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运作(精选7篇)
高效运作 篇1
一、建立和谐的人文环境
1. 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要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就必须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宽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建立一种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保护每一位学生的独创精神。
2. 建立和谐的生生交往环境。
学生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在与同伴、老师的相互交流中渐渐建构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思考后,需要把自己的经验拿出来与同伴分享,在分享过程中,重新确立对事物的新认识和新概念。因此,需要培养学生建立现代的交往观,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合作。
二、创设自主探究的环境
1. 投其所好——选择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喜好,倾听学生的心声,树立“以学定教,以学定法”的教学理念。例如,教师可以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学生感兴趣的“课本剧表演”“开心辞典”“趣味接龙”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2. 时间保障——留给学生自主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应切实做到“五不”:凡是学生能看懂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出结论的一—不教;凡是学生能做的——不做;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不说。这样,教师才不会压制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学生才能有时间去敢想、敢说、敢否、敢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 方法支持——教给学生读懂文章的具体方法。
教师需教给学生哪些读懂文章的方法呢?从识字、解词、释句,到给文章划分段落,归纳段意,中心思想;从理解文章题目,理解、思考提出问题到自己能围绕课题、围绕课文的某一个词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从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到体会其内涵,品味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都需要教。教师可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a.示范引导,举一反三;b.借机渗透,适时点拨;c.总结积累,鼓励运用。
三、提供交流、展示的环境
创设交流、展示的环境,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交流、展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辩、辩论,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的教学格局。
四、丰富教学内容的认知环境
有位专家说得好,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这才是一堂有价值的好课。如果我们每一节课,都能为学生留下一至两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将课堂延伸至课外,这不仅能让学生多学到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习惯。在教学中,让学生敢于冲破教科书及教师讲授的狭小范围,鼓励他们在教材基础上大量阅读有关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延伸。如在讲《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课后留下一个问题——你还知道《史记》中哪些脍炙人口的故事,让学生广泛查阅资料。在实施中发现,学生对这种知识拓展方式非常乐于接受,这种对知识的“立体”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全新认识。
高效运作 篇2
一、组织强有力的项目班子,选派思想好、业务精、能力强、善合作、服务好的管理人员进入项目管理班子。
二、建立健全项目经理、工长、内业、材料、机械、劳资等岗位责任制,由工程领导小组定期对各专业进行考核。
三、强化激励与约束机制,制定业绩评比,奖罚办法,定时组织项目经理部管理人员会议,检查工作质量。
四、建立工程领导小组现场办公制,每半月召开一次现场办公会,重点帮助解决项目的资金、质量、进度等难题,以确保资金为前提,带动项目各项工作的高效运转
五、每天下午召开由项目经理主持的班后碰头会,对次日的工作进行协调安排。
六、质安、动力等部门及监理公司驻现场代表、项目部主要管理人员及分包单位主管参加,例会重点解决质量、进度、施工技术等难点。明确各项问题的解决办法及时间,并形成会议纪要。
骄人的业绩来自于团队的高效运作 篇3
两年前,权威IT调查咨询公司Gartner预测:未来3年内全球PC市场将进入低迷期,到2007年全球10大PC厂商中将至少有3家退出,其中IBM和惠普的可能性最大。颇为巧合的是,在该预测出台1个月后,联想即宣布并购IBM全球PC业务;紧接着,2005年2月9日,惠普明星CEO卡莉•费奥瑞纳(Carly Fiorina)离职。面对行业利润日趋降低的PC市场,惠普会将PC业务打包出售么?经历业界与内部一系列的动荡之后,彷徨在外界质疑声中的惠普,选择了马克•赫德大刀阔斧的改革。
历经1年的整顿,据IDC统计数据显示,HP笔记本2005年第3季度在中国市场以9.8%的市场份额名列第3,比上年同期增长3.8%,而出货量按年增长则高达155.9%。HP笔记本在亚太区(除日本外)的市场份额是16.2%, 排名保持第2,比第2季度增长了0.5个百分点。“如果从产品线来看,中国惠普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在2005财年第3季度,惠普家用PC增长了10倍,商用PC增长了4倍,笔记本增长了2.8倍。”中国惠普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中国惠普信息产品及商用渠道集团总经理陈汉钱还特意指出,在2005年第3季度,惠普笔记本同比增长了160%,是本次的业绩明星。惠普正用不俗的业绩回应着来自业界长期以来的质疑。
与能源等垄断性行业相比,中国IT市场竞争不是“充分”两个字足以形容的。在国内外巨头反复争夺的凶险环境中,命运多舛的中国惠普是如何取得这样骄人成绩的?他们有什么秘密武器?带着诸多疑问,4月5日,在惠普大厦,《IT时代周刊》专访了陈汉钱先生。
出生于马来西亚的陈汉钱,有着东南亚人特有的智慧和乐观精神,谈话条理非常清晰,是那种柔中带刚的性格,看起来很平和,但掂一掂很有分量。爱好摄影的他,已经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深谙各地风土人情,这使得中国惠普PSG部门的本土化战略总是能有的放矢,行之有效。对中国国情的深入了解也使得陈汉钱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5年计划保证增长
《IT时代周刊》: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中国市场,是什么策略保证了中国惠普十几个月的持续增长?
