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经费申请(共12篇)
义务教育经费申请 篇1
***中心学校
关于申请2014教育经费的报告
******管委会:
******中心学校自2012年迁入新校区以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不断增加,至2014年秋季开学,学校教学班已达到21个,学生数1150人,教职工近70人,已顺利完成从小学到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过渡。
但学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困难:
一、学校各项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如各学科实验室、电教室、会议室的建设;
二、宿舍楼及食堂的投入使用使学校水电费方面的开支激增;
三、运动场所还不够完备,各种运动健身器材配备还不够齐全;
四、教学楼是在原美术学校基础上建立,所以教室的结构不适合中小学使用,需要进行适当改造,同时教学楼房顶出现渗水情况、地面、电路、下水管道等也相继出现问题,需要修缮;
五、教师办公条件还比较简陋,急需改善。
以上困难仅依靠教育局拨义保经费远远无法解决,为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和学校快速发展,现特申请***管委会下拨2014教育经费十五万元,以解决学校困难。
特此报告,请予批示。
******中心学校 2014年10月9日
义务教育经费申请 篇2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投入责任划分模式存在不足
各级政府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责任划分问题是该机制的核心内容,也是决定机制运行状况的重要因素。而现行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中央与各省以及省级以下各级政府制定的责任划分模式基本相同,而正是这种整齐划一的经费投入责任划分方式,没有考虑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属性和各地区间的教育差异,反而造成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项目经费一般由各级政府按一定比例配套分担,但有些地方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为了减少配套资金,故意低报生均杂费和公用经费标准,造成这些地区的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经费较之前普遍减少。其次,地方各级政府不落实或未能足额落实本级财政配套资金,尤其是不能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各项经费的现象较为普遍。另外,“机制”中要求各级政府在每年新学期开学前,将其承担的义务教育经费拨付到账,但从实际情况看,各级县财政滞留义务教育各项经费而导致不能按时拨付学校的现象较为严重。
(二)定额定项的学校预算制度制约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实施的学校预算是在政府定额定项的基础上编制,即教育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事先确立了学校生均拨款定额和经费支出项目,学校所做的收支预算都是在这个既定的框架下展开的。由于省级核定的生均杂费和公用费用普遍较低,按照这个标准向农村学校拨付,导致学校公用经费不足、债务化解难度加大、自主发展缺少经费支持、绩效管理缺少激励资金。
定额的学校经费分配机制使得学校发展缺少资金支持。实行学校预算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维持运转的可支配资金主要是财政补助资金和公用经费拨款,但这两项在当前保障机制下并未显著增加。另外,学校预算将在校人数作为公用经费拨款的唯一依据,忽略了学校规模、原有办学条件和基础、地理条件等差异因素,使得部分农村学校没有足够的公用经费来维持学校正常运转。
定项的学校经费使用机制使得学校缺少自主发展制度。首先,缺少债务化解机制。农村学校债务主要是“普九”债务和危房改造债务。而学校预算支出项目中除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基建经费外,尚没有学校债务偿还方面的预算,沉重的债务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学校自主发展也无从谈起。其次,缺少绩效管理机制。绩效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农村学校运行效率,是发挥学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关键。但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预算支出范围中缺少灵活机动的绩效管理激励资金,也没有相关的制度建设。从长远来看,这不仅造成了农村学校效率低下,也会造成农村优秀教师的外流。
二、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进的建议
(一)明确各级政府主体投入比例,强化县级政府主体责任
在中国教育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各级政府部门应当转变办学理念,不断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增加用于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及时足额供应。同时要建立与国家财税体制相适应的各级政府分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即中央和省级政府成为义务教育投资主体,共同承担80%左右的经费,地(市)和县级政府各承担10%的经费。中央和省级政府可以委托县级财政进行一并管理,由县级政府视实际情况安排使用。
县级财政在安排义务教育经费时,首先要确保全年教育经费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其次对年初预算安排的新增教育经费和执行中超收安排的教育经费,应当主要用于支持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同时切实做到公开透明,面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不断强化县级政府“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中的主体责任。
(二)加大公用经费筹措力度,规范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
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根据农村学校的具体情况,统一各类公用经费标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方便农村学校编制年度预算,统筹计划公用经费的使用。另一方面财政部门可以依此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减少挪用公用经费的现象。国家要根据农村教育教学的需要,加大公用费用筹措力度,督促地方各级政府不断提高公用经费支出水平。在制定经费拨付标准以及实际拨付过程中,应首先确定维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运行的最低基本开支,避免出现虽然公用经费达到按生均标准、却难以维持学校正常运行的现象。
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是指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资金缺口进行补偿的制度,其接收对象一般为县级政府,是中国取消农业税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规范当前的转移支付制度,把转移支付用于教育的比例提高到50%以上,增加均等化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数,减少税收返还形式的补助金额。同时要把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决策过程置于法律和公众的监督之下,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三)加强教育经费监督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在加大各级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县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支出的监管,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和运行效率。一是要高效地执行义务教育经费年度预算,使教育经费发挥有效作用。二是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各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建立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机制。三是要严格落实农村教育事业费专款专用,保证中小学健康运转。着手构建义务教育经费财政监督体系,目的是加强“三个监督”:加强各级人大和司法机关的监督,加强媒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加强对行政机关和学校内部的监督。在监督中互相配合,确保义务教育经费用到实处。
(四)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水平
对于那些地理位置偏僻、生源较少、规模较小或办学成本高的村办学校,可以考虑将其撤并到就近的其他学校,同时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每年拿出一定经费来逐步扩建校舍。要进一步做好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落实教师资格考核,合理配备教师。这样,既节约了教育资源,又提高了办学效益。同时也可建立教育发展基金,积极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办学,减轻财政投入的压力。
实施教育帮扶工程和教师支教工程,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解决城乡教育发展失衡现象。通过城市教师到农村代职教学和城乡教师交流互换,定期组织农村教师参加培训和进修等活动,切实解决农村教学水平普遍不高的问题。考虑到农村义务教育底子薄的实际情况,中央和各级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尽快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所需要的音乐、体育、美术、图书馆和配套的实验室等相关软硬件建设,同时改善学校食堂、厕所、活动室等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
(五)实施绩效管理,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根据国务院2009年发布的《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绩效工资的实施极大的带动了广大教师投身教育教学的积极性。要将教师津贴和绩效工资按照一定比例纳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财政的预算,同时要明确规定中央和各级政府所负担的比例。
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首先要改善农村教师住房条件,将改善教师住房所需资金纳入学校校舍改造项目范围。其次要提高工资水平,实行城乡教师同工同酬,不断缩小城乡差距,甚至向农村教师适当倾斜。要为农村教师解决其家庭生活、医疗保险、子女教育等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立足农村,安于本职工作,从而稳定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何广前.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思考[J].中国财政,2009,(22):39-40.
[2]熊晓花.关于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几点认识[J].中国农业会计,2007,(2):20-21.
