2、组讨论图中小熊、小兔、小猴、小羊都是怎么想的,说了什么?

三、指导表演 1、让学生先分小组进行练习,引导表演时注意加入对话。要借助手势表演,语气等再现人物的内心活动,个性和品质等特点。

2、选出几个在组里表演最好的同学重新组合,代表小组在全班表演。

3、互相评议,学会评议。学会欣赏与鼓励。

四、推荐作业:让口语交际回归生活

根据今天的练习写一篇日记。能说会写

“能说会写”《我们一起来洗澡》

教学内容:第一句话是说这四幅是一组漫画;第二句话有三层意思:

1、想这四幅图画了一件什么事;

2、一幅一幅地看,写出每幅图的意思。

3、读给同学听。

教材分析:本课由两面三部分组成:提示语和漫画。漫画《我们一起来洗澡》选自德国著名漫画家卜劳恩的作品。此漫画共有四幅图组成,第一幅图是一位叔叔用刷子给大象洗澡;第二幅图是叔叔给大象洗完澡后,又打来一桶水;第三幅图是大象看见叔叔很累,也帮叔叔洗澡,它用鼻子在叔叔的身上擦出许多泡泡;第四幅图是大象把桶里的水都吸进鼻子里,把叔叔身上的泡泡冲得干干净净。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动脑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讲述故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普通话正确讲述故事的能力。

教具准备:挂图。

课时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挂图,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四幅有趣的漫画,看看图中他们在干什么?

二、逐图观察,展开像想

1、引导学生把这四幅图连起来看一看,说说这四幅图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同桌互说

(1)根据第一幅图中叔叔的动作及表情,加上时间和地点说一说整幅图意。

(2)仔细观察第二幅图,想像大象是怎么想的。

(3)仔细观察第三幅图中大象及叔叔的动作,想像他们会说些什么?

(4)认真观察第四幅图,体会人物的心情,想像他们的对话。

3、在说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图意写下来,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指导学生把语句写通顺,意思表达清楚,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三、延伸 以后向你的父母讲一讲《我们一起来洗澡》这幅有趣的漫画。

语文七色光三

教材分析:本次语文七色光有四个栏目“练”“日积月累”“知识窗”“听故事材料”,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之中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正确使用人称代词。通过反复朗读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听记能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记住几个特殊的节日,培养学生对亲人的关爱之情和对家人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朗诵诗歌,体会意境美。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学生收集的资料

课时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在这有趣的《语文七色光》中见面了,我们会在这里学到许多新知识,增长见识。

二、选字填空

1、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2、让学生多读例句,然后小组里讨论。

3、结合字义的生活实际,举例来熟练代词的使用方法。

三、日积月累

1、自由读小诗

2、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体会诗中“我”美好的愿望。

3、鼓励学生课外多背同首这样的小诗,在班上交流。

四、总结

第二课时

一、导言: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在“语文七色光”园地中开展活动,请你们继续努力。

二、知识窗

1、自由读,读时不认识的字看拼音,然后分小组说一说通过这个知识窗你了解了什么?

2、补充提问:你知道你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你给自己的父母过过生日吗?今年的父亲节,母亲节,老人节分别是哪一天?你想在父亲节,母亲节,老人节或他们的生日的时候为他们做点什么呢?

3、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特另的日子,在这些特别的日了里我们应该怎样做?

三、“胖胖的小手”

1、先让学生仔细听,听明白再以小组合作的方法谈自己的想像。

2、选取出组里讲得最好的在全班把想像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四、总结

教科版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篇2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还提出:“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单元解读

本单元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 但体材不同。它们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忧思。

严春友的《敬畏自然》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认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简直是一滴水之于大海,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而且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因此,人类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应该是一致的。

吴刚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正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才造成罗布泊消失的悲剧。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说明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最后大声疾呼,要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位梦华的《旅鼠之谜》是一篇“运用记叙的框架,借助对话来介绍科学知识”的科学小品,主要讲述了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第一是繁殖能力强;第二是一旦繁殖过多,就会千方百计吸引天敌的注意,主动通过天敌控制种群数量;第三是死亡大迁移。文章卒章显志,警示人类不应该“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

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它抒发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在作者心目中,一群大雁的迁徙和日常生活都是富有诗意的,雁群像人一样组成一个家庭,富有亲情。它们的鸣叫似乎表明它们也具有社会性。面对大雁的联合观念,人类有时自愧不如。作者通过观察和描写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世界因为它们的存在才有了勃勃的生机和情趣,我们应与它们和谐共处,这才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恰当的定位。

星新一的科幻小说《喂——出来》则设想地球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无底洞,它可以容纳人类制造的一切垃圾,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城市的天空越来越美好,人们也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无底洞带来的福利。却不料,到头来出现了报应的迹象,最初扔进的一块小石子飞了下来。小说警示世人,如果不从根本上搞好环境保护,最终人类的生存也会受到威胁。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是“科海泛舟”,它提供了“我第一次迷上了科学”“思考自然的启示”“展示身边的科技发明”“科学技术两面观”这样四项活动,将写作、口语交际和科技活动结合起来,是一次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学习活动。

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既要把握其科学内容与文学形式相结合的特点,又要了解各种体裁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精读,注意理解关键语句、把握文意、概括要点,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及运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方法与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究学习以及多角度理解和开展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懂得人类只有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爱护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发展。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一个人的责任。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自己,注意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单元导读示例

一、课前欣赏

如果你浑身上下没有一颗痣,那你不是万里挑一也是千里挑一了,因为绝大多数人身上都有痣。据统计,人体上的痣多者可达50颗,平均为15~20颗。多数人都知道,痣是人体皮肤上的良性肿瘤,它的存在一般不会使携带者罹患癌症。那么,为什么痣里面的肿瘤细胞长期存活着,却不会发生癌变呢?它们是生性善良,还是因为被关在黑色“小包包”里而无法肆意妄为呢?

