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知识问答

2024-05-28

2024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知识问答(共10篇)

2024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知识问答 篇1

2014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知识问答

1、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答: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宗旨的重要举措;是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必然要求;是科学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完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加快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是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和谐安徽建设的有力保证,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影响深远的大事。

2、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原则是什么?

答: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省、市、县(市、区)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3、2014年,我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第一,补助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第二,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第三,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补助学校公用经费。第四,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补助学校公用经费。第五,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

4、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实质集中体现在哪里?

答: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分担、经费省级统筹、管理以县为主。

5、“经费省级统筹”的涵义是什么?

答: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经费统筹以省为主。省级政府负责统筹省级以下各级政府的资金分担比例;统筹安排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统筹制定辖区内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具体政策措施。

6、“管理以县为主”的涵义是什么?

答:县级政府作为义务教育经费的直接管理者和使用者,要按照改革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将中小学各项经费全额纳入预算,科学合理分配资金;建立健全科学规范、高效快捷的资金拨付制度,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建立健全中小学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实施。

7、“两免一补”的涵义是什么?

答:就目前我省而言,“两免”指的是: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免费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一补”指的是: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含城市低保家庭学生)生活费。

8、我省享受义务教育保障改革政策的对象包括哪些?

答: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学生,包括特殊教育学校和职业初中的在校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各地要本着“强化政府义务、减轻群众负担”的原则,完善民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相关手续,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在接受政府委托,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民办学校就读的学生,同等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县区方案报市备案。

9、我省实施新机制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是如何规定的?

答: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就读的,按照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安徽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电子教育券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教基〔2011〕19号)规定,由输入地教育主管部门每学年每学期对转学电子记录情况整理汇总后,于每年4月底和10月底前报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审核,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据此向输入地核补公用经费补助资金,并等额核减输出地下一公用经费补助资金,切实做到“钱随人走”。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输入地公办中小学就读,其收费项目和标准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一律不得收取借读费、择校费,更不得要求捐资助学或摊派其他费用。进入经教育主管部门核准的民办学校就学,民办学校在获取政府部门核拨的生均公用经费补助后,等额减收学费。

10、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补助公用经费标准是多少?

答:2014年,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补助公用经费基本标准为:小学585元/生.年,初中785元/生.年。

所需资金由中央、省、市、县(市、区)财政共同承担,地方财政分担比例具体为: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和加快皖北地区发展政策范围内的县(市、县改区)为8:2,其他县(市、县改区)为6:4。各地在安排使用资金时,首先要保证学校正常运转以及在教学活动和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必要开支,其次要根据不同规模学校的实际,科学合理分配中小学公用经费,并适当向办学条件薄弱的学校倾斜,保证较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的基本需求,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缩小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对在校生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安排公用经费。县区地方预算应按“一费制标准”继续安排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为:小学10元/生•年,初中15元/生•年。

11、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是多少?

答:2014年,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为:小学生4元/天、中学生5元/天,学生每年在校天数均按250天计算。所需经费,中央按50%给予奖励性补助,地方承担50%部分仍由县、区承担。各县区可在以上基本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调高标准,调高标准所需资金,由县区财政负责解决。享受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由县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做到逐年增长。

12.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免费教科书补助标准是多少?

答:2014年,我省继续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将《新华字典》纳入国家免费提供教科书范畴,向农村一年级新生免费提供《新华字典》。所需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

13、我省如何实施免费提供国家课程费教科书工作?

答:我省国家课程免费教科书由省实行政府采购,配发给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并建立部分科目免费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制度。同时,全面取消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地方教材,地方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纳入学校图书资料范畴,省财政将逐步加大对学校图书资料的支持力度。同时,将《新华字典》纳入国家免费提供教科书范畴,从2013年起每年向农村一年级新生免费提供《新华字典》。

14、如何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校舍维修改造新机制?

答:从2007年起,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的测算单价标准,由原来的每平方米300元提高到400元,再提高到今年的600元。校舍维修改造所需资金,仍由中央和省级按照5∶5比例共同承担。各县(市、区)校舍维修改造所需资金超过中央和省级安排部分由各地自行承担。

15、特殊教育学校及其学生如何享受义务教育保障改革政策?

答: 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包括独立设置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不含普通班吸收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生均公用经费补助基本标准。2014年农村、城市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补助基本标准分别按现行农村、城市初中标准5倍执行。所需资金中提高前的部分仍执行原资金分担渠道和比例,提标部分由省与市、县(市、区)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补助公用经费省与市、县(市、区)分担政策执行。

16、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后,学校还可以向学生收取哪些费用?

答:2014年,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只允许向学生收取作业本费、经省价格、财政部门批准的教育招生考试费、向自愿入伙的学生收取伙食费(由学生自愿选择饭菜品种并及时付费),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按规定向学生收取教材费(不含按规定享受免费教科书的学生)、作业本费、经省价格、财政部门批准的教育招生考试费、向寄宿在校的学生收取住宿费,其余费用一律不准收取。取消借读费。

17、如何建立教育收费公示制度?

答:2002年5月,原国家计委、财政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教育收费公示制度〉的通知》(计价格〔2002〕792号),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建立教育收费公示制度。

《通知》中规定,学校要在校内通过公示栏、公示牌、公示墙等方式,向学生公示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批准机关及文号)、收费范围、计费单位、投诉电话等内容;各级价格、财政主管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公示各级各类学校收费政策与规定,以及调整情况,并督促学校做好教育收费公示工作。各级各类学校都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收费项目、标准及范围等。禁止越权收费、超标准收费、自立项目收费等乱收费行为通过公示“合法化”。

18、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后,地方各级政府如何保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答:各地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原来已经安排的资金不能撤出,要继续用于义务教育,确保总体经费的稳定增长,防止出现“挤出效应”。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继续按国家规定用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19、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关键环节是什么?

答: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预算编制制度改革,将各项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农村中小学预算管理制度,是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措施,是规范农村中小学经费管理的关键环节。

20、什么是中小学预算?

答:中小学预算是指中小学根据教育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财务收支计划。中小学预算反映了教育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的规模和需求,是中小学财务工作的基本依据,是政府预算的组成部分。

21、中小学预算编制的范围有哪些?

