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运作模式

2024-07-26

资金运作模式(共12篇)

资金运作模式 篇1

资金集中管理运作模式是指对各二级单位的财务工作实行“集中管理,分户核算”。如民政事业单位,设立财务结算中心,二级单位取消单位财务,只设报账员。将财务收支纳入财务统一核算范围,弱化二级单位财务人员的管理职能。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金集中管理运作模式特点

行政事业单位资金集中管理后,是建立在预算管理体制不变,资金的使用权、资产管理、运营自主权以及财务审批责任不变的基础上,需要集中管理会计人员,办理会计业务和保管会计档案,具备统一财务规章制度,统一开支项目及开支标准以及统一银行账户办理资金等特点,各二级单位报账员需要及时向财务核算中心报账。我市民政系统下设八个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资金集中管理之前,各单位均设置专门财务机构,专职出纳员、会计,机构稍大的,另设财务负责人,资金收入、支出在本单位结算。2014年,我市实行了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由主管局集中管理。民政系统取消了二级单位的专职财务机构和人员,在市民政局财务科设立财务结算中心,对各单位的资金实行了“集中管理,分户核算”,二级单位只设报账员。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金集中管理运作模式优劣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金集中管理运作模式主要优势

首先,实行资金集中管理运作模式后,有利于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将原来分散的资金集中管理在统一的银行账户中,便于资金的集中调配,防止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被中途克扣、截留的现象。其次,通过择优选拔的方式,提升了财务核算中心的会计水平,有利于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及信息质量的提高。组建集中管理的信息平台,是实现业务流程规范的前提和保障。然后,资金集中管理后,可以方便对资金的使用进行全过程监控,做到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管理相结合。报账员需要持有有效票据及内控表单才能进行财务核算,可以对资金流向和使用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把控。同时,资金集中管理运作后,有利于及时的上报财务报表,进行合理有效的资产管理,控制好成本费用,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减少行政成本,提高预算执行效率。更为关键的是,可以对各个单位间的进行公平分配,增强了分配的透明度,便于精简财会人员,节约不必要的开支。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金集中管理运作模式存在问题及原因

作为民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由二级单位的会计到资金集中管理体制下的报账员,资金集中管理运行模式在本系统运行的一年多时间来,我从平时的工作中体会到虽然资金集中管理运作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财务管理工作,但由于该项工作在试行阶段,实际工作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会计责任主任不明确。会计集中核算制从理论上改变了预算单位的会计监督权,改变了预算单位的会计责任主体地位。一些二级单位负责人逃避财务管理责任,缺少对相应交易合法合规性的监控,存在主体及责任的界定不清晰的问题;二是财务集中管理后,从各单位抽调的财务人员,对核算单位情况了解程度不够,行驶监督职能大打折扣;三是集中管理后,二级单位的财务工作主要由报账员一人承担,力量较为薄弱,容易造成监管不力,无专门的财务部门负责人的现象;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之前,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主要由会计、出纳具体组织实施,集中核算以后,单位的财务人员减少了,而且一些单位的报账员除了办理单位的日常支出报账、备用金管理等工作外,还负责单位其他工作。这样导致单位的财务预算、计划、监督等管理职能没有做到专人专职,造成了财管管理工作的“空档”和“缺位”;四是一些二级单位在配置人员上存在误区,报账员需要业务比较强的会计人员担任,但是一些单位在会计被抽调到核算中心后,就没有选用专业的财务人员担任报账员的工作,也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财务管理职能;五是分账管理上较为单一,主要监管对支出的控制,缺乏对收入的有效监管。集中核算部门一般不会对收入的财务进行集中处理,而是要求各个单位建立相应的台账,是否账实一致,如实登记,无法做到及时监管,核算部门偏重于核算职能,往往轻视其清查和资产管理职能;六是核算部门的财务人员岗位流动难度大,每个人的业务范围较大,不适合岗位流动,有造成一定程度混乱的可能性。

分析所形成的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资金集中管理的宣传和执行工作不到位,很多二级单位缺乏对资金集中管理运作模式的清晰认知,只掌握自身层面的操作流程,缺乏对全局系统性的认识,就会导致在实际工作中的执行不到位现象。二是财务管理核算部门缺乏基层经验,对二级单位的工作现状缺乏认知,未按照规定定期召开财务工作例会和推进会,影响集中管理运作模式的推广工作。三是对于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预算执行情况好,节约了费用成本的二级单位缺乏有效的表彰奖励手段,对于费用超支的二级单位,没有相应的处罚,个人的奖励更加无从落实,无法从真正意义激励广大财务工作者。

三、行政事业单位资金集中管理运作模式构建及配套措施

(一)明确构建资金集中管理运作模式的实现目标和操作步骤

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合理编制单位预算,统筹安排和节约使用各项资金,保证单位正常运转资金。财务核算部门应承担起保障和监管责任,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防止其流失。资金管理需要严格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实行财务公开。各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管理规定和内部审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配套的财务集中管理规定,让集中管理有章可循。同时,财务结算中心要明确各会计岗位的操作流程和岗位职责,推广和实行岗位标准化,保证集中核算内部管理制度的实行,履行好“三重一大“原则,对会计信息要做到安全保密管理。

(二)完善财务工作报告制度

财务报告能够详实的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在进行资金集中管理后,各单位更要做好财务报告工作,包括财务报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各二级单位财务负责人需要每季度以书面形式向上级财会部门报告单位的资金管理情况,财务结算中心的会计也应加强对所代管单位的会计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及时、准确地为二级单位提供财务报告,为二级单位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同时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管理职能。

(三)实施财务信息化管理

依托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实现财务信息化管理后,将有益于实现资金集中管理运作模式。上级单位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实施远程检测二级单位财务账户余额和发生额变化情况、报账及账务处理情况、纳税和扣缴税费情况以及基本的薪酬发放情况,这样就能够实现有效的控制,显著的增强了财务风险的控制能力,有效的提高内部控制水平,防止各类错误的产生。

(四)建立健全内控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不断的建立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找出内部控制关键节点,设计好控制活动,合理监督内部控制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各部门还应强化部门预算的控制约束力,规范预算编制的流程,加强审批、执行和调整力度,做到事前规划,事中计划和事后考核,加强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步伐,完善内部和外部监控的配合,加强二级单位之间的“互查”活动和上级单位的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活动,及时掌握各单位的资产变动情况和资产管理现状。

(五)加强经济责任审计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本身不是一种财务集中控制办法,而是一种辅助办法,通过分级管理的二级单位和核算中心的审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其他控制方法的实施。内部审计人员既可以对二级单位的资金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审计,也可以有针对性的对某一类资金的使用问题进行审计。这就要求二级单位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原则,建立健全自身的财务风险管理办法,确保顺利通过经济责任审计。

四、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资金集中管理运作模式,从本质上讲,就是为了便于资金管理,更好的保障为行政事业发展的资金需求,相关业务人员需要不断的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确保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运作模式方案,让行政事业单位能够更好的履行职能,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马捷,张国平,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分类的实施及监管情况浅析[J].金融监管,2013

[2]张不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财务司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理财须知[J].中国财政经济,2012

[3]梁红霞.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若干思考[J].事业会计,2014

[4]张玲芳.浅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3

资金运作模式 篇2

摘要

资本运作是形成于中国的一个经济学新名词,90年代在我国出现。企业是资本运营的直接操作主体,它直接承担着资本运营的收益、损失和风险。国家是资本运营的监督主体,它服务、监督和规范资本运营的活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施工企业的改造力度也逐渐加大,大多数企业通过公司化改造以及管理体制的完善与加强等,选择上市,这一条新路子。本文就从施工企业上市的资金运作等方面进行简单论述。

关键词:施工企业;上市;资金运作;资金筹措;项目

前言

企业有三大目标——生存、发展和获利。生存是为了发展,发展是为了获利,获利是为了更好的生存。这其中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和命脉,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资金运作是企业发展的动脉。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经营者必须充分认识到,从本质上讲企业营运的是资金,要下功夫学习、研究和掌握资金运作的规律和本领。资本运营又称资本运作、资本经营,是指以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为目的,以价值管理为特征,将本企业的各类资本,不断地与其它企业、部门的资本进行流动与重组,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动态重组,以达到本企业自有资本不断增加这一最终目的的运作行为。资本运营的目标,就是实现资本最大限度的增值法,使得利润最大化、股东权益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资本运营的目标和模式

(一)资本运营的目标及运营原则

资本运营是以资本最大限度增值为目的,对资本及其运动所进行的运筹和经营活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配置资源的一种重要方式,它通过资本层次上的资源流动来优化社会的资源配置结构。资本运营的对象,或是一种形态的资本,如金融资本,或者是两种形态以上的资本,如运营生产资本、商品资本、房地产资本等。资本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必须同其他生产要素相互组合,优化配置,才能发挥资本的使用价值,才能创造价值。因此,资本运营的目标可以分为三大小目标。

1、利润最大化。企业将资本投入生产经营后,将所得收入与耗费相比,如果收

1入大于耗费,企业实现利润,如果收入小于耗费,则发生亏损。在资本运营中,企业为实现资本最大限度的增值,就必须降低成本,因此,企业在资本运营中,不仅要注重增加当期利润,更要注重增加长期利润;不仅要注重增加利润额,同时要注重提高利润率;不仅要考察自有资本利润率,而且要考察全部资本(包括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利润率。

2、股东权益最大化。一般地,将企业期末股东权益总额与期初股东权益总额对比,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企业的自有资本发生增值。两者之差即为本期股东权益增加额,本期股东权益增加额除以期初股东权益总额,即为本期股东权益增加率。

