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模式运作(精选4篇)
BOT模式运作 篇1
经济的快速发展依赖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 这就对承担着基础设施建设职能的国家财政提出了挑战。政府需要拿出巨额的财政资金进行投资, 但目前, 资金的短缺是使这一问题日益突出的主要原因, 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便成了政府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 采用BOT方式融资就成为了必然选择。
一、BOT融资方式的涵义
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 (建设、经营、转让) 的缩写。从内容上看, BOT是一种适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方式。BOT融资方式即政府或有关公共部门作为招标人, 为项目 (主要是大型基础设施项目) 的建设和经营提供一种特许权协议作为融资基础, 由项目公司作为投资者和经营者安排融资、承担风险、建设项目, 并在规定时期内经营项目获得合理的利润回报, 最后根据协议将项目所有权无偿地移交给政府或有关公共部门。
二、BOT项目融资的风险分析
由于BOT项目建设的周期较长, 涉及的各种风险因素较多, 因此不确定性很大, 风险分担和风险规避就显得更加重要。按照风险分担和风险管理的原则, 项目融资中的风险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与市场客观环境有关, 超出了项目自身范围的风险, 主要包括:政治风险、金融风险和不可抗力风险;非系统风险是指可由项目实体自行控制和管理的风险, 主要包括:完工风险、生产风险以及环境风险。
一般来说, BOT项目建设阶段的风险由项目公司承担, 经营阶段的风险须视具体情况而定。政治风险和不可抗力风险一般由政府和保险公司承担。
在项目经营阶段中存在着一个市场风险, 它主要是指来自项目产品的销售和能源及原材料供应两个方面的风险。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原料的供应基本上没有太大的问题, 因此项目能否运营成功, 关键就在于产品能否销售出去。这样, 销售就成了BOT项目运作的关键, 产品的销量和售价几乎涵盖了BOT所有的风险因素。
三、BOT的案例分析
(一) 广西来宾电厂。
1995年5月8日, 国家计委批准了第一个BOT试点项目——广西来宾电厂。1996年, 法国电力国际公司与原通用电气阿尔斯通公司组成的EDF联合体在国际招标中一举中标。为实施该项目, EDF联合体成立了广西来宾发电有限公司 (简称法资公司) ——广西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1997年法资公司与广西政府签订了特许权协议。来宾电厂项目总投资6.16亿美元, 投资方在建成电厂并商业运营15年后, 运营期到2014年把电厂移交给广西政府。通过运营维护合同, 广西来宾法资有限公司 (电厂业主) 将电厂的运营和维护工作承包给广西来宾希诺基发电运营维护有限责任公司——一家由法国电力集团、广西电力公司和广西投资集团投资的中法合资企业, 希诺基向法资公司和来宾电厂提供15年的运营和维护服务。合同规定, 广西电网每年至少要从来宾电厂购买35亿度电, 但是实际上可以提供更多的电。一年最大的发电量能达到63亿千瓦。另外, 在来宾电厂的投资设计、融资、建设的整个过程中, 广西政府对该项目提供了大力支持, 要点有: (1) 允许投资者将其从电厂经营中取得的人民币收入, 在扣除费用和缴纳税金以后, 换成外汇汇出境外。 (2) 如果由于政府政策的变化导致人民币与外汇的兑换率大幅度变化时, 允许调整电价来解决。汇率的变化幅度在5%以内时, 电价不能调整;超过5%时电价可以调整。 (3) 指定一家燃料公司供应项目公司所需要的燃料, 并与项目公司签订燃料供应协议, 按协议保证供应项目公司所需要的燃料。 (4) 保证每年至少购买35亿千瓦时的上网电量, 并指定由广西供电局与项目公司签订购电合同和调度协议。 (5) 关于通货膨胀问题, 规定由于燃料价格的变化可以调整电价。 (6) 项目公司可以享受国家和地方政府所规定的税收优惠。 (7) 广西政府免费或以优惠的价格向项目公司提供电厂建设、营运和维护所需要的土地、供水、供电、通讯、道路、铁路等现有设施的使用。 (8) 在项目公司的整个特许权期限内, 所需要的各方面协调和协助, 广西政府都可以给予支持。
(二) 英法海峡隧道工程。
1.项目的达成。
