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物流运作模式研究论文

2024-08-09

校园物流运作模式研究论文(精选12篇)

校园物流运作模式研究论文 篇1

随着整个社会环保意识形态的提高,并且为了适应国家提出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各实体企业要在激烈竞争市场上取得优势,不但要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还要向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这是企业赢得客户市场的一种最佳手段。因此在结合企业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企业会将产品回收模式的运作管理放在企业的战略地位考虑[1],其中,特别对中小型企业而言,逆向物流企业联盟运作模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1 逆向物流企业联盟运作模式

由于中小型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其设计能力、生产能力以及售后服务能力等较弱,对自身企业责任的延伸和对产品进行回收处理的敏捷性较差,对顾客的服务响应不够及时。目前部分中小型企业将有限的逆向物流业务外包,但是第三方因部分中小型企业较小的物流规模,导致这种运作模式费用偏高。因此形成中小型企业联盟,可以形成规模经济,必然降低逆向物流成本,中小型企业可以避免在逆向物流环节中的重复投资,节约资金,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率。具有相似产品的中小型企业应采取协同的方式在市场上进行有效的协同竞争[2]。

逆向物流企业联盟运作模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达到以最低成本回收产品和谋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战略目的,通过一定的协议或组织方式,联合具有相同市场属性的一种联合体。逆向物流企业联盟提出的前提是相关企业具有相同属性的市场,生产、销售、回收的工艺以及技术等也具有相似性,因此为了避免重复投资,实现共享同行业的资源,充分利用共享资源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形成中小型企业的行业联盟。通过中小型企业的行业联盟内部成员的协作,取得一定的规模经济,降低运作成本,缩短回收产品在逆向物流中的处理时间,提高对客户的服务响应,促进中小型企业在逆向物流方面的发展。中小型企业的行业联盟内部成员之间的协同是其逆向物流企业联盟的基础。协同有协同正效应和协同负效应之分[3],协同正效应即为参与协同的整体效应大于各组成部分不参加协同的效益之和,协同负效应为协同的整体效应小于各组成部分不参加协同效益之和;协同能产生正效应还是负效应取决于参与协同伙伴企业的选择以及协同协议的履行程度。

2 逆向物流企业联盟运作模式选择的因素分析

企业选择逆向物流企业联盟运作模式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主要是成本因素、快速响应客户服务、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发挥企业的协同效应。外在因素主要是政府的法律法规硬性规定以及整个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等软性要求。逆向物流形成企业联盟运作模式可以有效地降低回收成本,从企业逆向物流的投资角度来看,无论企业是因法律法规硬性规定还是经济利益的驱动,企业自身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从事逆向物流都会增加投资,如果在回收过程中不能满足政府的要求,还会受到政府管理部门的惩罚。

就目前而言,企业从事逆向物流的驱动力除了政府的法律法规硬性规定以及企业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外,最大的驱动力来自于谋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生存目标。如果企业的规模小,回收的产品数量就达不到规模经济效益,回收成本则高于供应商购买成本,那么将会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偏高。最终会使得企业在遵守政府法律法规和企业自身生存之间选择生存,放弃逆向物流回收,同时也无法为社会创造有效的社会效益。即使采用转包的形式,也存在着委托———代理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委托方的企业无法对第三方实施逆向物流的有效监控;同时由于第三方对回流产品中的缺陷信息反馈存在延迟或失真的弊端。因此采取逆向物流企业联盟运作模式可以形成规模经济并克服以上方面的缺陷。

逆向物流企业联盟运作模式的形成将加快企业信息的反馈,由于企业联盟是产品特征相似和具有相同市场特性的企业联合体,因此协同的企业可以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进行作业,进而及时的发现缺陷和不足。通过逆向物流企业联盟共享信息平台将相关信息反馈给企业,避免了转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所形成的信息延迟和失真。同时,协同企业可以避免个体企业在人力、物力、技术等薄弱的环节,集中协同企业的资源网络优势,针对产品或回收工艺进行研发和改造,降低个体企业在逆向物流方面的投资,提高整个企业联盟的经济效益,发挥逆向物流企业联盟的协同效应。

3 逆向物流企业联盟运作模式中的协同伙伴选择

逆向物流企业联盟运作模式是基于回收和处理具有相似性质产品的模式,以最低的资产投资和最小的回收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企业联盟属于团队协作,因此协同伙伴的优劣程度决定着逆向物流企业联盟运作协同效率的高低。

逆向物流企业联盟运作模式在企业选择协同伙伴时,应充分考虑备选的协同企业现有的资源和条件,以及未来的创新能力和潜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企业联盟应从生产性因素、管理性因素、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企业的发展环境等多角度进行综合考虑,最终确定企业联盟运作模式中的协同伙伴。

参考文献

[1]赵丽芬.可持续发展战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孙明贵.回收物流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Hokey Min.Supply chain modeling:past,present and future[J].Computers&Industrial Engineer-ing,2002,43(5):231-249.

校园物流运作模式研究论文 篇2

根据金融机构(比如银行等)参与程度不同,把金融物流运作模式分为资本流通模式、资产流通模式和综合模式。所谓的资产流通模式是指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用自身综合实力、良好的信誉,通过资产经营方式,间接为客户提供融资、物流、流通加工等集成服务;资本流通模式是指金融物流提供商利用自身与金融机构良好合作关系,为客户与金融机构创造良好的合作平台,协助中小型企业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提高企业运作效率;综合模式是资产流通模式和资本流通模式的结合。

一、资产流通模式

方案1:替代采购

该方案是由物流公司代替借款企业向供应商采购货品并获得货品所有权,然后根据借款企业提交保证金的比例释放货品。在物流公司的采购过程中,通常向供应商开具商业承兑汇票并按照借款企业指定的货物内容签订购销合同。物流公司同时负责货物运输、仓储、拍卖变现,并协助客户进行流通加工和销售。

方案2:信用证担保

在这模式中,(1)物流企业与与外贸公司合作,以信用证方式向供应商支付货款,间接向采购商融资;(2)

供应商把货物送至融通仓的监管仓库,融通仓控制货物的所有

权;(3)根据保证金比例,按指令把货物转移给采购商。

二、资本流通模式

方案3:仓单质押

方案3为仓单质押融资业务模式。最简单的仓单融资是由借款企业、金融机构和物流公司达成三方协议,借款企业把质物寄存在物流公司的仓库中,然后凭借物流公司开具的仓单向银行申请贷款融资。银行根据质物的价值和其他相关因素向其提供一定比例的贷款。质押的货品并不一定要由借款企业提供,可以是供应商或物流公司。

方案4 买方信贷

方案4为买方信贷业务。对于需要采购材料的借款企业,金融机构先开出银行承兑汇票。借款企业凭银行承兑汇票向供应商采购货品,并交由物流公司评估入库作为质物。金融机构在承兑汇票到期时兑现,将款项划拨到供应商账户。物流公司根据金融机构的要求,在借款企业履行了还款义务后释放质物。如果借款企业违约,则质物可由供应商或物流公司回购。

方案5:授信融资

方案5为统一授信贷款业务

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向金融机构提供信用担保,金融机构把贷款额度直接授权给物流公司,由物流公司根据借款企业的需求和条件进行质

押贷款和最终结算,在此模式中,金融机构基本上不参与质押贷款项目的具体运作。物流公司在提供质押融资的同时,还为借款企业寄存的质物提供仓储管理服务和监管服务。

方案6:反向担保

在方案6中,针对借款企业直接以寄存货品向金融机构申请质押贷款有难度的情况,由物流公司将货品作为反担保抵押物,通过物流公司的信用担保实现贷款。也可以组织企业联保,由若干借款企业联合向物流公司担保,再由物流公司向金融机构担保,实现融资。甚至可以将物流公司的担保能力与借款企业的质押物结合起来直接向金融机构贷款。

三、综合运作模式

综合运作模式包括资产流通运作模式和资本流通运作模式,是金融物流高层次的运作模式,其对金融物流提供商有较高要求,例如,金融物流提供商应具有自己全资、控股或参股的金融机构。

例如,我们所熟悉的UPS公司,在2001年5月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First

International),将其改造成为UPS金融公司。由UPS金融公司推出包括开具信用证、兑付出口票据等国际性产品和服务业务。UPS作为中间商在沃尔玛和东南亚数以万计的中小出

“菜鸟”即将改变物流运作模式 篇3

“我们有一个大胆设想,即通过建设中国智能骨干网,让全中国2000个城市的人能够实现你只要上网购物,24小时之内货一定送到你家。”在新公司成立的致辞中,马云为“菜鸟”网络勾勒出了一片美好的愿景。他希望通过智能骨干物流网的建设,真正把生产、流通各个环节的信息和数据打通,通过数据和信息的流转使得物流的距离更短,效率更高。这是一个成长于电子商务土壤却超越电子商务范筹的体系,而在这个体系中,也将会伴生大量的商业机会。

投资仓储和技术

首期投资额为1000亿元,二期投资为2000亿元,马云希望通过3000亿元的投资,撬动几十万亿中国已有的基础设施。

在中国的创业史上,“菜鸟”网络恐怕是最不差钱的初创公司了。看看其股东结构就可见端倪:最大股东是浙江天猫技术有限公司,出资21.5亿元,占股43%;浙江银泰集团通过“北京国俊投资”,投资16亿元,占股32%;而富春集团则通过“富春物流”投资5亿元,占股10%;上海复星集团则通过“上海星泓投资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占股10%。此外,圆通、顺丰、中通、韵达、申通各出资5000万元,各占股1%。

拥有如此“豪华阵容”股东结构的创业公司,自然也在撩拨着各地政府的招商欲望。“菜鸟”网络CEO沈国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的第一次股东预备会两三个月前在杭州召开后,许多地方政府都主动跟公司联系,目前已经有十几个城市的项目在推进中。

据了解,“菜鸟”网络将针对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和西北七大区域,选择中心位置进行仓储投资,在这之下是无数的二线仓储节点。目前,“菜鸟”网络已经与地方政府达成协议并拿到土地,开始进行实质性运作的主要有三:落户于金华金义都市新区的华东仓储中心、位于广州萝岗区的华南仓储中心以及位于天津武清区的华北仓储中心。

马云表示,针对智能物流网,首期投资额为1000亿元,二期投资为2000亿元。对于融资方式,沈国军表示,“菜鸟”网络成立前后,已与中国人寿集团、中信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而至于后续的资金来源,各金融机构每年投多少,目前尚没办法透露。

针对钱如何花的问题,沈国军表示,目前主要有两个投资方向:一是通过自建、合作的方式在全国2000个城市打造一个物理仓储网络,有些城市规模足够大,也许会把仓储中心延伸成部分的产业园区,比如C2B基地,成为带动一些年轻人创业的基地;二是这些钱还将会在研发、技术方面进行大量的投入。

“‘菜鸟’要做的是整个物流的基础施设,但自身绝不会做物流公司,而是搭一个平台,让仓储服务商、快递公司、落地配公司与这个平台进行对接。”“菜鸟”网络董事童文红表示。

24小时送达

在用户下单后,只需要在离用户最近的仓库发货即可。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马云所说的“24小时送达”。

虽然已经着手在做物理的仓储体系,但菜鸟网络的商业模式目前还不清晰。“直到今天为止,智能物流网到底应该是什么产品、未来方向怎么样、模式怎么样,还处于争论不休的阶段。”马云如是说。不过,马云强调了两点:一是这个项目是用互联网的思想在做事,二是不会跟现有的快递公司抢生意。但他同时也表示,这个物流网可能会影响所有快递公司今天的商业模式。

