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使用手机好处

2024-07-08

大学生使用手机好处(通用11篇)

大学生使用手机好处 篇1

中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好处

1. 手机作为高科技产物,确实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生活上的方便,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及时与家长联系,也可以向老师汇报学习等。

2. 与以前同学多交流,可以保持原有的友谊;与现在同学多交流,可以增进友谊,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以用手机进行讨论。

3. 一些手机的拍摄功能,可以随时拍下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

4. 里面的闹钟装置,可以随时使用.5. 通话记录功能,手机不像家里的电话一样不在家的时候别人打电话来不知道,在手机里是有记录的。方便查阅。

6. 手机的本身小儿玲珑,占很小的面积可以随身携带。

7. 当学生外出游玩或在其他地方遇到危险时可以及时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

教育应当是开放的,是塑造人才的,学校是树人的,而不是过多的追求一些细枝末节。学校没有权力不让学生带手机。

8. 手机是一种便利、快捷的交通工具。它的普及是必然的。

9. 给学生配用手机,方便了家长与孩子的联系,沟通了两代人之间的感情。

10.有些学生贪玩,经常出去玩,有了手机,家长可以很方便了解到孩子在干什么,万一孩子遇到什么难事可以很快与家长取得联系,以免家长担心。

11.,疑难问题也可及时找老师请教,在学校遇到困难也可跟老师反映。

大学生使用手机好处 篇2

一、研究设计

(一)调查时间

2016年4月20日至28日。

(二)调查方法

本调查随机对天津农学院不同专业的大三、大四学生(男113人,女27人)发放问卷140份,回收137份。经过对回收问卷进行有效性判断,剔除作答不完整的,以及利用智能手机仅使用10秒以下(包括接发邮件、上网,看时间等)的问卷,除此之外,也不包括仅把智能手机当做一个音乐播放器的问卷,最后实际统计出有效问卷为133份。

(三)调查项目

主要包括智能手机的使用时间;使用的应用程序和时间;姿势:站位(步行和静止)、座位、卧位(仰卧、俯卧和侧卧);使用场所;手机亮度调整方式及桌面亮度感(暗、较暗、合适、较亮和亮)评价等。

二、结果与分析

(一)使用时间

表1是智能手机每日使用的时间(分)和每日连续使用时间(分)的调查结果。由表1看出,大学生每天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最长为789分钟,平均值为138分钟,中值为107分钟;但每天连续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最长为180分钟,其平均值为10.4分钟,中值为5分钟。

(二)使用的应用程序

图1显示了大学生按降序排列每天使用应用程序的平均时间。其中,上网、游戏、QQ和微博的使用时间占全天使用时间80%以上,需要说明的是,图中上网时间表示的是除了上QQ和微博之外使用其他应用程序所用时间,主要包括上网看新闻、网上购物等所用时间。由图1还可以看出,中值排列前三位分别为上QQ、上网和上微博,但智能手机仅作为电话使用的中值却已接近零。这就说明随着智能手机应用的多元化,有超过一半的人使用智能手机不单单是仅作为电话使用。

(三)使用姿势

图2显示了智能手机使用姿势的分布频率情况。站位包括行走和静止两种姿势,卧位包括仰卧、俯卧和侧卧三种姿势。其中,座位使用智能手机频率占47.1%,站位使用智能手机的频率最小,占21.6%;而步行和仰卧使用智能手机的频率相等,占使用姿势总量的8%。

(四)智能手机亮度的调整方式和亮度感评价

从参与统计的130名大学生看出,智能手机屏幕的亮度自动调整和手动调整几乎各占一半,自动调整为67人,手动调整为63人。而手动调整中几乎不调整、有时调整和经常调整分别为34人、24人和5人,除此之外,还有3人没有作答。图3表示的是智能手机亮度感评价结果。由图3看出,46%的大学生认为智能手机的亮度感合适,6%的大学生认为智能手机的亮度感较暗,4.5%的人认为智能手机的亮度感较亮,而认为较亮的人数比认为较暗的人数多11.2%。从采访的对象还可以看出,智能手机调整方式中经常调整的大学生对手机的亮度感评价较低,这可能是由于使用者为了延长电池的寿命而把智能手机屏幕的亮度调整到可视距离之内的缘故。

(五)使用场所

图4显示了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场所的分布情况。由图4看出,大学生在阳面寝室使用智能手机的频率最高,占37.9%;其次为在学校,占20.3%;大学生在阴面寝室使用智能手机的频率和公交车内使用智能手机的频率相匹敌,占11.85%左右;阳面寝室座位使用智能手机的频率和在学校座位使用智能手机的频率也相当,占16.4%左右。

(六)大学生在寝室使用智能手机的可视距离

图5显示了不同姿势的36名大学生在寝室使用智能手机可视距离的检测结果。由图5看出,座位使用智能手机的平均可视距离最远,为32.1cm;其次是站位,可视距离为30.2cm;俯卧位使用智能手机的平均可视距离最近,为21.6cm;侧卧和仰卧可视距离分别为23.7cm和25.3cm。

三、启示与对策

(一)学生的手机使用时间出现偏多现象

从统计数据可知,现天津农学院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智能手机138分钟,约2小时,其中最大使用时间789分钟,约13小时。据此计算,除了吃饭和睡觉,该类学生其他时间都用在了手机上。不可否认,智能手机的普及化、大众化,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包括社会整个全体的手机使用时间都会增多,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1]作为高校一方,如果一味地限制学生使用手机的频率或者时间,不是明智之举,正确的方式是主动迎接手机使用时间的变化,改变自我教书育人的方式。[2]具体的措施是可以建立学校课堂手机客户端,建立起学校、授课教师与学生的即时互动。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教学互动环节,利用课堂手机客户端来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师生教学互动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长时间使用手机这一现象,学校组织开发各种APP客户端软件。除此之外,针对学生大部分时间都与手机打交道这一现象,学校可以建立或开发更多的手机功能,促进学校内各种社团、学生会或学生团体间的线上交流,并组织开展线下活动。总之,随着智能手机使用时间的增多,高校的教育方式也应发生变化。

(二)除正常上网外,学生使用手机游戏时间所占比例最大

一直让学校教育者和家长们比较头痛的一件事在这份调查中也有反映:学生使用手机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娱乐游戏上。[3]从高校教育的角度来说,这是不利于学生的身心素质和能力水平提升的。但是,随着手游的不断普及和多样化,学生花在游戏娱乐上的时间还会更多,相对而言,花在学习上或户外活动上的时间会减少,而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将会是全国高校教育者普遍面临的问题。小玩怡情,多玩不益。[4]在看待学生玩游戏这件事上,高校教育者和家长们应该首先树立正确观念:合理合适的时间玩一下游戏,可以放松大脑,释放压力,另外有一些游戏还能起到益智和促进同学间相互交流的目的。其次,积极地培养学生其他更有益身心的兴趣爱好也是很重要的,高校可以开展更多形式多样的阳光运动,吸引学生放下手机,走向户外、操场。或者组织一些利用手机参与的有益义的活动,让学生在手机的使用上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有意义有价值的活动中,进而达到帮助学生远离手机游戏的目的。相信随着学生自我身心的成熟,对游戏的过分热情也会渐渐消减,最终达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荆玉君,段丽君.大学生智能手机脱瘾新探[J].药学教育,2015,31(01):45-48.