(1) BOT项目发起人 (即项目公司) :欧洲隧道公司。它由英国的海峡隧道工程集团 (一个由英国银行和承包商组成的财团) 和法国的法兰西一曼彻公司 (一个由法国银行和承包商组合的财团) 联合组成。 (2) 特许期:55年。它是目前世界上特许期最长的一个BOT项目。特许权协议是在1987年与英法两国政府签订的。 (3) 承发包方式:固定总价和目标造价合同。欧洲隧道公司承担了海峡隧道的全部建设风险并为造价出超准备了一笔17亿美元的备用贷款。49亿美元的陆上建筑工程的一半按固定价格 (即总价) 承包, 而隧道自身则按目标造价承包, 欧洲隧道公司将把实际费用加固定费支付给承包商。 (4) 计划总投资费用:92亿美元 (在施工过程中已增加到120亿美元) 。 (5) 建设工期:计划1988年开工到1995年竣工。建设工期的风险就在于, 施工工期加长就会使经营期相对缩短, 并且将会直接影响到该项目的收益和债务的偿还。
2.融资情况。
为BOT项目筹款是项目发起人最重要的业务之一。如前所述, 筹资总额达92亿美元, 使该项目成为到目前为止由私营团体筹款的最大的基础建设。在海峡隧道工程投资过程中, 关于融资工作要求欧洲隧道公司坚持政府提出的三个条件:[1]政府对贷款工作担保;[2]该项目将按有限的追偿权, 100%地由私营团体筹资, 交付发起人使用, 债务由完成的项目收益来偿还;[3]该团体必须筹资20%的股票投资, 即17.2亿美元的现金。除此之外, 74亿美元贷款将从209家国际银行 (历史上最大的地区性私营银行联合体) 筹措。筹款之初, 14家初期项目的承包商和银行首先赞助8, 000万美元。同时, 在4个发行地点成功地筹集到大批以英国英镑和法国法郎计算的股票投资。
3.政府担保情况。
与其他的项目BOT发起人相比, 欧洲隧道公司从英法两国政府得到的担保是最小的。这是由于英国政府要求建设、筹款或经营的一切风险均由私营部门承担。除特许期较长外, 政府没有向该公司提供支持贷款、最低经营收入担保、经营现有设施特许权。外汇及利率担保, 仅仅提供了商务自主权、“无二次设施”的担保。
四、结合案例分析影响BOT项目融资的因素
(一) 项目在财务上的可行性。
BOT项目多用于开发基础设施, 而传统上的基础设施项目都是由政府投资建设的, 这样, BOT项目在财务上的可行性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政府对项目的支持, 对于财务上不可行的项目, 只有得到了政府强有力的支持, 才有可能成功, 否则项目将无法进行下去。广西来宾电厂正是由于当时中央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项目的实施才得以顺利的成功。
(二) 政府的担保。
BOT项目的债务融资都是无追索权的, 债务资金和股本资金的回收只能靠项目的现金流量, 投资人的风险较常规项目要大得多。为了促成项目, 使投资人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上, 往往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担保。在广西来宾电厂BOT项目中, 广西政府与项目公司特许权协议中, 包括协议正文及购电协议、燃料供应与运输协议、仲裁协议等24个附属协议, 政府除了承担一般意义上的政治风险和法律变更风险外, 政府还承担电力市场需求风险、燃料供应风险、部分汇率风险。
(三) 风险的分担。
由于BOT项目建设的周期较长, 所以涉及的各种风险因素较多, 不确定性也很大, 风险的分担就更加重要。在英法海峡隧道BOT项目中, 银行和承包商的股权投资仅有1/9亿美元, 大部分股本分散在众多的小投资者的身上, 风险得到了分散, 而且承包商还可以通过承建工程获得收益。银行的贷款是有近311家欧洲的银行提供并有铁路联营的担保, 因此虽说项目的风险要大, 政府所给的支持要少, 但是项目发起方和银行的单个机构承担的风险并不大。
五、我国采用BOT项目融资模式的现实意义
(一) 加快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
我国政府若把拟建的部分基础设施项目转让给外商设计、筹资、建造和运营, 不仅可以减轻政府直接的财政负担, 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弥补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的不足, 缓解经济发展中资金短缺的矛盾, 而且还可以把原来必须用于该项目的建设资金转用于其他产业的发展, 使政府投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有宽绰的回旋余地。
(二) 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
我国利用外资主要有外商直接投资和借用国外贷款两种主要方式。BOT投资方式既与这些投资方式相联系, 同时又有其特殊性。因此, 采用BOT方式引进外资, 无疑是突破了利用外资的模式。另外, 多数BOT项目的建设资金全部由外商解决, 政府不需担保, 也无需承诺支付项目借款, 这不仅不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 也不会增加外债负担。
(三) 有利于提高项目的运作效率。
