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教学的基本特征(精选8篇)
体验教学的基本特征 篇1
所谓简单系统, 是指有序化系统, 所谓复杂系统, 是有序化与无序化相互共生的系统。美学体验系统就是这样的一个复杂系统, 美学体验系统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空间、时间与层次的相互转化中,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时间发展的断续性:
时间发展的断续性首先体现在审美过程中, 主体感受并非按照连贯的形式线性发展, 这是客观的事实, 直接审美活动的起始到结束阶段, 伴随主体、客体状态的变化, 随时可能出现中断停滞、突进升华甚至逆转, 时间的断续源于空间的延展与层级的隐性作用。另外, 在直接审美活动结束之后与下一次审美活动发生之间的时间内, 同样可能出现各式的时间断续现象, 如:审美主体的自身的发展导致审美效应的飞跃、另样事物的出现加强或削弱了限期的审美判断, 主体期望与客体实现程度的变化贯穿审美过程的前后, 因此, 审美体验系统是主观性与客观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统一的结果。体验系统在时间上呈现断续的发展规律。
2. 空间延展的协同关联:
审美系统的内核关联是审美产出的直接作用因素, 主体系统与客体系统在空间的接触是最根本的动因, 主客体于内于外的空间同构性与协同性是主客互动的根本动因, 然而我们依然无法确立审美产出便是主客互动结果这样的判断, 因为空间系统中的其他要素似乎从根本上制约和限定着主体与客体的状态发展, 换句话说, 主客互动的必然性与主体间性互动与客体系统互动之必然性是同等级别的, 于是空间要素的多元作用扩大了审美体验系统产出不确定性的砝码, 必然率与偶然率相对的概念, 必然可以转化为偶然, 偶然也可以转化为必然, 审美体验系统在空间上表现为各要素高度的协同关联。
3. 层级转换的迁越性:
时间的发展是断续的, 与之相对应的, 层级的转换是迁越的, 这种迁越包括正向和负向两种可能。特定的层级是特定事物从本质到现象, 在时间发展与空间罗聚中的具体表现, 层级决定着功能, 层级决定着素质, 层级决定着价值, 层级的迁越是时空发展在必然性与偶然性中的统一,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规律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这是五度空间观的核心逻辑。
4. 时间、空间、层级各要素相互作用的非线性:
主体空间与客体空间不可分, 时间的空间性、实体要素的空间性、层级的空间性不可分, 五度空间不可分。五度空间的各要素间和谐共生, 只有在人的抽象思维中——如上述——将其剥离, 在客观实在中它们又复归一体, 科学分析方法的逻辑不可以停留在由具体——抽象的断裂, 而是要完成具体——抽象——具体的完整链接, 五度空间的分析方法正是这样的分析方法。时间、空间与层次是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的, 时间的发展离不开空间的延展, 时空的延展成就了层级的迁越, 而层级的特定状态复归作用于时空事件的结果。时间、空间与层级的相互转化对应物质、能量、信息的相互转化, 爱因斯坦相对论论述了质能互换的逻辑:质量是能量的特殊存在形式, 即是微小的质量也能包含巨大的能量。量子论与五度空间方法论述了信息、能量、物质的相互转化, 信息是产生能量与质量的导引, 最终归结为:知识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时间、空间与层级的相互转化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是非线性的, 所谓线性是指变量与因变量之间规律性、线性的对称改变, 耗散结构论发现:一个开放系统的发展, 在平衡态、近平衡态与远离平衡态状态下表现出各自完全不同的轨迹, 事物的发展轨迹中存在阙值, 物质能量在聚合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一个小的涨落便可因其质变的产生与新序的产生。
5. 序变大于量变:
量变是质变的积累, 然而更加重要的意义在于“序”, 序是结构或者关系, 时间的序表现为程序和流程的先后, 空间的序表现为要素的排列与组合, “整体”的状态, 层级的序规约了系统协同与相互作用的方式与逻辑, 对于系统来讲, 结构大于要素, 序变大于量变。宇宙是有序与无序的统一, 事物的发展总是倾向于从无序态向有序态转化, 从低级序向高级序的转化, 热力学第二定律用熵来描述事物的无序态程度, 宇宙的熵值守恒, 这里的熵增意味那里的熵减少, 信息是负熵, 信息的意义在于, 通过改变序而改变质, 从而改变能量的输出。
综上所述, 美学体验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 它的复杂性表现在空间、时间与层次的相互转化中, 运用五度空间分析方法, 我们了解各维度的要素组成及相互关联, 更加了解了各维度之间的关联, 借此, 对美学体验系统做更深层的理解与把握。
参考文献
[1] (美) 马斯洛、成明主编《马斯洛人本主义哲学》, 九州出版社, 2003年版.
[2]梁一儒主编《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版.
