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运作(共11篇)
生产运作 篇1
服务业生产运作管理,一般是指对服务业企业生产运作过程及其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计划、组织和控制。服务业生产运作管理的意义是很广泛的,它不仅包括服务业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也包括其他任何组织中所存在的服务生产运作。
一、服务业生产运作的经济环境
服务企业通常在困难的经济环境中生产运作,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包括以下方面:
(1)总体进入壁垒较低:服务创新没有专利保护,在许多情况下,服务业也不是资本密集型的,因此,创新很容易被竞争者模仿。(2)难以达到规模经济: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客户必须亲临服务设施所在地或服务人员上门与客户接触。这种必要性限制了市场范围,导致经营场所规模较小。(3)不稳定的销售波动:服务需求每时每刻都在随机变化。与购买者或供应商交易时,在规模上没有优势。许多小型服务企业在与有实力的购买者或供应商讨价还价时处于劣势。(4)客户忠诚问题:现有企业凭借个性化的服务建立起忠诚的客户群,从而为其他新的服务企业设置了进入壁垒。通常,客户在创造这个服务产品的过程中会积极参与。改变服务生产过程的性质通常会影响客户在该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人作为产品的一部分。在高度接触的服务业中,客户不仅同服务人员发生接触,还可能同其他客户发生联系。因此,客户在许多服务行业中,就成为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新的服务企业没有固定的客户群就相当于没有立足的根基。(5)退出障碍:少数服务企业可能在低盈利甚至不盈利的情况下继续经营。因此,利润驱动的竞争者会发现,他们很难将那些不以利润最大化为企业生产运作目的私人企业逐出市场。
此外,技术进步、政策法规、能源价格等对服务业的影响很大。这些外部因素往往能改变一个服务企业的服务内容、服务提供方式及其规模结构。
二、服务业生产运作存在的障碍
(1)组织障碍:从以前时代继承下来的组织结构可以轻易地破坏优质服务和针对服务文化的合理变革过程。如果变革的方案没有把改革不恰当的组织结构包括进来,那么为取得成功的努力就会白白浪费。组织一旦不再适合服务,它就成为了变革的障碍。(2)系统和制度障碍:尽管大多数员工都愿意善待他们的客户并为其提供优质的服务,但是,如果管理制度、经营或行政系统、使用的技术与优质服务截然对立,员工就无法做到这一点。在发展组织的服务文化时,若只把培训作为主要的手段,而忽视了对由制度、系统和技术构成的基础设施进行变革,往往会产生上述障碍。(3)来自管理者的障碍:管理者如何对待下属,员工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组织的客户。如果变革过程主要集中在一线员工和支持员工身上,高层和中层管理人员置身局外,那么一线员工的上级主管就可能完全意识不到员工与客户的这种联系,不知道应该如何对待和管理真实瞬间。这样,发生错误的风险就太大了。(4)战略障碍:如果缺少明确易懂的服务概念,组织就会发生混乱,制定和执行计划就会迷失方向。没有战略观点必将成为变革的障碍。(5)决策障碍:如果组织推行新的观点和合理的计划时,没有必要的决策、信心和力量,细致的分析和周到的计划都是毫无价值的。换言之,薄弱的决策管理总是变革过程的一大障碍。(6)质量控制障碍。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到达客户那里之前,可以根据质量对它们进行检查。但是服务在生产出来的同时就被消费了。这样,错误和缺点就很难掩盖,而服务人员和其他客户的在场又引入了更大的可变性,这些因素使得服务性组织很难控制质量和提供始终如一的产品。
三、服务业成功生产运作的对策
首先,发展和维系良好持久的客户关系。不仅客户关系中服务要素的重要性在增加,而且客户要求从服务提供者中获得灵活机动的服务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如果服务企业的员工掌握必要的知识,而且对工作和客户具有服务导向的态度,再加上企业在其他方面也具有竞争力的话,那么获得市场成功则是水到渠成的事。必须发展和保持良好和持久的客户关系。
其次,有效地管理务。需求服务是直接向人(或组织)提供帮助,或者向人(或组织)所有的设备提供服务。在生产和交易服务时,一线员工和客户直接面对面地接触,没有其他人可以对客户需求和愿望突然的变化做出反应。这种情况下,一线员工必须立即做出决策,采取必要的行动;或者根据客户行为所透露的信息,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当然,采用市场调研的标准方法能够事先测算出市场需求,这一点仍然要继续做。因此,与客户接触并生产服务的员工必须自己分析在服务生产和消费的那一瞬间客户的需求和愿望。
再次,做好服务营销工作。服务竞争中,市场营销的性质也在发生变化。尽管传统的市场营销活动,诸如市场调研、广告、专业销售队伍进行的推销和促销活动,仍然像以往那样重要,但是它们已经不是市场营销开展的惟一活动了。营销职能比以往更加广泛,贯穿于整个组织之中。当维系或强化持久的客户关系时,常规的竞争手段主要是为了确立新的客户关系。为了进一步发展业已存在的客户关系,商品、服务和信息的交换以及金钱利益和社会关系的交换都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构建组织、技术和管理支持。经常发生的情况是,许多企业的组织结构并不支持客户导向和高质量服务的经营,那些必须相互配合才能创造服务的一线员工或部门,在组织中却各自为政。为了把服务发展成为一种有力的竞争手段,企业必须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以便使组织——无论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的,支持员工尽力提供优质的服务。应该指出的是,服务经济中技术的重要性并没有比以前降低,相反,它甚至是更为重要了。一项技术措施或物质资源如果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和愿望,或者适合所使用的环境,它会大大提高服务质量,经常提供技术支持可以让员工创造出更好的服务。此外,强有力的管理支持,也是员工提供优质服务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刘丽文.管理的特殊性[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45-47.
[2]朱沆,汪纯孝.服务质量属性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1999,6:88- 90.
[3]孟宪华.顾客参与的服务作业系统的集成化设计[J].人类工效学,1999,2:26-27.
[4]关舒华.抓服务管理的“关键环节”[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1:77-79.
[5]卫越男,林德煌.论真实瞬间的服务质量控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52-54.
[6]刘丽文.生产与生产运作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78-85.
生产运作 篇2
(1)答:问题1:服务部门工作人员中午不应该休息;(3分)问题2:没有解决顾客不排队的问题;(3分)问题3:没有柜台办理业务的信息提示。(3分)(2)答:有以下针对性的完善措施: ①工作人员上班时间分为两班倒,12点交班,使得中午没有休息时间,周末也有人值班;(2分)②入口处放置取号机,实行叫号服务制;(2分)③对不同业务的柜台区分开,并在排号单上给予顾客提示哪个柜台;(2分)④处在服务流程里的项目尽量安排在同一层,避免顾客长距离移动,并张贴服务流程示意图;(2分)⑤安排大厅服务经理。(3)
问题一营业时间安排不合理。李经理的移动电话营业时间是上午九点到下午七点而大多数人的上班时间也是在这个时间段所以他们一般不能利用这段时间去移动电话营业厅办理业务而等到下班之后人们想利用吃饭、休息的时间去办业务时移动营业厅也已下班休息了而且双休日移动营业厅也关门。这就给人们带来了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才能来办理业务啊 问题二排队设施不完备 在移动营业台前办理业务时人们是一字排开的根本没有什么排队设施。人们都想自己早点办所以当有一个人不排队时其他人就很有可能也插队继而会出现场面混乱的现象。本想早点办完结果却是要等很长的时间。问题三无业务办理程序说明一般的移动电话用户不是专业人员所以在他们办理业务时不知道办理该业务的正确程序。所以他们会先去一个窗口问而营业人员只是告诉他们办业务的第一步或是前几步没有把全部的步骤告诉他们等到他们办完了他所知道的那几步之后又回去问营业人员然后营业人员再告诉他们剩下的几步······这样来来回回在很大程度上浪费来人们宝贵的时间也大大降低了移动营业厅的效率。措施一合理安排营业时间我将实行全天制服务人员进行倒班制。除了上午九点到下午七点的正常时间上班之外还应该在中午休息时间倒班营业这样上班族就有时间来办理业务了即方便了大家得到大家的好评还会增加营业收入。对于双休日应该实行半天制营业这样就给那些忙的没时间周内来办理业务的人提供了方便他们不用赶着周内的休息时间来了直接到周末轻轻松松来办理。而且营业人员也可休息半日。措施二完备营业设施完备的营业设施能体现该管理部门的良好的管理体制也可以大大提高营业部门的工作效率。所以应该在各个营业窗口前设置排队设施并贴上“请自觉排队”的标语。这样一来人民就会自觉去遵守排队秩序按照先来后到一次办理业务就避免的场面混乱的现象。也节约了所有人的时间提高了营业部门的工作效率。措施三制定明确的业务办理程序说明为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工作效率节省用户的时间指定明确的业务办理程序说明是很有必要的。我会在移动营业厅内贴上办理各项业务的具体程序和步骤。用户在办理业务前直截了当的看一下不用等很长的时间排队问窗口的营业人员了。但是仅有这样是不够的用户在没有完全理解这些说明时或是理解出现偏差时还是会很盲目的跑来跑去。所以我会增加两个服务人员专门为用户解难。用户可以直接看张贴的说明也可以直接来问专门的服务人员这样一来用户就不会来来回回跑无用的路了最多只要两次就可轻松办理完自己的业务。
生产运作 篇3
关键词:生产与运作管理 实习基地 研究
一、引言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制造业、服务业投入产出的过程与运行系统的设计、运作与优化。它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信息技术、数理统计、行为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对企业生产运作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运作的理论、方法、措施,探讨一般规律、发展趋势与新型的生产与运作管理模式。本课程是近年来企业管理科学中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大量涌现与表现活跃的一个分支,是一门技术性、操作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笔者就如何搞好《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研究,分析了当前实习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如何如利用校外资源,提出了建设好稳定校外实习基地的途径,并着重研究了实习基地的课程设计等问题。
二、当前实习基地建设面临的挑战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以制造业为背景的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是具有鲜明的工程与管理特色的多学科交叉课程。近几年出版的教材,尽管增加了服务业运作的内容,但是数量相对太少。由于本科生还没有在工厂自己实习的经验,缺乏工厂生产的感性认识,理论教学太多,学习中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所以教学方法应当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创新。利用实习基地的建设,让学生到实际生产管理过程中去学习,可以增加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有助于理解和接受新的知识。然而,当前实习基地建设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与挑战。
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越来越重视经济效益和安全生产,对于接待高校学生的实习既无兴趣又有顾虑,校外实习很难得到企业的全面配合,造成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有减少和弱化的趋势。
2.近几年高校扩招,生源量增加,使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显得更加紧缺。
3.高校实习基地建设经费投入有限。基地建设投入是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教学基地维系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几年来,随着各高校教学基地数量的不断增多,对教学基地建设的大面积投入变得十分困难,因此影响了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4.高校与教学基地无行政隶属关系,无论何种管理体制,高校与教学基地的关系都属于横向协作关系,这样就给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带来极大的难度,学校的各种教学管理措施难以落实,影响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良好实习基地建设的途径和条件
