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过程

2024-06-17

行动过程(共7篇)

行动过程 篇1

1 农村用水户协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由于我国的灌溉管理存在工程设施效用不足、供水次序混乱、水费收取不合理等问题[1], 自20世纪90年代初, 开始探索发展农民用水户协会, 且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结合大小型灌区更新改造和续建配套工作, 在世界银行和国际灌排组织的支持下, 开展了“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改革试点。目前, 中国有19个省, 80多个灌区开展了试点工作, 共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1 000多个[2]。在农村水利管理模式上, 用水户协会也发挥了与时俱进的作用。在人民公社时期, 国家依靠行政力量实现了大水利的兴建, 而且在当时发挥了较大作用, 提高了农业产量, 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人民公社解体, 国家通过乡镇政权收取农业税来实现对乡村水利的治理。取消农业税后, 国家权力退出, 政府已不再使用直接用行政手段组织农民搞农田水利的做法, 乡村组织也退出了农业生产领域的事务。这种原有治水组织形式的改变, 使农村水利很难找到与小农经济对接的中介, 农村水利发展因为农民难以自发合作变得更为困难。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作为水利与农民之间的中间性组织, 有效地解决了这一系列问题。

用水户协会是由其所辖范围内全体用水户通过民主方式组织起来的从事农业用水管理的服务实体, 其实质是非营利性的互助合作用水组织。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为“灌区专业管理机构+用水户协会+用水户”的模式, 具体来讲就是支渠或斗渠以下归用水户协会管理。用水户在协会的框架内, 民主协商灌水事务, 确定清淤维护出工、水费收支等合理分摊, 自主管理, 良性运行, 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供用水关系。

2 集体行动理论视角下村民的行为

农民时常受到用水的限制以及忍受供水部门所指定的规章制度。通常情况下, 人们更愿意去遵守和实施那些他们能够参与到制定过程的规则。例如, 在发达国家 (如法国、美国) , 用水者组织在参与流域管理、解决水事纠纷和参与水价制定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法国, 用水户协会由用水户组成, 统一使用和管理灌溉设施、设备及其维修和更新。而在用水者组织健全的发展中国家 (如墨西哥、智利) , 农民用水者协会拥有充分的水权并能够进行水权交易, 极大地提高了用水效率[3]。在国内, 由于民间组织力量的薄弱和自治能力的限制, 农民在灌溉方面的事务往往听从政府的安排, 如北方有些地区实行统一冬灌, 水费由政府负担, 但是一旦政府停止冬灌的服务, 村民就只能自己灌溉, 并且以距离水源的远近为组织单位进行灌溉, 即距离水源近的农户组织起来就近灌溉, 距离水源远的农户组织起来从水源地引水灌溉[4]。

村民往往以若干户为单位, 集体行动。相关企业往往会做出让步, 政府也会出台相关政策来惩戒企业的排污行为。村民也会利用舆论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借助于发达的通讯工具, 村民往往将自身的弱势群体处境通过各种方式向外宣传, 以这种方式对政府及施加压力, 争取自身的合法利益[5]。在某些村庄为了获取水资源的合理使用, 也会以村为单位拒绝缴纳水费[6]。

3 相关结论

用水户协会是中国农村民主管理与村民自治的成果, 用水户协会的形成、组织、管理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村民的参与管理, 并且作为一个非盈利性民间组织, 独立与政府行政系统之外, 提升了村民的自治信心。国外学者, 尤其是欧美的学者在基于本国发达的基层自治组织的发展之上, 阐述了大量关于资源管理、资源权利分配以及民主参与的观点, 但对于中国的现状确实了解的很少, 尤其是在脱离了中国农村的传统文化影响的情况下, 仅仅以现代西方学者的发展的眼光来解释中国农村的自治组织显然是不合理的。国内的学者从国内的实际环境出发, 论述了大量的关于公共物品供应、参与式农村评估及管理、农村基础设施的维护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但总体来讲, 国内的学者都是从为政府提供建议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没有从村民的视角和村民集体行动的视角来看待基层自治组织的运行和发展。因此, 在以集体行动理论为视角下看待用水合作的运行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程晓霖, 方天堃.中国农业水资源利用及管理现状分析[J].农业经济, 2006 (4) :39-41.

[2]邹君, 谢小立.中国南方水资源脆弱区农业水资源管理方略讨论[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6, 1 (1) :158-163.

[3]Ram Bastakoti.Local Irrigation Management Institutions Mediate Changes Driven by External[J].Development and Change, 2010 (7) :112-132.

[4]李保国, 彭世淇.农业用水与粮食生产[J].中国农村科技, 2010 (1) .

[5]杨光, 龙振华, 杨琳.从环境水污染看现有农村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保护对策[J].资源与环境科学, 2010 (4) .

[6]卫龙宝, 凌玲, 阮建青.村庄特征对村民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影响研究[J].农民经济问题, 2011 (5) :48-53.

行动过程 篇2

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过程考核评价研究――以高职《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为例

作者/温俊芳

摘 要:通过以《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为例,研究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过程考核评价模式。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过程;考核评价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是高职汽车检测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模式上适合采用行动导向教学中的项目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长久地保持对课程的新鲜感,避免教师唱独角戏,教学中将教学内容转化成环环相扣的项目和任务,对学生在课堂表现进行过程性评价和记录。以此来驱动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参与,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有效开展。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评价改革的目标是: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研究和探索职校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设计科学的评价方案及策略,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和激励作用,逐步确立体现职业教育专业课特色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和终身发展,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科研水平提高,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改革。

一、现状分析

1.国外有关“项目教学过程评价”的研究

国际上职业教育: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计划,以职业分析的课程设置,以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以职业需求的考试考核。以德国为例。

德国“双元制教育”重视技能、重视实践,专业实践课广泛采用行动导向教学中的项目教学法,培养目标是专业生产一线的熟练工,项目教学的课程设置是学习领域课程,基本思路就是将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归纳,按照教学过程分析,形成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最后形成教学方案设计。教师项目结束时,按照教学目标要求的专业能力及关键能力进行考核,即过程评价,并且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专业技能考核是严格意义上的考教分离,由行业协会的工会代表、企业的培训师傅、学校的教师组成考试委员会。在学习阶段的中期和毕业进行全国统一考试。

2.国内有关“项目教学过程评价”的研究

目前国内汽车专业是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但在课程设置上是以学科体系为主的课程设置,在课程开发上,由于牵涉到多个层面,如,政策管理层面、学校周围环境层面、企业的培训计划、学校层面和教学层面。所以在汽车专业项目教学及考核体系建设方面,是根据各学校汽车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开发、项目开发及师资情况、实验室建设等情况。因此在课程开发及过程评价上表现得参差不齐。

