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运作管理选择题

2024-07-25

生产运作管理选择题(通用8篇)

生产运作管理选择题 篇1

ERP沙盘在生产运作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生产运作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由于缺少对生产运作管理内容的感性认识,普遍反映该课程比较抽象,不好理解,缺乏学习热情。本文通过对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特点分析,借助ERP沙盘教学工具,将抽象的知识变为具体活动,使学生在体验中达到对生产运作管理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之目的。

【关键词】 企业沙盘 生产管理 教学

生产运作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情况。学生由于缺少对生产运作管理内容的感性认识,普遍反映该课程比较抽象,不好理解,缺乏学习热情。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何将抽象的知识变为具体的应用,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之目的。教学方法调整与教学模式创新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特点

(一)实践性。生产运作管理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它的原理、方法等都来源于企业的生产运作实践,是多年来各国生产运作管理实践经验的提炼和总结,经过不断地丰富、完善,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系统性、科学性很强的应用学科。生产运作管理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技能与个人素养为主线,通过对生产运作管理基础知识与先进管理方法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和理解生产运作管理的理论体系,掌握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方法、手段,提高学生解决生产运作管理过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复杂性。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设计工厂选址和设施布置、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生产线的设计、工作设计与工作测量、需求管理与需求预测、生产计划、生产作业计划与控制、制造资源计划、物资管理、生产现场管理、生产过程质量管理、车间劳动管理与班组建设等。其内容多而杂,有许多具体的运作活动,技术性比较强(既有定性的分析,又有定量的计算),内容比较枯燥乏味,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践应用。

(三)决策性。生产运作管理中很多问题的解决都有多种方案,但不同的解决方案对人的积极性的调动、产品质量的改善、工作效率的提高等方面会产生巨大的差异。因此需培养学生根据不同背景、不同特点设计个性解决方案,明确生产管理的目标和任务,以寻找实现目标的各种途径,并在对处理结果预测和比较的基础上,做出最优决策。

二、ERP沙盘应用分析

ERP沙盘是以现实中订单型生产企业为背景,通过组建六个相互竞争的模拟公司,成立相应的部门、赋予对应的岗位和职责,进行6-8年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整个经营过程是以销定产的思路进行P系列产品的销售、研发、生产。企业伊始拥有一个A厂房和一定的生产设备,从事P1产品的生产和经营,通过一家权威机构对P系列产品进行预测后发现,P系列产品将会由相对低水平发展为高科技产品。因此企业的投资者希望:投资新产品的开发,使公司的市场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开发本地市场以外的其他新市场,进一步拓展市场领域;扩大生产规模,采用现代化生产手段,努力提高生产效率。通过角色扮演和对应职责分配,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组织结构、岗位设置与分工和业务流程,明确恪尽职守、各司其职的重要性,懂得团队的工作方式。

通过生动形象的企业沙盘,展现出企业布局:整个盘面分为“办公区”和“厂区”两大部分。其中办公区有财务部、市场部、质检部、采购部、研发部等部门;厂区有生产车间、原材料库、成品库。沙盘布局让学生了解厂址选择和设施布置对企业的重要性,选择恰当的地址使其方便生产经营并提高竞争力;设施布置和选址都是企业的战略性问题,都对企业长远发展有战略影响。由此自然而然地引入企业选址的常用方法、决策因素和决策方法,设施布置原则、形式和方法;设施布置好坏对工作效率有直接影响,设施布置不当可能导致物料运输路径增长,从而增加物料运输成本等设施布置的重要性。设施布置通过企业沙盘布局的展示,还可以反映出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和商流的关系以及各流的流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例如,物流从原材料的订购、原材料入库、材料上线加工、完工后入库、最后销售给客户的整个过程。无论是准备工作,还是经营的整个过程,都涉及了生产运作管理的方方面面。比如准备工作中的企业成立、团队设置涉及生产组织机构设置,责任权利的划分,班组建设等内容;又如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需求预测、厂房的选择、生产线的设计、产能分析、设备更新、生产过程的组织、生产计划制定、物料需求计划、生产过程管理等内容。准备工作就绪后,即可进行6-8年的生产经营活动。

厂房代表模拟公司生产制造产品的场所,在ERP沙盘中设置了A、B、C三种厂房,不同的厂房容量不同:A厂房可容纳四条生产线、B厂房可容纳三条生产线、C厂房可容纳一条生产线。并且厂房可以购买、租赁或出售,每经营一年,就要进行厂房的购买、租赁或出售决策。想扩大生产规模,还要考虑到资

源的稀缺性、资金的有限性,此时就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厂房的购买、租赁决策。

生产线作为产能的体现,ERP沙盘中主要设置了四种生产线:手工生产线、半自动生产线、全自动生产线、柔性生产线。不同生产线的生产效率、灵活性不同,其价值、安装周期、安装费用也不同,且生产线可以购买、转产、变卖。企业发展过程中按市场需要能够生产的产品,在沙盘活动中设计了四种产品:P1产品、P2产品、P3产品、P4产品。为了能更高效率生产出产品,就需要运用生产管理中相关知识进行计算与决策:不同的产品用不同的生产线来组织生产比较划算,不同产品在不同阶段进行研发和淘汰,在什么阶段购买哪些生产线,哪些设备在何时淘汰或改造。产品研发完成,同时生产线调试按照完成,才可以进行生产。

产品加工,在ERP沙盘中,生产不同的产品需要的原料不同,每种产品所用到的原料及数量也不同;不同的原材料采购周期不同,何时采购,采购多少,是批量采购还是JIT采购;产品上线时需要支付加工费,不同生产线的生产效率不同,加工费也是不同的。涉及到物料需求计划的相关知识。

借助ERP沙盘教学工具,以体验互动的学习方式,瞬息万变的动态环境,让学生总全局深刻认识到企业资源的有限性,制定长中短期生产计划、进行定量需求预测的重要性。从工厂选址、设施布置,到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生产线的设计、工作设计与工作测量、需求管理与需求预测、生产计划、生产作业计划与控制、制造资源计划、物资管理、生产过程质量管理等内容,更加深刻具体地理解生产运作管理相关的概念、原理、方法等知识,并懂得应用知识。

三、教学效果分析

(一)理论融于实践,知识得到升华

通过ERP沙盘教学,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教学内容体系强调从全局勾勒知识内容的框架,激发学生从企业战略高度考虑企业生产管理与控制和企业其他管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学生对具体知识点的理解。学生经历了一次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上升过程,能全面深刻理解战略管理、生产计划与物料需求计划管理、需求管理与需求预测及全面经营管理的重要性;学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生产计划,学会掌握企业最佳采购模式,学会合理控制与管理库存,能够配合市场需求与产能从事全盘生产流程规划;能够准确把握最佳盈利机会,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同时也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富于思考和综合理解的能力。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应用能力

