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体验地理教学

2024-10-19

自主体验地理教学(精选12篇)

自主体验地理教学 篇1

1自主学习理论概述

综合英语课程是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学生个人素质、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综合英语教学要以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为目标, 不仅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听、说、读、写的外语技能, 还要教会学生学习外语的策略, 使之成为独立自主的外语学习者, 逐步达到终身学习, 从而使其受益终身。综合英语教学中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被证明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因此, 在以语言运用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中心的改革中, 自主学习引起了教育者的普遍关注。

当自主学习受到广大教育者的关注时, 关于其定义也颇多。自主学习是一种全新理念的学习模式, 同时也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一种挑战。有人认为,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能力, 有人视之为个人品格, 还有人认为它是教育体系中学习者的权力。Henry Holec (1981) 在《自主性与外语学习》一书中提出: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 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即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 通过确立学习目标, 制定学习计划, 选择学习地点、内容和方式, 控制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计划的实施, 学习技能的运用和发展, 自我检查评估等, 自主学习的核心“自主”。

2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在这过程中大致牵涉到三方面:学生、教师和教学环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最主要的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关键地位, 这与传统的教学理念不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国际化、知识经济信息化的时代, 学校所受的教育已不可能受用终生。古人云,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因此, 现代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英语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

2.1综合英语教学现状的需求

综合英语课程是目前各高校开设最普遍的一门英语基础课, 它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全面培养英语的听、说、读、写、译各项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实际使用英语进行涉外交际的能力。在对笔者所任教的08高职学生的英语基本功训练的现状调查中, 我们发现大部分同学对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的满意度与其它科目相比最低, 只占35.18%。

出现这些状况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综合英语教学所沿用的是“以教师为主”的原则。把教师认真备课、讲课内容丰富作为抓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学习内容、进度到教材的选择、成绩的评定都由教师决定, 很少顾及学生的个人需求、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课堂上教师讲解占去了大部分时间, 无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 从而使学生成了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一直是外语教学的一个理想境界, 语言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我们应该研究自主学习的特征和要求, 分析实践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总结出实施自主学习模式所需的条件。

2.2学生个体认知差异性的需求

大学生学习外语时, 个体差异主要受动机、语言学能、认知方式、学习策略等因素的影响。动机是影响外语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受不同动机的驱使, 学习目标和学习兴趣也各不相同, 这就要求我们为学习者提供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 强化学习动机。

语言学能是整体智力中负责语言学习的一个特殊部分, 不同的学习者第一语言学习的速度不同, 一部分原因就是语言学能的差异。若忽视学习者的能力差异而采用统一的教材、教法、进度并对学习者语言能力做同样的要求无疑将挫伤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 从而导致外语学习的低效率现象。

认知方式 (Cognitive style) 是心理学上用来描述人在观察、感知、组织、分析、回忆其经验或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方式。学习者不同的认知方式要求英语教学应给予其更多的自主, 提供必要的指导, 使他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认知特点, 发挥认知优势并弥补认知不足带来的外语学习劣势,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有效地学习和使用外语所采用的各种方法、技巧或步骤。研究表明, 学习者使用的学习策略是否恰当会影响学习效果。如果将成功学习者的学习策略总结出来加以适当的方式传授给其他学习者, 会有助于他们改进学习方法,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但是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具体选择合适的策略来指导训练学习者。这就意味着要提供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 以提高外语学习效率。

2.3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

在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 人们要接收处理大量的信息, 在学校所学习的知识不可能受用终身, 要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 就必须有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2.4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教学自身有其局限性, 学生不可能通过有限的课堂教学获取足够的知识或培养能力, 而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求学生能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来展开“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的相应训练, 从而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

3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

3.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要推进自主学习实施, 首要的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传统的英语课堂为考而教, 为考而学, 教统领学。部分学校将四级考试成绩与教师的年度考核评优挂钩, 导致教师不敢放手;久而久之, 学生被老师“抱惯了”, 产生极大的依赖。即使有时教师大胆放手, 也会有相当多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为什么呢?因为平时教师没有重视自主性学习指导, 学生有了极大的被动式的惯性。我们知道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启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出发点和基础, 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自主语言学习的效果。

3.2以学定教, 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务必遵循外语习得和外语教学规律, 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风格、认知特点、教学任务和目标设计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如课前三分钟演讲、小组讨论及代表发言、角色扮演、辩论、学生自己讲课、让学生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请外教做客讲课、故事接龙、竞猜、唱英文歌曲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兴趣。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 满足不同学生所需, 充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外语学习的主动性, 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强调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合作, 通过合作实现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交流的民主的学习气氛, 使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活动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语言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 实验结果表明, 自主式课堂教学活动不仅能开发学习者学习自主性的潜能, 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3.3引导学生自我检测与评估, 并根据需要调整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自我检测与评估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学习效果与方法进行自我判断, 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调整和完善自我的学习机制, 使学生取得更大进步的重要环节。测评的目的是对学生在某个阶段的学习能力以及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所取得的进步提供信息。测评使学生能看到自己实实在在的成绩或差距, 从而对自己的学习进度、目标和计划进行不断调整, 在学习中更加主动。在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测评方式, 如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测评、师生共同测评等方式。检测与评估使学生感到不但学有所用而且学有所成, 更有助于整体教学活动安排做到有的放矢, 提高师生间“助”与“学”的良性互动的整体效果。

4自主学习模式中教师的新角色

我们强调大学英语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学习者能独立与教师自觉、自发、自愿的学习, 并不是意味着英语教学课堂可以不要老师进行自学, 教师的作用可以从此消失。几乎所有的学习者在自主发展的道路上都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中国传统的教育赋予教师支配和控制教与学的权力, 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讲求师生平等, 认为“学”比“教”更关键, 因此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可见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在教学的全方位都有了质的转变, 要实现这种转变, 就要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学观念的转变。

4.1整个教学过程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在这一方面, 教师的角色是与传统的角色相类似的。在学校的教学中, 是否选择“以学生为中心”本身就是在教师的安排下进行的。即使是自主学习的建构和使用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要从整体上策划、组织一个阶段的教学过程, 而不仅仅是一节课。也就是宏观意义上的组织者。这表现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学生学习材料的选择、学生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效果的评估上进行总体策划和组织等。

4.2教学情景的设计者和管理者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 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以及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 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因此, 教师要设计好相应的情景, 充分利用自主学习中的多媒体的呈现模式和感觉通道方面的优势,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同时, 在情景中, 教师还要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 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 并感受目标语的文化, 促进学生从语用的角度来运用和理解语言。

4.3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

这种合作不仅表现在情景交流中的协作或者场景的交流上, 更重要的是要表现课程进度的安排上。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应用于英语教学对于大多数英语教师而言是一个新生的事物, 教学效果如何需要在实践中摸索。这样就有必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促使教师和学生相互了解教学的效果, 双方进行合作来有效地安排教学的进度, 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4.4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者

在自主学习的环境中, 学生所面临的信息量庞大而内容芜杂。常见的问题包括:一, “见树木不见森林”:陷入对细节的浏览而忘记了学习内容的主题;二, “蜻蜓点水”:学习者完全受制于视、听觉刺激的诱惑, 漫游于一屏一屏的信息之中而没有对细节的深入了解, 明显具有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意味;三, “信息爆炸”:在自主学习的模式中, 信息的呈现是多样化的、瞬间的, 不像传统教学中手写的方式, 有一个持续的过程, 这样学生就会被淹没在信息之中, 茫然不知所措。因此, 教师要尽量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 使之能够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有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同时也要掌握信息呈现的节奏, 让学生能够充分吸收和利用所呈现的信息。

摘要:在大学英语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的环境下, 传统的、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语言学习模式被教师引导的、学生积级参与的自主式教学模式所取代已成必然。通过分析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着重论述了如何在综合英语教学中培养和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 结合自主学习的特征和规律, 对综合英语教师在语言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

关键词:自主学习,教学模式,重要性,综合英语

参考文献

[1]Little D.Learner Autonomy:Definitions, Issues and Problems[C].Dublin:Authentic, 1991.