“如果‘三通一达’不进入这个体系,未来一点机会都没有。”浙江网仓科技创始人罗贵这样评价这个智能物流网的影响力。罗贵分析认为,智能物流网最初的功能是实现商品在骨干区域中的“预配送”。比如,某杭州品牌产品库存深度为1万件。原来,这1万件商品都放在该品牌的杭州仓库里。用户若购买,货就会在杭州仓库发出,通过“三通一达”的物流体系送达用户。而在未来,该品牌使用智能物流网的数据后,将会根据用户分布,以及销售预测将这1万件商品按比例分配到全国不同的仓库中。在用户下单后,只需要在离用户最近的仓库发货即可。而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马云所说的“24小时送达”。

在这个过程中,商户可以通过大数据把货提前铺到离用户最近的仓库中。罗贵认为,这个过程如能实现,那么今天的物流公司的运作模式将会发生巨大改变,同时,物流公司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上的数据获得订单和优化流程。“今天的快递公司不会被消灭,而是会被这个体系消化。”

在罗贵看来,智能物流网是要把所有的货物流通的数据打通,形成一个巨大的即时信息平台,并将所有的快递公司整合进来。对于物流公司来说,除了能实现接近用户的“预配送”外,还能将所有的快递公司的资源整合起来。一件货物的流通不再是原先的流程,而是会用最迅速和经济的方式流通。

这一描述显然是极为理想化的。面对能否如愿实现的质疑,童文红表示:“把快递的包裹放在一个地方,这是一种仓储。而如果用数据化的思维去运营存储在任何地方的商品,这也是一种仓储的概念。”

“用互联网的思维运营智能物流网”正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的最多的表述。对此,罗贵认为,从阿里高管们表达的信息可以看出,马云不仅仅是想做基于电子商务的物流,他的野心更大,是想打通整个生产流通的数据,并把这些数据运营起来,从B2C渗透到B2B,甚至将生产厂商所有的数据整合起来,实现信息的高速流转,而生产资料、货物则尽量减少流动,以提升效率。

校园物流运作模式研究论文 篇4

一、汽车制造企业物流现状概述

汽车制造企业的物流就是按照汽车制造企业的客户需要, 在尽可能低的支出与成本费用基础上, 将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的各种零部件、汽车配件以及整车等, 从产品的供应地向产品需求地的转移。汽车制造企业的物流环节具体包括了产品的包装、运输、装卸、配送、存储以及流通加工与信息处理等环节。将汽车制造企业的物流细分, 则具体可以分为物资采购物流、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生产物流、产品销售物流以及回收物流。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物流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汽车市场需求极大促进了汽车制造企业的物流发展。近年来我国汽车市场迅速发展, 汽车物流运输也随之发展, 逐步从过去的内部采购物流、生产物流以及产品库存管理等方面向信息化方向转变, 汽车制造企业的物流也逐步的从内部向外部扩展, 寻求第三方的物流合作、一体化物流以及精益物流成为汽车制造企业物流发展的新趋势。

(2) 汽车制造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了对物流成本管理的要求。目前汽车市场早已经转入了微利时代, 实现汽车制造企业的利润收益的提升要求企业必须降低自身的生产成本。而物流成本支出在汽车制造企业的成本支出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 优化企业的物流管理, 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与库存成本, 成为汽车制造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之一。

(3) 第三方物流逐步参与到汽车制造企业的物流体系之中。现阶段, 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的第三方物流的出现, 极大地促进了汽车制造企业产品的流通效率, 也更利于实现汽车产品的物流统一管理, 汽车制造企业对于物流管理的也更加简洁。

二、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 汽车制造企业的供应物流方面问题分析。在汽车制造企业的供应物流方面, 由于零部件供应相对较为分散, 包含了汽车的动力传动系统、通用件、原材料、电子电气设备、内饰附件以及维修保养工具、液油剂等等, 供应产品种类非常多, 所以整体出现供应分散的局面;同时由于汽车制造企业供应商往往采取的是自营物流的模式, 配送管理以及仓储管理方面的问题较多, 造成了各种零部件配送效率与及时性较差。此外, 由于物流信息技术在汽车制造供应商的物流管理上运用不多, 经常容易出现信息交流不及时的问题。

(2) 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物流现状问题分析。在汽车制造企业的生产物流方面, 具有明显的连环效应, 特别是由于汽车生产组装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零部件, 而且零部件彼此之间的独立性较强, 因而受到连环效应的影响较为明显。其次, 在生产装配过程中, 由于受到流水作业生产工序节拍的影响, 因此很容易出现库存过多以及物流流动不畅的问题。此外, 部分汽车制造企业由于对于生产过程中采购计划制定、物料配送以及库存管理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 因此存在着管理分散的局面, 容易影响生产效率。

(3) 第三方物流存在的问题分析。第三方物流企业由于受到自身资金规模、人员力量以及信息技术的影响, 因此物流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对于物流服务的质量管理还没有真正形成统一有效的机制。

三、汽车制造企业物流运作管理优化研究

(1) 汽车制造供应物流的优化。对于汽车制造企业的供应物流, 首先应该对企业现有的零配件供应商体系进行改造完善, 这也是优化供应物流管理的基础, 其基本的要求就是供应商应该确保零配件供应的稳定与连续, 而且具备企业所需零部件的制造与发展能力, 成本价格合理, 距离合适, 便于物流运输。其次, 应该进一步的完善汽车制造企业的物资采购与库存策略, 重点是准确的对汽车制造企业的需求进行预测, 对于各种所需产品的品种、数量、质量等进行精确地确定, 合理的制定物资消耗与储备定额, 合理的控制好汽车制造企业的库存。第三, 应该搭建一体化的网络信息平台, 将汽车制造企业的零配件供应中的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等环节形成有机的整体。

(2) 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物流优化。对于生产物流的优化, 首先要明确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物流优化管理的要点, 既要充分明确各类零部件在汽车制造企业仓库的具体位置、数量, 同时还明确汽车制造企业的不同生产线上流程的紧急程度。在具体的管理方式上, 按照不同生产线的不同特点, 选择同步供给、顺序供给、台车直接供给、台车置换供给、转换包装供给、线边裸供给、叉车供给等不同的供给方式, 提高生产效率。

(3) 汽车制造企业销售物流的优化。对于汽车制造企业销售物流的优化, 首先应该对汽车制造企业销售物流网点布局等进行合理的优化, 结合汽车制造企业物流仓储、加工、包装、装卸以及发送等各个环节的组合情况, 对销售环节的物流活动进行有效的预测, 尽可能的确保配送的批量化。其次, 应该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的作用, 可以由企业与物流公司共同组建综合性的物流集团、建立物流战略联盟或者是直接将物流业务外包等模式, 降低物流成本, 提高物流配送效率。

四、结语

当前我国汽车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 汽车制造企业的物流需求也是不断提高, 物流业务成为汽车制造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优化完善汽车制造企业的物流运作模式, 企业物流部门必须不断优化物流系统, 提高库存管理水平, 提高物流信息的共享水平, 确保汽车制造企业物流的顺畅流转。

参考文献

[1]俞仲秋.当代物流外包中有效沟通系统模型研究[J].物流技术, 2011, (2) :83-84.

[2]杨涛, 孙军伟.物流外包风险管理研究现状述评[J].价值工程, 2011, (13) :31.

中国物流的运作模式分析 篇5

近年来我国的物流业迅速发展,再加上国家对物流业的大力支持,物流给人的感觉可以说蒸蒸日上、朝气蓬勃。但是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的思索一下,我们才发觉其实我们的世界(物流世界)并没有因为这种氛围而改变多少,依然是那样的黯淡无光,依然是“多、乱、散、小”,依然是“挂着羊头卖狗肉”,总之我只能是一句话“无话可说”,但是却又“不得不说”。其实有时候从我国的物流现状来说,硬件、运力等硬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问题,真正制约我们发展的还是软条件,尤其是我们的思维模式问题。我国物流企业的思维误区是相当严重的。我分成下面几点讨论;

1、面向现状还是面向发展。面向现状还是面向发展这是我国物流企业首先必须解决的理念问题,它将对物流企业进行的运营、管理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客户开发方面更是具有相当的影响。客户开发本身就是一种对未知结果的追求,它应该是允许失败,而且失败的几率很大。对于面向发展而言,成功与失败都是成果。然而尤其企业的赢利性和近视性,往往是要求当前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在这种思路的指引下,我们的业务开发只重视现实性和可达成性,从来不去培养具有对公司有战略意义的客户,因为开发那类客户的需要投入期过长,谁也没有耐心,唯一的选择就是只作现在能做的。因此,各大物流公司有必要破除这种观念,为了公司的发展和当前利益,必须要协调中间的发展路线,不怕失败,就怕没有总结的失败,我们应该从只重视眼前的转变到重视未来的发展观,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于开发过程的管理,开发人员的管理,加强对过程与结果的双向控制,使我们的发展观永远保持一种处于合理有序持续的状态。

2、面向过程还是面向结果。许多物流企业往往忽视了物流开发和运作的规律,只是把注意力放在运作的最终状态上。这种思路导致物流企业仅关注最终结果,忽视物流开发和运作的规律和过程管理,甚至认为加强物流流程的管理与控制是一种多余的活动,从而使整个物流的全过程处于自由活动状态。许多物流企业在进行客户开发时,往往把所有的注意力寄托在拉进来的结果上,但是却没有建立规范化运作流程以作为保证。由于销售人员能力与水平的局限性,运营人员的自私性和狭隘性,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了服务的过程和品质。我们经常听到许多物流企业的销售管理者有这样的说法“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只要能把客户拉进来就行”。但是这种不负责的态度直接为不良的后果埋下了伏笔。这种思路也使物流企业的销售部门容易忽视运营过程的规律,仅关心客户进来的结果。然而由于销售和运营的冲突性,往往导致销售的结果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因为运作的服务质量保证过程才是真正维护住客户的根本性的原因,然而我们的销售结果永远是“短暂的春天”。所以,我们的物流销售与物流运营整体过程必须要求统一性,而且要加强相关人员素质的提高,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够保证我们整个过程的优异,从而在品质和可靠性方面得到保证,才能达到客户预期的要求。例如:“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已成为许多物流企业开发客户和衡量业务人员的座右铭,使之许多企业在运作中放弃了过程管理控制,把希望寄托在业务人员的“自由创作”的基础上。总之,只关心结果的完成,不关心过程的控制与管理,所以导致客户开发和运作进度一拖再拖,费用不断追加,目标不断变化,问题不断增加。重视结果,忽视过程管理是物流企业做好服务目标失控的主要原因。

3、面向机遇还是面向战略。物流企业成功的另一主要特征是人员素质的提高、制度的合理化和规范化以及强大的规模化。“没有训练过的部队如何打仗?没有打过仗的部队如何打胜仗?”,这就是人员素质的基本原理。但是,我们好多的物流企业为了达到超常规的发展,不是从加强企业自身人员素质和产品质量出发,不愿意做预先的投入,而寄希望于“新机遇”的奇迹出现,把“抓住市场机遇”作为本身发展的希望。这种思路使物流企业容易失

去发展的战略目标,忽视项目开发和运作所需的人员、制度、技术储备与积累,从而反过来影响新客户开发的成功率和开发完成后运作的成功率。同时,由于企业没有明确的发展战略目标,没有人员、制度以及技术的积累,即便“新机遇”出现,企业也不具有竞争实力和竞争优势。物流企业不分析企业自身的相对优势,不建立企业的发展战略,不进行相关的人员、制度、技术积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只见放枪,不见结果”,寄希望于机遇,忽视企业的人员、制度、技术储备和积累是物流企业开发客户能力和运作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