基于工作导向,任务驱动。利用事找人的思想,让学生置身其中,面对一系列动态的情景和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需求带动兴趣,进而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通过具体的过程和需求激发学生兴趣,理论不再显得枯燥、空洞、乏味和无用。使学生从多维度获得企业生产运作活动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体验、接受和认识客观世界中的客观事物,深化对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通过把教学活动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学习团队的作用,形成学习型组织,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通过亲身体验,掌握如何把知识变成能力的方法。

(三)增强合作共赢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在企业经营战略方面,学生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只做自己擅长的部分,进行企业间的联合达到双赢。在生产管理方面,ERP沙盘教学跨越了专业分隔和部门壁垒,把企业的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统一纳入到生产管理领域,面对新产品研发、物料采购、生产运作管理、品牌建设等决策问题,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积极思考,并在成功与失败中获取新知。不仅提升了学生融合各学科知识的能力,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统观全局、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在经营中,企业不景气,锻炼了学生应对逆境的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动态的企业经营状况,锻炼了学生对时机和机会的把握及应变能力。

结语

通过对ERP沙盘教学工具的应用,将抽象、枯燥无味的知识化为具体的活动、动态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这种“教学练做”一体化式教学,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未来的生产运作管理能力。增强了学生对全局观、团队协作、交流沟通等素质重要性的认识。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生产运作管理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提前认知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并为今后尽快适应工作打下基础,为以后的就业、择业和创业提供帮助。

生产运作管理选择题 篇2

一、服务业生产运作的经济环境

服务企业通常在困难的经济环境中生产运作,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包括以下方面:

(1)总体进入壁垒较低:服务创新没有专利保护,在许多情况下,服务业也不是资本密集型的,因此,创新很容易被竞争者模仿。(2)难以达到规模经济: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客户必须亲临服务设施所在地或服务人员上门与客户接触。这种必要性限制了市场范围,导致经营场所规模较小。(3)不稳定的销售波动:服务需求每时每刻都在随机变化。与购买者或供应商交易时,在规模上没有优势。许多小型服务企业在与有实力的购买者或供应商讨价还价时处于劣势。(4)客户忠诚问题:现有企业凭借个性化的服务建立起忠诚的客户群,从而为其他新的服务企业设置了进入壁垒。通常,客户在创造这个服务产品的过程中会积极参与。改变服务生产过程的性质通常会影响客户在该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人作为产品的一部分。在高度接触的服务业中,客户不仅同服务人员发生接触,还可能同其他客户发生联系。因此,客户在许多服务行业中,就成为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新的服务企业没有固定的客户群就相当于没有立足的根基。(5)退出障碍:少数服务企业可能在低盈利甚至不盈利的情况下继续经营。因此,利润驱动的竞争者会发现,他们很难将那些不以利润最大化为企业生产运作目的私人企业逐出市场。

此外,技术进步、政策法规、能源价格等对服务业的影响很大。这些外部因素往往能改变一个服务企业的服务内容、服务提供方式及其规模结构。

二、服务业生产运作存在的障碍

(1)组织障碍:从以前时代继承下来的组织结构可以轻易地破坏优质服务和针对服务文化的合理变革过程。如果变革的方案没有把改革不恰当的组织结构包括进来,那么为取得成功的努力就会白白浪费。组织一旦不再适合服务,它就成为了变革的障碍。(2)系统和制度障碍:尽管大多数员工都愿意善待他们的客户并为其提供优质的服务,但是,如果管理制度、经营或行政系统、使用的技术与优质服务截然对立,员工就无法做到这一点。在发展组织的服务文化时,若只把培训作为主要的手段,而忽视了对由制度、系统和技术构成的基础设施进行变革,往往会产生上述障碍。(3)来自管理者的障碍:管理者如何对待下属,员工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组织的客户。如果变革过程主要集中在一线员工和支持员工身上,高层和中层管理人员置身局外,那么一线员工的上级主管就可能完全意识不到员工与客户的这种联系,不知道应该如何对待和管理真实瞬间。这样,发生错误的风险就太大了。(4)战略障碍:如果缺少明确易懂的服务概念,组织就会发生混乱,制定和执行计划就会迷失方向。没有战略观点必将成为变革的障碍。(5)决策障碍:如果组织推行新的观点和合理的计划时,没有必要的决策、信心和力量,细致的分析和周到的计划都是毫无价值的。换言之,薄弱的决策管理总是变革过程的一大障碍。(6)质量控制障碍。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到达客户那里之前,可以根据质量对它们进行检查。但是服务在生产出来的同时就被消费了。这样,错误和缺点就很难掩盖,而服务人员和其他客户的在场又引入了更大的可变性,这些因素使得服务性组织很难控制质量和提供始终如一的产品。

三、服务业成功生产运作的对策

首先,发展和维系良好持久的客户关系。不仅客户关系中服务要素的重要性在增加,而且客户要求从服务提供者中获得灵活机动的服务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如果服务企业的员工掌握必要的知识,而且对工作和客户具有服务导向的态度,再加上企业在其他方面也具有竞争力的话,那么获得市场成功则是水到渠成的事。必须发展和保持良好和持久的客户关系。

其次,有效地管理务。需求服务是直接向人(或组织)提供帮助,或者向人(或组织)所有的设备提供服务。在生产和交易服务时,一线员工和客户直接面对面地接触,没有其他人可以对客户需求和愿望突然的变化做出反应。这种情况下,一线员工必须立即做出决策,采取必要的行动;或者根据客户行为所透露的信息,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当然,采用市场调研的标准方法能够事先测算出市场需求,这一点仍然要继续做。因此,与客户接触并生产服务的员工必须自己分析在服务生产和消费的那一瞬间客户的需求和愿望。

再次,做好服务营销工作。服务竞争中,市场营销的性质也在发生变化。尽管传统的市场营销活动,诸如市场调研、广告、专业销售队伍进行的推销和促销活动,仍然像以往那样重要,但是它们已经不是市场营销开展的惟一活动了。营销职能比以往更加广泛,贯穿于整个组织之中。当维系或强化持久的客户关系时,常规的竞争手段主要是为了确立新的客户关系。为了进一步发展业已存在的客户关系,商品、服务和信息的交换以及金钱利益和社会关系的交换都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构建组织、技术和管理支持。经常发生的情况是,许多企业的组织结构并不支持客户导向和高质量服务的经营,那些必须相互配合才能创造服务的一线员工或部门,在组织中却各自为政。为了把服务发展成为一种有力的竞争手段,企业必须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以便使组织——无论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的,支持员工尽力提供优质的服务。应该指出的是,服务经济中技术的重要性并没有比以前降低,相反,它甚至是更为重要了。一项技术措施或物质资源如果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和愿望,或者适合所使用的环境,它会大大提高服务质量,经常提供技术支持可以让员工创造出更好的服务。此外,强有力的管理支持,也是员工提供优质服务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刘丽文.管理的特殊性[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45-47.

[2]朱沆,汪纯孝.服务质量属性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1999,6:88- 90.

