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与手机新媒体

2024-07-03

大学生与手机新媒体(精选10篇)

大学生与手机新媒体 篇1

什么是新媒体?也许更有价值的问题是, 什么是老媒体?

400年前, 新媒体是报纸, 人们开始进入“阅读”时代;100年前, 新媒体是广播, 人们利用无线电技术来丰富业余生活;70年前, 新媒体是电视, 图像和音频的首次结合使得传统媒体更加富有生机;30年前, 新媒体是互联网, 标志着人们开始进入信息时代。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 手机、手机互联网、数字报纸、IPTV等都是泛媒体时代下的产物, 新媒体的发展冲破了传统媒体所圈定的城池, 触手可及、方便快捷、自主选择信息的生活方式开启了人们想象的空间。因此,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每一段时期都有不同的媒体来参照定义, 但都是基于技术的革新不断发展, 成为新一代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大众媒体。

为了研究新媒体在大学生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作用。笔者以鞍山师范学院为例, 共发放了20份问卷, 收到有效问卷200份, 大一至大四年级比例分别约为20%, 15%, 45%, 20%, 问卷针对他们手机互联网使用时间、使用习惯、信息获取途径以及心理情况等方面共16道闭合型问题, 做了一份详细的调查问卷。笔者根据调查结果, 对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从个人、学校和政府三个方面提供具体的解决办法。

一、手机互联网为大学生活提供诸多便利

大学生接收和适应新事物的能力较强, 他们热衷于利用一切高科技来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便利。想了解最新新闻动态打开微博、论坛, 触动翻阅即可浏览想要的信息;想去某地不认识路, 直接打开手机地图进行GPRS手机定位导航;想结识新朋友一起聊聊喜欢的书籍或影片, 微信微博查找附近人、摇一摇, 一个人的力量立刻扩散为一群人, 陌生感消失, 世界开始变小。

1.“微”类社交软件提供新的信息和交友环境

“微”类手机应用中, 以微博为典型。调查的学生当中, 有83%的同学将微博视为装机必备。一方面它提供了大学生合理化的自我个性展示的平台, 通过发布自己生活的现状、话题、对某件事情的个人看法来提示其存在, 吸引粉丝的关注从而进行评论或转发, 个人再对其进行互动成为一种社会交往。另一方面, 微博使社会关系更加多样化。实际上, 同学朋友和陌生人的界限正在逐渐模糊, 他们中的多数人可以通过某一事件或喜欢同一个明星在进行多次互动后成为“半熟人”, 调查问卷显示, 约有68%的同学有2~3个这类朋友能成为现实中经常联络的朋友。这些社会化的媒体运营模式使得大学生们不再拘泥于一个学校或一个地区的人际交往。

2. 掌上浏览使得阅读时间增加

庞大的App应用市场为大学生使手机成为一部学习机提供了可能。调查问卷数据显示, 受访大学生每天使用电子媒介阅读的时间, 比阅读纸质书籍的时间多出3倍以上。电子书阅读、在线词典翻译、各大名校精品视频课程等这些都可以通过手机互联网进行随时随地的获取。其中手机阅读更被称为移动的图书馆。

互联网在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的同时, 还提供了图书检索、排序、电子书签、翻译、同类书籍推荐等辅助功能, 大学生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新的改变。同时, 调查人群中的人均阅读时间普遍增加了一到两个小时, 许多在传统概念里不适合阅读的时段和地点, 比如在等人的缝隙、临睡前的空闲、公交车上的无聊时间现在都可以被用来阅读, 这对增加大学生的阅读时间具有明显的效果。

3. 掌上购物减小开支, 手机游戏释放压力

网络购物以其低廉的价格和方便快捷的支付方式成为了大学生们挑选商品的主要方式。调查问卷中有80%的人用过手机客户端进行网络购物, 不仅能够足不出户的完成订单, 而且还能随时随地的进行商品浏览, 实现在实体店进行试穿后, 立刻在这些网站进行对应商品的价格对比, 这对于还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的大学生们来说是能够节约开支的好方法。

大屏幕、高性能的智能手机是全国一线城市和大部分二线城市大学生们的首选机型, 在满足了学习、社交、生活等需求后, 手机游戏的娱乐需求也成为了他们缓解压力的主要方式。调查结果显示, 平均每位大学生手机内的游戏数量为3-5个, 游戏总时间长为1-2个小时的占半数以上。例如在地铁里切一切“水果”, 打发无聊时间就种种豌豆打僵尸, 学习遇到压力就用小鸟来狠狠砸向“猪头”, 手机游戏改写了传统的网络游戏格局, 建立了实时、互动、在线的新模式。只要拥有碎片时间, 手机可以立即变成一台掌上游戏机供消遣娱乐。

二、过度使用手机互联网造成的负面影响

在大互联网时代, 手机已经完全渗透到了大学生的生活当中, 从而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在手机逐渐充当了生活中无所不能的角色后, 隐藏着的各种问题也浮出水面。

1. 信息量过大导致思维简化

在笔者针对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使用调查结果中, 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同学表示图片信息比大篇幅的文字更加吸引人, 并且能够留在脑海中的信息储藏时间较短, 多数是一扫而过。信息的碎片化使得原本140字的微博, 已经成为让人只能阅读140字的新闻。而在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 多数的人只是进行快速的浏览, 很少能在脑海中留下很深的印象。

虽然手机互联网拥有海量的信息, 但多属于快速消遣型, 其中存在着大量重复、无用的信息。因此, 长时间阅读电子信息会降低人们的感知能力, 超负荷的信息输入会造成心理压力和思维混乱。

2. 自由主义泛滥和自我意识的膨胀

互联网的匿名性极大地解放了大学生们的个性, 在信息的世界里畅所欲言。手机互联网的普及更加为他们表达观点、情感宣泄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但过度放纵会导致自由主义的泛滥。因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心智都还不是很成熟, 往往会出现表里不一、双重人格的现象, 但他们通常又是互联网信息的主要参与人, 导致许多网络信息无法辨别真伪。

2013年6月18日在南京审计学院浦口校区发生的学生要求学校装空调的起义事件, 事后签名倡议的发起者陈京山同学遭遇开除处分。这件事情当时在新浪微博上掀起了一场保护弱势舆论学生群体的浪潮, 对学校这一做法的讨伐声不断。但站在旁观者角度进行分析, 一方面, 许多同学是借着别人的言论来宣泄自己的不满, 把所有反面的声音归为真理。另一方面, 陈京山同学应该通过合理的方式行使自己的权力, 可以作为代表对学生们的诉求和校方通过沟通进行协商, 同时校方也应充分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保护学生们的权益。

3. 冷漠的现实人际关系和情感缺乏

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扩大了人际范围, 许多人获得了情感认同和满足, 心理上逐渐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和归属感, 却在现实人际关系中无法延续这种情感。仅限于文字和符号的情感互动, 无法体会面对面所表达的感情色彩和情感交流的氛围。问卷显示, 有68%的同学在交流平台上经常与别人分享信息, 对其他人更新的状态进行积极评论或点赞, 但在实际生活中却缺乏口头交流的能力。原本是为方便我们表达情感的工具, 如今却使我们变得不善于表达。

2009年, Facebook引入点赞, 不需要思考, 不需要敲字, 只要点击一个按钮就能表达“嘿, 我正关注你”的意思。微信朋友圈兴起以后, “点赞党”们更是大行其道。曾经有人在知乎上总结了“点赞党心态”的问题, 主要有三个方面:1.心地太善良。看到朋友们的新旅行或者购物来的战利品, 点一个赞表示已阅。2.维持人际关系。对于许久没有联系的人, 但又无更深入的话题可说, 通过点赞表示自己还在关注着对方。3.确实说的挺好。

希望对方的关注是人的天性,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Larry Rosen在他的《点赞的力量:我们喜欢被关注》一文中写到:每天数小时沉溺在Facebook等社交网站上的年轻人, 数次“小啜”式地与人沟通, 就像喝水一样, 虽然一小口水不能满足你, 次数多了, 饥渴仍然会得到缓解 (1) 。但是这仅仅是一种“浅层次”的情感互动, 它所带来的亲密感不能持久, 而且很少能带来实际生活中人际关系的改善。试想当你过生日的时候, 是希望收到一大堆的赞, 还是几句来自朋友真挚的祝福?与其用这种轻佻的方式进行来往, 不如在现实生活中多用实际行动表达关心。

三、手机互联网对大学生负面影响的应对措施

诚然, 如上文所述, 大学生正处于三观的重要养成期, 我们在看到手机互联网带来的诸多好处时, 对于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能忽视。因此, 要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要从个人、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共同努力。

1. 提高自身管理

首先, 从个人角度而言, 大学生作为已满18岁的成年人, 在脱离父母的教导下, 要渐渐学会合理的进行时间和目标管理。在现实生活中建立自己人际关系网, 学会和他人沟通。并且多读传统的纸质书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专注力。

江苏卫视综艺节目《最强大脑》中担任科学评审的魏坤琳, 曾经在微博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各种网瘾》的长微博, 他说许多同学在做功课时, 每隔10钟就忍不住刷微博或网页, 这样做无法保持一个记忆的广度。这种注意力的来回跳跃, 会使得信息得不到有效的处理, 导致所记忆的东西无法从短暂记忆转为长久记忆, 同时还会影响一个人的推理能力。

2. 学校进行正确引导

香港中文大学卞梦炜、梁永炽曾在2013年底针对1到30岁手机使用者进行调查, 把414位中国大陆学生作为有效样本, 研究发现, 大学生越害羞越容易有“手机瘾”。由于大学生的时间利用缺乏监管, 因此学校要组织各种活动, 提供学生之间更多的交流的平台, 丰富学生们的视野, 让他们把更多的经历都投入到学习和有意义的社会实践中去。同时开设一些心理咨询和辅导课程来帮助大学生摆脱手机瘾。

苏州大学文学院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2013年的下半学期在开展“上课前交手机”的课堂试点。教师最前排左侧有一个小盒, 同学们自觉在上课前将手机调成静音然后放入小盒内, 等到下课后再取出。许多同学都表示, 交手机渐渐变成了一种习惯, 没有了手机的诱惑, 一堂课下来几乎都能很专注, 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很多。

3. 政府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政府要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担负起教育和宣传的责任, 通过科技手段对网络信息进行实时监控, 屏蔽不良信息, 对网络上的虚假信息进行及时的辟谣和澄清, 防止恶意传播引起舆论传染。

注释

11《点赞的力量:我们喜欢被关注》——Larry Rosen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大学生与手机新媒体 篇2