4、面向运作规律还是面向运作进度。物流企业的竞争力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服务的高品质。所谓高品质是指除了服务在功能方面满足客户需求外,还有在成本、可靠性、可维护性(安全性)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指标。这也正是我国的物流服务水平与国外服务水平的重要差距。根据调研显示,大多数的物流企业对服务安全性都有相应的承诺,但是真正做到如何设计却没有考虑到。这种高品质对许多保证和提高服务品质的过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系统分析、仿真、测试、验证、综合等,是物流供应链的服务品质保障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内有很多的物流企业对这些要求控制不严密)。但是却有许多的物流企业往往只是特别关注客户开发和运作进度,不按实际的服务过程规律制定计划,而以市场需求时间为节点,忽视和取消保证服务品质的过程,使服务的品质无法保证。这种低品质的服务不仅大大增大了开发客户成功的风险,同时大大降低了运作成功的几率和企业竞争力。物流企业以市场需求的时间确定客户开发和运作的进度,导致服务问题很多,品质低下,最终还是被市场淘汰。追求进度,忽视物流企业本身开发客户和运作的规律是物流企业服务问题多、品质低、质量差的主要原因。

5、面向“以人为本”还是面向“以法为本”。物流企业的开发和运作最重要的特征是团队化。由于物流过程涉及的相关细节很多,且要求有很深的程度,必须具有很强的团队协作精神。这种很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必须建立在规范的专业分工、流程分工和协同工作的运作管理体制的法规基础上。这种运作的规律就是这里提到的“以法为本”。但是,许多物流企业(尤其是民营物流企业)不重视建立科学规范化的运作管理体系,不重视企业的团队协作,大事宣传“以人为本”和“体现个人价值”,寄希望于“人治”创造“奇迹”,把整个的运作过程成功寄托在某些“能人”身上。例如:许多物流企业宣传“寻找人才”,“以人为本”,往往把运作失败主要原因归结到未找到高水平的人才上。因此寄希望于人才奇迹,忽视制度建设是物流企业运营效率低、状态失控,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

最后的问题是我们应怎么样进行开发和运作管理呢?这主要要从我国物流企业战略与运作组织结构的角度去讨论这个问题:

1.物流企业发展战略:我们怎样做物流企业战略呢?第一是物流企业发展战略的统一,我们必须要对自己的长期发展战略(3~5年)和近期发展战略1~2年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描述。第二是运作费用需要明晰,包括资源采购费用、运作外包费用、人工费用、培训费用、资金周转率等等。而且,我们什么都想着自己来单独做一些事情,比如买车、盖库、上系统等等,从社会物流的角度出发,造成了大量低水平的重复,而对于发展应建立于外部资源基础上的思维观念是缺乏的。这个思维可能与我们从小到大喜欢独立做习题“打好基础”的思维有关。我们似乎不太习惯在别人的基础上作文章。第三,物流发展的进度过快,受众面过宽是决定物流运作成败的最重要因素。国内大多数物流公司的市场开发人员重视“小、快、灵”、重视新客户的开发,但对风险较小的“现有服务增加新功能和深度挖掘客户潜力”认同不多,总希望能有一个突破,创造一个卫星,而对现有服务过程的修正和改进愿望不强。物流企业发展战略归纳起来有四种:战略一,根据本企业当前服务水平情况,延伸服务功能,提高服务竞争力。这一战略风险小、竞争力弱。战略二,根据当前服务发展水平,对先前的服务项目进行升级换代、持续改进。这一战略风险较小、竞争力较弱。战略三,根据本企

业当前面对的市场状况,开发其他服务产品,扩大现有市场。这一战略风险较大、竞争力较强。战略四,完全开发新的服务产品,进入新型市场。这一战略风险大、竞争力强。从战略一到战略四,物流企业应认真思考:我应该定位在哪?

校园物流运作模式研究论文 篇6

关键词:物流运作模式、决策因素、决策标准

一、企业物流运作模式外部决策因素

1、外部物流资源供给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物流外包市场发展很不成熟,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物流企业组织规模过小,缺乏必要的竞争实力。目前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包括传统的运输和储运等流通企业和新型的专业化物流企业,规模和实力都还比较小,网络化的经营组织尚未形成。美智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的第三方物流市场处于高度分散化,没有一家物流公司的市场份额超过2%。第二,物流企业服务方式雷同,竟争层次较低。我国物流市场明显存在着因物流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原始和单一,而产生的价格竞争。如目前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第三,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物流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服务质量较低。

2、政府相关政策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实施的涉及企业物流的法律法规有3万多件。不可否认这些法律法规是企业物流决策考虑的必要因素,也对促进整个物流领域多行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我国现有与企业物流有关的法律法规多是部门性、区域性规章,往往带有部门或地区保护的色彩。物流市场的进入与退出、竞争规则基本上无统一法律法规可循,对社会性的物流服务缺乏有效的外部约束。相应的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制订有一定的滞后性,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但近年来,尤其在加入WTO以后,面临经济全球化、物流一体化、商务电子化的现代供应链模式,这种情况有了好转,我国正在推动综合性、跨行业、跨部门的物流法规和配套规章的制定,改变目前现代物流无法可依的局面。这些法律法规对企业物流运作模式决策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3、宏观经济意识环境

经济环境是我国企业物流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国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如下:第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建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加强。第二,经济改革的政府管理体制和对物流的产业组织政策正走向成熟。第三,国民经济的发展将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的运行态势。第四,企业经营能力增强。意识环境不只局限于发展企业物流的理论指导,更重要的是企业经营者的现代物流意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商品调运的增加,物流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比例逐步加大,并且规模经济与边际效率的二律背反规则,迫使管理者不得不从物流的时间效用与空间效用方面来挖掘增加企业经济效率的潜力。

二、企业物流运作模式内部决策因素

1、企业自有物流资源

企业现有的物流资源以及其物流管理能力对其选择合适的物流运作模式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企业的物流管理能力强,物流资源丰富,企业内部物流技术装备的现代化程度高,网络技术、卫星传输以及各种功能强大的信息设备,处理软件都能灵活运用,可采用自营物流运作模式。我国许多企业现行物流资源薄弱,在现有的技术装备条件下,装备设施利用不善,物流管理的水平还相当落后,并未发挥出它应有的效能。可以寻求物流战略联盟伙伴,通过它来弥补自身不足,也可采用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另一种基本方式就是对客户让利,让客户自己来完成物流服务,即所谓的第二方物流模式。

2、企业核心能力甄别

确定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什么,通过划分企业的核心与非核心业务来确定选择企业物流的运作模式。按照供应链的理论,将不是自己核心业务的物流管理外包给从事该业务的专业公司去做,这样从原材料供应到生产,再到产品的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各种职能,都是由在某一领域具有专长或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公司互相协调和配合来完成的。这样做,可以使企业将全部智能和资源专注于核心业务,又可以获得较高的效率,同时还可以转嫁风险。通常企业的资源总量如资金和管理能力等总是有限的,企业的经营越多样化,资源使用就越分散,厚此必然会导致薄彼,甚至是各项业务都削弱的后果。由于分工而出现的物流社会化给企业集中优势资源,专注核心能力提供了可能。首先,如果工商企业自建物流系统,需要进行大量的投资。而物流外包后,可以人量地减少企业物流的投资、建设,从而节约宝贵的流动资金,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其次,社会化物流可以使企业用于物流管理方面的机构和人员大大减少,避免企业组织机构的臃肿庞大。由于管理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企业机构的精简,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降低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三、企业物流运作模式决策的标准

1、经济标准

能否降低成本或成本最低。企业在选择物流运作模式时,成本标准是最直观的一个标准。企业可以在现有的物流运作基础上,寻找可以降低成本的其它运作模式。或是在可供选择的物流运作模式中选择成本最低的。对成本的分析可以细化为以下二个方面:一方面,管理成本。管理成本又可以分为决策成本,主要反映的是企业在物流运作过程中,为制定物流战略计划,物流作业计划及故障处理,外包决策等活动所耗费的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主要反映的是企业招聘、培训、激励物流部门相关员工所耗费的成本以及支付给员工的报酬等;沟通成本,主要反映的是企业物流部门内部员工之间,物流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以及物流部门与外部顾客或供应商之间的沟通所耗费的成本。另外一方面,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包括:资产专用性,主要反映的是为某一特定的交易而做出的持久性投资,它一旦形成便难以改作他用,专用性资产主要用于满足特殊的需求,一旦合约关系中止,资产的价值就很小,投资的一方将蒙受损失;不确定性,主要反映的是外部环境或交易双方的投机行为对交易的干扰,不确定性的存在要求不同的交易选择相应的经济组织形式,以提高对不确定性的适应能力;交易频率,主要反映的是交易的重复程度,建立管理机构并使之有效运作是有成本的,交易频率越高,这种管理机构给交易双方带来的收益就越能抵消管理成本。

2、 战略标准

第一,能否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没有客户就没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现代企业特别注重客户服务水平的提高。只有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才能拥有忠诚的客户,才可以获得长远的发展。而物流水平的高低是决定企业客户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企业在选择物流运作模式时要将能否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放在首要考虑的地位。服务水平标准可细化为:可得性标准,主要反映的是当顾客需要存货时,企业所拥有的库存能力,可得性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实现,最普通的做法就是按预期顾客订货进行存货储备,其次就是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安全储备政策;一致性标准,主要反映的是企业在众多的完成周期中按时递送的能力,即必须随时按照递送承诺加以履行的处理能力。

第二,能否获得物流专业技能。企业物流管理的战略目标是获得并维持优秀的物流专业技能,这包括物流技术、信息技术以及人力资源等。企业的物流运作模式的选择应当使其拥有这样的一些专业技能。物流专业技术技能标准可细化为:信息技术标准,主要反映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如电子数据交换EDI,传真机,卫星通信等在企业物流作业中的应用;物流技术标准,主要反映的是现代物流技术,如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导引小车,准时化战略,快速反应等在企业物流作业中的应用;物流运作知识标准,主要反映的是企业在长期物流作业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物流作业经验和技能。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商学院;江南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Kun J. Firm Performance in the Ecommerce Market the Role of Logistics Capabilities,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Arkansas, 2001.110-114.

[2] Vanheok remkol. The Purchasing and Control of Supplementary Third-Party Logistics services.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vol.36, no.4, 2000.35-38.

[3] 李学伟,曾建平,卢勃.中国物流交易模式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40.

[4] 苏菊宁,赵小惠,郭纪平.企业物流一体化运作模式研究[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4,6:76-79.

[5]汪群,韩翔,肖煜.企业商务电子化物流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9.

Analysis of Business Logistics mode of oper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fact

Han Xiang

Hehai University Business School; Jiangnan University Business School

Abstract:enterprises according to their own actual condition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different logistics operation, so that our logistics management as other enterprises to emulate core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logistics operation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decision-making on the basis of factors, two logistics operation decision-making criteria, First, the economic criteria, two strategic standards. or in the decision-making standards

Key words : logistics operations, decision-making, decision-making criteria

基于农校对接的物流运作模式研究 篇7

自2009年12月教育部、农业部、商务部联手启动的“农校对接”模式以来,“农校对接”模式就成了高校后勤部门降低食堂采购成本、确保学校食品安全、实现学生受益的重要战略选择;与此同时,“农校对接”工作也极大缓解局部范围内农产品销售难题,提升农民标准化种植水平,提高了相关农户的收入。勿容置疑,“农校对接”模式不仅对高校、学生和合作农户起到比较积极的作用,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产销一体化链条的构建。

然而,经过近三年的实践和摸索,我们也不难发现,“农校对接”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瓶颈:如单一的高校大部分产品采购呈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不利于降低物流运输成本[1];高校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导致部分农产品在流通和储藏过程中损耗严重[2],等等。从中我们不难窥出,“农校对接”作为一种新的高校与农户之间的农产品的流通模式,其物流运作模式是否完善,是降低农产品损耗率、确保农产品质量的前提条件之一,是提高农产品增加值、增高农户收入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稳定高校食堂物价、降低教育成本的一大举措[3]。基于此,建立高效物流运作模式就成了更好实施“农校对接”所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4]。

2 现有“农校对接”物流运行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现有“农校对接”物流运作模式