[2]Holec 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 1981.

[3]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自主体验地理教学 篇2

濮阳县二实小 张文仲

我们濮阳县第二实验小学研究开发的“自主体验教学法”自2008年至今以已有几年时间,在自主体验模式的引领下,二实小的教师的专业成长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了。并且取得了巨大成果,2009年《花开的声音》出版、2010年《春天的脚步》出版、2009年获得濮阳市第三届学术成果奖一等奖。

那么什么是自主体验教学模式呢?

一、自主体验教学法的理论

1、自主的含义

自主:自主学习体现的是谁在学习?以什么形式学习?要求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强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处理信息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得到培养的过程。要求教师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通过质疑、讨论、研究等形式对信息进行整合,从而得出结论。

2、“体验”的含义:

指学生个体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行为、感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教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体验,是指学生在自主的过程中,通过自己亲自参与而获得的认知与感受。,它是建构学生新的知识体系及各种能力的生成过程,它也是探究过程的反思与成功体验。它应具有如下特点:

(1)实践性:学生通过实验、调查、搜集资料等形式,实事求是地得出结论,培养其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生成性:将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做法加以总结、反思、评价。激活学生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激励性:学生在探究中产生积极的体验,体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合作与探究的愉悦感受。形成乐于探索、勇于负责、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自主体验”教学模式体现的既是教学方法,又是学习方法。既注重过程,也注重结果。在自主中生成体验,在体验中促进自己的综合发展。在“自主体验”教学模式中,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渗透民主的教学精神。它所关注的不仅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且还关注学生在获得新知的的情感体验、态度生成乃至整个生命的成长与发展。

二 “自主体验”教学模式流程

(一)、情景设置,激情导入。这是开篇词,如果能激起智慧的火花,点燃导航的明灯,那么,一节课就有了方向,探索的船就可以起航了。

(二)、阅读质疑,自主体验。质疑就是提出问题,学生在阅读中提出自己不解的问题,并在阅读中寻找答案,有自己各个感受或独特体验。

(三)、合作质疑,互动体验。师生提出问题后,共同寻求答案,或者是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寻找答案,共同交流,说出各自的感受。

(四)、变式质疑,深入体验。就是把前面提出的问题解决完以后,可以从其他角度提出深层次的问题,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五)、应用质疑,矫正体验。此环节就是围绕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做一些练习,看看完成得怎么样,起一个巩固的作用。

自主体验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突出了“自”字,即自学、自主、自思、自悟;让每个学生都感到学习的快乐。也让老师受益匪浅。

自主体验地理教学 篇3

一、自主体验:基于儿童的“为了不教”之教

叶圣陶指出:“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价值是育人,将学生培养成为“自觉的,自动的,发展的,创造的,社会的”现代人、现代公民。因此,让学生“光记住些什么是远远不够的。必得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身的血肉,养成永久的习惯,终身以之,永远实践,这才对于做人真有用处。”

同时,他又指出,作为教育对象,儿童是“有生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儿童的天性本是注重事实的,欢喜自己去做的。”儿童又固有文艺家的宇宙观,“以直觉、情感、想象为其生命的泉源。”

本着“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根据本校学生和教育的实际,我们提出了基于儿童生命成长的自主体验教学的教改实验假设:学校和教师致力于创设适合儿童自主学习实践的环境与活动,让学生沉浸其中,身体心悟,唤起强烈的探究动机和丰富的情感想象,內化、运用和创新课程蕴含的知识经验,促进主体精神、能力以至整个生命的自然成长,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二、自主体验教学的实验探索

依据本实验的理论假设,按照小学课程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我们开辟了“体课前、体课堂、体课外”的“三体”模块,进行了自主体验教学的实验探索。

1.“体”课前:引导学生尝试先学,自发探求,在好奇中乐学

“教是为了不教”的自主体验教学,注重在课前引导学生尝试先学,自发探求,让学生在对学习对象的好奇和学习活动的初步体验中产生乐学勤学的内在动力。

语文学科诱导“趣学”,采用自主预习六步法(读课文正字音—描红文中生字—解释词语意思—感悟课文内容—体会写作特点—思考质疑解疑),以及经典每日诵读、楷体书法习字、班刊发表平台等辅助方法;数学学科激发“活学”,开展了口算心算三分钟、生活数学小日记、专项调查统计单等尝试自学活动;英语学科游戏“乐学”,让学生自编情景剧、英语口语角、一起作业网,在嬉乐中进入英语的学习情境……

为了引导学生尝试先学,自发探求,各学科在基础性课程内容和活动上,既做了拓展型的“加法”,又做了整合型的“减法”。例如语文学科的“新体验作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阅读体会拓展到自己的生活体验,力求呈现出独特的生命色彩。实验教师还根据各年段学生的生活和语文经验,把12册课本中的习作安排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整合,从“校园、家庭、社会、自然”四个维度,构建了“校园槐花香”“我的藏宝箱”“赤脚大仙”“快乐走班演讲”“小小通讯员”等备受学生喜爱、促进学生成长的“新体验作文”系列课程。

2.“体”课堂:引导学生交流互学,探讨内化,在合作中会学

“教是为了不教”的自主体验教学,在课堂中注重引导学生交流互学,探讨内化,让学生在师生互动合作中深化体验学习。这种带有文萃特色的课堂因体验丰富而活色生香,学生因体验深化而逐渐会学。

在自主体验的课堂教学实验中,各学科都进行了创新探索,作了多样化的模式构建。语文学科构建了“四环式”体验课堂教学:创设情境,生成体验;积极引领,丰富体验;积蓄情感,活动体验;延伸整合,升华体验。数学学科构建了“五步式”体验课堂教学:创设情境,进行质疑;提出问题,进行猜想;感知体验,进行探索;验证归纳,进行概括;练习应用,进行检测。英语学科构建了“互动式”体验课堂教学:任务感知,活动体验;示范讲解,练习应用;总结评价,自主交往。艺术学科构建了“四段式”体验课堂教学:情境设置、自主创意、活动体验、评价提升。体育学科开展了“循环式”体验课堂教学:尝试体验、示范辅导、练习提高。

3.“体”课外:引导学生拓展自学,实践探究,在创新中活学

“教是为了不教”的自主体验教学,重在课后和课外引导学生拓展自学,实践探究,在学科特色、校园文化、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创新学习和创造实践,焕发生命成长的活力。

一是开发学校本身的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后拓展自学活动。语文书香节,漂流书籍阅读、拼音转转盘、字母宝宝书签、读书摘记手抄报、小作家自制一本书、舞台课本剧,将读、写、用多维结合,书香浸润童心;数学数科节,人体拼图变变变、爱心义卖我买卖、鸡蛋比拼撞地球、统计数据画图表、智慧国象心中算,数学、科学、美术、信息学科有机整合,知识充满童趣;双语节、艺术节,英、美、音、体、科诸科融合,英文卡拉OK、儿童课本剧、英语爱心义卖等等,学生在玩转英语中边体验边学习。

二是利用社区社会的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广阔自由的课外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带着课堂学习的问题,走进现实生活,在接触山川河流、园林建筑、社会人生中,拓展知识意义的体验和领悟;让学生运用体验学习的收获,解决实际问题,在小创造、小发明、观察预测天气、修理家庭简易装备等活动中,加强实践创造的体验,培养能力;让学生立足本土学习的基础,开展国际交流,在连线澳洲、研学新加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开放自主的体验和意识。

三、自主体验教学中的师生成长

在自主体验教学的实验探索中,我们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在教育教学的创新中促进了学校和师生的共同成长。

