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生活刍议(共9篇)
数学与生活刍议 篇1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要不断地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 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 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 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 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运用数学的语言去解释得出的答案或结论, 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联系生活讲数学, 把生活经验数学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从而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 最终达到提高和完善学生素养的目的。
一、立足生活实际, 提炼数学问题
小学生是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日常生活经验和理解而不是带着一张白纸走入学习活动的。数学对于他们来说是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 学习数学就是以自己已有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 因此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 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与数学知识的联结点, 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是有用的, 便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 教师可拿出经常见到的牛奶盒子, 让学生看盒子上标明的“蛋白质3.0%、脂肪3.3%”表示什么意思?富于挑战性的提问一下子就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再如“用字母表示数”一课, 教师可以从生活中人们爱玩的“扑克牌24点游戏”入手, 引出生活中的用字母表示数的实例, 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这些真实有趣的材料以其自身的魅力吸引着学生, 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生活周围处处有数学, 学起来有亲切感、真实感。
如果教者有心, 枯燥的数学知识一般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这就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遵循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积极发现校园内的数学资源。如根据班级数、男女生人数等提出问题进行计算, 根据教室的形状探讨长方体、正方体及空间位置的相关知识;留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不断地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 把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信息作为数学学习的第一手资料;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去观察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从数学的角度统计分析水电费、计算储蓄存款利息、日常生活中打折购物等问题。教师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 要指点出探究的方向,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应该掌握的知识, 减轻学生的死记硬背和大量单一的练习,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恰当选取素材, 合理改组教材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 要教得好, 使学生受益, 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每个学生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欲和好奇心, 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 而促使学生这些潜能发展的关键是:数学课程应该选取那些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的内容。对于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 应当寻求适合他们自己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学习素材。小学低年级———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 因此, 学习素材的选取、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 (玩具、故事等) , 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从而愿意接近数学。小学中年级———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 此时学习素材的选取、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应当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 (其他学科) 和生活中的应用 (现实的、具体的问题解决) , 使他们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 (长知识、长本领) , 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小学高年级———初中的学生开始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和自我发展的意识, 因此对与自己的直观经验相冲突的现象、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 这使得我们在学习素材的选取、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除了要关注数学的用处以外, 也应当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 (探究性问题、开放性问题) , 使他们能够在这些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 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可见, 教师选取教学素材不仅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 还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适应和利用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 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 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灵活地改组教材、选用教材, 而不盲目地崇拜教材。教师可以把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出的数学素材改编成教学例题, 对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处理, 使教材贴近生活、走进生活, 搭起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世界的桥梁, 吸引学生参与研讨, 激起学生的联想和创意, 赋予课程内容生活的意义。合理的教学内容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实现“省时”、“高效”。如教学整数加减法:车上原有10位乘客, 到了某站有3人下车, 现在车上还有多少位乘客?如果后来有2人上车, 那时车上还有几位乘客?再如教学“一位数乘两、三、四位数”, 教师从常见的购物入手, 出示信息:乒乓球拍每副23元, 篮球每个24元, 摇控车每辆192元, 彩色电视机每台2832元,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知识, 解答以下问题:买4副乒乓球拍需要多少钱?买3个篮球需多少钱?买5辆摇控车需多少钱?买2台彩色电视机需多少钱?在教学中, 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为主线, 营造丰富、生动、真实的数学学习氛围, 促使学生多角度、灵活地、创造性地进行思维, 必将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时, 如果利用学生熟悉的人和事改造书本的例题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然而需要说明的是, 重组教材不能只图热闹, 应从现有的教学资源出发, 坚持尊重、用好、创新的基本原则, 因为教材中凝聚了众多教育专家的深入思考, 有着科学周密而蕴涵深意的经典编排。教师在重组教学内容时必须仔细推敲, 并通过生活经验验证情境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否则, 我们的数学教育就缺少了严谨, 缺少了科学。如一位教师公开教学中的例题:已知“市小学生运动会100米决赛冠军”王兵同学的成绩是1/4分钟, 他1分钟能跑多少米?这道例题不严谨之处在于, 人不是机器, 在跑步比赛中, 速度肯定会越来越慢, 所以根据王兵同学1/4分钟跑100米也就不能合理推导计算出他1分钟能跑多少米。
三、再现形成过程, 发现数学结论
相对于学生而言, 数学不应当是独立于其生活的“外来物”, 不应当是封闭的“知识体系”, 更不应当只是由抽象的符号所构成的一系列客观数学事实 (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 。弗兰登塔尔强调指出, 数学教育不能从已经是最终结果的那些完美的数学系统开始, 不能采用向学生硬性嵌入一些远离现实生活的抽象数学结构的方式进行。他认为, 即使是儿童也已经具有某种“潜在的发现能力”, 让他们重复人类数学发现的活动是完全可能的。数学教育应当从发展这种潜能出发, 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 沿着人类数学发现的活动轨迹, 从生活上的问题到数学问题, 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 从特殊关系到一般规则, 逐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获取知识, 使学生头脑中已有的那些非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 实现数学的“再发现”。因此,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结构, 有意识地展示知识背景和形成过程, 适当讲解数学结论的“来龙去脉”, 使呈现给学生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数学结论“活”起来。教师要想办法生动活泼地向学生讲解数学思想的发生和数学的发展道路, 使他们感到数学是有血有肉、生动有趣的。如在讲“比例尺”时, 教师课前可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学校教学楼的平面图, 尽管学生认真努力, 但画出来的平面图五花八门, 不尽人意。教师让学生找出画不好的原因, 学生通过讨论认为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方向不知道怎么确定;二是不知道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画多长, 因此造成所画的平面图不是自己头脑中理想的结果。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我们先看第二个问题, 你们认为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怎么画才准确?学生积极思考, 认为应当把实际的长度都缩小相同的倍数画在纸上。我们看到, 在这里教师没有上来就讲比例尺的知识, 而是创设让学生画教学楼平面图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讨论、探究, 解决了数学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过程, 认识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教学实践表明, 只有学生自始至终全面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从而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采集生活数据, 开放教学过程
学习数学需要思考, 而思考需要实践。所以数学课程首先应当让学生知道他们面对的内容是些什么, 要留给学生可以思考和可以动手的空间。如果内容本身像“天外来客”般的让人感到无法琢磨, 学生就不知道应该怎样做和怎样思考, 就会感到茫然和无能为力。尽管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了图示或其他演示教学手段, 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新课程资源观提出, 教师应跳出封闭的教材和教室, 积极利用和开发身边的课程资源, 设计一些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参与实践的活动, 有意识地把现实问题数学化, 使数学内容贴近学生, 贴近社会, 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打破封闭的教学过程, 构建“课前向生活开放———课中再现生活——课后向生活延伸”的开放式教学过程, 使课堂回归生活, 让学生在应用中体验数学, 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沟通数学解题方法与生活问题解决策略之间的联系。
如新课程第二学段数学教学建议案例:要求学生统计自己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个数, 并依据所收集的数据展开讨论。其学习程序是:1.作为家庭作业提出此问题;2.学生自主进行统计活动;3.请某同学在课堂上对结果作现场统计 (列出统计表, 老师也把自己的统计结果融入其中) ;4.统计分析 (引导学生根据对全班一周丢弃塑料袋情况用不同的算法进行描述和评价) ;5.结合问题情境深入领会有关概念 (如平均数、中位数等) 的含义, 并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不同统计量的差异以及用不同统计量来表示同一问题的必要性;6.问题自然延伸 (计算这些袋对土地造成的污染, 先估算一个袋的污染, 然后通过多种方式计算推及到一周呢?一年呢?全校同学的家庭呢?照此速度要多久会污染整个学校呢?) 走出课堂, 开设这样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 既可以打开眼界, 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 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 也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 并提炼出有效的数学思想与思维方式。
五、数学回归生活, 领悟数学价值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有用的数学”, 因此, 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 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 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 通过与生活的联系, 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 激励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例如, 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表面积”后, 让学生充分考虑, 用学到的方法解决如何打包装这一生活问题;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 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进行路程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从自身的行为演绎中感受到“相对”、“同向”、“反向”、“相距”、“相遇”的含义, 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现象, 运用数学知识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让学生到生活的大课堂中去感悟数学。
当然, 数学教育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学生在学校情境下的表现, 更在于学生的非学校情境中的表现, 在于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学习了三步计算应用题后, 让学生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四年级师生利用双休日去沈阳世博园、沈阳方特游乐世界、抚顺极地海洋馆游玩, 学生有276人, 教师有8人。汽车租赁公司提供信息如下:大客车限坐43人, 每车每天租金600元;小车限坐22人, 每车每天租金400元;公交公司提供信息如下:每车限坐33人, 学生每人每天10元, 教师每人每天20元, 需租几辆车?你能为学校设计一个最省钱的租车方案吗?这道富有生活情趣的数学应用题, 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考虑租车方案时, 不仅要运用数学知识, 而且要考虑经济情况, 还须在众多方案中比较出最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既巩固了应用题中数量的关系, 也体验到了数学对于生活的价值。
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职责是尽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们的思维空间是无限的, 只有多在生活中观察、思考, 才能在学习上有更多的成功体验。只有把数学和生活紧密相连, 学生才会做到学有所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恰当地走与实际生活融合的数学教学之路, 就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从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数学与生活刍议 篇2
篇一
在生活中,各式各样的事情都能从一个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小事变成一个个既生动又引人深思的数学问题。我们常做的应用题,就是在生活中取材,再稍加改编而成的题目。这不,我又在做数学题时发
现了一道趣题:
在一个游泳池内,有一艘小船,上面有许多石头,现在把石头全部从船里扔到水中,请问,游泳池内的水位会上升、下降,还是不变?
