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题目

2024-05-27

阅读题目(精选7篇)

阅读题目 篇1

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不仅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还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和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必备技能。在做阅读理解题目时, 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步骤和技巧:读材料;带着问题找文章原话;理解问题要求。

一、读材料

这里所说的“读材料”是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 粗略地阅读全文内容, 把握文章的主题, 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 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全面了解全文的概况后, 需要对文章中的要点进行记录, 对重要的结论及关键性的人名、地名进行标注。

阅读理解题目的文字叙述是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及记忆力的。其中考查的文章多数内容广泛, 题材复杂多样。教育工作者按题目的难易程度, 给阅读理解题目进行划分, 一般分为两种: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表层理解就是对文章中的客观事实的感知和理解。深层理解就是根据文章中的客观事实, 在经过学生的思考判断后而形成的逻辑推理、概括。

平时对于阅读理解的训练都是为高考提前做准备的练习, 所以在阅读材料时必须要速读, 在速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题材。如果在没有阅读全文的前提下就进行答题, 将直接影响作答的正确率。最好是将文章从头到尾读一遍, 对于文章能有个整体的理解和感知。接着, 理清文章的思路, 并将文章每段的主旨进行总结。平时在做练习时还需要对文章进行标段, 归纳其中心思想。这对于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 是一个有效的解决对策。

部分学生在阅读时采用顺读法, 先读短文后再读题目, 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学生则是采用相反顺序的倒读法, 先读题目, 后读短文, 最后寻找答案。这两种阅读方法相比较, 倒读法的优势更明显, 在阅读时目的明确, 更容易帮助学生集中思考, 抓住文章与解题的关键信息, 进而避免走弯路, 节省了阅读时间。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 既要阅读短文, 又要阅读题目。

二、找原话

带着问题, 再返回文章本身, 寻找答案, 找到文章中的原话叙述。学生可以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进行标记, 再进行重点理解和分析。找寻文中原话的目的就是为了弄清题意, 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在第一遍初读文章的基础上, 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来, 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 经过初步的思考, 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对短文进行理解, 进而分析句子的组成结构, 确定句子中词语的词性。同时, 可以有效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 在文章中直接找寻到正确答案。

如果题目没有要求必须用文中的原话进行作答时, 也可以直接使用文章中提取出来的信息。利用原文的语言进行回答, 是最有保障的答题方法。如果题目规定学生必须自己总结回答, 那么学生就需要在理解原话的基础上转化成自己的语言, 将文中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找寻到编写出正确答案。

三、看要求

需要学生再次审视所要求回答的问题的要求, 将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标记下来。这些地方将会成为学生的得分关键点, 不少学生正是没有找到这些关键点, 才出现失分情况。

1.认准关键词句。首先要找准关键词句, 把握其基本意义, 认清其中的具体含义, 根据上下文进行研究, 发现其中隐含的意义。学生需要在阅读文章时, 发现其中的有效信息, 即对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提问题的文字和内容。这样的有效信息, 是为后续的作答提供重要的支持和基础保障。

2.排除生词的障碍。学生在做阅读理解时, 不免出现部分生词的困扰。面对这一问题, 需要学生在遇到生词时进行上下文的联系, 大胆地进行词义的推测和猜测, 进而判断出大致的生词含义及在文章中的潜在意义, 再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尽可能地编写出正确答案。

3.善于利用原文。原文中有明确答案的, 需要学生善于结合原文材料, 果断作答。遇到不重要的生词, 直接忽略;遇到重要的生词, 可以依据固有的经验进行猜测, 分析词性来进行作答。原文永远是正确答案的来源根本, 任何答案的作答都需要结合原文进行分析和理解, 这样才能保证答案的正确率。

解题时要有一定的顺序, 不可以毫无章法。可以采用顺读法或倒读法, 绝对不可边看阅读理解的问题, 边从文中找寻答案。这样的方法, 不仅不利于找寻正确答案, 还会极大地拖慢学生做题的速度, 严重阻碍学生对于文章的深层阅读和理解。反倒是倒读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 更利于学生的思考和判断, 有效保障作答的正确率。

语文阅读理解是一项考查学生语言能力的基本题目, 其本质并不难。学生之所以觉得这类题目是考试中的拦路虎, 多半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只要找寻到正确的解题方法, 此类型的题目就可以迎刃而解。

