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

2024-07-24

行动(共12篇)

行动 篇1

为切实转变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并由国务院以国办发1号文件转发, 这体现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绿色建筑, 也意味着今后将从国家层面推动绿色建筑。

建筑是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之一, 绿色建筑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抓手。近年来, 我国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 但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主要是城乡建设模式粗放, 能源资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 重规模轻效率、重外观轻品质、重建设轻管理等。据有关数据显示, 在全国500多个取得绿色建筑认证的项目中, 真正按绿色建筑要求建成的仅有50多家。

绿色建筑, 是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物排放,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开展绿色建筑行动, 以绿色、循环、低碳理念指导城乡建设, 对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 扎实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集约节约利用资源, 破解能源资源瓶颈约束, 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对开展绿色建筑行动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这是指导我们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有了好的方案, 关键在于执行。

根据以往绿色政策执行结果来看, 后续配套的操作办法和实施细则更重要。《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只是纲领性文件, 具体细则还需要分管的部门来具体研讨, 出台相关的配套细则。因此, 各地区、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相应的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 明确责任, 狠抓落实。

开展绿色建筑行动, 我们首先要加强城市规划的管理, 城镇新区建设、旧城更新中要建立包括绿色建筑比例、生态环保、绿色交通和公共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内容的指标体系, 纳入总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

对于绿色建筑而言, 好的设计理念至关重要。绿色建筑需要有明确的设计理念、具体的技术支撑和可操作的评估体系, 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绿色建筑的发展, 设计行业最先受到挑战, 如何实现合理的、可持续的建筑成为建筑设计行业首先需要解决的难题。

推动绿色建筑行动, 要加大政策激励。要研究制定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 鼓励房地产开发商建设绿色建筑, 引导消费者购买绿色住宅;要改进和完善对绿色建筑的金融服务, 对购买绿色住宅的消费者在购房贷款利率上给予适当优惠。要研究制定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在土地转让方面的政策;要研究制定容积率奖励方面的政策, 在土地招拍挂出让规划条件中, 要明确绿色建筑的建设用地比例。

发展绿色建筑, 要完善标准体系。完善建筑节能标准。健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加快制 (修) 订适合不同气候区、不同类型建筑的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尽快制 (修) 订绿色建筑相关工程建设、运营管理、能源管理体系等标准, 编制绿色建筑区域规划技术导则和标准体系。加快建立促进建筑工业化的设计、施工、部品生产等环节的标准体系, 推动结构件、部品、部件的标准化。

我国正处在发展绿色建筑的关键时期, 面临的绿色建筑课题很多, 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破解。绿色建筑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多个学科领域, 实现建筑本体与外环境、室内等综合系统协调。因此, 要克服工业文明的传统模式, 即大规模、集中式、单一化和长程循环模式, 因地制宜、多样化示范, 特别要注重开展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度, 倡导绿色消费理念, 扎实、深入地开展绿色建筑行动。

行动 篇2

建平世纪中学李传峰

摘要:作者有幸作为上海浦东区高中数学教师,参加了顾泠沅老师领衔的上海市骨干教师―行动教育‖模式高级研修班第一期培训,该班是对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如何在国外先进教师培训理论与模式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教师培训模式?顾老师借鉴―行动研究‖、―结合课例的同事互相指导‖、―案例教学方法‖、―专家——新手型教师比较‖等理论提出了以三次实践,两次反思为特点的―行动教育‖教师培训新模式,本文是作者参加培训以来对―行动教育‖模式的认识与体会。

关键词:行动研究行动教育课例

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教师自身素质的发展问题变的日益突出,上海社科院顾泠沅老师在全面分析当代基础教育教学任务内容的变革基础上,提出了对基础教育教师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的迫切必要性。[1]事实上,国外教育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实践也一直在证明一个结论―教师的素质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特别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构想到实验,进而马上面临全面推广的关键时刻,教师的素质能否胜任基础教育改革提出的新的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将成为制约改革成功的瓶颈。近几年,对如何解决传统教师在职教育与培训中存在的,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难以落实,因而造成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尖锐矛盾,国内外众多专家和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广泛而有效的实践与研究。其中对教育届影响最大的应当数美国著名学者科特·勒温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提出的,而后被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的―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

科特·勒温认为 ―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行动研究的思想被介绍到教育领域,在美国曾风行一时。研究的目的是―帮助实践工作者省察他们自己的教育理论与他们自己的日复一日的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它意在将研究行为整合进教育背景,以使研究能在实践的改善中起直接而迅捷的作用;并且它意图通过帮助实践工作者成为研究者,克服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之间的距离。‖[2]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了解决课堂和学校实际问题,英国兴起了―教师即是研究者‖的教育行动研究活动行动。目前,关于教育行动研究的概念和特征还没有较统一的认识,在《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被定义为―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强对实践活动中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其模型为―计划——行动——反思——研究‖;勒温认为行动研究的三个关键词是―观察、反思、应用‖;[3]台湾学者提出行动研究的步骤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拟订计划、搜集资料、批判与修正、试行与检验、提出报告等。

[4] 2001年5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行动研究被定义为―行动研究是我们与其他教育工作者为改进教学通过下列方式(确定问题、寻找解决途径、应用解决方法、结果分析以及理论发展),共同从事的系统化调研行动。

还有人认为:―教育行动研究是一种融理论与实践、行动与研究为一体,行动者与他人合作,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教育行动本身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评价、反思、总结等多种研究方法,寻找改进教育行动的方法,提高教育行动有效性的校本研究活动。‖[5]其特点是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的研究;在行动中进行研究。

从以上对行动研究的概念及过程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行动研究目前国际上有两种形式:

1.作为一种教育研究方法,强调行动者(教师)的行动与研究者(专业研究人员)的研究实现有机结合,克服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之间的距离。2.作为一种教育研究活动,强调教师作为实践者和研究者双重身份的统一,以有效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

行动研究作为一种解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有效教师培训教师研修手段也有其不足之处:

1.作为为―行动‖的研究,其―行动‖往往是广义上的教育、教学行为,不具有针对性,特别难以体现学科的特征;

2.―教师即是研究者‖的教育行动研究缺乏专业理论的指导与引领。

3.作为对―行动‖的研究,其研究往往止于对行动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和理论上的解决,缺乏行为上的再次跟进。

二、行动教育

1.行动教育模式的提出与内涵

借鉴行动研究模式,上海社科院顾泠沅老师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师培训模式——行动教育,这种新的教师培训模式在强调―行动为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借鉴(1)结合课例的同事互相指导(peer coaching);(2)案例教学方法(case methods of teaching);(3)专家——新手型教师比较(expert novice)等,当前国内外应用比较广泛的教师培训模式的优点,提出了由课例、合作平台和运作过程三个要素构成的教师培训模式。它以课例为载体解决了行动研究中针对性不强,和专家——新手型教师比较中没有针对学科的缺陷;通过由一线教师(学科教师)、合作伙伴(各级教育研究人员)和教育专家共同构建的合作平台解决了结合课例的同事互相指导中没有研究人员全程参与教学实践的缺陷,和案例教学中没有伙伴互助的缺陷;通过―三次行动,两次反思―的运作过程模式有效解决了行动研究中没有有针对性的再次行为跟进的缺陷。

2.行动教育模式的实践状况与经验

顾泠沅老师领衔的―行动教育‖培训模式高级研修班培训的对象是,至少有5年以上教龄的有经验教师;培训目标是促进有经验教师迅速成长为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探讨骨干(专家型)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和培养模式。

第一期培训从2003年3月至2004年3月,暑假集中学习一周,其它时间每周一为固定学习活动时间,参加对象为来自上海静安、浦东等九个区县的70名中小学理科(包括科学)教师和30名专业伙伴,其中专业伙伴包括各区相关学科的教研员、各区教育学院的研究员和大学相关学科的博士等。

研修班的课程内容分读书自学、短期课程、课例研究、校本教研四个板块。在读书自学中学员精读了由顾泠沅老师等专家提供或推荐的美国国家学科委员会编撰的《人是如何学习的》、日本左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顾泠沅编著的《教学改革的行动与诠释》等教育热点著作和许多有价值的核心期刊文章。在此基础上,学员听了多达近20场的专家报告,包括著名教育家吕型伟教授在内的各个领域教育专家所作的精彩、深刻的报告极大开阔了学员的视野,唤醒了学员进行教育、教学专业实践研究的热情。在各学科的课例研究过程中,从选题到教案设计再到实践,从第一次实践和反思再到第二次实践和反思,专家悉心指导;合作伙伴耐心的参与、帮助;一线教师认真设计、实施,随着实践的深入开展,每一位学员都深刻感受到学习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对在实践产生中的巨大指导和推动作用;同时,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又反过来促进了学员对相关理论认识的深入,和新认识、新理论的产生。一年的培训学习中,产生100余篇高质量的课例报告,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了几十篇与课例相关的论文,其中,在全国刊物上发表的有近30篇。

研修班的直接目标是实践与探索促进教师个人专业素质发展的可行途径和有效手段,而研修班的长远目标是籍此实践与探索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实现教师培训由个人发展到群体发展和区域发展的目标。学员们在专家的指导和合作伙伴的参与帮助下,在各自的学校或教研组实践与探索了为了本校发展、适合本校情况的听课、评课、沙龙等,各种正式或非正式教学研修活动。目前上海产生了一批―以校为本‖校本研修制度建设基地学校,努力实现学

校的教学、进修与研究与的有机结合,实现区域性的推进校本研修工作。

通过一年的学习与实践,本人对―行动教育‖教师培训模式有以下认识:

1.―经验型‖教师要想成长为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必须经历三次飞跃:(1)―经验型‖ 教师应当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把默会的经验型知识尽可能的转化成指导下一步实践的明确的科学的知识;(2)―经验型―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理论,并要把这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理论有机的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之中,才能有效真正促进默会的经验型知识的明确化、系统化;(3)―经验型‖教师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需要有关专家在专业方面的引领与帮助。

2.基于学科、以课例为载体、专家专业引领、伙伴互助三者有机结合的教师培训模式对教师个人专业素质的提高与发展是非常有效的。它克服了通识培训的无法落实的缺失;通过―伙伴互助‖克服了―案例教学‖中没有行为跟进的缺失;通过专家的专业支持克服了―伙伴互助‖中没有―专业引领‖的缺失。

3.有效的教师培训必须破除自上而下的行政指导,以校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包括同事、合作伙伴、和专家的紧密合作为本,走协作争效,区域发展的道路。

对―行动教育‖模式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1.基于教师培训的听课与评课应当走出过多关注通式通法的误区,更多关注课堂教学本身,总结寻找教师个人特点,研究如何帮助教师发挥自身优势与特点,使其成为风格化教师而不是―千人一面‖的―流水线产品‖。

2.当前教育、教学理论文章(包括教育叙事)的写作要求距离教师仍然比较远,有关专家应当研究与设计适合教师操作的教育、教学写作范式,使教育文章的写作成为―家常菜‖,不再是专家的特权。

3.除了出精品课例或示范课例,同样也要关注―问题‖课例和常态课堂教学,能够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也是进步。

参考文献:

[1].顾泠沅.王洁.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 –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教育模式研究.课程.教材.教法[J].2003,1(9).2003,2(14).

[2].宋楚主.苏建华.教育行动研究概说.江西教育[J].2003,15(6).