3、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在资本运营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利润和股东权益的最大化,更要重视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如果企业价值大于企业全部资产的帐面价值,那么企业资本增值,反之,企业就贬值了。将企业价值减去企业负债后得出的数值与企业股东权益的帐面价值相比较,如果前者大于后者,表明企业的自有资本增值法。企业资本运营的三个“最大化”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实现利润最大化,才能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进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企业资本运营的模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成熟,传统的企业增长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今的发展要求。企业只有以资本形式﹑优化配置﹑增强核心竞争力,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增值。企业的资本运营可以具体分为资本扩张与资本收缩两种运营模式。扩张型资本运营,是指在现有的资本结构下,通过内部积累﹑追加投资﹑兼并收购等方式,使企业实现资本规模的扩大法。根据产权流动的不同轨道可以将资本扩张分为横向资本扩张、纵向资本扩张、混合型资本扩张。收缩型资本运营,是指企业为了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以及提高企业运行效率,把自己拥有的部分资产﹑子公司﹑某部门或分支机构转移到公司之外,缩小公司的规模。收缩型资本运营是扩张型资本运营的逆向操作。主要有,资产剥离、公司分立、分拆上市、股份回购等形式。资本运营的特征有增值性、流动性、风险性。资本的运营可以加快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快优化经济结构、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三、股份制施工企业资本运营

(一)股份制施工企业资本运营弊端

近年来,由于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种因素导致了施工企业资金紧缺,制约着施工企业的健康发展。资金管理问题已成为施工企业当前刻不容缓、亟待加强的一项中心工作。当前,我国施工企业所面临的资金问题还是比较多的。

1、资金紧缺,由于国家紧缩银根,影响企业的资金运作,相当部分施工企业资金紧张。施工企业的融资渠道原本就比较单

一、自身资金不足、过分依赖银行贷款,银行贷款规模控制后,就失去了资金来源保障。

2、项目经理分散经营与资金集中管理的矛盾。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具有分布点多、面广、线长、投资额度大的特点,这种分权制的管理模式对整个公司的资金管理会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

3、资金监督控制不严,造成资金流向与控制脱节。企业的运作通过分包的形式将工程交给分包方,而由于监督、控制和考核乏力,对工程项目的资金使用缺乏严谨系统的分析,容易造成施工企业资金流向与控制脱节,形成事前控制乏力。

(二)施工企业资本运营建议

在施工企业的资本运营中就应该管好用活资金、加强资金管理,在管理机制上、经营理念上、内部监督上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措施,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统一编制资金预算计划,指导和调节日常的资金管理工作。在资金预算编制的过程中,要坚持全局性、系统性的原则,行政开支管理预算与项目预算结合的原则,编制的预算既能保证管理层正常经营的开支,又能满足项目施工生产的需要。

2、从微观看,要保持比较合理的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既反映着企业经营风险的程度,又反映了企业利用外部资金的能力和水平,是企业经营者必须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指标。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说明企业利用外部资金的能力强,但企业债务压力大,风险也增大;资产负债率较低,说明企业实力较强,比较稳定,潜在能力还有待发挥。一般的,在我们所处的市场环境还不是十分规范的情况下,资产负债率还是低一点为好,以不高于50%或55%为宜。其次,要努力增加企业的自有资金。企业自有资金是企业经营资金的重要来源,也是对外筹资的基础和前提。一般的1:1较理想。企业自有资金多,意味着企业净资产多,所有者权益大,企业的偿债能力较强,有利于企业稳定和发展。另外,要注意保持合理的负债结构。

3、企业资金的占用和分布要合理。企业资金如何分布和占用较之资金的筹集更为重要。同样的资金,占用不同,效果大不相同。因此,资金运营中一定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科学地优化资金的占用和分布。首先,要认识到企业的债务压力;其次,要使债务形成和解脱的过程越短越好,并做到债务输入后,通过企业内部循环运作,能获取正增量的资金回报;再次,要保持资金在这三个环节上的大体均匀分布。

4、要保持流动资产和结构性资产的合理比例。结构性资产指企业的固定资产、长期投资、递延资产等,主要是靠长期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来支撑的,尽管它可以反映出企业的实力和稳定程度,但若过大,则易造成企业日常运作的沉重和滞缓。施工企业的流动资金多在项目工程中,所以,一定要使日常项目经营正常,资金周转快速。

结束语:如今,施工企业应根据自身的企业特点,找准市场定位,进行健康有序的生产与竞争。在资本经营中要加强资金流转的跟踪与监控,提高资金安全性,并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加强内部监督,保证施工企业资金的良性循环和企业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凤霞.浅谈施工企业如何创新资金运作模式,持续提升企业竞争力.河南省铁道学会2007年学术活动月优秀论文选集,2007

[2]潘凤秀.建立经济管理责任制加速流动资金周转.建筑经济,1981;02

[3]徐枫.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建筑经济,1983;02

我国民营企业资金运作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民营企业;资金运作;问题分析;对策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得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并逐渐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不过,我国的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是由个体或私营经济发展而来的,严重缺乏完善、规范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尤其是在资金运作方面没有战略规划和风险防控,进而在实际的资金运作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对民营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

一、我国民营企业在资金的运作方面所出现的问题

1.资金运作的筹资问题

我国大部分的民营企业都有着资金短缺的问题,对经营资金进行筹集的需求非常的迫切,但在筹资的过程中存在筹资渠道不通畅等多种客观的制约因素,导致在资金方面出现严重不足的问题。另外,在一些处境尚可的民营企业,由于受到传统的小生产经营理念的限制,保稳求安,没有强烈的转型升级、做强做大的投资愿望,也就没有筹资需求。还有一种情况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实力相对雄厚,主业符合地方政府的产业方向,政府就会在土地、税收等方面进行扶持,银行等金融机构也降低贷款门槛,让企业主觉得资金、土地容易解决,就对企业进行盲目的、低水平的外延式扩张,造成资产负债率太高,当碰到近两年银行收缩贷款规模、财务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很多企业又是以短贷长投的模式解决项目建设资金,遇到还贷还银行不再放款,就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面临破产清算的窘境。由此可知,我国现阶段的民营企业在筹资方面出现三种极端的状况,即筹资需求和愿望较为迫切但是却严重缺乏资金来源,具有较为充足的资金来源却没有筹资的需求和愿望,具有较为充足的资金来源又有筹资的需求和愿望的又存在盲目的融资扩张。

2.资金运作的投资问题

就整体而言,大多数的民营企业还是具有较为强烈的投资需求和愿望的。然而,在实际的投资过程中,民营企业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在高科技民营企业中通常会出现以下几点问题:第一,比较低的投资建设产业层次,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传统产业通过改造或是转产的方式而得来的;第二,不合理的R&D投入,投入重点偏向于技术和设备的购买方面,进而导致在技术消化吸收方面出现严重的投入不足状况,增加了技术开发与创新的难度;第三,进行自主开发与创新的能力较弱,大多数的高科技民营企业都严重缺乏自主技术,没有专利发明;第四,在投资方面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安排。

3.资金运作的利润分配问题

在民营企业的资金运作中还存在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利润分配环节。不过,多数的民营企业都将利润用于现生产中,还有一小部分的民营企业将利润用于再生产中,这种情况是对民营企业资金运作问题的充分体现。目前,大多数的民营企业所采用的管理方式都是创业者绝对控制的管理方式,利润是否分配全由创业者来决定。多数的民营企业都具有非常强烈的投资意识和愿望,利润多用于投资,那么用于分配的利润自然就会减少。

二、解决我国民营企业资金运作问题的相关对策

1.加强建设社会化大生产的经营理念

我国大多数较小规模民营企业的经营理念还停留在传统的小生产经营理念上,无法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因此,他们在实际的资金运作中往往都太过谨慎,缺乏利用诸如增加负债等筹资方式来对企业生产规模进行扩大的意识,在投资方面也是左摇右摆,犹豫不决的,此外还严重缺乏自主开发和创新意识和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对民营企业的传统生产经营理念进行良好的引导转变,将其向社会化大生产经营理念方面引导,减轻或是消除他们的思想顾虑。例如在汽车配件领域,一个企业专做一类配件,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在一类配件上进行研发、工艺改进、品质提升上,相當于将千钧之力集中于一点上,这类配件的研发突破能力自然就很强,容易做细做专做精而达到行业内的先进水平,这样的产品就有竞争力,企业的发展水平也就得到提升。

2.对民营企业决策机制进行完善

在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投资决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必须确保生产经营过程中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建立良好的投资决策机制。我国现阶段的多数民营企业都是依靠企业家的个人行为来进行重大决策,这样的决策缺乏必要的科学性论证。我们需要对目前具有社会化以及未社会化的各种决策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切实落实到投资决策当中去,以确保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如地方政府加强各领域专家名录库的建设,让企业便捷的找到就近的对口专家进行咨询服务,为企业的正确决策提供帮助。

3.改善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

民营企业想要实现长期的发展战略目标,确保决策正确性和科学性,规避各种经营风险,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对企业的治理结构进行改革,加强自身的约束监督机制。如小企业可以寻找对口专家提供咨询服务,虚心求教、广泛论证、谨慎决策;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管理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良好的企业治理结构可以使企业摆脱过去小规模以及个人决策的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科学化决策和健康的运行发展。

4. 提高民营企业的政府扶持力度

我国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并为其提供一些适当的帮扶支持。对民营企业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行引导,对政府与企业信用的监督能力进行强化;加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建立可靠的经济信息共享系统,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政府对市场进行合理的规范管理,为民营企业的筹资提供一些方便条件;政府适当的给予民营企业直接的资金奖励帮扶,促进企业的资金累积和经营发展。

5.资金运作陷入困境民营企业的对策

近两年有相当多的大中型民营企业因过度负债、盲目投资造资金链断裂,陷入破产清算的困境。这里介绍两条解决途径。

(1)引入战略投资者,加强经营管理,扩大销售规模、提高利润水平。战略投资者是指能带来更大市场或能促进公司技术升级换代等单位,主要适合于产品有竞争力、市场前景好的企业。

(2)盘活变现不动产,降低负债率。对于因固定资产投资过大造成负债多、财务成本负担重,甚至到了无力还本付息的困境,就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进行盘活变现资产,偿还债务,让企业活下来。例如将要盘活变现的不动产通过打包出资成立一家新公司,再将新公司股权转让,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权转让有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2]191号)和财政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一些具体问题规定的通知》(财税字〔1995〕048号)的有关规定。可以节省不动产交易环节的营业税及土地增值税。