由于BOT项目一般都涉及到巨额资金的投入, 并且项目建设的周期较长, 使得项目的建设、经营中潜伏着极大的风险。私营机构为了减少或避免风险, 获得较高的收益, 客观上要求在项目建设前进行科学的论证、合理的设计, 在项目建设、运营过程中加强管理、科学组织, 这对我国基础设施领域管理水平的提高无疑将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
(四) 有利于政府对重大项目的宏观管理。
采用BOT投资方式, 项目的整个决策、签约都有政府参与, 都由政府直接负责, 政府对项目的可行性、经济效益等进行充分论证后才能确定, 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项目建设的盲目性。
六、结语
我国采用BOT方式融资的时间不长, 总结一下国内外BOT项目融资的经验和教训将会使我国在今后采用这种方式开发基础设施时少走弯路, 为我国引进外资和利用内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创一条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严兵, 阮南.信用风险:BOT项目融资成败的关键——国内外电力行业项目融资案例分析[J].经贸实务, 2003, 1
[2].赵文胜.项目融资的BOT模式[J].露天采矿技术, 2005, 4
[3].胡晓萍, 龚杭.BOT中的“非市场失灵”现象分析[J].金融管理, 2007, 1
[4].朱珊, 程灏.BOT项目组织结构实例分析[J].经济师, 2004, 2
[5].宋志东.BOT融资中的风险分担及合同管理[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2
[6].钟璐.BOT融资模式和ABS融资模式分析[J].科技与管理, 2007, 1
BOT模式运作 篇2
摘要:BOT投资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项目融资方式得到政府与企业的广泛关注,BOT投资模式广泛的运用到基础设施建设中,特别是一些需要大量资金的公用事业项目,如桥梁、公路、地铁等,采用BOT投资模式能够在短时间内为基础项目获得大量的融资,有效的缓解东道国政府资金短缺的困境,而且还能够引入资本投资,有效的提升东道国的经济与科技水平。通过对BOT投资模式的基本法律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剖析BOT投资模式的法律关系的性质,分析BOT投资项目发生争议的法律适用问题,从而提出我国BOT投资的立法对策,为我国BOT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BOT投资模式;法律性质;法律适用
一、何为BOT投资模式
BOT投资模式即建设(Build)—经营(Operate)—转让(Transfer),是项目所在国政府通过授权的方式,允许民营机构在特定的期限内获得其融资建设项目的专营权,准许民营机构向用户收取一定的费用以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等到特许的期限届满时,承办项目的民营机构必须要将基础设施项目无偿转移给政府的项目融资模式。
在BOT投资模式中主要涉及的主体有东道国政府,政府是BOT项目的控制主体,采取BOT投资模式的项目多数为公益性的基础建设项目,如地铁、桥梁等。BOT的经营主体是项目公司,项目公司是由项目发起人组建的,主要是一些私营公司,项目公司负责对项目进行融资、建设与管理,项目公司通过对项目进行开发运营而回收资金以偿还银行的贷款。在BOT投资模式下,项目的投资与运营的风险由政府与私营机构承担。我国自1994年开始第一个BOT项目以来,BOT投资模式已经在我国运行了二十几年,我国的广深珠高速公路、重庆地铁、北海油田开发等项目都是BOT项目,BOT投资模式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BOT投资模式法律关系分析
(一)BOT投资模式涉及的法律关系 BOT投资模式是建设——经营——转让的模式,在BOT模式下涉及的主体比较多,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BOT投资模式涉及的主体有投资建设方、承建方、政府、银行、保险,不同的主体的利益不同,导致BOT投资模式下BOT项目的协调难度加大。BOT投资模式主要涉及两大法律关系,一是BOT项目东道国政府与项目发起人之间的带有行政管理性质的法律关系。项目的东道国政府将BOT项目采取招投标的方式选择项目发起人,从BOT项目的招投标、确定投资方、项目的经营、项目的移交都离不开东道国政府的监督,政府实际上是BOT项目的主导者,在BOT项目转移前政府虽然没有项目的所有权,但是享有项目的监督权,能够对项目的运行进行否决。二是BOT项目的发起人或者是项目公司与项目其他主体产生的民商事法律关系。项目发起人在招投标中获得政府的委托后,需要组建项目公司对项目进行管理,而且需要项目公司进行融资,因此涉及的法律关系有项目公司与银行的借贷关系。
