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产业教育(精选12篇)
创新产业教育 篇1
一、前言
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之外学习科技与有关科学, 以习得和经济与社会生活各领域职业有关的实用技能、态度、理解与知识的教育历程”。作为职业教育的生存土壤, 经济发展状况尤其是产业结构直接的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同时, 完善而成熟的职业教育也将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技术人才, 进而促进产业发展。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 广东正在产业转型升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年) 》提出由“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变。以此为发展的新契机, 广东职业教育应当主动适应, 创新发展思路, 进而提升自身实力。
本文拟采用SWOT分析法剖析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广东职业教育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并对广东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思路。
二、广东职业教育发展的SWOT分析
1.优势 (strengths)
广东在30多年的发展中, 积累了很好的物质技术条件, 这为广东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也是广东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一是产业的发展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 良好的就业态势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二是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职业院校积累了很多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
2.劣势 (weaknesses)
尽管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具备了一定的优势, 但是职业院校仍面临一些问题。一方面受到现有教育体制的制约, 这使得职业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同样受到体制的影响, 在职业院校设置专业的过程中需要经历层层的审批, 这导致了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与社会的需求形成脱节。
3.机会 (opportunities)
广东产业转型升级要发展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 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这一目标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 即对于学生、社会居民、外来工, 要获得更好的工作和更优厚的收入, 就必须不断接受职业培训。居民日益增长的职业教育需求和随着产业转型升级而不断更新的再教育需求都为广东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4.威胁 (threats)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职业教育体系中专业结构、专业培养模式以及专业教学内容等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有的调整甚至需要有一些超前视角和眼光。
而企业作业过程采用了一些先进的仪器仪表和分析设备, 对操作者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操作者不仅要会动手, 还应具备独立的专业的判断能力, 有时甚至会需要专业技师人员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来解决突发情况。
这些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内涵同时为也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课题, 即:如何从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转向具有独立判断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广东职业教育发展的创新思路
通过SWOT分析可知广东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影随形。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升广东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 并更好地服务广东经济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创新专业、人才培养的动态调整机制
伴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 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结构会发生调整, 或者会有新的专业缺口。而目前我国的专业设置程序仍然繁琐, 从新专业的设置到最终毕业生培养出来至少有3-5年的时滞。这期间企业对技术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 所以时滞可能会造成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不匹配从而形成结构性失业。为了避免时滞,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职业院校、企业、教育主管部门、就业主管部门四个部门的互动来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动态调整创造条件。
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定期对话, 了解企业需求可能存在的动态调整, 为进一步的专业建设做基础性研究;职业院校与就业主管部门建立定期沟通机制, 了解各专业就业现状及未来就业预测等信息;职业院校的专业院系组织专业教师建立经常性例会, 邀请四部门相关人员列席, 根据信息共同探讨专业培养方向的调整, 同时将讨论的情况建档并上报教育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将学校上报的信息从宏观层面进行整合, 为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动态化提供便利。
(二) 开展创业教育, 创新人才培养视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创业教育, 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 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 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 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 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而瑞典皇家工学院院长安德斯认为“产品的成功有时并不都是技术创新带来的, 而是新的理念新的想法决定的。所以新工程师应该具备商业头脑, 高等教育应该在教授理工科课程的同时鼓励学生们的商业创意”。
这对于职业院校而言也同样适用。在职业院校进行创业教育既可以考虑开设创业学课程, 也应该将创业教育的理念贯彻到专业课的教学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综合, 创业理念的培养, 在实践尝试中, 启发学生在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 去进行创新和价值创造。而在这过程中, 也许可以找到创业的突破, 实现企业组织内部的再创业或者是个人创业的可能性。
(三) 创新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路, 将职业教育积极融入个人的终身教育中去
目前在职业院校中出现了“中职院校升高职, 高职院校升本科”的潮流。实际上这模糊了职业教育的定位。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职业教育应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并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职业教育在做好正规教育体系内学生的职业教育之外, 还应积极承担来自社会学员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包括失业者、农民工和所有想通过学习技术进行自我提升的人。职业院校应该主动了解这些人员的培训需求, 有针对的为这些人员提供培训服务。
(四) 创新职业院校的“售后服务”机制
职业院校做为生产者也应该做好相应的售后服务:了解毕业生就业去向, 对毕业生就业单位进行定期回访反馈, 优秀毕业生信息的搜集整理。
通过这些售后服务机制, 了解各专业就业情况, 了解学生所的工作情况和存在的不足, 便于学校对专业招生情况及培养过程进行动态调整;而优秀毕业生信息可以对在读学生形成榜样力量, 师兄师姐的成功会使在读的学生对专业、学校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 进而鼓励他们“这一站, 职业院校;下一站, 成功”。当然, 学校将这些信息公开, 也有利于吸引优质生源报读, 使学校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五) 创新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育培养是职业院校发展的瓶颈,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破题。职业院校可以建设优秀技师资源库, 对入库技师进行职业教育理论和教育学理论及授课技巧方面的培训, 让培训合格的技师在学校授课, 不仅对学生授课, 也可以对学校专职教师授课并以此来加速专职教师“双师型”的培养。
这种技师授课制还有一个示范性效应。教师在我国是非常受人尊敬的职业, 对于学生而言, 授课技师本身的成长过程也是很好的范例, 不仅可使他们学到实践本领, 还能使他们知道只要通过努力, 将来也许也能在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
创新是产业发展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硬道理。广东职业教育应加大创新力度, 通过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的同时, 也实现自身发展的新飞跃。
参考文献
[1]陆天智, 彭仁贤.中等职业学校创业教育的途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1) .
[2]朱文.产业升级与职业教育变革——NYP的经验与广东的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24) .
创新产业教育 篇2
会议日程
主办单位: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浙江大学
承办单位: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协办单位:浙江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
浙江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 浙商研究会
会议时间:2009年4月25日
会议地点: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邵逸夫科学馆
2009年4月25日(星期六)
9:00-9:35am:开幕式
地点: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邵逸夫科学馆117报告厅 主持人: 吴朝晖(浙江大学副校长)
9:00-9:10am: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曦致辞
9:10-9:20am: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玉娣致辞 9:20-9:30am:UNIDO首席顾问Arachi致辞
9:30-9:35am:浙江大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成立授牌仪式
9:35-10:00am:合影、茶歇
10:00-12:00am:主题报告
地点: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邵逸夫科学馆117报告厅
主持人:罗卫东(浙江大学校长助理,社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10:00-10:30am:主题报告一: 加快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
顾强(工业与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
10:30-11:00am:主题报告二:创新与学习在产业升级与政策空间上扮演的角色
Jebamalai Vinanchiarachi(UNIDO首席顾问)
11:00-11:30am:主题报告三:全球化、工业化和技术发展
Rajah Rasiah(联合国大学教授)
11:30-12:00pm:主题报告四:企业家精神和工业发展
王重鸣(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12:00-1:00pm:中餐
地点: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邵逸夫科学馆一楼
