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作路径

2024-08-12

运作路径(精选5篇)

运作路径 篇1

近年来,江苏盐城市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工作,引进民营资本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创立了“限房价、竞地价、市场化运作”的建设模式,极大地推动了城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居住条件的改善。截至2013年底,市区累计挂牌出让保障房用地52宗,5547.32亩,先后有48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建设,投资296亿元,已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包括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房)7.31万套(间)、695.24万平方米,帮助7.26万户住房困难家庭圆了“住房梦”。

一、民生为上,探索保障性住房建设市场化运作新路径

盐城市是江苏省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较早的城市之一,早期一直都是采取土地划拨方式建设。是什么原因促使该市选择限房价、限套型面积、以土地出让方式进行市场化运作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呢?

2007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住有所居”的部署要求和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研究制定今后一段时期市区住房保障工作意见,盐城市房管部门开展了市区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调查。通过调查,市区仍有7517户低收入家庭需要进行住房保障,其中有6783户低收入家庭要求通过购买经济适用住房解决住房困难,占90.2%;而在意向购房者中对拟购房面积的选择为70~90平方米的有5492户,占85.3%。购房时间选择集中在2008、2009这两年中(上述数据不包含需要通过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改善住房条件的家庭数)。

从调查情况看,盐城市区保障房的建设任务十分繁重。要在两三年时间内建设60多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住房,如采用以往的建设方式,实行土地划拨,资金全部由政府投入,则面临建设资金短缺、土地供应不足的瓶颈制约,市政府在短期内确实无法承受这样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保障房建设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好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问题,一直是萦系在市领导心头的重大民生实事。有责任担当,就有创新勇气;有创新勇气,就能破解难题。市政府领导在深入调研思考、多方面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把目光投向了市场,大胆地走出了充分利用民营资本、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既适应保障对象购买力、又适应地方政府财政承受力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新路子。

二、政府主导,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市场化运作新机制

2008年初,盐城市政府确定将保障房建设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并成立了市住房保障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各有关部门“一把手”为领导小组成员,负责研究提出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有关政策,完善城市住房保障制度和政策体系,协调解决住房保障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了《盐城市市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实施办法》。随后又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市住房保障工作的意见》,对保障性住房市场化运作建设的相关政策作了明确规定。一是明确建设原则: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坚持政府组织、统一规划、市场运作、保本微利、限价销售、规范管理、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二是明确供地方式: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在预先合理确定销售价格的前提下,采用“招、拍、挂”的方式供应土地。三是明确房价核定:采用竞争出让地价的经济适用住房、中低价位商品房住房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由价格部门会同住房保障部门按出让地块的规划设计要点,结合国家、省规定的经济适用房价格构成要素,拟定初始价格。待具备预销售条件时,再根据建设期间政策性调整核定正式销售价格,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房,利润分别控制在3%和6%,并在土地挂牌文件中明确。超过规定供应面积的,按照市场价执行。四是明确优惠政策: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免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限价商品房减半征收,对经批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经济适用住房暂免征收营业税。建设项目小区外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由属地政府投资建设。

三、尊重规律,确保企业成为保障性住房建设市场化运作的新主体

养好梧桐树,必有凤来栖。实行市场化运作,政府不再直接参与保障房建设,但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尊重经济规律,发挥市场作用,市住房保障、发改、国土、规划、价格、城建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开辟绿色服务通道,真情服务开发企业,落实相关政策,参与市场监管。市住房保障领导小组加强对各部门履职尽责情况的督查和考核,切实保障好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市场化运作新机制政策公开、透明,机会均等,有效激活了市场,吸引了一大批民营开发企业积极参与建设。7年来,共有48家房地产民营企业加入了市区保障房建设。每年都超额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给我市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以近3年为例,2011年、2012年、2013年分别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保障房建设目标任务的108%、113.7%和115%。保障房虽然是保本微利项目,但是因为是政府项目,政策明确,又有特定的销售对象,因此,利润虽微,但风险也小。市场化运作倒逼开发企业加强管理,精打细算,降低成本。在项目的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建设监理、材料供应、物业管理等方面均实行公开招投标,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建设,项目竣工时,按照规定进行验收。严格规范的监管制度,保证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质量和品质不低于普通商品住房,不仅使许多住房困难家庭有了住房,而且住上了“放心房”。

四、惠及百姓,新的建设机制帮助更多困难家庭圆了“住房梦”

7年来,保障性住房建设市场化运作取得了城市居民、企业和政府多赢的良好效果。一是帮助更多城市住房困难家庭实现了“住有所居”的目标。社会资金投入296亿元,市政府投入的小区外基础设施建设费用30亿元,市区已累计建成14个廉租住房配建项目2337套、11.96万平方米,33个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其中集中成片定点建设1个)计7280套(间)、40.33万平方米,17个经济适用住房项目(集中成片9个)计10397套、87.83万平方米,101个限价商品房(拆迁安置房)项目58449套、600.55万平方米。由于具备了比较充足的房源,我市进一步降低了保障房准入门槛,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让民生实事惠及更多城市居民。2012年,保障对象由2007年的人均住房面积低于12平方米扩大到18平方米,家庭人均年收入标准从7440元先后提高到1.63万元和1.85万元。截至2013年底,已有72580户各类保障对象改善了居住条件,正在轮候的3000多户保障对象有望在2015年年初全部保障到位。市区住房保障覆盖率已达到20%,提前一年实现了省政府提出的“十二五”住房保障目标。二是实现了经济适用住房完全产权。过去以划拨土地方式建设的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对象购房后拥有部分产权,虽然政策规定5年后上市交易需补缴土地出让金,但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实施到位。实行土地出让方式以后,虽然房价略高于划拨土地的价格,但是保障对象购房后拥有完全产权,5年后上市交易将与普通商品住房一样办理手续,既有利于规范交易行为,又有利于购房者的资产保值增值,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受到居民群众的广泛欢迎。三是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7年来,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约占市区普通商品住房供地总量的15.65%。收缴土地出让金64亿元,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2.64亿元。2012年和2013年保障性住房实际销售分别为42.41万平方米、41.55万平方米,占商品住房销售量的15.8%和13.6%。近几年来市区房价增幅基本维持在3%左右,低于全省平均增幅,对于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市场化运作新机制,彰显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充分依托市场的力量,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良好效果,解决了保障房建设“钱”的难题,为百姓办好了“住有所居”的重大民生实事;政府各部门做好服务,加强规划和监督,确保了保障房建设“质”的提升。实践证明,保障房建设市场化运作,对于经济后发地区加快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确是行之有效的捷径。