(二)影响BOT投资模式法律关系的因素
目前在我国比较常见的需要采取BOT投资模式的主要是一些公用事业项目,如高速公路、地铁等,BOT投资模式涉及的法律关系主体比较多,影响法律关系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
第一,特许协议。作为BOT投资模式的基础,特许协议是指关于政府授权许可投资者在特定的期限内建设并且经营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协议文件,特许协议的签订主体是东道国政府或者是能够代表政府的机构与私人投资者。对于特许协议是属于国际协定还是国内的合同问题,不同的学者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是从实践的角度上看,我国的政府为了避免因合同性质问题导致的麻烦,往往要求如果是国外的投资者需要在中国境内设立项目公司,政府与项目公司签订特许协议,通过这种做法将特许协议规定为国内合同的范畴。
第二,经营权。中国目前采取BOT投资模式进行建设的项目比较少,当前我国的法律对于BOT项目的规定不健全,对于BOT项目的项目投资者所拥有的经营权规定不完善,BOT项目的经营权是一种特许经营权,主要是运营的管理以及合理的收费,并未涉及到社会事务的管理权力,但是在实践中有的BOT项目的项目公司却行使着社会管理职权,存在私权代替公权的现象。
三、我国BOT投资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完善对策
(一)BOT投资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关于BOT投资模式的立法不完善,导致我国的BOT投资模式在实践运行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BOT风险分担的问题
风险问题一直是BOT项目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BOT投资模式主要是用于公用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的数额十分巨大,而且建设与回收成本的周期十分长,这种高额投资、建设与回报周期长的项目容易产生高风险。东道国政府采取BOT投资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减少财政的负担,分散投资的风险,然而在BOT投资模式中容易出现的风险主要有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管理风险、技术风险与不可抗力风险,不同的风险都会对BOT项目造成一定的影响。
2.违约救济与法律适用问题
BOT项目中许多的项目发起人属于外国公司,也有很多BOT项目运用的是外国的资本进行投资建设,如果存在违约与权利救济问题,适用哪个国家的法律,成为实践的焦点。当前我国对于BOT投资模式的特许协议的性质存在一定的争议,由此产生的法律适用问题,不同的学者存在不同的观点,对于特许协议的法律适用问题,涉及的是政府与外国公司,如我国政府为了避免争议,采取回避的处理方式。BOT投资模式中还存在其他的合同,如银行借贷合同、担保合同,这些合同的法律适用上,存在一定的争议性,是直接适用中国的法律,还是运用国际法的准据法原则去确定,存在较大的争议。
(二)BOT投资模式的法律完善对策 1.加强BOT投资模式的专项立法
当前我国的BOT投资模式发展的过程中缺乏专项的立法,对于BOT项目的管理缺乏统一的规定,特别是政府缺乏专项的政策进行规范。BOT投资模式需要涉及的主体比较多,而且一个BOT项目涉及到国家产业、外汇、投资等多个领域,BOT项目的运作如何才能提高透明度与运作的效率等,都需要进行专项的立法规范。BOT投资模式通过专项立法的方式,国际上对BOT的投资模式的立法有两种模式,一是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国内专门法规规范的模式,二是以我国香港为代表的单项立法的模式。我国的BOT项目目前运用比PPP项目、BT项目少,笔者建议学习我国香港地区采取单项立法的模式,针对每一个BOT项目的具体情况,由当地的政府进行政策立法规范。
2.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BOT项目涉及的领域多,而且主体众多,由于投资的周期长,成本回收慢,特别是BOT项目的管理与移交的过程中会出现诸多的法律问题,当前我国的污水处理厂中采取BOT项目投资建设的尚未有一个厂能够顺利移交,很大部分在于完善的法律监督机制,因此应当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采取独立机构监督的方式,不仅监督其他主体的行为,还需要对政府的行为进行监督,防止违约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BOT模式相关问题研究 篇3