[3]孟宪华.顾客参与的服务作业系统的集成化设计[J].人类工效学,1999,2:26-27.

[4]关舒华.抓服务管理的“关键环节”[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1:77-79.

[5]卫越男,林德煌.论真实瞬间的服务质量控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52-54.

小议库存管理方法的选择与运作 篇3

摘要:为了适应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供应链下的库存管理方法必须作相应的改变,上个世纪90年代国外出现了一系列先进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技术,国内在这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这里主要对一种比较成熟的库存管理方法——VMI(供应商管理库存)做一个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VMI选择运作

0引言

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问题和传统的企业库存问题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些不同点体现出供应链管理思想对库存的影响。传统的企业库存管理侧重于优化单一的库存成本,从存储成本和订货成本出发确定经济订货量和订货点。这种库存管理方法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是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看,单一企业库存管理的方法显然是不够的。只有建立一个快速反应的库存系统,才能适应充满激烈的竞争、快速多变的市场环境。

1VMI模式的内涵和特点

Vendor Managed Inventory,简称VMI,译为“供应商管理的库存”,是一种在用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性策略,具体来说,这是一种以用户和供应商双方都获得最低成本为目的,在一个共同的协议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并不断监督协议执行情况,修正协议内容,使库存管理得到持续改进的合作性策略。

同传统的库存控制方法相比,VMI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合作性。VMI模式的成功实施,客观上需要供应链上各企业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密切合作。其中,信任是基础,合作是保证。②互利性。VMI模式主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合作降低双方的库存成本,而不是考虑如何就双方的成本负担进行分配的问题。③互动性。VMI模式要求各节点企业在合作时采取积极响应的态度,以快速的反应努力降低因信息不通畅所引起的库存费用过高的问题。④协议性。VMI模式的实施,要求企业在观念上达到目标一致,并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具体的合作事项都通过框架协议明确规定,以提高操作的可行性。那么VMI模式为什么能够成为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控制模式的最佳选择呢?也就是说它都有哪些优点呢?

1.1有利于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双赢VMI对处于供应链下游企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克服了下游企业自身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局限。随着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企业核心业务的迅猛发展,供应链上游对下游的后勤管理(包括库存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VMI之后,库存由供应链上游企业管理,下游企业可以放开手脚进行核心业务的开发。同时,VMI还可以满足下游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的需要。与下游企业自己管理库存相比,供应商在对自己的产品管理方面更有经验,更专业化,而且供应商可以提供包括软件、专业知识、后勤设备和人员培训等一系列服务,供应链中企业的服务水平会因VMI而提高,库存管理成本会降低,下游企业的存货投资也会大幅度减少。这样,由于VMI的实施将同时给处于供应链上游企业的供应商带来许多利益。VMI允许供应商获得下游企业的必要经营数据,直接接触真正的需求信息(通过电子数据交换EDI来传送)。这些信息可帮助供应商消除预期之外的短期产品需求所导致的额外成本。同时,企业对安全库存的需求也大大降低。另一方面,VMI可以大大缩短供需双方的交易时间,使上游企业更好地控制其生产经营活动,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柔性。

1.2VMI模式具备为供应链减“负”的独特功能从本质上看,VMI模式的管理理念源于产品的市场全过程管理思想,即只要一个产品没有被最终消费者购买并得到满意的消费,那么这个产品就不能算作已经销售,并构成供应上的一种潜在风险,供应商同样负有监控该产品的流通状况的责任,而不管该产品的产权归属是怎样的。正是基于这种思想,VMI以供应商掌握销售资料和库存量作为市场预测和库存补货的解决方法,可以由销售资料得到准确的消费需求信息。这样,供应商就可以更有效、更快速地对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做出快速反应,而且供应商与供应链下游企业分享重要资讯,可以改善各自的需求预测、补货计划、促销管理和运输装载计划等,而对整个供应链来说,就可以降低库存总量并且改善库存周转,进而维持最佳库存量,使库存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2VMI模式的运作

假定在一个简单的供应链环境下,供应链为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VMI模式运作。

2.1基础建设由上述VMI模式可以看出,要真正实现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用户库存状态的透明化,即供应商或零售商的库存状态能随时进行跟踪调查和检查。二是业务处理的标准化,主要指订单业务处理的标准化。因此,供应商要想对其用户实施VMI必须进行一些有关VMI的技术支持建设。

随着Internet的日益普及,供应商可借助因特网,通过高速数据专用线与Internet实现联网,通过路由器与自己的Intranet相连,再由Intranet内服务器为供应商的库存管理部门提供各种信息存取、处理等服务。另外,供应商还应通过采取条码技术和ID代码对自己的商品进行编码,通过获得商品的标志代码,如EAN或UCC,来实现对用户商品的准确识别,以便随时跟踪和检查用户的库存状况。对用户需求作出快速反应。为了确保供应商与用户之间订单传递、处理等业务的安全可靠性,供应商可以采用统一标准的EDI报文,进行商品的即时数据交换。并且,为提高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效率,供应商还可采用基于标准EDIFACT的库存报告清单来实施库存控制,以提高供应商对用户库存的监控效率。

2.2建立专门的用户管理职能部门供应商在实施VMI后,为了集成用户的库存控制功能,需要把用户管理职能从传统的财务管理部门中分离出来,专门用以处理供应商与用户之间的订货业务、供应商对用户的库存控制和其他的相关业务。

2.3建立供应商与用户之间的目标框架协议供应商应当和用户通过协商来确定库存检查周期、库存的维持水平、订货点等有关库存控制的核心问题,以及合作双方之间如何进行信息的交流和存取、订单的传递和处理等有关业务流程的问题。

2.4构建完善的销售管理系统供应商要有效地管理用户库存,必须能快速了解市场需求动态和商品的需求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及时进行商品补给,从而既能加快供应商响应用户需求的速度,又能减少用户的库存量。因此,一方面,供应商可以通过建立顾客档案信息库来快速掌握顾客需求的变化,增强需求预测分析的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因“需求放大效应”造成的库存量过大的问题:另一方面,供应商可采用ERP系统软件(企业资源计划系统),通过运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以建立完善的销售网络管理系统,加快供应链上的信息传递和实时处理速度。

生产与运作 管理 篇4

1.输出是有输入决定的,由于输入不同与输出,这就需要转换。转换是通过人们的劳动得以实现的,转换的过程就是生产与运作。

2.制造性生产与服务性生产的区别:(1)产出的物理性质不同(制造性生产的产品是有形的耐久的产出可储存;服务性生产的服务是无形的不耐久的,产品不可储存)(2)资本的密集程度不同(制造性生产是资本密集型;服务性生产是劳动密集型)(3)与顾客的接触程度不同(制造性生产顾客与生产系统不接触或少接触,响应速度慢;服务性生产顾客与生产系统接触度高,响应速度快)(4)企业的辐射范围不同(制造性生产的辐射范围广,设施规模大;服务性生产的辐射范围小,设施规模小)(5)绩效的评估方法不同(制造性生产的绩效易测量;服务性生产的绩效难测量)