关键词: 手机新媒体 大学生 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

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更新,为手机新媒体的长远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在此形势下,如何将手机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步伐,已经成为某些学者重点关注的研究课题。

一、手机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载体的相关性

(一)手机媒体的内涵

可以为信息的正常传播提供可靠的平台,即媒体。它的本质是信息收发的载体。而新媒体主要强调的是新技术影响下的媒体,对信息化技术的依赖程度非常高。作为数字化媒体,新媒体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互动性和数字化。其中,新媒体在实际应用中体现的互动性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相关学者指出:新媒体的概念不是固定的,不同时代背景影响下,它的概念会发生相应变化。即新媒体的概念具有相对性。

手机媒体主要指通过手机传播信息。这种媒体的载体主要是手机,实际应用中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关系着自身应用范围的大小。手机媒体不但结合了手机特有的功能,还是网络媒体重要的表现形式,具有网络媒体的一些基本特征。手机媒体的主要特征包括:(1)随身携带。主要因为手机媒体的体积较小,方便用户随时使用,便于随身携带;(2)信息传播的实时性。作为数字化传媒设备,手机媒体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可以实时传播信息;(3)交互性。手机新媒体的交互性强调传播信息时多渠道选择,可以单向传播,也可以多项传播。同时,用户可以随时将自己要表达的内容通过手机媒体发送到网络平台上[1]。

(二)手机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及载体的相关性

手机新媒体的传播特点明显,如多媒体性、时效性、可存储性等,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很大。但是,由于手机媒体中可能存在很多不良信息,可信度是低于传统媒体的。相对电脑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可以随身携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普及范围更广。随着时代发展,电脑网络媒体与手机媒体将会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扩大各自应用范围。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环境较为复杂,传统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具体的教学需求。同时,受到互联网影响范围的扩大,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合理科学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快了相关教育方式转变的步伐。在此形势下,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理念应运而生。主要指能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对相关教学活动提供一定辅助作用的实体。手机媒体的出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目标的实现产生了积极影响[2]。

结合目前手机媒体发展现状,可知它在未来应用中将会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参考依据,主要体现在:(1)良好的交互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2)便携性方便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正常使用;(3)整体的优越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传播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使用状况调研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概况

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使用情况,研究工作开展中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发放问卷的总数量是1600份,最终收回了1573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8.3%。。在这份问卷调查对象组成中,男生总共为820人,女生为753人,二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2.1%和47.9%。

在对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基本情况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大约有82.6%的大学生认为手机媒体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影响很大。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认为手机媒体可有可无,实际存在价值不大。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手机。同时,手机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娱乐消遣的主要工具。随着手机媒体业务能力的增强,大学生利用手机媒体获取社会生活类信息非常频繁,娱乐信息及时政信息的关注度比较高[3]。

在对大学生利用手机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大学生认为学校通过手机平台发送的信息是可有可无的,更希望学校多发送一些关系到自身、社会或者校园的信息。同时,调查活动中发现,大学生更希望学校利用手机媒体多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活动,客观反映学生对自己未来能否顺利就业的担忧。

(二)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都利用手机获取一些重要信息。但是,频繁使用手机媒体,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频繁使用手机媒体,降低了大学生的学习成绩。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点名制方式约束大学生的上课行为。但是,受到手机媒体的影响,大学生很容易对正常课堂秩序造成一定干扰。过度使用手机媒体,降低大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同时,相关研究资料表面,大学生不合理使用手机媒体,正常的生活习惯将会逐渐改变,学习效率明显降低;(2)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依赖程度逐渐加深。由于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大学生通过手机媒体获取信息资源的机会越来越多,逐渐成为大学生难以改变的生活习惯,对手机媒体的依赖程度非常高;(3)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较大影响。某些研究报告支出,长期使用手机媒体的大学生,智力方面将会出现较大问题,主要由于手机媒体在使用中会产生较大辐射,逐渐损害大学生的智力,进而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较大影响;(4)手机媒体内容的丰富性,加剧了大学生的攀比心理。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加快了智能手机的更新速度,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产生了较大影响。价格越高的手机,越容易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主要在于手机内容的丰富性,加剧了大学生手机媒体消费的攀比心理。

三、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辨证分析

手机媒体的产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可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积极影响主要有:(1)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可靠的工作思路,提供了新平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有限,教学思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手机媒体的出现很好地改变了这种发展现状。(2)它的广泛使用丰富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3)它为创新式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先进理念;(4)增强了课堂内容的实效性。消极影响主要有:(1)改变了大学生正常的生活习惯,制约了他们长期更好地发展;(2)由于手机媒体的开放程度较高,将会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3)手机媒体的信息资源丰富,拓宽了大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弱化了教育工作者的主导性[4]。

四、手机媒体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分析

(一)高校要构建手机媒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在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获取信息资源的过程中,大学生的生活及学习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高校在构建手机媒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中应该做到:(1)拓宽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机媒体平台。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需要大学教育主管者拓宽工作思路,充分了解手机媒体的优势,丰富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网页内容;(2)最大限度挖掘手机媒体的学习功能,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媒体的良好习惯;(3)加快以手机媒体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二)社会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和监管手机媒体健康有序发展

为了更好地发挥手机媒体的优势,社会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手机媒体的监管力度,保证这种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主要措施有:(1)国家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完善有关手机媒体的监督管理制度;(2)有关手机媒体的运营商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手机媒体网页内容的审查,减少网上不良信息;(3)对于社会的大众舆论,为了更好地利用手机媒体的优势,需要积极引导使用者更好地利用手机媒体,加大相关正能量的宣传力度[5]。

(三)大学生需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和手机媒体素养

作为手机媒体使用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在使用手机媒体的过程中,应该强化自己的思想意识,正确合理地利用手机媒体,为日常学习生活提供更多有效参考信息。目前很多大学生在使用手机媒体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思想意识,降低自身学习效率。因此,为了使手机媒体更好地服务自身学习生活,大学生在使用手机媒体的过程中应该做到:(1)强化自己的道德意识,在浏览网页内容的过程中主动接受更多健康内容,规范自己的行为,避免手机媒体中不良文化的影响;(2)不同类型的手机功能差异性较大,大学生在购买和使用手机的过程中,需要强化自己的消费观念,结合自己的实际需要购买性价比较高的手机。同时,大学生使用手机时应该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减少手机媒体的不利影响。

作为一种新型媒介设备,手机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将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扩大创新教育影响范围。与此同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浪费大学生的宝贵时间。因此,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手机新媒体之间相互影响的研究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戴静.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2013,(05).

[2]崔焕彩.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04).

[3]张璇.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4,(05).

[4]甘珣,肖朋.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40).

大学生手机新媒体媒介素养刍议 篇3

台湾政大传播学院媒体素养研究室将媒体素养定义为:“媒体素养指大众能解读媒体、思辨媒体、欣赏媒体, 进而利用媒体发声, 重新建立社区的媒体文化品位, 并了解公民的传播权利和责任。” (2) 我们探讨大学生的手机新媒体素养主要就是分析他们对手机新媒体的认识、利用和参与方面的素养和能力。要想对这一问题进行综合把握, 就必须首先了解手机新媒体的特点以及其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

手机新媒体的特点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手机媒体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 是名副其实的“5A”媒体 (anyone、anytime、anywhere、any information、any me-dia) , 即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可以传送或接收任何媒介表现形式的任何信息。

兼具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双重传播特点。手机既可以作为信息的接收端, 也可以成为信息的发送者。手机传播既可以实现点对点的人际传播, 也可以实现点对面的大众传播。两种传播类型交互在一起相互融合。

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手机传播速度快, 几乎可以达到与新闻事件同步。尤其是以短信或彩信形式同步传送的信息和手机报, 例如5月12日15时06分, 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不到一小时, 《湖北手机报》、《楚天都市报手机报》就迅速以快讯的形式, 向全省40余万手机报用户及时发布了权威地震资讯。 (3) 另外, 手机网站的即时更新速度, 也基本上可以与互联网相媲美, 并且影响范围也较广。根据移动互联网传播领域的“3周期传播原理”, 一条信息只要用手机上网传播给3个人, “3”在移动互联网中是无穷大的意思 (∞) , 信息能在很短时间内传遍全世界。 (4)

随时随地传播, 媒介融合集大成者。手机媒体使用便捷, 可随时随地进行信息的接收和传送。并且手机媒体是补偿性媒体, 融合了以往报纸、广播、电视甚至是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随着技术的更新和手机媒体的普及, 它必然会发展成为媒介融合的集大成者。

手机新媒体的发展, 必然会对技术较为敏感、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青年人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产生多重影响。

积极影响。手机新媒体移动通信技术和网络的结合, 让大学生接触媒介更加方便。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上网让大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接触媒介, 获取各种信息, 满足各种工具或娱乐需求, 达到随时随地尽知天下事的效果。

消极影响。手机传播的一些虚假、破坏社会稳定的信息, 容易对大学生造成一定困扰。对于这一新兴媒体, 大学生缺乏必要的一些认知、思辨能力。对新兴媒体的认知不平衡, 可能也会产生新的“知沟”。

大学生手机新媒体素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大学生手机新媒体素养现状主要就是分析他们对手机新媒体的认识、利用和参与方面的素养和能力状况。笔者在黑龙江大学手机媒体研究课堂上, 对来自不同年级的新闻传播学院和文学院的12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初步了解这些大学生对手机媒体认知、理解和使用情况。

媒体消费行为。根据问卷调查的相关统计显示, 大学生们日常媒介消费渠道比较多元, 报纸、电视、网络、杂志甚至是手机都包括其中。但是网络媒介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手机媒体只是一个补充渠道。但学生对手机新媒体都比较感兴趣。对可接受的手机媒体内容产品价格问题调查中, 50%左右的学生希望免费获取手机媒体内容产品, 而30%左右的学生可接受每月5元以下的手机媒体内容产品。

对媒体认知、理解和评估。绝大多数的学生过去听说过手机报、手机电视等手机新媒体形式, 有不超过10%的学生曾经订阅使用过手机报、手机杂志, 有40%左右的学生有意愿未来尝试和使用手机新媒体相关形式。对于“手机是否称得上是媒体”这一问题, 有70%左右的学生认为, 手机称得上是媒体。对于“制约手机媒体发展因素”这一问题, 学生们的答案非常多元化, 他们认为制约手机媒体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手机媒体消费费用高, 手机功能限制, 下载不方便, 移动网络费用太贵、水平太低, 相关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不足等方面。