三、结语

综上所述,民营企业想要健康、稳定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对阻碍企业健康成长的影响因素有所了解,特别是资金运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必须采用科学、有效的对策进行解决与处理,以便加强资金运作的科学性,实现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安春明,牛丹.我国民营企业资金管理问题的研究[J].才智,2013(22)

[2]梁鹏英.新经济视角下民营企业资金管理探究[J].时代金融,2013(14)

[3]张超.如何解决民营企业资金难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0(19)

资金运作模式 篇4

1. 在财务公司模式下, 税法对集团资金运作产生的影响

结合当前集团企业财务公司的实际运作情况, 税法对集团资金运作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集团企业存款、贷款的业务上, 具体如下:

(1) 企业集团内部的财务公司是非银行性质的金融机构, 日常业务以存款、贷款为主, 其中存款业务不但是该公司的资本来源, 同时也属于企业对财务公司做出的债权性投资。按《所得税实施条例》关于金融企业的利息支付可税前扣除的要求, 集团企业财务公司均可税前扣除支付的存款利息。如, 某个财务公司的存款的资金余额为200亿元, 需要支付1%的利息, 即2亿元, 可扣除后再纳税。

(2) 集团旗下的企业均从财务公司获得贷款是属于债务资本的一种, 它所需要支付的利息会受到权益资本比重的限制而无法在税前全额扣除, 即使税法对这种情况有特殊处理的方式, 可是因为集团管理、当地税务局关于自主交易原则的认定等因素, 财务公司在借款资金的运作方面也会受到限制, 极大地降低了财务公司的融资能力, 从而导致集团企业关于资金运作的集中管理及使用效果方面大打折扣。总结而言, 税法对集团企业的资金运作影响包括削弱了财务公司融资功能, 增加了集团的融资管理难度, 集团企业可以在财务公司的操作下合理避税。

2. 探讨税法对集团资金运作税收限制的改善建议

2.1 针对财务公司制定特殊规定

财务公司始终立足于集团, 服务于集团, 其宗旨是为了能够提高集团资金的利用率, 促使集团资金增强集中管理力度。限制财务公司模式下的集团资金运作, 容易对财务公司的服务功能构成不利的制约作用, 使集团资金的运作效率下降, 影响到财务公司与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力, 故而建议税法应酌情对财务公司制定特殊规定, 以确保集团资金的健康运作。

2.2 对集团企业的资本结构以及融资方式进行合理化设定

由于税法存在着不可逆转性, 可从集团企业自身入手, 合理分析资本机构, 令集团公司所属各企业正确设计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的构成比例, 确保企业的平稳运作, 健康发展。

同时, 在融资方式上, 应对融资渠道进行合理分配, 平衡财务公司贷款、财务公司组织的银团贷款、银行融资等各类融资方式。

2.3 尽可能采用独立交易原则进行关联投资

根据财政部及国税总局的《关于企业关联方利息支出税前扣除标准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规定, 集团所属的成员企业进行关联融资时, 若符合独立交易的原则, 可于税前扣除其利息支出。财务公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供集团采用独立交易原则进行内部融资的可行性, 因此当集团融资行为涉及财务公司交易时, 应尽可能地遵循独立交易的原则开展业务, 从而确保企业合理避税。

2.4 鼓励成员企业到财务公司办理相关业务

在新税法实施后, 为了能够有效提高财务公司模式下的集团资金运作效果, 集团应制定积极措施, 鼓励和吸引成员企业到财务公司办理相关业务。例如, 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均是依靠集团单一的行政命令, 在新形势下, 可采用提高成员企业的存款利息, 下调借款利息的优惠政策, 吸引成员企业到财务公司办理存贷款业务。例如:深圳华强集团财务有限公司在加强对成员企业风险评估的基础上, 扩大了对成员企业的金融服务范围和内容, 包括对协助实现交易款项的收付、经批准的保险代理业务、为成员企业提供担保、办理成员企业之间的委托贷款 (投资) 、办理票据承兑或贴现、清算方案设计、办理融资租赁、辅助同业拆借业务等;协助下属成员企业加强与企业所在地税务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 促使税务部门明确财务公司在信贷资金发放业务上所具备的独立交易特性, 尽可能地减少税前扣除其利息支出的限制规定;集团公司还应不断寻求、拓展金融服务工具及服务渠道, 开发融资租赁等方面的新业务项目, 规避债权资本、债务资本比例的相关规定。

结语

在新税法颁布实施之后, 对于集团财务公司的贷款业务、对成员企业的融资管理以及集团的整体资金及财务管理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集团资金在财务公司模式下的运作方式, 应积极寻求改善提高之道, 集团可从合理调整资本结构、设计有效融资渠道、遵循独立交易原则进行关联投资、鼓励成员企业办理财务公司业务等方式提高集团资金利用效率, 改善新税法对于财务公司服务功能的削弱作用, 增强财务公司在金融系统中的竞争能力, 加强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有效性, 并帮助集团公司合理避税。

参考文献

[1]郑杨.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融资租赁风险产生的机制与管理[J].经营管理者, 2011 (5)

[2]卜兆刚.从企业性质理论看我国财务公司未来发展[J].会计之友, 2011 (4)

[3]张曦.浅析我国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J].科技资讯, 2011 (3)

[4]陈晔.利用财务公司结算系统加强集团投资项目资金管控[J].新会计, 2011 (2)

资金运作模式 篇5

资本运作型集团运作模式(典型企业案例)

案例一:中信集团的运作模式

中信集团作为国家经济改革试点及对外开放窗口,通过强大资本运作能力开拓了一条通过吸收和运用外资,为国家开放和建设服务的发展之路,现在已成为一家金融(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资产管理等)与实业(房地产、工程承包、资源能源、基础设施、机械制造、信息产业等行业和领域)并举的综合性跨国金融控股集团。中信集团通过层层控股放大资本效应,在保证资本控制力的同时延伸产业范围,是典型的资本运作型集团运作模式。

一是模式定位。中信集团通过层层控股定位于大资本集团运作模式,同时发展混合所有制,建立股东平等的市场化机构,多元化投资,放大资本杠杆效应的同时实现资本超价值管理。各子公司通过以金融为主体,制造业、文化体育、信息产业、房产为辅助的多元化专业化经营,提升运营水平,保障资本价值的放大。

二是模式路径。中信集团通过构建银行、信托、资产管理、保险等金融业务与地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承包等实业业务的内部资本运作平台,强化集团对金融及实业板块的资本管理、控制、监管能力,利用多层持股等方式发挥资本的杠杆效应,保障资本价值最大化,利用产融结合实现资本的超价值管控。

三是模式价值。中信集团跳出单纯金融或单纯实业的产业经营思维,以投资、金融服务等资本运作作为驱动力,以信息、制造、全球范围内的工程承包等产业实体形成支撑力,通过金融与实业的结合形成资本组合效应,获取结构价值;以资本杠杆撬动实业资源获取运营价值。同时还通过集团整体对成本的压缩和风险的管理获取负向价值和风险价值。

四是模式进化。中信集团可以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对银行、证券、信托、保

中国首席集团战略、集团管控专家中国最强集团咨询综合服务商

险、期货等金融资源的整合,对地产、矿石、制造业等产业资源的整合,以及对航空、旅游、医疗等服务业资源的整合,实现资本—产业的强关联,创新运作的新模式,向创新融合型集团运作模式进化。

五是模式利润。中信集团发挥资本与资本,资本与产业的组合、协同效应,通过对金融行业全牌照优势及产融结合优势的利用,通过对行业控制力和产业链卡位效应获取产业层面利润;通过保险、小贷、股权投资等不同金融产品的组合获取产品组合红利;通过集团整体运作及营销与品牌优势获取集团层面红利与营销与品牌红利;同时,集团旗下各版块也向集团贡献红利。

中信集团在稳固打造金融投融资平台的同时,还发挥资本的杠杆效应,驾驭地产、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能源、制造业等多元化实业板块,以资本运作的强大力量提升实业板块的竞争力,发挥金融与实业的协同效应,实现资源共享,驱动多层次多维度的集团资本运作能力升级,不断拓展资本升值空间。

案例二:华润集团的运作模式

华润集团是大型多元化中央企业,主营业务包括日用消费品制造与分销、房地产、基础设施及公用事业三块领域,旗下5家上市公司。以与大众息息相关的多元化企业为定位,通过强大资本运作能力构建了华润商业帝国,具有典型的资本运作型集团运作模式特点。

一是模式定位。华润集团定位于大资本集团运作模式,通过集团层面主导,以并购、重组、控股等多种资本运作方式进入人口驱动性行业,并以“孵化注资”的方式推动旗下公司上市,打造多元化的产业板块,实现资本超价值管理。子公司层面,在“集团多元化、利润中心专业化”战略导向下提升产业的专业化运营水平,形成了零售、啤酒、电力、地产、燃气、医药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格局, 中国首席集团战略、集团管控专家中国最强集团咨询综合服务商

有效保障了资本价值的放大。

二是模式路径。华润集团通过集团整体资本的高效配置,帮助子公司进行收购等活动,通过产融结合,快速切入市场,提升产业竞争力,扩张集团版图,而且,集团还通过旗下业务正负现金流的组合,产产结合,形成一定的互补,构成“优币效应”,进而又更加增强了集团资本运作能力,同时通过对资本的管理、控制、监管,保障了资本价值的最大化。

三是模式价值。华润集团在集团总部对实业板块趋势及政策导向敏锐判断的基础上,利用资本运作及高杠杆效应驱动子公司经营升级,跳出了单纯实业或单纯资本运营的经营思维,利用产融结合、产产结合获取结构价值;利用资本运营杠杆效用的产生获取运营价值。同时通过集团整体对各版块效率的挖掘获取负向价值,通过对产业风险的预判和管理获取风险价值。

四是模式进化。华润集团以实业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将旗下增长较好,但资金压力较大的水泥、电力、地产、电子等业务分拆上市,实现风险隔离的同时又提高了外部融资能力,增强集团资本驾驭能力;同时,华润创业、华润电力、华润置地等子公司专业化经营的同时还具有内部资本市场,增强了各子公司之间的协同效应,华润集团可以向资本—产业强关联下的创新融合型集团运作模式进化。