“农校对接”就是农产品种植基地与高校食堂直接对接,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直接把高校食堂的需求与农户的生产联系起来,从而实现点对点对接,达到在减少高校农产品采购环节、降低学生食堂采购成本的同时,增加高校的食品安全[5]。换言之,即是以高校需求为导向,通过缩减农产品从供给方流向需求方(即高校)过程中的渠道,从而降低总成本,还惠于农户、学校和学生的一种农产品供应模式。由此可见,“农校对接”直接所涉及的具体操作面的承载主体包括供给方(农户、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需求方(高校、高校联盟、高校物流园)和链接生产方和需求方的物流方(一、二方的物流部门、第三方物流企业)。“农校对接”物流运作模式的构建需要由这三个部分共同完成,具体操作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农校对接”物流运作模式可以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既可以表现为生产方向需求方直接供应,也可表现为供给方按需求方的要求向指定的物流园区(如配送中心、分拣中心等)进行供应,然后由该物流园区进行终端的配送。根据高校农产品采购的特点以及物流组织化程度,借鉴现有的农超对接物流运作模式理论,我们不难得出,常见的“农校对接”的物流运作模有以下几种,如表1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对“农校对接”物流运作模式的细分过程中,对于“高校农产品采购特点”这一维度仅仅考虑的是批量的大小,而忽略把采购的物品按一般物品和特殊物品(需进行冷链物流运作)进行区分。在此基础上,“农校对接”物流运作模式相对就显得比较简单。如表所示,常见的模式就有四种: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的战略联盟模式、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的外包模式、以高校为主体的渠道模式和以农户(农民合作社)为主体的自营模式。

由于“农校对接”物流运作模式在划分过程中使用的标准不同,必然导致它们各具特点,使其使用范围不同。由“农校对接”物流运作模式的这种分类标准我们不难看出,高校农产品采购特点为大批量的更倾向于物流外包,与之相对应的则更倾向于物流自营。并且,物流组织化程度高且高校农产品为大规模采购的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的外包模式将更有利于节约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相关成本及费用。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推测出,单一高校与高校联盟在进行“农校对接”过程中,其物流运作模式也会存在差异。

2.2 现有“农校对接”物流运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农校对接”作为稳定高校食堂菜价和保证高校食品安全的可靠手段,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产生,不仅需要供给方和需求方共同努力,而且也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物流运作体系,才能实现多方共赢。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农校对接”物流的运作却存在着诸多瓶颈。

(1)“农校对接”物流需求不连续。任何一所高校,其对产品的需求都会伴随着寒暑假的到来而呈现较大波动,高校寒暑假期间农产品(蔬菜)需求量骤减与同期合作社农产品(蔬菜)成熟旺季之间的存在着需要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不仅影响着农产品供给方的切身经济利益,而且也影响着“农校对接”物流运作的连续性。对于“农校对接”物流运作模式的选择,倘若选择以高校为主体的渠道模式或以农户(农民合作社)为主体的自营模式,就回避不了如何分摊闲季的物流成本;倘若选择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的战略联盟模式或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的外包模式,闲季的小批量配送又势必会影响到供应方(或需求方)与物流方的讨价还价能力,物流成本依旧会因此增加。

(2)“农校对接”物流运作效率不高。目前进行“农校对接”试点的省、市,尽管供给方以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如农户、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向需求方提供满足需求的互补农产品,从而满足需求方的需求。但这些供给方往往地域较为分散,造成在物流运输或配送过程中难以进行配载且线路迂回,致使不合理的物流现象产生。同时,在需求方的组成上,以作为“农校对接”七个试点的省、市来说,除上海市是以上海高校后勤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出现之外,其余省、市高校都以独立身份进行采购。对于这些高校,在对易储存能大批量采购的农产品如米、面、油及部分蔬菜等的物流运作选择中,效率一般不低;但其在对难储存不易大批量采购的农产品如鱼、肉、冷冻食品等的物流运作中,往往会因为采购的品种多、批量小,形成了所谓的“小生产,贵流通、窄市场”,从而降低了“农校对接”物流运作的效率。

(3)“农校对接”物流运作过程中信息化程度低。截止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校对接”供给方中所占的比重还比较低,分散经营的模式是农产品供给方的主要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模式下,“农校对接”物流运作过程中信息化就呈现以下特点:政府投资的网络资源较少,信息传递能力显得单薄,而绝大部分农户也没意识到承担相应的费用所带来的好处,导致网络使用率低;专业的服务网站较少,尽管“农校对接”服务网已经初步成型,但使用还仅仅停留在信息的发布上,未能实现线上交易;缺乏可以进行专业信息化管理的技术,农产品信息采集标准化程度很低;“农校对接”中物流运作中的各方信息得不到充分共享,降低了农产品物流的效率、难以实现规模经济等。这些特点,直接影响着“农校对接”物流运作的效果。

(4)“农校对接”物流运作过程中冷链物流不足。冷链物流在本文特指冷藏冷冻类、生鲜类农产品在生产、储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前等环节中始终在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农产品损耗为目的的一项系统性的物流过程[6]。由于高校采购的生鲜农产品对物流配送的要求较高,冷链物流对基础设施的依赖较大,体现更强的专业性,使得冷链物流市场进入的门槛很高,导致供给方、物流方和需求方都很难进入。“农校对接”物流运作的这种现状,使得这些企业需要在长时间内、利用各种资源在增加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投入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3“农校对接”物流运作模式发展的建议

根据现有“农校对接”物流运作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发展“农校对接”的必要性,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完善现有的“农校对接”物流运作模式。

3.1 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建立稳固的“农校对接”关系

政府应在结合市场原则的前提下通过政策引导和加大资金支持,有效整合农户、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及高校后勤市场资源,以校促农,以农促校,农校对接,联合发展。鼓励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安排相应资金,重点扶持发展“农校对接”物流系统建设,大力支持鲜活农产品“农校对接”经营,刺激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农校对接”物流运作体系中来。在促进“农校对接”过程中,政府应考虑到“农校对接”物流运作的特点,从政策上对农户农产品闲时销售给予支持,在合理范围内对物流方闲时的资源进行适当的安排和利用,维系“农校对接”的稳定性。

3.2 注重农校物流运作管理,提高“农校对接”物流运作效率

“农校对接”物流运作作为一个整体,其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物流运作的效率。以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为起点,以农产品的销售实现为终点,通过合理的物流运作管理,可以使得“农校对接”过程中所体现的“小生产、贵流通、小市场”向“大生产、畅流通、大市场”进行转变。无论是“农校对接”还是高校从其他间接渠道进行采购,合适的物流运作管理都是必不可少的。化零为整,进行资源有效整合,从而实现大规模、集中化、标准化的高校农产品采购,达到降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提高“农校对接”物流运作的效率目的。同时,合理的“农校对接”物流运作管理还有利于农产品生产、流通的稳定,极大地降低了各节点之间交换的风险,增加农产品供给方的收益。

3.3 拓宽“农校对接”信息化平台,提高“农校对接”物流信息化程度

信息化建设是降低物流成本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最终表现之一是物流信息平台的呈现和操作。就构架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来看,完整的信息化平台要求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四流合一。通过建立信息化平台,既可以快速实现市场传导、及时形成市场响应,也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的解决方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加强和完善“农校对接”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建立一套符合“农校对接”效益的物流信息化体系,不仅提高了“农校对接”物流信息化程度,也符合农产品供应方、物流方和农产品需求方的共同利益。

3.4 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大力发展冷链物流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具有前期固定资产和一次性投入大的特点,作为与“农校对接”直接相关的各方利益主体都难以承担,因此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要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首先,重视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资金的投入,力争由政府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组建高校物流园,进行前期的冷链物流投资;其次,利用金融机构的力量,实现有条件的借贷,促进冷链物流建设;然后,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入股投资,拓展冷链物流建设;最后,政府应引导农产品供给方、物流方和农产品需求方等相关利益主体共同投资,实现多元化的投资体制,推进冷链软硬件的全面建设。

4 结论

本课题从我国“农校对接”物流运作的必要性出发,引入了供给方+物流方+需求方的“农校对接”物流运作模式,结合“高校农产品采购的特点”以及“物流组织化程度”这二维指标,对农校接物流运作模式进行细分。通过对现有的农校接物流运作模式分析,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力图构建出如下图所示的“农校对接”物流运作模式(如图2所示)。

通过对原有的“农校对接”物流运作模式进行补充,为“农校对接”物流运作提供模型参考。在理论上升华和补充了现有关于“农校对接”物流运作模式研究的升华和补充,延伸了学者关于“农校对接”物流运作的认识,丰富了“农校对接”在操作过程中的内涵。同时,细化到“农校对接”物流运作模式研究,也为相关的决策者和操作者提供参考,有利于“农校对接”物流的发展。然而,本研究并未经过严格的调查,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还有待于通过实证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摘要:课题从我国“农校对接”物流运作的必要性出发,引入了供给方+物流方+需求方的“农校对接”物流运作模式,结合“高校农产品采购的特点”以及“物流组织化程度”这二维指标,对农校对接物流运作模式进行细分。指出了“农校对接”物流运作中存在着物流需求不连续、物流运作效率不高、信息化程度低和冷链物流不足等缺点,提出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建立稳固的“农校对接”关系;注重农校对接物流运作管理,提高“农校对接”物流运作效率;拓宽“农校对接”信息化平台,提高“农校对接”物流信息化程度;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大力发展冷链物流等有针对性的建议,并完善了“农校对接”物流运作模型。

关键词:农校对接,物流运作,冷链物流,信息化

参考文献

[1]朱艳新,黄红梅.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构建模式[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4):68-69.

[2]张伟超.建设“农校对接”冷链物流体系的意义与思考[J].高校后勤研究,2011,(5):9-11.

[3]甄杰.供应链一体化视角下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发展动力机制研究[J].物流科技,2011,(10):91-93.

[4]段宝国.“农超对接”物流体系运作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430-21431.

[5]解成威,王姗姗,杨方.基于“农校对接”的高校食品安全管理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22):89-91.

校园物流运作模式研究论文 篇8

关键词:食品物流,可视化运作模式,移动智能货仓

1 引言

近年来,各种食品安全问题的爆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三鹿奶粉、苏丹红、福寿螺、放心猪肉等问题对食品行业供应链的监管敲响了警钟。由于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命健康,每一位消费者都希望能够购买到健康的、安全的放心食品,并且掌握充分的食品安全信息。出于对消费者健康的保障和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需求,通过一个可视化的食品物流运作模式来进行食品安全监控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因此,实现实时物流跟踪,建立信息追溯和信息共享机制,成为当前食品物流配送的关键。物流可视化运作模式可以大大加快数据的处理速度,时刻都在产生的海量数据得到有效利用;可以在人与数据、人与人之间实现图像通信,从而使人们能够观察数据中隐含的现象,为发现和理解食品流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及时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力工具[1]。

2 可视化运作模式分析

食品物流可视化运作模式综合运用计算机视觉和RFID技术,并依托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实现食品物流信息的融合、查询和实时监控,力求在食品物流全过程的每个环节均能提供如货品安全性、食品成分来源及库存控制等重要的物流信息,为消费者提供全面的食品信息服务[2]。

2.1 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像素级别的食品品质分析

处理食品图像信息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配送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跟踪,利用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决策软件,通过摄像头获取信号,通过数据线输入图像采集卡生成数字图像,然后通过计算机中的图像处理软件提取目标特征信息,并根据实际应用要求做出判定,并输出决策结果,最终实现食品品质安全信息快速无损检测。

利用图像获取设备将食品图像传入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软件,利用该软件经过对食品图像的分析,从而得到食品的外观和颜色信息,然后通过食品分析系统完成食品质量的检测和监控。根据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区分不规则图像信息特征和正常图像信息特征,并能根据获取的边缘轮廓特征可以判断出某些食品的污点、皱纹和杂物等信息。例如对粒状食品的检测,通过提取单个或一批图像中面积的损伤情况,计算这个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来获得米粒质量的损伤情况。对于水果的检测同样可以根据图像处理算法结合数据库获得水果的成熟度和损伤情况。另外,对于水果类食品检测时,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自动检测果实表面的颜色,并将水果的RGB色彩图像转换为HIS图像,用合适色相值进行颜色分选,从而可以判断一批水果中异色率的大小,从而给水果质量检测提供依据[3]。