参与、利用媒体的传播能力。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最少为8小时, 而最多为24小时。使用手机功能主要集中在短信、电话、音乐、照相、上网、游戏、广播、地图、辞典、看电子书等方面。学生曾经使用的手机新媒体形式, 主要包括手机报和手机杂志, 还有手机上网。

大学生手机新媒体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 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手机媒体发展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而另一个主要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对新媒体认知、理解不足, 运用不当。

不良信息充斥。手机传播相关法律和政策的空白, 以及手机载体传送发布信息的便捷性, 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利用手机载体传播各种色情、暴力、虚假和违法信息, 严重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新媒体形势下, 国内外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青少年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 用手机进行反动宣传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尤其是重大危机事件发生时, 手机很有可能成为谣言的滋生地, 这些无疑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的错误影响, 引发一些不良情绪甚至是恐慌。

新媒体媒介素养水平有待提高。从问卷调查中, 我们能够看到大学生对于手机新媒体的理解仍然处于一个较为模糊的表层状态。这固然与手机属于新兴媒体有一定的关系, 但最重要的依然是手机新媒体的接触和使用较少以及普及性通识教育缺失造成的。

新媒体信息鸿沟。信息鸿沟可以说明人们对信息传播技术在采纳和使用上存在的差距。这种差距既存在于信息技术开发领域, 也存在于应用领域。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 大学生对于手机新媒体的接触和使用能力也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

提升大学生手机新媒体媒介素养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深刻地意识到提升大学生手机新媒体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如何解决以上存在的那些问题呢?我们认为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手机媒体从业者、学校和学生四个方面形成合力。

政府相关部门加大不良信息的监管。对于手机传播的各种黄色、暴力、虚假不良信息, 我们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技术和法律手段予以监管治理, 使得手机呈现出绿色良性的文化场、思想场、舆论场效应。

手机媒体从业者加强伦理道德建设。手机媒体从业者也应发挥更大的“把关人”作用, 从信息源头上控制和引导信息的传播, 并对一些过激的、非理性的手机评论进行管理, 防止“手机暴民”的产生。

高校根据对象不同开展通识性和专业性媒介素养教育。高校对提升大学生新媒体媒介素养, 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应注意根据对象的不同, 区别对待, 对全体学生开展手机媒介通识性媒介素养教育, 然后对新闻传播专业和一些信息技术专业开展结合专业特点的专业性手机媒介素养教育。

学生。学生也应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对于新兴的媒介形态保持兼具好奇与理性的心态, 自主地提升自己的媒介认识水平和操作能力。

我们希望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和手机媒体从业者的努力, 打造绿色手机媒体, 为提升大学生手机新媒体媒介素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而高校和学生应该从我做起, 利用课程与自主能动性, 既注重手机媒介通识性媒介素养教育, 也有针对性地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专业性手机媒介素养教育, 全面提升大学生手机新媒体媒介素养水平。

摘要:现在很多人都拥有手机, 尤其是大学生, 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普及品。而另一方面, 手机不断呈现媒体化的特征, 随着相应技术的开发和使用, 手机成为不可小觑的媒介力量, 影响着媒介生态, 更影响着用户的媒介选择。面对手机新媒体, 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如何, 他们如何看待这一新兴媒体, 运用情况如何, 又呈现出哪些特点和问题, 我们试结合手机新媒体的特点以及媒介素养相关理论来进行分析, 并探讨解决措施。

关键词:手机新媒体,媒介素养,信息鸿沟

注释

1[1]IEMR:《2010年中国手机用户数量将达7.38亿》, http://www.chinanews.com.cn/it/txxw/news/2008/02-02/1154801.shtml

2[2]蔡帼芬、张开、刘笑盈主编:《媒介素养》,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第67页。

3[3]马斌:《手机报:“第五媒体”力助抗震救灾》, http://www.baoye.net/News.aspx ID=282343

诺基亚力推新媒体手机 篇4

本报综合消息 诺基亚公司日前推出多款新媒体手机和一项音乐服务,希望借助装备音乐播放器和具有强大拍照功能的手机,夺回被摩托罗拉畅销Razr系列手机抢走的市场领地。

诺基亚推出的两款手机是N95和N75,N95是一款高端拍照手机,N75则是一款配置专用音乐播放器的定位于美国消费者的轻薄手机。诺基亚还计划利用一个试听新音乐的服务推动对其手机的需求。

诺基亚说,N95是公司第一款提供地图功能(包括来自Tele Atlas的免费地图和100多个国家的GPS定位数据)和500万像素相机的手机,将在明年第一季度通过欧洲和亚洲提供商批量销售,税前价格为700美元。

诺基亚等手机厂商希望,音乐和视频下载等服务能够推动对高端手机的需求。诺基亚希望今年销售8000万部音乐手机,并表示到目前为止已经销售了1000万部N系列手机。

诺基亚还与40多个音乐行业运营商合作,开发免费Web服务Music Recommenders (http://www.musicrecommenders.com),音乐爱好者可以在这个网站上了解世界各地的新歌手和歌曲的情况。

分析师们认为,诺基亚公司试图用先进的产品和零售商店重新吸引美国的消费者。由于摩托罗拉小巧的Razr翻盖电话广受欢迎,诺基亚在美国丢失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大学生与手机新媒体 篇5

在新媒体时代,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通过互联网这一媒介获取大量的信息, 其传播速度之快, 传播内容之广都是史无前例的。而在网络传播中, 手机作为一种电子媒介正在被大学生广泛的使用。手机已经融入大学生生活, 并且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全国的各大高校中, 学生上课玩手机的情况屡见不鲜, 一些高校针对这一情况甚至采取了很多措施但都不见成效。所以我们针对大学生的手机使用情况设计了问卷调查, 希望从中了解大学生的媒介使用情况和媒介素养现状。问卷采取实际发放和网上抽样调查的方式, 发放350份, 共回收有效问卷308份, 问卷回收率88%。

二、大学生手机媒介使用现状

(一) 手机接触和使用情况

在对大学生使用情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 手机普及率已经达到98.7%, 手机这一新媒体已经快速地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使用手机时间达到3年以上的大学生大约有81.32%, 甚至有15.91%的大学生使用手机达7年以上。有36.04%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在3—4小时, 但是, 也有13.64%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9个小时以上。在对“大学生最常使用手机的哪种功能 (多选题) ”的调查中, 有80.52%的学生选择了上网, 仅次于打电话之后, 名列第二位。

(二) 对网络信息的使用和态度

手机与互联网的融合也在最大程度上给予网民方便。有69.48%的学生使用安卓系统的手机。在对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浏览哪些信息 (多选题) 的调查中, 我们发现娱乐信息以73.38%的比例位居第一位, 其次才是占54.22%的社会信息。在使用手机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有50.97%的大学生最常使用的是社交网站, 如微博、微信、QQ等, 有33.12%的大学生使用的是搜索引擎, 只有11.69%的大学生使用新闻门户网站来获取信息。

有84.82%的人会对各种媒介传递给他们的信息产生不同程度的怀疑, 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38.96%的大学生对媒介传递的信息会产生怀疑, 但却抱有无所谓的态度, 不会去辨别信息的真伪, 也有14.94%的大学生想要弄清楚信息的真伪, 但却不知道该如何核实。

(三) 手机对学习生活的影响

在“上课时大学生经常使用手机的哪种功能 (多选题) ”的调查中, 有74.68%的学生选择了上网, 38.64%的学生选择了玩游戏, 只有20.78%的人用手机来记笔记, 还有其他一些手机应用的使用也很频繁。在“您觉得手机对您学习生活的影响”的调查中, 有39.61%的大学生有时会利用学习资源但益处不大, 有12.34%的学生学习时会忍不住玩手机, 认为弊大于利, 也有一少部分学生不会利用学习资源, 感觉手机对学习无益处。

而且调查还发现, 新时代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手机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依赖, 91.24%的大学生出现过把手机拿出来又不知道干嘛的情况, 约有80%的学生出现过手机在身边而无法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情况。

(四) 网络交流平台的使用

在日常的社交平台中, 大学生使用最多的是QQ, 占56.17%;其次是微博, 占16.88%;微信也占到了14.94%。

在对微博使用情况的调查中, 由数据得出, 有80.84%的大学生拥有自己的微博账户, 其中68.51%的学生使用微博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最新资讯, 还有约40.26%的学生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微博上学生发表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纪录生活琐事, 抒发个人心情感受, 转发名言和最新娱乐信息等。微博粉丝数量以100人以下的居多, 占74.71%。而这些大学生在微博上关注的人群主要集中在同学朋友和明星名人等。

对微信使用的调查中, 88.31%的人拥有微信并用手机登录。79.87%的学生使用微信是为了联系朋友, 有29.22%的学生是为了解最新信息, 也有25.32%的学生使用微信是为了打发时间。学生主要使用微信好友圈、好友状态、图片、语音等功能。

(五) 手机更新换代速度和流量话费使用情况

通过对大学生大学期间更换手机的频率的调查, 我们发现有58.12%的大学生大学期间更换手机1—2次。而关于更换手机的原因的调查发现, 有30.19%的学生是因为手机老化而更换手机的, 有27.27%的学生是因为手机不能满足需求。有34.74%的大学生每月使用的话费在50—70元之间, 每月使用流量100兆以上的达到了85%。

三、大学生媒体行为的基本特点

(一) 使用媒介时间加长, 依赖手机媒介, 网络交流平台占据重要角色

大多数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集中在3—6个小时, 但也有一部分人会使用9个小时以上。就我们的调查数据来看, 手机作为一种日常的通讯工具已经日渐融入学生的生活当中, 青年人接触新媒体的时间大大提前, 网络对大多数初中生高中生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进入大学后, 学生的手机普及率已经由原来的69.65%提高到98.7%, 对手机媒介接触使用的普及也使得大学生逐渐融入新媒体网络的世界当中。但是媒介融合如此之快的今天, 学生并没有真正深入了解这些新兴产品的一些功能, 也并没有充分利用手机网络这样一个平台, 学生对手机的使用依然停留在表层。新媒体的发展会紧跟时代, 而学生就是社会未来的开创者, 他们对于手机的认识和使用有一个逐渐摸索的过程。调查数据显示, 在学生利用手机获取资源的过程中, 他们最常用的就是一些社交网站, 如微博、微信、QQ、人人等。相对于微博、微信、人人这些新兴的社交平台, 大学生最常使用的却是资质最老的QQ平台, 我们不禁产生质疑:为什么大学生会更加青睐QQ?就对部分同学的调查来看, 他们大都认为QQ是使用时间最长的一个交流平台。首先, QQ上的好友涉及老师、同学、亲戚等, 是人员最完整的一个软件。其次, QQ的使用者非常的广泛, 一些家长会使用QQ却不会使用微博、人人, 这也使得学生与这些人交流时只能使用QQ,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不仅如此, QQ逐渐完善的功能也使得它自身的吸引力在不断加大, 新兴的一些网络交流平台并没有在功能上给它造成特别强大的冲击。同时因为QQ上大多是自己所熟知的人, 所以对这个平台的信任感也会更高一些。