行动研究的关键在于行动 篇3

传统观念认为,研究是大学教授、学者或专家的工作,与教师无关,教师只要能接受别人生产的知识就行了,不必也没有能力作研究。但是在今天,“教师即研究者”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实际,才能促进专业成长,落实课程与新课程改革。教师终日战斗在教学第一线,最了解教学的困难和需求,能立刻知道问题所在;在教室中与学生一起学习,能利用观察、访问等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形;能分析学生的一切资料,如周记、考卷、作业、笔记、心得、作文等,从而了解其生活世界。从这些第一手资料,教师生产自己的知识,改进教学,建构适合情境的教学理论。如果教师能在自己的学校或教室中,研究立即的、实际的情境,加以检讨、反省,就能改进教学,落实自己的教学理想。开展行动研究,要转变观念,遵循一定的程序,构建相应的机制,这样,才能保证行动研究的有效性。

转变认识

1.研究并不一定只是负担

表面上看,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大量的时间不得不投入教学。教师的任务是“以教学为中心”,繁重的教学负担几乎没有为研究留下多余的时间。其实教师所进行的研究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研究”,是对教师自己的教学进行思考和探究,这种研究的目的不是为教学增加额外的负担,而是力图使教学以更有效的方式展开。因此,尽管在研究之初教师可能费时费力,但一旦进入研究的正常状态,教师从自己的研究中找到了有效的教学策略时,就能熟练地解决种种“教学困惑”、减少无效的重复劳动,在不一定增加工作时间的前提下提高教学效率。

2.行动研究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教师提高教学研究技能的途径有三种方式:阅读,即教师阅读相关教学理论和教学研究方法的论著;合作,即与大学或研究机构的教学研究专家合作进行实验研究;行动研究,即教师针对实际问题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三种方式之中,实际上以“行动研究”最有实效。教师通过自主的研究才能唤起阅读的需要和合作的兴趣。不少人将研究技能的提高寄希望于教师“脱产进修”或“在职培训”,殊不知教师在自己的教室里亲自进行研究即是最有效的“在职培训”方式。并非一定要等到系统学习、研究技能提高之后才产生研究,而是先有研究之后才能产生学习的激情,才能在研究的过程中提高研究技能。

3.以探究实际问题、改进实践为目的

实例1:2008年9月。王老师接了初三年级三个班的物理教学工作。在对学生物理学习基础情况的调研过程中,发现了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学生抄袭作业现象严重,二是很多学生认为物理难学、没有兴趣学。王老师在对一些抄袭作业现象调查分析后,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和教师教的角度做了认真的思考,并学习了相关理论后,王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作为改善学生学习物理动机的突破口,有了三个具体的“动作”。在不断改进这些“动作”的过程中,王老师所教三个班学生的物理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王老师自己也有了很大的成就感。

在上面的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用心的王老师发现了教学中的问题,在对问题本身做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主动学习,积极探究,试图改进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如果要问,什么是教师的行动研究?毫无疑问,王老师所做的事情,就是教师的行动研究。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教师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特点是: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实务。

如果对此做一点深层次的理性分析,我们可能发现以上的分析有点就事论事的味道。教师的行动研究,从直接的目的来看,确实是为了改进教学实务,从深层来看其实是提供了教师反省与探究自己教学实务的机会。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行动研究与理论研究和控制严格的实验研究等是有区别的,它是务实的,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

4.研究与行动相结合

实例2:作为一名有着十几年教龄的语文教师,温老师在兢兢业业地工作的同时,也有着很多的困惑,尤其是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因此,温老师加入到了《农村初中学生抄袭作业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行动研究课题小组。温老师自定的目标是:以日常谈话的形式,和学生不断交流,了解学生心声,从而制定相应的对策促使学生得到转化,进而减少抄作业的次数,直至不抄为止。温老师先上网查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又结合自身的经验,向学生介绍了什么是抄袭作业,以及抄袭作业的危害等等。尽管温老师准备了很久,鼓足了干劲,但学生的反应并不强烈。有经验的温老师没有灰心,也没有强迫,而是让一部分人先动起来。三个多星期后,全班学生都动起来了。当温老师正准备松口气的时候,问题又来了,学生虽然不抄了,但不会做的就干脆不交作业了,怎么办?又是调查,引导,鼓励学生向老师请教,又是一部分学生现身说法。渐渐地学生没有了顾虑,遇到不会的问题就向老师请教,都能够按时完成作业了。但就在这时,另一个问题又产生了,怎么办呢?“继续想办法做呗!”温老师说得很轻松。

如果再要问,教师的行动研究是什么?那么我们可以简单地说,教师的行动研究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行动,是教师的“行动之旅”。在这样的“旅途”中,教师需要不断地根据目的,进行实践与反思,不断修正自己的行动,并形成新的行动。从这里,我们又似乎可以得出教师行动研究的第二个特点: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的不断行动的过程。

必须说明的是,教师的行动研究是为了行动而研究,而不是为了研究而行动。在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用心的教师会遭遇疑难、困惑,会采取不同的行动改善现状。但为了解决问题,这种行动可能要“复杂”一点,需要一点策略,需要采取明智的、有计划的行动方案,经由不断地内省和内化,审时度势,达致理想的改变。所以,教师的行动研究本身,也是一个科学性的研究过程。

5.以合作的方式进行

实例3:小杨同学是让一(二)班所有任课老师非常“头痛”的“特殊”生,习惯差,成绩差、不诚实,几乎所有科目的作业都在抄袭。班主任杨自金老师家访后,发现他家不仅生活环境差,而且父亲曾进过两次监狱,母亲目不识丁。在张老师对任课老师讲了小扬的家庭情况后,原来对他非常“头痛”的七位老师(语、数、外、体、美、自、音),惊讶之余,有了份同情和责任。他们决定联合起来

共同“行动”,把更多的爱给予小杨。

他们针对小杨的特殊情况制定了一个特别的教育方案。七个人一有空就凑在一起,说小杨的变化,说“方案”的好与不好,交流小杨在各自课上的表现。老师们将他们的这种讨论方式称为“一(二)班的工作坊”。一年多来,小杨在“一(二)班的工作坊”老师的关心下,除了学习上由于智力的因素还无法和同龄孩子相比外,已经完全改掉了抄袭作业的坏习惯,可以说他已经是一名合格的,而且是一名可爱的、关心集体的中学生了。

从这个实例中,我们似乎可以得出教师行动研究的第三个特点:研究的过程是教师的合作参与的过程。可以这么说,合作参与是教师行动研究的重要特质之一,因为教师的行动研究不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而是在实践即行动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需要参与者或相关者分工合作、经验分享,共同为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作出决策。教师的行动研究是基于教师个体独立自主行为的合作研究,重视的是成员间伙伴平等关系。可以说,教师的研究过程是合作的过程,也是相互学习的过程。老师们在一个合作的团队中相互支持、相互信任,使实际工作过程变成一个协作研究过程,使研究过程又变成一个理智的工作过程。

6.是一个不断反恩、尝试,再反思、再尝试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实例4:有着十几年数学学科教龄的李正明老师,对自己十多年历史教学的得意和失意做了细致的回顾,在查询了大量资料和其他人研究情况的基础上,将“初中学生抄袭数学作业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作为研究的课题。

李老师做研究的第一步是精心设计了一份研究计划。计划中,李老师对课题研究的过程做了详细的设计。在学校课题小组的指导下,李老师对计划做了修正,在课堂中开始了行动。课堂上,李老师开始按计划进行他的教学。每一项具体策略的实施都会带来相应的效果,然而在产生效果的同时,也会有新的问题不断产生,这是李老师未曾预料到的。夜深人静了,大家都已进入了梦乡,可李老师还坐在灯下苦苦思索,拟定新问题的对应策略。相信新策略实施以后还会有新问题产生,但正是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教师才得以成长,问题才得以解决,正如李老师所言:“这’是一个美妙的过程”。

事实上,行动研究的展开过程就是“观察—计划—行动—反省一行动”的循环,这在很多文献中都有比较详细的阐述,但在一般情况下,教师的行动研究的过程不可能分割得如此清晰,也不一定都依此顺序直线进行的。真实的行动研究不是很有序,不是很整齐,可能比我们想象的研究还要凌乱,没有正式的开始、中间和结尾。换言之,行动研究不像传统的研究那样,在研究报告的撰写和呈交以后就完成了,它可能包括检验我们的想法,观察、记录自己和我们行动的结果,作为过程的继续,我们可能会尝试其他想法并继续行动。

明确程序

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着几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环节。

1.选择问题

即在学校统一组织下,对学校在教育、教学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对问题作出归纳、分类,形成一定时期内教师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教师从众多的问题中概括出具有普遍性和研究价值的问题,通过讨论和交流,初步形成各年级或各门学科中的主要问题,形成一个时期学校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群。

2.理论探讨

即从教育理论中有针对性地选取最合适的内容,为解决筛选出的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操作规范,从而保证行动研究的正确性。教育科研人员、教育理论工作者要根据教师选出的问题,寻找与问题相关的理论,有针对性地向教师介绍,让教师了解与问题相关的教育理论,通过组织教师学习、讨论,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一步从中选出适合自己需要的教育理论。教育理论很多,有的很抽象、深奥,进行理论选择时,要注意针对性、贴切性。

3.实施和反思

即教师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的顺序,在教育科研人员、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帮助、指导下,创造性地运用自己已经选择的、有针对性的教育理论,解决具体教育、教学问题,改善教育、教学工作,并对实践的结果作出总结和反思。行动研究的目标是在实施和反思这一阶段实现的,它是行动研究的关键阶段。这一环节需要教师撰写开展行动研究、总结实践经验的论文,为继续开展行动研究提供参考。

构建机制

在课程改革中大力提倡教师行动研究,需要学校与上级行政部门构建促使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机制。

1.时间保证

在现有教育体系下,教师忙于应付日常工作,有些教师甚至对学生实行看管式管理,这样教师们忙于应付,疲于奔命,几乎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在提倡对学生进行减负的今天,也需要对教师进行减负,把教师从繁琐的简单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创造性劳动。实践证明,在对教师工作进行加减运算时,首先需要做减法,然后再做加法,这样更容易推行。减去不必要的工作负担,增加教师的行动研究时间。

2.提供帮助

教师开展行动研究,需要理论上的帮助。理论书籍是教育理论的书面载体,专家是教育理论的活化载体,两者缺一不可。然而,现在有些学校教育理论书籍缺乏,只购买各个学科的辅导资料,因而教师很难得到教育理论书籍的帮助,需要构建学校开展教师行动研究的理论支撑体系,包括书报杂志。同时,学校还应该聘请有关专家作为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引路人,在这方面学校应该有投入意识。

3.建立激励机制

学校在晋职晋级方面应该向开展行动研究的教师倾斜,鼓励教师多读书、多行动、多反思。现在有一种倾向,认为中小学教师开展研究、写作教育论文没有必要。这种看法是对教育工作性质的简单化理解、短视的理解,忽视了人的工作的复杂性。认识到教师行动研究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性,需要落实到行动上,建立激励机制非常必要。

搜集和积累行动过程中的资料

当教师回过头来看教师的行动研究时,我们会发现资料的搜集和积累的重要性。教师的行动研究过程就是一个一边总结、一边研究、一边积累资料,逐步提升的过程。积累资料的过程是注意分析情况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过程,因此,搜集和积累资料是行动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积累资料时首先要做有心人,重视时间中的反思,凭事实说话,关注实践中的细节,呈现我们研究中所走过的每一个脚印。

积累资料的方法是多样的,这在前面和后面的不同章节中都有介绍,这里不一一赘述了。

撰写研究报告,进行经验分享

撰写研究报告是进行研究的必要历程。行动研究的报告和学术研究报告应该有所不同。行动研究的报告必须依照研究的内容,以其他人最易懂的方式呈现,让其他老师看了之后,能够立即明了研究者的方法与结果。教师行动研究的报告不是学术研究报告,它应该有这样几个效能:

1.经验分享

老师在进行行动研究之后,有一项重要的目的就是将自己的经验与同事分享。老师群体更是一个合作型的实践共同体,老师们应该在共同实践、经验交流中不断地成长与创新。

2.合理安排时间,反思总结

行动研究是教师结合教育工作开展研究的过程,也是在行动中不断学习的过程,研究计划的实施常常会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干扰和冲击,需要合理安排好时间,处理好计划性与调节性的关系,长周期与短周期的关系,注意资料积累、反思总结的时效性和具体安排上的灵活性。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教师会比以前从事单纯的事务性工作时增加一些工作量。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当教师的日常工作增添了研究的成分以后,当研究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一种方式后,教育的质量和工作效率就会逐渐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也会不断提升。

行动研究的关键在于行动 篇4

传统观念认为, 研究是大学教授、学者或专家的工作, 与教师无关, 教师只要能接受别人生产的知识就行了, 不必也没有能力作研究。但是在今天, “教师即研究者”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实际, 才能促进专业成长, 落实课程与新课程改革。教师终日战斗在教学第一线, 最了解教学的困难和需求, 能立刻知道问题所在;在教室中与学生一起学习, 能利用观察、访问等方法,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形;能分析学生的一切资料, 如周记、考卷、作业、笔记、心得、作文等, 从而了解其生活世界。从这些第一手资料, 教师生产自己的知识, 改进教学, 建构适合情境的教学理论。如果教师能在自己的学校或教室中, 研究立即的、实际的情境, 加以检讨、反省, 就能改进教学, 落实自己的教学理想。开展行动研究, 要转变观念, 遵循一定的程序, 构建相应的机制, 这样, 才能保证行动研究的有效性。

转变认识

1. 研究并不一定只是负担

表面上看, 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大量的时间不得不投入教学。教师的任务是“以教学为中心”, 繁重的教学负担几乎没有为研究留下多余的时间。其实教师所进行的研究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研究”, 是对教师自己的教学进行思考和探究, 这种研究的目的不是为教学增加额外的负担, 而是力图使教学以更有效的方式展开。因此, 尽管在研究之初教师可能费时费力, 但一旦进入研究的正常状态, 教师从自己的研究中找到了有效的教学策略时, 就能熟练地解决种种“教学困惑”、减少无效的重复劳动, 在不一定增加工作时间的前提下提高教学效率。