BOT, 最早是土耳其总理奥扎尔 (OZAL)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对“建设—经营—转让” (Build-Operate-Transfer) 的简称, 是外国资本或者私营企业参与各级政府基础设施建设, 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方式。BOT是新型的融资方式, 有利于解决各级政府因资金短缺或不足而亟待建设的重大工程项目, 是解决地方各级政府许多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大型投资项目的重要途径。
BOT从本质上是一种新型的投资方式, 采取BOT形式的项目多限于国家的或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建设, 且一般具有投资所需资金巨大, 经营期限较长和利益回收期限长且风险较为平稳的特点, 其中的BOT特许权协议乃是国家将本来应由“国营”的项目转由“私营”的形式。
二、BOT的几个具体问题分析
1. 特许使用权协议
特许权协议是东道国政府与项目承办公司之间签订的合同, 该协议是BOT投资项目的基础[1], 对于私营资本也是如此, 项目公司只有在取得了特许使用权之后才开始BOT运作, 众多学者对BOT特许使用权协议的法律性质未达成一致, 但是都没有否认它的重要性。在大陆法系国家如法国特许协议被视为政府执行经济计划的一种方式, 即行政合同, 在英美法系国家则将其视为普通合同的一种。
2. BOT项下的合同安排
一个BOT项目一般都会相应的发生一系列的复杂的特许权协议牵头的一个巨大的“合同群”, 除了项目公司与政府签订的特许权协议之外, 还包含了“贷款协议、建设协议、经营管理合同、回购协议、股东协议等等。”国际上并没有一个BOT项目具体应当包括那些合同以及这些合同的内容如何的具体标准, 具体的内容都依具体的项目由双方自行界定。
3. BOT投资的风险承担
由于采纳BOT的建设项目一般的建设时间和收回成本都较长, 且一般都要使用国内法来调整, 甚至是一些地方性法规, 对于投资者而言, 其风险也远比一般投资更大, 所以一定要划分其风险承担。一般可将项目分为建设和运营两个阶段, 风险承担也各有不同。国际上通行的惯例是项目建设阶段的风险一般被认为是正常的投资风险, 因而多由投资一方承担, 经营阶段风险则由投资方和地方各级政府共同承担。
三、BOT在中国的应用范围及其对我国立法的推动和挑战
自1984年广东沙角电厂首次采用BOT方式建设以来, 各地的BOT项目也相继出现和发展, 已经有许多成功的范例, 比如大亚湾工程之中已成功引入了该运作机制, 但是其在我国的应用范围较之国际社会仍是比较狭窄。
1. 中国当前的BOT应用范围 (1) BOT在中国的法律可行性
中国的法律并不排斥BOT, 而是支持和鼓励非国有资金介入基础设施项目, 这一点可以从前文所述的关于中国的特许权协议得到印证, 而且我国已经有大量的成功BOT的实证。与此同时我国已加入许多保护外国投资的国际公约, 已经承担了在国内保护外国投资的国际义务, 还同许多国家签订了双边或多边投资保证协议, 这都为我国通过BOT引进外资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可能性。
(2) BOT项下在中国投资行业的限制
国家限制外商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的投资, “国家明令禁止外商投资电网建设, 城市供排水、煤气、热力电网的经营, 甚至港口, 码头等设施也不允许外商投资, ”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了BOT项目下中方控股的比例, 且有些基础设施规定的是中方绝对控股。现行我国的外汇政策也对BOT的引进和应用造成了阻碍, 虽然它可以施展的舞台有限, 但是已经开始被中国立法所接纳, 这就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2. BOT的法律适用争端及其对我国立法的推动和挑战 (1) BOT对中国当前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
BOT有利于大量吸引外资, 促进中国基础设施的发展建设, 而且不增加国家的对外债务, 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集中民间资本参与建设。BOT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解决了作为发展中的中国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相同的困境——资金短缺, 其次就是将大量的国内外的非国有资本引入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分散国家建设基础设施所面临的风险, 由原来的单纯由国家承担风险转为了BOT项下的诸家承担风险的模式。