日本的义务教育经费国库负担制度 篇3
日本《义务教育费国库负担法》规定,所有公立中小学编内教职人员的人头费(包括工资和相关福利保障费用)以及学生人头补助费和特殊补助费的50%由国库直接负担(国立学校则100%由国库负担);同时日本《义务教育诸学校设施费国库负担法》规定:义务教育各学校计划内新增建筑、新增基本设施费用的1/2和危险建筑翻建改建费用的1/3也由国家财政直接负担。其余部分则由各公立学校的设置机构——都道府县及市町村级财政分担。
而地方财政所分担的公立学校教育经费的主要财源是转移支付金,即国家为了平衡和支持各地区自主发展和执行政务,按一定比例将地方交付税返还给地方行政团体,以平衡各行政区域间的财源和发展。
主管大臣按照各地区财政状况和其事业规模,制定地方交付税预算,并将所确定的金额交付给地方财政。如果地方财政所需要的转移交付金额超出地方税收上缴总额时,由自治大臣在协调各地区财政状况的基础上,调整和补足超出部分的请求金额,并负责交付给地方行政团体,用于发展包括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
因而,日本教育经费中的地方分担费用,实际上出自地方税收的返还——转移支付金。
所以,所有公立学校的教育经费,尤其是义务教育经费,实际上是有国库直接和间接负担的。
最近10年,日本的教育经费在整个国家预算中一直占有8.3%—9.1%的比例。据统计,1998年度日本国库直接负担的教育经费占政府年度财政预算的8.74%,而地方教育经费在地方财政预算中占有20.12%的较高比例。
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2001年度统计,1998年度日本全国的教育费总额(百万日元)及构成如下:
比 例 教育费
总额30,380,268 100%
国库负担6,893,60722.7%
地方财政16,948,210 55.8%
学校法人6,538,45021.5%
其中公立学校地方分担费为16,181,785百万日元,占教育经费总额的53.3%,由都道府县级财政分担其中的29.7%(8,947,863百万日元),另由市町村级财政分担23.6%(7,096,821百万日元)。
而日本文部科学省2001年度总预算额的6兆5784亿日元,占日本政府年度预算的13.52%;在文部科学省2001年度的总预算额中,由国库直接负担的义务教育费用为3兆153亿日元,占文部科学省总预算的45.8%。
通过对2000年度日本各都道府县和市町村级教育财政预算的抽样分析表明,在都道府县(相当于我国的各省和直辖市)级的财政预算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一般在25%~28.5%之间(其中东京都2000年度教育经费比例为15.7%);而在市町村(相当于我国的区、县)级的财政预算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一般在15.3%~17.6%之间。不同地区和不同年度的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预算中所占比例有所不同。(驻日使馆教育处供稿)
经费申请报告格式 篇4
经费申请报告用于投资补助和奖励。投资补助,是指政府部门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投资项目和下一级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给予的投资资金补助,一般政府给与的投资补助不高于总投资额度的30%。奖励,是政府部门对表现突出,业绩优秀,具有重大创新贡献企业的一种鼓励政策,奖励额度视具体情况而定。
以下是经费申请报告的格式要求及内容:
一、格式
纸张规格:a4;页边距:2.5cm;仿宋体4号字。
二《经费申请报告》填写款项要求
《经费申请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项目概要
(二)研制开发的目的和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概况和趋势
(四)前期研制开发情况
(五)主要研制开发内容和考核目标
(六)项目组织实施方案
实施方式、技术路线(自主开发、消化吸收、国际合作等)、项目进度安排、实施期限。
(七)产业化依托或工程依托落实情况
(八)技术经济分析和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包括能源利用效率分析、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效益分析、促进产业发展作用分析
(九)项目资金预算安排、资金来源与落实情况与申请国家资金的理由
(十)项目申报单位及协作单位概况
项目申报单位以及合作单位的技术力量和人员结构,财务基本状况,各自承担的主要工作或有关协议合同复印件。
(十一)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如:是否涉及环境评估、土地购置、消防、安全评价等。
(十二)项目申报单位签章
必须由提交项目申请报告的单位法人代表签字,并加盖公章。
活动经费申请报告 篇5
在本次比赛活动中,共支出口哨费用20元,用于购买裁判员口哨4个。
按照此方案,本次活动,颁发锦旗费用400元,口哨费用20元,共计420元整。
望系领导批准!
计算机系学生会体育部
义务教育经费申请 篇6
关键词: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现状分析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长期发展的战略国策,经费保障又是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基础,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程。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要求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本文拟在分析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问题提出若干思考。
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现状
(一)政府对教育投入总量不足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00年底达到4%。尽管政府教育投入总量持续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却仍然徘徊在2%~3%之间。自2004年,这一比例已连续三年呈上升趋势,但距离4%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32%,离4%的比例尚有0.68%的差距,以2008年我国30万亿元的GDP计算,这0.68%的差距,就是2 000亿。与国际相比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一直偏低。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6.2%,发展中国家约为4.0①。因此,我国目前的水平不仅与发达国家无法相比,与发展中国家的投入力度相比亦有差距。
(二)投资主体的重心仍旧偏低
根据义务教育经费在各级财政中分担比例的大小,人们把承担义务教育经费比例较大的那一级财政,称为义务教育的财政重心。它反映了各级政府在义务教育中投资责任的大小②。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由“以乡镇为主”转变为“以县为主”,重心有所上移,把教职工工资发放、教育经费筹集等职责从乡镇上收到##先,是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之举,是解决拖欠教师工资顽症的治本之策,是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按时足额发放,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但县级财政事实上面临着种种困难。
首先,分税制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锐减,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收入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我国62.43%的人口在农村,农村要用仅占全国14.53%的GDP比例去承担占全国适龄儿童大多数的教育投资任务,超出了农村应用的经济承受能力。
2005年,我国财政总收入为31 649.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收入是16 548.5亿元,占总量的52.2%。2005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为5 161亿元,其中中央仅为409.59亿元,占7.9%,而地方为4 751.48亿元,占92.1%。从数据上看,地方绝对是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主力③。得到中央财政收入大头的中央只承担教育支出的小头,而得到财政收入小头的地方则承担教育支出的大头,明显很不合理。有人形象地称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的这种投入成为“小马拉大车,大马拉小车”。
其次,税费改革后,县级政府在教育经费投入上出现缺口
农村税费改革前,维持农村义务教育运转的经费,除了国家财政拨款之外,由农民提供的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是仅次于国家预算内拨款的第二大经费来源。农村税费改革之后,这两项收费被取消,县乡税费总量普遍减少,虽然《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规定“对因取消农村教育费附加和经批准的教育集资而形成的经费缺口,要从增加的农业税收入和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中予以安排”,但如果经费没有一个固定的来源和固定的比例规定,即使增加了农业税收入和上级的转移支付资金,义务教育从财政拨款中所得到的仍然只不过是一个浮动的数字④。目前,县级财政大部分是“吃饭财政”或者“欠债财政”,难以担当起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主要责任者的重任。特别是中西部一些极端贫困县,即使全县收入都不足以全额发放教师工资
(三)经费配置失衡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仅总量投入不足,而且分配结构不合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费配置水平差异大。
就城乡而言,2006年全国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约4003亿元,其中用于城市的义务教育经费为1796亿元,占全国义务教育总投入的比例为44.9%,而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占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比例仅为14.3%。用生均义务教育经费来衡量,城市的生均支出大约是农村生均支出的3.9倍。由《2005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和《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可知,2005年城市和城镇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1544.77元,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1204.88元,前者为后者的1.28倍。城市和城镇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1649.1元,农村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仅为1314.64元,前者为后者的1.25倍。即使考虑了城乡居民的需求水平以及城乡办学成本差异等因素,城乡间义务教育经费差距仍相当大,城乡间义务教育经费的不均衡不容忽视。