陈汉钱:这得益于中国惠普的5年计划。2002年,我们遇到了两个挑战:一是惠普刚跟康柏合并,人员、产品、品牌、企业文化差异等方面的问题很棘手;二是非典疫情的爆发。2002年到2003年上半年,我们的业务做得不好,压力非常大。为了加快对PC市场的进军步伐,惠普在2003年制定了5年计划作为长期战略,既包括不断优化供应链,在品牌形象方面不断加大投资力度,也包含了直销和渠道方面的一些做法。第一年我们的增幅就达到了81%,第二年达到37%;在2005年,公司有一些策略的调整,2006财年第一季度整体的增长是43%。在信息产品集团收入贡献最大的是商用台式机,然后是商用笔记本和消费类笔记本,还有消费类台式机。总结2005年,惠普在整个业务的增长、市场的定位、内部供货量、市场覆盖和城市覆盖的发展以及内部管理跟员工培养等方面,做得非常成功。
《IT时代周刊》:我们知道计划的制定很容易,但能够切实执行下去却非常困难,中国惠普怎么保证这个计划的有效实施?在这其中,PSG的管理团队做了哪些工作?
陈汉钱:回头看我们以前也有很多计划,由于资金不足、人员变动或部门改革,没有人真正去执行,一年半载就放弃了。怎么保证5年计划的有效执行呢?我们把5年时间作了一个大调整,把这个大计划分段,分别消化。首先将5年分成5个阶段;然后,把一年切成两块,切块以后,每个部门都很清楚自己做什么,这样就把一个很复杂长期的5年计划,切给了每个部门和每一个同事,大家有了努力的方向,过完一个门槛再过一个门槛。我们想做的一件事情,要做到每个人都去执行,让大家都看得见自己的目标。
我们重点关注确保员工将策略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和重视员工的持续培训发展,管理团队从不轻易妥协,而且领导团队总是以积极态度冷静应对危机。在5年计划的管理实践中,不断督促我们的同事改变思维方式,从整体去看一个地区市场。中国南北差异明显,不断培养大家向着小型国家经理的视角看待当地市场,并采取行动。我们总是鞭策自己做到最好,从细节入手然后处理大问题。管理团队总是身体力行,并始终相信,只有这样才能令团队跟进并执行。
国际品牌本土化销售
《IT时代周刊》:惠普国际品牌本土销售这个思想,令国内PC厂商很害怕,惠普品牌的公信力、质量和品质绝对是没得说,如何更适合中国人使用这才是重中之重,惠普的做法是什么?
陈汉钱:确实如此,惠普是一个国际性公司,产品研发在美国和欧洲,距离我们本土市场有一定距离,他对本土市场没有很清楚的感受。拿笔记本来说,在美国跟其他的国家,大家就喜欢比较重比较大的,很多功能,在我们这里往往太重不要,配件太老土市场也不接受。所以我们在上海建立了研发中心,根据中国市场的需求来设计产品。
这个中心自主研发推出的商用台式机D260和笔记本电脑nx6130在中国取得了成功。从2005年4月份开始,中国惠普已经将中国研发中心生产的产品卖到了印度。
《IT时代周刊》:惠普强调本土化销售,能否具体谈一下本土化策略是什么?
陈汉钱:我们的策略是一方面要走直销,用户有需求直接跟厂家联系,另外我们要达到很宽的市场覆盖,就是跟渠道合作,这是第二个策略。第三个策略是积极进入三四级市场。
2005年,通过实施5年计划,增加在三四级城市的投入,继续增加城市覆盖,如HP笔记本的覆盖,2005年在210个城市都有店面,还有当地的区域经销商配合,消费类电脑覆盖了180多个城市,商用电脑也覆盖了180多个城市,有一些是单独产品线的覆盖,有一些是多个产品线覆盖,所以整个商用产品可以覆盖的城市达到260个左右。通过发展很多渠道并加强与当地的其他合作伙伴合作。总体而言,消费类产品比商用的产品增长要快。
有效管理推动增长
《IT时代周刊》:团队的高效工作,通力合作这些都是保证PSG部门持续增长的重要方面,我的问题是,如果月底他们不能按规定完成任务,您会发脾气吗?
陈汉钱:有时候发脾气是要控制的,理想的状况是控制自己。对下面我很少发脾气,我相信每个人可以培养对自己的信心,他自己主动去完成工作,比后面给压力那种方法更有效。我做事情很在意公道不公道,无论业务难或者容易,我不怕挑战,最怕不公平,所以经常和上司发脾气。再有就是没完成任务不会等到月底才发现,第一周销售不好,第三四周去补就不好补;第二周还没加快进度,就很难完成第三四周的生意。
《IT时代周刊》:您不和员工发脾气,那又用什么样的办法激励他们工作呢?