运作路径 篇2

关键词:政府主导型会展;市场化运作;行业协会;品牌会展

一、政府主导型会展活动项目市场化运作的必要性

所谓“政府主导型展会”就是以提高城市形象和促进产业发展为主要目的,普遍由政府成立临时机构或组建事业单位来承办,组展较多运用行政手段并配套举办各类旅游文化活动的综合性大型会展节庆活动。

中央政府在相继出台改进工作作风、推行反腐倡廉、压缩三公经费等一系列政策后,会展业发展遇冷已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许多专家对地方政府过分动用行政资源参与展会的现象表达了相关意见,他们指出:会议展览活动需要跳出政府的襁褓,参与竞争、独立成长。因此政府主导型展会进行市场化转型已经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一)减少政府财政支出,促进展会持续发展。对于政府主导型展会,虽然地方财政的直接补贴和各种支出仍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大部分的政府展仍面临办不下去的窘境。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监督力度的增强和信息公开的透明化,“政府对纳税人之钱如何合理利用”这一问题使各地政府面临着巨大压力。显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政府行为的日趋规范,加之公共财政体制对政府财政支出约束性的提高,此类支出必须逐渐减少。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展会本身的竞争实力,迎合市场化办展的大趋势。

(二)维护行业市场秩序,增强城市办展实力。我国会展市场存在着大量重复办展和无序竞争的现象,主要表现为综合性展会和专业性展会混搭,地方政府和中央部门同时参与。政府主导型展会由于大量使用政府的公共权力而不受市场化运行规则的制约,以致由企业等市场主体举办的同类型展会因不公平竞争问题而难以支撑,因此会展界要求政府正确定位在办展中角色的呼声越来越高。本地有多少个在市场化基础上举办起来的、具有一定规模、影响和较高水准的常年展会才是衡量一个城市的会展行业竞争力强的有效标准。只有遵循行业市场秩序,会展的硬件设施和服务保障体系才能培植和建立起来,才能真正有能力承办更多和更大规模的会展活动。

(三)培育本地会展市场主体和会展人才的需要。当前国内涌现出了一批可以把会展业作为产业支撑的会展城市,但是真正有实力有影响且自主拥有会展品牌的会展企业寥寥无几。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当地的主要展会一直由政府主办,使会展企业的成长空间受限,市场化运作频频受阻。另一方面,国内虽然有不少城市举办了众多大型展会,但是真正的会展人才和专业策划组织依然欠缺。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所办展会大多都由政府行政单位人员操办,他们缺乏专业知识,也未按行业规则办事,因此加快会展市场主体和专门人才的培育已经成为了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二、政府主导型会展活动项目市场化运作的相关因素

政府在会展活动中的主要职能转变后,各市场主体在会展业发展的分工可以形成三个层面: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它们各自职能分工有所不同。在会展业市场化发育成熟的条件下,作为第一层面的政府,其职能是制定规划,营造环境、提供政策、加强调控、协调服务;作为第二层面的行业协会,是联系政府与企业的纽带和桥梁;第三层面的企业(会展公司)是会展业发展的主体。三个层面相互配合、各司其职,会展业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政府对自身角色的定位。市场化运作并非政府完全放手。虽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市场作用具有滞后性,政府必须发挥其宏观调控功能,以防市场失灵。会展活动项目市场化运作需要政府这只“有形手”和市场这只“无形手”密切配合,大量实际运行问题才能得到顺利解决。

(1)加强宏观调控能力,规范行业秩序。调控力度不够和行业自律不足一直是国内会展业长期存在的弊病。将展会推向市场化后,标准缺失、知识侵权、重复办展和无序竞争等问题势必更加突出,这就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制定行业政策、完善行业法规。在各种关系复杂交汇时,政府需妥善处理好与市场各方的关系,根据展会的类型和性质,制定不同的市场化运作规则,并充分发挥民间团体、行业协会、会展企业的作用,共同促进会展行业的可持续发展。(2)突出服务职能,合理划分与企业的权责关系。政府将办展机会下放给行业市场,就需要提供强有力的政策背景和配套营销活动,为企业争取利益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不同企业的成熟程度和实力资质。也就是说,政府在招标过程中对投标企业的资格审查应列为重中之重。因此怎样确定合格企业的条件将会成为展会推向市场化政府首要面对的问题。其次,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权责划分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政府若把会展活动交给企业,企业如何保证展会能够持续盈利并让政府对其放心,政府怎样统筹协调才能既不重新走入行政干预的怪圈而又保证企业的经营行为符合规范,这都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二)行业协会的支持力量。行业协会在展会影响力的维系和市场化运作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非官方的行业协会都有明显的政府背景,它们一方面连接着政府,另一方面连接着企业。在展会策划前期,行业协会可以拿出一个总体规划和指导思想,向社会公开征集项目策划方案,通过招标从众多项目策划中选择符合展会主题的项目,然后由组委会对这些能拿出项目公司的资质进行审核。

通过行业协会的力量整合政府和市场资源为政府主导型展会市场化转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特别是地方政府主导的展会在进行市场化过程中,不妨采取先由行业协会介入的方式逐渐过渡。需要指出的是,在政府主导的展会市场化过程中,政府和市场之间并不一定是贸促会或者协会,也可以是公司企业。只要解决了展会产权的关系问题,由政府进行委托实体机构承办也具有可行性。