随着近年来微博的兴起, 很多的大学生也都开始使用微博这一平台。数据显示, 有六成的学生使用微博是为了了解最新资讯。这就与他们使用QQ的目的有了很大的区别, QQ上熟人居多, 主要用来与他人交流, 了解别人最近的生活状态。微博上大多数大学生的粉丝在100以下, 相较于QQ, 熟悉的人的数量会大大降低, 而大学生在微博上关注的人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明星和名人等。这样一来, 获取资讯就无疑是微博的最大特点。

(二) 媒介教育状况存在问题

调查发现, 对学生的媒介教育还是有欠缺的, 或者可以说是媒介教育跟不上新兴媒介发展的速度。我们刚开始接触电视, 并没有老师告诉我们哪些内容可以看, 哪些不可以看, 我们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当我们开始接触报纸, 学校也并没有开设一门专业的课程来教授我们如何读报;使用QQ, 使用微博微信, 这些显然也不是老师教授给我们的技能。那我们这些基本的媒介使用技能又是如何习得的呢?据数据显示, 有56.81%的学生是通过同学和朋友习得使用媒介获取信息的方法, 而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家长和老师。这也让我们看到新媒体的发展也是要依附于一定的媒介的, 这时候显然人际传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网络也只是一个平台, 在它之上的信息传递是多种媒介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父母会跟孩子一同阅读报纸, 上网和听广播的则少之又少, 大多数的新媒体的使用方法是由学生来教授给其家长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和老师就不会使用新媒体, 显然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广度还是不容我们忽视的。

同时, 学生的媒介认知能力也存在严重不足。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通过各种媒介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并不能被学生全盘接收。对于繁杂的信息, 大多数学生会将怀疑的态度, 但他们并不会去深究这个信息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或是去验证信息的真假, 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怀疑只是一个念头, 并没有以行动去核实。甚至有一小部分的学生根本就不会去考虑信息的真假这一问题, 这样一来信息没有经过排查就已经在学生的脑中形成了一种自认为正确的意识。

(三) 手机网络给大学生造成的行为障碍

大学生上课时最常使用的手机功能是上网, 有44.16%的大学生认为手机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有益的影响, 使他们能够有效利用学习资源。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如手机强迫症、依赖症等。有约90%的学生出现过把手机拿出来又不知道要干嘛的情况, 甚至有约80%的学生会因为手机在身边而无法专心做一件事, 手机已经由原来的高档耐用品转变为生活必需品。

大学生上网主要用于QQ、人人、微博、微信等交流平台的使用, 但是, 学生每天上几个小时的网就真的只是在玩QQ?或者说每天都会有那么多的人与之交流吗?通过调查得知, 很多学生上QQ, 但并不会经常与人交流, 甚至有很多人几个月都不说一句话, 但是他们会每时每刻刷新QQ空间, 掌握每个好友的最新消息, 这样一来不用交流就知道好友最近的心情、状态、行为, 这在无形中减少了人际传播,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

四、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改进措施

首先, 各大院校应多举办一些媒介素养的实践活动。校方应在实践中加强对学生媒介实践系统知识的普及, 从而提高学生媒介资源的运用能力。

其次, 利用媒介宣传媒介。多做一些公益性的宣传媒介的广告, 做到一个相对广泛的传播, 我们不仅是要让学生熟悉媒介, 更重要的是提高大众的整体媒介素养。我们不能忽视, 有约90%的学生也希望他们的父母能够了解一定的媒介知识, 这样的进步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进步。

同时, 学校也应该对上课玩手机的现象进行监管,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当代大学生摆脱手机的干扰与控制, 要在现实生活中而不是虚拟世界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生奇志, 展成.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及媒介素养教育策略[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 .

[3]王莲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3) .

[4]张男星, 王炳明.当前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报告[J].大学·研究与评价, 2008 (9) .

大学生与手机新媒体 篇6

1 新媒体的内涵与特征

新媒体,顾名思义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发展起来以后所出现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新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个性化与社群化;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等四大特征。新媒体主要是能向大众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是将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2手机对新疆财经大学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

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是最典型也是运用作为广泛的一类载体,现代社会中几乎人人都拥有一部手机,每个人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手机,尤其是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手机上的浏览器、视频播放器、微信和微博等是每天必不可少的访问软件。以新疆财经大学为例,以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100人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见图1)。

由图1可知,手机媒体在大学生中受欢迎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几乎一半的学生都会选择使用手机而非其他传统媒体。

由图2可知大学生通过手机媒体获取知识,与人交往,愉悦身心,但同时把大量时间都花费在了手机上,因此手机对于新疆财经大学的学生来说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足的一面。

2.1 积极的影响

首先,在学习方面,通过使用手机满足了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愿望。一方面手机媒体为大学生开辟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路径,使他们了解学科的最新动态,关心国家的大事,并能够随时随地很方便地获取上课所需的资料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还增强了他们探索知识的热情。另一方面,手机所带来的信息中所包含的民主、创新和自由与大学生的灵感火花相互碰撞,大量的信息不仅开阔了他们的眼界,而且挖掘了他们的创造能力,使他们从精神上和思想上都进一步得到提升。

其次,在社交方面,通过使用手机满足了学生交流和分享的愿望。手机上的微信、微博和博客等软件给大学生提供了多样的社交模式,使他们足不出户便能迅速及实地与亲人朋友甚至陌生人进行联系和交流,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同时,由于其价格不高、携带方便以及能够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使手机的出现极大地推进了大学生社会化的进度,促使大学生能更好地与社会进行交流,其社会关系也不再单一。

最后,在娱乐方面,通过使用手机满足了学生放松和休息的愿望。手机媒体集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于一体,给大学生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娱乐选择,使大学生的生活更加便捷;同时,娱乐软件充实了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使大学生的精神领域更加充实。由于新媒体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包涵的文化氛围,为他们提供了虚拟说话和表达主见的场所,在这里他们交流彼此的想法,这使他们变得更加自信和更有主见。

2.2 消极的影响

首先,对个人价值观的影响。手机媒体由于发展迅速,把关措施相对还未到位,手机网络上的一些自由空间会让大学生误解成无边界的散漫,不能树立良好的个人价值观和社会观的消极心理。对于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很可能会逐步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偏执的个体,对权威化的事物产生叛逆,促成不自信的心理体征。

其次,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手机媒体上不同信息间的交汇碰撞,会使大学生在面对多重选择时手足无措,并不自觉地沉迷在虚拟的世界中无法自拔,缩短了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时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亲情的淡漠。并在长期以往中形成作息不规律的习惯,再加上手机网络中不良信息的干扰,这些都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最后,过度依赖和时间分配不合理。手机媒体的渗入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单独思考问题的能力,由于对手机的过度使用和依赖,大学生养成了懒惰、抄袭的习惯,无论是课堂思考还是课下作业,大家都习惯于从手机上寻找答案这一“简单高效”的方法,而非自己动脑思考。另外,他们把大量的时间都花费在手机媒体上,主要是用来休闲和娱乐,甚至牺牲课堂听课时间、吃饭时间、睡觉时间来玩手机,生活由此变得一团糟,作息时间完全被打乱。

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在5分钟以下的仅有4%左右,而使用1小时以上的高达45%,几乎一半学生每天都把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手机上,这一问题正在日益严重,并且亟待解决。

3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生活方式影响的对策与建议

为降低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消极影响,使其能更好地发挥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积极作用,进一步保证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学习效果,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3.1 科技方面应开发适合学生的手机和学习软件。

手机应像外国电视一样,分为成人和学生两款,科研人员应致力于打造适合学生使用的机型,供应商在出售时也严格按照买者身份帮其推荐机型。这类学生手机内设专门的学习和益智软件,对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和使用娱乐软件次数进行设置,一旦超过设定便自动关闭或退出;同时,固定推送一些有利于学习和开阔视野的信息和软件以供学生查看和下载,这样不仅使学生真正从中获益还能避免沉溺和依赖,真正发挥新媒体的正面功能。

3.2 学校应用规范的制度和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

学校作为一个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一方面要保证学生生活学习的规范性,对于不能携带和使用手机的时间及场合要进行严格的规定,并对违反规定的学生要严厉惩罚,使他们能够真正吸取教训,形成良好的习惯。同时,要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以供学生参与,使得学生既可以从新媒体中获取足够资源,又可以把剩余的时间用到有意义的地方,并加强对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教育,使学生真正把手机看作一种工具而不是生活的全部。

3.3 大学生应提高自律意识并活在现实之中。

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应更加注重自律性,要对网络世界有自己的是非判断能力,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和控制,形成自己规范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要学会增强自我约束能力,自觉抵制外来诱惑,分清虚拟和现实世界。要时刻明白再丰富的媒介形式也都只是为人类服务的,而不能主宰人类,为所欲为,所以要使自己在网络世界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放任自流,肆意堕落,这是网络世界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生存法则。

4 结语

新媒体的到来对于每个人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其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在智能机生产的进一步成熟和有线无线网络的不断普及的情况下,既要懂得利用这一新兴技术多获取知识,了解世界,完善自身,又要保证自己不会沉迷与此,荒废时间,损害身心。这个度需要高校学生慢慢体会,合理把握,这也是将来在社会中生存所必备的技能。

摘要:本文主要从手机媒体对新疆财经大学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展开研究,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用例证法进行分析,以100名学生为样本进行抽样调查,为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和学习效果,从科技、学校、学生三个方面提出建设性的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手机媒体,大学生,生活方式,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封兴中.新媒体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影响研究[J].今传媒,2015(9).

[2]高陈明.校新媒体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36(2).

[3]秦鹏.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D].西安:西安石油大学,2014.

[4]朱妍妍.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5.

[5]周茜.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4.