咋一看题目,我便疑惑不解:这道题似乎和数学沾不上一点关系啊!这下该怎么做呢?我不气馁,努力思考,不一会儿便理出了头绪:当石头扔到水中后,船的重量减轻,便会上浮,水位也会下降,但
石头在水中占了一部分空间,水位又要随之上升。因为这都是同一堆石头,所以上升与下降的幅度也应该一致,水位当然保持不变啦!可爸爸看了,却说是下降,我很不服气,决定与他打个赌。
可是,用什么来证明我的猜想正确与否呢?这时,抽象的想象就没有真实的操作好了。于是,我便在爸爸的协助下作了一个实验:由于我能力有限,没法从外面搬来一个游泳池,也没法去造一艘小船,只好把题中的条件按比例缩小了。游泳池变成塑料盆,小船变成肥皂盒,石头则变成了五块橡皮。我先在塑料盆里倒进一些水,再把装着五块橡皮的肥皂盒放入水中,然后用直尺量出水位是20厘米。最
关键的时刻到了,我把五块橡皮小心翼翼地从肥皂盒中取出,再全部投入水中,最后用直尺量出水位——天哪!竟然只有18厘米,是下降了!我错了!
虽然事实证明,水位是下降了,但我还是丈二和
尚——摸不着头脑:这水位怎么会下降呢?
我苦思冥想了好长时间,草稿纸上全是一幅幅演示图,可我还是一筹莫展。我急得团团转,可越急脑子越乱,反而想不出了。就当我即将放弃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数学家陈景润孜孜不倦,夜以继日算
题目的故事,血液中仿佛充斥着一股勇往直前的力量,任何困难都挡不住我。果然,不出半小时,这道题我终于想通了:当石头在船上时,上升水的重量=石头的重量,而石头的密度比水大,因此同等重
量的水和石头,水的体积大于石头的体积。当石头被投进水中后,水便下降了石头的重量,而石头在水中要占空间,因此,石头扔进水中后,水上升的体积=石头的体积。而同等体积的水和石头,水的重
量小于石头的重量。综合以上几点,得到:石头扔下去后,水位下降的重量大于石头的重量,水位上升的重量小于石头的重量,也就是下降的水的重量大于上升的水的重量,于是下降的水的体积便大于
上升的水的体积,水位当然下降了。就这样,一道难题便迎刃而解了。
其实,仔细观察,这道题与数学密不可分,其中的体积、重量、密度,都属于数学的范畴之内。你瞧,一个生活中的小事也能变成一道数学题,数学是无处不在的,让我们热爱数学,学好数学吧!
篇二
数学,是我们的主课,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我们离不开数学,我们的生活更离不开数学!
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趣。有一次,我刚写完数学作业,妈妈就端来一盘儿水蜜桃,我刚要吃,妈妈问我:“子涵,你们是不是学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啊?”“嗯,对呀!”我点了点头。“那你算
一算这个水蜜桃的体积,好吗?”我满口答应。妈妈刚走,我就“开工”了,又是量宽,又是量高……吭哧吭哧地忙活了半天,量不出结果。后来一观察水蜜桃,啊?原来是不规则物体。唉,害得我忙
活了半天!我苦思冥想,可还是没有想出来。妈妈笑盈盈地走过来,递给我一杯水。我看着杯子想到,玻璃杯?水?哦,我想到了!我一拍桌子,把妈妈吓了一跳。于是我拿来草稿纸,给妈妈边画边讲,“首先要有一个正方体或长方体的玻璃杯,然后算出底面积,倒入水,量出水的高度,再放入水蜜桃,用现在水的高度减去原来水的高度就等于升高的水的高度,最后用底面积乘升高的水的高度就等
于水蜜桃的体积!”妈妈直夸我聪明!
它还可以训练我们的思维。一次,妈妈刚干完手里的活儿,我就问妈妈这道题怎么做?这是一道思维题:哥哥和弟弟三年后的年龄之和是27岁,弟弟的年龄是哥哥的一半,请问今年哥哥的年龄是多少?
我算出的答案哥哥的年龄是18岁,原以为会对,但作业本上却吃了个红叉叉!妈妈首先让我讲自己的思路,“哥哥和弟弟之间的年龄之和是27岁,弟弟年龄又是哥哥的一半,那么3个弟弟的年龄之和就是
27岁,弟弟今年就是27÷3=9(岁),哥哥就是18岁啊!”“那题目上说的是3年之后的年龄之和啊”,妈妈说。我接着说自己的理由:“他们的年龄之和是不变的啊!”“两个人的年龄差距不变,可是
年龄之和是不是会变呀,就像你和妈妈,三年后你大了三岁,妈妈是不是也大了三岁呀,我们两个加起来是不是大了?”妈妈耐心的讲到。“对呀,三年后,哥哥和弟弟的年龄之和增加了6岁,今年他们的年龄之和就是27——6=21岁,那么哥哥今年就是14岁呀!”我终于算出了正确答案。
它在我们的生活无处不在。有一次,我和妈妈去游泳馆游泳,妈妈看到游泳池内贴的瓷片后便想考我:“子涵,你能不能算出水池内贴瓷片的面积?”“这还不简单!用(长×宽+长×高+宽×高)×2不
就行了”,我不假思索地说。妈妈哈哈大笑:“游泳池上面也贴瓷片?”我连忙改正,“是用长×宽+长×高×2+宽×高×2”。妈妈才会心一笑。
你瞧,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无处不在!让我们热爱数学,学好数学吧!
篇三
提到“数学”这两个字,每个人都会想到乏味死板的数学书,没有人会把它和活灵活现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其实,我原来也是这样想的。
可是当我翻开《奥德赛数学大冒险》这本书时,我竟改变了这种想法。韩国作家安素钉和姜尚均挥动起他们那附有魔力的笔,洋洋洒洒地创作出了这样四本极具吸引力的数学小说。书中,小主人公奥德
赛带领我们迈进了数学王国的大门。奥德赛虽被无知团的士兵追杀,但他却用自己超人的数学头脑化险为夷。那些在数学课上已经学习过的数学常识,在这本书里却变得那样亲切,让人一看就会忘不掉
。在这些惊心动魄的故事中,那些数学小知识又悄悄走进了我们的脑海里,这些小知识又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那全是奥德赛在他的生活中自己探索出来的呀!
奥德赛虽然没有人教,但他却能从生活中汲取数学的甘露,千万不要说他是有神一样智慧的孩子,这种说法是消极的。其实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是有数学存在的,就要看他究竟是怎样利用这些宝贵的数学
资源的。如果无视数学的存在,那他学到的东西终究会比别人少得多的多。
在这里,我就不得不提起我读到的另外一个小故事了。
从前,在一个村庄里,有一个特别有钱的人和一个特别没钱的人,这两个人的孩子一个叫汤姆,一个叫杰克。汤姆的爸爸非常有钱,在他三岁时就为他请来了家教教他数学,如果不是在学习时间,汤姆
连翻一下数学课本都懒得翻。杰克家很穷,他没有钱读书,可是杰克热爱数学,他每天都去请教那些年长的老人一些关于数学的问题。杰克还不满足,他每天都把请教到的数学常识温习一遍又一遍,并
且从生活中寻找数学,自己出题自己做,有时他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为村民解除困难。就这样过了一年又一年,汤姆每次遇见杰克,都发现自己会的东西杰克都会,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杰克也会。一
天,国王的大臣按国王的意思在这个村庄里寻找最聪明的孩子继承王位,富有的汤姆和热爱数学的杰克都去参加了这次考试。考试成绩出来了,杰克理所当然的继承了国王的王位。
杰克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他热爱数学,没人教,他也能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话再说回来,我们大多数同学,对数学虽谈不上热爱,但也不讨厌。如果我们再加把劲,开动自己的脑筋,试着从
生活中寻找数学,那我们一定能比杰克更聪明。如果我们既在课堂上吸收数学的营养,又在生活中温习数学知识并且探索数学新的奥秘,那么,每回数学考试中独占鳌头的不是自己是谁呀?