(三)会展企业在市场化中的发展机遇。随着国内会展市场表现出的活跃状态,近年来涌现出了一批拥有自主品牌的会展企业。拥有强大市场份额的会展公司不仅依托于会展业发展良好的城市资源来举办展会,其自身的创新办展方式以及运用信息化联动等方面都为其开拓市场奠定了扎实基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民营展览公司一直发展缓慢,不利于与外资合资企业之间的竞争。但是伴随着政府主导展会的市场化转型,外资展商投资展览项目为我国本土会展公司在产业竞争中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三、政府主导型会展活动项目的市场化运作路径

目前国内每年的几千个展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政府主导型展会。由于市场化进程缓慢,它们往往达不到预期效益以致年年出现亏损状态。一直以来,业界对于政府主导型展会的转型问题都非常关注。其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一直都是政府主导型展会在向市场化过渡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打造品牌会展。品牌会展是指具有一定规模、能代表行业发展动态、反映行业发展趋势、对该行业有指导意义并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展会。拥有一个甚至几个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会展,是每个以会展业为主要产业支撑的城市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会展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依托。随着会展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各地政府都已认识到了打造城市会展品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市场结构对会展业的影响。根据S-C-P(Structure-Con

duct-Performance)模式,即经济学的“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框架,会展业的绩效取决于展览中心和会展公司的行为,而展览中心和会展公司的行为又取决于市场的竞争结构。在产业经济学中,市场结构可以通过行业集中度、产品差异化和规模经济三个方面的参数来描述,这三个参数相应地描述了市场的垄断程度、成本收益特性和竞争产品的可替代性。这些市场结构因素影响到会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行为,同时还影响到品牌的忠诚度和行业的进入壁垒。哈佛商学院的教授波特认为,“决定企业盈利能力的首要和根本的因素是产业吸引力”。产业吸引力由现有竞争者、潜在进入者、供方、买方和替代品五种力量决定。在产业结构稳定的前提下,会展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他们在产业中的相对地位。要想获取有利的竞争优势,就要实施基于价值链的品牌战略。(2)会展产品差异化。按照产业组织理论,会展产品差异化是市场结构的一个主要因素,会展产品占领市场的程度取决于产品差异化的成功程度。对于政府主导型展会,政府可以联合展览企业打造其他城市没有的“特色展”,这样便构筑了其他城市进入该领域的壁垒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政府在打造品牌要素、提供相关资源以及展会服务的过程中,要努力营造足以区别于其他同类会议和展览的“特殊品质”,这样才能引起参展商甚至专业观众兴趣的产生。会展产品差异化不仅会使外部进入者耗费巨资去改变现有客户的忠诚度而造成某种障碍,而且又会在同一市场上使自己的产品与其他的会展产品区分开来,以“差异化”为基础争夺会展市场的有利地位。现代会展日益强调会展的专业性和品牌性,各种专业性展会的兴起使综合性展会受到影响,参展商倾向于选择集中程度更高、成本更低的专业性展会。例如,节事活动参与者更乐于参加符合自己趣味的活动,会议参与者同样首先选择参加其所关注话题的会议。因此,会展业公司之间的竞争更加强调专业性品牌会展的竞争优势,通过在专业细分市场上建立规模和品牌优势,使得相应的细分市场具有较高的集中度和市场占有率。

(二)建立会展人才培养体系。会展教育体系是随着整个会展经济的发展同步成长起来的,当前,经济发达国家的会展经济在全球业界都处于领先地位,因此他们的会展教育体系也比较成熟。近年来随着我国会展市场的蓬勃发展,会展行业对会展人才的需求也急剧膨胀,这也促使我们对国内会展人才培养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适应市场化运作,按需求开设课程。为了满足会展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会展课程已在我国很多高等院校开设并形成体系。除了会展策划、会展客户关系管理、会展项目运营、大型活动组织管理与营销、场馆设施管理等常规性课程,成功举办会议综合指南、组织重大节庆活动和大型会议实用指南等课程的设置也会对市场就业选择起到指导性作用。(2)加强实践环节,注重人才培养的时效性。首先,学院人才与行业人才互动。学院一方面可以安排专业老师到会展行业进行工作任职,另一方面聘请业内管理人员来学院任教,促进人才互动。其次,学院与行业进行项目交流与合作。可以利用高等院校理论上的优势与会展行业的热门现象直接进行课题讨论,如行业发展的危机管理研究、交流信息与数据统计等。再次,会展专业学校和从事会展教育的专家教师可直接参与到会展行业协会中,如国际会议协会(ICCA)、国际展览管理协会(IAEM)、国际博览会协会(IAFE)、国际节庆活动协会(IFEA)等。这样一来,行业组织的相关政策、制度和活动可获得一些理论上的指导和咨询意见,专家教授也可以利用行业协会的优势为会展教学提供真实的案例参考。最后,要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会展专业的学生需要经常参加到大型会展活动的组织和策划管理中来,以此培养相关的策划、创新、组织和协调能力。

(三)提供经费支持,营造办展氛围。为促进本土品牌的发展,许多会展城市的政府往往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鼓励本地企业出国参展。例如,在2005--2007年之间,厦门企业参加指定的8个国际展览会时,得到了政府万元以上的资金扶持。其中对参加意大利米兰马挈夫春季国际贸易博览会、德国慕尼黑冬季国际体育用品及礼品博览会、巴西圣保罗国际家庭用品及礼品博览会、第三届中国商品(印度孟买)展览会的企业,厦门市政府不仅给参展企业补贴50%的摊位费用,而且还给参展企业予以1.5-2万元的资金补贴。

(四)推动信息技术与实物展览相结合。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的方式和对外交流的途径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给会展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日新月异的电子商务和媒体传播,超过一半的参展企业认为展会的意义和作用不会因此而降低。可见,电子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并没有把企业从传统的展览市场中拉走。但是对于专业展会的行业分布进行具体分析后可以发现,IT业专业展览的增长势头最为强劲,这恰恰说明信息网络经济部门仍然需要传统媒介来扩大和发展它们的业务。

事实证明,政府的主要任务不在于对会展本身进行管理,而重点在于采用各种有效的措施--实物展、网上虚拟展、网络销售或是其他形式合理地把买卖双方组织到一起,增加他们参展的兴趣与动机。从这一点来看,使用电子商务平台,引导虚拟展会的创建、利用政府公信力进行网上营销等都在政府管理会展业的范围之中。在新经济时代,政府对会展业各项成果的评判也要适应这种信息潮流的变化,为会展业的市场化运作创造良好的科技环境。

参考文献:

[1]陈良言.政府应“放手”让会展市场化[N].民营经济报,2007-10-31:B05

[2] 姜蓉.“中介”运作模式彰显“政府展”的市场化路径[N].中国经营报,2005-06-06.