大学生与手机新媒体 篇7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 以手机媒体为代表的移动通信设备在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教育领域, 研究者致力于探索如何将移动终端应用于教育中来辅助教学, 满足人们的学习需求。“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众多学者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1]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或远程教育相比, 移动学习真正打破了地域、时间限制, 让学习活动延伸到校园外, 学生不必在同一时间集中在同一地点进行学习, 而是在移动终端的帮助下, 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2]

随着技术的发展, 可用于学习的移动终端也越来越多。其中, 手机媒体作为最普及的移动互联设备, 成为人们学习、生活最必不可少的物品之一。用手机浏览新闻、查看信息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据统计, 截至2013年12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 其中, 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 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促进了手机端各类应用的发展, 成为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亮点。[3]随着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使用手机上网。可以预计, 在未来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还会持续上涨, 这为基于手机媒体的移动学习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4]

大学是国家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基地, 大学生是我国重要的人才资源。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信息大爆炸的背景下, 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为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创新能力服务, 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 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正逐渐成为变革教育教学、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 在大学生中开展基于手机媒体的移动学习既有必要性又具有现实意义。然而, 通过资料调研发现, 现阶段针对大学生的移动学习研究大都集中在移动学习理论的探讨及移动学习平台的开发方面, 对大学生在基于手机媒体的移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分析研究较少, 针对这一状况,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基于手机媒体的移动学习需求进行分析, 以期为移动学习活动的开展、移动学习平台的开发提供借鉴。

二、调查内容与实施方法

(一) 调查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 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的基本情况; (2) 大学生对基于手机媒体的移动学习课程资源的需求; (3) 大学生对基于手机媒体的移动学习行为的需求; (4) 大学生对基于手机媒体的移动学习环境的需求。

(二) 实施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研法。依据调研内容及相关规范设计调查问卷。调研的对象为东北师范大学学生, 发放调查问卷270份, 回收有效问卷256份。调查结果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统计表采用EXCEL软件进行制作与处理。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 大学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的基本情况

1.大学生手机持有情况

在调查大学生手机持有情况时, 主要从手机类型、上网情况、使用时间、携带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显示, 几乎所有大学生都拥有手机, 其中, 约有71.7%的学生使用手机时间达到3年以上, 74.8%的大学生习惯于一直随身携带手机。

2.手机上网情况

在大学生手机上网功能的调查中, 98.8%的被调查者表示手机已开通了上网功能, 能够利用手机浏览网络。说明几乎所有学生的手机已经具备了进行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进一步对近年来流行的微博的使用状况进行调查发现, 81.9%的学生开通了微博, 近50%的学生经常使用微博, 无疑, 微博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普遍的一种获取信息、沟通交流的平台。

3.大学生对手机各种功能的使用频度

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经常使用的功能按频度高低依次为:网络浏览, QQ, 时间管理, 电话, 短信, 微博, 听音乐, 用字典等。其中, 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经常使用网络浏览、QQ及时间管理功能, 49.4%的学生经常使用微博。收发电子邮件及广播是学生最不常用的手机功能, 分别有48.6%、30.4%的学生表示从来没用过。进行网络浏览、使用QQ交流等功能表明学生已经基本具备进行移动学习的技术条件。

(二) 大学生对基于手机媒体的移动学习课程资源的需求

1.课程资源类型

广义上讲, 课程资源即一切与教学有关的资源。狭义上讲, 课程资源就是教学过程中承载的教学信息, 教师或学生可以直接利用的教学或学习内容。本研究中所探讨的是狭义上的课程资源。在基于手机媒体的移动学习过程中, 课程资源作为辅助教学的信息, 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通过手机传递给学习者, 将传统模式下“教师—课程资源—学生”的信息交互方式转变为“课程资源—学生”之间的交互。可以看出, 在移动环境下, 缺少教师“二次加工”的课程资源将直接作用于学习者, 与学生产生更为紧密的联系。因此, 移动学习环境中必须要考虑学生对课程资源的需求。反过来, 从课程资源角度来分析学习者对移动学习的需求也是对“以学生为主体”现代教育理念的践行。本研究对学生期望的学习资源作了调查, 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 大学生最期望获得的课程资源依次为专业课程的辅助学习资源 (71.5%) 、自己感兴趣但学校没有的课程学习资源 (69.1%) 、外语学习资源 (59.0%) 、热门教育资讯 (53.9%) 。

2.专业课程的辅助学习资源

在对大学生期望的课程资源类型进行调查的基础上, 本研究对专业课程的辅助学习资源需求作了进一步的调查。调查发现, 学生对专业课程相关的移动学习资源基本持欢迎态度, 其中, 对复习材料表示“非常期待”的学生比例达到了77.7%, 其次是答疑信息、前沿资讯两种资源, 分别有60.0%、59.1%的人表示“非常期待”。

3.外语等级考试相关资源

在现阶段高等教育制度下, 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是衡量大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标尺, 也因此受到了大学生的重点关注。在研究大学生对外语学习资源的需求中, 笔者重点关注学生对外语等级考试相关资源的需求。问卷结合现阶段英语等级考试中的题目类型以及备考过程中的信息资源内容, 将基于手机媒体的外语学习资源划分为10个类别, 针对各种资源学生的期待度进行调查 (如表2) 。

从表2中可以看出, 绝大多数学生对外语等级考试的各项信息资源表示期待或“非常期待”。其中, 对英语听力练习 资源表示“ 非常期待 ”的人数比 例达到了68.3%, 表明绝大多数学生期望通过获取这类资源来提高自己的听力水平, 这一结果也与英语考试中听力部分难度大、需要长期练习才能获得提高有直接关系。值得注意的是, 外语小游戏的期待值是10个备选项中最低的, 有约40%的人表示期待度“一般”或“不期待”。近几年, 随着教育游戏的兴起,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提倡“寓教于乐”, 在游戏中学习新知, 但通过调查数据发现, 基于手机媒体的外语学习中教育游戏的“用武之地”还很有限, 开发英语类学习资源时, 应多关注听力练习、词汇学习、考试咨询等资源的设计。

(三) 大学生对基于手机媒体的移动学习行为的需求

在移动学习环境中, 学生的学习主要通过学生与课程资源的交互, 学生与教师及学习同伴的交互来完成。在对大学生移动学习行为的探讨中, 由于学习资源通过手机媒体进行传播的形式多种多样, 也因此产生了不同的学习行为。本研究将基于手机媒体的学习行为划分为六个类型:通过手机获得课程的相关通知信息;下载、观看教师的授课视频;通过手机听教师讲课的音频 (不需要视频) ;通过手机向教师提问并得到教师的答疑回复;通过手机与其他同学进行互动达到共享信息、协作学习的效果;通过手机获得与课程相关的辅助学习资源 (比如教师推荐一些拓展资源) 。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在表3“期望的学习行为”调查中, 高达82.0%的学生希望通过手机获得课程的相关通知信息, 而希望通过手机获得教师讲课视频和音频的学生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68.0%、42.6%, 说明学生更希望通过视频进行学习。有72.7%的学生希望能够“通过手机向教师提问并得到教师的答疑回复”, 表明学生对移动学习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有较高的需求与期望。77.0%的学生希望能够用手机获得与课程相关的辅助学习资源, 结合前文中关于学生期望获得的基于手机媒体的学习资源类型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学生更希望获得的是一些课程的辅助信息而不是完全照搬的授课内容。

(四) 大学生对基于手机媒体的移动学习环境的需求

1.硬件环境

学习的开展离不开环境的支持。尤其对于移动学习活动来说, 利用便携的移动设备来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是其区别于传统网络学习的特征之一, 可以说, 移动设备是移动学习活动开展的决定性条件。而在大学生基于手机媒体的移动学习系统中, 手机媒体构成了主要的硬件环境。在“您希望用于学习的手机具有哪些功能”的调查中, 手机速度快、能够支持多种学习软件、能够上网成为学生最期待的功能。期望值最高的是“速度快”, 达到了92.9%, 表明学生对手机的运行速度要求较高。其次, 有近90%的学生期望手机“能够支持多种学习软件”, 因为, 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活动不仅要达到传递信息资源的作用, 还要实现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等更复杂多样的活动。

2.物理环境

本研究中探讨的“物理环境”特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处的自然环境, 包括建筑物、树木、光、噪音等因素。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教学活动多发生在课堂, 因此, 对物理环境并没有特殊要求。而对于移动学习活动而言, 绝大部分学习行为的发生不是在课堂上, 而可能是在学习者生活中的任意时间与地点, 例如:回家的公交车上、游玩的公园里等。那么, 这些物理环境会对学习者移动学习的开展产生怎样的影响?本研究对此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发现, 仅有32.5%的人认为影响移动学习顺利开展的主要因素是移动学习中“对物理环境的要求高, 注意力难以集中”。可见, 大部分大学生对移动学习过程中物理环境的需求不高。

四、总结

(1)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绝大多数大学生已经基本具备开展移动学习的硬件基础及技术条件, 并且有较强烈的进行移动学习的愿望及需求。因此, 移动学习的开展具有可行性。但同时, 对大学生手机持有情况的调查表明, 由于学生手机型号、系统不一致, 无疑限制了移动学习系统中资源的格式和传输方式, 在现阶段, 要满足绝大多数学习者的需求, 使用最多的仍然是短信传输信息的方式。然而, 这种限制必将在不久的将来被彻底打破, 随着各种兼容应用的开发, 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组织方式、信息传输途径必将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完善。

(2) 大学生期望在移动学习活动中获得专业课相关的复习材料帮助自己学习, 以及对利用移动学习资源提高听力水平抱有较大期望。调查结果表明, 学生对于与考试相关的学习资源期望度最高, 希望通过移动学习提高自己的考试成绩。

(3) 大学生更倾向于形象化、生动化、互动性强的学习行为, 包括利用手机媒体下载、观看教师的授课视频, 利用手机媒体的即时通信功能实现与教师、与学习同伴之间的交流互动。

(4) 绝大多数大学生期望应用于移动学习的手机能够实现高速运行、软件兼容。学习资源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由于手机的内存、存储空间有限, 要怎样在不影响运行速度的前提下保证资源的丰富性、软件的多样性将是未来移动学习系统开发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豫钧, 鬲淑芳.移动学习——国外研究现状之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 2004, 14 (3) :12-16.

[2]何向阳, 彭凤.移动学习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7, (8) .

[3]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3/t20140305_46240.htm, 2014-3-5.