2. 行动研究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教师提高教学研究技能的途径有三种方式:阅读, 即教师阅读相关教学理论和教学研究方法的论著;合作, 即与大学或研究机构的教学研究专家合作进行实验研究;行动研究, 即教师针对实际问题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三种方式之中, 实际上以“行动研究”最有实效。教师通过自主的研究才能唤起阅读的需要和合作的兴趣。不少人将研究技能的提高寄希望于教师“脱产进修”或“在职培训”, 殊不知教师在自己的教室里亲自进行研究即是最有效的“在职培训”方式。并非一定要等到系统学习、研究技能提高之后才产生研究, 而是先有研究之后才能产生学习的激情, 才能在研究的过程中提高研究技能。

3. 以探究实际问题、改进实践为目的

实例1:2008年9月, 王老师接了初三年级三个班的物理教学工作, 在对学生物理学习基础情况的调研过程中, 发现了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学生抄袭作业现象严重, 二是很多学生认为物理难学、没有兴趣学。王老师在对一些抄袭作业现象调查分析后,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和教师教的角度做了认真的思考, 并学习了相关理论后, 王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作为改善学生学习物理动机的突破口, 有了三个具体的“动作”。在不断改进这些“动作”的过程中, 王老师所教三个班学生的物理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王老师自己也有了很大的成就感。

在上面的实例中, 我们可以看出, 用心的王老师发现了教学中的问题, 在对问题本身做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 主动学习, 积极探究, 试图改进教学的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如果要问, 什么是教师的行动研究?毫无疑问, 王老师所做的事情, 就是教师的行动研究。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 教师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特点是: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实务。

如果对此做一点深层次的理性分析, 我们可能发现以上的分析有点就事论事的味道。教师的行动研究, 从直接的目的来看, 确实是为了改进教学实务, 从深层来看其实是提供了教师反省与探究自己教学实务的机会。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与理论研究和控制严格的实验研究等是有区别的, 它是务实的, 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

4. 研究与行动相结合

实例2:作为一名有着十几年教龄的语文教师, 温老师在兢兢业业地工作的同时, 也有着很多的困惑, 尤其是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因此, 温老师加入到了《农村初中学生抄袭作业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行动研究课题小组。温老师自定的目标是:以日常谈话的形式, 和学生不断交流, 了解学生心声, 从而制定相应的对策促使学生得到转化, 进而减少抄作业的次数, 直至不抄为止。温老师先上网查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 又结合自身的经验, 向学生介绍了什么是抄袭作业, 以及抄袭作业的危害等等。尽管温老师准备了很久, 鼓足了干劲, 但学生的反应并不强烈。有经验的温老师没有灰心, 也没有强迫, 而是让一部分人先动起来。三个多星期后, 全班学生都动起来了。当温老师正准备松口气的时候, 问题又来了, 学生虽然不抄了, 但不会做的就干脆不交作业了, 怎么办?又是调查, 引导, 鼓励学生向老师请教, 又是一部分学生现身说法。渐渐地学生没有了顾虑, 遇到不会的问题就向老师请教, 都能够按时完成作业了。但就在这时, 另一个问题又产生了, 怎么办呢?“继续想办法做呗!”温老师说得很轻松。

如果再要问, 教师的行动研究是什么?那么我们可以简单地说, 教师的行动研究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行动, 是教师的“行动之旅”。在这样的“旅途”中, 教师需要不断地根据目的, 进行实践与反思, 不断修正自己的行动, 并形成新的行动。从这里, 我们又似乎可以得出教师行动研究的第二个特点: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的不断行动的过程。

必须说明的是, 教师的行动研究是为了行动而研究, 而不是为了研究而行动。在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 用心的教师会遭遇疑难、困惑, 会采取不同的行动改善现状。但为了解决问题, 这种行动可能要“复杂”一点, 需要一点策略, 需要采取明智的、有计划的行动方案, 经由不断地内省和内化, 审时度势, 达致理想的改变。所以, 教师的行动研究本身, 也是一个科学性的研究过程。

5. 以合作的方式进行

实例3:小杨同学是让一 (二) 班所有任课老师非常“头痛”的“特殊”生, 习惯差, 成绩差、不诚实, 几乎所有科目的作业都在抄袭。班主任杨自金老师家访后, 发现他家不仅生活环境差, 而且父亲曾进过两次监狱, 母亲目不识丁。在张老师对任课老师讲了小杨的家庭情况后, 原来对他非常“头痛”的七位老师 (语、数、外、体、美、自、音) , 惊讶之余, 有了份同情和责任。他们决定联合起来共同“行动”, 把更多的爱给予小杨。

他们针对小杨的特殊情况制定了一个特别的教育方案。七个人一有空就凑在一起, 说小杨的变化, 说“方案”的好与不好, 交流小杨在各自课上的表现。老师们将他们的这种讨论方式称为“一 (二) 班的工作坊”。一年多来, 小杨在“一 (二) 班的工作坊”老师的关心下, 除了学习上由于智力的因素还无法和同龄孩子相比外, 已经完全改掉了抄袭作业的坏习惯, 可以说他已经是一名合格的, 而且是一名可爱的、关心集体的中学生了。

从这个实例中, 我们似乎可以得出教师行动研究的第三个特点:研究的过程是教师的合作参与的过程。可以这么说, 合作参与是教师行动研究的重要特质之一, 因为教师的行动研究不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 而是在实践即行动的过程中进行的, 因此需要参与者或相关者分工合作、经验分享, 共同为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作出决策。教师的行动研究是基于教师个体独立自主行为的合作研究, 重视的是成员间伙伴平等关系。可以说, 教师的研究过程是合作的过程, 也是相互学习的过程。老师们在一个合作的团队中相互支持、相互信任, 使实际工作过程变成一个协作研究过程, 使研究过程又变成一个理智的工作过程。

6.是一个不断反思、尝试, 再反思、再尝试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实例4:有着十几年数学学科教龄的李正明老师, 对自己十多年历史教学的得意和失意做了细致的回顾, 在查询了大量资料和其他人研究情况的基础上, 将“初中学生抄袭数学作业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作为研究的课题。

李老师做研究的第一步是精心设计了一份研究计划。计划中, 李老师对课题研究的过程做了详细的设计。在学校课题小组的指导下, 李老师对计划做了修正, 在课堂中开始了行动。课堂上, 李老师开始按计划进行他的教学。每一项具体策略的实施都会带来相应的效果, 然而在产生效果的同时, 也会有新的问题不断产生, 这是李老师未曾预料到的。夜深人静了, 大家都已进入了梦乡, 可李老师还坐在灯下苦苦思索, 拟定新问题的对应策略。相信新策略实施以后还会有新问题产生, 但正是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教师才得以成长, 问题才得以解决, 正如李老师所言:“这是一个美妙的过程”。

事实上, 行动研究的展开过程就是“观察—计划—行动—反省—行动”的循环, 这在很多文献中都有比较详细的阐述, 但在一般情况下, 教师的行动研究的过程不可能分割得如此清晰, 也不一定都依此顺序直线进行的。真实的行动研究不是很有序, 不是很整齐, 可能比我们想象的研究还要凌乱, 没有正式的开始、中间和结尾。换言之, 行动研究不像传统的研究那样, 在研究报告的撰写和呈交以后就完成了, 它可能包括检验我们的想法, 观察、记录自己和我们行动的结果, 作为过程的继续, 我们可能会尝试其他想法并继续行动。

明确程序

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的发展过程, 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着几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环节。

1.选择问题

即在学校统一组织下, 对学校在教育、教学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 对问题作出归纳、分类, 形成一定时期内教师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教师从众多的问题中概括出具有普遍性和研究价值的问题, 通过讨论和交流, 初步形成各年级或各门学科中的主要问题, 形成一个时期学校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群。

2.理论探讨

即从教育理论中有针对性地选取最合适的内容, 为解决筛选出的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操作规范, 从而保证行动研究的正确性。教育科研人员、教育理论工作者要根据教师选出的问题, 寻找与问题相关的理论, 有针对性地向教师介绍, 让教师了解与问题相关的教育理论, 通过组织教师学习、讨论, 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一步从中选出适合自己需要的教育理论。教育理论很多, 有的很抽象、深奥, 进行理论选择时, 要注意针对性、贴切性。

3.实施和反思

即教师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的顺序, 在教育科研人员、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帮助、指导下, 创造性地运用自己已经选择的、有针对性的教育理论, 解决具体教育、教学问题, 改善教育、教学工作, 并对实践的结果作出总结和反思。行动研究的目标是在实施和反思这一阶段实现的, 它是行动研究的关键阶段。这一环节需要教师撰写开展行动研究、总结实践经验的论文, 为继续开展行动研究提供参考。

构建机制

在课程改革中大力提倡教师行动研究, 需要学校与上级行政部门构建促使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机制。

1.时间保证

在现有教育体系下, 教师忙于应付日常工作, 有些教师甚至对学生实行看管式管理, 这样教师们忙于应付, 疲于奔命, 几乎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在提倡对学生进行减负的今天, 也需要对教师进行减负, 把教师从繁琐的简单劳动中解放出来, 从事创造性劳动。实践证明, 在对教师工作进行加减运算时, 首先需要做减法, 然后再做加法, 这样更容易推行。减去不必要的工作负担, 增加教师的行动研究时间。

2.提供帮助

教师开展行动研究, 需要理论上的帮助。理论书籍是教育理论的书面载体, 专家是教育理论的活化载体, 两者缺一不可。然而, 现在有些学校教育理论书籍缺乏, 只购买各个学科的辅导资料, 因而教师很难得到教育理论书籍的帮助, 需要构建学校开展教师行动研究的理论支撑体系, 包括书报杂志。同时, 学校还应该聘请有关专家作为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引路人, 在这方面学校应该有投入意识。

3.建立激励机制

学校在晋职晋级方面应该向开展行动研究的教师倾斜, 鼓励教师多读书、多行动、多反思。现在有一种倾向, 认为中小学教师开展研究、写作教育论文没有必要。这种看法是对教育工作性质的简单化理解、短视的理解, 忽视了人的工作的复杂性。认识到教师行动研究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需要落实到行动上, 建立激励机制非常必要。

搜集和积累行动过程中的资料

当教师回过头来看教师的行动研究时, 我们会发现资料的搜集和积累的重要性。教师的行动研究过程就是一个一边总结、一边研究、一边积累资料, 逐步提升的过程。积累资料的过程是注意分析情况的过程, 也是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过程, 因此, 搜集和积累资料是行动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积累资料时首先要做有心人, 重视时间中的反思, 凭事实说话, 关注实践中的细节, 呈现我们研究中所走过的每一个脚印。

积累资料的方法是多样的, 这在前面和后面的不同章节中都有介绍, 这里不一一赘述了。

撰写研究报告, 进行经验分享

撰写研究报告是进行研究的必要历程。行动研究的报告和学术研究报告应该有所不同。行动研究的报告必须依照研究的内容, 以其他人最易懂的方式呈现, 让其他老师看了之后, 能够立即明了研究者的方法与结果。教师行动研究的报告不是学术研究报告, 它应该有这样几个效能:

1.经验分享

老师在进行行动研究之后, 有一项重要的目的就是将自己的经验与同事分享。老师群体更是一个合作型的实践共同体, 老师们应该在共同实践、经验交流中不断地成长与创新。

2.合理安排时间, 反思总结

行动研究是教师结合教育工作开展研究的过程, 也是在行动中不断学习的过程, 研究计划的实施常常会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干扰和冲击, 需要合理安排好时间, 处理好计划性与调节性的关系, 长周期与短周期的关系, 注意资料积累、反思总结的时效性和具体安排上的灵活性。在行动研究过程中, 教师会比以前从事单纯的事务性工作时增加一些工作量。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当教师的日常工作增添了研究的成分以后, 当研究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一种方式后, 教育的质量和工作效率就会逐渐提高, 教师的自我价值也会不断提升。

行动 篇5

一、总体目标

针对我区市场秩序中的突出问题和短板弱项,抓好五个“重点”。一是以冷链食品为重点,严厉打击食品安全领域违法行为。二是以燃气领域整治为重点,着力排除特种设备风险隐患,强化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三是以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为重点,严厉打击损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或身心健康的违法行为。四是以整治经营活动中乱评比乱排序为重点,严厉打击虚假违法广告、不正当竞争行为。五是以保障农村地区药品质量安全为重点,从严从快查处违法行为,始终保持监管执法高压态势,确保在短期内取得较大实效。