[3] 赵伯艳.城市会展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探析[N].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1-9.

运作路径 篇3

Q:在产品设计和研发上, 终端厂商如何抓住消费者诉求很关键, 而C2B模式被各方关注。华为终端推出Mate, 运用C2B商业模式整体带来哪些效果?

A:从2012年11月起, 华为与天猫组建联合团队, 通过天猫手机类目数据库的深度挖掘, 以及广泛的市场调研, 深入了解消费者在不同价位区间下对于芯片、ROM、摄像头、屏幕等参数和功能的需求;双方在调研中发现5.5英寸以上的大屏幕、四核芯片、超大容量电池、视频播放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受到普遍偏爱;最终, 华为与天猫确立合作的第一款C2B商业模式的手机, 聚焦在消费者对于大屏手机的影音需求上, 拥有6.1英寸大屏的华为Mate“口袋影院”由此诞生。

华为Mate在研制方面, 并不针对某个特定产品。它是从消费者而来, 到消费中而去的产品。大屏手机是2013年行业的一个趋势, 华为Mate的目标, 是带给消费者大屏手机的极致影音体验。

Q:以目前主要在电商渠道销售的Mate产品为例, 请详细介绍下C2B商业模式对产品价格和硬件配置的平衡有哪些指导?

A:双方在这次大面积的调研中, 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数据。在价格方面, 我们从销售数量的占比角度分析, 发现电商渠道的消费者更倾向于特定价格上下的手机产品, 热门价格区间如700元 (人民币, 下同) 上下、1500元上下、2000元上下、以及3000元上下等。这些不同价位区间段的产品配置都有非常明确的特征, 比如单纯从屏幕上看2100元以上的手机会在4.7英寸左右。

Mate手机2688元的定价, 是各方综合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首先在数据调研阶段, 我们发现以往5.5英寸以上大屏幕手机都很昂贵, 售价往往在4000元以上, 很多消费者希望价格更低;我们在开售前, 再次以微博为阵地进行了调研发现, 70%以上消费者希望价格在3000元附近;最后, 我们决定要以实际行动回馈消费者, 把商业利益留给消费者, 因此最终制定了2688元的价格。

Q:就整个终端市场看, C2B这种模式逐渐会受到更多国产终端厂商的青睐, 您如何看未来终端产品在研发、产品等方面的发展趋势?2013年华为终端将推出哪些智能手机?

A:智能终端产品未来有着很多可能性, 譬如可穿戴的移动智能终端, 譬如与汽车的深度整合, 因此未来一切皆有可能发生。但无论怎么变化, 消费者永远都会是中心, 也就是说, C2B模式将是未来商业形态的主流。

2013年华为还将有极具震撼性的产品推出, 但暂时不能透露产品细节。未来还将与各电商平台进行更全面深入的合作, 但进一步合作计划属于商业秘密不方便透露。

Q:如何看待电商渠道在华为渠道建设中的重要性?

A:我们将运营商渠道定义为面向陆军, 传统的定向公开渠道为面向海军, 华为电商就是面向空军。华为电商部门在去年6月成立, 定位是帮助企业走向业务的互联网化和电商化, 到现在运作了半年时间。

现在战争制空权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几乎所有的模式都需要首先动用战略空军, 先进行轰炸, 如果战略空军成功了, 后续的地面部队海军就更有机会成功, 如果战略空军有问题的话, 后面也会非常艰难。

事实上, 通过荣耀四核和华为Mate, 华为电商渠道已起到非常重要的排头兵作用, 电商成功后经销商和合作伙伴都纷纷向我们抛“橄榄枝”, 愿意主动提供资源和我们进行战略资源互换, 大家共同把这个产品市场做大。

如华为Mate在电商首发, 下一步还会在线下全面销售, 还会推出TD版, 在全球其它国家也将很快上市。

运作路径 篇4

关键词:烟草商业企业,区域物流,运营模式,流程再造

1 引言

自“电话订货、网上配货、电子结算、现代物流”模式推行以来, 行业各地市级公司通过对原有物流基础设施扩建和改造, 基本形成了集中仓储、集中分拣、配送到户的卷烟配送模式。这种物流运作模式是以地市级公司为主体, 以行政区划为网络布局依据, 各地市级公司独自建立本单位卷烟物流配送中心, 以开展本单位卷烟仓储、分拣、打码、配送等物流业务, 这种物流配送体系的建立为行业实现“卷烟上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随着行业的发展, 卷烟销量不断增长, 现行的烟草内部物流和按行政区划形成的属地物流也逐渐暴露了一些弊端, 以行政区划为基础, 割裂了物流整合, 不利于优化物流资源配置和降低物流成本, 不利于实现物流专业化和规模化, 带来了大量的资源浪费。而且, 目前大部分物流配送中心都无法满足工作需求, 烟草商业企业正面临着以何种模式对现有物流配送体系进行升级改造的问题?因此, 对现行体制下烟草商业企业构建区域物流配送中心的运营模式进行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也必然为今后烟草物流的发展提供较强的借鉴作用。

2 烟草区域物流概述

2.1 烟草区域物流概念

区域物流是在一定的区域地理环境中, 以大中型城市为中心, 以区域经济规模和范围为基础, 结合物流辐射的有效范围, 将区域内外的各类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进行有效的实体流动;根据区域物流基础设施条件, 将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及管道输送等多种运输方式及物流节点有机衔接, 并将运输, 储存、装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及信息处理等物流基本活动进行有机集成, 提高区域物流活动的水平和效率, 扩大区域物流活动的规模和范围, 以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和提高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由此, 区域物流中心是以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或交通枢纽为依托建立起来的、在一个较大范围的经济区域内有较大影响的经营社会物流业务的货物集散场所。区域物流中心的服务区域, 不是某个行政区域, 而是个经济区域, 不能仅按行政区域划分, 而应考虑自身辐射带动半径。