大学生与手机新媒体 篇8

当今社会, 信息已然成为价值核心。承载信息的各种媒介, 为人们提供了各种渠道融入时代脉搏。在媒介发展的趋势中, 随身性、互动性与兼容性不断得到凸显。手机, 特别是智能手机, 在这些方面的优势显著。以贵州为代表的西部地区, 迫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与外界的压力, 贵州的信息化进程日趋加速。贵州大学生是贵州培养的高素质人才, 综合素质较高, 对新事物保持较高的热情, 是许多新媒体产品的用户或潜在用户。考察贵州大学生的媒介需求及其反应在手机媒体上的使用行为情况, 有助于了解贵州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进一步认识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生活各方面产生的影响。

本研究立足的研究对象是贵州大学生, 即在贵州高校就读的大学生群体, 在外省读大学的贵州籍学生, 不在研究对象范围之列。贵州大学生的手机媒体使用行为, 是本研究关注的焦点。本研究着重关注大学生的手机使用行为及手机的媒介功能对大学生需求的满足。

二、“使用与满足”的理论内涵

“使用与满足”研究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 是传播学中以受众行为为导向的研究。理论基于这样的认识, 即受众成员的媒介接触活是一种满足个人基本需求的活动, 这些需求的产生与受众的性格、兴趣、环境与社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传播学家E·卡茨将受众对特定媒体的接触可以概括为“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链式反应。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视角, 研究贵州大学生如何认知手机媒体, 具体使用情况, 满足需求的程度, 手机媒体对贵州大学生的思维与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形成是否存在影响等, 将加深我们对大学生群体及其媒介使用情况的了解, 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三、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的使用与满足研究问卷调查分析

2011年8月—2011年9月, 研究者通过网络与纸质问卷两种形式, 对贵州数所高校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 回收有效问卷213份。

1、人口学变量概况

样本涉及学校包括贵州师范学院、贵州大学、贵阳学院、贵阳医学院、贵州财经学院、铜仁学院等, 多所贵州本科院校。年级以大二学生为主体, 占样本总量的76.19, 大一7.14%, 大三14.29%, 大四2.38%。专业方面, 以文科学生为主, 汉语言文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学的学生占主体, 理工科、医学等非文科学生占34%。其中男生126人, 占总体样本比例59%;女生87人, 占总体样本比例41%。贵州籍学生126名, 外省学生87名。月生活费比例300元及以下者占7.14%, 301-700元者占47.62%, 701-1000元者占38.1%, 1000元以上者占7.14%。月生活费比例分布情况说明, 贵州籍大学生可供支配的生活费收入以301-700元者占主体。701-1000元者紧随其后, 相对贫困的和相对富裕的学生所占比例相近均为7.14%。从月生活费中分配多少金额用于手机, 侧面体现了手机媒体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手机媒体使用情况报告

问卷对贵州大学生的手机使用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92.86%的学生都在使用手机, “从未使用”的选项没有人选择, 而“曾使用, 现在不用”的比例占7.14%。追问选择该选项的学生, 回答“手机遗失”和“觉得限制自由”的各占一半, 而“手机没用”或“浪费钱”选项则没有人选择。再追问他们将来的使用意愿, 多数人回答“会使用”或“不确定”, 没有人明确表示反对使用手机。从问卷中反映出贵州大学生的手机接触率几乎达100%, 可见手机媒体在贵州大学生中的普及率非常高。

累计使用手机的时间反映了贵州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的黏性和熟悉程度。经调查表明:使用时间小于一年者占5%, 一到两年25%, 两到三年者17.5%, 三到四年者17.5%, 而使用时间超过四年者达35%。

综合相关因素发现, 大一新生并非手机使用年限最短的群体, 除去现在没有使用手机的学生, 累计手机使用年限小于一年者人数很少, 有大二也有大四的学生, 却没有大一新生。说明上大学并不一定是使用手机的起点, 年级因素对手机的使用时间影响有限。而经济情况则较显著地影响了学生的手机使用年限与手机费支出。数据显示, 选择“曾使用, 现在不用手机”的学生中, 生活费分布情况为300元以下与301-500元。而累积手机使用时间为一年以下者的生活费均为301-500元, 相对偏低。

“每月手机费用支出”数据显示, 12.5%的学生手机费支出为“30元以下”, 60%的学生的手机费支出为“30-50元”, 27.5%的学生手机费支出为“51-100元”。其中, 手机费支出选择“30元以下”者中, 有60%的学生月生活费支出为301-700元, 20%的学生月生活费支出为300元以下, 还有20%者生活费为“701-1000元”。从总体上看, 每月可供支配费用较少。而手机费支出为每月51-100元者中, 有27%的学生月生活费为701-1000, 18%的学生月生活费大于1000, 55%的学生月生活费为301-700。通过比较得出, 手机费支出较多的学生群体, 月可供支配的生活费也较多, 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另外, 月手机费支出“30-50元”为占据主体的选项, 在这部分样本中, 0.04%月生活费300及以下的学生选择, 42%的学生月生活费支出301-700元, 50%的学生月生活费为701-1000元, 以及0.04%的学生月生活费为1000以上。数据证明, “30-50元”的手机费支出基本能够满足各种经济条件的学生群体的需求。在后期的访谈中发现, 移动、联通、电信等运营商都针对高校学生设置了专门的手机资费套餐以及专网活动, 以移动“动感地带”品牌为例, 18-48元的资费套餐加校园V网, 基本上能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电话、短信以及少量的网络流量需求, 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这也就将大学生的手机费支出基本控制在30-50元的范围内。

3、手机的媒介运用与认知度

短信、电话是所有手机媒体都具备的最基本通讯功能。除去基本功能之外的应用更能体现出大学生的手机使用个性。数据表明, 手机QQ, 浏览网页, 图铃下载, 网络游戏是贵州大学生最常用的手机功能, 占比70%;继而是视音频播放功能, 占15%;助理软件与拍照功能各占5%;单机游戏与其他功能各占2.5%。这一数据也与日常经验相吻合, 许多学生甚至在上课期间都保持手机QQ在线。视音频播放也是较热门的应用, 鉴于学生网络数据流量有限, 此处的视音频播放多为通过电脑下载至手机上的非在线视音频应用, 类似于MP4功能。

在专项针对手机上网的调查发现, 95%的学生开通了手机上网功能, 2.5%的学生表示不清楚是否开通, 还有2.5%的学生表示未开通手机上网功能。对未开通和不知道是否开通的学生进行追问, 均表示将来准备开通手机上网功能。在开通了手机上网功能沟通和个人展示三大需求。

手机网络运用的研发是基于PC平台的延伸, 调查数据显示, 手机上网与电脑上网相比, 优势主要体现在手机本身的特性, 自由灵活、不限制活动, 另外, 能够实时关注和更新信息的吸引力也比较大。而手机上网主要的缺陷在于网络兼容度较差, 屏幕小, 流量受限, 输入慢及系统速度慢等。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 一是学生手机本身的档次、功能限制, 二是运营商的流量套餐资费价格与服务局限, 三是相关网站、在线软件针对手机用户的上网体验的技术跟进不足。

追问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定位, 40%的学生认为手机仅是一种通讯工具, 12.5%的学生把手机理解为个人信息综合平台, 47.5%的学生认为两者兼有。早期的手机仅具有通讯工具的作用, 随着手机媒体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应用与可能性, 使得手机正在朝个人信息综合平台与通讯工具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有40%的学生只将手机的定位局限于通讯工具上这一结果, 一方面说明还有较多学生的信息平台需求尚未被激发;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还是有相当多的学生对新技术带来的可能性反应较为淡漠, 既有使用习惯会影响人们接受新事物;第三, 新技术带来的可能性也需要更多的费用支持, 大学生受经济能力制约, 会认真考虑这种投入所带来的满足是否值得。

4、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情感体验

手机作为一种高度渗入用户生活的媒介, 会影响受众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体验。数据显示, 87.5%的学生认为拥有手机在保持自己与亲友的密切联系方面帮助很大。10%的学生认为有一定帮助, 仅有2.5%的学生认为作用有限。可见, 手机已然成为大学生与亲友之间情感维系的重要桥梁。学生使用手机的目的排序分别为:亲友之间联络感情, 打发时间, 学习需要, 工作需要及其他。打发时间成为位列第二的选项, 可见许多学生对现有的闲散生活状态感到不满, 但又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 手机成为了填充无聊时光的重要工具。

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体现在一些生活习惯上。35%的学生表示晚上睡觉有时候会关机, 27.5%的学生表示睡觉从不关机, 同时, 关机睡觉的学生也占25%, 12.5%的学生表示他们常常关机。从总体上看, 选择不关机或少关机的学生占多数。换言之, 他们在睡觉时, 也对手机存有期待。如果发现没带手机, 60%的学生表示有点牵挂, 但也无关紧要;22.5%的学生感觉不安, 如果方便就去拿, 或找他人借用;12.5%的学生会极度坐立不安, 一定要拿到手机;也有5%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没带反而更好。数据证明, 多数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维持在理性而有节制的程度上。

在信息获取和媒介时间分配上, 47.5%的学生表示他们主要获取信息的媒体是电脑, 手机紧随其后37.5%, 而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中, 电视10%, 书籍5%, 广播、报纸的作用被极度边缘化, 几乎没有人选择。而在每天使用时间最长的媒体的问题中, 手机占绝对优势, 占比70%, 电脑占25%, 书籍、电视各占2.5%, 其他媒体则比例甚低。可以看出, 手机媒体在保持受众粘性方面优势突出, 手机信息的传播, 能迅速得到受众的反馈。

5、手机本身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手机媒体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而手机终端的选择, 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用户对这一系统的使用体验。调查数据显示, 尽管智能手机是发展趋势所向, 但实际情况是62.5%的学生依然使用的是非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的所占比为35%, 还有2.5%的学生不知道智能与非智能手机的区分。这也体现了贵州的基本信息化水平。选择手机的依据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性能, 占比67.5%, 随后是价格因素20%, 品牌因素7.5%, 外观考虑2.5%以及其他因素2.5%。可以看到, 在性能和价格两大重要因素的权衡下, 多数学生选择了性能。可见, 为更优良的性能多花钱, 对多数大学生来说是值得的。而体现夸示性消费的品牌和外观因素则占比较低, 37.5%的学生认为具备炫耀功能, 10%表示不确定。拥有如i Phone一类高级手机的大学生毕竟是少数, 而这类手机在设计之初就强调了与众不同的夸示外观和效果。数据结果表明, 半数以上的大学生没有意识到或者不承认手机档次对于标示身份和个人品