二、主要任务

“春雷行动2022”采取“5+2”模式,即在全区统一部署开展“食品安全”“质量安全隐患整治”“未成年人保护”“打击乱评比乱排序”“保障农村药品质量安全”5个执法子行动。同时,结合我区实际,确定“护粮行动”和“市场收费乱象整治”两个执法行动为重点整治内容。各镇(街道)、区级有关部门结合各自实际,立足自身职责,制定细化实施方案,做到有特点、有效果、有落实。

(一)食品安全执法行动

行动目标:以冷链食品为重点,按照“查处一批、曝光一批、规范一批”要求,针对社会反响较大、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问题食品,加

大案件查处力度,曝光典型案件。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公开整治信息,形成打击问题食品的高压态势,促进食品安全质量得到总体提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行动重点:一是重点查处不落实冷链食品进货查验、消毒等主体责任的违法行为。采购、贮存、销售及使用来源不明、票据不全的冷链食品,无“三证明一报告(海关检疫证明、进货票据、消毒证明和核酸检测报告)”和追溯信息以及市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出仓证明的进口冷链食品,收购、加工、经营病死畜禽,出售未按规定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肉类等违法行为查处。二是重点对象治理。开展对食品生产加工、学校食堂、连锁经营企业、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等食品生产经营主体不落实加工操作规范、进货查验、培训考核、人员健康管理等违法行为查处。三是重点品种治理。强化对大宗、高风险食品安全抽检,开展对“两超一非”食品(超范围、超限量添加食品添加剂和非食用物质)、“三无”食品(无厂名、厂址、生产日期)、过期变质食品、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宣称特殊功能的普通食品以及特殊食品虚假宣传、欺诈销售等违法行为查处。四是网络食品安全治理。加强对入网食品经营者的线上线下监管,开展对无实体店、无照无证、使用假证、冒用证件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加大对网络食品第三方平台不落实主体责任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开展对“网红餐厅”食品安全监督执法过程直播活动。五是打击粮食购销领域违法行为。重点查处扰乱市场秩序、违法交易行为,严处生产经营无标签的预包装粮食食品、“不宜储存粮”流入口粮市场等严重违法行为。六是重点食品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以整治

“山寨”酒水饮料、节令食品为重点,严厉打击市场混淆、侵犯商标专用权等违法行为。七是深化“长江禁捕、打非断链”。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执法,严禁采购、销售和加工非法捕捞渔获物,严厉打击虚假违法广告行为,严查违反国家“十年禁渔”政策要求的食品经营违法行为。

行动重点:一是开展燃气领域气瓶、公用管道等特种设备安全隐患专项整治。加强对液化石油气瓶充装、检验单位的现场监督检查执法,重点打击非法充装、未按规定实施充装前后检查记录制度、未按照安全技术规范要求进行充装、对不符合安全技术规范的气瓶进行充装和超核准范围检验、未按照安全技术规范检验等违法违规行为。规范燃气压力管道法定检验,严肃处理在建燃气压力管道未履行安装告知,未依法进行安装监督检验、使用未经检验和检验不合格的公用管道的行为。加强燃气领域相关特种设备的监管,以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油气长输管道法定检验以及供气供暖相关锅炉、压力容器和工业管道为重点,严肃查处使用未经检验和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等违法违规行为。二是开展岁末年初特种设备安全执法检查。按照省、市、区安委会部署的岁末年初百日安全大会战要求,加强风险分析研判,聚焦人员密集场所、化工危化品行业和工贸行业在用特种设备开展执法检查,加强重点时段、重要场所的特种设备监管,打击违法违规生产、使用特种设备行为。三是开展燃气具等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整治专项执法检查。加强燃气具、燃气泄漏报警器等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生产销售企业监督抽查力度,加强线上监测、线下排查,深入挖掘违法违规线索,依法对生产和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不符合强制性产品认证的燃气具生产经营单位予以处罚,化解燃气源头安全风险和重大隐患。四是开展冬春消防安全相关产品质量专项执法检查。加强消防安全相关产品生产、流通领域质量安全监管,突出消防器材、彩钢夹芯板、保温隔热材料,以及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电动自行车及动力电池和小太阳、热暖设备等冬季取暖用品,覆盖线上线下,及时发现质量不合格产品,排查质量安全隐患,严厉查处生产、销售质量不合格、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违规行为,形成强大震慑。

(二)未成年人保护执法行动

行动目标:贯彻落实国、省、市、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国未保组〔2021〕1号),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执法检查和典型案例曝光,查处一批损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或身心健康的违法违规行为,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更加优质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

行动重点:一是加强未成年人食品安全监管执法。以校园及其周边为重点,从严整治校园周边设置酒类销售网点的行为,督促酒吧、网吧、餐馆、商超、便利店等经营者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设置“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酒”的标志。严厉查处婴幼儿配方食品虚假宣传和经营无合法进口证明食品行为,强化用于未成年人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类保健食品的质量安全监管。二是加强未成年人产品质量监管执法。开展未成年人玩具、用具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加大儿童玩具、学生用品、校服、眼镜等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组织开展强制性儿童用品认证监督检查。严厉打击和取缔无证照经营和经营有毒有害、“三无”等不合格产品的违法经营行为。三是加强大型游乐设施安全监管执法。着力排查整治大型游乐设施风险隐患,严厉打击使用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明令淘汰或报废的大型游乐设施的违法行为。四是查处不落实对未成年人免费或优惠政策的价格违法行为。严肃查处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动物园等场所,以及城市公交、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客运等不落实对未成年人免费或优惠政策的价格违法行为。五是配合相关部门加强对未成年人涉烟行为的监管执法。按照职责分工,查处经营者向未成年人出售香烟、使用自动售卖设备销售烟草制品及其他侵害未成年人涉烟违法行为。

(三)打击乱评比乱排序执法行动

行动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结合新修订的《省反不正当竞争条例》,依法严厉打击在乱评比乱排序发放牌匾、证书中的虚假违法广告、作虚假或引人误导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以及行业协会、商会利用评比、排序方式乱收费等违法行为,着力加强行政指导,规范经营行为,引导企业规范竞争、守法经营。

行动重点:一是严厉打击通过乱评比乱排序发放牌匾、证书等形式进行虚假宣传,以及商品广告或者服务广告中有关的曾获荣誉、允诺等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使用或者变相使用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或者形象等违法行为。二是重点整治乱评比乱排序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严厉查处经营活动中通过虚构奖项、荣誉、称号或对商品的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市场混淆、商业诋毁等违法行为。以新修订的《省反不正当竞争条例》正式施行为契机,面向经营者和消费者加大普法宣传,引导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三是严厉打击行业协会在职业资格认定过程中以评比、排序方式违规收费以及借承担相关职业资格认定工作违规收取除考试费、鉴定费以外其他任何收费的行为。

(四)保障农村药品质量安全执法行动

行动目标:针对我区农村地区药品(含医疗器械、化妆品)零售和使用环节问题突出、乱象较多的重点区域、重点单位、重点产品开展检查整治,加强风险防控,从严从快查处违法犯罪行为,大力提升农村地区药品安全保障水平。

行动重点:一是重点检查农村地区非药品冒充药品违法行为。检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非药品冒充药品销售,非药品仿冒药品名称和包装,非药品产品的名称、包装、说明书明示或暗示有治疗疾病作用,非药品销售时非法宣称医疗功效等行为,严厉打击销售使用假劣药等违法违规行为。二是开展农村地区医疗器械质量安全专项整治。重点对乡镇医疗机构、药店、超市(含小卖部)、宾馆、集贸市场等区域场所进行监督检查,依法查处经营无医疗器械注册证、从无资质供应商采购医疗器械、无证经营(备案)医疗器械等违法行为,开展违法产品来源追溯调查,深挖非法流通渠道和生产黑窝点;强化行刑衔接和部门联动,建立与公安等部门联络协调机制,及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三是加强儿童化妆品监管。以儿童化妆品经营环节监管为重点,突出对镇(街道)和城乡结合部化妆品经营者的监督检查,重点查处经营未经注册备案、非法添加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超过使用期限、标签标识不符合规定的儿童化妆品等行为。

(五)“护粮行动”执法行动

行动重点:一是加强涉粮物资监管执法。围绕化肥、农资、农机等涉粮物资,深入开展巡查检查,严厉查处制售假冒伪劣肥料、农膜等违法行为。二是做好政策性粮食收购处置。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意见》(德办发〔2021〕6号)要求,严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流入食品生产企业。三是加强价格违法行为监管。建立辖区国有粮食企业和基层粮库检查台账,收集梳理存在的价格问题。加强对粮食购销领域价格垄断线索收集,及时依层级上报处理。严肃查处不明码标价、不执行最低收购价、压级压价、抬级抬价等违法行为。四是加强计量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对使用不合格计量器具或破坏计量器具准确度等计量违法违规行为,对计量器具漏检、到期未检、提供虚假检定报告等违法违规行为从严查处。五是加强对涉粮食品生产经营监管。严厉打击采购或者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原粮,生产经营不合格粮食加工品等违反市场监管法律法规的行为。畅通投诉举报,实时受理和回应群众关注的涉粮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将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相关信息,记录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并向社会公示,实施联合惩戒。

(六)市场收费乱象整治执法行动

行动目标: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市、区关于加强涉企收费监管、减轻企业负担的决策部署,严厉查处违规收费行为,推动各项价费政策落实落地。聚焦社会和企业反映强烈的重点领域和突出问题,依法严厉查处水电气等公用事业收费、教育、医疗、商业银行、交通物流、通信领域、中介机构及行业协会商会等不明码标价,不合理加价,强制服务,转嫁费用,搭车收费以及价格欺诈等价格违法行为,推动收费主体强化自律意识、合规意识,规范收费行为。

行动重点:一是整治水电气等公用事业收费。持续督促供水供电供气企业全面梳理自查现行收费项目和标准,停止收取明令取消的收费项目,纠正强制性收费,降低偏高的收费标准。加强供水供电供气工程安装、维护维修领域的价格监管,着力查处收取不合理费用的违法违规行为。二是整治医疗机构乱收费行为。整治医疗机构违反规定自立项目、自定标准收费,分解项目收费,强制服务;重复收取一次性卫生材料费;销售高值植(介)入类医用耗材,超过规定的价格水平或加价率销售;公立医疗机构是否执行药品、耗材零差率以及其他医疗服务价格和收费情况。三是整治商业银行违规收费。严肃查处与贷款捆绑,强制收取“财务顾问费”“融资顾问费”等费用,将收费作为贷款发放条件的行为;不落实小微企业“两禁两限”政策的行为;将商业银行自身应承担的抵押登记费、押品评估费等相关成本转嫁给企业承担的行为;不落实国家及总行层面规定的对中小微企业优惠政策等行为;不执行政府定价、指导价等行为;其他违反价格法律法规和价格政策的行为。

三、工作要求

(一)统一认识,强化领导。

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这次行动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牢记责任担当,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把“春雷行动2022”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进一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市场监管工作。要强化组织领导、协调配合,建立“春雷行动2022”联合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将责任压实到人,任务落实到岗,确保行动协调顺畅、运转有序。

(二)完善机制,创新方式。

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统筹做好市场监测、情况通报、形势研判等工作,定期开展联合检查执法,建立健全案件移交移送、行刑衔接和行纪衔接等工作制度。聚焦突出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因时因势强化监管措施,精准化解食品、药品、特种设备、重要工业产品等安全风险,科学有序督促生产经营主体规范落实安全主体责任。深化“互联网+监管”,充分利用技术平台手段,加强追溯管理。强化综合监管,充分发挥各部门强强协作的叠加效应。

(三)扩大影响,加强宣传。

要统筹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广覆盖的宣传格局,不断扩大“春雷行动

行动 篇6

思考中卓越成长第九课,是要你在思考后立即展开行动。只有行动,才能将你思考的结晶——计划、方案、思想,付诸实践,创造奇迹。

在思考中卓越成长,强调思考决定一切,但绝不排斥行动的重要性,行动和思考一样重要。思考后就要行动,行动才能把构想变成现实。没有思考的行动,和没有行动的思考,对成长和成功都是有害无益。

在你心中一定要牢记两件事情。第一,把思考结果付之行动,使你的思考富有价值。无论思考结果是好是坏,除非你付之于行动,否则结果什么也得不到。第二,将你的思考结果付之行动,以取得心灵的平静。

一个好的想法,如果没有付之于行动的话,将会产生可怕的心理创伤。而如果你将一个创造性的想法付之行动,就会给自己思考中卓越成长带来巨大的精神满足和丰富的物质报酬。

思考与行动是命运监狱的看守——它们监禁着人,使人卑贱;它们也是自由的天使——它们使人获得解放,使人高尚。一个人并非希望什么、祈祷什么,就能够获得什么,而是有了什么样的思考与行动,他才会得到什么样的结局。他的希望与祈祷只有与他的思考与行动相一致时,才显得灵验无比。