其实,奥德赛和杰克一样都是普通人,就因为他们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而变得不普通,如果我们把学过的数学知识再运用到生活中,那更是一举两得呀。数学本来就是从生活中发现的,再运用回生
活中,你不觉得这很有趣吗?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刍议 篇3
一、结合生活,感知数学
在生活中,我们对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很难忘记,给我们留下一段深刻的记忆。同样道理,在学习上,学生对生活化知识的接受也会历历在目。数学概念十分抽象,而数学又源于生活,培养学生具有一双慧眼去观察、捕捉身边的数学至关重要,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各阶段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紧扣教材,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加工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假设和猜想,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激发他们想要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
在学习“ 认识人民币”这一新知识时,可让学生到超市去买一些小零食, 体会“ 数”与生活的联系。然后,用投影出示人们买东西的情境,联系学生已感知的生活实际,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又如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统计知识”时是比较困难的,假如教师不联系生活实际,只是满堂灌地口头教学,学生肯定是听得云里雾里,难以理解。教师可以邀请学生自带喜欢的玩具到课堂上,在这样的情境下自然而然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谈话式提问:“你喜欢什么玩具呢?” 孩子们都踊跃回答。就在这时,老师可以通过这个情境提出与数学知识相关的新问题:“其中喜欢洋娃娃的有多少同学?喜欢汽车的有多少同学?喜欢小动物的有多少同学?”学生经过认真的思考后回答问题并把问题的答案写在本子上,在这样的情境下引出统计的概念,也可以将他们的生活例子运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学生就能轻松掌握统计的知识了。这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统计知识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二、挖掘素材,体验数学
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作为教师,既要注意捕捉生活中的数学,又要能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再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体会数学思想、运用数学知识。如在教学 “体积的意义” 时,教师巧妙地利用 “乌鸦喝水” 的故事向学生置疑:“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呢?”一石激浪,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学生纷纷讨论。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教师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通过这样 “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知识的位置,自觉参与到新知识的探究中。
数学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升华,在学生们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创设一些高于现实生活的情境,能够挖掘学生们的潜能,帮助学生越过鸿沟,提高他们的数学化水平。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简便计算”这一内容时,对于“凑整、取整”知识学生很难理解,如果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的理解就容易得多。如在教授像“178+99、126-98”这样的题目的简便计算时,学生们很难掌握,主要的困难在于:在“178+99=178+100-1”中, 原来是加法计算,现在为什么要减1 呢?同样地,在“126-98=126-100+2”中,原先是减法计算,现在为什么要加 2 呢?教师在讲授这类题目的简便计算方法时可以创设一个非常适合的生活情境——现实生活中收付钱时经常发生的“付整找零”现象。这样一个高于生活的情境,逐步将生活问题抽象成为一个数学模式,让学生们在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顺利完成了对学生知识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理解过程。
三、拓展延伸,运用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新课程教师的视野中,“功在课前,效在课中,果在课后”,课堂延伸对于学生理解、掌握已有的知识储备具有巨大的意义,它可以进一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弥补自身的不足。
在数学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比如,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场景,学校正在进行一场“节约水资源”的活动,该活动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调查研究,掌握本校在节约水资源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还存在哪些不足。这时,可以给学生布置如下问题“假如学校有15个水龙头,其中有3个是坏的,如果每分钟每个坏水龙头滴17毫升,那么一天浪费的水资源是多少?按照本学校的规模计算,全区所有校园一天损失的水量是多少?”这一系列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锻炼了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节约水资源的意识。此外,对于这些问题解决方案的提出,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公民意识,锻炼了他们的逻辑发散思维。
我想,这种课堂延伸教学,是及时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同时综合运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使学生情感上得到进一步升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与生活刍议 篇4
一、数学中的排列组合
排列的概念是从N个不同元素中, 任取M (M≤N) 个元素, 按一定顺序排成一列, 叫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排列数概念是从N个不同元素中, 取M (M≤N) 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 叫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排列数.记作:Pmn.
排列数公式:Pmn=n (n-1) (n-2) ·…· (n-m+1) .
组合概念是从N个不同元素中, 任取M (M≤N) 个元素组成一组, 叫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组合数概念是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M (M≤N) 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 叫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组合数.记作:Cmn.
组合数公式:Cmn=Pmn/Pmm=n (n-1) (n-2) ·…· (n-m+1) /m!=n!/m!/ (n-m) !.
排列组合是组合学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 在高中数学中也成了独立的章节供学生学习, 可见它的重要性.但我们更应该注重排列组合在生活中的运用, 因为能运用于生活的才是实用的.
二、生活中的排列组合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其他学科同样如此.如果数学脱离了生活, 那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而排列组合这章就很好地说明了, 数学的学习可以利于我们处理生活的难题, 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规可循.但怎样用数学中的排列组合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呢?笔者试从排列组合不同方法的运用切入生活.
1. 排列中的加法
加法原理:我们做一件事, 要做完有n种办法, 在第一种办法中有m1种方法, 在第二种办法中有m2种方法……在第n种办法中有mn种方法, 那么做完这件事就有N=m1+m2+…+mn种不同的方法.
这是数学中排列加法的运用, 我们就可以将其迁移至我们生活中, 用来解决生活中常见问题.如:从A地到B地, 可以乘公交车, 也可以乘汽车, 还可以骑自行车.一天中, 公交车有2班, 汽车有3班, 自行车路线有2种, 问一天中乘坐这些交通工具从A地到B地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因为一天中乘公交车有2种走法, 乘汽车有3种走法, 骑自行车有2种走法, 每一种走法都可以从A地到达B地, 因此, 一天中乘坐这些交通工具从A地到B地共有2+3+2=7种不同的走法.
行程问题是我们不可避免的问题, 知道了这种算走法的方法, 日后就可以结合经费计算哪种方法最省, 岂不是有利于生活?
2. 排列中的乘法
乘法原理:做一件事, 做完需要n个步骤, 做完第一步有m1种方法, 做完第二步有m2种方法……同理, 做完第n步有mn种方法.所以完成这件事就有N=m1m2…mn种不同的方法.
同样, 这种方法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也是经常碰到的.如:图书馆书架上层放有5本不同的哲学书, 下层放有7本不同的语文书, 从中任取哲学书与语文书各一本, 有多少取法?从书架上任取哲学书与语文书各一本, 可以分成两步:第一步取一本哲学书, 有5种方法;第二步取一本语文书, 有7种方法.根据乘法原理, 得到结果就是N=5×7=35种.除了这些方法, 还有一些更为复杂的方法, 笔者一一解说.
3. 排除法
排除法是把不可能的排法从总排法中剔除, 从而求得结果.如:
二班7名同学站成一排, 赵红和李冰不能站在排头和排尾, 有多少种排法?
若赵红站在排头有A66种方法, 若李冰站在排尾有A66种方法, 若赵红站在排头且李冰站在排尾则有A55种方法.所以赵红不能站在排头, 李冰不能排在排尾的排法共有A77-2A66+A55=2400种.
4. 捆绑法
捆绑法即把符合条件的元素捆绑在一起考虑, 然后再给这些因素松绑.如:二班7名同学站成一排, 赵红和李冰两同学必须站在一起的排法共有多少种?先将赵红和李冰两名同学“捆绑”在一起看成一个整体与其余的5名同学一起进行全排列有A66种方法, 再将赵红和李冰两名同学“松绑”进行排列有A22种方法.所以这样的排法一共有A66A22=1440种 (▲▲▲▲▲▲▲A66▲▲A22) .
5. 插空法
插空法先选中符合一种条件的元素, 对其进行排列, 然后再在这些因素的空隙中穿插不符合这一条件的因素.如:学校路上有编号为1, 2, 3, …, 9的九盏路灯, 为节约用电可把其中3盏灯关掉, 但不可以同时关掉相邻的灯, 并且两端的灯也不能关掉, 有多少种不同的关灯方法?