五是模式利润。华润集团通过旗下华润创业、华润置地等上市公司和其他板块公司的联营互动,产融结合获取资本与产业利润;通过零售、医药等领域的产业优势与资本运作结合获取产业层面利润;通过央企的背景资源获取能源类霸占性红利+医药类政策调控性红利+基础设施、产品补助性利润+房地产掠夺式开发利润+协同利润+产业搭配溢出性红利,同时通过集团整体的搭配运作获取集

中国首席集团战略、集团管控专家中国最强集团咨询综合服务商

团层面利润。

华润集团立足自身优势,巧妙的利用政策导向,通过强大的资本运作能力,发挥资本杠杆效应,实现了集团多层次、多元化发展。

案例三:泛海控股集团的运作模式

泛海控股集团作为大型集团型民营企业,形成了以金融产业为龙头,地产、能源、文化传媒及战略投资协调发展的多元化产业结构和业务格局。业务遍及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和香港地区以及美国、澳大利亚、印尼等国,通过金融板块高杠杆的资本运作,实现集团多元化、资本化、格局化的运作局面,泛海集团具有典型的资本运作集团运作模式特征。

一是模式定位。集团通过整体的大资本集团运作模式,以金融板块为构造重点,通过股权质押、关联贷款等方式获取数倍融资,以少量成本撬动大量资金,并将其应用于推动集团地产、能源的呢过多元化板块的发展中,实现资本的超价值管理。子公司则立足本产业,实现大产业个性化、专业化经营,其中金融板块已形成民生投资为核心的涵盖银行、典当、证券、保险等牌照的多远布局;实业板块形成地产、能源为核心的实业板块,通过提升专业化经营能力,放大资本价值。

二是模式路径。泛海集团通过高位套现,股权投资等资本运作方式实现资本的高效配置,在实业板块出现现金流紧张等状况时,通过在资本市场大幅减持套现等形式为实业输血,推动实业的发展,活化资金的用途,并通过交叉持股等运作方式强化资本的管理、控制、监管能力,保障资本价值最大化。

三是模式价值。泛海集团跳出传统的单产业经营的思维限制,打造产融结合的资本运作平台。旗下泛海建设作为地产开发专业平台,开展专业化经营的同时, 中国首席集团战略、集团管控专家中国最强集团咨询综合服务商

通过银行贷款、发债、土地质押、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进行资本运作,发挥资本的杠杆效应,推动发展,获取资本组合产生的结构价值;泛海集团还抓住国家能源建设及西部大开发整体规划的机遇,推进能源板块等板块的发展,获取运营价值。

四是模式进化。泛海集团以资本纽带构建了地产、能源等实业板块的协调效应,实现产融结合的资本放大效应,今后可以向资产—产业强关联为基础、创新运作为导向的创新融合型集团运作模式发展。

五是模式利润。泛海集团通过旗下泛海建设、民生投资两个上市公司为资本运作平台,获取资本与资本、资本与产业的资本放大红利;通过对房地产、能源等行业的产业链卡位获取产业层面利润;通过集团整体资本运作获取集团层面利润;通过入股联想集团、神州数码、民生银行等资本操作获取板块增值贡献的红利,同时通过与自身板块的协调规划,获取产业组合红利。

泛海集团以低成本获取金融资产,并借助股权质押、关联贷款、高位套现等手段,为地产、能源产业注入资金,反哺实业的发展,通过集团整体的资本运作,从战略高度统筹金融、实业板块的发展,产融结合,放大资本的乘数效应。

资金运作模式 篇6

银企商三方融资业务是银行为保护资金流转安全,防范资金回收风险而产生的金融项目。

一、银企商三方融资业务的基本操作方式

银行根据生产商信用能力给生产商提供综合授信,专用于三方融资业务,生产商根据情况选定销售商,银行、生产商、销售商签订《银企商合作协议书》。银行根据《银企商合作协议书》的约定,向销售商收取一定比例的承兑保证金,一般为30%~40%,为销售商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专项用于向生产商订购产品;生产商按照协议约定发货;销售商向银行交纳保证金,提取相应的货物;销售商实现销售以后向银行续存保证金,再次提货,如此循环操作,直至保证金余额达到银行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金额;若银行承兑汇票到期前20个工作日,保证金不足100%,银行授信立即到期,对于销售商未能按期赎回的货物,生产商要回购该货物或协助银行在银行承兑汇票到期前调剂销售完毕;如果生产商与销售商双方未完成合同规定的销售数量和金额,生产商须将相应的款项退还给银行。

二、生产商的利益与责任

1.生产商的利益。通过银企商三方融资业务,生产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取回报。(1)提前使用资金,减少银行融资,降低资金成本;(2)保障收款,降低经营环节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3)向销售商提供包括融资支持在内的全方位支持,增强销售商销售能力,扩大产品市场份额;(4)对销售商的资信状况、财务状况有更深入、更及时地了解;(5)锁定销售渠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产业链竞争优势,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

2.生产商的责任。生产商获取上述利益的前提是承担相应的责任。主要包括按照协议约定的时间向银行出具《销售合同》和发货清单;必须在协议约定的期限、向银行指定的收货单位和地点发货;在运输单据中明示收货人为银行代销售商收货;货物发送后应将相应的运输单据交付银行指定的收货地点和人;按照协议约定办理货物运输保险;调剂销售责任;退款责任等。其中调剂销售责任和退款责任是生产商最主要的责任,一旦发生,对生产商的影响也最大。

三、生产商的风险

在银企商业务中,生产商最大的风险是退款风险和调剂销售风险。这两种风险均来自市场的波动,当市场需求旺盛,产品供不应求时,销售商存货周转速度加快,回款能力强,此时生产商的调剂销售风险为零,且只要生产商不违约,退款风险同样是零。当市场情况良好,需求和销售保持稳定时,生产商的调剂销售风险、退款风险也是极小的;当市场需求呈下降趋势,产品供大于求时,在流通领域中的产品和资金的流速放缓,销售风险增加,资金回笼困难,生产商调剂销售的风险和退款的风险就会加大。

一旦出现销售商不能按期赎回货物的情况,银行对销售商的所有授信就会立即提前到期,生产商的调剂销售责任发生。生产商在市场下滑销售不畅的情况下,既要应对企业库存上升的难题,还要协助解决银行的库存难题。由于银行对销售商的所有授信到期,生产商退款的责任同时发生,要按照协议约定对将未发货部分款项退还给银行。无疑,生产商要面临库存上升和资金紧张的双重夹击。

生产商违约,实际发货数量少于销售合同规定,或者与经销商全部或部分终止销售合同等行为,也会导致生产商承担退款责任,势必会对生产商造成一定的影响。

四、规范业务运作,防范经营风险

1.制定银企商三方融资业务管理规定,规范业务流程。通过管理规定,明确审批权限和各业务部门的管理权限;明确与客户开展签订三方融资业务的条件;规范业务操作流程,从内部管理上防范风险的发生。

2.科学评价销售商,降低信用风险。生产商调剂销售风险和退款风险主要取决于销售商的营销能力和信用能力。销售商营销能力强,能够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按时实现销售回款,才能确保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额100%按时足额交付,解除生产商调剂销售责任和退款责任。对销售商科学评价,加强信用管理,选择优质客户开展三方融资业务,才能有效降低和杜绝风险。

3.严格协议审核,防范法律风险。《银企商三方协议》是银行提供的格式文本,银行为了保障自身利益,详尽规定了生产商和销售商的责任。为防范法律风险,生产商须严格审核协议文本,仔细研究推敲协议条款,对加重自身责任的条款和客观上不能履行的条款,进行修改或签订补充协议。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自身的利益,生产商应在协议中增加生产商对协议的中止、暂停、解除等权力条款,设置一道风险防火墙,屏蔽风险源。

资金运作模式 篇7

一、科学构建资金管理与融资平台,建立和完善资金集中管理体制

资金的集中管理是财务集中管理的重点,也是难点,财务集中管理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作用不言而喻。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明确掌握资金管理的集权程度,达到资金“聚而不死、分而不散、高效有序、动态平衡”的管理目标。

(一)加强内部资金中心的职能作用

集团公司要建立和强化内部资金中心的职能作用,充分利用内部沉淀资金,发挥资金集中优势,科学利用资金的时间差、利息差,调剂资金余缺,不仅可以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有力的资金保证,也可节约大量的手续费,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要以经济、行政手段严格规范银行账户管理,加强开户监督,对银行账户进行经常性检查。严格实行保证金制度,对办理保函、银行承兑、内部调剂、单位信用评价、风险控制等按照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管理模式运作,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和保证金,提高资金中心的生存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

(二)大力推行网上银行管理方式

网上银行管理具有以下几个优势:一是实现了管理手段的直接、透明。企业通过网银,可以动态管理与监督基层项目资金的收支、使用情况,且信息传递及时,彻底改变了以往依靠各单位逐级传递汇报而致使情况不清、信息不准的状况。二是实现了资金集中管理。通过网银系统,企业可以对高度分散的资金进行集中。比如,按一定比例收缴上交款,变被动催收为主动收缴,保证资金平衡;再比如,对项目各类社保资金按比例收缴,不受区域、时空的限制。三是实现了对基层项目的有效控制。通过网银系统,对项目资金的收支、存款情况可以进行动态实时监控,特别是对大额资金流向可以进行有效地控制,这对规范项目管理、加强成本控制具有重要作用。四是加速资金周转,保证重点支付。

(三)积极推行ERP财务集中管理系统

为了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建立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财务集中管理战略,即采取扁平化集中管理模式。企业内部形成高度集权的管理指挥系统,将投融资活动、资金结算、项目成本管理、预算与控制统一起来。同时,要针对传统管理手段和方式已不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新形势,尽快改革财务管理模式,缩短中间管理环节,增加基层财务信息的直接、透明、可控性,彻底改变基层项目信息不清、数据不准、反映滞后、传递不畅的状况。要着力打造ERP财务集中管理系统NC平台,即以账务管理为基础、资金管理为中心、成本管理为重点、风险控制为关键,通过应用现代通信技术,建设集中式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在信息集中存储、全面共享、随时访问,全面提升信息的时效性、真实性和集成度的基础上,实现企业总部对全集团资金活动、财务收支活动的实时决策、监控和支持。