2.2 建立智能移动货仓

通过运用自动识别技术与移动计算技术,通过无线网络进行数据采集记录并跟踪食品在物流中的各个环节,对库存物品的入库、出库、移动、盘点、配料、拣料、出货、运输等操作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有效地利用仓库存储空间,提高仓库的仓储能力,最终提高企业仓库存储空间的利用率及企业物料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降低企业库存成本,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现有的货仓技术只是对货物的供应、运输等情况进行了监督,但是还不能成功预防人为因素在物流供应中的不良因素。

在本物流可视化运作模式中,设计了在移动货仓上安装摄像头并连接到信息管理平台,通过摄像头对货仓打开次数及货物的提取、装载情况等进行记录。当在运输过程中需要对食品进行提取、调换等其他操作时,只有工作人员向物流信息平台发送请求指令,主管人员确认身份后,指令下达到货仓,方可进行工作。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在运输过程中遗漏、丢失或者更换货物。

2.3 依托RFID技术实现食品的有效跟踪

RFID技术是一种利用射频实现非接触双向通信的自动识别技术,RFID系统有三部分组成:标签、读写器、天线组成。RFID标签技术已经应用到物流跟踪和监控、产品生产跟踪和监控,能够实现对各类货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自动识别和管理。并且在食品安全领域借助于互联网技术能够应用到物流的各个环节,保证了商品在生产、运输、仓储、销售及消费全过程的安全。在食品物流可视化运作模式中,RFID技术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结合使用,使食品在各个环节的安全进一步加强。

在生产加工环节上,从原料基地运送至加工厂的每批次原料都夹带一个RFID标签,在该标签上记录生产养殖的相关信息,如养殖场的编号、运出时间、运送批次等,这些信息与生产企业自身的内部信息系统数据库相联系;在食品仓储过程中,食品的入库、出库时通过扫描粘贴托盘上的RFID标签,系统能够清楚获知食品的全部信息(货品的标记、发出地、储运历史、目的地、有效期等)通过自动扫描FRID标签对食品库存量精确监控及食品的追溯。

但是RFID技术能够保证货物运输的质量、时间、与安全,实现每件货物运输全过程跟踪查询,但是还不能满足客户对优质运输的需求,核心的问题是无法使用户直观地对货物进行追踪反查,该模式是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结合RFID技术有效的实现物流监控的图像化和图像监控数字化,本模式中RFID技术可以凭借计算机视觉技术,将食品的所有标示进行集成化,并把所有信息合成到图片中同时这些信息也记录在服务器的数据库中,并利用现有的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在局域网/广域网内,查询相应的信息内容。同时,又能根据对食品图像的处理,将食品形状和颜色及时传送到食品分析系统,来判断食品的质量的优劣。这样不仅能够对食品物流中一些环节进行监控和跟踪,同时又能在各个环节中掌握食品质量的变换情况[4,5]。

3 可视化食品物流模式工作流程

根据可视化物流运行模式分析,该运行模式能够把货物信息通过CCD和RFID技术扫描分拣图像和采集到的食品货物图像、条码、尺寸等信息保存到数据库中,并且把这些信息自动组合成集成标示,当用户了解所买到的货物信息时,只要通过系统终端输入查找的货物名称等特征信息,系统会快速自动检索,并给出货物在物流作业现场及运输过程中的信息。系统自动把货物扫描分拣图像和采集到的货物条码、重量信息、尺寸信息共同保存到关系数据库,并且把这些信息自动合成到图片信息中。一旦需要,只要通过软件输入想查找的货物的名称或运单号、体积、重量、分拣时间、地点等特征信息,系统会快速自动的检索,并根据需要自动播放被查找货物在物流作业现场的图像信息,以便核查。

可视化食品物流运作系统基于B/S体系架构,并且利用软件自动采集图像信息,并将货物信息、条码信息、尺寸信息和重量信息合成到图片中,同时这些信息也记录在服务器的关系数据库中。通过服务器端的Web服务,可以实现用户在局域网/广域网内,查询相应的信息内容。

4 小结

综合分析计算机视觉技术自身性能特点和国内外现有的研究结果,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在食品物流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优点:能够快速、准确、客观、高效、一贯性和无损地进行食品品质安全信息的获取。在进行食品质量检测中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食品图像,并且能够对食品的形状和表面颜色进行识别,从而达到对食品进行像素级质量分析。能够应用于小面积食品或者形状不规则食品的品质检测。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能够减少传统人工检测,减少检测主观性和人工成本,释放人力资源。检测过程具有重复性,检测结果能够长时间保存和传递。通过获取食品的数字图像,可以传输给远距离的分析者或者分析系统,从而实现食品品质信息的区域分析和共享。

在食品可视化运作模式中,用户可以共享食品货物的各种特征信息,并且利用软件自动采集食品的图像信息,同时这些信息也被记录在数据库中,通过服务器终端设备,查询相应的信息。同时在食品质量检测中,能够在食品未到消费者手中识别食品的优劣,及时采取措施,并能有效阻止运输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根据计算机视觉技术结合RFID自动识别系统做到了对食品质量的有效监控和追溯。

参考文献

[1]全英华.我国现代食品物流发展现状和对策[J].物流科技,2011(5).pp.67-68.

[2]陈非.物流可视化信息平台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31).pp.198-120

[3]李晶晶,王爱民,杨红卫.基于形状特征的大米虫蚀粒检测方法[J].农机化研究,2012(8).pp.18-21.

[4]吴迪,孙大文。计算机视觉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食品科学,2011(33).pp.22-32.

[5]陈鸿.基于RFID技术的井下安全监控系统[J].煤炭技术,2012(8).Pp.262-264.

[6]COSTA C,ANTONUCCI F,PALLOTTINO F,et al.Shape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products: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advances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to computer vision[J].Food andBioprocess Technology,011,4:673-692.

[7]GUMUS B,BALABAN M O,UNLUSAYIN M.Machine vision applications to aquaticfoods:a review[J].Turkish Journal ofFisheries and Aquatic Sciences,2011,11:167-176.

[8]GUNASEKARAN S.Computer visiontechnology for food qualityassurance[J].Trends in Food Science&Technology,1996,7:245-256.

[9]GUNASEKARAN S,DING K X.Using computervision for food quality evaluation[J].Food Technology,1994,48:151-154.

校园物流运作模式研究论文 篇9

第四方物流 (4PL, Fourth Party Logistics) 的概念最早是由Anderson咨询公司提出的, 其定义为 “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 他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和管理, 提供一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

2 4PL是对现有供应链“外包”职能的进一步发展

现代物流从企业自营到第三方物流 (3PL) 再到第四方物流的出现, 总体上遵循着供应链外包的趋势。图1较好地显示出物流外包的演进过程及在自营、3PL、4PL三种运作方式下与客户关系的比较。从图中可以看出, 4PL是对现有供应链“外包”职能的进一步发展和对3PL职能的进一步加强。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内制”转向“外包”, 将其整个供应链系统外包给第四方物流, 由他们评估、设计制定和运作全面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第四方物流集成了第三方物流供应商、IT服务商、业务流程管理者及客户自身的能力管理与控制客户公司的点到点式供应链运作, 在客户和他的物流和信息供应商之间充当唯一“联系人”或者“交响乐团总指挥”的角色。第四方物流不仅控制与管理特定的物流服务, 而且对整体物流过程提出策划方案, 并通过电子商务将这一过程集成。

3 4PL的主要特点

第四方物流主要有以下特点:

(1) 第四方物流可以提供一整套完整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与第三方物流相比较, 第四方物流能运用供应链运作的战略专长和整合供应链流程的相关技术, 在最大范围内集成包括第三方物流、信息技术供应商、客户及其自身的能力、资源, 提供一个符合客户需求的、前所未有的、使客户价值最大化的统一的供应链管理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运作。

(2) 通过影响整个供应链来获得价值。

第四方物流能够为整条供应链的客户带来利益。通过供应链一体化的思想, 改善影响客户利益的四个关键方面:①利润增长。②运营成本的降低, 即通过整条供应链外包功能达到提高运作效率、降低采购成本的目的。③工作成本降低。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科学的管理流程和标准化管理, 使存货和现金周转次数减少, 工作成本大幅降低;④提高资产利用率。

(3) 为客户提供供应链管理服务。

由于第四方物流服务商是一个协调供应链各环节的统一单位, 它将供应链的资源和潜能以及所应用的技术组织起来外包给第三方物流, 进行统一的管理, 并提供综合性的、能满足不同需要的有特色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使客户得以解脱出来, 专注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所以, 第四方物流在供应链中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中间“枢纽”代表客户管理物流和供应链活动。

(4) 以网络信息平台为依托, 整合社会资源。

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持能力是第四方物流运作的基础。因为网络平台信息传递的及时性、高效性、广泛性等特点, 通过互联网很容易达成信息共享;信息共享的优势又可减少信息不对称, 使中小物流企业也能够获益, 因而可减少交易成本, 实现最大限度的物流资源整合。

4 4PL运作模式

从服务对象角度来看, 第四方物流可以提供面向第三方物流、面向客户企业、面向整个行业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1) 面向3PL:

如图2 (a) 所示, 第四方物流进入第三方物流内部, 他们以联盟或者合同的方式构建合作关系, 两者共同开发市场。第四方物流向第三方物流提供一系列的服务, 包括技术、供应链策略技巧、进入市场能力和项目管理专长等。

(2) 面向客户企业:

这是第四方物流最核心的运作模式。

4PL直接面向客户企业, 它作为客户与服务商之间的衔接枢纽, 集成自身和3PL和技术以及技术服务商的资源、能力, 为客户运作和管理整个供应链解决方案。3PL通过执行4PL的解决方案, 为客户提供服务。如图2 (b) 所示。

(3) 面向行业:

这是三种模式中最为复杂的一种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 4PL会通过卓越的运作策略、技术和供应链运作实施为同一行业中的多个客户发展和执行一套聚焦于同步化和合作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在这里, 4PL的责任非常重要, 因为它是上游第三方物流集群和下游客户集群的联系纽带。由于其工作模式的复杂性, 即使对最有能力的4PL而言, 这种模式也是极富有挑战性的。如图2 (c) 所示。

5 面向客户企业的4PL运作流程

5.1 “面向客户”的完整的4PL运作流程

(1) 对客户企业展开调研, 进行前期可行性论证。

面对客户的需求, 第四方物流企业需要考虑客户公司的供应链外包有无必要是否可行;第四方物流企业有无可利用的能力、资源 (包括自身、客户、3PL及管理咨询商) 达到客户所要求的成本、服务指标;是否有必要进一步与客户企业协调沟、通调整合作要求等。如果第四方物流企业确信自己能够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双方签订合作协议。

(2) 制定供应链解决方案。

双方签署合作协议后, 第四方物流工作小组对客户企业的供应链展开研究, 制定切实可行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第四方物流制定供应链方案的过程是从总体设计到职能再造再到策略拟定并使各项内容逐步细化的过程:

①首先进行供应链的再设计。第四方物流依据供应链战略目标对供应链总体框架进行创造性的重新设计, 使得公司的业务策略和供应链协调一致。

②进行职能再造。第四方物流根据总体设计着力对供应链具体职能进行改善, 包括制造、配送、营销、产品开发、供应链技术等方面的更新与调整。

③策略拟定。根据职能再造战略制定具体的流程优化解决方案, 包括生产、采购、配送、组织管理、需求预测、信息技术、库存、顾客关系管理等方面的策略, 以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