答:政府举办的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包括普通初中、职业初中、完全中学初中部、九年一贯制学校、普通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中小学预算以独立设置的学校为基本预算编制单位,教学点纳入其所属的乡镇中心学校统一编制。

22、如何编制中小学预算?

答:所有中小学校都要按照规范的“两上两下”程序编报预算。完善和细化预算内容,将教师工资和当地政府规定教师应享受的津补贴、公用经费、校舍建设和维修改造、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各项资金全部纳入预算,不得在预算外保留收支项目。

23、中小学预算管理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答:中小学预算管理的总体要求,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预算的内容要全,要把学校维持基本运转的日常经费和保证事业发展的经费全部纳入预算。

(2)预算的数据要实,收支标准要符合国家规定,各项收入的来源要可靠、稳定,支出要有政策依据。收支平衡,不留缺口。

(3)预算的安排要细,每项收入、支出要预算到具体项目,落实到具体部门、人员。

(4)预算的执行要严,要保证学校的每项经费支出都严格按批准的用途使用,发挥资金使用的效益。

24、实施新机制后中央和省对资金管理有何要求?

答:各地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经费使用管理“双审核”和“双报告”制度,进一步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支出的审核把关和财务管理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将各项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完善预算资金支付管理制度,严格按照预算办理各项支出;加强中小学财务管理,强化内部控制和审计,推行中小学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制度,确保资金分配使用的及时、规范、安全和有效,严禁挤占、截留、挪用教育经费。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建立经费支出内控稽核管理制度,实行经费支出校长负责制,明确审批权限,严格按照预算批复的支出项目和规定的标准执行,同时,要加强学校货币资金管理,严禁私设“小金库”、公款私存;加强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做到账实、账账相符;规范收费行为,加强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的管理;推进财务公开,实行民主理财,接受师生和群众监督。

25、中小学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包括哪些?

答:中小学公用经费是指保证农村中小学正常运转、在教学活动和后勤服务等方面开支的费用。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包括: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实验实习、文体活动、水电、取暖、交通差旅、邮电、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等购置,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方面的开支。教师培训费按照学校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用于教师按照学校培训计划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补助费、资料费和住宿费等开支。

2024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知识问答 篇2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内容

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主要政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2]。

从2007年起,免除杂费标准按省定“一费制”标准执行,即农村小学年生均160元、初中年生均235元;县镇小学年生均190元、初中年生均265元。免除杂费所需资金中央财政承担60%,其余部分,省根据2003—2005年三年平均人均可用财力在全省排名情况制定分担比例,在全省排名前三十位的县,省、市、县分担比例为15%、10%、15%,在全省排名后五十位的县,省、市、县分担比例为25%、10%、5%,其他县分担比例为20%、10%、10%。

2. 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1)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央向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的教科书,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承担。(2)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除中央免费提供国家课程的教科书外,省级确定使用的地方课程教科书也全部免费提供,所需资金由省级财政承担。(3)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建立部分科目免费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制度。中央财政每年按照循环使用教科书书款的一定比例安排资金,用于循环教科书的补充更新。

3. 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

(1) 2007年,各级政府按照分担比例和小学年生均15元、初中年生均25元的标准足额落实公用经费。(2) 2008年,中央出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即小学年生均300元、初中年生均500元。分两年将基准定额落实到位,2008年和2009年,每年落实公用经费基本标准与基准定额差额的50%。

4. 补助贫困寄宿生基本生活费。

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费给予补助,基本补助标准:小学每生每天2元,初中每生每天3元,每年在校天数按250天计算。从2008年春季开学起,享受面为寄宿生总数的23%。所需资金中央负担50%。

5. 建立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

逐步对中小学校舍进行维修改造,并建立长效果机制,所需资金省级政府按照1∶1的比例与中央资金配套,不足部分由县级政府负担。

二、实施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现状及存在问题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一件事关民生的大好事,为了扎扎实实的将这件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大事抓好,廊坊市积极采取措施,进行统筹安排,组织落实各项工作,成效显著。

1. 严格预算管理,确保资金足额落实。

为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足额落实,廊坊市积极落实各项政策要求,2008年,全市教育支出26亿元,增长45%。各级财政共投入2.15亿元,保障了城乡中小学正常运转,对13 032名农村贫困寄宿生发放了生活补助,对25所中小学实施了校舍维修改造,并免除了43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投入2 538万元,支持了市第十五小学建设;投入4 774万元,对625所农村中小学实施了取暖设施改造工程,共改造取暖面积79万平方米;投入2 184万元,用于购买取暖用煤,保证了广大农村中小学生安全取暖,温暖过冬;投入1 200万元,对21所学校实施了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工程。通过各级努力,使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了公共财政范围,农村中小学的经费来源得到了根本保障,同时,也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消除了农村孩子因交不起学杂费而辍学的现象。

2. 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使用专款专用。

为了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高效运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廊坊市先后下发了《廊坊市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廊坊市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廊坊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实施管理办法》等,并在县级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专项资金专户,从制度上加以规范,有效地防止了截留、挪用改革资金现象的发生。

3. 强化督导检查,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为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进行,对全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落实情况进行了逐县的督导检查。从检查的情况看,财政部门在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上做到了公开透明,把落实保障责任与投入情况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同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教育部门加强了对免收杂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确保免收杂费政策的顺利实施。与此同时,还积极配合审计、物价、监察等有关部门,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作为监督工作的重点内容,加强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安排使用、中小学收费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制止和纠正各种违反财政财务管理制度的行为,确保经费管理的规范、安全和高效。

总的来看,廊坊市各级财政部门积极落实中央、省有关通知精神,市县两级配套资金都足额落实到位,并按进度将保障资金拨付到位,没有发生弄虚作假、挤占、截留、挪用专项资金问题,保证了此项政策的顺利实施。同时,农村义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道远,通过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就目前的发展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财力的原因,廊坊市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仍相对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几年来,虽然廊坊市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加大,与自身相比,是大踏步的前进,但与经济发达地区仍相差甚远。二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欠账较多。截至目前,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负债数额很高,特别是个别困难县,负债已严重影响到财政的正常运行。三是由于学校规模及办学条件不同,还不能满足学校的正常运转。例如,靠自己烧锅炉供暖的学校和已经开通远程教育网络的学校维持运转方面,仅靠市以上的经费补助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等[3]。