[2]周珂.论智能手机视频拍摄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运动,2015(109):89-90.

[3]李伟轩.连续使用一小时智能手机对大学生视力影响的实验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11):131-132.

大学生使用手机情况调查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使用手机 意义

一、引言

近几年来,手机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人们更换手机也越来越频繁。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无线网络的发展,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智能手机,智能机也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智能手机的功能非常全面,它除手机固有的打电话和发短信等功能之外,还可以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查股票,查天气等。现在在大马路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在等车的人拿着手机看视频,或者刷新闻。智能手机已经完全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大学生是一个使用智能手机非常广泛的群体,几乎每个大学生都至少持有一部智能手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手机,在校园中出现了许多“低头族”。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社交,了解信息,俨然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的问卷调查主要是针对在校的大学生,了解大学生对于使用智能手机的态度。

二、研究目的

智能机功能全面,涉及生活各方面,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无聊时,可以用手机打打游戏,看看电影;在学习时,可以上网搜集资料,做做练习;行走在路上,你会发现很多低头一族,他们低着头看手机;上课的时候我们也会看见很多人在玩手机。对此,我们可以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平时使用手机的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来丰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本研究预期达到的目的:一方面,了解大学生的手机使用情况,向他们提出建议;另一方面,为广大商家提供商机,商家可以根据大学生的手机使用情况,制作适合大学生这个群体的APP。

项目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问卷调查与网络调查的方法。

三、研究方案

(一)采用投票的方式,少数服从多数,最终确定选题——“关于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使情况的调查报告”。通过上网搜索资料,整合出最切合实际的问卷,并多次整理,归纳,以备分析。

(二)分发调查问卷,进行随机调查。在学校内和网上同时发放问卷,进行随机调查,确保随机调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保证各个学院和各个年级男女人数相差不大。我们还到手机商店进行实地调查。

(三)整理调查问卷,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得出结论。收回调查问卷,按选项统计人数,制成表格,用软件得出最后的数据,制作成图标,分析并得出结论。

(四)撰写调查报告,总结本次调查。按分工完成调查报告,将得出的数据、图表、结论放进调查报告当中,并插入调查背景、研究等一系列过程,最终审核。

四、實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被调查对象都至少有一部智能机。手机可以满足大学生上微博,刷朋友圈,看视频,听音乐,看电子书,玩游戏等多种需求。现在的4G网络非常快,而且现在的校园网络非常发达,同学们可以在校园任何地点联上校园网,而不必担心手机流量使用超额的问题。在深度访谈中我们还了解到有不少大学生认为用手机交流基本可以代替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的沟通与活动,通过手机可以认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在各方面再发展、再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青年人正处于对信息和知识的渴求的黄金阶段,他们渴望得到最新的新闻和娱乐资讯,渴望了解交往活动圈子里朋友们的最新动态并与之产生互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78%的大学生会选择通过手机获得最新的信息,手机作为第五媒体以其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的特点在一些重大、敏感的社会问题上的信息传递往往能够抢先于传统媒介,牢牢抓住了受众的眼球。我们也在调查中发现82%的被调查者在利用手机上网时会最先使用它的社交网络和聊天功能,这表明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人际交往工具。

学生使用手机的危害 篇4

一、学生佩带手机的原因

学生佩带手机究其根本原因无外乎有以下几种:一是某种程度上为了方便家长和学生之间的联系;二是部分学生追求时尚,攀比成风;三是个别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把兴趣转移到利用手机来玩游戏,发短信等.二、学生使用手机的危害

1.影响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随着手机的普及与功能的增强,利用手机作弊现象日益增多.此外,学生打手机说谎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有的学生还以短信方式捉弄老师同学等.无论是作弊,说谎还是发虚假短信都是不诚信的表现,对自己良好品质的形成极其有害。.2,手机短信的不良信息危害学生心理健康

处于心理生理发育发展重要时期的初中生很容易被不良信息吸引误入歧途.此外,青少年使用手机还容易产生攀比心理,影响了青少年心理健康.3.扰乱课堂纪律

课堂上经常会有手机铃声响起,学生发短信,交头接耳地交流各自收到的有趣信息,打乱课堂秩序,影响学生学习.4、手机辐射影响学生身体健康

手机长期的辐射对学生的身体发育也不利.伦敦大学研究人类脑神经及细胞的盖尔教授撰文指出,让正常的白鼠连续接受4小时频率范围与手机辐射近似的无线电波辐射后,白鼠的脑细胞,DNA结构均有被破坏的迹象.有研究表明,孩子在使用手机时,大脑中吸收的辐射比成年人要高出50%.兰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梁宣梅说,现在有很多青少年都在使用手机,以为这对身体没多大影响.其实,青少年的免疫系统比成人要脆弱,所以更容易受辐射影响.事实证明,手机辐射会对青少年脑部神经造成损害,引起头痛,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而频繁玩手机游戏也有可能使孩子耳聋,达到85分贝就有可能损害听力.5、引发安全问题

中学生使用手机教育 篇5

---德育案例

xx中学初X级部 x x

一、学生基本情况

郑某,女,初二(10)班学生,成绩中等,住读。该生从开学时成绩急剧下滑,上课经常走神,并且从班干部的值日报告中就反应出她上课玩手机。经了解,该生经常使用手机,不管上课还是下课,甚至宿舍教官都反应她晚上玩手机到深夜,使用手机和网友聊天。

二、原因分析

经过向其周围同学了解和与家长联系后,对其情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该生父母住在西乡,自己做酒店生意,对她疏于管理,周末也没时间陪她。所以,该生周末就在家上网,在网上认识了校外的一位高中男生,现在正与他进入了谈情说爱的阶段,苦于在校不能使用电脑,只有不断的使用手机。针对中学生使用手机现象在班级内做调查分析如下:

中学生使用手机,利在于可以方便联系。到了高级中学,不少同学都需要住宿,一周才可以回家一次,思家之情不言而喻,而手机在此时便起到稳定学生情绪,父母担心之虑。一个电话,一条短信,都带着浓浓的亲情,传递到亲人的手中,是关切与安心;当你出门在外,有朋友或家人忽然有急事想了解你在何处、在做什么,此时手机又是一种很快捷又方便的联系工具;外出旅行或办事,坐在火车或大巴士上,闲来无聊,听听手机上下载的音乐,玩玩游戏,的确手机又是一种不错的消遣工具。

从使用手机的现状来看,我们总结出中学生使用手机有利的方面:

①与以前同学多交流,可以保持原有的友谊;与现在同学多交流,可以增进友谊,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以用手机进行讨论。②一些手机的拍摄功能,可以随时拍下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

③里面的闹钟装置,可以随时使用.④通话记录功能,手机不像家里的电话一样不在家的时候别人打电话来不知道,在手机里是有记录的。方便查阅。⑤手机的本身小儿玲珑,占很小的面积可以随身携带。

⑥当学生外出游玩或在其他地方遇到危险时可以及时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

⑦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及时与家长联系,也可以向老师汇报学习等。

使用手机有弊的方面:

①短信聊天,影响休息,贻误学业。多数家长反映,孩子用手机谈论学习的内容少,用于同学之间联系或发短信的多。②不良信息,玷污心灵。据了解,北京市一所中学曾做过一个调查:在学生发送接受的手机短信息中,70%是与正常学习和生活无关的信息,10%以上是黄色短信息,部分学生甚至把相互转发“黄段子”当作时尚。

③助长学生攀比成风。每到课余时间或放学以后,一些学生就会围在一起,相互“切磋”手的款式和功能。校园里的手机越来越多,档次也越来越高,对那些没有手机的学生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在攀比之风的影响下,有些学生开始盲目追逐,因为手机更新换代十分迅速,外形、功能都日新月异,学生会炫耀自己的家境,父母地位。这样会让学生把父母当成靠山,不思进取。

④额外增加父母负担。学生购买手机的资金全部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父母,另外,还有每月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的话费也需要家长掏腰包。以一年计算,家长花在孩子手机上的费用至少要500元。对于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家庭来说,给孩子买手机等于是给家长增添了新的负担。

⑤手机为考试作弊提供了条件。用手机舞弊是公开的秘密了,而且一条信息可以发给好几个同学,作弊的范围很广。

⑥影响校园治安。手机是贵重物品,若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会发生偷盗现象。在一些发达国家,学校的管理者比我们更早地遇到了这一问题,手机所带来的恶劣影响也更为突出,已经引发了中学生的犯罪,有手机的中学生也成为一些犯罪分子欺骗和抢劫的对象。

⑦使用手机会妨碍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上课时有的同学手机

未关机,突然来电话,影响全体同学听课。会给整个教室带来不愉快的情绪。

⑧手机对人有辐射。许多广告只说手机有多少多少先进功能,却从未提对人体伤害。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黄金阶段,如果因为手机而对身体伤害,岂不追悔莫及。

综合起来的意见是:有利有弊,但弊大于利。

三、辅导方法与过程

手机滥用的“病症”在孩子,“病根”在父母。要使孩子真正戒除手机的使用,家庭教育更重要。现在很多家长根本没有意识到手机给小孩带来的危害,认为小孩住读给她一手机可以便于沟通,特别是下午放学来接小孩时好找到人,仅此而已。对此我采用以下方法来对该生进行辅导:

1、个别会谈

在了解了该生的情况后,我经常找其进行谈心,询问她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渐渐的,她对我敞开了心扉。从交谈中得知,自己平常在校朋友很少,感觉特别孤独,父母在物质上都是从不吝啬的满足她,但却总是没有时间来听她谈心事,经常觉得自己被忽略。另外,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她,看到有些高年级的学生有男女交朋友的现象,她也跃跃欲试,在网上认识了这位网友之后,就和他没日没夜的聊天,从此就离不开手机了。针对这一现象,我又和她分析使用手机乱交友的弊端,几次之后,她也能认识到长期沉溺手机聊天的危害。

2、与家长取得联系,指导家庭教育

要更好地帮助该生彻底的摆脱手机,家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首先要让家长知道,学校是严禁带手机进入学校的,给手机给小孩就是触犯了校规,其次,小孩感到精神上的孤单,与家长长期忙于生意,忽略了与小孩情感上的交流是密不可分的。在与家长联系几次之后,家长表示愿意配合帮助自己的孩子,按照要求多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不仅从物质上,还要从心理上关心子女。基于这些原因,要求家长做到以下几点:

①建立平等、信任的家庭关系,尊重孩子,让孩子获得一种认同感。

有的孩子成绩不理想,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后回到家总是免不了一顿责罚。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获得认同。于是很多孩子便选

择其他方式来肯定自己,譬如与其他人诉说,对待孩子不理想的成绩,家长选择用“鼓励、支持、信任”的态度,会让孩子更加认同自己,从而更加自觉的要求自己。

②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及时帮助孩子解决内心的困惑。由于家长忙于生意,常年不与孩子在一起,但要想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就不能因距离而疏远了沟通。经常用固定电话,尽可能的和孩子多沟通多接触,应是这些父母的必修课。此外,还可以借助其他信息源来了解孩子的现况。譬如常常和孩子老师沟通,从老师那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

③联合其他同学和任课教师

班级中有个学生与该女生比较要好,她也经常帮助老师对其进行劝说,同龄人比较聊得来,说服效果也较好。另外,其他任课教师在得知情况之后,也在课堂上和课余时间对该生加以关注,从各个方面关心该生,让她感受到别人对她的关心。④转移注意力

在这期间,多鼓励其参加各种活动,如演讲比赛、歌唱大赛等,让她的课余生活更加充实,以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四、辅导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该生情况有所好转,能够遵守学校的纪律,不带手机进校园,成绩也明显提高,也能积极参加学校活动。通过与父母沟通,其家庭教育也有明显改善。

五、反思

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现状与对策 篇6

一、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现状

从本次调查来看, 大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近100%, 有20%左右的同学还拥有两部或两部以上手机, 智能手机在在学生中普及率也高达90%以上。除了手机拥有率和智能手机拥有率“双高”以外, 学生使用手机还呈现出如下特点:

1.课堂内外, 学生均对手机高度依赖。

从上述数据来看, 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每天生活的重要部分, 有90%以上的同学每天使用手机2小时以上, 甚至有26%的会使用4小时以上, 这部分同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对手机的依赖, 生活中如果缺少手机就会感觉手足无措。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 在上课时能够严格要求自己, 从来不使用手机的只占21%, 这部分同学自我要求严格;经常会使用手机的同学占24%, 这部分同学几乎上课必玩手机;超过半数同学受到老师讲课的精彩程度、个人对课程的喜好等因素影响, 会偶尔使用手机。

2.认识高度不够, 漠视课堂使用手机存在的危害。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 有近2/3的同学对课堂使用手机这种现象持无所谓的态度, 漠视课堂纪律、秩序的现象如此之高, 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课堂使用手机是违反纪律的行为, 会给别人正常学习带来干扰。

3.在调查中还发现, 有部分同学使用手机考试作弊;也有部分同学反映部分任课教师没有明确要求学生课堂不能使用手机, 态度模糊;有更多的同学表示已经对目前课堂使用手机的情况习以为常。

通过调查发现, 课堂上使用手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而且很多学生甚至部分老师没有及时认识到这一行为的危害性。现在我们不能完全断定上课使用手机一定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但从现实来看, 学生使用手机的频率越高, 往往其学生成绩也越差。所以, 及时认识到这一行为的危害性, 并采取相应对策已经势在必行。

二、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对策

从上述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现象相当普遍, 而且这种现象不是存在了一天两天, 对于学生学习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凸显。笔者认为, 应该从以下6个方面入手, 慢慢改变目前的局面, 把课堂还给学生, 不再让学生成为手机的奴隶。

(一) 学生本人方面

1. 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因素很多, 有社会、家庭、学生自身因素等等, 其中, 学生自身因素是核心因素。提高学习兴趣一方面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让学生热爱所学专业, 愿意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要完善在校期间的考核与激励、评价机制。