3.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内容:(1)产品的开发管理(2)生产与运作系统构建管理

(3)生产与运作系统的运行管理

4.生产运作系统的构成:(1)硬件要素:是指构成生产运作系统主体框架的要素,它是形成生产运作系统框架的物质基础,对形成生产运作系统的功能起决定性作用,包括:生产技术、生产设施、生产能力、生产系统的集成(2)软件要素:是指在生产运作系统中支持和控制系统运行的要素,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掌握和控制比较复杂,包括:人员组织、生产计划、生产库存、质量管理。生产运作系统的结构形式对系统功能起决定性作用。

5.生产运作的三大职能:市场营销、生产运作、财务会计

6.生产运作的类型:

一、制造性生产:(1)流程性生产与加工配装型生产(2)存货型生产与订货型生产(存货型生产是在对市场需求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生产,产品有库存。订货型生产是在收到顾客的订单后,按顾客的具体要求组织生产,进行设计、供应制造和发货等工作。)(3)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件生产

二、服务性生产(1)纯服务性运作和一般服务性运作(2)高接触型运作、混合型运作和准制造型运作(3)技术密集型运作和人员密集型运作

第二章生产运作战略

1.生产运作战略的概念:是指利用生产运作资源所制订的各项生产决策和计划。它的三个特点:贡献性、一致性和操作性

2.生产运作战略的三个构架:竞争力排序、竞争绩效目标和行动方案竞争力排序包括五个方面:成本、灵活性、质量、交货、服务

生产竞争战略是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在生产运作职能中的细化和具体化。

3.企业战略的三个层次:公司级战略、部门级战略和职能级战略

4.企业外部环境包括:客户需求、技术、资源条件、法律因素、社会因素、竞争状况

5.生产运作宗旨是指与公司战略相关的生产运作职能的目的,它应说明生产运作目标(成本、质量、灵活性、交货)的优先顺序。

6.生产运作的特殊能力是指企业生产运作领域中所拥有的,并且有竞争优势的特性或能力。它会形成竞争优势,它是生产运作战略的核心。

7.生产运作的目标是用明确的数字和可以度量的文字来描述企业生产运作预期要达到的结果。它是对生产运作宗旨的提炼,通常表现在四个方面:成本、质量、交货和灵活性。

8.生产运作策略应在五个决策领域中全面制订生产策略,包括:质量、工艺过程、能力、库存以及劳动力。

9.生产运作战略的三个类型:基于成本的战略、基于质量的战略、基于时间的战略

基于成本的战略是指通过发挥生产系统的规模经济优势,以及实行设计和生产的标准化,使得产品的成本大大低于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获取价格竞争优势并造成市场进入壁垒。实质是不断追求生产系统的规模经济性。

从企业角度看企业不能过分强调规模经济作用,一方面,企业规模过大,管理不便,需增加机构,使企业内部通训、协调,监督等费用增加,从而给协调这样复杂的机构带来困难,管理效率降低;;另一方面,易造成企业生产系统的僵化,缺乏灵活性,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要求。

基于质量的战略是指把质量因素作为竞争优势的来源,即依靠顾客可感知的产品或服务的相对质量的领先地位,赢得高的市场占有率和稳定的利润。

基于时间的战略是指企业把时间转换成一种关键的竞争优势来源,通过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和制造周期以提高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使企业具备提供众多产品种类和覆盖更多细分市场的能力。

准时生产方式是指以顾客需求为起点,在必要时间内来完成生产必要的数量,不过多、不过早地生产不必要的产品。

第三章企业研发与生产技术准备

1,企业研发的种类与对象:我们将研发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型:(1)基础研究(2)应用研究(3)开发研究。对企业而言,企业研发可分为:(1)小革新、小发明(2)局部革新(3)创新和发明

2,企业研发的对象:在企业中,研发的对象是多方面的,主要有:(1)产品的开发(2)设备和工具的开发(3)生产工艺的开发(4)能源与原材料的开发(5)改善生产环境的技术开发

3,企业研发的途径:(1)独创型研发途径(2)引进型研发途径(3)综合与延伸型研发途径(4)总结提高型研发途径。

4,对企业来说,新产品研发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新产品研发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2)新产品可以加强或改变企业的战略方向(3)新产品能提高企业形象(4)新产品能为投资提供长期的财务收益(5)新产品可以提供研究开发资金,形成新产品研发的良性循环(6)新产品可以利用企业生产和经营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7)新产品可以充分利用和提高营销效果和品牌效应(8)新产品可以影响企业的人力资源。

5,新产品研发策略:(1)技术领先策略,或称“领先者”策略(2)“紧随领先者”策略(3)仿制策略或“成本最低化”策略(4)部分市场策略。

6,生产流程分类:按产品进行的生产流程、按加工路线进行的生产流程、按项目进行的生产过程

7,影响生产流程设计的主要因素:a,产品/服务需求性质b,自制-外购策略

c,生产柔性d,产品/服务质量水平e,接触顾客程度

第四章生产与运作过程的组织

1,产品的生产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工艺过程、检验过程、运输过程、自然过程、贮存等待过程.2,工艺专业化原则,就是按照不同的工艺特征分别建立不同的生产单位。工艺专业化单位有两种形式:一是完成一个工艺阶段的全部工种作业的工艺专业化单位,如铸造车间、机械加工车间、装配车间。二是完成一个工艺阶段的部分工种或某一工种的工艺专业化,如车工车间。

3,对象专业化原则,是把加工对象的全部或大部分工艺过程集中在一个生产单位中,组成以产品或零件、部件零件组为对象的专业化生产单位。

4,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基本要求:(1)生产过程的连续性(2)生产过程的平行性(3)生产过程的比理性(4)生产过程的节奏性(均衡性)(5)生产过程的适应性

第五章生产系统设计

1,生产能力的种类:设计生产能力、查定生产能力、计划生产能力。2,决定生产能力的因素:①固定资产的数量②固定资产的工作时间③固定资产的生产效率

3,影响选址的因素:(1)经济因素:运输条件与费用、劳动力可获性与费用、能源可获性与费用、厂址条件和费用(2)其他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

第六章工作系统设计

1.动作研究是工作研究的重要方法,工作研究的方法技术有两类:方法研究和时间研究。

2.泰勒的关于工作方法和工作设计思想的局限性:(1)科学管理的实施结果将工作细分化、单纯化、标准化,只强调工作设计的技术性侧面,忽略工人的社会性和精神性侧面。这对于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对于提高人不断改进愿望很不利(2)只注重个人工作效率,强调个人、工作方法的改善和最优,忽略团队工作、集体协调的重要性,导致部门之间、工序之间作业的分离,对提高企业整体绩效很不利(3)追求一种静态的最优方法。工作方法应该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进。