拿配送流程来说, 第四方物流对配送流程的优化主要涉及人员、车辆和路线三方面的问题。

配送路径优化:根据配送点的空间分布, 运用适当的路径优化理论, 选择可行的配送路线。

运输载体选择:根据货物的性质、种类、客户对时效性的要求、运送成本的考虑、现有物流资源及4PL的运输总体安排等, 选择合适的运输载体;同时也要考虑到对载运货物的合理配载。有时考虑到运输载体选择的限制性条件, 需要对配送路径重新进行优化选择。

人员问题就是3PL的选择。根据配送的优化方案, 对满足条件的3PL, 建立指标评价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同时3PL的指标评价体系随着时间作动态调整, 评价结果也将随着物流业务的进行, 按照3PL的表现不断修正。第三方物流的选择是个很关键的过程。“如果承运人和配送商或是其他环节无法实现你对客户的承诺的话, 那你提供的就是一个失败的4PL服务。”

(3) 实施供应链解决方案。

为有效实施所制定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第四方物流将根据拟定的具体措施接手客户转交的相关业务, 对客户组织机构进行重组、整合本身与客户的信息系统, 实现物流业务从客户到第四方物流运作的转换。

拿上述配送流程优化来说, 3PL被确定之后, 与客户签订合作协议, 执行具体的优化方案。3PL执行配送优化方案的过程实际上是第四方物流为客户管理和监督3PL的过程。第四方物流一方面与客户保持联系沟通, 让客户实时掌握物流业务的执行情况;另一方面负责监督管理第三方物流以及与物流相关的财务管理。

3PL执行优化方案只是4PL实施供应链解决方案中的一小部分。第四方物流可以承接多个供应链职能和流程的正常运作, 其工作范围远远超过传统的第三方物流的运输管理和仓储管理的运作, 包括制造、采购、库存管理、供应链信息技术、需求预测、网络管理、客户服务管理和行政管理等职能, 4PL一般只是执行供应链功能和流程的一些关键部分。

5.2 4PL运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策略

(1) 进入门槛高。

国外研究表明, 要想进人4PL领域, 企业必须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具备很强的核心能力, 世界水平的供应链策略制定, 业务流程再造, 技术集成和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在集成供应链技术和外包能力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在业务流程管理和外包的实施方面有一大批富有经验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人员;能够同时管理多个不同的供应商;具有良好的关系管理和组织能力;全球化的地域覆盖能力和支持能力;对组织变革问题的深刻理解和管理能力;并且有能力通过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很容易地进入其他行业和领域, 通过整合各种不同的管理资源最优化行业运作绩效。显然, 4PL是一种综合供应链服务提供商, 这并非大多数企业所能立刻实现的。

解决策略:

积极鼓励和培育3PL、物流咨询、IT机构等, 为4PL 打好基础, 提升其综合管理能力从而突破4PL的高进入门槛。

(2) 建立合作机制, 双方面临风险高。

①客户企业面临机密泄露或企业渗透风险。

大企业如果选择4PL来管理他的全部业务, 就意味着要与4PL、自己的同行业竞争者或其他同类企业成立合资形式的机构, 就可能意味着要承担企业内部管理运作的机密会泄露给外部的风险, 或者存在着让外部企业渗透到企业内部运作管理的风险, 那么他们宁可选择彻底的外包或内部物流来组织物流供应链服务。

策略:合理地设计组织结构、流程、规制形式以及协调性的企业关系体系, 建立起有效的防火墙机制, 以确保任何委托企业物流运作的机密不会泄露, 如建立独立、完全保密的物流供应链信息系统等, 才有可能为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②客户退出障碍大—— 转换成本过高。

委托客户加入4PL时签定了长期合作协议, 由于很多具体的物流运作和管理是由第三方代理提供的, 所以, 一旦客户对部分业务产生不满, 想寻求更高绩效物流服务提供商时, 这种契约就将成为委托企业最大的阻碍, 隐藏着转换成本很高的风险。

解决策略:

要利用4PL组织的动态柔性的特点, 如客户对4PL 的服务不满, 想寻求更好的供应链管理服务商时, 可按照约定的程序或进行协商, 解除原有的合作契约关系, 以尽可能降低客户的转换成本, 做到进出有序、来去自由。

③业务流程的再造或重组, 可能造成委托客户企业经营中的振荡或波动。

在4PL为委托客户企业提供服务的过程中, 要重新整合委托企业内外的管理资源和物流活动, 势必涉及到业务流程的再造或重组, 这样就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内造成委托客户企业物流运作的振荡或波动, 而这种振荡波动的幅度越大, 对4PL企业运作与发展也就越不利。

解决策略:

这就要求4PL设计供应链解决方案时基于客户的实际情况, 尽可能细致周到, 另一方面要长期和客户有效沟通, 在实施方案前和实施方案中加强对客户员工的教育培训, 提高其素质, 以求得客户方的认同和配合, 尤其是涉及人员变动、组织结构及企业战略方针改变时, 更应该如此, 以减少或避免深度介入时引起的震荡和波动。

④在众多客户中难以保证自己的独立性。

在4PL与众多企业形成合资关系的过程中, 4PL应处于企业内部物流与物流业务外包的中间状态, 进而充分发挥这两种形态的优点, 克服其缺点, 如果稍微顾此失彼, 出现了组织地位的倾斜, 就难以保证自己企业的独立性, 其优势也就不存在了, 很难吸引其他客户企业进入。这样4PL自身发展的空间就受到了限制, 这成为4PL在合资组建和运作过程中的难题。

解决策略:

在服务过程中首先对所有客户要保证一视同仁, 对股权客户要按照章程和合同的约定, 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同时使股权客户有较好地发展;对非股权客户同样也要全力服务, 以显著的变化和收益, 尽力消除其潜在的非股权客户受歧视的心理。要尽量避免组织地位倾斜, 保证自己的独立性, 从而吸引更多非股权客户的进入。

6 结论

4PL出现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指出了3PL的局限性, 4PL是对现有供应链“外包”职能的进一步发展和对3PL职能的进一步加强。从宏观角度来看, 第四方物流模式的发展满足了整个社会物流系统的要求, 最大限度地整合了社会物流资源, 提高了物流的效率, 同时也减少了环境污染, 符合绿色物流的基本要求。所以, 第四方物流具有极其诱人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校园物流运作模式研究论文 篇10

关键词:延迟策略,销售物流,运作模式,汽车物流

随着生产模式的不断演变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汽车产业的市场环境正呈现出新特征:汽车品种的多样化和定制化、汽车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汽车产品的价格和服务竞争日益激烈。为获得竞争优势,汽车制造商必然要采取大规模定制的生产模式,汽车产业的大规模定制时代(MC)已经到来。延迟策略是MC环境下物流运作的有效选择,且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实施延迟策略。

一、延迟策略下汽车物流理论分析

国际上延迟策略的选择和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它是一种能够有效应对当前形势的新颖供应链管理策略,将传统的预测策略纳入延迟的范畴后,最著名的是Pagh and Cooper(1998)提出的利用P/S矩阵建立的四种延迟类型,分别是完全非延迟、制造延迟、物流延迟和完全延迟策略,基本包含了目前所有的供应链管理策略。

延迟策略在汽车物流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由汽车制造商事先只生产中间产品或可模块化的部件,等待最终用户对产品的功能、外观、数量等提出具体要求后才完成生产与包装的最后环节。很多汽车企业,最终的制造活动被放在离顾客很近的地方进行,如配送中心,并在时间和地点上都与大规模的中间品或部件的生产相分离,这样汽车企业能以最快的响应速度来满足顾客的需求。延迟策略水平的标志则是不同的顾客订单分离点(CODP)的定位。

二、我国汽车物流的现状分析

1. 汽车物流业竞争日趋激烈

蕴涵巨大商机的汽车物流业是国内众多物流企业争相进军的方向。现在占据中国汽车物流业务大部分的是能为厂商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管理型汽车物流企业。此外,汽车物流业还吸引着国外众多物流巨头。从2002年开始,国际汽车物流巨头就以合资或合作的形式陆续抢滩中国市场,给国内企业带来很大的冲击,加剧了我国汽车物流业的竞争。

2. 物流运作中的库存成本居高不下

虽然管理者意识到了供应链管理在汽车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但实际运作中各节点企业追求的还是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目前国内众多汽车厂商采用了JIT等比较先进的管理模式,提高了库存周转率,节省了大量的库存管理费用。但是主车厂往往习惯性地要求其配套厂商垫高安全库存,或要求在其周围建立存储仓库,以备不时之需,从而加大了链上的总库存量。

3. 汽车物流运作模式落后

我国现行的主体汽车物流运作模式是供产销一体化的自营物流。制造商既是生产活动的组织者,又是物流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者,有利于改善客户服务和对整个物流运作进行协调控制。但随着物流业务的扩大、供应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制造商具有更强大的物流实力,必须不断加大物流投入。不仅加重了制造商的负担,也降低了汽车物流的效率。同时,这种模式制约了社会对企业物流资源的有效利用。

4. 汽车物流流程冗长

物流流程冗长主要体现在汽车零部件、配件的采购上。目前,中国整车制造商和关键零部件制造商在原材料采购中几乎都是采用进口件。因进口件的采购比重过大,生产筹措阶段和运输周期变长(从美洲采购CKD的周期至少为12周),从而导致供应链流程时间长,物流组织难度加大。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国产件供应商过于分散。

三、基于延迟策略的汽车销售物流运作模式的构建

1. 汽车销售物流模式构建的制约因素分析

(1)延迟策略下物流运作体系的结构不稳定

这种供应链实际上是一种虚拟供应链。在MP环境下因产品品种单一且长期不变,因而供应链上下游之间可维持长期合作关系。而MC环境下,因市场需求的个性化和易变性,企业为了抓住市场机遇,会不断调整供应链伙伴,不断结成新联盟。因此,对延迟策略下物流运作结构而言,稳定是暂时的,不稳定则是长期的。

(2)延迟策略下物流运作体系要具有高响应速度

MP环境下,供应链的目标在于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和降低供应链成本。而MC环境下,供应链存在着时间上的劣势,物流管理的主要任务在于快速而低成本地向定制客户提供产品。因此,延迟策略下的物流运作体系应以敏捷为主、敏捷与精益相结合的供应链物流运作体系。

(3)延迟策略下物流运作模式对信息的需求加重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一般都由三方面因素组成: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延迟策略下,制造商需要更准确及时地获取位于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最终用户的信息才能实现客户驱动生产。因此,信息流对于物流运作体系体现得更加重要。同时,延迟策略的实施还要依赖于以Internet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

2. 供应链环境基于延迟策略的销售物流运作模式设计

在汽车供应链物流中,销售物流价值巨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我国传统的汽车物流自营组织模式,所以在汽车销售物流的运作上,大都采用以逐级分销为主的运作模式。这种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如降低了销售物流速度,增加了物流成本。而基于延迟策略的整车销售运作则是以客户需求为驱动,要求整个销售物流运作能以高效率、低成本将汽车交付给最终客户。为此,需要对销售物流运作模式做重新设计(见下图)。

构建新型销售物流运作模式要做到:

(1)合理规划区域配送中心

区域配送中心一般由制造商建立,也可考虑由有实力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核心企业需要对目标市场进行重新定位和分析,整合销售资源。将功能定位相似、地域相近的区域配送中心重新组合,形成数量合适、实力较强的区域配送中心,扩大市场辐射范围,达到销售规模化。

实施物流延迟需要将大部分库存集中在区域配送中心,收到顾客订单后再进行产品的进一步配送。配送中心的产品配送由订单驱动,且可以根据客户具体要求进行零配件的简单装配或更换。

(2)合理设计中间分销商的层次和数量

对自身产品市场预期不高的情况下,只在分销渠道中有一级的分销商,视为核心分销商;在产品销售状况良好时,可在核心分销商之下设立二级分销商,但注意对二级分销商的数量进行严格的控制。此时的物流延迟发生在核心分销商与最终客户之间,即部分库存集中在核心分销商处,等待进一步的订单配送。

(3)建立物流信息系统

实施物流延迟后,各终端销售商没有成品库存,为实现销售额最大化,必然会将顾客需求信息在第一时间内反馈给区域配送中心,以快速满足顾客需求,提高顾客满意度。因此,制造商需要与各终端销售商合作,建立一个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物流信息系统,提高物流体系中各节点之间的协调性,这样才能保障订单传递速度及真实可靠性,为定制物流的高效运作奠定基础。

(4)以品牌专卖完善销售物流运作体系

品牌专卖模式是随着销售方式的扁平化而生,可以降低分销渠道构建成本,有效地拓展目标市场,更好服务于最终客户,是适应供应链物流延迟策略的较好的销售模式。

品牌专卖模式是集整车销售、售后服务、零配件供应、信息反馈四项服务为一体的销售体系。销售与售后服务紧密相连,便于全面掌握顾客需求信息;较全面的零配件供应,方便根据顾客要求进行产品的最终定制。品牌专卖让用户得到了满意的服务,并对物流延迟运作中可能会出现的较长等待时间是一个补偿,会吸引住可能流失的客户。从而消除了物流延迟策略可能导致的缺货成本,使物流延迟策略的价值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2-23.