美国生命科学家最新研究证实,人体上包括黑痣在内的各种颜色的痣,大多数都包含有能够引起致命皮肤癌的突变基因,痣是一个个很有杀伤力的“恐怖分子”基地;这些坏家伙之所以未能施展它们的魔法,是因为人体里有一种特殊的抗癌机制,能够及时而有效地制止这些致癌基因向周边渗透和蔓延。他们发现,人体细胞内部有负责将氨基酸折叠成蛋白质的内质网,它能够细致地辨认出痣里头的致癌基因;当内质网发现这些“恐怖分子”后,便会立即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停止该基因的蛋白质折叠,这就等于把这些恶毒的基因砍断了手脚,使得它们继续扩张的梦想化为泡影。不过,人体里的这张内质网还很有人情味儿——给这些“恐怖分子”留了条小命,把它们终身囚禁在“小包包”里,让它们混吃等死。

不过,生命科学家的兴趣并没有全部聚集在对痣的探秘上面,让他们更感兴趣的是那个人体内质网所隐藏的深层秘密。如果将来有一种药物,能像人体内质网一样,把任何癌细胞都封锁并囚禁起来,让它们无法扩散,伤害生命,到那时,我们还真的要好好感谢这些痣里面的“恐怖分子”,感谢它们给人类带来的智慧启迪。

(选自《大科技·科学之谜》,有删改)

【赏析】

俗话说:“十人九痣。”而面对人体表面的多色痣,科学家们却大胆设想,如果有一种药物,能像人体内质网一样把任何癌细胞都封锁并囚禁起来,让它们无法扩散,伤害生命,那该多好。这是痣给人类带来的智慧启迪。由此可见,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但愿科学家们能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早出成果,降服癌魔。

二、《敬畏自然》导读

学习本文首先应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知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本文的体材特点,侧重议论的表达方式以及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揣摩本文语言特色,学习作者通过各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的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一)文题理解

《敬畏自然》节选自《大自然的智慧》(《散文》1998年第9期,有改动)。“敬畏”是敬重、畏惧的意思,它的宾语是“自然”,合起来的意思是:人类应该敬畏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尊重一切生命存在的权利,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破坏自然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

(二)作家作品

严春友,1959年生于山东省莒县大砚疃村。1979年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1983年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学习西方哲学,1986年获哲学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西方哲学和宇宙全息统一论的研究。爱好文学,写过诗歌和散文。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新论》《大自然的智慧》《宇宙全息统一论》(与王存臻合著)等。

(三)字词积累

1.生字字音

(zhǐ)尺 (kūn)鹏

(jí)蓬(hāo)

相形见(chù)混(xiáo)

(jǐng)深(suì)

(yáo) (shuò)大无比

2.词语注释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

咫(zhǐ)尺: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不自量力: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

相形见绌:相比之下,显出不足。

精巧绝伦:精细巧妙独一无二,没有什么可以相比。

美味佳肴:味道鲜美的食品。

(四)谋篇立意与结构内容

1.谋篇立意:本文通过对人类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智慧进行比较,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通过层层论述,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错误认识,提出了“敬畏自然”的观点。敬畏须落脚于爱护,人类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就应该时时想到爱护自然,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结构层次:全文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观点,人类宣称要征服自然是不自量力的。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7段):比较人与自然,重点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得出人类的智慧远不及大自然智慧的结论。

第三部分(第8段至第10段):进一步论述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

第四部分(第11段):得出结论,人类理应敬畏自然,敬畏自然也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五)写作特色

1.逐层深入,卒章显志是全文最突出的写作特色。

这篇议论性的散文,开篇就否定了人类的错误认识——“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不自量力的妄想。接着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这是一层;指出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类的智慧是大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进了一层;从论智慧到论生命,指出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固然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又进了一层。在逐层深入的论述中,人类之所以应该敬畏自然的理由申述完毕,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中心论点:我们要敬畏自然,敬畏自然也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卒章显志,颇有画龙点睛之妙。

2.以理服人,启人深思是全文最亮丽的“风景线”。

本文立意高远,视野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阐释道理,论述观点。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硬塞给人类要“敬畏自然”这个观点,而是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先是论述“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接着又论述“人仅有的一点小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最后才号召人类要敬畏自然,中间不断启发人们思考:“我们有什么理由有什么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己掘的陷阱呢?”……使得全文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既以理服人,启人深思,又以情动人,催人猛省。

3.修辞生姿,形象生动是全文最精美的语言风格。

全文重在说理,但并没有板着面孔说教,而是恰当而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反问、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如“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一个“笑”字,把大自然拟人化了,“笑”出了人类不自量力的狂妄实质;再如,“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呢?”熔比喻、反问于一炉,语气强烈,表现了作者喷涌的激情,同时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还有排比、反复也大显神通,如“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何等炽热浓烈,表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人文关怀。这些修辞手法犹如一朵朵秀立于文中的小花,把文章点染得活泼生动,使文章散发出亲切动人的气息。

三、阅读精品屋

①世界上什么动物最耐渴?人们马上会想到骆驼。的确,骆驼极其耐渴。在炎热干燥的沙漠中,人如果24小时不喝水将会因为脱水而死亡,但是骆驼长达一周不喝一滴水也能生存下来。骆驼有这样的本事,主要是因为它能够在体内大量地储存水分,一次能够饮用相当于其体重30%的水,然后再慢慢地消耗掉。

②但是与生活在非洲撒哈拉地区半沙漠地带的弯角大羚羊相比,骆驼的这点本事就算不上什么了。弯角大羚羊(以下简称大羚羊)可以长达10个月不喝一滴水。在炽热的沙漠中,一头大型哺乳动物怎么能够如此长时间不喝水也活得好好的?

③作为恒温动物,哺乳动物一般必须使体温保持在大约38摄氏度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在撒哈拉地区,白天的气温通常高于38摄氏度,最热的时候超过50摄氏度。在如此炎热的环境中,哺乳动物主要通过让体内的水分蒸发的方式(出汗或喘气)来散热。这是一种很有效的降温方法,每克水蒸发时能带走2.4千焦的热量。但是,这种方法有个缺点,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的话,身体就会很快地脱水。

④为了保持身体水分,大羚羊既不出汗也不喘气,而是用一种奇特的方式来应付炎热的气温:把体热储存起来。这就意味着它的体温会不断地上升。大羚羊能够忍受高达46摄氏度的体温,超过了这个温度才会通过出汗把体温降下来。骆驼也有类似的防止出汗的机制,但是它只能忍受41摄氏度的体温。

⑤维持如此高的体温除了能避免出汗,还有个好处:因为体温与气温接近,所以空气传给身体的热量就少了。但是,大羚羊处于如此“高烧”状态,为什么无碍于正常生理功能呢?许多细节还不清楚,不过我们大体知道它是如何防止头脑发热的。来自大羚羊心脏的血液由颈动脉送往大脑时,经过头部一个叫海绵窦的地方,在那里颈动脉变成了数百条细细的小动脉。在海绵窦里还有许多流向心脏的小静脉,它们来自鼻腔,其中的静脉血在流经鼻腔时,被空气冷却了,它的温度要比动脉血低。这样,小动脉血的热量就会传递给静脉血,从而使进入大脑的血液得到了冷却,温度能降低3摄氏度,从而防止对温度最敏感的大脑受到伤害。