1.营造课堂体验氛围,助力师生自主探究

建校6年来,我校自觉践行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努力推进“基于儿童生命成长的自主体验教学”实验,将“自主体验”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要求贯彻于课堂,体现于校园,融入于教师的日常工作和专业发展的全过程中。教师们围绕“自主体验教学”而不断学习、研究、实践,自主申报了近10项与“自主体验教学”相关的省、市、区级课题,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不仅如此,我们把学生的自主体验学习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着力打造智慧课堂。借助省教育信息化的相关课题,在有关专家的指导和实验骨干教师的带领下,学校掀起了一个“微课程自主体验教学实验”的热潮。“自主学习任务单”“微课程”“電子书包”等创新实践,使得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质量显著提升,教师的教改热情、专业自信和研究意识也充分激发出来,几乎全部参与了国家、省、市和园区组织的各类微课程比赛。仅在2015年苏州市“一师一优课”的晒课活动中,我校一线教师60人共晒优秀课54节,晒课者占全校教师的90%。随着自主体验教学实践和教材开发的深入,师生共建并正在完善着具有本校鲜明特色的“自主体验课程”。

2.创设校园体验场域,促进师生自主发展

“自主体验学习”在融入课堂、活动时,也悄然改变着校园环境。英语读书角、快乐数学屋、移动发表台、书法办刊廊及各班特色板报等等,均洋溢着“自主体验”的教育气息。各学科的特色“课前三分钟”,朗朗古文诵读声、精打细算速算本、英语口语情景剧、每周一句的黑板文化等等,已经成为一道靓丽的校园风景,一种独特的文萃声音。学生在课间课后,欢呼雀跃于充满生机的校园,在上课预备铃响起时,无需老师督促而自觉进行各学科的各类体验活动。“情动于衷而发于外”,正是有了“三体”学习,学生的人生体验和自学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上,先后发表的体验式作文超过1000篇,全校学生人均2篇左右。

如果说学科成绩的进步是显性的,那么学生习惯的养成则是潜移默化的。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基于儿童生命成长的自主体验教学”,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提高了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养成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了学生成长的生命自觉。我们将进一步认真学习叶圣陶教育思想,深入开展以“自主体验教学”为项目的“教是为了不教”教改实验,努力取得更大的育人实效。

(杨春芳,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215000)

自主体验地理教学 篇4

自主学习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自主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 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因素特别是自我知觉的变化进行调节完善自我, 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等自我选择与自我负责。自主学习适应了计算机“终身学习”的特点要求。

网络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它具有:计算机交互性、多媒体性、超文本特性、网络特性、课内外沟通和多学科融合的特性, 这些特性应用于实际教学, 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促进了教学的优化和发展。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 初见成效。因此, 本文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共同探索出在网络环境下顺应时代要求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二、理论依据

1、现代学习理论的指导, 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持。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2、网络教学原则:

1) 以学生为中心原则。网络化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才能实现。

2) 以问题为中心原则。网络化教学中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的驱动力, 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 问题为主线, 激发学生的知识储备, 诱发探究动机, 引发学生不断进入自己的“最邻近发展区”。

三、实践

(一) 实践过程

经过摸索, 网络自主学习教学初具模型, 我在《计算机基础》这一门实践中设计的模式如下:

1、设计主题, 激发自主学习动机, 创造成功前提

在以学为主的学习中, 主题的确定非常重要, 是进行成功学习的前提与基础。教师要在熟悉吃透教材的基础上, 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重新分类、整合, 就是把按照逻辑呈现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待探究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结论最好是开放性的, 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多样化的, 有进行探究学习的空间。比如我们在教授Microsoft Word时, 我们对Word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组合, 为学生的学习准备了一般 (有详细的操作步骤提示) 、提高 (提供素材并有操作要点提示) 、创意 (学生自己准备素材、自己设计方案) 三个层次可操作的主题, 以促成他们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

此外, 老师还可以挖掘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结合点, 使教学内容生活化或是结合学习内容从生活中寻找问题,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一封家书、贺卡、感恩报等。

2、创设情境, 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打下成功基础

良好情境, 能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我们尝试采用分层次练习, 将学生引入不同的问题情境,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这就要求创设有不同的情境, 其中应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 以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例如我们可以创设“简历的综合排版”这一情境, 学生需要按照要求进行综合排版, 学生在排版的过程中需要使用Word文档的“样式”“段落设置”“字体设置”等技能,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提供给学生需要解决问题的工具。

3、整合资源,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成功

要想学生能成功地进行自主学习, 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作为学习的必要支持。例如, 在有多媒体网络教室内, 我们为学生搭建一个信息资源的网络平台, 可以通过FTP、快盘等形式, 指导学生在发现问题时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解决问题。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寻找资源、利用资源的能力。

4、学习协作, 提高主动合作能力, 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

协作学习是以小组相互帮助为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通过彼此激励、互相帮助的积极依赖, 共同完成学习的任务。在比较复杂的内容里, 我们可以使用分组学习、讨论学习等方式加强学生的理解, 从而促成学生最终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通过协作学习,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 感受成功的喜悦。

5、鼓励展示, 合理评价, 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体验成功

实行多元学习评价其宗旨是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时采用多种途径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系列评价方法。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情境里, 通过对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表现、完成作业的效果, 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整体的判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评价标准可以不同, 力求做到让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式学习的过程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从而愿意学习, 学会学习。

从以上教学环节可以看出, 主要采用网络教学模式, 学生基于主题式自主学习与基于问题式协作的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主要是依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及平时对学生的了解, 发现大多数学生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并已经掌握了复制等相关基础操作, 具有进行自主探索学习的条件。

(二) 实践效果

经过一年多研究与实践, 增强了职一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较好地促进了职校学生的学习以及学生的专业成长。在学生层面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通过实验,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初步培养了学生自主习惯, 自主学习能力有所增强, 自主学习水平有较大提高, 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四、结论与思考

(一) 研究结论

1. 通过研究, 突显了自主学习策略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促使学生学习从被动、依赖走向主动和独立, 学习计算机能力得到提高。

2. 计算机课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值得同行加以尝试或论证。

(二) 实践探索的意义

实践证明, 成功之处在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课堂气氛活跃。网络教学实现了教学内容显示的多媒体化, 改善了信息的表达方式, 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学习;网络的实时性, 构成了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的实时交流;其超文本的组织方式, 提供了“因材施教”与“因材施学”的条件。其优势与意义表现在:

1. 宽松环境, 有利于落实自主学习

新的课程理念呼唤学科教学要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有单纯接受式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新的学习方式, 即: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从这一意义来看, 网络教学可以很好地实现新课程理念。具体而言, 主要表现为:

首先, 网络充足的信息和自由的空间, 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自主学习 (意义学习) 是相对于被动学习 (机械学习、他主学习) 而言的, 是指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网上充足的信息资源, 为学生建构知识提供了广阔、自由的空间。利用网络学习, 学生不受时空限制, 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学习水平, 筛选信息, 然后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 将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和存储, 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同时, 网上资源的多媒体形式, 可以提供大量多角度、多视点观察和探究情境, 创建适合学生建构知识的情境。

其次, 网络教学能实现因材施教, 发展学生个性, 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了可能。

探究学习相对的是接受学习, 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 (或科学) 研究的情境,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获得知识、技能, 发展情感与态度, 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网络在展示大量信息内容的同时, 也提供了多种信息呈现的方式, 能满足不同学习的需要,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方式学习探索, 从而满足学生个性的需要。

2. 实时互动, 有利于及时反馈

在网络教学环境中, 交往 (互动) 是指教师运用计算机网络超链接技术组织教学内容或相关信息, 学生利用浏览器从中获得学习的内容, 学生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体会发布到网页上与他人分离交流。

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 包括教师与单个学生之间互动, 以及教师和群体学生之间的互动。前者适用于个别辅导, 当学生疑问时, 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向教师提出教师给予回答。后者常用讨论课, 教师向许多学生提出同一问题, 通过讨论, 最后取得一致意见。在这种活动中, 教师常常作为引导者、促进者, 而学生装是积极的参与者。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学生之间可同步交互学习, 或通过BBS、E-mail等进行异步交流活动。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的促进者, 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提高的同时, 提高自己。

(三) 思考

近两年的实践与研究, 我们品尝着成功带来的快乐, 收获着探讨着, 同时也有进一步的思考:

1、如何引导学生确立适宜的期望目标, 逐步学会学习。

2、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有待继续探讨和研究。

摘要:本文探讨了新课程理念下网络教学的理论依据及其模式, 并就网络为中介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 论述了新课程理念下, 网络教学在教师角色定位、转换学生学习方式方面的优势。

关键词:自主学习,体验成功,网络教学

参考文献

[1]《学生学习活动研究》, 瞿梅福;2008-11

[2]《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的探索与研究》, 2010年1月.