1:00-2:15pm: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2009年工业发展报告”发布会
地点: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邵逸夫科学馆117报告厅
主持人:林由(浙江大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
在发布会后,分电子产业、汽车产业、纺织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四产业举行研讨
第一部分:电子产业
地点: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邵逸夫科学馆201会议室
主持人:李家全(马来西亚拿督、槟城“投资槟城机构”执行委员会主席)
2:15-2:45pm:电子产业主题报告:过去30年中国和韩国在“往前追赶”上的比较
李根(韩国国立首尔大学教授)
2:45-3:05pm:中国的半导体产业
孔欣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3:05-3:25pm: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电子零配件产业
Rajah Rasiah(联合国大学教授)
3:25-3:45pm:韩国的电子产业
李根(韩国国立首尔大学教授)
朱时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教授博士候选人)
3:45-4:05pm:印度班加罗的软件产业
Balaji Parthasarathy(印度信息技术国际研究院研究员)
4:05-4:25pm:光纤产业的技术逆向工程
李纪珍(丹麦Aalborg 大学商学系副教授)
第二部分:汽车产业
地点: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邵逸夫科学馆203会议室
主持人:吴锋(浙江大学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2:15-2:45pm:汽车产业主题报告: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
殷醒民(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2:45-3:05 pm:泰国汽车产业的研发能力
Yuri Sadoi(日本名城大学教授)
3:05-3:25pm:印尼和马来西亚的汽车产业
Abdusy Syakur Amin(印尼Pasundan 大学讲师)
3:25-3:45pm:泰国汽车业的人才管理
Yoshi Takahashi(日本广岛大学教授)
3:45-4:05pm:更多的联系,还是更多的创新-东亚创新网络经济的证明
Tomohiro Machikita(日本发展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4:05-4:25pm:泰国的食品加工和汽车产业集群—集群和都市经济的微观基础
Nipon Poapongsakorn(泰国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第三部分:纺织产业
地点: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邵逸夫科学馆204会议室
主持人:郭吉丰(浙江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2:15-2:45pm:在世界纺织价值链中的中国纺织业
Jean Ruffier(法国中法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
2:45-3:05pm:柬埔寨和缅甸的成衣产业
Myo Myo(马来西亚大学研究员)
3:05-3:25pm:桥头的纽扣产业
孔欣欣(科技部战略研究所研究员)Rajah Rasiah(联合国大学教授)
3:25-3:45pm:产业集群的创新系统
魏江(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3:45-4:05pm:中国纺织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郭吉丰(浙江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第四部分:农产品加工产业
地点: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邵逸夫科学馆205会议室
主持人: 卫龙宝(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2:15-2:45pm:中国的农业政策和粮食产业
卫龙宝(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2:45-3:05pm:将农业的价值发挥出来——马来西亚农业的转型和升级策略
Abu Bakar Ibrahim(马来西亚卡桑纳集团主任)
3:05-3:25pm:发展中国家生产者地理指标的经济影响
叶春辉(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3:25-3:45pm:中国的生物质能源中的生物柴油政策
郑风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
3:45-4:05pm:转型时期中国农业食品供给状况与政策前景
杨万江(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
4:45-6:00pm:会议总结(全体与会人员)
地点: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邵逸夫科学馆117报告厅
主持人:许庆瑞(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资深教授)
4:45-5:00pm:电子产业总结报告
李家全(马来西亚拿督、槟城“投资槟城机构”执行委员会主席)
5:00-5:15pm:汽车产业总结报告
吴锋(浙江大学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5:15-5:30pm:纺织产业总结报告
郭吉丰(浙江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5:30-5:45pm:农产品加工产业总结报告
卫龙宝(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创新产业教育 篇3
据悉,联盟的成立,旨在进一步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引导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促进教育信息化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
联盟成立后,将以教育信息技术的产品研发推广与应用为目的,以发挥市场作用为突破,集成各方力量、推进机制创新。联盟将坚持政府统筹引导、鼓励多方参与,建立、完善多方参与的政策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发挥地方、学校和社会的作用,以形成协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良好环境。
截至目前,联盟已聚集北京、上海、广东等10多个省市的20多家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各级电化教育馆等教育信息化机构以及国家级教育信息化行业机构等。
创新产业教育 篇4
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产业集群的发展, 已经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同时, 随着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 必将产生大量与高新技术相关的智能型职业岗位群, 增大产业集群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产业集群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良好的互动关系将极大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产业集群的进步, 另一方面产业集群为高职学生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和教师实践平台, 研究二者关系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创新网络中企业、高职院校、政府、行业协会的基本定位
(一) “四位一体”的区域创新网络结构
企业、高职院校、政府、行业协会创新网络的创新参与者包括企业、政府和大学及科研院所。政府、企业、大学及科研院所通过组织结构性的安排、制度性的设计等机制, 通过信息互通、资源互享等合作方式, 达到科技资源运用效率与效能。在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过程中, 政府、企业、大学及科研院所的主体作用和定位各有不同。政府是制度创新的主体, 大学科研机构是知识创新的主体,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这种目标和功能上的相互依赖与相互补充, 使得政府、企业和大学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二) 创新网络结构中各主体的基本定位
1、政府是制度创新的主体。
政府通过鼓励和组织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的方式来促进区域网络的技术创新。这些合作形式包括合作开发、项目委托、技术转让等。政府在创新网络中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度创新上, 政府是进行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制度创新的主体。这种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完善制度环境和市场规则, 犹为重要的是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建立由政府组织各方共同参与的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利用各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同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实现技术创新, 提高竞争能力。
2、高职院校及科研机构是知识创新的主体。
高职院校及科研院所具有丰富的智力、知识、信息资源, 基础研究是大学及科研院所的优势所在, 对技术创新有重要的支持和先导作用。他们通过所拥有大量学科及综合高级人才, 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并对产业升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高职院校及科研院所通过与企业、政府合作, 充分发挥其创新源作用, 从而促进创新网络的技术创新和产业进步。随着市场的不断完善, 高职院校及科研院所在创新网络发展中作用越来越重要。
3、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到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理论, 再到罗默的新经济增长理论, 都把企业的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杠杆。在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中, 更是把企业的创新作用放在核心地位。如果没有企业的参与, 技术创新就没有具体实施者和最终的实现者, 技术创新活动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 企业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实际完成者, 是技术创新的核心主体。在技术创新体系中所有主体的功能发挥、互动关系的确立及最终目标的实现, 都要通过企业这一核心主体。
4、行业协会是一种推进各种创新活动中间性治理机制。
行业协会推进集群创新的基础功能可以分为事前的信息平台、技术学习与交流网络建设和共性关键技术扶助;事中的质量整治、技术培训、标准认证;以及事后的技术检测三个方面。行业协会不仅可以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学习与交流网络平台建构、质量整治、技术培训、标准认证和技术检测基础服务助推集群创新, 还借助发展规划与行业标准的设定、知识产权的维护和高层次的人才培育与保护等深层手段, 积极助推集群创新与集群升级。
二、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现状
(一)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无法满足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需求, 导致互动模式应用范围过小
高等职业教育要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来对专业进行统筹规划, 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要求, 培养对口人才, 这才会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支持, 并能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浙江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走过10个年头, 各个学校都十分重视专业的建设工作, 但由于创建时间不长, 专业开发和建设工作起步较晚, 在实际的专业设置过程中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下面以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说明。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设置情况看, 涉及第一产业专业没有, 第二产业专业6个, 第三产业专业13个, 分别占全部专业的31.5%和68.5%。从中可以看出专业设置存在不均衡的问题, 传统产业开设的不全面, 例如温州区域经济中主导产业服装、制鞋等均没有开设;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中急需要的专业还没有合理配置, 比如新兴的动漫、创意等产业也没有开设, 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要求, 导致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合作的模式结构比较单一。