[3]《西方美学简史》, 朱光潜主编,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4年版.
[4]赵伶俐《审美概念认知科学阐释与实证》, 新华出版社, 2004版.
[5]王维编著《人-自然-可持续发展》,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体验教学的基本特征 篇2
“生成性”是当前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之一。《辞海》对“生成”的解释为“变易”,即对“无”的否定或对“有”的否定之否定。这一概念与教学相连,构成一个新的教学概念,即生成性教学。生成性教学是相对于预成式教学而言的,与预成式教学的被动接受相比,生成性教学更强调学习的自主建构,与预成式教学的静态预设相比,生成性教学更强调教学的动态生成。可以说,“生成性”是对“接受性”的一种批判和超越,是对“预设性”的补充和修正。生成性教学的提出,是对课堂教学认识深化的结果,同时也为现代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生成性教学观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1.参与性
知识的生成离不开学生积极的心智建构,因此,指向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前提条件。只有通过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真正达到有效生成的目的。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对于个体而言,所谓学习知识不是单纯地获得现成的结论,不经历真正的经验生长和知识建构过程,是不能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体知识的。只有让学习主体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才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知识的生成和发展。从课程的角度来看,只有课程运行中的学生主体参与到整个过程中,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个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课程资源的不断生成与转化,并通过学生的建构、感悟和体验,使其进一步获得意义。此外,主体的参与也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交互性主要表现为主体参与教学行为的依存性,强调“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生成性教学观下,师生、生生互动会形成一个有利于知识生成的教学场。在这个教学场中,通过教师与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的互动性参与,通过学生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多向互动的参与格局,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分享彼此的经验和认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拓展彼此的眼界和视阈,并最终使得教学成为立体交叉式的网状结构,为促进教学中知识的有效生成提供可能。
2.非线性
秩序化的存在方式、教学中严密的控制与操纵、程序化的运作是线性教学的显著特征。在线性的逻辑下,复杂、多维的课堂教学极易被简化为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单向过程。非线性思维认为,“世界的本质是非线性的,线性不过是非线性的特例。”在生成性教学观下,课堂教学过程错综复杂、灵活多变,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一条划定的跑道,体现出了明显的非线性和复杂性特征。这样,我们就不能对教学过程做简单的线性理解,而要强调具体、特定教学情境下的特殊规律的呈现及作用,更关注在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随机产生的丰富、复杂的变化。正如多尔所言:“今日主导教育领域的线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统----侧重于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将让位于更为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系统和网络。”。
3.创造性
“生成性思维”不仅关注过程的“流”,而且更关注过程的“变”,因为生成的核心强调发展和创造。具体到教学过程中,人的行为具有不能还原的不确定性,它只具有存在的情境意义和价值。这就意味着在生成性教学观下,教学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既不能完全由教师单方面决定,又不能都在课前教学设计中预料到。课堂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是由师生通过讨论、质疑、启发、对话、反思、探究等共同完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由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现编、现导、现演的,具有较强的“非预计性”,这种不可预计性正意味着教学创造的可能性。从非线性思维的角度来看,作为非线性的教学系统往往存在间断点、奇异点,在这些点附近的教学系统行为完全不允许做线性处理。因为非线性因素是教学系统出现分叉、突变、自组.织等非平庸行为的内在根据。③从生成性教学的视角来看,这类“非平庸行为”即意味着教学的跃迁与创造。
4.开放性
生成性教学的内在本质特征决定了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开放才能创造“生成”,开放才能接纳“生成”。从自组织理论的角度来看,知识的生成过程离不开学生的自组织活动。自组织活动“是一个系统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条件下,其内部各个子系统(要素)之间能自行按照某种规则形成一定的结构与功能,并以其特定方式协同地朝某一方向发展的客观过程。”没有学习系统的自组织活动,很难有真正意义上个体化知识的生成。系统的开放性是系统产生自组织的一个必要条件,任何封闭的教学系统或刚性的学习目标、静态的学习内容、机械的学习程式,必然抑制学习系统中“自组织”特性的发挥,从而极大地影响教学中知识的有效生成。教学系统只有保持适度的开放,使教学系统常常处于非稳定的存在状态,才能维持其存在的活性,保持其发展的潜力,才可能使其自发组织起来,这样教学系统才会向更有序的状态发展。因此,开放的思维和心态是生成性教学的前提,开放的目标和内容是生成性教学的关键,开放的方法和过程是生成性教学的保证。
二、基于生成性教学的现代教学设计
为使生成性教学的理念得到有效落实,必须转变以往刚性、静态的封闭型“教程设计观”,树立弹性、动态的开放型“学程设计观”。
1.学程设计
以生成为本的教学理念反映到教学设计中,就是要由以“教师的教为本位”的教学观,转向以“学生的学为本位”的教学观,确立“为学习而设计”、“以学习为中心”的学程设计观。这种设计观的实现,从系统思维论的角度来看,必须强调学生在具体环境中的互动影响,主张学习系统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从非线性思维的角度来看,在学程设计中必须形成一种非线性的联结。非线性联结的思维表征就是多向性和多样性。以往教学中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主线,学生只是被动地跟在后面走过场,很少考虑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发散性,导致学生学习思维的僵化,没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学程设计”就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与可能,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设计中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真实的问题和经验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和经验出发。因此,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在于把握学生已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成。其次,学生也应参与到教学设计当中。在传统的“教程设计”中,学生是孤立于教学设计之外的。学生作为教学设计的接受者,对教学设计没有发言权。即使在动态设计中学生有主动性,其主动性也是预先设计好的、是被赋予的,在多数情况下,是为了配合教师教的活动的需要。但在学程设计中,学生也是教学设计的主体。任何学生都有权对教学设计提出自己的见解,都理应参与到动态的教学设计过程当中。这是因为,学生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价值取向和独特认识,这一切都不能用成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进行武断的判断和取舍,而应在教学设计中受到应有的尊重。