相对于烟草“行政属地物流”模式, 本文提出的烟草区域物流是指打破现有以行政区划建立物流中心的模式, 转变为以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为依托, 建立区域性的烟草物流配送中心, 并按照所辐射的经济区域而不是行政区域为服务半径, 通过并对现有烟草物流供应链流程进行再造, 为区域物流中心所辐射的市级公司提供卷烟仓储、分拣、中转运输服务, 实现直通式物流网络向轴幅式物流网络转变, 以实现区域中心城市的物流资源利用最大化。

2.2 推进烟草区域物流的重要意义

以经济区域为基本的划分单位, 建立烟草区域物流中心, 实现轴幅式的物流服务模式, 相较行政属地物流来说, 不仅符合了实物流动的规律, 还具有资源集约管理、作业流程规范、运行效率更高、服务质量更优的特点。

一是可以有效优化网络布局。区域物流以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为依托, 打破了行政区域的限制, 构建起轴幅式 (Hub-and-spoke) 物流网络, 卷烟物流节点和物流通路的布局将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是可以切实发挥规模效应。区域物流的本质特征是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 区域物流将区域内的卷烟物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功能优化, 放大了各种物流要素和资源的功能, 可以有效提高实施设备、物流队伍及物流网络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

三是可以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如果以行政区域为划分标准, 各个市级公司就需要分散投资新建物流设施设备, 必然增加土地、固定资产等大额投资, 通过建立区域物流中心, 统一规划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功能和建设架构, 可以有效避免重复建设, 节省物流基础建设投资, 从根本上降低物流成本。

四是可以降低供应链运作成本。推进区域物流建设, 对于烟草工商企业均可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对于工业公司来说, 各市级公司与工业公司交易的卷烟, 可以集中送至区域物流中心, 这样可以提高车辆装载率, 降低配送距离, 有效整合物流资源, 在网络干线上形成规模效应;对商业企业来说, 区域物流中心的运作规模将增大, 使得物流车辆、设施、设备等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有效减少物流从业人员, 降低人工成本和管理成本。

3 烟草商业企业推进区域物流运作的模式研究

当前情况下, 烟草商业企业推进区域物流运作既要满足区域物流的基本内涵和本质要求, 也要符合烟草商业企业的行业特征和实际情况。

3.1 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烟草行业现行体制下, 烟草商业企业推进区域物流运作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统一性与合理性相结合原则:区域物流建设要以保持专卖体制不变、经营主体不变、核算主体不变为基本前提, 保持业务分合适度, 区域物流中心建设、管理与运行由省局统一领导、统一指挥, 业务由相关市级公司进行运作管理。

二是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结合原则:区域物流建设要体现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 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切实实现“优服务、高效率、低成本”的特点。

三是服务性原则:区域物流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客户为出发点, 充分体现物流服务功能, 为客户提供及时、优质、高效的服务。

3.2 可采用的运作模式

按照区域物流的基本要求以及以上原则, 在现行“专卖专营、垂直管理”体制和市级公司为经营主体的前提下, 本文提出烟草商业企业可按如下思路来构建区域物流:以烟草商业企业为主体, 在区域经济中心城市, 靠近交通主要干道、靠近公路枢纽、地价较低的区位建立烟草区域物流中心, 并以地理环境、服务能力为依据, 划定其辐射范围, 将服务半径内市级公司的卷烟物流业务纳入区域物流中心统一运作。

在以上思路下, 工业公司与各个市级公司进行订货交易后, 不再将交易后的卷烟分别送到各个市级公司物流配送中心, 而是将交易的卷烟送到商业企业区域物流中心, 区域物流中心负责完成所辖市级公司的卷烟入库和仓储作业;当各市级公司与零售客户形成订单后, 区域物流中心负责按各市级传送的订单进行出库、分拣、打码工作, 按户包装, 并将包装好的卷烟送至所辖市级公司, 然后由各市级公司负责接力送货到零售户。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按照以上思路, 烟草商业企业区域物流的总体运行模式可以概括为:在坚持市级公司为经营主体和保持专卖专营体制的前提下, 以区域物流中心为依托, 采取“统一仓储、统一分拣、分级配送”模式, 将经济区域范围内的市级公司的卷烟物流仓储、分拣环节纳入区域物流中心统一运作, 所辖市级公司只负责分拣后卷烟的暂存及接力送货到零售户, 实现以省为单位的区域物流资源整合, 实现由行政属地物流向跨区域物流配送转变。

3.3 业务流程再造

基于以上运作模式, 需对烟草商业企业卷烟物流配送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再造。主要有以下环节要进行调整 (如图2所示) :

(1) 订单采集。订单采取“分区采集”模式, 即区域物流下辖各单位各自采集辖区客户订单, 在完成当日订单采集后, 将订单信息采用统一的模式按时传输至区域物流中心。

(2) 准运证确认。区域物流所辖单位的准运证到货地址统一修改为区域物流中心的到货地址, 其解锁密匙交由区域物流中心负责到货确认, 准运证确认采用在单台终端上对多个市级公司准运证进行操作的方式。

(3) 财务核算。物流费用按区域物流中心实际发生的费用及结构逐月据实核算;卷烟货款由区域物流中心确认工业到货, 将信息实时传输至所辖市级公司, 由各市级公司负责向工业付款结算。

(4) 仓储分拣。在“一号工程”中引入区域物流概念, 将区域物流涉及的市级公司卷烟仓储与分拣合并, 视为整体进行码段相关管理;实物库存管理实行混库管理和虚拟库存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分拣打码实行混合分拣方式。