三、实施经费保障机制的建议与措施

面对当前廊坊市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更需进一步完善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机制,各级财政部门应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切实体现教育优先,支持教育改革,强化教育经费管理,为“建设教育强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要依法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即保证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平均的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要保证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预算支出的增长,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支出占各级财政支出的比重。二是进一步采取综合措施积极稳妥地化解教育债务。在科学确定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规模、办学条件水平的前提下,严格控制农村中小学校的新增债务,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努力消除农村义务教育存量债务[4]。三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要使农村中小学的各项收支都要统一编入县级财政预算, 并由县级财政部门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规定办理资金支付。实行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每个学校都应编有一个预算文本,在资金上给予充足保证。四是进一步深化和强化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机制。严格按照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的要求,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各县应建立县级教育集中核算中心,对农村中小学经费实行由县级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的方法,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的高效运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五是进一步规范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研究制定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评估、统计报告等一系列配套制度,使国有资产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根据现实发展与需要,提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思路和办法。推动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六是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积极推行并不断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等制度,深入开展治理教育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坚决制止挤占挪用教育经费,规范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地方教育基金的征收管理工作,切实做到足额征收,合理使用,规范管理。

摘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关系重大、意义深远, 其可以惠及亿万农民群众, 可以促进农村中小学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提高办学质量, 并有力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归纳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内容, 分析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现状和问题, 提出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义务教育

参考文献

[1]谢旭人.切实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N].中国教育报, 2007-06-21.

[2]常锡光.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与软预算约束——基于贫困民族边疆地区的调查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2) .

[3]丁延庆, 薛海平, 王莉红.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效果初探[J].教育与经济, 2008, (4) .

2024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知识问答 篇3

一、全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进展情况

(一)领导高度重视,出台政策措施

1.确定总体原则,下发实施意见

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精神,中部地区从2007年起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认真研究我省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的具体措施、意见,确定了“全省同步实施、标准相对统一、经费分级分担、逐步实施到位”的总体原则,下发了《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2.加强组织领导,依法推进改革

为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各地成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发改委、教育、财政、监察、人事、农业、扶贫开发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出台了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办法、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贫困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及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工作管理暂行办法、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暂行办法等,印发了《关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学校收费问题的通知》《义务教育阶段免收杂费实施管理办法》《确保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通知》《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等配套文件,从政策上对城乡义务教育机制改革实施进行了规范。

(二)实行“两免一补”,实现“四个同步”

1.实行“两免一补”

2007年以来,根据国务院部署,结合我省实际,省委、省政府决定,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即免除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杂费,免费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建立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在确保国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落实到位的基础上,我省还结合实际,进一步把城市义务教育纳入改革范围,使全省城乡义务教育同步实行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部免除了569万名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生学杂费;为136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春季教科书,为569万名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生免费提供秋季教科书;并补助34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维修改造中小学危房约80万平方米,其中D类危房约60万平方米;巩固和完善了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等。

2.实现“四个同步”

我省深化改革工作开展以来,不断扩大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覆盖范围,实现了“四个同步”,即:

“城市与农村同步”——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生学杂费,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城市职工子女与农民工子女同步”——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与所在地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同等政策,免交学杂费,免收借读费;

“免除学杂费与免费提供教科书同步”——2008年,我省在继续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公办中小学生学杂费的基础上,又扩大到为全部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公办与民办同步”——比照公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费标准,对民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个人补助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

这“四个同步”使国家这项惠民政策惠及到每一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义务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健全配套机制,规范收费行为

1.提高补助标准

在扩大“两免一补”覆盖范围的同时,2008年,我省调整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有关政策,提高了“三个标准”:

一是提高了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标准,将年人均补助标准由300元提高到小学生均500元、初中生均750元;

二是提高了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即小学生均300元、初中生均500元;

三是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单价标准,由每平方米300元提高到400元。

总体来看,实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人民群众、广大师生等反响较好,成为党和政府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2.提高教师待遇

各地在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体制改革过程中,坚持依法办事、以人为本,高度重视解决中小学教师待遇问题,为稳定教师队伍,促进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创造了积极的条件。如南昌市政府2007年在市财政原负担教职工人均6600元津贴补贴的基础上,对未达到公务员平均水平的学校最高增加3600元,而在2008年就实现了教师各种政策性津补贴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的目标。武宁县在做好免除学杂费和提高公用经费水平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2001年9月以来,该县已实行教职工工资上卡发放。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后,该县着力在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工资水平等方面下了功夫。

近年来,各地进一步加大教育改革的统筹和推进力度,着力促进教育公平,积极推进城区内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施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统筹城市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学校师资。在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义务教育评价体系,努力提高城市义务教育质量。

3.规范收费行为

按省政府的要求全面清理了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政策,全面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各种行业性收费,严禁“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并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制度,主动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增强学校收费的透明度。同时,在春秋两季学期开学后,对学校收费工作进行了明察暗访式的督查检查,对发现的乱收费行为进行了坚决纠正和严肃查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费问题

1.部分县区经费不能及时足额到位

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杂费后,财政补助资金能否及时足额到位,事关中小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从2007年全面实行义务教育经费改革开始,财政的经费便按季度开始拨付。各地每个季度末或者是第二个季度初经费才能到位。2008年上半年,由于年初雪灾,有些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4月份才到位,所以学校开学初的经费非常紧张。财政补助资金到位的时间,最好是在每个季度之初,因为学校没有其他任何收入,主要依靠该项经费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如每月的水电、通讯、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费用都是必须按时缴纳的。

2.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正常运转问题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的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较低。2008年我省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提高到了小学每生每年300元,初中每生每年500元,同时取消了各项收费。随着这一政策的实施,绝大部分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有少数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由于学生数少,按学生数计算所得到公用经费总额较少,难于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

3.义务教育的持续发展问题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生均公用经费尽管有所提高,但学校办学经费仍然存在很大压力,改善办学条件、添置教学设备设施(如实验室、微机室、信息技术设备更新等)建设资金缺口很大,制约着学校的持续发展。