陈汉钱:每个人要知道他的目标是什么,他有这种主动性就好,只要方向正确,我就给他一个空间,让他发挥自己的能力。第二我要让每个人感到整个管理团对人很平衡很平等,好的要夸,不好要处理。其实我们发现一百个人做得好,不算厉害,两个人做得不好不处理,另外的人就不会努力工作,所以处理做错事的人一定要快,要让整个团队知道。从另外一个角度,我觉得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骄傲的感觉,那样做事就会更加努力。
《IT时代周刊》:刚才谈到您的布局,您在东南亚负责销售的时候也是一员虎将,到了中国,当时您接手时,形势并不好。现在的成绩非常令人骄傲。在管理过程中推动布局,您能否谈一下其中的体会?
信息化课程高效率运作探讨 篇4
关键词:信息化,课程设计,高效率策略,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 是从最初的依赖电视广播技术传播的远程教育, 发展到依赖计算机网络的远程教育;是从规模化精品课程教育发展到课程资源库建设;是从普通网络课程建设发展到了炙手可热的多平台的公开课、可汗学院、微课、幕课和翻转课堂等等。课程建设的信息化途径, 借助于迅猛变革的信息化硬件软件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信息化教学是指教学者和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它是师生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的教学活动, 也是基于信息技术在师生间开展的教学活动。[1]课程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设计与运行符合新时代的教育的市场需求, 但借助于信息化技术辅助的课程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建立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是一个复杂而艰辛的历程。信息化课程从设计到实施到评价过程中, 难免遇到各种问题, 特别是效率低下的问题。[2]通过查阅大量文献, 结合团队成员在《生化与微生物》等课程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经历, 总结并分析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课程信息化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分析
第一, 部分信息化课程实施操作流程繁琐效率较低。在课程信息化设计理念生成时, 涉及到的多是宏观层面, 虽然宏观层面符合各种教学原理规则, 但是在进入微观实际操作时, 原先的信息化课程设计理念存在着少量弊端。例如部分信息化课程实施操作流程繁琐, 课程文件众多, 操作费时费力, 运作成本高, 时间长。部分信息化课程在实施时, 参与了众多人员的, 消耗了较多资金的, 短期可操作性缺乏, 需要人力、物力和时间的积累。
第二, 部分课程信息化实施过程中效率偏差比较大, 师生都很辛苦。当有多门课程同时实施信息化教学改革时, 学生压力比较大, 部分同学疲于应付。学生的大量时间都消耗在了材料的制作与幻灯片汇报上, 而抽不出精力来理解知识点与操作要点。
第三, 部分网络资源库、精品课程平台资源和公开课资源的利用率还不够充分。由于信息技术发展时间很短, 部分课程缺乏信息化教学资源, 部分信息化课程资源库标准还不够完备, 在如何高效率利用资源库方面也没有形成一个好的方法和模式, 造成了资源库的利用率不高。[3]
第四, 考评方法不够科学, 过于繁琐。部分信息化课程实施对形成性评价的理解有误区。由于过于注重过程评价的形式, 而忽视了过程评价的初始作用, 重视评价的表格的制作, 书面文件的积累等, 导致了课程评价虽借助了网络平台, 但过于流于形式, 效率较低。
面对课程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设计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结合文献知识、团队调研小结以及实际操作经历, 现将相关初步解决方案做浅层小结。
2课程信息化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初探
1) 深入发掘和利用现有国内外多语言版本对应课程网络资源
第一, 可以充分利用在线的外文多媒体资源。如TED专业视频资源 (http://www.ted.com) , Yahoo在线云视频资源等等 (http://www.yahoo.com) 。TED (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 于1984年, 由美国人理查德·S·乌尔曼创办, 他是非盈利组织种子基金会下设的大会, 总部设在美国, 其最初的宗旨是“用思想的力量来改变世界”。2012年, 3月TED在You Tube上开设了专门的教育栏目“TED-ED”, 全世界的教育者都可以在“http://education.ted.com/”这个站点上传自己的视频, TED希望能“邀请全球的教师提交他们最棒的课程”。[4]
第二, 组织学生协同收集利用现有的公开共享资源。例如网易公开课, 爱奇艺、幕课等网络资源。信息化职业教育教学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设备、计算机、平板、手机等硬件的发展, 得到了越来越迅猛的提高、发展和革新。因此国内在线教育教学课程视频也日趋丰富。因此, 我们引导学生根据预习指导文件, 课前预习掌握课堂所需要的浅显的知识点与操作要点, 学生先天具备这方面的能力。苏伽特.米特拉通过在印度进行知名的教育实验, 墙中洞, 发现一定条件下, 孩子们可自组织的方式学会使用从未接触过的电脑接触不同语言的外部世界。2013年, 他还提出“六至十三岁的孩子可以自己组织起来学会这一切新事物:在线聊天、收发邮件, 听音乐, 看视频”。[5]
第三, 发动学生寻找修改制作和共享网络视频动画资源, 从而扩充课外资源。通过采取一些可行的, 如加分或者公开署名等方式, 激励措施, 发动学生寻找和共享网络视频动画资源, 从而扩充课外资源。单独靠教师扩充课外资源效率太低, 而且不能适应不断更新的年轻学生群体。