⑥大羚羊还有一种独特的获得水分的方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例如碳水化合物,在新陈代谢时能产生水。因此,实际上所有的动物都能通过这种方式间接地获得水分。不过,这个代谢过程需要氧气参与,而每次呼吸都会带走体内的水分。通常情况下,呼吸时损失的水分多于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是得不偿失的。大羚羊却有办法改变这个产出比。这个方法其实很简单。在晚上,大羚羊一边让白天储存的体热散发,一边开始非常缓慢地作深呼吸。深呼吸能吸入更多的氧气,通过新陈代谢制造更多的水分,而夜晚空气湿度比较高,通过呼吸散失的水分就比较少。这么一来,大羚羊就能通过一晚上的深呼吸让体内累积更多的水分。

⑦这种适应性竟如此成功,使弯角大羚羊曾经是撒哈拉地区数量最多的大型哺乳动物之一,一度多达数十万只。

(选自《中国少年文摘报》,有删改)

【阅读思考】

1.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出文中所说明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自然段中的“高烧”为什么要加引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型哺乳动物耐渴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弯角大羚羊是用哪几种方法保持体内热量不向外散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个人都品尝或体味过疲劳的滋味,也都知道休息是消除疲劳的最佳方法。那么,我们能永不疲劳吗?

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疲劳的产生是有物质基础的,这就是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释放二氧化碳、乳酸等“废物”。当然,人体依靠自身完整的生理机能,又在不断地把这些物质转化或输出体外。当人们劳动的时间过长或劳动强度过大时,所产生的代谢物质数量就会大大超过人的体能转化、输出的数量,以至在体内形成积累。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的数值时,机体就会产生疲劳的感觉,而且疲劳的程度与代谢物质积累的数量成正比。机体休息时,体内蓄积的代谢物质则被逐渐转化并输送出去,当代谢物质的蓄积量降至数值以下时,疲劳也就消失了。

人体生理学家发现人的心脏工作量大得惊人,以它每分钟平均收缩70次计算,一天便达10万次,其搏出的血量,足够装满一节油罐。然而心脏却永不疲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心脏在每次收缩做功之后,便立即处于“完全不应期”,挂出了“现在我休息,请勿打扰”的“牌子”。从心电图上可以看出,心脏工作与休息的时间约为3∶5,也就是说在一天中,心脏只工作9小时,而休息的时间长达15小时,而且它是在疲劳之前先得到休息。这就是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所在。

当人们知道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之后,还做了很多有趣的实验。美国贝德汉钢铁公司的科学管理工程师佛德瑞克·泰勒博士发现,一个身强力壮的工人,如果让他一天连续搬生铁8小时,到下班时他已经筋疲力尽,搬运的生铁量为12.5吨。后来,佛德瑞克·泰勒博士让这位工人在每一小时里干活26分钟,休息34分钟。结果他在8小时里搬运的生铁达47吨,而且毫无疲劳感。实验证实了这样的观点:在疲劳之前休息,能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和体力,就永远不会疲劳。

那么,如何做到在疲劳前休息呢?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如打字员可以在打印完一份文件后揉揉眼睛,伸伸手臂,远眺窗外;野外劳动者可以在作业空隙喝杯茶水,或席地而坐休息;伏案工作者可尽量利用工间休息做做操;一般上班族可有计划地安排好一天的工作量,提前几分钟到岗,做好准备工作……美国的企业管理学家亨利·福特曾经说过:“能坐下的时候我决不站着,能躺下的时候我决不坐着。”这句话说出了工作和休息的辩证真谛。

(选自《读者》)

【阅读思考】

1.细读全文,根据文本填空。

(1)疲劳的产生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结果。

(2)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要使自己永远不会疲劳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为了说明“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开头使用设问句,这样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说说你对“能坐下的时候我决不站着,能躺下的时候我决不坐着”这一辩证关系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怎样才能永不疲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最耐渴的动物》

1.(1)骆驼耐渴的原因;(2)世界上最耐渴的弯角大羚羊耐渴的原因;(3)弯角大羚羊储存身体热量的方法。

2.因为这儿不是常用的“高烧”的意思,而是特殊含义,故用引号。

3.(1)用让体内的水分蒸发的方式来散热;(2)保持身体水分。

4.(1)把体热储存起来;(2)在晚上,大羚羊一边让白天储存的体热散发出去,一边开始非常缓慢地作深呼吸,这样就能通过一晚上的深呼吸让体内积累更多的水分。

《人体疲劳的奥秘》

1.(1)新陈代谢(2)工作与休息的时间约为3:5(3)在疲劳之前休息

2.列数字、举例子。运用数字说明,目的在于使读者对工作与休息之间的关系有精确的了解。通过举例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理,让人信服。

3.通过设问,便于文章展开,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4.合理安排好时间,正确处理好休息与工作的关系,不打疲劳战,抓住有利时机尽量多休息。

(教案)三上教科版科学第三单元 篇3

第1课 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过程与方法:

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学准备】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1.这个单元我们将开始学习“材料”,板书“材料”。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称?什么物品是用这种材料做的?教师将学生说到的材料一一板书出来。

2.看看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试着把它们写在书中的表格中。

3.交流记录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出错。

4.这些材料在我们身边应用很广,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们又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表,对于难以判断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请作出标记。

5.调查结束后,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

①调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种材料?

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

③哪种材料使用得最多?

6.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为什么大量使用它们呢?

二、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

1.我们周围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种材料组成的,比如一扇门,就使用了木头、玻璃、金属等材料,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举例说说你的想法。

2.四人小组选择两种材料讨论它们分别有什么主要特点和用途,并记录下来。

3.交流各组的记录情况,有不同意见的及时补充,若认同其他组的观点,及时将它补充在自己的记录单上。

4.请保管好记录单,下次还要再使用。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2课 谁更硬一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韧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比较材料软硬的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木头、纸、金属和塑料各两根,铁、铜、铝等金属片各一条,砂纸、玻璃杯、热水。

教师准备:电路检测器、榔头

【教学过程】

一、比较硬度

1.比较纸和木头的软硬,出示纸和木头,说说它们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纸一折就变形,而木头不容易折)

2.比较纸、木头、金属的软硬,再出示金属一条,这三材料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

①学生说说自己的原先观察结果,可能会出现方面,那金属条和木块谁更硬一些(用压、捏、折的方法都不易区分它们的软硬)

②提出:判断一种材料是否比另一种更坚硬,可以用刻划的方法,若能在另一种材料表面划出痕迹,就表示它比较硬,反之则可能硬度相同或较小。

③学生尝试用木头在金属上刻划或金属在木头上刻划,看怎样做能划出痕迹。

3.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的软硬

①如果再给你一种材料:塑料,它们的软硬又会是怎样的?(学生猜测)

②可以怎样检测它们的软硬?