(插空法) 本题等于在6只亮着的路灯之间的5个空挡中插入3只熄掉的灯, 故所求方法总数为C63=20种方法 (●↑●●↑●●↑●) .
数学与生活作文 篇5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与生活作文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与生活作文 篇1暑假时,我、彬彬妹妹和许慎哥哥一起去高原旅游。
彬彬妹妹的密码箱打不开了。彬彬爸爸决定试开密码箱的密码。
这一定很有趣!我们三个一听说,就过去凑热闹,想看看彬彬爸爸是怎样像柯南一样试开密码箱的密码。
彬彬爸爸见到我们,出了一道题:“密码有三位,每位是0~9中的任意数,最多有几种可能?”我想也没想,说:“每位十种可能,三位就是30种可能。”“再想想?”彬彬爸爸说。
“哎呦!脑子要爆了!”彬彬说着,挠了挠头。彬彬爸爸说:“想想:最小000,最大999......”“哦!知道了!知道了!是999种”我说。“不对,还有000,是1000种。”听彬彬爸爸那么一说,我不禁挠了挠头。
“可是叔叔,如果密码是999,你从000开始试,要试1000下吗?”许慎哥哥问。
“你这个问题问得好,这是一种新的知识——概率。从最有可能的密码开始试起。彬彬妈妈说密码是彬彬的生日,一定是她设置时不小心弄错一个数,我们从彬彬生日旁边的几个数开始试起就行了。”
用这种方式试,果然没几下就试出来了。
数学在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呀!我们可以用数学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小问题。
数学与生活作文 篇2在生活中到处都可以感觉到数学,体会到数学,所以,数学是与生活同行,与我们同行。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马路上,在市场里,在学校中,随处都可以见到。例如:学生每天几点上课?学生每天学习时间是多长?休息时间是多长?就像这样简单而又琐碎的问题,却在大千的世界里构成一连串美丽而奇妙的数学问题。从那高高的海岸红木,那巨大的加利福尼亚美洲杉,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活在世上的东西。在它上面我们能够发现一些诸如同心圆、同心圆柱、平行线、概率、螺线以及比,等数学概念。再比如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用一个普通的正方形就可以折叠出不同的形状和式样。华罗庚说过这样一句话:“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活之谜,日用之繁,数学无处不在。”这句话的最后一句令我感受至深。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中,每天用的最多的还是数学。
而如今祖国的花朵们,却以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数学呢?
银行利率、股票的上涨与下跌、衣服打折、球赛记分……这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词语出现在课本上。一些缺乏生活常识的学生纷纷犯难,常常连题目都不理解:什么是利率?是打4折的衣服便宜还是打6折的便宜?“闭门读书的学生,想学好现在的数学,难。”大家纷纷说道。
教育专家指出,以前考试过分强调解题技巧,试题人为编造严重,故意设置陷阱和障碍,造成数学教育变成解题训练,学生陷入题海战。
而现在的应用题不仅题长,有时达200多字,而且与生活联系紧密,要求用数学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学生需要培养这样一种思维模式:了解生活常识,在读懂了试题内容后,能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起数学模型,最后把答案放到生活中来。学生要有“数学问题是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注意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通过相关训练加以巩固。
那么该怎样培养学生的的生活实践能力呢?我认为真正的学好数学,不是死记硬背书上的定义、法则,而是灵活运用知识,在生活中也能活学活用。仅仅常被人们忽略的东西,在考试时总是出其不意的出现在你的面前,让你措手不及。所以,生活中的每一个东西,每一种物体都要留心观察,仔细的观察生活中的数学,与课本的知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网上找到了答案。有的家长在培养孩子实际的解决问题时,用的方法很简单却又很实用。在孩子一年级时,家长每天都带孩子去买菜,让他从生活中直接发现数学的存在,并要求孩子准确的算出买菜要付多少钱,哪一家的菜质量好又便宜;在孩子上三年级时,家长能够主动要求孩子担任家里的“小小计算员”来负责家里的水、电费计算以及交款;在五年级时,让孩子独立解决实践问题,充分发挥孩子的潜力;在六年级时,家长出门逛街总要拉着孩子一起逛,是打八折便宜,还是买一赠一实惠?等等的一系列问题。
只有真正的认识数学,发现数学,才会爱上数学。
数学与生活作文 篇3以前,我一直认为数学是一个枯燥无味的东西,可就是那件事,改变了我对数学的看法。
那是今年的夏天,有一天,天气炎热,爸爸下班后,带回来一个滚圆的大西瓜,看着那黑绿相间的美丽条纹,我都快要垂涎三尺,于是我自告奋勇地来切西瓜。
我刚要一刀切下去,“慢……”爸爸说,“我来考考你,有两个方法:第一种,你吃西瓜的四分之一;第二种这个西瓜我吃三分之一,妈妈吃四分之一,给你的小表妹五分之一,剩下的全给你,你选那一种?”
听到五分之一,我想都没想,大声说:“我选第二种!”爸爸笑了,说:“你仔细想想看。”我仔细一想,这不就是求最小公约数嘛,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的最小公约数是60,三分之一加四分之一再加五分之一就等于六十分之四十七,也就是我只能吃其余的六十分之十三,而四分之一等于六十分之十五呢,当然应该选第一种啊!
于是我有些难为情的对爸爸说,刚才我没仔细想清楚,现在我知道了应该选第一种。
“哈哈,没关系的,想清楚就好,来,你来切西瓜吧,大家公平,每人四分之一!”我喀嚓两刀,大西瓜分成了四瓣,露出红红的瓤,咬一口,这瓜可真甜啊!
从这件事后,我越来越明白,数学真的是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息息相关啊!
数学与生活作文 篇4妈妈说只要学习好,周末交我玩网上最流行的游戏,终于数学考了100分,我的心愿就要实现了。
周末到了,妈妈说:教你知道怎么种庄稼,养动物和最快致富,猜这游戏的名字~中国人都知道“开心网—种菜”,种庄稼,养动物容易,但要很快致富就不简单了,这要数学好,我立刻回答道:对数学天才来说小事一桩。
种菜要选择好的植物种,要种植时间短,果实多,这样钱也挣的多,比如说1元的花需要种植1小时,成熟果实是4个,价值4元,2元的花需要种植2小时成熟果实4个,价值8元,公式1×4—1>2×4÷2—2。帮好友收菜时也要拣贵的收,因为收菜次数有限。养动物也一样,要配优良品种,才能卖出好价钱。养鱼要养名贵的,要捡重的捞,连续养四条有永久保护。争车位停好友车位12小时得7200,公式12×60×10,12小时后不再增加收入,所以最好在12小时后就立刻换车位。
妈妈教了这么多,该我发挥的时候到了,没想到我竟然收获了30多万,我开心极了,周末不仅玩的开心,还学到了很多数学方面的.知识。
数学与生活作文 篇5国庆长假期间,我们一家人来到了华联商厦。首先,我们先去给爸爸买衣服,爸爸挑了一件他特别喜欢的衣服。正好国庆期间特价打八折。爸爸问我,一件衣服的价钱是150元,打八折相当于衣服的价钱乘以0.8,你知道一件衣服多少钱吗?我想:150乘0.8,不如将于150除10等于15,0.8乘10等于8,再相乘,15乘8等于120元,结果得120元,我高兴得对爸爸说:“是120元!”爸爸问:“为什么呢?”我便把问题解答的过程告诉了爸爸,爸爸说:“对,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将0.8乘10,150乘8等于1200,再点上一位小数点就成了120。”
买完衣服,我们就来到了地上超市,爸爸对我说:“商店奶制品正在做促销活动,买二赠一,如果买两箱,相当于打几折呢?”我说:“让我算一算。”我想半天也想不出来,只好问爸爸,爸爸是这样解答的:“买二赠一就是花两箱牛奶的钱买三箱的牛奶。一箱50元就相当于花100元的钱买了150元的牛奶,那拿100除以150就相当打的折数,100除以150等于0.6,结果在6.5到7折之间,你明白了吗?”我说:“噢,原来是这样的,我现在明白了!”
在回家的途中,我也发出了许多生活中的数学,例如:楼层的高度,廓的面积,太阳能的容水量,国旗的精确度等等一些问题和发现!
这就是我在生活中的数学发现,我相信,还有更多的数学问题在前方等待着我们!