摘要:高中语文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题目是不少学生高考路上的拦路虎, 其着重考查的是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解答阅读理解题目的关键点就是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 只要拿到了这把“钥匙”, 学生就能顺利渡过高考难关。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解决对策

阅读题目 篇2

13. 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5分)

(1)为了避免在月球上“摔跤”或“崴脚”,月球车有6个特制的轮子,而且移动很慢——每小时最多走200米。(“最多”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2)除了表面用筛网,轮子每隔一段就会有一个锯齿形的结构,叫作棘爪,就像是兔爪上的指甲。(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表达效果?)(2分)

14. 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是令人神往的;而科学研究之征途,又是极其艰辛的。从选文和下列材料中,你领悟到了哪些科学精神?(3分)

【材料一】1979年春,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搞好小学阅读教学从题目入手 篇3

一、小学语文选编课文的特点

小学语文教材课文的选择,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因此,在编排上不但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上也不会脱离学生实际。选编的课文一般不会太长,要么是长篇的节选。这使得阅读理解上不会以文学批评者的要求去要求学生,理解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不会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

二、小学阅读教学理解要求

理解上,高年级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总得来看,以上阅读要求可以说是整体上把握,局部上深入。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领悟作品的内涵,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可以说是从整体来把握文章;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可以说侧重于从局部来把握。整体与局部本来就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所以,我们区分起来肯定不会那么明显。整体上把握需要局部上深入体察,局部上深入需要从整体上高屋建瓴,加以驾驭。

三、文章题目的作用

题目,文章的眼睛,可见题目在一篇文章中的作用。俗话说“好题半文”,那么题目的作用有什么呢?

1、吸引读者关注。一篇好文章的题目要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让读者看了你的题目会产生遐想,随之饶有兴趣地看下去。

2、文章主旨的归纳。文章的题目有时就是文章的主旨,能让别人一目了然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文章的线索。有的文章,是以文章中最能体现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情感、道理的东西来作为文章的题目,读者看完题目后,对文章中的这样东西就会特别关注。

4、文章的主要内容。题目本身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阅读教学中的体会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作为文章的窗口,题目也必定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从题目入手,我想至少可以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

1、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养成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习惯

题目作为文章的眼睛一般比较精炼,字数较少,给学生留下了比较广阔的想象空间。如果让学生根据题目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会提出很多的问题。如教学《和时间赛跑》,在让同学们齐读课题后,让他们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他们提出了下列问题:谁和时间赛跑?“和时间赛跑”什么意思?和时间赛跑有什么好处?怎么和时间赛跑(时间又没有脚)?为什么和时间赛跑?……你看,同学们不但提出了问题,而且提出的问题正是本课要让学生所探究的问题。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会比较主动的去探究,而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长期的训练,会让学生逐步的养成主动提出问题的习惯。

2、可以有助于理清文章的条理

《卖火柴的小女孩》篇幅较长,教学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我就直接问学生:题目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文中哪几段是讲小女孩卖火柴的情景呢?学生找出之后,再让他们看看文章除了讲了小女孩卖火柴外,还讲了哪些内容?这样,很快就理清了文章的条理。以后学生会知道从题目入手,有时会有助于清课文的条理。

3、可以有助于把握文章的主旨

文章的题目有的能让别人一目了然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像是《和时间赛跑》《伟大的友谊》。有的暗含其中,如《可贵的沉默》,对沉默为什么是可贵的,学生一般有疑问,理解了可贵之处,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旨。《金色的鱼钩》理解金色的含义,也同样把握了文章的主题。

4、有助于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题目本身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像是《掩耳盗铃》《亡羊补牢》等。理解了题目,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5、便于把握全局,重点突破

《可贵的沉默》一课,题目将学生的思路引向怎样沉默,引向为什么沉默。这一部分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细致、生动地描述,是本课表达上突出的特点;理解孩子们情绪的变化,懂得关心别人又正是本课的重点;体会沉默的可贵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这样安排教学有助于在总体把握的同时,深入体会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将全局与局部有机的结合起来。如果先着眼于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那各部分的理解上可能缺乏联系,各部分显得支离破碎,缺少全局上的有机协调。

《金色的鱼钩》一课中,让学生找一下这个鱼钩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文中哪个句子作了描写,你能理解吗?围绕这个鱼钩发生了哪些动人的故事呢?这样一连串的安排,就将重点的句子,主要的内容有机的串起来。在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品味重点语句的同时,像扒竹笋一样深入到文章的主题。这正是在正确把握文章主题这一全局指引下,对内容部分地加以分析理解。