在课程复习讨论时, 发动学生进行简单操作单元的微课制作与演示。在课程阶段性复习讨论时, 学生微视频可以是图片动态加配音, 可以是网络视频资源剪接后配音的加工等等。学生分组协作, 参与到资源的制作过程中来。 (1) 通过学生的参与,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加他们的成就感。想较于以往, 让学生做PPT汇报, 学生应付了事, 参与度不够。 (2) 在学生分组为微视频动画的制作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 提升时间分配观念。 (3) 通过学生参与简单操作单元的微课制作, 加大学生的理解能力。
2) 利用微信、微博Email、QQ等做好课后实时互动, 注重同伴协作, 同伴协同教学法。利用移动平台在课堂课后, 让掌握了某些知识点的同学帮助未掌握的同学。鼓励同学在网站进行在线提问与答疑, 根据参与回帖频次加分。在QQ空间的群论坛里, 学生可以就自己不懂的问题进行发帖, 教师和其他群成员对该帖子均可以进行回复。帖子和相关回复可以长期保留在网页中, 学生可以随时进行回顾, 不断进行反思加深体会, 从而修正理解的偏差。
3) 信息化课程教学资源, 可以通过多平台共享。学生手机、平板、电脑等普及, 可以利用手机等作为网络客户端工具, 通过微信、QQ群, 校园网路教学平台等进行资源共享与互动。
4) 修正课程评价操作流程
第一, 简化传统形成性评价过程。形成性评价方式合理, 革新了以往课程评价方式单一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 过于按照文献方法进行形成性评价, 强调流程的各种表格设计。这样可能会导致评价太过注重形式, 同时加大了课程教学中的消耗, “教与学”的核心过程反而被忽视。实际课程教学中, 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简化评价流程, 注重以学生的参与度及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核心考核指标。[6]
第二, 借助于网络平台进行评价, 明显提高评价效率。通过在线教学平台辅助评价, 减少教师评价工作量, 及时展示评价阶段性结果, 学生能根据结果做及时调整, 如改进个人参与度, 改进学习方法等。
第三, 对于非网络评价阶段, 积极推动学生参与到评价当中。学生参与评价过程, 可以提高评价效率, 同时学生能够及时掌握评价尺度,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并且能发挥参评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总之, 信息化技术辅助课程教学是数字化技术发展的必然, 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理论与特定课程间的水土不服的现象, 这些都需要我们从实践中积累经验来克服。信息化技术应该是课程发展的动力源, 而不应该是新的压力源, 如何高效率运作信息化技术辅助的高职课程, 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与积累。
参考文献
[1]胡晓光.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现代情报, 2005, 07:213-215.
[2]朱莎莎.信息化教学案例的研制方法研究及应用[D].宁波大学, 2008.
[3]易彪.课程网络平台资源学生共享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3, 36:8267-8269+8276.
[4]洪岩, 梁林梅.从精英到公众的开放资源:TED的发展及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 2013, 04:12-15.
[5]汪基德, 颜荆京, 汪滢.“墙中洞”试验的理论透视及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 2015, 01:5-8+28.
高效运作 篇5
这种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并不只是属于英特尔、谷歌或微软。不过,对于“创造+制造”的英特尔来说,不加管理的自由无异于走向混乱。硅谷历史证明,一个企业的基业长青依赖于其如何对创新活动进行管理。
英特尔创建之初,对创新的管理就是格鲁夫等创始人考虑的重点。作为一个资源有限的公司,不可能对创新采取放任态度,否则收获的不是创新和产品,而是灭亡。因此,英特尔从诞生开始,就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做到创新活动有效率,产品质量有保障。
英特尔是一架庞大的机器,但并不是说英特尔内部就像机器一样机械和官僚主义。令英特尔这部机器与众不同的是,它的每个组成部分都具有自我意识,能够自我进化,并且可以选择自由组合创新,如同霍格沃茨魔法学院里的城堡,又像变形金刚。只有这样的组织,才能具备足够的灵活度,适应快速变化的IT产业。
这部机器运行的最高理念是创新。让一部庞大机器具备自我创新和进化的特性,难乎其难。但英特尔必须接受这个巨大挑战,让企业组织兼具出色的效率和创造力。英特尔的管理理念非常强调以制度推进创新,以管理支持创新,充分释放员工的创造力。英特尔的创新管理制度是业界领先的,也是管理学界的一个范例,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建设性挑战”和“参与决策”。
“建设性挑战”是英特尔管理文化中非常独特的部分。英特尔希望员工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具创造性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因此员工们需要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把自己的意见提出来,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表达意见。真理越辩越明,办公室里只有真理争议而没有企业政治,这就是“建设性挑战”的内涵。这样的管理准则要求大家把所有问题都公开在会议桌上争辩,通过充分讨论来理清问题真相。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员工们就学会了以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成为英特尔会议一景。