(二) 高等职业教育科技成果少和科技成果转化低, 互动模式难以产生高效益
近年来, 高校科研成长数量增长迅速, 促进了区域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但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已经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受传统教育体制的约束, 高校教师科研仍局限于出论文、出成果, 很少关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科研的选题往往忽视市场的导向作用, 片面追求学术价值和意义, 脱离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各类职业技术学院属于以教学为主的类型, 科研转化率相比来说就更低了。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 导致了互动合作模式效益不高, 制约了高校发展和地区经济的高效发展。
三、创新网络中地方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对策
(一) 面向地方产业集群, 合理设置专业
地方高校应立足于服务地方, 根据社会需要、学生就业需求以及学校自身的发展进行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第一, 应根据产业集群发展所形成的“倒逼机制”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对专业进行结构调整和建设。学校新设置的专业除必须具备基本的办学条件外, 还必须符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 在开展重点专业建设时, 一方面, 应以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为支撑;另一方面, 还应根据地方的行业结构, 对与地方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 形成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如: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的物业管理专业就是贴近温州市的房地产行业蓬勃发展而设立的。通过为温州的支柱产业及相关行业培养人才, 推进这些行业的发展, 而这些行业的发展又对东方学院的专业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双方相互促进, 形成良性发展态势。第二, 应根据学生就业的需要和学生的选择, 对现有专业进行改造和调整, 鼓励学科交叉。因为学生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的需求和质量的评判。
(二) 开拓创新,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地方政府和学校合作
一是地方政府要搭建产学研政策、管理、信息和技术服务平台, 要从机制、体制、政策等各个方面推动创新, 并且依托地方高等学校, 重点打造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技术平台, 形成全社会开放、各方面共享共用的公共实验室、通用技术中心、监测中心等, 培育技术创新、中试、孵化基地。二是温州市高等职业院校要增强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 把自己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动与地方单位联合承担科研任务、共建公用技术平台和重点实验室;并从温州市企业的生产实际中寻找课题, 共同承担关键技术和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 促进有优势的研究成果在温州市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 更新教育理念, 加大教育投资,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我国现今的情况属于经济“起飞”前的准备阶段, 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已对提高教育水平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投资重点应转向教育等社会公共服务上。鉴于此, 我国政府应高度重视科技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 优先保证教育经费的投入, 贯彻落实《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增加教育投资的各项措施。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 (T.W.Schuhz) 对1929-1957年美国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定量研究, 得出结论:各级教育投资的平均收益率为17%;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劳动收入增长的比重为70%;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国民收入增长的比重为33%, 也就是说, 人力资本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我们以温州为例, 通过ADF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对温州人力资本对温州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 温州的人力资本与温州的经济增长无明显关系, 温州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因此, 增加教育投入的比例, 提高人力资本存量, 调整人力资本投资结构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范明.正确处理区域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关系[J].现代经济探讨, 2003 (5) :
[2]、林用.我国教育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关系及实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03 (6)
创新工作思路破解产业难题 篇5
---青川县油橄榄产业发展探索与实践
中共青川县委书记李浩生
青川县从1999年开始,以退耕还林政策为支撑,按照“以保促退、以退促调、以调促收”的油橄榄产业发展思路,在宝珠寺水电站淹没区6个乡镇引导农户发展油橄榄基地8万亩。近几年,面对农户对油橄榄产业的期望,我们在探索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创新思维,一步步地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取得较好成效。2006年,全县油橄榄开花株率达到30%,座果株率达到14%,鲜果产量20吨,实现产值50余万元。
成立“四个机构”,强化技术服务
---成立了我县油橄榄产业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县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副县级领导任副组长,各乡镇分别成立了工作组,做到了县乡上下联动,一把手亲自抓,有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队伍。
---成立了油橄榄产业推进办公室和油橄榄研究所,从大专院校引进林学专业大学生1人,从县内部门中选调林学专业人员6人,配备了专业服务队伍,专门负责全县油橄榄产业发展工作。
---成立了乡镇油橄榄产业技术服务站,分片负责油橄榄管护技术指导工作。
---成立了沙州油橄榄协会,截止目前,协会按照“三民四自”的原则,吸纳会员240户,涉及10多个村。建立健全了油橄榄产业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
实行“四种模式”,推进集约化经营
---实行“公司+基地+农民工人”的模式。在发展产业之初,我们为积极引导农户种植油橄榄,以广元市蜀北橄榄油公司为龙头企业,先在沙州镇江边村、营盘乡江岸村租赁土地350亩,建立公司基地,招收当地农民进行基地管理,企业支付农民工人务工工资。
---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农户自主经营自己的油橄榄,公司与农户签订种植及产品回收合同,农户按照公司制定的标准进行规范化生产和管理,公司实行保底价回收产品。
---实行“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2003年,在政府的引导下,沙州镇三堆村农民余文君自发成立了沙州油橄榄协会,协会根据《油橄榄丰产栽培技术规程》标准,指导协会成员户按标准管护,组织农户生产,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
---实行大户经营模式。鼓励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经济头脑的户扩大经营规模,政策支持和扶持成为油橄榄大户,截止2006年底,全县培育100亩以上的经营大户5户,20亩以上的大户86户,大户经营面积2000多亩。
结合“四个来源”,健全投入机制
创新油橄榄投入机制,充分利用好民间资金、信贷资金、招商引进资金和政府扶持资金,统筹政策,打捆项目,整合资金,想办法破解油橄榄产业发展投资大的难题。2006年,我县出台了《关于加强油橄榄产业发展的意见》,确立油橄榄产业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鼓励民间闲散资金投入油橄榄产业120万元,招商引进资金668万元,水利、移民、财政、林业、扶贫等各渠道项目投资300万元。
采取“四条措施”,推进产业发展
---走典型示范之路。近年来,我县坚持“以培育现有油橄榄基地为主,稳步发展新增面积为辅”的工作思路,确立了三年内不再新发展面积,全力试点管护1万亩,力争三年内全面挂果,幅射带动全县油橄榄产业发展。一是建好一个科技推广园,将油橄榄丰产栽培技术和高接换优技术推广应用,增强油橄榄产业 科技含量。二是建好一个母本园,优选适宜我县生长和推广的优质油橄榄品种,培育和繁殖成为青川,乃至四川省的优质品种。三是搞好油橄榄示范园区建设,加强大投资,完成1万亩油橄榄果水配套,实行标准化生产,把沙州和木鱼两镇建成全省油橄榄示范乡镇,其他的每个乡镇建成一个不低于500亩的示范点,力争三年见效,五年创建中国油橄榄之乡。
---走集约化经营之路。按照市场经济运作模式,坚持国家、集体、个体一齐上,拓展思维,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经营油橄榄。
鼓励和扶持多家龙头企业流转油橄榄林地,开发油橄榄项目。目前,我们已引进一家企业愿意流转油橄榄林地3万亩,正在建设橄榄油加工厂房。同时,我们又在多方面引进其他大型企业来青川考察油橄榄项目,营造良好竞争氛围,打破垄断经营。
---走科技强产业之路。一是加强与国外油橄榄专家的交流,去年9月,我们接待了国际橄榄协会副主席、澳大利亚橄榄协会主席皮特尔先生对我们县油橄榄产业发展进行访问,现场进行了管护技术交流。二是与国内大专院校共建科研基地。2006年4月,中国林科院徐纬英教授来我县考察了油橄榄生长情况,从2005年起,我县与四川农大签定了油橄榄栽培与管理科研项目协议,与川农大共建油橄榄科研基地,帮助我们完成了油橄榄休花促果试验、优树筛选。三依靠科技优化品种。是根据专家建议和意见,依靠四川农大的科技力量,邀请四川农大经济林试验场专业技术人员在沙州镇三堆村、幸福村、营盘乡新南村、木鱼镇文武村实施油橄榄高接换优2000亩,嫁接成活率达到96%以上,目前树势生长良好。四是培育乡土人才队伍。去年,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在油橄榄乡镇培训农民1036人,其中有25人基本掌握了油橄榄的修剪等管护技术,建立健全了一批乡土人才库。
文化创意的产业化与产业创新 篇6
[文化产业研究]
编者按:2008年11月8日,由同济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单位主办,同济大学文化产业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承办的“2008文化·创意产业(上海)高峰论坛暨全国高校第四届文化管理类学科建设联席会议”在同济大学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在开幕式上发表演讲,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荣华,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家伦分别致辞。会议特别邀请了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和业界的著名专家到会演讲,来自50多所高校的代表和其它各界人士共150奈位代表与套。在国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相关产业提出全新的要求。同济大学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把文化创意学科群的建设列入重要发展战略,通过传统优势学科和新*学科交又融合,打造文化和创意产业人才培养高地。在大会演讲和讨论中,与会专家就我国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发展中的理论研究、实践经验、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可谓高潮迭起,新意不断,成为一次真正的“创意大餐”。本刊特选载六位专家的演讲稿,以飨读者。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解放文化生产力,实际上发展创意产业,就是一个解放文化生产力的过程,在全球经济进入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背景下,创意产业蓬勃兴起。据联合国统计,创意产业占全球GDP的7%,并每年以10%的速度在增长(James Purnell,2005),大大高于全球GDP7%的增长速度。我国各大城市创意产业风起潮涌,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新增长点,也是城市建设中企业创新的一个突出的亮点。我们一直说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是现代经济的双引擎,也是建设企业创新的主要手段。前者我们把它称为硬实力,后者称为软实力,而真正能够发挥巨大能量的是文化因素和科技含量有机融合的创意产业。由于科技创新的研发周期较长,投入较大,因而风险也较大,所以,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创意产业是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联合国贸易发展组织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跨越式“蛙跳”(leap-frog),创意产业是具有优势的产业部门。