【篇二:生活中的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做每件事情都离不开数学,可见数学与我们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呀。
比如,妈妈上街买水果,买蔬菜,还有去文印社复稿件……等等,都要用到数学。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有趣的数学,等我们去发现,去探索。
暑假里我跟爸妈到表姐家玩,路上口渴了,爸爸只好到附近杂货店买矿泉水喝。杂货店有个规定:买3瓶矿泉水可以换一瓶矿泉水,一瓶矿泉水卖价1元钱,爸爸见了掏出10元钱给杂货店老板,说:“老板买10瓶水”,水拿到了,我如饥似渴的喝了起来,一会儿就喝掉了二瓶。还没等我回过神,已经有好几个空瓶了。爸爸问我:“灵灵,我们用10元钱能换多少瓶矿泉水?”我想:10瓶水喝完,拿9个空瓶子换了3瓶矿泉水,3个空瓶又换了1瓶矿泉水……还剩下两个空瓶子。我高兴地对爸爸说:“爸爸,我算出来了,是14瓶矿泉水,还余下2个空瓶子。”爸爸笑了,说:“你再想一想!”我若有所思:“我们可以再向杂货店老板借一个空瓶子,喝完后再把空瓶还给老板,噢!我们可以喝15瓶矿泉水。”爸爸点头称赞。
数学就是要灵活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只有掌握了数学知识,才能更好的让数学服务于我们。所以我们要学好数学,让数学成为我们学习生活中的好帮手。
数学与生活作文 篇6老师在课堂上经常说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说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学好数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好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对于老师的说法,我怎么也理解不过来,也不相信数学会有那么大的魔力。但秋游中的一件事改变了我的想法,使我对老师的话深信不疑。
事情是这样的:星期一早上,我们全校师生高高兴兴地登上大客前往玄武湖公园秋游。一路上同学们说说笑笑,憧憬着玄武湖清新的空气、优美的湖景,还有我们向往的儿童乐园。很快车子就停在了玄武湖公园里,我们下车在老师引领下游玩起来。美丽的玄武湖,南京城耀眼的明珠!我们尽情地徜徉其中,不知不觉来到了划船处,同学们都想和玄武湖来一次亲密接触,纷纷要求老师和我们一起去划船,泛波玄武湖。老师看了一下价目表对我们说:“谁能算算我们全班师生一起划船半小时最少需多少钱?怎样租船最合算?”同学们都走到价目表前,要一展自己的数学才能,我也看着价目表默默思考起来:
划船处有大小两种船可供游人租用:大船可坐6人,每半小时15元,小船可坐4人,每半小时12元。我班37名同学加老师共38人,怎样租船花钱最少呢?首先要知道一共有多少种租船方法(不能有空位),再求出每种租法需要的钱数,就能知道最少需要多少钱了。一共有多少种没有空位的租法呢?我的大脑快速转动着。最近数学课上学习的一一列举的解题策略浮现在我的脑海,我立即运用这种方法思考起来:假如租一条6人船,就需要8条4人船;租2条6人船,需要6条4人船,多出两个空位;假如租3条6人船……经过这样的有序思考,我很快无重复无遗漏地找到了3种租船方法:1条6人船、8条4人船;3条6人船、5条4人船;5条6人船、2条4人船。接着我又分别算出3种租法所需要的钱数:1×15+8×12=111(元);3×15+5×12=105(元);5×15+2×12=99(元)。这样我找到了最终的结果:租5条6人船、2条4人船,需花99元钱。这时其他几个同学也找到了答案,我们立即将答案告诉老师,老师询问我们的思考过程后,满意地点了点头,带着我们去划船。玄武湖上立刻荡漾起我们的欢声笑语。
是啊,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从现在起我要好好学习数学,用好数学。
数学与生活作文 篇7我们的生活处处包含着数学,只要用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数学,如爸爸妈妈到菜场买菜、到超市购物,都牵涉到计算费用,数学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很多问题,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之一,与我们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我们生活、学习的好帮手。
我以前一直认为数学在生活中只是个抽象的概念,与我们的生活无关,它只是学校的一门功课而已。其实不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地有了时间的观念、数字的概念,在数学课之外,我时常会用数学计算起与自己有关的生活,如每周六我会去三山街上创新学校的课,而妈妈每次会给我二十元的午餐费。为了能够买一件心仪的小挂件或学习用品,我往往得从午餐费里省出买东西的钱,而且每次我得算好,千万不能超支。
妈妈常说我们要算计着过日子,我一直纳闷:为什么要算计着过日子呢?我来举一个和家家户户切身利益有关的例子:现在很多家庭用上了分时电表,这种电表自动分时段计算电量,分时段电价标准为:平时段(8∶00~21∶00)为0.5583元/千瓦时,谷时段(21∶00~次日8∶00)为0.3583元/千瓦时。从这个电价标准上看,谷时段(21∶00~次日8∶00)的电价明显低于平时段,每度电可节约0,2元。如果我们把烧水、洗衣等用电项目放在谷时段,每天可节约两度电的话,那么十天就可以节约20度电,一年就可以节约730度电,算起来就是可以节约家庭开支146元,节约了家庭开支不算,还可以节约国家的电能。
妈妈喜欢用桶把洗衣服的水、洗澡水留下来冲洗厕所马桶,如果这样一天可以节约2公斤的自来水的话,一年就可以节约730公斤的自来水。真是不算计不知道,一算计吓一跳呢!妈妈的算计生活法既做到了低碳环保,还节约了家庭开支,真是一举两得呢。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用数学去计算的,生活中很多事必须得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通过简单的举例,你对于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吧,那就让我们好好学习数学,好好经营我们的生活吧。
数学与生活作文 篇8摘要:道德,从直观看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它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生活中的数学原理作文。但从道德形成的内在机理看,它又是一种人类理性选择的结果,包括道德在内的诸多制度规范的形成都凝聚着最优化、最经济等深刻的数学原理。
关键词:道德、数学、生活、制度
今年国庆节第二天,爸爸妈妈带我到红山动物园去游玩。为了丰富游玩的内容,增加游玩的乐趣,我买了一大把香蕉准备用来喂耍猴子。来到猴山后,我发现好的位置都被别人占据了,我要喂猴子,只能将香蕉扔到猴子喝水的区域,而猴子要想取到香蕉,必须要踏过一块木板,而踩上这木板,上面悬挂的桶里就有水冲下(估计是给猴子饮水或洗澡用的)。管不了那么多了,我迫不及待地扔下一截香蕉,只见一只猴子跳上木板抢到了香蕉,但这一跳,触动了木板的开关,顷刻间一大桶水冲下,淋湿了其他的猴子;接着我又扔下另一截香蕉,又有一猴子抢到了香蕉,但同样又淋湿了其他的猴子,我觉得这很好玩,于是又重复这一把戏,但当我第十次扔下香蕉后,只见猴子都站在原地不再抢了,我纳闷起来,难道是猴子吃饱了?但也不像呀,他们都一个个眼睁睁地盯着地上的香蕉,此时一只小一点的猴子仍准备偷偷去抢香蕉,但它的举动被别的猴子似乎发现了,其他的猴子都争相去揍这只小猴子,最终大伙都没再去抢香蕉。我弄不明白,挠着头想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情形呢?“看来剩下的香蕉,只能我们自己享用了”,站在一旁的爸爸风趣地说。我悻悻地离开了猴山,爸爸却问我悟到了些什么,我一时答不上来。爸爸说,这是一个“道德”问题,其中蕴含着数学原理。
“道德”?“数学”?这分明是风马牛不相接吗,怎么会与道德、数学扯在一起呢?我赶忙向爸爸求解。爸爸娓娓道来:“在争抢香蕉过程中,虽然一个猴子抢到了香蕉,但是其他猴子却淋到了水,抢到香蕉的猴子是不确定的,但绝大多数猴子淋到水却是必然的,这就是说,只有少数猴子是得益的,绝大多数猴子是受损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损人利己’,大多数猴子当然就不会答应了,因此谁再去抢香蕉,其他的猴子就会揍他,慑于大家的威力,也就没有猴子敢抢香蕉了,这就在猴子中产生了‘道德’”。“也就是说‘损人利己’,是不‘道德’的事,也是不能而为的事,如果这些猴子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一群人,大家约定俗成,相互遵守,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道德规范了”。啊呀,原来是这样!