3.职业学校发展的机遇与形势

我国职业教育需要一个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依据市场需求办学,有一支理论教学与实践技术精湛的教学团队,教学内容能快速反应社会热点。

目前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职业教育,逐渐加大了职业教育改革的力度,为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通过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使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进一步提高,公布了一批试点地区,试点地区将从6个方面开展工作,江苏省作为试点地区之一主要是探索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政府、行业及社会各方分担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目前我们学校汽车工程系各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还是传统的学科体系,对三门主干课程在本学期内开始试行理实一体项目教学,并开发相应的校本教材试用于教学,教学效果应该是比以前有很大的改进了,但是与我们人才培养的目标还是有一段距离。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汽车工程系各专业的发展,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已经投入六百多万购置设备,规模初步成型。

面临的挑战是初中生源下降,高专注册入学,上高中的人数攀升。学生在毕业后还需要再培训,没有学会相应的技能与企业所需匹配。学生的综合素质偏低,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二、课题界定

“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一个项目是计划好的有固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的工作。原则上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较完整的作品。对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在教材上根据汽车维修行业常见维修项目及职业技能鉴定范围和技能大赛涉及的内容进行有选择的确定项目。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其中“过程评价”非常重要。不仅能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得以实现,更重要的是教学效果会得到很大的

提高。

三、研究的`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了《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已开展的项目教学课程,根据汽车维修市场常见维修项目以及技能鉴定要求和技能大赛的常见项目进行综合分析,推进课程体系的建设。

启用项目教学的方法,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最大限度地与汽车维修行业岗位接近,培养学生在汽车职业岗位的专业能力以及跨专业的关键能力,形成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探索和丰富教学方法。在教学组织中充分以学生为中心,将每一项目学生学习效果转化成过程评价表,同

时也是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的检测。

四、研究的基础

1.教师情况

该课题组各位教师均为汽车专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论文发表多篇,参加过各级各类的课程改革学习,以及参加过课改项目研究的教师和参加过中德师资进修以及省汽车专业的骨干教师。

2.课程设置情况

汽车工程系选择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等三门课程实施项目教学。

3.课程开发情况

汽车工程系温俊芳老师编写了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实训教材,并及时将教材作为校本教材用于级汽车运用专业的教学中,在使用的过程中学生反映良好。因为教材脱离了学科性的讲解,而是按照维修企业的标准,在实验室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室和车间都可以进行教学,让学生手、脑、心并用,与实践近距离接触。

4.依托情况

依托学校现有的教学过程监控制度以及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5.研究环境

系部领导重视,学校大力支持教科研立项申报。

五、研究目标

1.现实目标

探索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项目教学的过程评价,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效果。

2.理论目标

课题的研究可以推动汽车专业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有利于培养汽车维修企业要求的具有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人才。

六、理论假设

项目教学拟解决理论、实训分裂以及教学效果不明显的格局。

七、研究方法及步骤

1.采用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1)调研论证课程项目。(2)研究分析各项目过程评价。(3)阶段分析和试验报告。(4)形成教科研论文,得出结论。

2.实施的步骤

(1)调研论证课程项目。(2)各项目过程评价的关键能力评价确定。(3)各项目过程评价专业能力的确立。(4)过程评价试验分析。(5)总结评价。

3.研究思路

调研→论证各项目→关键能力评价确定→专业能力评价确定→试验分析→总结评价

八、研究结果

1.调研论证

(1)通过调研论证,确立课程项目,从而引领课改发展

课题组成员以对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评价的调查与现状分析为实践依据,积极投身改革实践,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课题组外请徐州汽车学会和企业维修专家开展论证会议,对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的项目进行讨论审定,根据汽车维修市场常见维修项目,以及技能鉴定要求和技能大赛的常见项目进行综合分析,使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实际技能与汽车维修企业中遇到的维修项目实现零距离接轨。同时课程教学中也适用项目

教学。

课题组成员同时由此修改了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实训校本教材,并由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课题的论证同时也有效促进了汽车工程系教科研发展,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打破实训和理论分离的格局。

(2)研究分析各项目过程评价

课题组探索建立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新评价体系,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突出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目标。

2.通过讨论形成多元的、互动的过程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及时评估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根据各项目具体实训任务从实训要求,并结合技能鉴定和技能大赛,从专业能力方面对各项目进行考核评价。

课题组从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评价入手,基于评价方案和策略实施层面全面深入地展开研究,促进该课程教学评价更具科学性、有效性和指导性。

3.总结试验阶段该教学评价的特点

(1)教学评价突出了关键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行业企业职位需求的广泛调研,我们掌握了企业对职校毕业生能力素质要求的第一手资料,明确了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安全意识、表达能力、责任心、安全意识、团队合作等关键能力,关键能力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改革实践通过探索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模拟4s店、小组合作学习、情境教学等促进关键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将以上能力作为评价内容的重要方面,并将之渗透在评价方案和评价指标的设计思路中,使教学评价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具有时代性。当然,这些关键能力虽然属于通用职业能力,但根据不同的专业和职业也会有不同的要求,科学地确定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能力结构及评价权重,是今后课改和课题研究的重中之重,力求使我们的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真正实现无缝对接。

(2)评价方式与评价主体实现多元化

学校教学管理重点一度集中在教案编写模式和标准、作业布置的次数和批改要求、考试命题标准与格式等方面,部分专业课程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课程改革过程中,专业课教学评价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单一的书面考试不再是评价考核的唯一方式,评价活动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由以往教师评价为主,变成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学生自我评价等相结合的方式。在试验阶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自我评价低于教师评价。学生得到教师的肯定,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3)教学评价的多元功能开始显现

过去,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更多关注的是管理功能和总结性功能,教学评价所应具备的改进和激励等重要功能未能充分体现。在实践中,广大教师意识到,科学的评价方案不仅能了解判断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学生掌握专业课学习方法、形成较高的专业素养提供指导。通过课改实践,课题组对充分发挥评价的多元化功能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行动过程 篇3

所谓行动导向,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目标)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它重点强调的是对人的关键能力的培养。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适应不断变换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

二、为什么要实施行动导向型教学法

1、 传统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方面的纲领性规定,已经脱离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显然相当陈旧。许多学课的教学内容已經很不适用。需要抛弃,因此必须寻以革新。

2、 按旧教学计划的进行教学导致许多教学内容的重复学习,浪费了许多宝贵教学时间。传统的教学,只给学生灌注各种现成的的知识,但这些早已老化的知识不仅会随时间推移而作废,而且因长期不用而过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面对爆炸的现代社会,传统教学无法适应。(职业学校传授的知识比科学领域的发展要迟20年) ---滞后性。

3、“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还包括了老师定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学生被动地适应教师,被动地适应教师背后指挥教师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者。