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讲,可能在文化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只要把特色挖掘出来,和已经成熟的科技相结合,就能够形成发展优势。
一、创意产业的价值创造
创意产业的发展、思路、模式和一般的产业是不同的,它的整个逻辑思维是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来考虑的,它的思维方式就是创造价值、发现价值、挖掘价值,然后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就是按照这样一个思路来进行的。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产品的市场价值由功能价值(function value)和观念价值(conceptvalue)两个部分构成。功能价值是消费者为满足自己基本需要时愿意给商品物理属性支付的价格部分,它由科技创造而成,是商品的物质基础。观念价值是商品中包含的能与一些社会群体的精神追求或文化崇尚,产生“共鸣”的无形附加物。因文化创意渗透而生,是附加的文化观念。
把这两方面理论上进行分解,实际上它是结合在一起的,比如说我们讲LV的包,它的观念价值,实际上因为它具有特殊的故事在里面,同样的皮料。同样的皮包,但是打上这个品牌,它的价格就会很高,原因就是因为这个包品牌的形成,有这样一个历史过程:路易十三看中了一个皮匠,把他请到皇宫,用最好的皮料为皇宫做,以后形成一个观念,LV包是皇家贵族使用的,具有贵族的气质,所以它的价值就很高。而从消费者来看,是创造了观念价值,通过新的创意去改善商品的观念价值,占领市场。传统产业是以产品为导向的,创意产业强调开发它的价值。
顾客是价值创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满足顾客的观念需求,促进产品价值增值,就是从使用价值到观念价值这条路径展开,我们发明一种产品,开始的时候以使用价值为主,到这个产品技术普及以后,我们要进行差异化经营,这个时候已经以观念价值为主。而经济发展以后,解决了温饱,人们就要追求精神享受,在这个时候,我们文化创意进入到商品的内涵里去,就越来越重要了。2005年,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钱·金教授和勒妮·莫博涅教授出版了《蓝海战略》一书,在全球畅销,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蓝海战略》的模式要求提供新的价值元素,开创新的市场空间,这本书在全球很风靡,它实际上讲如何来开创蓝海战略,我个人的看法,在这里创意产业起到一个非常大的作用,“蓝海战略”要求企业把视线从供方转向需方,从关注和比超竞争对手的所作所为转向为买方提供新的(现有产业未提供的)价值元素,并剔除和减少某些旧的价值元素,从而摆脱血腥竞争的市场——“红海”,开创一片新的市场空间——“蓝海”,以较低的成本为买方提供价值上的突破。
“蓝海战略”的基石是价值创新,并尽可能降低成本。显然,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为企业创新提供开启蓝海战略的钥匙,企业将从产品创新转向价值创新,从产品开发转向价值开发。因此,发展创意产业也就成为我们建设创新型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二、创意产业的价值挖掘
文化创意产业创造了产品的观念价值,但是观念价值取决于消费者的主观感受,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尤其是对某些特定的创意产品而言,观念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合一的,如收藏品、艺术品、音乐会等,其价值评价的主观性更强。创意产品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展示、推荐、宣传,它的价值才能被挖掘出来。在信息化的时代,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大量的信息泛滥,你精心策划的东西要想被大家发现,那么媒体的作用就非常重要。文化创意产业价值的实现,特别需要媒体的帮助。比如说哈里·波特,还没有上演的时候,媒体大量的宣传出现了。2005年风靡全国的“超级女声”项目就在媒体的推动下创造了赢利奇迹。经媒体反复推介后,“超女”的市场价值飙升。围绕这一富有创意的节目,湖南卫视和上海天娱传媒有限公司通过电视、图书出版、演唱会、商品代言、网络、手机短信等传播媒体,吸引了上亿观众。规模庞大的注意力被迅速转换为数目可观的商业价值。
上海有一家艺术公司,把一个画家的画不断反复推荐挖掘,这个老板和画家定合同,用50万定了40几张画,但是现在一张画的价值已经将近1000万了,这就是为什么他在APEC会议上展示,这次他在奥运会上,又把他的画做成刺绣,送给各国的政要,这样反复在开展宣传,当时APEC会议一结束的时候,就有人想买他的画,出30万美元,你想这个价值的发展有多大,所以这需要媒体来运作。为什么国际上人家的动漫形象品牌做得那么好,我们品牌老是做不起来,人家长期坚持在做,一方面不断有故事演绎,像米老鼠演绎了80多年的故事。另一方面媒体也在帮他们宣传。像歌星没有人宣传,他的歌值多少钱?现在我们对动漫的宣传就比较少,我们说你宣传动漫形象也有好处,一个动漫形象为你赚
钱能赚80年,但是一个歌星只能赚10年,而且歌星还要分利润,米老鼠不分利润。
三、“一项创意,多重使用”
创意产业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可以与多种产业相融合,提高它们的观念价值。所以,一项文化创意不仅可以直接作为商品进入市场,获取价值;它还可作为要素投入到其他产业里,向消费者提供新的价值元素,既提高了这些产业的附加值,也有利于实现文化创意价值的最大化。
比如说音乐,音乐本来就是靠演唱会,但是现在科技发达,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广为传播,还可以录入到芯片里,这个芯片里一旦录入音乐以后,又可以进入玩具、文具、纪念品、饮料等行业。我们看到现在的洋娃娃可以唱歌,芭比娃娃会唱歌,为什么,里面有个芯片。莫扎特小提琴的纪念品在销售,你买了一按按纽就可以演奏,演奏出来就是小提琴协奏曲。在台湾有一个酒瓶,一打开就可以唱歌,增加饮酒的气氛。音乐的价值就会越来越大,所以过去的音乐家都很穷,贝多芬也很穷。现在就不一样的,现在音乐家就能够赚钱,因为我们技术发达了。
有一个案例就是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它不光通过各种各样刚刚我们前面讲的这些东西来赚钱,而且它还把老鼠爱大米做成了一个品牌,然后通过这个品牌发展出同名小说、电影、电视剧,还有手机游戏等等,所以这样帮它运作的飞乐公司和作者在一个产品当中赚了一个亿,所以创意、技术、产品、市场有机结合,才能使音乐的价值达到最大化。韩国在发展创意产业中就提出了“一项创意,多重使用”(One source,multi-use)的口号,另一个口号叫做资源有限,创意无限,这是从资源角度考虑;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韩国创意产业迅速发展,并为韩国经济在东南亚金融风暴后的重新崛起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我们也感受到韩流的袭击,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新世纪之初,韩流很厉害,所以大家每天看《大长今》,看《野蛮女友》,都是韩流过来的。
四、文化创意的产业化模式
除了讲它的整个逻辑思维以外,产业化的模式也值得我们注意。这个模式有它的特殊性,因为我们不能把文化创意产业局限在文化领域,产业化价值最大化的路径是把创意、技术、产品、市场结合起来,开拓发展的空间。而另外一方面,它又形成以文化创意作为核心,因为它主导着价值链的分配,然后再把这个价值延伸出去,而技术是手段,支持了文化创意的传播发展,还有价值的传递,而产品是载体,是文化意义的承载者,市场是一个交换的平台,实现价值的场所。从产业化的角度看,不仅要建立起四者结合的产品,关键在于形成一个价值的实现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四个方面的产业,我们把它称为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每一个产业都有一批企业围绕着转。所以这样才能够真正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不仅让人们充分享受价值创新的成果,也实现文化创意产业最大化,我们画成圈,当中是核心产业,主导着价值的创造和价值链的分配,还有支持产业、配套产业、衍生产业。像支持产业,因为你要有金融的支持、科技的支持、媒体的支持,那么你要挖掘它的价值,没有这些产业不行。配套产业是创造一种氛围,帮助它吸引人才,推销产品。餐饮、娱乐、酒吧作为创意产业的配套产业。最后还有衍生产业,进入到各行各业去。这样,一个核心的创意产品不断扩散,一波一波越来越大,真正带动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
核心产业是不断生产创意成果的企业,支持产业是直接支持创意产品的制作、发展和传播的企业群。,配套产业是为整个创意产业的发展,包括人才的吸引和成长、产品的推介和推销,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最后是衍生产业,以核心产业的成果作为要素投入到其他产业,这往往是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
上海的时空之旅,它的价值创新在于它突破了传统的杂技,把现代的音乐、舞蹈、多媒体音像元素注入到杂技中去,过去杂技是没有主题的,现在他打出一个主题,叫“秀一个上海给世界看”。它的核心是文广集团、文化传媒公司等等,他们不断编排节目,最近也在编排节目。支持产业要有多媒体技术的支持,有金融产业的支持,因为这个项目的融资是3000万,没有金融的支持不行,还有媒体的宣传和推广,还有旅游公司的积极配合,来上海旅游白天有地方看,晚上去看这个节目,所以,超过了9000万元的票房收入和200万元的衍生收入。但是由于条件限制,配套产业做得还不是很充分,在泰国配套的还有娱乐,然后那些衍生产品不是单单靠卖,是靠你去游戏,赢了,所以那个长绒毛玩具,你作为纪念品,游客买一个就好了,但是带小孩玩,赢了10个也带回去,变一种方式把这个产品推销出去,我们因为马戏团这个地方位置太小,没有办法开展这个项目。
五、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进产业创新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推进产业创新,城市发展的基础是产业和市场的发展,因此创新型城市建没,基础是离不开创意产业的创新,企业的创新。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所以能够和所有产业融合,能够有力推进各行各业的创新。2008年4月伦敦发表了创意产业促进其他领域的经济创新的调研报告,强调了发展创意产业对产业创新的作用。不仅仅是本身这个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推进了整个产业创新的过程。软要素构成无边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文化积累和人力资本,文化创意产业是边际成本递减,边际效益递增的,像我们刚刚所谈到的你那个米老鼠不断在用它,但是用得越多,它的效益越好,你花的成本越小,这跟我们机器设备不一样,机器设备用了要折旧,但是米老鼠不会折旧,你故事编得越多,衍生价值越大。
文化创意是由消费直接驱动的,它的产业资源、产业要素、资源运营围绕不断变化的需求进行动态组合,一方面促进了产业的不断创新,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国际经验已经非常清楚地表明,创意产业的发展支持并推进了各个经济领域的创新,各行各业都应该关注创意产业的发展,不是说我不搞创意产业,跟这个没关系,其实还是有关系的,一方面你可以利用创意产业的成果,来创新企业的经营,开启新的蓝海战略、品牌战略和营销战略。从微观来看,传统产业通过创意的融入,附加一定的文化内涵,塑造品牌,提升竞争力。上海挖掘石库门文化,上海的黄酒竞争不过绍兴的黄酒,现在把石库门挖出来,把这个瓶子吸收了海外那种瓶子的特色,扁瓶子,把上海黄酒改成石库门黄酒,一下子销量大增,创造了这样一个品牌。石库门文化不仅可以做黄酒,还可以做其他的,开了石库门饭店,新天地也是石库门文化的演绎,很多的产业利用这样一种东西,就可以有新的价值产生,在产品创新当中融入文化创意。怎么融说,我们主要讲三方面:色彩、结构、造型。色彩调节人们的心情,结构满足人体的舒适,独特的造型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在营销当中融入文化创意,可以引起人们对文化的认同,产生共鸣,或者产生一种好奇心,有助于扩大市场。
综上所述,在积极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必然的战略选择,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然有助于推动各行各业的创新。这也是“十七大”提出的解放生产力的要求,传统产业可以用创意产业的思维逻辑和发展模式,融入文化创意来改造自身的发展,实现产业的创新。如旅游,我们可以发展创意旅游,实际上创意旅游、创意农业都是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来整合相关的资源,创新相关产品和服务,锻造产业链和构建起完善的价值实现系统,实现了传统产业的创新。
总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就是要努力实现文化创意的产业化,构建以价值创新为核心,把文化创意、技术、产品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的完善的价值系统:把创意变成生意,让智慧带来实惠!