从题目入手正是利用题目的特点,文章的特点,学生的学情考虑。这不但没有脱离从整体上把握,局部上深入的教学框架,而且将其有效地加以整合。

五、常用的方式

1、从题目中主动地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加以梳理引导,简单的立即解决,同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一笔带过,重要问题作进一步深究,未提到的老师要加以补充。

2、从题目入手,直接深入到内容中去。像前面提到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设计一样直奔某一重要教学环节。

阅读题目 篇4

一、或增或减,在运用中填补

《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的题目虽然只有简单的7个字,但却将人物、地点、事件、环境介绍得清清楚楚。教师则可以依循文题中的语言,引导学生将其所携带的相关信息在增加、填补的过程中逐步渗入。而教师在教学中,则通过“加原因”“再具体”的点拨引导,让学生自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其实大部分涉及人物、事件的文章都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林冲棒打洪教头》《郑和远航》《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作者意欲表达的价值信息,有时并不蕴藏于已经表达出的言语世界中,而更蕴藏于其没有说出来的话语中。文本语言中的精简之处,其实正是阅读教学应该着力的地方。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利用题目所裹挟的信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顺序和内容的再整合,在学生的重组和调整下,语言表达逐渐趋向具体全面。概括之后,学生不仅获取了文本的主要内容,更让学生在对比辨析中感受到文题运用的简洁凝练之美。

二、或异或同,在对比中填补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爱如茉莉》《小草和大树》等题目中不难看出多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借助以往的学习经验和常识,学生能模糊感觉到题目中两者有共通性,例如用“孪生兄弟”相似性极高来比喻火星与地球的关系,又如把爱比作茉莉,对比两者的关系,爱是深沉的、纯洁的,就像洁白的、沁人心脾的茉莉花。《小草和大树》的课题稍显不同,它直接显示喻体,并未出现喻词,想要知道喻解,还得读读课文,小草在不断吮吸雨露、遭受电闪雷鸣、风霜雨雪等恶劣天气后仍顽强地生长,直到长成参天大树,这个过程实则就是勃朗特姐妹逆境成才的过程,用柔弱却顽强的小草比喻处处碰壁却毫不退缩的姐妹俩,用茁壮却不停止生长的大树比喻成才后仍坚持创作的姐妹俩。在相同、不同点的反复对比中,探寻题目背后的深意。这类或有本体或有喻体或两者兼顾的文章题目也有一些,如:《学会查“无字词典”》《大自然的文字》《人类的“老师”》等等,这些题目就可以尝试对比本体、喻体之间的异同。

作者在给文本取题目时花费了心血,一个既要契合他们心意又能抓住读者眼球的题目,就相应给读者了解文章增加了些许难度,但仔细揣摩题目,仍能差不离地猜出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共同点,在共同点上填补文本作者想要表达的价值信息,在对比中填补信息,进而增加阅读兴趣去细细品读文章,印证自己填补的信息是否与文本相符,如有偏差,读者可以修改阅读之前填补的信息,或者用填补的信息丰富文本,一举多得。由此可见,在对比中填补信息既是题目本体喻体之间的填补,也是读者思维认识与作者真实意图之间的填补。

三、或深或浅,在反思中填补

《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的题目有“盗火”,但在整个故事的叙述中“盗火”的情节只有寥寥数语,而更多内容则呈现出盗火的背景、盗火之后的遭遇。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精简的安排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则提出:文章并不要详细描写普罗米修斯盗火的经过,盗火其实并不难,而关键在于其盗火的目的以及盗火之后所遭遇惩罚,这样才能生动地凸显人物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同样,《理想的风筝》一文通过刘老师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着重描绘放飞风筝这一场景,体会他身上笑面人生困难、身残志坚的精神,但这和“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关系呢?教学中,同学们质疑,为什么不叫《刘老师放风筝》?怎么就要加个“理想”?同学们熟读完课文就知道这风筝身上寄托着刘老师的理想,一方面是希望自己能乐观地面对生活、教学困境,一直乐观豁达下去;另一方面是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怀揣梦想,在理想的天空自由翱翔,实现梦想。

在这两则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省略内容的慎思,尤其是为什么这样安排的追问,深入感知了作者在选择材料、详略安排上的独具匠心,更加洞察了作者意欲加载于“盗火”“理想的风筝”中的深刻内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晰言语表达中言的本身并非与意的内涵呈现一一对应的关系,而要学会揣摩作者的用心,才能真正读懂文本,猜透作者。

