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2024-10-22

文化艺术(精选12篇)

文化艺术 篇1

人们都知道艺术档案是艺术创作,艺术教育,艺术研究单位, 艺术团体和个人在进行各项艺术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它反映各类文化艺术单位和文化艺术工作者的艺术实践活动和艺术成就的历史记录。因此它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和收藏价值。由于它其中的部分档案室群众文化活动和艺术创作的积累和再现,所以它能即时及连续不断地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艺术活动,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极其珍贵的艺术文化遗产。文化艺术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是由其原始记录性所决定的。我们说艺术档案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化艺术档案水平如何,是这个国家、这个地区文明程度的标志和文化实力的表征。所以它对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收集和保存好文化艺术档案使其能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我省文化艺术档案工作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逐步发展到现在慢慢地探索经验,有计划,有实践,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一步步地攒家底有步骤地进行文化艺术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逐步发展起来,馆藏也慢慢丰富起来。近些年来,上至省文化团体下至各地、市、县各个院团,已普遍建立了文化艺术档案室。使文化艺术档案建设不断发展,累积了些许经验,文化艺术档案队伍建设也不断地壮大和加强、设施和设备有了改善和提高。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尤其是文化艺术体制改革的今天,我省文化艺术档案出现了新问题和危机。经费的紧张和人员的流失,档案管理人员不固定,管理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等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影响和阻碍了文化艺术档案工作开展。迫切需要一个能在宏观和总体上,给予全面领导和必要经费的保障。应该正式重视起来对省级文化艺术档案馆的建设投入。

当今,经费紧张已是困扰文化艺术档案工作的主要因素。在戏剧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大部分市属、县属艺术院团又面临着机构改革,资金紧张不说、人员流动频繁。更别说要安心负责的管理本院团的档案了。同样在艺术教育和艺术研究单位中也存在着无专业文化艺术档案管理人员等诸多情况,在只保饭碗的情况下各个单位用于文化艺术档案的经费是杯水车薪,甚至就无法继续工作。长此下去肯定会影响文化艺术档案的收集以致影响文化艺术档案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使文化艺术档案出现“断档”。在无经费的保障下,档案的收集和保护无疑会受到影响。如在收集过程中付给资料提供者报酬,购置必要的档案保管设备等等就更加吃力了。这些都阻碍了文化艺术档案科学发展的脚步。为了保证文化艺术档案工作顺利发展,就要建立省级的文化艺术档案馆。这样除了在经费上得到大力的支援外也对下面各个院团有指导职能,从管理方面更加科学。这样对文化艺术档案工作求得继续发展创造提供必要条件和保证。

正式建立省级文化艺术档案馆,有利于文化艺术档案的建设发展及广泛利用。发挥其更大的社会效益为艺术生产服务。以省文化艺术档案馆为中心辐射全省各个院团或市级文化艺术档案馆,统一标准,编制各类档案目录方便检索。实现信息化管理,把我省文化艺术档案连成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使利用者在文化艺术档案馆就可以及时地查阅我省各地剧目档案、曲目档案、节目档案、影目档案、书画作品档案、工艺美术品档案,城市雕塑作品档案;业余文艺汇演、 业余文艺作品展览活动中形成的文化艺术档案,民间民族艺术遗产、群众文化活动等调查研究工作中形成的文化艺术档案;艺术教学档案;艺术研究档案;专业表演艺术汇演档案以及个人文化艺术档案和史料等等。而目前这种条块分割,分散的管理不利于文化艺术档案的保存、互通和利用。利用者想要查阅某一种艺术资料或档案不知道要跑多少地方,费了多少口舌,简直像大海捞针,而大量的文化艺术档案处于封闭或者已经散失的状态,被束之高阁或者当垃圾丢弃无人问津。我们收集和整理文化艺术档案的目的,不仅仅是保护、保管好这些珍贵的资料,另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社会为人们服务,不能把文化艺术档案馆建成封闭式的只管借借还还的“藏经阁”,而是让文化艺术档案馆成为能够互通信息,实现资源共享的一个平台,这样才有利于文化艺术档案资料发挥其更大的社会效益。

正式建立省文化艺术档案馆之后,就可以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收集艺术档案规则和目标。开展诸如知名老艺术家调查, 文化交流、文艺演出、文化市场、艺术科研、教育,各种文化艺术研讨会、讲座,报告会等项目的艺术资料建档工作,这会使馆藏内容极大地丰富起来。而现今艺术档案收集对象都是以各个单位自己为主, 内容上比较单一。再有从收集途径上来讲就可以多条腿走路,以指导名义下到各市采取多途径收集,平时收集、定期接收、广泛征集等多种手段。有个丰富的馆藏之后,以此基础充分展开编研工作,编制出具有专业特色和史料价值的各类文集、汇编。如戏剧节资料汇编, 剧本集,老艺人专辑,艺术年鉴,传统剧目汇编等等。在收集上采用文字、实物、声像等手段,从而对挖掘和抢救文化市场,反映历年文化艺术活动,记录文化艺术发展轨迹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文化艺术档案之所以为人们所重视,并且能够世代流传,是因为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和具有重要实践的意义。一个文化部门或文化艺术单位的管理水平高低,以其文化艺术档案的管理水平即可见一斑。现实的文化工作,文艺活动,艺术创作展演, 只有通过各种相应的载体,艺术手段才能记录下来,成为历史的重要依据。在文化艺术历史的传承中,艺术档案工作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应是公认的常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是靠文字、绘画、雕刻、建筑等手段记载下来的,没有丰富的史料,我们就无从了解历史。如何培养专业的艺术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呢?

正式建立省文化艺术档案馆有利于对艺术档案专门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建立一支具有专业技能高素质艺术档案管理人才队伍。 在各个行业中人是最主要因素,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任何事情都可以办好。艺术档案员是艺术档案管理的承担者,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文化艺术档案工作的好坏。除了少数单位外其他各个院团从事档案工作的大多是兼职人员,他们中有的是演员、业务人员改行的。有的是部门精简下来的老、弱、病等富余人员。总体上讲他们对艺术专业部门领域的业务知识非常熟悉。而不足之处就是文化水平和档案业务知识和思想觉悟与修养等高低不一。随着文化机构的大改革艺术档案队伍人员流失严重,队伍不稳定。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文化艺术档案岗位社会地位低,待遇差,容易被忽视,是一种默默无闻,“为人做嫁衣”不被认同的职业,几乎与 “名“”利”无关,所以艺术档案工作人员缺乏动力和自主权。正式建立省级文化艺术档案馆,会使艺术档案人员有一种归属感。随着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文化艺术档案将会越来越多,逐步用现代化技术管理成为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要适应网站,就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而正式成立省级文化艺术档案馆就向培养和教育艺术档案管理人员提供了必要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总之,文化艺术档案是一项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收集、整理、 保管当代的文化艺术史料,不仅对我们掌握文化艺术工作的历史和现状,交流文化艺术信息,总结经验,现实的艺术创作,艺术表演,艺术教育,艺术研究,史志编撰,及加强文化艺术建设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为子孙后代研究前辈艺术成果,实现新的发展积累珍贵的文化财富。做好艺术档案工作是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 所以正式建立文化艺术档案馆必将使我省艺术档案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我们的艺术档案一定会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档案事业。

文化艺术 篇2

一、选择题

1.曾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著有《离骚》《天问》等优秀诗篇的是()

A.屈原B.王昭君C.孔子D.孟子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

A.从战国到五代3000多年的历史

B.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3000多年的历史

C.从传说中的炎帝到五代3000多年的历史

D.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景帝3000多年的历史

3.魏晋时期贡献最突出、被后人誉为“书圣”的书法家是()

A.王羲之B.顾恺之C.柳公权D.张怀素

4.下面有关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我国雕塑艺术的起源可上溯至8000年前的原始农耕时代②秦汉时期已表现出鲜明的 民族特色③汉代墓葬中的青铜俑是当时的代表作④北朝的敦煌、云冈、龙门石窟,都在传统中融入了佛教艺术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二、简答题

5.请你概括出我国雕塑艺术在原始农耕时代、秦汉时期、汉代、北朝时期较为典型的特点。

三、材料解析题

6.阅读材料:“后皇嘉树,桔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这四句诗句节选自屈原的《桔颂》,意思是:天地间嘉美的桔树,适应南方肥壤沃土。禀受天命不可迁植,只肯永远生地南楚。

请回答:

① 屈原写这些诗句的背景何?

② 联系所学知识,说说屈原的诗具备什么特点?