创新产业教育 篇7
1茶产业就业创业培训的重要性
茶产业是促进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产业。茶历史悠久,在中国具有深厚的根基。如今的中国作为重要的茶叶贸易大国,在茶产业的发展方面有很大的话语权。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校结合茶产业针对学生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是体现高校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大学生通过了解创业知识和茶叶知识,对茶产业具有更深层次的了解,立志通过茶产业发挥满腔抱负,这对于弘扬中国的茶文化而言,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茶产业就业创业培训的重点在于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成功率,使高校在社会中享有良好的口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要求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指导工作。国办和教育部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并下发了相关通知和要求意见。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大学生的素质亦是衡量这一国家是否强大的重要基础。在21世纪,人才成为一国最重要的资源,通过茶产业就业创业培训,使毕业生可以顺利就业和创业,既可以稳定就业形势,又可以促进中国茶产业的发展,继而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2茶产业就业创业组织体系
高校的茶产业就业创业体系离不开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一创业体系离不开多方面的大力支持,如政府、企业等。在高校中建立茶产业就业创业组织体系,一般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第一,以学生社团的方式组织。第二,以定向培训的形式开展。第三,由权威人士组织构建。学校要予以大力支持,并适当借助社会力量,完善茶产业就业创业组织体系。茶产业就业创业组织体系的建立,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为主,不过,仅凭借学校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在多方的支持下,才能使这一组织体系建立得更加完善,真正推动学生创业的步伐。
2.1茶产业就业创业模式
第一,通过创办茶叶创业课堂,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实践。创业培训课堂主要以模拟创业为主,囊括创业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在模拟创业中提前对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培养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关于茶产业就业和创业大赛的举办亦要形成规模,学生针对比赛认真准备和参与,鼓励学生就业和创业的勇气。第三,创业就业实践和就业创业指导交替进行,使学生充分做到与实践相结合,逐步增长学生的创业经验。
2.2茶产业就业创业环境体系
创建茶产业就业创业环境体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自己拥有正确的认识,通过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不断改进自身缺点,为创业奠定基础,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首先,茶产业就业创业环境体系建立在模拟实践的环境下,因此,需配备完善的训练系统。第二,训练系统以互联网为基础,包括就业测评、创业训练、商业训练等。第三,茶产业就业创业环境体系要配备创业过程中的各种训练,力求创业模拟环境最大程度还原创业。
2.3茶产业就业创业内容体系
关于茶产业就业创业体系的建立,许多高校依然缺乏完善系统的计划。不过,鉴于此创业内容体系的针对性较强,因此,在进行内容的构建时,可以进行相应的划分。第一,茶产业就业创业价值观教育。这一部分主要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为主,结合恰当的教学理念,使茶产业的就业创业体系得到初步建立。第二,茶产业就业创业性格测评。这一部分涉及到创业性格的各种测评,包括能力、精神、性格、未来发展等。第三,茶产业就业创业计划书编写。执行之前需要有完善的计划,这一部分就是关于创业所涉及到的各项问题,针对其进行了规划和编写。第四,茶产业就业创业能力训练。这一部分包括关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各种专业培训,如营销、管理等。第五,茶产业就业创业政策法律。这一部分要求学生了解关于创业的各项法律法规。茶产业创业体系遵从这五部分内容,可以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创业培训计划,在培训方面更加系统而全面。
3茶产业创业培训体系的实践
对于一些校龄比较短的高校而言,可以进一步完善关于茶产业创业教育体系的创建,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发挥茶产业带来的优势,使高校的创业教育更加有效。在茶叶生产基地的高校更具备构建这一创业教育体系的优势。在学生中挑选出有志向创业的优秀大学生,以茶产业就业创业为主,高校对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首先,教师的选择很重要。要选择具有丰富的茶叶从业经验、具有专业知识的人进行培训,形成强大的培训师资队伍。第二,培训课程的设置。由于培训班的针对性较强,因此课程设置应侧重于对茶叶专业知识的介绍,中国茶产业现状和世界茶产业的发展趋势,创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对茶产业创业环境的评估,以及培训评估体系的建立。高校要善于借助外部力量,使茶产业创业教育培训更加完善。学校可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选择当地有名的茶叶公司与学校合力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与茶企业的合作,是高校对传统创业教育的改革和探索,也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多一层保障。
3.1依托资源优势,开展校企合作
高校与茶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了企业的资源优势,使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使学生可以提前感受到社会的氛围。企业通过与学校开展合作,也具备了人才储备的优势,培养模式更加具有针对性。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学校不仅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与当地茶企业的合作还要着眼于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这样才能得到更多茶企业的大力支持。企业的加入,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在实践方面具备更多的机会,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了校企合作,当地政府也要加以政策扶持,使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步入正轨,并积极探索出更加新颖有效的培养方式。
3.2培训内容完善,师资力量强大
茶产业就业创业培训课程紧贴茶产业方面,以茶叶的知识、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为主。如关于茶叶的市场营销方面,主要使学生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市场营销策划的方法和手段。关于茶叶的知识方面,主要以茶叶的生产和加工为主。总之,培训课程力求专业,多角度、跨学科,更加综合,紧密与茶产业相结合,使培训更加专业。培训教师多为茶产业自资深人士,具有丰富的经验,讲课十分生动,贴近实际,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强大的师资力量使学生受益匪浅。学生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进入到茶企业中实习和锻炼,可以得到很大的收获。在岗位中,学生可以接触到比创业教育更多的内容,那就是真正的实践,这样就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为学生的创业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与能量储备。无论是理论联系实践,还是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茶产业就业创业培训体系的构建,均可以充分实现上述目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茶产业就业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可以改善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使学生真正与时俱进,缓解当下就业压力,勇敢面对未来的挑战,提升就业质量。茶产业就业创业培训体系的建立,更多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空间与环境,使学生具备优秀的创业能力。在这一点上,高校的茶叶就业创业培训尚需要不断探索,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为高校创业教育带来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晓军.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治理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0(4):56-59.
[2]崔晓琴,游磊.中西部地区大学生创业驱动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20.
[3]游磊,孙荣华.经济下行趋势下大学生“就业—创业”互动性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94-105.
[4]李伟铭,黎春燕,杜晓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3(6):42-51.
[5]王青山,黄勇.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启示及借鉴[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0):23-27.
[6]刘铸,刘万芳,张庆祝.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辽宁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24):3-7.
[7]钱国英.日本大学生就业创业模式在杭州高校的引入及其建构[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5):46-49+76.
创新产业扶贫机制发展产业助脱贫 篇8
为了打破这种局面, 沙坪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立足该村的自然资源, 结合精准帮扶措施落实。峨边农业局安排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地, 开展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技术培训, 指导发展绿色生态种养业等农业特色产业, 带领村民走出一条特色农业脱贫之路。
县、镇和驻村帮扶组结合当地实际, 通过走组入户深入了解群众的种植意愿。在大家共同努力下, 相继成立了岩悬村益兴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岩悬村瑞鑫家庭农场。党支部积极培育党员种植示范户, 带头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在运行模式上, 采取“合作社+家庭农场+示范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改善村民传统单打独斗的种植局面, 降低群众的种植风险。该村七组村民乔位根一边过秤刚采摘的四季豆, 一边告诉笔者:“以前, 我们都是自己种菜, 总担心卖不出去, 现在有了专业合作社帮销, 买还是不存在多大问题。”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土地流转是关键。该村目前已流转土地超过17.33 hm2, 种植四季豆、茄子、海椒等高山蔬菜, 并试种了1.33 hm2当归。“现在, 我们把家里的部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 既能收取流转费, 又能在合作社务工, 增加加家庭经济收入。”岩悬村益兴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员乔位文如是说。
产业融合与产业组织创新关系研究 篇9
关键词:产业融合,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一、产业融合与市场结构
所谓市场结构, 指的是对市场竞争程度以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的特征。换言之, 一个特定市场中的各个市场主体在市场交易中的地位、作用、比例关系以及它们在市场上交换商品的特点, 即形成了具体产业的市场结构。从根本上说, 市场结构是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的概念, 一个产业的市场结构问题, 其实质就是该产业的竞争性 (或者说是垄断性) 程度问题。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市场集中程度、产品差别化程度和进入壁垒, 通常用市场集中度来描述和衡量市场结构的状况。现行的市场结构理论认为, 把有限的市场容量和各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动向结合在一起, 就会造成生产的集中和企业数目的减少。而在产业融合以后, 市场结构会发生更复杂的变化。产业融合能够通过建立与实现产业、企业组织之间新的联系而改变竞争范围, 促进更大范围的竞争。在产业融合过程中, 来自其他产业的企业也会加入进来, 竞争会进一步激化。在产业融合之前, 属于同一产业的企业群在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处于竞争关系, 从产业的严格定义上看, 超出产业之外就不能称为竞争关系。但是在产业融合过程中, 原先有固定化业务边界与市场边界的产业部门相互交叉与渗透, 使产业之间由原先非竞争关系转变为竞争关系。而且在此过程中还有大量来自其他产业的新参与者, 使竞争程度进一步加剧。竞争激化的过程中, 必然有企业倒闭和企业吸收合并等悲剧发生。在产业融合中, 由于网络外部性等原因, 也可能会出现某种形式的垄断。但与传统垄断相比, 也已发生了变化。
总之, 产业融合使得新参与者进入和开辟新市场, 增强了竞争性和新市场结构的塑造, 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就业增加和人力资本的发展。在产业融合中发生的一系列企业合并、并购等活动塑造了新的市场结构, 新市场活动反映了价值链的一个实质性变化, 从简单的信息传输变成内容的生产和包装, 或提供在线服务和交易。自由化和竞争使得信息服务的传输和发送已成为日常用品, 并且将其转化为低边际成本、高容量的商业活动, 从而改变了当前的市场结构。产业融合使市场从垄断竞争向完全竞争转变, 经济效率大幅度提高。这种情况在信息产品行业和产品差异性小的市场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事实上, 只有在产业融合后, 允许跨越时空的连续交易的信息技术到来之后, 某种类型的市场才接近经济学家对效率的界定。地域更广、时间更受限制的市场将更少受到垄断的困扰。市场的高效率是建立在信息的效率之上的。各产业间市场边界的消失以及政府管制的放松会导致市场结构产生两种互逆效应:一方面, 某一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使该产业内企业数量迅速增加, 并不断有新进入者参与到竞争中来, 从而大大降低了融合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另一方面, 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与综合化趋势促使企业生产由大规模、标准化逐步向小批量、多品种过渡, 规模经济在企业战略中的地位被范围经济所取代, 在技术融合与业务融合的基础上, 推动企业间的横向购并或混合购并, 导致竞争性企业数量减少, 从而提高产业的市场集中度。