3.工作扩大化是指工作横向的扩大,即增加每个人的工作任务种类,从而使他们能完成一项完整的工作的大部分程序,这样他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工作价值,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

4.工作职务轮换是指允许员工定期轮换所做的工作,这种定期可以是小时、天、周或月。该方法给员工提供更丰富更多样化的工作内容。

5.工作丰富化是指工作的纵向扩大,即给员工更多的责任,更多的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机会。

6.团队工作方式是指与以往每个人只负责一项完整工作的一部分不同,由数人组成一个小组,共同负责并完成这项工作。

7.劳动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下完成单价工作所必须消耗的劳动量标准。

8.工作测量方法:秒表测时法、既定时间标准法和工作抽样法。工作抽样法又称时观测法它是利用统计抽样理论调查作业者各类活动时间占总时间比率的一种方法,也能运用于调查机器设备的运转率。

第七章劳动组织

1.企业劳动协作是指用适当的组织形式,把从事不同工作的相关员工联合起来,协作配合,形成为完成某项任务的一种集体活动。协作应该遵循的原则;(1)协作的关系相对固定(2)加强领导(3)顾全大局,克服本位主义(4)扩大更新知识,增强劳动者的应变能力,相互支援和支持

第九章综合计划和生产计划

1.生产计划策略有以下三种:(1)追逐策略——改变劳动力水平的策略(2)稳定劳动力水平——变化工作时间的策略(3)平准策略——利用库存调节的策略

2.综合生产计划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一个优化过程,其目的是确定劳动力水平和库存量的最优组合,从而使计划期内的与生产相关的总成本最低。

综合生产计划有四种相关成本:基本生产成本、延期交货成本、库存成本和与产出速率变化相关的成本

3.综合生产计划的制订技术方法:式算法(最常用)、定量的数学方法(运输矩阵法)和仿真法。

4.主生产计划(MPS)是指将企业总生产计划分解为具体的产品产出计划,即分别按产品的品种、型号、规格编制它们在各季各月的产量任务。

5.主生产计划制订的程序:(1)计算现有库存量(2)确定MPS的产品生产量与生产时间(3)计算待分配库存

6.作业排序的优先原则:(1)FCFS:按订单送到的先后顺序进行加工(2)SPT:优先选择加工时间最短的工件(3)EDD:优先选择交货期最紧的工件(4)SCR规则:优先选择临界比最小的工件(5)MWKR规则:优先选择余下加工时间最长的工件(6)LWKR规则:优先选择余下加工时间最短的工件(7)MOPNR规则:优先选择余下工序最多的工件(8)RANDOM规则:随机的挑选下一个工件

第十章 网络计划技术

1.项目是指在规定时间内由专门组织起来的人员共同完成的、有明确目标的一次性工作。

2.项目管理的三个目标:质量、费用和进度。

第十一章 企业资源计划

1.MRP的基本原理:(1)从最终产品的生产计划(MPS)导出相关物料(原材料、零部件、组件等)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2)根据物料的需求时间和生产

(订货)周期来确定其开始生产(订货)的时间。

2.MRP的关键信息要素:MPS、物料清单(BOM)和库存记录。

3.MPRII的六个特点:(1)计划的一贯性和可行性(2)管理的系统性(3)数据共享性(4)动态应变性(5)模拟预见性(6)物流、资金流的统一

4.ERP将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整合集成管理,即将企业的三大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全面一体化管理

ERP系统包括五个功能模块:物流模块、生产模块、财务模块、供应链和客户关系模块、其他模块

第十二章 物资管理

库存控制系统的三个分类:固定量系统、固定间隔期系统和最大最小系统

第十四章供应链管理

1,供应链是以企业为中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通过控制前反馈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供应链目的是把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益的提高,使其生产的价值和利润最大化。

供应链特点:1复杂性2动态性3面向用户需求4交叉性。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特征:1系统观念2战略决策3动态管理4新型企业合作关系5核心能力的重要性6以顾客满意为中心。

2,牛鞭效应:供应链中供应商所接受的订单比终端客户的需求具有更大的方差现象,既需求扭曲现象,这种扭曲现象将以放大的形式向供应链的上游传播

第十五章先进制造技术

1,OPT的倡导者强调,任何制造企业的目的都只有一个,即在现在和将来都能赚到钱。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在增加产销的同时,减少库存和运行费用

作业指标有以下三种:1产销率2库存3运行费

2,敏捷制造面对的是全球化激烈竞争的买方市场,采用可以快速重复的生产单元构成的扁平组织结构,以充分自治的,分布式的协同工作代替金字塔式的多层管理结构,注重发挥人的创造性,变企业之间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为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共赢关系。

3,成组技术:把表面看似凌乱的事物,利用它们之间的继承性和相似性,通过相关的分类技术,达到将他们各自归并成组的目的。

第十六章企业流程重组的基本理论

1,BPR: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彻底改造企业流程,以便在当今衡量绩效的关键指标如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性改善

BRP是一种强调以顾客为导向,服务至上,面向增值流程的管理哲理,其实施的对象是企业中的企业流程,通过对企业不恰当的=流程的分析和改变,大幅改善企业绩效的目的。

第十七章大规模定制

1,大规模定制的特点:1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是一种需求拉动型的生产模

生产运作管理实验报告 篇5

告(工商管理学院适用)

课 程 名 称: 生产运作管理 课 程 代 码: 101207869 学院(直属系): 工商管理学院

年级/专业/班: 2013级工商管理2班 学 生 姓 名: 梁代超 学 号: 3120130702133 实 验 成 绩: 任 课 教 师: 杨小杰

实验时间:2016 年6月

西华大学实验报告

目录

一、实验目的„„„„„„„„„„„„„„„„„„„„„„„„„„„„„„„„2

二、使用工具、材料„„„„„„„„„„„„„„„„„„„„„„„„„„„„„2

三、实验过程(操作步骤、过程)„„„„„„„„„„„„„„„„„„„„„„„2

1、账套初始化„„„„„„„„„„„„„„„„„„„„„„„„„„„„„„2

2、生产基础资料练习„„„„„„„„„„„„„„„„„„„„„„„„„„„3

3、计划管理系统练习„„„„„„„„„„„„„„„„„„„„„„„„„„„4

4、生产车间管理练习„„„„„„„„„„„„„„„„„„„„„„„„„„„5

四、实验分析与总结„„„„„„„„„„„„„„„„„„„„„„„„„„„„„6

西华大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生产运作管理实验是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通过一种体验式的互动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企业生产管理的运作方式和方法,提升管理能力。该课程涉及供应链管理、计划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多个方面,复杂、抽象的生产运作管理理论以最直观的方式让各位学生去体验。学生的学习过程接近企业实战,会遇到企业生产管理中常出现的各种典型问题,学生们必须一同分析问题,制定决策,组织实施。这个参与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就是在这样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中,学生们可以学到管理知识,掌握管理技巧,感受到管理真谛,并可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突显出团队的协作精神,培养学生作为企业管理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二、使用工具、材料