2.弹性设计
教学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但同时这种预设不应是刚性的、机械的和过分统一的,而应是有弹性、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设计只是一个教学构想,而不是按部就班的精细严密的筹划。因此应该注重宏观设计,着眼动态生成,突出系统开放,强调互动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给教师和学生足够的留白,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为教学资源的生成提供可能,为个体知识的生成创造条件。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加强教学设计的研究,自觉“预设”各种可能的教学“生成”。如在解题教学中,要求教师在教学预设中,既要预设各种具体解法,又要预设思路的探索过程;既要预设通性通法,又要预设巧解特法;既要预设正确解法,又要预设错误解法;既要预设教师的解法,又要预设学生的解法;既要预设解题中的分析,又要预设解题后的反思;既要预设解题过程和方法,又要预设教学过程和方法。这是一种不同于制造标准化、统一性的解题方法为主的教学预设,这样的教学预设,内在地“包含”着教学生成,潜在地“隐藏”着教学创造。另一方面,对于“事无巨细”的精心预计,必须形成弹性化的教学方案,为真正的教学生成留足空间、留下时间。这样,在教学程序设计方面,教师应着眼于宏观设计,将教学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设计成活的板块,为教学的动态推进和有效生成创设条件。事实上,只有成功的教学预设,才可能有可持续的教学生成。而成功的教学预设,是一种留给教学足够空间的预设,是一种“包含”着丰富生成性的预设,是一种宽容偶然性和突发性、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
3.动态设计
体验教学的基本特征 篇3
“小学体育体验学习教学程序”的基本结构
第一步:入情激趣
就是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开端,是体验学习的起始阶段。恰当的导入,不但提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而且能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理上、心理上为参与本课学习形成最佳的预备状态。入情激趣的方法有很多,如启发谈话、实物演示、小品表演、讲故事、学格言、猜谜语、唱儿歌、看图片、做小游戏……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要紧扣学习目标,同时做到有趣。
第二步:自主体验
就是主体体验,尝试练习。
这一步是学生主体亲身经历的阶段,这是体验学习的第一过程。其主要任务是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体验身体练习活动的过程,初步感知运动技术技能。学习主体通过尝试身体练习的体验活动,感知运动的技术技能,发现疑难、提出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因此,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体验学习活动的氛围,出示学生自主体验学习活动的提纲或思考题。自主练习提纲(问题)设计的如何,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要注重学习重点的落实、学习难点的突破。
2.组织学生主体参与尝试练习体验学习活动,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种各种学习活动的材料(如游戏、图片、模型、影像等),使学生在自主尝试练习的体验学习活动过程中能运用各种感官观察事物,获得新知。同时教师可以简明地介绍体验学习的方式,以便学生预先知道自己应当以何种方式、何种心态去参与学习。
第三步:反思观察
就是反思观察,探究练习。
这一步是亲历知识技能形成的过程,是体验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同伴或小组主体体验学习行为的观察,反思知识技能形成的规律,体验、探究、发现知识技能形成的过程,积极参与探究知识技能身体练习活动,并表露自己的情感,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这一步教师一般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教师可以把自己看见的体验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表现作为一个信息反馈,请表现优秀的学生或小组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反思自己與同伴的差异,寻求获取知识技能的策略。
2.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引领学生体验、探索、发现知识技能形成的过程,让学生成为知识技能的探究者、发现者。
第四步:释疑明理
第五步:应用实践
就是应用实践,巩固练习。
这一环节是巩固发展体验学习成果,运用所学的技术技能指导身体练习活动实践的阶段。通过应用实践,验证了获得运动知识技能的正确性,加深了对运动技术技能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运动技术技能水平。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应用实践体验活动发展了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体质。这一步教师要做到:
1.精心选择与主教材有密切联系的游戏或素质练习实践活动,并注意内容的科学性、趣味性。
2.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应用实践活动。
第六步:恢复总结
就是恢复身心,总结分享。
这一步是整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使本堂课的教学重点进一步得到强化。教学中不能省掉这部分的内容而仓促下课,否则不仅会影响课的效果,也会影响下一节课的进行,甚至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本环节是提升学习方法与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途径。这一步教师要:
1.根据上一环节的教材内容、活动情况,合理地安排恢复身心的放松运动。
2.组织学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再现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归纳学习心得,评价自己的学习行为,提倡学生鼓励式的讨论,尊重每个人的想法,共同分享体验学习的成果,提出今后的行动方向。
体验教学的基本特征 篇4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 理解能力不强, 虽然模仿力极强, 但是学得快, 忘得也快, 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等等。教师要多了解学生, 掌握学生的心理, 结合学生的心理和他们实际的认知能力去展开教学, 否则, 就会教学陷入脱离学生实际的泥沼, 无法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有趣有用, 二要保证教学方法在学生的智力能力范围之内, 三要善于适时开发能形成注意的教学环节。