二、产业融合与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SCP的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 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绩效。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在不放弃SCP框架的前提下开始强调企业行为对市场结构的反作用和市场效果状况对企业行为进而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如包莫尔通过“可竞争市场”这一概念的引入, 摆脱了市场结构与企业行为那种单一的、既定的逻辑关系。因为在可竞争市场中, 由于潜在进入厂商的威胁, 迫使现有厂商去降低成本、刻意创新、扩大规模, 从而改变了市场结构, 又影响了经济运行结果。德姆塞茨认为较高的利润是组织规模经济的报酬。因此, 任何成本最低的企业规模自然会迅速扩大, 从而在运行结果与市场结构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1、产业融合与市场行为
市场行为是指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目标而根据市场环境的情况采取相应行动的行为。经营目标是企业市场行为的目的和动力。市场行为主要包括:一是以控制和影响价格为基本特征和直接目的的价格行为;二是以促进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为主要内容的促销行为;三是以产权关系变动为主要特征的企业组织调整行为。在产业融合过程中, 市场会出现不断的变化和运动, 这对传统厂商的市场行为, 如垄断厂商的定价行为提出了挑战, 因为市场持续不断变化的情况动摇了其依赖的既定市场结构的基础。产业融合对企业市场行为中企业组织的调整影响更为深刻。企业购并开始从纵向购并向横向购并或混合购并演变, 其中技术融合的加快是企业从简单购并向复杂购并转变的主要动因之一。在交易成本的共同作用下, 企业组织结构开始由纵向一体化逐渐向横向一体化、混合一体化、虚拟一体化转变。从西方经济学角度来讲, 企业进行纵向一体化是组织通过权衡, 认为公司内部交易成本大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的结果。而横向一体化注重与外部组织的合作与共存, 与外界的交易是非纯粹的市场交易。但在产业融合的情况下, 要求企业以最短的时间进入一个相关或非相关的业务市场, 进行横跨行业专业经营的能力。企业为了达到快速响应的目的, 往往通过企业间的横向联合, 来把握稍纵即逝的市场时机。而且技术融合使得企业不同的业务可以在同一运作平台上开展, 它们相互之间可以互补, 通过协作发挥出更大的效应。所以此时的横向一体化是企业自身资源多种利用和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以便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 企业通过抓住核心的东西, 进行更大范围的业务整合, 从而有利于企业整体利益的实现和竞争优势的形成。产业融合下, 横向一体化成为企业外部组织结构重组的主要形式。
2、产业融合与市场绩效
由于产业融合对市场结构、市场行为的改变, 其影响必然会传导到市场绩效方面。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 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在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成果。对市场绩效进行描述和评价, 主要从资源配置效率、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技术进步等几个方面, 直接和间接地描述市场绩效的基本情况, 评价市场绩效的优劣。市场绩效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三者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资源配置效率是同时从消费者的效用满足程度和生产者的生产效率大小的角度来考察资源的利用状态, 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有限的消费品在消费者之间进行分配从而使得消费者获得的效用满足程度;二是有限的生产资源在生产者之间进行分配, 使得生产者所获得的产出大小程度;三是同时考虑生产者和消费者二个方面, 即生产者利用有限的生产资源所得到的产出大小程度和消费者使用这些产出所获得的效用满足程度。由于技术是产业融合的基石, 所以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生产工艺更加先进、生产过程更加合理、生产管理技术更加科学。生产者能以更加低廉的生产成本来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 同时适应消费者所需要的个性化、多品种、高质量的产品。当消费者从产业融合式的产业发展中得到更高的效用时, 生产者也会从产业融合式的产业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利润, 资源也就得到了更加优越的配置。因此, 产业融合式的产业发展有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可以提高市场绩效的程度。
三、产业融合对企业组织形态的影响
1、企业在产业融合中成长的理论基础
企业是产业发展中的微观主体, 是产业发展中最具生命力的元素, 企业在产业融合中成长主要建立在如下理论基础之上。
(1) 追求范围经济效益和效益最大化的理论。范围经济是指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或多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时, 所存在的状况就被称为范围经济。在传统的经济条件下, 企业一般追求规模经济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通过扩大生产规模, 降低生产成本来增加企业的利润, 但其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在产业融合出现的情况下, 市场的状况已经发生了变化, 生产过剩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普遍状况, 同时消费者已经转向个性化、多品种、高质量的产品需求。技术的融合使得同一技术可以在不同的生产过程中应用, 这为企业进行多产品经营创造了基础条件。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进行多产品经营能取得更好的效益和更大的利润, 因此这种多产品经营的优势获得了企业的青睐。并且, 企业以同一个销售渠道来销售更多的产品, 也能节约企业的销售成本, 达到提高效益、降低总成本的企业目标。
(2) 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 市场需求呈多样化、个性化趋势。消费者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及自己消费经验的积累在逐步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结构。如建立在信息技术上的互联网正日渐影响着人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和魅力, 不仅传统的一些经济活动可以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得到满足, 同时也降低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而且电脑的普及也为通过互联网的经济活动提供了硬件设施。由此, 越来越多的业务活动通过互联网来进行, 方便、快捷、高效成为了现代市场需求的特点。企业把传统的经营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相融合形成的新的经营技术能满足现代市场的这种需求, 同时企业通过这种新的融合经营技术也能有效地降低经营的成本, 提高效益。
(3)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1990年, 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普拉哈德和哈默尔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他们认为, 随着世界的发展变化, 竞争加剧, 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 企业的成功不再归功于短暂的或偶然的产品开发以及灵机一动的市场战略, 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按照他们给出的定义, 核心竞争力是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殊利益的一种独有技能或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和拥有市场优势的关键。产业融合的产业发展趋势使得企业在飞速发展的经济时代能获得最能显示竞争优势的力量, 但同时也要进行技术融合的创新和业务融合的创新, 提高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能力, 并不断吸取新技术和信息, 以巩固和发展优势技术和专长, 创造核心业务和核心产品。在产业融合的产业发展形势下, 最终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来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企业组织形态的演变理论
企业组织形态的演进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技术和劳动力作为基本生产要素的作用地位日益受到重视, 组织制度和组织结构也日益完善, 并将随着时代的进步而继续其演进的步伐。从小农经济到工业经济, 企业组织形态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进:家庭形态、工厂形态、公司形态和当代公司形态。由最初的家庭作坊到工厂形态是组织形态演进的一次跨越, 是由简单的小农经济到工业化进程中的一次重大的、根本性的转变。随着组织规模、层次的扩大, 公司形态的组织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开始出现。到20世纪末期,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组织形态又将开始向更高级的公司形态演进。
对于企业经济组织存在的原因, 一般有四种解释:一是按照巴纳德的“技术必要性说”。他认为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都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 而技术需要物质力量, 需要速度、忍耐、机械的适应性和连续性, 当生产的技术条件一旦超过了个人能力时, 组织就会产生。二是根据鲍尔、西蒙及诺斯的“共同目标说”。鲍尔认为, 组织是为了共同的、明晰的目标进行一致努力的个人目的性的总和。西蒙认为, 只要组织拥有能够提供超过成员所欲求的那些剩余的吸引力, 即组织给予的大于其个人所贡献的, 组织就会存在。诺斯在其制度变迁理论中强调制度与组织间的互动关系, 他认为, 制度是人为设定的构建和约束人类相互行为的规范, 而组织则是一个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受共同意志约束的个人的集合。制度与组织的关系为, 制度框架决定了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反之组织演化又会影响制度变迁的路径和过程。三是“控制权说”。在存在着复杂交易和不完全合同的世界里, 对经济运行过程前后剩余索取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 而这种控制又是通过对资产的使用来实现的, 对资产的使用将影响谈判力量的对比和对剩余索取的界定。组织产生的原因就在于, 在组织内部可以直接地通过使用资产来控制全过程的剩余索取。在企业内部生产而不去市场上购买是因为这一组织形式可以直接控制再生产。四是科斯和威廉姆森的“市场替代说”。从交易费用的节约出发, 他们认为, 效率是确定组织本质的基本要素, 企业组织的存在是因为调节其成员的交易费用低于市场机制, 组织源于交易费用的节约。组织作为个体或个体集合之间的一种稳定的交易模式, 是交易关系的产物。各种类型的交易都需要被安排在某种组织框架中, 企业组织的存在是因为在一定的条件下, 它可提供更低的交易费用。科斯说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 由于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是要付出成本的, 建立企业组织来配置资源, 其组织成本就要小于市场交易成本, 用企业组织替代市场意味着交易费用的节约, 这就是企业的起因。
3、产业融合对企业组织形态演变的影响
产业融合式的产业发展对企业的组织形态演进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这个以信息技术和知识为主的经济时代, 同时随着规制政策的改变, 企业的组织形态更趋于向创新型、灵活型、网络型的方向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 一方面, 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使企业的基础设施向信息化、集成化的建设步伐迈进;另一方面, 市场需求的消费者也出现了由生产链之外的元素向生产链之内的元素移动发展的趋势, 再加上规制政策的变化, 企业的组织形态也将发生适应性的变化。例如由于技术的发展, 在企业界出现了电信企业之间, 电信和电视企业之间的合并、联合、合作的局面, 并且发生企业并购的总额越来越大。一种虚拟公司正在悄然升起, 这是基于信息通信网络的一种新型企业合作关系。其主要特点是柔性、敏捷性和精益性的生产制造系统, 准时制的管理经验, 创新性的组织结构和独特的管理环境。虚拟公司的实质是根据自组织原理建立起来的众多小企业之间的新的竞争、合作、协调机制, 使原来分散、无序的生产企业自发地变为网络组织形态的有序的动态公司。从战略上看, 虚拟公司是计算机集成制造形态的扩展, 它已不单是生产技术的创新, 更重要的是自组织的哲学思想、网络化的协同观念对传统产业的渗透。虚拟企业是基于产业融合发展中催生的一种新型的企业合作形态, 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成为产业融合得以拓展的重要微观组织基础。虚拟企业是运用互联网技术, 联合多个企业的知识和能力, 实现资源动态整合, 共同创造某项产品和服务的过程, 是一种网络式的价值创造共同体。虚拟企业打破了传统企业金字塔式的纵向管理模式, 实行了扁平化的横向管理。虚拟企业在信息网络平台上, 加快了企业资源整合速度,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企业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新技术和产品被不断地推陈出新, 从而不断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和综合性的需求, 达到速度经济效应。因此, 产业融合在为企业多元化经营提供潜在成功可能和通过企业内部网、外部网和国际互联网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和员工工作方式的同时, 以数字化经济为标志的产业融合将改变企业的传统组织形态。总之, 产业融合所导致的产业组织创新, 要求产业组织理论做出变革, 以适应产业组织调整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周振华:产业融合: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标志——兼析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融合案例[J].产业经济研究, 2003 (1) .