1.建设优秀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企业要有较大的规模,并具有足够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要有很强的市场效应。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习质量,保证校企双方长期、稳定的合作。
2.实习基地的生产设备、检测仪器仪表先进,在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先进的设备和仪器,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融入到实践中去。学生提前接触先进的仪器设备,可以使学生增长更多经验,了解前沿的发展,为其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3.企业应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一个好的成功企业,首先要有一个先进的管理理念。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时刻感受这种管理文化,这对学生将来的社会工作非常有利。
4.企业应能够与学校形成长期的合作机制,并能定期接纳相应数量的学生进行实习。这对学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实习的连续性,避免打乱实习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实习质量。通过实习基地的建设,一方面可以宣传学校的实践教学成果,另一方面可以此为引导,来推动实习基地的进一步发展。
5.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要注意区域选择。学校在寻找实习基地时,应该考虑区域限制,要尽可能选择离学校较近的企业,最好不要出省或市。
实习基地建设是高校实践教学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不仅要从管理制度上进行规范,还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实习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学校应在实习基地建设及运行方面充分给予人、财、物的保证,这样才能使实习基地在运行中不断提高实习教学质量。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可有效地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有利于校企优势互补和深化高校的教学改革。良好基地的建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实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動性。
四、实习基地课程设计的教学研究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切实深入企业才能真正体会和学习其中的知识。建立实习基地还要更好地利用基地,带领学生到实习企业中现场教学,可为学生提供非常珍贵而实用的学习经验,但是在实习前,教师一定要进行精心的课程设计,针对性要强,布置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效果会更好,否则有可能走马观花。
1.实习前的准备:要配合教学计划和进度确定实习的时间和目的。在确定实习企业的大致时间之前,要确认已给学生系统讲授了运营战略、项目管理、工艺流程、产品及服务的选择与设计、质量管理、库存管理和设备维修管理等内容,这些内容介绍完之后,再安排企业实习是非常有益的。
实习之前要布置相关的思考问题,向学生讲清楚实习的目的、计划以及受访企业的基本概况,并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思考题,如企业采用的哪种生产方式?企业的工艺流程是怎样的?在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JIT单元如何布置?等等。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将自己学习过程中不清楚的知识设想一些问题,这样带着问题参观,就一定有更大的收获。另外实习前还要对学生进行入厂安全教育,要遵守企业的各项安全管理规定、进入易燃易爆部门要关闭手机、禁止带任何火种进入危险车间、远离高温高压设备等等,以避免各类事故的发生,同时还要遵守企业的其他各项规定,不扰乱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给企业留下良好的印象。
2.入厂实习的学习安排,首先请企业安排熟悉本企业生产技术的管理人员负责接待,最好是管理生产的副总或总工程师,请他们对工厂的总体情况进行介绍,特别是涉及企业生产运作方面的管理问题,例如:公司的主要产品介绍、品种和型号等;产品的主要原材料、生产工艺流程、与国内外同行业相比的优势和劣势;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成品的质量控制方法;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情况等与企业运作管理相关的内容作详细介绍,有了总体印象后学生再进入车间现场学习。
进入车间现场学习要按工厂规定换好工作服,或根据需要穿上防尘鞋罩,依次进入车间,如果学生多可分成若干个小组,可使学习效果更好。在车间的每道工序再让工序的生产主管进行讲解,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间允许可让学生停留更多的时间看工人如何操作,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现场参观完后再回到工厂会议室。
3.有条件的企业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反映企业产品、企业文化、发展历史或企业形象的短片,让学生有放松的时间。同时可进一步加深对企业的印象。最后是现场讨论阶段,这是实习的高潮,同学们可尽情地提出想知道的问题,由企业的生产高管进行解答,使学生们学到的理论知识真正和实践相结合,同时老师要鼓励学生给企业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
4.实习后的总结。学生实习完后要写出实习报告,报告要针对企业的生产现状,就运营管理中的某一方面重点进行分析,分析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当前先进企业的差距在哪里,提出改进的意见或设计出新的方案,比如实施5S管理如何提高企业现场管理水平;降低库存可以暴露管理中的哪些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工厂的布置有哪些不足,如何降低物流成本;团队工作对员工热情和创造力的发挥影响;企业如何实现低碳排放等方面。对优秀的实习报告反馈到实习工厂,可为工厂的发展提供有益帮助,使学校和实习基地做到双赢,也为将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实习基础。同时实习教师也要不断总结和完善实习工作,对实习流程进行改进和创新,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使企业和学生都满意。
五、结束语
近几年我院建立了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发挥了实践教学的功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针对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特点,我们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基地,经过近两年实习基地的教学实践,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认可。另外,在实习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实习基地的建设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仿效,只有从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积极大胆探索实习基地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并不断地总结经验,创造性地去工作,才能将实习基地建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创新型的管理人才,满足现代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周峰.21世纪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8).164~165.
浅谈物业管理企业生产运作 篇4
一、物业公司运作管理的特点
物业公司不论其规模大小, 也不论其管理的物业类型有何不同。物业服务的内容大同小异, 可以分为公共服务和专项服务两大类。公共服务有:清扫保洁、绿化、保安、维修等;专项服务有:商业、金融、家政、社会福利等。分析物业公司的服务内容有如下特点:
1. 服务交付系统的特殊性。
(1) 生产与营销同时完成不可分离。所有的服务业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生产过程与营销过程同时进行, 物业公司的服务也不例外。同时, 物业服务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主要表现为不同的服务在服务过程的结束与服务交付时间上存在不一致性, 例如维修与绿化就存在着时间上的不一致, 绿化工作因植物生长的周期的原因要有一定时期的延长。 (2) 物业服务特征矩阵复杂。我们经常用服务特征矩阵来说明不同的服务交付系统的特点和需求。服务特征矩阵是按照服务复杂程度和顾客化程度把服务分为4种类型, 服务复杂化程度是对顾客而言的, 表示一种服务需要经过的训练和所需知识技能的程度。顾客化程度是指服务满足顾客特定需求的程度, 分析物业管理所涉及的各种服务会发现不同物业服务之间的差异十分大。 (3) 顾客参与的程度高。物业服务是受业主委托完成工作, 与服务对象接触是其服务的基础, 适当的顾客参与有利于服务过程的完善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但是过高的顾客参与程度必然要降低效率。在实际工作中借鉴银行、餐饮业前台服务与后台操作相分离的经验, 限制与顾客接触的程度, 减少因服务需求的随机性所带来的等待成本和资源浪费, 对一些物业服务项目来说是十分有益的。
2. 服务生产率和服务质量难以度量。
这是服务业普遍存在的特点, 在物业服务中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难以度量主要是由于两个原因造成的:其一是物业服务的综合性, 不仅包含不同专业的服务内容, 而且每项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二是物业服务的对象复杂, 业主的差异很大, 对服务质量的评价主观感受占有非常高的比重。
3. 物业服务的收入与管理费具有的特殊性。
(1) 物业维修基金。物业管理维修基金, 又称储备金, 俗称维修费。是业主购房时按照国家规定比例2%交纳的一笔费用, 用于物业公共部位和设施的维修更新, 本质上讲维修基金并不是物业公司的收入, 其所有权归业主所有。对于维修基金的使用范围和程序国家有明确的规定, 一般而言, 维修基金增值部分足够支付日常大、中、修, 如因特殊情况确需动用本金, 要经过业主大会批准, 使用后要及时向业主分摊收回。 (2) 物业管理费。物业管理费是物业公司为业主提供标准服务和委托服务所收取的费用, 主要由办公费、公共设施维护费、保洁费、绿化费等构成。物业管理费是物业公司完成物业管理的实际支出, 对物业公司来讲是没有利润的, 物业公司的利润来自管理者酬金, 是业主根据物业公司管理水平、成效与物业公司共同商定一个比率 (一般为8%~10%) , 用这一比率与物业管理费相乘作为对物业公司的酬金。
通过上述分析, 不难发现物业管理是一个包含多个专业在内的劳动密集型行业, 物业公司所提供的服务范围广泛, 同时有社会公共服务和个性服务两种。因此, 在考虑物业公司的生产运作管理系统时必须结合物业服务的特点, 以解决制约服务效率的因素为重点进行设计和运行管理。
二、物业公司生产运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物业公司是从事物业管理服务的专业化公司, 其生产运作的过程是对“物”的管理与“人”的服务的综合体现, 在生产运作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市场定位不清。
每一种产品都有自己的目标市场, 正因如此, 我们才会对不同的市场进行细分, 也才会针对不同市场制定差别化战略。物业服务作为一种产品同样也存在市场定位问题, 但很多物业公司却忽略了这点, 单纯套用发达地区、甚至国外管理商住楼的方法管理企业内部的住宅型物业, 在业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物业消费观念的内地, 超前地向业主推出物业管理所具有的投资特性。从长期看, 物业管理同时具有消费和投资两种特性, 因为大多数业主购房的唯一目的是居住, 并不会以出售为目的来进行投资, 因此对于大多数业主物业的投资性根本不存在。这些错误的做法表明物业公司对本身市场定位不清, 目前大多数国有物业企业并没有完全摆脱上级公司的行政隶属关系, 在接管的物业上没有选择权, 多数物业是本企业内部的住宅区。这种情况下必须以满足中低档物业需求为市场定位, 开发适于中低档业主需求的服务项目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2. 对行业的特殊性认识不够。