发明家凯特林说过:“没有智慧的行动是疯狂的一种形式,而没有行动的智慧是世界上最大的愚蠢。”

没有任何思考,就去盲目行动,是一种疯狂行为;有了思考结果,不敢采取行动,是一种懦夫行为;而幻想有一天获得十全十美的构想,然后才心甘情愿地去实行,将构想永久屯积在心灵的仓库中,则是一种逃避行为。

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大师皮鲁克斯说:“思考能拯救一个人的命运。”杰出人物的习惯是: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艰苦地思考,一旦思考有了结果,就立即雷厉风行地行动。

杰出的人都具有用正确的思考去判断事物、指导行动的能力,有善于强化自己对一件事情反复判断、反复思考的习惯,从而保证在行动上避免失误。

他们会在行动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构想和计划,再用更周详的计划去采取更准确、更富有成果的行动。

思考的重要性人人都懂,但只有付诸实践,立即行动,才能创造奇迹。大多数人害怕将思考付诸行动,究其原因,不外乎三点:

第一,由于心态的原因,一行动就想到消极的一面,想到失败。这种恐惧心理摧毁人们的自信,关闭人们的潜能,束缚人们的手脚,使人们遇事不敢轻妄动。

第二,有的人对即将产生的变化,多多少少会有一种莫名的紧张和不安,即使是代表进步的改变亦然。这就是害怕冒风险。行动就意味着风险,因而就出现了左顾右盼,犹豫不决,拖延观望等。特别是形势严峻时,人们的习惯做法就是保全自己,不是考虑怎样发挥自己的潜力,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怎样才减少自己的损失上。

第三,怕行动,是不愿付出。有一种理论说,人有自私的天性,原因是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付出就意味着“失去”,而行动就意味着要付出。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只有行动才会出现结果,行动创造了成功。任何一个伟大的构想和蓝图,都要靠行动去实现。

立即行动

“立即行动”是思考中卓越成长的秘诀之一。在此,我们可以应用“自我发动法”。“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伟大的心理学家与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这样说过。自我发动法实际上就是一句自我激励警句:“立即行动!”

有目标,有构想,而不去执行和实施,一味地拖延,无疑会使之烟消云散,导致失败。而“立即行动”却能让你感到成功的欣慰,并再次点燃下次行动之烛,让成长的旅途永远有光明。

要成功就要采取行动,因为只有行动才会把思考的结果变成现实。人人都明白“成功开始于想法”的道理,但是,有了好的想法,没有立即行动,还是不可能成功。

无论何时,当“立即行动”这个警句从你的潜识心理闪现到有意识心理时,你就该立即行动。许多人都有拖延的习惯。由于这种习惯,他们可能出门误车,上学迟到,或者更重要的——失去可能更好地改变他们整个生活进程的良机。历史大量记载了拖延这一恶习对人类的严重不良影响!

在四川的偏远地区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裕。

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您看怎么样?”

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有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多年来就想租条船沿着长江而下,现在还没有做到呢,你凭什么去?”

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归来,把到南海的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惭愧。

“立即行动”可以影响你思考中卓越成长的每一个环节,它可以帮助你去做该做而不喜欢做的事;而遭遇令人厌烦的事情时,它可以教你不推脱延宕。

思考中卓越成长,需要你养成立即行动的习惯,先从小事上练习“立即行动”,这样你很快便会养成一种强而有力的行为习惯,在紧要关头或有机会时便会“立刻掌握”、“立即行动”。

行动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态度,使他由消极转为积极,使原先可能糟糕透顶的一天变成愉快的一天。

以下是成功人士关于如何立即行动的一些建议:

1、用笔写下五个已经拖延很久但得马上拿出来的行动。

2、在五个行动后面写明没有立即行动的原因。

3、详细写明如果不立即行动会有什么后果。

4、拟定立即把五个行动付诸实施的周密计划。

5、记下行动完后的所有快乐。快乐描写得越详细越好,越能激励你采取更多的行动。

6、从今天起就做一个立即行动的人,不要做一个懒于行动的人。

7、不要等待条件尽善尽美才行动。这种情况根本就不会出现。如果你要等到上学路上

的所有红灯都变成绿灯,你才肯出门,那么你只能永远呆在家里。

8、记住,思考本身不会带来成功,除非你将思考结果付之行动。

9、用你的行动治疗你的恐惧症。将恐惧置于行动之中,恐惧自然消失。

10、以“现在”的方式思考。“明天”、“下周”、“以后”及类似的词语,经常是失败的代名词、从未做的代义词。

人生短暂,不容蹉跎,立即行动的习惯能让你更好地总结过去,把握现在,面向未来。

果断行动更容易成功

胆略过人的人必定是行动果断的人,不管他错误的次数有多少,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要比那些犹豫不决、缩手缩脚的人大得多。要知道,站在成长的站台思前想后,呆立不动的人,永远到不了他想去的地方。

再聪明的人,也要果断行动。

著名华裔电脑人王安博士六岁的时候,一天在外面玩耍,发现了一个鸟巢被风从树上吹掉在地,从里面滚出了一个嗷嗷待哺的小鸟。他决定把它带回家喂养。

当他托着鸟巢走到家门口的时候,他突然想起妈妈不允许他在家里养小动物。于是,他轻轻把鸟巢放在门口,急忙走进屋去请求妈妈。在他的苦苦哀求下妈妈破例答应了。

小王安兴奋地跑到门口,不料小鸟已经不见了,他看见一只黑猫正在意犹未尽地舔着嘴巴。小王安为此伤心了很久。但从此他也记住了一个教训:只要自己认准的事情,绝不可优柔寡断。应该说,正是成长中这种性格的培养,使他成人后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思前想后,犹豫不决固然可以减少失误的可能,但也会失去许多成长的契机。

果断行动胜过不行动,早行动好过晚行动。假使事件当前,需要你的决定,你就应该当机立断,然后全力以赴,直到胜利。

今天我们都知道达尔文是进化论的创始人,而他也的确是最早着手探讨物种起源的,可是这个创始人位置差一点就花落他家。

从1842年,达尔文就开始起草进化论的提要,1844年,完成了《物种起源》的详细提纲,直到1858年,他仍然在撰写这部书。他的好朋友赖尔和虎克都不断催促他,让他赶快把他的理论写出来,并且警告他说:“否则,就会有人跑到你的前面去了。”达尔文听了只是一笑置之。他是一位严肃认真的科学家,非要找到确凿的证据才肯动手,并且要使他的理论尽可能地完善、严谨。

就在这期间,果真有一位年轻人走到了他的前面,那就是华莱士。华莱士与达尔文的性格完全不同,他一旦产生某种新思想,马上就伏案写作,两天后完稿。1858年夏天,华莱士将自己的论文寄给一位自己所尊敬和信赖的学者,这个学者就是达尔文。

当达尔文看到这篇论文不禁大吃一惊。他一口气把论文读完,发现文中所写的完全都是自己思考过的问题,甚至所用的语言也和自己的完全一样。只要他推荐了它,华莱士就将成为这一重大发现的创始人,这意味着自己将失去为之倾注了全部的心血、耗费了二十年时间的重要理论的开创权。

达尔文心中非常懊丧和遗憾,但他是一位非常正直的科学家,他立即提笔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推荐信,并且决定放弃自己的大规模写作。当朋友们知道这件事后,认为很不公平,因为他在1842年写的摘要就已经是一篇完整的进化论论文。在他们的倡仪下,两篇论文同时发表了。

华莱士也不愧为一位高尚的科学家,当他知道事情的真相后,深受感动,并心甘情愿地把进化论创始人的位置让给了达尔文。而达尔文在朋友们的鼓励下,重新拿起笔来,10个月后,科学巨著《物种起源》出版了。

行动 篇7

一、同课异构———打开多元思维, 探究不同策略

“同课异构”可以让教师以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碰撞和升华, 提升学习共同体的整体素质。

1.突出一个“研”。

寻常的教研活动内容主要是听课评课, 参与教师容易呈现出“大致听取, 被动接受, 疏于思考”心理共性, 深度钻研和思想碰撞是不够的。因此, 在共同体内, 我们更愿意用“同课异构”的形式进行研究。

“同课”是指同学科、同主题、同内容, 以及基本一致的教学目标。“异构”是指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进行不同的课堂教学。同课是基础, 异构是发展, 最终的目标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 让教师在教学中教有所获。

在“同课异构”的过程中, 共同体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思路, 在一次次课堂实践和探讨磨合中, 我们寻找着哪一种设计更有效, 哪一种方法更适合自己直接面对的学生, 哪一种设计更符合教师本人的风格。“同课异构”为共同体成员提供了一种优质的研究方式, 使共同体内的研究氛围更生动了。

2.彰显一个“人”。

同一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是不同教师对理想课程的一种追求。如果把上研讨课比作是“画眉深浅入时无”的询问, 那么“同课异构”便是“青梅煮酒论英雄”的较量。对同样的教材, 不同的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在和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对话, 进行个性化解读、个性化选择、个性化设计, 赋予静态的教材以生命活力, 达到对教材的“激活”。

3.体现一个“效”。

尽管不同的教师对“同课”进行着“异构”, 但目标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的成长。

同课异构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教学环境, 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可能性作出判断, 探求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充满创意和智慧的过程。因此, 课堂教学的高效成为“同课异构”的最终归宿。

同课异构没有好坏之分, 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分。适合教师的, 适合学生的, 就是最好的。通过一次次异构, 一次次比较, 成员们总结出方法, 提升出策略, 迁移到日常教学中, 真正为常态课堂服务。

二、课堂观察———关注学生活动, 改善教学行为

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 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 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学习的改善和教师专业的发展。课堂观察是共同体老师对研究行为的一种尝试, 有时是一个老师上课, 其他成员观察;有时是上课老师对着课堂录像自己观察自己。通过这种尝试, 老师们从习惯于研究教学设计中走出来, 学着从学生的角度反思教学, 打开了新的视野。

1.观察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的参与度是判断学生主体地位是否落实和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如何的主要标准。参与度又分为参与广度和参与深度。参与广度关注的是学生有没有全体参与, 参与深度关注的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程度。

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的观察与分析我们发现, 顺应学生的认知需求, 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问题或活动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学生在积极地参与中可以发展思维, 启迪智慧, 培养能力。

2.观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关注。

共同体老师们观察了课堂中教师是否对每个学生都能关注, 对不同学生关注的程度是否一样, 对什么样的学生关注得更多一些。大家还观察了课堂中教师是否对每个小组都能关注, 对不同小组关注的程度是否一样, 对哪些小组关注得更多一些。

行动 篇8

· 重铬酸铵、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

今年, HSE将启动针对重铬酸铵 (ammonium dichromate) 和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 (methylene diphenyl diisocyanate, MDl) 的REACH执法审查行动。HSE表示, 通过比较市场情报和注册/预注册的记录, 他们可以确认不符合REACH注册要求的企业, 并对其他REACH条款的符合情况进行评估, 如就重铬酸铵和MDI而言, 就需确认其安全数据表 (SDS) 符合性。就REACH法规的限制而言, 自2010年2月28日起, MDI将被列入REACH附件XVll限制范畴;重铬酸铵则属于存在于面向公众的物质及混合物中的CMR第1类或第2类的物质, 包含在广义的限制范围里。

· 多环芳香 (PAHs)

HSE表示, 英国将与其他欧盟成员国合作参与到欧盟执行论坛的执法行动中, 如展开针对轮胎中多环芳烃 (PAHs) 的REACH限制执行审查。REACH法规附件XVII第50条限制了2010年1月1日后上市的填充油和轮胎中PAHs的含量。PAHs包含已知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100多种有机化学物质, 其中8种为致癌物质。2009年12月, HSE启动了REACH预注册执法行动;今年, 执法论坛将启动首次关于REACH限制的执法行动。

行动 篇9

基于方法论的视角, 将行动研究置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体系之中进行考量后, 我们认为, 行动研究最合理的归属是:行动研究是一种研究范式。此处的研究范式, 借用了库恩“范式”一词的提法, 指教育研究领域中的某些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研究方式。还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 绝不可以将行动研究与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具体研究方法相并列、相混淆, 它应该是高于这些具体研究方法的。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主要基于如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行动研究体现一种研究理念, 而非具体方法

所谓理念, 是来源于柏拉图哲学中的一个术语, 指理性化的观念, 它反映客观事实的本质属性, 是事物内在属性的外部表征。行动研究正是人们对实践诉求理性化追求的产物, 其中蕴含的“为行动而研究, 在行动中研究, 由行动者研究”的独特理念, 使其拥有了存在的最基本的规定性。行动研究的这一独特理念, 渗透、体现在行动研究的方方面面。