(一) 把握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
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就是指在心理、生理发展条件下, 学生的学习速度、记忆能力、思维习惯等方面的总和。小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经常表现出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喜欢新奇事物等特点, 事物的表象 (如形状、颜色等) 往往引起他们注意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 一要充分把握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已具有的能力, 二是要善于利用象形的教学方法, 如巧妙利用图形、声音等, 以提高学生注意力的时间。
(二) 发挥游戏在教学中的作用
玩是小学生的天性, 是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要方式, 巧妙地把课堂内容设置成学习游戏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 经过出题、讨论、校对、订正、比一比等的学习过程。小组长轮换做等形式, 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练, 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实践证明:这种教法很符合学生的普遍个性, 同时在对知识的强化上有很好的效果。
(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
既要求教育者掌握过硬的理论知识, 又要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具体情况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可以称之为一项教学艺术。只要我们更新理念, 大胆改革尝试, 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规律, 善于做总结反思, 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把握体验式学习的基本要素,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体验式学习不同与一般的学习方式, 它具有新的教育理念。一方面, 强调个体的亲身经历与自我认识。另一方面, 又重视小学生与教师的理解与合作, 重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教师积极开展组织注重有效活动。
学生的有效参与是体验式学习的基础, 有了活动才能有体验, 才能让学生对学习有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师在活动的方式与内容时, 要从跟小学生的心理出发, 舍弃那种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 给学生一些独特的学习体验。在进行知识的学习时, 学生的知识经验会积累, 同时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增加, 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情感体验。因此,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设置多种多样的主题活动, 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得到优化, 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二) 教师积极开展组织关注成长活动
培养学生的体验, 让学生亲历于实践活动是必须的, 体验也是一个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如果一个人没有一点儿体验, 不可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更谈不上取得辉煌的成就。对小学生来说, 如果没有体验, 就不会对习得的知识记忆深刻, 根本就不可能内化习得的知识, 只有体验了知识, 才能深刻地感悟知识, 最终会形成自我的认识能力。由于小学生的成长环境不一样, 各自的知识水准也千差万别, 有的经过一次体验, 马上可以形成经验, 有的需要反复体验亲历才能形成自己的经验。由于小学生的稳定性比较差, 所以他们知识的形成过程就是在点点滴滴的亲历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的。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 进行体验教育。
(三) 教师积极开展组织.提倡综合活动
《新课程标准》所提到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与体验有关的。因此, 在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情感, 还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结果等方面进行关注。学习目标涵盖了多个方面, 它的多元性也让体验式学习成为了一个学习的复合体, 它不仅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 还包括了学生的思维和体验, 这些方面是综合到一起, 构成了体验式学习, 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不能取消也无法代替。
(四) 教师积极开展组织交融开放活动
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的主体和学习的客体相互交融的过程, 也就是学习的主体小学生和学习的客体知识相互交融的过程, 开展体验式学习方式, 教师的职责就是将没有生命的、呆板的教科书的内容激活。这就要将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以及教科书自身具有的功能特点有机整合, 使没有生命的教科书的内容变成开放的学习内容, 变成形象生动的学习内容。为了实现这一基本的体验式教学目标, 教师首先要积极营造民主的氛围, 平等交流的氛围, 和谐的教学氛围, 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 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彰显体验式学习的乐趣。
(五) 教师积极开展组织力求创造活动
提倡体验式学习的最终目的, 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张扬学生的个性,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素养, 针对小学生和教育内容的深层的理解和把握, 用独特的眼光和视角进行审视, 创造出有利于小学生体验式学习的环境、内容、方法等, 让教与学双方在不断的交融中闪耀出求知的火花。
摘要:新的世纪对教育教学提出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精神、合作精神等要求, 提出了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发展性”的要求的时候, 新课程改革也以“体验”为核心, 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等要求, 呼唤着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教育教学中实行体验性学习。而体验的前提和要素也正是以感性活动为基础的感受、感知。教师如何抓住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合理运用体验式学习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是每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探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特征,注意力,体验式学习
参考文献
[1]D·A·库伯.体验学习, 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4.