2. 提高自我约束和相互监督能力。

大学生自身必须积极行动起来, 不断提高自律意识, 增强自控力。认清手机的负面作用, 自觉地抵制诱惑, 培养“慎独”品质和独立思考、鉴别是非能力。特别是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先进, 携带越来越方便, 隐蔽性越来越强, 这就更需要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除此之外, 还应充分发挥同学之间的相互监督作用, 相互能够及时给与提醒。

(二) 学校方面

1. 规范课堂秩序, 严格管理制度。

学校为保证课堂质量, 可从制度上约束大学生课堂上手机的使用。同时, 为尽可能地避免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管理部门可采取硬性要求与倡议相结合的原则, 要求任课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不良现象予以制止, 通过各类学生组织开展“课堂不使用手机”等倡议, 譬如开展“手机休息室”、“人机分离”等活动。

2. 改革教学模式, 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例如课堂上教师授课内容精彩丰富, 吸引力强, 使得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听课质量提升, 把注意力从手机转移到知识学习上。

3. 丰富学生的文体活动, 让学生在现实人际交流中获得愉悦和肯定。

学校应注重开展以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 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 吸引大学生广泛参与其中, 感受大学生活, 在寓教于乐中强化大学生人文素养、道德意识。学校还可以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 开展一些针对性强的活动, 例如, 设立关手机日、文明使用手机论坛等。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文化、体育、科技等活动, 将学生的人际交流由手机的虚拟交流回归为面对面的交流, 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愉悦, 从而逐渐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三) 任课教师方面

1. 以身作则, 做好示范。

任课老师要从自身做起, 上课关闭手机, 这样既可以给学生榜样和示范作用, 也可以在学生违反规定时严肃处理, 并且能够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2. 认真教书, 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知识的时效性。

很多学生反映, 自己之所以不认真听课上课玩手机, 是因为老师讲课方式不够精彩、讲课内容过于陈旧。这当然是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借口, 但是不可否认, 老师讲课的方式方法、讲课内容的精彩程度和学生是否愿意听课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任课老师要充分了解现在年轻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 用大学生愿意接受、能够理解的方式去给学生讲课, 用精彩的讲课内容打动学生、丰富的知识吸引学生, 让学生乐于上课、愿意学习, 感受到听课愉悦和幸福, 学生就会自然放弃课堂玩手机。

3. 认真育人, 对于课堂上使用手机现象及时制止, 合理引导。

事实证明, 学生对课堂是否使用手机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态度。同一个班级, 在不同老师的课堂里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在老师要求严格的课堂里极少有人使用手机, 在老师要求不严格的课堂里, 学生会试探性地使用手机, 发现老师不管后会肆无忌惮地使用。作为任课老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 要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四) 辅导员方面

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手机道德”教育, 积极倡导健康使用手机的理念, 是出于当代大学生特定成长背景的需要, 也是满足大学生自我需求的需要。要学生认识到作为大学生应诚实守信, 树立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上课使用手机是对老师劳动的不尊重, 是对课堂纪律的扰乱, 更是不文明的行为;过度使用手机还会对人体产生一些危害性影响。教育学生走出手机使用误区, 让手机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成才。

(五) 家长方面

1. 适度控制大学生的消费。

家长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 无论社会怎样发展, 科技怎样发达, 大学生最主要的任务仍旧是学习, 而手机是为学习、生活服务的, 千万不能反过来成为学习的绊脚石。因此, 无论家庭经济条件如何, 家长都要根据大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给其购买功能适宜的手机, 办理合适的手机业务, 万不可无节制地满足子女对手机及手机业务的消费, 更不能主动给其频频更换更“潮”的手机。

2. 加强沟通和交流。

作为大学生的父母, 往往认为只要给孩子提供学费、生活费就可以, 对于孩子的其他问题却很少沟通交流。大学生虽然在生理年龄上已经是成年人, 但并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世界观、人生观, 仍需要父母的指导。父母应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情感沟通和交流, 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善于发现并妥善引导他们解决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障碍。通过沟通交流, 消除孩子的孤独感, 让孩子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便不会从虚拟的手机世界寻找感情的空缺, 过多地依赖手机。

(六) 技术方面

学校可以分时段、分区域实行信号屏蔽, 在上课时间段、在教室屏蔽掉手机信号, 手机信号一旦屏蔽, 手机的很多功能就无法使用, 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手机的吸引力。设置手机集中存放设施, 上课期间手机统一集中存放, 保证手机安全, 同时还可以在集中存放设施里增加充电等功能。充分利用手机有益于教学、学习的功能, 开发相应学习软件, 让手机成为学习的工具。

手机是时代不断进步和人类文明的产物, 它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提高了沟通效率, 但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特别是对于自制力较弱的大学生群体。作为学校和老师, 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 让手机回归工具本质, 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 不要让手机变成游戏机, 更不要让手机成为大学生消磨时光的工具。

参考文献

[1]李颖, 沈阳, 金鑫.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科技文汇, 2011, (11) :207-208.

[2]刘金荣.高校学生课堂手机上网行为矫正对策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 2012, (11) :85-87.

学生使用手机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篇7

关键词:手机 危害 管理 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家庭条件的改善,手机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带手机走进校园。据调查,城镇中学约80%的中学生已经拥有手机了,农村也有约50%的中学生拥有手机。那么学生用手机一般都做什么?调查统计:与家长联系占38.55%,玩游戏8.99%,上网8.36%,闲聊44.1%。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 虽然它方便了家长与学生的联系, 但却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学校的管理。

那么,学生使用手机有哪些危害呢?我认为有如下几点。

1、影响健康 手机辐射会对中学生

的脑部神经造成不可逆伤害,配有手机的中学生的理解力、反应力、记忆力将会明显下降。同时,手机还会使听觉受损、睡眠质量下降、免疫功能失调。事实证明,手机辐射会对青少年脑部神经造成损害,引起头痛,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而频繁玩手机游戏也有可能使孩子耳聋,达到85分贝就有可能损害听力。

2、影响学习 以前,学生需要翻越学校围墙才能到网吧上网。而现在,随着手机GPRS的强大功能的开通,学生可以直接在教室里或寝室里随时通过手机进行QQ聊天、网页浏览和拨打不良声讯台。如果用手机进行空中下载,20元人民币就可以大约下载50本(每本500页)流量的小说;如果进行QQ聊天的话,20元人民币按现在的标准可以包70M的流量。说得简单一点,每天从早到晚再到深夜无时无刻都进行QQ聊天也用不完。如此一来,学生们看小说、聊天都要加班加点,哪里还有精力和时间顾及课本上那些枯燥无味的说教呢?