“大家的创造力是如此过剩,以至于我面临的最大管理挑战就是要掌握适当的时机结束争论,马上去付诸行动。”格鲁夫说。
在格鲁夫眼中,在十倍速时代的高科技产业里,加快决策、跑赢时间是首要任务。所以,在英特尔,决策并不是高层的独有权,格鲁夫发起了决策权下放,几乎所有员工都参与决策。格鲁夫还认为,中层主管是公司最宝贵也最容易被忽略的阶层,他们有必要参与决策。在这样的决策系统中,每个人都能够展示自己的创见,对组织施加不同的影响力,在个人层面上为组织决策作出贡献。
作为一个制造企业,为了实现组织不断创新的目标,保证产品质量,英特尔在组织管理文化中融合了高效率的要求。格鲁夫曾经在《给经理人的第一课》中对如何让英特尔这部精密机器精确运转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英特尔必须在预定时间内,以可接受的品质,以可能最低的成本,按顾客需求制造及提供产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英特尔的管理者必须有效率地工作,应该思考及量化每一天工作的优先顺序和实现方式,按照“管理杠杆率”,用最小的管理活动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
英特尔有很多规则,但它们都只是为了推动创新而存在。因此,英特尔必须在严格执行管理规章和纪律之外为创造力保留极大空间,这就要求所有规则必须尽量简单易行。简单出效率,唯有简单化,才能让决策和命令迅速而且明确。所以,英特尔的管理是一种“极简主义”管理,采用清楚简单的指令,推动全球组织的运作。
创造力和高效率,互相支持最终达到平衡,才能让英特尔这部庞大的机器多年来一直运作良好,并能够及时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通过对两个极端的平衡实现了对创新的管理,让创新成为组织的常态,成为高效率的活动。
我在英特尔=十多年的工作经验让我认定了一件事:在英特尔,不管职位高低,只要你发掘了自己的创造潜力,你就无所不能。因为英特尔管理模式致力于激励员工去创新,给员工一个自我学习和自我实现的创新平台,并且充分肯定员工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
高效运作 篇6
ZARA作为西班牙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三的服装零售商, ZARA被时装业的同行们视为一个“怪物”, 老牌奢侈品集团LVMH的时尚总监帕特称它为“全球最具创意也最具破坏力的零售店家”。
ZARA在上海南京西路的专卖店开张时, 一天的销售额高达80万元, 这相当于中国80个服装品牌专卖店日销售额的总和。
是广告的力量?ZARA很少进行大规模的广告传播;是价格促销?ZARA很少打折;是服务制胜?也不尽然, 进入ZARA店, 看不到服务员刻意地笑脸相迎;是店铺的位置?这的确很重要, 但这也并不是根本, 不然, 怎么在同样繁华的商业地段, 年年都有许多商店消失;是抓住了服装业的本质即“前导时间”?这也不过是其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 但也较为偏颇和教条。因为像Armani、Gucci、Chanel等国际大牌虽然依旧固守设计师路线, 其前导时间很长但他们却当之无愧为时尚的引领者。如果整个服装业都去跟随流行, 而缺乏创造, 那么, “跟随谁?”不就成了新问题了吗?
ZARA并不是追求某一营运板块的极限, 而是整个营运系统的动态平衡。那么, ZARA是如何做到像麦当劳一样便宜、快速、时尚的大众品牌呢?
1975年, 学徒出身的阿曼西奥·奥尔特加在西班牙西北部的偏远市镇开设了一个叫ZARA的小服装店。而今, 昔日名不见经传的ZARA已经成长为全球时尚服饰的领先品牌, 身影遍布全球60余个国家和地区, 门店数已达1000余家。
ZARA可以说是时尚服饰业界的一个另类, 在传统的顶级服饰品牌和大众服饰中间独辟蹊径开创了快速时尚模式。随着快速时尚成为时尚服饰行业的一大主流业态, ZARA备受推崇, 有人称之为“时装行业中的戴尔电脑”, 也有人评价其为“时装行业的斯沃琪手表”。2005年, ZARA在全球100个最有价值品牌中位列第77名, 哈佛商学院把ZARA评定为欧洲最具研究价值的品牌, 沃顿商学院将ZARA视为研究未来制造业的典范。ZARA作为一家引领未来趋势的公司, 俨然成为时尚服饰业界的标杆。
2005年度, ZARA全球营业收入达到44亿欧元, 税前利润为7.12亿欧元。摩根士丹利公司在一份研究报告中预测, 到2014年为止, ZARA每股收益年均增长率是10.9%, 而Burberry等五大奢侈品集团的年均增长率则只有7.7%。
2006年2月和2007年2月, ZARA相继在上海和北京开设专卖店。据报道, ZARA专卖店的日最高销售额达80万元, 其销售业绩令中国国内同行难以望其项背。而随着ZARA的良好财务表现, 以及强劲发展势头, ZARA品牌创始人阿曼西奥·奥尔特加的财富也随着股票市值的上扬而节节攀升, 他在2007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中位列第八, 资产总额已达240亿美元。
快速供应链:
造就快速时尚盛宴
全世界范围内ZARA都有着它的市场,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ZARA能够在激烈的服装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呢?应该说, 是ZARA的高效快速供应链成就了其领先的地位。
ZARA以快速反应著称于流行服饰界。ZARA的设计思路来源于它的设计师对最新时装秀的模仿, 从设计到生产再到配送, 仅仅只需要15天服装就可以出现在全世界专卖店内。而在服装业, 设计师通常在服装面世前数月就需要把设计完成。
下面从供应链的视角来对ZARA的运作以及战略进行分析。
自染胚布分散供应商
ZARA在布匹采购上以购买原坯布 (一种未染色的织布) 为主, 根据需要进行染色后再生产。这样不仅可以迅速应对市场上花色变换的潮流, 还可以有效降低原材料库存成本并防止缺货的风险。为防止对某家供应商的依赖, 同时也鼓励供应商有更快的反应速度, ZARA剩余的原材料供应来自于其公司附近的260家供应商, 每家供应商的份额最多不超过4%。
与大部分服装商将生产外包不同, ZARA拥有自己的纺织印染厂以及服装加工厂, 并做到每批数量少、款式多。为简化生产过程, ZARA的服装一般有3个大小号码以及3种颜色, 并以计算机为导向对布料按照设计模板进行剪裁, 并将剪裁好的布料转包给当地服装厂以很快的速度缝制成衣, 再运回ZARA配送中心。