[4]张向葵, 桑标.发展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
[5]莫雷.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6]陈琦, 刘儒德.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7]郭秀艳.实验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篇5
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基本特征
赵明,西安
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过程中,具有主渠道的地位和作用。在解决了观念问题之后,我们应该去领会 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精神实质,把握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特征。我认为按照全面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基础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发展性原则,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应具备以下八个特征:
特征1 制订符合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要求的教学目标, 追求本学科教学的全面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是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根本目的之一。这一目的的实现要靠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全方位努力,课堂教学则承担着相当重要的责任 。因此,在制订课堂教学目标时,必须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确定思想道德目标、文 化科学目标、心理情感目标、身体技能目标,并为目标的达成划分出不同的能力等级。例如,每类目标均可以 分为“前提”“基础”“发展”三个等级,每个等级又可分为若干个层级。“应试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课堂教学往往只重 视认知目标而忽视其他各类目标,而且非常善于搞“知识点”教学,进而发展成“命题点”教学,它是以传授 知识为目标应付考试为目的的教学。当然,课堂教学应有全面的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目标,并非不要重点,相反,在教学 目标的达成上实现重点突破正是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方法之一。知识的积累,习惯的.培养,能力的形成,人格的塑 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点一滴的努力,企图用一节课解决所有的问题,学到很多的本领,那是不可能 的,也是不科学的。面面俱到反而会妨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特征2 把课堂教学的舞台让给学生, 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追求学生的成功。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课堂教学并非只 有“三尺讲台”,而应是几十平方米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要淡化教师的表演欲,强化学生的表现欲。青 少年有着很强烈的表现欲。这种情感冲动是一种促使其走向成功的自我激励机制。所谓“成功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就是学生 在这种机制的激励下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得到心理的满足,获取自信和力量去追求新的成功。遗憾的是 ,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课堂教学情况却是老师独霸讲台,学生只有认真听讲的权利。更令人诧异的是,常常在 一些观摩课、公开课上,人们会看到老师表演得一招一式,淋漓尽致,而学生只是一群观众,他们的表现欲受 到抑制,即使有所参与也是浅层次的、配合式的,只不过充当一个“配角”。配角的任务就是“当好配角”, 看主角的“眼色”行事。可是,这些观摩课、公开课,由于种种原因大多会得到“成功”的评价。教师“成功 ”了,学生就一定成功吗?显然不一定。反过来,学生如果成功了,教师肯定是成功的。所以,课堂教学实施 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必须把舞台让给学生,必须努力追求学生的成功,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来一个观念的转变。我们曾经 通过资料或电视,看到过美国学校的课堂教学:无所谓讲桌与课桌,教师没有固定的位置,可以随处站立、就 座或走动,学生更是“乱成一锅粥”,当然更没有“满堂灌”……过去觉得它不可思议,今天应该感到是否也 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特征3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学生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主体”的框架内,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活动要有 学生的参与;教学内容必须内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性格;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功能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无视学
浅谈现代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 篇6
一、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因此,我们在处理教材、安排教学内容时,就要打破传统的教材处理方法,既要尊重教材,但又不要拘泥于教材;既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要素,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有趣,从而拓展教材内容、活化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求知欲,体现数学内容的生活化和现实性的时代特征。
二、教学活动的主体性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实现教学活动的主体性,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获得系统的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问题要让学生去发现,概念要让学生去归纳,结论要让学生去获得,操作要讓学生去实践,实验要让学生动手做,猜测要让学生大胆想,疑难要让学生去解决,规律要让学生去总结。当然,学生能否在课堂教学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参与教学活动的作用不可忽视。多年来,教师一直处于知识传授的权威者的地位。老师对学生总有许多不放心,总怕学生的能力有限,总放不下师长尊严的架子,在教学中总喜欢采用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说你做的讲授方法,这些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形成一定的定势。因此,要在教学话动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就应该转变角色,把教学场所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把教的过程变为学的过程,把教的位置变为导的角色。
三、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在现代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已经呈现出多样性、灵活性、实效性等特点。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索式学习、讨论式学习等学习活动方式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直接影响着教学方式的变革,冲击着教师观念的转变,使教师的教逐步向学生的学迁移,教师的讲逐步向教师的导调整。所以,我们在设计或选择教学形式时,要看哪些内容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哪些内容更适合学生的探索性学习,哪些内容采用自学方法最有效,哪些内容研究性学习最合适,哪些内容开展实践活动最恰当,如此等等,都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四、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重视过程教学是现代数学教学的一大特征。教学活动过程是学生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联系,体会探索知识之间前后联系、相互衔接的内在规律的过程。过程教学是教学活动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传统教学中,人们往往只重视结论,而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因此,学生在学习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探索学习的机会,要找准让学生探索学习的切入点,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探索。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会猜想,在探索中学会验证,在探索中学会推理,在探索中学会归纳、整理,在探索中学会求新求异。同时,我们要把探索性学习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使探索性学习成为现代数学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