(5) 信息共享。统一区域物流内基础数据格式, 数据通过省公司服务器进行交换, 实时刷新、实时传输、实时共享。

4 烟草商业企业推进区域物流运作的未来发展路径

以上“统一仓储、统一分拣、分级配送”模式在当前情况下烟草商业企业推进区域物流的一种可行性选择, 也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降低烟草物流运作成本、提升运行效率。但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 仍有不少优化空间:一是流程可进一步精化。区域物流使工业公司减少了干线运输成本, 商业企业在储配环节实现了规模效应, 但也增加了商业企业中转环节的车次趟数和物流费用, 而且车辆的返程空载现象较为严重, 这些都是在未来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模式可进一步优化。现有模式在网络布局上打破了行政区划, 实现了储配环节的资源整合, 但在配送线路的确定上、管理体系的整合上仍以市级公司为主体, 管理相对独立分散, 存在大量迂回运输, “大网络”下尚未实现“大配送”, 在运作模式上还有进一步创新的空间。三是机制可进一步盘活。针对区域物流中心的投资建设以及未来收益分配, 所辖市级公司物流配送中心富余人员、空闲物流资源进一步利用等问题, 可以以“实体运作、统一管理”为思路, 不断盘活区域物流的服务机制和物流资源再利用机制。

为此, 在“统一仓储、统一分拣、分级配送”模式基础上, 下一步, 烟草商业企业发展区域物流要紧紧围绕现有物流资源如何利用、运作流程如何优化、运行机制如何激活等问题, 拓展业务的广度, 强化管理的深度, 积极探索未来的发展路径。

4.1 实体化运作, 将其打造为服务输出中心

“实体化”就是要按照“企业物流向行业物流、行业物流向供应链物流转变”的发展趋势, 将区域物流中心转变为实体化单位, 明确其“服务输出中心”定位, 实行公司化管理, 实现专业化分工、市场化运作的运营目标, 有效增强区域物流的市场竞争力。要对区域物流进行股份制改造, 形成区域物流实体公司, 构建一个“省公司统一管理、各单位共同参与”的区域物流配送网络, 将权责对等的活力、市场竞争的压力在区域物流内部各环节进行传递, 使其更加高效、全面管理区域所有物流要素, 更好发挥规模效应。

4.2 精益化管理, 将其打造为成本控制中心

“精益化”就是将精益管理的思想、方法、工具应用于区域物流各项工作中, 更加注重成本控制, 注重投入产出比, 切实消除环节浪费、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管理水平, 将其打造为“成本控制中心”。一方面, 推进流程集约化。在实体化运作的基础上, 开展“瘦身提效”行动, 前期在市级公司范围内打破县级行政区划限制, 后期在区域物流范围内打破市级行政区划, 以经济区域和合理配送半径为依据进一步整合物流节点, 优化配送线路, 实现跨县级乃至市级行政区域配送, 真正实现“大网络”下的“大配送”;同时, 不断优化服务模式, 提升送货响应速度, 积极开展“即访即送”服务模式, 不断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另一方面, 推进管理一体化。在实体化运作基础上, 以省公司统一管理为主, 区域物流中心及下辖市级公司物流配送中心共同参与, 构建扁平化的组织体系, 实现区域物流内部管理一体化;强化物流与营销、工业公司与商业公司协同, 在商业公司内部试点推进“以送定访”模式, 与工业公司试点开展工商共库、工商库存共管、供应商管理库存 (VMI) 等模式, 保证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贯通、互联互通, 实现供应链管理一体化。

4.3 多元化发展, 将其打造为利润创造中心

“多元化”就是在实体化运作基础上, 推动区域物流中心参与市场竞争, 拓宽业务范围, 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努力实现从“节流”向“开源”转变, 将其打造为“利润创造中心”。首先, 要通过优化网络布局、参与市场竞争、统一服务标准等手段, 不断增强区域物流成本控制能力和物流服务能力, 建立起区域物流服务品牌, 为开展多元化业务奠定坚实的软、硬件基础;其次, 在区域物流中心服务品牌建立、公司 (下转第29页) 制成熟运作、成本控制能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 区域物流中心应积极利用现有客户资源、服务品牌开展非烟物流业务, 为客户提供包括卷烟在内的第三方综合性物流服务, 逐步实现由烟草物流提供商向现代物流服务商转变;最后, 在非烟物流业务稳步发展的基础上, 以集约化经营为目标, 以物流、信息、市场网络为支撑, 充分利用烟草行业资源, 探索进行商品代销等流通业务, 逐步实现由现代物流企业向流通加工、商品销售、品牌代理为一体的现代流通企业转变。

5 结语

在现行“专卖专营、垂直管理”体制和市级公司为经营主体的情况下, 本文通过总体模式介绍及流程再造说明, 探讨了烟草商业企业在现有条件下推进区域物流建设的一种可选模式, 即:“统一仓储、统一分拣、分级配送”模式, 为行业推进区域物流建设提供了一定参考;同时根据现代物流发展方向及行业物流发展趋势, 也提出了“统一仓储、统一分拣、分级配送”区域物流模式未来的发展路径, 为行业物流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探索。

参考文献

[1]黄红丽.基于零售连锁超市物流配送模式的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01) .

[2]王春田, 徐选华.益阳烟草公司物流中心配送作业优化管理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 2009, (03) .

[3]张小勇.从供应链角度谈烟草物流建设的合理规划[J].物流技术与应用, 2009, (5) .

运作路径 篇5

随着智慧医疗服务运作模式的网络化,医疗服务资源、服务能力和服务需求呈现明显的跨时空分布特性,基于网格(Grid)技术的医疗信息服务运作管理,能使医疗服务需求者(或虚拟角色)有效地获取、发布、共享和管理医疗信息知识资源,并为患者和其他需要医疗服务的用户提供所需的知识信息服务,辅助实现知识创新、协同工作、问题解决和决策支持。网格(Grid)技术是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一种重要的信息技术,是继传统INTERNET、Web之后的第三个信息传输和利用大浪潮,又高性能计算机、数据资源、IN-TERNET三种技术的有机组合和发展,目的是将计算机能力和信息资源像电力网一样通过网络形式方便的传送给需要的用户[1]。传统的INTERNET实现了计算机硬件的连通,WEB实现了网页的连通,而基于网格技术的医疗信息服务的运作管理是将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生物传感器、远程医疗设备等融为一体,实现医疗服务运作管理全面共享,将计算资源、医学信息资源、医疗信息资源等资源进行了整合,消除医疗信息鸿沟和医疗服务运作管理的资源孤岛。