[3]《思想政治课网络教学资源的选择与运用》, 《中国电化教育》2007.1/9

[4]《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王军伟, 2008

自主体验地理教学 篇5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学模式分析: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教学思路分析:

激情阶段通过活动交流,让学生了解中美关系这些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及其过程,从历史角度探讨其对中外关系发展变化的意义。

体验阶段借助多媒体播放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关注和好奇,主动求索,带入预设情境。通过教师展示材料和学生讲述故事,总结归纳重返联合国。

导行阶段过程中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中国外交战线的重大胜利,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重要标志,对世界格局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下册)畅言教育

教材分析

本课是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的内容,新中国外交走过了50余年风雨历程,70年代是中国外交进行重大调整并取得突破性成就的时期,这突出表现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改善,中日关系改善,这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三件大事,对中国之后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也为国际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了解这些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及其过程,从历史角度探讨其对中外关系发展变化的意义,成为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和要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获得以下基础知识,知道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知道万隆会议概况; 4.理解求同存异方针;

5.了解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图片展示给学生最直观感受;

2.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上自主形象的确立,是经过了与国际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破坏进行坚决斗争的结果,表现了中国共产党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非凡气度。一个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并一生为之努力奋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教学难点】

新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背景;为什么说“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下册)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畅言教育

教学过程:

激情阶段: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理想吗”? 生:有。

师:“说说你们的理想”。几名学生回答各自的理想。

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位青年,出示周恩来照片,他是谁?你知道他年少时的理想是什么吗?

他的理想抱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又是如何实现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讲授新课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回顾历史,总结经验

师:中国近代史上的外交地位如何? 生:屈辱、丧权辱国的、被动的

师: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外交环境如何?新中国的外交要和旧中国的外交一刀两断,应该实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呢?

自主阅读,整理信息 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师: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指导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呢? 生:建国第一年,17个国家与我国建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你说我说,合作交流

师:请同学们以六人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给出的材料(钱其琛在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50周年的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唐家璇外长在2004年6月28日会见印度报业托拉斯记者约瑟夫时的谈话)结合教材,互相说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内容及影响,教师板书给出要求,交流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引出问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会被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他的基本思想到底是什么?

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下册)畅言教育

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可以答出来。要求学生能理解修改后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教师给予积极评价后总结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深远影响:

1、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3、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4、在世界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二、出席万隆会议

教师播放视频《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1分19秒。请学生结合教材回答问题

1、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参加者?

2、会议的性质及主题内容什么?

3、参加会议的部分国家对中国的态度怎样?

4、中国代表团为万隆会议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教师给出讨论题目:你如何理解“求同存异”方针?为什么周恩来提出这一方针会促进会议圆满成功?学生讨论后教师可总结:“求同存异”实际上包含了宽容、谦虚、彼此理解、互相尊重的内涵,周恩来总理能提出这个方针,也说明了他个人的人格魅力。

教师运用材料法出示万隆会议周恩来发言稿部分精彩内容,给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几张照片,让学生感受这个伟大的外交家的人格魅力,周恩来有坚定的原则性,又有足够的灵活性,既有勇气又有智慧,善于以理服人,表现出一个外交家出色的才能和政治家的风度。

学生的敬佩之情油然升起,教师趁热打铁,将本课推向高潮。师:你知道周恩来还有哪些外交方面的小故事吗?

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补充介绍“克什米尔公主号”客机爆炸事件,联合国为周恩来总理逝世降半旗的事,师生出现情感上的共鸣。“外交如同军事作战一样,没有百分之百的安全”“只有周恩来能代表伟大的中国,只有伟大的中国才能派出这样伟大的代表团”!

体验阶段:

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提出问题】:①中国为什么能恢复在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什么用恢复而不是用其他如“加入”之类的提法?

②“假如你是当时外交部发言人,对于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方案,你作何回应? ③“假如你是1971年代表我国出席联合国大会的外交使节,你能看到什么?” ④探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意义。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讨论谈感受。

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下册)畅言教育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观看视频和课文获取历史信息,归纳出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感受当时中国人的扬眉吐气,通过讨论探究认识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意义是中国外交战线的重大胜利。

导行阶段:

四、中美建交

【提出问题】①用表格列出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的事件和意义 ②中美关系为什么能实现正常化?

③《中美联合公报》中美方关于台湾问题是如何表述的? ④探讨中美关系正常化有何深远意义?

【展示】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材料“

3、横生枝节气歪尼克松”

《中美联合公报》基本构思与框架,都是在尼克松和周恩来之间商定的,两人一共进行了5次会谈,而后是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与中国副外长乔冠华起草《中美联合公报》的会谈,经过五天谈判,预定在上海发表的公报文本终于落实,但在距公报宣告24小时前,美国国务院专家对尼克松说公报不够圆满,要求进行修改,建议将“所有中国人”改为“中国人”,重要修改处,竟有15处之多,要求中国进行重新讨论,而后周恩来报告毛泽东,毛泽东做出指示:除了台湾部分我们不能同意修改外,其他部分可以商量。最后基辛格与乔冠华又开了一次夜车,到了凌晨2时,最后的公报文本终于完成。

【学生活动】看视频观察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第一个问题学生列出表格进行归纳。第二个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归纳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历史原因。第三个问题学生依据教材进行概括。第四歌问题学生讨论,分析并归纳

【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观看视频图片后能结合课文用表格归纳出中美关系缓和的进程事件,掌握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基本步骤。第二个问题,培养学生历史材料的阅读、分析、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中美关系的改善是基于两国共同的战略利益的需要,认识国家间之所以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主要是由各国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第三个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外交谈判中妥协是必要的,但涉及国家核心利益是不能退让的,认识到中美关系的焦点是台湾问题。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第四个问题是让学生理解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出现重大突破关键是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

【教师讲述】封面像一副不太规则的四格画:尼克松分别与毛泽东和周恩来会谈;尼克松与夫人一起游览长城,观看中国样板戏《红色娘子军》,把这几个画面巧妙分割正好是一个黑色“友”字。正如尼克松所说的:“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时代开始了。

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下册)畅言教育

教学反思

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这节课的朗读训练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时我不再是干巴巴地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而是让学生一边掌握图片历史的趣味性,达到识记知识的目的,一边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使学生真正的“动起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把讲解、提问的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想法以及真实感受,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认真阅读理解教材和深刻领会课标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教材灵活、内容丰富的特点,把握学生兴趣所在,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功能,把学生活动和教材知识融为一体,力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让这一课的教学成为以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的一课,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自主体验地理教学 篇6

关键词:类APP Store模式;自主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0-041-1一、激发学生的信息需求,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

所谓信息需求就是在明确任务后,学生能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入手,收集、整理能完成任务的各种信息,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体验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教学中若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使教学轻松自如,且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能,否则同样不能利用类APP Store平台进行自主体验学习。所谓信息技能包括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和利用能力。信息技能的培养还包含要培养学生用技术来学习的技能。这种技能需要在平时的基础教学中引导,潜移默化地影响。现在许多平台资源是由老师按教案将教材和与教材相关的背景资料组织好,在教学过程中介绍或放在平台上供学生查找、利用,这样学习效率似乎非常高,学生在短短几十分钟课堂上能浏览到许多信息,也能从这些信息中得出较正确的结论。可是这样的学习是被动的。苹果公司的APP Store平台就是开放给每个人,同时开发者也可以上传自己的应用软件服务。教师应更多地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多种渠道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自己根据需要制作相应的APP上传平台以供交流互动。