我似乎有所感悟,但这与数学又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关系啦!这里面蕴藏着数学上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关系,一个猴子收益,其他猴子吃亏,这在交易活动中叫‘不经济’,在数学上叫‘不优化’,此类行为的边际效益很低,这种行为长期存在对他人就不公平、对社会也就不稳定,对构建和谐社会很不利”。爸爸郑重地说,这方面的例子,在实际生活中还不少。例如:“有的窃贼在公共汽车上偷东西,车上其他乘客看到了,却不吭声,没有被偷的人想,反正偷的不是我的东西,我说出来,别的乘客不一定会帮我,我反而会遭到窃贼的伤害,我又何必揭穿他呢?这就是光天化日之下偷窃行为为什么能够得逞的原因”。这一现象告诉我们,如果每个人都从“利己”不道德的角度想问题,就整个社会而言,就是不经济、不平衡、不和谐,我们所处的环境就会越来越糟糕,不知道什么时候,下一个受害者就轮到我们了。可见,不道德行为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自己!而大家普遍遵守道德就是对自己最有效的保护!
“孩子,现实社会中,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问题无处不在”。但这好像不是常见的数学问题,我仍疑惑地说。爸爸思索着说,“随着人们实践的不断深入,数学已发展出许多门类,有的是通过数字来说明道理,有的则是通过方法论证来揭示事理。刚才,我们所说的就是数学学科中的一个分支——博弈论,它是一门以最优化实现为目标的应用数学,运用它不仅可以解决自然科学中的难题,对解决日常生活中复杂的社会问题也非常有效。诸如:田忌赛马、环境污染、见义勇为等社会问题都可以用博弈论得到科学解决和合理解释”。“我们平时学习数学,就是要善于用数学的方法和思想,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设计出更合理的制度体系,形成更科学的社会规范,让我们生活得更生动、更精彩、更美好”,事实证明,那些经久不衰的道德规范,都是符合数学最优化原理的”,爸爸如是这般地说。
在爸爸的启迪下,我渐渐感悟到:道德,从直观看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它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从内涵机理看,又是一种人类理性的选择结果,其凝聚着深刻的数学思想——从最优化的视角,社会需要建立科学的道德体系,以规范公民行为,维护公共利益,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从最经济的角度,生活需要道德,以遏制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等不法行为,最大限度保护我们自己;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看,我们不仅需要道德,更需要将最低的道德规范和道德义务固化上升为法律法规,以提升对不道德行为的刚性惩戒,塑造遵守道德的良好社会环境,让更多的人自觉遵守道德、维护道德,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此时此刻,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数学的博大精深和深刻奥妙了。它不仅应用于自然科学,而且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给我们深深的启迪,当前有些不法之徒制售“地沟油”、“病死猪”,损害的是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是最不道德的行为,必须坚决予以打击。但反过来讲,如果他们对数学知识能多一点了解,就会变得更智慧、更理性,更自觉地遵守道德与法律,那么社会上的违法犯罪自然就减少了。
可见,普及数学知识也是预防和减少违法行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举措。因此,一定程度上讲,学数学就是明人生,懂数学就是懂生活。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旨在讨论数学问题,但没有用数字说话,这可能与通常运用数字计算或数学论证得到某一结论的写作套路大相径庭,但正是基于对数学思想的兴趣,才触发了我选择这样的路径,努力用数学原理来剖析制度规范,用数学方法来诠释社会生活,我想这应该也是“生活与数学”论文的题中之义吧。
数学与生活作文 篇9数学王国是丰富多彩的,是神气美妙的,它像无边无际的大海。我们像一只只小蚂蚁,在寻找着食物。哦不,数学在生活中也有很大的帮助。
由于我铅笔用完,准备买十支铅笔。俗话说得好:“货比三家。”我连忙逛了三个书店,先把每个书店的铅笔价钱记下来。回答家,我把价钱报给爸爸听,爸爸没有思索,立刻回答出:“商城书店,最便宜”。我有点半信半疑:是吗?突然脑子一开窍———我何不用数学来解决这问题?我回到书房,对这项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我思索着:“商城书店”6支3元,还送1支;“新华书店”每支0。7元;“东方书店”每支0。6元,然后用总价便宜1元。我想在学校里做应用时用通分,我何不来试一下,当我把“商城书店”的价钱和支数化成分数后,脑海里冒出来一个大问题———送一支如何算,我绞尽脑汁想不出来,只能放弃着一条路,突然眼前一亮,我何不这样———买十支"商城书店的价钱:3÷6=0。5元,10—1=9支,0。5×9=4。5,所以在“商城书店”买10支要4。5元:买十支在“新华书店”的钱:0。7×0=7元,所以在“新华书店”买要7元;买10支在“东方书店”的价钱:10×0。6=6元,6—1=5元,所以在:“东方书店”买10支要5元,因为4。5元<5元<7元,所以在“商城书店”买10支铅笔较合算。果真如此,在“商城书店”10支铅笔只需4。5元。
数学与生活刍议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伪生活化;生活化;问题;对策
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实践的必然要求,通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氛围,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但是,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伪生活化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一问题不仅出现在小学数学课堂,对于其他学段、其他课程的教学,伪生活化问题也比较常见,如果对其发展听之任之,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迫切需要相应的对策,以解决伪生活化的问题,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1 小学数学教学“伪生活化”问题
1.1 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
在生活化教学策略下,教师应该将课本知识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这对于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应用,在实践中,往往存在对生活化策略理解不到位,教学案例选择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况。具体表现为:
(1)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事例进行照搬照抄,忽略了儿童的客观生活实际;
(2)超出小学生的认知范围。
以人教版为例,关于具体表现(1)的案例,三年级下册教材《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有这样的一个例题:豆腐店有10袋黄豆,50kg/袋,每1kg黄豆可以生产4kg豆腐,则豆腐店里的黄豆一共可以做多少豆腐?这一问题虽然来源于生活实际,但是,这对于广大城市儿童而言,根本没有见过豆腐店,这一事例十分抽象,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关于具体表现(2)的案例,六年级教师为了有效巩固《百分数》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巩固练习:小明的爸爸为小明存了10万元教育基金,存入银行储蓄存款,以3年为期,年利率为5.40%,到期后一并去除,忽略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则小明3年后能取出多少钱?这一问题属于成人化的案例,完全超出了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对于生活化教学的效果也十分不利。
1.2 生活化案例使用过量
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迫于生活化教学的普及,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将课堂知识的教学变为生活案例的罗列,对于数学教学的正常进行造成了不小的干扰。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中,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并学会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但是,让生活案例“喧宾夺主”,数学课堂也就偏离了原来的教育目标。
比如,小学四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度引用生活实例:首先对当地2015年1月到12月的气温数据进行汇总,以柱状图的形式展现,并在此基础上对折线图的画法进行了演示,随后让学生自己画出这一统计图,在练习完成以后,让学生以其他城市气温年变化最为案例,进行绘制,并将当地冰箱销售年变化、国庆长假七天旅游景点的人流量折线图进行了绘制,并由教师修正,这样一节课下来,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花费在了绘制折线统计图方面,而忽略了知识的巩固。
1.3 课堂教学过程方面的问题
在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施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往往会选择教学情境设定为逛公园或者去郊游等,虽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尤其是教师的承诺并不能得到兑现时,学生的失落感油然而生,不利于学生的课堂学习。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的设问不合理,也是伪生活化问题的重要表现。
2 小学数学教学“伪生活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2.1 科学使用生活化素材
为了有效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首先应该注意对生活化素材的合理使用。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现代教材都引入了大量的生活化案例,供教师教学使用。这有效促进了生活化教学的发展,但是,这并不代表教师可以对教材照搬照抄。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应该将课堂教学与教学环境、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对教材中的素材进行自我加工和改造,密切联系生活,提升学生的兴趣。为此,教师在应用生活化教学案例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实际的生活经验和教学要求,恰当使用生活素材,让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2.2 合理创设生活化情境
在生活化教学策略下,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以致用”展开。一方面,让学生在自己所熟知的生活化场景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要学会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这一目标创设教学情境。与此同时,课堂情境设置要深入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现对学生生活经验的素材挖掘,并以学生为主体,以他们能够理解的角度进行情境的开展,保证课堂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不同课堂情境的设置,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生活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 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教学手段和策略也不断完善,逐渐适应了现代素质教育的全新教育理念。生活化策略的实施,有效改善了课堂教学氛围,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在其应用过程中,“伪生活化”问题十分普遍,需要予以有效的治理措施进行改善,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对此所有帮助。
参考文献
[1]鲁静.小学数学教学“伪生活化”及其应对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2]刘伟.“生活化”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刍议[J].科教导刊(下旬),2015(09):128-129.
[3]曾春莲.刍议小学数学教学的“伪生活化”及对策[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18):82.