从行政管理色彩十分浓厚的房管部门转制组建的物业公司, 在一定程度上仍延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后勤管理方式, 未从根本上改变计划经济体制给企业发展带来的种种弊端, 普遍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 在管理上没有形成科学的方法。物业公司是一个经营性的企业, 所提供的服务应该是明确的、标准的主动式服务。如果依然和以前的后勤管理一样或者大包大揽, 或着被动服务, 那么物业公司就不是一个经营实体。物业公司的产品是服务, 工作内容落实在物和人两个方面。对物的管理, 我们可称之为硬件管理, 包括构筑物管理、设备设施管理等。而对人的服务则是无形的, 物业管理是有形管理加无形管理的综合体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享受物业服务的意识越来越强。物业管理作为一种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种服务类型的服务, 其服务和管理是合二为一的。就管理而言, 物业公司既不是行政部门, 亦不是执法机构;就服务而言, 物业公司既不是市政公共机构, 也不是公益事业单位。管理和服务是矛盾的两个方面, 既对立又统一, 加上物业服务的对象非常广泛, 服务标准千差万别, 使得物业管理这一行业十分特殊。因此, 物业公司必须明确自己作为服务者和经营者角色的定位, 在生产运作管理上充分考虑行业的特殊性。
3. 对服务产品的研发设计重视不够。
物业公司的产品实际上就是提供给业主的服务, 这种服务产品的构成主要由企业的管理服务模式、技能与方法组合而成。但物业管理企业对产品的研发设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 有一些物管企业设置有类似机构, 但大多没有研发创新的职能, 使得服务的模式、技能和方法没有创新发展, 造成管理成本不断提高, 服务质量问题层出不穷。
4. 经营意识薄弱成本控制能力不强。
物业公司的生产经营成本中人工费用占到了60%~70%, 服务效率的提高对成本产生的影响十分显著。由于原有经营模式和产权制度的原因, 许多国有物业公司在机构设置上存在管理人员多、权力过分集中、办事程序复杂的问题, 使得人力、物力、财力浪费极大, 企业成本增加;同时各类工程技术人员工作量不饱和、待遇低, 造成人才流失、企业人员综合素质下降, 库存备用材料、低耗物料占用企业大量流动资金, 造成流动资金沉淀。这一方面是由于物业公司经营意识薄弱造成的,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生产组织不科学, 服务设计不合, 使得物业公司在成本控制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物业公司生产运作管理
无论是从物业公司生产运作的特点出发, 还是从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分析, 物业公司生产运作系统的中心就是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因此, 在对物业生产运作系统进行设计和管理时, 要有质量和效率的观念, 要综合考虑成本、效率和业主满意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1. 塑造物业服务的价值链思想。
物业公司要系统地把企业的价值、员工的服务、业主的利益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 形成物业服务的价值链。按照价值链的理论, 一个企业的核心能力与可持续竞争来自于企业独有的、不断变革、可以提高顾客满意度的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物业管理企业的业务流程就是对业主的服务流程, 其内容应该包括服务设计、服务传递、服务接触三个环节, 物业公司只有在规定了其服务流程后, 才能通过流程的不断重复与再造, 来追求业主的忠诚并从产品的市场反映中实现企业的价值。物业公司的价值链体现的是业主对物业公司的满意度, 物业公司价值链的实现是业主对每一个价值链条上满意度的最终体现。在业主服务价值链中业主需求是价值链的第一环, 企业只有充分了解业主对公共服务、专项服务、特约服务的需求, 才能有效地为业主服务;服务设计是企业对服务产品的策划过程, 企业依据业主需求策划服务产品、服务标准和服务品牌, 努力将自己设计为业主欢迎的服务供应商;服务交付是企业实施服务的过程, 企业应将快捷、便利、优质的服务传递给业主, 把握好物业服务的基本特征。服务接触是企业与业主间的交流与沟通, 物业管理企业应让业主感受到诚信、温馨和亲情, 努力使企业与业主间零距离。业主满意是企业推崇的服务理念, 企业及其员工在企业价值理念的指导下, 不断满足业主已知的需求, 同时研究业主潜在的需求, 以争取超越业主的期望。业主忠诚是企业追求的服务效果, 企业要策划自己的品牌战略, 营运自己的服务品牌, 使业主从认知到联想、乃至忠诚。企业价值是企业产品的市场反映, 企业服务品牌的形成证明企业的生存能力, 带来企业发展的机遇, 也积累着企业的无形资产。
2. 加强目标成本管理费用管理。
物业公司所提供的服务和物业费收入是在业主入住之初, 以合同的形式确定的。因此, 运用目标成本的管理办法, 对物业公司的成本费用进行控制非常可行, 而且意义重大, 有利于在全体员工中树立成本意识, 提高服务水平。
优质的物业服务体现在它不仅使业主享受到了超值服务, 而且增加了物业的价值, 但这种服务不能靠高额的成本费用支出做代价。因此, 物业公司必须加强对成本的管理。用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好的服务, 这就是进行成本费用控制的目标。加强目标成本费用管理的基础是进行准确的成本费用预算, 进而科学地进行决策, 形成公司的目标成本, 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控制, 定期分析, 不断改进。
3. 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物业公司的服务应坚持:
(1) “用户至上、服务第一的”原则。只有树立这一思想, 物业公司的经营才能持续长久。 (2) “三效益并重”的原则。是指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三者应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3) 系统管理原则。物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由许多子系统构成一个全方位管理的总体系, 按照体系内在要求, 实现系统化管理是保证物业管理整体系统快速、有效运转的前提条件。
4. 从物业管理的发展趋势看, 物业公司必须实现多元化经营, 拓展企业经营资金渠道。
因此, 物业公司应在现行政策法规允许范围内, 加强内部造血机能, 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多种经营, 增加收入来源。要有过硬的内部管理和科学的服务流程和核算体系, 形成良好的框架, 使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战略有效实施。
总的来说, 物业公司只有具备现代化的设备和卓越的管理, 才能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这是企业增强竞争能力有效途径之一。目前, 物业公司必须逐步摆脱那种单纯依靠手工进行管理的思想和手段, 及时将成熟的科学技术应用到物业管理的具体实践中, 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使物业管理走上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的管理之路。
摘要: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 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已成为大势所趋, 原来依附于国企的后勤房产管理部门纷纷改制为物业公司, 逐步走向了自主经营、自主发展之路, 参与到物业企业的市场竞争之中。物业管理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行业,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市场经济日趋活跃, 物业管理已经成为现代化城市管理和房地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发展成为社会化、专业化、经营性的服务行业。
关键词:物业管理,生产运作,服务行业
参考文献
[1].谢家瑾.物业管理概论
生产与运作管理 篇5
1、连续性生产与离散型生产:
按工艺过程的特点。
连续性生产是指,无聊均匀、连续地按一定工艺顺序运动,在运动中不断改变形态和性能,最后形成产品的生产。连续性生产又称作流程式生产,如化工炼油冶金食品造纸等。
离散性生产是指,物料离散地按一定顺序运动在运动中不断改变形态和性能,最后形成产品的生产,如轧钢和汽车制造。
2、备货型生产MTS和订货型生产MTO:
生产运作 篇6
【摘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深化的必然选择,全面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及运作管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在对东莞市几所高职院校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这些院校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运作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产教合作;工学结合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相应级别的专业人员,如何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及运作管理,创造良好的实训教学环境,将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整合,解决学生实操性薄弱、就业能力低下的问题,是摆在东莞市每一所高职院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校企协同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意义
东莞市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拥有鞋业、服装、玩具等多种类型的企业,如何将东莞市的制造业与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减少企业投资的成本,加强学生就业的能力,是当前人才培养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任务,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实现了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基地按照企业的运行模式,将学校教育与企业经营深度融合,使基地从原先的“消耗型”向“创造型”转变,同时,充分发挥生产性基地的人、财、物作用,促使基地建设持续发展。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化运行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零距离对接。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景,学生在全真的生产环境下进行实训教学,掌握綜合操作技能,并受企业的生产氛围和生产文化的影响,为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做好铺垫,是学校培养人才与社会零距离接触的好机会,促进学校实训教学质量的提升。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办学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必要手段。加快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步伐,不断改善实训条件,提高实训基地管理水平,促进产学研合作办学,加快经济和社会所需技能型人才培养,以实训基地建设带动职业教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的办学质量。
二、东莞市校企协同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现状调研分析
笔者通过调查东莞市三所高职院校了解到,东莞市三所职业院校先后与多家企业进行合作,目前共设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10多个,包括顺丰速运、东莞新创数码有限公司等。经分析,以上三所院校在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方面虽已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基地功能发挥不当,开发不力
学院对实训基地建设的定位目标不明确,服务意识薄弱,缺乏统筹校内生产与实训的经济效益之间的双赢能力,缺乏资源的整合开发功能。专业教师因缺少企业实际操作经验,在实训项目开发上缺乏实践性、可操作性、及时性,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2.实训教学组织能力薄弱,教学水平难以发挥
各职业院校在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安排实训教学内容时,没有从典型性、系统性等方面考虑,实训项目规划不全面,项目与实际应用接轨不密切,无法将实训项目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团队建设很好地对接。实训指导老师实践技能薄弱,缺乏企业经验,教学水平难以发挥。
3.基地与企业的管理存在难度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一个身兼校内实训基地及企业生产基地的双重身份,然而基地、企业之间的管理亦存在一定的差异,如要适应实训教学的需要,却难保证完成企业的生产进度,实训教学、生产进度双方面的管理存在较大的难度。
三、校企协同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运作管理解决对策