首先, 从词源的角度看, 行动研究 (actionresearch) 是由“行动 (action) ”和“研究 (research) ”两个词组合而成, 从中我们就能够看出其缘起的初衷, 即欲将行动和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它是对以往书斋式研究范式的否定, 积极倡导对行动的关注。

其次, 从起源的角度看, 20世纪40年代寇勒、勒温等人在社会领域首先践行了行动与研究的结合, 将以往的被研究者纳入到研究者队伍之中, 为研究贡献他们的实践智慧, 极大地提升了研究的质量, 从而也拉开了行动研究兴起的大幕。20世纪50年代,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前院长考瑞率先将行动研究引入教育领域, 在研究中, 教师、学生、辅导人员、行政人员、家长以及社区内支持教育的人都参与到了学校教育的研究之中, 为教育研究注入一股新的力量, 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从以上对行动研究起源的梳理可以看出, 行动研究正是研究界对研究应回归实践呼声的回应, 也是对实践者缄默知识重视性发现的成果。

第三, 从特点的角度看, 实践取向是行动研究最为本质的特点。具体而言, 行动研究的实践取向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旨在改进实践, 正如行动研究的代表人物艾略特所言:行动研究是从改善社会情境中行动质量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取向[1]。具体到学校场域, 对行动研究的目的达成可以从改进学校生活的实际状况的程度、促进学生发展的程度以及提升教师智慧的水平三方面来进行衡量。二是行动研究的研究主体是实践工作者。在行动研究中, 传统意义上的研究者最多只能扮演触媒的角色, 而实践工作者成为了研究的真正主体。三是行动研究的研究场域回归到实践者的日常工作及生活之中, 充分体现了研究情境的自然性及其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四是行动研究的理论基础也充分体现其实践取向的特点。康德的“实践理性”、波兰尼的“缄默知识”、哈贝马斯的“解放认知旨趣”以及西雄的“反思理性”奠定了行动研究坚实的理论基础, 基于此, 行动研究也一改往日研究过于注重科学、技术、规范的风格, 回归到鲜活的实践之中, 进入实践者的缄默知识体系, 引领实践者走上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科研之路。

综上, 行动研究是针对研究的主客体分离而导致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而提出的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思路。在坚实的理论导引下, 它关心的是如何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如何有效地解放实践工作者的智慧, 充分彰显了研究的实践取向。它是在范式层面引领研究者群体关注实践、回归实践、改进实践, 是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回答“如何做研究”的问题。因此, 不能将其与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具体研究方法相并列, 它们之间明显存在层次上的差异。

二、行动研究具备相对成熟的操作程序

研究范式是某些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研究方式。“共同遵从”势必要求具备一定的操作程序, 因此, 考量行动研究的操作程序, 对于确定其归属十分必要。

从理论上讲, 行动研究的提出, 在一定程度上抹平了本体论和认识论之间的区别, 消弭了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紧张关系, 在解放实践工作者的缄默知识的同时, 为他们参与教育研究提供了舞台, 能够极大地推动实践的进步。而从实践的角度, 如何使行动研究能够真正为实践工作者所用且用得好, 也成为了学者们的关切。考察行动研究发展的历史, 学者们围绕如何落实行动研究的问题, 纷纷提出了直观的操作程序。

作为行动研究的开拓者, 勒温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过实施行动研究的程序问题。他认为, 可以用计划、调查、实施等概念来描述行动研究的过程, 后来凯米斯等人把勒温的这一论述进行了概括。考瑞则从教师的实践问题及其界定出发, 设计了一个逐步推进的程序:1.明确问题;2.确立解决这个问题的行动之目的与过程;3.按设计好的步骤行动, 并对行动做记录, 收集证据以确认目标实现到什么程度;4.对有关材料进行整理, 概括出关于行动与目标之间关系的一些一般性的原则;5.在实践情境中进一步检验这些原则。考瑞的这种设计明显带有杜威“思维五步”和实证科学研究的痕迹, 以线性的方式展开行动研究, 有别于勒温等人的设计。[2]这些早期行动研究的开拓者们对行动研究程序的设计, 为行动研究操作程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 艾略特、埃巴特、麦克南、卡尔霍恩、韦尔斯、斯特林格以及米尔斯等学者都对行动研究的操作程序进行了设计。虽然学者们对操作程序的具体表述不尽相同, 但其实质并不存在差异, 都是对如何将研究和行动有机整合, 从不同角度给出的回答。

在众多的操作程序中, 凯米斯在勒温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四环节说影响最大, 也体现出了人们对它的高认可度。他认为, 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 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包括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四个环节, 即计划、行动、考察与反思。一个循环结束, 新的循环又开始上路, 但这种循环绝对不是在封闭的圆圈之中进行, 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其中的循环, 与实践工作者周而复始的工作十分契合;而螺旋式上升, 既真实地概括出研究的曲折、艰辛, 也彰显了每个实践工作者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及研究应有的价值诉求。正是这种与实践取向紧密结合的动态化的操作程序, 不仅使研究很好地回归到实践之中, 与实践工作者的行动合流, 而且使其成为更高质量的行动, 推动着实践的改进、发展。最为关键的是, 在这种模式中, 实践者不再扮演一个被动地接受研究者指导的角色, 而是主动地参与研究的、具有反思意识的实践主体, 从而实现了行动研究的名至实归。

由于行动研究的研究场域回归到了丰富多彩的实践之中, 而实践之中总是不乏即兴的、创造性的情境, 这既是实践的魅力, 也给行动研究者提出新的课题, 即现实中的行动研究往往需要结合实际, 对学者们总结出的操作程序做某些变式处理。但无论如何, 行动研究还是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操作程序, 引领着行动研究者群体共同遵从, 共同前行。

三、行动研究不能单独使用, 必须综合使用各种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秉承回归实践的研究理念, 引领实践工作者按照一定的程序从事研究。但可以说, 根本就不会存在只使用行动研究的研究, 只要使用行动研究, 各种研究方法就会如影相随。为有效达成研究目的, 综合使用各种研究方法被很多研究者所认可、使用。因此, 行动研究并不是一种可以单独使用的研究方法, 它需要综合使用各种研究方法。

众所周知, 行动研究不只是研究者简单应和实践需求的产物, 它的产生也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即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追求逻辑上的真, 而且更应该关怀道德实践的善与生活取向的美, 理性必须返回生活世界才能获得源头活水, 研究是为了指导人们立身处世的生活实践。[3]逻辑上的真, 是可以通过技术、工具等直接获得, 但道德实践的善和生活取向上的美, 并不能够仅靠技术去把握。因此, 行动研究最大的转向, 就是将关注的重心由以往研究注重技术, 转而倾向于人的因素———行动研究的实施者, 特别是强调实践者的作用。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 在与实践进行互动的过程中, 各种具体研究方法的参与就成为架起研究者与实践之间桥梁的关键。观察、问卷、访谈, 甚至实验, 都可以成为行动研究的得力助手。这充分体现了行动研究是对工具理性、技术理性的超越, 也是对行动研究与各种具体研究方法关系的最好诠释。

从另一个角度看, 行动研究本身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 如果一定要把它与具体的研究相联系, 那么, 可以说它是一种指导整个研究运行的研究方略可能更恰当一些。所以, 在一个行动研究案例乃至行动研究的一个步骤中, 实施者可以按需要运用多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也只有合理使用了各种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的目的才可以有效达成。

结语

虽然本文对行动研究的归属进行了讨论和澄清, 即它是一种研究范式, 属于更高层次的研究方法, 不可以将其与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具体研究方法相并列。

可是从方法论的角度看, 以往的教育研究方法体系中并没有研究范式这一层级。因此, 在教育研究方法领域国际交流和学科互动不断加强, 各种新理念、新方法纷纷进入教育领域的大背景下, 我们认为有必要对教育研究方法体系进行合理的调整, 为出现在教育研究领域的这些新事物找到更加合理的归属, 以便更好地引领教育研究者理解它们、使用它们, 从而推动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鉴于此, 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我们将教育研究方法体系调整为自上而下的四个层级, 依次为哲学方法层、一般科学方法层、研究范式层和具体研究方法层。近些年教育领域出现的行动研究、个案研究、叙事研究、田野研究、人种志等, 都应该属于研究范式的范畴, 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 一定要理性、区别对待。

参考文献:

摘要:行动研究在我国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但其归属问题却呈现出认识上的模糊与混乱。基于方法论的视角, 行动研究体现为一种研究理念而非具体方法, 它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操作程序, 但不可以单独使用。行动研究不是一种可以单独使用的研究方法, 它不能与观察、调查、实验等具体研究方法相并列、相混淆, 而是高于这些具体方法, 归属于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第三层——研究范式。

关键词:行动研究,教育研究方法,研究范式

参考文献

[1][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448, 453.

行动 篇10

关键词:光盘行动,浪费,可行性建议,可持续

1“光盘”行动的背景和目的

“光盘行动”是2013年1月初, 公众自发发起的一项主题为“从我做起, 今天不剩饭”的公益活动, 通过微博宣传、网上晒吃光后的餐具、发放宣传单、张贴海报等形式, 倡议市民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 在饭店就餐后打包剩饭, “光盘”离开, 形成人人节约粮食的好风气。“光盘行动”由北京一个称为IN_33团队发起, 引起众多媒体和网友的热烈反响, 在全国刮起了“光盘”风, 许多城市都参与进来, 许多人争做节约达人, 向舌尖上的浪费说再见!

饥饿是人类的头号杀手, 全球每年有千万人因饥饿而丧生, 平均每6秒就有1名儿童因饥饿死亡, 仅我国就有1亿多贫困人口。与此同时, 我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 大致等于2亿人一年的口粮。“成于勤俭, 败于奢侈”,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也作出了“厉行节约, 狠刹奢侈浪费之风”的重要批示。因此, “光盘”行动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它体现的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和公众智慧, 更是责无旁贷的义务。我们是社会的主人, 每个人都应从现在做起, 从细微处做起, 争做节约粮食的传播者、实践者和示范者, 共同为营建文明、和谐、环保的社会环境作贡献, 朝气蓬勃、有理想、有抱负、引领社会风尚的在校大学生们更应如此。然而, 目前关于在校大学生实施“光盘行动”的深度、进度等方面还没有深入研究, 基于此, 以安徽理工大学在校大学生为例, 深入开展在校大学生“光盘”意识及相关问题调查活动, 不仅能够及时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光盘”意识现状, 而且对全民实施“光盘”行动、形成厉行节约和反对浪费的良好社会风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社会调查的实施过程

自“光盘行动”发起以来, 借助网络媒体的传播以闪电般的速度风行全国, 各大高校积极响应。作为大学生, 我们也积极响应号召, 成立了“安理光盘小组”, 对“光盘行动”展开调查。2013年3月25日, 我们在我校北区大食堂展开初次调查, 共发问卷100份, 回收98份, 回收率达98%。10月8日-10日, 我们小组在我校本部、北区、西区三个校区展开二期调查, 第二期调查问卷就是基于第一期调查问卷的结果设计的, 按照三个校区在校学生的比例共发了500份有效问卷, 并一一回收。期间我们采访了校社团、学生会、校内外部分餐馆和一些学生, 对他们关于“光盘”行动的一些看法做了认真记录。综合一期二期调查结果, 我们利用excel统计得出了可靠数据。

3 调查结果分析

“有一种节约叫光盘, 有一种公益叫光盘, 有一种习惯叫光盘!”简而言之, 所谓“光盘”, 就是吃“光”你“盘”子里的东西, 能让“光盘行动”长久持续下去才是最关键的。调查显示, 我校高达87.6%的学生有剩饭;对于剩饭的处理, 仅有8%的学生愿意将剩饭打包带走;只有不足1/4的人采取过行动去节约粮食, 几乎没有人上前阻止他人的浪费行为。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在此我们就打包问题展开分析。有一次我们在校外一家饭店做调查, 一个学生过生日请客, 八个人却点了满满一大桌的菜, 结束时竟然剩了半桌之多。我们上去说, 当时你完全可以少点些的而且剩饭可以打包带走。他说他的同学聚会都点这么多, 打包的话别人怎么看、面子上也挂不住。就这样, 我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服务员把整盘整盘的佳肴倒进垃圾桶里。因此, 我们认为导致浪费主观上由一些学生不正确的消费观念导致的, 比如盲目跟风、攀比心理、虚荣心作怪等。[3]客观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 如饭菜不可口, 不够卫生、打包不方便等等。

“光盘风”究竟会“昙花一现”, 还是可以持续下去?我们对此作出调查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 调查显示有53.2%的同学认为“光盘热”可以一直持续下去, 26.2%的同学认为“光盘热”可以持续几年时间, 20.6%的学生认为“光盘热”只能持续几个月。由此可见绝大数的人对这一行动还是抱着积极的乐观心态, 可是最近“光盘行动”的负面新闻频频出现, 其走势令人担忧。