(四)努力拓展筹资、融资渠道

在加强资金中心职能作用、推行网银管理和ERP财务集中管理系统的同时,要针对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昂、资金周转压力大的问题,不断探索筹资、融资保障渠道。

一是改变银行贷款结构,争取利率低、周期长的长期负债,缓解资金周转压力。二是对大型、关键的机械设备购置,要积极探索融资租赁、项目融资等方式解决资金问题,防止资本性支出挤占生产流动资金;对普通机械设备,要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尽量实行经营性租赁,避免盲目重复购置的现象发生。三是成立企业“内部机械设备管理调剂中心”,设备余缺互补,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用。四是积极与金融机构等探索项目融资途径,使项目资金使用与项目运作周期相匹配,加强项目部对资金使用、资金偿还、资金收益问题的重视。五是继续坚持不懈地加大清欠力度,强化清欠责任,积极清收外部欠款,采取银行保理业务等有效措施,并加大奖罚力度,加速现金回流。六是充分利用信托、担保等机构平台,努力盘活房产、土地资源,实现多渠道融资目标。

二、建立激励与约束并重的管理机制,实现资金运行的良性循环

为了达到资金管理的目标,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既对执行力度大、成效显著的单位和责任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又要对执行不力、成效不佳的单位和责任人进行问责。其核心内容是“一个体系、四个到位、六个挂钩”。

(一)完善“一个体系”

完善企业资金集中管理体系,即全部资金循环必须纳入资金集中管理体系,杜绝游离于资金管理体系之外的体外资金循环现象。这个体系必须在单位主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由总会计师具体负责,企业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抓好落实。企业所属各单位、各级财务机构积极配合,明确职责,量化任务,分解目标,一级对一级负责,确保资金集中管理体系的顺利运行。

(二)加强“四个到位”

一是银行账户管理到位,所有银行账户的开户、使用、管理必须由公司总部统一控制,杜绝私自开户和多头开户的现象;二是网上银行管理到位,除在内部资金中心开户以外的所有银行账户,都应当纳入网银管理系统;三是NC系统管理平台到位,无论国内、国外的项目,必须使用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并对上报信息的真实性负责;四是实时监控到位,强化组织、机构、设备和人员保证,有效投入人力,财力和物力,全面、及时、动态、连续地反映资金集中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

(三)实现“六个挂钩”

一是将执行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政策与对各单位进行执行力检查相挂钩。一项好的政策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执行力度和执行效果,而领导的支持是确保政令畅通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企业必须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推行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力度,保证该项制度落到实处。要把资金集中管理制度执行的效果作为执行力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各单位负责人的利益挂钩。

二是将银行开户、网银管理、NC系统管理与单位(项目)财务负责人的委派与考核挂钩。对执行企业关于银行开户、网银管理、NC系统管理政策到位的单位(项目)财务负责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执行不力或不遵守集团公司统一政策规定,私自开户,不纳入内部资金中心、网银管理,不遵守NC管理系统规定的项目,要对单位(项目)财务负责人予以相应处罚,情节严重的,可以取消委派资格。

三是将单位资金在系统内存量、使用情况,与企业对该单位信用评定、资金调剂额度挂钩。要根据所属各单位经营规模、日常资金存量、现金流量、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状况,明确各单位在资金集中管理系统的资金存量与流量额度,并将该额度与对其可调剂资金额度、缴纳保证金比例、内部授信资格相联系。对于资金存量规模大、使用效率高、内部调剂款偿还及时、利息有保证、交纳保证金到位的诚信单位,应进一步加大财务支持力度,以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四是将资金集中管理系统的作用与按比例收缴上交款挂钩。充分利用资金集中管理系统加强对企业所属单位、项目的上交款管理,以该单位每月月末在资金集中管理系统内存量为基数(或业主对项目拨款额度为基数),逐月实行按比例、分时段逐次收缴上交款,年终再进行清算,并明确集团公司各级领导的审批权限。上交款通过资金集中管理系统的逐月收缴,增加了集团公司本级资金的日常现金流量,保证了资金的平衡,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五是将清欠结果与清欠责任人利益挂钩。强化清欠组织领导机构管理力度,企业应成立专门的清欠机构,由财务、法律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集中精力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企业各债权逐一进行清理、清收,抓住重点地区、重点欠款单位和主要债权人,特别是对金额大、拖欠时间长、对经营状况有重要影响的项目,清欠工作更应切实抓出成效。清欠机构要引入市场化管理机制,实行全面责任管理,将清欠偿债效果与责任人的利益直接挂钩。

六是将融资成本与使用资金的单位和单位责任人利益挂钩。长期以来,企业对于资金的使用,除了应当支付金融机构的利息支出外,基本上实行了零成本使用。但是对于通过各种融资渠道,千辛万苦、来之不易筹集到的宝贵资金,一些单位在使用、占用方面不珍惜、不节约,不仅造成大量的资金浪费,提高了资金成本,也使资金的偿还面临巨大压力。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强资金成本管理,对于节约资金成本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奖励;而对于浪费资金、加大资金成本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处罚。

关于企业资金运作的思考 篇8

一、关于企业资金的来源和结构

“负债和权益”反映着企业资金的来源和结构。企业经营者必须对此经常研究分析, 寻求以最少的成本、最低的风险筹集资金, 努力增强企业自我积累能力, 提高自有资金的比例, 使企业形成并保持最佳的资金结构。

第一, 要保持比较合理的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既反映着企业经营风险的程度, 又反映了企业利用外部资金的能力和水平, 是企业经营者必须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指标。企业资产负债率高, 说明企业利用外部资金的能力强, 但企业债务压力大, 风险也增大;资产负债率较低, 说明企业实力较强, 比较稳定, 潜在能力还有待发挥。资产负债率究以控制在多少为宜, 既要考虑宏观经济环境, 如银行利率、经济增速、通货膨胀率等, 也要考虑本企业所属行业的情况, 特别是本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和获利能力, 同时还要考虑企业经营者的能力和经营风格。企业所处环境不同, 资产负债率高低可以不同, 关键是企业经营者要使之与市场和企业的经济环境相适应、相匹配, 并处于可控之中。但无论如何资产负债率不宜过高, 在我们所处的市场环境还不是十分规范的情况下, 资产负债率还是低一点为好, 以不高于50%或55%为宜。

第二, 要努力增加企业的自有资金。企业自有资金是企业经营资金的重要来源, 也是对外筹资的基础和前提。其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用总负债与自有资金之比来衡量, 一般认为1:1较为理想。企业自有资金多, 意味着企业净资产多, 所有者权益大, 企业的偿债能力较强, 有利于企业稳定和发展。企业要保持和增加自有资金, 主要依靠自身的积累, 并严格按公司法规定提取积累资金包括法定公积金、盈余公积金等。

第三, 要注意保持合理的负债结构。充分利用外部资金即“负债经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必不可少的重要策略之一。当企业负债经营决策正确, 能够合理保证企业达到最佳资本结构时, 这部分资金就可以为企业创造出高于负债成本的超额利润, 促进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这正是企业经营者重视负债经营策略的实质所在。但必须注意的是:一是要有清晰的风险意识。在规范的市场经济中债务人必须承担利率风险、信誉风险、被抵押的资产风险、外债的汇率风险等。因此, 举债前必须进行认真而慎重的风险分析, 做到不盲目举债, 并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 尽量控制在企业的负债水平以内。二是要注意分析负债环境, 不断调整负债水平。比如, 金融环境比较宽松、银行贷款利率走低、企业产品销售好、而且获利率高于利息率, 负债水平可以高些;企业内部管理好, 优质资产比例高, 资金周转较快, 负债水平也可以高些。三是要注意代化等资结构。风险小、成本低的负债是理想的负债, 为此, (1) 要充分利用应付帐款、预收帐款等不需要企业支付利息的流动负债; (2) 要充分利用资本金, 尽管资本金的回报率也被视为筹资成本, 但其风险要相对小得多; (3) 要根据成本低、风险小的原则来决定筹资结构; (4) 要合理控制长期负债和流动负债的比例, 前者较稳定但成本高, 后者偿还压力大但成本低, 应力求减少长期负债, 至少不能高于流动负债。

二、关于企业资金的占用和分布

企业资金如何分布和占用较之资金的筹集更为重要。同样的资金, 占用不同, 效果大不相同。因此, 企业经营者必须屏弃计划经济体制下对资金使用不够关心的观念, 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 科学地优化资金的占用和分布。

第一, 要清醒地认识到企业负有沉重的债务压力。严格地讲,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占用的所有资金, 不论是债务资金还是自有资金, 对企业经营者而言都是债务, 因为对前者必须还本付息, 对后者必须保值增值。所以, 首先, 企业经营者要有沉重的债务压力意识, 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在不断的债务形成和债务解脱中经营运作, 是处于有些经济学家称之为“债权人 (资金所有者) ——企业——债务人 (企业用户) ”的企业资金链环之中。其次, 要使这种债务形成和解脱的过程越短越好, 并努力做到债务输入后, 通过企业内部循环运作, 能获取正增量的资金回报。再次, 要努力保持资金在这三个环节上的大体均匀分布。如果债务人这头占用大了, 说明资金回收不好, 必然要增大债权人那一头 (即增大贷款和欠款) , 所以一定要避免资金运作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分布状况。

第二, 要注意保持流动资产和结构性资产的合理比例。结构性资产指企业的固定资产、长期投资、递延资产等, 主要是靠长期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来支撑的, 尽管它可以反映出企业的实力和稳定程度, 但若过大, 则易造成企业日常运作的沉重和滞缓。流动资产的多少反映着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活跃程度及盈利的机会, 因为企业的利润主要是靠流动资产的周转来实现的。所以, 企业经营者必须控制流动资产和结构性资产的合理比例, 这通常是用流动资产率即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百分比来衡量的。它不仅反映企业资金分布是否合理, 也反映企业的资金运作是否灵活, 一般认为控制在30—60%为宜, 视行业而不同。我国的企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偏重于固定资产的占有和扩张, 搞大而全、小而全的功能配套, 形成结构性资产比重普遍过大, 有的成了企业的沉重包袱, 造成日常生产经营资金困难。