如南昌市第二十八中学2007年学校公用经费支出情况:水电费30万元,编外教师代课费40万元,其他费用(维护费、办公费、差旅费、业务培训费、交通费、印刷费等) 156.4万元,学校硬件配置等占的比例很低。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一些教育教学必需的经费开支,如教研活动、观摩教学、教师培训等费用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教育事业需要,一些校本教研活动难以开展,客观上影响了教师知识的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4.学校预算编制问题

由于学校经费管理制度建设滞后,经费管理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县(市、区)的学校试编了预算,但由于县(市、区)部门预算编制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学校编制部门预算处于起步阶段,学校财务人员普遍业务素质不高,学校预算编制和执行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一是预算收支项目比较粗,编制依据不科学、程序不规范等;其二是经费实际支出没有按照预算执行,导致学校预算编制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公用经费支出随意性较大,没有充分发挥效益。据调研,各校在公用经费预算方面存在很大差别,随意性较大。如九江市第十一中学2007年度学校开支情况如下:办公费9%,水费3%,电费7%,邮电费5%,取暖费2%,差旅费3%,房屋维修(护)10%,培训费6%,专用材料费9%,劳务费(招待费)5%,福利费3%,其他支出38%。九江双峰小学2007年公用经费开支情况是:水电、通讯费18.7%,教师培训费11.1%,校园文化建设费用18.7%,物业管理(含临时工)15.6%,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7.5%,自筹教师工资28.4%。

(二)教师待遇问题

1.政策性开支如何解决

根据要求,学校应承担的政策性开支有教师基本医疗保险(由学校负担教师基本工资的3%)、事业单位失业保险(学校负担教师年基本工资和津贴的2%)、住房公积金(学校负担教师年基本工资和津贴的5%)、工会经费(根据《工会法》规定,按教师年基本工资和津贴的2%上交),加上教师大病医疗保险每人每年42元,养老保险、残疾人就业社会保障基金每人每年120元。这些政策性开支总计为教师年基本工资的13%左右。以教师年工资12000元计,13%为1560元。新机制实行以前,大多数学校是从收取的学杂费和财政拨给的学校公用经费中开支。新机制实行后,按规定公用经费不得用于这部分开支,导致部分地区和学校这部分经费没有开支来源。

2.教师津补贴问题

义务教育学校的公用经费明确规定不得用于教师的津贴补贴发放。当前,我省各县(区)财力十分有限,要落实“教师的津贴补贴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水平”的政策,单靠本级财政在短时间内解决还有一定困难。根据调研,中小学教师工资按国家标准都会按时足额发放,但教师的地方性津贴、补贴发放出现了不少问题。我省现行的地方性津贴补贴,每人每月平均348元。由于有些地方县级财力不足,原来这些地方津贴补贴,都转由学校自行解决。新机制实行前,我省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存在用公用经费开支教师津贴补贴的现象。新机制实行后,按照规定公用经费不能用于教师津补贴发放,导致部分地方教师津补贴没有经费来源。另外许多学校为激励教师设立的岗位津贴,如班主任津贴、超课时津贴、考核奖励等,原来都在公用经费中开支。实行新机制后,这些都不能开支;即使从中支付,学校也难以承担这笔费用。

(三)规范收费问题

1.体检防疫费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是疾病的易感人群,而且是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定期体检可以了解学生生长发育状况以及早防治疾病。所以,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体检防疫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2.保险费

购买学生团体平安险,既可以保障学生的安全,对学校也是一个有力的保护。此项费用虽然建立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但总有个别家长不理解,导致学校工作上的被动,以至于造成了现在媒体及网络上所说的“看管”学生,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发展。

3.关于教学辅助资料和课外读物

要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有一定的教学辅助资料,学生也必须阅读丰富的课外读物。当前,由于收费政策的限制,广大学生,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学生购买教学必须的教学辅助资料和课外读物的渠道也随之受限,会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财政投入,加强资金管理,确保经费需求

加强资金的统筹,确保补助资金及时到位。加强对县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履行《义务教育法》规定的职责和贯彻落实《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督导评估,提高经费保障的评估分值,将乡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估分值适当提高;同时,确保补助资金应在春、秋季开学前拨付到校。如省补资金未能及时下拨,各级财政予以垫付。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落实不到位、侵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的和向学校非法收取或者摊派费用的实行“一票否决”。

合理编制预算,依法强化管理。学校预算编制工作是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省各地编制了中小学预算,但由于这项工作业务性强,预算编制总体水平参差不齐。各级财政部门要成立专门机构,切实加强指导,帮助各地做好学校预算编制工作。同时,科学、合理使用生均公用经费,要对教育教学必需的费用进行倾斜,既要考虑当前的日常教学支出,也要着眼长远,规划学校硬件建设资金以及校园建设等费用,保障各项经费有合理的比例。建议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立教学设备专项经费,确保学校的持续发展。

调整网点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由于大量农民工子女进入城镇学校就读,造成城镇热点学校资源紧张,而农村学校空置浪费。建议各级政府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中小学校网点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布局调整,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办好乡镇中心小学,有计划地撤并村小;以创办优质学校、缓解入学压力为重点,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要均衡公办民办教育资源。统筹整个教育资源,在考虑教育网点布局的过程中,将民办学校纳入其中。否则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重复建设,不光是资源的浪费,还会导致临近的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均因生源不饱和而变成薄弱校。民办学校在义务教育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果听任民办学校自生自灭,将会留下许多后遗症,给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带来影响。

(二)提高教师收入,确保教师待遇

制定统一的分配制度。按照新机制的总体要求,将教师合理收入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省、市、县(区)的分摊机制,将教职工应享受的津补贴项目纳入绩效工资核定范围,纳入财政统一发放范围。协调各级人事、财政、教育等部门做好工资改革方案,做好教职员工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工作,确保各地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系统解决教师津补贴发放及资金来源等问题。制定统一的、合理的、有利于奖勤罚懒的收入分配制度,使教师收入得到有效保障,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三)规范收费行为,满足群众需求

在现有基础上,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将目前未纳入免费教科书范围、且原来为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与国家课程教科书相配套的音像课程教材、地方课程、图册教材、文字作业本等教学用书尽早纳入免费教科书范围。目前不能办到的,可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在上级主管部门监管协调下,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由学校或有关部门对上述教学用书集中代为定购,以利于教育教学正常开展。