3、毒害心灵 大部分学生使用手机

不是为了和父母加强联系、向父母报告学习成绩,而是为了谈恋爱。每当老师查寝后,有的学生就用手机和恋爱对象打电话聊天,或用手机QQ发肉麻短信和裸体彩信,有的寝室甚至用手机集体看黄色电影,获得一种不正常的视听快感,许多学生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4、败坏考风 一些学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玩手机上,一到考试就一筹莫展,除高考之外,大大小小的考试基本上都靠手机作弊,蒙混过关。近年来各类考试学生用手机作弊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2004年高考在湖北潜江,石首,南漳都发生了利用手机舞弊的事。随着手机的普及与功能的增强,利用手机作弊现象日益增多,而且做得越来越巧妙,如将耳机绑在袖子里,考试时将手靠近耳机佯装思考,实质在听通过手机传来的答案。女生则更方便了,有的干脆將耳机戴在耳朵上再用长发遮住,监考老师很难发现 。考风败坏,学生能作弊获得较高分数,自然学习就更不努力了。

5、滋生事端 在一些学生看来,手机就是他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容易造成相互攀比的现象。由于手机属贵重物品,是学生的心爱之物,势必要花费掉许多精力和时间来保管,但还是容易被别人偷走,校园丢失手机的现象频频发生,造成了不少的损失和麻烦。再说,学生们年轻气盛,受不了半点委屈,一旦发生小矛盾,会很快通过手机纠集社会青年前来打架闹事。同时,经常接触电源充电,可能会引发触电事故和学校电线线路故障。有的学生由于电话过多,为了交上话费,平时只好省吃俭用或者以学校要交资料费为由向父母要钱,甚至出去敲诈、偷抢。还有少数学生因用手机与学校外面广泛联系而被拐骗出走。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曾经采用了很多办法,如没收手机,砸手机,请家长协助教育等,虽然收到一定效果,但并没有彻底杜绝,而且容易遭到个别学生及家长的不理解。反思之余,我顿然醒悟:不可能不让学生不接触手机,但这种接触需要引导,要像大禹治水那样。一味禁堵,不如有效疏导,引导帮助学生正确使用手机。

首先,每年新学期开学我都会向学生宣传使用手机的危害。利用班会,黑板报、宣传栏等有效阵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用报刊、网络上报道的,生活周围的活生生事例来教育学生,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危害,形成一个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的良好氛围。并且在教室门上贴着十分醒目的警示语:严禁学生在教室使用手机。

其次,争取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让家长也知道学生带手机的危害,让家长协助管理学生手中的手机。学生每次放假返校后将手机一律上交,由我登记编号统一保管,每周定时发给学生打电话给家长汇报学习生活情况。平时有特殊情况也可单独申请使用。走读生的手机虽然不用上交,但要告诉家长进行有效管控,如限制话费,必要时查看通话记录及时发现问题等。平时多注意观察学生上课的表现,看是否有上课时精神状态差,经常打瞌睡的现象,如果有,则应注意查看他否在休息时间用手机。

第三,及时发现并处理违规使用手机的学生。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将自己的手机主动上交,可能会有少数学生不会上交,留着偷偷地用。那怎样把不听话而偷偷使用手机的学生楸出来呢?这就需要班主任平时多留心注意观察学生的一些细微变化。如上课打瞌睡,考试成绩下降,下课后经常回教室很迟等。然后从这样几方面去了解情况,直接打电话给学生家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询问学生是否带了手机。也可以把学生带到办公室,要他把自己的QQ登在办公室的电脑上,查看他的QQ空间,看看是否在在校期间经常在发表说说、更新微博,是否经常去别人的空间去踩一下或者顶一下等。有了充足的证据之后,他也只有乖乖地把手机交出来了。而且根据他手机里的记录还可以把其他学生使用手机的痕迹也找出来。对于被查出使用手机的学生要按照事先制定好的班纪班规严肃处理,教育其他学生要主动地上交手机。达到惩一儆百的效果。

大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篇8

调查报告

2011级物流管理普专班

何爱中组

2013年5月13日

大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问卷

一.内容(目的,对象,内容,方式,时间)

二.调查结果

三.调查体会

四.附录

二十一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科技成果,逐渐的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尤其是作为大学生,更是科技产品的前沿使用者,他们的使用习惯,越来越受到商家的密切关注。了解大学生的使用习惯,消费理念,等其他方面,是我们这次调查的主要目的,并对生产者和商家提供一些建议。

一.调查目的:

掌握大学生对手机使用状况的看法和一些关于手机使用存在的问题。二.调查对象及其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新疆教育学院职业教育分院2011级物流管理普专班全体学生;

一般情况:这部分人大多数都是年轻人,对手机的各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和使用经验;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发放问卷的普查方式,并当场回收的形式,总共发放问卷30份,收回30份。回收率100%; 四.调查时间:

2013年5月12日-------2013年5月13日; 五.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了大学生对手机的一些看法和建议,问卷向学生提出了12个问题(见调查表)六.调查结果:

本组就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1.大学生90%使用的是触屏手机,只有一小部分的人使用直板或翻盖;

2.对于手机的品牌来说,进口与国产几乎各占半壁江山,分别为53%和47%;

3对于手机的大小尺寸,4.0-----4.5的使用者占77%;

4.手机使用的网络来说,移动占87%联通占3%电信占10%;

5.对于大学生一月的话费使用情况,一般集中在50元至100元之间;

6.因为是大学生,所以,大多数的人都是选择动感地带网聊套餐18~~~~38不等;

7.对于大学生对自己手机的电池的待电量的满意程度来说,17%的人感觉满意,57%的人感觉不满意,26%的人感觉满意;

8.而对于自己手机的整体情况来说,7%的人满意,30%的人不满意,63%的人还可以;

9.对于大学生多长时间换一次手机,大多数人会在一年或一年半之内换手机;

10.手机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除了能通信和发短信的基本功能外,大家还希望手机能有哪些功能呢?大家希望手机能有免费视频通话的功能,免费看电影的功能,可以导航,发邮件,玩大型网络游戏,有较高的像素等等;

11.对于手机的系统来说,都是主流的系统,安卓和塞班,但是使用安卓的比较多一点;

12.对于大学生来说,如果有机会换一部手机的话,他们选择的是待电量强,反应速度快,功能多,质量好,比如,苹果,小米,三星......七.存在的问题:

1.调查的总量较小, 2.调查的总量性别比列不均衡, 3..时间比较仓促等其他问题,所以代表性不具有说服性.八.建议及对策

1.扩大调查人数和性别比列,合理规划时间.九.调查体会

中学生使用手机调查问卷 篇9

由于当今社会手机十分普遍,然而它的利与弊已是很难讲清的了,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回答问卷内容,请在相应答案处打“√”。谢谢大家的参与。

1.你的性别: □ 男

□ 女□ 14—15□ 没有

□ 1000—2000元□ 2000元以上

□ 自己打工所得 □ 其他

□ 4小时以上 □拒绝回答

□ 随便 □ 无所谓 □ 看情况

□ 16—17

2.你的年龄: □ 12—13□ 有

3.你是否拥有手机? 4.你可以接受的手机价格是: □ 1000元以下

5.你购买手机的经济来源是: □ 父母长辈所给□ 自己打工加上父母给的□ 1—2小时□ 支持□ 应该□ 会

6.你一天有多少时间在使用手机:

□ 3—4小时□ 不支持 □ 不应该 □ 不会

7.你的家人是否支持你带手机? 8.你觉得学校应该禁止中学带手机吗?9.如果你的学校不让带手机,你会带吗? 10.你大多用手机干什么?(可多选)