4、 传统教育的弊端,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是通过修剪学生的个性而培养同一模式的人,因此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对其成员各种类型的需要。从个体的角度来看,统一化的学校教育通过压抑个性而扼杀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迫切需要根据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来改革教学内容及至教学管理制度。传统的职业教育,无法实现因材施教,因为因材施教是激发学生拥有学习兴趣的关键。

5、应试教育是一种缺陷教育,使青少年的生活除了学习以外就没有别的内容,因而无法经历完善的社会化。造成学生缺乏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6、传统教育使用了统一化的尺度去考核学生,因而使学生失去了合理的有效地发挥个人潜能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对学习的好奇心,新奇感和自发学习的动力。这种不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就不能培养出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别于他人的独特个体。

三 、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一)内涵

对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我认为就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学紧密结合。而且,这个“做”是学生“自己做”,自己去设计,自己去实施,而不是由老师“教你做”。在做的过程中,除非出现安全隐患或长时间无法进行,否则,老师并不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是在旁边观察、记录,以便在总结点评时更有针对性。这样一来,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基本特点

1、学生互相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行动导向的特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前我们的做法主要是在课堂上讲,告诉学生怎样互相配合、相互支持,到头来,学生还是不知道,还是没有团队协作精神。而现在通过教师引导,由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共同承担不同的角色,在互相使用的过程中问题最终获得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是学生们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们获得经验的过程。

2、学生参加全部教学过程

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这样学生即了解总体,又清楚了每一具体环节的细节。

3、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

这种强烈的学习愿望,终于积极的参与。一方面是内在的,好奇,求知欲,兴趣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外在的,教师的鼓励,学生的配合,取得成果之后的喜悦等等。

4、教师的作用发生了变化

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一个咨询者,指导者和主持人,从教学过程的主要讲授者淡出,但这并不影响教师作用的发挥,相反对教师的要求则是提高了,教师只控制过程,不控制内容,只控制主题,不控制答案。

四、如何学习和应用行动导向型教学法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它指的是一种完整的创新的职业培训教学体系。是由目标群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质量控制这六个方面组成的优化教学系统。因此我们要学习行动导向型教学法也就存在着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因此,要应用和实施行动导向型教学法,首先要从创新教学方法入手,逐步深化。在这种创新教学理念指导下老师首先要转变角色,要以主持人或引导人的身份引导学生学习,教师要使用轻松愉快的、充满民主的教学风格进行教学。老师要对学生倾注感情,也一定要把自己的脑、心、手展示给学生。老师要运用好主持人的工作原则,在教学中控制教学的过程,而不要控制教学内容;在教学组织上,注重小组合作训练,加强学生合作、沟通、组织等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在实施行动导向型教学法时,老师要为学生组织和编制好小组,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交往、交流和协作等社会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和信息,独立进行工作,自主进行学习,自己动手来掌握知识,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让学生学会使用展示技术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掌握展示技巧,在展示中要使用好展示原则,还要对展示技术和展示成果进行评价。

五、实施行动导向型教学法的意义

1、行动导向型教学法体现了当今世界上的先进的职业培训教学理念。

传统的职业教学沿用了普通教育的学课型教学体系,它是以学习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职业教育观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轻车熟路,根深蒂固。行为引导教学法是以学习领域的教学要求为目标、以活动为导向,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能力。这种培养能力型人材的教学观念是目前世界上先进职业培训教育观念的具体体现。

2、行动导向型教学把全体学生培养成具有关键能力的人才。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是建立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平台上的,在这里没有“好生”、“差生”之别。老师将视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实行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把不同类型的学生分配在一个小组,以团队的形式来学习。在这个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是小老师,通过团队的交往和对学习成果的展示,使每个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个性能力都得到培养。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具有关键能力的人才。

3、培养学生职业精神

在实践教学中大力采用“工学结合”、“现场教学”、“项目教学”、“团队工作”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培养职业技能的特点,为培养学生掌握符合企业岗位需要的技能和职业素质服务。

六、行动导向型教学法之反思

1、行动导向型教学法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教学理念;

2、让学生主动的完成学习活动,教师只是引导者,实现教学到导学的转变;

行动过程 篇4

一、行动导向课程体系开发要素

基于工作过程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首先确立三个要素,第一是目标要素,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为依据,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愿景;第二是结构要素,课程体系的建构要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连续线性结构化形式构建项目课程,以非连续同心圆形式构建学习领域课程;第三是内容要素,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课程内容,以培养学生一定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目的,以反映职业工作本质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内容,以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活动即行动为核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形成知识、能力和素养培养三位一体的融合形式。

二、行动导向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就是将课程目标要素、结构要素和内容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的系统。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按照课程体系开发原则,以项目为职业能力训练的载体,以学习领域课程为各项目实施的主体,构建以行动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具体归纳为三过程。

1. 明确专业定位,调研岗位工作任务,归纳典型工作任务,梳理职业活动体系中的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归纳出典型行动领域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要求,将行动领域结合通用学习内容形成学习领域,确定本专业传授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学习的目标和范围。

2. 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参照,选择合适的概貌项目、课程项目、专业贯穿项目、综合项目,确定以学习领域课程为项目实施主体的项目课程体系架构。

3. 规划学习领域学习难度范围,对学习领域排序,确定学习领域课程,同时按序排列概貌项目、课程项目、专业贯穿项目、综合项目全部子项目,将各子项目按功能分类至各学习领域课程之中,确定课程设置及课程标准,按认知规律和能力成长规律,编排课程教学顺序。

三、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原则和构建思路,通过以下开发环节,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设计了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1. 以市场需要和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确定专业岗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岗位面向为:初始岗位—安装运行岗位,主要负责设备安装调试、生产过程操作运行和生产工艺调整等工作;核心岗位—维护/保障岗位,主要负责仪器仪表和系统的维护/维修、技术改造等工作;拓展岗位—技术管理岗位,主要负责技术决策、项目组织与实施等工作。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自动控制知识和技能,能从事生产过程温度、压力、物位、流量参数检测与控制,自动化仪表、控制装置与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检修、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 以职业岗位结构完整综合性典型工作任务为背景,寻找职业行动领域。通过调研和行业、企业及职业教育专家头脑风暴,归纳出如“现场仪表的安装与调试”等10个行动领域,17条职业能力,139个知识点,179个技能点。

3. 以职业岗位能力、知识、素养为目标要求,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建立以行业工作体验、专业能力训练、岗位工作实战的三段认知模式,并按职业能力逐步线性连续上升的成长规律,设计了1个专业概貌项目(含2个子项目),2个专业贯穿项目(乙醛氧化塔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的集成与运维,含19个子项目;某自动化生产线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含13个子项目),13个课程项目(如安全用电与触电急救等项目),4个综合项目(如基于DCS乙醛氧化生产乙酸温度控制系统的开发、顶岗实习等项目),共计51个子项目。