东莞市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依托行业、企业筹集资金,并积极研究校企协同共建的新模式。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从学生的职业需求和企业的生产需要出发,协同构建适合校企共赢的新模式。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制定科学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根据学校专业建设的需要,结合东莞市当前的经济、企业的情况,相关高职院校、行业企业专家要对所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需求进行调研,召开专家论证会,从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等方面考虑,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基地建设规划方案,并合理布局,校企共建,建设出一批既适合教学又适合生产的实训基地,有效地覆盖学校的各类专业。
2.充分发挥基地的功能,从教学、生产、科研、鉴定、培训和服务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投入较多的费用,因此,学校在规划和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基地的综合功能,避免单一性。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基地功能应以教学为主,融生产、科研、鉴定、培训、服务等为一体,充分发挥其多功能的综合作用。
3.加强建设与管理,实现人才培养与生产经营的双赢局面
高院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符合了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但应加强其建设和管理,妥善安排学院的教学和企业的生产,避免出现冲突的局面。通过校企的深度融合,重新塑造学院老师、学生、企业师傅的身份,创新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建设以工作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融“教、学、做”为一体,实现人才培养的社会效益与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的同步。
4.建设具有“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教师与管理队伍
高职院校要制定优惠政策,通过多种途径,吸引企业人员从事生产性实训教学和管理工作;通过校企合作,提升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师和管理队伍的整体实力,保证学校的实训教学质量,共同推进基地的综合功能。
5.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应进行有效的协商,共同建立和完善合作机制,确定校企双方的共同目标,正确把握校企双方的利益平衡点,避免矛盾冲突。在教学实训和生产经营上采取一致的措施和行动,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中,形成双方共定的内容,从课程体系建设、实训教材编写、双师队伍建设、生产实训管理、考核评价方案、校企文化建设、教育资源共用、育人成果共享的生动局面。
总之,当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如能建设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操环节,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解决企业生产的需求,更好的服务于学校和企业。
参考文献
[1]申屠江平.高职院校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9卷第5期.
[2]傅永强,吴文山.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09年6期.
[3]隋明山.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4):42-44.
[4]刁瑜.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29).
[5]林红梅.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化运作实践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11).
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浅析与探讨 篇7
1 现状分析
作为企业,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将面对生产均衡和生产调度的问题, 诸如此类、各种各样的生产管理问题, 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工作是否能正常有序开展。下面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几类常见问题。
(1) 现场管理不到位。现场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指的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 对生产现场的各种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的动态过程。一个企业要维持正常的运作, 必须要保持所用人、财、物等资源良好、平衡的状态。加强现场管理的终极目标就是用最少的资源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一环, 现场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兴衰。
(2) 工作流程不科学。通过“根本性的再思考”, 就是对企业所关注的工作流程进行重新思考。“这项业务由谁来做”、“为什么要按这样的步骤做”, 等等。通过思考, 企业就能发现既定的战略目标是否还合适, 现有流程是否还合理。
(3) 计划管理体系不健全。企业生产计划部门的核心职能就是统筹兼顾和监控生产运作, 以及避免企业各个部门的各自为政。可是, 如今有许多企业的计划部门是形同虚设的, 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 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基础差。有许多生产标准、工时标准、作业标准等都已经存在于一些有经验的老员工和主管的心里, 并没有形成一个标准化的文件呈现出来。这样一来, 势必就没有产品的物料标准等一系列的信息, 生产计划部门就无法较好地安排物料的采购和生产车间的物料领取。另外, 没有库存的标准和信息, 也不清楚到底应不应该采购, 工艺流程标准的缺失也让生产计划部门很难安排合适的车间和合适的生产时间, 也无法对业务部门作出回复。
(4) 绩效考核不完善。近年来, 企业越来越重视绩效考核工作, 大多数企业建立了考核制度并加以实施。绩效考核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是运用一定的方法和工具, 对企业员工 (包括管理者) 在一定阶段内的行为和由此产生结果的评价、反馈、纠正、固化的一种过程和行为。通过该工作, 可以帮助员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通过持续改进, 使员工得到提升和发展, 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在现实中, 企业虽然建立了绩效考核机制, 但往往不够科学和完善。
2 企业生产管理改善措施
2.1 现场管理
众所周知, 生产有关的活动大部分在生产现场开展, 由此, 做好生产现场的管理工作对企业来讲非常重要。“人造环境, 环境育人”, 在现场管理实施“5S”, 引进“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修养”理念, 并让全体员工学习和掌握, 使员工能以其自身的能力和意识发挥各自的作用。通过对生产现场实施“5S”管理, 提升员工的能力和职业素养, 提高生产效率, 减少浪费, 同时也能起到提高产品质量的作用, 是企业保有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2.2 工作流程优化
“工作流程”按照定义来说, 是指一组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而又相互关联的活动, 是一个价值链。现代经营理论认为, 竞争实质上并不是发生在企业之间, 而是发生在企业各自的价值链之间。若要取得或保持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如何保证工作流程的简洁、高效显得尤为重要。优化 (再造) 决策、流程诊断、流程优化、新流程制度化是综合化企业流程的关键阶段, 下面展开深入分析。
(1) 决策。获取管理层的支持是流程优化成功的必要条件。流程优化对企业影响深远, 在实施以前, 管理层首先要形成统一的认识。企业管理层需要对企业现状进行客观评价, 展望未来的发展愿景, 如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服务, 我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能否满足顾客期望, 应该给员工提供什么, 选择主流 (核心) 流程。主流流程通常是指在工作流程中, 聚集较多资源, 能对企业核心竞争力造成影响, 对企业价值贡献度大的流程。具体来讲, 在流程优化 (再造) 的过程中, 选定的主流流程需要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对企业价值贡献度高, 符合一般主流流程的特点;二是优化潜力较大的流程, 有一定改进、提升空间。 (2) 流程诊断。通过上述方法, 选定需要优化的主流流程之后, 对其进行诊断。首先, 对现有的流程进行描述和分析, 找出现有流程的问题或不足, 从根本上查找原因, 为下一步流程优化奠定基础。 (3) 流程优化。系统化改造法和全新设计法是流程优化的常用方法。对于现有流程的某些要素, 重新设计可能比较合适;而对另一些要素, 可以采用删去、精简、整合等改造方法。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 互为补充, 在流程优化的实践中, 要根据企业具体情况, 采用其中的一种方法或两种方法一同使用。 (4) 制度化新流程。新流程建立后, 需要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 作为标准, 用以指导各级人员规范开展工作。
2.3 完善计划体系
在现代企业生产管理中, 生产计划一般由一系列不同类别或层次的计划组成。如果按照计划的时长划分, 通常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三个层次。它们分工不同, 同时又协调配合、紧密联系, 共同构成了生产计划网络, 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各自发挥它们的作用, 缺一不可。
第一, 长期计划。在三个层次计划中, 长期计划的计划期时长最长, 一般为3年至5年, 根据需要甚至更长。它是企业在生产、技术、财务等方面重大问题的规划, 是制订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及发展战略的计划。它包括企业规划、产品发展、技术发展、市场发展、生产战略和财务等方面内容。制定长期计划时, 需要对政策走向、经济形势、技术发展等进行分析, 对企业生产经营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 确定企业的发展目标。例如在总产量、总产值、利润等方面的目标, 技术进步应达到的水平, 市场份额的多少等。长期计划需要确定企业的经营战略、产品门类及技术质量水平、市场竞争举措, 也就是企业产品与市场的发展战略。接着, 制定资源发展计划。同时, 需要确定实现企业发展目标、战略所需要的生产资源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能力发展规划。应从资金需要量和投资回报等方面对长期计划的可行性和经济有利性进行分析, 以保证计划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
第二, 中期计划。中期计划的计划期时长, 介于长期计划、短期计划之间, 一般为一年。企业的年度生产计划就是中期计划的一种表现形式。中期计划主要包括两类计划:生产计划大纲和产品出产计划。生产计划大纲作为企业生产纲领性文件, 对企业年度生产目标进行了规定。它用一系列指标来表示, 用来规定企业在一年里需要生产的产品种类和数量, 以及产品应达到的技术质量水平。中期计划应包括: (1) 产品种类指标, 具体内容就是在计划年度内应生产产品的名称和种类数。在当前市场形势下, 研发新产品、增加产品种类是企业开拓市场、抢占市场份额的一个主要手段, 新产品拓展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制定合理的产品种类指标, 以提供适应市场的产品, 对企业提升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 最终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大有益处。 (2) 产量指标, 是指企业在计划年度内应出产的合格产品数量。在这里, 合格产品包括用于销售的成品和半成品。该指标明确了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数量, 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企业的生产能力。该指标可以为企业计算实物劳动生产率、原材料消耗、成本和利润等指标提供支撑, 是企业生产活动的重要指标, 也可为企业产销平衡提供参考。 (3) 产品质量指标, 主要是指计划年度内提高产品质量水平的程度。它包括了产品质量等级和生产过程工作质量这两项指标, 如产品是通用级还是高品质等级, 生产过程中某工序淘汰率等。指标高低能清晰反映出企业技术、质量水平, 同时也能体现出产品满足顾客使用需求的程度。 (4) 产值指标, 是用货币表示计划年度出产产品的价值量指标。它能比较综合、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生产成果, 并使之数字化, 具有了可比性。在各项计划指标中具有着特殊的意义, 它也是计算资金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发展速度等重要指标的主要依据。产值指标可细分为总产值、商品产值和净产值三类。总产值是指以货币表示的计划年度内应完成的生产总量, 包括商品产值、外单位来料加工产品的材料价值和企业的在制品、自制工具、模型等期末与期初结存量差额的价值。总产值能反映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规模和水平, 一般用以反映企业的生产规模和对不同企业的经营成果进行比较, 它应按固定价格予以计算, 以忽略价格波动的影响。商品产值指可供销售的产品和半成品及工业性劳务价值。它往往也体现了企业在计划年度预期的销售收入, 具体计算中单价应按现行价格计算。净产值是总产值与外购物资消耗价值相减后的货币体现, 它真正体现出了由企业自身所创造出的生产成果。