③怎样做到有序地观察?(出示书P48的记录表)

④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再适当补充,出示活动题方)

活动提示:

⑴依次选择其中一种材料,分别去刻划另两种材料的平面处。

⑵用力适度,并尽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划时用力大小相同。

⑶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不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

⑷要求每个人都操作一次,并且注意不要划伤手指。

⑸根据我们观察到的结果,将木头、纸、金属和塑料按硬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哪种材料最硬?

二、认识金属

说说周围的物品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金属?

为什么用金属不用其它材料(根据学生的举例,出示材料开展实验)

1.易传热

将大小相同的木条、塑料和金属条同时放入热水中,过一段时间,用手摸一摸哪一种材料最热?

2.能导电

教师演示,将木条、塑料、金属条分别接入电路检测器,观察电灯泡是否发亮?

3.延展性

试着用榔头轻轻敲打铜丝,观察铜丝发生了什么变化?

4.有金属

用砂纸磨擦铁钉、磨擦部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饮料罐的故事

1.组织学生阅读第50页,了解一个饮料罐的生产过程

2.讨论

①铝片之所可以做成饮料罐,主要利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

②在易拉罐的制作过程中,要消耗哪些资源,会产生哪些问题?

③我们怎样合理使用消费金属材料?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3课 比较柔韧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

1.一套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每种材料的一端打一个孔)

2.一套宽度、厚度不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做成的物品。

3.测量弯曲度的“T字”尺一把。

4.50克钩码一个,回形针一个。

老师:同样宽度、厚度的粗塑料条、木条各一根,两桶水。

【教学过程】

一、柔韧性的认识

出示两根长度、厚度和宽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各取一根,分别去取同样重的两桶水,观察塑料条和木条的变化情况。

两名学生上来演示,其它同学观察,然后汇报观察到的情况(木条断,塑料条没有断;塑料变了,没有断,木条先是弯了,最后断了)

老师指出:我们把像刚才这样塑料条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点叫做柔韧性。

二、比较3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

1.提供三种物体,找一找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头、塑料、不锈钢)

2.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柔韧性,并把比较的结果排一排序(提示学生材料不要弄断)

3.学生汇报比较结果,当各组意见分歧时,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的材料由于宽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这样比较它们的柔韧性是不公平的。

4.教师出示宽度、厚度相同的木条、塑料条、不锈钢条,问:可以怎样研究它们的柔韧性?

5.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引导,最后边小结边演示操作步骤:

⑴把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压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针挂上钩码,观察它们的前端弯下去了多少。测量材料前端弯下的距离时,眼睛要平视。

⑵分别测量木条、金属条、塑料条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弯下的距离,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6.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实验情况。

三、认识塑料

1.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哪些塑料制品?

2.出示各种塑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观察后思考:这些塑料制品分别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并把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记录在气泡图上。

四、讨论了解塑料的循环使用

1.阅读教科书,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

2.出示“可回收标志”,认识可回收标志。

3.讨论:我们以后在使用塑料制品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4课 它们吸水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

1.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

2.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3.浸泡好的废报纸、筷子、棉布

老师:古代造纸的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小游戏:各取所需

具体规则:教师出示木头、纸、铁、塑料,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材料,并简单说明理由。具体情境设置举例:做一个杯子、擦去桌上的水、造一艘船……

导语:刚才同学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了不同的材料,我们认为,不同材料遇到水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我们把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叫做材料的吸水性。这节课,让我们来研究材料的吸水性吧。

二、谁更容易吸水

1.出示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猜一猜,谁更容易吸水,为什么这样想?把猜测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2.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出示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我们请这两位朋友来帮忙,你们打算怎么做?(学生小组设计实验,只要求简单设想)

3、教师补充观察、实验要点:

①.实验的公平性: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尽量保持相同。

②.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化,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也要关注材料遇水部分的变化。

③.注意记录,可以用图画和语言相结合,来描述观察到的观察。

④.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把四种材料按吸水性从强到弱排序。快的小组思考:材料的吸水性可能跟什么有关?

4.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

可预期的发现:

①.纸的吸水能力最强、木头次之、塑料和铁最弱。

②.纸和木头都能把水吸到内部,它们的表面比较粗糙,可能中间有空隙。

三、纸的观察

1.提供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导语:纸的吸水性最强,有些同学猜想纸的中间可能有空隙,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更仔细地来观察两种纸吧。

2、我们可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呢?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可以折、撕、揉、用放大镜看、放到水里泡一泡……)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

3、小组观察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纸的特点,均应给予肯定,要注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纸的纤维和结构上去。

4、我们在铅画纸和餐巾纸里都发现了纤维,纸的纤维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可以把纸放入水中,轻轻搅拌一下,进行观察。(学生观察悬浮在水中的纸纤维)

四、介绍造纸术

导语: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纸是由许多纤维组成的。但不知道同学们了解过没有,世界上第一张纸正是由我们中国人造出来的呢!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来看一看古人是怎样造纸的,想想跟我们今天的研究有哪些相关的地方。

播放古代造纸的录像。

说说古人造纸与我们的研究所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纤维)

五、我们来造一张纸

1.有没有兴趣用短纤维来造一张纸呢?出示造纸方法。

2.出示浸泡好的废报纸。学生动手造一张纸.3.观察:我们造的纸是怎么样的?与我们使用的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由纤维组成,里面都有空隙。

不同:厚薄、疏密、纸纤维叠加的方式等。

4、我们能造一张厚薄均匀一些的纸吗?纸也有不同的种类,它们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六、课堂小结:

1、通过对纸的研究,我们明白了材料的吸水性与什么有关了吗?

2、用过的纸还能再利用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用过的纸?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五课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

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质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

1、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

2、水槽1只,装半水槽水。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导入:通过前几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不同材料的硬度、柔韧度、吸水性各不相同,它们在其它方面还有不同的特性吗?这节课我们将把不同的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它们的沉浮状态,有兴趣吗?

二、沉浮实验

1.出示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认一认,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2.小组内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填写实验记录单(沉可用“↓”表示,浮可用“↑”表示),并进行全班交流,关注有争议的物体。

3.实验方法指导:将物体放到水中央再放手,如果物体向下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物体不能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浮的。

4.分发水槽,小组实验,每种物体可多试几次,注意做好记录。

5.全班汇报交流,形成阶段性认识:像金属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沉,像木头、塑料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不同材料的沉浮也不同。

三、认识木头

1、导语:木头是一种在水中很容易浮的材料,它还有很多其它的特性,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接下去我们来进一步认识木头这种材料。

2、我们周围有哪些木头制成的物品?这些物品有什么特点?