建立优质教辅资料和课外读物的推荐选用制度。为了更好落实素质教育,学生在完成课业后,丰富课外阅读也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允许学校推荐经省教育厅教辅材料目录中认定的优质教辅资料和课外读物,由新华书店或教育行政部门许可的服务机构向自愿订阅的学生收费。

2024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知识问答 篇4

免除学杂费,受惠千万家

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免除学杂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免除学杂费,体现党的关怀

免除学杂费,体现党的“三农政策”

政府资助贫困生,好好学习快成才

贫困家庭读书郎,没钱也能上学堂

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惠及亿万农民的民心工程 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

一、两免一补的含义是什么:

1、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免费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3、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补助公用经费标准是多1、2011年小学每生每年525元,2、2011年初中每生每年625元.包集镇中心小学

2024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知识问答 篇5

副组长:江双发唐春云

成员:各乡镇中学、区直学校校长

办公室设教育局办公室。专干:刘德斌。

各校要坚持一把手负责制,并确定专人分管、部署、协调、推动本校的宣传工作,为宣传工作提供必要的人、财、物保障,建立奖励机制。做到宣传渠道多、宣传范围广、宣传形式丰、稿件数量多、稿件质量高。

2、建立工作机制。

各校要认真组织干部、教职员工认真学xxx省、市、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深刻认识这项改革的重大历史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和会议精神上来,振奋精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各学校应及时收集整理新机制改革工作的相关文字资料和影像资料,并及时向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或提供新闻素材或线索(通过娄星区教育新闻信息工作网),每月上报相关宣传信息不少于2条。

3、及时总结推广

教育局办公室将组织相关新闻媒体的记者,深入农村、学校,进行形式多样、富有深度和特色的报道,积极宣传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进展。

对各学校上报录用信息给予通报,并对信息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2024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知识问答 篇6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惠民工程,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根据《安徽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考核指标体系》的文件精神,结合县教育局、中心校的工作安排,我校认真地开展了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专项自查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1、高度重视,强化领导。

学校首先成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以校长为组长,报账员为副组长、各任课教师为成员。领导小组认真学习关于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统一了思想,强化了认识。通过召开教师会议等,落实各项具体工作,明确方式方法。该项工作在我校形成了校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全体教职工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确保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

2、组织得力,广泛宣传。

我校精心组织,采取了各种形式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进行了广泛宣传,大力宣传“两免一补”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让学生及家长和社会了解了党的惠民政策,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政策的温暖。学校利用橱窗办了专题宣传栏,对收费情况进行了公示,义保政策宣传到每个班级、每个农村家庭,力求做到人人知晓。

3、扎实推进,按照政策收费。

学校按照上级文件精神,扎实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严格执行收费标准,赢得了家长的一致好评。学校通过宣传让家长了解了党的惠民政策和收费标准。2012年学校严格按照收费标准只收取作业本费10.00元,2014年秋季起免收作业本费,没有其它任何收取的费用。另外,学校加大力度治理了乱收费,通过检查,学校没有老师为学生代购教辅资料现象,更无自立项目乱收费现象,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好评。

4、经费合理利用,推动教育发展。

经费到位与使用情况学校公用经费能及时拨付到位,在学校公用经费支出上,严格遵守有关文件的规定。只用于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上,培训费、设备添置费、维修费严格按规定支出。办公经费不用于补助和偿还学校债务。在开支过程中,学校做到了先预算,待预算批准后再支出,开支后及时报销的原则。大型支出经教师会研究后实行,学校的支出情况及时在学校校务公开栏进行公示。总之,我校贯彻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由于认识到位,措施得力,严格按照上级精神加强管理,扎实推进,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家长的好评。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做实做好,真正办成让家长满意的民心工程。

2024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知识问答 篇7

苏政发〔2007〕27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省政府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 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近年来,我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经费保障方面,不少地方政府投入责任不够落实、经费供需矛盾比较突出,迫切需要从完善机制入手认真加以解决。为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不断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国务院关于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4号)精神,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按照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和有利于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原则,从增强县级财政平衡能力出发,调整完善省对县、县对乡镇的财政体制,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县本级财政预算,从体制上与乡镇脱钩。通过省级财政体制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补助结合、县级财政依法统筹安排,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规范合理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预算管理制度,加强专项资金管理,严格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保证学校正常运转。

二、抓好免收学杂费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各地要认真贯彻《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财政厅省教育厅江苏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苏政办发〔2006〕67号)精神,确保免收学杂费的政策落实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位学生。继续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保证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顺利接受义务教育。对免费提供课本所需资金,经济薄弱地区由省财政全额承担,其他地区由县级财政承担。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所需资金,由县级财政按每生每年不低于300元标准列入预算。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住宿费由学校负责免除。

三、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收学杂费后,所需公用经费由政府财政全额承担。省里制定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并逐年提高,确保提前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从2007年起将免收学杂费补助资金和原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归并,2007年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为小学每生每年230元、初中每生每年350元。各县(市、区)要结合实际,按照不低于省定基准定额和免学杂费前公用经费支出标准的原则,制定本地公用经费拨款标准。省财政按照免收学杂费的补助比例安排对经济薄弱地区的公用经费补助资金,其余部分由县级财政在预算内足额安排。

四、健全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各县(市、区)要严格执行教师工资和地方补贴发放的政策规定,将所需经费全额纳入县级预算并按时足额发放。在同一县域范围内,按国家和省统一规定的项目和标准发放中小学教师工资和省标补贴,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进一步落实教师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待遇,切实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

五、构建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各地要把校舍维修改造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真正实现校舍维修改造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各县(市、区)可按照省定农村中小学生均校舍面积、学生人数、使用年限、维修改造价格等因素测算,根据新增危房当年消除的要求和校舍维修实际需要,合理安排校舍维修改造资金。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可通过教育费附加安排、在公用经费中列支和专项资金安排等多种途径筹集。各县(市、区)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主要用于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建立校舍维修“以奖代补”机制。

六、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预算编制制度。按照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要求,切实加强县级预算管理。学校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由县级财政、教育部门及学校共同组织实施,统一政策,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以学校为预算编制基本单位,将学校各项收支统一编入县级财政预算,并由县级财政部门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办理资金支付。