五、教学目标的多元性
现代数学教学在教学目标上明显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既重视教学活动中的知识技能目标,更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目标。不仅要关注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方面的体会,更要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探索性等。当我们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时,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才能按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体现具有时代特点的教学风格,在课堂教学中,突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开放式的教学思路,民主化的教学氛围,开放性的练习设计,合作式的学习方式,现实性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关于体验式教学基本原则的探讨 篇7
一、关于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 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境, 然后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引导学生亲自感知、体验所要学习的知识, 最后达到领悟并运用知识的目的。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依据是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的基本特点是:强调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学习的过程性;学习过程的情境性;学习的实践性[1]。
根据Kolb体验式学习循环圈模型, 体验式学习是由以下阶段组成的不断循环的过程:具体经历或体验 (concrete experience) —观察和反思 (observation and reflection) —形成抽象概念 (forming abstract concepts) —在新情境中检验 (testing in new situations) [2]。需要注意的是, 在此模型中, 学习的循环可以在任何一个阶段开始, 不过一个人的学习经常始于某个特定的行为, 然后观察其结果;接下来深思理解, 以便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时能积极反应;然后是从这个具体案例中归纳出一般原理;最后把一般原理应用到类似的情境中解决相应的问题、再有新的体验, 如此螺旋式循环往复。
二、研究体验式教学原则的意义
1. 掌握体验式教学的基本原则对导入体验式教学, 培养应用型人才有重要意义。
体验式教学源自于美国企业的体验式员工培训, 由于效果显著而被引入教育教学中, 从而产生了体验式教学。美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大规模实行体验式教学, 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和学习能力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3]。在亚洲, 日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进行教育改革, 导入体验式教学。我国则直到九十年代才开始重视体验式教学。1996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改革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 强调教育以学生人格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为核心, 并成为世界各国比较公认的教育原则。落实在教育行为上, 就是要强调受教育者通过行为实践和内心体验来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综合国外经验和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 在我国高校, 尤其是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方向的高校, 掌握体验式教学的一些基本原则, 导入体验式教学对于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人才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我国目前对体验式教学基本原则的归纳总结欠缺。
我国最早明确提出实施体验式教学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 1999年, 我国正式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变革以接受式学习为中心的单一的教学模式。2001年, 又颁布了义务教育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 提出了体验目标, 体验式教学才逐步在中小学开展。理论上的探索, 总的来说, 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者主要着重于具体科目、具体教学情境的创设, 着眼于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比较集中于情感层面的教育活动。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探索虽然相对比较广泛, 如有理论依据方面的研究[4], 有对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探讨[5], 有对体验式教学在专业教学和具体课程中的应用讨论[6,7]。
三、体验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1. 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把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 打破“教师就是传授知识”的观念。因为学习是学生主动感知然后形成认知的过程, 强调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所以教学中教师不应越俎代庖, 取消学生的感知过程而直接教授知识, 而应设法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激发其求知欲, 让他们尽情地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从中得到的乐趣, 并最终自觉地掌握学习的方法和具体知识。
2. 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定位。
设法让学生真正明白自己在学习中的定位很重要, 因为学生只有认识到学习必须靠自己去体验、反思和领悟, 才能发挥出主观能动性。所以, 从教学的角度, 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教师应放下“权威”、“专家”的架子, 通过“让权”让学生认识到教师并不是知识的化身, 只能充当其掌握知识的“助产士”、“催化剂”, 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当然, 这种“让权”意识只有始终贯彻到教师的备课、课堂设计、组织课堂教学、课程考核等方面才能见成效。
3. 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教学情境, 重视实践教学。
因为学生的个体体验是学习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其根据自身体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 而不取决于其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所以, 教师必须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让学生通过实践或模拟实践领悟知识点, 并最终能灵活运用, 而不是死记硬背概念和理论。
4. 重视因材施教, 并利用优势互补原则指导学生组成科学合理的学习和讨论团队。
学生作为个体是有差异的, 这种差异不容忽视, 因此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的学习类型, 因材施教, 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利用学生的不同能力, 指导学生组成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学习团队, 以便于更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小组讨论, 以及使学生在协力完成小组作业的过程中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知识。