答案:

文化艺术 篇3

在这个由中外电影界专业人士共同搭建的平台上,国内国外人士济济一堂,畅所欲言,共同憧憬中国电影产业美好的未来。针对当前3D电影技术大行其道、国产电影重新夺回本土市场等话题,在会上也引发了热议。业内人士表示,这除了得益于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高科技产业、金融业对影视行业的强大推动。“电影艺术学会”的成立,旨在加强海内外影视行业与外界的联络与沟通,为各行业与影视业的合作搭建桥梁。电影艺术学会的最高领导机构为上海市文联,学会设理事会和秘书处,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和会员入会事宜,与会者对电影艺术学会的成立纷纷表示赞同和祝贺。

上海龙门雅集建成三周年画廊乔迁与开幕特展

2013年10月龙门雅集欣逢建成三周年,因业务扩展所需,将乔迁至邻近人文荟萃的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人民公园、上海当代艺术馆等的南京西路338号天安中心大厦。期待龙门雅集艺术景观,今后也能协同继续创造该区更符合时代特性与当代生活紧密结合的特殊城市氛围。

上海龙门雅集前身台湾龙门画廊创立于1975年,一向以推动中国华人杰出艺术家如朱沅芷、赵无极、朱德群、朱铭、庄喆、丁雄泉、昔荣禧以及中国当代艺术家如徐冰等艺术家作品,见证台湾1975—2002画廊时代现代化经营先河与稳步发展。

文化艺术 篇4

一、艺术生产古已有之

广义的生产包括人类对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与人自身的生育, 狭义的生产则指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众所周知, 艺术从来就不是产生、发展在真空环境中的纯粹的精神活动, 不存在脱离物质与社会的艺术创作, 古希腊时期就出现了艺术生产, 当时认为艺术是体力活动, 与作为脑力活动——若有神助的诗歌对立,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属于生产。杜威就认为古希腊的艺术为生产性的制作活动。即使到了文艺复兴时期, 存在于接受订件的作坊中的艺术创作还是摆脱不了诸如材料、赞助人、报酬等条件与社会环境, 艺术创作的题材、含义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状况与赞助人的趣味。艺术作品就是特定社会环境中艺术家及其创作技巧与消费者 (赞助人或收藏家) 合力的产物。因此可以说:拉斐尔只是社会分工的一份子。总之, 但凡艺术创作, 都有其物质生产性质, 从原始艺术出现到工业社会之前这段漫长时期的艺术活动, 其在生产与消费或创作与接受的社会环境中, 以其技巧的不断成熟、演变而逐步演变、丰富。

纵使西方古典艺术有其艺术生产的属性, 但如本雅明所言, 其特质都是“灵韵”、叙事、膜拜价值、审美性等, (除了青铜器、陶器和硬币以及简单的印刷品) 古典艺术品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与现代工业、信息社会中的艺术大相径庭。

二、技术革命时代的艺术生产——本雅明的分析

工业革命的到来以及新机器和技术的发明使西方由传统的手工劳动社会转向了现代工业与信息社会, 与之相应, 以叙事性为主的古典艺术被以信息与机械复制为特点的艺术——摄影、电影所取代。“19世纪前后技术复制达到了这样一个水准, 它不仅能复制一切传世的艺术品, 从而以其影响开始经受最深刻的变化, 而且它还在艺术处理方式中为自己获得了一席之地。在研究这一水准时, 最富有启发意义的是它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对艺术品的复制和电影艺术——都反过来对传统艺术形式产生了影响。” (1) “现行生产条件下艺术发展倾向的论题所具有的雄辩性质, 在上层建筑中并不见得就不如在经济中那样引人注目。因此, 低估这些论题所具有的斗争价值, 将是一种错误。这些论题漠视诸如创造力和天才、永恒价值和风格、形式和内容等一些传统概念。” (2) 本雅明看到在人类步入的这个工业与信息时代中, 机械取代了艺术家, 生活忙碌于车水马龙的城市中的大众也不再需要也无法或无条件专注于凝神静思、顶礼膜拜、充满灵韵的古典艺术。由于复制艺术的瞬间性致使“现代人不再去致力于那些耗费时间的东西”, 导致古典艺术走向终结。 (3)

本雅明热情赞颂与分析了电影, 指出电影以其特有的技术手段丰富了人类的视觉世界, 展现出“视觉无意识”世界;通过机器技术对现实进行非机器的人文关照;作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是人类艺术活动的革命。他还从对电影的考察出发, 指出在这个时代大变迁也是“艺术的裂变时代”中艺术所发生的革命:由光韵艺术及其所具有的膜拜价值、审美价值以及凝神专注的接受方式特征向机械复制艺术及其展示价值、后审美价值以及消遣性接受方式的性质替变。

尽管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时代古典艺术裂变的态度存在矛盾, 其美学理论也有一些不足, 如将古典与机械时代的艺术完全对立起来, 还将文化工业与艺术混淆, 从而看不到艺术与现实的间距。 (4) 但即使是这些不足也给后人以某种启示, 下文论及的问题就源于此。总之本雅明的这篇文章就在于说明和论证从古典艺术向工业时代新的艺术的转变及其必然性, 是对以机械为媒介的照相复制技术的赞美, 而贯穿其中的就是本雅明的社会艺术生产美学思想:新技术的出现导致原有创作技巧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继而引起艺术革命, 艺术品的形态、性质以及艺术家、艺术家与艺术消费者之间的关系都会改变;工业技术成为决定艺术家与艺术品的决定性因素, 由此艺术家就是生产者, 艺术品成为商品, 艺术品消费者不再是传统社会中的少数精英, 而是随着工业竞争社会发展起来的、需要或被需要消费作为艺术品的商品的大众。生产技术的迅猛进步、消费人群的增加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变也促使艺术品被大量生产投放到大众市场中。与工业生产一样, 艺术也成为产业。

三、今天的文化艺术产业及其社会现实问题

今天我们所处的节奏快速、全球化的图像信息时代也是一个消费社会, 各种数不胜数的商家竞相为“诱惑”消费者消费而想尽五花八门的办法。在这样的环境中, 大众越来越不能凝神静心地观看、思考、欣赏文字与艺术, 各种图像、电影等“消遣”消费层出不穷, 几乎没有一个人能拒绝, 由此, 又继续推动这些消费品的生产。当今各种文化艺术产业的旗号不仅不再新鲜, 而且如火如荼、无处不在。那么, 今天的文化产业与本雅明所分析、赞颂的机械时代的艺术生产还一致吗?

本雅明在这篇文章中对机械复制时代艺术——摄影与电影的推崇是看到了其积极的方面, 比如丰富人的视觉世界、深化人的感知模式, 为观照世界与人自身提供了更多便捷等, 即本雅明虽然强调机械与技术, 但他是站在大众即消费者立场, 还是关注艺术消费者与人本身的。上文提到本雅明的一个不足之处是将文化工业与艺术混淆, 从而看不到艺术与现实的间距。具体到今天的现实中就很容易看出这个问题, 本雅明当年虽然是以社会为角度发现与分析艺术革命, 但他以机械一元论单纯看待, 忽略了很重要的商业机制与价值导向问题, 艺术产业与单纯的艺术活动还是不同的。当然, 本雅明所处时代还只是刚步入现代工业社会, 绝对没有今天世界的商业市场竞争如此激烈、普遍和复杂。

“如果说今天人们对艺术似乎格外的重视起来了, 其中一个动机与目前盲目流行的‘创意文化产业’直接有关, 因为艺术被看成这种产业的主体。……如此理解的文化产业, 不仅会严重冲击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 而且无以使我们把持文化的精神价值, 而文化的精神滑坡将彻底泯灭我们的创造意识与能力, 其结果恰恰违背了creative industry (创意产业) 的本旨。英国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这两个概念——creative industry和cultural industry的最重要的意义是, 提醒我们在当今信息与新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 创造性思想将主导未来各个领域的发展, 而经济与科技中出现的问题, 其本身无力应对, 必须依靠文化来解决。” (5) 而今天的所谓文化创意产业几乎与经济、科技合流, 倒向了商业, 几乎与关于精神、思想的艺术无关, 确实违背了其本意。文化产业牵涉多个部门、群体, 有着多重身份, 由此决定了其问题的复杂性。除了经济化的大问题之外, 具体以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为例来讲, 首先, 定义并不明确, 由此导致一系列问题。文化产业就是关于文化多样化的协调与共享的问题, 不同的观念——什么样的文化以及如何协调和共享——造成不同的后果。其次, 文化产业的价值导向问题应被有效把握, 让老百姓、官方、学生等群体都喜欢且适合非常困难, 但积极、健康始终应该被作为中心, 而不是不加引导, 导致全社会的道德危机。第三, 文化艺术产业推动主体存在的问题。官方应联合教育者、专家学者、艺术工作者以及有责任的企业家等群体, 科学地对文化产业进行引导、监督, 完善相应体制。如果单纯放任市场难免会出现过于商业、肤浅化而误导民众等混乱现象;最后, 在文化创意产业中, 艺术家只是其中一个环节, 而艺术家与整个环节的协调是个很大的问题, 很多艺术家并不了解社会消费和大众。