就区域间而言,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而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水平及财政收入水平都存在巨大差距。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教育投入有较强的财政支持能力,投入义务教育的经费自然充裕;而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财政收入十分有限,教育投入杯水车薪。《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当年上海市小学和初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用分别为9409.78元和10325.89元,而河南省这两项费用仅为948.57元和1195.42元,前者分别为后者的9.92倍和8.64倍。这种巨大的地区差异,会导致长久的负面效应。
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议
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建立,义务教育投入问题面临着喜忧参半的局面。喜的是,在公共财政体制下,财政支出将全面退出直接生产领域,公共财政中的教育支出将是重要保障对象。忧的是,在公共财政体制下,教育投入将与文化、卫生等其他事业在公共财政体制投入中展开竞争。文化、卫生等部门都在呼吁加强财政支持力度,教育投入的增量空间必将在新的财政支出结构中受到多方竞争,教育投入不可能是社会永远关注的焦点。
(一)加大中央政府义务教育的支出总量
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小福利走向大福利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中国GDP总量达300670亿人民币;按照2008年平均汇率6.948:1美元,折合43274亿美元。2008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80 2亿,人均GDP已达到3258.5美元。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意味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也意味着一个国家发展社会福利发展的经济能力明显增强。另外,随着GDP的快速增长,我国的财政收入增幅显著,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6.13万亿元,比2007年增长19.5%。在现代社会中,政府是社会福利供给主体中的主导力量,政府掌握和拥有的公共财政资源越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能力就越强,利用再分配机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条件越好。
(二)农村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主体重心上移,均衡义务教育发展
从理论上看,义务教育经费应由中央政府集中提供。一是当一国政府比较注重义务教育的分配和统一功能时,多由中央政府提供义务教育经费。因为,资源配置政策应该根据各地方居民的偏好不同而有所差别;而分配与稳定政策则主要归中央一级负责。二是义务教育具有巨大的外部效应,应由中央政府提供可以讲外部效应内部化,提高效率。
从西方各国义务教育投资责任的变革实践来看,具有明显的公共投资主体重心上移的趋势。美国、法国、德国、日本在19世纪末推行义务教育之初,义务教育公共投资的责任主要由基层政府承担。当时出现的普遍问题是,这种低重心的投资体制给基层地方财政造成沉重压力,甚至使地方财政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而义务教育的推进则困难重重。面对困境,各国政府的对策是适时调整和改革公共投资体制的内部机制,加大高层次地方政府的投资责任,使政府投资主体的中心上移。总的趋势是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主体从原来的三级行政当局上移至一级或二级行政当局,使中央财政和州、省、邦等高层次地方财政在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中负有主要责任,成为投资主体。
(三)改革教育经费来源是解决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问题的根本办法
由于中国城市的发展水平总体来说要高于农村,城市的财力一般高于农村,城市义务教育投入不足的现象不像农村义务教育那样严重。解决城市义务教育投入不足问题的一个办法是开征新的税源:教育税,将教育费附加及各类教育收费改为征收教育税⑤。教育税在全国实行差别税率,由国家规定税率的总体征收范围,具体税率由各城市根据当地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确定。对于教育税收入,应专款专用,以扩大教育经费的资金来源,在保证正常预算拨款的基础上,将教育税收入的一部分作为中央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来源,专门用于教育领域的转移支付,以补偿地方政府因教育的外溢而遭受的损失。
(四)改变融资体制,扩大义务教育经费来源
首先,可借鉴福利彩票、体育彩票的成功经验,通过发行教育彩票,吸引社会闲散资金,以扩大义务教育经费的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份研究报告表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逐年提高,到2010年中国人均彩票支出可达到收入的0.48%,潜在的人均彩票支出将达到62元,中国彩票发行的潜在规模将达到864亿元。这说明中国彩票市场的潜力极大,用于教育投资的潜力也很大、
其次,鼓励和提倡社会捐赠,扩大公益事业融资渠道。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在年度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准予免除;个人向慈善公益组织的捐赠,没有超过纳税额的3%的部分,可以免除”。这种原则性的规定,由于缺少操作细则,难以具体实施,造成了“捐款还得纳税,捐得越多税纳的越多”的现实。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律实施细则,对参与社会捐赠单位与个人进行税收优惠,推动厂矿企业、私营企业、社会团体和各界友好人士对教育事业提供资助和捐赠。
(五)明确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机制问题
义务教育投入责任首先应当是国家承担,中央财政要对地区不平衡负责。应按照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几大块”(教职工工资、学校建设和校舍维护经费、公用经费)来规定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的分担责任机制,改变当前中央、省、地(市)政府仅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支持义务教育的做法,使中央、省、地(市)、县各级政府都依法承担起相应的义务教育投入责任,并列入本级政府预算。
首先,教师工资由中央政府负担
在坚持义务教育经费由多级政府共同分担的同时,应以中央政府投资为主。在世界各国,教师工资历来是义务教育公共经费的主要的支出,一般达到政府公共投资的80%左右。因此,在法国、泰国、韩国、埃及等国,均将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全额纳入中央财政预算,由中央财政独立负担。日本的国力学校教师工资全额由中央财政独立负担,地方学校教师工资由中央和都道府县财政各负担一半。美国教师工资虽然由地方学区支付,但由于地方学区经费的半数以上来自州政府的财政补助拨款,实际上教师工资是由州和地方学区共同负担。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实践经验,我国义务教育教师的工资应由中央政府负担,通过立法将义务教育全部纳入公务员系列,其工资一律由中央财政支付。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保障教师的社会地位,保证每位教师工资在工资、生活、工作、医疗和退休等方面的合法待遇,而且有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和质量提高,有利于中央对教师的统一管理和考核。除此之外,由于工资支出往往占到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的75%以上,这部分支出应由国家直接转移到教师个人账户上的,可降低义务教育经费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力度和规模,减少运行成本,方便易行。
其次,义务教育的校舍建设与学校行政经费,应由地方政府分级负担,在此基础之上,再由省、市财政对确实有困难的县、乡、村实行专项转移支付。
再次,充分关注处境不利的地区和群体。任何一个国家,即使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各地区之间的发展也不可能是完全平衡的,在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地区和特殊的人群。对于特别困难的问题,必须予以特别关注,并采取特别的办法解决。否则,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的普及。对于那些地方应给予适当的补贴,设立优先教育区,对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发放各种补助,为其就学提供直接财政援助,主要包括设立政府助学金,免费提供课本和学习用品及交通、午餐补助等。对于在不利地区工作的教师确立不同的岗位津贴,以缩小地区之间义务教育服务水平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注释
1杨会良.当代中国教育财政发展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4.
2常万新,吕建国,潘洪建.提高义务教育财政重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12)40-43.
3张茂聪,侯娓娓.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的问题与思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6-101.