4. 以项目为载体,以学习领域课程为实施主体,构建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分析职业行动领域,结合通用教学内容,转化出“过程控制系统安装与运维”等14门学习领域课程,并制定课程标准,明确各课程教学内容和考核要求。同时将51个子项目按功能同心圆形式分类,全部分解到各学习领域课程之中,分配时低年级以观摩、实操体验型小项目为主,中年级以基础操作能力项目,常规电器、仪表操作和常规控制类项目为主,高年级以综合控制类项目、企业顶岗实习项目为主。由此构成了以功能为主的学习领域课程非线性结构形式,再按教学规律、认知规律编排各学期的学习课程,分配课程学时学分。

基于行动导向的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的顶层设计,打破了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通过项目载体,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将工作过程中的职业活动和课堂上的学习整合起来,让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的同时,保证这些与职业相关的经验、知识和技能在结构上系统化,工作过程系统化。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的开发,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任务,对学院的师资和教学环境都是巨大的挑战,我们会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学习,不断地调整和改进,制订出符合市场人才需求、满足现代职业教育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

摘要: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均十分关注教学体系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为例, 探讨行动导向课程体系设计的方法和过程问题。

关键词:课程体系,行动导向,项目课程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 2006.1.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6.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1.

[4]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4) .

[5]牛全峰.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32) .

[6]叶华光.高职对外贸易专业基于行动导向课程体系构建[J].煤炭高等教育, 2010.3.

[7]魏彩慧.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研究[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89) .

行动过程 篇5

1.档案袋, 又称“成长记录袋”, 是指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有目的的收集, 展示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作的努力、取得的进步以及教师和同伴的评价与建议的集合体。

2.过程写作法, 是指一种重视学生的写作过程, 而非一次性成稿的写作教学方法。

3.行动研究, 是指在实际情景中由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共同合作, 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 通过在实践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名称解读:档案袋过程写作法

通过设计教学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建立写作档案袋, 把写作素材、自己的初稿、经过评价的作文、阶段性的自我反思和评语存放在这个档案袋里;通过建立学生写作档案袋, 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定等多种方式, 让学生在这过程中对自己的写作有一个清晰、全面的了解。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过程进行跟踪监督与评价, 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与进步, 及时调整学习方法与策略。

三、研究的背景

1.农村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由于农村学生写作基础薄弱, 课程进度进行缓慢、时间紧, 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英语写作教学课, 写作教学基本上按照传统的“结果教学法”, 即“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的模式在进行。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对写作的格式、拼写和纠正语法错误方面, 过分强调语言的准确性、评价单一性, 只重视学生的写作结果, 整个过程忽视对学生写作技能和写作思维的培养。教师单向批阅方式, 学生处与被评价的地位, 削弱了学生写作兴趣。为了应付高考, 教师只是在考前集中一段时间, 要求学生大量背诵模版和范文, 学生文章千篇一律。长期以往, 扼杀了学生写作创作思维, 农村英语写作教学瘫痪。

2.教育新理念《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中提出要“让评价体现人文关怀、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教师在英语写作的评价上应该树立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的理念, 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学生, 把评价定位在激励学生的进步上。”在评价过程中, 要注重师生间的互动, 强调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敢于反思以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使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研究的意义

通过档案袋过程教学法在实践中的运用, 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从而积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 培养学生把学到的语言知识转换为语言技能;通过对档案袋过程教学法的研究, 促使教师全面、深入、细致地评估学生写作方面的状况, 找出改进写作教学的方法。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师生共同进步、教学相长。

五、研究的内容

1.研究档案袋在高中英语过程写作教学中的操作, 如档案袋的建立、管理以及如何对写作进行评价。写作档案袋在实施过程中相对繁琐, 教师是整个实施过程的引导者、监督者, 在写作档案袋计划开始实施之前应向学生说明档案袋的评价功能、意义, 让学生对课题开展产生兴趣, 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 并示范如何修改文章。

2.研究档案袋过程写作法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主动性与兴趣。传统的评价易使学生产生写作焦虑感, 渐渐失去写作兴趣和写作主动性。此课题以这个问题来探索比起终结性评价策略, 档案袋评价策略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英语写作的信心与动力。

3.研究教师如何有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批。通过小组成员轮流批阅, 讨论改进方法和评价, 使学生积极参与合作, 达到语言的输入与输出目的;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初稿、二稿到成稿的多次评改, 实现教师对写作教学全过程的指导和监督,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尽快投入到写作教学中。这一过程中, 教师是否有效组织小组互批以及如何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反馈是档案袋过程教学法能否成功的关键。

六、研究的过程

1.准备过程 (2015年5月———2015年6月) , 查阅国内外写作教学和档案袋相关文献的研究, 对相关理在国内外国内外的研究进行回顾与总结。

2.探索实验阶段 (2015年6月——2015年7月) , 依据档案袋写作过程教学法, 制定小组策略, 初步进行写作写作档案袋的建立、管理以及如何对写作过程进行评价、探索方法、积累经验。

3.实施阶段 (2015年9月——2016年7月) , 具体又分为三个阶段:

(1) 首轮实验阶段 (2015年9月——2016年1月) , 在两个班同时实施的写作教学过程一样, 而在实验班实施档案袋评价法, 普通班实行终结性评价。两个班先从基本句型开始实施教学, 为期三周, 然后对段落内容和衔接进行教学, 为期三周, 再利用三周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训练, 最后三周以高考书面表达类型训练为主。

(2) 轮换实验阶段 (2016年2月——2016年7月) , 与首轮实验阶段实验过程基本相同, 不同之处在于普通班也成为实验班, 把高二上学期的期末成绩作为前测, 高二下学期的期末成绩作为后测。

(3) 总结阶段 (2016年8月----2016年10月) , 收集整理过程、资料, 并对实验前后得数据进行分析。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法包括文献资料法、问卷法、实验法等;定性研究则包括访谈法和观察法等。

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在写作法方面的文献进行检索、收集, 深入研究档案袋过程写作法的特征与内涵。

2.问卷法。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 以客观的形式更好地了解高中生在被试前后对此写作评价模式的态度, 从而达到研究的目的。

3.实验法。通过实验班和控制班进行对比研究, 从而了解档案袋过程写作法能否有效提高高中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4.访谈法。随机抽取实验班中部分学生, 逐个进行问题访谈调查, 深入了解学生在实施过程的真实感受, 并进行归纳分析。

5.观察法。对整个写作课堂进行仔细观察, 分析应用档案袋模式之后教学效果的变化, 及时发现问题, 优化教学设计, 从而把档案袋过程写作教学法真正有效地运用到教学中。

参考文献

[1]Dewey, J.My pedagogic creed.The school journal LIV.1897 (3) .

[2]柏灵.档案袋评价方法实施中的问题及建议[J].教育导刊, 2006 (11) .