老师在学生进行信息采集处理时,应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提示,让学生通过平台查询相关资料。学生在搜集大量信息中通过自己的筛选、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样培养了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学生有了自己的观点,再用计算机表达出来。通过与别人的交流和讨论,使自己的观点更明确,教师通过网络和学生产生更好的互动关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二、改变教学方式,促进自主体验教学活动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但也要尽可能多地严格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主要抓好以下两点: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二是精心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学习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精心组织学习活动,主要是指组织好探究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个性学习,即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学生素养,形成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体验学习的过程始终贯穿着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索的活动,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中了解事物,学会思考,学会理解运用,品尝成功的喜悦。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学生自主体验学习获得成功的保证。教师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个性化。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必须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因材施教是指导我们教学的一条原则。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条件下,因材施教只是一个理想化的追求,一个教师面对三四十个学生,要充分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尽管有主观愿望,但无客观可能。在类APP Store平台教学的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变成一个各取所需的过程,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个性化的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上课开始后,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如果学习有困难,可以通过类APP Store平台,请求同学或老师的帮助。学生还可以利用类APP Store平台的链接去访问有关网站的主页,进行资料查询,去进一步了解所学的知识。在这样的学习中,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特点,甚至于自己方便的时间从平台上自由地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按照适合于自己的方式学习。这样,学生在时间和内容上有了充分选择的余地,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个人特长必将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二,互动性。在利用类APP Store平台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教师、类APP Store平台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三者是互动的。一方面是学生与平台之间的互动,即人机互动;另一方面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人机互动是指学生如何从平台获取信息,类APP Store平台如何凭借各种符号或图片信息向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发出感召和呼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即教师如何抛砖引玉,如何点拨、激励学生,使学生自主、顺利的获取知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主要是指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教师把握好了这三者的关系,学生才有可能较好地进入自主体验学习状态。

自主体验地理教学 篇7

A案例:

师:小鸟和大树互相信赖、互相依存。在春风里, 鸟儿为大树唱歌;在夏日里, 鸟儿为大树唱歌;在秋雨中, 鸟儿为大树唱歌。转眼, 冬天来了, 雪花纷飞, 鸟儿必须到遥远的南方去过冬。这时候, 它依依不舍地向大树道别 (屏幕上依次出现春、夏、秋、冬的景致, 最后出现小鸟和大树的对话, 师生合作朗读) 。

师:这时候他们的心情怎样?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生:依依不舍 (男生女生分角色合作朗读, 读出那种依依不舍的感受) 。

师:刚才同学们在朗读过程中感知小鸟“一定会回来的”, 为什么能感知到这一点呢?

生:因为树叫它明年回来, 它答应了, 他们是好朋友, 所以它语气非常坚定。

师:真好, 她是坚定地向朋友保证, 明年一定回来, 是吧?你们还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听出刚才他读的时候还有什么感觉在里面吗?

生:它们都特别不想让对方走。

师:是啊, 它们难舍难分, 你也找个好朋友把这种感觉朗读出来, 好吗?

(生自由找同学合作朗读)

师:哪组同学愿意朗读这部分, 把刚才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学生小组展示)

师:它是在向大树保证, 能不能更坚定一些?哪组愿意再朗读一遍?

(学生再次朗读)

师:它们那么难舍难分, 课文中还有这样的语句吗 (学生小组朗读第1自然段) ?

师:“天天给树唱歌”, 说明它们朝夕相处, 形影不离, 你有这样的好朋友吗?

生:有。

师:有这样的好朋友, 你感觉怎样?

生:我感觉很幸福!

师:请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读这句话 (生读) 。

师:我们都能感受到, 好像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在向我们传递, 在向我们招手,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老师学生齐读)

A点评:

重点指导学习课文的第一组对话。引导学生通过师生读、自由读、齐读、分组对读、男女同学分角色读的整体阅读方式,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自主体验使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相应的生活情景, 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在感情上与作者达到共鸣, 体会小鸟与大树的深厚感情, 为最终感悟诚信主题埋下伏笔。

B案例:

师:他们就这样依依惜别, 并做了约定。第二年的春天, 小鸟满怀深情地跑回来找它的好朋友大树。然而, 往日朝夕相处的伙伴却不见了。她着急地找了又找, 问了又问。下面的三组对话, 老师想先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面合作来朗读, 好吗?你们可以自己选定一个角色练一练 (学生先自由练习)

师:哪一组愿意给读一遍?其他同学给评一评, 看看这组读怎么样?

生:还可以。

师:你认为应该怎么读?

生1:我觉得读小鸟向门先生和小女孩的问话时, 语气应该一次比一次急。

生2:我认为读树根的话时, 要读出同情、伤感的语气, 因为树根是树的一部分。

生3:我认为读门先生的话时, 声音要显得平淡, 因为工厂的大门对这样的事情见得多了。

生4:我认为小姑娘的回答, 声音要稚嫩些。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下面请各小组练习读一下, 注意要读出各自不同的语气 (学生小组练读) 。

师:哪组愿意给展示一下?

(学生小组展示)

师:刚才这组同学的朗读, 你觉得读得怎么样?哪个同学读得最好?

(学生互评)

师:是啊, 小鸟在寻找大树的过程中, 那份焦急、担心、急切, 就是奉献给大树的最深厚的友情, 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部分内容。

B点评:

朗读要让学生动情就应抓住易触动学生情感的地方, 要让学生入情入境去自主体验。教学中, 我通过再现文中的相关情境, 利用“角色”这一触动学生心弦的情感点, 让学生亲身经历角色的动作、语言, 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 强化感知和感受, 使学生对课文由“近”感到“真”, 由“真”感到“亲”, 从而引起共鸣。学生在共鸣中动情, 情动而辞发。

C案例:

师:那一声声急切的询问, 流露出小鸟对大树无限深情。同学们注意到了没有, 当小鸟找到它的好朋友时, 作者用了两个“看”字, 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

生1:它可能第一眼看了灯火, 不相信灯火是大树;它可能第二眼看了灯火, 它觉得这个灯火就是大树。

生2:因为一旦火柴点燃的火烧完了, 这也证明是大树的生命结束了。它想在和最好的朋友离别之前, 再看它一眼。

师:你们说得真好。这两个“看”之中, 包含了小鸟多少的深情和留恋呀!同学们, 经过你们刚才尽情地交流对话, 你们真正地体会到了小鸟的这种深情。同学们, 这一回, 你们就是小鸟了, 你们, 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你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大树。此时此刻, 我们一起读, “我睁大眼睛……”

师:老师深深被你们的这种朗读感动了, 此时无声胜有声, 小鸟和大树正在进行着无声的对话,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鸟儿睁大眼睛, 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好像在对“大树”说什么?“大树”仿佛也在说什么?

唱完了歌, 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好像在对“大树”说什么?“大树”仿佛也在说什么?