□ 打电话□ 发短信□ 听音乐、看视频□ 玩游戏□ 上网□与父母、朋友联系□其他11.你购买手机的目的是(可多选)□ 与父母、朋友联系

□ 与异性交朋友

□ 看到周围的人都有,所以买了□ 纯属为了娱乐12.你觉得带手机可以帮助提到你的成绩还是影响你的学习? □ 帮助学习

□ 影响学习

大学生使用手机好处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智能手机;调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已经取代了传统手机成为市场的主流,它们就像微型电脑一样,网络化、大众化、普及化。智能手机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信工具,它使信息的传递变得方便,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快捷。

1.调查对象与方法

此次调查对象是四川省南充市川北医学院大一至大四四个年级不同系别的学生,分别在每个年级随机选择15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以自行设计的问卷《在校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状况及成瘾现象调查》为调查工具。问卷共设计21个问题,包括2个多选,17个单选、以及2道开放性问答。600名学生独立完成问卷,并有效回收575份,回收率达95.83%,符合统计学标准。统计用SPSS 17?0软件整理分析,进行描述性统计。

2.调查内容与数据

2.1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在有效回收的575份问卷中,男生220人,女生355人。他们之中使用小米智能机的占总人数的26.43%,使用魅族智能机的占23.13%,使用苹果智能机的占20.17%,使用华为智能机的占17.22%,剩下少数人使用三星、酷派、中兴等品牌的智能机。

2.2学生选购智能机的考虑因素

被调查的575人在选购智能机时会考虑价格因素,同时80%以上的人会依次从手机外形、电池寿命、手机品牌、手机内存及功能的顺序来选择自己心仪的手机。

2.3学生对于智能机的使用情况

调查发现,21.39%的学生一天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少于3小时,57.74%的学生一天要使用3到5小时手机,20.87%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5小时。

由此看出,大学生大部分手机使用时间都花在了娱乐和社交方面,进一步调查发现,90.96%的学生喜欢用QQ、微信等方式进行沟通联系。

2.4智能机对学生的影响

在被问到哪些场合自己手机使用时间最长时,50.61%的学生选择的是在课堂及讲座时,而31.82%的学生选择的是在车上或路上,8.87%的学生选择的是在普通聚会上,剩下的学生选择的是其余场合。

由表2看出,部分学生已经对智能手机产生依赖。若忘记带手机,61.74%的学生会心烦意乱,并且想方设法地拿回手机,32%的学生或多或少会觉得焦虑,只有6.26%的学生觉得忘带就算了。

3.分析

3.1社交娱乐占据了学生大部分使用手机的时间

从调查数据已经看出,社交娱乐占据了学生大部分手机使用时间。但这与智能机本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如今,手机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学生之间时时刻刻都存在交流,相对于面对面交流以及书信等传统方式的交流,智能机交流更具有及时性、趣味性。手机QQ、手机微信、手机微博等功能在改变着主流的交流模式,其新颖、时尚和便捷对大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1]。

3.2普遍学生对智能机已产生依赖

大部分学生感受到自己或多或少已沉溺于智能机的部分功能,但因为智能机已是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难以控制。

学生结束中学时代高强度的学习状态,进入大学的他们为适应大学生活必须逐步改变以前的学习生活方式,而大学的学习生活节奏明显慢于中学,家长对学生的监督也明显减弱,相对轻松的学习生活环境给了大学生更多的自我休闲时间,智能机的各种功能充斥着学生的休闲时间,加之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智能机的使用逐步占据学生大部分休闲时间,学生很容易对其产生依赖。

4.建议

4.1学生自我注意力转移

学生使用手机时间多,行为普遍,而且有看电子书习惯,从手机学习,可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一条途径[2]。要彻底远离手机是不可能的,学生可以转移自身注意力,比如,培养自己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丰富自己的生活,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用其他爱好和娱乐活动转移注意力,冲淡对手机的娱乐需求[3]。

4.2学校利用教育手段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智能机

明确制定相关惩罚制度,严惩在违规场场合使用手机的人。同时在学生及老师之间开展一些有关手機成瘾的讲座,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地使用手机。

4.3手机生产商制造一些防止手机成瘾的机制

手机生产商与相关部门进行深度合作,制定一定的防止手机成瘾的机制,控制手机应用使用时间长度,和他们配合宣传使用手机的优劣,使使用者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科]

【参考文献】

[1]王小运,伍安春.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40-43+63.

[2]张恒恺,彭永昱.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习惯调查[J].科技风,2013,03:187.

大学生使用手机好处 篇11

视频技术的日新月异为受众提供了选择和使用媒介及信息的多种可能。与传统视频相比,手机视频不仅打破了线性单一的传播方式,也催生了新的受传关系,形成了新的传播范式。因此,本研究旨以手机视频为研究平台,以“移动世代”的大学生为对象,结合使用与满足理论(uses and gratifications the ory)和期望理论(e xpe ctancy the ory),重新定义当代受众使用新媒介的各个因素,着重探讨人们对于手机视频的期望价值(expectancy value)与手机视频收视行为,以及收看手机视频后所获之满足的关联性,希望通过对媒介效果的再关注进一步完善理论模型。

二、文献探讨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模式对“效果万能”的省思,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陆亨(2011)指出,使用与满足研究的理论化过程主要体现在研究者对其基本模式的探讨和总结,其核心在于:需求、期望及动机等促成使用行为的多重因素共同构成“寻求之满足”,使人们被吸引并使用某一媒介或是媒介内容,不同媒介形态及不同媒介使用行为又将导致不同的媒介效果,最终影响使用之后的“获得之满足”。[1]

Ruggie ro(2000)认为,每有新媒介出现,使用与满足研究总是提供了最前沿的理论路径。[2]然而,原有模式长期累积的研究成果都立足于传统媒介,若要将它运用于新媒介研究,是否需要进行适当补足,亦有以下可供思考的面向。

第一,在原有使用与满足模式中,对于需求、期望、动机、满足等核心概念在理论及操作化定义层面并没有较为清晰的界定及区分。第二,围绕使用与满足的新媒介研究,大多探讨“寻求之满足”,很少研究“获得之满足”(Papacharissi&Rubin,2000),[3]更少论及“获得之满足”与使用原因和使用行为的关系。

(二)期望理论

针对前文的问题所在,有研究结论显示,期望理论能在理论上及实证上澄清需求、期望与动机的构成情形,且能大致支持并阐明促使媒介使用行为发生的各个因素之间明显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沈文英,1996)。[4]Vroom提出的“期望理论”是一种“动机理论”,包含三个因素:向度(valence),指某一结果或心理目标对个人有吸引力;工具(instrumentality),指个人对行动和达成结果之间关系的认知;期望(expectancy),指个人对达成目标之或然率的认知,向度、工具、期望三者共同作用下形成“期望价值”=E×I×V(Hancock,1995)。[5]

以罗文辉等(2005)研究为例,若用期望理论的三个要素构成期望价值:1.期望:如果个人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了解网络,就不太可能会去尝试使用网络;2.工具:如果个人认为使用网络对生活、工作没有帮助,就不太可能会去尝试使用网络;3.向度:如果个人认为网络吸引力很低,则他使用网络的可能性会远比另外一个认为网络深具吸引力的人低。[6]研究表明,期望价值是预测网络使用行为的重要变项,期望价值越高,则网络使用程度越强。同时,不仅网络使用行为影响“获得之满足”,而且,期望价值也是预测“获得之满足”的有力变项,期望价值越高,网络使用程度越强,则使用者越容易从网络使用中获得满足感。

三、研究问题

H1:手机视频期望价值对于收视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H2:手机视频收视行为对于“获得之满足”具有正向影响。

H3:手机视频期望价值对于“获得之满足”具有正向影响。

RQ1:手机视频期望价值与收视行为,谁对“获得之满足”的影响力更大?为什么?