1.金蝶K3软件及配套电脑设备 2.生产管理实验指导书

三、实验过程(操作步骤、过程的简要介绍)

本次模拟实验,主要是模拟南海海工实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运营管理。通过对南海海工实业有限公司的套账、物料、生产作业计划等的录入和安排,让我们认识企业的生产运作过程中的详细流程和要求。

本次模拟试验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账套初始化、生产基础资料练习、计划管理系统练习和生产车间管理练习。

(一)账套初始化

套账初始化模块为企业各生产部门和物料以及员工资料进行录入和代码设置,是整个实验开始的数据基础。其中包括了增加工作中心资料、增加工序资料和增加物料资料三个部分:

第一节 增加工作中心资料

首先我们熟悉系统,包括系统的功能、流程、使用方法等。然年后根据实验指导书的操作步骤依次录入工作中心代码、工作中心全名、工作中心名称以及所属部门等信息。其中又包括了剪切、冲压、机加等部门,为不同的部门进行工作分配和代码设置。

第二节 增加工序资料

进行各工序代码设置和各工序录入,熟悉生产所需工序,确认各工序之间的所属关系和

西华大学实验报告

彼此联系,为企业生产计划确定工序。

第三节 增加物料资料

这部分内容相对较多也比较繁琐,输入的信息也比较多。计价方法:原材料、半成品的计价方法采用加权平均法,产成品的计价方法采用分批认定法(批内移动平均)。

会计科目:所有原材料的销售收入科目为5102,销售成本科目为5405,存货科目为1211 所有半成品的销售收入科目为5102,销售成本科目为5405,存货科目为1241 所有产成品的销售收入科目为5101,销售成本科目为5401,存货科目为1243 默认仓库:原材料都入原料仓,半成品入半成品仓,产成品入产成品仓。

除ABS料和ABS水口料的数量精度为2,其余物料的数量精度为0,所有物料的单价精度为2。

(二)生产基础资料练习

这部分主要要求我们掌握K/3生产制造系统生产基础资料的处理工作,并录入生产基础资料的相关数据,并掌握如何维护。深刻理解物料属性设置与BOM类型的关系,理解BOM类型的应用场景。重点掌握BOM的维护功能。

1.基础资料维护

(1)增加资源清单资料,资源代码、名称、所属工作中心、关键资源否。记录每日加班班次和加班效率。

(2)维护生产类型录入类型代码、类型名称工序检验来源为生产任务还是工序汇报。(3)维护工种,录入工种名称、工种代码、标准工资和备注记录。(4)维护班制。

(5)维护生产线和物料对应关系,记录海工电扇和电扇头分别对应的两个不同生产线的不同关系。

(6)维护工艺路线,对工序一到工序五共五个不同工序路线进行维护。

(7)维护物料清单,在建立BOM时,首先要检查物料的属性设置是否正确,结合实际企业的业务场景,来理解和体会BOM类型的应用,体会BOM设置中几个关键参数,如偏置期、是否倒冲、损耗率、计划百分比等。

(8)在BOM建立完毕之后,进行低位码维护。2.工程变更与物料替代练习

(1)设置工程变更系统参数,建立工程变更申请,并审核,进行工程变更。(2)先建立物料替代关系,然后进行物料替代关系嵌套检查。

西华大学实验报告

(三)计划管理系统练习

在完成基础数据和生产数据的录入以后,根据我们实验过程中所处理的数据,掌握主生产计划的编制过程。掌握销售预测的编制、掌握主生产计划的系统参数设置、掌握主生产计划的编制过程。

1.编制销售预测

(1)增加产品销售预测单,确定产品购买客户和所需数量预计生产开工日期和完工时间。(2)将采购申请与产品预测关联,确认采购订单采购数量日期,以及是否交货。(3)建立销售订单,并进行销售预测准确率分析,根据销售订单确定所交货物。(4)进行预测冲销 2.编制和维护主生产计划(1)设置计划展望期。

(2)维护MPS计划方案,深刻理解MPS中各项参数的含义,以及对业务的影响关系。(3)根据前面录入的销售预测和销售订单,按照MTO的模式进行MPS计算。(4)查看MPS计算的结果,根据需要进行计划结果维护。(5)审核MPS计划订单。

(6)查看MPS的查询功能,进行需求反查。(7)查看MPS的日志,了解日志的内容。3.物料需求计划练习

(1)设置物料需求计划系统参数,维护计划展望期,维护MRP计划方案,查看MRP的系统参数设置。

(2)计算MRP,选取MPS的计算结果,按照MRP的向导进行计算。

(3)维护和查询MRP,查看MRP的计算结果,并进行采购计划、生产计划的投放,查看MPS/MRP的相关报表。

(4)MRP日志,查看MRP日志,了解MRP的计算过程。

(5)项目MRP,维护项目MRP的计算方案,增加销售订单,按照项目MRP进行计算,查询项目MRP的计算结果。

(6)物料替代清单,建立销售订单,指定该销售订单的物料替代清单,建立物料替代清单,并启用,设置替代物料的基本属性,设置物料替代的系统参数,设置MRP的计算参数,进 4

西华大学实验报告

行MRP计算,查询物料替代清单的结果。

(四)生产车间管理练习

生产车间在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个模块实验,掌握生产任务的编制、下达、检验和汇报等整个处理流程,理解生产任务单生成的各种方式,掌握生产任务单的编制,掌握生产任务单的变更、改制等业务处理,掌握生产任务的汇报、投料、领料、物料 报废等业务的处理,掌握生产任务的相关报表编制。

1.编制和查询生产任务单

(1)根据前面MRP计算的结果,下达一个生产任务单。(2)或者通过销售订单来下推生成生产任务单。

(3)查询生产任务单,并对生产任务单进行分割,将上面的销售订单所生成的生产任务单分割为两张。

(4)选择生产任务单进行确认。(5)选择生产任务单进行下达。

(6)理解生产任务单手工结案和系统自动结案的操作条件。2.生产任务变更

(1)选择一张已经下达的生产任务单,提交任务变更申请,修改生产数量。(2)对生产任务进行变更。

(3)查询变更后的生产任务单,理解相关的影响。3.生产投料

(1)设置生产投料的查询条件。

(2)选择一张生产投料单进行锁库,确保该订单的生产有物料上的保障。(3)生成配套领料表。(4)查询生产投料的相关报表。

(5)选择一张生产投料单,提交生产投料变更申请。(6)对生产投料进行变更。

(7)查询生产投料变更的结果,并了解相关的影响。4.车间作业管理

(1)制定工序计划,提前安排各工序工作计划。

(2)修改网罩的物料属性的默认生产类型为“工序跟踪普通订单”。

西华大学实验报告

(3)增加销售订单,进行MRP计算。

四、实验分析与总结

通过这次实验,我更加清楚的了解到了生产运作管理的各个环节,认识到企业在生产管理方面的基本情况,为我以后参与企业管理打下了基础。这次实验经过账套初始化、生产基础资料练习、计划管理系统练习和生产车间管理练习等三个环节让我清晰的了解到了企业的生产运作过程中的详细流程和要求。