数学与生活刍议 篇7
1.预习内容生活化
数学学习中预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数学来源生活, 同样学习数学也可以从生活中得到很好的教材。因此生活化的数学预习对于学习数学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学习《长度的度量》这一内容时, 老师可以布置给同学们一个预习任务, 充分地将生活化预习方法推广到学生预习中。在课前老师可以给同学们布置一个任务, 任务内容是要求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度量生活中物体的长度, 可以是让学生度量家里桌子的长度、高度等。首先要求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度量, 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有好几把尺子加起来那么长那么高, 再让学生看课本内容, 看看这些有关于厘米、分米、米等的度量衡。
2.课程导入生活化
导入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一个好的导入能有效增强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绝大多数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相应的事物原形。 一个好的切入点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例如在教学多边体周长这一内容时, 老师就可以设置一个较好的生活切入点引出今天的课题。在课上老师可以选取几个同学进行比赛, 首先比赛的场地就选择在教室里, 把学生的课桌摆成不同的形状, 有正方形、长方形及其他多边形。然后选出几个学生进行比赛, 看谁先围着多边形跑完一圈。首先老师可以问同学们:“你们认为那个图形会先跑完? ”然后学生就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认为能最先跑完的图形。之后比赛正式开始。 有的同学欢欣鼓舞地先跑完了, 有的则没有。这时老师可以安慰没有跑完的同学:“你不必伤心, 其实你跑的速度不一定比他慢, 你看你的图形是不是比他的大? ”之后老师就告诉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就来开始解释为什么有的同学会先完成而有的会慢一点。之后便可以引出今天所要讲的周长的概念及内容。
3.例题讲解生活化
教学数学知识, 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对重点例题知识的讲解, 书本中的重点知识一般情况下都会以例题形式表现出来, 因此做好重点例题的讲解对学好数学至关重要。
例如在学习时间这部分内容时, 肯定会遇到一类例题, 那就是有关于时间单位的度量问题。其中有一道题是让学生将1小时56分54秒用秒的形式表示出来。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时间, 以前也没用到过这么细碎的时间度量, 再加上不清楚小时、分钟、秒等时间度量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 很难解决这一问题。这时老师便可以同学生平时比较熟悉的事例进行说明, 应用生活中学生经常玩的跳皮筋游戏进行例题的讲解。把同学们跳绳比作秒, 然后每个学生做六十个就给一朵小红花, 有了六十个小红花就给一个大红花。这时老师问同学们: 你要是有一朵大红花也有五十六朵小红花, 然后你又跳了五十四个, 现在你知道你一共跳了多少个吗? 相信同学们一定知道自己一共跳了多少。相应的, 就理解了这道例题。
4.知识运用生活化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同样我们所学的知识也要应用到生活中, 让数学服务于我们生活。为了防止学生成为“书呆子”, 老师在学生知识的运用上要做出相应正确的引导。在这里老师可以通过列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用到的数学知识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学习知识的广泛应用性。 老师可以以学校装修教室为事例, 学校黑板每平方米为299元, 一个教室的黑板一共花了587元, 问这个教室的黑板有多大? 其实这就用到了数学中最简单的计算问题, 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除法不是吗? 相信此时同学们就知道了应用数学知识的范畴, 明白了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从而更认真地学习数学知识。
5.结语
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论述, 可以看到数学生活化是数学教学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利用生活中好的素材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艳.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 2012 (02) .
数学与生活刍议 篇8
通过一些具体的教学活动, 我仿佛看到了学生对“语文理想”不再迷茫, 对“生活经验”不再模糊, 他们金子般的心灵在语文课堂的内外自由地放飞, 对于我来说, 无疑是莫大的欣慰。
下面就我在语文教学的一些实践活动谈谈体会, 祈望同行指正。
这条语文学习之桥, 我称它为“三段桥”。
一、第一段桥, 教师宜诱发学生用心地崇拜“祖国语言”, 让学生的心灵酝酿丰富的“语文理想”———“诱之上桥”。
古人云:授之以鱼, 可供一餐;授之以渔, 可享一生。而传统语文教学似乎总囿在“填鸭式”“授鱼式”的语文教学模式里作“老夫子”状, 以为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鱼”, 便不是语文了。久而久之, 学生便没了语文的灵气, 我不由唏嘘:得“鱼”与得“渔”者之“语文理想”, 实乃两个天地。
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老师说得好:“教育, 说到底就是培养人, 当今中国的教育当然应是培养有一颗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1]于漪老师启示我们语文老师教课要教到学生心坎去, 要把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渗透其中。育人先育心, 心中有“语文理想”的学生, 其语文天地才会辽阔无边。有“语文理想”者, 须爱自己的祖国, 爱自己的祖国文化。请聆听于漪老师漂亮的话语:“文化是语言文字的命脉。教语文, 站在文化的平台上, 语言文字的表现力、生命力才会闪耀光彩;语言文字才是生动的、鲜活的。” (《站在文化的平台上》[2]) 语文老师有责任、有义务引领学生热爱语文, 深爱母语, 成为富有“语文理想”并享用一生的得“渔”者。
记得我在给学生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时, 我向这些目光充满了好奇和凝聚着求知渴望的学生提问:“当一个学校被四种崇拜心理控制时, 学校才会成为文化的中心。大家猜一下, 这四种崇拜心理是什么?”同学们纷纷发言, 有说对祖国的崇拜, 有说对伟人的崇拜, 有说对知识的崇拜, 有说对金钱的崇拜, 有说对名利权位的崇拜。我肯定了前三者否定了后二者, 并补充还有一种崇拜心理:对祖国语言的崇拜。
我告诉学生这是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我期望他们在高中的黄金阶段能怀着这四种崇拜心理投入学习, 我更愿意他们在新课标的理念下, 学习高中语文, 更多的是“对祖国语言的崇拜”。
所谓“对祖国语言的崇拜”, 也就是新课标着眼的语文素养。这并非仅仅对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逻辑的崇拜, 更多的应是对蕴涵在语言文字里面的情和理的崇拜。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认为, 只有培养学生真正“对祖国语言的崇拜”, 我姑且谓之“诱之上桥”, 才能达到三维目标的实现, 才能为学生搭设“语文理想”与“生活经验”之桥。
二、第二段桥,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有益书报, 培养学
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 让书中的“语文理想”不再如云端缥缈, “生活经验”不再如海高深莫测———“观之赏桥”。
假如说学生从语文文本中读到的都是“语文理想”, 那么这“语文理想”从何而来, 如何实现?我以为, 不妨从“生活经验”来, 然后在“生活经验”中升华, 直至顿悟。所谓“生活经验”的概念, 在语言哲学和母语教育理论中不是指某一生活领域的技能, 而是泛指关于生活的经验, 即生活事实的认知、相关态度和观念, 是语言哲学中“语言的世界经验”概念的一个简化表述[3]。
我以为,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拉近“语文理想”与“生活经验”的距离。好的阅读使学生“可享一生”, 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谈不上自觉学习, 更谈不上“语文理想”的实现, 学生在书中、在别人的故事中得到人生的启迪, 不能不说是“生活经验”的感受。自己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之桥上能自觉翻阅语文之书, 自主观赏语文风景, 对于语文老师来说, 何其欣慰。这个阶段我谓之“观之赏桥”。桥上的人在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看桥上的人:这是一种何其美妙的境界。
每位语文老师都想让自己的学生获得“语文理想”, 但是, 没有良好的阅读储备, 谈何储存广博而厚重的“语文理想”?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我时常启发学生:“阅读可以让你美丽起来。”“生活时时是语文, 留心处处皆学问。”因此学生每每争先抢阅班上订的报纸, 如《珠江时报》、《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学生读书看报的阅读习惯养成了, 自然有助于“语文理想”的培养, 对祖国语言的崇拜、对文化的崇拜自然也随之诞生。
在高二下学期选修教材传记文本的教学中, 我告诉学生:“一本优秀的传记不仅能让我们认识世界, 还会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人生。”因此, 学习沈从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我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沈从文的窘困》、《沈从文第一次讲课》、《沈从文的爱情》、《凤凰之子·沈从文传》等。学习《扼住命运的咽喉》, 我推荐学生课外看作者罗曼·罗兰的《名人三传》、《用心看世界———海伦·凯勒传》等。也许是受了我的激励, 学生到阅览室上课, 由以前的多数挑娱乐杂志一改为抢阅传记书本了。学生还纷纷到书店买了《凤凰之子·沈从文传》、《名人三传》等书籍, 在班上互相传阅, 还积极写了读书笔记。我把优秀的学生作品推荐到学校《飞翔》文学社校刊进行发表, 让学生感受到文章变成铅字的乐趣, 体会到语文学习之妙。
可见, 看书读报写文章, 很好地搭建了学生对“语文理想”与“生活经验”的桥梁。多读有益书报, 书中的“语文理想”不再如云端缥缈, “生活经验”不再如海高深莫测。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了阅读习惯, 在阅读中了解到作者与作品人物的人生经历, 体会其人格精神, 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 拉近“语文理想”与“生活经验”的距离。
三、第三段桥, 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积极参加语文综合
性学习活动, 让学生漫步于“语文理想”与“生活经验”的曼妙园地———“促之过桥”。
语文教育家指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 有一个“适应峰”。所谓“适应峰”, 是指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及学生与课程资源之间相互适应的程度[4]。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计的师生互动的方式, 如果这种互动能最大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即表明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具有最大的适应度, 那就说明学生处于“适应峰”的峰顶:我谓之“促之过桥”。
语文老师要善于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之花, 为他们搭建“语文理想”与“生活经验”的桥梁, 为他们消除生活经验或“高深莫测”或“生硬如铁”的感觉。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我认为强烈的回答欲望是促使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知识的内驱力, 是构成“语文理想”的最为活跃的因素, 实践证明, 学生的语文思维之花有时可以从课堂提问的土壤中培育出来。