第三, 掌握科学合理的资金投向。企业如何使投入的资金风险最小、收益最高, 关键是科学地选择资金投向和掌握最佳的投入时间。为此:一是要转变热衷于铺新摊子、上新项目的旧习惯, 树立在市场经济中资金投向有多种选择的新思维, 并努力学习、掌握相对应的投资规律和策略。二是要善于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投入资金, 使技术不断更新、产品不断创新, 从而不断扩大占领市场的份额。实践证明, 经过严格论证, 有计划地通过技术改造, 往往可以用大大少于新建同等规模能力的资金投入, 取得同等的规模效益。三是要学会将资金直接投向资本市场的运作, 以获取增效回报。资金转化为生息资本后, 可以游离于物质再生产过程而相对独立化, 企业经营者要学习掌握证券投资、参股投资等投资规律, 以便将其作为资金投向的重要选择之一。四是要加大对技术开发和创新及人才培训的投入。如果说我国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投入是“强项”的话, 对技术开发的投入则是弱项。尽管“当今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技术的竞争”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但在实际运作中还是舍不得加大对它的资金投入。一项资料表明, 国外大公司的科研开发费用一般约占其年销售收入的4.5%左右。从长远和战略的高度着想, 就是“勒紧裤带”也要加大对企业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 其比例至少不应低于销售额的3%。五是不论资金向哪个方面投入都应做到基本上是用自己的资金量力而行, 并且进行了认真的可行性研究, 力求把投资风险降到最低。切忌盲目投资、“人情”投资、按“首长意志”投资和赶潮流投资。

三、关于资金的流动和周转

从资产经营的意义上讲, 企业所有占用的资金均应促使其快速流动。这里主要分析企业日常生产经营资金的流动和周转。企业经营者一方面要注意使这部分资金得到保证, 以保障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转和良好的现金支付及偿债信誉;另一方面要使其快速流动和周转, 以获得最大的效益, 因为企业的利润主要是靠流动资金的周转来实现的。

第一, 做好资金的平衡。只有资金得到平衡和保证, 才能谈到资金的快速周转。为此:一是要有足够的营运资金 (也叫营运资本) , 要使结构性负债大于结构性资产, 以便为日常生产经营提供一定的资金, 有人认为营运资金应相当于一至三个月的销售额, 笔者以为是有一定道理的。二是要做好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的测算和平衡。三是要做好归还短期借款或债务所需资金的平衡。平衡和落实好资金的原则应该是: (1) 保证资金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 (2) 将资金使用期内的各项业务按其重要程度分类排序, 对既重要且安全度高、获利率高、占用期短的业务作优先的资金安排; (3) 要敢于屏弃旧的资金使用习惯, 去除那些过时的、不需要的、无效的业务支出, 切忌资金使用上的平均主义。

第二, 促使资金快速流动。资金只有在流通中才能增值, 所以, 促使资金快速流动和周转也是企业经营者的一项基本功。

(1) 要保持合理的“三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一般认为流动比率以2:1为宜, 速动比率以1:1为宜。现金比率反映企业当前或近期需支付现金的能力, 应努力保持企业各项现金收入之和略大于各项现金支出之和, 即接近所谓理想的“现金余额为零”, 说明资金得到了充分利用。

(2) 注意合理的存货比率——存货与流动资产总额之比。这里所指的存货包括各种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及备品备件、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 因为所有这些都占用着资金并影响着资金的周转。企业应对采购物资实行定额控制, 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控制、事后有分析, 使物资结构趋于合理, 尽量减少储备资金和成品 (商品) 资金的占用。存货比率多大为宜, 依各行业、各时期、各企业情况不同而不同。笔者以为首先必须转变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库存越多越保险”观念, 树立充分利用市场这个“仓库”的观念, 在满足生产经营的前提下, 存货是越少越好。其次必须注意“原材料—生产—产成品”三段占用的分布, 避免两头大中间小。

(3) 要严格控制“三期”——存货周期、应收帐款周期及应付帐款周期。存货周期是通过当期的销售额和库存资金占用之比来体现的, 只有通过缩短存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停留时间和减少库存、加速产品销售, 才能缩短周期, 加速资金周转, 减少资金占用。应收帐款周期即帐款回收天数, 应强化对应收帐款的管理, 制订相应的应收帐款政策, 千方百计缩短帐款回收期。应付帐款周期是指充分利用供货方允许企业支付货款的期限, 这样企业可利用这部分资金来周转, 但也应注意不能拖延应付帐款周期而影响企业信誉。

(4) 努力降低“三资”——主要指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这三项费用可以说是直接“耗用掉”了的一部分流动资金。我国由于历史形成的各方面因素, 除产品销售费用相对较低外, 其他费用占销售总额的比例大大高于国外同类企业的水平, 吃掉了企业相当大一块利润。因此, 严格控制并努力降低“三费”是企业当务之急。

房地产资金运作探讨 篇9

房地产企业由于资金需求量大、跨越周期长等特点, 使其资金运作与其他企业相比也不甚相同。在共性的基础上, 存在着更多的个性, 经笔者整理汇总, 发现房地产企业资金运作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类:

1. 资金需求量大、周转时间长。

凡是具有一定规模的房地产开发项目, 资金投足额基本都在千万甚至亿元之上。资金投入开始到全部收回, 至少需要一年半, 有些要三到五年, 甚至更长时间。

2. 资金的筹集和使用范围广泛。

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筹集渠道有多种, 常见的有以下几类:金融机构贷款;自有资金;预收居民购房款;外资投入;承兑;资产抵押;代理销售商保证金和施工单位质量保证金。

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到的资金, 在具体使用上也有多种途径:征用土地和拆迁补偿费;在建工程前期投入;项目开工前的配套费支出;装修费用;项目建设物资采购费用;工程监理费用;金融贷款利息支出;企业正常运营支出;税费;罚款支出等。

3. 受控于国家政策的影响。

早在十几年前, 我国就已经将房地产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支柱型产业。并且, 将居民住宅消费作为拉动内需的主要手段之一。由于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 房地产企业近十几年来发展迅速, 无论是政策性部门还是金融业都全面支持房地产业的发展。

二、房地产开发项目资金运作方式

2009年, 国家对房地产企业开发门槛重新做了规定, 将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的自有资金由35%的比例调整至30%。虽然该比例进行了下调, 但是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资金需要量依然很大。为了在短时期内开发项目实现盈利, 房地产企业在资金的运作中多采用下列方式:

1. 银行承兑。

作为短期贷款的形式之一, 银行承兑汇票与一般的银行贷款不同, 其差异表现在, 银行承兑汇票的承兑期限是6个月, 而且零利息支付。但是在承兑之前, 要求提供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在法定准备金率多次上调、银行贷款收紧的宏观经济面前, 房地产企业运用银行承兑汇票, 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2. 利用预收居民购房款, “借鸡下蛋”。

资金少, 不见得一定办不成事。房地产企业在项目竣工前或者项目开发前, 利用减少购房款、赠送花园等形式, 预收居民购房款, 利用此款项“借鸡下蛋”, 开发自身项目或者用于企业运营的其他方面。

3. 对材料供应商“适度赊账”。

虽然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社会诚信度越来越低, 赊账行为也越来越难以存在。但是由于房地产企业开发的项目基本是固定资产, 可寻可查可找。因此, 赊账对房地产企业来讲也并非不可行。房地产企业实施的赊账对象多为材料供应商。虽然可进行适度的赊账, 但是赊账行为是建立在信誉基础之上的。倘若房地产企业到期未还款, 材料供应商就会紧缩赊账度。因此, 赊账的这种资金运作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 内部认购。

目前, 国家对商品房的对外销售有着严格的规定:要求房地产企业的商品房的销售必须在主体结顶之后, 并且, 还要具备土地使用证、工程规划许可证、用地规划许可证、预售许可证、工程施工许可证五证。虽然如此, 但是房地产企业为了解决开工前所需的开发资金, 多会采用内部认购的办法进行融资, 即在项目立项开工前就回收资金。目前, 政府对房地产企业的内部认购行为干涉较少。

5. 利用施工队垫资。

施工队垫资是我国市场经济下房地产行业特有的一种非理性现象, 不过也的确不失为房地产企业资金运作的一种方式。该方式主要是指房地产企业在项目开发之前, 会对施工队进行选择, 具有大额垫款能力的施工队入选性较大。选择有垫款实力的施工队伍施工, 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出现因资金紧张而影响工程施工的局面, 而且还可以给房地产企业带来无息融资。

三、房地产资金运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 资金运作前:

编制好资金筹措计划。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规模、不可控因素、资金占用周期、经营成本, 以及和企业风险和营业利润往往成正比。因此, 在房地产企业相关房产项目正式开发前, 对资金情况进行一定的测算和计划, 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房地产企业的每一个项目所需要的资金数额都较大, 而且这些资金的绝大多数都要通过银行贷款来完成。因此, 贷款资金的利率、贷款期限、贷款条件等都会不同程度的对企业资金运作产生直接性影响。对此, 房地产企业应首先编制详细的资金筹措计划。

首先, 要选择适合本企业的金融贷款机构。目前, 我国的金融机构众多, 房地产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 结合贷款机构的贷款条件进行分析比对, 选择出最为适合的贷款机构。通常, 企业可以选取贷款归还期限较长、贷款利率较低、条件较为优厚的金融机构, 以降低贷款资金成本, 减少企业债务风险, 提高项目开发收益。

其次, 要制定合理的筹资计划。资金的拥有量并非越多越好, 适度占用为最好。房地产企业必须考虑自身情况, 结合项目开发进度, 从投入到产出进行有计划的调配, 从整体的角度进行综合考虑, 合理安排资金的筹措和归还。

2. 资金运作中:

做好会计监督工作。将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用, 离不开财务人员在资金运作过程中的会计监督工作。具体的会计监督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 对项目开发信息要持续关注、及时掌握、不断调整资金筹措计划。房地产企业项目开发过程会受外界诸多因素影响, 稍一疏忽, 可能会导致项目烂尾, 继而长期挂账, 浪费企业资金, 影响企业运转。对此, 房地产企业的相关财务人员应密切关注项目开发的进展情况, 对开发信息要及时掌握, 对发现的任何可疑情况, 都要调整资金筹措计划, 以保万全。

其次, 在具体的项目开发过程中, 要监督筹措资金的合理使用。项目开发过程中, 需要支付各种工程款项。在每次款项支付时, 相关财务人员都要对其进行充分的会计监督。要做到严格比对付款合同中的条件, 对付款金额进行仔细审核, 同时还要综合考虑资金使用的全过程, 调整好后续支付事项。以此确保所筹措的资金能够被合理的、有计划的使用。

最后, 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 增强资金的运转速度。在房地产企业的资产中, 应收账款占了绝大多数。大量的应收账款不仅使企业资金周转速度变慢, 还会为企业带来坏账, 从整体上影响项目资金的运作。因此, 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 增强资金的运转速度至关重要。主要可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 房地产企业的领导和财务人员要重视现金流管理意识。第二, 定期对存货和应收账款进行清理, 建立追讨制度, 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经办人员。第三, 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的期限要尽量保持一致。

3. 资金运作后:做好项目资金回收工作。项目资金的回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要明确房屋的销售成本, 制定相关销售方案。房地产企业的房屋销售情况会受两方面的影响:销售可行性分析报告和市场行情, 二者在时间上并不一致。为了对二者能够更好的判断和分析, 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要互相配合、仔细核算相关销售费用支出。在调研市场行情的基础上, 寻找市场切入点, 争取最大额的销售, 在短期内收回资金。

其次, 财务部门要监督和协助销售部门制定销售计划, 促进资金快速收回。在销售部门制定出销售计划之后, 财务部门应对该计划制定资金收回计划, 对资金收回之后的用途要合理安排。与此同时, 要监督销售计划的履行情况, 审核销售报表。此外, 还可以对销售部门制定应收账款追讨奖惩机制, 调动人员积极性。

最后, 要随时关注市场行情变化和宏观经济变化, 及时调整相关计划。市场瞬息万变, 唯有随时关注市场行情变化和宏观经济变化, 及时对此调整销售计划、应收账款追讨计划等相关计划, 才能使房地产企业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通常, 房地产企业存在着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周期长、经营风险大的特点。房地产企业在开发项目时, 多是采取运用自有资金的同时, 还从银行等级融机构进行贷款。这不仅给房地产企业带来大量的资金投入成本, 还使该类企业需要面对较大的项目投入风险。倘若房地产企业资金运作状况良好, 便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投资增值回收资金, 而且能获得较大的投资收益。基于此, 本文立足于房地产的资金运作, 从房地产资金运作的特点入手, 分析了房地产企业资金运作方式, 并且针对房地产企业在资金运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作了归纳整理。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风险,资金运作

参考文献

[1]、孟昭莉.中国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J].中国中小企业, 2009, (01) .

[2]、孟繁瑜, 庞墨涵, 朱慧.如何在房地产开发中节约企业纳税成本[J]上海房地, 2009, (01)

[3]、张海洋.实物期权法—房地产开发项目评价方法[J]法制与社会, 2009, (02)

[4]、肖元真, 夏惠干.2009年, 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对策[J]上海房地, 2009, (01) .

[5]、鹿全新.浅议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管理[J]现代商业, 2009, (03)

[6]、高音.浅谈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融资管理[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 (01)

[7]、王小玉.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风险及其防范[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02)

[8]、赵文利.如何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管理[J].冶金财会, 2009, (01) .

[9]、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来源[J].中国经济景气月报, 2008, (11) .

资金运作模式 篇10

一、大额度资金运作资金安全风险防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作为国有企业“三重一大”决策事项的重要一项,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是指超过由企业或者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机构所规定的领导人员调动、使用限额的资金调动和使用,包括年度预算内大额度资金调动和使用,超预算的资金调动和使用,对外大额捐赠、赞助等等。由于一般是超过上级规定或本单位权限,预算外资金调动和使用较多,加之涉及额度大,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在资金安全上出现问题,容易给企业造成严重后果、重大损失以及恶劣影响。因此,加强大额度资金运作管理,防范资金运作中的资金安全风险,确保资金运作安全,避免和减少损失,保证安全运输生产、重点工程建设、职工生产生活等各项资金的需求,就显得异为重要和紧迫。

二、大额度资金运作中资金安全可能存在的风险分析

从近年发生的一些国有企业重大资金损失的案件分析,多数是资金运作没有履行正常程序,缺乏有效监督造成的。通过综合分析,大额度资金运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履行调研论证程序,由于盲目决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2.隐匿企业大额度资金运作真实意图,虚假投资,侵吞国有资产。

3.虚报企业投资项目和规模,加大资金投入,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4.采用各种方式回避或不履行集体决策,由个人或少数人擅自决定。

5.用传阅、会签或个别征求意见等方式代替会议集体决策。

6.对大额度资金运作项目,采取化整为零手段规避制度规定。

7.未执行资金支付联签制,擅自个人批准使用或借出企业大额资金。

8.资金结算部门未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对联签手续不全的大额资金办理支付手续。

9.相关部门没有如实报告大额资金支付事项,造成经济损失。

10.没有进行定期的检查监督,疏于检查监督而实际发生资金损失。

三、大额度资金运作资金安全风险防控的具体措施

为了确保大额度资金的安全、有序、可控,就需要在不断完善资金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从规范内部控制、定期检查监督、严格责任追究等方面入手,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防控,进行动态监管,防范大额度资金运作的风险。

(一)强化过程防控,完善严格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

1. 健全完善大额度资金运作调研论证制度。

对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应当进行认真的调研论证,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调研论证工作应由主办部门(单位)牵头,组织财务、计划、法律、审计以及监察等部门进行,重点对必要性、可行性、风险性进行调研论证,必要时进行专家论证、法律顾问和咨询听证,广泛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并遵循以下工作程序:成立调研组,确定成员,明确分工;制定调研论证提纲和计划;集中或分组开展调研论证工作;讨论、汇总意见,形成调研报告或方案材料;举行专家论证会、征求意见研讨会或其他方式对调研报告或方案材料广泛征求意见,或对有关问题进行质询、评估和论证;主办部门(单位)对调研报告或方案材料作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确定并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建议方案共选择。

2. 健全完善大额度资金运作集体决策制度。

凡大额度资金的借贷、支付等事项,必须由本单位领导班子召开党政联席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坚持民主决策,充分发扬民主,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讨论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应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定,多数领导班子成员有不同意见的,不能决定;意见分歧较大的或分管领导有不同意见的,应慎重或暂缓决定。

3. 健全完善大额度资金运作决策失误纠错机制。

单位主要领导要注意了解和检查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的实施进展情况;其他班子成员、相关部门要按照分工,对资金运作事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主办部门要定期向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汇报决策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提出纠错建议,需要重新作出决策的,应按程序重新决策,可能发生重大风险的,应立即采取保全措施。

4. 健全完善大额度资金支付联签制度。

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同意后,凡大额度资金支付,必须严格使用《大额资金使用联签单》,对资金的性质、额度、期限、预计产生的效益、风险分析,以及对方基本情况、注册资金、资产总额、资质状况、信用状况、以及效益情况等详细分析、记载,并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总会计师、财务部门负责人共同签字批准后,财务部门方可办理支付。凡未执行联签制度的大额度资金支付,资金结算部门拒绝付款,并向上级财务部门报告。

5. 健全完善大额度资金运作动态报告制度。

不论预算内还是预算外大额度资金,凡涉及大额资金支付,均要及时编制《大额资金支付动态报告》,详细记载银行转账支付和现金支付时间、金额、是否年度预算、未列入年度预算原因、是否集体讨论等情况,由财务部门及时将大额资金的动态情况向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报告,同时向上级财务部门报告。

6. 建立资金结算系统业务办理监督制度。

资金结算部门要及时检查本部门向财务主管部门报告的办理大额支付事项是否与实际支付业务相符,有无漏报现象,发现问题及时报告财务主管部门。资金结算部门在办理各单位对外结算支付过程中,必须审核相关凭据和手续,凡不符合规定或手续不完备的,均应拒绝支付。

(二)强化日常监管,完善严格有效的检查监督机制

1. 加强日常检查。

把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日常核查的重点放在单位预算外资金以及支付给资金结算系统以外账户的资金,对资金动态异常的,及时报告部门负责人,对发生问题的要迅速纠正,及时提出完善各种手续、控制风险要求并督促实施。

2. 加强专项检查。

采取抽查台帐资料、调阅会议集体讨论记录、分析《大额资金使用联签单》、资金支付动态报告和有关财务支付凭证等方式,对执行大额度资金支付联签等情况全面检查,重点检查是否经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是否对动用资金进行风险分析;是否经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总会计师、财务部门负责人3人共同签字批准;是否按规定时间、方式及时上报联签情况;是否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等等,并做到跟踪整改。

3. 加强内外监督。

加强审计监督,审计部门每半年必须对本级资金结算部门、财务部门进行一次大额度资金安全审计,对在建的工程项目资金使用情况每年进行一次审计,结合在建项目审计,对外资使用情况一并进行审计;加强群众监督,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监督积极性,通过设置意见箱、电子信箱、开通举报电话等方式,加强对资金运作过程监督和实时动态监控,变体内监督为体外监督。

(三)强化惩戒处置,完善严格有效的责任追究机制

1. 明确责任追究对象。

根据职责范围,实施大额度资金运作责任追究机制,追究集体责任时,领导班子党政正职和直接主管的领导干部承担主要领导责任,参与决策的其他领导干部承担次要领导责任。对错误决策提出明确反对意见而没有被采纳的,不承担领导责任。错误决策由领导干部个人决定或批准的,追究领导干部的个人责任。

2. 明确责任追究方式。

需实施责任追究的,实行以下责任追究方式:对违反大额度资金运作相关规定,未造成严重后果、较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的,给予批评教育或内部通报。集体决策失误,造成严重后果、较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的,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示谈话、调离岗位、降职、免职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以上责任追究方式视具体情况可单独适用或合并适用。对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对违反规定获取的不正当经济利益,应责令清退。

3. 明确责任追究程序。

对违反相关规定,需实施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责任追究的,遵循以下程序:一是由组织人事、纪检监察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存在问题进行调查核实;二是调查完毕后,写出调查报告,并根据有关规定,提出责任追究具体建议,提交党政联席会议研究;三是经党政联席会议讨论研究后,责成人事部门形成相应处理决定;需要给予有关人员党纪政纪处分的,由纪检监察部门作出处理;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摘要:加强资金管理有利于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促进稳健发展, 从而实现发展目标。如果管理不到位, 可能使企业遭受巨大经济损失。本文阐述了当前加强资金安全风险防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并通过对企业大额度资金运作中容易发生风险的环节和关键点的分析, 从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检查监督机制、责任追究机制方面, 提出了资金安全风险防控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大额资金,资金安全,风险防控

参考文献

[1]张英东.浅谈铁路运输企业财务风险及防范[J].财经界, 2011 (08) .