结语

从本雅明到今天, 艺术生产与艺术产业在现实中的问题要远为复杂。一开始机器工业导致艺术革命, 工业社会与艺术革命又催生了文化艺术创意产业——以在机器社会中发现人的心灵、培养创造性思想为旨归, 而实际情况是文化产业偏离其本旨, 不仅已经远远超出了艺术领域的问题, 而且出现了一些负面现象——经济化、肤浅、庸俗, 由此造成了严重的恶劣影响, 尤其是对青少年来讲。机械复制技术对于美术甚至是所有科目的教学来讲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从沃尔夫林开始, 课堂教学中开始使用幻灯片, 学生可以迅速、仔细地看到大量的图片。今天几乎所有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教学活动中都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而且已经离不开这一为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的教学手段了。但推及到整个社会中, 到处都充斥着影像, 由此也使一些学生不仅对教学图像失去了“震惊”感, 也使得学生对于充满“灵韵”的经典艺术与传统文化不再崇敬, 而更偏爱外界影像刺激的“消遣”。长此以往, 几代人的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自然会扭曲, 带来的后果不言而喻。如此现实亟待基础艺术教育工作者们的作为。

参考文献

①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王才勇译,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2年, 第84页。

②同上, 前言, 第4页。

③本雅明:《论文学》, 转引自朱立元主编:《现当代西方美学史》,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6年。

④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王才勇译,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2年, 第189页。

湖湘文化艺术 篇5

湖南省艺术研究所所长邹世毅介绍,湖南的文化艺术虽然底蕴深厚、丰富多彩,但能够反映湖南文化艺术整体风貌、表现湖南文化艺术精粹的音像制品此前一直是空白。前年下半年,湖南省外宣办、湖南省文化厅几经研究,决定制作一部较为系统地介绍湖湘文化艺术精髓的电视专题宣传片。为此,他们专门召开了文化艺术专家咨询会,就本片的大体框架、基本风格和全片规模等做出初步安排,特别是对基本内容指定了四个方面:

一、民族歌舞,分为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舞蹈。

二、地方戏剧,涵盖了湘剧、祁剧、湘昆、辰河戏、汉剧、巴陵戏、花鼓戏及阳戏、苗剧、傩堂戏等13个地方剧种。

三、民间技艺,分为“手工性技艺”和“表演性技艺”两大类别。“手工性技艺”包括隆回滩头年画、泸溪踏虎凿花、隆回小莎江瑶族挑花、长沙湘绣、土家织锦、苗族银饰、醴陵釉下五彩、益阳小郁竹艺、宝庆竹刻、浏阳菊花石雕等。“表演性技艺”,挑选了汨罗长乐故事会、张家界硬气功、苗族武术和浏阳花炮。

四、文物精粹,重点介绍了青铜器、马王堆汉墓、古代织品与绣品、古代陶瓷、湘人书画、齐白石书画等馆藏文物。湘剧

湘剧,顾名思义,它是因为湖南省简称湘才称之为湘剧的,因此,湘剧无可非议的是湖南省的代表剧种。

湘剧是与川剧、汉剧、豫剧、秦腔、赣剧、粤剧等剧种享有同等声望和影响的地方大戏。它拥有一千出左右的传统剧目,解放后,又陆续创排了近百出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它拥有高腔、弹腔、昆腔和低牌子四大声腔和丰富的打击乐谱(锣经)和过场音乐;它有着严谨的戏剧程式,表、导演艺术既精湛又富于湖湘地方特色;舞台美术其中尤其是服饰、脸谱,都具有湖湘地方的独特风格。

湘剧现在只剩下湖南省湘剧院和长沙市湘剧院两个剧团了,论其地域实际上只占有长沙一市了。其实,解放前与解放初期的湘剧,却占据着包括湘、资两水的湘中、湘东地域以及江西西部的广阔地域,而且在这些地域中,虽然现在有的湘剧团已经解散或者名存实亡,但业余湘剧团的演出活动仍然十分活跃,有的民间湘剧团已带有半专业的性质。长沙一带的戏剧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屈原的《九歌》;北宋年间,已有了民间的俳优戏剧活动;元朝天历年间,北杂剧进入长沙;明代初,随着海盐腔、弋阳腔的传入,长沙一带的戏剧,也就是湘剧的前身,已经开始用海盐腔和弋阳腔作为自己的主要声腔搬演戏剧了。自明代中叶以后,随着青阳腔、昆腔以及皮黄腔的相继流入,期间,通过青阳腔与弋阳腔的合流产生了湘剧高腔,海盐腔演变为湘剧低牌子,昆腔与皮黄腔逐渐地方化。进入清代,湘剧便逐渐形成了以

演唱高腔与弹腔为主,兼唱低牌子和昆腔的多声腔剧种。

湘剧是几百年来,历代湘剧艺人和湖湘人民共同创造的艺术瑰宝,是湖湘人民喜欢的艺术精典,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大文化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湘剧名人辈出,已故艺术大师徐绍清和彭俐侬,曾享誉华夏,名振梨园。湘剧曾十多次晋京,多次全国巡回,曾赴朝、赴港、赴台演出,声名中外。湘剧曾先后将《拜月记》、《生死牌》《园丁之歌》与《马陵道》拍成电影;并由河北电视台将《山鬼》拍成电视录像片。有《琵琶记》与《子血》获文化部文华奖,有《马陵道》获文化部文华大奖,另有市湘剧院的《布衣毛润之》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省湘剧院先后有左大玢、王永光、贺小汉与王阳娟获得梅花奖,加上市湘剧院的梅花奖获主曹汝龙,湘剧便是我省最先荣获梅花奖与获得梅花奖最多的剧种。而且也是我省最先拍电影和拍电影最多的剧种,是我省最先获得文化部文华奖和文华大奖,最先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与获国家级奖项最多的剧种。以上三个第一

和三个最多,说明了湘剧艺术有着光荣和辉煌的昨天,毫无争议,湘剧曾经为我省、为湖湘人民争得了荣誉!长沙花鼓戏

长沙花鼓戏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民间小戏剧种。它形成于清代,流行于湘中、湘东和洞庭湖滨,是一个艺术风格独特、群众基础深厚、地方色彩鲜明、生活气息浓郁的地方小戏剧种。其音乐曲调有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四类,约200余支,传统剧目多以表演“两小”(小旦、小丑)和“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特色,反映民间生活为主,语言生动,幽默诙谐,通俗易懂,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随着花鼓戏艺人的创作实践,长沙花鼓戏逐渐形成多路流派,其中以浏阳、宁乡、益阳、西湖、醴陵等五路为主要流派。到20世纪中叶,不同路子的花鼓戏因频繁的艺术交流而逐渐合流,舞台语言向长沙官话统一,形成为较完备的长沙花鼓戏剧种。

1949年后,长沙花鼓戏焕发出崭新的艺术生命,经整理的传统戏《刘海砍樵》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并获奖。1953年5月,省文工团中18名新文艺工作者组成花鼓戏演出队,这就是湖南省花鼓戏剧院的前身。剧院以长沙花鼓戏为主,并以长沙方言为舞台语言,兼收并蓄全省各路花鼓戏的精华,同时排演传统戏和新编古装戏,形成了以现实主义、湖湘特色、喜剧风格为代表的艺术流派,从而极大地拓宽了花鼓戏的表现内容,丰富了花鼓戏舞台样式。成为湖南花鼓戏的示范表演团体。创作演出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如《三里湾》、《打铜锣》、《补锅》、《烘房飘香》、《双送粮》、《骆四爹买牛》、《牛多喜坐轿》、《野鸭洲》等,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老表轶事》、《走进阳光》、《八品官》、《桃花汛》、《喜脉案》、《乡里警察》、《作田汉子也风流》等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长沙花鼓戏进入当代,也出现了深刻的危机:它的观众面日渐缩小,演出场地逐渐丧失,演出人才出现断层,主创队伍日渐萎缩。近年来,长沙花鼓戏虽然拥有不少的戏迷、票友,但作为一个剧种,它整体的剧种优势明显下降。

长沙花鼓戏的保护和发展任重道远,2009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已将长沙花鼓戏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单位为湖南省花鼓戏剧院。为弘扬湖湘特色文化,进一步挖掘、保护和传承长沙花鼓戏,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将尽最大努力保护、传承这一艺术奇葩,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壮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剪纸(踏虎凿花)