2 研究背景

基于网格技术的医疗服务运作管理过程中的数据收集和医学知识积累为医疗服务提供了信息基础,医疗信息数据的采集、分析、利用,医学服务知识的发现、表达和分享,都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和提高服务水平有着重要影响。如医疗服务机构在提供卫生服务时,完善医疗诊断信息数据收集,应用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掌握患者就诊规律和偏好,以实现准确的医疗卫生需求预测和门诊服务知识管理,进而实现先进的医疗信息化管理水平和对现有的医疗服务资源的利用率并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医疗服务机构提供专业化的医疗知识和技术服务,医疗服务运作机构的所有载体信息均能以数字化的形式获得,患者通过网络或者其它形式访问专业的医疗服务运作机构的医学文献信息数据库系统或者实现网上就诊。医疗服务运作机构作为医疗信息资源的中心,如何提高自己的服务运作管理水平,吸引更多患者,提高患者的访问兴趣,成为医疗运作服务的一项主要工作。同时医疗服务管理运作机构的信息中心对医学Web站点的设计和功能提出了专业的要求,即要求Web具有智能性,能快速、准确地找到患者所需医疗信息[2];能为不同患者提供不同的医疗服务;能允许患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定制页面;能为患者提供医疗保健产品营销策略信息等等。但是目前完全彻底地实现这些功能是困难的,它需要在人工控制智能和医学语言理解等方面有突破性进展,而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在网格环境下,利用Web数据挖掘技术,从中得到有用的医疗服务信息[3]。

在网格环境下医疗服务具有无可比拟的运作优点,网格技术为患者或医疗需求的用户提供同意的网络访问接口,将异地获取的访问结果进行预定的组合计算,对于患者提出的医疗需求的请求,通过适当的访问协议如SOAP、XML、HTTP等,进行通信,实现底层信息的包装和交互操作。它所提供的单一系统映像,具有透明性、可靠性、负载平衡等功能[4],极大地提高了医疗服务管理运作机构医学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

医学数据挖掘(Data Mining)就是从医学信息数据库中抽取隐含的、未知的、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医学信息的过程。其名字源于它类似于在山脉中挖掘有价值的矿藏。近年来将医学数据挖掘(Data Mining)技术应用于Web即Medical Web Mining的研究渐成热点,Medical Web Mining技术通常被分成两个部分,即Web医疗服务信息内容的挖掘(Web Content Mining)和Web医疗信息服务用法的挖掘(Web Usage Mining),这种分化的趋势越来明显,例如内容挖掘通常应用于医学智能网络信息检索,用法挖掘则主要应用于医疗个性化服务及患者访问模式的发现中,尤以Medical web日志文件的挖掘为焦点。虽然日志文件的挖掘,对分析系统的使用情况、协助管理者优化系统结构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仅靠对服务器日志文件的挖掘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5]。浏览器的缓存、防火墙的普遍使用以及IP地址的动态分配等,都使得通过日志文件无法确认患者的身份并准确分析出其访问序列。

3 网格环境下医疗服务运作机构患者访问信息资源兴趣的路径聚类研究

聚类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技术,在很多科学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空间和时间数据的聚类分析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早期的研究主要是针对静态数据进行的聚类[6],近些年来,移动物体的聚类在天气预报、医疗信息服务管理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医疗服务领域每天都产生并传递着大量的医疗信息数据。医疗服务运作机构通过书刊资料、网络等形式传播医疗健康知识,他们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与服务方式,已经成为医疗服务的信息资源中心和患者接受医疗服务、健康保健及医疗护理的主要地点。由于网络医疗服务资源的地理分布性,这些数据通常表现为门类繁多、来源不同、格式不一、管理混乱等特点,大量的数据可能成为包袱,甚至成为垃圾。因此,为改变“数据过剩”而又“信息贫乏”的困窘,很有必要对所得到的医学数据进行抽样与提取,以发现数据的本质内涵,选取我们所想要的医疗信息资源。医学数据挖掘领域已经成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一些技术在原始数据中的应用可发现有用的信息,使得患者或医疗服务需求的用户最终可以更好地获取自己想要的医疗服务信息[7]。

3.1 网格环境下医疗服务信息数据挖掘和聚类路径的重要性

网格境下的医学数据挖掘技术,特别是在Internet上建立医学信息数据挖掘服务器,患者访问信息资源兴趣的路径聚类与数据库服务器配合,实现患者访问兴趣的路径聚类和数据挖掘将成为本世纪数据挖掘的研究热点[8]。医学数据挖掘技术所涉及的是结构化数据,网格环境下Web是一个无统一结构、无完整性约束、无集中控制、无事务管理、无标准查询语言和数据模型、可无限扩充的一个松散的分布式信息系统,从理论上讲,对其医学数据的挖掘是困难的,获取的医学知识是不可靠的。而medical Web服务器的log日志具有完美的结构,每当患者访问medical Web站点时,所访问的页面、时间、患者ID等信息,在log日志中都有相应的记录。分析medical Web日志,捕捉患者日志中微妙联系,发现患者浏览站点的共同行为,挖掘出其中有用的医疗信息,将其利用到网站上,对于网站提高访问量、拓展市场及站点的医学智能化设计具有重大意义,并让患者很方便地共享医疗信息服务资源。网格环境下的医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不是去创造患者对医疗信息的需要,而是要在思维上摆脱物流的观点,接受医疗信息共享本当无冲突的理念;在技术上设法努力寻求人工智能医疗、虚拟技术等现代手段支持;在理论上以系统工程、人机工程和智能医疗等理论工具为基础,找到一种患者需要的、全新的信息共建与共享模式,使医疗服务、信息服务、网格技术三者最佳整合,去满足患者的医疗信息需要,充分提高医疗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3.2 基于网格的医疗信息服务数据挖掘和聚类方法(Grid-based Medical information service clustering method)