5. 随时追踪学生的学习动态, 以适时引导和启发。
教师要善于根据体验式学习的循环模式, 密切掌握学生学习动态, 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抓住重点, 有目的地引导和适时启发学生积极有效地完成学习的循环, 促进知识体系的构建。所以建立有效的多渠道沟通体系对于高校教师是一个挑战。
6. 改革考核制度, 把体验式教学的理念贯彻到考核中。
高校的考核要发挥出良性的导向作用。体验式教学注重的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因而相应的, 高校的考核制度也应把考核重心放在对能力的考核上, 把平时的体验式学习 (包括上课发言、课堂讨论、小组作业、实践实操等方面) 纳入考核范围, 以达到“高分高能, 低分低能”, 既利于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提高综合素质, 又便于社会挑选合格人才。
7. 教师要熟悉体验式学习的理论, 并在教学实践中善于结合不同专业探索各种具体方法。
体验式教学是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 也是“授人以渔”的教学法, 因此, 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掌握体验式学习的精髓, 设法成为一个优秀的“渔夫”, 掌握各种“捕鱼”方式。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学生学习的循环并非总是单向、按部就班的。
很多时候尤其是学习比较复杂的知识时, 学生会出现逆向循环, 也就是说, 会出现体验—反思—体验的反复, 这就要求教师给与学生足够的体验, 避免体验的形式化和急功近利。有时候又会出现学习过程中的跳跃性发展, 知识的领悟并不需经过亲身体验, 可直接在教师的点拨下出现顿悟, 这时就没有必要花时间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
2. 原理的归纳抽象化并不总是自然的。
在学习的第三阶段, 理解一般原理并不意味着有能力用语言表达出来, 它只意味着学习者能发现在这一系列的情境中, 行为与结果之间有联系。认识到了这一点, 教师就应注意适时给与学生必要的帮助, 以便学生能迅速理顺思路, 并准确地表述出来。
3. 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各阶段都有很大影响。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 如个性心理、能力、学习类型、社会文化背景等, 这些差异会影响到学习循环的各阶段。如不同个体对于相同体验会有不同反思, 有时同一个体对同一体验也会有不同反思。因此, “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深入了解学生。
参考文献
[1]张海英.体验式教学在“消费者行为学”课程中的运用[J].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增刊.
[2]Kolb, D.A.Experiential Learning: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M].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1984.
[3]张季娟, 袁锐锷.外国教育史纲 (修订版) .[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5.
[4]岳锋利.体验式学习原理的比较分析[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5.06.
[5]杨尚峰, 田涛.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探索, 2003, (11) .
[6]邢伟, 方晓波.体验式教学在高职管理专业教学中的中的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5, (6) .
体验教学的基本特征 篇8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实践教学 基本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特别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的主要途径,最能体现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内涵。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是指高职院校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借助特定的项目训练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为基本特征,以掌握相应岗位技能,养成一定的职业态度并以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在高职教育的培养体系中,实践教学处于极其重要的主体地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对实践教学相关问题的研究,并把对实践教学基本特征的研究作为一个重要方面,鉴于这一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尚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笔者认为,必须把握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具有的综合性、情境性、开放性、全程性、教育性、创新性、双主体性等基本特征。
1.综合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实践教学是由一系列要素综合而成的,对学生的培养也是全面的、综合性的。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本身是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和教学保障等一系列要素综合而成的。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后,在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上应达到的水平或标准。实践教学目标的确定,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特色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是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呈现的具体内容。教学管理包括管理机构、实践教学基地和人员等硬件的管理,以及校内外实践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评价指标体系等软件的管理。教学管理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和质量的保障,它在整个实践教学中进行信息反馈和调控,起控制作用。教学保障包括专兼职教师、技术设备设施和实践教学环境,对实践教学起着支撑、保障作用。教学保障是确保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决定性因素,其成功与否决定着实践教学的成败。
随着以科学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明显变化。具有综合能力的知识型人才人才倍受欢迎,人才培养类型的发展趋势是综合化。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培养是全面的、综合性的,它既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也关注他们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时的职业应变能力;既要求学生具有合格的职业素养,也要求他们具有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同时也培养他们的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道德及与他人交往和协作的能力。为了突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应加强综合实训基地的建设及综合实训项目的开发。