凿花是传承在湘西泸溪县踏虎乡各村镇的民间手工技艺。

“凿”即雕凿镂空之意,当地称为“凿花”或“扎花”,苗语称之为“压本”,将从事这一技艺的艺人尊称为“花客”。踏虎凿花用于服装刺绣装饰和祭祀和婚丧喜礼的仪式装饰之中。踏虎凿花题材丰富,品种齐全。大致可分为服饰类、鞋帽类、床上用品类、生活用品类、婚嫁喜礼用品类、祭祀用品等六大类型。踏虎凿花纹样丰富。有蝴蝶纹样、狗头帽纹样、鸳鸯采莲纹样、傩神纹样、福寿纹样、龙凤纹样、喜庆纹样等等。仅衣袖边花就有近百种造型。

湘绣

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带有鲜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绣产品的总称,是勤劳智慧的湖南人民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精心创造的一种具有湘楚文化特色的民间工艺。其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从长沙战国楚墓和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大量绣品中,可以窥见当时湖南地方刺绣技艺已经达到令人惊讶的高度。据记载,1958年在长沙楚墓中发现的龙凤图案绣品图案之精美,绣工针法之细腻,早为世人叹而观止。1972年又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四十来件刺绣衣物,说明远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汉代,湖南地方刺绣即湘绣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

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四大名绣是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湘绣是起源于湖南的民间刺绣,吸取了苏绣和粤绣的优点而发展起来。

湘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西汉初期,湖南地区的刺绣技术已高度发达,可在汉代以后,却莫名消失,直到清朝光绪年间,平江绣女李仪徽首创掺针法,才使湘绣重新崛起。1898年,长沙“吴彩霞”绣庄的开设,标志着湘绣正式走向商品化的道路。进入十九世纪以后,随着湘绣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众多刺绣艺人不断深索和一大批出色的中国国画家潜心投入,湘绣吸收了我国古老文化中绘画、刺绣、诗词、书法、金石等诸种艺术精华,从而形成了以中国画为基础、以数十种针法和多种色阶的绣线,在各类底料上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精细入微地刻画出物象外形内质的自行特色。

二十世纪以来,湘绣以其独特风格,在国内外获得多项殊荣,成为饮誉世界的中国四大名绣之一。20世纪30年代,湘绣的产值最高达80万银元,产品1/3出口。1935年《西湖博览会总报告书》“绣品”一节中,湘绣就占了一半的篇幅。解放后的数十年间,湘绣取得了长足发展,以独特风格和高超绣艺傲立于“四大名绣”之列,成为湖南乃至国家的“艺术名片”,湘绣每年出口最高达500万美元。近年来,湖南湘绣研究所精心创制的《雄师》、《饮水虎》等湘绣精品已成为了中国工艺美术国家珍品,荣获了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研制的双面绣《杨贵妃》、《望月》等被国家有关部门珍藏;贺香港回归的大型湘绣双面座屏礼品《百鸟朝风•洞庭春色》在香港回归典礼上得到中外来宾的高度赞扬和齐口好评。在国庆52周年前夕,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沙坪镇的8名绣女根据董希文先生的同名油画,由历时14个月精心绣制的《开国大典》,绣片长201厘米,宽124厘米,画面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在天安门举行开国大典时的盛况。

湘绣品种多样,主要有生活实用品和艺术欣赏品两大类。湘绣绣品主要用真丝丝线在真丝织物上绣制图案。主要品种有单面绣、双面绣、条屏、屏风、画片、被面、枕套、床罩、靠垫、桌布、手帕、各种绣衣以及宫廷扇、绣花鞋、手帕、围巾等各种生活日用品。每个品种可绣以风景、花鸟、动物走兽、人物肖像等图。工作之余欣赏把玩一下湘绣工艺品、湘绣艺术品,令人心旷神怡,其中滋味妙不可言。居家装饰也以湘绣体现品位和个性。穿着古朴典雅而不失现代的手工湘绣服装,也会给人一种富贵、高雅、脱俗的感受。

湘绣的传统针法,有两大类近百种,首创掺针绣法和鬅毛针绣法,使湘绣狮、虎作品成为独有的形象标志特征。湘绣是画师和绣工的共同创作,创稿设计为先,画师指导配色。湘绣绣线色彩十分丰富,可称为“有色皆备”。在湘绣中,无论平绣、织绣、网绣、结绣、打子绣、剪绒绣、立体绣、双面绣、乱针绣等等,都注重刻画物象的外形和内质,即使一鳞一爪、一瓣一叶之微也一丝不苟。

湘绣巧妙的将我国传统的绘画、书法、及其他艺术与刺绣融为一体,形成以中国画为基础,运用几近二百种颜色的绣线和上等丝绸、绸缎,手工以针代笔,巧妙的运用一百多种针法进行创作或还原画面的独一无二的中国刺绣流派。最显著的特点是色彩鲜艳,形象逼真,构图章法谨,画面质感强,无愧于“远观气势宏伟,近看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湘绣多以国画为题材,形态生动逼真,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

文化艺术 篇6

[关键词]传承;民俗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发展;群众文化

各个民族间的民俗文化活动在历史上均产生过深厚的积极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落后的活动被淘汰了下来或转至别的国家、地区继续发展,另外一些优秀的民俗活动接着发扬光大,在时间的长河中得到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必然积淀了许多灿烂的民俗文化,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生活中,对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养成具有深刻影响,也成为了群众文化的发展基础。

一、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是发展群众文化的必由之路

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过去的群众文化中残留着旧时代旧思想的烙印,由本民族的祖先创造出来的群众文化具有鲜明的色彩,衍生出形式各异的民俗服饰、渊源流长的古典诗词、中华传统美德以及民间说唱等民俗文化活动。

中国的民间文化成长于广袤的华夏大地上,群众基础深厚,中国风格鲜明,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拥护与喜爱。伴随新世纪的来临,我们不仅要肩负起保护民族文化的重任,还要将其继续发展下去,传承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持多样化的基础上,整合与创新符合生产力与文化发展要求的民俗文化。群众文化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就一定要以服务群众为目标,大力发展群众文化才能将民间民俗文化更好的发扬下去,最终实现传统文化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目标。

在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将民俗文化传承下去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积淀,更加是中华民族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想将群众文化发展下去就要继续保持传统民俗文化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二者相互融合令群众文化具有更加鲜明的特色,还能为我国的社会文化发展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发展群众文化的同时,一定不能忘记群众在这之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其对文化的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们是文化发展的创造者,是文化财富的继承者,所以在发展群众文化时,应该以群众为核心,时刻铭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念,在传承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将更加鲜明的文化特色与时代性充分体现出来。

二、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是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功能之一

文化活动作为群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表现在社会文化方面,而且表现在继续建设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传统的民俗文化中,群众文化具有鲜明的传统性,在发展过程中就要传承这种民俗文化,并将其应用在文化活动中,从而使群众文化不仅仅带有传统的民族文化特点,更加具有现代化的时代特点。这在传统的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意义重大,并且实现了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民族的民间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中得以孕育、传承以及发展。同时,传统的文化形式与内容的传递离不开群众文化的支持。很多传统的群众文化,如赛龙舟、泼水节,都是经过一种固定的形态方式继承并发展下来的,经历了千年的演变仍未改变原貌。现如今,新兴的民俗文化正在蓬勃发展,走遍了神州大地,跨过了五湖四海,例如户县、金山农民画,当地农民就是根据传统的雕刻艺术、剪纸与刺绣等相融合再加上崭新的表现手法创造出的艺术形式,目前已经在十几个国家与地区展开巡回展示,受到了各地人民的喜爱。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的同时,群众文化还会不断创造或衍生出新的活动方式。党和国家对群众文化的重视,整理、搜集、发掘和抢救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遗产,并使它们焕发出新的活力,不断创新和发展。

我国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自成系统,独具特色,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群众文化具有共同性、稳定性、过程性、个别性、地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也具有激励力、稳定力、约束力和凝聚力等六个方面的作用。群众文化的基础是物质文化,并以制度文化这个中间媒介向人民群众的行为规范渗透,把精神、物质和行为等层面的东西有机结合起来。

三、在传承中创新是群众文化发展的源动力

(一)发展群众文化中的继承

群众文化和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有着历史的继承关系,尽管群众文化受制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但它同时也有一定的独立性,这就使得它不会因为原有经济基础的改变而全部消亡。所以,我们不应该隔断历史而应该尊重自己的历史。