4何小方.新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义务教育经费申请 篇7
早在2010年5月16日,教育部就下发了《关于组织申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其中就要求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这对广大进城务工人员来说,不必再交纳不菲的借读费,极大地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然而实际上,5年时间过去了,这一目标并没有实现,除有部分外来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能享受到免费义务教育之外,绝大多数外来工子女并不能享受免学费,仍然要交不菲的学杂费和书本费。
目前,因为学生户籍不在流入地,流入地政府不会下拨这笔费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绝大多数上的都是民办学校,而民办学校是要收学费和杂费还有书本费的,虽然有些地方政府对民办学校也给予了一定的经费补助,但那是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学生一个学期的学费就是三四千元,还得外来务工人员自己承担,流入地政府并不会承担起这笔费用。
政府不掏钱,就得学生掏钱,这是一个“零和游戏”。本来,学生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这笔免交的费用,按照目前的有关政策,应该由其户籍地政府代交。现在,学生不在户籍地而是流入到新的城市上学,但人来资金并未带来,户籍地政府应该交纳的这笔费用并未因为学生的离开减轻了本地的办学压力,而将应该拨付的教育经费转移到流入地。因为学生户籍不在流入地,流入地政府没有义务和责任代交这笔费用,于是这笔费用就悬空了,成为无主之债。而学校不可能做无米之炊,政府不拨钱,学校就只有从学生那里收,找家长要,因此义务教育就成为一句空话。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有关费用的转移支付,缺少全国一盘棋,国家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更没有实施的细则与办法。国务院这次会议,决定从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国家统一确定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对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含民办学校)按不低于定额标准给予补助,就应该明确这笔费用由谁来支付,是流出地政府还是流入地政府。要想真正让这些学生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就必须在学生户口所在地与流入地两地政府之间进行经费对接。如果按户口政策,无论孩子在哪儿上学,其户口所在地政府都应该支付这笔钱,并随人流动,而这种沟通与对接,也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否则仍然会成为一句空话。
外来工子女能否享受免费政策,事关社会公平公正。造成外来工子女不能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方为主、按户籍划拨的义务教育经费无法随人流动,因此这就需要有关部门统筹考虑,制定相应的措施,全面兼顾。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东莞商业学校东校区)
义务教育经费申请 篇8
据了解,过去1年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共对22个省份申报的325个县(市、区)进行了材料审核,对293个通过材料审核的申报县(市、区)进行实地检查。安排国家督学和专家387人次,检查学校2 139所。
通过督导评估,各地根据国家基本标准并结合实际制定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整合国家和地方一系列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坚持“缩小差距、抬高底部”的原则,将新增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此外,为了让优秀教师能“下得去,留得住”,实行国家和地方的培训计划和专项补贴等制度。同时过去两年全国共投入经费294.12亿元用于教师的补充、培训和交流,新进教师51万人,93.2万名教师参与流动,培训教师1 869万人次。
完善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保障制度和关爱体系。近两年全国投入经费286.55亿元,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提供了337.12万个学位。投入349.04亿元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资助体系,惠及学生4 479.26万人次。新建、改建特殊教育学校532所,覆盖1 695个县。
高校教育经费绩效评价探析 篇9
一、高校教育经费绩效评价指标分析现状
(一) 对高校教育经费绩效评价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 很多高校领导及经费执行部门认为教育经费绩效评价是财务部门的工作, 是上级主管单位检查和评价学校财务管理水平的一个依据, 简单的理解为报表数据的完成。很多高校都存在着“重投入, 轻管理”、“重使用, 轻监督”的现象, 导致了政府投入不足与教育资源浪费严重、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和有效利用率低等问题, 造成绩效管理和评价缺失。
(二) 高校教育经费绩效评价体系相关制度缺失
高校教育经费绩效评价是个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 而真正要使其合理、合法、合规、有效的实施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但目前高校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和法制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三) 有效的教育经费绩效监督机制尚未形成
我国高校是非营利性组织, 办学经费主要依靠财政资金的拨付, 造成高校对资金的“不珍惜”, 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甚至高价设备闲置浪费, 绩效监督机制的缺失使教育资源浪费严重。
(四) 高校内部信息化落后
高校的教育经费绩效评价系统离不开数据的挖掘, 而有效的信息化建设是准确的数据的基础, 但从目前来看, 很多高校内部执行部门是各自为政, 不能达到信息畅通的要求,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不能满足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对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很难对高校教育经费绩效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
二、高校对教育经费进行绩效评价的重要性
2013年9月12日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在全国教育财务工作暨“教育经费管理年”现场推进会上的讲话, 主题是“依法投入科学理财不断提高保障和管理水平”, 强调了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和管理水平站在了新高度、新起点, 如何巩固好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比例成果, 用好管好教育经费这是对所有教育财务工作者的新要求。2014年开始重庆市要求各高校按要求逐年自行还债, 财政不再帮助高校1:1的比例化解债务, 在这种形势下, 本来捉襟见肘的教育经费, 每年还要还部分商业贷款, 教育经费管理的强化更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三、高校实行教育经费绩效评价的迫切性
我国高校教育经费的绩效评价主要以后期评估为主, 缺乏执行过程中的财务管理控制, 导致教育经费收入支出与高校公共服务战略目标的偏差无法及时解决和纠正。
目前高校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财政对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长, 高校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能力、科学研究创新能力等逐步增强。但高校在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等环节出的问题比较多, 再加上高校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不高, 浪费现象严重等;高校财务信息不透明, 虽然现在要求高校公开财务信息, 但教育经费绩效评价体系和制度不健全, 不能发挥实际作用;经费使用的源头是预算, 现在实际的情况是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管理环节薄弱, 各部门责任意识不强、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仍比较严重, 预算未与学校的整体规划和战略目标相结合, 致使与学校实际的发展相脱节, 失去了预算管理的严肃性, 必然导致各种资源的浪费。
四、完善高校教育经费绩效评价的几点看法
(一) 从目前新形势出发, 深入研究分析高校教育经费管
理现状, 结合国家最新要求, 从预算到执行再到绩效评价, 利用新的会计制度加强高校内部财务控制制度, 研究真正适合高校健康持续发展的会计核算方法和财务管理理论, 从而达到合理有效使用教育经费管理的目的, 并从高校财务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更基础的意见和建议。在完善预算管理制度的前提下, 严格执行统收统支, 预算编制、执行、监督更加完善、准确和民主。
(二) 高校教育经费绩效评价要遵循全面性原则, 综合、
准确的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效率, 有利于全程分析高校财务管理活动。通过运用高校教育经费评价指标, 形成客观的、科学的教育经费绩效评价结果, 为学校管理层提供决策基础。
(三) 要考虑本学校的特殊性, 可根据学校管理的需要,
在特定条件下可选取代表性强、科学实用的教育经费绩效评价指标, 同时可用于同类院校的比较和与历史数据的比较。
(四) 加强和完善高校信息化校园的建设, 不管是使用财
务指标还是非财务指标对教育经费使用的评价, 有一个畅通无阻的数据信息系统, 才能实现数据共享, 可避免学校内部部门之间各自为政, 数据五花八门, 导致不能真实的反映教育经费绩效评价结果, 进而影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 杜绝浪费, 加强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益,
使国有资产的购买、使用和处置更加合法合规, 国有资产是不允许被任何人和任何单位随意处置和浪费的。加强教育经费的使用就是对国有资产的保护, 在高校内部资产的使用要落实到部门和个人, 有利于对国有资产使用效益的考核和分析。
(六) 完善采购招标体系, 高校应设立专门的采购部门,
实行公开招标和政府集中采购, 有利于对采购的事前审批、事中控制、事后跟踪等各环节进行把关, 这样既可节约成本又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并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对高校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起到重要意义。
(七) 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 完善考核机制。俗语说“不
以规矩, 不能成方圆”, 高校教育经费的使用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审计监督体系来支撑, 强化专项经费和日常经费的全过程审计, 确保各部门在经费使用过程中有效、规范、安全的使用;预算拨出后, 学校要以预算为主线, 资金流向为目标, 财务核算为手段, 对教育经费的执行进行全面的过程监督, 并根据相应的制度做好跟踪问效, 及时发现和解决经费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
五、结语
要真正实现高校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需要学校领导及各部门在思想上重视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工作, 积极完善和修订制度建设工作。建立合理的教育经费绩效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加强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宣传工作, 提高成本意识, 进一步规范高校的办学行为, 改善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 促使高校内涵式和外延式的共同发展, 将长短期利益相结合, 为高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2013年9月12日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在全国教育财务工作暨“教育经费管理年”现场推进会上的讲话.