总之, 我们认为我校大学生对“光盘行动”仅仅停留在认识阶段, “光盘行动”没能化口号成现实, 付诸行动。“光盘热”已经开始降温!进而推知, 其他高校的情况也大都如此。

4 可行性建议

4.1 加大教育宣传力度, 让大家了解和拥护“光盘”行动

“光盘行动”推行到现在, 很少有人对其深入了解, 多数只是挂在嘴边而已, 没能让光盘成为一种习惯。可见理念宣传到位而具体措施缺乏是“光盘行动”收效有限很主要的一个原因。我们认为学校的社团仅出展板是不够的, 而应该多举行和光盘行动推行的签名活动或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学校伙管会干事在食堂对学生进行宣传节约的重要性, 鼓励同学吃“半份菜”“小份菜”、“热菜拼盘”、免费打包, 对浪费较多的同学给予提醒。学生一旦深入了解到光盘行动并付诸实践, 整个学校形成一种风气, “光盘行动”方可长期持续下去。[4]

4.2 学校相关部门针对节约和浪费行为制定奖惩机制

一项活动要想取得长效, 归根是要有强有力的制度和执行力度予以保障, 否则就会治标不治本。如果学生的浪费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约束, 节约不节约仍然是学生的自由行为, 一旦勤俭节约之风一淡, 铺张浪费卷土重来, “光盘行动”难免半路夭折。因此, 学校的相关制度和机制要及时跟进。如规定每次剩饭量不得超过一定额度, 违规者将进行记录, 对于多次违规的学生给予批评教育, 屡教不改者扣学分或记过处分等。对于长期能做到光盘的学生给予表扬并颁发奖状,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让“光盘族”保持良好的节约风范。[1]

4.3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养成良好的节约意识

让“光盘行动”在校园里持续下去, 关键还在于学生消费观念的转变和节约意识的培养。我们的生活费来自父母, 我们没有资格肆意挥霍。不可一味追求档次, 高端消费不一定就要奢侈;不可盲目消费, 与他人攀比。要充分浪费现象严重性、了解到推行光盘行动的现实意义, 培养节约意识, 就餐时要合理点菜, 做到吃多少点多少, 对于吃不完的要打包带走, 不可碍于面子造成暴殄天物。此外, 积极带动身边的同学参与进来, 看到身边同学浪费食物要及时劝阻。我想会在我们共同努力下, 光盘将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美德, 不断地延续下去。

4.4 建立健全“光盘行动”的评价反馈机制

一个制度只有不断地进行优化, 才能做到人性化、合理化, 才能更好的实行下去。因此, 学校应建立健全“光盘行动”的评价反馈机制。从“光盘行动”的宣传到学校的监管制度、机制的落实情况和结果进行评估, 并给出意见和优化措施, 还有对学生的参与度等。有着这样的机制作为后盾, 学生的浪费行为必定会好转, “光盘行动”定能在校园里进行落实下去。

5结语

“丰年不忘灾年, 增产不忘节约”, 消费不能浪费。“光盘行动”节约的是粮食, 弘扬的是美德, 理应大行其道, 成为一种习惯, 成为一种持久盛行的风气。让我们一起努力, 让“光盘行动”持续下去, 将“光盘行动”进行到底。[2]

参考文献

[1]杨洋.“光盘行动”缘何只是一阵风[N].北京晨报, 2013-10-17.

[2]杨松生.光盘行动延续中华美德[J].社会与公益, 2013, 03.

[3]罗永忠, 曹海霞.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原因及对策[J].学周刊, 2013 (10) .

智能电视在行动 篇11

其实这一切并不遥远,或许从今年开始,美国人就能够依据自己的喜好,“告诉”电视机:“我想看什么?什么时候看?”随着技术的发展、成本的降低,拥有一台这样的电视不再是梦想,美国的一些有线电视公司正争着把这种电视介绍给顾客。据预测,至2005年底,美国有55%的家庭将拥有这样的智能电视机。

三类智能电视闪亮登场

今天,关于智能电视,不同的公司开发出了不同的技术,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是交互式电视、互联网电视和人性化电视。不过未来这三种技术将会一体化于同一个置顶盒中。

交互式电视可以让观众与正在播放的电视节目相互交流。观众只要按动遥控器上的键,就可以选择边看电视边玩游戏,或者了解某种产品的信息,甚至可以要求电视从不同摄影角度展示该产品。目前,欧洲的公司已经在为观众提供此类服务了。其中,法国的Canal+公司与美国的“开放电视”公司(OpenTV)在这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他们采用无线电或电视广播信号技术而不是互联网技术。

互联网电视让观众通过电视上网,再将网页重新格式化让观众可以在电视屏幕上阅读。不过它还需要一个键盘,以及由网络内容公司提供的各式各样能够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的信息。如今,网络电视公司(WebTVNetworks)在提供内容方面处于领导者的位置,它为美国逾100万的观众提供这项服务。而美国“解放”公司(Liberate)生产的产品,可以把电视与网络连接起来。

人性化电视又称为“私人录像机”,可以让观众随心所欲地控制正在播放的电视节目。只要你愿意,你可以让节目暂停、快进、重放、录制等。TiVo公司和“重放电视”公司(ReplayTV)现在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人性化电视,但是价格昂贵,因为产品中包含高级的驱动器和解码芯片,使得制造成本很高。不过总有一天消费者能够买得起这种“智慧”电视。

现在,这三种类型的智能电视技术正走向合并之路。拥有这些技术的主要公司也在进行结盟行动,以便能为自己的消费者同时提供含有以上技术的产品。

各类公司蜂拥进场

智能电视掀起了互联网商业的新一波淘金热。虽然拥有相关技术的小公司创立时间并不长,例如,TiVo公司和“重放电视”公司1997年才成立,但是他们去年春天已经推出了自己的产品;另外的一些公司已于去年底成功上市。他们活跃的表现,引起了信息产业巨人的注意,一些公司还成了大企业并购的目标。1997年,微软公司买下了才成立三四年的网络电视公司。“解放”公司如今也成了硅图公司的一个子公司。升阳系统公司拥有“开放电视”公司13%的股份。美国在线公司与“解放”公司、TiVo公司,以及DirecTV公司合作,从今年夏天开始,为观众提供在电视上收发电子邮件、上聊天室、进行信息速递的服务。

消费者当然不是这场技术争夺战的最终裁判,最终裁决权掌握在有线电视网提供商手中。“科克斯”通讯公司(CoxCommunications)和“解放”公司合作,今年将测试智能电视的各项性能,计划在明年全面发展智能电视的服务。到时候,有线电视网提供商把智能电视送进各家各户,开始时让消费者免费使用,以后可能会收取一定的费用。

在新的淘金热中,卫星电视服务商当然也不会闲着。EchoStar卫星电视公司已经和网络电视公司、“开放电视”公司签订了合约,为他们提供卫星天线网络。此外,一旦电视服务走向数字化,电视公司和广告公司赚钱的方式将改变,网络广告中的标语广告形式或许将会取代原有的电视广告形式。免费的电视节目将大大减少,传统的节目与广告时间将缩短,让观众有更多时间选择智能电视提供的其他服务。

在期盼智能电视能够早日走进寻常百姓家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一个事实:智能电视普及的那一天,人们生活的方式、公司赚钱的方式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行动 篇12

一、下定决心到灾区去

朱蒙:当获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的消息时,你们在什么地方,各自是什么反应?

萧斌臣:地震发生的那一天。我从北京出差到了武汉,得知四川发生地震后第一个反应是给袁亮打电话,他是我在四川的好朋友。袁亮的电话倒是打通了,再打第二个、第三个朋友的电话就不通了,我的心就悬起来了。

袁亮:我当时是在成都的大街上,突然发现车子开不动了,满街的人在狂奔乱跑,后来才知道是四川境内发生地震了。虽然我马上意识到,自己和家人正处于一种非常危险的境地,但是作为一名记者,职业敏感告诉我,一定要到地震最严重的地方去!要有所作为,救援也罢,采访也好,能干什么就干什么。

萧斌臣:其实他们自己一开始也在逃难,可以说是满街跑。

袁亮:真是满街跑。地震当天我想回家看看情况,路被塞住了,很晚才到的家。因为余震不断,房子不敢住了,全家当晚就“住”在车里,实际上是挤坐在车里。当天晚上就开始下雨,非常大,像是有人从天上往下倒水,连续下了几个晚上。由于余震不断,每个家庭都因陋就简, 制作了地震“警报仪”,比如把瓶子倒立在桌子上,或是在高处放个易拉罐;只要瓶子或易拉罐被晃倒,就拼命往外跑。厕所被看作是相对安全的地方,我们在里面备了很多干粮、矿泉水、手电筒,以便万一冲不出家门时就躲进去,等待救援。

5月19日晚上最痛苦,电视、广播发布了可能会有强余震的消息,成都全城的人都被疏散到远离高楼大厦的地方。其中让我特别难以忘记的一个场景, 是成都的几条环城路上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人和车,以及五花八门的帐篷,真有世界末日到了的感觉。

朱蒙:我非常想知道你们为什么决定在第一时间、也就是外界刚刚能够进入灾区的时候就要去采访。

萧斌臣:汶川大地震后,每个人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我个人却感到很无助,很无奈;作为一个报告文学作家,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拿起自己的笔。

5月13日我从武汉回到北京,几天后终于可以接通成都的电话了。我便开始和邢文祥(《烛泪如歌》的另一位作者、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袁亮一起商量进入灾区采访的可能性,并开始准备食品、药品。由于当时除了救援人员之外,很多媒体记者和志愿者都在千方百计往灾区赶,从北京进入灾区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所以我们商定让袁亮利用中央媒体驻川记者身份抢先到重灾区采访。这样在我们到达之前,交通没有完全中断的重灾区,袁亮先期都去了,这对我们之后的采访作了很好的铺垫。

至于说到去灾区的动因,其实很简单,在那种情况下,想去为灾区做点什么的人很多,想去采访的人也不少。只是我们下了决心,而且真的去了。

袁亮:我和萧老师、邢老师是多年的好朋友。当他们在电话里告诉我打算亲自深入到灾区时,我马上感到自己变得更坚强、而且有目标了。为正在受难的同胞们做一点事情,尽一份责任,这是我们的共同心愿。

二、刻骨铭心的经历

朱蒙:能够在那么早的时间赶到灾区实现采访,这中间需要面对很多困难吧?

萧斌臣:我们先是商量了一整天,到了第二天凌晨,仍然没有找到一个恰当的方案,但是共识形成了,那就是“闯”,硬闯也要闯进去!

袁亮:想进入重灾区采访的愿望压倒了很多的不安与恐惧,对于眼前可能遇到的危险,瞬间在心里就过去了。像前往采访的路上,由于余震不断,我们的车一边走,山上一边向下掉石头,司机有时不得不停下来,打开车门察看一下险情再往前走。

朱蒙:你们的采访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萧斌臣:这是我二十多年采访生涯中最艰难、最特别、最伤感的一次采访。由于采访对象都是刚刚经历了生死劫难的老师和学生,我们既要了解最真实的素材,又要尽可能减少被采访者内心的伤痛,这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比方说采访映秀镇漩口中学的老师冉红就很痛苦,她在“5·12”这天,同时失去了在同校当教师的丈夫(英雄教师方杰)和在映秀小学读学前班的六岁的儿子,她的儿子的遗体至今也没有找到。整个采访过程中,冉红一直在哭,看着这个瘦小的女教师的肩膀在不断抽动,我们的心也在颤抖,眼泪也止不住地往下流。这种边哭边采访的情景,几乎贯穿了我们采访和写作的全过程。

能够在短期里完成这次特殊的采访,还因为我们曾经的教师经历。我自己做了8年中学教师,袁亮也当过老师,后来又在四川的《教育导报》工作了6年,邢文祥现在还是大学老师。原来的生活积淀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采访活动的不足,采访教师有时候就好像是在与我们自己的昨天对话。这个优势使得我们与教师很容易产生情感沟通与共鸣。

袁亮:在绵阳九洲体育馆, 这是一个容纳灾民最多的安置点,教师全都住在地板上,我们就蹲在中间和他们拉家常。我们在谈话中注意尽可能不刺激他们,有几个老师不愿意回忆,我们尽量宽慰他们;萧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流泪,旁边的人也都落泪。

萧斌臣:在谭千秋所在的汉旺镇采访时遇到了一次余震。我们一起坐在汉旺学校的废墟上,老师们围着我们正接受采访,旁边是一座危楼。突然他们一下子站起来就跑,一边跑一边拉起我喊:“萧老师快跑!”我一时搞不明白怎么回事。原来是有余震,经历过大地震的人们已经在频繁的余震中锻炼出了敏锐的反应能力。