群众文化不仅继承文化艺术遗产的形式,还继承文化艺术遗产的内容。相对来说,由于形式具有更大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因此,对形式继承的价值更大。群众文化以歌颂爱情、热爱祖国、赞美劳动等主要内容,世代相传并不断发展、充实。古诗、戏剧等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是历史上劳动人民艺术智慧的结晶,至今的体裁几乎没变。武术、山歌等群众文化形式的面貌也没多大改变。舞狮、挂彩灯等习俗依然被人民群众喜欢着。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等活动方式至今为各民族人民喜闻乐见,并不断发展,世代相传。一种新的群众艺术形式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而并非空穴来风,比如戏曲就是在舞蹈、歌咏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我们对传统和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遗产既不能完全否定更不能生吞活剥地全盘接受,而是应该批判地继承,去伪存真,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对于舶来的文化艺术,要做到洋为中用,克服民族虚无主义的同时也要反对排外,并将它们充分运用到我国群众文化的创作中。

(二)群众文化发展中的创新

群众文化经过不断继承、创新、扬弃、积累后发展起来的,它是对一定社会活动的反映。群众文化的更新和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创新,二是形式的创新。群众文化的形式是活跃的、容易发生变化的,而其内容是保守的、稳定的。舞狮、舞龙灯、划龙船等传统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古时候没什么大的变化,但其内容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一方面,我们要更新传统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以便能更好地反映新的思想内容;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也需要表现形式的创新。创新和继承是辩证统一的,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是新的群众文化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文明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加繁荣与昌盛。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着,新的需要古人不会有,在将来也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未来又将会产生更加美好的需求。只有做好民俗文化的传承工作,才能够满足人民的群众文化需求,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晓云.群众文化 重在人人参与共享[J].才智,2010(13)

[2]刘晓霞.浅论群众文化管理工作的发展与创新[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07)

[3]梁淑英.工作中如何体现群众文化管理的意义[J].现代交际,2013(05)

谈文化艺术中心设计 篇7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文化建设,当前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艺术中心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文化娱乐建筑是国家开展社会宣传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组织辅导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综合性的场所。本文通过晋城文化艺术中心设计将文化娱乐建筑的特点表达出来。

1设计构思

晋城市文化艺术中心位于晋城市主城区凤台东街北、规划文化路东。基于晋城凝重的传统文化和建筑在城市中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作用,引发了我们丰富的联想和使命感。她应是一扇敞开的艺术之门,引导人们进入艺术的殿堂。文化艺术中心把公众的娱乐活动带入其中,同时也把文化艺术中心的艺术活动融入到城市当中,形成艺术与公众活动的互渗性,是此标志性建筑需要起到的作用。我们不仅致力于提供艺术的建筑,更注重于提供艺术的场所。她应是一尊和景观浑然一体的雕塑,一个地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交融的和谐建筑。应成为晋城的新的标志和晋城历史文化的象征。

建筑形态生成的原动力是我们变化起伏的艺术情感,城市生活的舞台是瞬间凝固的建筑,变奏的交响乐是晋城市文化艺术中心,和缓与激越交替上升。成为城市多元化现代生活的画卷,成为艺术家对情感的表达和公众对文化感受的艺术殿堂。

挖掘晋城的文化特征和形象特质代表并加以提炼,使之符号化、时尚化。再通过现代的建筑手法来表现,创造出对传统的继承和对环境的融合的建筑,同时建筑形象符合其城市节点所要求的识别性、分量感和重要性。

厚重的古堡是晋城的特色,丰富错落的体块,强烈的虚实对比,使建筑群统一而富有变化。文化中心的设计构思来源于晋城的古堡建筑群。晋城市文化艺术中心使用了概括、抽象、提取、夸张、重构等建筑手法,既把其建筑现代意识体现出来,又蕴含古韵,折射历史,把中国古山西晋城博大的文化背景映射出来。

为了充分体现晋城文化浑厚大气,深远凝重的气质,设计将几组厚重的实体组合在舒展的水平屋顶下,主要公共空间是位于体块之间的院落和缝隙。实墙上的狭窄的开窗是象征城堡的符号,提炼却不拘泥使符号以一种意会的方式融入建筑。

看似简单的体块通过巧妙的切割和组合,对细节的刻画和比例尺度的推敲,形成了极具雕塑感的建筑形体。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与光照条件下,产生不同的光线效果,展示出一座动态变换着的艺术品。

采用虚实对比的手法,展现出晋城市文化艺术中心现代而简洁明快、富于层次和韵律而朴素大方的风格造型,也将晋城市文化艺术中心的现代意识和开放精神体现出来,以实墙为主体的风格造型雄厚有力,将北方黄土高原独特的建筑文化风格反映出来,也将晋城深厚亘古的文化气息有力地塑造出来(见图1)。

2建筑平面设计

2.1总体布局

采用传统文化以南北轴线为对称轴居中对称布置,结合周围环境和建筑成为城市和自然环境的延伸和生长。主入口布置在南侧,开阔简洁。富有韵律感的成组台阶结合广场和绿化小品,实现了使用功能和视觉效果的良好统一和平衡。逐渐缩小的入口空间也象征着对各种文化的兼容并包。

西侧布置广场入口,东侧布置后勤入口,靠近办公区,北侧布置办公和演员入口。北侧布置两个地下车库入口,可以经由地下车库直接进入大剧院,严格划分人流车流。多个出入口功能明确,使用方便,分布合理。使建筑内各功能体之间,建筑和城市之间形成有机联系。各种功能体通过公共路径空间衍生出来自然生长。使城市空间及公众活动形成亲密对话,将公众带入艺术的场所,将艺术带入城市。城市空间的介入,为建筑带来了活力,建筑同时为城市空间作出新的贡献。

2.2内部空间流线

以入口大厅为主要交通枢纽,直接面对大剧院主入口,流线清晰简洁。

结合四条辐射状走廊和两部楼梯合理组织垂直和水平交通。引导人流通往不同功能分区,同时对内部空间进行合理分割和布置。大厅空间开阔满足人流密集时和平常的疏散要求,形成动态连续的公共区域,将复杂的视听表演和展厅功能连成有机的整体。

形式和功能有机统一突出了主入口,主入口使用高透光玻璃幕墙,既丰富了室内中庭空间,又隐喻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黄河文明。透过玻璃顶棚,可以感受强烈的顶光,有种深邃而戏剧性的效果。反射与透明相互交替,内外空间交相辉映。

2.3功能

以中央大剧院为核心,其他功能分区围绕布置,既有紧密联系又有合理分割。演出厅的外墙和高耸的舞台部分成为核心和制高点,被赋予橙红色的色彩,犹如珍藏文明的火种,体现了晋城是华夏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大剧院包括1层大型观众席和2层楼座。空间的弧形设计最大化的优化了观众的视线,最后一排观众离舞台仅仅30 m远,使这一区域的观众在大型演出时尽可大饱耳福。大厅巨大的体量和一个声学天顶相呼应。内部空间跌宕起伏,富于层次变化。舞台控制区位于观众席后部,视线从高度和广度上笼罩整个舞台。在舞台和观众席之间布置有升降乐池。设备和辅助用房围绕布置,方便使用和管理。演员入口单独布置,内部流线与观众分开。

观众共1 200座。舞台分为主舞台和左右对称的侧舞台和后舞台,采用“品”字形舞台。舞台台口宽17 m高11 m,主舞台宽30 m,台深23 m。左右舞台宽18 m,深18 m,后舞台宽20 m,深18 m。在舞台和观众席之间布置升降乐池。设备用房和辅助用房围绕布置,内部流线与观众流线分开。

入口大厅左右两侧分别为儿童艺术馆和群众艺术馆。儿童艺术馆地上3层,建筑面积3 965 m2,群众艺术馆地上3层,建筑面积4 910 m2。儿童艺术馆和群众艺术馆均设置观演厅,展览厅结合走廊布置呈多边形不规则状,空间灵活富有变化。配套功能用房一应俱全,形成大空间中的独立小空间,能够满足展览和各种活动需要。空间和功能上即自成一体,不互相干扰。通过入口大厅和二楼连廊与其他空间形成有机联系,步移景异,空间丰富多变。

本建筑为二类高层建筑,地上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地下为一级。建筑周边设环形消防车道,防火间距及消防扑救面均满足规范要求。设有直接对外的消防控制室。建筑内部设有两部直通室外并有自然采光和通风的防烟楼梯间及两部消防电梯,疏散宽度4 m,满足疏散要求。防火分区、防烟分区根据规范要求设置,每个防火分区均设不少于两个的安全出口。