[2]李梦苏, 贺强.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3 (06) .
[3]邓建华.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研究[J].会计之友, 2011 (04) 上.
[4]杨静媛.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 (07) .
[5]唐小惠.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探析[J].经营管理者, 2011 (10) .
[6]魏乾梅.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财会通讯, 2008 (01) .
经费申请报告 篇10
爱国卫生运动工作经费申请报告
****人民政府:
近期蚊媒传染病呈高发态势,为落实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清洁家园、灭蚊防病”春季爱国卫生运动的通知》(全爱卫办发„2016‟1号)精神,改善****城区环境卫生面貌,清洁家园,灭蚊防病,预防虫媒传染病和春季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保护广大群众身体健康,创造优美卫生宜居环境,*****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决定于四月份结合第28个爱国卫生月活动,在城区开展“清洁家园、灭蚊防病”为主要内容的春季爱国卫生活动。该活动开展需要购置灭蚊药品和灭蚊器械等,目前我委经费严重不足,已影响了该活动的正常开展。
现******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特向区政府申请经费2万元,望有关领导能解决为盼!
申请单位:*******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经费投入探讨 篇11
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农民生活的改善;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促进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加快城镇化建设, 促进城镇化率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一、我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经费投入不足, 并且缺乏相应的政策补偿和制度保障
我国“分级管理, 地方为主, 政府统筹, 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 决定了农村职教的投资经费体制只能以县 (乡) 为主。中央财政对农村职教的转移支付和政策不够明确, 执行也不到位。由于地方财政困难, 在行政经费上大多采取经费包干的办法, 各单位年度经费包干基数多年维持不变, 没有根据物价和经济发展变化作相应的调整, 分拨到各单位的行政经费, 特别是农村职校的行政经费连教师的工资都难以保证, 就更不要说新增教师工资、学校基本建设和教学设备等项目。在体制上, 学校缺乏相应的筹资渠道, 往往将解决问题的目光投向政府, 而大多数地方政府目前财政也是异常紧张, 这种情况下, 试图将地方财政向职业教育倾斜是不现实的。
研究表明, 职业教育培养成本是同级普通教育的2.6倍, 主要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技能训练。但近几年我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与普通高中大体持平, 无法体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同时, 由于来自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职业学校办学的需要, 学生的学杂费顺理成章地成为学校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 直接导致了农村职业学校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成本居高不下。在我们调研所选取的县域, 农村职业学校的学费一般在1500元/年左右, 占全国农民年均收入的近80%。如果加上食宿等其他费用, 三年大约需要支出15000~20000元。高昂的受教育成本极大地抑制了广大农村家庭子女的教育需求, 庞大的教育潜力没有转化为现实的有效推动力。
目前, 我国农村职业学校的经费短缺尤为严重, 生均预算内经费增长不大, 且呈下降趋势。各企业举办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和民办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也不同程度地逐年下降, 国家财政预算内事业费只能基本保住人员经费, 甚至有些学校连保工资都困难, 更难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事业。有些地方领导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认识还很肤浅, 不能做到统筹兼顾、共同发展;甚至有的地方政府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不但不安排配套经费, 而且连专项经费也很难保证。
其直接后果是, 导致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较差, 教学质量不高, 社会影响和吸引力不大, 自我发展能力弱, 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不强, 很难办出特色和水平。这样, 使一部分农村职业学校形同虚设, 经费紧缺、基本建设无法上马、教学设备无钱购买, 导致学校规模、教学质量和实验实习等办学条件难以提升, 进一步限制了学校走上“自我造血、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为了自我发展, 农村职校采取教职工集资、建筑商垫资的方法建设校舍, 又导致债台高筑。由于办学经费紧张, 造成许多学校连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所需的最基础的设施和设备都没有。同时, 由于经费紧张, 不但教师没有机会出去进修提高, 造成专业教师外流, 许多老教师得不到“补血”, 跟不上时代步伐, 新教师又分不进来, 职教师资素质偏低, 根本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
二、增加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经费投入、强化相应的政策补偿和制度保障的建议
1. 建议各级政府统筹规划, 将全面培训农民职业技能工作真正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扶持。培训经费要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并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而逐年递增。将这项工作列入党政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内容, 实行目标管理;省人大常委会或有关专门委员会, 定期组织视察、检查和调研, 督促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政府行为, 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政府要明晰责权利, 合理调整布局, 增强职业学校办学活力, 确保有限的职教资源的合理配置。特别是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更要重视职业教育和培训, 在保证正常人员经费的同时, 逐步增加专项经费的投入, 使财政扶持经常化、制度化。各级政府要制订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中初级人才培养战略规划, 树立终身职教观, 推行多证书制度、劳动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形成教育—培训—再教育—再培训的螺旋式上升的受教育观。
2. 中央财政应加大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转移支付和倾斜力度, 地方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 按国家规定的教育经费比例投入农村职业技术学校。中国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这些人希望进城打工, 但大部分都没有经过职业技术训练。加入WTO以后, 大量外国资本和企业涌入, 中国大有成为世界工场之势, 但这只是一种可能性。到底中国能不能成为世界工场, 就在于中国能不能把握这个机遇, 能不能提供大量高素质和廉价的劳动力。要达到这些要求, 就需要对他们进行职业技术培训, 而中等职业学校就是很好的训练场所。
3. 政府要加大对职校建设的投入。国家应该成为职业教育办学的投入主体, 职业教育投入要单独预算, 并对职业发展作出规划, 使职业教育投入有一个持续的政策保障。同时, 政府应大力推行职业教育券制度。发行职业教育券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教育财政新的运行模式, 有利于整合县域高中阶段职业教育资源, 有利于为贫困地区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经济保障, 有利于调动职业教育举办者的办学积极性和提高办学质量。现在中等职业学校正处于困难时期, 城市的中等职业学校大部分生源不足, 有的甚至关门了, 造成教师和教学设备闲置, 大量的资源浪费。