生产计划大纲的编制基于以下条件, 一是企业对市场需求的预测, 二是要结合长期计划对计划年度提出的任务要求。它通过总量指标指导企业年度生产目标, 检查全年的生产能力是否能满足市场需要, 以便对任务与能力进行调整、平衡, 并保证应有的经济效益。产品出产计划将生产计划大纲具体化, 转换为按产品种类来规定的产量计划, 一般每间隔半年编制一次, 也可根据企业具体情况按更短周期进行更新。产品出产计划制定之后, 需要对生产能力的平衡进行核算, 保证计划的可执行性。在这个层次上, 只分车间, 或按设备大组 (大类) 的总台时与人员总工时去检查和校核生产能力, 此时生产能力核算和平衡都是粗略的, 它属于粗能力需求计划。在检查生产能力的同时, 需要注意的是, 也要同时检查其他资源的供应能力, 如原材料、外购配件、能源、运输、环境等的供需情况。
第三, 短期计划。短期计划作为第三层次, 计划期时长在半年以下, 一般为月或跨月计划。它通常包括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总装计划, 同时也包括车间作业进度计划。物料需求计划是指产品生产所需各种物料的数量和需要时间的计划, 包括这些物料投入生产或提出采购申请时间的计划。能力需求计划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设备负荷计划。总装计划是指最终产品的短期出产进度计划。根据零部件工艺路线和车间工时定额, 预估各工作中心 (设备组) 可在各时间周期提供的生产能力数量;然后与实际能力进行平衡, 制订出车间生产作业计划。车间生产作业计划内容包括作业分派、调度, 以及生产进度的监控、统计工作。
通过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这三层次计划的建立, 形成企业完善的生产计划网络, 既能满足当前市场需要, 也能兼顾企业未来的发展。为企业保持长期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动力提供了坚实基础。
2.4 绩效管理优化
为解决当前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 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应将考核指标重新划分为:业绩类、能力类和态度类三种指标。具体操作中, 给三类指标分配不同的权重, 综合考量。为了有效促进员工绩效的提高, 需要增进考核双方的沟通, 可以尝试在原有考核制度中增加沟通与反馈机制, 在考核者与被考核者之间建立公开的、坦诚的双向交流机制, 同时也便于管理者及时了解员工的工作情况。考核人和被考核人应充分重视绩效计划, 被考核人要按照自己的目标来指导工作, 不停检视是否在围绕自己的绩效计划开展工作, 考核人应并按绩效考核计划执行, 这样才能保证绩效目标的实现。
3 结语
企业生产运作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牵涉面广。大体上来讲, 生产运作管理改进工作可以从上述四个方面抓起。这四个方面工作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独立的过程, 它们相互关联, 是一系列循环、相互作用的改进过程。通过上述工作的开展, 会大大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水平, 有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齐二石, 朱文秀.生产与运作管理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李静波.全面质量管理的新发展[J].中国质量, 2003 (07) .
[3]姚伟民.中小企业如何建立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体系[J].商场现代化, 2007 (29) .
《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改革初探 篇8
一、开展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生产管理》是我校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平台课程之一,目前面向我校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工程、市场营销等专业每届约450名学生开设。我校早期主要是针对信息管理与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开设《生产管理》课程,随后扩展到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文科性较强的专业。由于学生的背景发生了较大的差异,因此如何适应各专业学生的要求,进行适当的教学改革成为必然。其次,我国《生产管理》课程的教材建设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近三十年的补充和完善,教材的数量剧增,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内容体系。但是,每个学校特别是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有必要结合专业特点,构建适合于学生需求的内容体系。最后,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多样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如何利用好新的教学手段,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效结合起来成为我们不断探索的新课题。
二、教学内容改革
1. 课程建设方面,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建立立体化的配套体系。
目前我院已有5个专业开设《生产管理》课程,这些专业各有特色,学生的入学背景有文有理,因此需基于专业特点并结合学生的背景进行差异化教学。其课程内容在教学的侧重点和课时方面已有差异性的体现。例如,对于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专业,可以通过对生产的基本概念、需求预测、生产与营销的关系、MRP/ERP等知识的讲解,使该专业的学生能够对企业的运作有总体的把握;物流工程的专业则侧重于厂址的选择和内部布置决策,生产计划和控制的原理、作业排序、MRP/ERP、准时生产等先进的生产方式;信息系统专业应围绕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生产的基本流程及每个模块的运作原理进行详细阐述。课时方面,信管专业为48学时,要求较高,其他的则为32学时。为了使《生产管理》课程的体系构建更加完备,还建立了配套的立体化教材。目前已针对专业,形成了课堂上使用的教材、课件,实践环节中需要的生产管理软件,生产管理软件综合实验指导书,期末测试的试题库。这套教材力求做到知识完备、结构系统,未来还需进一步充实课程体系,如开展网络教学等。
2. 突出以应用性人才为导向的内容体系。
从2007年开始,我校明确定位为应用型大学,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所学的技术和理论运用到实际的生产社会实践中的一种人才类型。结合学校的定位目标,我院于2007年和2009年,先后两次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修订,突出体现应用型专业的基本特色,教学计划方面,进一步压缩了理论课时,大部分专业都从原有的48课时压缩为32课时,实验课时则从课程中脱离出来,专门开设了生产管理综合实验,课时为1月(32学时)。教学大纲方面,根据课时的压缩,对内容方面进行了适当的删减,但在内容体系上依然充分考虑了内容的全面性和次重点的分配,并充分注意了前后衔接课程内容的协调性。在教学日历的编制上,将课堂教学和自学有机地联系起来,除了传统的巩固练习之外,又增加了一些课外设计。如针对市场营销、国贸和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增加了关于选址和设施布置方面的课程设计,针对信管专业,可根据库存理论、ERP理论进行适度的系统分析和设计。
3. 加强实验建设。
从2005年开始,学院增加了实验室的资金投入,不仅增加了硬件的数量,而且购买了生产管理操作软件,并将培养计划从过去的课程设计调整为课程实验。通过软件操作和企业的生产模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模拟企业的运作过程,掌握生产计划的制订方法,以及按生产计划组织生产过程的一般流程,了解物料清单和物料需求计划的基本内容,使学生真正地熟悉生产中各个流程之间的关联,掌握现代生产管理的分析工具和方法。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我院生产管理软件综合实验课程可同时容纳75个人开展实验操作,操作人数累计1000人次以上。实践证明,课程实验的开展对于理论课程的教学具有较好的互动作用,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掌握理论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改革
1. 提倡以幻灯片的形式为主,传统的黑板板书为辅。
采取播放幻灯片的方式,不仅可以把很多关键的图表展示出来,节约绘图、列表的时间,提高教学时间的利用率,还可利用照片、PPT上的模拟图示来展示企业内部的设施布置、生产线布置等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理解效率和效果。但是,仅仅采用幻灯片的形式会导致速度太快,内容偏多,不利于学生记笔记,学生的注意力也不易集中。因此,应结合每部分的课程内容,适当调整PPT和传统板书的比例。
2. 灌输式和讨论式相结合。
对于需求预测、生产计划的编制这类逻辑推理极强的内容,主要通过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进行,再通过适当地练习进行巩固。而像企业战略与运作策略、供应链管理、敏捷制造这类知识点,则可通过讨论方式来组织,鼓励自主学习。课程讲授部分所占比例较小,主要任务完全交给学生,从选题、收集资料到分析整理的整个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具体做法为:根据学生人数进行分组(一般3人为一组),提前三周通知学生收集资料,并整理成PPT形式。每组派组长上台讲解,其他组员可适当补充,全班的同学可就相关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教师则根据讨论内容进行适当的指导、点拨、分析和启发。经过实践,相对于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丰富了课程内容,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课堂讲授与教学录像相配合。
《生产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穿插一些教学录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记忆。比如在介绍流程式生产和加工装配式的生产概念时,学生可能会感到很难理解,但是利用教学录像就非常清晰。另外对于市场营销专业和国贸专业的学生,没有参加过金工实习,也没有在工厂实习和实践的经验,对机床、生产线等一无所知,通过播放教学录象,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生产的感性认识,从而有利于流程式生产、加工装配式生产、机床等相关概念的理解。
本文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两方面对《生产管理》这门课程的改革成果进行了适度的总结,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课程建设应用性、差异性的特色正在逐渐形成,课程在教学与讨论互动、实践教学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但是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探索,如如何将学校校外实习的环节与课程内容衔接起来,如何建立网络课程并应用网络答疑等。
摘要:《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已成为多个专业的必选课,对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结合应用型高校的特点,对《生产与运作管理》这门课程进行了适度的改革,并提出了未来的改进方向。
关键词:生产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军,贵文龙,吕春梅.《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8):124-127.