(2) BOT的法律适用
鉴于BOT特许权协议是政府和私人投资者之间的协议, 欠缺国际主体, 因此不属于国际法的范畴, 只能由国内法进行调节。如果涉及到的是各级地方政府与外资实体的特许协议, 一旦双方同意将之争端提交相关国际机构裁决的话, 我国国内法律就丧失了管辖权, 因为我国是承认国际条约中有关民事法律条款在法律效力上优于国内法的。
(3) BOT的引进对我国立法的影响
我国至今还没有关于BOT投资方式的专门立法。在1995年的《对外贸易合作部关于以BOT方式吸收外商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对BOT模式有所涉及, 但是不能适应BOT模式发展要求, 且与BOT方式所需要的投资环境存在差距。目前BOT中牵涉的具体问题多是由我国其他的民法部门法来调节的, 这不利于BOT方式的引进。
四、结语
BOT在中国有巨大发展潜力, 受制于我国BOT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健全, 其运作受到较大限制, 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完善立法的层面上来为规范BOT在我国的运作, 使BOT这一新型投资融资模式能够有效融资外资和民营资本, 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霍建平, 《B OT方式的几个法律问题》[J], 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 (总第125期)
bot模式的优劣势分析 篇4
摘要:BOT模式进行建设的项目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规模大、技术水平要求高,工程周期长、特许经营期限长等。这些特点决定了项目工程建设的难度和风险,通过BOT模式的优缺点的分析,给予企业在项目上的借鉴。
关键词:BOT模式,优势,劣势,风险
BOT即建设(Build)-经营(Operate)-转让(Transfer),是80年代国际上新兴的一种项目融资和建设模式,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含义是政府将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营权授予私人项目公司行使,在经营期间,项目公司享有项目设施的所有权,但经营期满后项目公司将设施无偿地转移给政府所有,他的性质不单单是一种国际投资、项目融资、承包、技术转让的手段而是一种系统工程,是一种综合了经济、社会因素的法律运作,实质上体现了不带有项目所有权转移的委托管理与经营。
鉴于BOT模式众多优势,近年来,BOT模式在高速公路、铁路、电站、港口和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得以广泛应用。目前BOT项目模式的前沿阵地仍然是亚太和拉美地区。
一、采用BOT模式的优势
(一)企业作为项目的发起人或承包商采用BOT方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充分利用项目经济状况的弹性,减少资本金支出,实现“小投入做大项目”或“借鸡下蛋”。BOT项目的资金分为项目资本金和项目建设资金两部分,其中项目公司的资本金只占一小部分,70%~90%资金要通过银团贷款等融资方式解决。
2、能利用资产负债表外融资的特点,拓宽资金来源,减轻债务负担。传统的融资方式项目债务是投资者的债务的一部分,出现在其资产负债表上,BOT模式的融资方式不同于传统的融资方式,他是资产负债表外融资,是指通过投/融资结构,使债务不出现在项目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
3、能利用有限追索权的特点,加上其他风险管理措施,合理分配风险,加强对项目收益的控制和保留较高的投资回报率,能提高竞争力,创造较多商业机会。
(二)国家作为项目的最终拥有人采用BOT方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资金的利用方面:政府采用BOT方式能吸引大量的民营资本和国外资金,以解决建设资金的缺口问题;另外,BOT方式还有利于政府调整外资的使用结构,把外资引导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以便于政府集中有限资源投入到那些不被投资者看好但又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上。
2、风险的转移方面: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运营周期长、规模大,风险也大。在BOT模式中,政府将风险转移给了项目的投资者。项目借款及其风险由承包商承担,而政府不再需要对项目债务担保或签署,减轻了政府的债务负担。