[2]马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 2002 (5) .
[3]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 2001 (2) .
[4]余东华:产业融合与产业组织结构优化[J].天津社会科学, 2005 (3) .
创新产业教育 篇10
关键词:产业融合,产业创新,经济发展方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以说,在目前经济的发展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括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对信息化产业融合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合理的、可操作的对策建议对于我国经济高端化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1 在技术创新基础上产生的产业发展趋势———产业融合
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讨论和关注,最早是源于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而导致的产业之间的分立现象的改变。很多学者都认为产业融合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现象,主要发生在信息产业(于刃刚等,2006)[1]。但是,我们在考证了工业革命发展历程后会发现,产业融合并不是只在信息时代出现,产业融合现象在西方国家传统的工业化时代就已经出现(马健,2006)[2]。产业融合并不是信息时代所特有的现象,它在人类社会演进的各个历史阶段上都有发生。只是到了现代,技术进步和创新更加快,建立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基础上的产业融合现象也更加频繁,因而,产业之间界限的模糊化更加明显,这些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产业融合体现为一产业与另一产业在技术、业务、管理与市场的融合,因而,产业融合一般都要经历一个从技术融合到业务和产品的融合再到市场融合的过程。在这3个阶段中,技术融合通过共同的技术基础将产业之间各自独立的功能的产品联结起来,打开了产业之间紧密联系的通道,是产业融合的先决条件和核心环节(马健,2006)。因此,我们说,只要有技术创新,由技术创新产生能够联结不同产业间各自独立的产品的共同技术作为基础条件,就完全有可能产生产业融合[3]。而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一种趋势,因而,产业融合也体现为一种产业发展和进步的趋势和过程,产业融合是以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为基础与核心的产业发展趋势,在这个过程中,产业越来越细化,产品生产越来越精细化和专业化。
但是,在欧洲及世界正在进行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处于闭关锁国的封建社会后期,因而,工业革命和产业发展缓慢,更没有什么技术创新,根本谈不上产业融合。我们国家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加入到世界工业生产的行列中来的,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中国在各个行业不断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产业融合现象才开始慢慢出现,但是由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并不完整,因而工业化时期的产业融合特征不是非常明显。而到了现代的信息化时代,我国的信息化科技水平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我国也已经逐步从后工业化社会转向信息化社会,产业融合的现象频繁发生,新产品、新服务不断形成,这也是大多数学者认为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最早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信息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的原因所在[4]。
2 产业融合本质是产业创新
建立在技术融合基础之上的产业融合,本身就具有非常广泛的创新涵义。按照经济学家熊彼特(1972)的观点,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5]。概括地讲,熊彼特所解释的创新包含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等5个方面的内容。
我们把产业融合的全过程概括为技术融合、产品(服务)与管理融合、市场融合3个阶段,通过这3个阶段,产业融合完成了从技术创新到市场创新最终到产业创新的全过程。
技术、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的创新:产业之间具有不同的技术应用、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在产业融合中,一个产业(或是一个产业内部的一个行业)吸收与融合另一个产业(同上)的技术、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达到:一是模仿创新,即通过模仿其他行业生产者的行为而达到;二是自我创新,即通过自我研究、自我探索的方式达到。
产业的创新:由于产业融合使得产业之间的边界模糊化,两个或多个产业之间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和市场基础,这使得一些产业比较容易地改变结构的布局、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敏捷地从一个产业(如高能耗的传统产业)过渡到另一个产业(如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因而,产业融合的本质就是一种创新,是包含了技术、组织形式、管理制度以及市场等多方面的创新。这种产业融合创新是以产业之间的技术、业务创新为手段,以管理、组织形式的创新为过程,以获得新的融合产品、新的融合服务,开辟新的市场,并获得新的增长潜力为最终目标的一种扩张性的产业创新。
3 创新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是国家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创新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创新可以提高个体企业及整体产业的竞争力。随着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等方面的不断创新,决定企业及产业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从资源和劳动力作为竞争优势决定因素,转变为创新能力、技术和管理能力成为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创新可以形成企业及产业长期的竞争优势,并且可以带来无比的成长活力,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产业是市场经济的组织,企业及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意味着经济细胞组织的活力得到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得到提高,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得到改善,从而可以在微观层面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好地发展经济。
第二,创新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就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和重点任务,但是,传统的调整方式和思想见效很小,产业结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和改变。而新的思想和途径就是要把创新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和主要手段,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必须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来带动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并通过产业技术融合推动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形成产业结构调整中新的增长极和新的主导产业,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第三,创新可以克服目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瓶颈制约问题[6]。我们都知道,我国人均能源、人均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生态环境脆弱,尤其是我国目前处于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型过程中,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非常大,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日益严重和紧迫的瓶颈约束,传统的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通过创新,不论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还是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上的产业创新,都能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在既定产出水平情况下,可以大大减少资源能源的相对投入量,提高投入产出比,使所消耗的能源资源发挥出最佳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创新还能不断创造出新能源、新材料,既可以满足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的需要,又可能减轻资源和能源消耗的压力。因此,我们可以说,通过创新可以克服目前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瓶颈制约问题,既可以减少资源的消耗又能保障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 推动产业融合,促进经济更好发展
4.1 在产业融合进程中政府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
产业融合要求政府必须密切关注受规制产业的动态发展,把握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对受规制产业的影响,政府的引导作用在产业融合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政府的作用表现在对已经发生变化的产业放松经济性规制或进行规制改革,在产业间形成合理的经济联系,加快推进产业间的融合进程。其次,政府的引导作用还表现在制定合理的产业技术政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各产业间的融合创造一个良好的技术平台与产业平台。
4.2 发挥企业在产业融合中主体作用
产业融合的微观基础是企业,只有企业成为市场主体,才能推动产业融合的产生和发展。第一,作为实现产业融合主体的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产业融合发展是提升传统产业的必然选择。第二,产业融合是发生在技术创新技术上的产业发展趋势,所以,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更要发挥在技术创新上的巨大能量和作用:首先,应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其次,应积极探索新的技术创新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鼓励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进入企业和企业集团,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最后一点是要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充分反映和体现科研人员实现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和积极性。第三,提高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为了推动产业融合之创新,就要把一些重大信息技术创新迅速扩散到各部门,以引发更大规模的创新群集,提高产业和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是产业融合之创新的基础条件。第四,在我们国家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还存在一个特殊的问题,那就是国有经济控制成分大的问题。加快国有企业或是国有经济的改革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必须之举,只有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使其成为市场的主体,才能推动产业融合的产生和发展。
4.3 推进主导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信息技术产业将在21世纪的相当长时期内作为主导产业而存在,因此,要推进信息化产业融合的发展,就必须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加强对信息技术产业的指导与培育,以尽快地实现企业和产业的信息化融合[7]。推动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及以信息化产业融合推进经济更好发展,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一是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积极开发核心技术,增强计算机与网络产品、通信和数字视听产品及新型元器件等产品的制造能力,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二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中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实施一批信息化重大工程,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政务、金融、财税、贸易等领域的信息化;通过模仿扩散作用带动其他产业的信息化融合。三是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速度,努力改变信息资源开发落后的状况。
4.4 发展教育,培育融合型人才
产业融合既然是由高新技术所引起的,那么,要促进产业融合的发展,就必须培养大批精通新技术、精通新经济的专门人才。高科技人才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人才是实现产业融合的关键。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也意味着未来对跨行业复合型人才的更多需求。因而,我们应该具有创新型的人才观,从市场经济的个体组织———企业做起,重视人才创新和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起再教育培训机制,改变员工对传统科技知识的“惯性”,培养员工掌握更多更新的复合性知识和技能。同时各级院校也应承担起一部分责任,在各类学校和科研院所中实行融合型的研究机制和跨学科的专业设置,培养出具有复合性知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融合型人才来。□
参考文献
[1]于刃刚,等.产业融合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马建.产业融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张磊.产业融合与互联网管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植草益(日).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2).