虽然生产成本比外包生产提高了15%至20%, 但高效率的作业管理使生产速度得到提升, 并减少了存货带来的滞压成本, 因此除了有效消除掉这部分可见的成本外, 生产企业基本还可以维持10%的稳定利润。
配送直达全球店IT掌控供应链
在ZARA的配送中心, 大约75%的服装被卡车直接运送到欧洲各地专卖店, 余下的25%将由航空加卡车的运输方式运往其余距离更远的中国、美国等国家的专卖店。这保证了ZARA高效快速的物流。
ZARA建立了先进的IT系统, 专卖店经理通过PDA每天都必须定时把销售数据发回西班牙总部, 经理每周还要根据当前库存和近两周内的销售预期向总部发两次补货申请。另外, 为了保证订单能够集中批量生产, 减少生产转换时间和降低成本, 各个专卖店必须在规定时间前下达订单, 如果错过了则只有等到下一次申请。总部拿到各专卖店的销售、库存和订单等信息后, 综合分析各种产品是畅销还是滞销, 如果滞销则取消原定生产计划。
快速时尚更新快吸引顾客反复来
由于ZARA快速、持续的更新服装款式, 顾客时常重复光顾ZARA。就全球而言, 平均一个ZARA的顾客平均一年光顾ZARA17次, 而仅光顾其竞争者3次。ZARA的净利润达到了10%, 并且保持了每年两位数的增长率, 而服装业平均利润率只有2%。所以说, ZARA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高效的供应链运作体系。
精敏供应链:
匹配供需快速反应
现代的商业竞争已经从公司间的竞争转变到供应链间的竞争, 而有竞争力的供应链战略, 应该是和企业产品特性以及市场特征相匹配的战略。
因此, ZARA建立的供应链战略应该是能够很好地匹配供需并对市场进行快速响应的战略。
作为流行服装生产企业, 采用精敏供应链作为供应链战略是ZARA成功之道。精敏供应链是集合了敏捷制造和精益生产的供应链战略。敏捷制造起源于柔性生产系统, 指的是企业的综合能力。它包括了组织结构、信息系统、物流进程以及企业文化, 其核心就是能够对消费者的需求出快速的响应。而精益生产就是要消除生产中的浪费, 做到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ZARA企业在其所在的供应链中处于核心领导地位, 它把供应链中生产商、制造商、零售商 (即ZARA自身的专卖店) 和用户整合在一起,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使用户的需求变化能够通过零售商快速地被ZARA准确了解。之后, ZARA迅速地进行数据信息处理分析, 一方面利用分析结果作为向生产商进行原料预订的依据;另一方面, 利用分析结果对企业自身的产品设计以及生产计划进行修正和安排。这不仅使ZARA增加了原料预测的准确性, 更使ZARA及时了解顾客需求, 设计、生产出更受顾客喜爱的服装, 降低了顾客需求预测的不确定性。尽管下游需求变化快, 但在上游却可以有一个稳定的生产进程。在ZARA的掌控下, 整条供应链有条不絮地高效运作。需要注意的是, 快捷的信息传输贯穿了整条供应链, 这使得ZARA能够较好地匹配供需并具备快速响应能力。
怎样建立快捷高效供应链
企业如果要快速响应、对市场敏捷反应, 就应当做到:
第一, 建立快速响应的IT系统, 使信息流快速、高效地在整条供应链中流动并共享, 便于供应链中各个部分可以快速地作出决策以应对顾客多变的需求。使用I T系统最重要的效果是可以减少先导时间。常用的I T系统有E DI、CAD、CAM、EPOS等。
第二, 建立柔性生产系统, 倡导柔性制造。所谓“柔性”, 是指企业按照需求的变化, 从生产一种产品变换到生产另一种产品的能力。主要指利用计算机辅助使得同一条生产线可以生产不同的产品。建立柔性生产系统的目的仍然是通过混同能力来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第三, 采用延迟差异化策略。由于需求的不确定性, 制造商只能依据预测来生产部分产品。延迟策略就是将产品中有需求差异部分的生产尽量推迟, 以获得更多有关差异部分的信息。
第四, 建立上下游商家之间的伙伴关系。只有建立忠诚的伙伴关系, 才有可能使整条供应链利益最大化, 才能对顾客需求快速、准确响应, 并共同分享效率提高的收益。
高效运作 篇7
1 建设模式
按照“立足产业、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上下联动”的建设要求, 由行业协会牵头, 经地方民政部门批准, 注册成立了德阳市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 性质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 主管单位为德阳市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中心设主任1名, 内设技术咨询与成果转化服务部、技术交易与信息服务部, 各设立部长1名, 同时, 向部分有需求的县 (市、区) 授权设立分中心。中心面向全市农业主导产业和全产业链技术需求, 通过整合科研机构、科技部门、中介机构的科技资源, 以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为特色产业技术服务站, 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孵化载体, 通过强化产学研深度结合,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要素集聚, 加快成果转化应用, 提升产业技术综合能力, 实现中心技术转移、综合服务、要素集聚、协同创新和创业转化的功能, 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撑作用。
2 运行成效及经验
德阳市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是面向全产业链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机构, 建立至今1a多以来, 在自身建设和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对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提供了经验。
2.1 搭建科研桥梁, 推动产学研推的有机结合