[2]陈志祥.本科层次生产管理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62-66.
浅析众包新闻的生产运作机制 篇9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俗语很好地体现了众包这一模式。杰夫·豪对“众包”下的定义是:“一个公司或机构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而且通常是大型的)大众网络的做法。”[1]其所描述的商业实践早已存在,而互联网的出现则为现代意义的众包提供了强大平台。杰夫·豪划分了四种基本的众包应用类型,即集体智慧、集体创造、集体投票和众筹。前三种主要是整合大众的智慧、创造力和判断力,众筹则是聚集和开发大众的资金。将众包这种模式引入到新闻领域,则出现了基于信息协作的众包新闻和基于经济协作的众筹新闻。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基于信息协作的众包新闻。
众包新闻一般以传媒组织或社区为发起人,将原本应由专业新闻工作者完成的任务通过平台外包给自愿参与的大众,大众添加新闻内容、调查新闻事件等。目前,众包新闻在国内外已有很多实践,英国《卫报》建立“数据博客”,利用众包完成了很多出色的调查性报道;《赫芬顿邮报》定位于新闻博客网站,采用众包模式达到了双赢。我国也对众包新闻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马航MH17客机坠机当天,新华社“我在现场”移动客户端上线,作为用户的“我”可以随时随地发布身边出现的新闻。2015年,新浪网在两会期间推出新浪“两会选题会”,对选题进行众包,让公众来决定他们报道什么,使受众成为新闻生产的一部分。
二、众包新闻的生产运作机制
众包新闻是基于用户生产内容的新闻生产,有着不同于传统新闻的生产运作机制。新闻生产从封闭变得越来越开放,它以大众为新闻生产的主体,以自产新闻为新闻生产的主要形式,受众成为内容的生产者,而媒体则为受众搭建新闻生产平台,成为任务发布者和信息整理者。这一方面提高了新闻生产的效率,另一方面也拓宽了受众的表达平台。
新闻生产是新闻从釆集、制作到传播的一个全过程。[2]众包新闻如何生产和运作,要根据众包内容、类型、任务难度、公众关注度等来决定,但不同类型众包新闻的产生大致由这几个环节构成:确定众包事件、设置众包平台、分配众包任务、用户的参与、筛选整合信息、完成报道。这几个环节在具体的众包新闻案例中并不是每个环节都有,顺序也不完全一样。“我在现场”首先创建了众包平台,接着用户创建现场或者跟踪报道现场(确立众包事件、分配众包任务、用户参与),然后后台和人工审核信息,最后筛选整合信息、完成报道。
(一)众包事件
众包事件的选择一般由媒体来决定,这些事件在一个地区或全球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关注度,主题明确,能够引起公众的注意和参与的热情。众包事件有的时候也由公众来决定,比如“我在现场”的用户就既可以跟踪媒体已经创建的现场,对现场进行补充,也可以第一时间自己创建现场。
众包新闻主要的议题有突发性事件、调查性报道和国际新闻。突发性事件由于其突发性和破坏性,极易引起公众关注,事件发生时记者有时无法立即赶到现场,仅凭记者个人力量无法全面真实反映事件。此时,在场的公众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参与、补充报道。例如,洛杉矶联合学区受炸弹威胁时,《洛杉矶时报》通过多种数字媒体平台向读者提出问题,他们了解到了临时关闭900多所学校对市民生活和心理造成的影响。“我在现场”的用户参与到了很多突发性报道中,《丰台木材厂大火全北京都看到》的61条报道中,2条来自专业机构,19条来自“我在现场”,25条来自网民,15条来自记者和媒体机构账号。
调查性报道可以说是众包新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由于一些调查性报道任务多而复杂,而专业媒体人员的时间、精力有限,邀请受众参与任务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媒体负担。英国《卫报》曾邀请读者一起调查议员消费情况,两万名读者参加,数据资料在上线80小时内就被审查了170000次。[3]
众包新闻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可以发挥很大作用,媒体在海外常驻的记者人员有限,特别是一些地方性媒体,在国外很难获取更多新闻线索。利用海外留学生等,使他们参与到国际性的新闻报道中,可以节约媒体成本,使真相不再迟到。
(二)众包平台
众包新闻的实现需要一个平台来搭建起公众和媒体之间的桥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平台为新闻众包的主体——广泛的不确定性的大众的存在提供了条件,也为众包生产的方式——“包”提供了平台,而手机移动网络平台的搭建,则使得“用眼观察”的新闻第一时间传播得以实现,简单易懂的操作、多功能的发布渠道还能增强公众参与众包新闻的热情。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5.79亿,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5.18亿,占移动网民的78.9%。新浪2015两会选题会依托新浪新闻中心的网络平台及其所形成的忠实用户和一般用户,得到了众多人的参与。“我在现场”面向移动终端的用户,即拍即传,大大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
不同的众包类型需要以网络平台为基础,搭建不同的任务平台。有的根据某一次众包任务专门设计一个平台,如《卫报》在调查英国议员消费时,专门设计了一个类似于游戏网站的页面,邀请大众参与调查议员的花费单据;有的媒体专门制作了一款独立的长期性的众包平台,如“我在现场”,用户下载后就可以即拍即传;有的媒体在原有网站基础上添加了一个专门的模块。
(三)众包任务
媒体需要根据具体的众包事件和众包平台设置不同的众包任务,任务的指向性必须明确,成本对于公众来说一般不高。总体来说,任务有四种类型。
一是分享型任务,有信息分享型和故事分享型。信息分享型,公众自发在媒体创建的平台上分享新闻信息,如《纽约时报》在其网站主页推出“观察中”栏目,用户可以随时提供内容。故事分享型,公众分享跟众包主题相关的故事、视频等,如BBC“移动办公室”就收集了来自美国、加拿大、肯尼亚和印度等地当地人、社交媒体、镇民大会以及各类主题报告的故事选题。二是分析式任务,它充分集中了大众的智慧,公众根据提供的信息,凭借自己的专业技能,对问题进行分析,寻找有效的信息。例如,佛罗里达《新闻报》对安装污水系统索要高额费用向读者展开调查,读者根据发布的举报文件展开调查——会计审核资产负债表、退休工程师分析设计图、知情人提供垄断的书面证据等。三是回答式任务,媒体根据众包事件设计出需要公众回答的问题,公众只需按照问题填写信息和简要地回答一些问题。四是建言式任务,公众对众包主题提供建议或进行投票选择。例如,用户转变为编辑记者,为新浪两会选题建言献策;芝加哥公共广播电台创建了一个众包平台,市民可以在线提交他们希望电台研究的问题,以及对网站上的研究问题进行投票。
(四)用户参与
参与众包新闻任务的有些是专业人士,有些则是普通用户。用户参与众包的行为受到动机的驱使,布拉汉姆(Brahma)的调查发现,美国用户主要基于内部动机(如兴趣爱好、自我肯定等)来参与众包新闻,但这并不意味着外部动机(如金钱或物质奖励)对用户毫无影响。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4年有60.0%的网民对于互联网上的分享行为持积极态度,其中非常愿意的占13.0%,比较愿意的占47.0%。“我在现场”的用户发布新闻并没有实质性的奖励,用户发布和分享新闻与其积极的态度有很大关系。一方面,用户能够获得参与新闻生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另一方面,公民信息分享的意识能够不断扩散,促进新闻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良性发展。新浪采取的物质奖励措施,对于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有很大帮助。无论是免费分享机制还是物质奖励机制,都需因时制宜。
(五)筛选机制
由于网上用户良莠不齐以及用户自身素养、知识积累、判断力的限制,在参与众包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虚假信息、理性缺失等问题。编辑、记者要注意“把关环节”,在实践中应有一定的操作规范和筛选标准。
“我在现场”客户端实行实名认证,使提供虚假信息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其【周边】界面中,有一个LBS定位系统,显示所在位置,并提供周边“新闻地图”;一些客观信息,如当地天气、海拔等的上传,图片是否有处理痕迹,都有技术上的锁定,有效过滤掉一些虚假信息、人工信息;人工核实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部分,编辑会打电话核实用户身份;[4]还有一些堵漏机制,发过虚假信息的人会在其信用记录上留下记录,严重时会被拉入黑名单。
摘要:互联网时代,众包作为一种新的模式在很多行业崭露头角,众包新闻是基于用户生产内容的新闻生产,它赋予了新闻生产新的内容和意义,有着不同于传统新闻的生产运作机制,拓展了报道的领域和思路,新闻生产也从封闭变得越来越开放。
关键词:众包新闻,生产机制,平台
参考文献
[1]杰夫·豪(美).众包:大众力量缘何推动商业未来[M].中信出版社,2009:V.