行动过程 篇6

一、第一个阶段:盘查问题、尝试解决

(一) 开展专题的问卷调查

根据家长们的反映和在幼儿园初步了解到的情况, 我们进行了专门的家长问卷调查。该调查涉及食谱的搭配、原料的选择、加工的方法等有关膳食工作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家长问卷的整理, 我们发现比较集中的意见有:

(1) 幼儿在幼儿园好像没有吃饱, 回家后还要吃很多东西;

(2) 每次家长问孩子吃的是什么, 孩子们的答案都是:白菜。家长觉得幼儿园没有按照食谱供应;

(3) 幼儿园的菜里面看不到肉, 都是一些肉沫, 是不是幼儿园克扣幼儿的伙食费;

(4) 孩子不喜欢吃幼儿园的饭菜。

(二) 根据问题展开研讨, 幼儿园内部寻求解决的方法

对于家长提出的这些疑问, 幼儿园十分重视, 召开了卫生保健部门、后勤财务部门、班级人员共同参与的专题膳食会议, 让大家就这些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1) 卫生保健部门:食谱是根据中国营养学会提供的“3~6岁幼儿一日膳食供应的品种与数量”来进行制定的, 能够保证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部分家长对营养的理解走入了误区, 认为只有大鱼大肉才是有营养的。因此我们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宣教工作。对于幼儿不能正确地说出幼儿园供应的食物名称, 需要班级老师共同配合, 教给孩子们一些简单的食物知识。

(2) 后勤财务部门:已经严格按照食谱的要求, 提供了足够和新鲜的原料。潲水桶里面有很多饭菜, 原因应该有几点: (1) 幼儿供应量多于幼儿的进食量; (2) 幼儿进餐的管理不到位, 幼儿进食量不够。

(3) 班级老师:有很多菜幼儿不喜欢吃, 如芹菜、云耳还有一些绿叶蔬菜, 幼儿都是直接就从碗里挑出来, 老师不好管理。建议幼儿不喜欢吃的菜尽量不要出现在食谱上;卫生保健部门在定量的时候要根据幼儿的实际进食量来制定, 现在的定量太多了, 所以就出现了浪费的现象。

(4) 食堂工作人员则认为为幼儿做的菜中不能放过多的佐料, 烹饪的方法也应以蒸煮为主。现在用大锅做的饭菜肯定没有什么味道, 但是幼儿的营养还是能够得到保障。

(三) 采取相关措施, 并对问题解决情况进行评价

(1) 根据大家的建议, 幼儿园成立了家长委员会, 向家长代表介绍幼儿园制定食谱的原则, 并请家长品尝幼儿的食物, 使家长委员会的成员能够认同幼儿园的膳食管理, 并通过家长委员会的成员向全体家长进行正面的宣传。

(2) 在保教知识宣传栏中介绍一些幼儿营养的相关知识, 将“3~6岁幼儿一日膳食供应的品种与数量”张贴出来, 希望家长树立正确的营养观, 能够与幼儿园就幼儿的营养供应达成共识。

在实施过程中, 我们发现有的家长委员会成员因为工作关系未能按时到会;有很多孩子是汽车接送, 家长很少来园;来园接送的家长也因为接送时的匆忙, 根本就无法关注到保教宣传栏的内容。而幼儿饭菜的浪费现象时有发生, 家长也常常向老师抱怨幼儿不喜欢吃幼儿园的饭菜。可以说通过幼儿园第一次的研讨与实践、流于形式的做法, 未能打消家长对幼儿园膳食管理工作方面的疑虑。

(四) 总结与反思

我们对膳食专题会议内容进行了整理与总结发现:

(1) 在幼儿园内部召开的会议中, 由于部门与班级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场说话, 幼儿园内部召开的关于膳食管理专题会议并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自我反思, 通过家长提出的问题找出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 提出解决的方法也相对简单。

(2) 召开家长委员会时间匆促, 无法提高家长委员会成员参与的兴趣;宣传栏也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导致家长认为幼儿园并不重视他们提出的意见, 从而使家、园之间产生了不必要的误会。

二、第二个阶段:学会反思、寻求突破

(一) 从根本上分析问题

我们对第一阶段的开展情况进行了整理分析, 认为家长对幼儿园膳食管理方面提出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原因在于:幼儿园只了解到家长提出的问题, 并没有认真地去了解家长为什么会提出这些问题, 家长到底想要幼儿园给出一个什么样的答复。因此我们要求幼儿园内部学会从自身查找原因, 并重新制定了以家园共同“制定食谱”为突破口的实施方案。

(二) 从自身工作出发, 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们汲取了第一阶段的教训, 在第二次的膳食专题会议上, 要求各部门、班级学会从自身的工作中查找原因, 积极寻找对策。

(1) 保健部门:如何在坚持膳食供应原则的基础上, 翻新花样食谱, 不但要让孩子吃得科学, 还要让孩子喜欢吃。

(2) 后勤财务部门:如何按照保健部门的要求为食堂供应新鲜高质量的食物原材料。

(3) 班级老师:如何主动向家长宣传幼儿园的伙食供应情况。

(4) 食堂工作人员:如何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的饭菜。

通过讨论我们决定:加强家园之间的双向交流, 一方面向家长征集食谱, 翻新幼儿园的花样食谱, 一方面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膳食供应情况, 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幼儿园膳食供应情况。

(三) 集思广益, 多渠道解决问题

1. 拓宽宣传渠道

(1) 利用幼儿园网站进行宣传:每周除了在幼儿园的公示墙上向家长公示下周的食谱外, 还在幼儿园网站上进行同步公布, 这样就方便了汽车接送幼儿和全托幼儿的家长们了解幼儿园的花样食谱。

(2) 在各个班级的家长园地中开辟窗口, 张贴幼儿自己选出的喜欢的菜, 让幼儿带动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进食情况, 同时主动要求家长对幼儿园的食谱提出意见和建议。

2. 广泛征集食谱

(1) 我们在全体家长会上发放幼儿食谱征集表, 请家长门提供幼儿在家爱吃的菜名、做法;

(2) 邀请班级老师提供花样食谱, 尝试让每个班级出一周的食谱;

(3) 保健部门上网查询其他幼儿园的带量食谱。

通过这些举措, 家长普遍反映能够更好地了解幼儿园的膳食供应情况, 幼儿园也收集到了很多食谱:有家长提供的, 有班级老师制定的, 还有保健部门在网上搜寻的。这些举措充分地激发了家长们参与幼儿园膳食管理的兴趣, 但是也提出了幼儿园是否真正按照食谱进行供应的问题。而幼儿园通过反复地研讨实践也更加意识到膳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四) 总结与反思