四、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

本研究采问卷调查法,针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30份。

(二)研究变项

1. 期望价值

本研究测量受访者手机视频期望价值,是参考罗文辉等(2005)的研究,[7]依照期望理论把期望价值分为三个面向:“向度”、“工具”与“期望”,然后对每一个面向加以测量。研究者采用“主成份因素分析”发现,7个题项呈现两个因素,每个题项的因素负荷量均在.7以上,两个因素共可解释81.31%的变异量。

注:期望价值变项编码方式:(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一般;(4)同意;(5)非常同意。N=230(资料分析包括全部受访者)。

第1个因素的爱根值(eigenvalue)为4.66,可解释66.62%的变异量,组成“喜好性”指标(M=3.5,SD=.91,Cronbach's alpha=.92)。

第2个因素的爱根值(eigenvalue)为1.03,可解释14.68%的变异量,组成“有用性”指标(M=3.55,SD=.88,Cronbach's alpha=.89)。

受访者在这两个指标上的得分越高,表示期望价值越大。

2. 收视行为

本研究测量手机视频收视行为,是参考Ko,Cho,&Roberts(2005)的研究,[8]测量受访者是否收看手机视频,以及收视时长和收视程度。在测量收视程度时,采用“主成份因素分析”发现,7个题项只呈现1个因素,每个题项的因素负荷量均在.7以上,这个因素的爱根值(eigenvalue)为4.47,共可解释63.83%的变异量。基于上述分析,这一因素构成“收视程度”指标(M=3.28,SD=.76,Cronbach's alpha=.905)。受访者在这个指标上的得分越高,表示收视程度越强。

3. 获得之满足

本研究测量受访者手机视频“获得之满足”的方法,是参考Leung&Wei(1999)的研究,[9]将“获得之满足”的操作化定义设定为获取信息、娱乐身心以及与该媒介平台特性相结合的某一类满足。由于尚未有研究对于手机视频的“获得之满足”做出界定,因此,循此思路,本研究认为,除参考获取信息和娱乐身心这两项之外,也根据手机视频的载具特性,加入“移动收视”一项。因为,移动性(immediate access)被视为使用手机的理由之一,比如,当人们无法定时、定点收看电视内容时,即可通过手机发生收看行为并获得满足(Choi,Kim,&Mc Millan,2009)。[10]

研究者采用“主成份因素分析”发现,13个题项呈现3个因素,每个题项的因素负荷量均在.6以上,3个因素共可解释68.79%的变异量。

注:收视行为变项编码方式:(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一般;(4)同意;(5)非常同意。N=211(资料分析只包括手机视频收视者)。

注:获得之满足变项编码方式:(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一般;(4)同意;(5)非常同意。N=211(资料分析只包括手机视频收视者)。

第1个因素的爱根值(eigenvalue)为5.95,可解释45.76%的变异量,组成“获取信息”指标(M=3.81,SD=.63,Cronbach's alpha=.88)。

第2个因素的爱根值(eigenvalue)为1.76,可解释13.56%的变异量,组成“娱乐身心”指标(M=3.89,SD=.72,Cronbach's alpha=.90)。

第3个因素的爱根值(eigenvalue)为1.23,可解释9.47%的变异量,组成“移动收视”指标(M=3.89,SD=.72,Cronbach's alpha=.90)。

受访者在这3个指标上的得分越高,表示“获得之满足”越强烈。

四、资料分析

在受访者中,有211人表示看过且熟悉手机视频,占91.7%,每日收看手机视频的平均时长在30分钟(不含)以下者,有108人,占51.2%;在30分钟(含)到1小时者(不含),有45人,占21.3%;在1小时(含)到2小时者(不含),有20人,占9.5%;在2小时(含)以上者,有38人,占18%。

(一)假设验证:H1

本研究的第一个假设是预测手机视频期望价值对于收视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即手机视频期望价值越高,受众收看手机视频的时长越长、收视程度越强。

首先,为了解手机视频期望价值、人口变项与是否收看手机视频之间的关系,我们进行了一次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期望价值的两个因素,喜好性和有用性均可以预测受访者是否收看手机视频,喜好性越强(b=2.58,p<.01),有用性越强(b=3.85,p<.01),越有可能收看手机视频。也就是说,受访者的手机视频期望价值越高,越喜欢收看手机视频,越觉得手机视频对学习工作生活有所帮助,发生手机视频收视行为的可能性越高。假设一获得支持。

注:变项编码方式,性别(男=1,女=2);住宿(住宿生=1,通勤生=2);收入(1=6000元以下,2=6001元至10000元,3=10001元至20000元,4=20001元以上);喜好性与有用性(1=十分不同意,5=十分同意)。N=230(资料分析包括全部受访者)。**p<.01

之后,为了解手机视频期望价值、人口变项是否能够预测手机视频收视程度与收视时长,我们又进行了一次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根据逐步回归分析可见,首先被选入回归方程式的显著变项是期望价值中的喜好性,其次是期望价值中的有用性,这两个显著变项被选入回归方程式用来预测收视程度,R值为.620,联合解释变异量达到38.4%。就个别预测能力来看,以喜好性为最佳,其解释量达到34.3%,接下来是有用性的4.1%。从β值来看,喜好性与有用性越强,尤其是喜好性越强,手机视频的收视程度越强。

在每日收看手机视频的平均时长方面,首先被选入回归方程式的显著变项是期望价值中的喜好性,其次是有用性,这两个变项预测每日收看手机视频平均时长,R值为.498,联合解释变异量达到24.8%。就个别预测能力来看,以喜好性为最佳,其解释量达到21.8%,接下来是有用性的3%。从β值来看,喜好性与有用性越强,尤其是喜好性越强,每日收看手机视频平均时长越长。

可见,受访者的手机视频期望价值越高,越觉得手机视频有所助益,尤其是越喜欢手机视频,则每日平均收看时长越长,收视程度越强。假设一再获支持。

注:变项编码方式:喜好性与有用性(1=十分不同意,5=十分同意)。N=211(资料只分析包括手机视频收视者)。**p<.01,***p<0.001

(二)假设验证:H2与H3

本研究的第二个假设是预测手机视频收视行为对于“获得之满足”有正向影响,即手机视频收视程度越强、收视时长越长,越有可能拥有收看手机视频之后的“获得之满足”。第三个假设是预测手机视频期望价值对于“获得之满足”有正向影响,即手机视频期望价值越高,对手机视频的喜好性越强,认为手机视频的有用性越大,越有可能拥有收看之后的“获得之满足”。