4. 逐步建立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探索可行的经济补助方法, 切实减轻农民参加培训的经费负担。要改变过去那种国家单一投资办教育的旧模式,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通过制定鼓励政策, 采取积极有效措施, 吸引更多投资者、民间机构和个人把更多的资金投向农村, 兴办农民职业教育, 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资办学为主体, 各种办学形式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办学经费由地方税收、地方政府拨款、中央政府资助、学生学费以及企业、私人赞助和学校产业收入等多元化因素构成。动员社会力量, 广泛吸引社会资源促进职教发展, 积极鼓励企业、团体、私人、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等投资举办各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 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同时加快公办职业学校改革步伐, 主动解决民办学校发展的困难, 把职业教育作为发展民办教育的优先领域, 加大城市对农村职业教育领域的对口支援, 积极争取国际组织教育贷款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5. 建立竞争性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实行培训券的公费生制度。各级财政在安排农民技能培训专项资金时, 应摒弃传统的对各层次、各类型职业学校的平均分配方式, 而应采用竞争性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即需要接受职业培训的农民及农民子女有权根据培训机构的声誉、特色、专业等, 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政府对愿意接受转移培训并确定培训单位而无力交纳培训费的农民, 以发放培训券的形式, 对其进行补贴。同时, 对热心农业劳动力转移、促进就业贡献大的职业学校, 政府应进行奖励, 使社会资源向这些优质职业学校倾斜, 以竞争性的市场机制来促使职业教育上水平、成规模、出名牌。
6. 财政部门要落实好“阳光工程”的省级配套资金和省级培训工作经费及补贴资金管理办法, 协调相关部门监督培训补贴资金的使用;要建立有效的投入和管理机制。要切实增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 探索可行的经济补助方法, 切实减轻农民参加培训的经费负担。农村职业技术学校要抓住机遇, 确立为“三农”服务的思想, 把农村闲散劳动力组织起来, 实施技术培训和创业教育, 让他们掌握致富本领, 而后, 一方面可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 另一方面可回乡村创业, 这样既增加了农民收入, 又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另外, 务工农民在城市所见所闻多, 思想开放, 信息灵通, 又有技术, 返乡后给本地城镇建设带回先进的思想, 成为当地致富的带头人, 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7. 政府要适当加大对职校生均经费的投入, 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政府应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加大对职校的经费支持。鉴于许多职校的资金利用效率低, 政府可以改变投入方式, 可根据每年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拿出应当投入的职业教育经费, 在对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进行科学评估和认证的基础上从优选择, 并在验收合格后直接购买教育成果, 将职业教育引入市场机制, 提高投入资金的使用效果, 而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将增强政府加大对职校财政支持的自信心。政府自身的能力是有限的, 但可以将行业、企业作为职校的合作伙伴, 将其纳入职业教育管理的组织协调机构, 以优惠政策为职校与企业合作牵线搭桥。
8. 建立中等职业教育成本补偿机制, 进一步加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同时向企业开征职业教育税。根据教育成本分担的能力原则和受益原则, 企业也应该有分担职业教育成本的义务。为了使职业教育获得充足的资金, 我国应尽快通过立法对企业开征职业教育税。根据效率原则和财政原则, 职业教育税的课税对象应指向企业的工资支出, 并参照职业教育的经费需求以确定合适的税率;课税权主体应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即它是中央和地方的共享税。在此基础上, 建立职业教育的转移支付制度, 对欠发达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实施成本补偿。
9. 建议政府增加农业职业院校学生财政补贴, 减少学生学费负担。农业类职业院校的学生主要是来自于农村的农民子弟, 多数家庭经济状况较差, 同时由于学生所学的专业都是涉农类专业, 毕业后从事农业工作, 经济回报率较低, 因此学费负担重是严重影响涉农类专业的招生的主要原因。我们建议, 政府在学费和财政补贴上给予农业类职业教育一定的政策倾斜:财政每年向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增加补贴, 等量减少学生学费。增加财政补贴的数额和减少学费的数额相等, 学校并不会因此而增加收入, 只是寻求一种有效的途径, 切实改善农民子女爱农却不能学农的现实问题。四川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主力军作用, 四川省确立了“围绕转移抓职教, 抓好职教促转移”的工作思路, 省政府将中职招生任务纳入对市州政府的目标管理, 并要求各地落实到县、到校;从省到市均成立了招生工作领导小组, 改革招生体制和办法, 统筹管理普通高中和中职招生, 加强宏观调控, 加大招生宣传和督查工作力度。
摘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对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城镇化率水平的提高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等有重要意义。文章认为我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经费投入不足, 并且缺乏相应的政策补偿和制度保障, 并提出了增加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经费投入、强化相应的政策补偿和制度保障九个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经费投入,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1].田素仙.当前农民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20051211) .http://www.aweb.com.cn.农博网满城县职教中心
[2].吉东发.教学班进村是农业科技入户的有效途径. (20051214) .http://www.aweb.com.cn.农博网山西省临汾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公开三公经费不是恩赐而是义务 篇12
挤牙膏式的公开过程,显示了公开过程的艰辛,突破部门利益壁垒极其不易,更体现出到目前为止,对于包括三公经费在内的公开财政体制缺乏透明而公开的监督,更缺乏有效的约束。
目前公开的三公经费帐目较粗陋,只有2010年的决算与2011年的预算,极为简略,人们获知的有效信息不多,最多包括哪个部门在三公经费整体压缩0.4%的基础上比去年有所上升,哪个部门公布较早,哪个部门出国经费最多等等,公车消费屡禁不止等等,占据这两年三公总决算额的60%以上。
要从上述信息中得出科学而准确的结论几乎不可能,一些“清水衙门”的经费与实权部门的经费不具备可比性,只有把部门具有控制权的下属公司的成本收益结合起来看,只有列出具体的消费次数、购买车辆的台数,才能看出端倪。
对于不公开或者拖延不公开的部门缺乏有效的惩戒手段,是一些部门虚与委蛇的主要原因。
去年以来,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公开三公经费被提上议事日程。今年7月25至26日,全国财政厅(局)长坐谈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扩大了公开的范围,指出落实好部门预决算公开的主体责任,鼓励部门进一步细化部门预决算公开的内容问题在于,如果这些部门不报,或者瞒报,有什么处置措施?没有。
财政部某些滞后于形势的规定为不愿公布者提供了最好的挡箭牌。吴君亮先生诸人致力于推进公开财政体制建设,今年两会期间,上书国务院,建议移开目前的公共财政体制中的绊脚石——财政部于2010年3月1日颁布了财预[2010]31号《关于进一步做好预算信息公开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目前的《指导意见》对于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在某些方面十分不利。
首先,对于建设公共财政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对于纳税人的知情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侵害。
《指导意见》的第三条(二)款规定,“对中请人申请公开与本人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无关的预算信息,可以不予提供。”这一规定严重侵犯了公民的基本知情权。个人有权申请预算信息不是因为他有“特殊需要”,而是因为他具有每一个公民都具有的“一般需要”,他是纳税人,公共预算与每一个公民的生产、生活都密切相关,他有参与管理公共事务的公民权利,怎能以没有“特殊需要”为由否定其知情权呢?