这次采访结束之后,老师们拉住我们,硬留我们吃饭,不吃不答应。结果我们就靠着一面院墙,一起吃了一顿他们用简陋的锅灶做的饭菜。这顿饭吃得提心吊胆,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会不会在吃饭的过程中,再次遭遇强余震,也不知道这顿饭会不会成为“最后的午餐”。

袁亮:映秀是这次汶川地震的震中,也是让许多人谈虎色变的地方,很多朋友劝我们不要到映秀去采访。我们认为,写汶川地震如果不去汶川,我们的良心会永远不安,只要有一点可能,我们就一定要去。因为我们自己的轿车底盘低,到映秀时是打“黑车”去的。所谓“黑车”就是没有运营资格的小型面包车,车况虽然很差,但能够应付灾区复杂的路况。

萧斌臣:这也是我这些年来最好的工作状态,每天从12个县市重灾区中选择一个方向去跑,大清早从成都出发,在车上睡觉,到了地方就开始工作,下半夜赶回成都的宾馆,第二天一早再出去。吃的苦比我们预想的要少一些,挨饿也只有在映秀采访的这一天才经历到。除了映秀物资匮乏外,想抓紧时间采访,来不及吃东西也是主要原因。

袁亮:人回到成都完全成了“灰人”。去映秀采访的感受是触目惊心,满眼真是山河破碎的感觉,很多山垮掉了一半,很多山比原来矮了一大截……

萧斌臣:最难受的是陪着漩口中学的老师去凭吊遇难者,上千名遇难者遗体被埋在四个硕大的土堆下。因为买不到鞭炮、蜡烛和纸钱,我们只能从已成废墟的漩口中学的校园采了一束栀子花,聊表我们的无限哀思。

三、一部让人流泪的报告文学

朱蒙:我是在止不住的泪水中读完《烛泪如歌》这本书的。这些老师对生活是如此热爱,对生命是如此虔诚,大自然对人类的打击却是如此猝不及防。

萧斌臣:是的,整个写作过程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次痛苦的历练。从灾区回来后的好长一段日子,我们每天的梦里都是灾区的断垣残壁,写作中也常常是泪流满面。

朱蒙:你们采访内容与书的对接情况是怎样的?有没有隐瞒某些情况,对教师的感人事迹是否有一些演绎?

萧斌臣:我们在采访中获得的素材,大部分都用在了《烛泪如歌》的书稿中。总体来说,我们放得还比较开,没有太多的禁忌和顾虑。当然,对于素材的可靠性,我们也比较注意甄别。比如有的消息只是听人讲,没有办法证实,所以在书中就宁可不用。对于一些敏感话题,以及名噪一时的“范跑跑现象”等,我们都没有回避,并且尽量做到追本溯源,还原真相。

总体上,我们还是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都表达了出来,基本忠实于事情本身的真实。和新闻记者的观察和表述相比,作家可能更关注细节,关注事件背后的人的灵魂震撼和性格冲突,关注灾难过后人的命运和前途。我们尤其希望我们的作品能够让经历过和没有经历过这场旷世灾难的人都能看到人性的温暖和希望。

朱蒙:撇开自己的身份不谈,你在震区的直接感受是什么?

萧斌臣:灾区的人比我们想象得要坚强。大地震让他们瞬间家破人亡,一无所有,但是他们依然是乐观的。经历了这场劫难,很多过去很在意的东西不会看得那么重了,但很多过去被忽视了的东西比如亲情、友情、爱情、爱国情怀、责任与奉献重新得到珍视。这种灵魂的碰撞和交流对于作为采访者的我们也是一次净化和洗礼。

朱蒙:你们把那么多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精神的教师形象集中在了一本书内。说实话,这是一本让我永远捧着却又难以捧得起的书,捧着这本书,我似乎在捧着自己胸中那满满的正在溢出的泪水。你愿意从哪些角度来评价自己的这本《烛泪如歌》?

袁亮:写汶川大地震,也许一百部作品也不算多。每一场抗争都惊心动魄,每一个人群都可歌可泣。我们之所以选择为地震中的教师群体塑像,是因为我们都曾经做过教师(邢文祥教授现在就是教师),所以我们都本能地热爱教师职业,对教师这个群体有感情。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人民教师这个群体的表现确实是感天动地,是他们的行为感染了我们。

萧斌臣:这是迄今为止第一本也可能是唯一一本写汶川地震中的教师群像的报告文学。在《烛泪如歌》中,我们把教师这一群体放在了汶川大地震这个独特的背景之中,努力写出山区教师坚守平凡、坚守清贫、坚守崇高与责任背后中的艰辛、痛苦、眼泪、欢笑、梦想和希冀。这可能是本书能够超越灾难文学的价值所在。一位在教育部工作的朋友说,这本书是进行师德教育最鲜活、最生动的读本。

当然也有遗憾,主要是受条件限制,没有能采访到更多的人,稿子也写得比较快;对一些重要话题的采访如果范围更宽一些,沉淀的时间更长一些,书稿的深度和震撼力、感染力可能会更强一些。但是我们都想赶快写出来,毕竟资讯发达与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总是步履匆匆,太容易感动,也太容易淡忘。

朱蒙:经历了这样一次写作,你们现在对教师职业和角色有什么新的认识?

袁亮:教师一般都很有才华,有能力,非常敬业,但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讲,他们被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我们采访中就有一位地理老师说,自己最大的遗憾是在讲台上、黑板里讲祖国的山水。如在地震中为保护学生而壮烈牺牲的映秀漩口中学教师方杰,生前最大的愿望是当一个画家,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最终连当一个中学美术教师的愿望都成为奢望……

萧斌臣:选择当教师就要牺牲自己的发展空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蜡烛精神”——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一些山区的教师在经济上尤为清贫。像我们在《烛泪如歌》中写到的钟期勇,他所在的“少华学校”座落在龙门山脉深处,是什邡市最边远的红白镇下属的最边远的学校。大地震发生前,1965年出生的钟期勇作为校长、教师、校工,在这所“两人学校”已经工作了25年。25年里,他只有一次动摇过,那是1993年,朋友帮他在成都找了一个月薪优厚还包吃住的工作。钟期勇准备离开时,他教过的学生们都到他家来了,拉着他的衣袖哭着不让他走,家长们也来挽留;后来他也哭,再后来他爱人也哭。钟期勇说,打那之后,他就再没有动摇过……

袁亮:经过这次采访,我们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感受从来没有这么刻骨铭心。在特殊关头,他们不仅仅是一般的贡献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而是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些事足可以证明,中国的教师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值得全社会信赖和尊敬的群体。

四、用个人的责任感唤起全社会的爱心行动

朱蒙:深刻的悲哀常常会无语,真正的悲悯只能是行动。推动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等单位主办“烛光行动”的想法是怎么形成的,如何做的?

萧斌臣:我们在采访中遇到的很多事例一直让我们无法释怀。川西山区的很多教师大多属于“半边户”家庭,一些教师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精神支柱,更是一个家庭的经济支柱。他们牺牲后,遗属的经济状况极为窘迫,相当一部分家庭成了社会救助的“死角”。在什邡市红白镇采访遇难教师王周明的爱人陈思时,陈思说希望我帮她找一个有稳定收入的工作,她说她唯一的愿望就是好好养大周明的孩子。可是,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今天,给一个只有初中毕业学历还带着孩子的女性找一份满意的工作真的很难。我在心里一直觉得欠了她一个债,回到北京好长时间不敢给她打电话,因为没有办法了她这个心愿。于是我们就商量,是不是该发起一个活动,动员全社会有爱心的单位和个人来帮帮他们,这个活动可以做得很大,可以很良性。

说实话,在进入灾区采访的过程中,在遇到家境困难的教师家属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像那些感人的捐赠场面那样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掏光。因为当时国家的救灾工作做得很好,生活一时不成问题;但是我想他们长远的、深层次的困难还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

所以,我们希望发起一个具有社会公信力的活动来实施救助,这样我们就向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提出建议,提出方案,他们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后认可了这个倡议;最后,我们把这个活动定名为“烛光行动”。

袁亮:这之后好长时间里,我们是见面就谈“烛光行动”,和朋友相聚也是开口必谈“烛光行动”。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烛光行动”的倡议已经得到了很多朋友的支持,毕竟,“爱”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观。

朱蒙:你们对“烛光行动”的开展有怎样的预期?

萧斌臣:我们相信只要把这把火点起来,活动启动了,就会有很多人支持的。事实也是这样,3月份,我们到峨眉山景区采访,在和峨眉山景区的董事长马元祝聊天时谈起“烛光行动”时,这个和我们只见过两面的全国人大代表当即表态,尽管峨眉山去年受汶川地震的影响损失了两亿多元,但峨眉山人一定要全力支持“烛光行动”。马先生对我们说,“方案你们可以放手整,英雄教师们用他们的生命为灾难中的孩子点亮了烛光,我们也要在峨眉山点亮烛光,告慰英雄教师的在天之灵,让他们走得放心、安心”。

还有一个叫“我是健康快乐虎”的网友,从我的博客上看到“烛光行动”的想法后,一定要把2000元钱先交给我,捐给英雄教师何智霞的女儿,让她能够继续学习钢琴。还是这个网友,春节前后一直在联络网友和朋友、同事,发动他们支持“烛光行动”。

袁亮:尽管目前依然存在很多困难,但我们对“烛光行动”的推进依然充满信心。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把社会上有爱心的企业、团体、个人关注的目光聚焦到这个特定的人群上来。

朱蒙:说实话,我读了《烛泪如歌》之后“出不来”了,自己希望能用行动获得某种解脱的同时,如今坐在你们的面前,也希望得到你们的教诲、慰藉、鼓励和引领,甚至想和你们抱头痛哭一场。希望你们永远用自己宽厚而博大的胸怀来包容对教师的理解,也用你们敏感而同情的心一直关注教师的理想和追求,尤其是也给那些处于严重困境中的教师点亮一盏永远的烛光。这是不是对你们的要求太高了?

萧斌臣:像我的夫人和女儿帮我们录入书稿时一直是流着眼泪的,有时甚至还要停下来哭一会;出版社的校对告诉我,不论哪次校对他们都流泪不止。这当然不是因为我们的写作技巧,我们只是忠实地记录了地震前后一部分教师生存的真实状况而已。

袁亮:我们曾经是教师,有了这次经历,也接受到了来自教师的教育。今后,我们会一直关心这一群体。虽然我们也是很卑微的平凡人,但是有机会我们就会尽力。

《烛泪如歌》阅读链接

本刊编者按:作为一部全景式展现汶川大地震中教师群体形象的长篇报告文学,《烛泪如歌》勾画出了众多由平凡升华为崇高的生命轨迹,引人深思,催人奋发。本刊特此选登一节,以助读者斑窥全貌。

陈思说,我只想有份工作,能够把我和王周明的娃儿带大

陈思告诉我们,王周明遇难后就埋在中学对面的山上,刚开始只有孤伶伶的几座坟,后来整个红白镇遇难的人包括他的学生,都埋到一起来了。陈思说,她有时候也一个人爬上去,陪着王周明坐一下,跟他说会儿话。

陈思说,每次上山就哭一场,不是一上去就哭,而是说着说着,就忍不住想放声大哭。那时,她就对自己说,想哭就哭吧,在自己男人面前哭,不算丢人……

陈思说,下了山,她坚决不哭,回了家,更不哭。没有了王周明,自己就是这个家的顶梁柱啊!

“我现在只有两个愿望。”陈思说,“第一个愿望是能有一份工作,有份稳定点的收入,好让我把我和王周明的娃儿带大,让她也能读大学,像她爸一样当老师;第二个愿望就是能够梦见王周明一次,我要亲自对他说些话。”

陈思说,王周明都去了两个月了,她一直没有梦到他。有时候,她会在女儿睡着了之后,抱着丈夫的照片在那里坐着,想他,甚至在心里求他,无论如何托个梦给她,可是奇怪得很,这个愿望竟然一直都没实现。

“有一天他的小姨来了。”陈思说,“小姨说她昨天梦见王周明了,王周明交待她,让她帮他把娃儿带好。”

陈思为这件事还生了几天闷气,觉得王周明咋个这样不仗义呢?咋个托付小姨带娃儿,也不托付她呢?后来,陈思说她终于明白了王周明的良苦用心,他是觉得她还这么年轻,不想连累她啊!

陈思说:“王周明的心太细了,死了都这样啊!可是,我咋个会抛下娃儿不管呢?我只想有份工作,有份稳定的收入,能够把我和王周明的娃儿带大。”

上一篇:居家保健服务下一篇:大型风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