[2]张志安.编辑部场域中的新闻生产——《南方都市报》个案研究(1995-2005)[D].复旦大学,2006:16.
[3]李红梅.浅谈新闻众包的内容生产[J].新闻世界,2014(9):123.
基于MTO的车间生产运作的优化 篇10
关键词:MTO,车间生产运作,优化
近年来, MTO (Make-To-Order, 订单生产) 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随着市场的发展以及竞争的加剧, MTO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将变得越发重要。
一、MTO的含义
工厂在预测生产量时, 一般是在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市场需求量的基础上, 考虑自身的生产规模后确定产量。然而市场需求有时难以精确掌握, 预测误差太大时会造成库存压力。为降低库存成本, 一些企业采用接到顾客订单后才开始生产的方式。通过上下游零部件供应厂商、装配工厂及行销通路的密切配合, 在短时间内完成产品组装, 并将产品交到顾客手中。这样可以减少产品生产和销售渠道中的库存压力。这种生产方式就简称为MTO[1]。
MTO是企业在接到用户订单之后才开始生产产品, 其主要特征是产品是为专门的用户生产的。产品的生产是按照用户要求的规格、数量和交货期进行的。一般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 不设产品库存。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 准时交货是其生产过程管理的重点, 必须按期组织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衔接和平衡。
二、基于MTO的车间生产运作面临的问题
MTO企业根据客户的具体要求组织生产, 与大批量生产相比, 实行MTO的车间生产运作面临以下问题。
(一) 订单的不确定性导致生产计划变动大
MTO的驱动力在于订单, 但是订单的到来是不确定的, 紧急订单必须能进入计划中, 并得到处理。作为生产的输入源头, 它给后面的生产带来巨大的扰动, 生产计划经常变动, 造成车间的制造压力很大。
(二) 产品库存压力大
由于产品自身的独特性要求, 又由于质量难以精确控制, 导致MTO中新零部件不断产生和库存在制品数量居高不下, 严重影响了产品交货期、成本及质量。
(三) 需求波动导致生产系统运行不均衡
由于市场需求对品种、数量、交货期等方面要求的随机性特性, 生产任务时松时紧, 导致生产系统运行极不稳定, 经常处于应急或混乱状态;需求不均衡, 还使人力资源配备、设备能力计划、物料供应和储存等工作难以适应。若管理水平不高, 将常出现物料供应脱节、设备故障、质量事故、人力和物力浪费、返修、退货等问题;此外, 物料供应的及时性、质量的稳定性也是导致生产系统运行不稳定的常见因素。
(四) 随机干扰多, 完工期难以确定
在MTO系统中, 完工期难以确定是最令企业头疼的问题。由于需求的随机性、波动性特征, 使得生产作业计划和调度工作的难度加大。生产运作过程常受到紧急插单、质量缺陷返工、设备故障、物料或协作件供应脱节等因素干扰, 使正在加工的任务中断, 增加了生产系统内部在制品占用量, 延长了生产周期, 导致部分订单延迟交货。而延迟交货会影响到企业的信誉。
(五) 人力资源管理难度大
需求不均衡导致人力资源配备极为困难。在淡季或旺季, 人力资源需求不平衡和设备空闲都将导致成本增加。不少MTO企业, 由于产品附加值低, 只能支付较低的员工工资水平, 而低工资决定了员工流动性大、素质低、缺乏归属感和责任心, 更谈不上主动性和积极性。员工只追求数量不注意质量。因而必须配备大量的现场监督和检验人员, 而这些基层管理人员同样存在工资低、责任心不强的问题, 导致生产过程质量、效率、成本等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六) 质量保证体系难以建立
由于产品品种不断增加, 批量不断减少, 结构日益复杂, 企业无法充分利用成熟的资源和已有的工作成果, 使得产品质量难以有效地加以控制。MTO模式下, 产品规格技术标准和质量等指标主要由客户提出和认可, 客户需求个性化、小批量、低重复性的特点决定了不少订单产品缺乏质量标准和管理规范, 一些订单由客户提供样板、产品质量由客户确认。此外,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 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求得生存, 常采用价格低而质量较差的原材料和零配件, 这也是产生质量问题的重要原因。由于未建立起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 靠增加质量检验人员和产品全检, 并不能保证产品质量, 废品损失、客户质量抱怨或退货问题仍频频发生[2]。
(七) 它还具有通常车间生产的特点
如由于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和某些因素的不可预测性, 会出现各种问题, 如设备故障、加工失误、零件报废、运输迟误、工时定额不准确等, 影响零件的正常加工, 使得作业进度不能按时完成, 造成车间的实际进度和计划脱节。因此, 及时收集车间的实际情况, 了解作业的实际进度, 对生产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和调度很有必要。
三、基于MTO的车间生产运作的优化
上文阐述了基于MTO的车间运作的关键问题,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想解决好上述问题, 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优化。
(一) 基于IE的MTO车间生产运作的优化
运用IE (工业工程) 专业知识对MTO车间生产运作进行分析与优化。通过方法研究、标准作业、生产线平衡、设备的合理布局等IE的分析技术和工具对生产车间进行分析与优化。在此, 给出基于IE的车间生产运作与优化的体系结构图[3] (P55~58) , 见图1。
(二) 订单管理与车间生产计划安排
订单管理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为了赢得订单而向客户提供的报价和完成期;一是对已签合同的订单分类管理。前者需要核算生产经营成本和生产能力, 这部分工作通常由销售部门来做。对于后者, 由于订单一旦变为计划, 订单就变为生产任务, 直接影响车间作业计划的制定。因此, 就车间而言, 更关心后者。生产作业计划是指导企业日常生产活动的具体行动计划, 是建立正常生产秩序组织生产的主要依据, 而车间是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的基本生产单位。因而良好的车间生产作业计划是整个企业完好运转的重要保证。
对于此问题, 应该利用信息化来改造车间生产管理系统, 引入制造执行系统 (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 简称MES) , 它是位于上层的计划管理系统与底层的工业控制之间的面向车间层的管理信息系统[4]。它具有的功能模块对于MTO企业而言有很大的帮助:
1. 资源分配和状态管理。
管理机床、工具、人员、物料、其他设备以及其他生产实体, 以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提供资源使用情况的历史记录, 确保设备的正确安装和运转, 同时提供资源的实时状态信息。对这些资源的管理还包括为满足生产计划的要求对其所作的预定和调度。
2. 工序详细调度。
在编制生产作业计划中提供基于与指定生产单元相关的优先级、属性、特征或处方的作业排序功能。通过良好的作业顺序来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准备时间。这种调度是基于有限能力的调度并通过考虑生产中的交错、重叠和并行操作来准确地计算出设备上下料和调整时间。
3. 生产单元分配。
以作业、订单、批量、成批和工作单等形式管理生产单元间的工作流。当车间有事件发生时, 要提供顺序的调度信息并按此进行相关的实时操作和改变。生产单元分配能够调整车间的已制定的生产进度, 对返修品和废品进行处理, 用缓冲管理的方法控制任意位置的在制品数量。
(三) 合理配备和组织劳动力
人力资源量的合理配置, 决定了能否满足交货期要求、能否充分利用劳动力, 也影响到员工的稳定性和积极性。配置人力资源, 一方面要考虑按期交货水平 (如要求最少有80%的订单能准时交货, 各项订单的最大延期量不大于一周) , 从满足客户的交货期要求角度出发, 则可以旺季时最高订单负荷为标准, 考虑员工可承受的每周加班时间, 员工数对应最大的产能等于80%的最大负荷量, 剩余的20%订货采取外协来解决;另一方面, 要考虑到淡季时订单不足, 为了稳定这些员工, 必须规定最低工资补贴。配备员工应在满足客户交货期和降低工资成本方面取得平衡。
(四) 改善质量保证体系
TQC理论和方法体系引进我国已经多年, 然而由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的员工素质相对较低, 缺乏归属感和责任感, 一些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在这类企业中显得无能为力。解决这类问题, 第一, 要从工艺、技术和设备上采取措施, 尽量减少生产过程人为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第二, 要建立和健全质量奖惩制度, 实行质量互检制, 上工序对下工序负责, 下工序对上工序监督, 制定合理的质量考核指标, 奖励质量水平提高者, 惩罚质量事故责任者。第三, 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竞争和淘汰机制, 把质量指标作为员工主要的绩效考核指标。对提高质量作出贡献者, 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于责任心不强、技术水平低, 经培训仍无明显改进者, 应及时调离或辞退。
(五) 缩短工作转换时间, 提高响应速度, 提高生产车间的柔性
“柔性制造”是现代生产方式的主流方向和共同基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新月异的生产技术推动着现代企业生产方式的不断创新, 如准时生产、精益生产、并行工程, 等等。而这些先进的生产方式无不是以“柔性”作为其出发点和基础的。较之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 基于订单的生产模式对企业的生产系统的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生产设备的柔性化、高效的物流调度、人员的多岗位适应性等。这样就对企业的车间生产运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品种转换所需时间, 是决定MTO生产系统适应能力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因订单为单位组织生产, 必然导致现场工作频繁转换, 包括工艺装配的转换与调试、设备调试、物料转换等。这些工作消耗的时间和资源, 决定了MTO模式下订单任务的交货期和效益。
要缩短转换时间, 一方面应从技术设备、工装设计、工艺设计等方面加以改进, 如实现快速换模、免调整或快速调整;另一方面, 要提高生产过程的组织和管理水平, 特别是部门间的协作水平, 如设备和技术支持、物料供应、客户信息提高等工作, 要以满足生产要求为原则。同时要求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实行轮岗制, 培养多面手, 以提高工人对工作转换的适应能力, 缩短工人对任务转换的适应和熟悉时间。
参考文献
[1]刘昱岗, 肖蕾.基于MTO的供应链管理[J].现代物流, 2006, (4) .