事实上,一些地方政府就以保密为名拒绝向纳税人公开财政信息。1997年国家保密局会同财政部等一些部门,出台了《经济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该规定指出:财政年度预、决算草案及其收支款项的年度执行情况,历年财政明细统计资料等属于国家秘密,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人员知悉,不得向社会公开。在2009年广州市财政局公开全部预算后,当时的上海市财政局答复要求公开的要求时表示,上海市2(109年度本级部门预算属“国家机密”,不能公开。
2110年4月,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一针见血,指出“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财政的管理者明白,如果预算彻底公开,他们谋求单位和个人利益的空间也会缩小,所以就以保密为借口来推延公共预算改革所以,预算公开改革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政治决心问题,是敢不敢公开的问题”。
没有预算公开,就没有纳税人参与共建的公民社会,就没有税收法治原则,更不可能有对于行政权力的有效监管,其实质是把公众排除在治理之外,恢复官管民的传统非善治社会。
在《指导意见》中,财政部有推诿责任之嫌。
根据《指导意见》的第二条(一)款,明确预算公开主体为“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负责本级政府总预算、决算的公开,各部门负责本部门预算、决算的公开。”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既然已有本级政府所属各部门的预算,财政部门为何不可以将这些部门预算统一、集中地对公众公开?由财政部门公开本级政府部门预算既符合政府效率的原则,公众了解和监督也方便。
最后,公开的下限使信息过于粗陋、在《指导意见》的第二条(二)款中,“三要细化,一般预算收支预算袁和一般预算收支决算表的收支项目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收入分类和支出功能分类基本编列到款级科目”,这一规定的下限,使公众根本无法通过公开信息了解到实际内容。财政部门能够了解到的信息,对于公众而言,就是天大的秘密,为什么对公众如此不信任。
即便存在种种不如人意之外,我们依然要为三公经费的公开鼓掌,为科技部在4月的率先公开、为审计署的精确数据、为商务部的及时解释鼓掌,并且把眼光投向迟迟未能公开的部门——他们敢于抗命,不畏人言,是权力过大,还是过于害怕,不敢拿出手?关闭留学大门能够拯救美国经济吗?
去年,在奥巴马的国情咨文中,他提到,大批中国和印度的留学生在美国掌握世界先进科技,学成回国创办实业与美国企业和科研单位展开竞争他一再强调他要避免这种情况继续发生下去
当时听到这里,我不禁哑言失笑:认为这是政治语言,说说就算了关闭留学大门是无助于解决美国的金融危机和长久寅吃卯粮的过度消费。
但是,在今年本科签证一片光明之际,却有部分非常优秀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留学签证遭遇美国使领馆祭出的敏感专业大旗。对一些所谓的敏感专业实行保护,美国拒绝中国学生去读研究生或博士生看得出,过去三十年对中国开放的留学政策已经让美国政府悔不当初,现在开始适度限制外国留学生从事敏感专业的研究工作、这恐怕是美国在21世纪迷茫的又一例证。
谁是过去三十年人才竞争的胜利者’其实,过去三十年,美国吸引了一百多万中国优秀大学毕业生他们虽然也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贡献卓著,但是,美国绝对是在这场留学生争夺战中的胜利者之一他们无偿地获取了二十多岁、聪明、刻苦、任劳任怨的高级劳动者如果说,这些留学生为中国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贡献巨大,那是因为:一、中国起点较低,进步比较容易;二、中国为留学归国人才创作了适度的发展条件,使得他们感到有归属感和成就感这些才是美国应该反省的,为留学生创造宽松的移民政策,增加基础加工业的投入。可惜,奥巴马政府没有时间去考虑长远的未来,杀鸡取卵应付眼前连任危机,竟然祭出控制人才输入的下策。
无可厚非,美国有权关闭自己的留学大门但是,这不仅不能解决过度依赖中国进口产品和印度服务的事实,反而会堵住获取优秀人才之路每年,数以十万计的中国和印度优秀大学毕业生,到美国大学学习,充当便宜助教和研究助理这对于美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十分有利而且经济美国的科技进步与这些勤劳聪明的年轻奉献者密不可分。关闭大门无疑是自杀行为。
关闭敏感专业的说法更是说不通。没有大量留学生去发展敏感专业,美国本土的学生是
不是有足够的人才去发展敏感专业?这会不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首先,这种敏感专业定义模糊,会使得很多优秀学生,由于担心拒签,放弃留学的念头第二,没有了中国和印度等国的研究生,科研一下子很难进行下去,美国大学受不了
第三,美国许多著名的高科技企业,没有了优秀的人才输入,事业也难开展所以,随着时间的推迟,美国使用敏感专业拒绝留学生的做法行不通这种关起留学大门的做法,实在不是一个上策唯有创造共赢的局面才会有利于美国乃至世界的科技发展。
资源税改是大势所趋
近期,一份《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简称《条例》)在业内流传根据《条例》,原油和天然气的资源税将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定率”,税率为5%—10%,而煤炭的资源税定额,将从原先的“每吨0.3元到5元”提高至“每吨0.3元到8元”与此同时,7月16日,国税总局办公厅副主任郭晓林确认,扩大资源税改革试点方案已上报至国务院。
随着国务院持续对控通胀传达信心,推动资源税改革也成为稳定增加国家税收的重要举措资源税试点范围的扩大,对于解决目前资源税价格倒挂,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环境的改善有着正面作用。不过,笔者认为,资源税改革的压力同样巨大,首先,中石油等央企巨头上下游产业链的垄断势力,使得目前资源税改革陷入利益集周的围堵中其次,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增收矛盾,使得地方政府有一定的决定权,并希望最终获得相应利益然。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中国财政收入一直以远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递增的同时,财税体制改革却始终没有迈出实质性步伐,与此同时,财税增收项目则继续扩张,造成国民收入分配越来越向国有和政策部门转移,经济结构转型徘徊不前从这点而言,资源税改革与税制改革的推进应该与经济转型相辅相成。
实际上,在6月初国务院批转国家发改委《关于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意见》提出今年要重点在资源性产品价格、税收制度、垄断行业、金融体制、涉外经济体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构建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可以看到,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被排在了这几项工作的首位。
事实上,从近些年经济转型的需要出发,深化资源价格和要素市场的改革近几年一直都在提,但时机上总是摇摆不定考虑到电、油、水等资源品价格一直以来受到严格管制,且相关行业盘踞着巨型央企,今年要想在市场机制改革上取得突破恐怕很难按照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去年全国原油产量为1.89亿吨,如果从量计征,按照当前多数地区执行的每吨28元的标准来计算,石油资源税总额大约为53亿元,如果从价计征,假设按照国内原油价格每吨5000元来计算,以5%的税率,全国石油资源税每年将可达到472.5亿元,这无疑会遭到来自央企巨头的反对。因此,今年改革还是以改变价格为主。
一直以来,国内资源产品价格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低估,也为大量的两高一资行业提供了生存的土壤。与此同时,诸如“计划电、市场煤”的错配,也催生了发电产能闲置、电力短缺的局面。但是,在通胀预期还没有缓解时,推出资源产品价格改革,不可避免地会增加通胀压力从政府政策的选择时机而言,在通胀走势趋于平缓的时候,有可能进行调价。这意味着,只要经济增长保持平稳,资源产品价格和劳动力价格的上,张将使得目前的通胀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中国将进入通胀相对较高的运行周期。