运营管理实验让我对我们生产运营的过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通过动手这次实验,让我们将这门课的一些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巩固了我的理论知识。此外在实验过程中,要实事求是如实地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不允许人为改动,教师要耐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分析错误和产生误差的原因。然后,尽可能安排学生重做实验,直至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因为我们小组就是遇见问题后去找问题原因在哪里时,发现是前面错了,于是我们就重新再做,最后做出了正确结果。

生产运作管理复习要点 篇6

一、题型

1.题型安排:单选题(18分);判断(12分);简答题(30分,共4题);计算题(20分,2题);案例分析题(20分,2个)。

2.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90%。

二、要求:只允许带教材和PPT打印件;考试期间不允许用手机上网;考试方式为开卷。

生产运作管理期末复习要点

第一章:企业运作周期系统的管理

企业的生产类型和特征

企业生产运作系统的基本模式

第二章:企业运作管理的演变

了解准时制、精细生产方式、最有生产技术、敏捷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的思想

第三章:生产运作战略

企业战略体系的构成;企业的经营战略

第五章:企业的生产能力

代表产品与假定产品的内涵、适用情况;用代表产品和假定产品计算企业或车间的生产能力;提高企业生产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第六章 企业研发管理

企业研发活动的分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第七章 企业的空间组织

企业选址的影响因素;企业选择的评价方法;企业生产运作场所布置的工艺原则和对象原则优缺点

第八章:工作设计与工作测量

工作设计的内涵;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职务轮换

工作测量中的产品的基本工作时间

工作抽样法中单件产品时间定额的计算;测时法

第九章 库存周期系统的管理

库存的作用和弊端;经济订货批量的计算。

第十章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中准时制采购的缺点 而在即时采购条件下,由于要求供应商的经营行为能充分对应下游企业的平准化生产,做到同步工程,一方面只有建立稳固的长期交易关系,才能保证质量上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只有强化、指导对供应商作业系统的管理,才能逐步降低采购成本。因此,在即时采购条件下,企业是与少数供应商结成固定关系,甚至是单源供应。但是,在实际运作中,为了防止因为单源供应而产生竞争力弱化,或因意外原因产生生产停滞,一般都是采用数个供应商作为采购源,以加强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和能力的不断提高。除了通过供应商的选择来实现即时采购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对供应商实行有效的评价。通常在即时采购中企业对供应商绩效的监控是通过供应商行为能力的划分来实施的,而这种能力已不仅仅是合约的履行能力(表现为质量、交货期等外在要素),还包括为使即时生产顺利而拥有的工程设计能力(即及时按照企业的设计图纸灵活组织作业生产的能力)、价值工程能力(即在企业设计的基础上改善设计、降低成本的能力)和部件设计的创发能力。以上三种能力是一个能力不断发展、提高的序列,也是企业决定供应商地位的参考基础。

;业务外包(Outsourcing),也称资源外包、资源外置,它是指企业整合用其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的迅速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企业为了获得比单纯利用内部资源更多的竞争优势,将其非核心业务交由合作企业完成。;物流配送系统

第十二章 企业资源计划

ERP系统管理思想

第十三章 生产作业计划

《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改革初探 篇7

一、开展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生产管理》是我校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平台课程之一,目前面向我校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工程、市场营销等专业每届约450名学生开设。我校早期主要是针对信息管理与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开设《生产管理》课程,随后扩展到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文科性较强的专业。由于学生的背景发生了较大的差异,因此如何适应各专业学生的要求,进行适当的教学改革成为必然。其次,我国《生产管理》课程的教材建设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近三十年的补充和完善,教材的数量剧增,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内容体系。但是,每个学校特别是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有必要结合专业特点,构建适合于学生需求的内容体系。最后,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多样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如何利用好新的教学手段,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效结合起来成为我们不断探索的新课题。

二、教学内容改革

1. 课程建设方面,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建立立体化的配套体系。

目前我院已有5个专业开设《生产管理》课程,这些专业各有特色,学生的入学背景有文有理,因此需基于专业特点并结合学生的背景进行差异化教学。其课程内容在教学的侧重点和课时方面已有差异性的体现。例如,对于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专业,可以通过对生产的基本概念、需求预测、生产与营销的关系、MRP/ERP等知识的讲解,使该专业的学生能够对企业的运作有总体的把握;物流工程的专业则侧重于厂址的选择和内部布置决策,生产计划和控制的原理、作业排序、MRP/ERP、准时生产等先进的生产方式;信息系统专业应围绕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生产的基本流程及每个模块的运作原理进行详细阐述。课时方面,信管专业为48学时,要求较高,其他的则为32学时。为了使《生产管理》课程的体系构建更加完备,还建立了配套的立体化教材。目前已针对专业,形成了课堂上使用的教材、课件,实践环节中需要的生产管理软件,生产管理软件综合实验指导书,期末测试的试题库。这套教材力求做到知识完备、结构系统,未来还需进一步充实课程体系,如开展网络教学等。

2. 突出以应用性人才为导向的内容体系。

从2007年开始,我校明确定位为应用型大学,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所学的技术和理论运用到实际的生产社会实践中的一种人才类型。结合学校的定位目标,我院于2007年和2009年,先后两次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修订,突出体现应用型专业的基本特色,教学计划方面,进一步压缩了理论课时,大部分专业都从原有的48课时压缩为32课时,实验课时则从课程中脱离出来,专门开设了生产管理综合实验,课时为1月(32学时)。教学大纲方面,根据课时的压缩,对内容方面进行了适当的删减,但在内容体系上依然充分考虑了内容的全面性和次重点的分配,并充分注意了前后衔接课程内容的协调性。在教学日历的编制上,将课堂教学和自学有机地联系起来,除了传统的巩固练习之外,又增加了一些课外设计。如针对市场营销、国贸和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增加了关于选址和设施布置方面的课程设计,针对信管专业,可根据库存理论、ERP理论进行适度的系统分析和设计。

3. 加强实验建设。

从2005年开始,学院增加了实验室的资金投入,不仅增加了硬件的数量,而且购买了生产管理操作软件,并将培养计划从过去的课程设计调整为课程实验。通过软件操作和企业的生产模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模拟企业的运作过程,掌握生产计划的制订方法,以及按生产计划组织生产过程的一般流程,了解物料清单和物料需求计划的基本内容,使学生真正地熟悉生产中各个流程之间的关联,掌握现代生产管理的分析工具和方法。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我院生产管理软件综合实验课程可同时容纳75个人开展实验操作,操作人数累计1000人次以上。实践证明,课程实验的开展对于理论课程的教学具有较好的互动作用,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掌握理论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改革