3、从这些物品中,我们发现木头具有哪些特性?小组合作,填写气泡图。

4、介绍一棵树成材的过程,当前森林资源的状况。说一说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课堂小结

1、回忆本单元的收获。

(掌握了研究物体硬度、柔韧性、吸水性、沉浮情况的方法,比较深入地了解了金属、塑料、纸、木头这几种材料。

2、结语:我们人类是充满智慧的,我们除了发现并利用了许多天然材料之外,还会人工制造一些材料,以满足我们生活生产的需要,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一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第六课 砖和陶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砖和陶瓷各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具有不同的用途。

3、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会经历变化,改变材料的性能。

过程与方法:

将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新的环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自主探究砖和陶瓷的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

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的变化及砖和陶瓷的区别。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

1、砖与陶瓷各一小块,一枚铁钉、一杯水、一个滴管。

2、制作砖和陶瓷的两种黏土各一小份。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要运用前几节课掌握的探究方法来研究两种人工材料。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对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二、砖和陶瓷

1.出示建筑工人砌墙的图片、各种陶瓷制品的图片。这些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砖和陶瓷?

三、研究砖和陶瓷的性质

1.导语:我们知道,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砖和陶瓷又有些怎么样的特性呢?让我们展开对砖和陶瓷的探索之旅吧。

2.同学们想研究砖和陶瓷的哪些特性呢?想怎样进行研究呢?需要什么工具呢?(简单回忆对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能力的检测方法和所需实验器材)

3.分发砖与陶瓷各一小块,一枚铁钉、一杯水、一个滴管。分小组进行自主探究,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注意:教师要充分观察学生的探究情况,对学生本单元的学习情况作出初步评价。

4.汇报交流。现在我们能比较详细地描述一下砖和陶瓷了吗?提倡先填一填气泡图,整理自己的观察实验所得,再来进行描述。

四、黏土的变化

1.我们知道砖和陶瓷是人工材料,它们又是怎么来的呢?课件展示砖和陶瓷的制作过程。

2.了解了砖和陶瓷的制作过程,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和疑问?(①黏土是松软的,烧过后就变得很坚硬,它的变化非常大。②都由黏土烧制而成,为什么很多特性不一样?)

3.分发制作砖和陶瓷的两种黏土各一小份,进行观察比较。

4.汇报小结:烧制砖和陶瓷的黏土有很大的不同,烧制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这就导致了砖和陶瓷有了许多不同的特性。

五、课堂小结

1.砖和陶瓷是人类了不起的发明,但是砖和陶瓷的生产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黏土、煤和其他燃料,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2.我们还知道哪些材料?关注我们身边的材料,课后做个小调查。

第七课 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和分类。

2.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3.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对材料的认识。

【教学难点】

把物体和材料联系起来,会从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体和材料。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

2.教师准备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自制复合纸(在普通纸外面用塑料薄膜覆盖起来)一份。

【教学过程】

一、给我们生活中的物品分类

1.出示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小组合作,根据各种物体使用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填入书本P61表中。

2.汇报交流并进行小结:

①不同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材料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②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这也是根据使用要求和材料特性造成的。

二、对所学过的材料按物理性质进行总结归纳

1.出示表格。这些是我们这单元研究过的材料,它们都有哪些特性呢?我们来进行一次盘点总结。

2.小组填写表格(在水中沉还是浮用“↓”或“↑”表示,其它部分用“√”或“×”表示。

3.汇报交流,注意不同材料之间的横向比较。

三、材料与环境

1.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棉花、皮革等,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直接使用,根据它们各自的特性制成相应的物品;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材料,像塑料、砖、陶瓷和橡胶等,人们把自然界里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它们具备了我们需要的一些特性,再拿来使用。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天然材料,哪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2.有些材料可以回收后再利用,有些材料却不能,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关于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和全班同学来分享一下吧。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小结:可再利用的材料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又可以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在功能差不多的情况下,我们应提倡使用可再利用的材料制作的物品。

四、进一步了解材料,拓宽视野。

1.阅读资料库:“材料的发展历史”及“复合材料”。

2.展示自制复合纸,建议学生课后进行复合纸与普通纸的对比研究。

教科版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篇4

bōlàng qiāngpào qǖchí shìxiàn biānsài

( ) ( ) ( ) ( ) ( )

chūfā héngxiàn nùshì hóngqí shēngmìng

( ) ( ) ( ) ( ) ( )

二. 给汉字注音(12分).

轰击 挥动 怒视 打仗 出塞 抗日

党员 驱弛 豪爽 勾搭 跪下 发抖

三. 给下面的词语找到合适的位置(10分)。

乘风破浪 置之度外 慷慨激昂 千方百计 张口结舌 从容不迫

例:迎着晨光,巨轮乘风破浪,向太阳升起的方向驶去。

1.他的演讲 ,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

2.李华遇到困难,总是 去克服。

3.小明说了慌话,面对老师的目光, ,手足无措。

4.吉鸿昌像平日出门散步一样, 地走向刑场。

5革命先烈为了国家的安危,把自己的生死 。

四.把下面的词语恰当地填在句子的横线上。(16分)

如果……就…… 虽然……但是……

只有……才…… 因为……所以……

例:陈阳不仅各门功课都学得好,身体也很棒。

1.小红 比小刚高, 力气没有小刚大。

2 情况发生变化,我马上 给你打电话。

3. 认真学习,成绩 能够不断提高。

4. 雪太大, 车不能开得太快。

五.把句子补充完整。(8分)

天下兴亡, 。 ,视死忽如归。

人生自古随无死, 。

国家对你来说应该比

六.阅读:

1.〈〈出塞>>的作者是 代诗人 .诗中表达诗人渴盼李广式英雄再现,保家卫过的诗句是。

2.<<春望>>的`作者是 代诗人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的感情.(6分)

3.<<马上作>>的作者是 代 ,(4分)

4.把古诗补充完整。(12分)

秦时明月汉时关,( ) 。

国破山河在,( ) ,感时花溅泪,( ) 。

一年三百六十日,( ) 。

5.先写出画“—”词语的意思,在写出诗句的意思。(7分)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七.用直线把恰当的词语连起来。( 8分)