[2]马士华,王海军,林勇.大量环境下基于延迟制造的供应链控制模型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5,(1):65-68.

[3]龚中华.供应链管理及其在东风公司的实施构想[J].东风物流,2002,(2):32-34.

校园物流运作模式研究论文 篇11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物流运作模式

跨境电子商务是现代电子商务产业经过不断的发展与革新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其是电子商务发展的较为高级的形式,使处在不同的国家或区域的双方通过信息化网络平台实现彼此贸易的相互联系,且与普通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存在一致性,如亦存在着B2C、B2B、C2C等表现形式。但相较于普通的电子商务来说,国际电子商务的物流运作涉及的内容更为复杂,如国际结算、进出口通关、国际运输和物流保险等。

一、跨境电子商务物流运作现状分析

1.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持

通过对当前跨境电子商务物流运作模式的有效分析,了解到其在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方面还存在着政策缺失的情况。为了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的有效发展,2013年商务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条文《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意见的通知》,但是,相较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电子商务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尽管近两年电子商务的发展规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在电子商务物流运作方面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持,是当前亟待完善的关键问题。

2.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

物流是我国近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其与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电子商务的发展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完善性,无法更好的支撑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的运行,其会制约着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产业的高效运行。纵观当前我国的电子商务物流运作模式,整个物流环境相对较差,且运输交通呈现模式相对较少,物流所需基本配套设施还存在不足,且其中涉及到的内容相对较多,如仓储、配送、运输、报关、核税等。此外,国际电子商务物流运输所花费的时间较长,所需的手续较多,成本也相对较高,与其对国际电子商务物流便利、快捷的要求严重不符,无法实现电子商务的有效发展。为了使运输过程损耗尽可能减少,应选择更为先进和完备的物流设施。

3.与国际物流市场不适应

近两年来,我国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非常迅速,电子商务贸易额度增长速度很快,2012年交易额度达到2万亿元,到2013年交易额度达到3.1万亿元,贸易额度的增长速度可见一斑。但是,尽管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物流产业却并非如此,仅有少部分企业负责着跨境国际物流工作,国际电子商务物流工作的开展力度与范围较小,大部分是由国际快递公司负责的。现阶段大批量的电子商务交易量对于跨境物流产业会构成巨大的压力和负担,進而使得物流市场始终保持着相对紧绷、库存量大的情况。

二、跨境电子商务物流运作模式的优化策略

1.健全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相关的政策支持

为了保证跨境电子商务物流运作模式的高效运行,应健全国际物流的相关政策支持,对原有的法律文件予以修缮,量身打造属于跨境电子商务物流运行法律体系,借助法律体系来规范物流行业的发展。当前,我国在跨境电子商务物流运作模式中,关于操作规范、通关程序、税收、仓储管理、相关企业管理等相关内容的法律化约束性相对匮乏,是制约物流运作模式构建的一个重要因素。现阶段,跨境电子商务的运作模式得到了不断的创新,法律法规成为亟待完善的重要内容,应借助法律条文来约束物流企业的相关行为,以保证跨境电子商务运作的规范性与合理性。

2.提高物流专业人士的综合素质

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企业的高效运行,与工作人员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物流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水平,其还必须要掌握足够的英语水平、国际贸易知识和国际物流知识。只有具备高素质的专业物流团队,才能大大提高物流公司的物流服务质量,利于企业良好形象的规范性树立。为了保证人才的专业性,应强化物流企业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且在高校中设定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专业,是获取专业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为了保证学生的专业性,可以让学生到国外的物流企业去学习,学习国外先进的物流运营理念与技术,以实现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的相互接轨。

3.打造更为完善的跨境物流服务体系

跨境电子商务物流运作模式的实施,应强化对服务工作的重视,打造更为规范性、高效性的跨境物流服务体系,以提高企业在物流领域的服务信誉度、口碑,对未来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增强跨境物流服务体系的合理性,应打造统一、科学的物流服务体系,根据服务体系的相关要求提供相配套的物流基础设施,以保证优质的服务质量。同时,强化物流服务团队建设,禁止各个物流企业、团队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避免与改善“丢包”、“拆包”、“换包”等现象,以维持良好的企业形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现阶段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物流运行现状的有效分析,我国在相关的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方面的政策支持海有所不足,与国际物流市场的发展不相适应,物流相关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等,都是跨境电子商务物流运行亟待完善的关键问题。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的运行,应健全我国相关的政策体系,建立更具战略性的物流实施计划,打造第三方更为优质的物流服务等,都是现阶段我国在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滨,刘小军,陶章.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现状及运作模式[J].中国流通经济,2015,01:51-56.

[2]刘勋.探讨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现状及运作模式[J].品牌,2015,10:72.

[3]曹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现状及运作模式[J].商场现代化,2015,29:49.

作者简介:

校园物流运作模式研究论文 篇12

保税区是我国借鉴国际上自由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的成功经验, 创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经济区域。经过十多年发展, 我国保税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在促进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作为国际物流运作的一个特殊结点, 保税区发展国际物流服务应成为其一项重要的发展目标。尤其是在基于区域优势确立了保税区的功能定位后, 制定与每种功能定位相适宜的国际物流业务运作模式和规范的管理机制, 自然成为决定保税区良性发展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正在建设或筹备建设中的保税区不仅具有理论意义, 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目前, 中外学者对保税区 (国外主要为自由贸易区)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包括保税区功能定位、保税区发展前景, 向自由贸易区的转型, 国际物流的基本理论, 特定保税区的国际物流发展问题, 以及国际物流的实际操作研究等领域, 但是对于整个保税区的国际物流运作模式与管理机制的研究则还比较少见。除此之外, 在以前的理论及研究中, 研究者大都以已经建设相对成熟的保税区为案例, 对其改革提出意见或建议。本文试图以尚在建设中的保税区为例, 通过对保税区国际物流运作模式与管理机制的研究, 对新保税区的建设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一、我国保税区发展的基本概况及国际物流主要运作模式

(一) 我国保税区发展的基本概况

保税区 (Bonded zone) 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成功创办经济特区的基础上, 借鉴并参照国际上的自由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取得的成功经验而开设的, 主要在外运港口创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经济区域。国外货物进入保税区免缴关税, 国内货物进入保税区视同出口, 区内可以从事国际贸易、仓储、加工、中转、物流、商品展示等多种业务。我国自从1990 年建立第一个保税区到现在, 已建有上海外高桥、天津港、深圳福田、沙头角、海口、福州、宁波、青岛、盐田港、大连、广州、张家港、汕头、珠海、厦门象屿等15 个保税区。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这15个保税区已经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 逐步发展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备了一定规模的国际物流基础。当然由于各个保税区自身的具体情况并不一样, 因而其功能设计也不尽一致。如表1是我国目前保税区的基本情况。

(二) 保税区国际物流业务的主要运作模式

保税区的国际物流运作模式比较复杂, 原因主要在于我国保税区是“海关监管的特定区域”, 货物可以“自由进出”并可获“关税豁免”。贸易人可利用这些优惠政策, 在保税区开展仓储、转口、物流分拨以及其他各种加工贸易活动, 使保税区成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交汇点和贸易、物流的过渡区域, 造成物流运作模式多样化, 并且货物流动速度较快、方式灵活。目前, 主要的国际物流运作模式如下:

1.基于海外大宗进口商品向国内市场分销的物流运作模式。

保税区作为海外大宗进口商品的物流分拨基地, 以此物流节点分销给国内市场, 目前一些具有较强专业性国际企业和跨国公司主要运用这种方式进入中国市场, 其物流运作的特点:一是进入保税区环节为“大批量”物流, 而从保税区进入国内市场环节则是“多批次、小批量”物流;二是物流运作的主体多元化, 既有跨国公司和专业化国际企业在保税区设立的分支机构, 也有由其中国的代理商负责的, 还有委托保税区内物流企业进行物流运作的。以保税区为分拨基地的物流运作模式, 其优点有: (1) 根据客户要求及时报关进口手续, 而且保证现货交易, 避免交货延误; (2) 缓征进口关税, 减轻企业的资金占用负担; (3) 利用中国保税区物流及相关服务设施成本低的特点, 大大降低分销的物流成本; (4) 更利于开展售后服务, 提高客户服务质量。这类物流业务对保税区物流功能的要求, 以仓储、配送、报关服务、物流信息服务和简单流通加工这几方面为主。

2.基于国内出口商品在保税区集散的物流业务运作模式。

随着中国商品国际竞争力提高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中国市场频繁地出现跨国采购活动。许多生产性跨国公司、专业化国际采购公司和国际大型零售企业的国际采购网络正在向中国延伸, 并在我国沿海大型港口城市, 特别是沿海地区的保税区中开始建立国际采购中心, 带动了我国出口的发展。此外, 国内一些企业和公司也开始重视利用保税区作为出口商品的集配中心, 正在加大开拓市场的力度以整合出口渠道和资源。因此, 基于出口商品集散的物流业务运作模式就成为保税区又一主要物流运作方式。其主要特点, 一是国内出口商品进入保税区的是大批量、少品种的物流, 而离境的物流则是经过集结、配送、优化运输方式的大批量、多品种、多方向的物流;二是物流运作主体也比较多样化。保税区作为出口商品集散地物流运作模式的主要优点是: (1) 出口企业能够享受出口退税、结汇等优惠政策, 加快资金周转; (2) 便于根据国际市场需求, 提供相应的配套商品和服务; (3) 利用保税区物流及相关服务设施成本低的特点, 大大降低分销的物流成本。

出口商品集散中心的物流功能除了仓储、运输、流通加工、信息服务及报关服务等基本服务和相应的增值服务之外, 还需要提供商品检验服务, 以在保税区发现出口商品的问题, 并在货物离境出区之前完成可能出现的等出口后序工作。

3.基于加工贸易的国外原材料进口与制成品出口的物流业务运作模式。

加工贸易是我国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方式, 支撑着我国保税区发展、特别是物流功能发展。实际上与加工贸易有关的物流活动有两种:一是与非保税区加工贸易企业从国际市场进口原材料相关的物流活动, 以及与制成品向国际、国内市场销售相关的物流活动;二是保税区内加工贸易企业使用进口原材料和国内市场原材料相关的物流活动, 及其制成产品向国际市场出口和国内市场销售的物流活动。由此看出加工贸易企业进出口活动所带动的物流活动是相当频繁的, 其物流业务的运作方式也相对多样化。