七、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和收费管理。各地要对改制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进行全面清理整顿,确保改制的民办学校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和“四独立”的要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严格执行招生和收费管理规定,只收取课本费、作业本费和寄宿生住宿费,严禁再向学生收取其他任何应由学校负担的费用,各项合理开支要纳入学校公用经费支出范围。进一步加大治理教育乱收费力度,确保不出现“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和“先收后退”现象。

八、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领导。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级政府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各市、县(市、区)要成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基础上,制定完善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负责各项组织实施工作。各级政府在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时要切实做到公开透明,把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责任与投入情况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各级财政、教育、审计、监察、价格等部门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安排使用、家庭困难学生界定、中小学收费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并列为教育督导的主要内容。高度重视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宣传工作,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在全社会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使党和政府的这项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努力为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各地要参照本通知要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做好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

二○○七年三月二十三日

主题词:教育 农村 经费 机制 通知

抄送:省委各部委,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军区。

2024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知识问答 篇8

同志们: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新的开始,孕育新的希望。在这起始之年,农村义务教育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对于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改革决定,即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使义

务教育走向真正意义上的“义务”道路。今天,我们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主要任务就是专门安排部署全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目前,市政府《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贯彻意见》尚在讨论研究阶段,待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后再行印发。下面,我先就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意见》和春节前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进行传达,并结合我市教育工作实际,讲几点具体贯彻意见。

一、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主要精神

2006年1月24日,省政府在兰州召开了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李膺副省长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的主要精神有以下几点:

(一)、强化对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重大意义的认识

农村义务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主要作用,从理顺机制入手,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对于解决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执政为民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农村发展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证;是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完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认识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重大意义,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的这一重大决策,尽职尽责的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起来,确保农村义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明确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按照中央确定的“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将逐步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经费省级统筹、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主要内容有四项:

1、全部免除农村地区(包括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继续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免学杂费资金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分担,中央财政承担80%,省级财政承担20%,市、县(区)不再承担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学杂费资金;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资金由市、县(区)财政共同承担,补助标准不低于2005年“两免一补”省定标准,具体分担比例、补助对象和补助方式随后由市政府确定。市、县(区)财政部门要调整支出结构,积极筹措经费,足额落实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资金。

2、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在免除学杂费的同时,要按照省财政厅、教育厅制定下发的《关于下达甘肃省中小学公用经费和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的通知》(甘财教〔2005〕47号)规定的农村中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落实公用经费,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承担80%,省级财政承担20%。

3、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中央将根据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和校舍生均面积、使用年限、单位造价等因素,分省测定每年校舍维修改造所需资金,并由中央和地方按照5:5比例共同分担。

4、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中央继续按照现行体制,对我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经费给予支持。省级也将继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照国家标准按时足额发放。

(三)、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步骤

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从2006年农村中小学春季学期开学起全面实施,分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

1、2006年,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安排公用经费补助资金,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启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保障新机制。各级财政要科学合理调动资金,采取预拨资金等办法,保证运转资金及时到位,确保农村中小学正常运转。

2024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知识问答 篇9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改革工作档案

(各校按照下列内容做封面并开始做材料,需要中心校提供的电话联系,另外昨天布置的赶紧发来和交来。注:做封面时删除这几个字)

()学校2012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

一、工作基础情况

(一)、组织制度情况

1、县级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2、中心校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3、学校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4、会议记录(3+2注:打印时删除)

5、省、市、县、中心校、学校相关制度、方案、文件

()学校2012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

一、工作基础情况

(二)、培训宣传情况

1、县教育局对学校校长和财会人员培训的通知计划安排、相关人员参加培训的学习资料、图片等文件(春秋学期各一次)

2、中心校培训计划

3、学校培训计划

4、固镇县2012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

固教【2012】50号

5、关于印发固镇县2012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计划的通知

固教办【2012】53号

6、关于印发固镇县2012年教育民生工程宣传方案的通知

固教办【2012】44号

7、关于进一步做好2012年 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工作宣传月活动的通知

固教办【2012】54号

8、中心校义保宣传月活动方案

9、学校义保宣传月活动方案

10、中心校五月份和九月份义保宣传工作总结

11、学校五月份和九月份义保宣传工作总结、图片(包括标语、条幅、宣传栏、墙体宣传实体图片及其他宣传方式等)

12、致家长一封信、校长应知应会卡及新闻媒体报道的相关证明材料

13、学校班级义保知识检测试卷

()学校2012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

一、工作基础情况

(三)、专项督查情况

1、县级督查通知

2、中心校自查报告(附评分表)

3、学校自查报告(附评分表)

4、中心校整改报告

5、学校整改报告

6、县级检查通报

(一学期一次,注:做封面时删除这几个字)

()学校2012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

一、工作基础情况

(四)、材料报送

县级材料

()学校2012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

二、政策落实情况

(一、二)、资金落实、资金拨付情况

1、公用经费预算

2、公用经费及教师培训费拨款文件

3、各校各项收款收费收入一览表

4、县级及中心校拨款凭证

()学校2012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

二、政策落实情况

(三)、免费教科书情况

1、教育局相关文件

2、中心校领导小组

3、学校领导小组

4、学校完善的发放、回收记录(附图片)

5、学校循环教科书存放专柜(附图片)

6、消毒设备和消毒记录(附图片)

()学校2012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

二、政策落实情况

(四)、学校收费情况

1、收费文件

2、收费标准

3、收费公示

4、公示制度

5、公示图片

6、收费凭证(附学生名单)

()学校2012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

三、财务管理情况

(一)、预算编制情况

1、学校上报教育局预算草案,教育局批复预算草案,学校上报教育局预算,教育局批复预算(二上二下编制预算)。

2、县财政局预算批复

3、中心校分解到各校的财政局预算批复

4、学校预算编制文本

()学校2012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

三、财务管理情况

(二)、预算执行情况

1、经教育局和财政局审核的用款计划申请表

2、公用经费拨款文件

3、公用经费拨款凭证

4、中心校财务领导小组

5、学校财务领导小组

6、中心校财务管理制度(明确审批权限)

7、学校财务管理制度(明确审批权限)