一封 大火 密集的 战士

一艘 大学 英勇的 炮火

一所 军舰 热烈的 掌声

教科版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篇5

“除了艺术之外,没有更妥善的逃世之方;而要与世界联系,也没有一种方法比艺术更好。”(歌德)本单元教材以“艺术家”为主题编写,选编的4篇课文用生动的笔触,真实地向大家展现了艺术家的生活趣事:有艺高胆大的泥人张《贱卖海张五》,有“乐圣”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有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对己“小气”对人“大方”的趣事,也有绘画巨匠达•芬奇刻苦学画终有所成的过程。这4篇课文,表现了艺术家身上高超的艺术才华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在“能说会写”中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艺术家,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语文七色光”中,编排了一组形近字的辨析,还安排了词语、句子等语言的积累,让学生了解东方特有的艺术——书法,并且安排了一项语文实践活动:既要读圣贤书,也要关心窗外事——搜集一些关于艺术的新闻。这些内容与单元主题紧密配合,构成了一个整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同站在艺术家的身边去了解艺术家、了解艺术一样,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

做好读的指导和训练,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文章内涵,体会人物品格。教学难点:

要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抓住课文的情节主线——读课文、品文字中去,避免陷入对课文支离破碎的分析讲解,避免就事论事的简单说教,让学生在“读”和“品”中学习语言文字,受到情感熏陶。

另外,本单元课文很适合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可以结合课后思考题,通过让学生复述课文、演课本剧、给家长讲故事等形式,让学生有充分的表达机会,同时发展语言应用能力。教学时间:约12课时

5、贱卖海张五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联络文明背景领悟文章的外延,让先生对官方文明能有所理解,激起先生酷爱官方艺术的美妙情感。

3、品尝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言语,在阅读中领会作者对人物的言语、举措、神态细致入微的描写办法。教学重点 品尝文章富有特征的言语,想像故事发作时的场景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对人物举措、言语、神态的描写办法。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说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阅读了《刷子李》这篇文章。谁情愿说说这篇文章写了刷子李的什么事?他是怎样的一团体?

刷子李确实是一位奇人,我们还要去看法《俗世奇人》这本书中的另一位奇人――泥人张。(同时出示课件)我们明天就来学习第五课“贱卖海张五”。(板书课题“贱卖海张五”)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品尝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言语,在阅读中领会作者对人物的言语、举措、神态细致入微的描写办法。

三、探究新知 初读课文

(一)先生自在读课文,读的时分要留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读词语,纠正字音。

第一组:大摇大摆大名鼎鼎横冲直撞阔绰发怵 第二组:估衣核桃蒲扇撂西瞧东瞅

(三)先生分段读课文,边读边考虑本人方才提出的成绩。

(四)先生答复读书前提出的成绩。精读课文 协作探求:泥人张是一位俗世奇人,你以为泥人张“奇”在哪里?找到文中的语句,画一画,读一读,品一品。(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一)学生汇报:技艺高明

1、学习第八自然段。

(1)读一读这一段,让先生结合泥人张的举措描写,说说本人的感受。(2)了解“比变戏法的手还乖巧”的意思,用“比„„还”造句。(3)读一读划线的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学习第九自然段。

(1)说一说看到这样一个泥人,你有什么感受?(2)读一读第九自然段,读出本人共同的感受。

3、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句子:清朝咸丰年间,天津手艺人中,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2)说说这句话的意思。用一个成语来描述泥人张。(3)读一读引见“泥人张”的文字材料。

(4)看一看泥人张的泥塑作品图片,说说本人的感受。(用一个成语来描述泥人张的泥塑作品)

(二)学生汇报:胆识过人

1、海张五是个什么“人物”呢?用一个字概括海张五的特点。

2、了解“横”与“怵”的意思。

3、变换句子:有的同学(惧怕)考试。――有的同学一听说考试就(打怵、发怵)。

4、读一读描写海张五作容貌的句子:“两头一位穿的阔绰、大脑袋、中溜个子、挺着肚子、架势挺牛、横冲直撞往里走。”

5、读一读12-13自然段,说说本人的看法。

6、了解“贱卖海张五”这句话的含义?

小结:面对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泥人,我们理解到官方艺人高明的技艺,而经过智斗的故事更让我们理解到泥人张崇高的人格,不愧为俗世奇人。

四、课内延伸

(一)交待读书办法:要注重人物的细节描写(板书:关注细节描写)

(二)说说什么是“俗世奇人”?

(三)速读《刷子李》一文,说一说“刷子李”终究“奇”在哪里?

(四)向先生引荐阅读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一书。

五、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1.依据拼音写出汉字

2.依据课文内容判别对错。二学习目标

1:读记“角色、阔绰、横冲直撞、大名鼎鼎、大摇大摆、等词语。

2:品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言语,领会作者对人物举措、言语、神态细致入微的描写。

三、探究新知

(一)、品读课文,剖析感悟性情特点。1.先生自在朗诵课文。2.小组协作,共同探求。全班分两组,第一组先生找出哪些词或句子描写了泥人张,并读一读、品一品,经过这些举措、神态细致入微的描写,表现了泥人张什么特点;

第二组先生找出哪些词或句子描写了海张五并剖析这些言语、举措和神态描写,阐明了海张五什么性情特点。

3.设疑解疑,启示考虑。

⑴艺高胆小的泥人张是怎样“报答”海张王的?(用高明的手艺挖苦了海张五)⑵有哪些传神的举措描写?

(二)、全体回忆

1.剖析课文后,先生再有滋有味地把课文读一遍 2.画出本人喜欢的句子,读读写写。3.用本人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四、反应练习

填空:课文第8自然段有关举措的词语填写,领会这些词语运用的妙处。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深化地学习了这篇课文,不畏强权的泥人张用高明的手艺挖苦了横行霸道的海张五,十分让人敬仰,作为一名小先生,我们应该怎样做?(学习泥人张高贵的品格,酷爱官方艺术。)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6、月光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课文线索,抓住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

3.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的写法,在读写结合训练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教学难点 理解“人物心境和乐曲意境”的统一。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揭示课题 教师简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谱写的《月光曲》。板书课题。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课文线索,抓住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

三、探究新知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名分段读课文。

3.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质疑问难,体会意境(一)鉴赏《月光曲》。

1.关于《月光曲》你想知道什么?

2.课文的哪个地方是直接描述创作《月光曲》的?学生快速浏览。

3.自由地、深情地朗读描写《月光曲》意境的段落,一边读一边画出想象的句子。

4.练读第9自然段中的“他好像面对着大海,„„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体会《月光曲》的旋律。

5再读,教师随机板书: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艺术家创作作品,一般都是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萌发了创作的激情,从而产生了灵感。那么贝多芬的灵感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一起来探讨《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二)探讨创作过程。

1.细读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到创作出《月光曲》这一部分,感受贝多芬的情感发展过程。(出示表格)

2.学生用“”画出贝多芬由听到琴声到走近茅屋,再到走进屋内的句子,想一想他的情感变化。(1)“断断续续”——好奇;(2)“随便说说”——感动、同情;(3)“您,您就是”——激动。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听完音乐大师的琴曲,盲姑娘的心情如何?得多纯熟啊!感情多谁能用读表现出她的激动?