[5]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6]厉无畏,王枕.中国产业发展前沿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创新产业教育 篇11
关键词 产业创新平台 产业集群 广西糖业
一、广西糖业产业创新平台的建设
(一)广西糖业产业创新平台的战略模型
自从国家启动科技平台建设以来,广西结合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提出建设广西创新平台体系,要求建设包括糖业在内的12个重点领域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广西糖业创新平台是指在广西产业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通过产学研大联合,集成全省的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建成推进广西糖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平台。
本文设计的广西糖业技术创新平台的战略模型如下图所示。
(二)广西糖业创新平台的框架结构
1.广西糖业创新平台的主体结构
广西糖业创新平台的构成需要集成政府的管理、研究与信息网络资源、企业技术开发资源、高等院校的理论与技术研究资源等等。并且要与其他创新平台建立起互动的运行模式。因而,广西糖业创新平台的主体结构主要由政府部门、企业、科研院所和相关的社会创新平台共同组成。
2.广西糖业创新平台的资源支撑体系结构
广西糖业的创新平台包括研究与开发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研究与开发平台是创新平台的核心,其主要任务是进行创新和研发。它需要大型科技设施与基地、社会科技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等资源的支撑。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则包括成果转化基地和科技企业培育两个方面。
二、广西糖业产业集聚
广西的糖业集聚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是在广西这一大的区域内,众多糖业集团呈均匀分布,即大企业集聚;另一层次是围绕主要糖业集团的集聚,即轴辐式的产业集聚。
(一)大企业产业集群
广西糖业经过近长时间的资本结构调整与优化,使原来广西区内分散独立的制糖企业联合重组,形成了包括洋浦南华、来宾东糖、南糖、凤糖、贵糖等14家核心的大型制糖集团。上述核心企业拥有糖厂66家,占全区的68.75% 日处理甘蔗能力29.96万吨,占全区84.39%。各个大型企业内部基本形成了产业集聚。
(二)“轴辐式”产业集群
从实践中看,在广西的大型糖业集团围绕副产物都投资进入多种产业,形成以制糖为主体集酒精生产、糖蜜利用等的一体化综合性企业,从而在每个糖业集团控制的糖厂范围内形成“轴辐式”产业集聚。
三、广西糖业产业创新平台的建设和产业集群对糖业的影响
糖业的创新平台的建设及其催生的糖业产业集群,将对增强广西糖业的竞争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增加甘蔗品种、提高质量
创新平台的建设可以增加广西甘蔗的品种,提高甘蔗的质量。广西的甘蔗品种70%以上是台糖系列,经多年种植,单产和蔗糖分下降,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也较差,而优质、高产、高糖的甘蔗品种则相对缺乏。创新平台的建设,引进优良品种,研发高糖、高产的甘蔗品种,
引进先进国家的高质量的甘蔗新品种。这些将会使广西现有甘蔗品种缺乏,质量偏低的情况得以改善。
(二)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创新平台的建设和产业集群将改变蔗糖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较低,产业链短的现状。产业集群可以“拉长产业链,拉宽产业带”,利用创新平台提供的环境、资源,实现制糖产业与关联产业的互动、效益互补的格局。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做到分散生产原糖,集中精炼;分散生产废蜜糖,集中制酒精;分散造纸,集中制浆;分散利用,集中治污。从而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三)增强国际竞争力
创新平台的建立以及其推动的产业集群的发展将极大的增强广西糖业的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广西糖厂的主要产品是一级白砂糖(占总量的90%左右),高品质、高档次食糖很少,原糖产量也很低,产品规格与国际糖消费、贸易脱节,难以参与国际竞争。而产业集群能很好的降低生产成本。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同时,由于榨糖的副产物比较丰富,也可以同时实现酒精等产品的生产,实现范围经济。并且产业集聚还能获得知识和技术的支持,增强广西糖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结语
我国在2003 年全面启动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随后我国部分省市的科技创新平台也开始运行,并不断地在探索创新平台的建设和运行模式。但由于行业技术创新平台还处于建设期,对行业技术创新平台的研究还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在资源整合、协作服务、管理考核等机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本文从产业创新平台与产业集群的关系入手,提出了广西糖业的创新平台的构建框架,讨论了创新平台所催生出来的糖业产业集群的形态,最后探讨了广西糖业创新平台与产业集群对糖业未来发展的作用及影响。产业创新平台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李海涛.产业集聚与广西糖业竞争力.甘蔗糖业.2005(6):44-47.
[2]李聪.浅谈行业技术创新平台的构建及评价.市场经纬.2007(22):35-38.
[3]覃泽林,梁戈夫.广西甘蔗糖业产业创新平台组织体系构建研究.广西农业科学.2010(9):1014-1017.
[4]孙智军.产业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9):37-68.
自主创新挺起产业脊梁 篇12
近十年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趋势, 可以用“西进”、“出海”来形容。“西进”是进军沙漠和高原, “出海”是博击狂风与巨浪, 没有可靠高效的钻采技术装备作保障, 谈何容易。中石油长庆油田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超低渗透油气田开发技术系列, 为油田上产5000万吨、建设西部大庆提供了支撑。2007年11月, 中石油宝鸡石油机械公司研制成功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2000米特深井石油钻机, 在全球也属首创。2012年8月, 国内首次投用的8000米钻机, 在塔里木油田顺利开钻。
截至目前, 中石油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了52%以上。中石化在天然气勘探开发方面形成了自主技术系列, 尤其是致密碎屑岩隐蔽气藏精细描述技术、气藏储层改造技术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2年5月9日, 我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在南海荔湾6-1区域首钻成功, 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的深水战略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成为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由浅水迈向深水的重要里程碑。
在炼化工业领域, 依托自主技术装备建设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百万吨PTA等重大工程, 在这十年间由梦想变成了现实。截至“十一五”末, 我国建成投运的1000万吨/年以上炼油企业达到20家, 其中有两家的炼油能力超过2000万吨/年。随着大型塔器、压缩机、换热器、干燥器等核心装备的陆续国产化, 千万吨级炼油装置设备自主化率超过90%, 百万吨级乙烯装置自主化率也达到75%以上。我国不仅实现了炼化核心技术的国内自主, 还有能力走出国门, 到国外去承建大型炼化项目。
近十年是我国新型煤化工蓬勃发展的时期。新世纪之初, 国外大型煤气化技术曾一度在国内占绝对垄断地位。时至今日, 经过业界不懈的自主攻关, 煤气化技术已经实现了从完全靠引进到自主研发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转变。HT-L粉煤加压气化技术和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世界首台商业规模水煤浆水冷壁气化炉在国内诞生, 能替代中小型化肥企业固定床气化炉的100吨/日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也已经成熟。煤制油、煤制气、煤制乙二醇、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突破了重大关键技术, 从构想走向实践, 并在国家层面建立了五大示范工程。
农用化工领域, 除了氮肥工业实现技术飞跃外, F O C U S磷化工技术也由依赖引进转向出口创汇。贵州瓮福集团形成了由磷肥生产副产物氟硅酸制取无水氟化氢的技术, 成为世界首创, 并很快走出了国门。西部大开发以来, 青海盐湖钾肥、 新疆罗布泊钾肥工程拔地而起, 为中国钾肥工业逐步走向自主建立了不朽功勋, 反浮选—冷结晶技术、固体钾矿溶解转化工艺、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硫酸镁亚型卤水制取硫酸钾工艺等的成功开发, 成为工程建设的关键。同时, 高毒农药被淘汰, 绿色水性农药走向前台。2006年3月, “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 “新农药创制研究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通过科技部验收, 实现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品种零的突破。此后, 悬浮剂、水分散粒剂、微乳剂、胶囊悬浮剂等多种环保水性剂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化工新材料的异军突起, 吹响了中国石化行业赶超世界一流、打造石化强国的嘹亮号角。近十年间, 新材料技术实现了飞跃。烟台万华快速崛起并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聚氨酯材料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以三爱富、巨化集团、多氟多等为代表的氟化工高科技企业, 实现了绿色制冷剂、氟树脂、氟碳涂料、锂电池材料、氟橡胶等诸多领域的重大突破。稀土发光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储氢材料等高端材料延伸了我国稀土产业链。碳纤维材料和石墨材料崭露头角, 大规模生产和应用已显露出光明前景。我国还自主攻克并掌握了氯碱离子膜核心技术, 实现了自主工业化生产芳纶纤维, 七大通用合成胶种全部国产化。可以说, 正是因为化工新材料科技的日新月异, 近十年我国石化工业才显得如此丰富多彩和充满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