()学校2012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

三、财务管理情况

(三)、经费管理情况

1、学校按月上报到教育局经费使用管理情况

2、财政局、教育局拨款文件

3、中心校公用经费管理使用办法

4、学校公用经费管理使用办法

5、学校账户月收入、支出、结余账簿

6、讲师培训费(通知、预算、统计表、差旅费凭证)

7、中心校公务接待制度

8、学校公务接待制度

9、中心校民主理财小组

10、学校民主理财小组

11、财务公开(每月公示图片)、监督电话

()学校2012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

三、财务管理情况

(四)、内控稽核情况

1、教育局审核学校经费支出审核制度

2、中心校经费支出内控稽核制度(经费支出审批流程和权限,严格按批复预算使用经费)

3、学校经费支出内控稽核制度(经费支出审批流程和权限,严格按批复预算使用经费)

4、中心校公务用餐制度(严格控制招待标准和陪同人员,严格界定招待费开支范围,从严控制招待费支出)

5、学校公务用餐制度(严格控制招待标准和陪同人员,严格界定招待费开支范围,从严控制招待费支出)

()学校2012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

三、财务管理情况

(五)、内控稽核情况

1、中心校民主理财制度

2、学校民主理财制度

3、学校大额资金使用会议记录

4、中心校经费管理领导小组

5、学校经费管理领导小组

6、学校经费管理领导小组会议记录

7、财务公开制度

8、财务公开图片(每月)

()学校2012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

三、财务管理情况

(六)、责任追究情况

1、县义务教育经费管理责任追究制度

2、中心校义务教育经费管理责任追究制度

2024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知识问答 篇10

实施方案

一、编制依据

根据省审计厅统一部署和《关于印发<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情况专项审计工作方案>的通知》(鲁审行字[2008]44号)的要求,结合我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基本情况(一)改革总体实施情况

我市从2007年起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市政府成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农村学校范围按2003年市政府确认的莱城城市建成区范围以外的学校。具体包括177所小学(其中:莱城区114所,钢城区41所,高新区8所,雪野区13所,泰钢1所),在校学生人数55104人;

41所初中(其中:市直1所,莱城区28所,钢城区8所,雪野区3所,泰钢1所),在校学生人数35610人(以上数据为2008年6月末数据)。

(二)改革主要内容

1、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免杂费标准按农村初中每生每年300元,农村小学每生每年210元执行。所需资金由省(含中央)、市、区共同承担。省财政负担60%,莱城区市与区的分担比例为6:4;其他区市与区的分担比例为5:5。

2、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2007年我市农村中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莱城区农村初中不低于65元,农村小学不低于60元,其他区农村初中不低于95元,农村小学不低于90元(省定标准:农村初中不低于40元,农村小学不低于30元)。所需资金由省、市、县按照免杂费资金的分担比例共同承担。

2008年,省定农村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含免杂费)标准由240元提高至295元,农村初中由340元提高至445元,所需资金省与市仍按农村义务教育改革确定的分担比例执行。

3、免费提供教科书。从2007年秋季开学起,向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的教科书,补助标准为小学每生每年35元,初中每生每年70元;从2008年春季开学起,向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地方课程的教科书,补助标准为小学每生每年15元、初中每生每年20元,所需资金全部由省级财政负担。

4、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费标准按“一费制”规定执行;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贫困家庭学生补助生活费,补助标准每生每年不低于300元;莱城区补助比例为12%,所需“一免一补”资金由省、市财政安排,其他区补助比例为8%,所需资金由市、区财政负责安排。

我市从2007年下半年起,提高“一免一补”学生比例,莱城区、雪野旅游区提高到16%,其他区提高到12%。

从2008年春季开学起,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由每生每年补助300元提高到小学500元、初中750元,享受补助的困难学生占寄宿生的比例为8%,所需资金由省、市按免杂费的分担比例执行。

5、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

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以地方为主,省根据各市财力状况、义务教育规模、危房改造完成情况等因素给予奖励性补助。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实行项目管理。

6、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按照“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全额纳入区本级财政预算,统一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工资标准,统一津贴、补贴和社会保障政策等,并及时、足额发放。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三)资金投入情况(2007年省、市级)

1、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经费省、市两级共投入2667.3万元。其中:中央、省财政分担1796万元(免杂费1464万元、公用经费210万元,免教科书81万元,补助寄宿生27万元,特教14万元);市财政负担871.3万元(免杂费496万元,公用经费249万元,免教科书40万元,补助寄宿生63.3万元,特教23万元);资金分配去向:市直138.44万元,莱城区(含雪野区)2010.28万元,钢城区418.66万元,高新区34.33万元,泰钢工业园65.59万元。

2、秋季学期免教科书省转移支付资金493万元,资金分配去向:市直13.85万元,莱城区341.83万元,钢城区93万元,高新区14万元,泰钢工业园7.81万元,雪野旅游区22.51万元。

3.农村中小学校校舍维修改造资金730万元,其中:省级专项资金430万元,市级配套资金300万元。资金分配去向:钢城区所属15所学校资金290万元,莱城区所属学校12所学校400万元,高新区1所学校20万元,雪野区1所学校20万元。

三、审计目标

通过专项审计,促进我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实施,全面落实各项保障政策;强化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完善“校财局管”的教育财务管理体制,健全农村中小学预算资金支付管理制度;促进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促进我市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四、审计范围和对象

对我市和所辖莱城区、钢城区、三个功能区及所属农村中小学校2007和2008年1至6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情况进行审计,重大问题向以前追溯,重要事项延伸至审计日或有关单位。

五、审计内容与方法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组织实施情况。通过查阅各级政府、财政、教育部门出台的文件、规定等,检查各级政府是否成立了组织领导机构,是否制定了改革实施方案并建立了必要的工作机制;是否制定了关于确保经费投入、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免收杂费、增加教育公用经费支出,增加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资金等管理办法。