3.2.1 医学信息服务数据挖掘

患者会话对医疗服务信息数据挖掘来讲,显得粗糙,仍不够精确,需把医疗服务会话进一步分成具有一定语义的事务。医疗服务的会话是指同一个患者连续请求医疗服务的页面。不同患者访问的医疗服务的页面属于不同的医疗服务会话,如果同一患者访问的页面跨越时间较长,可认为患者的访问不止一次,可使用时间戳timeout,如果患者访问页面时间差超过了timeout,则认为患者开始了一个新的会话。在此基础上对患者所需求的医疗服务相关的事务进行识别,采用最大前向引用路径来定义医疗服务事务,对于每个患者会话,从开始页面为起点,每个最大前向引用路径为一个事务,最终按时间排序的所有访问医疗相关的事务构成我们进行挖掘的医学信息资源服务事务集。经过对医疗信息数据的清洗、医疗服务会话识别、医学事务识别后,形成要进行聚类医疗信息服务事务集。每一个患者访问医疗信息服务事务相当于患者对站点的一条访问路径。患者的访问医疗信息服务事务集就是全体患者在一个时间段内对站点的访问路径集。找到患者访问医疗信息服务事务集之后,就可以在其上按路径进行聚类。

3.2.2 医疗服务日志挖掘

就是运用数据挖掘的思想来对服务器中的医疗日志进行分析处理。在网格环境下医疗信息服务运作机构聚类之前,首先要对医学信息站点日志进行预处理,从中识别出有关患者的医疗健康的相关事务。先进行数据清洗,即将日志转化为适合数据挖掘的可靠的精确的医学信息数据,删除日志中与医学信息数据挖掘不相关的冗余项。日志记录包括患者的IP地址、患者的ID、患者请求访问的与医疗相关的URL页面、请求方法、访问时间、传输协议、传输的字节数、错误代码等属性,而与医疗信息服务的数据挖掘相关的只有患者IP地址、患者请求访问的医学信息URL页面及访问时间,其他费医疗服务相关的属性可以去掉。医疗服务相关的URL页面中除了患者关心的医疗服务信息正文外,往往还有医学图像、声音、医学视频等辅助信息,挖掘日志的目的是找出患者的共同访问模式,关于医学辅助信息的记录是无用的,可以删除。这可通过检查医学信息URL的后缀来实现,后缀为gif,jpeg,…等无关请求的记录都去掉。当然,如果医疗服务网站内容主要是图片的话,则须另行考虑,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会话识别[9]。医疗服务运作机构管理者通过挖掘服务器的医疗日志文件,得出患者的访问模式,从而可以进一步分析和研究日志记录的对医疗服务需求的规律,以改进网站的组织结构及其性能,构造自适应网站,还可以通过统计和关联分析,增加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发现潜在的患者群体。对一个医疗数据对象的集合进行分析,它要划分的类是未知的,这种情况下,采用聚类是比较适合的。通过聚类,能够识别密集的和稀疏的区域,能够从网站患者访问路径中发现不同的患者特征,从而发现全局的分布模式,以及医疗数据属性之间的有趣的相互关系[10]。

3.2.3 患者访问页面的次序聚类

从医疗服务运作机构站点组织者来看,总是希望患者的浏览行为与页面间超链接设置相一致。患者对medical Web站点的访问存在某种有序关系,这种有序关系反映的是患者的一种访问兴趣,也就是说群体患者的访问兴趣和他们的访问序列有很强的相关性,关注患者浏览每一页面访问时间、持续时间及源链接,形成一个患者访问事务的超集,其中包括所有患者的访问路径。能从客户端收集到的最细微的信息就是患者访问链接流,以及访问时间及驻留时间,其它信息均可由这些信息派生出来。网站访问时段对聚类的结果影响较大,对不同时段的访问患者有明显的聚类效果[11];随着聚类数的提高,聚类中心的平均长度的明显提高,能够更好的对访问患者进行分类,满足医疗服务的个性化服务。

3.2.4 划分医疗信息服务的聚类算法的应用

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处理数字属性效果最好,而处理字符属性效果较差,基于网格的医疗信息服务聚类算法克服了这些缺点,它继承了属性空间中的拓扑结构,将对点的处理转化为对空间的处理,通过对空间的划分达到医疗信息服务数据聚类的目的。医疗信息服务的聚类算法其优点是对医疗信息服务数据的排序不敏感并且可以处理不同属性的医疗信息服务数据。该类型的算法实际上综合了划分聚类算法和层次聚类算法的思想,是这两种算法发展的必然融合[12]。

3.2.5 基于网格的医疗信息服务聚类方法

通过空间划分实现医疗服务信息聚类,其基本思想是将空间划分为有限数目的医疗服务网格单元形成医疗服务信息网格结构,所有聚类操作都在网格结构上进行[13]。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算法的处理时间与医疗服务对象个数无关,具有良好的效率和可扩展性,但聚类质量依赖于医疗服务网格划分的量化尺度。基于网格的医疗信息服务聚类算法采用网格段汇总数据,医疗服务信息网格段存储在医疗服务网格目录中并在目录中按不同医疗服务尺度存放医疗服务信息数据[14]。每个段的密度定义为其中点的数目与其空间尺度的比值。基于网格的医疗信息服务聚类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对医疗类相关信息服务处理速度快,处理时间独立于数据对象的数目,仅依赖于量化空间中每一维上的医疗信息服务单元数目。但所有的网格聚类算法都存在量化尺度的问题,一般来说,医疗信息服务划分太粗糙造成不同聚类的对象被划分到同一个单元的可能性增加(量化不足);相反,划分得太细致就会得到许多小的聚类(量化过度)。通常的方法是先从小单元的医疗信息服务开始寻找聚类,再逐渐增大单元的体积,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发现满意的医疗信息服务聚类为止[15]。

3.2.6 医疗服务信息路径聚类

【运作路径】推荐阅读:

策划运作10-14

商业运作10-15

运作实践10-16

运作机制10-17

高效运作10-18

运作机理10-20

运作质量05-08

生产运作05-14

运作现状07-27

市场运作08-18

上一篇:体育教学中的运动负荷下一篇:多维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