贵州大学生在贵州接受教育, 毕业后将有较多人留在贵州就业。他们是中高等级劳动者的主要补充力量, 是特征鲜明, 具有可塑性和发展性的手机用户。样本数据证明, 贵州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接触率和用户黏性非常高, 两项数据证明手机媒体具备满足大学生群体基本需求的能力。按照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观点, 需求的产生来自于社会条件与个人特征的双重影响。贵州大学生具备许多共同的特征, 如年龄集中在18-23周岁之间, 精力充沛, 追求个性, 相对独立又渴望交流, 面对的社会环境也是相似的。在这样的条件下, 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需求。需求的产生需要具体的媒介接触行为来解决, 此时, 媒介接触的可能性与既有媒介印象将会对接触行为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结合前期的调查和后期的访谈证明, 手机的随身、灵活与便捷, 使之成为最具接触优势的媒体;在基本通讯功能之外, 手机日益丰富和完善的用户体验, 也使其成为大学生仅次于电脑的信息获取渠道。手机是学生最贴身的媒体, 它是学生与外界实时保持联系的一枚按钮。在访谈中, 许多学生表示, 手机通讯录是自己最珍视的资源, 关注度甚至超过手机本身。手机能带来随时保持联系的可能性与安全感。同时, 许多学生表达了对手机的一些非基本功能的青睐。如基于手机上网的各项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网页浏览, 手机QQ、社交网络等, 已经成为除电话、短信之外的主流运用了。读图时代诞生的年轻人对报纸等纸质媒介的热衷程度远低于声画并茂的电子媒介, 并且在学校住宿舍的条件下, 学生可接触的大众媒体有限, 且成本高。所以, 电脑和手机就成为两大主要媒介。在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上, 手机遥遥领先, “有求必应”的手机是接触成本最低的媒介, 有效占据了大学生大多数时间;而它在信息获取的有效性和丰富体验上手机则比不上电脑, 毕竟, 手机媒体的综合性运用还在不断开发和跟进的过程中。许多学生表示, 在不方便用电脑上网的情况下, 手机上网是重要的补充形式。

访谈中, 许多学生表示手机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但绝不是全部生活。个别学生对手机或电脑的成瘾症状, 并不能成为所有大学生手机媒体行为的代表。过度担忧大学生会因为把玩手机而迷失自我, 放弃学习, 是一种不信任的表现。但同时也要看到, 多数学生还是有不当的手机使用习惯。利用手机来打发所谓的无聊时光, 上课玩手机, 甚至利用手机作弊等行为, 则是需要得到引导和纠正的。

调查发现, 贵州大学生群体使用的手机终端差别较大, 多数学生使用的还是非智能手机。迫于有限的生活费压力和尚未被完全激发的需求, 多数学生对手机等电子媒体的依赖程度有限, 思想也不像标榜的那样前卫, 手机媒体的使用行为还是保持在理性、适当的范畴中。同时, 我们要看到手机媒体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可能性是无限的, 正在不断迎合热爱新事物, 充满好奇心的大学生的需求。手机媒体兼具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特征。频繁使用手机, 使大学生习惯于不同传播角色之间的转换, 锻炼了学生的信息传受技能。借助网络, 使手机成为学生独立表达观点, 及时互动沟通, 实时更新信息的平台。手机媒体正在不断改变着大学生的交流行为、思维能力乃至生活方式。

摘要:本文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视角, 调查基于贵州大学生群体需要而产生的手机媒体使用行为, 并分析原因, 加深对大学生群体及其媒介使用情况的了解, 并探讨对策。

关键词: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需求,使用行为

参考文献

大学生与手机新媒体 篇9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依赖;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14-01

一、引言

随着新时期背景下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手机作为通讯与上网冲浪的终端工具,以其便捷性、实时性和多功能性的特点,吸引着当代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并对大学生的思想、生活以及学习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手机软件更新速度快、游戏类型多、上网便捷,手机已然成为大学生消遣时间的必备工具,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现象便由此而生并日趋严重。因此,对新时期当代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现象成因和解决对策进行探析已成为当今一个值得注意和思考的问题。

二、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现状

(一)”手机依赖”于社交。

此类手机依赖主要表现为大多数同学集中于QQ、微信、微博、人人、陌陌等网上社交网站或者软件的消遣中,试图在虚拟的社交朋友圈中交友与互动,在消遣的同时掌握朋友的相关动态,发布自己的动态,从而获得一种被人关注的满足感,弥补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社交的不足与空虚。

(二)”手机依赖”于游戏。

此类手机依赖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中为了打发学生自认为无聊的课程时间,在手机游戏中消磨时间,放松心情,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娱乐和心理上的满足。

(三)”手机依赖”于网络。

此类手机依赖主要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中集中于网络小说、新闻实事、时政热点,从而满足自己在课堂上的其他兴趣爱好,试图在一定的程度上以自己的爱好打发无聊的课堂时间。

(四)”手机依赖”于学习。

此类手机依赖主要表现为在老师提出问题时,不动脑或者少动脑寻求捷径,在网上搜索答案 “完成问题”,从而隐藏自己对知识尚未掌握的事实,达到一种表面上的“自欺满足”。

三、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原因分析

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现象原因:

(一)客观方面。

1.社会环境影响。随着当今信息化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手机已然成为当今大多数人手中离不开的工具,作为当代的90后大学生,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信息时代的产物伴随着他们成长,他们的学习、生活无不置身于快餐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影响之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对手机的过度依赖。

2.课堂教师授课乏味。当今高校的教育体制有待完善,课堂教学方式较为古板,很多教师只是进行理论灌输传授,缺乏师生互动和交流,同时缺少实践环节,教师醍醐灌顶的教学方式满足不了新时期当代90后学生的要求与学习欲望,并且高校教师对课堂纪律要求较低,对学生玩耍手机的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加放肆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而使学生课堂玩耍手机日趋猖狂。

3.互联网资源的诱惑性。当代大学生面对五花八门的网上信息,手机作为网上冲浪的便捷式终端,成为了他们网上冲浪的最好工具。校园生活的局限性和社会信息的匮乏性,使得互联网资源对当代大学生散发着巨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因此当代一部分大学生利用手机网络查看自己想要了解的新闻或者政治时事,寻求校园当中看不到、听不到、见不到的消息,从而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

(二)主观方面。

1.大学生自控能力差。由于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其心智尚未成熟,总想寻求刺激好玩的东西来满足自己为未泯的童心。因此在大学自由环境中,他们会放任自己,在玩耍和学习中取舍不当。即使他们知道课堂是用来学习知识、认真听讲的神圣地方,但是由于思维定式和习惯的养成,缺乏对自己理性的控制和管束,从而导致课堂手机依赖现象得不到控制和根除。

2.满足网络社交的欲望。随着当今网络的普及,网络交友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能够降低面对面交友的紧张情绪,能够谈而不避、说无不讳,对于性格孤僻内向、不善表达的学生来说,网络社交已经成为了生活当中必不少的一部分。并且,网络交友好似“精神鸦片”,只要有话想说,随时可聊,于是网络社交占据课堂手机依赖原因的一大半。

3.缓解学习压力。随着当前日益紧张的就业、考学压力,大学生不得不仅仅需要掌握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扩充自己各方面的知识,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学生们迫切需要一种适合他们的方式来休闲放松,因此,他们面对课堂中高度集中的大脑运转课堂玩耍手机便成为他们的首选方式。

四、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解决对策探析

(一)思想上,加强三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大学生在大学时期的主要思想尚未成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在形成的初级阶段。江泽民同志在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曾经指出:“加强理论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科学理论的基础,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因此,必须对大学生的三观进行教育和引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让他们从思想上对课堂手机依赖现象积极思考,培养大学生课堂上正确使用手机的理念。

(二)课堂上,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加强教学机制改革。当今高校的教育体制有待完善,课堂教学方式较为古板,很多教师只是按照课本知识进行灌输,因此有必要对教学机制进行改革,并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在正常教学行课的基础上增强教学语言的灵活性和趣动性,设置趣味教学活动,增强课堂的实践性和互动性,从而形成一套别具灵动思想的趣味教学体系,摒弃传统课堂的乏味教学,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打消学生手机依赖的欲望。

(三)生活上,对学生进行心理培训和心理疏导。大多数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症是由于他们自控能力差、较大的网络社交的欲望、学习压力过大等心理问题造成的,因此需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疏导。运用心理培训和心理疏导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增强自己的自控能力,用转移注意力等方法控制自己对手机的依赖;引导大学生加强与人的面对面交流沟通,减少对网络交友的依赖;对于因学习压力过大而手机依赖的学生可以调整心态,适当放松,运用运动疗法缓解自己的压力;对于另外一些对手机过于依赖的学生可以在合适的时间让其在脱离手机的状态下找寻下往日平静而和谐的生活,必要时对他们单独心理疏导,从而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四)学习上,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困难问题进行辅导,使他们的学习问题变成学习优点,使之产生一种成功感;建立良好的新型平等、民主、协调、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生心中充满对教师和知识的崇敬和尊重,自然不会在课堂上以玩耍手机的方式来亵渎可贵的知识;将学生的兴趣与灵活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学习动力与学习竞赛相结合,以“两结合”的手段,激发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竞争压力中用知识充实自己,从而产生动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谷大海.手机对大学生课堂学习影响的研究[J].大学教育,2013(7),130-131。

[2]张健.大学生课堂手机控现象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2),24-25。

[3]李滢彤.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现象的思考[J]. 中国-东盟博览,2012(9),96-97。

大学生与手机新媒体 篇10

我们说随着手机的普及, 手机逐渐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移动通信设备。它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截至2009年2月18日发布的报告显示, 我国目前手机用户已达6.4亿, 到2010年, 中国手机用户数量将增长到7.38亿。②随着相应技术的开发和使用, 手机当之无愧地成为新媒体时代不可小觑的一支力量, 影响着媒介生态、更影响媒介选择。我们尝试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对新媒体时代的语境特征进行分析, 并寻找其与手机媒体的契合点, 从而进一步探讨手机媒体内容形态的发展态势。

一、新媒体时代的语境特征

我们探讨新媒体时代的语境特征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考量, 一个方面就是新媒体时代的新兴技术语境, 另一个方面就是当下的社会传播语境。

1. 新兴技术语境——3G

我们说新媒体是与计算机信息处理相关的技术相契合的, 与之相关的技术较为丰富。而当下最具有新生活力的技术就是3G (the 3rd Generation)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它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3G服务能够同时传送声音 (通话) 及数据信息 (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等) 。代表特征是提供高速数据业务。

A.3G特点

3G与2G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 它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线漫游, 并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 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同时也要考虑与已有第二代系统的良好兼容性。为了提供这种服务, 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 也就是说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384kbps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③

总的来说, 3G具有宽带化、视频化、体验式的特点。带宽提升, 大家可以下载容量更大的内容, 也为视频的畅通传输提供有力保障。另外, 3G构建的互动服务, 也为用户提供丰富、多元的人性化、个性化体验。

B.3G对各种媒体影响

2009年1月7日14时30分, 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3张第三代移动通信 (3G) 牌照, 此举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3G时代。