C点评:

自主体验地理教学 篇8

一、设疑导入,激趣探究

导入是初中生思维的起点,好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关系着这节课的学习效果。设疑导入就是利用学生认知冲突的方法进行设疑,以学生强烈关注的事件为特点导入新课。以设疑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引起学生思考,不断产生探索问题“奥妙”要求,激发学生强烈的物理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去思考,学生会兴趣盎然,听课也会格外认真。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使学生对物理问题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总想探究其真正的奥秘与真理,弄明白其中的原因。如,教学“阿基米德定律”一课时,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把一根铁钉放在水中会沉下去,那么,用钢铁做的大船在水中为什么不会沉下去呢?学生感到疑惑和惊奇。对呀,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也特别好奇,产生了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急切地想探寻其中的奥秘。教师及时导入新课,说:“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那就和我一起学习今天的这节课吧!”在问题中导入新课。学生的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造成了知识上的悬念,学习积极性高涨,迫不及待地进入问题的探究中,为新课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学生在不自觉中接受了物理知识,彰显了物理教学的魅力。学生的激情得到了释放,把“乐学”落到了实处。

二、动手实验,追求高效

动手实验是中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方式。教师要舍得花费时间,鼓励学生大胆实验,在实践中领悟到物理学习的真谛。感受物理知识是经探究、验证获得的,觉察到物理的产生虽然严谨,却可能因为新的现象被发现而有不同的发现。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究新知,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究物理知识,让学生充分观察实验的过程与结果,感悟探究实验的过程,促进学生物理学习水平的提高。如,在教学《大气压》时,教师让学生做“广口瓶吞鸡蛋”的演示实验,课前为学生准备好广口瓶、熟鸡蛋、小纸片和火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把鸡蛋完好无损地放进广口瓶里。教师让学生先把熟鸡蛋剥皮,然后放在广口瓶口上,鸡蛋被卡住了,放不进去。教师再让学生用打火机将圈起来的白纸点燃,迅速投进广口瓶里。立刻把鸡蛋小头朝下,放在广口瓶上。这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看有什么奇迹发生。只见鸡蛋慢慢地向瓶子里滑下去,广口瓶把鸡蛋“吞掉”了。瓶子里产生了浓浓的白色烟雾,当烟雾散去后,鸡蛋变黑了。学生欢呼起来,感觉到了实验的神奇。教师引导学生明白原理:纸条燃烧消耗了瓶中的氧气,瓶内压强减小了,大气压将鸡蛋“推”进了瓶子里。学生怦然心动,在兴趣中发展能力,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的课堂妙趣横生,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体现了学习物理的价值。

三、走近生活,感悟物理

初中物理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它比较偏重于生活实践,因此一个高效的物理课堂就应当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新课程强调学生是物理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走进生活,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很好地结合,从实用的角度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不断感知学习物理的重要性。教师在物理课堂中引入更多生活实例,创设“模拟生活”情境,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物理是有用的,物理就在生活中,增进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教师想办法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自然地生成情境,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驱力。如,教授“摩擦力”一课时,教师对学生说:“我校定于下周举办春季运动会,男女生都要参加拔河比赛,大家应该想办法夺得第一名。那么,我们想获第一名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他们想了很多办法:选择体重较重的同学参赛、把地面上的砂石打扫干净、穿新运动鞋……这时,教师及时引导说:“我们想要获得第一名主要是因为我方的滑动摩擦力大,那么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积极讨论,主动发言。充分感知“摩擦力”的好处,学生们又积极思考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解决了问题,充分体现了物理教学的用途。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感觉到了物理的亲切,在情感上更容易接受物理知识,消除了对物理的陌生感,增强了物理学习的自豪感。

自主体验地理教学 篇9

关键词:阅读,自主性,个性,略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 是将精读课文学习中所掌握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 略读课文的教学, 要减少教师的提问与讲解, 在教学中要努力突出阅读的自主性, 要创造更多的机会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 在学习中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体验具有独特性, 从而着力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方法。 下面, 笔者就自己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刷子李》一文的感受, 谈谈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如何做到以读代讲, 扶放有度, 来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一、在自主阅读中发现“奇”

《 刷子李 》 是一篇略读课文, 文章语言朴素, 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 并且幽默传神, 极富表现力, 无论是人物语言, 还是叙述语言, 均情趣盎然, 简洁传神, 学生容易读、喜欢读。 文中的“刷子李”粉刷技艺高超, 堪称奇人。 因此, 上课伊始, 我先放手让学生自由读,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要边读边想象主人公这一 “奇人”的形象, 并告诉学生 “不动笔墨不读书”, 可以把自己的阅读感受标注出来。 学生经过一番自由的阅读之后, 我请同桌轮流读, 比赛看看, 谁更能读出 “ 刷子李”的“奇”。 学生拥有了自主阅读的空间, 而且有机会展示自己阅读的收获, 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此时, 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被激发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 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 ”经过一番激情阅读之后, 我问学生:“‘刷子李’ 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他的‘ 奇 ’ 体现在哪些方面? ” 学生们的脑海中已经留下“刷子李”这一奇人形象, 于是他们畅所欲言, 有的学生说:“‘刷子李 ’的服装奇, 因为他每次粉刷必穿一身黑, 而且还立下规矩‘要是身上粘上白点就白刷不要钱! ”有的回答:“‘刷子李’刷墙的动作奇, 他刷墙时就像伴着鼓点, 和着琴音一样, 动作娴熟、轻松、优美! ”有的认为 “刷子李”刷墙的效果奇, 坐在他刷过的房子里就像来到仙境一般! 学生们的发言是多么精彩! 可见, 在这一环节中, 学生通过自由读、比赛读, 能够在读中想象出文中主人公的“奇人”之处。

二、在想象体验阅读中感受“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刷子李》一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刷子李”的高超技艺。 文中第1 至5 自然段直接描写他技艺高超的语句很多, 在教学时, 我重点把握“刷子李”刷墙动作奇的片段——“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 悠然摆去”, 引导学生一边读这句话, 一边做“ 刷墙” 的动作。 学生高举右手, 模仿 “ 刷子李”刷房顶的动作, 只“刷”了几下就停下来。看来刷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我让学生继续“刷房顶”, 然后再“刷”四面墙壁。 学生在模仿操作中真切地体会到干粉刷是一件又累又苦的活儿。 回过头来, 再读“刷子李”刷墙的精彩片段时, 学生会发现我们觉得既累又苦的一项活儿, “刷子李” 却做得很轻松, 动作很娴熟, 很优美。 这样一对比, 学生从中感受“刷子李”的技艺的确非同凡响, 简直神乎其人。 学生结合动作, 设身处地地读, 不但深刻地感受到“刷子李”高超的技艺, 而且情绪高涨, 朗读水平得到了提高。 紧接着, 针对“ 如同伴着鼓点, 和着琴音” 这一形象比喻, 我启发学生:“此时此刻, 你觉得刷子李是在干粉刷吗? 想想他更像在做什么? ”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言, 有的说他像在指挥乐队, 有的说他像在雕刻艺术品…… 学生的想象是合理的、丰富的。 他们的言语中隐含着由衷的敬佩之情。 在此基础上, 我让学生们带着敬佩的情感齐读该片段, 再次体会“刷子李”刷墙时动作的优美与神奇。 学生们声情并茂地朗读, 读着读着, 自然而然地从动作中感受到“刷子李”的“奇”。 通过以上引导, 针对课文特点, 让学生模仿 “ 刷子李” 刷房顶的动作, 引导学生想象 “ 刷子李” 丰富的内心世界, 从而深入体会 “刷子李”的高超技艺, 让学生在想象体验阅读中感受“刷子李”的奇。

三、在进入角色阅读中见证“奇”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 理解、 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由此可见,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独立阅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作为教师, 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刷子李》一文作者在塑造主人公形象的时候, 注重了细节描写。 文中 “刷子李”的黑衣黑裤, 刷墙时娴熟的动作, 还有那个让人吃了一惊的白点等细节描写都使 “刷子李”这个人物活了, 神了。 为了烘托人物的形象, 文中第6 至11 自然段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 通过曹小三内心的 “一波三折”, 证实了“刷子李”超凡的粉刷技术。 在体会曹小三一波三折的心理变化时, 我先让学生替换角色, 把文中的 “曹小三” 替换成 “ 我” 来读。 学生把自己当作“刷子李”的徒弟, 读着读着, 似乎身临其境, 耳闻目睹 “刷子李”一天刷墙的经历。 我趁热打铁, 用采访的形式, 请学生谈谈第一天跟随 “刷子李”去学艺的所见所闻。 “刷子李刷墙有什么规矩? 你跟师傅学艺的第一天有什么收获? ”我一边引导学生谈见闻, 一边借助图示:“牛”——“嗐”— — “ 真牛” 帮助学生理解: 师傅刷墙时 “ 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觉得师傅 “牛”;到“竟然看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 黄豆大小”以为师傅“名气有诈”;最后真相大白——师傅抽烟时黑裤烧破一个小洞, 透出里面的白衬裤, 再次对师傅产生敬佩之情。 这样通过替换角色地阅读, 了解曹小三内心的“一波三折”, 见证了“刷子李”这一“奇人”的形象。 因此, 自然而然地感受了作者对“刷子李”这个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引领学生在体验中自主探究 篇10