3声光技术设计

本案中剧场的设计以追求高标准的功能性为主,要符合声学、光学和消防的要求。剧场的整体空间设计可谓功能强大,有巨大的后台和演出纵深,能够满足大型歌剧、舞剧演出及大型会议的要求。台口两侧的外延采用弧形木板装饰,既美观厚重又起到很好的反音效果。乐池立面时台口部分的整体造型变得活跃起来。在观众席的两侧墙面我们按照管风琴的形状设计了造型并配以弹性涂料,从而达到最佳的散音效果。在观众席的后侧是波浪形的软包装饰能够起到很好的吸音功能。视线升高差前8排满足大于100 mm,9排~25排满足大于120 mm。

4节能设计

通过设计,合理确定建筑物的体形系数、窗墙比,使该建筑的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均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外维护结构采用外墙外保温系统,外墙和屋面均使用岩棉板保温。门窗采用断桥铝合金中空Low-E玻璃。采暖与非采暖房间楼板采用岩棉板保温,最终使该建筑物达到节能50%的标准,符合国家规范要求。

5结构设计

1)依据GB 5000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006版,重现期按50年考虑,基本风压0.45 k N/m2,基本雪压0.30 k N/m2。

2)地震烈度。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附录A,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抗震措施按7度设计。

3)无地质勘察报告。

4)结构设计。

a.本工程为地下1层,地上3层。主体结构形式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

本工程采用主次梁楼盖体系,考虑到建筑隔声及超长等问题,在部分大空间处采用现浇空心楼盖体系,外围护连接部位采用压型钢板组合楼板。大屋面采用钢网架或钢桁架结构体系,外围护结构采用钢桁架结构。

b.地基:因无地质报告,参考相邻建筑地质情况,采用3∶7灰土垫层进行地基处理。

c.基础形式:首选独立柱基础加防水板及柱下条基加防水板。对各单项工程设计可根据每种结构形式尽可能提供两种地基处理方案,通过经济性分析,采用更为经济合理的地基处理及基础形式。

d.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乙类)。

e.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f.框架的抗震等级为三级,剪力墙为二级。

g.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

h.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50年。

6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社会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的质量将有更高的要求,文化娱乐建筑的定位也将越来越高,我们要学习新设计理念,相信能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GB 50352—200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S].

[2]GB 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3]JGJ 57—2000,剧场建筑设计规范[S].

[4]DB J04—241—201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S].

[5]GB/T 50365—2005,剧场、电影院和多用途礼堂声学设计规范[S].

群众文化艺术辅导的过程 篇8

(一) 艺术培训的过程

1. 确定种类。

在普遍了解群众文化艺术活动需求的情况下, 选择需求量比较大的艺术种类为辅导项目。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范围很广, 种类很多, 相对讲, 辅导组织部门的力量有限, 不可能满足所有群众的艺术辅导需求, 一般只能根据时代发展需要、活动人数、自身辅导力量等几方面因素确定辅导项目。例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开始讲究健美、服饰美和居室美;社会重视素质教育, 音乐、舞蹈、美术和曲艺培训成为热门, 如果具备条件, 必然优先考虑选择这些种类。

2. 人员组织。

确定辅导种类后, 做好辅导者和辅导对象的组织落实工作, 是辅导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辅导者能力水平高低, 直接关系辅导质量;辅导对象是信息源意向所指的主要目标, 是体现辅导质量的关键, 辅导者与辅导对象密切配合, 双向活动才能卓见成效。所以, 辅导者不一定局限于辅导单位的在职人员, 也可以聘请有真才实学的“客座教师”主持;辅导对象的组织, 通常采取“辅导广告”、自愿报名方式进行.为了保证质量, 通过文化馆、站, 或深入学校、企事业单位, 请相关人员推荐选送, 也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3. 内容安排。

在群众文化艺术辅导过程中, 辅导教材与辅导方案的安排.对辅导层次起决定作用。辅导者面对的是不同水平的辅导对象, 哪个班级使用什么样的教材、什么内容适合辅导对象的要求、何种程度能够使辅导对象领悟接受……都需要作认真分析研究, 才能根据不同对象, 确定不同的教材, 制订不同的辅导方案。要傲到这一点.主要取决于辅导者的知识底蕴和技能功力。比如办一个音乐创作学习班.可以选定歌曲创作或小戏曲音乐创作、舞蹈伴奏音乐写作、小器乐曲写作等等, 如果要办交响乐曲写作、歌剧音乐创作培训, 则要更加审慎, 一般地说这不是目前群众文化范畴可以办的事。

4. 辅导实施。

实施辅导, 是群众文化艺术辅导的核心。要把编辑的辅导信息变为实际辅导行为, 辅导者需要使用有效的方法传授辅导内容, 并根据辅导对象的理解和体现状况, 调整辅导方式和进度;辅导对象则要努力领会和接收辅导内容, 从进一步领会辅导者新的启示中加快接收速度;准确把握好双方的信息反馈和进行调整.是顺利实现辅导目标的保证。

5. 加工汇报。

为了巩固辅导内容, 检验辅导成绩, 有不少辅导项目、特别是表演性项目, 一般都会在结束辅导时组织汇报性活动, 如举办美术作品展览、戏曲演唱会、器乐演奏汇报, 以及参加文艺演出等。汇报演出前的指导训练, 采取的是一种“精加工”方法, 能有效提高辅导水平。

(二) 专题讲座的过程

相对讲, 专题讲座的过程比较简单, 大致按照研究确定讲题、主讲人员和时间、地点, 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发通知, 组织听课人员, 按时开讲等顺序进行。其中, 有几个环节需要特别注意。

1. 明确主题。

选题, 是做文章的第一要素。举办专题讲座也一样., 只有选准了主题 (也称为“讲题”) , 才有可能把讲座办成功。可供选择的讲题多种多样, 那么, 群众文化艺术辅导应选择哪些专题讲座, 所选择的讲题是否切中肯綮、雪中送炭, 能否引起人们的关注, 会产生什么效应, 有何种学术价值等等问题接踵而至:只有通过深入了解群众需求, 认真研究群众文化活动趋向, 确立的专题才有可能比较适宜与准确。

2. 聘请主讲。

立意固然重要, 但再好的讲题也得靠演讲者生动的阐述去传递, 所以, 聘请主讲便成为办好专题讲座的关键。文化艺术各个门类都有不少优秀人才和专家, 他们往往各有特长。当确定某一门类讲题后, 还得考虑聘请该门类哪位专家主讲比较合适。通常学术修养、专业特长、技能水平、演说能力以及社会影响是选聘的基本因素。

3. 准备教材。

在一些举办的讲座中, 或许是时间匆忙, 或许是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也可能是由于理解上的差别, 讲座材料准备不充分或不切题的现象时有出现, 影响了讲座的实效。无论出于何种原因, 教材准备是讲座辅导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讲座组织者应该跟主讲进行详细交流, 明确讲座主题, 商定讲稿要点, 给予充裕的准备时间, 并打印好讲座提纲, 在开讲时分发给辅导对象。

4. 落实安排。

组织者应事先准备好讲座所需要的器材和资料, 根据通知的规定时间和地点, 提前20分钟左右在课堂等候, 提前5分钟把讲课老师陪到课堂。讲课前先简要介绍讲座老师, 使听讲者能对教师有个初步的了解。在讲座中, 注意观察反应和秩序, 以便作及时反馈。结束时还应强调讲座所起的作用, 对教师表示感谢。

浅谈中西园林文化艺术 篇9

⑵中西园林发展过程的相似性:中西园林不仅有着十分相似的起源, 而且在不同时期出现的园林类型也是相似的。这突出地表现在园林的实用功能和观赏休闲的演变关系上。

园艺的起源与人类的历史有着内在的联系, 在原始社会里, 我们的祖先主要靠食用植物而求生存。因此, 园艺的发生与食用和药用植物的采集、驯化和栽培密切相关。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 造园活动都经历了古代的功能园艺———观赏园艺——合宜园艺三个不同的时期。

⑶中西园林艺术的物质同一性:中西园林所用材料不外乎石头、山水和花草树木等物质要素。

⑷中西园林艺术的社会同一性:这主要表现在园林艺术的服务对象上, 它主要服务于特权阶级。成为一种奢侈品。

总结出以上论述后, 笔者感慨颇深, 虽然很多学者都着重论述中西园林的差异性。但中西园林竟有着这种种的相似性, 虽然它们存在于相距甚远的时空中, 但存在着深刻的同一性。中西园林艺术尽管由于各自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体系, 但他们同属世界园林的一部分, 同是我们人类伟大的文化遗产, 是智慧和勇气的结晶。园林艺术是民族的、阶级的、时代的、个体的差异性与园林艺术的同一性是对立同一的关系。