(2)品读这个句子,从字里行间,你能看出盲姑娘还是怎样的一个人?

(3)此时的贝多芬,弹完一首又即兴弹了一首,他创作的灵感来自哪里?(激动,遇到知音,面对着清幽的月光。)

小结:看到兄妹完全陶醉在他的乐曲中,尤其是看到乐曲给盲姑娘带来的欢乐和幸福,贝多芬激动万分。茅屋中的人和物、情和景激发了他创作的激情,于是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创作出著名的《月光曲》。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对《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贝多芬这位闻名世界的音乐家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感受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的高尚品格和音乐才能

六、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指导背诵

1.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整篇课文应该用徐缓、抒情的基调读。

(2)读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用舒缓的语气读;继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语气逐渐增强;接着风起浪涌,宁静完全被破坏了,这时语气变得高昂激越。3.指导背诵8、9两个自然段。

二、学习目标:

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的写法,在读写结合训练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3.学会本课“莱、茵、券”等6个生字,会写“谱、茅、罢”等9个生字。背诵课文第8、9自然段

三、探究新知

一、读文、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断断续续的弹琴声)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

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3.(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师: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章中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二、拓展写话

1.乐曲中旋律的变化引起了穷兄妹的联想。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2.这儿有一段音乐《命运》,请同学们仔细听,用心去感受,展开自己的想象,去体会乐曲所描绘的生动画面吧。

3请用下面的句式,说一句话。我静静地听着,我好像面对着。

四、迁移练习

1.指导生字读音和书写。“券”应读quàn,不能读成juàn。写字时注意:“盲”和“琴”字不要多写一点,“键”“醉”的结构要紧凑,疏密要均称。2.比一比,组词。茅—矛、恬—刮、缕—楼

五、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快乐读书屋三

常香玉的“小气”与大方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学习常香玉对自己、家人“小气”和对国家、人民慷慨解囊的崇高品质。3.认识“姆、慷、慨”等5个生字,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教学重点 从具体的事例中感受艺术家的崇高品质。教学难点 从具体的事例中感受艺术家的崇高品质。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 1.《谁说女子不如男》片段谁听过。

同学们,你们看过这段戏吗?你们知道这是谁演唱的吗?她就是我国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2.请大家介绍一下课前搜集的有关常香玉的资料。3.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快乐读书屋三”,读一读《常香玉的“小气”与大方》这篇课文。(师板书课题)

二、学习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学习常香玉对自己、家人“小气”和对国家、人民慷慨解囊的崇高品质。3.认识“姆、慷、慨”等5个生字,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三、探究新知: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在读中认识生字,并将生字所在的词语画上记号,读一读。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读通全文,把课文读通顺。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汇报交流。

师生共同归纳:课文是围绕“小气”和“大方”这一对反义词来写常香玉的故事的。

四、自读自悟,理解内容

“小气”和“大方”表现出常香玉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1.小组合作讨论。

(1)课文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描写了常香玉的“小气”与“大方”?

(2)你从常香玉身上感受到了哪些可贵的品质?能用一句话来表达对艺术家的赞美吗? 2.汇报。

汇报时小组成员可以用朗读加谈理解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采取其他的形式。

(1)常香玉“小气”得不尽“情理”,但那是对自己、对家人;常香玉慷慨大方得让人感动落泪,那是对国家、对人民。

(2)常香玉的“小气”表现在衣、食、住、行上(旧房子、旧家具、旧衣服„„);“大方”表现在为国分忧捐助飞机及“非典”防治工作,资助下岗职工,资助遇到困难的父老乡亲和自己的家乡。

指导朗读2、4自然段。

(3)常香玉爱自己的国家,爱人民,她的爱是崇高的。她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有感情地朗读5自然段,要读出赞美之情。了解对比的写法,指导写作

1.默读课文,看一看这篇文章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2.这篇文章始终采用对比的手法(对私和对公、小气和大方),在对比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常香玉勤俭节约、严格要求自己,慷慨大方,忠心为国为民的高贵品质。3.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适当采用这样的写作手法。

四、检查识字情况 1.学生自读生字。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3.认读词语卡片。

五、课外延伸

阅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文章《青藏铁路建设者的“哭”“酷”“苦”》,并交流读后的感受。

六、小结

学生齐读第5自然段,教师接着读第6自然段,结束全文的学习。教学反思:

达芬奇作画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人物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最后的晚餐》是基督教传说中最重要的故事,几乎被所有宗教画家描绘过。但在达芬奇为米兰格雷契寺院食堂画《最后的晚餐》之前,所有的画家对画面艺术形象处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把犹大与众门徒分隔开,画在餐桌的对面,处在孤立被审判的位置上。这是因为画家们对人的内心复杂情感无法表现,从形象上难以区别善恶。由于达芬奇对人的形象和心理作过深入的观察和研究,能从人物的动作、姿态、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表现出来。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人物的精神

三、探究新知

(一)学习课文

这幅在格雷契寺院食堂墙壁上的宏大画面,严整、均衡,而富于变化,无论从构思的完美、情节的紧凑,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以及表现手法的纯熟上都堪称画家艺术的代表。它也是人类最优秀的绘画作品之一,由于它的问世而使达芬奇名扬世界。

(二)、扫清文字障碍。

1、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水浒传:“浒”与“许”区别小约翰:“翰”不要多写一笔成“"。女佣:佣读y#ng。敷药:”敷“与”缚“区别。

追悼:悼(d4o)与”掉“音、形、义的区别。吊唁:祭奠死者并 慰问家属。

囫囵吞枣:把枣整个吞下去不辨滋味,比喻读书不认真、不仔细、不理解意思。硼酸水:”硼“与”绷"区别。殡仪馆:停放灵柩、办理丧事的地方。

2、注意多音字。

3、学生质疑。

四、师生总结课文

五、作业 教学反思:

能说会写

我喜欢的一位艺术家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主题,查找一位艺术家的资料,将他的故事及自己读后的感受等讲清楚。2.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3.指导学生正确评价他人的发言。教学重点 围绕话题,将自己要说的内容讲清楚 教学难点 学习倾听和评价他人的发言。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每年的除夕之夜,中央电视台都会为我们献上一台丰富的精神大餐——春节联欢晚会。在晚会上我们会欣赏到许多艺术家的精彩表演,给我们带来美好的精神享受。在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中,你最喜欢哪位艺术家表演的节目?(指名回答)“艺术家是美的事物的创造者”。在我国除了本单元学习了解的4位艺术家之外,还有许多许多家喻户晓的艺术家。在看电视、听广播或是读书中,你还认识了哪些艺术家?(指名回答)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艺术的殿堂,走进艺术家的生活,一起去看看这些美的创造者背后的故事——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喜欢的艺术家。(板书课题:我喜欢的一位艺术家)

二、学习要求,明确目标

1.学生自读教材,然后相互说说明白了什么。2.引导学生整理口语交际的要求。

三、探究新知: 出示要求。

(1)讲一位你喜欢的艺术家的故事。(2)说出你喜欢这位艺术家的理由。

(3)他(她)的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或者简单介绍一下他(她)的一部作品。4.多媒体课件出示齐白石、冰心、梅兰芳、侯宝林、郭兰英等艺术家的照片。(指名说一说,你对这几位艺术家了解多少?)教师介绍: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20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20世纪十大书法家、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一生创作勤奋,一天不画画心慌,五天不刻印手痒,创作多得惊人,好得出奇。

冰心(1900~1999)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梅兰芳是世界人民熟知的中国戏曲艺术大师,最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是中国表演艺术的象征,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5.在课前大家都搜集了自己喜欢的艺术家的资料,下面请大家把你喜欢的艺术家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让大家与你分享吧!

四、学生交流,人人参与 1.学生按要求先在小组内讲述。教师巡视检查、指导;要求各小组做到人人发言,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全班交流。每小组推荐1~2两名同学参加全班交流。活动要求:发言人要将这位艺术家的故事讲述清楚,说出自己喜欢这位艺术家的理由和受到的启示,并把自己收集的有关图片展示给大家;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等他人讲完后再发表自己的见解。3.师生评议。

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评价他人的方法,如:讲清楚了没有,讲的内容好在哪里,有什么欠缺等;评价时注意客观、公正,态度诚恳。在学生评议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其他同学的优点,懂得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重要性。教师即时评价发言的同学,充分肯定“闪光点”,对学生存在的不足之处要进行指导,并要指出产生不足的原因。4.展示资料、图片。

把学生搜集的资料和图片通过投影仪进行展示,使学生对更多的艺术家有所了解,实现资源共享。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更多艺术家的生活,了解了更多艺术家的故事,受到了艺术家们高尚人格和高尚艺德的熏陶,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学习这些艺术家的美好品质,做一个学习优秀、品德高尚的新世纪好少年

五、作业 教学反思:

语文七色光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词语的练习中,逐步掌握语言规律,学会辨析形近字,并能准确运用;丰富成语积累;提高运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2.学习积累名言警句,增加学生的语言储备。教学重点.使学生在词语的练习中,逐步掌握语言规律,学会辨析形近字,教学难点 提高运用关联词语的能力。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欢迎同学们带着七彩梦来到“语文七色光”乐园。(板书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第3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吗?(艺术与人生。)

对!艺术可以陶冶情操,净化人的灵魂,甚至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古今中外多少伟大的艺术家,他们功成名就,有感而发,留下很多有关“艺术精神”的名言,你们想不想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让我们来看“七色光”的第2个栏目——“日积月累”。

二、学习目标

学生在词语的练习中,逐步掌握语言规律,学会辨析形近字,并能准确运用;丰富成语积累;提高运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三、探究新知 “日积月累”

(一)启发理解,引导记忆。

1我的艺术应当为贫苦的人造福。——贝多芬(德国)(1)联系已学习的《月光曲》一文,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名言的?(2)能把这句话记下来吗?看谁记得快。

2.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冼星海

看,这是我国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写的,他用简单通俗的语句反映了人民艺术家的精神,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无论做什么事,无论身在何处,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这么好的名言,我们把它记下来吧。

我们已经学习了两句有关艺术的名言,老师这里还有一句,你们想记下来吗?课件出示:一切美好的艺术都是来自人类的精神,不需要任何外表虚饰。——邓肯(美国)这句话你又是怎样理解的?

(二)汇报交流,拓展延伸。

这3句名言都是教科书给我们提供的,老师相信同学们也一定搜集到不少有关艺术方面的名言,下面就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名言和你对这句名言的体会。

四、教学“练”

1比一比,注音并组词。

(1)谁能读出它们的字音,并给字宝宝组一个词?(出示课件)纱——妙缕——搂陶——淘 卷——券漫——慢副——幅(学生回答。)

说说你是怎样区分它们的?它们有什么不同呢?(引导学生根据形声字特点进行区分。)(2)学生开火车读所有字及组成的词语。2.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横冲直()艺高()大大模大()尽()尽力

一()不苟波涛()涌德艺双()慷慨解()(1)独立完成后在组内交流。(2)学生汇报。(3)拓展练习。

①从以上这些成语中,任选一个说一句话。②进行成语接龙游戏。

3读例句,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各造一个句子

(1)让学生明确,这两组关联词分别表示转折关系和递进关系。体会例句,尝试练习。例句:达•芬奇虽然告别了人世,但是他的画却仍然在人间流传着,不但传遍了整个意大利,而且流传到了其他国家。

(2)学生自由创作,小组交流。(3)汇报,集体评议,师鼓励评价。

五、探究新知

(一)知识窗

本单元我们认识了很多伟大的艺术家,也积累了丰富的名言,那么你们想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有哪些辉煌的艺术成就吗?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神秘的东方艺术之一——书法。(出示课件)

1.请同学们自读知识窗,说说对书法知识的了解,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2.汇报,明确字体都有哪些,出示课件,演示各种字体,让学生加以了解。3.学生尝试写一写。

创设个性化朗读的机会,让学生了解祖国文字的种类,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

(二)、窗外事

课前,老师布置了作业,同学们分组实践,搜集有关艺术的新闻。下面我们就来汇报,看哪个组能把过程说清楚,把感受谈深刻。

学生以组为单位自主汇报实践内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每组选代表全班交流,互相评价,互相鼓励。

同学们都汇报了自己的实践内容和实践过程,无论效果如何,都谈出了自己的所感所悟,在汇报过程中,老师也看到了同学们在实践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小结、语文七色光是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展示的特色平台,在此项语文实践活动中,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情境和交流活动的过程。在交流中促进思想的升华,在汇报中体验成功,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六、总结

上一篇:柴集信用社关于对业务收费情况的自查报告下一篇:作文走进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