在科学教学中, 对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通过设疑, 营造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从而让学生亲身参与, 感受学习探究的全过程, 培养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并应用知识的能力。

1. 引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要适时点拨, 运用各种方式进行启发、诱导, 激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养成勇于探究的好习惯。

如《电能》一课, 学生在实验中发现电磁铁有南北两极, 但在汇报时有的说钉尖是南极, 有的说钉尖是北极, 出现了矛盾。在这时要抓住时机,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南北极不同与什么有关?为什么材料相同, 电磁铁的南北极不同呢?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起来, 有的说:“可能与电池的正负极有关。”有的说:“可能与线圈的缠绕方向有关。”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唤起了学探究的欲望, 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 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揭示规律

学生感知到的实验现象、实验结果是分散的、因人而异的。在此基础上, 教师必须组织学生针对各种情况, 互相交流、补充、研讨, 去粗取精、形成共识, 最终获得结论。

如教学《热气球》第一课时, 让学生设计、制作热气球, 比一比哪一小组制作的热气球飞得高、飞得快、飞得稳。分组实验后, 让各小组上台展示, 汇报交流,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发现实验中的共性问题, 从而揭示规律, 得出结论。使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由个性到一般的过程, 进一步认识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二、组织活动, 形成探究的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主探究的需要, 教师是这种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和示范者。

1. 解放学生的手

让学生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给学生主动支配材料的权利, 让他们主动地、自由自在地去操作。例如, 教学《各种各样的金属》一课, 我为学生准备了铁丝、铜丝、铝丝和锤子、铁板、简单电路和实验盒、烧杯、热水、沙子等材料和工具。上课时, 我说:“请同学们利用桌子上的工具, 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但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和思考, 实验结束后我们进行交流与讨论。”学生都无拘无束地“玩”起来, 没有了束缚, 每位学生都很投入, 不断产生新的发现。

2. 解放学生的口

让学生观察到什么就说什么, 在充分探究、仔细观察的基础上, 使学生敢于如实地说出自己的发现;使未知的事实更加丰富和真实, 让学生尽情地交流所观察到的。

3. 解放学生的脑

让学生想提什么问题就提什么问题, 使他们敢于大胆提问, 培养他们积极发现问题、勇于标新立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例如, 教学《太阳和太阳系》时, 有位学生问:“王教师, 科学家是怎么发现银河系大约有1000亿~2000亿颗恒星的?又是怎么发现约有10亿个河外星系的?”教学《导体和绝缘体》时, 有位学生问:“头发导不导电?骨头导不导电?”这些大胆的问题正是学生探究精神的体现。

三、学以致用, 保证探究的发展

在科学教学中, 应用环节尤为重要。学生在实验中获得知识, 不能只停留在理解掌握的初步认识阶段,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运用刚建立的概念去认识生活中的自然事物,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扩大和延伸探究范围, 把科学探究活动变成学生乐于从事的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 使学生认识在学校认识不到的事物, 掌握在课本上掌握不到的技能, 在实践中发展, 从而获得大量知识, 形成能力。

1. 在知识迁移中得到发展

如在教学《电路》一课时, 学生在掌握了简单电路的串联、并联方式后, 我启发学生回家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些小“电器”, 并在下节课来一次比赛, 看哪一组做的“电器”最好。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涨。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惧了一些废旧的材料做成了小台灯、小电扇等各种小电器。这样既巩固了已经获得的知识, 又在实际动手操作中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增强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 在生活应用中得到发展

如学习《如何防止金属生锈》一课, 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实验, 学习了解了金属生锈的原因, 知道了防止金属生锈的一般方法。我让学生课后对家庭中金属生锈的情况进行调查, 并分析生锈的原因, 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办法。完成一份调查报告交给家长。在这么一个后续活动中, 学生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使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在生活中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体现了科学探究“源于生活, 归于生活”的规律。

置身情境自主体验 篇11

在学习新课标后,我清楚地认识到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大胆地开口说英语,充分地调动学生自主体验是当前课堂最需解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环境中,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还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有趣的、贴近真实生活的交流情境,让学生在自主体验英语学习中不断获得自信,提升口语能力。

【案例描述】

我在这节课一开始,通过Free talk和歌曲调动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让学生尽快融入课堂。然后通过触摸游戏环节“Touch and guess”,练习What’s this/that?这个句型,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的经验,从而让学生有成就感。接着引出的连锁游戏操练,既是对旧句型的复习,又为教学本节课的重点句型What’s this/that in English?做了有效的铺垫,一举两得。

在单词教学中,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课件,从拼图“puzzle”开始教学,后面将单词卡片以拼图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玩拼图,获得成功的喜悦,再辅以对话、歌曲,及时增强学生对单词识记的效率。之后我通过一个物品和多个物品的比较,并出示单复数单词对比的表格,帮助学生了解名词的单数和复数,这一环节也是为下面的句型“Do you like...?”做铺垫。

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句型和单词,帮助生病不能来上课的刘涛做个调查,这个环节不仅让学生融会贯通了本节课学习内容,也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的情感态度,既帮助了别人,也学会了用英文做简单的调查。Homework设计成关于水果受欢迎程度的调查表格,让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心得】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质,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针对本节课教学内容重点为B,C,D板块的词语和句型,课前我仔细研究并确定了该课的教学步骤:第一步,综合复习A部分的句式和词汇;第二步:利用C板块句型学习B板块生词;第三步:运用一个调查活动,进一步巩固练习本课重点内容。重点安排对话交流等形式复习旧知,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巩固练习。这样的设计有递进层次,学生也不会感到有太大的难度,易于学生更好地巩固新学的知识。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只有教师在教学中时刻明确自身策划者、参与者、欣赏者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多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自发地动手、动脑、动手,才能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比如说,在教学What’s this/that in English?这个句型时,我用课件展示,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出物品离人的远近,从而有this和that的区别,学生一下就回忆起来了,再请学生通过和同桌、稍远一点的同学利用学习用品对话,很好地进行了复习巩固,较好地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在运用“in English(用英文表达)”的同时,也不忘让学生活学活用“in Chinese(用中文表达)”,学生也学会了在比较中获取新知。在后面名词单复数的呈现,能给学生一个从已有知识经验到总结规律的过程,学生自己就能归纳总结出单词发音的规律,效果不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在“做中学”,真正体验到学习英语的乐趣的时候,才能更为主动地运用英语这个语言工具去汲取更广阔的知识,这也正是英语教学的意义所在。

自主体验地理教学 篇12

20世纪80年代后, 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的深入, 人们逐渐将研究的视角转向强调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过程——“专业发展”, 从群体的被动专业化转移到教师个体的主动专业发展——内在专业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实践的改进等。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野

教师教育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 更关注的是一种外部的影响——教师职业具有的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 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较少考虑到教师的内心感受和体验, 新视野为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例如, 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想——“女性主义教育学”[2], 从女性主义视角探讨教育发展问题, 并提出了新的教师发展观。女性主义教育学更关注教师的个人生活史, 关注教师的关怀伦理、非理性精神。它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启示。关于“非师范人格”的探讨[3], 认为现在对于教师形象的“师范人格”设计并不能应对教师职业在新的社会条件下面临的挑战。