1 中西园林艺术的差异性

中西园林由于在相对隔离的文化圈中独立产生、发展起来的, 因而对方所没有的独特风格和文化品质。蕴涵了不同的造园思想。

西方造园艺术的发展轨迹, 虽然其风格是多变的, 但总体风格一直是规则几何型, 崇尚理性主义, 以形式的先验的和谐为美的本质;这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主流, 表现了以人为中心、以人力胜自然的思想理念。

与西方不同, 中国古典园林生成以来, 一直沿着“崇尚自然”的道路一直走到封建社会结束。中国园林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发展、完善, 终于形成了形成自然写意山水园的独特风格, 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

2 品味中西园林艺术的精髓

“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这句话包含了中国园林的精髓;与自然关系密切, 力求变化;对永久性的表现。与中国风景画一样, 概括为“山水”, 中国园林试图接近并以象征的方式展示自然的本质。这并非自然的翻版, 而是“追求自然的本质”。而“追求自然的本质”恰好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所在。而若说中国园林的精髓是“诗情画意”, 那么则不能体现中国园林的本质。因为, 西方园林也是具有“诗情画意”的。西方造园家门在设计, 创造园林时, 也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渗入到他们所创作的园林艺术中去。

西方传统的园林艺术精髓与理想大概是一回事, 很少例外。西方园林追求传达一种秩序与控制的意识, 有时与自然界的“杂乱无章”形成对照。通常, 这类园林或包括花木、喷泉、精心制作的雕塑等要素, 以传达一种快乐、华美或奢侈的附加意识。

由于中西园林艺术具有不同的精髓, 追求各自的理想, 因此, 在艺术形态上有着很大的差别。中国园林的象征手法, 无论是用山石, 或用水池, 或通过花木的选择培植, 总是存在, 且总是有意识的, 而这一方式, 在西方并不普遍。相反, 中国园林也缺少西方人希冀找到的成分, 特别是缺少规则、对称的规划布置人工操纵水源组成喷泉, 以及对草坪的大量使用。

总而言之, 中国园林的精髓是追求“自然的本质”西方几何规则式园林则强调“秩序和控制”。

秦淮灯彩文化艺术价值探析 篇10

一、秦淮灯彩的品种及文化艺术内涵

秦淮灯彩历史悠久, 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表达了南京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希冀与盼望。灯彩制作工艺上, 引入了织染、丝绸、国画等多种中国传统艺术形式, 形成了多元化的艺术表现手法。秦淮灯彩有着丰富的品类, 不同品类的灯彩风格迥异, 表现形式多样。传统灯彩可以分为照明类、乡土类和娱乐类等类型。照明类包括传统宫灯, 乡土类则包括民族意蕴十足的莲花灯、南瓜灯、金鱼灯等, 娱乐类的灯彩包括青蛙灯、金牛灯等。发展到现代, 灯彩主要以生肖、各种卡通形象为主, 还有各种组合式灯彩。虽然当地灯彩形态不同, 但是制作工艺却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 沿袭着“构思- 捏骨- 裱糊- 装饰”的制作流程, 制作工艺一丝不苟。由于秦淮灯彩做工精良、造型美观新颖, 因此不少学者将秦淮灯彩的特点归纳为:灵气、朴实、轻盈、俏皮、靓丽, 这些突出的特色形成了秦淮灯彩特有的艺术内涵。

灯彩在表现内容上, 与其社会环境、民众意愿等有着直接关系。民俗元素与艺术元素的融合, 赋予了秦淮灯彩更广泛的艺术文化内涵。正因为灯彩承载着民众的美好愿望, 因此其融合了趋吉避凶、迎祥纳福、子孙繁盛、家族平安等寄托, 与公众生活的联系更加密切。

二、秦淮灯彩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金陵岁时记》曾记载了清代光绪年间秦淮灯彩盛况, 当时在评事街附近是有名的灯市, 灯彩造型多样, 主要有西瓜灯、莲花灯、八仙灯等品种。在楼船灯彩中, 已经应用玻璃等当时较为新颖的材质, 在壁灯中则镶嵌各种人物, 其中做工最为精巧的是走马灯。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 清代秦淮灯彩已经有了较高的制作水平, 而且在品类上也呈现多样化趋势。在灯彩设计中, 灯彩艺人将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融入其中, 从而使灯彩文化的传承价值倍增。灯彩的制作造型设计简约新颖, 色彩搭配艳丽脱俗, 得到了海内外灯彩爱好者的赞誉。在其艺术表现中, 既体现出了大气雍容的华丽, 也能够表现小家碧玉般的亲切。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力赋予了秦淮灯彩幸福如意、平安吉祥的美好寓意, 也正是由于这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使得秦淮灯彩成为馈赠亲友的上佳礼品。

三、秦淮灯彩的现实文化艺术价值

现代的秦淮灯彩经过历史的淘洗与沉淀, 已经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同时也赋予其更多的现实艺术价值。例如火红的荷花灯代表着日子红红火火、吉祥如意, 而莲子则寓意“多子多福”, 在婚礼民俗中应用较多。在秦淮一带, 女儿出嫁, 家人都会赠予其莲藕灯, 寓意藕断丝连, 希望未来将与娘家保持联系不断。同时, 中空的藕孔又代表路路通, 寓意女儿的未来顺遂通畅;麒麟送子则表达了母亲对出嫁女儿的祝福, 祝愿女儿早生贵子、多添人丁。在秦淮年节文化中, 金鱼灯寓意年年有余, 象征着人们在未来一年里如鱼得水。而元宝灯则以最直观的形象表现出招财进宝、年年发财的美好愿望。在组合灯彩中, 五只蝙蝠代表五福临门, 荷花与螃蟹组合代表和谐美好等。

从古至今, 秦淮灯彩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精美的做工、美好的寓意等, 成为秦淮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在灯彩制作中, 不但融入了神话传说、人文地理、民俗文化、典故逸趣, 而且更寄托着南京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结语

秦淮灯彩已逾千年历史, 伴随秦淮河水见证了金陵古城的兴衰与进步。在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中, 秦淮灯彩成为历史、文化、艺术的载体, 表达出劳动人民对美的独特追求。如今, 秦淮灯彩被列入国家非遗保护名录, 成为南京文化的一个代表符号。以此为契机, 秦淮灯彩的文化艺术价值将被充分发掘, 在传承与创新中再创辉煌。

摘要:灯彩是花灯的别称, 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以秦淮灯彩最为鲜明。秦淮灯彩历经千年文化洗礼, 已成为南京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 有着“秦淮灯彩天下无双”的美誉, 是我国非遗保护的重要内容。本文将深度探究秦淮灯彩的文化与艺术价值, 从历史发展、文化内涵、文化象征意义等方面诠释秦淮灯彩特殊的文化艺术价值。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秦淮灯彩,文化艺术

参考文献

[1]林璐.中国元宵灯彩艺术形式及审美内涵探微[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13.

[2]武琪.秦淮灯彩的传承与创新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3.

先进文化艺术润泽农民心 篇11

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榆林中心区域的榆阳区,近年来把重视农村文艺演出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待,抓出了成效。榆阳区委、区政府从加强领导和落实经费着手,选定了懂业务,会管理的区文化局副局长兼任区文工团团长,每年单列30多万元专款,用于区文工团艺术创新、排练新戏和演出补贴,有力保障了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先进文化大餐”常年下乡进村。

在榆阳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榆阳区文工团坚持常年下乡进村为广大农民群众优质演出服务280场以上,观众达百万人,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极大地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地方先进特色文化的需求。榆阳区文工团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榆阳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和赞誉,在榆林乃至周边的晋、陕、宁、蒙、甘接壤地区远近闻名。

榆阳区文工团坚持面向农村优质演出服务的同时,不断追求艺术创新,打造知名品牌也取得了优异成绩。在省、市多项大赛中,优秀演员王存章、孙长贤、王世清等人分别荣获了高层次奖项。在2006年陕西省百县千场农村文艺调演中,该团荣获组织奖,选送的民歌剧《情系山乡》、快板剧《狗娃回家》分别荣获一、二等奖。近日,《情系山乡》又被榆林市确定为“五个一”工程项目,并由榆林市正在申报陕西省“五个一”工程项目。(本刊记者 高明华)

岭南文化艺术风格现状研究 篇12

一、岭南文化的历史地理背景

1. 岭南文化的历史背景

早在12.9万年前的原始社会岭南地区就有人类活动, 其中马坝人遗址是旧石器中期文化的代表。粤地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文化则以粤北的“石峡文化”和粤中的“西樵山文化”为代表。自先秦到北宋这一千多年间, 岭南地区被视为“蛮荒之地”, 是“迁徙、贬谪、流放”的惩罚之地, 因为文化上无根无本, 成了远离故土、放逐文明的“穷乡僻壤”, 那时候, 岭南仅仅作为一个区域性的名称指代, 却没有更确凿的文化意义。历史上秦汉时期、两晋南北朝、两宋时期和明宋时期这四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 带来中原文化与长江流域文化在岭南传播与移植的高潮[1]。在两种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下, 岭南文化的变通和包容在这个时期充分的体现出来。这也正是外来文化进入岭南后, 最终都以岭南的面孔保留下来的原因。[2]