4.基于国际商品展示的物流业务运作模式。

保税区的国际商品展示功能是扩大保税区贸易进口和加工贸易增长的一个重要的辅助功能, 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 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 使得更多的国际商品涌入中国市场。保税区通过为企业提供商品展示功能, 促进了保税区贸易活动的开展, 增加了保税区物流流量。基于国际商品展示的物流运作模式类似于大宗进口商品的分拨和配送物流运作模式, 但运作主体是保税区内的物流企业, 进口物流量将随国际国内需求的增长逐步增大。

5.基于转口贸易的物流运作模式。

转口贸易是保税区的又一重要功能。转口贸易的物流运作模式是以区内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 其主要内容是为转口过境商品提供仓储、多式联运、向不同区域市场分拨以及物流信息服务等。转口贸易的开展和扩大, 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保税区应具有较好的地理区位优势, 位于区域交通枢纽, 具有良好的物流设施和运输条件;二是保税区能提供自由进出的制度环境;三是保税区及港口、海关等方面的管理效率较高;四是保税区的物流运作成本相对较低。

6.基于仓储贸易的物流业务运作模式。

保税区的仓储贸易业务是一种商流与物流相统一的进出口商品的批发活动, 其仓储贸易项目具有将整批商品分销给零散客户的特点。保税区的仓储业务的类型主要有: (1) 国内市场从国际市场进口的货品经由保税区储存, 并向非保税区集散; (2) 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出口的货品经由保税区储存; (3) 国内不同口岸之间需转口的货物储存; (4) 国际贸易过程中因市场变化货品、物料必须在保税区储存; (5) 国外厂商与国内企业相互委托加工需经由保税区分拨的料件储存。

二、保税区国际物流运作机制

(一) 保税区国际物流管理体制

我国保税区的管理体制是在借鉴国外自由贸易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物流运作实际情况建立起来的。全国各个保税区均设立保税区管理委员会, 区域实施封闭式管理, 并由海关实施监管。保税区贯彻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有关法律政策, 海关、商检、边防检查、公安、动植物检疫、卫检、工商、土地管理、税务等部门在保税区设立办事机构, 统一办理相关业务。我国大多数保税区实行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 凡涉及到政策制定、规划审批、区内协调等事项, 就实行行政管理程序, 而涉及到业务性、经营性等活动则实行企业运作方式。这种混合模式曾在我国保税区设立的初期发挥过积极作用, 但随着保税区的不断发展, 其弊端显而易见, 主要如下: (1) 保税区在经营管理体制上权限不足; (2) 许多问题需要经过层层审批, 效率低下; (3) 上级管理部门在管理决策时脱离实际、权力截留的情况时有发生, 制约了保税区的发展。

(二) 保税区的海关监管机制

海关是国家的进出口关境监督管理机关, 代表国家行使监督管理的权利。海关的任务有:一是监管进出关境的运输工具、货物、邮递物品、行李物品和其它物品;二是征收关税和其它税费;三是编制海关统计;四是查缉走私;五是办理其它海关业务。上各部门驻保税区均设立分支机构 , 按各自的行政管理权限对区内经营活动进行相应的管理 , 其总体管理方式形成了一种“公路管理”的模式。

三、建设中的杭州萧山保税区分析

(一) 构建杭州萧山新保税区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国际市场容量进一步扩大, 国际物流的流量不断增加, 结构不断变化, 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杭州萧山新的保税区的构建仍有必要。杭州是中国东南重要交通枢钮, 其港口经济急于谋求一种新的突破。如果在杭州设立综合保税区, 有利于建立合理、高效的国际物流网络, 有效降低外向型企业物流成本, 更好地实现一体化跨越式发展, 同时必将更好地带动自身及区域经济的发展。

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部, 是浙江省省会, 也是长三角第二大经济城市, 是浙江省政治、经济、金融、文化中心, 中国东南重要交通枢钮。位于杭州市东南的杭州萧山国际机场, 前年年末的旅客吞吐量就突破1 000万大关, 在全国民用机场中排名跃居第八。然而滚滚人流却掩饰不住其货运所面临的尴尬局面:上海浦东、虹桥两大机场, 宁波北仑海港南北“夹击”, 杭州港口经济急于谋求一种新的突破。浙江省是资源小省, 却是加工制造和对外贸易大省, 原材料和产品销售两头在外, 物流循环开放性特征明显。就是因为航空货物进出口过度依赖上海口岸, 跨地区大通关体系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本地制造企业进出口的物流速度, 提高了物流成本。如果设立综合保税区, 建立一个物流高度发达、贸易高度繁荣、商业配套设施高度完善、人才高度集聚, 类似自由贸易区的惠及整个长三角区域的商贸物流运营中心和服务外包示范基地, 有利于建立合理、高效的国际物流网络, 有效降低外向型企业物流成本, 更好地实现一体化跨越式发展;同时必将更好地带动自身及区域经济的发展, 使长三角成为继上海、宁波、苏州之后又一处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中转站和催化剂, 加快浙江省和长三角南翼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外向型经济发展。

(二) 杭州萧山保税区建设构想

1.地域选择。

从地理位置上看, 正在建设中的杭州萧山保税区位于空港新城物流产业轴的中心地带, 是杭州湾经济带重要的物流节点, 位于杭州湾沿岸的杭州市萧山区东江围垦区是最佳选择。东江围垦区位于杭州湾沿岸又毗邻杭州萧山国际机场, 有便利的海陆空运输条件。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是浙江省首屈一指的大型航空枢纽, 充分利用机场垄断性的稀奇资源发展航空经济, 不但是应对竞争, 促进长三角机场群共同提升的客观需要, 也是实现海空两港互动, 构筑浙江经济发展新引擎的重要举措, 还是带动杭州城市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平台。杭州萧山保税区可以充分利用机场的高时效性和强大的物流功能, 根据口岸物流、保税物流、出口加工、保税贸易、生产性和流通性服务贸易的五大功能定位, 除引进物流企业、贸易企业外, 在保税加工区域, 更要培育和引进高附加值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如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和环保、国际采购、国际结算、综合信息服务等类型的企业。

2.杭州萧山保税区物流运作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及发展策略。

首先, 取决于保税区所处区域面临的国际径济坏境及其对保税区建设提出的要求。总体来说, 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经济大环境是一致的, 只是各个地域有细小的差异, 比如广东跟香港比较接近, 福建与台湾比较接近等等, 这样的差异会造成资本和货物与这些区域交流的质或量。其次, 考虑保税区周围地区的经济情况及其对保税区建设提出的要求。适宜于保税区发展的沿海地区有些工业基础比较发达, 有些以商业为主, 有些经济相对并不发达, 他们有不同的发展要求和发展战略。保税区模式的选择应该与自己依托地区的发展要求和发展战略相适应, 才能促进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第三, 保税区物流运作模式的选择要考虑建设该保税区的初衷。保税区要起到国内经济建设的“窗口”作用, 是仅仅为取得贸易或加工收人, 还是让其成为联系国际经济发展的纽带, 目的不同对功能和模式也会提出不同的要求。

根据保税区的临港条件、腹地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所在区域的贸易发展趋势等因素, 保税区选择物流运作模式有多种组合形式和发展策略。

(1) 单一物流运作模式的发展策略:

即以一种物流运作模式为主体的保税区物流功能发展模式。

(2) 多个物流运作模式组合发展策略:

即以两三种物流运作模式为主导的保税区物流功能发展模式。这是国内大多数保税区物流功能发展的主要方式。

(3) 综合物流运作模式发展策略:

即多种物流运作模式共同发展的物流功能发展模式。这是一些大型国际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方式。

在国际上, 如作为国际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之一的荷兰鹿特丹, 其物流运作模式的多样化和完善的物流功能, 是其作为欧洲物流中心的主要基础;近年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发展也体现着综合性物流运作模式的发展思路, 并已初步在国内外树立起了作为国际商品分拨中心、高新技术产品加工中心、跨国采购中心以及国际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的良好运作氛围。

综上所述, 杭州萧山保税区应该参考我国已有保税区的发展经验和国外先进自由贸易区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和区域经济优势, 应该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保税区, 应选用综合物流运作模式发展策略:即多种物流运作模式共同发展的物流功能发展模式。

3.杭州萧山保税区运作机制设计。

(1) 管理体制的设计。

要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体制对保税区的制约, 必须对管理体制进行大胆创新的改革。改革包括两个层面, 从宏观层面上要对整个管理体制进行重新设计, 从微观层面上需要调整目前束缚保税区的政策总体。对保税区管理体制的重新设计, 主要是明确各管理层次是一种分工合作的关系, 而非权力交叉。重新构建的管理体制与现行的管理体制相比, 有以下几个创新点:一是中国保税区委员会是一个独立机构, 隶属于国务院, 是全国依法直接管理保税区的唯一的行政管理机构, 它由国务院与各部门的权力集中构成, 独立行政, 并按“小政府, 大社会”原则组建各地保税区管委会;二是改革后的保税区管委会是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独立保税区行政管理的一个部分, 而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地方政府管理派出机构。其职责主要以最简便的“一站式服务”方式为区内企业提供服务, 并负责与地方政府的协调;三是国务院的主要职能在于执行《中国保税区法》, 在明确管理体制和管理权限的前提下, 直接领导中国保税区委员会的工作;四是由地方保税区管委会组建经济实体, 承办管理保税区的日常经营:如港口和保税区原有公共设施的运营、土地开发, 实行市场化运作;五是地方政府与地方保税区的行政关系解除, 地方政府通过向地方保税区管委会派驻代表及向保税区承办企业投资来引导地方保税区实现服务地方经济的目的, 不再对保税区管委会享有行政管辖权力, 也不再制定地方性政策。

(2) 海关监管机制的重新设计。

转换监管定位, 由监督型转换为服务型, 即完善服务措施, 加强硬件建设, 进行大胆创新, 变“公路式管理”为“直通式监管”模式, 为保障物流企业要求的时间与效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这一模式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1) 简易报关手续提前, 分散了通关压力; (2) 正式报送手续推后, 节约了作业时间; (3) 设立电子关卡, 动态监控, 对区内企业行为起到极强的监督。前两条措施有效地缩减了通关作业的时间, 后一条措施把海关监管的空间由关卡处向后延伸到企业的货仓里, 对走私行为构成了有力的制约。

四、结束语

保税区的建设和发展仍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我国保税区要开创新局面, 进行第二次创业, 就应该首先地进行准确地定性定位, 根据我国的具体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并参照WTO制定相关原则, 将发展模式和管理机制定位于有我国特色的并按国际惯例运作的自由贸易区。另外, 针对我国目前保税区的发展状况, 特别是对建设中的杭州萧山保税区的物流运作模式与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和设计, 首先要根据保税区的临港条件、腹地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所在区域的贸易发展趋势等因素, 选择物流运作模式的多种组合形式和发展策略。其次, 我国保税区的管理机制存在诸多问题, 已不适应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 需要对管理体制和海关监管机制进行重新设计。第三, 杭州萧山保税区应在参考我国已有保税区的发展经验和借鉴国外先进自由贸易区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现状, 进行全面完善的规划和建设。

参考文献

[1]Mohammad Ali Sarlak, Asghar Abolhasani Has-tiani.E-Business Barriers in Iran’s Free TradeZones[J].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2008 (4) :329-333.

[2]Park Jae-gon.Direction for Revising FreeTrade Zone Policy[J].Korea Focus, 2008 (16) :121-131.

[3]Datta Chaudhuri Tamal, Nath Smita.Free TradeZones and Outstanding Debt[J].ICFAI Journal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2009 (4) :7-18.

[4]Hale David, Hughes Hale.Academic Journal.China Takes Off[J].Foreign Affairs, 2003 (82) :36-53.

[5]武军明.天津港保税区国际物流系统发展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6]曹金烜.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区天津港保税区物流发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

[7]黎慧来.广州保税区物流发展功能及对策[D].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

[8]盛广成.大连保税区现代物流发展战略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

[9]温卫娟.保税区物流运作模式探讨[J].中国市场, 2007 (36) :12-13.

上一篇:无功电流预测下一篇:港口大型起重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