2.情境性。无论是课堂,还是实际工作现场,实践教学的安排都应体现情境性。它一方面指现场教学,即实践教学在实际的工作场所中进行,包括安排学生到实际工作中顶岗实习,参与真实的工作。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主要应在实际工作中获得和提高。一些重要观念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某些不易言传的经验和应变方法,只有在现场环境中才能很好地得以体验。因此,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许多环节都应在实际工作的现场进行。另一方面是指课堂教学,即根据实践教学的要求,尽量选取贴近现实问题情境的学习内容,创设符合本专业的真实职业情境。它通常是项目中心或任务中心,学生通过虚拟或仿真、具有典型意义的工程问题或项目任务进行探讨,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3.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实践场所、师资队伍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第一,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这就决定了实践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教学体系,它必须面向行业和社会,实践教学的内容应该是开放的。它必须关注行业和社会的需求,及时吸收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成果,并把它作为职业能力开发的依据。第二,实践教学具有开发性,表现在学生的参与性学习不仅局限于课堂内,还要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三,实践教学的场所是开放的。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是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养成的,这就需要学校统筹安排,克服习惯、惰性,体现“学生为本”的办学思想,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时间开放、内容开放的实践场所。第四,师资队伍也具有开放性,教师既要定期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又要向社会招聘富有经验的兼职教师,形成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另外,从教学评价看,也要把企业、社会的评价纳入评价体系。
4.全程性。高职实践教学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通过反复训练才能不断深化。但这种“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因此,全程性的基本含义包括两个要点:一是随着专业教学的进程,各项训练持续不断,且贯穿始终;二是各项训练相互连贯、循序渐进、环环紧扣、层层递进。
5.教育性。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并非为了单纯的实践而实践,而是强调通过实践训练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不应单纯强调实践,还要充分考虑教学的规律和性质,立足学校教育的特色,要强调一切教学、训练活动都应体现教育性,做到育人为本。传统的实践教学过程大多围绕硬件实物,在实验室、实训室或企业车间等场所中实地展开,因其直观性强、易被学生感知,且接近生产实际,一直以来都是高职实践教学的主流方式。但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受到资金、场地、设备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教学效果难以保证,有些实验实训还会因为时效性、危险性等原因使实践教学难以实现。
实践教学要体现教育性特点,可以凭借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学生完成实际训练。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基于仿真技术的仿真教学为建立虚拟实验室、虚拟工场等创造了条件,且投资低、占房少、效果好。将仿真技术应用于实践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得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从而可实现了过去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能实现的反复训练和观摩功能。当然,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并不能只在模拟和仿真的状态下完成,应到实际环境中去经历和体验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复杂性和综合性。
6.创新性。创新是指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推动事物不断更新与发展的活动。创新就是要在旧的观念、技术、体制下培育出新的观念、技术和建立新的体制、创建新的事物。人们在这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工作能力就是创新能力。近年来,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的老化频率越来越快,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管理方法层出不穷,加工、创新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的能力更为重要,学习能力的提高比吸收知识的数量更为重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十一五”时期的一项主要任务提出以来,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又重申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策。作为包括高职在内的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各高等院校,为贯彻好这一国策,其中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专家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相关的专业和岗位范围内所具有的提出新设想、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从科学的人才培养角度看,创新力是高职人才的致胜之本。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适应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因此,从本质上来看,区别于本科院校学科型研究人才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在于联系生产一线,围绕地方产业发展,着力解决生产一线的设备、操作流程和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难题。高职学生在生产一线有其独特的创新价值和优势。一项生产工艺的革新,一个岗位流程的优化,都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创新力的培养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就是要灵活运用基本知识,用新思想、新方法,创造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或者发现新事物、新规律。高职教育要将学习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项目中凝聚人才。作为以培养职业技能、提高职业能力为基础的高职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技能培养,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基本取向,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以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
7.双主体性。双主体性是指实践教学的开展不仅以学校为主体,还注重行业、企业的参与。行业、企业不仅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参与专业建设、实践教学计划制订等,还直接介入教学实施过程。此外,实践教学较其他教学形式而言,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的实践活动是学生职业素质形成和发展所必需的,学生对职业技能的掌握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必须以亲身参与为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俞仲文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张晋.高职实践教学的内涵及其特征[J].续继教育研究,2009,(8):115-117.
[3]刘守义.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地位与目标的思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5,(6):57-59.
[4]赵康富.论知识经济与职业教育改革[J].新职教,1999,(1):24.
[5]刘彦文.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基本特征刍议[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5):29-30.
[6]黄朝晓.高职专业技术能力的构成及培养途径创新[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0(2):81-85.
[7]吴兴富,李晓萍.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研究与分析[J].统计与咨询,2008,(2):14-15.
【体验教学的基本特征】推荐阅读:
运用体验教学的体会08-04
高中数学的体验式教学09-04
参加体验式教学的感受08-15
小学数学中的体验教学07-19
富有生命力的体验教学07-11
互动教学的体验与思考08-26
体验教学中的朗读感悟09-24
教学要注意学生的体验论文10-31
德育课的体验式教学07-02
美术教学中的情感体验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