[2]张毕西, 王钧.竞争环境下的MTO生产系统运作分析与优化[J].江苏商论, 2007, (3) .
[3]龚国华.生产与运营管理——制造业和服务业[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生产运作 篇11
中国风电产业自21世纪初诞生以来,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给风电装备制造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且国内风电制造企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提升。然而近年来,国内风电行业大规模、高速发展的装机容量与并网消纳的矛盾得不到根本解决的行业背景下[1],风电制造企业自身也一直饱受库存大、准时交付率低等问题的困扰,如何通过优化企业生产运作减少外界因素对企业运营效率的影响已成为风电制造企业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1 国内风电制造企业生产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通过不断整合,我国风电行业设备制造商从数百家缩减到数十家,行业集中度逐步提高。从产能来看,可以满足国内市场每年20GW以上的装机需求。风电装备制造业具有技术密集、产业链长、吸纳就业能力强等特点,然而随着风电产业发展速度放缓,处于产业链中上游的风电装备制造环节竞争日益激烈,同时,由于风电机组结构的复杂性和风电项目建设的长周期、不确定性,供应链和应对外部需求的变化已成为风电制造企业提高生产运作水平的瓶颈所在[2]。
1)风电场建设进度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影响风电制造企业生产计划的准确性。风电场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影响项目按计划运行的因素,包括核准等手续的办理、拆迁赔偿的协调、场内道路建设、气候因素等,这些因素牵扯面广且部分属于难预测、不可控,对风电项目进度的影响较大[3],而风电机组的制造从采购到生产、装配均需要一定周期,现场进度变化直接影响生产计划的准确性,导致风电制造企业同时存在整机库存高和准时交付率低的问题。
2)原材料库存大,但齐套率低。某些原材料是影响风机制造的瓶颈材料,如国内风电制造企业常因叶片原材料供应紧张导致部分项目的叶片生产不能按期完成,由于风电机组的主要构成设备须向现场齐套发运,叶片与主机套数不匹配导致大量主机转为成品库存积压在厂,风电设备价值高昂,由此产生的库存浪费对企业利润的影响不可忽视。
2 风电制造企业的生产模式和特点
上述问题的解决不仅受限于风机产品的特殊性,由于风机制造属于整个风电场工程建设中的一环,风电制造企业的运作属项目型制造且更为复杂如图1所示,对不同的生产模式,在设计、计划、生产、采购方面的管理特点也不同,如表1所示。
上述三种项目型制造模式(ETO、ATO、MTO)的特点给风电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多重挑战:
1)产品定制化。按客户要求定制的个性化产品,重复性低,非通用件多,结构复杂;对设计和技术能力要求高,既要满足客户的个性化要求,同时又要降低产品的复杂性,实现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降低总体经营成本,以保障合理的利润。
2)销售是龙头。获得足够的客户订单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销售报价比较复杂,需要多部门共同配合,以BOM信息、采购成本信息、制造成本、服务成本及其他经营费用信息为依据,准确估算出项目成本,保证合理的项目利润。
3)项目为最小经营和管理单元。项目是风电制造企业最小经营和管理单元,涵盖公司价值链所有环节,项目盈利能力和管理水平是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和管理能力的缩影;项目组织与职能部门形成矩阵式管理,沟通、汇报、协调复杂。
4)对供应商配套能力要求高。产品零部件成千上万,必须将更多的制造业务外包出去,借助于外部力量来增强企业的制造能力和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对供应商、分包商、外协商的管理已成了采购管理的重要内容。
5)准时、齐套难度大。准时、齐套是生产管理的重点和难点,物料齐套、成品成套、现场设备成套难度大,一旦失控极易导致生产进度和项目进度失控。
6)极易形成呆滞库存。项目定制物料的可替代性比较差,一旦有了库存积压,极有可能成为呆滞品;而且极易让供应商也形成呆滞库存,对库存呆滞品的控制和处理和项目之间的库存调拨处理较为棘手。
要应对这些挑战,核心是优化风电制造企业高效运行的核心——生产指挥体系,形成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导向的生产指挥体系。
3 生产指挥体系失灵的原因分析
如图2所示,风电制造企业生产指挥体系失灵,多是由于计划失效,不能有效指导生产、采购与发运,各业务板块之间缺乏协调不仅导致公司自身运营混乱、准交率低、库存高、缺货严重,还传导至供应商致其利益受损,进而降低了企业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造成计划失效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1)计划集成性低。以某大型风机制造企业为例(如图3所示),企业生产运作的计划职能分散,且各自站在部门立场而非全局角度考虑,一定程度上存在立场冲突;计划时间节拍不一致,无法同步编制计划;整个公司层面缺乏产销协调及平衡部门。
2)计划准确性低。来自业主、供应商和企业自身的诸多因素都影响到计划的准确性,以某大型风机制造企业为例,业主项目工期的不确定性、销售预测的准确性低导致交货需求从源头上不准确;各类计划编制时的输入信息不准、不全、得不到及时更新,尤其是作为基础信息的库存数据、BOM信息不准,加之缺乏IT系统的支撑,信息无法充分共享,进一步降低了计划的准确性、可靠性。
3)计划的可行性低。计划制定时未进行充分的资源和能力验证,包括对关键生产资源(如产能、设备、人员、模具等)、物料齐套性、供应商供应能力、资金保障、采购提前期的综合评估,未考虑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制定有效的应对方案。
4)计划严肃性低。计划不能被严格执行,受发电行业格局的影响,尤其对国有风电制造企业而言,容易存在人为干预或干扰,同时对计划执行缺乏严格的绩效考核和奖惩兑现机制;供应商利益受损也可能导致其对企业缺乏信任,不按备货要求备货或不按期按量备货。
因此对风电制造企业而言,健康的生产指挥体系的关键是构建以集成性、准确性、可行性、严肃性为基础、以高效为目标的“一套计划”管理体系[6]。
4 我国风电制造企业优化计划管理的对策建议
从风电企业订单交付的流程来看,优化计划管理的关键是提高计划统筹能力、提高销售预测的准确性,强化对物料齐套、工厂成套等主要死点的管控,从而构建高效的计划体系,提升公司运营效率和效益。具体来讲,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提高计划集成性。一是统一计划语言,在企业内部统一计划语言,规范计划定义、目标、范围,明确责任部门。二是统一计划逻辑,可参照SAP计划运行逻辑统一企业的计划逻辑,根据一般风电项目的供货周期拉长计划周期,如某风机制造企业将计划周期由3个月滚动调整为6个月滚动,其中第1个月计划为生产执行计划,原则上不得调整,第2、3个月计划用于指导生产准备和采购准备,后三个月用于指导长周期备件备货;此外,物料需求计划应作为采购备货计划唯一的正式源头,并合理设置安全库存。三是统一计划职能,建立产销协调委员会,负责产销协调及决策,设立统一执行叶片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管理的职能部门,强化对销售发货预测计划的审核、主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的平衡职能,整合物流发货计划管理职能;此外,应统一对BOM、提前期、物料分类等基础信息的管理,保证信息的可靠性。
2)提高计划准确性。一是提高信息的全面性,通过SAP等信息系统实现库存信息在企业范围内的共享,建立项目管理系统,实现项目信息公司范围内的共享。二是提高基础信息的准确性,及时获取业主项目计划和进度分析,并作为交货预测的主要依据,从源头上提高机组交货时间和数量的准确性;提高库存数据、BOM、提前期的准确性。三是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及时提供业主需求变更、供应商供货变化、生产进度变化等信息并知会计划部门。
3)提高计划可行性。计划编制时,应开展对企业粗能力、细能力和供应商供货能力的验证及平衡分析;分析供应链风险,制定应急预案。
4)提高计划严肃性。严肃计划执行的纪律,强调任何人不得进行干扰,确保刚性执行;强化计划考核及奖惩兑现,优化绩效考核指标,企业主价值链前端部门适度分担后端指标,前后端部门相互考核。
5 结束语
风电制造企业要实现生产运营的根本改善和优化,必须对生产指挥体系进行系统重构,实现整个计划体系的全面统筹和统一资源调配,确保计划编制合理,加强计划执行考核,才可能从根本上减少浪费、提升运营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文珺,喻炜.中国风电产业供需环境分析与发展预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07):106-113.
[2]陈新平.风电装备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1:8-10.
[3]刘学峰.关于风电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探讨[J].中国工程咨询,2011,01:40-43.
[4]刘莹.项目型制造解决方案之一:解析ETO企业的管理特点[J].中国机电工业,2013,12:108-109.
[5]李智.面向订单装配的生产管理系统研究[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5,09:88-93.
[6]戴宝纯,张宇孝.“按订单”生产模式下生产计划的编制[J].制造业自动化,2000,22(09):7-11.
【生产运作】推荐阅读:
生产运作管理07-31
生产与运作过程09-06
中南大学生产运作05-14
生产运作管理平时作业06-02
生产运作管理选择题07-25
生产与运作管理作业二09-20
生产与运作管理的作用10-04
生产运作与管理实训报告08-15
生产与运作管理学习心得08-22
生产与运作管理实验报告格式要求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