(1) 我们加强了宣传的力度, 采取部门与班级从不同的层面积极主动地向家长推介幼儿园的食谱, 幼儿园宣传部门重点面对所有的家长, 而班级则从本班幼儿着手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饮食方面的喜好;家长们对幼儿园主动征集食谱的举措也表示了很大的热情, 纷纷向幼儿园提供自己孩子喜欢的或者是自己拿手的食谱与大家一起分享。

(2) 通过第二次研讨与实践, 我们不但在膳食供应的问题上与家长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 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从自身的工作中查找问题, 学会了反思;实现了园本教研中的“唤醒”即让参与者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价值, 摆正了自我在工作中存在的位置, 从而激发出在工作中的主动性。

三、第三个阶段:“幼儿为本”, 完善方案

(一) 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不断反思

(1) 我们对收集到的食谱进行整理后发现, 家长提供的食谱不适合大锅烹饪, 从网上收集到的食谱也因为原材料供应的问题或是饮食习惯的问题能够借鉴的不多, 而老师们则因为缺乏科学的膳食知识, 制定的食谱都是依照自己的口味, 无法对幼儿的健康提供足够的营养。

(2) 幼儿园多渠道、积极主动向家长进行宣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而利用网络媒体能够面对全体家长, 班级老师则对本班幼儿的进餐情况进行仔细的观察, 让家长感受到了老师对幼儿的关心。

(3) 针对家长提出幼儿园是否真正按照食谱进行供应的问题, 我们也进行了分析, 认为家长真正想了解的不但是幼儿园膳食供应的真实情况, 更重要的是担心幼儿能否在幼儿园得到健康的成长。

因此我们决定重点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为目标, 强化保教合一意识, 加强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常规教育, 规范班级对幼儿生活活动的组织程序与步骤;继续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让家长更细致地了解幼儿在园地生活情况;同时走出去向市内的同行们学习, 完善食堂管理制度, 翻新花样食谱。

(二) 在研究中不断完善膳食管理的各个环节

(1) 卫生保健部门专门组织教研组、年级组制定出了幼儿生活活动组织步骤, 规范了保教人员在一日工作中的操作程序;要求班级加强对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特别是进餐习惯的培养, 纠正幼儿挑食、偏食的不良习惯, 同时加强进餐时的护理;要求老师在分发饭菜时向幼儿介绍菜名, 主动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的进餐情况, 并将家长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向卫生保健部门反馈。

(2) 加大宣传力度:在每周公布食谱的基础上, 利用网络图文并茂的特点将幼儿园食物制作过程、幼儿园食物制作成品、幼儿进餐情况用新闻网页的形式上传;将幼儿园制定食谱的原则发放到每个家长的手中, 张贴在每学期开学的宣传栏中, 同时定期更换班级“我最喜欢的菜名”, 将幼儿进餐的照片张贴在班级的家长园地中, 让每个家长都能够看到自己孩子在幼儿园用餐的情景。

(3) 主动向市内其他知名幼儿园学习, 借鉴他们先进的膳食管理方法, 学习他们的配菜经验, 成立幼儿食谱库, 将幼儿的食谱进行分类, 如:包点类、炒菜类, 炖菜类等, 为幼儿提供更丰富的花样食谱;邀请家长委员会成员共同审核每周的食谱, 检查幼儿园的工作;同时食堂也想方设法在保证营养不流失的基础上, 提高自己的烹饪技巧, 翻新菜肴的做法。

(4) 帮助家长们掌握正确评价食谱营养的标准, 公布每个季度进行营养计算结果, 将幼儿年度体检的结果及时反馈公布, 使家长们了解幼儿生长发育的状况, 从而打消家长们的疑虑, 使他们积极与幼儿园配合, 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 总结与反思

通过我们细致的宣传, 幼儿园的膳食管理工作更加透明了, 班级周到的生活护理让家长们看到了孩子的进步, 体检与营养计算结果的公布打消了家长对幼儿在幼儿园是否能健康成长的疑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我们邀请家长委员会成员每周三的下午分批来园审核食谱、检查食堂制作食品、监督卫生情况、观摩幼儿进餐的做法得到家长们的一致肯定。

四、在“食谱制定”循环过程中的收获

我们在“食谱制定”的“实践—研讨—再实践—再研讨—再实践”的循环过程中得到许多收获:

(一) 全面参与膳食管理, 创新了幼儿园的花样食谱, 科学严谨的膳食管理成为幼儿园工作中新的亮点

1) 我们的膳食管理工作形成了从食谱制定到信息反馈一整套规范的操作程序, 并在各个环节中都形成了良好的家园、幼儿园部门之间、部门与班级之间的参与互动。

幼儿园膳食管理操作程序示意图如下:

2) 在保证食品营养不流失的基础上, 食堂工作人员提高了烹饪水平, 创新了花样食谱:

(1) 成功地推出了孩子们喜爱的、既能保持菜蔬营养又酥软可口的蒸菜系列:如茄子蒸肉、土豆蒸排骨、红枣蒸南瓜等。其中蛋饼蒸肉富含优质蛋白质, 口感滑嫩, 成为了每周食谱中的保留品种。

(2) 推出了清爽可口的炒码粉, 食堂工作人员将米粉、高汤、炒码分开盛放, 避免了因汤、粉、码子装在一起稠汤的弊病, 保持了米粉特有的口味。

(3) 自制的包点原料新鲜多变, 式样精美, 受到了家长孩子们的一致好评。如小朋友们特别喜欢的汤包系列, 除了常见的香菇瘦肉馅外, 还有韭菜瘦肉、粉丝蛋皮菜心馅。每次吃包子的时候小朋友都特别地高兴。

(4) 粗细巧搭配, 营养更全面。食堂工作人员经常用小米、高粱等杂粮熬制成稀饭, 用荞麦面粉制作成包点, 用红薯制作成菜肴等, 让小朋友得到了更全面的营养供应。

(5) 保健甜品, 好吃又防病。我们根据季节制作甜点作为下午的点心:如春天的黄豆枸杞汤, 增强小朋友免疫力, 预防传染病;夏天的绿豆百合汤消暑解渴;秋天的银耳雪梨生津清肺润喉;冬天的红枣姜汤驱寒保暖。现在很多家长都来幼儿园学习甜品的制作方法。

(二) 多渠道的宣传改变了家长的科学育儿观, 幼儿园“健康”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我们利用幼儿园网站、幼儿园外墙的灯箱宣传栏、班级家长园地等栏目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幼儿园的食谱制定的原则、幼儿生长发育评析、幼儿园食物制作过程、幼儿园食物成品、幼儿在园的一日保教活动等内容向外界公布, 不但使幼儿家长感受到了幼儿园科学先进的育儿理念, 还使家长们学会了科学地看待幼儿的膳食工作, 科学地评价幼儿园的膳食工作, 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的膳食管理工作中来。幼儿园每周三的食谱制定会议, 从只有家长委员参加, 慢慢地发展到许多家长自愿参加。同时也吸引了许多新生家长慕名前来。很多家长表示是在网上了解到幼儿园的丰富多彩的保教活动之后才带孩子前来报名, 幼儿园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的同时也拥有了越来越旺盛的人气。