3、项目的运作效率方面:项目公司为了降低项目建设经营过程中所带来的风险,获得较多的利润回报,必然采用先进的设计和管理方法,引入成熟的经营机制,从而有助于提高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与经营效率,确保项目的建设质量和加快项目的建设进度,保证项目按时按质完成。
二、采用BOT模式的劣势
(一)对企业而言采用BOT方式不仅具有以下的缺点,同时面临许多风险
1、融资成本较高,因此要求的投资回报率也高。由于BOT项目的总投资规模很大,绝大部分的建设资金要通过银行贷款或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融资,融资成本较高,要求投资回报率较大幅度的高于贷款利率,因此对项目本身的收益要求较高。
2、投资额大、投资期长、收益的不确定性大。BOT项目都是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造价一般都在十几亿甚至几十亿,建设和运营周期长,期间发生各种风险无法预测,收益并不稳定。
3、合同文件繁多复杂。BOT方式是一个复杂的程序,合同结构繁多,包括与政府签订特许权协议,项目公司签的股东协议,与承包商签订建设合同,与金融机构签订贷款协议,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协议等。企业为维护自身利益就必须花费大量精力做这些工作。
4、有时融资杠杆能力不足,且母公司有时仍需承担部分风险。
5、适用范围有局限,较适用于盈利性的公共产品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6、面临的风险
(1)政治风险。由于BOT项目延续时间长,难免要经历东道国的不同政府执政时期,后续政府常常拒不承认上届政府的承诺.政局动荡致使项目投资回收无保证,投资者无法获取最起码的回报,迫使投资者低条件提前转让。
(2)经济风险。经济风险的主要表现为:东道国的经济发展规划,金融发展情况,其中包括货币自由兑换、外汇汇出、官方银行利率、信贷管理制度;市场情况,其中包括价格风险、竞争风险和需求风险;建筑业水平,其中包含建筑队伍素质、能力、建筑业成本及经营情况及建筑规划等.(3)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指由于东道国法律的完善程度和变动情况给项目带来的风险,包括专门设计和规范BOT所要求的法律文本,出现金融、工期和费用索赔等纠纷时,能得到及时仲裁或处理,保障投资人的建设和经营权、投资收益和抵押品赎卖权.项目获准风险应注明法律条文对项目特许保障,如优选移交权、废止或拒绝续订等违约风险
(4)环境与移民风险。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一般指气候条件、气象变化情况.BOT项目所在地区的温度、湿度、降雨雪量、风力、晴雨天数,特别是自然灾害情况,如地震、洪水、风暴及海啸;项目对社会及人们生活与工作环境污染的限制因索.(5)经营管理风险。经营管理风险是指项目公司在项目经营和管理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或经营者的行为疏忽,直接影响到项目的获利能力,包括经营管理者的素质、机组设备维护更新情况等。
(二)国家采用BOT方式具有以下的劣势
1、采用BOT方式,基础设施项目在特许权规定的期限内将全权交由项目公司去建设和经营,减弱了政府对项目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2、BOT方式组织结构没有一个相互协调的机制。由于各参与方都会以各自的利益为重,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这使得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再所难免。
3、可能造成设施的掠夺性经营。BOT项目在转让到政府方面之前,政府对项目的控制难度相对加大了;而且由于大量项目建设的风险转移到项目公司,这使项目公司往往要求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来补偿其所受的风险。如果在运营期中增关设卡,提高交易费用,以加速其成本回收及利润获取,而此时政府又无能为力,其结果往往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产生矛盾。
三、结语
通过上述BOT模式优缺点分析,使得企业在选择这种方式的时候,将风险和损失降到最低的限度。项目公司应当结合项目实际情况,识别、预防、分析、处理和监控每一种可能和潜在的风险,做好项目的风险管理工作,从中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东道国政府应创造条件完善BOT投融资的适宜环境,同时建立完善的商业法律体系及BOT专项法规。
参考文献:
[1]戚晶,建设项目中的BOT融资模式优缺点分析 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