1. 提倡以幻灯片的形式为主,传统的黑板板书为辅。

采取播放幻灯片的方式,不仅可以把很多关键的图表展示出来,节约绘图、列表的时间,提高教学时间的利用率,还可利用照片、PPT上的模拟图示来展示企业内部的设施布置、生产线布置等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理解效率和效果。但是,仅仅采用幻灯片的形式会导致速度太快,内容偏多,不利于学生记笔记,学生的注意力也不易集中。因此,应结合每部分的课程内容,适当调整PPT和传统板书的比例。

2. 灌输式和讨论式相结合。

对于需求预测、生产计划的编制这类逻辑推理极强的内容,主要通过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进行,再通过适当地练习进行巩固。而像企业战略与运作策略、供应链管理、敏捷制造这类知识点,则可通过讨论方式来组织,鼓励自主学习。课程讲授部分所占比例较小,主要任务完全交给学生,从选题、收集资料到分析整理的整个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具体做法为:根据学生人数进行分组(一般3人为一组),提前三周通知学生收集资料,并整理成PPT形式。每组派组长上台讲解,其他组员可适当补充,全班的同学可就相关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教师则根据讨论内容进行适当的指导、点拨、分析和启发。经过实践,相对于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丰富了课程内容,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课堂讲授与教学录像相配合。

《生产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穿插一些教学录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记忆。比如在介绍流程式生产和加工装配式的生产概念时,学生可能会感到很难理解,但是利用教学录像就非常清晰。另外对于市场营销专业和国贸专业的学生,没有参加过金工实习,也没有在工厂实习和实践的经验,对机床、生产线等一无所知,通过播放教学录象,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生产的感性认识,从而有利于流程式生产、加工装配式生产、机床等相关概念的理解。

本文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两方面对《生产管理》这门课程的改革成果进行了适度的总结,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课程建设应用性、差异性的特色正在逐渐形成,课程在教学与讨论互动、实践教学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但是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探索,如如何将学校校外实习的环节与课程内容衔接起来,如何建立网络课程并应用网络答疑等。

摘要:《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已成为多个专业的必选课,对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结合应用型高校的特点,对《生产与运作管理》这门课程进行了适度的改革,并提出了未来的改进方向。

关键词:生产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军,贵文龙,吕春梅.《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8):124-127.

[2]陈志祥.本科层次生产管理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62-66.

生产运作管理选择题 篇8

[关键词]生产运营管理;实践教学;模式

《生产运作管理》是现如今高校管理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内容涉及学科众多,对学生的前期知识积累要求较高,目前传统的教学中重理论讲解,对实践环节投入相对较少,大多停留在课堂简单案例分析的阶段,这就让学生对学习该课程变得更加困难,学习效果不理想。企业实习与企业调研作为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探讨如何发挥学生为主体,借助企业调研构建《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新体系。

1.《生产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本次教学改革对象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2012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实践环节及最终考试形式上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尝试,具体做法如下:

1.1教学内容设计上的改革《生产运营管理》作为一门管理类的综合性课程,涉及交叉学科众多,单纯的理论讲解让学生难以接受,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综合理论学习与实例分析,新加入学生的课外企业调查活动,提高学生本身的课堂及课外参与度,积极发挥以学生的主体性,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既为《生产运营管理》增加了鲜活的实践资料,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1.2《生产运营管理》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生产运营管理》主要是研究企业生产系统的设计、运行、维护和管理,这对在校大学生来说是相对抽象的,仅通过课本知识是难以很深入理解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学习兴趣并获得丰富的收获,在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中,不断进行创新,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及学校三方获益。为此本次教学改革,在传统方法相结合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以下教学方法:

第一,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虽然在高校已经非常普及,但是大多数教师仅是把它作为陈列课本世纪知识的一个工具,极大了缩小了多媒体在现代教学中的作用。在《生产运营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课本中没有涉及到但又是与本课程极大相关的知识,图表及影片,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增加了学习的知识面。

第二,增加实际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课堂上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课本知识的一个有效方法,大学课堂的理论讲解少不了案例的支持,但课本上的案例都比较的陈旧,数据比较过时,使得对不断变化的现实问题的支撑力降低,所以在这次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的增加新案例,对实际问题进行剖析,会更加增加教学过程的科学性,也更会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三,引入形象图表分析。生产运作管理作为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理论综合性较强,学生接受困难。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增加简单新颖的形象图表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的接受知识并灵活的运用。

第四,有效利用学院网络平台应用。纸质版的传统作业提交形式已经开始让不少大学生感到没有新意并且越来越不认真对待。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取消学生的纸质版作业,改为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来有效连接学生——作业——老师,既让学生感觉到创新,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把被动作业变成了主动作业,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和作业兴趣。

第五,小组学习讨论。小组学习法已经普遍运用于各个高校的各种课堂中,既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增加了更多的机会。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进行小组案例讨论,并在有限的准备时间后向全班同学展示各组最终讨论的结果并加以解释,这不但让学生参与其中,而且培养了相互沟通,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了学习在课堂中的兴趣。

2.《生产运营管理》教学实践改革

《生产运作管理》是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主干课程,其传统教学中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务、重科学知识轻传授能力的问题,其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大多停留在实验室教学的阶段。企业实习基地作为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探讨如何依托高校企业实习基地,构建《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新模式。

《生产运作管理》实践教学新模式与传统的实验室教学具有很大的不同,它将充分依托企业实习基地,根据企业实习基地的条件和生产实际进行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主要包括课程认识实习、课程设计实习、企业考察实践等三个方面内容。

2.1课程认识实习

本课程认识实习是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要求,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基地参观企业生产车间、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物流、库存管理等,使学生对实习企业的生产运作过程和设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对本课程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实践教学方法。课程认识实习一般安排在课程理论教学的前期,时间大约为半天或一天,主要学生参观企业实习基地为主。

2.2课程设计实习

在课程理论教学结束后,让学生自行组织进入当地的一些比较熟悉的企业进行生产运作流程的考察,了解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并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和方法,对企业在生产与运作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从而完成本课程的设计。课程的设计实习的时间可以定为两周,让学生在调查过程中有充分的时间去了解企业和企业的文化,为本课程学习提供一定的实际案例支撑,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把理论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去。

2.3企业考察实践

本课程的企业考察实践是利用寒暑假社会實践机会,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由专业老师带队组织学生进入社会实际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与生产实践。企业的实践时间安排定为半个月。在去企业之前,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在企业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课本资料进行一定程度的讨论,明确在实际实践中要完成的目标与任务,让学生有目的的进入企业实践。企业生产实践可以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论

通过此次课程的教学环节及实践环节的改革,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热情,加深了对课程本身的理解和对实践项目的掌握;同时减化了课程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的主动积极。

参考文献

[1]陈荣秋.《生产运作管理》(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2]陈荣秋,马士华.生产与运作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科研项目

2014-2015,四川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科研项目。

上一篇:浅谈初体验磨练中英语教学下一篇:妈妈的爱像一鼓暖流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