教师教育改革呼唤教师的专业自我。教师专业自我, 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 以及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人们把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这种主观判断, 定义为教学效能感。[4]它的实质是一种教师信念或自我实现的预言。教师信念是指教师对有关教与学现象的某种理论、观点和见解的判断。有关研究已经证明了教学效能感对教育实践和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没有饱含情感的内心体验认识是很难转化为信念的。[5]

杨启亮教授认为, 教师的职业境界有四个层次, 最高层次是把教育活动当做幸福体验。幸福是行为主体的内心体验, 教师的幸福体验, 是从工作中感到一种成就感、生命的价值和内心的愉悦。

二、教师幸福体验的获得

教师专业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 已成为世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1989年, 斯德菲在吸收了费斯勒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师生涯发展模式:预备生涯阶段——专家生涯阶段——退缩生涯阶段——更新生涯阶段——退出生涯阶段。从中可以发现, 在教师职业生涯中, 教师的发展并非总是一种正向的成长过程, 有低潮期。如果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适时给予教师适当的协助, 就可能会挖掘出教师最大的潜力。

1. 幸福的教师是在教育实践中的反思

教师发展的内在因素是指教师的自我完善, 它源于教师自我角色意识、愿望、需要、实践和追求。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 是教师真正实现自主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它是对教师个体过去专业发展的思考、对现在专业发展状态的意识和对未来专业发展的期待。教师专业发展完全依靠个人的努力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必须给予外部影响的关注、支持, 帮助教师的成长。内部因素与外部影响是相辅相成的, 据教师个人的生活史给予因人而异的帮助, 这样才会有百花齐放的局面。同时, 外部影响通过内部因素才能起作用。因此, 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内部因素起着关键作用。教师的幸福依赖于教师个体的积极创造。

教师发展主体的自身实践活动是教师发展成长的根本动力。近年来有关研究指出, 使新手教师成为优秀教师, 不是他们的知识和方法, 而是教师对学生、自己的目的、意图和教学任务所持有的信念;[6]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批判反思能力。教师的发展成长是在教师发展主体与周围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循环互动的发展过程。通过反思促使教师对自己、自己的专业活动直至相关的物、事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以使其更好地行动。它带有更多主动探索的成分, 是教师把生活的“个人的”方面与“专业的”方面融合为一体。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和途径。可以说, 教师专业化推动着反思型教师运动的产生。

教育叙事。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极力推崇教师开展“教育叙事研究”, 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写“自己的教育故事”、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教学冲突”, 以自己的方式取得的成果或自己没有改进、留下遗憾, 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会体会到教育确实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教师的工作成为主动的过程, 这个时候就会感到认同感、成就感、快乐和幸福的内心体验。

2. 幸福的教师是角色自我和个性自我的统一

教师劳动的“双专业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教师的劳动属于专业性劳动, 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教师既是学科方面的专家又是教育方面的专家。

我们的教师需要关怀, 女性主义教育学关注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的成长, 笔者认为, 首先应该关注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传统意义上教师职业被赋予了过多的道德内涵, 更多强调教师的责任、付出、奉献, 而对教师自身发展需要、情感体验的需要却较少给予关注, 使得教师专业带有了些许的悲怆。“压抑个性, 默默无闻地承受自我异化, 可能使教育成为一项让人同情, 令人敬而远之的‘高尚’职业”。[7]“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不应该是对教师职业的形象概括。“无私奉献, 带病工作昏倒在讲台上”不是新时代的教师的形象。对于教师来说, 教育不是牺牲, 而是享受;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 而是生活本身。多种教师角色和多种角色期望同时作用于教师, 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教师的角色冲突, 这就需要教师的角色协调。如果将教师职业看成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是教师职业生活个性化的过程——专业自我。那么它是一种幸福的体验的职业。

3. 在师生关系中体验到幸福的内心感受

师生之间是互动的, 是情感的交流, 在相互关系中感到轻松、自在、幸福。在幸福的教育中, 师生在幸福上是相互感染的。师生间实际上是一种互动的反射环结构。师生双方在教育幸福的创造和享受上得到了内在的统一, 是一种内在的体验。怎样看待师生关系, 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主体, 需要教育。为学生而活“无私”的教师和把教育只当成自己的实践的教师会有强烈的失落感。

女性主义教育学关注教师的关怀伦理、非理性精神。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 尊重学生, 信任学生, 才会在教育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的关怀伦理、非理性精神直接受到教师个人经验、情绪、价值观、生活观的影响。同时, 也影响了教师个人价值观、生活观的形成。当教师把教育看做是生活本身的时候, 在工作中就会获得愉快的体验。

4. 教师的幸福体验需要学校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教师发展需要学校发展, 需要学校创设发挥教师智慧和创造力的舞台。在大学和中小学合作建设的“教师发展学校”实践中, 通过对以往事件的反思、教学过程反思、集体反思等方式, 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提升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学校真实的教学情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土壤。教师发展学校在合作研究的实践中实现教师的发展, 在研究的实践中持续展开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师发展学校在教师发展的意义上也意味着对教师的重新发现。只有将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 教师的发展才有意义, 才是真正的发展。

5. 教师的幸福体验需要构建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

教师的成长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 需要自我反思及外部的支持与协助。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取向, 是构建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由小组的教师相互合作, 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式。说“故事”, 是指教师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和教育教学实践, 说出他们的一些体会与困惑。[8]说课, 创造一种和谐民主, 了解自身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分享成功的经验。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骨干教师培养新手教师:专业引领, 听课观摩、评课, 是对他人的经验移植和整合。相互合作为教师工作提供了意义、支持、身份认同、满足感和成就感。

6. 教师的幸福体验需要建立激励机制

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遭遇、困难和问题。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以确保教师专业发展的顺利进行。如为了激励教师积极参加培训, 应该把培训经费划拨到具体的教师, 专款专用, 使教师培训成为教师的个人行为。教师各取所需, 自己选择、联系培训学校, 这样做同时也使“教师带薪休假进修制度”得以实施。

另外, 中小学有组织地实施包括由骨干教师传帮带进行指导的计划同时, 对骨干教师的工作应实施褒奖制度。

7. 教师的幸福体验需要自我评价

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是教师专业自主、自我更新的发展阶段。主要依赖教师自身反省能力、自我分析、自我提高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教师职业是一个多重角色的职业。人们普遍认为, 教师职业是角色冲突的一种典型情境,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决定了对教师管理的特殊性。教师评价一般都采用多种途径、多主体来评价教师:他评——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社会评价;自评——指教师通过自我认识进行自我分析, 从而达到自我提高的过程。“自评”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在机制, 是培养教师自我意识的最佳途径之一, 它贯穿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始终。

教师应该将自我角色定位在“潜在的学习者角色”。我们注重教师“自评”的结果, 但也不应忽视了“他评”, 应客观的最终将其“内化”。创新精神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对自身和现实的反思, 尤其来源于对自我的不断否定, 这是一个提高教师自身的过程。这样教师就会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专业化的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师生涯当中, 需要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价值取向、生活观, 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 满足自身不同层次的需求, 从而表现出与特定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教师个性化的角色行为, 体现出职业的自由与人生的意义, 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

注释

1[1]胡志坚.专业特征和专业标准的研究与教师专业化[J].师资培训研究, 2003 (1) .

2[2]姜勇.女性主义教育学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 2004 (11) .

3[3]程红艳.教师形象:从“师范人格”到“非师范人格”[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1 (5) .

4[4][5]俞国良, 辛自强.教师信念及其对教师培养的意义[J].教育研究, 2000 (5) .

5[6]赵昌木.论教师成长[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 (3) .

6[7]刘次林.教师的幸福[J].教育研究, 2000 (5) .

上一篇:异步电动机的启动论文下一篇:肺炎患者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