校园经济运作模式探究 篇11

兰州大学榆中校区的市场区位的独特性

区域经济形成的计划性。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推动了新一轮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2000年11月教育部正式下发了“同意筹建兰州大学榆中校区的批复”,兰州大学成为教育部首批批准扩建新校区的两所部属重点院校之一。校区的建立自然催生了对经济建立的需求,以满足校区师生日常所需与发展的诉求。从区域经济理论来说,其是超越了三元结构的,因为兰州大学榆中校区的经济运作不是城市经济、亦不是农村经济,也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城乡结合部 ,所以对其的研究亦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但兰州大学榆中校区是基于一种决策政而形成的经济区域,可以列为一种计划经济区域。

较高的空间成本与交易成本。。兰州大学榆中校区位于兰州市榆中县夏官营镇,距兰州市校本部47公里。北邻陇海铁路,设有夏官营站;南临312国道和巉兰高速公路。看似榆中校区有极为便利的交通与可量化的空间效率,但榆中校区在事实上并非是一个工业生产的市场主体,而是一个生活社区,从这个角度来讲,兰州大学榆中校区是有较高的空间成本与交易成本。

市场需要的服务性——消费主体的特殊性。榆中校区始建于2000年9月,2001年9月迎来第一批新生,现有三个年级本科在校生15000人。校区周边均为农村地区,主要生产蔬菜等农作物。兰州大学榆中校区的市场运作需要满足15000左右人口的基本的日常需要与自我的发展性需要,而脱离校区之外的周围区域无法满足城市消费文明的需要,所以其基本上需要校区自我提供服务来满足学生的需要依据学生消费文化的诉求。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市场需求与消费来说,兰州大学榆中校区是一个服务性行业的市场。

高校社会效应的乏力。高校经济是由传统的依托大学校园基于大学生消费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区域性经济。狭义的讲,这种经济的主体是规模庞大的大学生,发展的领域主要是在校园周边,以简单消费为主。广义的说,它的涵盖面非常广,還包括因大学而引发的各种产业经济,主要依靠的是高校强大的社会效应。 而与之相反的是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周围的农业区位限制了其社会效应的经济链条的形成。

兰州大学榆中校区的经济主体

对于主体的界定是任何研究都不可或缺的部分,尤其是要对榆中校区经济运作状况进行一个宏观的描述,必须对其经济服务的参与主体进行了解与分析,才能推演其经济行为以及市场的规范性探究活动的开展。就笔者目前的调研情况而言,榆中校区服务体系是由三类主体构成的,一是规范管理职能产生的市场主体;二是因市场区位吸引而进驻的自由市场主体;三是基于消费者行为选择而实际上参与到整个校区经济运作与竞争中的市场主体。

市场规划——兰州大学后勤集团。兰州大学后勤集团组建于2003年7月30日。是按照企业化方式管理的校内正处级事业单位。时至今日,后勤集团已建立了符合兰州大学特点与需求的后勤保障体系,是一个集管理、服务、经营为一体的经济实体。 基于榆中校区是一种规划区域的产物,其基础服务体系亦需要规划提供,在校区初期,尽乎所有的服务项目都是由兰州大学后勤集团来完成。具体来说是由基础服务是由榆中校区后勤中心来负责实施,其他各部分从住宿、饮食、运输等各个方面为校区师生提供服务保障。此外,其还负责安保及其相应的社区物业管理职能。同时,它作为一个市场主体事实上参与了校区市场的竞争,其市场身份具有多重性。

市场吸引。基于市场开发和个体的经济自由选择,兰太市场和兰大一条街涌入了大量的商家,不下百余家。个体经营户、全国连锁店、培训学校、连锁超市等从餐饮、百货、图书、培训、服装、电信业务、银行、娱乐消费等方面给校园市场需要提供补充性的基础服务。其市场吸引力的来源一是管理主体的引导性,如中国工商银行的入驻;二是市场区位的可创业性;三是消费者的重数。

消费者行为选择。总体而言,榆中校区的市场服务体系完全能够满足消费主体的基本需求,但无法满足学生消费文化的需求。但现有市场无法满足需要时,消费主体可选择外在市场来满足,这方面的可能性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原有驯化的消费习惯与消费文化;二是其他市场比较成熟;三是网络的发达程度。上面的的缘由,使得网络消费成为消费极为重要的消费行为。事实上亦让众多网络商家参与该社区服务体的运作。

兰州大学榆中校区的经济的管理

兰州大学榆中校区的经济秩序管理上主要有三类型的管理,一是学校管理部门;二是政府管理部门;三是学生组织。其经济秩序干预具有多重性。学校主要的职能部门是兰州大学后勤管理处。兰州大学后勤管理处是提供后勤服务,代表学校行使管理监督权的行政服务职能部门。 ;代表兰州大学与后勤集团或专业实体签订有关服务协议,代表学校行使管理权;在职责范围内,协调学校与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工作关系等。总得来说其对市场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兰州大学来实现的,具体来说是通过兰州大学后勤集团来实施。所以从市场主体与市场管理主体来看,榆中校区经济运作是一个不完全市场化的半竞争状态的市场运作状况。

总之,兰州大学榆中校区校园经济运作是兰大后勤集团占主要地位,其他市场主体提供补充性的基础服务的经济实体结构与网购商家提供远程服务相结合的社区服务经济运作体系。其经济状态与发展趋势是不完全市场化与市场竞争的不断加深。基于这样宏观的把握,笔者下一步以法学规范性的研究方法开展其经济竞争行为与消费者保护研究,将具有特别意义。

[基金项目]兰州大学法学院2014——2015院级科研培育项目:兰州大学法学院科研培训项目“校园经济圈不正当竞争行为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指导老师:刘光华教授\兰州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探析医院资金会计运作处理与核算 篇12

1 讨论

医院购建一项固定资产的有关支出往往不是一次发生的, 而是根据工程进度逐步发生的, 同时专门借款往往不止一笔, 且每笔利率不同, 那么, 每月利息资本化金额应按如下公式计算。

每一会计期间利息的资本化金额=至当期末止购建固定资产累计支出加权平均数×资本化率

上式中, 累计支出加权平均数=[每笔资产支出金额× (每笔资产支出实际占用的天数/会计期间涵盖的天数) ]。

资本化率应为借款利率, 如果为购建固定资产只借入一笔款项, 则资本化率应为该项借款利率, 若借了多笔专门借款, 则资本化率计算公式如下。

资本化率=加权平均利率= (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之和专门借款本金加权平均数) ×100%

其中, “专门借款本金加权平均数”按如下公式计算:

专门借款本金加权平均数=[每笔专门借款本金× (每笔借款实际占用天数/会计期间涵盖的天数) ][2]

在实际工作中, 经常有这种情况, 即某固定资产购建工程累计资产总支出超过了其专门借款总额, 表明医院占用了除专用借款以外的其他资金, 则从超过之月起, 利息资本化金额即为该工程所有专门借款在该会计期间的利息总和。

计算出本期实际发生的借款利息以及应予资本化的借款利息和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借款利息后, 医院财务应及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对当期应予资本化的借款利息应当计入在建工程成本反映在“在建工程”科目中。为了反映每项工程所承担的利息, 应设“在建工程-某工程-借款费用”的明细科目, 根据当期该工程应予资本化的借款利息金额借记“在建工程-某工程-借款费用”, 贷记“预提费用”或“银行存款”等科目;对于当期应当计入损益的借款利息, 应通过“财务费用”科目进行核算, 即根据当期实际发生的借款利息总额减去当期应予资本化的借款利息金额之后的余额, 借记“财务费用”, 贷记“预提费用”或“银行存款”等相对应科目。

当某固定资产购建工程完工, 达到了可使用状态时, 该工程的资本支出已经很少或者几乎不再发生, 借款利息不应再继续资本化, 而应计入当期“财务费用”。至于工程完工后其支出从“在建工程”科目结转为固定资产时, 其相应的借款利息一并转出, 纳入该项固定资产价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 如果固定资产的购建活动发生非正常中断, 并且中断时间连续超过3个月, 应当暂停借款利息资本化, 将其确认为当期费用, 直至资产的购建活动重新开始。如果中断是必要的或必须的程序, 则借款利息的资本化应当继续进行[3]。

2 结语

总之, 借款利息的会计处理直接影响到举贷医院的资产和费用的划分与计量, 关系到医院固定资产价值与当期收益的确认。医院作为融入新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医疗机构, 其会计人员应当按国家颁布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参照国际相关制度和惯例, 本着稳健的原则, 本着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客观公正地对借款利息予以界定和计算, 从而真实、公允地反映医院的财务状况、资产总值和经营成果[4]。

参考文献

[1]范翠国, 彭玉春, 黄丽虹.浅谈医院资产管理[J].财会通讯:综合 (中) , 2010, 2.

[2]朱锐.谈医院借款利息的会计处理[J].事业财会, 2005, 4.

[3]钟佳利.加强医院资产管理健全内部控制制度[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19.

上一篇:薄层色谱扫描法下一篇:化学实验与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