2. 岭南文化的地理背景

岭南, 作为一个地域性概念, 指五岭以南地区, 在地域上包括今广东省、海南省和广西部分地区。由于地处我国南疆边陲, 在交通落后的古代, 北隔五岭, 南阻大海, 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 极大地阻隔和限制了与中原的沟通。由于交通的落后, 古代岭南一直远离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中心, 加上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 也使岭南文化开发得比较晚, 被中原视为蛮荒之地。梁启超评价广东说“朝廷以羁縻视之, 而广东亦若自外于中国, 故就国史上观察广东, 则鸡肋而已。”[3]从另一个角度说, 这种地理上的劣势, 也使岭南的文化气质中不同于中原固步自封的优越感, 更多的是保持一种反传统性, 又不断变革创新的文化气质。

二、岭南文化的文化体系的形成

岭南文化在区域交流中接受并融合了中原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同时在与海外文化交流中, 也深受基督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日本文化、西方文化的影响。开放兼容的文化内涵, 正是岭南文化与海外各种文化交织碰撞中融汇升华发展而来的。[2]在这种包容南北, 兼纳中西的特点上, 具有岭南区域特色的海洋文化分成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福佬文化、桂系文化、海南文化。这些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的文化内部又体现出各自的差异性。每个文化区域相互之间所谓的文化差异, 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差异。某地区的文化不同亦即该地区人们对自然万物的态度不同, 亦由于这些不同的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文化行为, 造就了程度不同的文化的发展或文明[4]。

1. 岭南文化的工艺美术表现形式

岭南文化在对中原文化以及海外文化的兼容中, 从己质文化与异质文化的碰撞和比较中, 进行筛选, 取他人之长融于己, 从而产生一大批雅俗共赏的文化艺术精品。艺术分类包括美术、音乐、戏剧、舞蹈、曲艺、电影等, 美术则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和书法。相对于大的艺术范畴, 小的艺术文化是由基层的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民间艺术形式, 它主要表现在流传于民间的绘画、雕塑、建筑、工艺。

(1) 工艺雕塑类

玉器:翡翠、玛瑙、白玉、南方玉、铀玉等

木雕:金漆木雕、黄杨木雕、红木雕刻、樟木雕刻等。

微雕:象牙米雕刻、头发丝雕刻

石雕:绿石雕、端砚等

骨雕:牛骨雕、牛角雕、骆驼骨雕、墨鱼骨雕

牙雕:象牙雕、猛犸牙雕刻

其他雕刻:砖雕、贝雕、果核雕、竹雕、根雕、缅茄雕刻

(2) 刺绣和染织类

刺绣:潮绣、广绣、少数民族刺绣、挑花等

印染:蜡染、

(3) 织毯类:地毯、挂毯类

(4) 抽纱花边和编织类

抽纱:抽纱织布、画屏、花边等。

(5) 艺术陶瓷类

瓷器:瓷塑、广彩、潮彩、青花、通花瓷

陶器:陶塑、紫砂 (红泥) 陶器、各种刻花和剔花陶器等

其他艺术陶器:瓷版画、刻瓷、嵌瓷、陶瓷微雕/微书

(6) 工艺玻璃类:琉璃、水晶玻璃

(7) 编织工艺类:藤编、葵编、竹编、草编等。

(8) 漆器类:漆画、漆器、螺细镶嵌、脱胎漆雕塑等

(9) 工艺家具类:硬木家具、镶嵌家具等。

(10) 金属工艺和首饰类:景泰蓝、金银细工 (摆件) 、铁画、铜器、金银首饰、珠宝镶嵌等。

(11) 其他工艺类:

人造花:绢花、纸花、绒花等。

工艺画:麦杆画、火烙画、贝雕画、竹帘画等。

手工玩具:竹玩具、木偶、泥塑等

其他工艺美术:灯彩、烙画葵扇、檀香扇、鼻烟壶和内画壶, 风筝、木版年画、剪刻纸、纸扎、秋色等。[5]

2. 潮州木雕的发展概貌

(1) 潮州木雕的历史

潮州木雕历史源远流长, 唐宋是潮州木雕的起源期, 在结合福建地区的木雕技艺基础上, 潮州木雕从明代开始, 将木雕制品不仅普遍应用到建筑装饰方面, 而且还应用到礼祭用具和家具上;而在雕刻技艺上, 已能综合运用圆雕和浮雕的雕刻手法, 并从平面雕饰向单层镂通发展。[3]到了清代, 潮州木雕进入鼎盛时期, 木雕得到广泛运用, 那些描述人民生活和思想感情的风俗故事、神话传说、戏剧情节、珍禽异兽、花鸟虫鱼, 无不成为木雕的题材, 能与木雕结合, 加以传神表现, 而在技法上也从单层镂通发展到多层镂通。

(2) 潮州木雕的工艺

潮州木雕的材料比较单一, 主要是杉木和樟木二种。杉木的特点是强度大, 易入刀, 少蛀虫, 不易变形, 但纹理直, 横刀无韧力, 易崩缺。故不宜用作精细雕刻, 多用在建筑装饰上。樟木的特点易入刀纹理细, 不易雕缺, 能防虫防雾, 但强度不高, 易变形。故多用作镂空工艺。雕刻加工则主要使用手工为主, 使用圆雕、透雕、浮雕等一系列完整技法, 加上由于它采用髹漆贴金, 故又称为“金漆木雕”。因为潮州木雕作品经过雕刻以后, 外表还要涂上亮金漆, 以显得金碧辉煌, 并在耀目的光彩中取得了玲珑剔透的效果, 潮州木雕继承我国传统木雕技法外, 经过长期摸索和发展去拙求精同时吸纳了石刻、绘画、泥塑以及潮剧等各种民间工艺技法和表现形式, 形成风格独特的雕塑艺术。[6]

潮州木雕的工艺流传久远, 宁波的“朱金木雕”也属于潮州木雕体系, 这种木雕主要依仗漆工的修磨, 素有“三分雕, 七分漆”的说法。

(3) 潮州木雕的表现形式

潮州木雕通常与建筑物、家具、神器结合在一起, 大致可分成建筑饰物、家居饰物、神器饰物, 再加上案头摆设四大类。在建筑装饰的风格上, 潮州木雕主要采用几何形图案, 主要形式有:拐子纹、步步紧、回纹、斜、方豆腐块等。多采用格律体构图, 以几何为基础, 巧妙构思, 从左右、上下、奇偶、大小、主宾、虚实之中安排布局, 创造出千差万别又格律严谨的图案。

通过这些工艺美术形式的呈现, 充分体现出岭南特色。这些工艺形式得益于这里的自然气候, 物产丰富, 以及盛产奇珍异宝, 诸如珠玑、玛瑙、象牙、犀角、美玉、菊花石等, 更使得这里吸引到络绎布局的商贸交易。此外, 工艺品在原料、题材的选取上、表现手法的运用上, 都通过民俗生活逐渐形成了岭南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工艺形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山水兼备且临江靠海的自然环境下, 在远离中原文化的承接的条件下孕育成长起来的岭南文化, 反映与表现着特定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 他具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工艺美术形式, 不但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其资源的丰厚程度, 足以使人眼花缭乱。丰富的图案, 精巧的技艺, 独特的造型和浓厚的文化内涵, 使他们成为中国民间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艺术表现形式, 将为在现代生活中寻找中国元素的设计师提供更多的思路, 为理解和把握岭南文化的精髓提供丰富的资源库。

摘要: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居于重要地位的区域文化很多, 岭南文化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从岭南的地理和历史角度分析岭南文化形成的内外因素, 意在调查研究岭南传统民间工艺的结构形式, 为现代装饰艺术的形式收集整理寻找新的思路。

关键词:岭南文化,民间工艺,工艺种类,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梁国昭.五岭与古代交通[J].历史自然地理研究, 1995.:12.

[2][3]李权时.岭南文化现代精神[M].广州:广州出版社, 2001:34.

[4]陈朝辉, 蔡人群, 许自策.潮汕平原经济[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4.:67.

[5]袁忠.岭南人文精神初论[J].岭南学刊, 2008, (04) .

上一篇:卫生现代化下一篇:国际会计租赁准则变革