小学苏教版语文教材所提供的文章体裁主要集中于这几类:记叙文、散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节选、古诗(现代诗)、寓言、童话、神话、民间故事、历史故事、文包诗、戏剧、应用文。虽然教材中的课文为了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会稍作改动,但如果每拿到一篇文章都尝试填补题目信息的空白,让学生从“不可知”获取“最大知”,用或增或减,或异或同,或深或浅等多重方法,找出那些看起来不易觉察的“交集点”,那学生随便拿到一篇课外的文章就可以自由地阅读起来,“学思”相结合就很难遇到“罔殆”的尴尬境地,也能顺着思路往下演绎自己与作者间的对话。久而久之,带来另一个好处就是“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写作时自己会推敲题目。当然上述三种方法只是冰山一角,也是本人愚见,冰山下未知的世界则需要读者静下心来慢慢品味。一切有法皆幻化于无法,阅读、写作的最高境界莫非就是有法后的无法,所谓清水至味。

参考文献

[1]潘新和.语文:回望与沉思[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玉阅读答案题目 篇5

①玉,积山川之精,人文之美。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它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道德、审美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②战国时期有名的“和氏璧”价值连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用“和氏璧”雕琢成传国玉玺,并由宰相李斯书大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刻于其上。明清时期,中华民族国粹之一的玉文化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此时的作品,集数千年玉文化之大成,玉质之美,品种之多,雕琢之精,应用之广,都是空前绝后的。

③《管子》说:“先王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古代封禅用的书文,刻在玉上,称之为玉牒;外交使节用的信物,称之为玉节。由此可见,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④玉,致密坚硬,滑润光莹,古人把玉加以人格化,认为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故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玉,是吉庆、祥和、幸福等精神美的象征,因而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往往运用象征寓意或谐音取意的手法把玉制成丰富多样的器物、饰品等,借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⑤玉和金一样,是宝贵的象征。“玉楼”、“玉堂”均指华丽的宫殿或住宅。道教中的玉皇大帝、玉虚仙境、玉宇,也都离不开一个“玉”字。皎洁的月亮中有一团黑影,古人不知其奥秘,臆想出“月中何有,玉兔捣药”的故事,此后,文人便常用“玉兔”一词指代月亮,既文雅又神秘。

⑥玉,是权力的象征。除了玉玺外,“金科玉律”用来指不可变更的法律。玉,又是和平的象征,如“化干戈为玉帛”。助人成功用“玉成”一词。至于玉色纯净,质地坚密,常用来比喻节操,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此外,玉还被广泛用来描写大自然的景色。“风花雪月”中,除了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的“风”之外,后三者都常用“玉”来吟咏赞颂:槐树花朴素洁白,便有了“玉树”之称。一些纯白素雅的花,常在其名前冠以“玉”字,如玉兰花、玉茗(白山茶花)等。以“玉龙”来比喻漫天大雪,多么壮观!

17.文章第③段引用《管子》“先王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章第⑤段列举的带“玉”字的词语,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玉和金一样,是宝贵的象征”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鱼形玉器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zhǔ)文化”,到了唐代、宋代开始盛行。特别是明、清两代,鱼形玉器造型繁多,工艺精湛,最常见的是把莲花和鲤鱼雕刻在一起,代表着美好和富足;还有的玉器把佛手、寿桃和石榴雕刻在一起,称为“三多”,意指多福、多寿、多子。

请你写出“莲花和鲤鱼雕刻在一起”这种造型的玉器的象征意义,并借助文章中相关知识,对这种造型的玉器的象征义作简要解说。(3分)

象征意义:□□□□(请用四字词语作答)解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说明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2分,意思正确即可)

18.建筑、宗教和文化。(3分,意思正确即可)

阅读题目 篇6

【关键词】阅读教学 题目艺术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72-02

有的标题往往会昭示文章内容和作者思路;有的标题直接点明文章主题;有的标题具有象征意义,有点标题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分析题目作用,要把握文章中心,联系主要内容,考虑题目的来源,拟题的依据,题目的内涵,深层意义,考虑题目所用的手法,分析题目的比喻义、双关义、象征义等等,此外,还要考虑到题目的句式结构,综合各种信息、分析具体情况,再做全面表述。可以说,抓住了文章题目,就抓住了文章的重点与难点,为有效分析文章内容做好了铺垫。