(三) 立足实际的深入研究, 提升了工作人员的能力, 促进了保教队伍专业化成长

我们通过这次研究活动, 不但有效地解决膳食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使教职员工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教职员工学会了更加平等坦诚地与家长相处, 学会了从工作中发现问题, 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提别是在学习能力和反思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1) 学习能力:学会了发现问题, 学会主动向外界寻求帮助, 如向家长学习, 向同伴学习等。在学习中我们不断获得新的知识、不断更新观念, 从而不断地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

(2) 反思能力:通过研究, 我们各部门班级工作人员对于反思的态度也经历了拒绝反思—被动反思—主动反思的过程, 也意识到了反思是自身专业成长的必备素质。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还以进餐护理为突破口, 加强了对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 也使幼儿生活活动组织和生活护理等工作日趋规范。

行动过程 篇7

一、核心概念与实验路径

1. 核心概念

相对于六三学制和五四学制中小学分段教学而言,九年一贯制办学指小学、初中联体办学,使九年义务教育成为一个连续、系统、整体的一种学制模式。[1]九年一贯制是实施义务教育的一种学制,它的基本特征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整体设置,学校有完整的一至九年级课程方案、课程计划,学校在办学目标、课程目标、学生培养目标、教师发展目标、学校管理制度等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一体化管理体系,使得九年义务教育具有连续性、完整性,达到学制一贯、升学一贯。[2]

九年一贯制体现的是教育一体化和教育规模集聚理论。[3]教育规模集聚理论是重组教育资源,使内部各因素能比较均衡地运行,达到较高的效益。九年一贯制学校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实施九年一贯制有利于教育经费和教育设施的合理配置、师资力量的合理调配,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衔接,探索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规律,促进学生个性、行为、品质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避免小学、初中在学生素质培养方面的脱节和断档;有利于解决择校问题及就近入学问题,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将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凸现出来,从整体上实施素质教育。[4,4]

2. 政策目标与改革路径

D区相关文件规定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改革的目标:一是将区域内一些小而散的教育资源聚集成一定规模的教育品牌,提高优质品牌覆盖率,从根本上破解择校难题;二是构建学区共享管理层面的保障、评价、激励机制,突破干部教师的培养使用和轮岗交流机制;三是探索搭建学段顺畅衔接、个性化人才成长模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研究学生成长规律。政策目标反映了改革旨在实现提高教育实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意图。

改革路径是通过学区内示范中学增设小学部(即示范中学承办普通小学,共结成7对学校)、优质品牌小学增设初中部(即由小学延伸出初中学校,共结成2对学校)两种方式,实行统一的学校行政、教育、教学一体化管理。结成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初中和小学根据学校文化根源相同、地域相近、特色相似的原则组建实验学校,探索中小学衔接发展的实施路径。

二、行动策略

1. 组织变革与制度创新:构建组织结构,创新工作机制

在推进九年一贯制办学改革的过程中,D区教委通过系统设计组织结构、组建改革议事协调机构、构建系列工作机制,推动改革实验探索。其中,成立由主管副区长为组长的学区制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统领学区综合改革,协调各项工作;设立学区工作委员会,负责各学区日常的协调、管理、服务等工作;完善学区督学责任区制度,建立学区义务教育公平发展工作机制;推进教育特色发展,创立义务教育质量提高工作机制;继续实施素质教育育人长效机制等。参与改革实验的中学、小学通过委派人员参与组织实施相关事宜,形成改革共同体。由此,架构起系统管控改革方向、目标规划改革部署、协同促进改革效率、规则制度推动改革的组织格局。

2. 结构变革与信息传递:畅通信息渠道,提高执行效率

研究表明,组织结构的变革与信息传递方式具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通过信息传递效率影响组织效率。[5]改革通过构建关系协调机制,确保信息传递渠道通畅,保障组织制度的落实。为提高改革效率,D区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听取改革工作进展情况汇报,推动改革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解决,并将改革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的监督工程,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同时,通过加强舆论引导,D区各部门、各单位形成了支持九年一贯制办学改革的价值共识,形成了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及支持办学改革的良好社会氛围。这些措施有效化解了组织系统中层级增加可能带来的信息衰减。

3. 资金投入与使用要求:保障改革资金,限定使用范围

资金保障是改革顺利运行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决定着改革实施的广度和深度。根据改革需要,D区政府为改革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和补贴,为促进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工作支出经费及相关人员的奖励经费,鼓励学校在教育改革中做出积极探索。但在实际的执行中,改革绩效的考核是一个普遍性难题,客观原因在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导致奖励性绩效的许多方面难以量化,不容易找到衡量的载体来体现教师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实践探索中奖励性补贴的绩效考核缺乏经验。同时,受限于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改革经费只能用于购买设施设备、课程、聘请专家等方面,不能对在改革中付出额外工作的学校教师用于劳务补助。随着一轮又一轮教育改革内容的不断增加,教师的绩效工资没有随之变化。如何在现有绩效考核的基础上,由学校按照改革工作的特点确定分配方式和办法、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特殊津贴、完善绩效工资政策、把绩效考核的过程变成学习和实践现代教育思想的过程,还需要不断探索。

三、成效分析

九年一贯制办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改革政策得到了大多数学校干部、教师和学生、家长的赞同,改革的支持力量远远大于改革的反对力量和中间观望力量。

访谈过程中,某中学教师的观点成为中学教师的普遍认识:“改革回归了学生就近入学的政策;减少了择校风引起的社会矛盾;减轻了小学生的升学压力,也减轻了中学的招生压力;有利于中小学生连贯培养;中学的办学特色和理念可以灌输到小学去。”同时,与示范中学结成九年一贯的普通小学更是改革的受益者,小学教师比较广泛的看法是:“普通小学的生源发生较大变化,北京本地生源数量明显增加;学生家长对小学有了信任感,学生也有荣誉感,教师在学校也有了成就感;学生家长更关心教育,支持课外兴趣小组;家校沟通增强,学校易于开展各种活动,教师、学生的自信心明显增强。”分析改革支持率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1. 改革反映了民众需求和关切

面对义务教育发展新形势,九年一贯制办学改革围绕民众对优质教育的期待与需求,从注重学区资源共享到构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坚持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激发活力、尊重教育规律,形成教育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提高了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现实中,改革的政策目标解决了就近入学政策和学区制存在的问题,具有合理性。

2. 改革适应了区域历史文化及教育传统

D区具有丰厚多元的文化资源和较为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近年来推出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系列创新举措,使区域教育优质均衡水平全国领先。其中,学区化管理极大限度地发挥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九年一贯制学校改革适应了区域历史文化及教育传统,是全面提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的有效之举。