最值得关注的是当前的税制改革问题。到目前,只有个人所得税做出了一些调整,整体税制改革却没有进展,而资源税改革将进一步增加政府税收收入,以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资源税完成307.63亿元,同比增长44.9%。与此同时,1—5月,油气资源税收入合计为21.09亿元,同比增长596.04%。由于资源税改革的核心是从计量改为计价征收,再辅以全国铺开,对政府而言,这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同时,增值税扩大范围、消费税扩大范围、房产税扩大试点,都将为政府带来新的财源,一种积极的想法是,这些税收收入可使地方政府逐渐摆脱对卖地收八的依赖,并通过税收手段抑制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从而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但是,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从目前财政支出结构来看,大量收入都被用于基建投资,不仅造成这些投资产能过剩,还侵占了其他需要投入的民生保障项目的支出。因此,只有进一步推动财政支出结构转型,使得政府从投资逐利上进一步退出,最终回归公共服务项目的保障上毕竟,中国税收不可能无限制地高速增长,在货币政策因通胀问题难以放松的情况下,企业和个人收入被税收拿去了一块,而税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被用于低效率的投资上这样造成大量中小企业即使有竞争力,也无法进行升级,而居民消费也无法扩大。
总而言之,随着资源约束的进一步增强,推出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已是大势所趋然而,如果在推进税制改革后,在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如果继续保持原有的财政支出结构,那么期待通过价格调整倒逼结构调整的期望,就有可能落空,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可能进入到一个更加艰难的发展时期。
保障房大跃进下的房屋质量
“截至6月底,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已开工500万套以上,超过年度计划50%,比5月底增加了160万套,建设进度明显好于去年同期水平,开局良好”对于目前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进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如是评价。
齐骥透露的数字,显示了中国近期在保障房建设领域取得的可观成绩,但同时也引起外界的一些疑问:短短一个月内,保障房建设开工率从不足三成到过半,是否存在“开工率注水”?对此,齐骥解释说,建设进度的提升,主要与供地、资金等多方面的配合紧密相关,也与气候条件以及房屋建筑项目的基本建设程序有关,而非数字造假。
鉴于近年来各地政府对保障房项目建设的重视有目共睹,投入也大幅增加,我倾向于相信目前中国的保障房建设局面并非是建立在浮夸数字上的虚假繁荣。但是,即便在这真实数字下面,也有可能隐含着巨大问题。比如,在保障房工程大跃进的现状下,房屋建设的质量能否得到切实保障?如何避免民心工程变成“伤心工程”?
这种担心绝非杞人忧天。在媒体上,关于保障房质量出现问题的报道屡见不鲜,比如《扬子晚报》就曾报道,南京市某保障房小区房屋建筑质量低劣,一房主在门外喊孩子上学,敲了一下门就桶了个大窟窿,脆如纸糊;又比如,金顶阳光小区是北京市重点打造的保障性住房,但在最近的雨季中,却有居民的屋子漏雨,逢雨天必成“水帘洞”,而小区内路面也已经有多处塌陷,建筑主体也出现裂缝等问题;今年5月份,河北省住建厅对全省保障性住房质量安全进行了执法监督检查,结果显示,建设手续不齐全的项目占检查工程的10%,而在广西也爆出廉租住宅
楼工程使用“瘦身钢筋”的丑闻。
在经济适用房时期,由于保障房售价被政府限定,开发商为了获得更多利润,往往在建设成本方面打主意,这导致住房质量问题层出不穷,以致经济房几乎成了“低质量“的代名词如今的保障房变成政府主导的工程,与开发商相比,政府主导建设的项目有政策、资金、土地方面的优势,在房屋质量方面也该彻底扭转经济房带来的坏名声才是从现在看,保障房暴露出的问题虽多,其实还都是癣疥之疾的小事,一旦因房屋质量而造成重大事故,那将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件。
事实上,在保障房建设质量方面,各地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制度,比如“保障房质量终身责任制”等,但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大跃进的态势下,这些制度能否起到实际作用还有待观察今年全国要开工建设7亿平方水保障房,但所有专业质量监督人员只有33000多人,人力明显不足,而保障房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各地又有片面追求数量、进度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各项质量监管制度还能否切买落实,颇令人担心
除了房子不漏雨、不裂缝这些“硬质量”之外,保障房是否宜居等“软质量”也不应被,忽略保障房是政府向市民提供的一种福利,但不能因为居住者享受了政府的补贴就在“宜居”上打折扣,更不能敷衍了事在很多城下,用于保障厉的土地绝对数目确实不小,但却都被规划在偏远地带,既无不经济也不适用,入住这些地方,低收入者们虽然有了一个避风避雨的小窝,但却加大了他们的生活成本,还减少了他们就近就业的机会,生活越来越边缘化,时间久了,保障房小区变成贫民窟,形成新的社会问题
味千拉面,面中的达芬奇。
“一碗汤的钙质含量更是牛奶的4倍、普通肉类的数十倍。“常去味千拉面的消费者们对这样一份广告词一定不会陌生然而,近期有媒体爆出,味千拉面着力宣传的纯猪骨熬制的汤底竟然是用浓缩液勾兑而成的,营养价值只有其广告宣称的3%。味千拉面目前承认,汤底的确是由浓缩液来兑制而成的。
一般来说,一公斤浓缩液可以“还原”100碗汤,其成本仅几毛钱,而面的价格往往高达几十元,除开各种各样的必须成本,味千拉面的利润率是可想而知的。单就盈利比例而言,是非常吓人的。即便不敢说与卖白粉有得一比,但至少应该是一个获利超百倍的“有搞头产业”,无怪乎,味千拉面从1996年在香港开设第一家餐厅,1997年在深圳开设内地第一家味千拉面餐厅,到2001年年初,一共用13年时间完成了500家店面的布局。
去过味千拉面的人都应该知道,除了就餐环境和装面的食具花样要多一些之外,味千拉面,与各种小吃店里的拉面、刀削面、脍面及担担面、龙须面兄弟们,无论分量还是味道和质感,差异肯定没有他们的身价差异大,穷弟兄们大多还在几元左右一碗混日子的时候,它就以独领风骚数倍甚至十倍以上的身价傲然于江湖,价格相差这么大,广大消费者仍然趋之若骛,显见是有其独门绝技的。而它极富想象力和煽动性的“牛奶的4倍、普通肉类的数十倍”钙质的汤,想必应该是它最核心的吸引力之一,这就有点像独领风骚的达芬奇家具在家俱界的竞争力是“原装进口”一样,而一旦这个核心价值受到质疑甚至失格被抓了现形,则整个形象就受到巨大损伤,如处置稍有不慎,就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在现代商业社会里,为产品寻找一个响亮的说词,给消费者一个购买产品的理由,越来越受到商家们的重视而一件产品的说词,说“卖点”也好,说“忽悠点”也好,说核心竞争力也好这种东西设计得好,产品以高出同类数十倍甚至上百倍价钱卖出去而细究其生产工艺流程及投入的成本,却并不是差异那么大我曾经采访过的一位烟草企业老总曾说:在中国,10元到100元价格区间里的香煳,生产成本相差并不是太大,但为什么售价差异那么大呢?就是因为给消费者制造的想象差异大了,消费者大多是在消费自己的想象。
【义务教育经费申请】推荐阅读: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情况06-11
双龙小学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11-08
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09-04
关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自查报告09-05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宣传工作方案10-14
塔水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汇报06-20
南四中心校义务教育保障经费支出使用情况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