而3G应用, 也如一声惊雷同时震撼着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国广播网伍钢曾说过, 3G是青山挡不住, 毕竟东流去。而面对3G, 很多媒体是喜忧参半。有这样的声音认为, 3G对传统媒体可能是一种灾难, 对传统媒体内容商的生存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有人认为秉承开放心态, 调整生产、传播以及销售流程, 3G也可能是传统媒体新的发展机遇。无论怎样, 更多的业界和学界人士, 都看好手机媒体作为3G应用最热的业务之一。

2. 当下社会传播语境——碎片化

“碎片化”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个形象性的说法。所谓“碎片化”, 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有研究表明, 当一个社会的人均收入在1000~3000美元时, 这个社会便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 而这个过渡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的“碎片化”: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从精神家园到信用体系, 从话语方式到消费模式——瓦解了, 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④

A.受众媒介消费的时间、空间、内容、渠道、方式都产生巨大变化

媒介消费时间方面, 原有大块儿、完整的消费时段被打碎, 取而代之的是碎片式的时段。媒介消费的空间方面, 原来的固定化场所媒介消费转变为移动化的空间。原来的“沙发土豆”现象, 可能将一去不复返。媒介消费内容方面更加丰富和多元, 娱乐化内容的消费比重逐渐上升, 有赶超信息化内容之势。并且内容获取渠道也更为丰富、多元, 不集中于某一个或某一种媒体。受众的各种需求, 可能需要不同的媒介渠道来合力满足。而另外一个方面, 就是受众的地位在发生巨大变化, 他们强烈要求参与互动, 作用于信息的生产制作流程。

B.媒介融合发展——“模糊效应”与“捆绑效应”

不同媒介为了网罗尽可能多的受众群体, 展开了传播手段的融合、媒介形态的融合甚至是组织的融合、资金融合, 这就使得媒介的边缘呈现出越来越模糊的“模糊效应”, 以及媒介形态的“捆绑效应”。正如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 就曾提出过“报纸杂志化、杂志网络化、网络移动化、移动电视化”的提法。这无疑是当下媒介边缘呈现“模糊效应”的明证。

而另一个方面, 我们会发现很多媒体也都具有“捆绑效应”。而手机媒体在这个方面尤为突出。我们可以在手机上获取到手机报、手机杂志、手机小说、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电影、甚至浏览手机网站。可能我们会不禁得出这样一系列的推论, 手机终端+报纸=手机报;手机终端+杂志=手机杂志;手机终端+小说=手机小说;手机终端+电视=手机电视;手机终端+广播=手机广播, 以此类推得出手机终端+?=手机?的结论。我们说以上这些推论无论正确与否, 都起码说明一个问题就是确实存在着一种媒介形态捆绑产生新媒介形态的现象。但我们要意识到, 新的媒介形态并不应该只是二者的简单叠加, 而应该遵循终端的传播规律和相对应受众需求, 进行一种由渠道、形式而引发的内容革命、传播革命和营销革命。

3. 新媒体时代语境与手机媒体 (“弥合缝隙”媒体) 相契合

从以上的表述, 我们不难发现新媒体时代的新兴技术语境3G, 无疑会给手机媒体的发展带来福音, 加速其发展速率。而碎片化的社会传播语境实际上也与手机媒体具有较高的契合点。

碎片化使得受众分众化、传者群落分化, 手机的贴身性、便捷性、互动性使其能够网罗一部分受众群体, 分得一块媒介消费蛋糕。但更重要的是手机媒体自身优势, 可以有效弥合变化后的受众媒介消费条件。

我们说手机媒体是名副其实的“5A”媒体 (anyone、anytime、anywhere、any information、any media) , 即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可以传送或接受任何媒介表现形式的任何信息。由此, 使得手机媒体成为一种“弥合缝隙”的媒体, 可以弥合无论是时间、空间、内容、渠道、还是传受主体之间的缝隙。

怎么理解这一“弥合缝隙”的媒体呢?手机媒体的移动性、随时随地传播的特点, 使得手机可以在碎片式的时段——尤其是一些闲暇时段、移动进行时段进行填充、满足需求、创造价值。空间的缝隙, 主要就是固定化和移动化的缝隙, 贴身便携有效的解决了这一地点转换问题。内容的缝隙, 主要可以通过手机媒介探索“捆绑效应”产生的各种新兴媒介形态来进行满足和补充。手机媒体是一种融合性的媒体, 它是个人通讯、无线互联网络 (移动通讯技术) 与多元化大众传播内容的总和。随着技术的完善和普及, 尤其是3G的到来, 手机媒体对于各种不同层次内容的提供将呈现跨越性发展。传受主体之间的缝隙, 主要指的是原来传受主体的地位角色有较为明确的界定和限制, 而手机媒体的互动性以及个人媒体的发展趋势会弥合这种缝隙, 呈现出“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状态。

二、新媒体时代语境下手机媒体内容形态发展态势

由上可知, 新媒体时代的新兴技术语境给予手机媒体技术的保障, 而碎片化的社会传播语境给予手机媒体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而手机媒体与新兴技术语境的天然联系, 以及其弥合缝隙的能力, 都奠定了手机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大跨步发展的坚实基础。那么, 在新媒体时代语境推动下, 手机媒体内容形态呈现何种态势呢?

手机媒体应用已经是3G应用最热的业务之一, 据CN-NIC发布的《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显示, 手机报、手机阅读、手机视频、手机电视等媒体性应用增长率牢牢占据热门前列, 普及率分别为39%、27%、16%、4%。同时, 3G技术让用户能更流畅地享受高速下载音乐、在线听广播等乐趣, 技术的突飞猛进也让丰富多样的媒介产品已经成为现实。

手机媒体作为3G时代新媒体, 集中了以往纸质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的优点, 并兼具无线网络媒体传输的随时、随地、随身的新特征。中国目前有约7亿手机用户, 不管是全部引进到3G, 还是留在2G, 都有很大的市场空间。随着手机报、WAP网站等手机媒体的开通,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市场角逐已初见端倪。

从应用上看, 手机应用日益丰富, 已经成为大众获取资讯和娱乐、发表自己意见的重要方式;用手机看新闻、听音乐、读小说、看电视、线上交友、即时通信、泡社区发帖……手机开始扮演传播信息、文化娱乐、社交等多种新角色。⑤

具体而言, 手机媒体内容形态呈现出“更高”、“更快”、“更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态势。

1. 更高——离线或在线低数据传播提升为在线、高数据传播

主要是指由于3G技术的影响, 根本解决了带宽问题。这使得以往手机媒体离线或在线低数据传播可以向在线、高数据传播提升。

这将使得手机报未来传输容量的扩容和内容真正实现多媒体化成为可能。可以以更佳的、丰富的、多元的、即时的方式进行表现, 例如融入视频报道、语音播报、手机报用户互动报料等等。手机电视的收视效果也会更加流畅、传输速率更加快速。另外, 手机音乐的下载也会更为便捷, 甚至可以实现整曲的MP3下载。而在3G的推动力下, 手机媒体的无线网络化发展也将成为一个新的热点。手机WAP网站一方面可以培育和满足一些新的人群需求, 另外也将会分离一部分互联网受众群。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截至2009年2月18日发布的报告显示, 我国目前手机用户已达6.4亿, 手机上网用户达1.2亿, 较2007年增长率达133%。⑥

另外, 手机网站不但可以利用互联网的海量资源, 同时具备操作简单、方便携带等特点。但手机网站却需要立足于自身终端条件, 确定“容量广泛但非海量, 追求相关、贴近用户”的目标。

2. 更快——及时传播提升为实时传播

由于3G技术的应用, 手机媒体内容可以实现由及时传播提升为实时传播, 真正意义上的手机直播成为可能。以往手机介入的直播往往是作为媒介辅助工具的身份, 比如说在大哥大1G时代, 北京电视台曾在长城利用大哥大进行了一次连线报道。而到了2G时代, 2004年3月初, 中国手机娱乐门户——空中网“手机直播”第76届奥斯卡颁奖典礼。这是国内第一次用手机进行大型活动实时报道。⑦由于技术限制, 主要表现形式仍以文字和图片为主。而到了3G时代, 我们可以利用视频通话等功能进行直播报道。荆楚网总编辑阎思甜就曾谈到, 他们曾利用TD-SCDMA手机对航天英雄聂海胜进行手机直播报道尝试。

3. 更人性化和个性化

新媒体时代语境下, 手机媒体内容形态表现出更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弱互动性媒体向强互动性媒体转型

由于技术的推动, 用户的互动将更为便利, 且使用更为主动。各种类型的定制服务将大行其道。包括高数据传输、实用信息提供 (如天气) 和手机搜索。

B.衍生出新型信息来源和成品形式

更加调动个人用户的信息提供热情、并为信息有效传播提供平台。以往我们的用户, 可以利用手机记录突发的新闻事件。如2005年伦敦地铁爆炸事件和2009年成都公交车自燃事件, 都可以用手机来记录, 但我们发现它必须再借助其他媒介进行广泛传播。而如今手机无线网络化发展无疑会为手机记录、手机传播提供一个平台, 从而衍生出新型的信息来源。

C.大众化媒体向手机自媒体发展

手机视频通话虽然是手机通讯服务的一个提升, 但却会产生巨大的媒介效应。对促进手机自媒体的发展——手机播客、博客、拍客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手机媒体仍应克服相关制约因素

虽然, 我们说手机媒体的内容形态将有较为良好的发展态势, 但我们也必须保持一颗冷静的心态。我们要看到, 仍有很多因素制约手机媒体的长足发展。我们期冀3G手机终端的普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技术进一步普及推广和提升、资费的下调、更加整合性的生产、运营、营销链条 (将内容运营商、运营商、上下游供应商和服务商、还有带有传播意图的个人内容传播者网罗在一起) 。只有解决以上问题, 新媒体时代的手机媒体才能真正成为“弥合缝隙”的媒体, 加速各种各样手机媒介形式的良性、健康发展。

注释

1[1]新媒体时代, 百度名词解释, http://baike.baidu.com/view/1299105.htm

2[2]《IEMR:2010年中国手机用户数量将达7.38亿》, http://www.chinanews.com.cn/it/txxw/news/2008/02-02/1154801.shtml

3[3]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 P239

4[4]喻国明:《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 《媒介方法》2006年第5期

5[5]《3G加速手机媒体发展终端问题制约其发展》, 来源:人民网, http://www.chinanews.com.cn/it/it-sdpl/news/2009/07-09/1767874.shtml

6[6]栾慧:《2009年中国移动电子商务营收规模将达到5500万元》, 来源:艾瑞咨询, http://research.cnnic.cn/html/1249452641d1099.html

上一篇:专业化培养下一篇:走进小学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