中心作为科技部门主管的独立法人机构, 充分发挥其在政策、信息和人才渠道上的优势, 依托管理部门的项目支持、政府补贴等政策, 积极推进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为全市产业服务, 重点针对企业、农民需求, 建立特色产业技术服务站, 整合农业专家大院资源, 搭建企业与科研院所、专家与农民的桥梁, 促进科研院所和专家把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难题与自己的科研课题、成果结合起来, 促进科技进步, 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中心在全市范围累计联系指导企业100多户, 联系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专家大院40多个, 联系和指导服务机构92个, 发布成果供需信息214条, 挖掘市场需求成果156条, 组织成果对接活动49次, 促成成果转化项目49项, 累计实施科技项目161项, 获得各级资金支持3522万元。通过中心的服务保证产业链中技术创新的高成功率、成果的高转化率和产业化的高增长率, 使所服务产业迅速发展。
2.2 抓好教育培训工作, 大力培养农村科技人才和新型农民
农村科技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农民通过科技的手段改善生产方式、改进生产技能, 进而提高农业产生的效率。中心充分发挥各产业技术服务站的培训教育功能, 把农业实用技术、农村卫生、综合素质教育、生态环境等问题纳入服务范畴, 将专题讲座、现场观摩、一对一服务和考察参观等多种培训手段相结合, 对广大农技人员、农业大户和普通农民开展技术培训, 让农民对新技术看得见, 摸得着, 学得会, 用得上, 培养一大批懂技术、有文化的新型农民, 让科技助农增收, 促农发展。中心先后组织蔬菜专家大院、水果专家大院、油菜专家大院和核桃专家大院的科技特派员深入绵竹九龙镇、广汉市松林镇、旌阳区和新镇等地开展科技服务及培训活动, 累计举办培训班30余期, 通过专题讲座、现场观摩和考察参观等形式, 培训农民1.58万人次, 有效提高了农民科学种养的意识和能力。
2.3 强化自身建设, 大力提升科技服务综合能力
德阳市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虽然是一个独立机构, 但是在实际运行当中不是一个单一组织, 而是中心、科研机构、企业、协会 (合作社) 的复合组织机构。在这一模式下, 中心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民办非企业机构, 主要负责发现、筛选、撮合、转化科技成果;科研机构作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 主要负责农业新技术推广、新产品研发;企业是成果转化的营利性组织, 主要负责产业经营;协会 (合作社) 则是以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民为主体的自我服务组织, 其发展主要是通过利益联结实现互助发展。为了不同层面机构的顺利运行, 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就成为了一个关键性问题。针对不同层面人才的需求, 由举办协会和科技部门抽调5人专门负责中心管理工作。而针对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企业和农民的科技服务工作, 则由“科技特派员”这一队伍抓落实。截止2013年, 德阳市从省农科院、川农大等科研院所和市涉农部门科技人员中聘请农村科技特派员248名, 建成农业专家大院15个, 组建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25个, 中心成立以后, 充分利用德阳市科技特派员队伍的庞大优势, 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培训工作。德阳市蔬菜产业技术服务站通过“专家大院 (服务站) +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运行模式, 会同德阳市蔬菜联合会、东升农场等有关单位, 培育引进各季节蔬菜新品种上百个, 推广面积3333hm2, 逐步形成了蔬菜产业的“技术———产品———产业”开发, 成为我国西北地区蔬菜主要供应地。通过不同层面人才的合理配置, 壮大稳定人才队伍, 为中心的管理和业务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为面向全产业链的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提供了强力支撑。
2.4 搭建金融桥梁, 促进农业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针对农业企业规模小、融资渠道单一等实际问题, 加强银企对接, 筛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涉及食品安全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加强银行沟通和联系,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把农业科技多元化投入机制作为工作的重要课题, 积极推进农村科技与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行业的对接, 拓宽农业科技的融资渠道, 2013年, 会同农发行德阳分行联合推荐了6个具有自主科研成果的农业科技贷款项目, 其中有3个项目受到农业发展银行的关注, 推进了农业科技同金融资本的结合, 为农业企业突破融资难的瓶颈提供了参考。
3 问题与建议