如在高二语文选修教材罗曼·罗兰《扼住命运的咽喉》的教学中, 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语言表达训练: (联系单元活动P97“盖棺定论”练习, 进行墓志铭仿写)
墓志铭可以是对墓主人一生业绩的概括, 也可以表达墓主人对生活的追求、对生命的思考。如:恕我不起来了! (海明威墓志铭)
照我思索, 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 可认识人。 (沈从文墓志铭)
请参照以上的墓志铭, 为贝多芬拟一则墓志铭。
因为之前我对贝多芬进行了介绍, 有了学生自己到阅览室查找有关课外资料的铺垫, 学生对墓志铭这样关于“死”的遥远概念似乎没了“高深莫测”的恐惧感, 反而表示出好奇。我便让学生尝试口头为自己写墓志铭, 学生更是兴趣盎然, 如“吾死不可畏, 吾生不可懒。”“我的一生没有金钱, 没有名誉, 但我有的是简单与幸福!”“拥有过便是幸福!舍我其谁?”“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我思故我在, 我去神长存。”“这里躺着的是一位孝顺父母、信守诺言、忠于朋友、为家庭为社会拼搏了一生的普通男人, 请路过的你花一秒钟向他鞠个躬, 谢谢!”学生大胆地发散了思维, 形成了有语文个性的自我, 真应了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至理名言:“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
可见, 高中生自身具有主动发展的内在潜力, 就像小草的种子遇雨露会发芽、长高一样, 而语文教师对学生“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的激励作用犹如温馨的雨露, “促进”了学生的语文生命由小草成长为大草, 乃至参天大树。在不知不觉中, 学生的思维发散了, 脑袋就不再是死记硬背的机器零件了, 还为自己搭建了“语文理想”与“生活经验”的桥梁。
另外, 为了给学生肯定自我、提供攀登自身发展的“适应峰”的机会, 语文老师完全可以多搞一些课内外的阅读竞赛, 教师在平时教学及竞赛中要注意发现、培养阅读能力强的苗子, 鼓励并公开表扬他们, 让他们经常在班上朗读, 推荐他们参加校内外组织的诗歌朗诵会、演讲会、辩论赛及征文比赛等, 使他们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是真实可感的“生活经验”, 会激发学生无穷的学习乐趣, 使“语文理想”日臻形成。
无疑, 引领学生积极参加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让学生漫步于“语文理想”与“生活经验”的曼妙园地, 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语文生命之羽的翕动。
总之, 语文学习是一门艺术, 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到基础知识, 还能陶冶情操, 培养个性, 发展思维, 提高能力。满怀着语文教育理想并躬身语文教育教学实践的语文教师, 应在教学中为学生构建丰富多彩的语文桥梁, 大胆地“诱之上桥”, 放心地“观之赏桥”, 快乐地“促之过桥”, 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入手, 让他们崇拜祖国的语言, 不畏惧“生活经验”, 不迷茫“语文理想”, 让学生的心灵在语文课堂内外, 可以自由张开色彩绚丽的翅膀, 尽情地翱翔。
摘要:语文学习是一门艺术, 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到基础知识, 而且能陶冶情操, 培养个性, 发展思维, 提高能力。满怀语文教育理想并躬身语文教育教学实践的语文教师, 在教学中宜构建“语文理想”与“生活经验”的桥梁, 大胆地“诱之上桥”, 放心地“观之赏桥”, 快乐地“促之过桥”, 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出发, 让他们崇拜祖国的语言, 不畏惧“生活经验”, 不迷茫“语文理想”, 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理想,生活经验,语文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徐泽春.教育的理想[J].上海:语文学习, 2010 (10) .
[2]于漪.新世纪教育文丛[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9, (01) .
[3]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 (01) .
数学与生活刍议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数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生活,数学学习更离不开生活。人类的社会实践产生了数学,并且促进了数学的发展,而数学又服务于社会,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每一位教师都应根据儿童的心理需求和教育教学的规律,让学生学得轻松,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就只有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更好地实践课改精神,推进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培养开拓创新精神新人。如果数学课堂脱离了生活的学习,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在小学数学新教材的教学中如何使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呢?
一、活用教材,走进”生活”
现代教育论认为:不关注人的发展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学生是有个人愿望、意志和需要的人。为此,新课程强调了课程功能要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所以,教学内容应让学生看自己想看的,让学生想自己所想的,让学生发现自己想发现的数学。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要求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要用好教材,更要用活教材。同时,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特别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校实际,大胆重整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增加数学教学的实践内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感受數学的价值。此外,还可开设一些数学活动课,向学生适当补充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生学习了圆形、圆环、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节《操场之谜》的数学活动课,教师以本校的操场及知识支撑点,精心创设”小设计师”、”小参谋”、”创意金点子”等问题情境,不仅让学生巩固了知识,更是丰富了学生的解题策略,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如:在《购物》中可根据不同年级的活动设计活动课,低年级《买东西》,中年级《购物中的数学问题》,高年级《商品交易中的数学问题》;又如在《统计》中也也可根据年龄段设计《小小统计员》,《调查与统计》……等等。
二、合理结合,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数学也应该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去,把数学和生活有效的联系起来 ,这样的数学课堂会更加光彩照人。
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应该多给学生创造一些运用数学的机会。例如这类题目:有两家商场都对同一种商品进行打折活动,一家商场是这样的优惠活动:美的每只2888元买一只赠送250元:另一家商场的优惠活动是这样的:同样型号的美的空调每只2558元,买一制赠送价值150元的电风扇一只。那如果妈妈想问买一只这样型号的空调,你能帮妈妈想想,买哪个商场的空调更加合算呢?
当学生每次做完这样的和生活密切联系的题目时,这时候老师就要抓住时机表扬他们,并且让学生感到数学的用处十分大,鼓励学生把所有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红,帮助爸爸妈妈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间的密切联系。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绝非是一朝一夕之事,只要教学工作者们朝着这个方向坚持不懈地精心研究并且落到实处,总有一天,我们的学生会热爱数学、体会数学、感受数学、理解数学,最终主动地去探索数学、发展数学。
三、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社会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注重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掌握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眼睛,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懂得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总能找到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抓住了联系,就能把活学到的知识进行活用。但这种思维习惯也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培训。比如在学习”百分数意义”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班有30%左右的学生在家使用电脑上网,其中2/3的学生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而1/3的学生却在玩网络游戏。看到这一现象,谈谈你的看法。适当地进行一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培养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意识。
四、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数学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例如在讲授”利息”的知识点后,笔者安排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自己做一次小小会计员”,让学生去银行了解现在的利率,然后让他们把积攒的零用钱存起来,怎样存最合算?在这一系列的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的实践中,学生对利率、利息这一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而且此次活动还可以是对学生不乱花钱的思想教育,实现教知识和育人的统一。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将其生活化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且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符合数学发展需要的,不但能够提高老师的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够培养学生实践方面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数学与生活刍议】推荐阅读:
数学与生活08-13
数学与现代生活08-07
小学数学课堂与生活07-14
数学与生活的融合08-28
数学与生活亲密接触11-02
初中数学知识与生活07-06
数学与生活的完美融合05-11
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07-03
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07-04
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