为验证这两个假设,我们采用多元回归分析进行分析。

注:变项编码方式:收视程度、喜好性与有用性(1=十分不同意,5=十分同意)。N=211(资料只分析包括手机视频收视者)。***p<0.001

第一,在获取信息方面,首先被选入回归方程式的显著变项是收视程度,其次是期望价值中的有用性,这两个显著变项被选入回归方程式用来预测获取信息的满足感,R值为.620,而联合解释变异量达到38.7%。就个别预测能力来看,以收视程度为最佳,其解释量达到33.8%,接下来是有用性的4.9%。从β值来看,受众觉得手机视频对于自身学习工作生活有所助益越大,尤其是收视程度越强,越容易在收看手机视频之后感受到获取信息的满足感。

第二,在娱乐身心和移动收视方面,无论预测娱乐身心的满足感还是移动收视的满足感,首先被选入回归方程式的显著变项都是收视程度,R值分别为.620和.447,联合解释变异量分别达到38.4%和20%。从β值来看,收视程度越强,受众越容易在收看手机视频之后拥有娱乐身心及移动收视的满足感。

可见,对于手机视频“获得之满足”而言,手机视频收视行为是强有力的预测变项。同时,手机视频期望价值越高,尤其是越觉得手机视频对学习工作生活有所助益,则越容易在收看手机视频之后拥有获取信息的满足感。

这三个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假设二获得有力支持,假设三获得部分支持,只有在获取信息方面,手机视频期望价值才对预测“获得之满足”具有正向影响。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合期望理论及使用与满足理论,重新定义了原有使用与满足理论关于需求、期望与动机等促成使用行为的多种原因的操作化定义,填补了新媒介使用与满足研究中关于“获得之满足”的研究空缺,明确了期望价值、使用行为与“获得之满足”的相互关系。结论显示,本研究的第一个假设“手机视频期望价值对于收视行为具有正向影响”以及第二个假设“手机视频收视行为对于获得之满足具有正向影响”均获有力支持,而第三个假设“手机视频期望价值对于获得之满足具有正向影响”获得部分支持,只有在获取信息这一面向的“获得之满足”中,期望价值中的有用性才具一定预测力。可见,在手机视频领域,相比于期望价值,收视行为对于“获得之满足”具有更强有力的预测能力。

除以上结论,本研究也以手机视频为切口,发现了新媒介场域中“期望落差”(expectancy divide)逐渐成为影响使用行为及其效果的重要因素,相反,之前在传统媒介使用研究中尤为显著的“数字落差”已经不再是明显现象。具体而言,过去研究认为,性别、年龄、教育及收入等人口变项是造成“数字落差”的主要因素(Katz&Aspden,1997)。[11]本研究发现,随着互联网和其他新媒介的普及,在手机视频中,人口变项所带来的“数字落差”正在减少,而正如罗文辉等(2005)所指出的,“期望落差”可能是探讨“数字落差”之后不容忽视的研究问题。[12]

此外,依据研究发现,期望价值决定收视行为,其中,有用性对于是否收看的预测力更强,喜好性则对于收视时长与收视程度的预测力更强。因此,内容生产者如要提高手机视频的收看率,维持受众的收视热情,则应从减少不同个体的期望落差入手,设法提高手机视频的吸引力和有用性。尤其应首先着力于“有用性”用以吸纳手机视频用户,进而在“喜好性”上下功夫,培养用户的摄入度、认可度与忠诚度进而留住用户,通过减少期望落差而巩固、延续收视行为。

再有,若从满意度视角进行考量,本研究发现,仅通过减少期望落差并不能直接提升受众收看手机视频的“获得之满足”。因为,在期望价值中,仅有用性这一因素,对获取信息这一“获得之满足”具有预测力,在娱乐身心和移动收视这两项“获得之满足”中,期望价值的两个因素———喜好性和有用性的预测力均未显著,反而是收视程度对于手机视频“获得之满足”的三个因素均有显著影响。这与以往研究有所不同,罗文辉等(2005)研究网络使用与满足时指出,期望价值既是预测使用行为的有力变项,也能预测使用之后的“获得之满足”。[13]所以,若要提升手机视频的受众满意度,一方面要弥补期望落差,尤其要重点考虑手机视频对收视者学习、工作、生活是否有所助益,另一方面,更要通过增强收视程度,从而影响“获得之满足”。何以解释收视程度对手机视频收视满足的重要性?相较于一般网络行为,手机媒介的自身特性左右了手机视频的使用与满足情形。在“获得之满足”方面,收视程度具有关键作用,也就是说,在手机视频中,亲身参与对满足评价举足轻重。尤其在娱乐身心和移动收视方面,因为它所满足的是受众的仪式性需求,属于“软使用”范畴,所以更加强调每个人的个体体验,因此,收视程度成为影响“获得之满足”的惟一变项。而获取信息的满足感是针对受众的工具性需求而言,属于“硬使用”范畴,所以,受众对于手机视频能够提供信息这一有用性的期望价值以及收视程度得以共同预测获取信息的满足感。

预测新媒介的使用与满足一直是学界关注的课题,本研究尝试建构的理论架构,是以手机视频为例,希望在新媒介领域中,完善原有使用与满足理论关于促成使用行为的多种因素的操作化定义,探讨了左右手机视频收视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并针对“获得之满足”,及其与期望价值、收视行为的关联性作一论证。未来研究可以考虑从社会、组织,以及使用者的脉络等其他层面再作进一步探讨。

摘要:本研究将“期望理论”与“使用与满足理论”相结合,旨在探讨年轻一代收看手机视频的原因,以及看过之后的“获得之满足”。研究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共访问了230名大学生。研究发现,就大学生而言,受众的期望价值是预测手机视频收视行为的有力变项,而收视行为则对“获得之满足”具有显著预测力,同时,期望价值也对“获得之满足”具有部分预测力。本研究的结论完善了原有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操作化定义,探讨了影响新媒介使用行为的多重因素,并针对受众的“获得之满足”及其与期望价值、使用行为的关联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了“期望落差”在新媒介效果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手机视频,收视行为,期望价值,获得之满足

注释

1[1]陆亨.使用与满足——一个标签化的理论[J].国际新闻界,2011(2):11-17.

2[2]R uggiero,T.(2000).Uses and gratification theory in the21St century.Mass Communication&Society,3(1),3-37.

3[3]Papacharissi,Z.,&R ubin,A.M.(2000).Predictors of Internet use.Journal of Broadcasting&Electronic Media,44,175-196.

4[4]沈文英.媒体使用与需求满足理论之发展[J].广播与电视(台北),1996(4):45-81.

5[5]Hancock,D.R.(1995).What Teachers May Do to Influence Student Motivation:An Application of Expectancy Theory.The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44(3),171-179.

6[6][7][12][13]罗文辉,李郁青,施盈廷,杨秀娟.网路采用、使用与获得之满足[J].新闻学研究(台北),2005(83):127-165.

7[8]Ko,H.,Cho,C.,&R oberts,M.S.(2005).Internet uses and gratifications: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of interactive advertising.Journal of Adverting,34(2),57-70.

8[9]Leung,L.,&Wei,R.(1999).Seeking news via the pager:An expectancy-value study.Journal of Broadcasting&Electronic Media,43(3),299-315.

9[10]Choi,Y.,Kim,J.,&Mc Millan,S.(2009).Motivators for the intention to use mobile TV:A comparison of South Korean males and femal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ertising,28(1),147-167.

上一篇:学办主任2012年度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全国个人销售冠军获奖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