3.1 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 增强可持续发展动力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 真正能够高效运转的一定是一种以利益为驱动、市场化运作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机制。德阳市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虽然是民办的社团组织, 但是行政部门在其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并没有完全实现市场运作。中心建立的发起部门是科技部门的下属机构, 运行受到科技部门的管理和制约, 中心的发展必须依赖科技部门的协调, 在很多工作上无法开展创新性探索;中心的建立实现了社会化, 既不属于公立的事业单位, 也不属于市场运作的企业主体, 但是经费来源并没有实现社会化, 主要运作经费来源于承担各级科技项目, 而项目经费只能用于项目实施, 不能作为工作经费, 致使中心运作经费缺乏, 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针对这一问题, 建议设立农村科技服务专项建设资金, 制定相应的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 通过专项资金的安排, 严格规范化管理, 为农村产业技术服务机构“充血”, 扶持培育其发展, 同时, 通过政府政策引导、购买公益性服务、补贴服务环境等措施, 促进中心的自身“造血”能力, 在运行中逐渐建立起市场化的运行机制, 建设形成体系完善、功能完备、充满活力、机制灵活、与农村科技创新体系相对应、与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相适应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 服务于农业产业链全产业链。
3.2 面向全产业链, 构建综合服务能力
农业科技工作可以分为创新、转化和推广3个主要部分, 科技服务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因此, 科技服务平台是创新工作得以开展、创新成果得以转化、转化经验得以推广的核心, 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必须具备服务着3个环节的综合功能[3]。德阳市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虽然将自身定位为综合服务机构, 但是在目前运行中, 主要还是开展解决产业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技术咨询、争取项目支持和组织技术培训等传统科技服务工作, 而针对政府部门开展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决策调研, 针对企业开展的技术需求普查、构建商业模式、打造知名品牌等全方位技术服务探索较少, 中心面向产业、面向企业、面向全产业链的综合性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定位并未完全实现。因此, 必须进一步加强中心建设, 不能单独面向单一产业或产业链的单一环节, 服务方式也不能限于传统的科技服务项目, 必须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链条各个环节, 通过合理分工、协作, 实行全程化、专业化、全覆盖、全方位的农村科技综合服务能力。
3.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激励机制
德阳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是一种面向全产业链、服务全技术链的综合性服务机构, 既非官办机构, 亦非民营企业, 而是在政府科技部门的推动下, 围绕政府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发展目标, 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技术需求, 广泛联合各类农村科技组织和机构组成的农村科技服务联盟, 与传统事业单位和企业有完全不同的功能定位。目前负责中心管理工作的5名工作人员全部为兼职, 都是从属于其他事业单位的兼职人员, 服务工作中的科技特派员、中介机构人员和农村科技推广人员也多是兼职人员, 根据各自职能设定, 要在承担自身工作需要的同时完全满足中心的工作需求难度很大, 导致其服务水平极其有限, 甚至缺失。另一方面, 由于中心尚处于发展阶段, 更多地注重业务工作, 未完善人事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 使农业科技服务队伍积极性较低。要突破这一“先天不足”, 一方面, 应尽快完善中心内部人事管理制度, 将工作落实到人, 并制定绩效考核制度。另一方面, 完善激励机制, 鼓励科技人才带职带薪、带项目或以资金、技术、管理等形式入股从事种养殖、农产品加工业、销售业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开发项目, 或直接创办、领办农业科技服务机构, 参与利益分配。鼓励涉农单位和个人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入股、参股形式与农村科技服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调动服务队伍积极性, 稳定队伍。同时加强教育和业务培训, 端正服务态度, 提高服务质量。
摘要:以德阳市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为例, 分析了其建设模式、运行成效、管理经验和存在问题, 对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高效运行机制进行探索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高效运作,机制
参考文献
[1]四川省科技厅.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进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Z].川科农.2012.25号.
[2]吴浪, 王立志.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创新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 2011 (02) :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