一、分析题目中的比喻修辞,感悟文章的韵味、生动

如《紫藤萝瀑布》一课,题目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不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长、盛、繁的特点,而且也隐含生命的长河无休无止的意蕴,既点出了文章的内容,又包含了文章的主旨。文章以“我”对盛开的紫藤萝的感情变化为线索,从书写赏花之情到惜花之憾再到思花之感。第一到第六段描写了紫萝藤盛开的状貌。由花瀑到花穗,再到花朵,由远及近、有整体到局部。七到九段目睹释怀,心上的焦虑和悲痛化为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最后两段点明主旨,由花及人。由具体的感受到理性的思考,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永恒。这事一篇状物抒情的散文,作者由盛开的紫萝藤写起,融景于情,由情入理,在写花中书法了积极的人生情怀,寄予人生哲理。题目中的“瀑布”一词,用比喻的手法,既状写紫萝藤盛开的壮观,又暗示生命长河的伟大。

二、通过题目,感知文章大意

文章题目是作者反复斟酌才定下来的,或点明中心,或概括全文内容,下面的千言万语往往从上面的题目中就可见端倪。因此,第一课时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大意,切莫忽略了问题的作用。对于很多课文来说,抓住了文题也抓住了中心内容。教学《游天然动物园》第一课时中,当学生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前,我在“动物园”三个字下加上特殊标记,要求学生在读课文时处处留心动物园中的动物。读完以后,学生很容易找出了这一课中作者描述的动物。然后,我又在”游”下做标记,学生看后就马上站起来完整地回答了本课主要内容:通过导游阿里的带领,我们在米库米动物园中遇到了长颈鹿、金丝猴、河马、大象等动物。另外,还可以利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由标题设计主问题

由于标题具有以点带面的凝聚作用、辐射功能,所以,柑橘标题设计主问题——按余映潮先生的说法,主问题指“从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有助于层层深入地抵达文本腹地,逐步形成课堂高潮;如果能设计的合理而巧妙,一篇课文的教学任务万网能轻松地完成。执教古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时,笔者设计两个主问题:文题向我们传达了哪些信息?标题是“始得西山宴游记”,有人说课文直接写游西山就是了,为什么药花三分之一的篇幅去写游其他山水,第一段删去不是更好吗?这样设计,牢牢抓住“始得西山宴游记”这一概括性很强的透视点,渐次推动阅读金城,脉络清晰地架构起对文本的深度把握,使教师教的顺畅,学生学得投入。

四、由标题展开探究活动

按照课程标准新理念,语文课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落实到语文卷上,就选文标题设置探究题 不乏其例。如小说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教读梭罗的《神的一滴》一课,我以标题为探究点,指引学生着重探讨“神的一滴”到底是“一滴”什么。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中,注重动态生成,一步步把学生引向备课时预设的三个关键词;含税、泪水、圣水。

五、从寻找文章线索方面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面对零散的珍珠,如果缺乏合适的线就穿不成闪光的项链。写文章也如此,当作者选定一个能带动一切的线索时,他就可以把各种材料串串连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作品构思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确定叙述的线索,确定了线索,情节结构才能安置妥当。文章线索就是贯穿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语、句子等等;并且在解读文章时可以依照用来解读文章含义,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词条。文章线索主要就是为了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如果有暗线,就与明线共同贯穿全文,也为抒发的感情找到一个很巧妙的切入点,但有时会有双线索,即两条线索相辅相成又处处相关联,又看似毫无关系,是文章线索的难点《背影》疑问就以标题背影充当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描写父子情深;同样,《羚羊木雕》则以羚羊木雕这一线索贯穿全文,这两篇文章在分析其标题时就要从寻找文章线索方面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故乡》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其标题就是文章线索的核心,分析这一标题的含义就要围绕“我”回、在、离故乡时的种种感触和矛盾的心情,对旧社会的不满,对新生活的向往追求的主旨来分析。

阅读题目 篇7

关键词:主题,信息,关键词

在中考阅读理解题中常常出现如何选择合适的文章标题的题目, 该题型在英语阅读理解题中属于深层次理解类试题, 它要求学生结合全文的内容准确把握文章的大意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该题型具有概括性、针对性、简洁性等特点, 它囊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而所给的选项却言简意赅, 甚至有时所给的几个选项在形式和结构上相差无几, 因此极易引起混淆。如何才能有效地判断文章的标题呢?本文根据2011年江苏省各大市中考试题中阅读理解标题类的题目作一简要的分析, 旨在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判断出文章的标题。