(二)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情况。检查各级财政部门编制的预算表,检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专项资金是否在各级财政预算中单列;运用计算、分析性复核等审计方法,剔除“两免一补”财政补助资金因素,比较2007与2006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增长比例,判断是否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分析有无用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专项资金抵顶教育经费正常增量问题;检查农村中小学编制经费预算是否科学合理,准确完整,有无漏编少编或不切实际超编问题。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情况。了解各级制定的有关教师工资方面的文件规定,索取区级及不同乡镇教师工资表,比较同等级别教师工资水平,检查是否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全部纳入区本级财政预算,是否统一县域内的中小学教师工资标准,是否统一津贴、补贴和社会保障政策;有无拖欠、扣发教师工资问题。

(四)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及教科书费情况。通过检查财政拨款文件、学校财务帐及问卷调查表等方式,检查相关政策落实情况:自2007年春季开学起,是否全部免除了农村中小学杂费,有无继续收取杂费问题,2007年春季预收学杂费是否全部退还学生;免杂费后财政补助生均公用经费是否达到市(省)定拨款标准;省级财政补助资金是否到位,市、县级财政是否按配套比例落实资金并拨付到位,有无资金不到位和拨付不及时问题,有无挤占、截留、挪用等问题。自2007年秋季开始,是否全部免除国家课程教科书费用,已预收书费是否全部退还学生;自2008年春季开始,是否免费提供地方课程教科书;免教科书后中央补助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应由各市、县(市、区)级补足的资金是否落实到位。

(五)免除农村贫困家庭学生课本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情况。通过了解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工作流程、查阅贫困学生登记表、抽查部分家庭困难学生等方法,检查接受资助的贫困家庭学生人数是否达到规定比例,补助寄宿贫困家庭学生生活费是否达到规定标准;省财政扶持的财政困难县资金是否到位,其他县是否由市、县级财政落实资金;是否成立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有无专职工作人员和相应办公场所;是否采取向贫困生发放“政府助学券”的办法,有无向学生发放现金情况;资助政策、范围和工作程序是否公开透明,资助对象和时间是否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有无弄虚作假、照顾亲属、骗取补助等问题。

(六)义务教育专项资金管理支付情况。检查各区是否开设了农村义务教育地方专项资金特设专户;索取专户银行帐、银行对帐单,填写专户情况表。检查省级补助的各项资金是否按规定及时拨付到区开设的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资金特设专户;区级财政部门是否及时办理各项资金直接支付业务,有无滞留、挤占挪用问题;查清账户累计结余资金数,分析结余资金性质和结余原因;区级是否建立了“校财局管”财务管理体制,已建立的“校财局管”财务管理体制是否正常运行,会计核算是否规范;是否还存在乡教办未撤销或虽已撤销但资金未上交“县管”问题,乡级有无截留、滞留、挤占、挪用教育经费和私设“小金库”问题。

(七)收费情况。通过检查财务帐、调查表等方式,检查教育主管部门有无以各种名义违规收费问题。检查学校是否按“一费制”规定的额度收取寄宿学生住宿费;是否借代购课本费、作业本费名义额外收取手续费、服务费;有无以自费生、转学生、旁听生等各种名义乱收费问题;有无以校中校、校中班、特长班或者以举办辅导班、提高班、实验班、快慢班、超长班、竞赛班等名义乱收费问题;有无以教师节、校庆等名义向学生摊派捐款、向家长乱拉赞助等问题;有无强制安排学生购买指定物品、教辅材、参加保险等;检查学校有无强制性代收费和代收费不据实结算问题;查处以代购学习用具、生活用品收受供应商“回扣”问题。

(八)学校管理使用教育经费情况。对照《山东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检查学校是否制定公用经费内部管理办法并按规定办理支出,是否定期公布公用经费使用情况接受师生和群众监督;公用经费支出是否符合规定的开支范围,有无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问题;检查专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有无挤占、挪用、转移资金问题;对符合政府采购条件的仪器设备、教学办公用品及图书资料是否编报政府采购预算并执行;学校有无私设账外账、“小金库”、公款私存等问题。

(九)校舍维修长效机制建设情况。索取项目立项、预决算等资料,对照《山东省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检查区级教育部门是否组织编制了校舍维修改造总体规划,有无编制规划不切实际或编制虚假项目骗取财政资金问题;中央及省安排专项资金是否及时到位,市、区财政是否根据规划安排了专项预算资金;改造项目是否执行政府采购,公开招标,有无工程预算和决算审计;资金结算是否执行报账制,有无直接拨付到乡(镇)和项目学校问题;专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有无挤占、挪用、虚列成本、转移资金问题。

六、组织分工和时间安排

(一)组织分工。本次审计由审计和教育部门联合、以审计部门为主组织实施,采取“同级审”和“上审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市审计局、教育局联合组成审计组,对市本级和钢城区、高新区、泰钢工业园、雪野旅游区进行审计;莱城区审计、教育部门联合组织对莱城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情况审计。各区对农村中小学校的抽查审计面要不低于50%(对有维修改造专款的学校要全部抽查)。审计组由审计和教育部门人员共同组成。审计通知书由审计机关制发,采取“上审下”方式的主送下级人民政府。

(二)时间安排。

1、审计准备阶段

2008年6月20至2008年7月10日,对区财政、教育部门进行审前调查,安排区教育部门、学校按照审计方案内容开展自查,形成自查报告。起草并下发审计通知书。

2、审计实施阶段

2008年7月10至2008年8月20日,按照审计实施方案内容要求,全面展开审计。根据学校自查情况,抽查部分学校

3、审计报告阶段

2008年8月20至2008年9月30日,整理审计资料,起草审计报告,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莱城区9月10日前完成审计任务并向市审计局报送审计报告、有关报表

(同时报送纸质和电子版)。9月底前市审计局会同教育局完成全市汇总审计报告并报省厅。

七、工作要求

(一)认真学习法规,准确把握政策。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政策法规多,涉及面广,更新快,各级参审人员要认真学习,熟练掌握,准确运用。

(二)严谨细致审计,确保审计质量。实施审计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围绕审计内容,把问题查深查透,做好审计取证,全面如实反映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综合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从机制、体制、政策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意见和建议。

(三)密切配合协调,按时完成任务。此次专项审计由审计、教育部门联合组织,审计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时间和工作计划,注意上下联动,横向交流。参审的人员要密切配合,相互学习,确保按时完成审计任务,按规定时间和要求报送审计报告。

上一篇:英文求职信模版下一篇:十年成长换成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