3. 改革适应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D区服务经济发展水平高,产业服务化特征明显;公共服务水平较高,人民生活质量较高;城市管理比较完善,形象品质好。随着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的大力实施,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办学水平得到提升,教师水平成为教育公平的关键。在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工作中,通过“优质学校+普通学校”的方式创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实现了干部教师的交流使用,发挥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适应了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了区域教育的国际化、现代化水平。

4. 改革反映了现阶段时代要求

D区确立的学区制综合改革举措,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明确提出的“试行学区制”的改革目标完全一致。同时,D区教育工作以深化综合改革为突破口,破解义务教育的难点、热点问题,是直接从民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出发,回应群众关注,激发了教育发展的活力。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

四、面临的具体问题

改革需要动力,也难免遭遇阻力。D区的九年一贯制办学改革,同样面临各种具体问题。

1. 学校一体化贯通发展管理机制形成缓慢

改革后,中学、小学原来的管理制度和机制需要根据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特点重新调整和理顺,学校干部的管理任务加重。但是,受限于中学、小学普遍各自拥有独立的法人,以及中学、小学不同的教育教学特点所形成的校园文化差异,学校领导层、管理层都会有所顾虑,中学、小学管理制度一体化纵向贯通机制的全面、系统调整的进程受到影响。

2. 五四学制与六三学制未来的融合问题不明确

目前,近一半参与改革的小学,其改革年级(即一年级)学生使用的是五四学制教材,涉及学科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九年一贯制中学如果未来仍然按照现在的规模招生,仅依靠本校小学部的五四学制生源肯定不够,还需要招收区域内其他小学的六三学制学生,届时五四学制和六三学制两种模式的学生如何在同一所初中学校同步学习将是面临的现实问题,年级管理、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教材选用等新问题也会随之而来。同时,小学改革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使用的是五四制教材,其他科任学科仍然使用六三制教材,六年的科任学科教材如何在五年内教完、学会,也是目前五四制小学正在面临的、需要尽快解决的具体问题。

3. 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力度比较薄弱

示范中学承办的普通小学,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原始学历是中专,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需要大力提升,仅依靠教研活动等技能培训很难满足连续不断的教育改革对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改革后,一些科任教师带课外兴趣小组的能力不足;一些教师感到茫然,担心改革后学校重心偏向中学和中考,对小学管理不到位。同时,改革后,教师既要管理班级,又要参加五四教材的培训和区域教研部门的常规教学培训,工作负担加重,自我学习时间减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力度面临挑战。

4. 小学校舍条件普遍紧张,教师数量不足

九年一贯制办学改革中,示范中学增设小学部的方式吸引了小学周边生源回流,学校教学硬件设施设备比较紧张。部分小学至少扩招2个新生班,但受到学校原有教室数量的限制,一些专业教室也被迫改造为行政班教室。还有一些小学,操场狭小,距离办学标准相去甚远,学生紧急疏散和体育锻炼严重受限。同时,随着生源数量的扩大,需要的教师数量也相应增大。近一半小学存在教师数量明显不足的现象,区域内原有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面临的紧迫问题。

5. 小学承办中学担忧能力不足

在九年一贯制办学改革中,有个别优质小学增设初中的办学方式。访谈中,一些优质小学的干部教师表示,由于小学干部教师的经验、能力、水平有限,只能依靠新招聘的教师或个别领导干部承办、发展和带动中学。能否办好中学,部分小学干部教师有些担忧。

五、建议

有效推进改革既要考虑改革主体的认知水平与心理阻力,又要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和分配,还有赖于权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1. 构建改革主体的利益协调机制

在改革的支持力量中,教委、学校干部、教师和学生、家长成为利益联合体。但是,改革支持力量自身的复杂构成,也是导致改革过程变得复杂的重要原因,明确各自分别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构建改革主体的利益协调机制就很重要。

首先,对不具备结成九年一贯制学校条件的中学和小学,教委不要生拉硬拽合成一个学校。两个法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要给中学、小学指出未来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将预期利益明朗化,化解改革的阻力。同时,选拔具有开放特征的改革者,给予各方充分的表达机会,厘清各方面对改革的体验特征,培养和提高其自我认知以及心理承受的能力。

其次,小学校长对改革的认识和开放心态影响着学校干部教师的思想。校长积极正向的引导、带动和宣传,会对教师落实改革措施起到指导、示范作用。所以,小学校长应该积极、主动地沟通、寻找中小学在教育教学及管理方面的不同特点,改进小学的教育管理工作,培养小学生时从接近中学的需要出发。

最后,中学在改革中应该承担更多的指导与管理工作,主导中小学一起整体规划学校的未来发展,干部、教师一起培训,统一制定学校规章制度等。

2. 加强五四学制教材的教研,重视小学教育质量监控

改革者关注的重点与教育者关注的重点有所不同,教育改革的方向性需要在精细化的教育过程中得到体现和落实。双方需要经常交流、沟通改革的进展情况,及时调整实施策略和方法;中小学校的文化融合、小学生源的变化必然引起的学校教学模式发生变化,需引起足够的重视;重新形成成熟的教学机制,均需要时间和实践的过程。同时,小升初直升一方面减轻了师生和学生家长的升学压力,另一方面也容易让学生产生松懈心理,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就容易令人担忧。关注由此引起的学生差异,区域教委需要重视教育质量监控,对小学教育教学的质量标准提出具体要求。

加强五四学制教材的统一性和连续性教研。调研中发现,一部分参与改革的小学教师认可五四制教材,认为小学生完全可以在五年内学习掌握小学的全部教学内容,尤其是低年级课程内容压缩弹性大。另一些教师和一部分学生家长认为,五四学制的教材对低年级学生的要求高、难度大,学生学习负担重。所以,明确和落实日常教学中的五四制教学标准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

3. 传承小学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加强小学教师培养力度

教育改革和现代化不能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改革中,部分与优质初中结成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普通小学是百年老校,具有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还有一些小学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在组建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过程中,应该全力保留这些小学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特色。

同时,中小衔接、学段融合带来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大教育观挑战,需要全面、长远的规划和设计课程,需要相应的师资支撑和实践。师资需要一个适应、培养和实践的周期,需要得到更多的大学、研究机构的培养与支持,更需要持续地进行自我学习与反思。参加教育教学培训、研讨会,或者优秀教师的轮岗交流都是提高小学教师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柳春霞.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若干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1(10):27.

[2]周峰.九年一贯制学校教研活动“小—初”衔接的行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3]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课题组.九年一贯制素质教育模式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1998(5):27.

[4]卫月芳.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改革的实践与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7):3-4.

上一篇:电力系统企业下一篇:数字化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