一、依据主题线索、明辨是非

一篇文章常以若干段落的形式呈现, 但所述内容均围绕其主题展开, 因此在阅读时首先要抓住文章是通过何种方法来论述的, 因为许多文章往往在第一段就提出文章的主题或在最后一段归纳出文章的主题。明确了文章的主题也就能确定文章的中心, 再结合文章所提供的选项就能甄别出合适的标题了。

如:2011苏州市中考卷36题

从该文章的几个小标题可以看出, 全文主要是介绍了酸雨的形成, 如第一个小标题侧重论述了酸雨的产生;第二个小标题侧重论述了酸雨对我们的影响;第三个小标题则阐明了怎样防止酸雨的形成, 而对应下面的选项可以看出, A、B选项只是段落的中心, 而非全文的主旨, 选择它们便会产生以偏盖全的错误, 该题的难点在C、D两个选项的甄别上, 学生难以界定它们有多大的区别。其实, 如果静下心来仔细推敲, 我们不难发现C选项仅仅把酸雨描述成了大雨, 而我们所说的heavy rain的破坏性远远不及文中所介绍的酸雨的危害, 故从这个角度可顺利排除C选项。因此在解题时要依据文章的主题线索, 明辨是非曲折, 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二、综合文章信息、去粗取精

有时在一篇文章中作者常会给出众多的信息来阐明事物的原委, 而且众多信息中, 有许多信息也都涉及到文章的主题, 但我们要清楚这些信息只是作者为了更好地论述主题而已, 绝非能成为文章的标题。因此我们在解题时千万不能被这些信息所干扰, 此时应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话语, 采取去粗取精的方法剔除干扰项, 那么正确的答案必然会浮于眼前。

如:2011徐州市中考卷36题

该短文叙述了Daniel到校前发生的事情。从文章的叙述中可以看出, 慌张的他上学有点晚, 故跑步去赶车, 然而在路上又遇到一系列事情, 首先是一辆教练车抛锚在路中间, 公交车无法前进;紧接着又是上班高峰期, 交通阻塞;更不幸的是公交车又与一辆出租车相撞, 所有这些严重耽搁了他的到校时间。而更为倒霉的是, 当他到校时才发现偏偏又把书包忘在了车上, 种种情况都表明他这一天真是遇上了背运。从全文的叙述可知, 文章中所提供的这些信息都是侧重说明他这一天的遭遇。途中所发生的这些事只是作为铺垫, 因此只有A选项作为标题最为恰当。

三、寻找关键词语、一锤定音

在某些文章中作者常采用意思相近的词语从不同的侧面来阐述某一事物, 而这些关键词语的反复出现往往正是作者论述的中心, 因此在阅读时必须依据作者对事物论述的关键词加以判断, 找出符合文章主题且和选项一致的话语进行推敲, 那么正确答案必定是囊中之物。

如:2011常州、镇江市中考卷26题

本文主要讲述了大学生的最后一次考试, 老师出了五道题目让学生作答, 结果很多同学都答不上来。老师借此告诉大家, 虽然大学的课程已经结束, 但今后人生的“课程”才刚刚开始。综观全文exam成为该文的核心词汇。起初学生们对考试充满了期望与信心, 然而三小时之后他们发现考试的题目并非想象的那样, 他们不再那么自信了, 许多学生面对这样的内容感到束手无策。因为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考试, 学生们从充满信心到沉默寡言表明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 面对变幻多端的社会, 每个人都将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与课堂上截然不同的情况。根据文章的线索和阐述可以判断这是学生们所受到的一次特殊的、不同寻常的考试, 故该题只有D选项才与文章的主题相吻合。

通过上面三种类型形式的论述可以明白, 要想选出合适的文章标题, 首先必须认真阅读全文的内容, 要善于正确地判断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在此基础上辨别文章的脉络是以何种方法进行的。只有明辨是非, 才能抓住文章的主题。如果文章含有众多的信息, 要依据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反复的筛选, 排除干扰信息, 并依据上述提及的某种方法加以判断, 从而得出既符合文意又能恰到好处地概括文章主旨的选项。

参考文献

上一篇:教育机制创新下一篇:右美托咪定滴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